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自然科学存在论 ——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

摘要:正统科学哲学的本体论是自然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活动物质化,使之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致力于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理解自然科学。以自身理解自身的这种研究将陷入循环论证,进而无法理解自然科学得以发生的前科学条件和原初的可能性基础。因此,需要走出自然科学,以哲学的彻底性、明见性理念去理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现象学存在论便属于这种理解。对存在论与现象学概念的详细考察表明,就其原始的发生性、历史性含义而言,存在论乃是现象学本身。于是,自然科学的存在论被展开为自然科学的现象学。自然科学现象学将自然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意义源泉回溯至自行显现的事情本身,在无前提、无先入之见的绝然明见性中描述自然科学的态度、信念、方法和事实领域的本源性发生史。由于现象学的多样性,自然科学的现象学发生在不同的现象学思想道路上。其中,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具有范例性意义。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将事情本身置于自行发生的意识现象,即意向性意识流。根据意识现象学的理解,经验物的外在对象性、经验行为的有限归纳性和因果性以及意识现象在不同层次之间的符合一致性作为自然认识自行发生在意识现象中,成为自然科学得以可能的原初条件。意识现象的视域意向性和自然认识构造起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使之成为一切形式的理论性原始开创活动的源泉。根据胡塞尔,理论态度作为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原创建发生于古希腊人的生活世界,并以此开启了科学理念的视域。在该视域中活动的伽利略对自然的数学化,使得近代数理自然科学获得了其作为自身所是的意义。而促成自然科学的这一系列原创建活动遗忘了自身的起源,掩盖了作为科学之源泉的生活世界,因而导致了科学危机。化解这一危机,意味着以现象学的彻底性和严格性,通达自然科学的可能性源于其中的原初开放领域,并基于此领域理解科学及其危机。由于现象学的事情本身错失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即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第一事实,因此现象学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未达到严格性和彻底性。尽管如此,对自然科学存在论的现象学研究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上,尝试为革新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学科范式做出贡献,并力图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克服科学主义,沟通“两种文化”,进而指明文化自信的一种原初思想根源。

关键词:自然科学;存在论;现象学;胡塞尔

学科专业:哲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情况

1.3.2 国外研究情况

1.3.3 研究情况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需要突破的难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需要突破的难题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1.6 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6.1 现有研究条件

1.6.2 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自然科学存在论作为自然科学现象学

2.1 存在论作为现象学

2.1.1 存在论的基本含义

2.1.2 现象学及其动机

2.1.3 现象学作为本源性历史

2.2 对正统科学哲学本体论的批判

2.2.1 正统科学哲学的自然本体论

2.2.2 自然本体论的困境

2.2.3 自然科学存在论的缺失

2.3 自然科学的现象学存在论

2.3.1 “不严格”的自然科学

2.3.2 “不思想”的自然科学

2.3.3 自然科学的现象学

第3章 生活世界由意识现象而来的发生结构

3.1 意识现象的普遍结构

3.1.1 内时间意识作为“第一意识”

3.1.2 立义意向性作为超越的源泉

3.1.3 视域意向性作为当下经验的可能性条件

3.2 认知行为的本源意义

3.2.1 感知和认识

3.2.2 语言和真理

3.2.3 归纳和因果性

3.3 生活世界的生成

3.3.1 自然认识和自然态度

3.3.2 生活世界作为普全视域

3.3.3 生活世界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第4章 自然科学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

4.1 理论态度的确立和几何学的起源

4.1.1 理论态度的生成

4.1.2 理论态度的理念化行为

4.1.3 几何学的起源

4.2 数学化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源泉

4.2.1 直接数学化

4.2.2 间接数学化

4.2.3 现代数学-物理的生成

4.3 科学危机和认识的自我责任

4.3.1 客观主义作为后果

4.3.2 科学的危机

4.3.3 危机的加深及其化解

第5章 反思和启示

5.1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反思

5.1.1 对现象学的反思

5.1.2 对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反思

5.1.3 对自然科学之意识现象学的反思

5.2 对革新学科范式的尝试性贡献

5.2.1 科学哲学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5.2.2 科学史研究的新方法

5.2.3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新结合

5.3 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启示

5.3.1 克服“唯科学”主义,防范“反科学”主义

5.3.2 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5.3.3 揭示文化自信的原始根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供电直流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提纲下一篇:幼儿自信心幼儿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