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成为重要经济资源的背景下,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新的管理模式与解决途径。

【关键词】煤炭企业 信息资源 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IRH)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一个专用名词,其现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地位也日益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煤炭企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引入信息资源管理学比较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更是如此,对这些学科的研究还比较浅。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有些管理思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有些管理思想是需要变通的。本文根据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自身特点与实际发展的状况,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 企业信息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言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一般而言,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载体、信息处理和通讯的软硬件设施,制造上述设施的关键设备以及有关标准规范与政策法规。

根据上述信息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延展出企业信息资源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采集、加工、传播、利用的各种文字资料,包括文献资料、数据、表格、图形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说法。从广义而言,还要包括处理这些信息所使用的技术设施、资

金和人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已俨然在企业成为继资金、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人力之后的第五大新型资源。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定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把信息作为待开发的资源,把信息和信息资源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储存、创新、共享和利用进行的有效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运行,以谋求可能的企业最大效益。简言之,企业信息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资源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

第二,地位与作用:(1)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增强煤炭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在当今的市场中,谁先及时、准确、迅速掌握第一手资料,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需要。加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开发、利用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亦可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3)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和保障。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信息竞争已成为继生产资料、产品价格、生产技术之后的又一竞争点。当今时代,有效地占有和使用信息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企业竞争只有建立在全面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著名的资源三角理论,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一样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企业才能在管理层面更上一层楼。(5)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近几年,企业的信息化已变成市场对其的客观要求。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管理者及时利用信息资源,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做出产业调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观念必然阻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执行。部分中小型煤炭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煤炭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购置一些计算机,建立一个企业信息网站或采购一些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我国煤炭企业中普遍使用ERP等其他信息管理系统,除了这些系统本身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还有一些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ERP系统而言,ERP的实施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自己原来独享的情报资源以及承当独立抉择的责任。在有些情况下,实施ERP还可能对原来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必然会引发内部人员的困惑,消极合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许多企业在实施ERP前后,从未实施过“变化管理”,忽视其重要性。某些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部门、分厂的主管担心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不利于运用权谋管理下属,故而消极观望。而且ERP的实施将简化流程,明晰责任,高层领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监督,而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方式,因其与原有随意、散漫的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在这种压力下,ERP很难推行下去。

2.人才问题

煤炭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首先,煤炭企业多数员工知识素质相对较低。由于煤炭行业的条件艰苦,使得煤炭企业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一些煤炭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其次,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又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管理、业务及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教育。煤炭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的不足也制约着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稳步进行。

3.技术问题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中在技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视技术和设备、轻管理与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其次,中小型的煤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大笔的资金,而信息资源管理也需要大笔的资金,一些煤炭企业往往是有能力采购进先进的技术,而无力进行技术的维护升级,造成技术与现实产生脱节,管理效率低下。再次,就是各个部门,各个煤炭企业间的“信息孤岛”现象,由于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加之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系统难以集成和煤炭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最后,煤炭企业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不应只重视技术与技能的教育,也应加入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形成信息资源安全意识,从而防止煤炭企业的重要信息泄露。

4.管理问题

我国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生产经营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煤炭企业拥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并且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进程。

第二,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合理规划。很少有煤炭企业从总体发展进行考虑,采用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制订规划,致使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程序,往往急功近利,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实施某一套或多套子系统,从而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的种类繁多,难以兼容。

第三,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模式都比较落后,并且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垂直结构,部门众多,机构重叠。

第四,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基础上的,它要求信息处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和制度都要做相应的变化。

5.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首先,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特殊。我国化石能源的储存结构,决定了煤炭将始终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这点可以从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存量来看,“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十分鲜明。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优质煤少,不能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不仅导致我国进口煤炭资源增多,还导致我国内陆大部分煤炭企业“重视煤炭产量,而忽视煤炭质量”,“煤炭企业集约化水平低,生产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生产计划粗放”。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及时性难以保证。其次,我国煤炭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而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煤矿井下的潮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性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信息收集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6.政府的扶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支持力度仍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导致煤炭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信息难以共享。(2)国家在煤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较少,煤炭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激励,促使高质量人才流入煤炭行业。

