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专题高考地理(精选6篇)
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象
水资源:农业、工矿业、生活用水
水能:能源开发
航运:地域联系、经济发展
洪涝灾害:防洪、抗旱
三角洲、沿江平原、冲积平原:农业、聚居地
河流的基本概况:河源、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湖泊)、流经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状况。(描述角度)
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分析角度)
河流的水质状况,即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水资源)
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即灌溉、航运、养殖、发电、防洪、旅游等方面的效益如何。(联系人类活动的角度)
1.河流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影响因素-降水量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雪春融)---影响因素-积雪量
③冰雪融水补给(夏)---影响因素-气温
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④地下水(稳定、互补)
⑤湖泊水(上游补给,中游调蓄)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降水季节
①时间集中
②不连续
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改善土壤墒情:水分状况)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水位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长度、归属(大洋水系)、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
水系特征体现区域地形的基本框架:向心状、平行状、树枝状、羽毛状、扇状(天津海河)、网状等
3、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及其季节变化
(径)流量(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水能等
凌汛:有结冰期
低纬流向高纬
初冬或者初春时期(黄河上游宁夏段、下游山东段境内)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系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系差异要点如下:
长
江
(1)中游流经平原,河面宽而弯曲,落差小;
(2)沿途接纳很多支流,流程较长,水量较丰富;
(3)两岸湖泊密布,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黄
河
(1)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面窄而较直,为峡谷段(河床下切很深),落差大;
(2)接纳支流众多;但流程一般较短,水量较少;
(3)两岸没有湖泊。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文差异要点如下:
长
江
(1)宜昌—湖口为中游;
(2)中游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雨季较长,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慢
(3)雨带自南向北移动,汛期较长,支流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4)冬季不结冰。
黄
河
(1)河口镇—孟津为中游;
(2)中游流经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7、8月),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多;流速较快
(3)汛期较短,干、支流同时进入洪水期,支流对干流调节作用差;
(4)冬季有结冰现象。
1【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拐弯处(丙附近),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
009米,平均深度2
268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可达4
500~10
070mm,生物物种丰富。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水系分布图(图1),甲至丙河段7月水温和海拔变化图(图2)和我国部分水文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表(表1)。
(1)比较7月份①②河段水温变化趋势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特别丰富的原因。
(3)指出雅鲁藏布江丙河段的含沙量特征并分析原因。
(4)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生物物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2.维斯瓦河是波罗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被誉为波兰的“母亲河”。十九世纪中叶,维斯瓦河上游的克拉科夫河段实施裁弯取直。下图示意维斯瓦河水系。
分析裁弯取直对克拉科夫河段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走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处于长江由山区迁入平原的位置,其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因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大量沉积,人们不断筑堤坊水,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水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下图),而今,建议恢复河流的弯曲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1)说明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
(2)从湿地功能的角度,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在1962年~1971年期间,基西米河逐渐被渠道化为一条长90公里、深9米、宽仅100米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组成的运河,河长缩短了38%,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图为基西米河渠道化示意图。
(1)分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
(2)分析渠道化对基西米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1)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分析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波河(图中R)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河流汛期长,含沙量较大;流域为粮食(水稻、小麦)主产区。该国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R河平原上。图(丙)为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纪初意大利当局发现该潟湖逐渐发生不良变化,为此将很多汇入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纪初改变波河河口位置,最终引发了该潟湖新的环境问题。图(乙)为威尼斯潟湖南部简图。
简析河流改道外流对威尼斯潟湖的保护作用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
9.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仅为2.64亿吨,较天然来沙均值15.92亿吨减少83.6%。虽然同期黄河径流量较天然时期年均值减少46%,但黄河含沙量却也大幅下降71%,降至目前10.8公斤/立方米。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走。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史所罕见。
分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和对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影响。
1.(1)差异: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
原因:①河段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
(2)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特别丰富。
