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共7篇)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1

一、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3、一词多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引申为

_

夸父弃其策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4、虚词把握

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连词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介词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副词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曷

二、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_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知识点

《陈情表》知识点总结

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3、一词多义

(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4、词类活用

(1)

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

5、古今异义的词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②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6、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知识点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2

本文笔者将一些省份中可以作为知识拓展的选择题例举如下 (考题本身省略) :

江苏卷:

第2题拓展史料、史评等相关内容;

第6题拓展农民政权封建化的相关内容;

第7题拓展清朝驻外使节思想渐进变化的相关内容。

山东卷:

第15题拓展文明史观等相关内容。

四川卷:

第4题拓展驻外使节思想观点的相关内容;

第6题拓展晚晴社会转型各方面新旧杂糅等相关内容。

重庆卷:

第1题拓展封建社会纪检监察的相关内容。

其中, 涉及史料、史评方面的还有浙江卷中的第13题和第19题, 上海卷中的第7题和第23题, 安徽卷中的第22题, 北京卷的第12题。

广东卷:

第16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制度的起源追溯内容。

天津卷:

第5题拓展小农经济解体中农村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外出打工等相关内容;

第11题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关的一些重要史实。

诸如此类, 不一一列举, 但复习中拓展到的高考再现时必然成为一个送分点。如江苏卷第7题:1876年, 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 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 学政治、经济的都有,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 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复习中的模拟题为:据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记载, 清朝官员郭嵩焘1876~1878年出使英法期间经常写信给李鸿章, 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学习机械一门, 学政治经济的都有, 他劝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上述内容表明郭嵩焘 ()

A.是洋务运动的典型代表

B.代表的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已具有初步的维新思想

D.开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进程

对比两题的正确选项C, 答案内容相近, 考察的都是近代学习由器物向制度的过度阶段, 故而驻外使节由于亲身经历, 他们的所见所闻能代表一种进步性, 可作为知识拓展的例子使用, 同时早期维新派的人物和观点也应做简要介绍。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 其中拿一手史料来看, 也是丰富多彩的。对应课本任何一个知识点, 都可以选出多段不同的材料来从不同角度命题。可见, 这确实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列举两题如下:

试题一:胡佛担任总统期间, 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 确定最低销售价格;会见市长和州长, 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 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由以上资料不能得出下列哪一结论? ()

A.罗斯福新政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政策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

B.胡佛的政策是由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到罗斯福国家干预政策的过渡

C.历史学习需调整“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 形成联系、发展的观念

D.胡佛对危机缺乏正确认识, 实施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调节的偏激政策

试题二:明清时期某位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 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 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 亦不敢以为是也。”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

A.黄宗羲B.李贽C.顾炎武D.王守仁

作为思维定势的教授方法, 我们都认为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没有摆脱危机, 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来摆脱危机。为了突出罗斯福, 而对胡佛的政策一概否定, 这正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这道试题除了正确答案的D选项外, 其他几项可以作为我们已有知识的补充, 也可以作为小论文的素材备用。喜欢这部分历史的学生, 教师可以推荐《关荣与梦想》给学生来拓展知识面。

对于试题二, 从和学生的交流中, 可以发现他们选B选项的原因就是关键词“孔子”、“是非”, 继而联想到李贽观点之一“不以孔子言论作为是非判断标准”, 而此题的本意却是在考王阳明。这里体现出王守仁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判断是非的标准仅仅是依据孔子的是非标准, 或者说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衡量所有是非的一个判断的标准, 那么是什么标准呢?即“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3

关键词:历史学科;知识整合;思想史

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12题“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排列组合题的方式让学生选出主张以上观点的思想家。这道题目从全省的统计数据来看只有28%的正答率,在当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属于正答率比较低的题。按照高考命题者预设,这并不应该是当年最难题之一,为什么学生却做不出来?这不得不引发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复习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学生既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要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试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为例,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提一些复习的基本策略。

