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探索

摘 要: 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从高校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分析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践行,期望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適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6-148.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5).

作者:杨帆

第2篇: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

摘 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需要高校进行系统的引导。高校应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帮助大学生澄清认识,端正思想,提升道德,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以强化,生态文明的情感得以培养,生态理念得以树立。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当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高校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成才观及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实施系统有效的引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尊重自然的意识养成教育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地球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它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孕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

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

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世界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包含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基本内容。长期以来,受西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大学偏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教育,以社会与自然相对立为基调,人为地将有机的自然系统分为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而且过多地强调它们的分离与对立,漠视了二者的统一。这种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模式教育,致使人们将自然置于被改造、被征服的地位,使自然与人严重对立,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演化出人类大肆掠夺自然的不义行为,换来了大自然残酷的报复。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就要打破机械自然观的束缚,赋予自然与人有机统一的本原意义。以生态自然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把世界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人类生活不仅要追求人伦和谐,而且要讲究天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共生共荣,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才是和谐的最高层次。单纯的人类社会领域经济增长、科技发达的和谐是狭隘的、片面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前提,社会的和谐只能是暂时的,不能长期得以实现。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应该批判机械自然观,宣传生态自然观。特别要提醒学生明确自身乃至人类在自然中的身份,不要妄自尊大,不要逞强逞能,不能以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去对待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心声,与自然共生共荣,俱同进化,世界才能真正和谐,社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与财富。

二、顺应自然的意识养成教育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对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现代意义上的平等理念,必须打破大学生眼下片面化的唯主体意识,树立起科学的平等观。大学教育是最注重现代理念培养的教育,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理念在大学阶段得到空前强化。工业文明时代的平等观主要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是客体,故而拼命地开发自然资源,不关注生态平衡。这种极端物质主义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极端污染和破坏。用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就要把平等的外延扩充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普遍的平等观,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

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人对自然界公正的情怀,不能让他们认为其他生命没有意识,由此就认为它们没有价值,没有权利可言。而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只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与其他生物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每一个有机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都具有主体性、价值性和能动性,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对人的优越性观念的抛弃,就是对物种平等观念的接受。因此,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而一个有机体一旦被视为拥有天赋价值,那么,人们对它所采取的唯一合适的态度就只能是尊重。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相同的道德地位的实体,它们都有权获得同等的关心和照顾。

因此,从普遍平等、公平出发,我们要求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能无端扼杀生命,不能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不再破坏环境,不再侵占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不再滥伐森林。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与督促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三、保护自然的意识养成教育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帐,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应该关注大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扩充开来应该涵盖全球责任意识、普世责任意识。所以,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改变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仅仅是对自己的前途、利益负责的狭隘责任意识,应使他们知道上大学不仅仅是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也应该将这种责任意识扩充到适应生态文明需要的范围。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对世界、对自然、对子孙后代全面系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利益、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等统一起来,并在学校的办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制订一系列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

虽然我们在前面承认了其他生命都有内在价值,都有主体性,都不容人为地剥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那么是否就等于我們要求其他生命与我们一道来保护地球呢?不是的,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唯有人具有最高的目的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应该为维护生态平衡负起最高责任。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确,破坏、危害自然的主要是人类这个具有最高目的性与主体性的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也主要是人。目前有些大学生认为,错误是人们犯的,人类再把过失追补回来就无愧于自然了。但是,对于人们是否有能力完全补救破坏了的生态,则是他们考虑之外的问题。实际上,只有自然本身才有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人类力量再强大也无法解决破坏了的生态等全球问题。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人们应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以对生态平衡负责任的姿态约束自身的每一个行为举止,从源头上切断破坏生态的行为。因此,每个人都要养成谨慎行事的习惯,时刻审视自身的行为,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年轻大学生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苏立红,夏惠,项英辉.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

[4]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3).