(3)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活动少。
(4)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解析 第(1)题,据图2可知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据图可知①河段海拔逐步降低,因此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加上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特别丰富。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植被的覆盖率、地形的陡缓、降水强度的大小、径流量的大小等。据图可知丙河段主要位于其上游地区,此地人类活动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量小,含沙量小。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因素。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等,使物种丰富多样。
2【答案】河道长度缩短,河床比降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河道弯曲度减小,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小,河汊减少;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析】裁弯取直后河道变短,其直接后果表现为两方面:①河床比降增大,水流速度加快;②湿地面积缩小。因此裁弯取直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河流流速与湿地的生态功能考虑。河水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河水下泄加速,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储蓄洪水、提供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因此河流裁弯取直,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
3.【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4【答案】(1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2)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河道特征分析导致泥沙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来源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2)恢复弯曲河道主要是增加湿地,联系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回答。恢复弯曲即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增加了其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弯曲河道,使得该地区河流水域面积增加,增强了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5【答案】(1)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
(2)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1)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可从影响该河的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即流量、流速、含沙量等;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渠道化可水位和流量的季节变化;该河流域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渠道化可裁弯取直利于防洪。
(2)
渠道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从对河流沿岸湿地、生物、水质等方面分析;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渠道化,会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影响湿地的生态效益;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影响湿地生态效益;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修筑堤坝等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6【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可以从增加河流的长度、河网的密度、湿地的面积、生物的多样性及河流的生产和自净能力来分析。
7【答案】(1)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冰雪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流区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新的河道。
(3)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空间迁移。
(4)同意。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态;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同意。古河道河床抬升,河水无法自流,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消耗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解析】1.河道变迁趋势主要从方向和流域面积大小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
2.河道变迁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壳运动,导致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移动,河流下游地区主要沿断裂带发育,同时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可能是气候的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流域面积萎缩。
3.且末河道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绿洲面积也减少,绿洲的移动随河流而移动,同时居民点以及居民的生产活动也随绿洲即随河流而移动。
4.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考查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若是同意,可以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湿地的功能去答,若是不同意,可以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去分析。
8【答案】保护作用:汇入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
新环境问题: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环境变化(盐度升高);生态破坏;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读图乙,河流改道,汇入潟湖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有利于保护澙湖。但是,河流改道,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澙湖环境变化,可能盐度升高。可能导致原来的生态平衡破坏。汇入水流减少,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等新的环境问题。
9【答案】原因: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中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影响: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床加宽加深;凹岸侵蚀作用加强,凸岸堆积作用减弱,河流容易改道。
【解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工程建设有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一、高考能力要求
1. 通过相关图表及资料,分析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某流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工农业发展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