一、让阶段更加清晰——网格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的不明确,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浙江省温州八校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第4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只要识记这些分别是属于谁的言论答案就能呈现。但是在答案呈现的背后学生必须有清晰的阶段概念。如果在复习中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以时间为依托的阶段,就能够形成历史框架,从而使繁复杂乱的知识点各有所属。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中,“明末清初”已经将时间的阶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个阶段,或者说对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比较模糊的,无论是必修一“政治史”还是必修二“经济史”中,对这一阶段都没有明确的呈现,更没有这一阶段的清晰的史实叙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否则,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思想史的特殊之处。

在本课中,在明确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之后,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整合,在整合迁移的基础上总结规律,这样复习效果会更好(见表1)。

本课的四位思想家尽管都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但还是有区别的。李贽生于1527,卒于1602;黄宗羲生于1610,卒于1695;顾炎武生于1613,卒于1682;王夫之生于1619,卒于1692。从以上四人的生卒年份来看,李贽属于明朝后期,而黄、顾、王三位才是明末清初。理清这个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是因为时间阶段的不同,所以造就李贽和黄、顾、王三人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大的差别。

二、把珍珠串成项链——网络知识要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有许多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即知识零散且结构松弛,以至于完整的历史事件往往被人为地分割开,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不同的专题和模块中,给学生的历史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学生到了高三仍然分不清抗日战争和辛亥革命哪个发生在前,哪个发生在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运用合理的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理清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课堂复习的效果更加有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中,用导学案的方式将零碎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两个方面来把握,从整体上加深对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印象(见表2)。

另外,高考试题往往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这样用表格进行知识梳理,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整”的基础上关键还要“合”。

三、将知识融入整体——网通教材内容

专题式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使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因果联系。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必然会给高三复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进行知识迁移和多元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纵向思考

思想史需要交代思想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还可以理清其思想的内涵和思想发展的脉络。否则,某个思想家“就会变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横空出世的思想家,无根无土,历史唯物主义无形中就被抽掉了”[1]。

1.李贽对前人的继承(见图1)

从图1这张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李贽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那也就意味着李贽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王守仁心学的影响,所以在言论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乎!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材料二: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焚书》

在材料的论述中,都有提到是否盲从孔子的问题,都有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用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的主张。除此之外萧公权认为“王守仁良知学说含有打破偶像,动摇传统思想之倾向,李贽受其影响提出了更彻底的自由思想学说”[2]。在复习过程中理清两人的思想关系,无论是对于本课李贽思想的理解还是对前课《宋明理学》中王阳明的理解都是有意义的。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李贽的继承

材料三:道无定体,学贵适用。(黄宗羲)

夫私者,人之心也。(李贽)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顾炎武)

人生之初,人各有私也,人各自利也。(黄宗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和李贽思想有相似之处。从内在脉络上明中期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发展为明末清初黄、顾、王批判空疏的心学,构建实学奠定了基础。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黄、顾、王沿着李贽的思路,深入探讨心之内涵的关键词,得出心是私的,自私是人的常情,黄宗羲更是提出人是自私自利的。基于这样的主张,重视商业这一最能体现私心、利本性的行业,最后发展出了“工商皆本”思想,这比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解释工商皆本或许更有说服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工商皆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恐怕是生拉硬套……值得怀疑”[3]。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在表格的知识梳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一面,但是反对君主专制是不是在反对君主制?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难以区分和理解的。这是一个难点,经常会在考试中出现,例如2011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第15题: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

③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④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正因为如此,弄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前提示“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的理解。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即得之(天下)也,……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材料五: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天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

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思想武器仍然停留在前秦儒学中,仍然是民本思想,只是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种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推翻君主政体,并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清代的主流意识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把握这些界限是理解的关键。

(二)横向整合

14~16世纪东西方出现的相近似的思想动向,雄辩地显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世界各主要民族在冲决中世纪藩篱的历史关口,都必然兴起一个文化上的一种启蒙[4]。于是很多人会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和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加以比较。为了让这段几乎是同时代的历史事件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进行这样的尝试。

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有西方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莎士比亚以及启蒙运动早期代表霍布斯和洛克。在莎士比亚、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爆发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但是中国,直到1840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到来,被迫打开大门,以极端保守和被动的姿态进入近代,直到1912年清帝才宣布退位(见图2)。

比较分析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但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本主义的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科高考复习过程中,加强历史知识整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学会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复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33-135.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373,374,380.

