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阅读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自然的启示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及启示

[摘要]卢梭既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启蒙学者,也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循序渐进原理、自由教育原理、消极教育原理,不仅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气沉沉的教育局面的划时代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性。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原理;启发

[

[文献标识码]A

[

卢梭不仅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启蒙学者,而且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从初版至今一直闻名于世,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教育文献。在这部著作中,卢梭向世俗的观念与传统挑战,向封建贵族阶级奉为至宝的宗教经院主义教育抗争,提出了一套培养社会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世界教育史上,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也不是自卢梭开始。早在卢梭以前,英国的培根(Francto Eacon)、德国的拉德开(Wofgamg Ratko)、捷克的夸美纽斯(Johman Amos oom-onius)、英国的洛克(Johnlocke)等都曾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正是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自然教育原理。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卢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自然教育的原理。神、自然和人三者是近代思想家探讨的共同话题。卢梭将三者统一于自然之中(裴斯泰洛齐将其统一于人之中,福禄倍尔将其统一于神之中)。他诚信自然,崇敬自然,热爱自然,用整个身心赞美自然,提出要通过教育重归自然。然而他所言的“自然”为何?虽然他并未在著述中作出专门的解释,但后世研究他著述的学者一般认为,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神的自然。他是信仰自然神教的,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两个同在的本体,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具有最高人格意志的神,由它创造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并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自然本性。他还认为,自然神所制造的一切都是善的好的。只要按照自然神所赋予的自然本性发展,就会得到好的果实,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这里,他所说的神的自然,不过是他所信奉的一种自然的理性而已。第二,社会的自然。卢梭从饱经沧桑的个人生活经历中,亲自看到封建贵族统治的现实社会的野蛮、黑暗和暴虐,使人变得道德沦丧、心灵丑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罪恶与欺骗,剥削者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劳动者啼饥号寒,痛苦不堪。因此。他异常厌恶和诅咒这个社会,希望出现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即人类社会史上的最初的原始社会。他说,在这样的自然社会里,人是完全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关心自己,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毫无侵犯残杀同类之心,也不存在战争。因此,他提出用教育对被社会弄得堕落了的人进行拯救,使其“返朴归真”,“重归自然”。这是他所说的自然的第二层含义。但他也明知道,自己这种拉历史倒车的主张难以实现,陷入矛盾之中,从而在《社会契约论》里另绘出民主共和国的社会兰图。第三,心理的自然。卢梭认为,人生也至善,造物主赋予人的内在心灵本性都是好的。他说:“人自然的最初冲动总是好的,在人的心靈中没有原始_的罪恶”。“心意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在这点上,他与洛克不同。洛克认为儿童的心意在先天全无一物,如同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是后天加上去的,如同写字于白纸一样。两相比较,洛克的“白纸论”更接近唯物主义,卢梭的“性善论”属先验主义唯心论的范畴。不过卢梭将他所说的人性的自然,即自然天赋与先天个性纳入了他的自然概念之中。

对于上述三种关于自然概念的含义,卢梭在自己的著述中交错使用,不甚明晰。不过在教育论著《爱弥儿》里,他所说的自然,基本上是指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自然。

基于上述认识,卢梭认为教育的首要宗旨就是祟信自然,即崇信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天赋自然悟性。因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的顺序”,遵循“自然所示之路”,“并信任自然的力量”。在《爱弥儿》一书的开头,他就指出:“凡事必须与自然的趋向和谐一致”, 教育者要“注意观察自然,沿着它所指示的道路走去”,以便“保存人的自然状态”。他还说:“自然准备了儿童按它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这是决不应当予以阻挠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说。他的教育是自然教育。

那么,自然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卢梭指出,其因素有三: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方向一致、协调配合的时候,才会产生良好的自然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三种教育因素方向一致、协调配合呢?卢梭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卢梭所提的自然教育原理是指教育要按照儿童个性的发展来实施,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