作者:陈言

第3篇: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实践路径

摘 要: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教育,既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提升,也是道德教育具体化的结果。文章通过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内化的教育状况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育人实践路径,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决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的新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主体,更要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上成为社会发展的践行者。为此,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做了1200份的抽样调查,从中提取有效数据,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行为养成等进行有效指导,把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落实好。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服务社会功能缺失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体,不仅要具备生态文明行为的保护意识,还要肩负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重担。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目前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内容、行为习惯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都存在盲区。作者对在校大学生做抽样调查,在1121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关于“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状况”有42.9%的调查对象“学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没有上过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教育”,有45.9%和23.2%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偶尔或者没有提过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二者占比接近70%;“您是否關心生态环境保护”有66.6%的人都比较关心生存环境的发展。这些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教育目标存在严重缺失,出现教育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求与教育客体教育理念的矛盾性,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要跟进社会发展步伐的需要,尤其高校的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行为培养目标等要全方位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积极影响匮乏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结构组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科学观念,促进生态教育思维,优化生态教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前提,教学过程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纳入高校教育内容系统中,从而促进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严重,对环境污染的实质问题缺乏认识,对社会经济、文化素养、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不能作出深层的分析及认识,只能出从表面现象中关注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如“您目前最关注的生态问题”空气污染27.41%,水资源破坏22.84%,土地沙化20.4%,有近71%的人们关心生存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被破坏,会用法律武器保护”,有18.55%、37.56%的人“完全不会”或者“不太会运用法律制度约束社会不良的破坏行为”,说明当下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影响力还非常匮乏,人们不能从内因查找解决问题的实质,一方面源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体制机制的约束和道德、法律的保护的力量较薄弱。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还要从社会大环境教育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思想、行为、手段、方法等全面系统的掌握保护青山绿水,不仅离不开学校理论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推动。

(三)大学生主体生态文明养成教育价值取向错位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行为主体养成教育的各要素包括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文化程度和主体行为习惯养成等因素,都是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体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养成的价值取向还需提升。如“在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你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有27.38%的人认为“加大对环境破坏的经济惩罚力度和法制建设”,而“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人们生态文化行为自觉维护”占26.2%,大学生在思想文化根源上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个过程,人类文明的生成一时也没有脱离与自然生态所构成的关系,所以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在人类由自然转化为生成而就的人类成果的认识,尽而大学生缺乏对绿色化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目标

(一)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观是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主观认识与科学评价的观点,是提高人们爱护自然、认识自然的社会意识形态。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化育人的思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满足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需求,使大学生在理解掌握生态文明社会价值,自觉地善待自然,自主的保护环境。如利用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宣传环保、勤俭节约、绿色可持续生态意识等,这些都是崇尚生态文明社会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行为的意识培养需要。

(二)养成大学生绿色文明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高消费主要群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化及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因此,倡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观非常必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树立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影响带动社会群体养成休闲模式生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遵循适度消费,科学合理的环保生态观念,把个人自觉的消费观念内化为自愿的生态文明消费行为当中。

(三)提炼大学生生态文明精神

精神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内蕴于人类对自然宇宙、对自身存在方式、对生命的结构特性的掌握,精神价值对人的活动方式具有指导性、规范性、有序性,“精神是人身上最高的质,最高的价值,最高的成就”。因此,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凝练大学生态文明精神,内化教育主体生态文明行为,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行为需要相统一,使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理论传播中,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自觉的内化生态文明自觉行为,使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价值目标,成为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的指南,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态体验与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统一。

三、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

(一)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校思想教育全过程

罗尔斯顿在分析“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时说:“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人类是在利用和花费自然所赋予的价值而已。”[3]故此,高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明确生态价值存在除自然本身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人的存在的经济作用,即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环境及自然价值的不可分离性,以及自然界的基于人类需要的价值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然价值与人类需要的密不可分的普遍性。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在维护大自然的绿色生态发展中,培养生态文明绿色环保意识,从环保教育的知、情、意、行进行纵深培养,让大学生不仅学习生态环保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能力,提升綠色创新的环保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二)文化自觉融入社团生态文明创新体系

大学的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存在的信仰。大学社团平台正是基于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术氛围而形成的学生自制的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学生群团性的学术组织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社团建立理念、培养目标、活动方向等都要体现生态环境的培养、氛围的营造,目标的设计生成等,逐步给定方向加以引导。让青年在兴趣爱好中养成生态文化自觉,把感性认识不断的内化个人环境信仰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环境发展友好型,社会资源可持续的目标意识,把思想理论变为兴趣爱好,从而贯穿于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的自觉行为过程。