[3]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290.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4

十二、文言文复习

(一)常见文言实词用法

哀 悲哀、悲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

爱 爱护: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吝惜: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

南录》)

安 安稳: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论》)

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安定: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论语》)

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赤壁》)

拔 提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

拔出: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

突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

报 报告: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报答: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

报复: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信陵君》)

备 完备: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

预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准备: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殽之战》)

本 本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

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书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

根本: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原本: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

比 等到: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

壁》)

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比较: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褒禅》)

比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

策 马鞭: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

论》)

政策: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过

秦论》)

计策: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

鞭策: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登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乘 乘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登上: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加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

驾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月

几时有》)

坐车: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赤壁》)

一车:马 约车骑百余乘sheng,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

四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持 拿着: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

维持、坚持: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

望。(《赤壁》)

扶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治理: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出 出来: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指

南录》)

离开: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指南录》)

产生: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

超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出产: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

辞 言辞: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

命令: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告别: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推辞: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借口:动以朝廷为辞。(《赤壁》)

从 跟从: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

听从:从其计。(《廉颇》)

使跟从: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

壁》)

同宗: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介词: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

合纵: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当 应当: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恰当: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执政: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

对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当作: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

道 道路: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指南录》)

规律: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儒家:想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

语》)

人道: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

说 :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

得 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

能够: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

需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恰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褒禅》)

度 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度过: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度量: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

考虑: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o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

涉》)

发 送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

征发:世元年七月,发闾左ß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

涉》)

打开: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出发: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荆轲》)

散发: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

头发: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

抒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

伐 讨伐: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砍伐: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自夸: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

功劳: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负 背东: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

背弃: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承担责任: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倚仗: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

固 坚固: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赤壁》)

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

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

故 旧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缘故: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察今》)

老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先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故意: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信

陵君》)

仍然: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

所以: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

道多助》)

顾 回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

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及: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

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但是: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信陵君》)

看 :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黄花冈》)

观 看 :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考察: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

观察: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信陵君》)

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乐阳楼记》)

宫殿: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

归 回来: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

去到: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

使回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

归向、归属: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聚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归还: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

过 经过: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

录》)

拜访: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

错误: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超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合 符合: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赤壁》)

集合: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赤壁》)

会合: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信陵君》)

合并: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促

织》)

还 返回: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指南录》)

归还: 计时以还。(《东阳》)

还要: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

回转: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an走。

患 忧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

患难: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

录》)

灾祸:纵敌,患生。(《殽之战》)

假 借助: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虚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东阳》)

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

兼 同时: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汇合: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

秦论》)

加上: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

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

间 中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

隔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an隔。

(《桃花源》)

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

空隙:彼节者有间jian,而刀刃者无厚。(《庖丁》)

悄悄:侯生乃屏人间jian语曰:(《信陵君》)

夹杂: 中间jia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口技》)

间隔: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an隔。

(《桃花源》)

参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an焉?”(《曹刿》)

机会: 至京口,得间jian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指南录》)

进 前进: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送上: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

君》)

在朝廷: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

就 走向: 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

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

靠近: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活板》)

完成: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计 计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计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陵君》)

办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

打算: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

决 决定: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

决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壁》)

一定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诀别: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诀)而行。(《信

陵君》)

绝 断绝: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

消失: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横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堪 胜任: 不堪吏人归,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孔雀》)

忍受: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五人墓》)

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固亭怀古》)

乐 快乐: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乐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褒禅》)

音乐:王之好乐yue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累 积累: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

连累: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屡次: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屈

原》)

通“缧: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

类 类别: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

荡山》)

类似、像: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礼 礼节: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

尊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六国论》)

礼仪: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

颇》)

立 站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

立即: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

竖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墓碑》)

设立:内立法度。(《过秦论》)

存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赤壁》)

君主即位: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

利 锋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利益: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

快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利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行》)