2、循序渐进的原理。从第一条原理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在卢梭看来,自然本身规定了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器官和内在能力的发展顺序和途径,因此,应按照这种自然发展的程序、方式和途径去进行施教。在《爱弥儿》的第二卷里,他说:“自然指示我们怎样使用我们的体力。怎样去了解自己和四周事物的关系,怎样去利用那些为我们力所能及和适应于我们器官的自然工具。”那么,什么是他所认为的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呢?从《爱弥儿》一书叙述的对爱弥儿教育的过程来看,大体是:①从身心发展阶段看,由出生至成人经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四个年龄阶段。②从心理机能发展过程看,婴儿期产生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儿童期出现四肢、五官的活动欲望,感觉能力继续发展。表象、记忆能力逐步产生→少年期产生求知的心意、兴趣、好奇心,具有初步的思维判断能力→青年期产生感情、道德观念、理性。简言之,其发展顺序是感官能力→感觉经验→理性智力,与此同时,产生各种情感。而心理感情又是从自爱心→友爱心→爱情→怜悯、同情心→最终达到善良感情、正确判断和良好意志的相互溶合。渐进教育就是要适应儿童这种身心发展的程序,与儿童的成长过程相协调,在儿童的各个发展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设想的适应儿童

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步骤是:婴幼儿期,注意体育训练;儿童期着重感官训练;少年期广泛进行智力训练,即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

在人类教育史上,把“发展”的思想用于教育领域,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适应年龄阶段”开始,到卢梭才从初步划分出儿童的年龄阶段,分析了每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明确提出渐进教育的原理。当然卢梭所揭示的儿童本性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并不完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极初步、极粗糙的探讨与尝试。如说儿童期(2-12岁)是“智慧的睡眠期”,断定此期儿童根本不理解道德的概念,就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他从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把发展与教育混而为一,用生物学观点理解教育过程,忽视了教育的积极作用,则更属错误。

3、自由教育的原理。和自然教育原理密切联系,卢梭还提出了自由教育的原理。他祟信自然,要求一切听任自然自由发展。他宣称人的最重要的自然天赋权利就是自由。在《社会契约论》的开首,他就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锁链之中。”他要求尊重人权自由。反对社会给人以种种压迫、束缚,不论在政治上、教育上、伦理上,以至宗教上都以自由相求。他曾指出,他信仰的意志是万物的动力,自然的生成发展全靠意志。意志即是自由,“无自由即无意志,有自由即有意志。”根据这条原理,他反对压制个性、束缚自由的经院主义教育,反对在教育中采取任何命令、束缚、纪律和体罚手段,主张采取自由宽容的态度,不加任何人为的压力与强迫,任凭儿童内在的生命之树自由生长。为贯彻这一原理,在对爱弥儿的养护教育中,他反对包裹爱弥儿的四肢,要求爱弥儿自由活动,并将这一精神贯彻于爱弥儿的智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之中。在他看来,一个按照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然人。关于这一点,他与洛克正好相反。洛克提倡克已主义的教育原理,主张用告诫压抑等手段使儿童养成服从理性的习惯。卢梭从根本上就反对习惯的养成,说自然人“应当以无习惯以习惯”。他们两人都反对学校教育形式,提倡家庭个别教育,但其出发点不同。洛克的出发点是学校教育会使儿童放浪狂暴,卢梭的出发点是家庭教育最适合自然自由之原理,如同原始的家族社会一样,最易于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

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由放任,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它是有一个由自然规定的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他在《爱弥儿》第一卷的末尾所提出的四条原则:①满足自然的要求;②帮助天赋能力的发展;③以必要为准则;④从观察中决定取舍。

4、消极教育的原理。所谓消极教育是与积极教育相对立而提出的。卢梭本人把从外部进行控制干涉的教育统称为“积极教育”,而把自己主张的教育称为“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只进行必要的事实教育,而无外在的干涉和控制,即属于“自然后果教育”。事实教育又是以儿童现在的生活为中心的。在《爱弥儿》中,他说: “最早时期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勿吝惜时间,损失它吧!”消极教育的实质是“元为而教”,以不教而教。他特别反对在儿童的“理性睡眠期”,以理性知识和道德观念去向儿童说教。他只要求教师在儿童的活动中给以最低限度的帮助,除去儿童活动中的某些障碍,或提供学习需要的材料,使儿童具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因此,他十分厌恶传统教育否定人的自然本性,从外界横加干涉,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实行严酷纪律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与培养自然发展起来的理想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主张在教育中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反对强迫、命令、训斥,更反对摧残儿童个性的体罚,以防在急于求成中,使儿童的天性撕灭。