2. 学会以某流域为例,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学会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与环保意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河流”问题复习的基本内容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影响)水力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
(2)气候———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相对较少。描述气候特征: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着手。对气温的描述可参考下列数值指标:酷寒、严寒、寒冷、温和、温暖、炎热等。
2. 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1) 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2) 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3) 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3. 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描述: (1) 河流长度、流向; (2) 流域面积; (3) 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4) 河网密度; (5) 落差或峡谷分布。
4. 河流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描述: (1) 水量大小; (2) 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3) 汛期及长短; (4) 含沙量大小; (5) 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6) 水能; (7) 人类活动。
5. 河流地貌
(1) 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2) 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着,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3) 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三、解答“河流”问题的方法技巧
1. 流域的整体性特征的综合分析
河流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表格中的内容:
2. 河流水能资源的综合分析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落差的大小,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的思路可以表示为以下过程:
3. 河流内河航运价值的综合分析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流域内经济的发达程度。总体而言,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量越大,航运越发达。具体分析的思路可以表示为以下过程:
4. 水利工程的综合评价
一、微专题建构
微专题包含教材基础知识,也可将学习经验融入其中,从这种意义上看,微专题是学习活动中对某一方面知识“点”以及对其感悟的小结(表1)。经常对知识进行微专题整理将会使认知主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调动和运用的灵活度。
表1中建立了两个微专题。首先微专题形成一个小型知识体系,并且有一定的容量。如“热力环流”微专题,其中既有原理内涵知识又有外延知识,像大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近地面的气温高于高空是外延知识;微专题中收集了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像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和高空两个空间;微专题也将动手绘图技能列入体系范畴。其次微专题能够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进行知识拓展,如“地球公转运动”微专题将地球公转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兼容,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揭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联。
微专题具有容量小、主题集中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建构并为学生掌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专题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认知过程的智力活动。
二、微专题分析
1.地理高考题与微专题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36题(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微专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地形(海拔高低、地形类型、坡向);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微环境(局部下垫面状况,如湖泊、植被状况、裸地等附近地区);纬度(昼长、正午太阳高度);海陆(沿海、内陆);洋流(暖流、寒流);天气状况(阴晴等天气);太阳活动;人类活动。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等地区使用)·37题(2):“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微专题·沼泽(或湖泊)补给源:降水(地区大气候和小气候);周边地下水(植被、降水、地形);河流水(水位);高山冰川融水;地表积雪融水(温度带);湖泊小流域范围;补给源稳定性和变化(地下水补给较稳定、季风气候雨水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流域植被状况与河湖水位变化幅度关系、地形影响地表水汇聚速度);水源补给过程(径流汇集、降水、河流吞吐、积雪或冰川融化)。
【例3】2012年·上海卷·38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微专题·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低中高纬度、热量带);半球位置(南北东西半球);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沿海内陆、濒临海洋);大洲位置(位于何大洲以及方位);相对位置(周边邻国等);大陆位置(位于何大陆以及方位)。
【例4】2011年·山东卷·29题:“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动力(能源)、市场、交通、信息、区域协作;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决策者行为;科技因素——人才、技术;环境因素。
【例5】2010年·北京卷·36题(2):“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微专题·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雨热配合状况);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因地制宜);土地面积(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土壤;水源(地表水、地下水)。
2.用微专题分析地理高考
由地理高考题微专题现象可知,地理问题需要应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即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这是解决地理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运用微专题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机械、生硬套用。
第一,认真审题,明确微专题知识。如上文所述“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与问题有关的微专题知识是“影响气温的因素”。微专题解题的作用在于开启解题的思路,而不是将有关知识点罗列在问题之下。
第二,知识和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结合。如“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012年·全国大纲卷·36题(1)),本题微专题知识是“农业区位”。学生分析问题最大误区是无视区域环境特征,一概而论。塔里木盆地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光照、热量、灌溉水源等,而在土壤、地形、降水、水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也体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结合题干信息及要求,发挥微专题解题实效。如上文所述“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本题微专题知识亦为“农业区位”,然而问题要求是“比较”、“优势”,即乙地区的自然条件“强项”。题干给出澳大利亚地图和有关信息,图中显示位于国土东南部的丙地有河流、平原地形、冲积土壤(深厚、肥沃),而乙地区未有显示。所以在微专题指导下,学生才能有章法地去寻找、发现和利用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解答。
