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复习笔记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学复习笔记(共8篇)

历史学复习笔记 篇1

主观题提高班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

1、北京猿人中古上P8

2、山顶洞人中古上P14

3、禅让制中古上P32

4、二里头文化中古上P46

5、盘庚迁殷中古上P52

6、甲骨文中古上P78-79、P36

7、平王东迁中古上P93

8、长平之战中古上P103

9、管仲改革中古上P104

10、李悝变法中古上P107-108

11、初税亩中古上P122

12、巨鹿之战中古上P152

13、文景之治中古上P155-159

14、轮台罪己诏北师备考指南P42

15、七国之乱中古上P159

16、王莽改制中古上P167-168

17、五均六?中古上P167-168

18、度田令中古上P172

19、代田法中古上P193 20、区种法中古上P194

21、假民公田中古上P198

22、丝绸之路中古上P206

23、黄老学说中古上P209-210

24、谶纬之学中古上P211-212

25、《史记》中古上P213

26、八王之乱中古上P233-234

27、侨置州郡县中古上P237

28、土断中古上P237

29、淝水之战中古上P238 30、侯景之乱中古上P247

31、三长制中古上P267

32、《神灭论》中古上P277

33、三省六部制中古下P14

34、玄武门之变中古下P33

35、开元盛世中古下P52-56

36、安史之乱中古下P59-61

37、牛李党争中古下P67-69

38、羁縻州中古下P93

39、唐蕃会盟碑长庆会盟碑,中古下P99 40、大索貌阅中古下P10507简答已考,删

41、杯酒释兵权中古下P179

43、三司使“计相”,中古下P179

42、澶渊之盟中古下P187

43、猛安谋克中古下P190

44、海上之盟中古下P191

45、靖康之难中古下P196

46、偃城大捷中古下P199

47、天眷新制中古下P203

48、怯薛制度中古下P211

49、宣政院中古下P221、216 50、驱口中古下P225

51、高邮之战中古下P230

52、市舶使司中古下P241

53、《资治通鉴》中古下P258

54、厂、卫制度中古下P277

55、卫所制度中古下P278

56、粮长制中古下P281

57、里甲制度中古下P281

58、黄册制度中古下P282

59、靖难之役中古下P287 60、《鱼鳞图册》中古下P293 61、土木之变中古下P300-301 62、夺门之变中古下P300-301 63、东林党中古下P315-318 64、复社中古下P315-318 65、八旗制度中古下P320 66、萨尔浒之战中古下P322 67、松锦战役中古下P324 68、圈地令中古下P330-331 69、逃人法中古下P330-331 70、三藩之乱中古下P342-343 71、储位密建中古下P354 72、军机处中古下P349-350 73、更名田中古下P360 74、摊丁入亩中古下P362 75、耗羡归公中古下P363 76、改土归流中古下P415 7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古下P427 78、李贽中古下438 79、黄宗羲中古下440 80、王夫之中古下440 81、顾炎武中古下440增

二、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 *铨叙制度2007科举制、2008九品中正制已考。

1、历代官僚制度演变宰相制度等

1秦代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古上P144-149 2汉武帝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中古上P159-160 3光武帝扩大尚书四曹为尚书台,逐渐演变成朝廷中枢机构。中古上P172 4曹操改秘书监为中书省??中央决策中枢;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中古上P228 5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古下P14 6唐代宰相范围扩大,不限于三省长官。中古下P33 7北宋官僚制度的改革;相权一分为三。中古下P179 8明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废丞相。中古下P275-290 9清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设军机处等。中古下P349-350 1汉魏:假田制、屯田制。中古上P198、P199、P262 2西晋:占田制。中古上P262 3北魏:均田制。中古上P266-267 4隋、唐两朝的均田制中古下P103-104

3、赋税制度变革算赋口赋、租调、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1汉代算赋、口赋。中古上P200-201 2魏晋租调制。中古上P267-268 3隋、唐两朝的赋役制度。中古下P105-107 4两税法。中古下P111 5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中古下P307-312: 6清初“摊丁入亩”。中古下P362

4、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 1府兵制中古下P17 2府兵制度的改革中古下P36-

37、P58

5、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中古下P120、126、P242:

6、台湾问题

1澎湖巡检司中古下P222 2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古下P340 31683施琅统一台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古下P344 4中法战争后台湾设省。

5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6《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国。7“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三、简答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主要内容及作用。中古上P109-110

2、简述孔子的生平及思想。中古上P125-127

3、简述秦统一的原因。北师备考指南P32

4、简述秦代郡县制度及其意义。中古上P145;北师备考指南P32

5、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措施。中古上P142-149 1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巩固和扩大统一成果。2建立一套专制集权制度。3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

6、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中古上P159-164

7、东汉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古上P172-173;北师备考指南P48

8、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中古上P244-245。北师备考指南P77-78

9、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及评价。中古下P39-47

10、简述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绩和弊政。中古下P48-51

11、简述后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中古下P86

12、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因。中古下P133

13、简述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过程。中古下P120、126等

14、北宋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措施。中古下P178-180;北师备考指南P110

15、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中古下P184-186

16、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之比较。北师备考指南P140

17、简述明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中古下P275-290;北师备考指南P134

18、简述清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和特点。北师备考指南P151-152

19、从隋唐到明清封建君主如何处理军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封建制度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方式变化及成因: 阶段一:1840-1894,掠变商;商品主,武力辅,互勾结

阶段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变垄,商转资;瓜分潮,宰割盟

晚清政府与列强关系: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

战前-两次鸦片-太平天国――新要求(垄断),义和团-联军侵

两次鸦片战争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挑起,开市场;侵略战,转折点;闭关结,殖封开。背景:封建败,资本盛;(这里本质是在讲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其发展程度源于劳动人民的解放程度)借禁烟,行侵略;过程:阶段一,封江口,占香港;阶段二,清宣战,广州和;阶段三,扩战争,南京约。