从消极教育的原理出发,卢梭把教师完全视作辅助人员,只起辅助作用,这不能不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他提出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进行事实教育,主张在教育中主要不依靠人力,而依靠自然的力、事实的力等,都为后代资产阶级的“教育即生话”、“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开了先河。

二、自然教育原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以新颖的主张和见解,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向沉闷僵死的封建教育刮起猛烈的狂飙,用培养为解除封建压迫而斗争的自由人的理念,鼓舞着向封建堡垒冲击的新兴阶级的斗士,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加速到来注入了精神血液,从而使卢梭也成为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理不仅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氣沉沉的教育局面的划时代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1、遵循自然进程,循序渐进施教。自然界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人类有人类发展的进程,只有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自然进程实施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卢梭严厉批评当时的教育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不顾人的接受能力而实施强制性的超前教育。也批评有人担心浪费学生宝贵的光阴,在教育上贪速求快而欲速则不达的做法。他主张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自然进程实施教育。“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儿童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不能强迫儿童去做。”卢梭把儿童当儿童看,把成人当成人看,按照人身心发展水平和自然进程施教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发。在当今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进程进行施教,禁止超前教育,无序教育,防止贪速求快的做法,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就让学生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们去做,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事,不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要破坏学生成长的自然进程,以免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影响他们的发展。

2、坚持“以生为主”,还学生的主权地位。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顺应人的天性发展,把人看成是自然主体,把主体性看成是人的本能,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谁为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认为教师、家长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非主体,一切都得听从教师、家长的指挥,按照教师、家长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只能听教。这样以来学生的主权地位被剥夺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自然就没有学习的信心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借鉴卢梭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踊跃实践,对学习负起责任。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指令学生,强迫学生,而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让他们解除思想顾虑,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搞好学习。

[责任编辑:秦玉珍]

作者:侯耀先

第2篇:浅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发展启示

摘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辩证的角度探究人与自然关系,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同样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思考。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态自然环境问题,并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探究环境问题解决之法。对当代我国生态自然建设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工业革命;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写作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飞跃,蒸汽时代带来了手工作坊逐渐向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方向转变,也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转变带来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资本家对资本的更狂热的追求。这加重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这也让资本家用过分自信的过度掠夺和破坏自然代替了之前社会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成了资本主义踏足地区的特有矛盾。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恩格斯注意到因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资本主义对自然生态破坏的问题。使得恩格斯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而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的生产方式稳固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这给资本家更大的对自然资源开发、对自然资源掠夺的信心。更进一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伴随而来。这使得恩格斯产生了对工业文明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应以辩证角度去探索的想法。恩格斯进一步考察后发现,资本家由于贪婪而对自然的种种破坏是对自然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资本主义对利润的无限的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的意味。森林的大量减少、空气质量的迅速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等都是资本主义式的贪婪带来的后果。至此恩格斯因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而书写《自然辩证法》一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并不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进行阐述。其侧重点放在了如何将自然界同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协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且恩格斯生活时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盛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探究是科学的。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攻击的反击。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简述

参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论述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自然环境不断磨合适应的一个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人类演化过程。他阐述了最低级纤毛虫身上细胞同人类精子胚胎的相似性,一次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恩格斯指出虽然人类社会不断在发展,钻木取火、使用工具这些都体现了人类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但应看到的是人类和自然间仍然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人类无法独立与自然之外而存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需要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生产生活的资料原材料依然必须从自然中获得。人类的生活必须依赖的水、空气依然要从自然环境中来。是自然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给人类对自身需求不断满足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恩格斯继续分析,什么连接了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经过分析恩格斯得出这种连接是劳动。人类正是通过劳动使得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使自己摆脱了动物那种对自然的完全性依赖。而分化后的人类又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紧密的联系。总所周知,猿人向人类的过渡是由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而这就是劳动的最初形式。而之后人类大脑因劳动进一步发育,智力逐渐发达起来,以此来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脱离了劳动,人就不能称之为人。是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也是劳动让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的改造和支配,如现在的水力发电技术等都是这一点的体现。人类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通过劳动对人类进行改造。这也体现了人的能动性,但也应该看到人在对自然改造时也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受自然的制约。恩格斯对英国城市进行考察后发现,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家的过渡索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是令人担忧的。人类只知道沉迷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却不曾考虑过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与延续。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充分证明了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远见的。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成了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水、空气、土壤这些人类存在的基础都受到了工业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是多种与之相关的资源短缺、疾病的频发的问题。自然开始逐渐变得“反人类”。所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以辩证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对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自然辨证法》中作出阐述。1.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恩格斯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追逐利润的本质,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只要资本家追逐利益的性質不变,这种不平衡就会一直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平衡,就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寻求一种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平衡的生产方式。2.对科学技术进行大力发展。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所以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人们对其利用带有好坏两种性质。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和原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自身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对于科学技术,我们应大力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有一个正确的,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3.社会正确自然观的建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工业社会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使工人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而工人因为生存压力对这种变化越来越屈从。资本家将金钱至上的自然观对其灌输,这强行使大众对这种恶劣的环境进行适应。所以在社会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至关重要的。民众应对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思考,应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环境问题。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行了诸多阐述。我们应看到恩格斯鼓励的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也坚持人类应对自然保护、应尊重自然规律,是以一种可持续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这是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法。