顺利: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

条件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怜 同情: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

君》)

可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

烈 功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火猛: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

强烈: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东阳》)

令 让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

命令: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信陵君》)

法令: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

县令: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长官: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

美好: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孔雀》)

尊称:不堪吏人归,岂合令郎君?(《孔雀》)

靡 没有: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

倒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

退却: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代词: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

名 名字: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

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名义: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

名声: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

闻名: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命名: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谋 谋划:陈胜、吴广乃谋曰:“„„等死,死国可乎?”(《陈

涉》)

图谋:诸侯恐俱,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思考: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计策: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墓碑》)

内 里面: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内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内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

通“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年 年龄: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信

陵君》)

寿命: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一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破 破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破旧、残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

屋》)

攻克、打败: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信陵君》)

灭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迁 迁移: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

变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调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提高地位:贺卿得高迁!(《孔雀》)

流放: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原》)

前 前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上前: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从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遣 打发: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孔雀》)

派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

颇》)

休妻: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

强 强大: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廉颇》)

强劲: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赤壁》)

突出: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

原》)

有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强行: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

请 请求:“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殽之战》)

让(我):臣请为王言乐。(《庄暴》)

请示: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墓碑》)

问、说: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

穷 困境: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

穷尽: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

贫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深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东阳》)

枯竭: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求 索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

探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

追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要求: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信

陵君》)

去 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

距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

除掉:去死肌,杀三虫。(《捕蛇》)

驱 驱赶: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

壁》)

驱使: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孔雀》)

驱逐: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

追赶: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取 拿、收取: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

攻下: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采取: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雁荡山》)

选取: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却 退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打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回头:却堪妻子愁何在。(《收河南河北》)

如 去、到: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

好比: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比得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丧 丢失: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灭亡: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丧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

丧事: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殽之

战》)

色 表情: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

颜色: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美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善 好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善于: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好的:王曰:“善。”乃下令„„。(《邹忌》)

好好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

宴》)

上 上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

里面: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孔雀》)

头等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

往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晚景》)

皇帝: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登上: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

奉上: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

颇》)

舍 房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

旅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舍弃: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桃花源》)

使安住: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舍。(《廉颇》)

释放: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殽之战》)

身 身体: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

生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

南录》)

自己: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

陵君》)

亲自: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

深 距离大: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

严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

壁》)

进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深刻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生 生长: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采草

药》)

诞生: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

产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不熟: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生存: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

生孩子: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治平》)

男子: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

使生存: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

胜 战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超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受得住: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

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

盛 茂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采草药》)

盛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墓

碑》)

大规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非常: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赤壁》)

官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装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施 施行: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恩惠: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

放置: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口

技》)

送的东西: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因。(《孔雀》)

师 老师 :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技术人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从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学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军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实 实际: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

果实: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充实: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采草药》)

结果实: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的确: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孔雀》)

时 时间: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时代: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当时: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

时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使 派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

使者: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

出使:使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

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孟子》)

使唤: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

世 世代: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

天下: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事 国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

侍奉: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事情: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信陵君》)

用得着: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信陵君》)

变故: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

论》)

势 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力量: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气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

情势: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赤壁》)

形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

视 看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

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比较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

收 攻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荆轲》)

收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过秦论》)

收集: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

壁》)

收回: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行》)

守 看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

太守: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涉》)

做太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

遵守: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孔雀》)

防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

数 几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

数目: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多次:广故数shuo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

列举罪行:予„„直前诟虏帅失信,数shu吕师孟叔侄为逆。

(《指南录》)

计算: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

书 书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孔雀》)

书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

说》)

文书: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属 种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

诸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陈涉》)

属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

部属: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

相连: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zhu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

听 耳朵感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

听从: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

听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通 通往:初级狭,才通人。

总共: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

通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说》)

顺通: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

沟通: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图 图画: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促织》)

地图: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

轲》)

谋划: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

谋取: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

亡 死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

灭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怀古》)

逃亡: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

失去: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往 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走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以后: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去到: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

常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褒禅》)

到处: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

望 远看: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

阴历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

相对: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盼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