虎门烟,沙连升;广天培,民三元;定云飞,镇裕谦;吴化成,江海龄。评价:最主因,清腐反(内因);客敌强,主中落。殖封始,矛盾变,文化转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继续:因目同,性质承;影响同,沦殖民

扩大:力量大,时间长;区域广,条约多 评价:岸地增,赔款加,坏主权

注:闭关政策:前防郑,后防夷;限通贸,京约破 虎门销烟:林邓合,三九火,显决心

租界:强划区,为基地;不受束,国中国。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一战后,开侵略;瑷珲北,北京东,堪西北

1858,《瑷珲条约》,东北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 1860,《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 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

中法战争

1883-1885,中法战争

过程:阶段一,越南北;阶段二,中东南(沿海);陆海战,互胜负

马尾海战-台湾基隆、沪尾之战-镇南关大捷

评价:法侵越,造基地;清妥协,致悲局;边疆危,促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日有策,势必然;列支态,矛催化;中有腐,造可能;朝有东,导火线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战役

评价:地位沦,刺野心;(列强)促觉醒,各层动;中国 日位高,经济展;(日本)英位降,同日盟;(英国)注: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为己利,联涉日;为有功,索权益;瓜分潮,由此起。门户开放:1898,美西战,失时机;弃随英,独立策;认利益,分享权;初租围,后全国;华盛顿,始有认。租借地:先武占,后有约;定期租,最长百 势力范围:军政经,控领土,享独占。德国-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 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灭义和,扩侵略

过程:廊坊阻击-大沽炮战-清朝宣战-天津陷落-攻陷北京-扩大侵略

评价: 日俄战争

1903-1905,日俄战争

背景:日俄争,东北朝;为控制,帝国战

过程:俄连败,美调停;日获朝,东北分(俄国控制北部,日本控制南部)评价: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1842,中英《南京条约》,地税赔(香港岛,协定税,赔2100),兼五岸(上下宁福广);领片待,租住权(开始)1843,中美《望厦条约》,除割赔,所有权;扩领权,加协税;巡贸易,建教医

1844,中法《黄埔条约》,同英美,通商口,自由传

1858,英法《天津条约》,使驻京,十口岸;长江行,内历商;(北营烟,长九汉,口镇南,台南淡,下汕琼)中英法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鸦片法,帮办税;英四百,法二百

1860,中英法俄《北京条约》(原名《续增条约》),英与法,增八百;开天津,准出国;割九龙,内传教(进一步)1885,中法《中法新约》,法护越,界两通(指定两处通商);首路权,预投资(加快)1895,中日《马关条约》,日控朝,割辽台;赔两亿,开四口(苏杭沙重),允设厂(大大加快)1898,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法租广,借口威;扩界址,割新界。

1901,清与11国,《辛丑条约》,赔四五,设使区;清道歉,惩官吏;拆炮台,改总衙;北天山,允驻军。(最终)

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

背景:双重压,基本因;广西地,矛盾集(广勇进,多民居,适天灾)过程:1851-1864 金田起,武宣王,永安建;定两湖,都天京;北伐败,西征胜;天京变,盛转衰。

评价:正义性,人民支(正义源于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主观:领导团,纪律严;(领导组织)战略主,战术活;(战略战术主动灵活)(能动性)客观:清不妨,内部乱;局限性,根本因;(农民散,无论导)主观: 政权封,战略误;客观:清勾外,共同镇

最高峰,速溃清;缓殖民,鼓斗志;注:洪秀全的思想来源:基儒农,三合一;(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运动时代特点及原因:半殖境,新特点;双任务,始学西;农最高,影它国;矛盾变,新思潮,田制促;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政权性,国体革,政体封;爵职官,混文武,军政兼;县以上,中央任,称守土;县以下,地公举,号乡官;注:圣库制度:生需品,分配制;所有财,一律公;人衣食,平均配;战利品,禁私藏;初促进,后实亡。

乡官制度:基层组,人民举,兵农一 《天朝田亩制度》:土地核,涉全面;同耕则,分九等;地方组,军政一;否私制,有理想;背规律,实空想。

《资政新篇》:政得人,经效资,思除封,外平等;非农产,民不支;战之境,终难施

《制度》与《资政》:纲领文,反清统,固政权;制背律,资符向;制农经,资资义;制政君,资学西。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背景:瓜分潮,德侵鲁;文化冲,孔斗教;天人祸,存结社。

过程:1898,冠县赵三多,扶清灭洋。镇压-招抚-联合镇压。指帝国,主矛变;拥清庭,缺认识。

评价:无组心,笼排外,被利用;(主观)中外联,终被镇;(客观)显力量,瓜分免;(帝国 主义)乱封序,速溃清;(清政府)认清质,促发展。(人民)(受到锻炼和教育)注:东南互保:义高潮,列干涉;各自利,成谅解;合作抵,便侵略;维利益,客免损。(租界地,外国保;长苏杭,督抚护;两不扰)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原因:内外有别(太多内(内部矛盾),义多外(外部矛盾))背景

领导:有无组则(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领导组织)宗教:土洋差异(取基督,用土教)(思想来源)过程 对外:混敌友;盲排外(对外关系)结局:联合杀,精神嘉;击反动,促进步。评价

3、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背景:清统衰,旗绿弱

过程(结构):湘勇基,宗族心;按地域,宗法系;募代世,严隶属;强军训,严思控;水陆并,新武备。

背景:旧危解,新危生;督抚强,权下移;外重局,开始现。

过程:兵制变,兵随将;政有映,汉官起;清收权,未如愿。

辛酉政变

1861,咸丰死,载淳立;八大臣,握实权;慈勾弈,联胜保;内重汉,外妥协;封资勾,由此始。

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战,天国运;内外患,统策调;护专制,两相同;对外物,分洋顽。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先自强,后求富;编新军,养人才。