(三)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机制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既要发展经济、促进和谐,又要兼顾保障生态,维护法律。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不仅要从教育体制机制入手,还要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的顶层建设入手,“树立红线管控思维,从资源、环境、生态上,树立共建共享、人人有责生态文明法律约束机制”。[3]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国家对提倡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生活的大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懂得理论,更要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和道德的尊严,大学生要积极行动起来,从不随意丢弃垃圾,不随地吐痰做起,主动科学传播生态环保常识,树立环保理念,养成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的自觉行为,让生态文明养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习惯,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激励机制和体系导向。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也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谈治国理政.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作者:杜桂萍

第4篇: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试卷

2011年林学系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考试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 判断(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是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人的事,与学校、社会无关。 ( )

2、 在学校里不随地吐痰,在校外可以不受约束。 ( )

3、在任何场合遇到老师都要行礼,主动让老师先行。 ( )

4、就餐时不要将脚跷在凳子上,不准在桌凳上乱写乱划,要讲究卫生,保持食堂清洁。要爱惜粮食,吃剩的饭菜须倒入泔水缸,不得随便乱倒。不要将饭菜端回宿舍用餐。 ( )

5、平时上课时间比较紧,利用周末时间,在寝室中放音响、玩电脑,不注意控制音量,觉得只要不影响其他人正常的作息就行。 ( )

6、每个同学都应该积极参加校内的演讲、辩论、实习等各类活动。 ( )

7、学生注意安全,就应该只管学习,什么活动都不参加。 ( )

8、学校举行运动会,观看比赛时,要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并维护运动场的秩序,要为双方的精彩表演鼓掌。

9、下午只有一节课,其余都是自习课,小明直接从寝室穿着拖鞋到图书馆看了半天的杂志。 ( )

10、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要遵守秩序,未经同意,不可触摸设备和展品。瞻仰烈士陵墓应保持肃穆。 ( )

11、为了取得好成绩,考试中作弊。 ( )

12、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讲话注重场合和分寸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

13、当主人不在时,可以随便进入他的房间,随便动用他的物品、日记和信件。( )

14、帮助隐瞒,争取大错化小,小错化了 。 ( )

15、宿舍里要注意语言美,不讲脏话、粗野的话,严禁将易燃、易爆的物品带回宿舍,宿舍内严禁烧酒精炉、煤油炉、点蜡烛,严禁使用电炉、电烙铁等电热设备,严禁私接电源,不准自行留客住宿。不得抽烟、酗酒。 (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防火防盗。 或 时要锁好门、窗,玻璃坏了要及时报修。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 、 ,确保宿舍治安安全。

2、要爱护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折花,不践踏草坪,自觉维护校园 、 、 、 。

3、进办公室应先 或 ,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进办公室不要随便翻阅办公桌上的东西。如果需要翻看有关书刊,应先征得 或 的同意。

4、上课时应保持仪容整洁,衣着大方,夏天不得 、 、 进入教室。

5、借阅图书时不要 ,保持原有 。

6、宿舍里要注意语言美,不讲 、 的话,严禁将 、 的物品带回宿舍,宿舍内严禁烧 、 、点 ,严禁使用电炉、热得快等电热设备,严禁私接电源,不准自行留客住宿。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要求学生头发干净整齐,不烫发、化妆、佩戴首饰是为了教育学生( ) A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B 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C 热爱集体,爱护公物 D 生活简朴,讲究卫生

2、要求学生不酗酒不进营业性舞厅、酒吧等不适宜学生活动的场所是为教育学生( ) A 团结同学 B 诚实谦虚 C 自尊自爱 D 孝敬父母

3、“乘公共电、汽车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的要求体现了( )

A 遵守公德 B自尊自爱 C 举止文明 D遵规守纪 4 、对于安全问题,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注意安全 如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

B 危险来自各方方面面 如陌生人、不良分子、日常生活、网络诱惑等 C 要具备一定的危险防范意识和应付能力 D 每时每刻做到“安全第一”过于敏感了

5、人人都想有个健康的体格,可是,人们在拥有这种想法的同时却用一些不卫生的行为来影响健康。为了健康,我们要做到( )

(1)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 (3)适量吸烟 (4)不酗酒

A (2) (3) B (1) (2) (3) C (1) (2) (3) (4) D (1) (2) (4)