第四,系列考查,微专题联合使用(表2)。对某一地理主题给以系列考查是近年高考试题一大特点,表2中“影响气温的原因”、“天气现象”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专题,又可以统一在较大的“气候专题”之下。
第五,探究性微专题。地理高考特别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第37题(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微专题仍然是“农业区位因素”,但教材对种植业、陆地动物养殖业区位介绍较多,对水域养殖业区位几乎未介绍,方法一样但知识需迁移应用,增大探究难度。“鲈鱼繁殖自然条件”作为一个微专题探讨关键点在水环境:水质、水域面积、水域生态、饵料等。
三、微专题复习策略
大专题细化,重视小专题或微专题建构。微专题能使重难点更加突出,复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避免由于专题体系庞杂、内容泛化,学生似乎知道很多,而一旦落到细微之处便不知其所以然。大专题重心下移至微专题,能检测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程度,便于发现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使复习有的放矢。
微专题建构过程,凸显思维能力。简单呈现微专题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固然节省时间,但这种操作只交给学生结论性东西,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领悟,复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既要关注知识的重新组装,又要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启发学生复习时尤其在训练中发现知能盲点,及时补充,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微专题。表3是“热力环流”微专题的建构活动设计。
微专题拓展,凝聚高考热点。所谓“拓展”就是将微专题以适度的关联性延伸,如“气温”这一微专题,除包括概念化的知识,还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农业、环境、自然灾害等内容;显然,气候、环境、农业、自然灾害这些都是高考热点。这里仅就“气温”做拓展性微专题,略见一斑(图2)。
微专题拓展使知识“活化”,激发学生用地理知识、原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和意识。endprint
同一概念下的知识或者同一主题下的知识整理集合形成专题知识,如地理学科中“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图1)。“专题”体现同类知识的整合归纳,按照整合范围大小和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专题、小专题和微专题。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是大专题体系结构中的分支部分,图1中“地球上的大气”这一专题下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可作为一个微专题。
一、微专题建构
微专题包含教材基础知识,也可将学习经验融入其中,从这种意义上看,微专题是学习活动中对某一方面知识“点”以及对其感悟的小结(表1)。经常对知识进行微专题整理将会使认知主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调动和运用的灵活度。
表1中建立了两个微专题。首先微专题形成一个小型知识体系,并且有一定的容量。如“热力环流”微专题,其中既有原理内涵知识又有外延知识,像大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近地面的气温高于高空是外延知识;微专题中收集了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像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和高空两个空间;微专题也将动手绘图技能列入体系范畴。其次微专题能够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进行知识拓展,如“地球公转运动”微专题将地球公转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兼容,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揭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联。
微专题具有容量小、主题集中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建构并为学生掌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专题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认知过程的智力活动。
二、微专题分析
1.地理高考题与微专题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36题(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微专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地形(海拔高低、地形类型、坡向);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微环境(局部下垫面状况,如湖泊、植被状况、裸地等附近地区);纬度(昼长、正午太阳高度);海陆(沿海、内陆);洋流(暖流、寒流);天气状况(阴晴等天气);太阳活动;人类活动。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等地区使用)·37题(2):“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微专题·沼泽(或湖泊)补给源:降水(地区大气候和小气候);周边地下水(植被、降水、地形);河流水(水位);高山冰川融水;地表积雪融水(温度带);湖泊小流域范围;补给源稳定性和变化(地下水补给较稳定、季风气候雨水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流域植被状况与河湖水位变化幅度关系、地形影响地表水汇聚速度);水源补给过程(径流汇集、降水、河流吞吐、积雪或冰川融化)。
【例3】2012年·上海卷·38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微专题·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低中高纬度、热量带);半球位置(南北东西半球);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沿海内陆、濒临海洋);大洲位置(位于何大洲以及方位);相对位置(周边邻国等);大陆位置(位于何大陆以及方位)。
【例4】2011年·山东卷·29题:“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动力(能源)、市场、交通、信息、区域协作;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决策者行为;科技因素——人才、技术;环境因素。
【例5】2010年·北京卷·36题(2):“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微专题·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雨热配合状况);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因地制宜);土地面积(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土壤;水源(地表水、地下水)。
2.用微专题分析地理高考
由地理高考题微专题现象可知,地理问题需要应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即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这是解决地理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运用微专题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机械、生硬套用。
第一,认真审题,明确微专题知识。如上文所述“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与问题有关的微专题知识是“影响气温的因素”。微专题解题的作用在于开启解题的思路,而不是将有关知识点罗列在问题之下。