三、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对我国发展启示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同样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能带给我们一下几点启示。

(一)大力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在人类的活动中,思想占据着指导地位。所以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引导公民建立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政府应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不仅停留在浅显的口中,更应深入每个公民心中,深入到行为中。对于公民正确的自然观的建立,也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必要的步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消耗。所以,民众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自然观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要是民众意识到对于环境的保护是没个人的责任。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是人类长久存在、绵延的必要前提。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资源的利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社会发展模式。而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利用。如绿色能源汽车的开发、水的循环利用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使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论述的一样,对于科学技术我们应进行大力的发展,并在其应用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启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应大力估计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上,同样应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要用长远的眼光,全局的眼光来对待科学技术的应用。让科学技术更好应用于人类发展。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更好进行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3]余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郎廷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 (05):71-81.

作者:陈雪巍

第3篇:走向阅读与写作的自然链接

【摘要】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有许多误区。笔者从读后感写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读后感的写作几个误区。提出教学中要让“阅读”与“写作”自然的链接,在阅读中细化情感、细化感触,并细腻感触生活,为读后感的写作铺垫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同时还指出读后感写作的一些技巧,强调技巧与情感比翼齐飞,最后提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勤于动笔,以批注、札记、随笔的形式深化阅读感悟。

【关键词】读后感 误区 阅读 感悟 写作 札记随笔

读书,有所感,写出来,是读书随笔、读书札记、读后感。我们的提倡学生在读书之后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点感想、收获,是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但现状却是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读后感”难,学生讨厌,老师头疼。认真反思“读后感”写作,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原文内容加几句评价或口号式的概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读后感写作的误区

对读后感写作的现状探讨,我们不得不承认:错在我们。

(一)读后感是读书功利化的产物

我们几乎都这样做过:介绍学生读一本书,然后写读后感。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语文老师这样认为,家长也这样认为,学生更是这样认为。于是,读一本书是读后感的同义词。岂料这是我们成人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我们无法像上精读课文一样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又担心学生读而无效,读书过后,不留痕迹。而书写的作业是有“证”可查。由此,唯独写读后感,使读的“无痕”转变为有证可查,一言以蔽之,便于检查。学生呢,从拿书读的那刻开始,就认定写,不是“情动辞发”,而是为“有证可查”而写。反思这种读后感现状,我们不能不惭愧——一切都是功利的,又有什么快乐与“诗意”、“情动与辞发”可言。阅读又怎么可能成为生存的一种美丽的姿态?阅读又怎么能为生命的成长支撑?无怪乎本应是“书香飘逸”的校园没有书香。当我们努力尽力地打造着“书香校园”的时候,却又陷入了阅读与读后感同义的怪圈,“书香”怎么回归校园?

(二)因为读而无感,所以转述内容

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其实老师们心理很清楚——学生写得肯定是转述读书的内容,然后在结尾喊几声口号权当“感”,当然一个班级总有那么一两个写得好的。从三年级开始,总是想让学生写点读后感。一直到五六年级,还是看到孩子写着诸如“丑小鸭多么坚强啊,我要向他学习”之类的读后感。想爱也不容易!