四、材料分析(共10分)

大学生陈英明沉溺于网恋,女网友却把网恋视为儿戏,根本没有理睬他的表白。然而,陈英明非但没有从迷糊的“网恋”中清醒过来,他在聊天室里注册了“失意客”的网名,将自己写的充满苦痛、烦闷和渴望理解的失恋日记“贴”了上去。几天以后,一个署名为王颖的女孩劝说他坚强起来,相信一切都会雨过天晴,在网上交流一段时间后,陈英明给王颖发出了求爱信,得到是婉言拒绝。看罢回信,陈英明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计划。他谎称自己得了白血病,将王颖骗到一间房里,用准备好的绳子将她反捆住双手,毛巾塞住她的嘴。随后,陈英明在街边的公用电话亭里拨通了勒索王颖家的第一个电话„结果可想而知,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就这样在网络的迷魂阵中失去了自我,成为法律的阶下囚。

从这个案例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你觉得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后应该怎样对待网络?

五、论述题(共15分)

对于开展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有何感想?

第5篇: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范文模版)

主题班会心得

——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这次的班会主题是: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对这次的班会活动,我们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形式多样,将这次的班会活动做得绘声绘色。以下是我对这次班会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民族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孝等等优良的美德在我们的历史中有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们的祖先的一个个的文明行为让我们就有培养文明的习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注意我们文明习惯的养成。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高素质的大学生,使我们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习惯是从小就养成了的,在父母的影响及学校的教育下,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表现都会有所差异。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学校,家长都有比较统一的期望。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背道而驰,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大学四年荒废或者碌碌无为,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用,毕业即失业。

经过我们在班会活动上激烈讨论,我们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目前大学生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如下:

1、不遵守课堂纪律。

2、抽烟、喝酒、沉迷游戏。

3、行为懒散,缺乏主动性。

4、损坏公共设施。

5、抄袭作业,考试舞弊。

6、不懂礼貌。

文明行为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俗话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争做文明大学生,自觉维护我们学校的形象,让文明之花开遍我们整个校园。

生命科学系20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4班班委会

2013年10月21日

第6篇: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情况,介绍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 “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养成教育是要讲求按序而为,学校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抓紧德育主阵地——课堂,重视课堂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育人功能。通过组织主题班队活动深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定好主题,按照主题进行开展有针对性的班队活动;上好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开发团康课、团队心理训练等课程资源;加强“德体艺”科的整合,发挥课程怡情、养性、健美、育德、导行的功效,打造德育课程特色,以美育德、以爱育德、以文化人,在课堂教学中无痕地渗透传统德育。在基础性课程中“善施教化”,在传授文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编写《武德训》、《承美德》、《健智篇》、《践行篇》、《悦心篇》、《诗教篇》等融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于一体的系列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传统节日”“学科活动”等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2.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强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校进行德育过程中所能开展的活动是很多的。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用广泛开展课外的一切活动来强化我们实施的教育。

一是传承精华,善始教化。我们用传统文化养育现代精神,润泽孩子心灵。在学校德育中我们渗透传统文化,在校园设计中我们体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活动中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融入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践履传统文化,在特色展示中我们彰显传统文化,健康的人、健全的人、高尚的人、聪慧的人在茁壮成长。我校的传统教育活动有:雷锋纪念日开展“学雷锋精神,心怀感恩之举”系列活动;三八节开展“感恩妈妈”活动;“五四”青年节开展爱国教育活动;母亲节和父亲节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在五月端午节开展“共庆端午节,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教育,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切实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价值体系教育;“6.25”世界禁毒日开展禁毒教育,教导每位学生不要忘记“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称号,为了明天要远离毒品;“七一”建党节开展“永远跟党走”的教育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教育活动;国庆节开展“祖国在我心中”队活动;新春佳节开展“慈善义卖”和“探望孤寡老人”等活动,为每位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感悟提升搭建了绿色平台。学科教学活动有:每学年举办张衡杯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系列活动以及祖冲之数学周、心理活动周、“四棋”活动周、语文活动周、英语活动周等活动。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道德情感得到激发,良好品质得到培养,智慧才情得到生成,人格得到健全。