评价:根本因,法基矛;不动封,来用资;内有顽,外有强;阶局限,办加残;御外侮,持妥协;标未现,甲午败。

注:与近代化:背景:内开明,倡自革;主不触,客挖角。

过程:揭序幕(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奠基础(近代私企发生);变观念(冲击传统价值观);评价:革面窄,半近代(化);总理衙门:1861,理外务,衙门立;外制变,结督兼;紧勾结,强控制。

官督商办:商出资,官经管;初期适,甲午败。(官商督办具有合理性,适应当时的环境,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用现在的眼光来苛求古人,以空想的环境来强加给古人,这是主观唯心。事实上,当时存在企业都是问题,哪里谈得上其它的方面?有官商督办的形式存在已经很不容易了,况且这种方式也是抵御封建旧势力的最好途径。历史是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不易的,都是量的积累,不要只看到质变的伟大性,而忽略了量变的作用。要认识到历史一切的制度和措施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也就是有其当时的合理性,问题仅在于时间长些或者短些,而长短取决于人的预见性。这里要明确的还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偶然性产生于少数或单个的人的行为,必然性是源于多数的人的行为。因此历史不是一切都具有必然性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多少。)清末新政

背景:外患压,自感危;辛丑后,民不满;义惨败,传御结;义和后,洋上风。

过程:官兵学商

革官制,改兵制;振商实,变学制

评价:同戊戌,面相似;非重现,洋新版;促资展,西学传;资知现,民思扩;目未达,反激矛。注:江楚三折:1901,张刘联,养人才;停捐官,官出洋。

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器物―――――制度―――――政体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背景: 洋务派:旗师夷,思体用,号强富;弈、曾、李、左、张

洋务运动 争科技,论蛮夷;均捍封,政见争。顽固派:仇洋物,夷变夏,奇技巧;倭、徐

过程 维新派:戊戌变法 行变法,兴民权,倡西学 洋务派和顽固派:洋批顽,又反新清末新政:应帝需,抚内部,缓矛盾;上而下,主动适;大增税,激矛盾。

评价:三自救,均捍封;形势峻,层次进;与时进,促现代;不根变,是败因。

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

背景:产生志,洋七十;官地商(买),入或创(投洋务,或自创)(第一途);少工厂,用机器(第二途)投资建,布局差;少投资,受外迫;双重压,道路艰;此现实,定两面。

过程:资初展,甲辛间;甲午后:识士展,清不限;外资入,破自基;评价: 帝倾销,封桎梏,仍显展;二十初:列强侵,破自基;清新政,振工商;民反帝,供有利;一定展,联政势;比重小,显妥协。

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

上海发昌机器厂,1869,方举赞和孙英?,最早出现的民资企

继昌隆剿丝厂,1872,广东南海,陈启源,民营剿丝工业中心

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天津,朱其昂,第一家机制面粉厂

同文书局,1882,上海,徐润和徐鸿复,最早的民族资本印刷业

大生纱厂,1895,江苏南通,张? 甲午后: 商务印书馆,1897,上海,夏粹芳,高凤池等

张裕酿酒厂,1898,山东烟台,张振勋

茂新面粉厂,1902,无锡,荣宗敬和荣德生

二十初: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05,香港,简照南和简玉阶

启新洋灰公司,1906,唐山,周学熙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背景:唐已入,后期失;元二传,随之亡;实质触,明万历;鸦片战,再东渐;明清西,本自然;晚清西,随暴力;首功绩,生留学;主体转,根性变。

过程:晚清西,四阶段;1811-1842,马礼逊,揭序幕;无约护,难达内。

1843-1860,基口岸,多著作;现主动,始译书

1860-1900,控政经,入内地,利文渗;清政变,策有调,转折点 1900-1911,转口输,量空前;社科重,译才出

评价:浅入深,被传主

背景:随侵略,模式异,鱼龙杂

过程:普遍冲,各层映;同时融,贯近代。

林魏师,冯采西,洋中体,康立宪,孙共和

评价: 注:冯采西: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宗旨

文化冲突:文冲突,普遍存;类型多,竞与较(竞争与比较)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背景:教附科,笼士人,锢人心;过程:洋务起,兴学堂,遣留学;中体导,不变道;虽局限,终引进

戊戌变,废八股,兴学校

清新政,科举废,近制立;管理新,立学部;兴学堂,热出国 1901,江楚三折

1902,张百熙,壬寅制;虽公布,未实行 1903,二张重,癸卯制;颁实行,新教依 1905,袁氏奏,清下诏

评价:清主持,贯中体;浓封建,制有缺;史之进,教脱科;学职识,知构变

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背景:近科入,御外侮

过程:鸦片战,求炮船;丁龚炮,郑火船;洋务起,规模引;译出书,新学堂;遣留学,教会助

甲午败,伤自尊,促觉醒;联救亡,二次潮

评价:科人才,途多条;早传吸,后培养;教会校,也有功 注:丁拱辰《演炮图说》,龚振麟《铸炮铁模图说》和郑复光《火轮船图说》

5、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新学伪:古文经,刘歆造;虽失实,但动基;孔改制:六经德,孔子假;变法思,承孔子;托古改,附三世(据乱世,生平势和太平世)人公理:大同世,求理想

天演论:生进化,社达文;优胜劣,进化据;不变法,必亡国;号西学,鼓信心。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京会试,日约签;举人惊,联请愿;康抓机,起宣言;爱国行,破禁令;思变政,戊戌兴

