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科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而风景园林学科作为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一员,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无疑对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风景园林学科的管理类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行业管理、相关政策与法规、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养护管理、规划设计管理、植物配置管理、园林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管理作为具体手段, 对风景园林建设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与调整, 从而保证风景园林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使用、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科学性与严谨性[1]。风景园林学科的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和优化改革对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风景园林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输, 课程内容条文多、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的形成、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的建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经过多年的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体会, 结合已经结题的西南大学教学改革获奖项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园林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提出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的改革。

二、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邀请同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相关专业教师、本校毕业后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以及在校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调研, 提出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体系调整意见。意见指出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请行业实践者进课堂, 而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实践中去, 探索结合实践项目的管理课教学方法。在上一步调研的基础上, 教学院长、系主任以及相关专业老师共同讨论、修订培养方案和制订每门管理类课程教学大纲, 界定每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深度, 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除了设置必修的基础类风景园林管理课程外, 还应针对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要求设置风景园林管理类选修课程, 从而提供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更专业的知识指导。

加强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的实验性环节, 组织和引导学生到景观设计单位、园林施工现场、花卉苗木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去进行实践的学习, 亲身感受风景园林管理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2]。

三、教学团队改革

了解市场需求、熟悉市场运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教师由于职业限制没有亲身经历过创业、工程项目及公司管理, 很多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而风景园林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主要是来自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院、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他们长期从事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施工、监理等具体工作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3]。因此, 由多位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共同组建的风景园林管理教学团队能够将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实践性完美结合。每一位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特点, 选择自己擅长的章节或专题, 通过大课堂集体教学、小课堂分组讨论和个人独立研修相结合的形式, 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某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效能, 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到课程成绩的考核都由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共同研究、集体完成。教学团队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对学生获取更实用的知识、开阔眼界和创新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团队授课法已经在06级-15级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管理》课程中运用, 我们的授课团队由二位本院专业教师、一位外校专业教师、三位重庆市大型园林公司领军人构成。这种团队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学生和学院一致的认可。目前我们也在尝试将这种团队教学模式引入风景园林管理类的其他课程, 也已初见成效。

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涉及条纹太多, 以前大都采用以传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死记硬背, 像机器一样学习,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实现从以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管理, 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迫在眉睫。这也对教师及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及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 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学科内容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大课堂集中教学时, 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以拍照、录像的方式记录和风景园林管理相关的图像资料, 并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 利用微信、超星学习通等工具软件搭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平台[4]。将经典案例和重点难点录制成微视频以微课的形式供学生反复学习和思考。结合大课堂的集中学习以及个人的研修, 在小课堂分组讨论中, 鼓励学生多发表观点, 老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

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以往的评价都是以期末成绩为主, 期末成绩通常占总评成绩的70%-80%;而考试形式也无外乎试卷和论文两种方式。只要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复习一下基本都能通过试卷的测试。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 但是更多的是考察学生查阅文献、整合知识和写作的能力, 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 也可能写出高分论文。因此, 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 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5]。课外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学习通网络平台统计在线学习时间、完成任务数、观看微课的次数、在线提问、发起讨论和解答同学提问等方面的数据;课堂学习过程评价可以从课堂出勤、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团队协作、作品展示、章节作业及平时测试等几个方面进行。过程评价有助于老师全面地、动态地、实时地了解学生情况, 及时消灭一些不利因素,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另外, 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和考试内容方面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将终结性评价所占比例调整至50%-60%;减少名称解释、填空、简答等要求记忆力强可简单复述的题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等综合性强的题型。如果是以论文的形式作为终结性评价, 则需把论文要求具体化, 防止假大空的文章。通过这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使得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优化和改革, 将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市场需求、互联网技术和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整个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风景园林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程相关人群调研的结果调整风景园林学科管理类课程体系结构;组建专业教师与企事业单位领军人相结合的风景园林管理教学团队;采用大课堂集体教学、小课堂分组讨论和个人独立研修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建立学习过程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旨在为提高风景园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高素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余慧.基于成果导向的“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教育与改革, 2017 (11) :134-135.

[2] 苟喻, 尹克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园林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2) :194-196.

[3] 苟喻, 尹克林, 刘洪斌.《园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5) :176-178.

[4] 孟家松, 赵大球, 陶俊.《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8, 24 (2) :127-132.

[5] 徐文欢, 王瑞霖.美国加州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探析[J].学校管理与发展.2016 (3) :19-22.

上一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析下一篇:试论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