二是雏鹰争章,催人奋发。我们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制订《水云轩小学雏鹰争章储蓄本》,通过争章储蓄活动引领学生做生活小能手、学习小主人、文明小标兵、父母小帮手、才艺小明星、快乐小义工、阳光小少年、环保小卫士、运动小健将。学生根据储蓄本中制定的储蓄种类,在学习、生活、自护自救、行为习惯、文明礼仪、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建筑真善美的“人格长城”。为了让争章活动可持续发展,每年“六一”和元旦前夕学校少工委举行“雏鹰争章”现场成果展示会,在校园内营造人人可争章,人人有特长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争章活动形式,开发校本争章课程,实现了少先队品牌项目的有效融合,创新了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为队员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平台,为校园里的小小雏鹰们插上了奋飞的翅膀。2011年6月,我校面向全市承办了以“雏鹰竞飞齐争章,童心绽放心向党”为主题的市团委、市少工委庆党90周年主题队会暨雏鹰争章现场会,得到了校外近400位省市领导、嘉宾的高度评价。并多次向民众、板芙等镇区同行作经验介绍。

三是“四节四周”,美美与共。每学年有计划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心理活动周、语文活动周、数学活动周、英语活动周,并实现参与学生100%,获奖学生100%的目标,各项活动寓教于乐,让德育潜移默化,让每位学生自觉地健体、养性、熠熠生

辉。在今年12月份16日、17日,我校成功承办市第九届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充分的准备受到省科协吴焕泉副主席、市教育局周信副局长、市委副秘书长邓洁等领导的高度好评,并在2009年获中山市创新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的基础上以再次获此殊荣。今年10月参加市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荣获一等奖,学校现定为东区心理教育教研中心校。

3.发挥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德育是一个社会化工程。我校深入务实地构建“大德育”体系,大力推进开放性德育,努力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积极推动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育人“统一战线”;制定“好家长13条标准”和“好孩子10条标准”,引领家庭教育健康、科学地开展。我校积极整合资源优势,拓宽德育视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讯通、家校联谊、亲子义工活动、家长委员会议等家校平台的建立与开展,形成了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每学期召开一次家委会会议,让家长拥有对学校重大事情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每学期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和召开家长会各一次,过去两学年黄志煊校长为家长主讲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生态时空》、《扬起孩子自信风帆为终身幸福奠基》、雷小云老师主讲了《做关注孩子心理难关的德性家长》,全体家长还学习了孙云晓教授的讲座《良

好习惯缔造幸福人生》,同时,学校面向全体家长举办了主题为“阳光家教健康幼苗”的家庭教育论文评比,开展了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提升了家庭教育活力,巩固了良好的家校关系,提高了家教水平。学校还通过家校联系册、给家长的一封信、发送校刊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继续与社区联手,关注重视“三困生”工作的指导、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与社区继续深化“乐活社区”敬老活动,慰问孤寡老人,敬老的传统美德之花开遍校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义工和志愿者活动,为培育亲情、共育美德创设了平台。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高,家校和谐,共育新人。

总之,实践、活动途径的拓宽,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生活、充分表现自己良好文明行为的场所,同时也使我们的“导行”更为具体化、实际化,从而使我校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7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长期自我修养的过程,才能养成。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实施途径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使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是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职责。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树立榜样示范,带动养成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们应该怎样做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1、教师示范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一个谈吐文雅、穿戴端庄、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教师对班内学生提出一大堆卫生方面的要求,而自己的办公室却脏、乱、差;教师不让学生随地吐痰,自己却在校园内随地吐痰;不让学生说脏话,自己有时却说脏话,这样的教师又如何反过来教育学生呢?即使去做了,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时事事树立文明礼仪形象,当好文明礼仪标兵,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身边的学生榜样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身边的学生榜样是土生土长的,同学之间最了解,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身边的学生榜样离自己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容易学习。身边的学生榜样与自己所处环境相同,条件相当,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人家能做好我为什么不能做好?所以用身边的学生榜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文明向上的氛围,置身其中,便能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谁都不甘落后的向上风气。 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我利用班上现成的榜样教育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在班里评出了“文明礼仪之星”,根据获得“文明礼仪之星”同学的事迹,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评一评,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身边的学生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他能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丰厚礼仪文化的底蕴,构筑育人环境的和谐

