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汇编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汇编

论卫生行政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一、职业病概述

所谓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的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γ射线,细菌接触粉尘,霉菌;长期强迫体位操作,局部组织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一般将这类职业病称为广义的职业病。如现代白领阶层长时间伏案工作而引发的颈椎病,肩周炎,痔疮等慢性病。对其中某些危害性较大,诊断标准明确,结合国情,由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公布的职业病,称为狭义的职业病,或称法定(规定)职业病。中国卫生部从1972年首次公布职业病14种,1987年修订为9类99种,目前,我国的法定职业病有10类115种: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中国政府规定诊断为规定职业病的,需由诊断部门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规定职业病患者,在治疗休息期间,以及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或职业病待遇。有的国家对职业病患者给予经济赔偿,因此,也有称这类疾病为需赔偿的疾病。职业病的诊断,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具有一定专门条件的单位进行。

二、卫生行政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1.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等情况,不得虚报、瞒报,违反者要依据本条的规定接受处分。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首先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同时还要接受以下处分:

(1)警告,并通报批评。这里所讲的“警告”并不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种行政处罚。而是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由行政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对违法的下级行政机关或者隶属于它的工作人员的一种行政处分。

(2)虚报、瞒报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违法行为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包括违法行为的决策人,事后对单位违法行为予以认可和支持的领导人员,以及由于疏于管理或放任,因而对单位违法行为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领导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实施单位违法行为的人员;“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即使其对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负有领导责任,为了加重单位的责任,也可以对其给予行政处分。具体的处分形式包括降级、撤职和开除,由作出处分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择一适用。

2.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予以批准;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不及时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其他违反本法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上述行为之一,并导致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要依据本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上述渎职行为并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主要是指按照《刑法》第397条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或者超越职权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需满足下列条件:①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或者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而使用手中的职权;③行为的结果,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

“玩忽职守”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其职责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需满足下列条件:①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客观方面表现为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职责,通常表现是工作马虎草率,极端不负责任,或者是放弃职守,对自己应当负责的工作撒手不管;③行为的结果,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

“徇私舞弊”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徇个人私利或者亲友私情,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当事人因徇私舞弊而犯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根据刑法第397条的规定,应当从重给予处罚。

如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渎职行为并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且其行为符合上述刑法规定的犯罪以及刑法其他条款规定的犯罪的构成要件,则就要依据相应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

(2)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处分的具体形式包括降级、撤职和开除3种,实际适用时由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择一适用。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职业卫生技术丛书”编委会.职业病危害与健康监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何永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刘移民.职业病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杨乐华.罗普泉.何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案例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庄洪胜.职业病鉴定与处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作者:赖吉红

第2篇:课程思政下护理专业卫生法律法规的教学探索

[摘 要] 在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的形势下,课程思政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教师在卫生法律法规的教学中要提升自己,并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护生的人文素养,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发展,发挥其合力效应。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护生;卫生法律法规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如何从各个层面深入践行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思政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也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加思政课,而是依托其他课程,有意识地以如盐化水的教育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分析现状,寻找现存问题,并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卫生法律法规的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一、卫生法律法规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医学院校是专业性职业技能学校,医学生应以医德为职业素养。医学生包括护生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易忽视综合素质方面的学习,特别是人文方面如卫生法律法规、伦理学等,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实际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一门学科或一个行业的发展,而是多学科、多行业以及不同职业人群共同参与的立体式协同发展过程[2],因此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卫生法律法规是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是卫生与法律体系的结合。在维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卫生法律法规就是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法制体系,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即学习法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充分思考法律之外的思政元素,发挥其“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双重效应,起到合力作用。它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法律知识中,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思想政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能力的培养更加完善,更加立体化,让护理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寻找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中

(一)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卫生事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提高卫生法律法规意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元素引入教学中。一是卫生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帮助学生共同梳理我国卫生法律的发展历程,寻找卫生法律法规的渊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护士条例》等,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党的历史,感受党和国家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努力,将爱国主义、党史学习与卫生法律法规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情怀的树立,增强护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护生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的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相结合。二是在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的教学中,将卫生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内涵相结合,让学生再次确立自己的初心使命,帮助学生将护理专业的责任感与法律知识相融合,将服务精神、使命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3]。

(二)增强职业责任感

临床护理中,人是护理服务的对象,人的社会属性不可忽略。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医疗行业中的法律问题也日益渐多,并成为社会的热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因缺乏法律意识,对患者的合法权益重视程度不足。护生在实习阶段也易出现差错。因此,应加强护士的法律学习,并从医学院校开始。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讨论分析的形式,强化法律意识,从根源上树立规则意识,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以适应现代医疗的社会环境。护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不仅要有法律意识,而且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责任感的强化,自觉践行职业规范,尊重病人权益,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用医者仁心践行“南丁格尔精神”

医德是历来都很重视培养的职业素质,“德乃医本”“医者仁心”,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思政教育,说明在古代早有课程思政的雏形。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医者仁心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医者仁心与南丁格尔的精神是一致的。眾所周知,“南丁格尔精神”是白衣天使追求的职业精神,其中心内涵是博爱与奉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首先应学会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不歧视病人,并尊重和主动关爱这些病人,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律》等教学中,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艾滋病患者和先天畸形患儿的心理,将相关卫生法律引入,以此诠释医者仁心和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引导护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弘扬大爱无疆精神。

(四)建立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是生命态度的一种体现。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从救死扶伤的使命到国家“生命至上”的理念,无处不存在生命观。而我国的应试教育长期忽视了生命观的认知和教学。在诸多卫生法律法规中如脑死亡与安乐死法律问题、献血法、人体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等,都涉及生命观。在死亡与安乐死法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析在我国安乐死立法困难的原因,将生命教育的内容适时引入,引导护生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以及对生命的关怀[4],以培养护生健康的生命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教学中,通过宣传视频等形式组织护生观看并思考和讨论生命观的内涵,全班共同诵读关于生命观的诗歌,将情感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护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正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4],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学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爱己才会爱人,才不会对病人的病痛产生淡漠感,进而主动关爱病人。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塑造健康的生命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与国家“生命至上”的理念同向而行,从而成长为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五)弘扬科学探索精神

医学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疾病谱也随之变化,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而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疗技术都在不断提升和改进中,如放射诊疗、基因治疗等。医学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易产生新的医疗纠纷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如增加基因技术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等。在新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法律制度的教学中,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索,以适应临床诊疗和护理知识的快速更新。在药品法律制度的教学中,以疫苗的研发为例,讲述科学家们为尽早攻克难题战胜疾病付出的艰辛,并最终不负众望,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疫苗,保护人类。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要勇于创新,善于发现问题,不畏艰难,努力为今后的临床护理的创新和科研工作做出贡献,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路径

(一)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对培养的人才素质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进行“传道”,要将优良的医德传承下去。许多高职教师只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无从下手或是袖手旁观。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职业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转变理念,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如何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首先,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和治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5]。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展现出良好的师德师风。这种以德立学的思政教育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而且对学生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重大而深远。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内涵;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政內容,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使思政内化于专业知识中,实现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再次,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向,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无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教师应通过国家政策文件的学习、文献的查找、网络视频的培训等,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方法、途径等,以推进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也可以将课程思政与教科研相结合,通过教学研讨、科研立项等方式,既可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又能提高教科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二)做好教学设计,搜集思政资源

要想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首先就应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卫生法律法规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共同探讨,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中,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将思政与教学目标高度结合,制订不同章节的素质目标,使其承载思政的功能。然后根据各章节的特点,寻找思政元素与卫生法律知识的最佳契合点,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其中。其次,教师应加强临床实践,并注意收集、筛选卫生法律案例,在编写典型案例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赋予案例更高的思政价值。这样,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案例时无形地进行思政教育,发挥案例的思政价值培育效果。同时,教师将典型案例收录成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思政教育的资源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采用多种思政教育方法

在卫生法律法规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视频播放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但仅仅采用这样的授课形式,学生容易倦怠。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政教育效果,应采取更多的思政教育方法。一是指导学生制作宣传海报和参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宣教。在海报制作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钻研卫生法律知识;在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义务宣教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强责任感,树立主动捍卫国家法律尊严的意识。二是聘请法学专业或医学会等相关人员开展讲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讲座,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前沿动态,分析实际临床案例的情况,在更多更真实的临床法律案例学习中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强化职业认同感。三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的教学中,选择编写好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法官、医学会相关人员等角色,按照医疗事故鉴定及争议处理程序,模拟情景进行医疗事故的处理。通过这种模拟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使课程思政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载体作用。

(四)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课程思政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由于高职护生的卫生法律法规课时有限,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视频、案例等放到线上平台,并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如课前思考讨论护生学习法律的意义、线上的案例讨论、寻找卫生法律法规的渊源等,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而在课堂面授的教学中针对课前线上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梳理卫生法律法规的渊源等,将思政元素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引入,积极传播正能量。在课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义诊、卫生法律知识的宣教等,并让护生将活动的心得体会放到线上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强化其责任感;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做好思政的课后延伸,指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政治,追踪热点,如医师法的修改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混合式教学平台可以让护生有更高的参与度,同时还能让教师更有效地实现课前、课堂、课后的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检验高校工作的标准,就是要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如何。在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政治信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設,挖掘其法律之外的思政元素,寻找恰当的融入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引入,开启全方位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参考文献:

[1]王艳慧.马克思资本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王钰.课程思政视阈下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学改革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8(18):290.

[3]张鲍明,罗小琴,于莲,等.医学研究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9):1094-1097.

[4]金琳雅,王彧,尹梅,等.基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9):1098-1102.