希望: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赤

壁》)

为 是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

语》)

成为: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信陵君》)

担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认为: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信

陵君》)

做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

板》)

算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写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

雀》)

委 委托: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

丢弃: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

多助》)

献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

谓 对„„说: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叫做: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采草药》)

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道理: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赤壁》)

闻 听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

听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闻名: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人邑庠。(《促

织》)

知道: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

下 下面: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

向下: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低于: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下属: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

攻克:苦、柘、谯,皆下之。(《陈涉》)

贤 有才德: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

今》)

有才德的人: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

效 效劳: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

效验: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成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谢 感谢: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

推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

告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

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

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

谢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凋谢: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治平》)

信 信任: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

论》)

诚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相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实在: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

信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

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信使: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

行 行走: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信陵君》)

实行: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进行: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

行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行事: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

陵君》)

即将: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

壁》)

量词: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许 答应: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

赞同: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杂然相许。(《愚公》)

大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

延 延续: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

论》)

蔓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赤

壁》)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

迎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言 言论: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

说 :谢灵运„„独不言此山。(《雁荡山》)

字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

行》)

话、言语:“以地事秦,„„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

业 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

学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事业: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业绩: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引 带领: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信

陵君》)

驱赶: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

使得、引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荆轲》)

退却: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

拉着: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察今》)

应 回答: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

响应: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

应付、参加: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石壕吏》)

应和: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

迎 投降: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

迎接: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

迎娶: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孔雀》)

争 争夺: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

壁》)

争论: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指南录》)

争先: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征 征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征收: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

至 到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极点: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治 治理: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察今》)

太平: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治平》)

惩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

治疗: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

对付: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5

主题解读: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考点解析:

一、原始农耕:(A)

1.时间 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

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特征:南稻北粟,5.典型: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二、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知识链接: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大房屋可能用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考点解析:

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

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二、二里头文化(A)

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解析: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研究历史的途径

所谓“二重证据法”和“多重证据法”(商朝—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为信史)。1.考古。包括出土的文物、遗址、当代的物品等等

2.文献资料。可以是第一手的也可以使第二手的。例如:史记、甲骨文、当时人的日记、博物馆的书籍、专家学者的评论等等

3.神话传说。这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史前和夏商左右时间的研究。4.调查访问等等。考点解析:

1、什么是第一手资料?

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什么是第二手资料?

又叫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考点解析:

甲骨文具备汉字“六书”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一、信史(B)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管地;外服是方国首领管地,商王间接管辖。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

1.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

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考点解析:

在商的青铜器上,动物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叫“饕餮(tāo tiè)纹”。

雄伟的建筑感是司母戊鼎与同类方鼎的主要审美特点。而饕餮、虎头的纹饰,也在庄严的氛围中给人以威慑感。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试题分析:

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爵

兽面纹铙

兽面纹鬲(gé)问题:(9分)

(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2分)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二手文献。(3分)

(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

(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2分)

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2分)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主题解读: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历经春秋战国,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西周世袭贵族制。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考点解析:

一、西周的建立(A)

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1.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还有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屛周”,实现了对殷人合围、提高王权。

三、礼乐制度(A)1.创立:周公

2,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诗、歌咏; 3.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4.实质:敬天保民。

考点解析:

一、社会大变革(B)

1.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人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最深刻的变革。3.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4.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士”最为活跃,为治理社会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2.内容:

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 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3.地位: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一、战国七雄(A)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A)1.内容: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2.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并最终统一六国。

3.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符合国情,态度坚决,敢于同恶势力斗争。政策要连续稳定,国君的支持等。

三、秦帝国的建立(A)

BC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四、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1.内容: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官制: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长官由朝廷任命。县下有乡里,郡县属吏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2.措施:统一货币、度最衡、文字等,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

3.特点: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考点解析:

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

1.秦的暴政:役重(如修长城等)税重和法酷; 2.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3.统治集团争权夺利。4.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5.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

二、陈胜、吴广第一次农民起义(A)

BC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三、西汉的建立(A)