过程:康纪闻,宣西学,鼓维新 梁时务,申民权,设议院,君立宪 谭仁学,批封专,判纲名

论战:背景:维新展,动根基;顽洋联,大论战

过程:行变法,设议院,倡西学,核立宪

评价:西学播,思解放;暴弱点,第一战;应诏折,保国会;百日新,戊戌变(刘杨林,谭康杨:留在杨林这个地方,谭康扬名)评价:资软妥(新事物-内因)敌视民(人民群众-决定)旧势大(旧事物-外因)和平路,走不通;爱国载,激民情;促资展,思解放(变革是新旧势力的斗争问题,无论成败都会促进发展,因为变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事物的暂时失败并不否认其先进性。成败有偶然性,但趋势是必然的。逆历史潮流的变革,如王莽改制等(历史上这种变革应该不少,但因为是次要矛盾,没说而已),这种变革显而易见是旧势力暂时得势,历史在曲折,但这正是历史前进的道路。否定之否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背景:新政始,立宪起;不满封,温和变;日俄战,坚信心;官纷呈,清终改。

过程:欧美察,确三益;颁上谕,预备立;消息出,团纷立;谘局设,资院立(立雏形,史突破);宪派用,三请愿(宣思想,清失民;督抚参,内部危);清让步,立宪分;1904-1905,日俄战争 1905,欧美察 1906,预备立宪 1907,谘议局

1908,《钦定宪法大纲》 1910,资政院

1909-1910,三请愿 1911,皇阁出,立宪败 评价: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背景:1894,《上李鸿章书》

1894,檀香山,兴中会(孙兴中,黄华兴,吕科学,蔡光复)1905,东京,同盟会

过程:1905,民报发刊词: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建立汉族主体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评价:较完整,质进革,存显弱;主民族,不反帝,存幻想;倡民权,不依民,秩序革;张民生,不夺地,软和妥。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背景:1905-1907,革命派和改良派;同盟立,报宣革;康梁改,坚保皇

过程:论焦点,围三民;评价:揭改良,深入心;壮阵营,思想胜;三焦点,暴缺陷。

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

背景: 过程:(兴广惠,同萍黄,光徐安)1895,广州起义,陆皓东,标开始

兴中会

1900,惠州起义,郑士良,博同情 1906,萍浏醴起义,龚春台 1907-1908,华南地区六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

1910,广州新军起义,倪映典 1911,黄花冈起义,黄兴

1907,徐锡麟起义,同盟会秋瑾被牵连就义

光复会

1908,安庆新军起义,熊成基

评价:无强导,组织弱(领导组织-先锋队)无据地,不长久(根据地)重党军,不依民(人民战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背景:文共建(文学社和共进会),新军基;川保路,酿时机

过程:双十晚,熊金起;建政府,稳形势;求名望,未握权

一月一,民国立;内统一,外和平;无步骤,显空泛

外交困(争反正,取帝承),财政难(帝破坏,内不统);评价:基础弱,存危机;虽有缺,立场坚(民主共和)注:《临时约法》:定国体,内阁制,三权分,确共和;虽有缺,仍革民

袁世凯窃权

背景:镇革命,清让权;帝施压,立宪望;革内妥,达协议

过程:革让权,帝退位;中山辞,袁选立;宋案生,二次革;最后战,终失败

评价:纲不彻,(指导思想)不动民;(人民群众)组织散,(领导组织)无武装;(武装斗争)翻帝制,建共和;播民主,击帝势;创条件,影外国;史证明,资不通。(历史的层次是人民群众-领导组织-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活动,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层次。具有这么一个层次的团体就构成相应的利益集团,我们一般是通过历史人物的选择来反映历史中的利益集团的选择,这是一个代表的问题。明显这里有五个大集团:袁,清,帝,立宪和革命,正是这五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左右中国历史的发展。)

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比较的特点及原因: 殖封确:帝清民,三较量;半殖序,得以立

矛合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帝间矛,侵策变,中外勾

改到革:民资展,新教育;改良败,民族危

北洋军阀的统治 背景:半殖封,社根源;清廷迫,紧练兵;袁个人,能动用;辛翻帝,封未净;资发展,供物基;国际看,帝策变;过程:1920,直皖战争,直奉-皖,皖败1922,第一次直奉,直-奉,奉败1924,第二次直奉,直-奉,直败评价:主买帝,三结合;主封建,帝现代;综合看,近代化拥军队,占地盘;帝靠山,均封建;统治法,残且愚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1-1914,白朗起义,民国初年规模最大的起义 1913,宋教仁案,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1913,二次革命,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独裁

1915,筹安六君子,杨度、严复等,讨论国体,支持袁世凯称帝 1915,二十一条,一战间,迫袁签;称帝切,五九耻;日接德,延租借;不割租,聘顾问;全国反,终未施

1915,洪宪帝制,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

1916,护国运动,袁世凯实行帝制,蔡锷、李烈钧和唐继尧云南起兵

1916-1917,府院之争,黎元洪总统府和段祺瑞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1917,张勋复辟,张勋策划溥仪复辟帝制

1917,护法运动,张勋复辟,中山讨逆;段氏掌权,广州护法 注:“好人政府”主义:1922,蔡元培、胡适和梁漱溟,提出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

“废督裁兵”:1921,只有废除督军,裁减军队,才能杜绝乱源,本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联省自治”:1920,章太炎和胡适,建立联省自治共和国

“制宪主义”:20世纪初期改良主义思潮,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四五十,外企生;人数少,但集中;资本展,队伍壮;自在段,转自为

新文化运动

背景:军阀战,帝加侵;一战间,民资展;启蒙传,辛民共;袁复古,知难容

过程:提民科,倡新德,革文学

评价:实质是探索中国的出路

封位动,民科弘;马义传,立文繁;先进子,多偏激。

注:1915-1926,《新青年》,上海,陈独秀

1918-1919,《每周评论》,北京,陈独秀主编,后胡适主编,和李大钊展开“问题与主义”之争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与顽,资战封;革与保,民革传;新文化,动封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客观需,无壮醒;新文化,十月革;过程:1919,李大钊,新青年;我马观,系统介 1920,李大钊,建团体;北京立,马研会

五四后,三论争;核心在,如何改;评价: 注:三论争:问题与主义(胡适和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张东荪);无政府主义