第二,知识和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结合。如“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012年·全国大纲卷·36题(1)),本题微专题知识是“农业区位”。学生分析问题最大误区是无视区域环境特征,一概而论。塔里木盆地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光照、热量、灌溉水源等,而在土壤、地形、降水、水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也体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结合题干信息及要求,发挥微专题解题实效。如上文所述“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本题微专题知识亦为“农业区位”,然而问题要求是“比较”、“优势”,即乙地区的自然条件“强项”。题干给出澳大利亚地图和有关信息,图中显示位于国土东南部的丙地有河流、平原地形、冲积土壤(深厚、肥沃),而乙地区未有显示。所以在微专题指导下,学生才能有章法地去寻找、发现和利用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解答。
第四,系列考查,微专题联合使用(表2)。对某一地理主题给以系列考查是近年高考试题一大特点,表2中“影响气温的原因”、“天气现象”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专题,又可以统一在较大的“气候专题”之下。
第五,探究性微专题。地理高考特别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第37题(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微专题仍然是“农业区位因素”,但教材对种植业、陆地动物养殖业区位介绍较多,对水域养殖业区位几乎未介绍,方法一样但知识需迁移应用,增大探究难度。“鲈鱼繁殖自然条件”作为一个微专题探讨关键点在水环境:水质、水域面积、水域生态、饵料等。
三、微专题复习策略
大专题细化,重视小专题或微专题建构。微专题能使重难点更加突出,复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避免由于专题体系庞杂、内容泛化,学生似乎知道很多,而一旦落到细微之处便不知其所以然。大专题重心下移至微专题,能检测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程度,便于发现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使复习有的放矢。
微专题建构过程,凸显思维能力。简单呈现微专题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固然节省时间,但这种操作只交给学生结论性东西,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领悟,复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既要关注知识的重新组装,又要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启发学生复习时尤其在训练中发现知能盲点,及时补充,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微专题。表3是“热力环流”微专题的建构活动设计。
微专题拓展,凝聚高考热点。所谓“拓展”就是将微专题以适度的关联性延伸,如“气温”这一微专题,除包括概念化的知识,还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农业、环境、自然灾害等内容;显然,气候、环境、农业、自然灾害这些都是高考热点。这里仅就“气温”做拓展性微专题,略见一斑(图2)。
微专题拓展使知识“活化”,激发学生用地理知识、原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和意识。endprint
同一概念下的知识或者同一主题下的知识整理集合形成专题知识,如地理学科中“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图1)。“专题”体现同类知识的整合归纳,按照整合范围大小和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专题、小专题和微专题。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是大专题体系结构中的分支部分,图1中“地球上的大气”这一专题下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可作为一个微专题。
一、微专题建构
微专题包含教材基础知识,也可将学习经验融入其中,从这种意义上看,微专题是学习活动中对某一方面知识“点”以及对其感悟的小结(表1)。经常对知识进行微专题整理将会使认知主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调动和运用的灵活度。
表1中建立了两个微专题。首先微专题形成一个小型知识体系,并且有一定的容量。如“热力环流”微专题,其中既有原理内涵知识又有外延知识,像大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近地面的气温高于高空是外延知识;微专题中收集了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像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和高空两个空间;微专题也将动手绘图技能列入体系范畴。其次微专题能够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进行知识拓展,如“地球公转运动”微专题将地球公转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兼容,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揭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联。
微专题具有容量小、主题集中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建构并为学生掌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专题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认知过程的智力活动。
二、微专题分析
1.地理高考题与微专题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36题(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微专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地形(海拔高低、地形类型、坡向);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微环境(局部下垫面状况,如湖泊、植被状况、裸地等附近地区);纬度(昼长、正午太阳高度);海陆(沿海、内陆);洋流(暖流、寒流);天气状况(阴晴等天气);太阳活动;人类活动。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等地区使用)·37题(2):“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微专题·沼泽(或湖泊)补给源:降水(地区大气候和小气候);周边地下水(植被、降水、地形);河流水(水位);高山冰川融水;地表积雪融水(温度带);湖泊小流域范围;补给源稳定性和变化(地下水补给较稳定、季风气候雨水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流域植被状况与河湖水位变化幅度关系、地形影响地表水汇聚速度);水源补给过程(径流汇集、降水、河流吞吐、积雪或冰川融化)。
【例3】2012年·上海卷·38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微专题·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低中高纬度、热量带);半球位置(南北东西半球);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沿海内陆、濒临海洋);大洲位置(位于何大洲以及方位);相对位置(周边邻国等);大陆位置(位于何大陆以及方位)。
【例4】2011年·山东卷·29题:“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动力(能源)、市场、交通、信息、区域协作;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决策者行为;科技因素——人才、技术;环境因素。
【例5】2010年·北京卷·36题(2):“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微专题·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雨热配合状况);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因地制宜);土地面积(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土壤;水源(地表水、地下水)。
2.用微专题分析地理高考
由地理高考题微专题现象可知,地理问题需要应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即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这是解决地理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运用微专题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机械、生硬套用。
第一,认真审题,明确微专题知识。如上文所述“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与问题有关的微专题知识是“影响气温的因素”。微专题解题的作用在于开启解题的思路,而不是将有关知识点罗列在问题之下。
