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复习研究

高考复习中的“热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一是指高考命题几率较高的历史事物。热点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可以说热点复习的效度和准度,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成正相关。

作者:刘俊利

第2篇:高考生物“科学方法”专题归类复习设计

摘要 运用归类法将高考生物中的“科学方法”案例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科学方法 归类复习 生物学教学

“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划分是基于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考核要求——“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在科学方法复习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处理好教材,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模块科学方法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归类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为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突破难点知识。

由于此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科学方法”贯穿于高考生物大部分知识点,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对此专题基础知识进行如下归类,目的是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

观察、提出问题一提出假说并作出预期判断,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一设计完成实验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高考生物中考查的科学方法

依据考纲及考试说明归纳比较见表1。

2.1 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2.1.1 实验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中的实验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观察类和鉴别类实验(表2、3)。试题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有对教材实际内容的直接考查,也有对教材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拓展考查。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因而教材中的实验在复习时尽量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找回感觉,摒弃“背实验”的错误复习方法,以引导考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

还可以归纳“常规实验技术比较”(光学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研磨、过滤技术,解离技术,恒温技术,纸层析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常规实验方法比较”(观色法,等组实验法,对比实验法,加法创意,减法创意,杂交实验法,化学分析法,分级离心法,梯度离心法,离体培养法,理论分析法,模拟实验法等);“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比较”、“经典性实验比较”、“以教材知识为背景的实验题材归纳比较”、“教材中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比较”等等。

另外,设计类实验中常常提供实验器材、药品,如能明确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体的实验步骤。简单总结如下:

常用的化学试剂:NaHCO3——提供CO2;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的浓度或用于提取DNA;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等。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增加水中氧气——泵人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气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等。

2.1.2 调查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调查类实验(实习)涉及调查方案的制定,随机取样、确定样本的大小、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计算等(具体比较见表4)。

2.1.3 模拟法

有些科学实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验。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验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叫做模拟法。复习时重点掌握教材中的案例(表5),帮助学生分析模拟的过程与结论。

2.2 理性思维方法

2.2.1 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类比推理是提出假说的重要途径,往往可以导致新发现、新理论。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在高考复习时要带领学生复习教材中的例子(表6),以此训练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解答高考试题中的有关类比推理的试题。

2.2.2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从一般(普遍)到特殊(个别),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通常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来理解,如必修1中“1969年,人们在坠落于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是来自地球。由此你可以作出什么推测?”这可以看成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大前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小前提:陨石(非地球来源)中有氨基酸;结论:陨石中存在生命形式。

高考试题中尤以遗传题、实验题考查演绎推理较多,演绎推理法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如2006年全国I卷的第31题第4问(试题略)。复习时注意演绎过程,让学生重点体会教材中的例子。

再如必修3第49页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强调了“科学重视实证”,也强调了“逻辑推理过程”,并用技能训练栏目对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了训练。这里所涉及到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多数指的是演绎推理。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2.3 模型法

必修1中的模型概念: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體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高中生物中涉及模型法的案例较多。

3 复习建议

科学方法的复习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每一类科学方法时,除了掌握系统知识外,要进行配套试题的强化训练。

3.1 训练高考试题

因为高考试题的设计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习惯)。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安排实验步骤、收集检验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问题。

3.2 力所能及自编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充分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科学史料,如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重大生物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生物科学工作者的简要生平及其具体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经典实验研究中的一些资料和数据等。通过编制类比题组,进行系列题组的训练,可分别用于审题、概念辨析、思维比较等专项练习,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审题不清、概念混淆、思路混乱等常见问题。

作者:张树虎

第3篇:关于“社会转型”的高考专题复习策略

【摘 要】“社会转型”既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本文以“明清社会转型”为例,以点带面,分析社会转型考察的内容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高考复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转型;明清社会;复习策略

所谓社会转型指的是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1]“社会转型”既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本文以明清社会转型为例,分析社会转型考察的内容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高考复习策略,增强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一、明清社会转型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高考文综(政史地)三卷合一,篇幅有限,题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题目中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成为命题者的一大难题。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成为命题者青睐的对象,而明清明清社会转型几乎年年涉及,见下表:

〖XC38.JPG;%30%30〗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考察明清社会转型,不仅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论述题,涉及内容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大题一般考中外关联,中西方的横向对比,考察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背景、特点、过程、影响等。

二、明清社会转型的专题复习策略

1.把握明清(17~18世纪)阶段特征,强化横纵联系。

(1)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转型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3)具体表现。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③思想文化:承古萌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

④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构建知识网络,确定考纲考点。

〖XC39.JPG;%30%30〗

相关考点链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新儒学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西学东渐;新航路开辟、欧美代议制的建立、世界市场、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注重中外关联,以文明视角看中西差异。

通过列表比较明清时期东西方的差异:

〖XC40.JPG;%30%30〗

【深化认知】明清从经济总量上看仍绝对领先,但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以农业为主,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借古鉴今】从明清时期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的结果你能得到哪些认识、教训?

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转型需要适宜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重视科技,科教兴国;抓住机遇,紧跟时代和世界潮流……

4.高考链接,真题演练。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2]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更好的备考,更好的备考必须研究高考真题。

例1:(2016年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WB〗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W〗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

【知识拓展】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市镇经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材料虽然新,但考点是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得分。解题逻辑思维是“雇工态度的变化(现象)——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本质)”。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WB〗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W〗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答案解释】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了农业跟市场的联系加强,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正确。

【知识拓展】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三、关于社会转型的高考备考启示

社会转型既然是高考的热点与备考的难点,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必须要把握好专题的复习方向,认真备好关于中外社会转型時期的专题复习。首先要整体把握阶段特征,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注重纵横对比,中外关联;其次要关注历年高考真题,以点带面复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第三教师要加强学习,在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分析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认识“转型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或革命,将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戴世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

[2]刘凡.《考试文集》,477页.

作者:赖永伶

第4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

3、B

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

3、B

1、E1[2011·天津卷]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5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七专题 改革开放

第七专题 改革开放

考点1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 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

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 1 页 共 8 页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附:

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考点2 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失败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3、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

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 经济势力的扩张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1898年)

第 2 页 共 8 页

1、背景

①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

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 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局限

①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

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5、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

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 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

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 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6、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意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

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

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 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点3 中国现代的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意义

第 3 页 共 8 页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考点4 世界近现代的重要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内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外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

2、内容

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赎买。

3、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意义

①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内因:

A、政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慕府统治危机加剧。

B、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C、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

②外因:1853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内容

①政治方面:A。废藩制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军事方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 略扩张。

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行日本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 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成功原因

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

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第 4 页 共 8 页

4、意义

①积极: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

洲强国。

②消极: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

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推行“以工代赈”。

3、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5、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五、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1、改革背景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概况(见课本)

3、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使改革陷入困境,东欧某些国家的改革受到苏联的干扰。

考点5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

第 5 页 共 8 页

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

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

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

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

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 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

第 6 页 共 8 页

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

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6 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 门户大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 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 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 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

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 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 的政治经济往来。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

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

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 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

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 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三、现代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 7 页 共 8 页

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

开放区。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成就

①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

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

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 路等。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 8 页 共 8 页

第6篇:100测评网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红色之旅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中国红色之旅

背景材料:

1.近年来,以革命历史纪念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这些红色圣地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内涵,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吸引着广大游客。

2.江泽民和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后,均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故地,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道,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3.1936年10月,世界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一.选择题:

1.下列旅游资源不属于革命纪念地的是 A、江西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四川九寨沟 D、陕西延安

2.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中共“三大”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6.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湘赣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7.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先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①陕甘宁②晋察冀③晋冀豫④冀鲁豫⑤苏南⑥皖东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③⑤

8.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其战略意图是

A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B与敌军进行主力决战 C全面扩大解放区 D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9.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遵义会议 二.主观题:(图略)

11.观察下列三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共生死攸关转折点

图二:革命圣地

图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1)观察图

一、图

二、图三,依次写出三个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地名及其所属省份。 (2)从历史的视角分别说明以上三地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主要依据。

(3)江西省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革命遗址游),请你为旅游者选择三个必游景点,并说明必去的理由。

(4)请你谈谈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现实意义。

1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不断转移。读下列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⑴图一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 ⑵图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江西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什么地方?结合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 ⑶图三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有何意义?