五四运动

背景:巴黎会,求遭拒;德山东,转日本

过程:五四动,在北京;六三运,转上海;放学生,拒签字

评价:彻底反,开新民(世无革,工登台,先知领,义工和)注:新旧民主革命比较:同社性-同任务-同革性

领导,思想;(背景)前途,深度;(过程)结果,所属;(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背景:十月革,共产助;工壮大(阶基),马义传(思基),小组立(组基)过程:1921,上海,中共一大,定目标,确原则,任组工 1922,上海,中共二大,高低纲,两步走,反帝封

评价:新政党,代族利,面貌新

注:1922-1923,港安京(香港海员,安源路矿和京汉铁路(经转政)),三罢工;敌势大,需同盟;无权基,需武斗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敌强大,必然果;反帝封,存可能;国际帮,客观求

过程:1924,国党一,标形成;新三民,统政基;评价:联正确,领必须;农中心,武特点

注:新三民主义:增反帝,主族平;普民权,联专政;节制资,针私人。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新目标,策手段

北伐战争

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背景:1924,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北京政变

1925,上海,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掀起全国性群众革命高潮;统一并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5,谢持和邹鲁,西上会议派,反三策派别 1926.3,中山舰事件 1926.5,整理党务案

过程:1926.7,广州出师北伐;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 1927,共产党组织领导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三次上海武装起义;湖南农村大革命

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评价:

7、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 1927,宁汉合流

1928,出师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

统治措施:控财金,成四家,特保甲

注:改订新约:结割据,帝策变;民心向,国权争;外交胜,映民望,税收增,有局限。

两次北伐:背景,目的,性质,领导,军队,态度(对帝)新旧军阀混战

1928,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李宗仁,桂系军队、地盘全失 1929,蒋冯战争,蒋介石和冯玉祥,冯败回陕西

1930,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拥蒋入关,蒋胜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背景: 过程:1927,八七会议,批右倾,土地革;武装反,秋收起

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第一枪

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根据地,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

广州起义,叶挺和张太雷,第一个城市工农民主政府

评价:独立导,新时期;建军队,定原则;锻炼党,打帝反;鼓斗志,开道路;城不通,三结合(军队,农民和土地革命),国际弊

注:工农武装割据:中共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民主革命-农民革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1928,古田会议,肃清了一切旧式军队的影响,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然性:工不强,城缺基;内无主,外无立;三次败,因在城。

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

背景: 过程:1930-1931,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1932,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共“左倾”主导,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错误指示

1933,第五次反围剿,博古和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 1934,红军长征

1935,遵义会议,确毛导,独立解,转折点 1936,会宁会师

评价:危转安,留精华,播火种

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业救国:办实业,救中国;洋务生,兴辛五;?与荪,机不同;前展资,后反马

8、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背景:1927,东方会议--田中奏折(台湾-朝鲜-满蒙-全中国-全世界)过程:1931,九一八事变 1932,一二八事变,伪满州国成立

1935,华北事变(何梅协定:削党部,撤军队,散机关,免官吏,止抗日)评价: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1931,马占山,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3,冯玉祥和吉鸿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蔡廷锴和李济深,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5,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瓦窑堡会议,论证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西安事变

背景:共统战,学生运,民救亡,蒋内战

过程:调部队,临长安;哭柬败,遂兵柬;双十二,扣蒋氏 评价:粉内战,各层团;中共诚,表成熟;共针现,揭序幕;促转化,初形成(蒋介石的政策是没有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是符合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也符合稳定压倒一切的。张、杨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前有共军,后有蒋军,老窝有日军,其它地方有军阀。共产党的政策也是正确的,只有统一战线,才能借刀杀人,自己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可以说没有日本侵华,中国人民将在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日本教育了中国人民,使他们认清了国共两党;也锻炼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武装起来,进而为共产党的宣传节约了时间,准备了充分的军队基础,使共产党在战后短短一两年间就变守为攻。抗日战争最大的赢家是共产党,当然也是中国人民,因为他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芦沟桥事变

背景:九一八,华北变

过程:七月七,宛平察;遭拒绝,攻卢沟;佟赵殉,评价陷

评价:揭序幕,抗战始

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

背景:全面战,统战立

过程:国民正,共敌后;1937,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

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太原会战

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

南京大屠杀 1938,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

武汉会战

近卫第三次声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南京陷,第一次;武汉陷,第二次)193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限共、防共、溶共”,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4,豫湘桂战役

评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史必然,矛盾转;西安变,共策调;民党求,妨英美

过程:九一八,八一宣;西安变,七七备;八一三,统线立

评价:势所趋,人心向,国共变

广泛性,不稳定;共为心,两条线

共党号,民力推;族危重,互相让;存前提,可长存(如果没有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国共统一战线能否建立还会是个问题。因为双十二事变到八一三事变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这中间双方都没有特别的动作。)抗日民族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比较:广泛度,组织异;合方式,政军异;两条线,结果异;任务差,环境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背景:1937,洛川会议,析形势,定路线,阐原则(独立自主);(坚领导,打游击,建根据,动群抗,减租息)1938,《论持久战》,三阶段 过程:1937-1938,聂荣臻,晋察冀根据地;刘伯承和徐向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贺龙,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百团大战,焚囚笼,增信心,提威望

评价:根据建,三三制,固团结;农缴租,主减息,利联合;大生产,奠物基;开整风,奠思基;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背景:抗战前,工临海

