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启示小学作文(精选14篇)
在短篇小说《落花生》里,许地山爷爷描写了收获季节的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父亲深刻的教导,告诉了我: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人没有好处、华而不实的人。
花生味美,人人都爱吃,用途还很多,但它深深埋在地下,不像苹果、桃子那样,喜欢穿上美丽的外衣出来炫耀。它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们,却甘愿默默无闻地埋没在土地中。
是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知了和公鸡,知了一天都不停的在叫,却没多少人注意它的存在,而公鸡呢?它每天按时啼叫,人们就知道该起床了。可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一、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很灵活,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第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写。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要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写。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写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缩写“自然作文”
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啰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三、扩写古诗
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但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是,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擴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两句话或者是一两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渡自然就行了。
(作者单位 河南省鲁山县鲁阳第三小学)
花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与朴实无华。它将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即使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我们也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我们要注重外表美,外表端庄大方、干净利落,可以反映一个人良好的修养与气质,也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更容易让别人接受。我们没必要用不光鲜的外表去表现自己的内心美。
但是在注重外表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美。拥有内在美的人,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他认真的工作、学习,并热心帮助周围的人,大家都会喜欢他。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知识,热心帮助他人,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有用的人,长大为社会做贡献。
郭桥中心小学五年级武许诺
指导老师徐贵焱
今天,奶奶让我去地里挖花生,让我想起了学过的一篇课文------《落花生》。
在这篇课文中,许地山爷爷写了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的情景。文中说:“父亲的花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含义,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而有没有实际行动,只要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的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这段话和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觉得许地山爷爷写的很好。
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不图名,不图利,十几年如一日,起早贪黑为我们上课,批改作业。为我们操碎了心,白发添了几根根,皱纹多了几道道,可老师们毫无怨言。就连
生病了还坚持给我们上课,看到老师苍白的脸,听到老师无力的声音,我真想说:“老师您辛苦了。”
在文章中,父亲这样描述花生的好处。他说:“花生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最有价值。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翠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让人一见钟情。你看到它在地上变矮了。当它成熟时,你不会马上分辨它是否有果实。你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花生优点的完美总结。这篇文章里的父亲虽然说的是花生,但其实是在赞美花生这样的人,告诉“我”要有花生的性格:踏实,品德高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也知道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寻求和发现“真善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其实,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真善美”的影子,永远像荷叶、蚯蚓、老师一样真实存在。荷叶没有婀娜多姿的风格,却忘我地用绿叶衬托出五颜六色的荷花,为大地增添了美丽;蚯蚓总是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土壤中。他们默默松土,让扎根在土里的植物茁壮成长,却很少有人关注和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天的蚕丝被会织到死,每晚蜡烛会流走烛芯"是人们对老师真诚的赞美。我们的老师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新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患病。荷叶、蚯蚓、老师,平凡而伟大,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相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丰富多彩的元素,相声艺术的“说、学、逗、唱”这“四门功课”也成为相声演员培训的经典课程。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相声艺术的这“四门功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作一些分析:
一、说
“说”在相声中指的是说笑话、故事、灯谜和酒令,不管哪一种“说”的形式都要求字正腔圆,语言的节奏及发音方法有板有眼。在英语学说中也是一样的,要求发音和语调准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教师如何教学生发音呢?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去说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小学阶段是儿童可塑性最好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们说,要以开放的态度,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正确的语言输入,与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在近乎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对于在课堂上胆子小、不敢张口说的小朋友,教师要有意识去鼓励,让他们和大家一起说,力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说的“舞台”。
二、 学
“学”在相声中是指学人语、鸟语和市语等,不管怎么表达,关键就是一个——语,就是学着说。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学习的氛围,要善于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好玩、好动,所以在课堂上要适时运用各种教具调节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plane/car/bus/ship/ train等单词时,让每个学生拿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模型,并用英语去表达。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相当好,因为道具是小朋友自己精心挑选的,准备也是非常充分的,所以每个小朋友都能把自己的玩具描述一番。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一定好处。
三、 逗