刘邦于BC202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试题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中国文化通论》(1)列举轴心时代的精神历程之中,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时至今日与我们之共同生活的人各一例。(4分)

提示:用时间限定范围,轴心时代,即人类突破神灵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印度佛陀,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4分)儒家学说;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例举史实说明。(4分)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只有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李斯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被后世广泛采用。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主题解读:

汉承秦制,休养生息。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变“无为”为“有为”,加强集权,外御强敌。光武帝削平群雄,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考点解析: 一.汉承泰制【A】(1)背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汉初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难度。

(2)创新:相对于秦朝的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相对于秦朝的严刑律法,汉初轻徭薄赋,政令宽简。

(3)评价:有利于人民修养生息和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政权;但同时地方势力加强,与中央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二.文景之治【A】

(1)西汉文帝、景帝时,以黄老思想治国,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的严刑酷法等。

(2)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豪族势力也随之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考点解析:

一.从“无为”到“有为”【A】

实质是汉武帝加强皇帝中央集权。

(1)内外朝制度: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称为“外朝”。(2)刺史制度: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宫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推恩令: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1)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拨官吏。

(2)影响: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

三.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并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考点解析: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是为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二.豪强地主【A】

(1)原因:两汉时期己经存在豪强势力,到东汉进一步发展;东汉的“柔道”政策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有妥协的一面;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2)表现:建立大庄园,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拥有私人武装;精通儒学文化,控制地方舆论;有的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

(3)影响:豪强地主势力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出现军阀大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考点解析:

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发大战于赤壁。孙、刘军队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辖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A】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考点解析:

一.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

北: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后,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周,南下灭陈,统一全国。二.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提倡汉化。

冯太后改革:基层实行“三长制”,完善地方行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办贪赃的规定;推行“均田制”。

(2)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3)影响: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其统治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试题分析: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进步作用。(8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主题解读:

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贞观之治” 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

知识链接: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隋朝与唐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考点解析: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为皇帝草拟、审核和执行政令。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归尚书省管辖。

2、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

3、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考点解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二、科举制A

1、概况: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科举制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明经,进士(受重视)两科。

2、影响:

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门阀势力收到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社会:打破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考点解析:

一、“贞观之治”A(626—649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相互交流(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实行和亲。)。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考点解析:

二、唐蕃关系A

唐太宗接受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的友谊。

三、开元盛世A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末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

晚年出现“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

考点解析: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A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顺畅,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西汉。(2)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二、遣唐使A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6

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7

关键词:清代,蒙古文历史文献,整理研究

历史上,蒙古族曾使用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和斯拉夫蒙古文,并用上述文字书写了很多文化典籍。其中回纥蒙古文的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所以回纥蒙古文典籍数量也最多。在清代,回纥蒙古文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实录》、《方略》、《表传》等大型官书均有蒙古文版本,而且刊印了很多私人著述。迄今,流传下来的清代回纥蒙古文文献有10余部,成书时间跨度为清初至晚清。这些蒙古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历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及统治蒙古地区的历程,具有其他文献史料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清代主要蒙古文历史文献如下:

1.《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作者为鄂尔多斯蒙古贵族萨冈彻辰。

该书记述了从成吉思汗到林丹汗的蒙古史,其中元代以后至17世纪中叶的蒙古史部分尤为详细。《蒙古源流》与《蒙古秘史》、《黄金史》并列为“蒙古文三大史书”。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蒙古源流》进献乾隆皇帝,随后被译成满文,再译成汉文,并收入《四库全书》。《蒙古源流》版本众多,流传甚广。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文殿阁书庄出版该书影印本;1961年由蒙古国纳森巴勒珠尔将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校勘出版,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翻印出版;1928年德国海涅什从乌兰巴托带回影印本,1955年在柏林出版;1927年汪睿昌在他主办的北京蒙文书社出版乾隆时期汉译本;民国初年,内蒙古喀喇沁右翼旗官员汪国钧抄录并汉译原藏于该旗王府版本,1940年日本藤冈胜二将此书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比利时人田清波搜集三种抄本,1956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54年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发现一种写本,196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1933年海涅什将满文译本转写成拉丁文文本在莱比锡出版,1940年日本江实把这个满文泽本在东京影印出版;1933年沈曾植、张尔田注释整理文津阁汉译本,以《蒙古源流笺证》刊行;1981年道润梯步根据蒙古文殿本进行翻译校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乌兰博士《蒙古源流研究》一书,该书被学术界称赞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献学研究之作。