过程:七七始,淞沪紧,四○结;评价:迁工厂,奠工基;迁学校,保人才

中共“七大”的召开

背景:45年,抗战末;国六大,共七大;变民胜,争前途

过程:论联合,两前途;提党任,确毛思

评价:总经验,定路线;克错误,达团结;奠三基(政,思,组),毛思立(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共七大先召开,国六大后召开,经典教材却先说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召开六大,然后才说共产党为了中国前途召开七大。这明显是有失公正,其实双方都是在准备抢夺胜利果实,而且是共产党先动手布置的。不过结束倒是国民党先结束,共产党晚了不少。)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背景: 过程:战略防,七七变;战相持,广武陷;战反攻,美太平(43)评价:第一次,全胜利;危转兴,转折点;增尊信,世战份 正义战,全族抗;共砥柱,两相依;世互配,根本因(共产党是中流砥柱,很多人有非议。其实这里确实是有点夸大其词,因为毕竟正规的日军是由国民党抵御的。但也算说的过去,因为二者基础不一样,国民党是先国(己)后民,而共产党是先民后国,这里的民是坚定的反日集团,也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和民站在一起,就等于顺历史潮流。民是砥柱,所以代表民的共产党也可以说是砥柱。国共是基础不同的两派,根本不会有完全相融的可能,只是在外敌入侵才会团结在一起的。国共日是个三角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互不相容,又互相利用,实质是三派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之间的斗争。)(读历史,最大的原则就是:以史为鉴。学习一切的经验,记住一切的教训。最大的忌讳就是:以古非今。没有人可以改变历史,所以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共产党的教训记住,经验吸取。不要去过分追究和批评当年的错误,没有太多的意义,未来才是现实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最好的态度。)

9、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反革策:“假和平,真内战”

伪宪法:46秋,伪国大

破民主:一二一,校场口;下关残,李闻血;二二八,镇民党

卖主权:求美援,签通航

国共重庆谈判 背景:国际势:社阵大,民解展,资阵变

国内势:矛盾转,内战策

过程:45重,双十定

评价:表诚意,扩影响;内战爆发及其演进

1946.6,进攻中原解放区,八月战,粉全面

1947,春,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孟良崮,粉重点;1947.6,力量变,开反攻;刘邓出,目大别;中区立,被转主;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内战前,党民呼,双十定,政协开;政协会,民无合;内战开,二战线,民党决

注:第二战线:爱国运,周先称;五二运(1947),标确立

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联与斗,防左右

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背景:力量变,展决战

过程:1948.9-11,林彪,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

1948.11-1,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

1948.12-1,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平津战役 1949.4,渡江战役

评价:方针正,军积极;民支援,第二线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

三战役,民党裂,美策变;蒋引退,李代职;北平协,蒋否定

中间线,和平改,刷新政;势最大,民主盟;国共斗,建共和;旧民纲,新期续;帝否定,美蒋反;共党策,形势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1949.3,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重心移,确基策;分成份,估形势;号召党,警糖炮

过程:1949.9,政协商,定纲领

评价:国建立,史必然;果蒋否,民资弱;形势变,三线转

注:解放战争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政治:内战前,争和主;内战后,坚决斗;三战后,转路线;胜前夕,拆骗局;国党灭,政协开

经济:46改,47纲

军事:先自卫,再歼敌,接反攻,又决战,革到底,全国胜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基本政策: 第一次,国内战,两合作

第二次,国内战,土地革,武装推

抗日战,国共联

第三次,国内战,打倒蒋,推翻党,建民联(民主联合政府)(共产党的政策变的最快,与时俱进,也是通常意义上的背叛,所以背叛不是什么坏事,只有这样才能发展)

10、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1915,中国科学社,赵元任,秉志和杨铨,美国成立,1918社址迁回中国

1927,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以“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为宗旨

成就:地质学:李四光

数学: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熊庆来

物理学:钱三强、钱学森

化学:候德榜

现代新儒学思潮

背景:20世纪20年代,续儒道,服宋明;儒通西,谋现代。

第一代:梁漱溟、熊十力和钱穆

第二代:唐君毅、徐复观和牟宗三

第三代:杜维明、刘述先和成中英

过程:儒本位,融西哲,加民科;儒心性,文实体,怀敬同;富根源,危机意,宗教情

评价:中为本,反西化;立本土,融合西;文救国,实不通;中体限,认难客

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背景:五四后,新旧斗,文革展;大革败,新人入,思幼稚;共领导,反文剿,立左翼

过程:30-36,上海立,鲁迅见;翻理论,培人才;开批判,促文展

评价:新前驱,打文剿;造马队,创理文;有左倾,团当党;照搬外,轻艺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

政治:收官资,消特权,土改革(50,土地法大纲)外交:一边倒,另起灶,扫净屋,贸互通

文化:新学制,院系调,知改造

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1950-1953,抗美援朝 1950,整党建党

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不要四面出击》

镇压反革命 1951,三反五反

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恢复的原因:心发展,方针正;党自建,理完备

社会主义改造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改造完成

背景:国营强,资改验;农合验,苏启示 过程: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生产组-供销社-合作社

资工商:私-国-社

评价: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956,《论十大关系》

1956,中共八大:提任务,定方针,探革向,强专政,文教展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历史学复习笔记 篇2

高三语文的考点众多, 知识点庞杂, 所以我认为语文自主复习中学生除了随堂记录好笔记外, 学会科学完整、个性化地整理笔记是必须的, 甚至比记录更重要。以“识记能力层级”为例, 在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这几个考点内容时, 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考点知识浩如烟海, 复习量大, 易混点多、遗忘又快, 总觉得劳而无功, 复习到最后冲刺阶段, 最低的能力层级反倒成为最难得分的。如果学生能在一年的复习中整理出一本贴合自己学情的好笔记, 这时的冲刺将会事半功倍, 成效卓著。