[5]李静,朱继民,武松,等.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0,22(4):381-384.

◎编辑 司 楠

作者:黄艺娜

第3篇:探究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对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促进作用

摘要:优秀的卫生法学教育可以推动医学生医学法律素养及水平的提升,经过系统课程的教学能够快速增加学生意识法律知识,有效加强学生的医事法律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医事法律道德程度,但是医学生医事法律意识的加强不应该只依赖卫生法学课程教育,话应该构建相关的长效机制。因此,本文主要对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对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促进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医学生;法律素质

【分类号】R-4;G642.3

医事法律素质,指的是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在医事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和运用以及意识等这些方面的素质水平。意识法律素质对于医学生做好医学时间发展能力,还有处理一环之间关系的态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部分医学院校重点是使用卫生法学课程教育的方式,推动在校生养成相应的医事法律素质,但是在医学院校,就算是设置了相关的医事法律课程,大部分都是由选修课的模式存在,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不是很完善,具有极强的随意性,随时可能发生改变,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学,课程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下面将进一步探索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对于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促进作用。

一、使用卫生法学课程形成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医事法律素质具体指的是充实或者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与个人,占据和使用医事法律法规知识和依照法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医疗关系,解决医患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素质。而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律标准的一准核心法律运用学科,医事法律是以我国编制并且执行的整改医疗服务活动当中多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章制度的统一称呼。卫生法学和意识法律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卫生法律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意识法律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对于医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让医学生临床实践以及服务和行为更加规范,提升总体素养,还能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避免服务过程的冲突和误会产生,使双方的合法权益均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推动医疗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卫生法学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

(一)积累丰富的意识法律知识

卫生法学课程和学生平时自己零散的学习对比,能够发现,卫生法学课程这种集中的上课方式,学习的效率更高,能够更好的学习更多的医事法律理论以及有关法条内筒,有效加强学生意识法律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运用的水平。

(二)强化学生解决医事法律冲突的真实能力

医生与病人属于医疗关系当中两个重要的主体,病人源于多个行业和职业以及层次,构造十分复杂,同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医生在执业的时候,要求医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应对和分析,以及处理医患冲突的能力,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刚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卫生法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以及研究讨论,开展辩论赛,还有角色扮演这些方法,使医学生对于意识法律和其含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将法律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的具体操作能力。

(三)加强医学生法律及道德水平

医生不仅要拥有十分精湛的医技,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学法律素养和优秀的职业道德操守。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医学生学习地医事法律关系到义务工作人员的道德标准内功,教师还要针对实际情况,把医生和忽视这些必须拥有的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行为规范,服务礼仪这些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医学生在对医学有关法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享受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而采取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服务精神进行医疗事业,不断强化医疗行业总体的服务水平。

三、卫生法学课程提升学生意识法律素质面临的困境

目前,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生意识法律素质提升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但是还面临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首先学校没有给予卫生法学课程应有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设置这一课程,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卫生法学课程,但是大部分都是选修课,并且课程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课时不够充足,教材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讲解的内容和实际衔接的不是很好。其次,课程编制的缺乏科学性,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部分学校意识法律相关的教师资源紧缺,设置的意识法律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有些甚至存在反感情绪。最后,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部分教师不具備丰富的司法实务经验,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之后,还是采取以往理论灌输的方式,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情况,不具备较强的教学时效性。所以,一定要提高实践教学,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到,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这门课程教学方式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

卫生法学课程,当前已经成为了加强学生意识法律素质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所以,不仅要给予卫生法学课程构建方面应有的重视,还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条件的前提下,顺应其发展,对于卫生法学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慢慢建立起医学法律理论和实践二者结合的教学内容系统。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对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促进作用的进一步探究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部分医学院校重点是使用卫生法学课程教育的方式,推动在校生养成相应的医事法律素质,但是在医学院校,就算是设置了相关的医事法律课程,大部分都是由选修课的模式存在,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不是很完善,具有极强的随意性,随时可能发生改变,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学,课程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必须要重视卫生法律法规课程,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卫生法律法规课程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敏,杨丽,岳远雷,孙玲,陈珊. 卫生法学课程教育对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促进作用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127-128.

[2]杨丽,岳远雷,赵敏. 武汉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研究[J]. 医学与法学,2013,05:63-67.

[3]张睿,付康. 论卫生法学课程对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促进作用[J]. 法制博览,2015,31:298.

[4]孙鹏.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5]马莉丽. 医学类大学生医德观偏失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李倩

第4篇:医疗管理制度及卫生法律法规汇编

医院质控办 二○一一年三月

前 言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和“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提高运行绩效,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质控办编印了《医疗管理制度及卫生法律法规汇编》,以方便我院医务人员查阅。

《医疗管理制度及卫生法律法规汇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医疗管理制度,是根据有关制度和规定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编印而成;第二部分是卫生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的全文或摘录翻印。

《医疗管理制度及卫生法律法规汇编》是医务人员医疗活动中必须熟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又是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进行评价、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今后,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和监督。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错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质控办

二○一一年三月

2

目 录

第一部分

病房管理制度 „„„„„„„„„„„„„„„„„„„„„„„„ 1 门诊管理制度 „„„„„„„„„„„„„„„„„„„„„„„„ 3 急诊管理制度 „„„„„„„„„„„„„„„„„„„„„„„„ 4 病历书写制度 „„„„„„„„„„„„„„„„„„„„„„„„ 5 医嘱制度 „„„„„„„„„„„„„„„„„„„„„„„„„„ 7 消毒隔离制度 „„„„„„„„„„„„„„„„„„„„„„„„ 8 首诊负责制度 „„„„„„„„„„„„„„„„„„„„„„„„ 9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0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2 会诊制度 „„„„„„„„„„„„„„„„„„„„„„„„„„13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5 手术管理工作制度 „„„„„„„„„„„„„„„„„„„„„„16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17 术前讨论制度 „„„„„„„„„„„„„„„„„„„„„„„„20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21 分级护理制度 „„„„„„„„„„„„„„„„„„„„„„„„22 查对制度 „„„„„„„„„„„„„„„„„„„„„„„„„„24交接班制度 „„„„„„„„„„„„„„„„„„„„„„„„„28 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29 临床试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制度 „„„„„„„„„„30

3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31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33 梅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试行) „„„„„„„„„„„34

第二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 37 第一章 总 则 „„„„„„„„„„„„„„„„„„„ 37 第二章 考试和注册 „„„„„„„„„„„„„„„„„„ 37 第三章 执业规则 „„„„„„„„„„„„„„„„„„„ 40 第四章 考核和培训 „„„„„„„„„„„„„„„„„„ 41 第五章 法律责任 „„„„„„„„„„„„„„„„„„„ 42 第六章 附 则 „„„„„„„„„„„„„„„„„„„„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 45

第一章 一般规定 „„„„„„„„„„„„„„„„„„„ 45 第二章 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 „„„„„„„„„„„„„„ 45 第三章 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况 „„„„„„„„„„ 46 第七章 医疗损害责任 „„„„„„„„„„„„„„„„„ 4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50 第一章 总 则 „„„„„„„„„„„„„„„„„„„„ 50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 50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 53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 56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赔偿 „„„„„„„„„„„„„„„„ 58 第六章 罚 则 „„„„„„„„„„„„„„„„„„„ 60 4 第七章 附 则 „„„„„„„„„„„„„„„„„„„ 6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 6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67

第一章 总 则 „„„„„„„„„„„„„„„„„„„„ 67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 69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 71 第四章 疫情控制 „„„„„„„„„„„„„„„„„„„ 73 第五章 医疗救治 „„„„„„„„„„„„„„„„„„„ 75 第六章 监督管理 „„„„„„„„„„„„„„„„„„„ 75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76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77 第八章 附 则 „„„„„„„„„„„„„„„„„„„„ 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81 第一章 总 则 „„„„„„„„„„„„„„„„„„„„ 81 第二章 婚前保健 „„„„„„„„„„„„„„„„„„„ 81 第三章 孕产期保健 „„„„„„„„„„„„„„„„„„ 82 第四章 技术鉴定 „„„„„„„„„„„„„„„„„„„ 84 第五章 行政管理 „„„„„„„„„„„„„„„„„„„ 84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85 第七章 附 则 „„„„„„„„„„„„„„„„„„„ 85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 86 第一章 总 则 „„„„„„„„„„„„„„„„„„„ 86 第二章 输血申请 „„„„„„„„„„„„„„„„„„ 86

5 第三章 采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 87 第四章 交叉配血 „„„„„„„„„„„„„„„„„„ 87 第五章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 88 第六章 发 血 „„„„„„„„„„„„„„„„„„„ 89 第七章 输 血 „„„„„„„„„„„„„„„„„„„ 89 附件一 成分输血指南 „„„„„„„„„„„„„„„„ 91 附件二 自身输血指南 „„„„„„„„„„„„„„„„ 94 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 96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 98 附件五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输血指南 „„„„„„„„ 99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 101 第一章 总 则 „„„„„„„„„„„„„„„„„„„„101 第二章 执业条件 „„„„„„„„„„„„„„„„„„„101 第三章 放射诊疗的设置与批准 „„„„„„„„„„„„„103 第四章 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105 第五章 监督管理 „„„„„„„„„„„„„„„„„„„109 第六章 法律责任 „„„„„„„„„„„„„„„„„„„109 第七章 附 则 „„„„„„„„„„„„„„„„„„„ 110