2.《黄金史》,罗藏丹津著,成书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

该书记载了自蒙古起源到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尤其是抄录了《蒙古秘史》某一传抄本的大部分内容,因而它是人们如今唯一能看到的《蒙古秘史》蒙古文原文的史书。《黄金史》现成为孤本,珍藏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是1926年札姆扬公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发现的。1937年蒙古科学委员会将此抄本分上下两册在乌兰巴托出版。1952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教授写序由哈佛燕京学社影印重版了乌兰巴托版《黄金史》。1957年在乌兰巴托出版了新蒙文转写本。198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吉先生校注《黄金史》。1990年蒙古国影印出版了《黄金史》原抄本,终于使这一珍贵文献的原件形式得以公开。《黄金史》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研究成果相继问世。1973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黄金史》译成俄文并进行注释,在莫斯科出版。1979年旅居美国的蒙古族学者札奇斯钦出版《蒙古黄金史译注》,这是目前比较好的译注本之一。

3.《黄史》,1651—1662年之间成书,作者不详。

《黄史》集中反映了蒙古割据时代的历史,与其他蒙古编年史不同,侧重记载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埒森札后裔及其事迹,其中对格埒森札世系谱的记载尤为详细,为研究喀尔喀社会制度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黄史》在世上流传的版本有4种。1891年俄国科学院拉德洛夫从蒙古国获得一部《黄史》抄本,这是最早发现的《黄史》,现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此后,俄国波兹德涅耶夫发现2部《黄史》抄本,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另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1957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上述3种抄本进行校勘、俄译并作注释出版。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有一部藏式贝叶装抄本《黄史》,这是《黄史》几种抄本中最古老的抄本,1959年德国海西希将其作为《蒙古宗教与宗教历史文献》一书的附录刊布于世。1983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力吉图将上述4种抄本进行校勘后由民族出版社以蒙古文出版,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4.《阿萨拉克齐史》,成书于1677年,作者为喀尔喀贵族善巴,阿萨拉克齐是善巴的蒙文意译。

该书侧重记载了喀尔喀蒙古谱系及佛教传入喀尔喀地区的历史,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阿萨拉克齐史》至今仅发现一部抄本,原件珍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普尔赉胶印刊布于乌兰巴托。1983年德国汉斯·莱尼尔·肯培将普尔赉这部胶印本译成德文在威斯巴登出版。1984年北京的巴根对蒙古国科学院内部发行的油印本作注释,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年我国学者乌云毕力格出版《〈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对原文进行汉文译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该书的了解和使用。

5.《恒河之流》,成书于1725年,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衮布扎布。

该书记载了孛端察儿以后,尤其是成吉思汗以后蒙古汗统和成吉思汗后裔诸台吉系谱。作者反对蒙古汗统源于印藏说。《恒河之流》只有一部抄本流传至今,原件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是俄国扎姆察拉诺在1910年从内蒙古阿巴嘎旗发现的。1960年俄国普齐科夫斯基将这部史书在莫斯科影印出版。1980年内蒙古的乔吉据莫斯科影印本,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蒙古文版校注本。1761年佚名《恒河之流》的藏译本,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现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80年内蒙古乔吉出版了《恒河之流》蒙古文校勘本,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著述。