第二,知识和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结合。如“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012年·全国大纲卷·36题(1)),本题微专题知识是“农业区位”。学生分析问题最大误区是无视区域环境特征,一概而论。塔里木盆地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光照、热量、灌溉水源等,而在土壤、地形、降水、水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也体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结合题干信息及要求,发挥微专题解题实效。如上文所述“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本题微专题知识亦为“农业区位”,然而问题要求是“比较”、“优势”,即乙地区的自然条件“强项”。题干给出澳大利亚地图和有关信息,图中显示位于国土东南部的丙地有河流、平原地形、冲积土壤(深厚、肥沃),而乙地区未有显示。所以在微专题指导下,学生才能有章法地去寻找、发现和利用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解答。
第四,系列考查,微专题联合使用(表2)。对某一地理主题给以系列考查是近年高考试题一大特点,表2中“影响气温的原因”、“天气现象”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专题,又可以统一在较大的“气候专题”之下。
第五,探究性微专题。地理高考特别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第37题(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微专题仍然是“农业区位因素”,但教材对种植业、陆地动物养殖业区位介绍较多,对水域养殖业区位几乎未介绍,方法一样但知识需迁移应用,增大探究难度。“鲈鱼繁殖自然条件”作为一个微专题探讨关键点在水环境:水质、水域面积、水域生态、饵料等。
三、微专题复习策略
大专题细化,重视小专题或微专题建构。微专题能使重难点更加突出,复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避免由于专题体系庞杂、内容泛化,学生似乎知道很多,而一旦落到细微之处便不知其所以然。大专题重心下移至微专题,能检测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程度,便于发现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使复习有的放矢。
微专题建构过程,凸显思维能力。简单呈现微专题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固然节省时间,但这种操作只交给学生结论性东西,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领悟,复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既要关注知识的重新组装,又要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启发学生复习时尤其在训练中发现知能盲点,及时补充,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微专题。表3是“热力环流”微专题的建构活动设计。
微专题拓展,凝聚高考热点。所谓“拓展”就是将微专题以适度的关联性延伸,如“气温”这一微专题,除包括概念化的知识,还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农业、环境、自然灾害等内容;显然,气候、环境、农业、自然灾害这些都是高考热点。这里仅就“气温”做拓展性微专题,略见一斑(图2)。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汉普顿开往美国纽约(如图Z10-1),横穿大洋时在(50°14′W,41°16′N)处与冰山相撞而沉没。据此回答1~2题。
图Z10-
11.撞击“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很可能是顺着哪条洋流漂来的()
A.阿拉斯加暖流B.东格陵兰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D.拉布拉多寒流
2.“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东侧是大洋洋脊,该洋脊位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处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处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处
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处
读我国某水系图(图Z10-2),回答3~5题。
图Z10-
23.图中河流Q段土地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过度放牧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4.下列关于该流域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
B.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
C.流域内的河流含沙量较低
D.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
5.R地水资源短缺严重,目前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是()
①节约用水 ②提高水价 ③采取海水淡化措施 ④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
流域调水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辽宁舰日前进驻青岛胶东航母基地正式服役。据图Z10-3回答6~7题。⑤实施跨
图Z10-
36.青岛胶东航母基地濒临的海洋是()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7.青岛胶东航母基地海岸地貌的特征很可能是()
①地势平坦 ②地势险峻 ③滩涂广阔 ④坡陡水深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读南欧局部示意图及甲、乙、丙三城市气温、降水量图(图Z10-4),回答8~9题。
①②③
图Z10-
48.甲、乙、丙三城市的气候分别对应()
A.甲—①、乙—②、丙—③
B.甲—③、乙—②、丙—①
C.甲—②、乙—③、丙—①
D.甲—①、乙—③、丙—②
9.造成甲、乙两地冬季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风带、气压带B.洋流
C.地形、海陆位置D.太阳辐射
运城盐池亦称盐湖、银湖,总面积为130平方千米,是全囯有名的产盐地之一。读图Z10-5,回答10~11题。
图Z10-
510.下列关于运城盐池湖水盐度高的原因的叙述,关系不大的是()
A.为内流湖
B.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湖底有较厚的盐矿
11.图示区域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012年11月5日至2013年4月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开展了第29次科学考察活动,并利用天文光学望远镜获得观测数据。读图Z10-6,回答12~13题。
图Z10-6
12.大风是南极科考活动的障碍之一。下列科考站中,风力较小的是()
A.长城站B.中山站
C.昆仑站D.东方站
13.南极地区利于天文观测的主要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烈B.有极端最低温
C.地形相对平坦D.天气晴朗干燥
二、综合题
14.读图Z10-7,回答下列问题。
图Z10-7
(1)描述尼日利亚的地理位置。
(2)比较图中河流的A河段与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的差异,并根据图中信息说出判断依据有哪些。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旧都和最大港口,现为西非第一大城市,也是尼日利亚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尼日利亚80%的商贸活动集中在拉各斯。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
(3)利用图Z10-7和材料信息,分析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最大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
15.读图Z10-8,其中图(a)为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b)为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a)
(b)
图Z10-8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b)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专题限时集训(十)