处方管理办法 „„„„„„„„„„„„„„„„„„„„„„„ 115 第一章 总 则 „„„„„„„„„„„„„„„„„„„„115 第二章 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115 第三章 处方权的获得 „„„„„„„„„„„„„„„„„117 第四章 处方的开具 „„„„„„„„„„„„„„„„„„117 第五章 处方的调剂 „„„„„„„„„„„„„„„„„„120 第六章 监督管理 „„„„„„„„„„„„„„„„„„„121 6 第七章 法律责任 „„„„„„„„„„„„„„„„„„„122 第八章 附 则 „„„„„„„„„„„„„„„„„„„„124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25 第一章 总 则 „„„„„„„„„„„„„„„„„„„„125 第二章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125 第三章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26 第四章 医院感染的监测 „„„„„„„„„„„„„„„„126 第五章 医院感染的控制 „„„„„„„„„„„„„„„„128 第六章 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34 第七章 医院污物的管理 „„„„„„„„„„„„„„„„14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 14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44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46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48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155

病房管理制度

一、病房由护士长为责任组长,全病区的医务人员负责管理。

二、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避免噪音,要求医务人员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

三、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精密贵重仪器有使用要求并专人保管,不得随意变动。

四、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

五、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布局有序 ,注意通风。

六、医务人员必须按要求着装,佩戴有姓名胸牌上岗。

七、患者必须穿医院患者服装,携带必要生活用品。

八、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附1:病房医务人员守则

一、主动向新入院的患者介绍医院的有关制度和病房环境,进行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要求,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治疗。

二、工作认真负责,语言文明,态度诚恳,避免恶性刺激。对个别患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耐心劝解,既要体贴关怀又要掌握原则。

三、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有关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等情况,由负责医师或上级医师向患者进行解释。

四、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五、在检查、治疗和处理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耐心细致解释,选用合适的器械,不增加患者痛苦。进行有关检查和治疗时,如灌肠、导尿等,应用屏风遮挡患者或到处置室进行。

六、条件允许时,对危重和痛苦呻吟的患者应分别安置。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时应保持镇静,尽力避免影响其他患者。

七、对手术患者,术前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顾虑;8 术后要告诉患者转归情况,使其安心休养。

八、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噪杂。早上6时前、晚上9时后(夏季时间10时后)及午睡时间,尤其应保持病房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在不影响医疗效果的情况下,有些处置可待患者醒后施行。

九、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分类放置、及时处理。

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其治疗、生活、饮食、护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应尽可能设法解决,并定时向患者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附2:病房管理要求

一、病房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有消防疏散图及标示。

二、病室内床单位无杂乱物品,无悬挂衣物;桌面、窗帘保持清洁、无破损、无污迹;床号、门号按规定位置粘贴。

三、仪器存放整齐、清洁、有专人保管,设有使用说明、使用及维修记录本,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四、各室内家具摆放整齐、固定、整洁无灰尘。

五、各种护理盘位置固定,盘内有用物名称卡片,并有专人管理。

六、护士站台面、水池及周围环境干净、整齐,无食物及私人用品。

七、各抽屉、柜内物品按要求放置,干净、整齐。

八、洗手盆或水池中不要随意堆放饭盒、碗筷。

九、病房走廊清洁,无多余物品。

十、禁止随便粘贴宣传画、广告画、告示、通知及便条等。

十一、紧急通道及公共阳台不堆放杂物,保证通道畅通。

十二、值班室、护士休息室整洁美观,床褥叠放整齐,个人用物放在柜内。

十三、垃圾筒及时清理,无溢出。

门诊管理制度

一、各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各科(特别是内、外、妇产、小儿等科)应确定一位主治医师或高年住院医师协助科主任领导本科的门诊工作。

二、各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执业医师,应熟悉掌握门诊病历书写规范。人员调换时,上岗前进行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的培训。

三、实习及进修人员应上级人员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四、对疑难重病人不能确诊,病人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出门诊,解决疑难病例。

五、对高烧病人、重病人、60岁以上老人及来自远地的病人,应优先安排门(急)诊。

六、对病人要进行认真检查,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病历。门诊部管理人员和主治医师应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七、应与住院处和病房应加强联系,根据病床使用及病员情况收容病人住院治疗。

八、加强检诊与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九、保持门诊标示清晰明白,有导诊服务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做到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就诊。

十、应保持门诊就诊环境清洁整齐,加强候诊病人的教育,宣传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和优生学知识。

十一、门诊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适宜的诊疗方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员的负担。

十二、对基层或外地转诊病人,应在原医院诊治的基础上认真诊治,在转回基层或原地时应提出诊治意见。

10

急诊管理制度

一、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急诊科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固定人员不少于60%,值班医师必须胜任急诊抢救工作,进修医师、实习期医师与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

二、医疗、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急诊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协调工作。

三、急诊科至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急诊会诊迅速到位。对急诊病人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病人应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

四、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在急诊室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立即须行手术的病人应会同手术科室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手术医师面对面直接交班。

五、急诊室各类抢救药品及器材要准备完善,完好率为100%,保证随时可用。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

六、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科室的各种危重病员抢救技术操作程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七、对于留院观察病病人由急诊医师和护士负责诊治护理,认真写好病历,开好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留院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72小时)。

八、遇重大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和院领导。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和无名氏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九、急诊病人不受地域与医院等级的限制,对需要转院的急诊病人须事先向医务科报告,与转去医院联系取得同意后,方得转院。

病历书写制度

一、医师应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书写病历,应用钢笔书写,力求通顺、完整、简练、准确,字迹清楚、整洁,不得涂改、倒填、剪贴。医师应签全名。

二、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无正式译名的病名和药名等除外。诊断、手术应按照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三、门(急)诊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1.要简明扼要。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址由挂号处填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考虑诊断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需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书写签名。

2.间隔时间过久或与前次不同病种的复诊病人。一般都应与初诊病人同样写上检查所见和诊断,并应写明“初诊”字样。

3.每次诊察,均应填写日期,急诊病历的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4.请求其他科(专业)会诊,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专业)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

5.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名。

6.门诊医师对转诊病人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

四、住院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1.住院医师要为新入院患者书写一份完整病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女病人月经史、生育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由经治医师书写签名。

2.病人入院后,必须于8小时内进行拟诊分析,提出诊疗措施,并记于病程记录内。

3.病程记录(病程日志)包括病情变化、检查所见、鉴别诊断、上级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治疗过程和效果。由住院医师书写,12 也可由实习医师书写,由带教住院医师审查并做必要的补充修改,签名以示负责。凡施行特殊处理时必须告知病人并签字确认,要记录施行方法、操作过程和时间。一般的病程记录要及时记载,重危病人和骤然恶化病人应随时记录。病程记录上级医师应随时进行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并签字。

4.疑难病症科内或全院性会诊及讨论,应做详细记录。请其他科医师会诊由会诊医师填写会诊单并签名,主管医生应组织实施会诊意见,并将实施情况记载于病历上。

5.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等均应按时、规范记录。

6.凡交接病人均需由交班医师写出交班小结于病程记录内。阶段小结由经治医师负责记录在病程记录内。

7.凡决定转诊、转科或转院的病人,经治医师必须书写较为详细的转诊、转科或转院记录,主治医师应审核签字。转院记录由科主任审核签字。

8.各种检查回报单应按顺序粘贴,各种知情同意书,外院的病情介绍单或诊断证明书亦应附于病历上。

9.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应在24小时内完成。出院记录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及各项检查要点、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变及治疗过程、效果、出院时情况、出院后处理方案和随诊计划,建立随诊档案,由经治医师书写,主治医师审核签字。

10.死亡记录除病历摘要、治疗经过外,应记载抢救措施、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由抢救医师书写,主治医师审核签字。凡做病理解剖的病人应有详细的病理解剖记录及病理诊断。病人死亡一周必须进行死亡病例讨论记载于病历上。

11.中医病历应包括中医诊断和治疗内容。

医嘱制度

一、下达与执行医嘱的人员,必须是本院具备注册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资格的人员,其它人员不得下达与执行医嘱。

二、医嘱一般在上班或病人到达后2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特别是医嘱的开出和执行时间、药物的用法用量等,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不得涂改。如须更改或撤销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医嘱必须按时执行。开出、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三、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护士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必要时护士有权向上级医师及护士长报告。除抢救或手术中不得下达口头医嘱,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复诵一遍,经医师查对药物后执行,医师要在抢救或手术完成后立即补记医嘱。每项医嘱一般只能包含一个内容。严禁不看病人就开医嘱。

四、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每周由护士长组织总查对一次。转抄、整理医嘱后,需经另一人认真查对后,方可执行。

五、手术后和分娩后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重开医嘱,并分别转抄于医嘱记录单和各项执行单上。

六、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面对面交代清楚,并在护士值班记录上注明。

七、无医师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病人进行对症处理。但遇抢救危重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医师不在现场,护士可以针对病情临时给予必要处理,但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八、通过电脑系统下达医嘱的科室,应将医嘱单及时打印出来,护士应记录具体执行时间。

14

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五、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六、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七、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首诊负责制度

为防止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特制定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一、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护人员不得推诿,做到“谁首诊,谁负责”。

二、首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地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三、首诊医生经仔细检查发现该患者疾病不属本科范畴,由该医生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做好病历记录转相关科室诊治。

四、首诊医生经仔细检查发现该患者的病情属多科情况兼有,或病情较为复杂需其他科室会诊时,由首诊医生或科负责人及时组织会诊工作,确定治疗方案及主管科室。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好病历记录。

五、对急、危、重或疑难的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生视诊或请急会诊,对不宜搬动或危重的患者,应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入病房。对需要立即施行手术的患者应及时施行手术。首诊医生应向病房主管医生或手术医生直接交班。如需转科,由首诊医生与转入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患者的护送及交接工作。