介绍如何记录整理笔记的方法有很多, 如康乃尔形式 (即5R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中心记录法、表格记录法、梗概记录法等等, 但我认为首先要区分“记录笔记”和“整理笔记”这两个概念。它们是先后相承, 互相补充的一个整体。完整准确的记录是整理的前提, 整理是巩固记录效果的保证, 但两者也有很多的区别。从时间上看, 记录笔记应是随堂进行, 整理笔记需在课堂学习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从思维过程看, 记录笔记是听讲、思考、记录的协同作战, 因此跟上老师进度, 把握重点、记录要点是关键;整理笔记是理解、归纳、记录和反复复习的综合作战, 因此归纳和复习是核心。对于高三学生而言, 高一高二已经记录了海量笔记, 并且在复习过程中高三老师还会增补大量新的知识点, 如果没有筛选、归纳和整合, 那将溺死在笔记之海中, 忙忙碌碌却低效甚至无效。

记录整理笔记意义非凡, 可有很多同学却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却缺乏必要的指导, 导致学生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学生的惰性导致笔记少而空, 只是老师板书的机械复制;学生学而不思, 只是不停地抄写, 导致笔记多而杂, 或者散而乱, 笔记反而成为高效复习的绊脚石。

高三复习必须把记录整理笔记的权利与方法交还给学生, 这是每一个高三老师应该深思并努力做到的。这一年知识传授固然重要, 但其实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一本符合自己学情的笔记本也是教师的必修课。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绝对信任学生的整理能力。老师要相信学生能比各种教辅资料书整理得更好。其实这一点做到并不容易, 有的老师会因担心学生整理的不完整、耽误时间等而选择油印现成的资料给学生, 然后安排学生使劲背诵。用现成的资料固然省时省事, 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何尝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只有学生自己整理, 他才会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或模棱两可的, 做一遍抄写固然费时, 却为后来无数遍查缺补漏赢得了时间, 方便随时翻看复习。否则, 当学生需要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 他将不得不在繁杂的资料中再次去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 寻找似曾相识或不会的内容, 这样的寻找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再者, 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整理, 重难点也就不是自己的重难点, 而全是老师或资料所认为的重难点, 而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难点一定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仅以高三语文的“识记”能力层级为例, 老师不会读不会认的字怎么可能就完全与学生不会的绝对吻合呢?所以, 请教师将整理笔记的权利、时间都交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重视笔记整理, 并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 相信他们不但能做好, 还可以灵活多样, 因人而异, 百花齐放, 放权与指导后的笔记经常会令老师刮目相看, 自叹不如, 这样的笔记整理也会让学生既整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其次, 老师要切实做好整理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高三的语文笔记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归类整理。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 如果没有归类, 再多的抄写也是徒劳, 只有归类才能逻辑清晰, 重难点突出, 因此归类整理是任何考点梳理必备的整理方法。例如识记字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按照“声母易错”“韵母易错”“声调易错”“多音字易错”“特例易混”等类别来归类整理, 发现一点就在相应的类别补充一点, 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易错字音表。再如识记成语, 可按照“多义成语”“谦辞敬辞不同”“褒贬色彩不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歇后语”“惯用语”“陌生成语”等类别归类整理。

二是反思整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反思整理。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他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 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但是, 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 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都显示为知识学习, 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在今天, “知识树”的构建依然适用于高三语文复习。学生在复习一个考点之前先将该考点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构建一棵“知识树”, 就能从总体上明白该考点总共有哪些知识, 哪些先学, 哪些后学, 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 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清晰的复习思路, 也便于随时进行归类整理。该考点复习完之后再回头整理完善之前建立的“知识树”, 力求清楚这棵大树的每一根枝条, 每一片树叶。例如诗歌鉴赏, 可将这一块分为题材分辨篇、形象鉴赏篇、技巧鉴赏篇、语言鉴赏篇、情感鉴赏篇五大块, 然后逐块细化, 再细分成很多小块, 也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在复习中有清晰的复习脉络, 复习前、复习中和复习后都会反复地构建这棵大树, 最终诗歌鉴赏的诸多考点了然于胸。

每次练习或检测后更需要反思整理。让学生把错题简单地抄到笔记本上不叫反思, 叫浪费时间, 形式主义。学生抄写错题后应该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同类型题目举例, 甚至有变形后的题型举例等。这种整理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次反复增补才能做全做透彻。

三是拾零整理。语文复习常常让人觉得知识庞杂, 浩如烟海, 复习劳而无功, 付出多回报少, 因此有的学生甚至少数老师都寄希望于考试时的语感, 这是很不靠谱的, 显然是投机主义。其实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不妨采取拾零整理的方法, 聚沙成塔, 滴水石穿。

例如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这一块, 高三往往因时间有限而被轻视, 很多学生都会感慨高三的作文写作没感觉, 老师也觉得学生的作文灵性不够, 甚至不如高一高二的水平。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可以做很多形式的拾零训练, 比如复习教材时, 灵光乍现, 会对教材产生一些新的支离破碎的看法、见解, 这时候马上记录下来, 长短不限, 哪怕只有一句话, 一个例子都是好的。在复习《孔雀东南飞》时我讲到了“大团圆结局”, 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例子来讨论, 对“大团圆结局”的优劣也做了全方位的评价, 观点有十几种之多, 我让他们随手记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又如复习必修二的《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 我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家在情感上的异同, 学生发现苏轼最后的情感由悲转乐, 而王羲之始终沉浸在悲情中, 于是深化了对苏轼旷达乐观性格的认识。再如学生非常喜欢用陶渊明作为文章的论据, 所以在复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杂诗十二首》 (其二) 时, 我引导他们思考陶渊明可以用来论证哪些观点或话题, 又该如何运用, 让学生明白旧例要用准确, 用新颖。

这种拾零的意识不仅仅在课堂上,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具备。比如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听到只言片语, 让你有所触动, 引发内心的某种感悟, 这时候赶紧记下来。这种记录不同于专门的作文摘抄, 也无须苦思冥想, 关键在于保证情感或观点的及时性。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不是老师上几节作文课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教师当授之以渔。

以上三种整理笔记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拾零整理到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归类整理和反思整理, 而在每一轮的归类、反思中要不断地补充完善, 这也正是拾零整理。

