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意向调查分析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我国护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和培养紧迫性。对成都市4053名中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职业意向、就业选择,并对做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职业意向;培养建议;中职护生;新冠疫情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患者的康复和就医体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面临很大的职业风险,也进一步凸显我国护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和培养紧迫性。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约为3人,距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5‰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护士职业还面临诸多现实情况,职业怠倦和人才流失是一个需持续关注问题。卫生部门曾公布一项对全国696所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率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平均护士流失率是5.8%,最高达12%。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的目标,我国还缺口300万护士,护理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职业意向又称职业期望,是指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或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是职业价值观的外化。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1],包括对职业实践的理解、对个人才能发展和职业价值的感知[2],职业意向是形成职业认同的重要基础。中职护理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职护生”)具有“未来护士”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也是我国地方特别是基层地区护士职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其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如果缺乏职业认同及其培育(目前中职护生以00后为主,普遍年龄较小,未来择业不确定性较高,中职阶段也是其价值观、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遇到挫折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担心、怀疑甚至是动摇,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从业心态或早期职业怠倦心理,最终影响中职护理人才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后,从未来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角度,更需关注其职业认同及其培育提升,从后备人才培养和长远角度关注和再次审视中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本文在新冠疫情影响背景下,调查中职护生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职业意向和选择,并为做好中职护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结合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在“职业认同感量表”[3][4]“护士职业认同量表”[5][6],以及“在读护生的职业认同量表”[7][8]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重要外部事件和环境干扰因素引入进行调查问卷,设置了职业主动性及能动意识、恐惧忧虑与压力、职业同理心与共情、职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动机和意志等维度的问题。

对本市范围内的中职卫校护理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53份,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为:平均年龄16.56岁;性别为女生3435人(84.75%)、男生618人(15.25%);年级分布中专1年级1867人(46.06%)、中专2年级1720人(42.44%)、中专3年级466人(11.5%);学生来源农村的3020人(74.51%)、城镇的1033人(25.49%);独生子女1266人(31.24%)、非独生子女2787人(68.76%)。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数为0.754,标准化Cronbachα系数0.787,信度质量比较良好,说明学生回答的可靠准确性好;效度分析KMO值0.866,累积方差解释率62.037%,Bartlett的检验p<0.001,说明效度良好。

二、职业意向调查结果

(一)对护理职业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

新冠疫情后,广大中职护生普遍认为医护人员的重要性和社会认可度更大了(学生占比78.58%),持中立态度的占18.04%,不认同的仅占3.38%;调查疫情后学生对护理职业社会价值变化认知,51.25%的学生认为“变得非常有价值”,39.97%的学生认为“变得比较有价值”,8.78%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可见,疫情后中职护生对护理职业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是比较积极的。

(二)对从事护理职业的评价

调查发现,87.34%的学生认为“护理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职业,除了工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56.75%的学生认为“从事这个职业,我更加喜欢和坚定了”;21.93%的学生认为“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太辛苦了”;11.87%的学生认为“医患关系复杂,我不喜欢服务病患”;9.8%的学生认为“收入不高,还经常被别人看不起”。可见,中职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评价既有正向肯定的一面,又有现实因素的考虑。

(三)对参加救灾抗疫等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意愿

针对如将来出现类似新型冠状病毒、“512地震”等应急救灾抗疫事件,需到最危险的前线工作,调查学生的参与意愿,结果显示,26.52%的学生意愿强烈,47.1%的学生意愿较高,24.75%的学生意愿一般,意愿低及不愿意的仅占1.63%;针对假设作为一名在岗护理人员,如果出现上述事件,调查学生是否会主动请战,结果显示,70.64%的学生会,28.52%学生不确定,不会的仅占0.8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职护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奉献精神。