六、如遇重大抢救的病例,应立即报告上级医生、科主任和院领导。凡涉及司法、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向院内、外有关部门报告。

七、对需要转院的病例,先上报医务科同意后,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待病情稳定后与接受医院联系,取得对方同意才能转院。对病情、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

八、如发现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者及导致对传染病误诊、漏诊者,要追究首诊医生责任。

16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

1.科主任查房一般每周一次以上,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二次以上。重点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治疗,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新入院或普通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抽查病历质量,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2.查房前主治医师应向主任提出重点病例需解决的问题,主任预先作必要的准备,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生)要作好各项资料和报告病情准备。

3.参加主任查房的人员包括科室(病区)的各级医生、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查房完毕经治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载主任查房的意见。

4.遇特别严重抢救的病例,主任应及时指导抢救。

二、主治医师查房

1.一般每日查房一次,每次查所负责的住院医师所管病床的病人。查房前一天,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生)应作好汇报病情的准备。

2.对所管的病人进行系统的查房,着重解决病人的诊断与处理等问题,尤其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进行重点查房讨论,安排特殊检查、治疗或手术时间,决定手术参与者。

3.查房时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生或责任护士(必要时)均应参加。查房完毕,经治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摘要记载主治查房意见。查房过程中,主治医师应针对本组病人的实际,有目的地考查本组医生对病人临床资料的掌握情况,体检和辅助检查有无错漏,诊断是否确切,处理是否妥当。并对病人做出可能的诊断、最佳处理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便接受主任的考查。

三、住院医师查房

1.—般每天查房2~3次(手术科室1~2次),分别在上午上班时、下午上班时、下午下班时。全面查房安排在上午(手术科室亦可在下午),重点查房一般安排在下班前。住院医师查房时,进修、实习医生要参加。危重病人随时巡视。

17 2.每天对经管病人全面查房与重点查房相结合。全面查房主要是解决经管病人的初步诊断、检查、治疗、护理及与治疗有关的饮食、生活等问题。重点查房主要对危重、疑难病人加强观察、进行分析,解决诊断与治疗问题。查房时应先对经管的危重、疑难、新入院或手术后患者进行巡诊,详细询问病情,做必要的全面体检,分析有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做出可行的诊疗计划(包括各项检查、治疗、护理、饮食等)。

3. 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检查病人。

4. 上级医师查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用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目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应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要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5. 每天查房情况应由经管医师(进修、实习医生)每天或随时记载于病程记录中,包括病情变化、检查所见、鉴别诊断、上级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治疗过程和效果和出院记录等均应依时书写,以便主治医师随时了解,作为上级医师对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生)的医疗质量、业务水平的考察依据。

18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疑难、危重患者存在诊断与处理困难时,可由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在科室 (病区)内讨论。

二、由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生整理有关病历资料,由学科负责人或主任决定讨论时间,让大家做好发言准备。

三、由主治医师或学科负责人主持,指定专人记录。主持人要总结讨论意见,提出诊断与处理最佳方案。

四、如需跨科性讨论,要由学科负责人或主任提出,必要时印发病例摘要,让应邀者作好发言准备,必要时可通知院领导或医务科参加。

五、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由经治医生书写,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讨论记录由主治医师审阅签名后附入病程记录中。

会诊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会诊是为了发挥有关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更恰当地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也是各科室之间或各医院之间协作的重要形式。会诊既不应滥用也不应掌握过严,更不应流于形式。会诊医师应毫无保留地为病人的诊疗提供意见,并通过会诊交流信息,培训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二、会诊病例范围

1.专业内、科(病区)或院内不能做出确诊,或虽能确诊但本单位治疗条件不足的疑难复杂病例,或科室内抢救条件和水平估计有不足的危重病例。

2.住院期间出现(发现)其他专业或其他科疾病的病例。

3.门诊或急诊时发现(疑似有)合并其他科病情的病例,主要的临床表现更符合其他科疾病的病例。

4.手术时发现术前误诊或漏诊者。 5.科主任认为需要会诊的病例。

会诊单由经治医师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经决定会诊的上级医师审阅后签名送出。

三、会诊的形式与方法

1.科内专业之间会诊可口头邀请。

2.科(病区)与科(病区)会诊由科(病区)主任决定,会诊单必须有主治以上医师签名,被邀请科室应在48小时内派主治以上医师前往会诊。急会诊手续可简化,被邀科室当班值班主治医师或(代主治)应在10分钟内到达,特急会诊可电话通知。

3.门诊或急诊的会诊由当班的主治医师或代主治医师决定。病情危重可由其他医护人员代替决定。由首诊科室医师写好门、急诊病历及诊断意见后,电话通知被邀请科室医师到诊室会诊。会诊后直接处理或写上意见后送回原科室处理。

20 3.手术台上会诊由主刀医师或上级医师决定,电话通知相应科室的医师,被通知人员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到现场(如因事不能到场必须说明原因,并提出代替人)。

4.各科联合会诊适用于病情复杂,同时有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病者。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由医务科组织。

5.院外会诊:本院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本院医生被应邀外出会诊时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人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6.科内、院内、院外的会诊内容:经治医师做好会诊前的准备,要详细介绍病史并做好会诊记录,会诊中,参加会诊的人员应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详细检查病人,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并认真组织实施。

四、会诊记录

l.一般院内会诊由被邀请者诊视病人后在会诊申请单上写上会诊意见,主管医生应组织实施会诊意见,并将实施情况记载于病历上。科内专业之间会诊可口头提出意见或写在病程记录上。

2.联科会诊由经治医师记录会诊时每位出席者的发言,摘要写在病程记录中,(必要时)被邀请者应将会诊意见记载于会诊申请单上。

21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对危重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准确掌握疾病诊断及抢救指征并及时进行抢救。

二、凡属危重抢救病人,主管医师应填写病危通知单,并将病情及时报告上级医生;科内抢救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组织实施,遇有其他科的疑难问题应及时邀请会诊,需要外请专家协助时,经科主任同意后,上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领导,并负责组织安排专家会诊讨论。特殊情况需报告院领导、相关职能科室或总值班。

三、在抢救过程中,应按规定作好各项记录,若因抢救来不及记录时,须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四、做好急救(抢救药品、器械等)准备工作,随时检查,随时补充,药房、供应室、总务科等有关科室应保证药品、器械等的正常供应,便于抢救工作。

五、若遇特殊情况,超出本科范围或本科力量不足时,科室之间应支援配合,必要时医院成立临时抢救小组,加强抢救工作。

六、各有关科室遇有危重病人的检查、治疗、取药、住院等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延误抢救。

七、不得因抢救而忽视正规操作和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避免造成事故和交叉感染。

八、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等均应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九、药品、器械等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十、每日核对抢救物品、检查器械等一次,保证正常运转,每班交接,做到登记帐目与抢救物品相符;无菌物品合格率、抢救器械完好率必须达100%。

22 手术管理工作制度

一、手术室护士长是手术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者,应由具备资质的注册护士承担患者的手术配合,应对各级手术护士执业范围有明确的授权制度与再评价授权。

二、工作人员管理:

1.凡在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手术室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无菌操作、消毒常规、急救抢救制度、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处理原则、特种感染处理原则、防止差错事故制度、安全制度、药品、物品器械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

2.进手术室时必须穿戴手术室的拖鞋、隔离衣、一次性口罩、帽子。有皮肤感染灶或呼吸道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特殊情况呼吸道感染者需戴双层口罩。手术室工作服不能在手术室以外的区域穿着。

3.进入手术室人员未取得医院管理部门的特许,任何个人、科室及媒体不得携带各种摄影器材进行手术拍照、录像。任何人员不能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手术间内使用。

4.除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见习医生和参观者,需由老师带领或经医务科或护理部批准,并通知手术室护士长和有关科室的科主任。见习或参观者,须在指定的手术间内参观,并接受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指导,不得任意游走及进入其它的手术间。任何违规者,手术室负责人有权拒绝其进入手术室,并通知有关部门。

三、环境管理: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严禁吸烟和喧哗,值班人员须就餐应在指定地点。

四、手术部位感染率管理:根据手术风险度(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及手术持续时间)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率。

23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术前管理:

一、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二、手术主刀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三、主管医师应写好术前小结。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并记录。重大手术、特殊病人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并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上,并上报医务科备案。

四、手术医师的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科备案。

五、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科室和手术室应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六、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手术当日管理:

一、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4

二、当日参加手术人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三、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四、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五、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定的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六、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有效期,条形码应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或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七、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八、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术后管理:

一、手术结束后,术者对病人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置(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手术记录应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完成。

二、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师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病房或重症医学科)。并对重点病人实行术后 24 小时随访且有记录。病人送至病房后,接送双方必须有书面交接,以病历中签字为准。

三、凡实施重大手术、特殊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或接受病情复杂的高危患者手术时,手术者应在病人术后24小时内查看病人。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做好书面交接工作。术后3天之内必须至少有1次查房记录。

25 麻醉科工作制度

一、麻醉应由麻醉专业的执业医师担任,实施授权范围内的临床麻醉、痛疼治疗及心肺复苏。

二、担任麻醉的医师在术前均应访视患者,对全身情况进行麻醉前评估(ASA风险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开好麻醉前医嘱;复杂特殊的患者应进行科内或多科参与的会诊或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便于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术前访视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麻醉前访视记录。

三、麻醉医师应按规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与说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

四、麻醉医师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严格三级医师(或二线)负责制,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术中认真填写麻醉记录

五、实习、进修人员要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六、术毕待患者基本恢复后,护送患者回病房、麻醉恢复室或重症医学科,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并向值班医师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