1、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情景陶冶人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好地表明了我们的古人早已注意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环境因素的种种变化,都会在它上面留下痕迹,对身心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办公室、食堂、厕所、围墙、走廊等校园文化设施的设计布局,通过张贴图片,撰写宣传语句,布置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培育礼仪文化教育的有效氛围,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根草都能育人,让每一个场所都折射出礼仪文化的光辉,飘溢礼仪文化的馨香,使得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礼仪文化教育的大课堂。通过这些特殊的人文情景的设置,集中体现学校的礼仪文化的内在精神,使得育人的校园环境熏染我们学生,起到一种“无声语言”的隐性教育,是一部天天进行礼仪宣传教育的隐性教材。

2、通过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规范行为渗透价值 我们要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去认识、整理符合学校发展的礼仪文化读本,并且发到每位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手里,引导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家长要对礼仪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明白学校在大力倡导的礼仪文化的内容准则,清楚我们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渗透我们的礼仪教育的主流价值。在课堂上有意识去渗透一些礼仪知识和礼仪习惯,如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课前要做好上课准备,不迟到早退,使得我们礼仪教育生活化。积极倡导家长要规范自己子女的日常行为,教育子女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上课迟到要喊“报告”;乘车不要抢座位,要为老人、孕妇和病人让座;独立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等。通过这些细节去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提升我们的文明素质,实现立体式的礼仪教育。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为人的根本。新学期开始,我上了一节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礼仪课。课上我为大家讲述真实、生动的孝敬父母的事例,接着讲述不孝敬父母的事例,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播放天下父母心歌曲,请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回忆父母做的最感动他们的一件事,分别讲给大家听有的说自己生病时父母每夜轮流守护悉心照料非常感动;有的说小学时,母亲顶风冒雪接送自己上下学很辛苦;还有的说和父亲一起骑车外出遇到险情,父亲用身体挡住了撞向自己的三轮车,自己安然无恙父亲却摔伤了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感动,同时倾听着他人的感动,感受着自己的父母及他人的父母那种博大而又无私的爱。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深情的泪水,这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我也难以抑制感动的热泪夺眶而出。我抓住时机让每位学生写一封《致父母的信》,内容可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父母工作辛苦的理解,与父母争执后的道歉或是与父母某件事不同看法的交流等诸多方面。我把每位学生的信收好,在家长会上一一递到家长手中,许多家长看信时流下了热泪,场面十分感人。七年五班的李慧同学是个单亲家庭,几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记得她的母亲曾对我讲:由于她工作忙又要照顾家很辛苦,就有意识地锻炼她的独立能力,因此对她要求比较严格。而女儿却误认为是妈妈不够疼爱她,经常和她争吵,时间长了母女产生一种隔阂。一次,她感冒发烧,没有按时做熟饭,孩子回家后不问原因反而饭晚了大发脾气,使她非常伤心。通过这节课李慧对母爱有了新的理解,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博大,体会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她在信中这样写到:亲爱的妈妈:我有些话一直想对您说,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今天我借这封信全部对您说了吧!我曾埋怨您对我不够疼爱,一些小伤病您都不理睬,总是让我坚强点;您让我做家务我很不高兴,同学们在家都不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您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不容易呀!可是以前的我却经常让您生气着急,实在是太不懂事了,在这里我用几句简短而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对您的愧疚和感激之情,如果现在让我说出这个世界上我最爱谁?那我将毫不犹豫地大声说出:我最爱我的妈妈!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殷切期望,我要和您一起撑起这个家。家长会上李慧的妈妈看到女儿的信后泣不成声,泪水让母女俩的心贴近了。由于和母亲的关系融洽了,李慧的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在356名同学问卷调查中,能准确写出父母生日的占总人数的,而写出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生日的同学更是凤毛麟角仅占总人数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家人的生日。我欣喜地看到在学生和父母之间彼此关爱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理解和一份责任

三、组建礼仪文化的活动,提高育人载体的效益

1、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礼仪教育生活化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道德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灌输和挤压是不能深入人心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积极倡导师生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的小事如春风化雨,谱写着校园礼仪文化建设中美丽动人的和谐音符。