⑷从图二到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时期,概括“成熟”的表现。

13.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红色旅游→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红军长征。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2)简要说明导致图中红军出发长征和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红军征服了万水千山,在长征途中先后渡过了哪几条大河?依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分析指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4)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5)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6)198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党中央却决定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14.近代中国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哪里?分析说明其原因。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15.长征是我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移或变化。结合史实概括说明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CDAAD 6—10 CBACB 11.(1)遵义(贵州);延安(陕西);西柏坡(河北)

(2)遵义——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性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枢纽中心.西柏坡——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3)南昌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址: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2.⑴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⑵从城市转入农村。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⑶从南方到西北。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⑷①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③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3.(1)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2)(1)长征的主因: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长征取胜的主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3)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艰难险阻:党内的“左”倾错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

(4)标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5)长征精神: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6)理由: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是红军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1)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其原因有:南方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南方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南方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而普遍;南方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其原因是:南方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中心,反动势力较为强大;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重心由此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集中力量侵略华北。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华北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15.①思想路线和领导核心的变化。长征前“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这种变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从此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斗争目标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按内”的政策,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方,中共的斗争目标逐渐由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

这一变化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③战略转移的胜利和革命中心的变化。长征前革命中心在南方,主要是在湖南、湖北、江西周围十多省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破了国民党全面剿灭红军的企图,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 战略转移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成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抵柱,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7篇:100测评网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共会议图片题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图一图二

观察上列两幅有关中国共产党会址的历史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召开的会议时间、名称及其选举的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图一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据此指出当时党所走的革命道路及其原因。 ③分析说明图二所开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所走的革命道路。

④分别指出图一与图二所开会议的历史意义。

简释:200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是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得以确立,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大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①1921年7月在上海的中共“一大”;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陈独秀;毛泽东。

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于中国共产党年幼,受共产国际影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④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遵义会议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中共会议图片资料试题设计:

能力测试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

5、

4、23

厦门市和宁路50号:厦门六中高三年级:温才荣

邮编:361012电话:13860458842E-mail:xwwen405@sohu.com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

人教版新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8篇: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5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 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 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 农业技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 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 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四

赋税制度

(一)过程

1 夏商周:贡赋制度

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

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2 春秋: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3 秦汉: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4 隋唐:(1)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

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5 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6 明后期: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 清前期:摊丁入亩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

(二)特点

1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 2 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3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 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6 商品税逐渐加重 五

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 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

土地兼并问题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 原因:

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人们观念的影响。

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 影响:政治上,

1、削弱中央集权。

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

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

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 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 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

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

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9篇: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12 历史唯物主义试题(含解析)

专题12 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安徽高考信息交流卷三,1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做法的唯物史观依据在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历史发展离不开先进意识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012·江苏四市3月联考,32)楼市限购,车市限号,车辆限行,电视限广、限播、限娱„„“限”被选为2011年度汉字。这表明()

A.物质与意识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3.(2012·安徽合肥三模,11)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是()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2012·皖南八校一次文综联考,9)传统祭扫风俗,既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也与文明、“低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契合。而今,不少市民祭扫只准备捧一束鲜花、栽下一棵树,而不像往年放一挂鞭炮、烧一堆纸钱。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行动的变化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变化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同步改变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2·安徽安庆一中三模,9)“感动中国”先进人物虽处在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却以自身的行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展现了时代风貌,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关键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12·安徽宿州三模,11)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后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上述材料说明() ①艺术创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固有属性的束缚 ②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实现“无中生有”,是受艺术家技艺水平影响的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而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改编自河北保定模拟试题,17)2012年5月29日,杭州“平民英雄”、“最美司机”吴斌,在遭受意外、身受重伤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安全停车,守护了全车24位乘客的安全。他的事迹说明()