“逗”在相声中指的是插科打诨,捧哏逗趣,应用于教学中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内或课外,循循善诱,给以创造性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大胆、愉快参与到其中。例如,在开始上课前可以先唱一首歌作为引子,营造出一个愉快的氛围后再开始授课,教学效果一定是不错的;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诸如There was a young man from Leeds,Who swallowed a packet of seeds.Within just an hour,His nose was a flower,And his head was a riot of weeds.这样的英语顺口溜和儿歌等,既锻炼了口语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另外还可以模拟场景,进行情景对话,用表演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四、 唱
“唱”在相声中是指唱“太平歌词、戏曲小调”。在英语教学中可将单词或句子变成歌曲,让孩子们通过唱来记忆,通过唱来比较。我们可以把同类词语变成一个歌曲,如四季歌Spring is green, Summer is bright, Autumn is gold, Winter is white.星期歌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is the middle 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I can say the names of a week day.通过唱歌来加深记忆;我们也可以把发音容易混淆的或同类发音的变成绕口令,来反复比较和记忆。事实证明,通过唱歌、顺口溜、绕口令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辅助教学,孩子们的记忆会更深刻,记忆的时间也会更长久。
小学英语教学与学说相声有许多共同点,在语言的“教”与“学”方面是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的。笔者认为,相声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精华,我们应该挖掘其潜在价值,应用于现代语言艺术发展中。同时,相声艺术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借鉴作用,也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治百病,就“说” “学” “逗” “唱”来说,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选我们有用的素材进行灵活应用和升华。◆(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彩虹小学)
《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写的叙事散文。这篇散文围绕着“花生”这一线索,真实地记录了许地山先生童年时期的一次家庭活动,平易,浅显,简洁。
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话让我醍醐灌顶!现在社会中,一些人就是外表光鲜美丽,却毫无修养内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例如某些奸商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用一大缸子的工业柠檬酸来浸泡藕,赚取不义之财。要知道,这种藕,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长期食用还有可能会导致人的神经絮乱!这难道不正是一如散文所说,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么?
而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定不要变成那种华而不实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它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而这种“落花生精神”,便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摘 要] 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已达到较高水平。本文通过介绍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以期对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3-0045-03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常常被认为“不吉利”,而成为国人言谈中的忌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量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相比之下,美国人在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方面却实在、开通得多。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质上则是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本文对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作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重视,对我国中小学进行生命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发展概况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课程,在1976~1985年这段时间,由于相关学会、期刊杂志的推动,死亡教育已初具规模,有更多重要的教科书及相关书籍出版。美国当代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已从过去的兴起、盛行过渡到现在的稳定发展。各中小学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设置死亡教育课程。
二、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实施
1.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米尔斯等人(1976)的研究中指出,在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赖于他们对悲剧事件的了解;(2)死亡教育可以帮助降低已经习得的恐惧和错误的概念;(3)先前对死亡的教育和讨论有助于提高儿童应对未来死亡事件的能力。①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就发现,3周岁的幼儿大多已接触到“死亡”一词。他们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可能会涉及“死亡”,并对其感到神秘和恐惧。他们有时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提出许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在此之前,他们一般不会因为亲人死亡带来的哀伤而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② 美国人还认为,在孩子有足够的领悟能力时,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向其传授某些积极的“生死观”,能帮助他们了解死亡的有关知识,正视他人和自己日后的死亡,正确处理自己或他人的悲伤情绪,树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死亡教育的目标
对死亡教育的目标不同学者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为详细的要属学者科尔的阐述。他把死亡教育的目标分为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和价值的四个层面,并指出根据不同的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1)认知层面上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并帮助其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2)情感层面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情感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在面对丧恸时的哀伤情绪,分享并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方法。此外,对没有丧恸经历的人,可以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同理心意识帮助丧恸者缓解情绪。(3)行为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应该如何或帮助别人正确表现哀伤的情绪。(4)价值层面上的目标: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③
3.死亡教育的具体内容
吉布森等人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死亡教育有如下内容较为恰当:(1)自然的生命循环、植物及动物的生命循环;(2)人类的生命循环: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3)生物的层面:有关死因、死亡的界定;(4)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丧葬的风俗及有关死亡的用语;(5)经济的和法律的层面:保险、遗嘱、葬礼;(6)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7)儿童文学及艺术中对死亡的描写;(8)死亡的宗教观点;(9)道德和伦理的主题:自杀及安乐死等;(10)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④
4.死亡教育的实施方法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大体按照认知的/信息的(教导式)和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式)两种模式实施。⑤