7.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影响

我国引入信息资源管理学比较晚,对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有一些大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色,开发出属于本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如开滦(集团)下属荆矿公司结合本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研究开发了适合本单位管理特色的“基于·NET多层构架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拥有自己独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全是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其他企业仍采用外国技术,没有一颗中国“芯”。

同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企业信息管理仅仅关注显性知识和已存在的信息,对未来的走势把握不够。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只关注信息如何被高效地提供给用户,仅强调时效性,不重视对未来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深入,缺乏对信息分布、信息流动规律、信息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第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一种自动化的思想,缺少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企业管理人员要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煤炭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及基层工作者要积极接受新的技术,配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争取做到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注重人才培养对信息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避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流失,更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同时企业也应大力引进那些具有经营头脑、良好的信息素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敢用善用年轻人。

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库,使企业各部门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储存方面得到统一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制度和规章管理制度,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流程,提高信息获取速度。

4.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由于近些年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推出,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集成管理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思想就是对企业内外信息源的集成,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完成集成,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洪斌.试论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3(5)

[2]司有和.企业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毛蕴诗、姜岳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导入:教程与案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悦.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刘一帅 张俭 朱晓曼

第2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不足,并探讨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期加快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最终促进煤炭企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应对策略

一、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1)很多煤炭企業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煤炭企业的体制和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2)对人力资源的投入非常不足。我国大部分的煤炭企业没有真正地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形成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长远性的培训机构,对人才的培养仅仅是短期行为,这样就造成了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的局面。(3)人力资源的配置很不合理。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不合理。首先,井上和井下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井上的人力资源过剩,但是井下的较缺乏,且具备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很少;其次,井下的直接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作分布不平衡。辅助生产工人很多,但直接采掘煤矿的工人却很少;此外,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分布不平衡。普通工人超出了需求,但是技术骨干却很匮乏。我国煤炭企业中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是产业工人,科研人员和营销人员所占的比例很少,人力资源结构安排地很不合理。此外,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之前是从事与煤矿生产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管理知识了解很少。(4)缺乏长期且有效的薪酬和激励体制。通常我国煤炭企业员工的薪酬大多采用基本薪金和奖金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薪酬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激励员工。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样单一的薪酬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我国煤炭企业内部的考核制度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的标准很笼统,缺乏灵活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衡量定量的标准很少,大多数企业把采掘量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二是评考者在考评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个人的爱好和情绪的影响,这样的考核方式就主要是凭借评考者的主观印象和个人的偏好,使得考核制度很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尽管考核制度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员工也不能依据反馈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6)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技术手段且信息化程度很低。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缺乏有效地技术手段,且信息化程度很低。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煤炭企业中仅有7.8%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将近60%的企业采用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

二、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探讨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打造“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同时要树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的水平。(2)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最有效的投入,因此要加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为了让员工得到系统性且长期性地培训,企业应该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性且持续性的培训体制。(3)要强化煤炭企业岗位的管理,同时要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在制定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工作系统的时候,我们要遵守“因事设岗和因岗择人”的基本原则。煤炭企业的岗位一定要在深入地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管理。(4)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员工在企业中所取得的收入和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制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会影响到员工思想的稳定性。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现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奖惩制度,逐步建立起人才价格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全体员工进行户外素质拓展、组织员工一起出去旅游等)来加强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5)要积极地探索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绩效考评结果在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企业组织绩效控制、培训、晋升、员工薪酬、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其他人事政策的基本依据。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并建立起具有动态量化的科学绩效考评的体系,同时要建立起良好的反应系统,这样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及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6)企业为了适应竞争需求,要坚持管理创新。我国的煤炭企业要不断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中企业管理的精髓,同时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参 考 文 献

[1]董晓波,张同建.我国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研究述评与启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颜景桂.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作者:蒋海军

第3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均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過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人才进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要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以便提高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更好的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现状 策略