原因何在?因为孩子就是孩子,单纯的视野和感性的理解,注定了他们用感性去思考,且思考是单一的,童趣的,可爱的。提升到“读后感”的理性要求上,他们的思考显得单薄肤浅,怎么可能像成人一样“思想丰富”呢?况且所谓的读后感,总是要感在“正义”上,而“正义”就那么几句话,抽象而理性。这样,往往使读后感写成“发誓”——读了某书,就得到某个启发,或者激励人生,改变自我。

由此可见读后感的难处,是我们人为造成的。解决读后感难的问题,应该从我们“出题者”开始,因为,写读后感的人是孩子。

二、小舟撑出柳荫来——读后感应走向阅读与写作的自然链接

解决“读后感”问题,还是先从“读”与“写”的关系开始。

常常有家长这样叹苦:孩子书看得不少,怎么作文就是写不好。将阅读与写作等同起来,是无知可笑的。固然,阅读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但两者的目的、规律和智能上的要求是有着根本的差别的。潘新和教授认为:

1.阅读的目的是鉴赏求知,写作的目的是表情达意。阅读吸收的是他人之物,写作倾吐的是自我之物。

2.阅读始于“言”,写作始于“物”。阅读面对的是加工过的精神产品,写作面对的是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的思绪。阅读接受的是准确、鲜明、经作者删定的语言,写作则要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由粗糙而趋于畅达。

3.阅读所吸收的是他人的“思维的结果”,并未能显示对写作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的过程”,从阅读中借鉴,只是写作学习的一个方面。

从这些差别的罗列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是很有限的。而写作的源头是人生的阅历,这是无论读多少书都无法替代的,且写作中所必须的个性、人格修养、情感等,也不是光靠阅读获得的。

六年级上册《亲近自然》这组课文阅读,在编排体例上,四篇文章在写景中融入个人对自然独特的感悟。在写作中,提出了“把你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对这样的教材,在阅读中,我们领略着作者诗意的融进大自然的快意,产生融进自然的激情,也在阅读中悟得一些表情达意的方法。有了快意和激情,才能将阅读与写作自然链接起来。

为了架设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彼此自然链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关注阅读过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检验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每天写点什么,不论写什么,久而久之,写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最终成为一种生命的方式。

动笔的方式很多,如写日记、写随笔、写手记、写读书札记等。

三、落日与孤鹜齐飞——读后感写作技巧探索点滴

基于以上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链接,对读后感的写作有以下思考:

(一)引发思考,使读后感的主题比较具体化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是比较难以整理出主题来写读后感的,这与学生的年龄经历所限制的语文能力有关。引导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阅读的愉悦引发的思考。没有情感的参与,读后感的写作是功利性的完成任务,久而生厌。在阅读后,不妨组织一些读书交流会之类的活动,在相互的沟通、激发中丰富个人的理解体验,深化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整理和提炼写作的观点。因为,一本书的内涵,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散乱的观点使学生处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中而无从下手。

以写《桃花心木》的读后感为例,作者讲述了“种树”和“育人”的道理。在阅读前,链接了“中国神童魏永康退学”一事,学生在了解此事时,有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神童与退学的矛盾。这矛盾的原因就隐含着读后感的主题。接着进入课文的阅读感悟,不仅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更是带着一份思考——“神童”与“桃花心木”的联系。阅读后,进入对“神童”的讨论:对神童本身的看法、神童背后的情形、神童与自身现状的思考。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读后的一个观点上逐步深入。而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内心情感的这是流露——在讨论中群情激动、激昂陈词、睿智思考,这为写作铺垫了情感之路——“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抒写内心的欲求”。

(二)稍加指导,使读后感的结构有些技巧性

对于孩子,还是有必要给一些技巧的指导,虽然技巧不是重要的。特别是读后感,往往有这样的误区——大量地引用原文,把读后感写成原文的复述。

下面以“漫画读后感”为例,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渗透技巧的指导。

漫画作文——“老巫婆”

一、话说漫画,引入主题

1.欣赏一组漫画,交流:说说欣赏的感受。

2.呈现主题。

二、观察画面,思考写作

1.定格画面:“老巫婆”

(1)用几句话说说画面意思,它给你什么感觉?

(2)关注细节(板书:观察细节:整体背景 主体 神情 动 作)。

(3)写话:把画面内容写具体,写出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来。

(4)学生写话,交流,评点:有没有写出画面中那份触目惊心的感觉?哪些细节具体恰当?