认知的/信息的(教导式),以教师为主,向学生介绍文章、资料、书籍或多媒体等所呈现的知识,主要包括知识讲授法和阅读法。知识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死亡的知识;阅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由各种视听媒体(如幻灯片、影片、音乐、文学、艺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呈现的有关死亡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感受。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式),以学生为主,运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来探索死亡和濒死的各种情绪和感情,主要包括模拟想象法和参观体验法。模拟想象法包括轮流演剧、情境模拟想象、角色扮演等;参观体验法包括参观医院、育婴室、殡仪馆、丧礼病房等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场所,照顾濒死病人等。
此外,还有在相关事件发生时进行的随机教学法,以及学生自己借助指定或自定的作业,从事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获取相关知识的自我教育法。
5.美国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的成效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了死亡教育课程后,认为自己对死亡和死亡相关事件的恐惧较学习这门课程前有所减少。有些州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后,自杀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但也有人认为,开设这类课程弊大于利,他们认为将死亡的内容摆在孩子面前,他们就有可能模仿;也没有必要大范围的开设预防自杀的课程,应该先鉴别有问题的孩子,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⑥
四、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启示
1.转变传统思想,重视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由于生老病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亲人或朋友的死亡,经历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这种痛苦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消除的,严重的还会给人绝望之感。美国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走出痛苦的阴影,走上健康的道路。美国联邦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向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具体要求。
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将死亡作为忌讳,很少向儿童传授有关死亡的知识,即使是一些成人也不能准确把握与死亡有关的知识。目前,我国大陆只有辽宁省、上海市等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有关死亡教育的尝试,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应重视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和课堂中开展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和内容规划,加强政策干预。
2.科学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完善课程设备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作为辅助。正式的教育课程有助于向儿童传授系统的、连贯的、完整的有关死亡的各方面知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死亡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死亡的知识,领会死亡教育的精髓,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死亡,内化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中小学将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健康教育、社会研究、文学等课程中。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制约,很难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的、正式的学科课程来开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渗透到已有的正式课程中进行比较适合实际情况。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升学压力的影响,以这种方式开展生命教育困难重重。从长远、有效的层面来看,应科学规划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设立正式、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3.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美国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时,常常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美国小学的“死亡课”,会邀请一些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与孩子们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或让学生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另外,家长和老师也会带儿童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们的床榻,祝福那些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目送他们告别人世。美国中学的“每十五分钟”项目,在模拟车祸的场景时,有的学校除了安排急救车辆之外,还调派救护直升机飞抵“出事现场”以增强现场感。⑦ 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真实、深刻、温和的接触和感受到了死亡,领悟到死亡的深刻内涵。
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也应大力宣传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尤其是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他们的力量,以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手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
4.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外对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虽已开始重视,但由于起步晚,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多,大多是从生物、医学等角度探讨死亡及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直接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死亡教育经验,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认识和实践领域还有很多欠缺,对于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教材及教法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我国在中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初步设想和尝试阶段,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我们在推广生命教育时,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切实可行,踏实稳进。
注释
①(台)陈彦良:《死亡教育课程对丧亲国一学生死亡态度的之影响——以嘉义市某国中一年级学生为例》,私立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②唐绿意:《美国小学开设“死亡课”》,《教师博览》,2007年第11期,第47页
③袁峰,陈四光:《美国死亡教育发展概况》,《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95页
④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4期,第47页
⑤(台)张淑美:《生命教育与生死教育中等学校实施概况之调查研究》[DB/OL].http://210.60.194.100/
⑥韩映红,王银玲:《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5-77页
⑦孙芹:《“车祸”闯进美国课堂》,《安全与健康》,2006年第12期,第51页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在路上,我一直在想象花生种在的地方:在树上、在架子上……到了三姨家,看到花生,我惊讶得下巴都掉在地上了:花生的家竟然在地下!