1、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类型主要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国际竞争也将是以人力资源为主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和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招聘、培训、报酬等管理方式对企业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以便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成员的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因此,人力资资源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煤炭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比较严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够充足,没有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想煤炭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2、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煤炭企业的工作人员类型主要包括井下工作人员、井上辅助人员和井上机关人员,由于井下工作比较辛苦,并且存在较大的危险,使得井下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然而井上辅助人员和机关人员过剩。另外,煤炭企业盲目的促进生产,大量扩招一线工作人员,使得招聘标准下降,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较大的限制。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陈旧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仍然延续着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的行政配置以及垄断性观念还一直存在,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在工作中时常运用现成的政策法规来管理人事,容易对被管理人员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思想素养不高,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指的是人事管理的权利部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联系起来。在人员配置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并没有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等进行考虑,通常会出现因人设岗和论资排辈的现象,降低了员工的质量水平。另外,在员工绩效考核的时候,没有做到公平客观的评价,严重影响到绩效考评的效率和质量。

2.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通过研究表明,大多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缺乏规范化的关于人力资源稳定、吸引、业绩考核以及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从而使得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工资管理等方面缺少实际考虑与需求。另外,在激励机制上缺乏有效地管理制度支持,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无法得到相应的理解与回报。人力资源管理本应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无法发挥出来。目前,煤炭企业仍然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员工在掌握相关能力后,无法在公司内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薪酬和地位,无法发挥出本应具有的才能,或者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员工就会产生跳槽的想法,因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其激励机制就无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2.3、对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

由于煤炭企业大多数员工是一线产业的员工,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人力资源构造使得煤炭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由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导致煤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不够重视,目前,煤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在时间、内容和数量上非常缺乏,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培训,没有向员工讲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培训通常是短期培训,没有将人力资源培训看成是企业发展必要的投资。

3、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分析

3.1、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树立以人为的管理理念。要形成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及时转变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传统观念,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定位以及服务内容。在煤炭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尊重人才,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肯定员工的劳动成果,充分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3.2、推动精细化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组织和流程等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发展时间较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分配、培训、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等,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时候,还需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岗位设施和人员配置等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确保每一个工作岗位职责明确精准,在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合理,从而建立一个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3、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想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使得员工具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发自愿的学习并逐渐成长,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坚守自己的岗位。煤炭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主要以物质激励机制为主,主要通过工资差和工资率来表现,反映出工作绩效,从而有效的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化人力资源内部各个部分和岗位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激发员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追求更高的回报。激励机制还需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和员工期望等进行考虑,在绩效考核方面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原则,使得员工各项奖励有据可依。

3.4、建立梯级教育培训机制

煤炭企业的发展是根据国际煤炭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现代煤炭企业的发展逐渐向节能、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煤炭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和层次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针对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管理方式,招聘高级专业人才,或者选择企业内部优秀的人员进行再次深造和培训;针对科技技术型人才,需要提供专门的工作环境和专项资金,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针对普通操作人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者将操作人员送往先进同行业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熟练操作流程和技巧。

4、总结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才能够使得煤炭企业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准确定位当前管理现状,并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从人才管理方面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煤炭企业朝着更好更高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景桂,黄建军.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4(04):126-127.

[2]张金锁,张恩强,李泽生,等.中煤东坡煤矿人力资源管理与精英管理筹划研究(研究报告)[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17(09):157-158.

作者:杜青锋

第4篇:我国煤炭资源税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本论文依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 的决定》,分析煤炭资源税的实施现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税 煤炭 现状 发展

我国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 3 位,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 13.9%,与美国、俄罗斯同为世界上三个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70%左右。 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于 1984 年,当初设立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一个税种。最初,主要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2%的利润部分征税。1994 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扩至 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全部实行从量计征。2010 年 7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宣布,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 12 个省区市,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

计征。目前,国务院于 2011 年 9 月30 日颁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的决定》,该项决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施行。

1 煤炭资源税的现状

由于煤炭资源产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煤炭使用需求量上升,以及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经济外部性问题不断显现,煤炭资源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两方面:

1.1 煤炭资源税课税依据有待改革。依据 201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所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纳税人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应缴纳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从量定额征收,使得小煤矿在单位数额的煤炭开采上比大煤矿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型煤矿由于回采率高、安全设施健全、经营成本高等原因,吨煤销售成本较高,而同等煤质,小煤矿由于回采率低、安全设施投入少、管理成本低,其吨煤销售成本仅为 30 元左右,是大煤矿的 44.12%。低廉的成本也使得小煤矿的降价空间很大,因而需求量和销售量都很可观。这对于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行业、培植大煤炭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资源煤炭回收率能达到 80%左右,每挖 1 吨煤消耗 1.2 吨-

1.3 吨资源。而今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 30%。占煤矿总数约 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 10%-15%,这意味着每挖 1 吨煤要消耗 5 吨—20 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 1980-2000 年的 20 年间,浪费煤炭资源 280 亿吨。

1.2 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我国 2011 年 11 月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采用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原油和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均为根据销售额的 5%- 10%征收,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是从量定额征收的,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目前美国已有 38 个州开征开采税,但由于各州定税权的存在,如俄亥俄州的煤炭税率分别为 9 美分 / 吨,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则分别是 10 美分 / 吨,各州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来深化资源税的引导机制,从而实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配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税额明显过低,这种较低水平的税额,只部分地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同样地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2 煤炭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我国修订的煤炭资源税会对煤炭的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首先,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后,各地的小煤矿开采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资金实力薄弱的小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制小煤窑的生产和发展。这样也可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抑制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根据我国 2010 年能源发展报告,2009 年第四季度山西省月均煤炭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较第三季度的 5810 万吨增长 3.3%。山西省已将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整合,矿井数量由2600 座压减至 1053 座。山西省现已形成 4 个年产能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以及 3 个年产能 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2010 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申明在全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集中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事故死亡率将下降 0.58%;吴吟并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加强资源保护能力。

其次,煤炭企业负担加剧。2008 年将增值税从 13%恢复至17% ,我国现在执行的涉及煤炭企业的各种税费近 30 项,煤炭企业除缴纳资源税外,还要缴纳一般性税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税费。这些税费大大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资源税改革加重煤炭企业负担。1994 年资源税暂行条路规定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而 2011 年 11 月的修订条例中,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

为每吨 0.3- 5元。资源税改革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

3 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这使得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煤炭开采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甚至人身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每年用于煤炭采掘业的抚恤金几乎占到了抚恤金的 70%。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德国经济从煤矿得到不少好处,但矿产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来政府给煤矿工人提供巨额补贴,让其逐步过渡,最后关闭煤矿,之后德国对资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这就警示我国煤炭资源税应当能够体现资源自身的价值,应当以足够高的税率来体现这种耗竭性资源的价值,从而尽抑制浪费。

美国的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的税费主要有:所得税、资源使用税、货物离境税、土地资产税、煤田土地租金、生产许可证费、尘肺病基金、矿山废弃土地费、复垦保证金、个别州还征收资源开采附加税。我国目前企业承担的税费项目包括:一般性税种、水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管费、矿管费、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排污费等近 30 项税费,欧美国家煤炭资源税的开征税种以及资源税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我国税费种目和税率都逐渐在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

我国的资源税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完全归中央外,其他的资源税归地方政府所有。这种分配格局尽管促进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序增长,起到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了当地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其不合理之处,它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由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资源的日益耗竭。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税管理体制应向美国靠拢,除了一般的税费归口至中央外,还应将矿业权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划分至中央,加强中央对煤炭资源的调控权。

在国家相关资源税费法规的逐步完善的同时,煤炭企业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压缩成本,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争取有利政策。

煤炭企业可以对已开采的煤矿进行回采,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可以增加产出。同时,面临增值税和资源税的提高,煤炭企业必然要努力。

第5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论文

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在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要深入研究高硫煤、难选煤脱硫降灰基础理论,以简化实用工艺系统,实现高硫高灰煤炭的高精度分选,使煤炭洗选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重点攻关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液化技术,并逐步为煤炭液化实现产业化提供技术保障。

第6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一、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精查储量少,用于规模建设的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现有生产矿井后备资源不足。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192年,而我国仅可供开采110年。

我国含煤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成煤时期长,煤炭形成环境与后期变化呈现复杂多样,在煤层及其围岩中共生和伴生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