平时日常行为教育中,我们要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争当“礼仪”小标兵,实施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的管理制度。评比过程要充分发挥评比的导向引领功能,做到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班级投票相结合,从而产生标兵,并为标兵佩戴荣誉标志,既能激发标兵的荣誉感,又能对标兵产生自我约束,从而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平时我们加强视导工作,做到“三勤”:眼勤,勤观察,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口勤,勤谈心,多交流,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脑勤,勤思考,细分析,面对问题要探究症结在哪里,要思考解决症结的方法在何方?通过这些日常行为的实实在在落实,训练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提倡同伴间相互友好提醒与督促,通过时间的洗礼,强化落实的进度,强化落实的质量。有了质量就有了持久性,就能内化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礼仪教育的生活化,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2、 规范重大仪式程序,礼仪教育情境化

学校管理者要依据教育规律所精心安排的学校常规仪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节日庆典、入队仪式、运动会”等重大的活动仪式,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这些仪式,对师生们进行潜移默化地熏染,明白什么是庄重、严肃,什么是规范、得体,进而在思想上认同,从而在行动中体现共同的信念。例如严格升旗程序,规范升旗仪式,抓好以升旗仪式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礼仪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和校庆纪念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引导学生积极为校争光;通过运动会,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班级,积极为班级争光,渗透同学间要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良好品质的养成。规范学校常规仪式活动程序,加深学生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形成良好礼仪习惯,不断地约束自己,超越自己。

3、规范主题活动载体,礼仪教育平台化 我们精心组织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将那些抽象的礼仪文化语言和礼仪行为文化信息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实际行动。抓住各种主题活动为契机,进行良好的礼仪文化知识传授和教育。日常规范关注的是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主题活动则是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提升礼仪教育的境界。例如“我和礼仪交朋友”、“礼仪之泉濯我心”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情景熏染,达到既交流礼仪知识,又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的辨别能力,达到知行合一。开展“告别零食”“拾起眼前一片纸屑”的活动,师生均养成了良好的校园卫生习惯,使得学生了解自己老师的辛勤付出,引导学生由衷地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另外,节日文化应成为学校礼仪教育的有效窗口,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并且都逐步积淀为学校的一种传统文化,渗透礼仪教育极好机会。

四、加强道德修养,深化养成

人们所以讲究文明礼仪,并非只因为喜欢它的表面形式,而更看重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涵。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普罗提诺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道德修养是根,礼仪是盛开的花,若是无本之木,花又能开多久?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 礼貌言行和道德修养表里一致的道德礼仪才是现代文明礼仪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将文明礼仪教育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

“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当今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丢弃的严重局面,所以我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就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封信,交流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生日卡、节日卡等;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烧饭、做菜等;经常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遇到大事难事主动与父母商量,多向父母学习,并尽可能尊重父母的意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孝敬行为习惯,并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了老师、同学以及全社会成员,让他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感动,学了会感恩。由于加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就非常顺利。让我们在教给学生所有“文明礼仪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唱“道德美”这样一首歌吧!让他们不仅“秀外”而且“慧中”,成为“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人!

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教育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社、家联动教育活动,积极召开家长会,取得了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学校特聘请派出所侯警官为法制辅导员,坚持每期到学校进行一次法制讲座,通过学法活动进一步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多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内容,使家长懂得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家长们都能自觉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礼仪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对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英 加强礼仪教育 塑造现代公民德育2005 [2]陈鸣鹤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3]吴玮琳 家校互动 合力育人小学德育

[4]王艳艳浅谈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点滴做法

第8篇: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

《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驾岭乡初级中学校:李振宇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中倍受呵护,不少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体谅、尊重别人,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也有些孩子因为不善于交往,性格变得内向、偏激,行为表现任性、固执。现代生活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对初中生进行诚实、守纪守法、懂礼、讲公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一个呼唤道德文明的社会,我们认为,中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及文明素养的积淀需要有载体,礼仪教育能够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途径与载体,是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们驾岭中学十分重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习惯培养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开展文明班级评比为主线来强化德育管理。开展文明卫生礼仪行为教育,讲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开展“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上”、“文明在我口中”活动。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我校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指中学生在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等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将如何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具体化一系列习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修定与验证我班礼仪规范的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探讨符合我班实际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本实施方法途径体系。