花生秧的颜色是绿的,中间有很多黄色的小花。走进花生地里,花生秧还没有我的膝盖高呢!花生地旁边有片玉米地,高大的玉米杆和矮小的花生秧一对比,玉米杆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花生像个小矮人。
第二天,开始收花生了,我抓着花生秧,用力一拔,结果花生是拔出来了,可是我的屁股摔倒在地上,像被针扎一样痛,可是,第一次拔出花生的喜悦让我忘却了像被分成八瓣屁股的疼痛。看着这一粒粒的花生,我开心的笑了起来。笑过后我才开始观察花生:黄白色的壳,摸起来十分粗糙,纹路上有一些杂乱,剥开壳,红色的籽映入眼帘,我尝了尝,甜滋滋的,十分美味。
摘花生持续到了十一点,摘了两个多小时。妈妈说:“今天中午就做一顿花生宴吧!”我开心地说:“好呀!”中午用花生做的各种菜端上了桌,有水煮花生、麻椒花生……我开心的吃了起来。吃完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打了一个饱嗝。
在5月份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花盆里种了花生,现在终于“长大成人”了,可以让它们开阔开阔眼界,看看外面美丽而神奇的世界了。
在收花生之前,我先给花生苗来个特写,好留住花生苗那“青春美好的时光”,也让我记住今年种了花生、收了花生。
拔花生苗时,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也没有将花生苗拔起来。妈妈告诉我方法不对,原因是我只用一只手拔,还握住了中间,这样容易把花生苗拔断。第二次,我就用了两只手,抓住花生苗最低下,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拔掉了花生苗,我高兴地举起花生苗,让妈妈看。
咦?花生呢?原来淘气的它们藏在泥土里边。我一手拿着花生苗,一手仔细地找寻着花生,不一会儿,我找到了几颗花生。我不是种了5颗花生呀?收获的这么少?还有花生吗?我自言自语着。为我拍照的妈妈笑着让我从花盆里的泥土中找一找,我把两只手都伸进花盆里,捏了捏泥土,哎,真的有花生,高兴的我把花盆翻了了底朝天,你瞧瞧的小手,就知道我是怎样在花盆里找花生了。
妈妈看到我的双手,直催我洗手。看着被泥土“亲吻”的小手,我也笑了,立即跑到洗手间去洗手了。洗完手后,我把花生用清水洗的干干净净,我高兴地数着它们:1、2、3……一共有13颗花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合;课程资源;高阶思维 信息技术
一、概念阐述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最早是由美国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新概念。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对材料进行表面的、短时的记忆,不能促进对知识与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持,以至于学生在课后不久就忘记所学知识。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测试或考试中取得成功,他们仅关心的是下一次考试的知识内容。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在基于理解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与浅层次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
为了更好的了解深度学习,我们列表来对二者进行对比:
通过上表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学习更多时候是浅层,学习更多依赖死记硬背,学习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造成了常常把学习内容看成一个个独立的苍白知识点,而没有把各知识点有效联系起来,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没有实现对原有的超越,没有融会贯通所学到的新知识,长此以往,就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深度学习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1.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和社会现象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如果我们贯穿深度学习理念,便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互研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融会贯通。
2.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位教育专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和资源;课堂要想更高效,应当整合一切课内外资源。”从实践看来看,整合能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完善和实施。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近年来,课程改革虽然让学校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课文、小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行课程整合,才能带来教学的春天。整合课程和资源仅仅是手段,终极目的是育人。只有贯穿深度学习理念,才能更好地把今天的“育人”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统一,从而使育人目标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地,实现最佳的优化组合。整合课程资源包括:一是从形式上整合学校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等。二是从内容上整合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内容,以整个单元、整本教材为整体,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三是对教学设计的整合,包括教学流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3.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培养高阶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记忆、理解低阶思维。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包含系列新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如:创新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创造观点的能力”,“评估观点的能力”,“批判观点的能力”,“质疑观点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师必须贯穿深度学习理念,实现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习过程的目标转换,实现从知识、能力、方法升华到学生的思考、倾听、质疑、批判,达到价值观。
4.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学习
目前,许多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取得了研究成果与经验。但是,目前的信息化教育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教学所用的形式。学生热衷于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新穎与独特,而本身的能力并没有实质的提高。这种情况若长此以往,必将危害到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要解决这个弊端,只有贯穿深度学习理念,才能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学习。深度学习是双主体的,学生与教师都是深度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再是为了“低认知水平”学习服务的课件制作与演讲,而是要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评价及教学后的反思。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理念,对我们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有诸多好处。我们教师要理解深度学习,并把它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们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2]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4)
[3]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现代教学,2005(5)
我们人类肯定有时候不团结,想学团结吗?那我就向大家推荐一位好的“老师”吧!