在煤田勘探中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基本都没有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因为缺少煤炭共伴生资源的探明储量,所以难以对煤炭资源的综 1 合利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基本情况是:已利用量和共伴生资源拥有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探明储量丰富,但煤矿生产的硫铁矿石主要用于化肥工业,但产量较少,与资源拥有量很不相称。二是煤层中的高岭土的分布广、储量大、质量高,有一部分高岭土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但我国高岭土的年产量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三是我国硅藻土总储量为8.8亿吨,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云南。云南的硅藻土主要赋存于煤或褐煤产地。目前我国硅藻土的产量低,仅为世界的百分之几,品种少且多为低档产品。四是石煤远景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江南,且石煤中还有矾、钼等60多种元素。目前我国石煤中钒的开发量仅占资源拥有量的极少部分,开发利用量与还富的石煤资源极不相称。五是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其分布结构与煤炭资源分布基本一致。从80年代开始,我国煤矿瓦斯的抽放由单纯的生产安全型发展到抽放利用型。与此同时,解决了均衡抽放、储用平衡、计量、灶具等技术问题。瓦斯的利用量逐年增加。

二、煤炭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尤其对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开发和利用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共伴生矿物利用率现状无从考证,综合利用技术尚未完全过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些共伴生矿物还无法进行大规模具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

(二)、原煤入洗率低。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以销售原煤为主,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使得我国原煤入洗比重相对很低。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在24%以下,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是最低的。据调查,美国的原煤入洗率为55%、德国为95%、澳大利亚为75%、波兰为50%、俄罗斯为60%、英国为75%、日本为100%。

(三)、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在煤炭开发利用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矿区开采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量堆积的矸石山、煤炭自燃以及废污水的排放等正在严重破坏着矿区的生态环境。

三、煤炭资源利用对策及前景

(一) 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煤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来说尤其重要,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两大问题需要重视,一是煤的清洁利用,二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洁利用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80%以上的发电量来自火电。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燃煤排放二氧化碳51.4亿吨。在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最近几年,我国依靠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每年都能减排二氧化碳几千万吨。

根据我国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光热、生物 质

3 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减排佔总减排量的12%左右,而提高燃煤发电效率能实现15%的减排。

目前提高燃煤发电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参数。如亚临界的发电效率在38%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超临界能达到44%。在欧洲,最先进的技术能把发电效率提高到50%。倪维斗表示,经过科学研究把温度和压力再提高,优化运行,中国的燃煤发电率还有潜力可挖。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上大压小”的政策,2009年全国平均煤耗达到342克标准煤/度电,已经低于美国350克/度电的标准。而华能、大唐等大型企业甚至已经降低到320多克/度电。根据有关规划,2020年我国的平均燃煤单位能耗计划降低到320克/度电。

(二)多联产技术综合应用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加上多联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技术,它在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常规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能同时生产甲醇、尿素等化工产品等等。

而煤作为一种多元素的能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将其一股脑烧掉相当可惜。把发电和化工结合起来,发展以气化为基础的IGCC多联产,对煤加以综合利用。

多联产的原理很简单,将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做化工产品,剩下尾气再去燃烧发电。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和发电两个过程耦合起来,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15%,同时,化工产品增值量比较大,并且能够实现调峰。据悉,煤的气化系统很贵,如果能实现

4 化工和发电相互调整,气化系统就能始终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成本。

多联产的概念被很多国内外专家所认可。而对于中国这样的煤炭大国,其意义尤为特殊。

综合利用示意图

5 国际上,美国还只有IGCC和制氢的联产,真正用煤制化工产品,并且实现IGCC发电的,山东兖矿集团算全球第一个。该装置是一台小规模的多联产示范装置,以甲醇为主发电为辅——20万吨甲醇辅以8万千瓦的发电,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经济性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都很好,目前正在准备发展第二代装置,进一步提高效率。

碳捕集与封存(CCS)中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最昂贵的环节。但在我国,煤化工中已经存在大量容易收集的纯二氧化碳,如我国目前甲醇用量120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将来可以用作燃料,需求量很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还将增加。