2.思考:看画面,听大家说,思考——这画面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问题一:画面的含义

问题二:从画面到现实生活

问题三:这幅画的意义

3.小结

写出了画面的主题内容,如果继续讨论自己看漫画感想,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环保的问题,这就是读后感。

4.继续写作——读后感

5.交流,总结。概括读后感地写法,再给自己写的作文加上题目,成为完整的读后感。(一篇读后感可以由“引、概、议、联、结”几部分组成,但也可灵活变动。)

三、课外延伸,继续写作

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漫画,写读后感。

本次习作选取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漫画,在习作中,力求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学会对画面进行细节描写,与个人自我感受相结合,构成读后感的基本习作形式。

这次的读后感分几个层强调自己的观点。虽然读后感不一定有这样完整的结构,但“看懂内涵”、“联系实际”是读后感必须的部分,让学生在抒写实践中感受技巧,了解写法,这是必要的。

(三)改变观念,让读后感转为有效读书札记

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在阅读中提升写作,在写作中升华阅读感悟,这才是根本。因此,平时的“读后感”,写成“读书札记、随笔”更合适。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写读书札记是比较有实效的方式,不仅练笔,还可增进学养、训练思维,让学生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正如韩愈所说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的确,学生阅读过程中会有许多想法感受,只有通过写下来,才能清晰起来。如阅读《城南旧事》一书后,有学生写道:“这本书,的确让人沉醉,它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阅读了《西游记》有学生写道: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中惊叹不已。然而,这虚幻的神魔世界,却处处反应着现实社会的真实投影……这些不正是由读到感,由感而悟吗?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读读,品品,在字里行间写点感受,一词、一句或一段,都是阅读思考的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收获必定丰厚。这也是实现阅读与写作链接的捷径。

如此坚持,“读后感”并不难。

参考文献:

[1]台桂莲.《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当代教育》.2010

[2]潘新和.《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中国语文教育史论之二》《中学语文教学》.2001

[3]赵惠文.《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对新课改中的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0

作者:林春晓

第4篇: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蚂蚁给我的启示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走出浩瀚的书海,大自然就是一位无声地老师。下面,我就来讲讲我从蚂蚁身上得到的启示。

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草地里发现了一窝蚂蚁。只见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搬运着米饭粒,饼干渣等食物。其中几只个头较大的竟然搬着一只马蜂,但是马蜂的个头太大,洞口太小,怎么办呢?我急忙找来放大镜,想观察它是怎样把这样大的食物运进洞的。

只见它用腿上的小刺,把食物割成和洞口一样大小,在把分割后的食物一一搬进洞。我仔细观察了蚂蚁的腿。原来蚂蚁的腿上有许多小刺,非常的锋利,就像挎着一把“瑞士军刀”便于切割食物。

突然,我有个奇思妙想,如果有像蚂蚁一样的工具,可以非常容易的切割材料,可以算出物体的面积、体积、那工程师造房、修路会省多少时间、精力啊!它看似像一根金属棒,打开盖子可以看见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低压水刀,使用起来非常安全。另一端是探照灯,和微型电脑连接,可以把物体的样子拟化出来,并计算出来各需要多少材料,会损失多少,完工后的样子是什么,把它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还可用于钻探、研磨、等尖端技术。虽然这一切只是海市蜃楼,但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研制出来的。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出室内,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追随着大自然的脚步,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四年级:张志垚

第5篇:大自然的启示

张雨舒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发现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了,明天就一定会下大雨.

在以前,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当我七岁时,有一天,我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时,我发现,一大群的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走向一个小洞口,而且每一个小蚂蚁身上都有着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我心想:这些小沙粒是什么东西?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怀着好奇心就去问了爸爸说:爸爸,为什么小蚂蚁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向小洞口走去呢?每一只小蚂蚁的身上都会有一个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呢?后来爸爸才告诉我说:“那就是因为小蚂蚁每次遇到闷热这种情况,就会告诉"蚂蚁群",当蚂蚁群得知这种情况就会马上搬家,天气在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大雨,小蚂蚁们就会找到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小洞口,它们搬家也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房屋会受潮,所以它们要搬家.小蚂蚁身上的那些像小沙粒的东西那就是小蚂蚁们的粮食.”哦!我这才明白啊!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蚂蚁可以预测到第二天会下雨呢?爸爸说:"蚂蚁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感觉到闷热,所以蚂蚁在感觉到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雨."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听爸爸说:“人们只要看见蚂蚁搬家的话,明天就会下大雨.”这也证实了一句谚语,那就是: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我这又知道了明天一定会下大雨,我真是觉得为什么会这么地神奇呢?我又想起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我对我的无知是谦虚的.我不知道小小的蚂蚁可以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又相信了一段话,那就是:他们在觉醒的时候对我说:"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在梦里我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海洋,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沙岸上的沙粒."我也想告诉蚂蚁们说:"你们不是最小的."大自然给了人类启迪,也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