(四)疫情后学生的学习动力变化

作为一名护理学生,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调查其对学习专业护理知识的热情和态度是否有变化,结果显示,69.53%的学生认为“学习热情上升,会更加主动和努力学好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29.29%的学生认为“我的学习热情和态度和以前差不多,变化不大”,仅有1.18%的学生认为“我的学习热情和态度受到了消极影响,有所下降”。可见,疫情后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有所提升,表现良好。

(五)未来职业就业意愿

疫情后调查“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护理职业是否产生了怀疑”,结果显示,8.09%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护理人员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调查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投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结果显示,28.9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38.1%的学生表示“很愿意”,二者合计约占三分之二(67.09%),约四分之一的学生(25.54%)表示“看情况,现在还不确定”,明确表示“意愿一般”与“完全不愿意”的分别占6.81%、0.56%。进一步对学生未来是否会坚持选择从事护理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63.58%的学生明确表示“会”,34.82%学生表示“不确定”,表示“不会”的只占1.6%。

三、加强中职护理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辅导的策略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应加强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择业就业工作辅导,做好中职护理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阶梯化的职业规划辅导体系

调查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职业认同度略低于一年级、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存在一定的“倒挂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低年级护生较多接收职业理想的教育,较少接触职业“现实打击”和当前护士的职业现状,而高年级学生更加了解临床和职业现实和压力(夜班、工资等),更多考虑留职获益和择业风险。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往往重视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而忽略或弱化了低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和现实教育,需要改善。因此,一方面,建议依据不同年级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将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现实教育向中职低年级护生前移,提早介入护生职业规划,降低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落差”,帮助其巩固良好的职业认同,形成相对成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而对高年级护生则需强化其职业理想、巩固其职业意志,帮助其完善职业规划和找到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提升职业认同感,加强择业和就业方面的辅导,从而形成一个从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不断递进跃迁、系统化的职业规划辅导体系。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现实教育前移,实施递进式和体系化的职业规划,完善毕业择业就业辅导。

(二)引导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范围,实现差异化择业就业

由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学历相对较低,往往难以在大型公立医院充分就业,应结合生源地等因素,鼓励中职护生在基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康复医疗机构、私立医院、诊所等进行择业和就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基层医护人员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就近就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社区护理、老年照护等将成为新兴职业领域,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较大。

(三)鼓励中职护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提高学历和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鼓励中职护生通过“职教高考”提升学历层次。“职教高考”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打通了从中职到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升学通道,中职学校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升入优质本科高校的渠道畅通、数量逐年增加,既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成才,也将有力提升本科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中职卫生学校应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建立中职对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衔接机制,鼓励优秀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对口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工作入职后,鼓励中职护生通过成人本科、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学历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提升学历,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预防保健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医院、社区等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等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

(四)提倡中职护生通过“1+X”证书实现技能提升

职业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与评估,其反映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知觉。有研究表明,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5]。“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利器和手段,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其能够成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促进者。中职卫校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技能的培训条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技能证书计划,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在毕业竞争中更加优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例如针对中职护理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培训、考试等获得护士、养老护理、健康管理、妇幼保健、推拿按摩、营养健康、刮痧治疗等证书。

(五)考虑增设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附加教学课程或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护理课程还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品安全、职业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相关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护士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建议在护理教学中增加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或附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响应机制、应急预案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二是针对应对不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救援队建设、常见救护防护知识、专业护理技能、导致的心理危机及护理干预、常见的营养问题及营养护理等内容的教学;三是参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救护后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和身心修复。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6.

[2]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6-1138.

[3]孙爱玲,高建智,熊丽萍,等.护理专业专科实习生职业认同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6(04):309-312.

[4]李萍萍,陈蕾,张瑜,等.护理专升本学生职业认同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02):105-107.[5]彭杨,肖洁,秦花,任雁.护士职业认同感与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06):784-787+792.

[6]尹雪燕,李菲,于鹏等.“90后”护士职业认同感与留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9(06):450-453.

[7]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03):18-20.

[8]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文本对比下一篇:学生因素对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