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人生作文(推荐16篇)
记忆中听过这首带着乡土气息的歌,但今天却只有这一句,而且还不标准。我印象中爷爷不太喜欢听音乐,为何今天反常呢?正在我纳闷时,我和爷爷已来到了我放学必经的巷子口。
一把长长的凳子,最前头还固定着一块磨刀石,一位比我爷爷还要年长些的的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力地在磨刀石上磨着手中的剪刀。只见那老爷爷手背上的青筋全部暴露出来,手上的皮肤粗糙黝黑。老爷爷的额头已渗出了滴滴汗水,但从他的神情中却感觉不到丝丝的吃力与劳累,瞧他那陶醉的表情,分明是开心与喜悦呀!还时不时地抬头继续吆喝 磨剪子嘞,戗菜刀
再看看我身旁的爷爷,嘴角上扬着,也是一副陶醉的表情,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那老爷爷的磨刀石。 爷爷,我们要磨刀吗? 呵呵,呵呵,爷爷满足地笑着, 不磨刀。 那咱们走吧,我回家还要写作业呢。 我催促着爷爷,爷爷的眼中分明闪出了一丝失望,但很快就笑呵呵地带着我朝家走。
爷爷,真不知道你喜欢看人家磨刀。 我打趣道。
呵呵,你是不知道,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没有电视、电脑,也没有像样的玩具,只要一听到院子里来了磨剪子、戗菜刀的,小伙伴们全都出来,围在一起看看热闹,说说笑笑,那日子过得真开心! 爷爷越说越兴奋, 可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不需要磨了,我好久都没看到磨剪子、戗菜刀的了,也没有多少人会这手艺了,真担心这手艺会消失。 说到这儿,爷爷的神情又黯淡了下来。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 这样的论调尤其盛行也颇适用。好多人就是凭借着“会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并委以重用, 那些所谓“不会干”的往往只能靠边站, 默默无闻地工作, 好事没他的份儿。那时等级观念凸显, 论资排辈盛行, 干得再好也不如关系搞得好管用。在企业中曾流传着这类话题的顺口溜也颇多, 其中就有这样一则:“干的不如看的, 看的不如扯淡的”, 这话既是当时的写照又是人们的一种无奈。
而今,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由于私营经济的迅速崛起, 中外合资企业进驻中国大地, 一改企业吃大锅饭的做法, 那种只会见风使舵的人也早已失去了生存空间, 失去了用武之地。在今天的企业里再也听不到‘会不会干, 会不会来事’这样令人生厌的字眼, 取而代之的则是某某工作能力多么强, 工作多么出色, 技术多么过硬, 领导多么器重等等诸如此类。从所使用的语言上也能看出这巨大的变化来。因此, ‘会不会干, 会不会来事’一说早就被高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彻底淹没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这是经济体制大变革的结果。在现代企业中做事靠的就是你的工作能力, 靠的就是你的工作业绩, 说得再好听, 如果做不到, 与事无补, 老板也绝不会一味迁就你, 没什么好讲的, 对不起, 这岗位你不胜任, 请你思考, 请你做出选择。能者上庸者下, 就这么简单。
最近偶闻某领域内, 如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里仍有类似的话题出现。这不能不让我想起了与本话题有关的一个人, 一个技术工作者, 这个人就是因为不会来事, 不会讨好领导而深受其害。他的名字叫张良, 是我的同事。对于张良所走过的路我是再清楚不过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是一起从学校被分配到省内这家知名的国有企业中从事专业设计工作的。
张良是从农村考出来的, 虽然在省城读了四年大学, 算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但他骨子里那种纯朴、憨厚的品质并没有改变, 他为人真诚正直, 话不多, 喜欢看书学习, 喜欢钻研业务, 每次领导交给的设计任务都能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同事对他评价也都很好。但是, 他不从流俗, 最讨厌的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 最鄙视的就是低三下四的做事方法。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在那个年代显得格格不入, 无法跟上潮流, 也就无法施展他的才华。说不出道不来, 就差那么一点点。背地里人们对其议论最多的当然就是他这倔强的性格:“这个人哪样都好, 就是太倔, 不会来事, 不会送礼, 哪个领导会喜欢, 会重用呢?可惜!实在可惜!”当时很多人都替他咋舌惋惜。当然, 恶意讽刺甚至向领导打小报告的也不是没有, 这些他全然不予理睬。这也是他不能被重用的根本原因。其实在那个年代里何止张良一个。
在技术上他一贯追求的是科学、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方法。对待技术每个细节他都非常仔细认真, 用他的话说“搞技术马虎不得,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糊涂。”讨论技术问题他喜欢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喜欢较真, 只要是正确的就要坚持, 哪怕是领导也绝不妥协。记得有个客户要做一台多效降膜式蒸发器, 参数给的不全, 领导说差不多就行了, 张良听后却跟领导争论得面红耳赤, 最终他还是让客户提供了此参数, 事后我跟他说:“何必呢, 你跟领导好好说不就完了。”他当即反驳道:“这是一个技术工作者说的话吗?设备最后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不搞清楚怎么搞设计?”