1.D 2.C [解析] 第1题,阿拉斯加暖流在太平洋上,故A错;东格陵兰寒流在南汉普顿以北,故B项错;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流,故C项错;拉布拉多寒流自北向南,将冰山带来,故D项正确。第2题,该地大洋洋脊处在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为生长边界,属板块张裂区。
3.B 4.C 5.B [解析] 第3题,此图表示辽河流域,河流Q段为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农垦导致荒漠化的产生。第4题,从河流流向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故A项错;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非季风区,故B项错;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故D项错;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低。第5题,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海水淡化成本、技术要求高,难以实现。
6.B 7.D [解析] 第6题,航母基地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属于黄海海域。第7题,航母排水量大,要求水位较深,便于航行和停泊;海岸地势陡峻便于保护航母的安全。
8.C 9.C [解析] 第8题,甲地位于外海,受西风影响大,冬季降水多,对应②;丙地深入内海,受西风作用减弱,冬季降水量减少,对应①;乙地位于山地背风坡,地处内海,受西风作用更弱,冬季降水最少,对应③。第9题,甲处于外海,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乙位于内海,且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10.C 11.C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看出,盐湖没有出水通道,为内流湖;位于中条山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湖底盐矿丰富;此地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属于东部季风区影响范围,降水比西部地区多。第11题,根据黄河河段分布,可知图中涉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
12.C 13.D [解析] 第12题,昆仑站海拔高,距极地高气压带近,水平距离上的气压差小,在同一水平面上,昆仑站气压梯度力小;中山站、长城站、东方站离极地高压较远,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大,所以相比而言,昆仑站风力较小。第13题,天文观测要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南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便于天文观测。
14.(1)位于非洲西部,低纬度(或热带)地区,南临大西洋(几内亚湾)。
(2)地形起伏的差异:A河段沿岸地区地势低平,起伏和缓;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大,呈阶梯状。判断依据:A河段沿岸地区等高线稀疏,有沼泽分布;B河段沿岸地区等高线密集,有瀑布群分布。
(3)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形较平坦开阔;是全国最大港口,水陆交通便利;石油资源丰富;农业商品率高,工业相对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物流量大;是尼日利亚旧都,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能为物流业提供金融、信息等服务;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廉价。(任答4点即可)
15.(1)分布特点: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由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近年来,腾格里沙漠周边省(区、市)纷纷在沙漠边缘建立工业园区,园区的化工企业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腾格里沙漠正遭受着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图Z141中,图(a)示意腾格里沙漠位置,图(b)示意腾格里沙漠中的一处排污池。
(a)
(b)图Z141
分析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2.有一种蓝,它不是大海的蔚蓝,也不是蓝莓的深蓝,它叫“APEC蓝”,它属于北京!亚太经合组织(英文缩写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期间,在大家的努力下,北京终于一扫雾霾,绽放出蓝色的天空,简称“APEC蓝”。“人努力,天帮忙”,这是总书记在2014年11月10日欢迎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蓝”的成功原因。“天帮忙”指会议期间气象条件较好,清洁的北风吹来,让逆温“难以现身”,污染物迅速被稀释消散。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APEC蓝”形成的“人努力”因素有哪些。
(2)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试简析其原因。
3.某企业在M地(如图Z142所示)开采有色金属矿,分析若不合理开采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减小对环境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图Z142
4.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图Z143示意坡度与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Z143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其原因。
5.城市垃圾是指居民的生活消费、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据统计,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困。结合某城市填埋法处理垃圾示意图(图Z144),完成下列问题。
图Z144
3(1)请对图中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评价。
(2)简述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6.在现代社会,海上能源运输十分频繁,时常有油轮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漏油事故。石油泄漏往往能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会使海面上出现类似沙漠气候的特征,人们称之为海洋沙漠化。图Z145示意遭到石油污染的海滩。
图Z145
说明海洋沙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海洋沙漠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专题限时集训(十四)1.沙漠地区环境容量小,污染物难以降解;沙漠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修复;沙子孔隙大,污水下渗快,会污染地下水。
科学制定环保法规,严格执法;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提高污水处理技术,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
[解析] 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的危害要从其污染角度分析,防治措施要从法规制定、禁止排放、污水处理等方面分析。
2.(1)关停部分北京周边地区的高能耗企业;各种施工场地作业停工;限制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降低道路积尘负荷;等等。
(2)逆温条件下,大气层稳定,空气不易对流,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APEC蓝”是绽放出的蓝色天空,说明形成雾霾天气的大气污染物减少,所以形成“APEC蓝”的“人努力”因素应当围绕大气污染物的减少分析。如关停部分北京周边地区的高能耗企业;各种施工场地作业停工;限制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降低道路积尘负荷;等等。第(2)题,逆温是指近地面气温相对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升高的现象。所以逆温条件下,大气层比较稳定,空气不易发生对流运动,粉尘、PM2.5等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
3.危害:M地地处丘陵山地,在该地开矿会破坏地表植被;M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易产生水土流失等;开矿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危及人们用水安全。
措施:对已开采的部分恢复地表植被,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回填。