七、术后 72 小时内要随访患者,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

八、急诊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短,但也应尽可能完善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术后的管理同择期手术。

九、建立麻醉工作质量及效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制度。如麻醉工作量、麻醉效果评定,麻醉缺陷发生情况、麻醉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应有记录。

十、有突发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为随时参加抢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病人的复苏,应从人员值班、操作技术、急救器械、通讯等方面做好准备。

26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一、麻醉恢复室是临床麻醉工作的一部分,应由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进行管理。

二、凡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均应进入麻醉恢复室。

三、待患者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参照Steward苏醒评分,必须达到4分才能离开麻醉恢复室。

四、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考虑转重症医学科,以免延误病情。

五、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由麻醉医师决定,麻醉专业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

术前讨论制度

一、凡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

二、讨论时,科室(病区)医师(进修、实习医生)应参加,必要时请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重大手术、特殊病人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

三、术前讨论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诊断依据、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麻醉选择、手术者及患者家属的意见等。

四、讨论结束后应填写术前讨论记录,重大手术、特殊病人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记录上报医务科备案。涉及患者功能残废的手术应征得病人、家属或单位的意见,签字后报医务科审批(急诊抢救病人不属此例)。

五、手术主刀医师负责审阅术前讨论记录及术前小结记录并签名。

27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死亡病例,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病例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

二、凡意外死亡或原因不明死亡,家属对抢救治疗提出意见者,不论是否差错事故,均应专题召开死亡病例讨论会,时间不应超过死亡后24小时,并应尽量申请(争取)尸解,汇同病理科或邀请有关科室进行讨论,必要时请医务科和医患办人员参加。

三、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抢救措施、死亡原因、存在的诊疗缺陷及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等。

四、讨论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另立专页。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主要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讨论记录内容由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审核签名。

28

分级护理制度

新患者入院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体温在37.5℃以上及危重病员每隔4小时测1次。一般患者每天早晨及下午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每天问大小便1次。新入院患者测血压及体重1次(七岁以下小儿酌情免测血压)。其他按常规和医嘱执行。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开具护理等级医嘱,级别分为特级护理及

一、

二、三级护理,并作出标记(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绿色、三级护理不设标记)。

一、特级护理

病情依据: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4.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及精神障碍者;5.入住各类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

护理要求:

1.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专人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5.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6.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7.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专人护理。

二、一级护理

病情依据: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护理要求:

29 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3.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4.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5.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6.每15至30分钟巡视一次。

三、二级护理

病情依据: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护理要求:

1.定时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按常规给患者测量体温、脉膊、呼吸、血压;

2.协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3.按要求做好一般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4.每1至2小时巡视一次。

四、三级护理

病情依据: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按常规为患者测体温、脉膊、呼吸、血压; 2.定期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精神状态; 3.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根据病情变化及评估的结果,应及时变更护理等级。

30

查对制度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常规制度的正确执行,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和差错,针对医师的工作,制定了查对制度,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医师在开医嘱和写处方前,均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年龄等;在开出医嘱或写好处方后,还应再重新查对姓名、床号、药名、用药剂量、单位、浓度、时间、使用方法及其他内容;遇有毒、麻、限制药时,应反复核对。

二、医师在进行治疗及操作前,应先行仔细查对病人姓名、床号、治疗操作名称、操作部位等,然后再执行。

三、医师在执行医嘱尤其临时医嘱时,除对上列要求查对项目自行查对外,还要再让护士复查后执行。

四、医师在书写化验单或其他检查申请单时,也要求要按上列项目进行查对无误后再行发出。

五、医师在查看化验单和检查报告单后,在进行粘贴之前,也要先进行查对无误后方可处理。

六、医师在收集标本或处理、送出标本时,亦应严格进行查对。

七、在进行输血工作时,对给血者及受血者的姓名、床号、血型、交叉配血单、血瓶号、血液采取日期、血液的性状等都要进行查对。

八、上级医师应随时检查下级医师所写的病历、作出的诊断、开出的医嘱、处方以及各种治疗等工作,以保证其准确性。

九、医师应经常查对护士所执行医嘱的情况。

十、在进行抢救工作时,执行所有的医嘱,使用任何药物时,无论怎样紧急,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查对。在特殊情况下(如抢救病人时),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高声复述一遍,肯定无误,然后执行。注射药物还需保留药瓶。

十一、遇有疑问的医嘱或处方,必须询问清楚,明白真相,经更改无误后方可执行。

31

将各科室(专业)要求查对的重点内容列举如下: 1.临床科室

1.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1.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1.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1.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1.5 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2.手术室

2.1 接病员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拟施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带的术中用药以和病历与资料、术前备皮等。

2.2 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经。同时要知道患者是否有已知的药物过敏。

2.3手术切皮前,实行“暂定”,由手术者与麻醉师、护士再次核对患者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2.4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2.5 除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外,应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信息依据。

2.6 对使用各种手术体内植入物之前,应对其标示内容与有效期的进行逐一核查。

32 3.药房

3.1 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

3.2 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4.血库

4.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必须进行“双查双签”,如果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

4.2 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5.检验科

5.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5.2 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5.3 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

5.4 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5 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6.病理科

6.1 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6.2 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6.3 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6.4 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7.医学影像科

7.1 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7.2 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7.3 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 7.4 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33

8.理疗科及针灸室

8.1 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8.2 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8.3 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8.4 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9.供应室

9.1 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9.2 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9.3 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9.4 高压消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 10.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等)

10.1 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10.2 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10.3 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11.其他科室应根据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34

交接班制度

医生必须严格进行交接班,才能弄清病人的有关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接班者充分了解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及内容等,才可把对病人的处理做得完全、具体、细致并落到实处,至为关键,做到责任分明,不出现任何疏漏和遗误。

一、医师交接班必须是郑重其事地、交接双方面对面地进行。

二、交接班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包括平日和节假日),如早上8时、中午11时30分、下午5时30分,具体时间各单位可自行安排并可随季节更改。交接班地点应在医生办公室内进行,危重病人必须在床边进行交接。

三、交班(主管)医师应将住院病人临时所发生的变化、处置情况及答复病人事项等向接班医师详细交待。

四、交班(主管)医师必须将危重病人的病情、需要观察及处置等事项向接班医师详细交待。

五、值班医师应将其值班时间内所收住院病人的病情和初步诊断及处置等全面交待给主管医师或下一班值班医师。

六、交班前,交班(主管)医师应巡视病人,将工作处理妥善,能自行处理者,尽量不交给值班医师。凡交班时间前收住病人,应由交班医生自行接收处理。

七、交接班时,除口头汇报外,还要求在交接班本上详细记载,危重病人必须在床边进行交班。交班本上要写清楚交班病人的姓名、床号、诊断、存在问题、注意事项、观察重点、有无化验项目和处置内容以及会诊情况等。交接班医师双方均应在交班本上签字。

八、危重及抢救病人,应与二线值班医师共同进行交接班,接班后共同巡视病人,听取上级医师有关指示,遵照办理。

九、病房值班医师当新病人住院时,尽量收住自管床位,免去再次重新交班。

十、值班医师应将病人临时变化或危重病人病情经过以及所给予的各

35 种处理,除口头及在交班本上进行交班外,并应记载入病程记录中。

十一、值班医师接班后应亲自巡视病房一遍;危重病人随时巡视处理。下班前,先巡视病人全面了解情况后,再行交接班。

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难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检查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危急试验项目表与制定危急界限值,并要对危急界限值项目表进行定期总结分析,修改,删除或增加某些试验,以适合于本院病人群体的需要,关注来自急诊室、重病监护室、手术室等危重病人集中科室的标本。

三、检查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应按程序处理、复核确认和报告危急值,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临床医生接到危急界限值的电话报告后应及时甄别,若与临床症状不符时,要与检查科室及时沟通,关注样本的留取是否存在缺陷,检查人员操作是否规范和仪器的质控、校准情况等,如有需要,立即重留取标本进行复查。

五、实验室操作手册中应有危急界值试验的操作规程,并对所有和危急界值试验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六、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每年至少要有一次总结,重点是追踪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是否有了危急值的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36 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制度

一、按照标本采集规范,包括对患者的准备要求、标本采集的方式与途径、标本处理、运送、保存环境等内容,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工作人员能知晓和遵循,避免由于标本采集环节因素而影响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二、采集到的标本应有唯一性的识别标志,对有条件的医院应推行条形码识别系统。

三、标本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送达检测,避免因暂存环境与时间的延缓而影响标本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不得将明知道可能会“失真的”检验标本送检。

四、按照标本验收、登记、处理的工作程序,对不符合标本采集规范的标本应及时通报送检医师或其它相关人员明确处理意见,不得上机检测,更不得将明知是“失真的”检验结果签发报送临床,影响救治质量与病人安全。

五、为确保生物安全性与严防医院感染,应逐步采用真空管采血,盛放标本运送工具应加盖密闭,不得敞开运送,检查申请单不得与标本容器卷裹混放。

六、具有高危传染性标本以及急诊抢救病人的标本,在采集后应由专人用专门盛具及时送检。

七、各类标本在采集、暂存与运送过程中发生标本洒漏、标本容器破损等紧急意外事件,科室应采取紧急处理的程序与措施。

3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抽血交叉检查制度

一、认真核对配血交叉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

二、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执行,一人抽血,一人核对。

三、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科室、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四、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出。

五、抽血交叉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验单及标签。

取血查对制度

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在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或清洁容器里取回。

输血查对制度

一、输血前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核对献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二、检查血袋的抽取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三、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进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如输分袋包装的2袋血以上(含2袋)时,后输的袋血应放在冰箱的普通冷藏格(严禁放速冻格)待输。