有一次, 一厂家要上一套生产木糖醇的三效降膜式蒸发器, 先前是跟温州一厂家签定的合同。实施加工过程中, 他们到厂家抽检时发现与合同要求大相径庭, 无奈只好终止了合同, 为此损失了十多万元。总部领导责令有关部门调查此事, 作批示:再上此项目绝不允许有类似事件发生。有了教训, 项目实施起来如履薄冰, 谁都不敢出现一点差错和纰漏。后来找到我们厂, 当时销售主管与张良亲自赶赴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及商务协商。据销售主管后来回忆:当时在技术交流时, 厂家一共找了13位负责生产工艺的技术人员, 真可谓各个都是考官, 各个都从不同角度轮番向张良提出若干技术问题, 张良则以计算为依据, 以实际应用的经验说服对方, 他左右逢源, 对答如流, 交流后厂家对他的技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对技术没有异议。但是在签合同时厂家却留了一手, 合同上其中有一条款是这样写的:不支付预付款, 设备制造过程中需经甲方检查, 制造完毕需经甲方检查确认, 没有问题后乙方方可将设备运抵甲方厂内。设备进厂再次经过检查确认没问题后, 甲方在三日内向乙方支付60%设备款,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甲方再支付给乙方30%设备款, 余10%为质保金, 质保期为一年。其实, 谁看了这样的条款都会感到太苛刻。一般厂家是不太敢签的。
因为技术过硬, 设备安装调试一次成功, 生产出的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生产工艺的要求。产品完全合格, 用户也很满意, 设备款当然一分不欠。此项目当时在我厂曾一度被传为佳话。
其实, 在我的印象中张良的技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崭露头角, 那时不少人利用业余时间找他咨询技术问题或搞些设计什么的, 不料这事却传到厂领导的耳朵里, 厂长还曾找张良谈过话, 张良当即反驳道:第一我搞的设计与本厂无关;第二我没有占用工作时间;第三我没像厂内某些人打着厂子旗号, 公活私干。张良几句话说得厂长面红耳赤, 无言以对, 是因为说到了他们的痛处。据说时任销售厂长确有此事, 张良的话是有证据的, 自然厂长也脱不了干系。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这个曾经为行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龙头企业终因管理不善彻底倒闭了, 退出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舞台。人们在为它惋惜的同时, 也由衷地感谢它, 正是因为这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锻炼出以张良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骨干。记得那时企业还没有彻底倒闭南方
记得那时企业还没有彻底倒闭, 南方几家企业就邀请他。本地一位老厂长亲自登门到他家请他与之合作做企业, 并答应给他25%的技术股份。就这样, 张良一做就是五年, 如今他设计的产品已遍布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 有的还出口到了国外。
张良所从事的专业设计工作从未间断, 一直到今天他还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工作着, 探索着。他经常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杂志上撰写学术论文, 目前已发表140多篇;在全国性行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5次, 他还是某科技杂志的编委, 目前他已是国内某行业的知名技术专家。
像张良这样的技术工作者在我国各个行业里其实有很多, 他们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坚守着, 奉献着。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执着, 探索, 有过人的本领。
飞翔在蔚蓝的天空,我发现我是如此渺小。天空广阔,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一阵微风吹来,我降低了飞行高度开始下沉。我看见一个公园里有好多孩子在玩耍,他们纯真的笑容让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
突然,我发现我停止了飞行,原来是被一根树枝钩住了,左转右转也无法逃脱。我大喊大叫,可是无人应答,十分伤心。
这时,我看见树下有一个小女孩正踮着脚,用手指指着树顶,对身边的爸爸叫喊着。我以为她在看树上的小鸟,等看到她爸爸拿来了一根竹竿,我才明白她刚才所指的是我。想到自己就要得救了,我开心极了。就在我快要逃脱树枝的时候,恰好一阵风吹过,让我又回到了我的世界——蓝天。我扭动着我的身体向她致意并说再见,女孩似乎看见并懂得了我的心意,她欢喜地蹦跳着,朝着我飞的方向追来……
我又快乐地“上路”了。我身边不时会有鸟儿飞过,它们三三两两、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十分热闹。
飞了好久好久,我来到了一个炊烟袅袅的村庄。我看见有棵树下站着一位老大娘,听周围人说,老人有个不孝的儿子,昨天回家把家里可以卖钱的家具都搬走了,还骂了老人一顿……年迈的大娘依偎在树干上,似乎只要一阵风吹来,就会跌倒。我不想再听下去,心里很难受。老人对子女的关怀,做孩子的怎么就不能体会呢?如果没有父母,他还会有今天吗?我真想把她的儿子找回来,让她好好地孝敬老人……
我本以为世界上的人和事都很美好,原来我错了。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发现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我不想停止,我想继续飞行!