我国现在的化肥系统40年如一日没有变化,主要就是尿素加合成氨,导致田间的过度施肥成为我国一大污染源,同时耗费了大量能源。如果发展新的肥料体系,如草酸铵等都含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更多地利用二氧化碳。这样上游发电和化工结合,下游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二氧化碳,便能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减排二氧化碳。

第7篇: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0物二孙善祥学号:20105174

53【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本质上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纪。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能动性的最宝贵资源,也是特殊资源。本文通过引用真实数据,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现状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从西方传人中国后,迅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并不断升温。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认识管理思想,对有关人才的重要性、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方面都有过论述。,“举孝廉”,“科举考试”、“任人唯贤”、“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等。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所认识和重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从而要求企业领导具有专业的技能。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人员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人事管理,企业是国家所有,实行职务终身制。到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时间与推广在中国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得到重视。30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发展。

二、人力资源数量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2001-2011年我国人口分别为(单位:万人):1276

27、1284

53、1292

27、12998

8、1307

56、1314

48、1321

29、13280

2、133450、13409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按年龄组分,0-14岁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287

16、2877

4、285

59、279

47、2650

4、2596

1、25660、2516

6、246

59、22259,比重(%)变化为:22.5、22.

4、22.1、21.

5、

20.3、19.

8、19.4、19.0、18.

5、16.6、16.5。65岁及以上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906

2、937

7、969

2、98

57、100

55、10

419、106

36、109

56、1130

7、11894,比重(%)变化为:7.1、

7.3、7.

5、7.6、7.

7、7.9、8.

1、8.3、8.

5、8.9、9.1。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另外、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因此,中国人力资源问题在今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质量分析

全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 :小学2000年、2010年分别为:3570

1、26779,初中2000年、2010年分别为:3396

1、38788,高中和中专2000年、2010年分别为:111

46、14032,大专及以上2000年、2010年分别为:36

11、8930。文盲人口 (万人) 2000年、2010年分别为:850

7、5466,文盲率(%) 2000年、2010年分别为:6.7

2、4.08(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一般而言,受教育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可显示工作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低,任何企业都希望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期望人员能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事实上,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应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因而,为了达到适才适用的目的,人员素质必须和企业的工作现状相匹配。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但是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素质堪忧,健康、科学文化等素质待提高。中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年。

四、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分析

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0年末分别为(单位:万人):196

2、129

9、719

4、357

4、247

2、437

5、27

47、38

33、230

3、786

9、54

47、59

57、369

3、446

2、958

8、940

5、57

28、6570、104

41、46

10、86

9、288

5、80

45、347

9、460

2、30

1、37

35、2560、56

3、6

33、2185。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以上地区大专及以上2010年末分别为:3149

9、17480、729

6、87

21、1020

8、1196

5、9890、906

7、219

52、108

15、9330、669

7、836

1、68

47、869

4、639

8、9

533、759

5、8

214、597

7、776

8、86

43、667

5、529

2、

577

8、550

7、105

56、7520、86

16、91

52、9152。各地区文盲人口比较,以上地区文盲率(%)分别为:1.70、2.10、2.6

1、2.

13、4.0

7、1.9

3、1.9

2、2.0

6、2.7

4、3.8

1、5.6

2、8.

34、

2.

44、3.

13、4.9

7、4.

25、4.

58、2.6

7、1.9

6、2.7

1、4.0

8、4.30、5.

44、8.7

4、6.0

3、6.0

3、

3.7

4、8.6

9、10.

23、6.

22、2.3(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经过上述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源东部优势明显,全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另外,还可以看出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集中于中东部,尤其是东部。西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协调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通过鼓励东部地区人力资源输往西部和加大西部人才培养来发展西部的人力资源。

五、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人力资源越来越看重,我们不仅要想办法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更具有竞争力;要研究发展战略,鼓励变革,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等等。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企业的其成长与发展。要让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http:///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8%CB%BF%DA&channel

第8篇: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9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 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 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 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 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 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 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

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 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 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 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 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

上一篇:高中学生评语下一篇:共青团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