四、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呼唤病人姓38 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五、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六、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病人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方可签名。

七、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八、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九、输血完后将血袋送回检验科保留以备查对。

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检验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和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3.将血袋连输血管、针头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39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应与其功能、任务和业务能力相适应,应当是核准的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二、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工作制度,执行医院的《新技术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室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三、开展新技术应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结合科室的专业技术能力、设备与设施,和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四、职能部门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医疗技术风险或将其降到最低限度,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检查。

五、医疗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必需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不得向患者收取相关费用。

六、各科室不得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证明的技术,对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特许批准范围的特殊医疗技术项目,必须遵循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严格遵守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和常规,各级医师应按照法规要求报批,未经批准的,各级医师严禁开展此类技术服务。

七、新技术、新业务在临床正式应用后,职能部门应及时制定临床诊疗规范、操作常规及质量考评标准,并列入质量考核范围内。

40 梅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试行)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手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院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手术准入制度

(一)医师分组:将各级医师分成高年资(取得现技术职称3年以上者)及低年资二组(取得现技术职称3年以下)。

(二)各级医师手术范围原则

1、主任医师:按“各级医师手术分类”完成甲、乙、丙、丁各类手术,但应侧重甲类手术质量、水平的提高。

2、副主任医师:按“各级医师手术分类”完成乙、丙、丁类手术,但应侧重乙类手术质量、水平的提高。

3、主治医师:按“各级医师手术分类”参与甲、乙类手术,作助手;完成丙、丁类手术。

4、住院医师:按“各级医师手术分类”参与乙、丙类手术,作助手;完成丁类手术.

(三)准入考核步骤及方法:

1、各级医师根据上述原则填写本专业技术准入申请表。各级低年资医师申请准入的手术数量原则上不超过相应常见手术的70%,主任医师及各级高年资医师不受此限制。

2、考核方法:包括对医师申请资料的评议、面试及现场考核。对各级医师的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⑴高年资主任医师:根据其本人申请,学科考核组评议确定其本专业甲类及特类手术的主刀资格。

⑵低年资主任医师、高年资副主任医师、高年资主治医师及高年资住院医师:根据其本人申请,学科考核组以评议为主,现场考核为辅,分别确定其本专业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手术的主刀资格。现场考核的手术

41 原则上不少于本人申请的40%。

⑶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低年资主治医师及低年资住院医师:根据其本人申请,学科考核组以现场考核为主,评议为辅,分别确定其本专业乙类、丙类及丁类手术的主刀资格,现场考核手术原则上不少于本人申请的60%。

⑷医师越级手术的准入:由本人申请、学科考核组评议并提出准入意见,汇总至医务科,由医务科委托院学术委员会现场考核确定其越级手术的资格。

(四)非常见手术的准入:非常见手术分简单和复杂二类。已完成所有与其职称相对应的常见手术准入的各级医师,将自动拥有相应的简单手术主刀资格。复杂手术应由该手术类别相对应的上一级医师担任主刀(如丙类由副主任医师主刀、乙类由主任医师主刀、甲类由高年资主任医师主刀),经科主任批准并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

(五)新技术的准入:按医院新技术项目管理制度执行。

(六)考核结果报医务科备案、审查。

二、手术审批分级制度

(一)手术审批权限: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把好手术分级管理关。

1、丙、丁类手术由主治及以上医师审批(病历签字并开手术通知单,下同);

2、甲、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

3、夜间或节假日急诊手术由住院总或二值审批,无二线值班的由手术者直接签名,疑难复杂急诊手术由科主任审批。

4、开展需经卫生行政部门技术准入许可的手术应有批文。

(二)手术安排:手术人员安排按照各级医师手术级别和考核结果进行。麻醉科对擅自越级手术的手术通知单有权拒绝安排手术,经协商未改正的报医务科处理。

(三)诊断未明的探查手术或病情危重必须手术的,除术前讨论由有42 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持外,需报医务科备案。

(四)实施手术前应将手术方案、危险性、并发症和预后由主刀或一助(本院医师)向患者直系亲属或本人详细交待,让病人和家属清楚了解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由家属和病人决定是否手术和选择手术方案,若同意手术则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归入病案。手术过程中如需改变手术方案,应告知患者或家属,并在手术同意书后面签字。

(五)无人签字的紧急手术:在患者不能签字又来不及征求家属签字同意时,可由单位或陪同人员签字,由主治医师作出处理意见并报科主任签字,报医教科或分管院长批准后执行;夜间紧急手术向科室二值医师和医院总值班汇报同意后执行;审批手续可先电话答复,后及时补办审批签字手续。

(六)特殊对象的手术:经科室讨论,科主任签字,报医教科或分管院长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刀。

附:特殊手术对象

1、外国人,知名华侨、港、澳、台同胞;

2、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负责人;

3、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

4、器官摘除或严重毁容、致残的;

5、高风险、重大、特类手术;

6、新技术手术;

7、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8年6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 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本法所称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 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医师,给予奖励。

第六条 医师的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医师可以依法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

第二章 考试和注册

第八条

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统一考试的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44 第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第十条 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十一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 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第十三条

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除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准予注册,并发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书。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可以为本机构中的医师集体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

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

45 日止不满二年的;

(四)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五)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的;

(六)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被注销注册的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注销注册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 中止医师执业活动二年以上以及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消失的,申请重新执业,应当由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构考核合格,并依照本法第十三条 的规定重新注册。

第十九条 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个体行医的医师,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经常监督检查,凡发现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及时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46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予以公告,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 执业规则

第二十一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条

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

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47 第二十五条

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第二十六条

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第二十七条

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

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九条

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第四章 考核和培训

第三十一条

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三个月至六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48 医师考核工作。

第三十三条

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执业活动中,医德高尚,事迹突出的; (二)对医学专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救死扶伤、抢救诊疗表现突出的;

(四)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努力工作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师培训计划,对医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医师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对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实施培训。

第三十五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承担医师考核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医师的培训和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和创造条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吊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 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49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

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0

第5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汇编

***有限公司 印 二〇一八年一月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 2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 7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 9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 11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 16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 18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 20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 22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 24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 27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 29

(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31

(十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

31(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公司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公司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3、每年向员工代表大会报告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公司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5、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保障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投入,并有效的实施。

7、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预案。

8、及时、如实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

9、依法承担本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分管职业卫生的负责人职责

在公司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在公司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完善和修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根据各部门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职责并组织具体实施,督促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的落实和专款专用。

2、组织对公司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对在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有

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3、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巡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及时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隐患。

4、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组人员会议,听取各部门、车间、员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5、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要科学应对及妥善处理,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6、依法承担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

三、技术研发部的职责

1、编制公司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等,改善员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四、EHS部职责

1、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领导下,推动公司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2、组织开展对公司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5、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岗位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隐患,有权责令改正,重大隐患书面报告领导小组。

五、专(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认真履行公司EHS部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参与对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检查督促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4、协助有关部门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定期组织参与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6、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7、负责建立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六、车间负责人职责

在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具体职责:

1、把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

品。

3、督促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6、对本车间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负全部责任。

七、职业病危害岗位防治职责

1.参加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 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二、岗前告知

1、公司人事管理部门与新老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2、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人事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三、现场告知

1、公司在生产车间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的结果。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2、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

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四、检查结果告知。

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及时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公司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五、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六、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七、因未如实告知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公司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为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治职业病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以及《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主要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二、公司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申报同时采用网上电子数据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申报时认真填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文件、资料一并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取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三、申报时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下列文件、资料: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四、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原申报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4、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5、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EHS部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

二、EHS部应根据法律规范等的要求、公司实际情况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记录,建立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职业卫生宣传

1、公司利用公示栏、黑板报(墙报)、厂报、公示栏、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宣传。

2、部门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报阅读、现场岗位职业病危害讲解以及职业病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四、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一)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基本技能等;

6、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

(二) 培训的对象及方式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 参加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持证上岗。根据证件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入厂新工人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人员,由行政人力资源部通知EHS部,并由EHS部组织进行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1)公司教育培训由EHS部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1)党和政府关于职业卫生的方针、政策、法令,《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

(2)公司职业卫生奋斗目标、管理组织、实施措施及生产工艺基本情况。

(3)综合职业安全知识,公司主要危险区域和典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4)公司的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技术总则。

(5)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知识

2)车间级职业安全教育由车间职业安全组或兼职职业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1)本车间职业安全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2)本车间的职业安全技术规程、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安全制度与规定。

(3)本车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以及防范措施。

3)班组教育由班组长或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培训,主要内容: (1)本班组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2)本班组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急防范措施。 (3)本班组岗位劳动保护用品佩戴、使用规定。

(4)本班组主要设备性能及职业安全规程以及主要环节的危害防范注意事项。

(5)本班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规定。

(6)制订实施师徒合同,包学、包会、保安全。

3、调换新岗位和采用新工艺人员的教育培训

凡调换新岗位人员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要重新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1)公司EHS部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内容按“入厂新工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执行。

2)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专门的安全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告知岗位工人,新设备、新设备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防范措施。

4、一般员工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1)由公司每年对基层领导干部、班组长、专职职业安全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知识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存档。要求必须有签到表、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册。

2)为了不断提高员工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治职业病危害意识,增强职业安全责任感。公司每年必须对在员工人进行不少于二十小时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有计划、签到表、培训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3)一般“三违”人员由车间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天;严重“三违”人员由公司EHS部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并将“三违”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存档。

4)培训方式:定期教育与不定期教育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观看录像、现场教育、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邀请专家等形式;