有时我庆幸自己成为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天空,寻找自己的快乐,当我遇到困难有人会帮助我;而有时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只充满魔力的风筝帮助老人找回儿子;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想给予世界帮助,用我的力量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
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或优美或凄凉……我们要学会欣赏不同的风景,慢慢长大。
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继续它的人生,欣赏它的风景……
进化论
这是一个有比喻意义的命题作文,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本文采用的是实写。作者把自己幻化为一只断线风筝,通过对其在旅途中看到的某些人与事的描绘来诠释命题,首尾呼应,结构清晰,语言平实晓畅,符合考场写作要求。但本文得分不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审读不细,构思不严。
从全文看,作者是想通过对旅途中看到的两个场景(小女孩与老大娘)的叙述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要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要学会欣赏不同的风景。但从文章对这两个场景的描绘中难以得出结尾处的议论,叙议脱节。这是材料审读和文章构思的问题,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写作随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执著是一种坚守,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追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保安贾作胜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未能继续学习。打工的几年里,他一直坚持自学,从没放弃梦想。在当保安员期间,贾作胜利用业余时间到教室旁听课程和名家讲座,在图书馆工作闲暇博览群书,最终通过自学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如今,贾作胜还在努力学习,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考上研究生。再渺小再微弱的人,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执著,脚踏实地的努力,就能实现梦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执著是一种专注,是一心一意,百折不挠的探索。
绘画大师凡·高27岁才步入画坛,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只凭对绘画的热爱,他在家里支起画架,没完没了地练习。但所有人都对他的作品嗤之以鼻。这并没有动摇凡·高的决心。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凡·高一生穷困潦倒,但从不言放弃。凡·高对命运的执著,对艺术的信仰,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强光,在多年后照亮他的理想。
执著是一种付出,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坚持。
华罗庚从小痴迷数学。幼时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在单调的生活中,他自学数学。后来他因病致残,也没有自暴自弃,拖着病腿,忍着疼痛,在油灯下学到深夜。华罗庚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最终实现了他的诺言“工作到最后一分钟”。他一生的坎坷经历都在讲述着对数学的执著与奉献。
因为执著,我们遭受磨难,饱经坎坷;也因为执著,我们的理想发芽,价值升华。
到了车站,站上手扶梯,缓缓地上升,而那金黄色太阳慢慢浮现在我眼前,好像即将演出时布幕渐渐拉开,令人兴奋又期待,正当布幕全拉开时,我看见太阳映照在环绕它身旁一朵松散又均匀白云上,让整片天空染上金黄色,就连达芬奇的圣像画作上的太阳,也相形失色。金黄的太阳将周遭所有的景物,洒上金粉,仿如置身奇幻世界,回头一瞥不远处的莲池潭,真是波光潋滟,艳如西施。
当当……火车到站钟声响起,还没看够也来不及开起手机照相,就直奔月台去了,在火车上一直望着窗外,珍惜这短暂的相遇。至今,虽然失去了那场美景,但看着天空总想起那时的美景一片绚烂而神圣的天空,一场华丽而庄严的造物者之秀,似乎再也无缘欣赏了,因为迎接着我的总是阴霾而昏暗的污浊天空。
我不时望着天空期待再次相会。有时看到,云朵亦散乱亦均匀地围绕着区域上空,犹如风帆点点;有时看到,厚重而灰蒙蒙的带乌云弥漫天际,心情也为之抑郁忧闷;可是衷心期盼那“金黄色太阳”的重现豋场,朝思暮想的奇幻魅景,始终妹限于眼前!