【金牌点评】

这篇作文,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蚂蚁搬家明天要下雨的秘密。从很小的时候作者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满脑子都是问号,我怀着好奇心就去问了爸爸”,爸爸详细地给我讲了蚂蚁身上背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说下雨前蚂蚁要搬家。我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一步体会到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

- 1 -

第6篇:大自然的启示

【资料一】

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 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 。

【资料二】

蝴蝶

五彩的蝴蝶颜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翊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稗益。在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

蜻蜓

蜻蜓通过翅膀振动可产生不同于周围大气的局部不稳定气流,并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来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飞行,还能向后和左右两侧飞行,其向前飞行速度可达72公里/小时。此外,蜻蜓的飞行行为简单,仅靠两对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学家据此结构基础研制成功了直升飞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常会引起剧烈振动,甚至有时会折断机翼而引起飞机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飞行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效仿蜻蜓在飞机的两翼加上了平衡重锤,解决了因高速飞行而引起振动这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数。

【资料三】

潜水艇就是受到鱼的潜游启发而发明、研制出来的。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凭藉海上优势,纠集大批战舰,轮番轰击美国海陆军,使美军伤亡惨重。当时美军中有一个名叫达韦·布什内尔的将军,不堪英军的欺侮,决心反戈一击。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怎样才能炸沉敌舰呢?从空中,无法接近;从水上,无法隐蔽。一次,他走到海边的礁石上,突然看见一条大鱼悄悄潜游到小鱼的下方后,猛地朝上一跃,咬住了一条小鱼。他从这场“海战”中大受启发:能否造条像大鱼那样的船,潜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到英国战舰底下去放水雷,炸它个人飞舰沉呢?鱼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是靠鳔,船是否也可以仿造一个“鳔”?从这个思路出发,布什内尔与军事专家们共同研制成功一艘可在水下潜行的机动船,船的底部做一个类似鱼鳔的水舱,水舱内有两个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时,就往船舱里灌水;船要上浮时,就把空气压进水舱,排出船里的水。仿照鱼的鳍,安装了两台螺旋桨,一台管进退,一台管升降。这艘机动船第一次出去就巧妙制服了英国战舰,炸得它人仰马翻。后经逐步改进,就成了现代的潜水艇。

【资料四】

甲虫

甲虫自卫时,可喷射出具有恶臭的高温液体“炮弹”,以迷惑、刺激和惊吓敌害。科学家将其解剖后发现甲虫体内有3个小室,分别储有二元酚溶液、双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双氧水流到第三小室与生物酶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就成为100℃的毒液,并迅速射出。这种原理目前已应用于军事技术中。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为了战争的需要,据此机理制造出了一种功率极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发动机,安装在飞航式导弹上,使之飞行速度加快,安全稳定,命中率提高,英国伦敦在受其轰炸时损失惨重。美国军事专家受甲虫喷射原理的启发研制出了先进的二元化武器。这种武器将两种或多种能产生毒剂的化学物质分装在两个隔开的容器中,炮弹发射后隔膜破裂,两种毒剂中间体在弹体飞行的8—10秒内混合并

发生反应,在到达目标的瞬间生成致命的毒剂以杀伤敌人。它们易于生产、储存、运输,安全且不易失效。萤火虫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光能,且转化效率达100%,而普通电灯的发光效率只有6%。人们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的冷光源可将发光效率提高十几倍,大大节约了能量。另外,根据甲虫的视动反应机制研制成功的空对地速度计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事业中。

蜂类

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些结构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来的——菱形钝角109○28’,锐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止。人们仿其构造用各种材料制成蜂巢式夹层结构板,强度大、重量轻、不易传导声和热,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理想材料。蜜蜂复眼的每个单眼中相邻地排列着对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阳准确定位。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功了偏振光导航仪,被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中。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

乌龟背小乌龟—转动炮塔的坦克 。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青蛙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蒸汽机的发明

飞机---小鸟

潜水艇---鱼

汽车---甲壳虫

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

发明了雷达

根据鹰的锐利的眼睛

发明了鹰眼,给飞行员用的

动物对人类的启示 受鱼儿在水中游荡,人类学会了游泳,发明了潜艇等。

受鸟儿空中飞翔的启示,人类发明了飞机。 ………………

第7篇: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发现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了,明天就一定会下大雨.