五、培训时间: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执行。

六、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档案资料:

1、三级职业安全教育卡;

2、员工的职业安全试卷;

3、相关培训证书的复印件;

4、其他有关资料。

七、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应保证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费用的落实。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为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给劳动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车间、部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所使用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应由使用部门专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并作好相应的台帐。

二、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教育培训。员工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三、认真执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修的有关规定,精心维护所属设备,定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四、EHS部应会同设备管理部门按照公司实际,制定和实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维修计划和方案,经常检查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日常检查、维护以及检修的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公司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检修。使用部门发现设施出现故障时,应迅速切断电源,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不得擅自进行修理。

六、EHS部每月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使用部门每周对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当班工人每天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七、防护设施在检修时,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同时做

好现场监护和有关人员的协调和指挥工作,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牌,切断电源。

八、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结束后,维护检修部门应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并进行确认,确认合格后,方可与使用部门进行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签字。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免费发给劳动者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标准》未列入的工种根据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

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公司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十一、凡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新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防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为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EHS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工作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设置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EHS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

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十一、EHS部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21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有效预防、控制、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从源头上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主要由公司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内容要求。

(一)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写预评价报告,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申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审核。

(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完成后,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评审,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四)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或竣工验收前,按照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按规定自行组织

22

竣工验收,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职业病危害较重或严重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23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EHS部根据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有计划地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三、至少每年一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由EHS部和行政人力资源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行政人力资源部报EHS部,并共同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

24

六、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七、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EHS部应做好个体防护并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EHS部应当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公司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机关、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二)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三)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四)职业病诊疗资料;

(五)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 公司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

(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

(二)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

(四)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置、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

25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

(七)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八)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

(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以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资料、公司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等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

十、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本公司负担。

十一、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26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为了规范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并由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措施、程序。

(一)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公司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二)职业病事故报告程序

1.当发现公司内出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

27

时以规范格式,书面报告公司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

2.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卡。

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4.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28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为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为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应急救援队伍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组成。

二、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职责分工

(一)职责

1.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1)组织制定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 (3)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4)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职业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5)组织指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6)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并向友邻单位通报危害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7)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2.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1)应急救援队伍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组成,是职业病危

29

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是当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对被救援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救援。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分别负责治安保卫、消防、抢险抢修、现场医疗救护和物料运输供应应急救援工作。

(2)各职能部门、车间和全体员工,都有配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听从应急救援指挥命令的责任。

(二)发生职业病时的处置和报告措施

按照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制度进行。

(三)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演练

1.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公司内所有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制度。有关的部门和车间,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每年组织一至二次专业分工的演练。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

2.应急救援指挥部,在落实好日常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的同时,要针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本预案加以不断提高、改进和完善。

30

(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油库职业卫生健康操作规程

1、油库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非本库人员不得入内。

2、严禁携带火种,打火机及其它易燃易爆品,库区内严禁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等。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助爆物品及受力容器。

3、不准使用不防爆电器设备,严禁明火照明。

4、加油时,车辆必须熄火,驾驶员不得离开,不准吸咽。

5、禁止穿戴有铁掌和铁钉鞋进入油库,禁止用铁锤或金属用具在库区乱敲,以免产生火花,发生火灾。

6、油库内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一旦发生火情,及时使用灭火器扑救,做到忙而不乱。

7、油库内的电器设备以及消防器材,必须定期检查保养。

8、要有专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每次检查出了问题的要及时整改。大问题要及时上报。

9、油库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相互监督。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应立即制止。

(十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31

第6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医疗卫生药品法律法规汇编》

详细目录:

第一篇 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交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 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护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

具有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认定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办法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 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 中医师、士管理办法(试行) 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 关于提高护士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 全国医院工作条例

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试行)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农村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设置装备基本要求(试行)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 医院财务管理办法 医院会计制度深圳慈海医院 中医医院工作制度(试行)

中医医院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设备标准(试行) 医院工作制度

医院工作制度的补充规定(试行) 中医医院工作人员职责(试行) 医院工作人员职责

司法部、卫生部关于出国护士执业证书办理公证的规定

关于清理整顿医疗机构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等卫生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培养护士的暂行规定 医院职业服装管理暂行规定

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的培养使用和晋升的规定(试行) 关于加强戒毒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港澳人员认定医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聘用社会医务人员执业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颁布“医疗机构名称代码编制规则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进行医院工作方针再教育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医师资格证书及医师执业证书发放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暂行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关于启用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标志的通知 厦门华兴医院

卫生部、人事部关于印发《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交部、公安部关于取得中国医学专业学历的外籍人员申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民政部、卫生部关于城镇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事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获得我国境内中医学专业学历境外留学人员参加我国医师资格考试问题的通知

国家计委、卫生部、外交部关于取消对境内外患者衽两种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境外医疗老生常谈援组织常驻代表机构管理的通知

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对在医疗保健机构外分娩的婴儿发放出生医学证明问题的函

卫生部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http:///chanke/caichao/ 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问题的批复 卫生部关于医机构聘用外国医师有关问题的批复

卫生部关于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使用假药劣药蒙骗患者条文的复函

对《关于贯彻执行<国家工商局关于医疗机构登记问题的答复>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关于医疗机构登记问题的答复》 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

关于做好军队转业、复员或退休移交地方人民政府安置的医师换领地方《医师资格证书》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工作程序》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界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开展全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监督检查的通知

第二篇 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细则 药品行政保护复审办法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办法

医疗单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计划供应办法 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管理暂行办法 医疗器械新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医疗器械直供产品作价办法(试行)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暂行办法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考核办法

http:///chanke/sc/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分等办法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管理办法

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医疗器械作价办法的试行意见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戒毒药品管理办法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 仿制药品审批办法 进口药品管理办法 药品交易会管理办法 药品广告审查办法 药品检验所工作管理办法 药品卫生检验方法 药品包装管理办法 麻醉药品经营管理办法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麻醉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 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化学药品生产许可证考核办法

兽用麻醉药品的供应、使用、管理办法 药品价格监测办法 药品政府定介办法

药品政府定价申报审批办法 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 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 药品卫生检验方法

关于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申请发明奖励的条件(试行)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科学技术保密细则》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

化学药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试行) 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章程 医疗器械说明书管理规定 医疗器械新产品审批规定(试行) http:///chanke/pfc/ 医疗器械产品临床试用暂行规定 医疗器械产品检验的若干规定

医疗器械产品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内容有关规定 医疗器械企业产品标准化工作规定 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证明申办规定

<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审查规定> 实施说明 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

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经营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暂行规定 关于加强药品包装管理的规定 药品广告审查标准 药品卫生标准

关于《药品卫生标准》的几点补充说明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药品包装、标签规范细则(暂行)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关于规范磁疗和含药医疗器械产品监督管理的通知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注册补充规定

(一)的通知

关于部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执行生产体系考核要求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http:///shengyu/ 关于钱发《医疗器械产品临床验证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对药品、医疗器械、食品与饮料、化妆品科学技术成果鉴

定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制剂室验收标准(暂行)”的通知

关于进口医疗器械国内作价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合格证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加强放射性药品出口管理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纠正医疗机构及其药房对外销售药品问题的通知

国有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加强仿制药品申报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下发“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 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不得以任何名义限制或排斥外埠生产的药品进入本地区销售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纠正医疗机构及其药房对外销售药品问题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对《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执行中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的通知

http:///shengyu/wtyc/ 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中医医院要加强中药使用、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药品监督局、中医药局、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药品监督局、中医药局、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药品单独定价论证会试行办法》和《化学药品单独定价申报评审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意见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取缔以挂靠形式开办药品经营企业的批复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产品检验规定(2003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发布皮肤粘膜消毒剂中部分成分限量值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法监司关于征求《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簿)》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增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名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停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过氧乙酸消毒剂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高毒物品目录》的通知 http:///gwy/ 第三篇 诊疗护理常规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容)基本标准(试行)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 关于麻风畸残的康复与医疗办法 医疗气功管理暂行规定

加强铁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几项规定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设备应用规范

(一) 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

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 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医疗器械广告审查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

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

关于对医疗广告进行检查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继续作好促进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工作的通知 卫生中关于印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疾病诊疗规范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改革中加强护理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对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医疗救护及上报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严禁用医疗技术鉴定胎儿性别和滥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工作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坚决防止医疗责任事故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二等乙级以上伤残人民警察医疗待遇问题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文本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医疗广告发布内容格式化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管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严禁在药品零售企业中非法开展医疗活动的通知

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公费医疗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报销范围的通知

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卫生部医政司、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疗器械行政监督司、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发送《医用氧舱安全工作协商会纪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执业医师麻醉药品处方权资格认定及相关问题的批复 民政部关于城乡困难户治病医疗费减免问题的复函 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一) 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二) http:///jieshi/ 第四篇 血液及血液制品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血液制品无菌试验暂行规程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必备条件和验收细则 开展整顿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实施办法 关于加强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管理的规定(试行) “关于禁止进口VIII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的通告”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撤销全国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统一核发血液制品生产批准文号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生产血液制品定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整顿血液制品生产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进口血液制品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禁止进口VIII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的通告”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禁止进口VIII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的通告 卫生部关于禁止VIII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进口的补充通知 卫生部关于对血站制备血液制品核发“许可证”的通知 海关总署办公厅关于出口血液制品监管证件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公安部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采集、供应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生产管理报告的通知

卫生部、海关总署关于禁止VIII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进口的通知 卫生部、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总署关于限制进口血液制品防止AIDS国的联合通知 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