渐渐地,一轮红日绝尘而出,越于苍天,向大地喷洒着光和热。
传闻,海洋动物馆风景如画,数百种水生动物栖居其中,安闲自在,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于是,踏着清晨的曙光,我来到此地。一入拱门,各种海报扑面而来。看,这只企鹅在捕食,瞧,那只海豚在戏水……我按耐不住兴奋,匆匆加快步伐,心中却莫名的有些不安。
进入内堂,却见各种动物如行尸走肉般待在玻璃墙里,任游人拍照挑逗,指指点点。天哪!这是企鹅!眼前皮毛发暗,长短不齐,夹杂着些许棕色毛发,两眼呆滞,毫无生机,除眼睛间或一轮,与雕像无异。天啊!放眼望去,孤独的西伯利亚狼,毫无生机的小丑鱼,呆滞的鲨鱼……匆匆走过去没有丝毫喜悦,心中满是阴霾,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匆匆返家。
太阳似永不知疲惫,喷吐着如炙如烈的焰。明亮的天空向俗世倾倒着多余的光和热。烦闷的空气包围着我,挤压着我,伴随滚滚热浪,使我喘不过气。我突然发现我对家如此依赖,只愿这大巴疾行如飞,让我远离这罪恶深渊,早日到达温馨的家中。到了,到了!我按耐不住兴奋,蹦下车,好久没有拥抱大自然了,我喃喃地说道,贪婪地吮吸着属于这片土地最纯净、质朴的空气。
站在村口眺望,西斜的落日,挂破村头的树梢,洇红了整个村庄,羞赧的夕阳扯下一片云彩,又匆匆地躲入西边的鸟巢。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原来熟悉的风景也可以如此妙不可言。
是母亲。烈日炎炎,母亲依旧在田间劳作,身影似有些孤独,有些苍老,走进,母亲颈间围一条湿毛巾,间或用毛巾拭去脸上的汗水。烈日当空照,树荫也慑于烈日的威势,忍不住垂下头来,同时也享受着母亲对它的修修剪剪。母亲脸颊通红,似已劳作许久,母亲如此辛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是为了我生活的更好。
这一刻,我觉得是那么美,心中慢慢的感动,用手机定格这一瞬,永久珍藏。
回家倒一杯水,润湿母亲干涸的嘴唇;用一条清凉的毛巾,为母亲驱散些许烈日暑气;下地同母亲一起劳作,让母亲明白——我长大了,能为母亲分忧。
洗出母亲劳作的照片,写下:太阳当空照,母亲地下锄——这是最美的风景。
如果仅仅是为了极言泰山、黄山之胜,没什么不可以;如果真以为从此无岳可朝,无山可看,恐怕就是一种浅见了。
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其心悠然,其身却并不在南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后人赞之极具“独坐”之神韵,而敬亭山则不过是宣城外一座寻常峰峦,有名的只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宣州;写了前后《赤壁赋》的苏东坡,在一个极平凡的月夜游了一座极平凡的寺庙,却抓住瞬间佳境,同样作出传诵千古的最敏感的记录《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山水除因东晋琅琊王司马睿避难而小有名气外,并不是特别出名的风景区。
自然形胜的奥妙无可穷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其高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其壮阔。江南秀丽,塞北苍茫;紫禁皇城巍峨雄伟,苏州园林纤巧玲珑;现代景观固然大开视野,废墟残迹同样启人深思。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中玄机,在于非止于目之所接,乃归于心之所得。旅游,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行为。因为各人的性格、气质、学识、教养、观念、情志、年龄、性别、职业,乃至彼时彼地的处境和心理状态的不同,同样的旅游,结果也完全可以是大异其趣的。
如今游人如潮的北京故宫御花园,当年的末代皇帝却只醉心于百年老树上蚂蚁的自由爬行。笔者在火车上偶遇一位来自塞外戈壁的旅游者,他花了几千元专程来南方度假,并不遍访名胜,只是一味地晓行夜宿乘车坐船,他需要的只是这满世界的草与树的绿色,水与雾的湿润。平生但得闲暇或机遇,能够北上南下东奔西走,甚至远涉重洋历览五洲,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三五友人,相邀于所居既久的城市郊外,寻一僻静处,或疏林或荒湖,置几只罐头,举几盏薄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其兴不也足以使人不知东方之既白么?