在以前,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当

我七岁时,有一天,我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时,我发现,一大群的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走向一个小洞口,而且每一个小蚂蚁身上都有着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我心想:这些小沙粒是什么东西?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怀着好奇

心就去问了爸爸说:爸爸,为什么小蚂蚁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向小洞口走去呢?每一只小蚂蚁的身上都会有一个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呢?后来爸爸才告诉我说:"那就是因为小蚂蚁每次遇到闷热这种情况,就会告诉

"蚂蚁群",当蚂蚁群得知这种情况就会马上搬家,天气在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大雨,小蚂蚁们就会找到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小洞口,它们搬家也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房屋会受潮,所以它们要搬家.小蚂蚁身上的

那些像小沙粒的东西那就是小蚂蚁们的粮食."哦!我这才明白啊!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蚂蚁可以预测到第二天会下雨呢?爸爸说:"蚂蚁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感觉到闷热,所以蚂蚁在感觉

到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雨."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听爸爸说:"人们只要看见蚂蚁搬家的话,明天就会下大雨."这也证实了一句谚语,那就是: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第8篇:大自然的启示

星期一,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只螳螂。螳螂伪装成绿色的树叶,一动不动地趴在一朵小花的花茎上,如果你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那只螳螂,就如同小花边的一片绿叶无法分辨。不一会儿,飞来了一只飞蛾,它正好飞到螳螂伪装成的花边绿叶上,螳螂便闪电般地伸出两个大夹子,一下就牢牢地夹住了飞蛾。

看了这一幕,我大吃一惊。在头脑里闪现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螳螂可以敏捷地捉住背上的虫子呢?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中,查阅了螳螂的相关资料,知道了螳螂属于昆虫类,体积较大,色黄褐、暗褐或绿色。头部三角形,复眼大,处角细长。看到这些,我终于知道了螳螂之所以可以敏捷地捉住背上的虫子是因为它的复眼长在头顶上,能够敏捷的观察到背上事物的瞬息变化,从而作出迅速反应。

如果我们模仿螳螂的特殊生物学结构,发明一种背上种满鲜花,头顶上有眼睛,并装有四个夹子的机器人,利用背上的花朵引来害虫,而背上的眼睛又能及时观察到背上的情况,四个夹子迅速敏捷地运动,当害虫出现的时刻,一下子夹死虫子。然后,再把它放进花盆,虫子腐烂后就变成了土壤的肥料,那该多好啊!

其实,人类在仿生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呀!

第9篇: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植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大富人”,它们不尊“祖教”吸取土中的养分,却爱吃荤。

一、猪笼草

提着蜜罐子的猪笼草可是一个“先礼后兵”的吃肉者,它用自己的“万贯家财”什么也不干,却用来转化为蜜从而招待自己爱吃的虫虫,小虫虫刚进它的“蜜房”,它便“啪”地一下把门关上,不知情的虫子还以为是“遮阳系统”呢。此时,“蜜房”四壁四面夹攻。同时向小虫子发射消化液,这些自找苦吃的小虫子只好乖乖地成为猪笼草的养分。不过俗话说:“有舍有才得”嘛,猪笼草的蜜糖也受损了不少。

二、食人树

爱用“美人计”的食人树长得可是天地间的一绝:一根秀丽的树干傲然向上,左右两边各分出许多枝杈,枝条上坠满了碧绿无瑕的垂蔓,全树散发着光亮,如同碧绿的礼堂,可是,一有兽类靠进它身边,它的垂蔓便像章鱼的触手一样疯狂地舞起来,猎物便会被死死抓住,在一分钟内就会被消化得无影无踪,令所有动物都对它不寒而栗,退避三舍。

它们虽然有危害,使人类和动物不敢进行靠近,但科学家们却从它们身上受到了很多启发,从而发明出了各种优良武器呢!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学四年级:罗御丰

上一篇:大四英语六级下一篇:数学教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