第五篇 疾病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启用新的AFP监测表格的通知

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对卖淫嫖娼人员强制进行性病检查治疗有关问题

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全国学生龋病与牙周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 医院疾病分类类目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分发乙肝疫苗的通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3—2010年全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和《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的通知

第六篇 卫生保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

财政部拨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程序(试行) 铁路初级卫生保健规划

般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

关于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全面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卫生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搞好初级卫生保健卫生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专职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脱离放射线工作后,继续享受医疗卫生津贴的通知

卫生部复关于医疗放射线工作人员患放射病后的待遇问题 全国总工会关于患矽肺病职工医疗休养期间待遇问题的复函 卫生部关于防晒化妆品SPF值测定和标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对来自发生疯牛病国家或地的化妆品申报受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与评价准则的通知 卫生部法监司关于育发化妆品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http:///waike/ 第七篇 医学、药品实验管理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药品研究和申报注册违规处理办法(试行) 医疗器械产品临床试用暂行规定 药品临床研究的若干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启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药品国内销售代理商备案专用章”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公布神经妥乐平等18种进口药品销售价格的通知

第八篇 医疗纠纷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医疗事故争议中尸检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胎儿死亡事件如何认定的批复 卫生部关于医师未经许可在家行医导致纠纷是否受理鉴定的批复

第九篇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http:///neike/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轮船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 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序鉴定标准(试行)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军队评定伤残等级工作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人身保险残疾程度和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通知

公安部刑事技术鉴定规则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司法部关于推迟实施《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的通知 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

劳动部印发《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劳动法>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铁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规定

劳动部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的法医能否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作出的医学鉴定作出伤情程序结论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关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消毒产品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4号) http:///neike/gxy/ 第十篇 典型案例

张某诉某医院误诊赔偿案

祁某应垂危病人亲属要求为病人注射药物促其死亡案 郭某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 夏某诉A医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 袁某诉某培训学校美容损害赔偿案 A药品公司诉B药品公司不正当竞争案 护士梁某玩忽职守案

钱某诉某按摩院过失致人骨折损害赔偿案 齐女士诉A医院谎报病情牟利赔偿案 常某、邓某、周某非法采集血液案

B地区计生服务部不服B市卫生局药品管理处罚决定案

张某诉A省B医院髋关节手术发生坐股神经及股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医疗损害赔偿案

吴某诉医院手术后在身体中遗留器械赔偿案

王某诉B县医院救治不当造成终身残疾赔偿案

谭某等诉A县人民医院接急救电话后未及时出诊延误抢救赔偿案 石某诉A省B市某卫生院用药不当赔偿相应医疗费案 A省某医院的姜某、陈某拒绝领回出生婴儿纠纷案 李某诉A县人民医院输血感染肝炎赔偿案

秦某不服B县卫生局责令其停业、没收其药品和器械并及罚款案 田某某诉A省B医院植入质量不合格的心脏起搏器损害赔偿案

某省卫生厅拒绝履行法定职责一审败诉案

李某诉A医院错写剂量致其服药中毒造成严重后遗症赔偿案

第十一篇 我国政府及有关职能部委对防治“非典”的通知及法规 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版) 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发布非典型肺炎防治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卫生部关于对医疗机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关于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非型肺炎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发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

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下发《对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返乡民工监测的指导原则》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工作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非典型肺炎集中收治医院做好医疗服务工作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和推荐治疗方案及出院参考标准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下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和推荐治疗方案补充说明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临床医师在接诊疑防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对应询问流行病学史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院非典型肺炎诊疗工作中防止交叉感染工作的紧急通知

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非典型肺炎消毒产品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期间消毒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关于加强“非典”疫区城镇污水消毒灭毒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非典型肺炎社区防制工作的紧急通知 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试行)

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性消毒措施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场所严禁使用中央空调的紧急通知

第7篇:OSHM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一、我国《宪法》及主要基本法关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国家其他法律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

二、企业安全管理法规

劳动部《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劳动部劳动保护专项措施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的通知

三、事故调查与处理法规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劳动部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关于监察机关直接行使行政处分权的程序问题的通知监察机关参加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处理的暂行规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

四、职业安全法规

劳动部关于装卸、搬运作业劳动条件的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锅炉房安全管理规则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五、职业卫生法规

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管理办法(草案)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规定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职业病报告办法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六、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规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部关于《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动部关于《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劳动部关于推动企业全面实施新工时制度的通知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

七、女职工及未成年人的特殊劳动保护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节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劳动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八、工伤保险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节选)《劳动保险问题解答》(节选)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突然发病死亡待遇如何处理的复函关于执行(65)险字第760号文的复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九、劳动保护争议与仲裁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的批复劳动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伤、残、亡善后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司机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伤残程度5级和6级有关待遇发放渠道的复函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工伤确认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后待遇享受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复函

十、其他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第8篇:企业法律顾问法律法规汇编

第一部分 综合法律知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一)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二)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三)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四)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五)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

1.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

1.1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1.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

1.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1.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

1.1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1.2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2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3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3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1.38失业保险条例

1.39工伤保险条例

1.40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1.41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1.42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1.43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1.4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4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

1.47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

1.48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

1.49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司

1.50《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第二部分 民商与经济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企业登记程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斩行办法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地方国有资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

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第三部分 企业管理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四部分 企业法律顾问实务

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企

业法律顾问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人事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关于法律室任务职责和组织办法的报告”的通知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家体改委 国家计委财政部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

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做好贯彻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第9篇:杭州劳动法规汇编

一、 社会保险

(一) 养老保险

1、 职工个人缴费基数及比例:本人上月平均工资的8%缴纳(缴费基数低于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核定,超过300%的,按300%核定)。

2、 单位缴费基数及比例:按当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9%缴纳

(二) 转移(转入杭州):外地户籍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

7年(含)5年(含)后方可办理。

二、 档案转移(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1、 档案转入

(1) 档案由原单位统一管理或由原单位统一委托其他人才交流机构管理的,提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

系的证明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原档案保管机构调档。

(2) 档案由个人委托在其他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提供档案个人托管协议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

函。其中有单位录用备案记录的,还需提供原单位的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3) 档案由本市各区就业管理处管理的失业人员,在用人单位办理招工录用备案手续后,由各区就业

管理处交用人单位直接送省人才中心,不再需要省人才中心开具调档函。

(4) 档案已由个人或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的,若档案由个人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现用人单位委

托本中心管理,则需提供与现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若档案由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个人委托,则需提供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及解除合同证明;若档案由原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转为现用人单位委托本中心管理,则需提供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及解除合同证明及现用人单位劳动合;人事档案由本中心内部直接调转。

(5) 普通高校毕业后,其人事档案和户口已退回生源地,且在当地没有正式就业的毕业生,凭当地人

才交流机构出具的未就业证明或者档案个人托管协议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原档案保管机构调档。

(6) 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档案和户口仍然保留在学校的往届普通高校缓派毕业生,凭学校开

具的缓派证明到省人才中心开具调档函,到学校调档。

2、 档案转出

(1) 人事档案转出须交清档案管理费用。其中有集体户口和党组织关系挂靠的,必须把集体户口和党

组织关系先行转出。

(2) 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托管的,需提供单位劳动合同和解除合同证明;人事档案由个人托管的,需

提供个人《人事代理协议》。

(3) 根据档案转出去向不同,还需提供以下其他材料:转往本市其他工作单位就业的,若用人单位有

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则需提供调档函,若用人单位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则需提供其他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出具的调档函;转往就业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的,需提供本人户口本和身份证复印件;跨地区转移人事档案的,需提供转入地市(县)级以上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调档函或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开具的调令。

(4) 其他认为需要的材料。

三、 户籍挂靠(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一) 挂靠对象:人事档案委托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各类人才。

(二) 户口性质:本中心所设户口为集体户口,主要为来杭创业的各类人才和暂无集体户口的用人单位

引进的非婚人才提供过渡性户口挂靠,原则上在办理结婚登记等情况下,挂靠者户口应及时从中心转出。

(三) 户口迁入

1、 杭州市区以外(包括萧山、余杭)迁入

2、 杭州市区内(除萧山、余杭)迁入

(1) 到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或网上下载《 拟调(引进)人员计划生育情况

调查表 》。

(2) 持本人户籍卡(或户籍簿)、一张一寸照片和《 拟调(引进)人员计划生育情况调查表 》到省人

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办理户籍迁移手续。

(四) 户口迁出

1、 中心集体户迁出到杭州市区(除萧山、余杭外)其他地方

持本人身份证到省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窗口填写《户籍卡借用申请函》,借出本人户籍卡,到对方派出所办理落户,落好后,把原先借走的户籍卡归还到省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窗口。

2、 中心集体户迁到杭州市区外(包括余杭、萧山)

(1) 持本人身份证到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开具户籍联系函。 (2) 持户籍联系函和身份证到相应派出所开具户籍证明。 (3) 到欲落户地公安局开具准予迁入证明。

(4) 持准予迁入证明和本人身份到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借用户籍卡,

到派出所开具户口迁移证。

(5) 将原先借出的户籍卡归还至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一楼大厅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窗口并确认迁出。 (6) 持户口迁移证,准予迁入证明等到欲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五) 注意:

1、 户口挂靠是人事代理的一项配套服务内容,故省人才交流中心不受理单独挂靠户口的业务。因各种原

因转出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者,其户口须先从市人才中心迁出。

2、 用人单位自己有集体户口的,在杭有自有住房或者可以投亲靠友的,本中心一般不提供集体户口挂靠,

有关人员进杭入户办理程序中由本中心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改成用人单位同意落户证明或本人自有住房房产证或投靠户主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本。

四、

上一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a下一篇:带锯使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