6.《金轮千辐》,成书于1739年,作者为内蒙古札鲁特旗高僧答哩麻固什。

此书主要特点和价值在于,它详细记载了蒙古诸部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诸如察哈尔万户八鄂托克、内喀尔喀五部、唐兀惕等部的变迁,是现存其他文献所不记载的。《金轮千辐》有3种不同抄本。1925年苏联蒙古学家B·番克拉托夫最早从内蒙古搜集到一部用毛笔书写的《金轮千辐》抄本,今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1940年丹麦蒙古地理考察队的噶伦别茨从内蒙古科左后旗发现《金轮千辐》的抄本,并把其全部拍照下来带到丹麦,现藏于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1958年该馆特请德国海西希整理馆藏《金轮千辐》抄本,以照相影印形式在哥本哈根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一部《金轮千辐》的抄本,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五年所抄。1987年内蒙古社科院乔吉先生将此抄本与哥本哈根抄本进行校勘注释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第一部校勘注释本《金轮千辐》。

7.《水晶珠》,成书年代为1775年,作者是内蒙古巴林人拉西彭楚克。

该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元朝历史,这在清代诸书中并不多见。该书还对蒙古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时间作了较多的考辨,因而被称为一部史学评论著作。《水晶珠》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1924年蒙古国经籍院在乌兰巴托首次出版《水晶珠》。1926年北京蒙文书社再版此书。1942年“蒙疆政府”资助在张家口石印出版四子王旗保存之抄本。1911年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从鄂尔多斯获得《水晶珠》抄本,1946年德国海西希将此抄本在北京辅仁大学影印出版。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将田清波获得的鄂尔多斯抄本以及与张家口石印版一起列为《蒙古古典之三》,在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85年内蒙古的胡和温都尔将哈佛影印版重新校勘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以蒙古文版出版,成为该书的第一部校勘本。

8.《金鬘》,又称《黄金念珠》,1818年成书,作者为内蒙古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纳塔。

《金鬘》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蒙古政教史,详细记述了蒙古与西藏、清朝与西藏的宗教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蒙古文字的由来和发展过程。目前流传于世的《金鬘》手抄本有4种:蒙古国岗登寺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完整的抄本;丹麦国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3种不同抄本;内蒙古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残本,但“尾跋”完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笔迹清晰、保存完整。1989年乔吉先生以上述4种抄本的第四抄本为底本,并与其他抄本对校作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金鬘》校勘注释本。

9.《宝贝念珠》,成书于1841年,作者为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协理台吉戈拉登。

此书详细记载了清朝统一蒙古各部与在蒙古地区特别是喀尔喀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的过程。该书还比较具体地记载了中俄划界、通商贸易情况。1879年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是最早发现《宝贝念珠》,并将《宝贝念珠》中1636—1736年,一百年间与蒙古有关的内容译成俄文并作注释,1883年在俄国刊布。该书流传至今的抄本有数种,分别收藏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和国立大学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纳逊巴拉珠尔将国立图书馆藏两种抄本进行校勘后,在乌兰巴托出版。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此书了解甚少,直到199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阿尔达扎布先生对纳逊巴拉珠尔校勘本进行注释,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 0.《水晶鉴》,成书于1850年,作者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极右寺大喇嘛金巴道尔吉。

《水晶鉴》是一部从古代到19世纪20年代的蒙古编年史巨著,是研究清代蒙古史不可多得的史料。该书比较具体地反映了清代蒙藏关系、满蒙关系和蒙古内部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西藏、蒙古、内地和一些国外的地理风情,这是其他蒙古编年史很少记载的内容。《水晶鉴》多种抄本在蒙古地区和国外广为流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5种抄本,均为残本;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丹麦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书一本为完整抄本,其余属残本。德国海西希1962年把第一抄本影印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内蒙古图书馆藏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1984年已故蒙古史专家留金锁先生将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的三种抄本和内蒙古图书馆的一部完整抄本进行校勘,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校勘本《水晶鉴》。

最早收集、整理和利用蒙古文文献者为俄国人。早在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1883年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将《宝贝念珠》译成俄文并作注释,在俄国刊布,俄国著名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在撰写《蒙古社会制度史》时引用过这部史料。《蒙古源流》、《黄史》、《恒河之流》、《金轮千辐》、《水晶珠》、《水晶鉴》、《宝贝念珠》等蒙古文文献都被俄国人发现或收集并带到俄国整理、翻译、出版。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也都先后收集、整理和出版了上述文献。

上一篇:今天大雪下一篇:小学语文关联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