一个心灵充盈富有的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能从无诗处读出诗来,从无画处看出画来,从无乐处听出乐来。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所言:“世界永远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对美的发现。”
自然形胜如此,人文世界亦然。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应该把人生当作一个审美过程。倘将人生作审美观,则人生与旅游有无数相似之处:阳光雨露、春花秋实是风景,冰雪风霜、炎夏严冬也是风景;一马平川、春风得意是风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是风景;豪宅深院、山珍海味是风景,蓬门茅屋、粗茶淡饭也是风景;香车宝马、前呼后拥是风景,闲居索处、儿孙绕膝也是风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是风景,无事静坐,有福读书也是风景;安邦定国,造福社会是风景,老骥伏枥、洁身自好也是风景;辉且煌矣、青史留名是风景,平而淡也、无愧无悔也是风景;沐浴养育之恩的童年是风景,求知求立的青少年是风景,年富力强的中年是风景,静穆、浑圆、绚烂如同夕阳的晚年最是风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能否领悟其中奥妙,差别只在各人的志愿、胸襟和情怀。
即使有束缚,也可以拥有风景。
——题记
越长大,越孤单。
不知何时起,与同伴字正腔圆地争论一件小事时她们那红扑扑的脸已淡出了记忆,相见时也不再侃侃而谈,取而代之的是被母亲送去各种学习时一路的寂寥。
那个霞光满天的黄昏,于我而言却很不寻常。约好的母亲并没有准时出现在熟悉的拐角。于是,我与同学一起回家,一路小叙。冷风不停地卷着靠边的落叶,落叶轻轻地擦过我们的脚边,又悄无声息地飘走。回眸间,街上已空无一人,徒留我们几个孑然而立,不禁有些酸涩的.滋味,即使我们谁也没有抱怨一句,但我知道,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定掀起了对这种束缚如潮的抗议。
绕过一个拐角,街心的小公园在冷风中热闹依旧,几个小孩子正在放风筝。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感染了我们这些疲惫的过客,不禁停住了脚步。忽然起了大风,那五彩斑斓的风筝也翩翩起舞,纵使黄昏的万缕金霞衬得这云卷云舒煞是磅礴,但风筝时而翻转时而滑翔的精彩表演更夺人眼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霎时间我竟被这份美震撼了——风筝纵使能飞得高远,但它们的另一端始终牵连着一根束缚它们的细线。而眼前这些随风舞动的风筝,却不像牵线木偶般木讷、笨拙,而是迎风而上,舞出了自由,舞出了自己的姿态!
风渐渐地平息,落叶还在半空中打着旋儿,最终还是落到了地上。而那高高飞舞的风筝,仍盘旋在半空,缄默地向人们传达自由的奥秘。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惊羡,风筝何以演绎出这番精彩绝伦的表演?我惊诧的目光迎上那帮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与每天清晨在路边看到的一样可爱,且无忧无虑,我略略会意了——原来风筝的自由,全然取决于操控者的心态。
我们分开,往各自家中走去。
细雨绵绵,秋风拂过,卷落一地的树叶,带走无尽的遐想。
坐在汽车上,从繁华的都市出发,经过朴实的乡村,踏过辽阔的草原,越过雄伟的高山,眺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当繁花落尽,尘埃归定,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见到了那最美的风景--人性之美。
那是一个极普通的夏日午后。
我从书店往家赶,走在墙边窄窄的阴影下,却依然汗流浃背,忍不住在心里咒骂着这蒸笼般的天气。
好不容易等来了公交车,一跃而上,顿时凉爽的感觉席满全身,浑身的毛孔似乎都长大了嘴巴,拼命的呼吸着。前面正好是红灯,我找了空位坐下,转头看向窗外,一位卖冰棍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后背略有些弯的他坐在一张板凳上,身边摆放着一台冷藏柜,上面盖了厚厚的棉被,一只手摇摆着蒲扇,微微的笑着看着过往的路上。
这时,一个青年迈着大步走到老人面前,买了一根雪糕,一边走一边撕开了雪糕的.袋子,白色的包装袋从他的指尖滑落,在微风中轻舞着,宛如断了线的风筝,飘落在马路中央,在我眼中,是那样的刺眼。
老人缓缓的站起身来,左右看了看车辆,向那塑料袋走去,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看着它步履蹒跚的样子,我心头不由得一紧,是为老人赞叹,还是为他担心?就在老人缓缓弯下腰时,一阵风吹过,塑料袋又向前移动了几米,可老人并没有放弃,踉跄走出几步,捡起袋子,神情严肃的好像在进行一个仪式。当他将袋子投进垃圾桶时,他满头大汗的脸上突然闪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太阳光照在他脸上,是那么的柔和。老人执着与乐观的精神,也宛如一缕阳光,流淌进我的心房。
正是因为这个老人,我明白了人性的美丽。其实,风景就在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妈妈一句关切的话语,爸爸一个鼓励的眼神,助人为乐的热情,还有舍己为人的无私,正是这诸多的画面,才组成了人生道路上美丽的风景,这些风景比花更绚烂,比草更顽强,比山更高大,比海更宽广。漫漫人生路,有了这些风景,才会更加的美好。