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吧?别着急,我来向大家公布答案吧!这位老师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一种动物——蚂蚁。
一提到蚂蚁,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因为它可是“出名”的“小小大力士”,而且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团结。
有一次,我做完作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下楼,与伙伴们一起去观察蚂蚁。我们先捉了一只蚱蜢,再把它捆住,放到蚂蚁洞口。不一会儿,我们就发现了目标(蚂蚁)一只,出来了。只见它爬到蚱蜢身边,想把它运走,可惜它自己力气不够,背不起这个“庞然大物”,于是急忙回去“搬救兵”了。一下子,迎来了十几只蚂蚁,它们一起用尽全力,把正在挣扎中的蚱蜢抬回了洞里。这真是“人心齐,泰山移”。还有一次,我无意间踩伤了一只蚂蚁,当它的一个同伴看见了它在垂死挣扎,想把它背回去,可是怎么也背不动,于是去“搬救兵”了。不一会儿,黑压压的一大片蚂蚁倾巢而出,把这只受伤的蚂蚁一步一步地抬回了洞里……
以前,我一直喜欢独来独往,不懂团队精神,可自从8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后,我发生了变化。
那天,天气清朗,我独自一人在门前的空地上玩耍,玩累了,我就蹲下来休息。突然,我发现地上有一只小蚂蚁望着比自己打几百倍的一块饼干转了好几圈,不一会儿有钻到饼干下面,试着抬起它,可是它怎么也抬不起来。我心想:这么大的`饼干,它肯定抬不起来,还不如放弃呢!果然,它没一会就走了,我正准备起身回家,忽然,我有看见了那只蚂蚁,它带领着一群蚂蚁来到了饼干前,没一会儿功夫就把它抬了起来,来到洞口时,它们发现洞口太小,抬不进去。我又心想:完了,全白费功夫了!可是,那只领头的蚂蚁回到洞里,叫出了一大群蚂蚁,它们出来后,齐心协力把饼干咬碎了,每只蚂蚁都搬起一块碎了的饼干,就这样顺利地把饼干搬回了洞。我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这或许才是团结吧,看来我一前太自以为是了,从此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启示:人就要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只要团结,就没有干不了的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自主学习
G623.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
“阅读实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后面几步开展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学生课下自主阅读量明显不足。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首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精当选材,注意阅读的层次性。具体来讲要做到一下几点,首先要考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唯有首先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自觉阅读,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等情节性、故事性强的作品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材,老师及家长帮助把关;其次要注意选材贴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虽然也有巨大价值,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局限,难以理解,不仅阅读收获不大,还可能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阅读难度要有梯度划分,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阅读要有梯度区分。注意阅读选材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例如我校同学即通过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方法、读书收获,老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选定阅读自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讲,对于学生自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相关教学要求,将以往课堂教学中适合学生能力的部分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做到“博”也要做到“精”,“博”是指知识考虑要全面,例如课堂一些基础性工作,阅读材料背景知识查找等等都可以交给学生,“精”是指学生自学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还要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要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精细化、个性化指导。一些学校也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自学环节,但很多学生都有不知如何自学、自学什么的困惑,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的同时,学生收获也不大,为解决这种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主编订学生自学教材,相比普通的语文课堂教材,语文自学教材的设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也更加贴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程序。自学教材中不仅有必要的知识背景引入,自学方法指导,还会根据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学生可以围绕自学教材高效完成自学。语文阅读自学教材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同时,每年都会根据教学情况进行修订。
“阅读后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能力。“自学”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单打独斗,在社会合作分工高度细化的当今社会,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既能够使学生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开阔思路,还能锻炼学生的知识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礎,使学生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但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老师从教学环节等方面予以配合指导。例如,河南某学校近年来即积极开展“主体课堂”建设,并将合作探究引入主体课堂。首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甚至性格特点等个性化因素划设学习小组,充分考虑组内同学知识、性格等因素的互补性,其次在教室布置上采取小组化座位布置,对面化座位布置,方便学生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上,每节课都会设置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小组间讨论,老师只在讨论过程中巡视各个小组,予以必要指导,讨论交流后给予必要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最后是“阅读课下的能力提高”的环节。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也会有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环节,但更多的形式是书面作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巩固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下负担,而且难以满足新课改后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相比过去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下的“练和用”是学生知识巩固和时间运用的统一,更加注重学生在课下实践中运用知识,而且形式丰富多样,贴近实际生活,深受师生及家长欢迎。例如在阅读爱的教育后,我们就通过开展“给父母写封信”的课后实践活动。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知、情、意”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相统一,使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二、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课内课外综合着眼,突出对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孙继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J]. 中华少年. 2016(26)
[2] 李淑华.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的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0)
[3] 赵才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 新课程(上). 2016(07)
[4] 王丽茵.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思想[J]. 中华少年. 2016(19)
【花生的启示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花生小学生作文06-22
种花生的作文参考06-22
我的好朋友-花生作文400字10-07
小学作文小草的启示07-08
花生、花生壳的歇后语07-23
小学语文《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10-24
小学作文草的启示07-08
一件事的启示小学作文06-06
蜗牛的启示小学生作文06-24
回声的启示小学优秀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