第三, 教师要督促检查以保证笔记整理和笔记复习的效果。整理笔记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学习任务, 意志力差、习惯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坚持, 老师要长期指导, 定期检查, 做好总结。再好的笔记如果不经常复习也是一堆废纸, 所以老师要安排时间指导学生不断地回头梳理、补充、复习笔记,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笔记的作用, 使之成为复习的利器。

老师,高三数学复习要不要记笔记 篇3

生乙:教材和教辅用书上都有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所以偶尔记一点拓展与注释。

生丙:虽然复习资料上都有,但我还是坚持记下来,我认为对于理解概念的本质是大有好处的。如复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时,您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定理都要证一遍,我都是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其他同学的证明方法记录下来,我感觉收获很大。虽然有时未必完全理解,但课后再讨论,感觉收获更大,特别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一位同学给出空间向量的证法,设平面a内两条相交直线a,6的方向向量分别为n和b,直线z的一个方向向量为n,在平面a内任取一直线c,其方向向量记为c,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c=xa+yb,n⊥a,n⊥b。所以,n·c=n·(xa+yb)=xn·a+yn·b=0,所以n⊥c,由线面垂直定义知l⊥α。

生丁:这种证明方法我仅仅记一个思路,但老师提出是否还有其他证明方法时,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笔记给出旁注“老师说,还有传统几何法的证明思路”,课后我与几位同学讨论,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探究,我们认为要利用线线垂直的条件,先构造等腰三角形,不妨设直线l过a与b的交点0,在l上取点P,Q,分布在点O的两侧,且PO=QO,在直线a和6上分别取点A和B。在平面α内任取一直线c,不妨设其过点O,直线c与AB交于点M。

因为l⊥a,所以a垂直平分线段PQ,因此PA=QA。同理PB=QB。

再证明三角形全等,又AB=AB,所以△PAB≌△QAB,于是∠PAB=∠QAB。

可以证明三角PAM≌△QAM,所以PM=QM,这样又构造新的等腰三角形,所以OM⊥PQ,从而证明直线l垂直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于是得到结论。

老师的一句话,激发了我们几位同学的探索热情,整个探究过程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定理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构造法研究问题时的威力,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认为记笔记主要是记要点、关键点、疑惑点和兴奋点。

师:生丙与生丁记笔记各有特色,但他们主要是先听课,再记笔记,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疑惑点他们都是先放一放,课后再进行探究,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

生戊:我认为记笔记主要是用于课后复习巩固,有时对课本上的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如果是复习基础知识,我主要是听老师讲解,碰到关键之处就在教材上圈点,对于老师或同学给出的不同证明思路,我也是抓住关键词记录在教材相关位置,课后自己再独立完成相关证明。例如在复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时我主要就是记住老师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

课后我又证明一遍,有的给出另外一种证明方法。

师:你为什么要重新证明?

生戊:当公式或定理记得模糊不清时,我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推导,这样有利于自主探究性学习。

师:你对上述思维导图中哪一个公式给出另一种证明方法?

高中政治复习笔记 篇4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中考总复习笔记4 篇5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中2008级9班

罗化请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二.古诗词赏析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七、《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九、《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十一、《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古诗词赏析练习答案

一、《观沧海》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天静沙·秋思》

1、深秋晚景图

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B

三、《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

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自然情趣

5、B(应是“如此”之意)

6、C(“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安史之乱

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A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送别

3、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赤壁》

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D

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B

2、A

九、《山坡羊·潼关怀古》

1、D(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意近即可)

3、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可怜

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十一、《蒹葭》

1、D

中考物理精选复习笔记 篇6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3、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有关。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扬声器和吸尘器等。

4、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安培(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N极。

中考历史复习初探 篇7

一初中历史复习中的总体步骤

中考复习, 教师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轮: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中, 各有轻重,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中。中考的命题范围是初中整套教材, 若是学生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做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 而且第一轮复习好了就可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好基础, 更容易达到复习效果。因而我认为, 第一轮复习时间应是最长的, 需要将近两个月时间。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 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 若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 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 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 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教师主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复习, 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分为几个模块,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把当时的时政热点问题融合进来, 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讲解热点专题。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 通过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专题, 这样将历史与时政相结合,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复习效果。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同时进行第三轮复习, 两者穿插在一起, 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加深印象。

二初三历史复习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 掌握基础知识, 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 试卷难度适中, 考查的重点是基本史实的再现。中考是政治和历史共同组成一张试卷, 是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看起来很容易, 但实际上若是每道题都要翻书, 时间肯定不够。那些依赖翻书的学生往往没法做完题目, 思考能力题基本上都没做, 并且试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从书中找到, 而是要经过一番思考, 考的是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 以提高答题效率。但中考在即,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 由于是开卷, 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 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 借此帮助学生熟悉课本, 引导学生把书本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第二, 精心设计试题, 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 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 每套试题精心筛选, 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 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 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 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 掌握窍门, 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 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 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 这样比较醒目, 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 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三, 关心热点, 关注生活。新课改下, 中考试卷的试题普遍较灵活, 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来考查, 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日常生活。因而在复习中, 教师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 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知识“巧”复习 篇8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它要有一定的条件,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我们要充分运用它,在学习中,用各种方法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刺激大脑来加强随意识记。

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例如将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词,将材料与自己熟悉和容易记住的事物联系起来。《辛丑条约》的内容为:要清政府赔款、要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反抗、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划分租界建领事馆等,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

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学习一段材料后,若过很长时间才去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复习,所以,知识一定要及时、反复复习,最好当天就复习,减慢遗忘进程。

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深层加工。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精细加工方法。历史知识涉及许多名词和概念,做笔记要记录重要的主题材料信息,同时留开余地,以便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例如学习美国的1787年宪法,联系英国的《权利法案》,进一步了解掌握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两种政体的异同。

组织与整合

上一篇:改名字申请书范本下一篇:地产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