[解析] 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不合理开采有色金属矿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应从对植被、大气、水、土壤等的危害方面分析。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的措施应从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排放、加强管理等方面分析。
4.(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林牧业用地。Ⅱ坡度范围地势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为红壤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易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第(2)题,图中Ⅱ坡度范围地势较陡,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利用中宜规划为林业或牧业用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5.(1)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等等。
(2)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避免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解析] 第(1)题,图示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法,其有利之处是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但是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且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第(2)题,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的地方,且应避开城市上风向,避免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6.分布区:世界主要海运航线附近,海上采油区(或海上钻井平台)附近海域。
影响:油膜会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进而使陆地气候也变得更加干旱;油膜阻碍热量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升高;油膜抑制氧气的溶解,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目前基本形成三大通道,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1一3题。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2.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 B.CD C.DE D. AE 3.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给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读图2,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判断4一7题。
4.该地区所在半球及当地季节为
A.北半球 夏季 B.北半球 冬季 C.南半球 冬季 D.南半球 夏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处在10℃以下 B.P处在10℃以上
C.P处地势低洼 D.P处周围广泛分布热带雨林 6.分析上面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Q地与北京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A.两地都雨热同期
B.Q地气温较高的月份,北京的气温也较高
C.Q地受高压控制的季节,北京盛行偏南风 D.Q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北京降水也较多 读图3,某地气候要素月份分配示意图,回答第8一10题。
8.该地主要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该地可能位于 A.美国的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的西南沿海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法国的巴黎盆地
10.该地区和图4所示地区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好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图5中A、B两建筑物位于31°34′N,欲将B建筑物平顶屋改为两侧对称的坡顶屋,屋顶增加的高度最高不宜超过
A.tg35°(L+5)-H B.tg35°L-H C.tg35°(L+6)-H D.tg81°52′(L+5)-H
二、综合题
12.读图6,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
(1)按褶曲的基本形态划分,这种理想的储油构造属于,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选择填空)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2)目前,已勘探出储量丰富的大油田,并将建成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的著名大沉积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选择填空)①全球气温上升 ②地方病增加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①光化学烟雾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选择填空)A.产油地区分布不均 B.油田产油减少 C.欧佩克组织提价 D.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
(5)山西农村、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珠江三角洲农村应侧重使用的能源依次是()(选择填空)
A.煤、石油、风能、水能 B.秸杆、水能、煤、天然气
C.煤、太阳能、风能、沼气 D.秸杆、地热能、石油、煤
(6)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结合我国的国情,请你谈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3.读图7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选择填空)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2)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选择填空)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3)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名称是______,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以下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选择填空)
A.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B.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C.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D.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C 7.D 8.B 9.C 10.C 11.A 12.(1)背斜 B(2)塔里木盆地(3)D(4)A(5)C(6)①坚持以煤炭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提高其利用率。②大力开发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③积极稳妥地开发核电
【河流专题高考地理】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学课件10-19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
心中的河流诗歌10-20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2-04
那条河流阅读及答案06-23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11-23
家乡的河流作文450字11-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06-0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06-20
五年级描写河流的比喻句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