A.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B.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 1 -

C.实现人生价值就要自我牺牲

D.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有特殊机遇

8.(2012·安徽蚌埠二中4月检测,1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的这句名言()

①正确地处理了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他人关系 ②说明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表明了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④体现了人生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2012·安徽“江南十校”二模,11)“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国家之所以要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是因为

()

A.外部环境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

B.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0.(2012·广东河源一模,35)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2012·河南开封二模,23)“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坠楼女童,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这一彰显人性大爱的有力托举,不仅给坠楼女童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④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2012·安徽阜阳一中最后一卷,11)近五年来,全国选派14.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各种服务。各地各部门十分注意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既让大学生在基层发挥作用,也为其成长成才创造环境、提供条件。这表明()

①实现个人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积极服务基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12·安徽安庆二模,38)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几十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全社会形成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某校学雷锋志愿者小组就新时期如何学习雷锋进行讨论。

★学习雷锋精神

学雷锋志愿者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学习《雷锋日记》: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多帮助人民做点儿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同学甲总结说:“雷锋精神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最大幸

福。”

(1)结合《雷锋日记》,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今天怎样才能获得幸福。(8分)

★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乙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雷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哪都能找到雷锋的痕迹,雷锋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影响巨大。不管学习雷锋的载体与形式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始终是影响中国最重要的精神坐标。半个世纪以来,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几代中国人奋发图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焕发出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激扬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12分)

★践行雷锋精神

同学丙说:企业也都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我父亲所在的企业正在开展“全员创先争优学雷锋,为民服务见行动”活动。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企业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必要性。(8分)

14.(2012·广东压轴卷,36)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1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就是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社会意识,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了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建设有利于巩固我国的经济基础,④入选。②不合题意,③表述错误,都不选。

2.B 解析:此题A项中“不可分割”错误,因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不选;C项中“总是”太绝对,不选;D项不符合题意,不选;“限”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选B项。

3.D 解析: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A、B、C三项不合题意,不选。

4.C 解析:材料反映了“低碳”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了人们清明祭扫的方式,选①②④组合。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说法错误。

5.C 解析:“以自身的行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入选;“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②入选;①说法不科学,不选;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解析:①说法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排除;④不符合题意,不选;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7.B 解析:“平民英雄”、“最美司机”吴斌临危不忘本职工作和呵护他人安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感动了中国人,B项符合题意。A项表达的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C项说法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关键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实践,D项错误。

8.C 解析:雷锋的名言说明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②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索取的内容,④不选;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9.C 解析:外部环境是决定因素的表述错误,A项不选;国家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创造外部条件,C项符合题干主旨;B、D两项不合题意,排除。

10.B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②说法不科学;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才属于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属于统治阶级,故③不科学。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此题选B项。

11.B 解析:材料强调“最美妈妈”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这说明她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她的人生价值在于贡献和创造。①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选;贡献包括精神贡献和物质贡献,不能说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故③说法错误,排除;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12.C 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不选;④表述错误,排除;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13.答案:(1)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

的航标。要获得幸福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在劳动和奉献中获得幸福。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获得幸福。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实现个人自由。④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获得最大幸福。

(2)①精神力量:雷锋精神始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雷锋精神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主流价值:传承雷锋精神,奏响主旋律,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③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雷锋作为道德典范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社会。④民族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之一。传承雷锋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3)①开展学雷锋活动,服务社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②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企业竞争优势。③开展学雷锋活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④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企业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解析:第(1)问要求从价值观角度分析问题,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等知识作答。第(2)问设问宏观,要具备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从整个《文化生活》教材寻找与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相关联的知识。第(3)问要注意从企业主体着手,寻找雷锋精神对企业的意义,可以从企业经营、市场秩序等角度思考作答。

14.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方式粗放,因此,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解析:该题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作答,要能从材料中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等都能体现,注意理论与材料融合在一起作答。

上一篇:珍爱生命之源主题班会下一篇:人民时评申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