去了一趟黄山,我没有跟随在众人身后一窝蜂似的去观赏迎客松的苍翠劲拔、雾海日出的气势磅礴,但内心依然觉得十分充实。常常可以看到游客们一路紧跟着导游行军似的走马观花,往往连一些自己特别喜爱的景观都不能驻足仔细欣赏一番便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回去后仅凭导游的几句说辞和相机里的照片聊以欣慰,而内心的风景却早已荡然无存。
舒婷曾在一篇散文中描述过人们旅游时的情景:“男人向山汹汹奔去,女人随水娓娓而来。”“男人”的心中没有风景,只是被“征服”的快感所诱导,浮躁的他们是无法欣赏到真正的风景的;而那些“女人”们却可以带着孩子在溪边悠闲地戏水,优雅地抚弄着山间的野花——溪水、野花淡雅的色彩、天然的秀美定会使她们比“男人”们获得更充实的感受。
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很多人都处于那种“跟团旅游”一样的生存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浮躁的情绪充斥着人们的内心,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能够静下心来,细心地体味生活,欣赏生活细微处的美好呢?
“去看山,看水,看工人的手,看孩子的眼睛,看男人爱的女人们……去看并发现,去看并感受,去看并被震撼。”这是《生活杂志》的办刊主旨。它呼吁我们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或欢快、或忧伤、或明媚、或沧桑的细节,只要放慢追名逐利的脚步,精心观赏和感悟,你定会收获颇丰。
有一幅名为《远方》的照片,拍摄者只是抓拍了一列火车启动时那一瞬间的场景,但透过车窗,你可以看到乘客们的眼神传达出纷繁无限的情感。他们有的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有的深感离别的痛苦,有的按捺不住回家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定格成了永恒。这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给人无穷回味。
有人说,每一个不曾欣赏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要被浮华的名利、庸俗的娱乐所淹没,拥有一双如孩子一般澄澈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中隐藏着的无穷无尽的美!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狭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者自冗。不要忘记,我们那双细瞄着官场进退起伏、紧盯着股票交易所红绿荧屏的眼睛,本该是看山看水看云看天的灵动的眸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切记:慢慢走,欣赏啊!
当今世界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开始进入快节奏的时代,必须不断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于是乎,求快贪快,成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殊不知,慢,同时是我们需要的,它也有善的一面。
慢有时是成功跳跃所准备的跳板。这慢是一种积累,是循序渐进。古人言欲速则不达,强调的就是一个慢字。厚积才能薄发,正如砌房子建高楼,总是从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最后才垒成万丈高楼大厦。《进化论》是达尔文长年累月观察研究的结晶,电灯是爱迪生经过千百次的失败后才给世人带来光明,《红楼梦》是曹雪芹增删十次,批阅五载的心血酿成。由此可见,慢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厚厚的青石板也不是水滴一两日就能滴穿的,伟人们做出的光辉成就,无不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和艰辛的探索创造出来的。
慢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当追求更高更远更快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着时间的脚步走,以做时代的夸父为豪。于是,一路上踉踉跄跄,顾此失彼,在享受速度的同时错失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体验。我们不妨放慢脚步,一路把各种美好的东西收藏于心,譬如甜蜜的爱情、温暖的亲情和纯洁的友情,还有人世间的真善美,生活中的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王本道在他的.《胡杨仰止》中写道,正是他在途中停下前进的脚步,走进那一片苍凉而遒劲的胡杨林,他看到了荒漠中生命的顽强伟大,感受到了世代守护着这一片土地的爱与执着;那风沙雕镂的塑像,是荒漠上一首永恒的歌,震撼人心。如果王本道只是匆忙地想穿越那一片荒漠,回首走过的路,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充盈的感动溢于心头。这正如我们走过人生的岁月,走得太快了,回首时会发现跳过了许多本应慢走的人生路程,留下了许多空白,空余叹息。该慢时便慢,品一茗茶,赏一支曲,慢,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哲人说,世人熙来攘往皆为利,芸芸众生万般皆为名。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最后却一无所获,或是不择手段谋取个人私利,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陪了夫人又折兵。生活中的诱惑太多,我们须小心地把好前进的方向盘,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成就人生的高度。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弄不好嘴还烫出了水泡。生活中的诸多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