3、形成适合我班实际的学生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的活动系列案例与教育反思。

4、有效提高我班中学生文明礼仪道德发展水平。

四、研究对象

驾岭中学128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

1. 确立适合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编写礼仪教育读本,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2. 探索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

3. 研究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班晨队会、家长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实施礼仪教育。

4. 探讨制定保障礼仪教育顺利进行,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积淀的基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六、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根据目标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行为、教师教育方法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呈现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调整修正实验方案,在行动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的立项前到立题后研究的各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收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引导实验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七、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礼仪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文明素养的积淀。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受欢迎的人;勤奋学习、乐观向上、有理想有志气的人。让学校礼仪教育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八、研究途径:

1、诵唱、创作“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诗歌。在实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将紧紧抓住诗歌主题鲜明、简洁明了、学生易学好懂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年龄特征和知识程度,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搜集诗歌、创作诗歌和诵唱诗歌的活动。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进我班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2、活动育人:开展“卫生靠大家,争当文明中标兵”的活动。从“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上”、“文明在我口中”中做起。

3、教师言行育人: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个人学科的育人功能,知识传授与德育结合。发挥主题班队会的育人功能。

5、阵地育人:黑板报、手抄报、升旗仪式、校外德育基地,图书室、劳动基地(卫生包干区、花圃分班管理),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知心信箱。

九、研究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准、课题备阶段(2008年9月)

1、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及目的意义

2、查阅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3、形成全面、系统、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5月)

1、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2、组织开展活动,不断创新德育新形式

3、择合适的实验对象,进行具体实验,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

4、开展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收集、整理资料信息

5、撰写论文、经验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8月)

1、整理研究资料与数据,撰写课题实验结题报告,递交课题验收申请书

2、推广成功经验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在课题实施期间,总结以中学生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3、按年级编写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

4、发表有关养成教育的论文、教学案例1篇。 十

一、研究条件分析:

1、我实践经验丰富,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将近10年。

2、我学科研究意识强烈,有较高的教研素质,曾参加过班主任培训,现在是校的骨干教师。

3、本课题符合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特征。

第9篇: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均以其知书识礼为世人所称道。文明识礼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开展礼仪课题研究活动中,我积极参加了各阶段的研讨和总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想法。

一、 认识什么是文明礼仪,确立成长目标

全面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中,深入了解在校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我经常对学生灌输懂礼貌,讲文明等思想,经常随处可以听到“老师您好、老师早上好、小伙伴你好”等文明用语,在暗访拍摄中也有许多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并做出标准的少先队员的手势,可以看出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后,再着手抓别的方面便轻松了许多。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动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恳求别人辅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怀、辅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当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守。在每周的班会和周一校集中训导中我都坚持要求学生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做得好的及时激励表扬,每月评出 “文明礼仪之星”每学期评出“校文明礼仪之星”,还通过丰盛多彩的中队活动和班主题会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十五小的学生都能见到老师、伙伴自动的问好。

二、榜样示范,带动引导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们应该怎样做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一)教师示范

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一个谈吐文雅、穿戴端庄、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当好文明礼仪标兵,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非常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我都是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我都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都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我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我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文明礼仪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身边的学生榜样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身边的学生榜样离自己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容易学习。所以用身边的学生榜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文明向上的氛围,置身其中,便能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谁都不甘落后的向上风气。通过“文明礼仪之星”的评比,促进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用身边的学生榜样营造出一种文明向上的氛围:在学校争做尊师爱友,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在家里争做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在公共场所争做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加强道德修养,深化养成

每学期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让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逐步养成好习惯。

1、每周一次的少队课经常带领同学们走进礼仪课堂,使学生了解讲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必要性。

2、充分利用收听我校园小喇叭的文明正能量,让学生传播文明的同时深受激励而主动实践文明。

3、校园视频《小小观察员》档目开播,把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拍摄下来,在每班进行播放老师进行讲解。

4、每班每周评选“礼仪之星”,每月每年级评选“礼仪之星”,把照片及事迹在周一升旗仪式下或在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5、举办“礼仪故事会”和“礼仪征文”“礼仪名言”征集活动。

6、实施学生“礼仪成长档案袋”。

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让文明礼仪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每件小事抓起,坚持不懈,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使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血液净化标准操作下一篇: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