当然,我们说的慢,不是拖泥带水,不是推诿懒散,而是积极的做人生的储备,为成功做充分的准备,以乐观的态度去体验生活。慢得恰到好处,便是人生的最大收获。
因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应适当把握节奏的度。需快当快,需慢当慢,张弛有度,快慢适宜,才能使人生处于最佳的状态。
小学时的我,成绩还不赖,满心欢喜地以为,初中也可以按这种状态,风平浪静地度过。然而,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月考,便给了我当头一棒,试卷上那一个又一个大大的红叉叉,半夜都在梦里朝我张牙舞爪,我第一次感到学习这么难,我是这么的吃力,焦虑之余我也有丝厌倦了。上课发呆、知识点掌握不全、作业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七个字:吃饭,睡觉,打豆豆……期末考试近了,我仍倔强地认为,小学还好,初中不会太差,哪想到期末成绩又给了我一杵子。敲得我分不清方向,76分的历史分数最终瓦解我所有的伪装,我当街大哭,旁边的妈妈没说一句话,把我带回了家。
我在书桌前坐了大半夜,想了很多,心里总是一个声音在问我“你真的愿意就这样吗?”“不,当然不愿意!”我带着哭腔喊出了声,妈妈接话了:“不愿意那就拿出行动来!”于是,从寒假起,我便开始坚持预习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巩固题,我都不放过,有时夜已深,有时人已静,我结束一天的预习课程准备起身睡觉,妈妈鼓励的拥抱总如约而至。渐渐地,弄懂新知后的愉悦,攻破难题后的激动,把我之前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久违笑容也回到了我脸上……新的学期,我一如既往保持向上的状态,不断超越,完成了许多个我上个学期从未达到的第一次:第一次上了700分,第一次闯入了前十名,笫一次超过女神级竞争对手……终于,我又找回了那个内心阳光灿烂的女孩。
友人谭宗远,在此任职十余年,潜心读书,勤奋写作,妙文佳构,情趣盎然,近日,读到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风景旧曾谙》一书,十分喜悦,一篇接一篇地竟不能释手,20多万字的书被我很快读完。
宗远的擅长写作,首先在于他对书的痴迷,对书的酷爱。他的这种“酷”,远胜于当今某些年轻人那些似懂非懂,自以为是,明明肤浅、故作深沉的“酷”,而是对书这个文化载体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宗远当工人时,既“手头儿紧”,见了书“又眼馋、上瘾。”为借书、买书,寻觅搜求精打细算,吃了不少苦头。可一旦淘到价格合适的好书,会“大喜过望”地“揽在怀里”。在《无处藏书》等随笔中,他以令人忍俊不禁的率真和幽默,记述了他把书视为“养命宝”的窘境和期盼,他对文史类的诗词、札记、散文、书话、尺牍、杂剧、列传、小说等广为涉猎,悉心收藏,刻苦研读,收益颇丰。所以,书中的文笔十分从容。
他不断造访学者、诗人、作家、画家等社会名流,撰写了不少格调清新、意蕴丰盈、文笔俊逸,不乏风趣的特写,毫无刻板程式和空泛,既耐读,又有人情味儿。如《驴背上的张中行》、《梁树年与张大千》、《王世襄与“秋虫文艺”》、《文化馆长张伟的一天》、悼念著名演员潭宗尧的《哭大哥》、追忆戏剧家翁偶虹的《告别翁老》等,让人觉得朴实无华情意真切。他借出差机会,在参观访问、体味民俗、游览名胜之后写下的不少随笔、散文,自然流畅,宛如山间潺潺作响的清溪,悦人耳目,润人心田。如《看绿》:“这里满眼是绿,绿天绿地绿围屏,连风都是绿的,在北方,一两搂粗的银杏树已属少见,这里却有的是,且粗得多,傲然耸立,蓊郁得紧,茶园桔园更是万顷一碧,妙不可言。就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绿云中,时而闪出一角粉墙黛瓦的民居,格外叫人心动。住在这里的人有福了。”散文辑中的《青云谱》、《剪下一片蔚蓝》等都是精练生动的作品。不少篇什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功力。
在“左邻右舍”这一辑中,作者对老街旧邻芸芸众生的刻画勾勒,蕴有老舍先生遗风,颇有京味语言特色。像絮絮叨叨没话找话的“高大妈”,清爽利落善作怪样的“乔老太”,憨态十足手艺差劲的小木匠,净走背字身世坎坷的花儿张……都让人从字里行间觉得如闻其声,活灵活现。这其中,《门丁肉饼》、《开花豆和芸豆饼》是非常有滋有味的两篇:“馅饼厚墩墩的,显然不是擀出来的,而是‘摁’出来的,一个个那么圆溜。皮儿菲薄,夹着诱人的馅儿,这哪儿叫馅儿啊,简直是肉坨儿,咬一口顺嘴冒油,那份香就别提了。”“天早黑透了,路灯黄蒙蒙的,勉强能照个亮儿,老肖站在灯底下,模糊糊一个轮廓,悄没声地等着买主。他从棉巴掌里抽出手来,接过钱,凑在眼皮底下看看,放心地揣进兜里,然后用个没把儿的瓷杯,满满舀一碗豆,小心地倒在孩子端的小碗里。他始终沉默着,一句话没有,像个闷葫芦。……大人们有时也照顾照顾他的买卖,买回一小盘儿豆,放在炉盘上,倒上一盅半盅酒,就着豆,啧儿咂地再喝二两。方圆几里,老肖的开花豆算出了名。”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是达不到如此绘声绘色回味悠长的。
书名“风景旧曾谙”,出自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一句诗。确实,无论古今,只有谙熟生活,才能描绘好一片人生的风景。希望宗远笔下绘出更好更多的人生风景!
网络出版实务研修班推迟举办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参考》杂志和幻剑书盟等国内著名文学网站联合举办的“网络原创作品出版操作实务研修班”原定于11月底在北京市开办,现根据一些出版社的要求,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研修班日期改为2007年1月中旬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这个初冬的午后,阳光的温暖和着微拂的风,竟似春天一般。那些本已凋零的枝桠,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于风中轻轻晃动着身躯。
原本,冬季的萧条,总是压抑的。而因为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温暖,让人们的心中竟有了明亮的色彩。于内心,我也早已勾勒出了一幅和煦温馨的画面。画面中,有绿树,有红花,有山水,有烟霞。我相信,这心中的风景,定会陪我走过萧索和寒冷,还有每一个春夏秋冬。
时光悠悠,承载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岁月无涯,将我们的光阴付诸东流。每一个季节的交替,都让人不胜岁月的匆匆而深深叹息。“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当时光给予了我们足够的阅历与思考,我们便开始了生命的探寻。或许,每一个人生,都不是孤独的。而每个人生,都在千万年前,有过类似的痕吧?犹如河滩上的贝壳,历经千万年的浪打风吹,方显现出那璀璨的模样。而人生,是否也是历经千万年的坎坷与磨难,方来到这个世上,与过去重逢?
也或许,这只是我一个幼稚的想法。仔细想来,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这世间,虽落叶万千,却没有一片是相同的。那些类似的经历,附着在每一个人身上,便是人们那共同的喜怒哀乐,而这些类似的经历,早已将人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坐在午后的暖阳中,我细细思量。人生,这个命题,总是太过庄严,使我不得不停下思索。
一片片落叶,覆盖了这个初冬。这使我不禁想起来,每个四月,落红匆匆。如今,花去,叶落,总算诠释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旅程。看那飞舞的落叶,不着一丝的忧伤,于天地间快乐飞舞,我心中的风景,也再一次焕发出了生动的色彩。
千年前,古人也如我们一样,凭窗临风,叹过往,惜将来。而如今,我们也是站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跟他们一样的思考与人生。叹息之余,总免不了徒增伤感。任何生命,总是要陨落的,不是吗?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是有朝一日也终会分崩离析?更何况是这亿万年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的悲观与感叹呢?想来,只有一点,正如周国平曾经说到:回想起来,许多年来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他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现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是的,我们只有一个人生!
正因为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才觉得时光匆匆,许多话还没来得及说,许多事还没来得及做,便走到了人生的暮年,这才是最令人悲观的.。儿时,未觉时光短暂。及至到了中年,回首,才发现人生已过了大半,而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有几件是完满的。此时,我们才感到了惶恐。
既然人生只有一个,我们所做的一切,岂不早晚是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劝解别人和自我,要锲而不舍、矢志不移的去奋斗呢?而不是干脆快活人生,无所求,无所为?正如周国平说: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想要奋斗,却最终会落花流水,想要消遣,却也觉毫无意义。那么,我们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也许,人类拥有的智慧和领悟,让这些矛盾正在达成和解。正如周国平又说:也许,困惑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是了,正是人类拥有的智慧,才不会使我们陷入迷茫和困顿。也正是因为智慧,才引领着我们如何穿越人生的风雨,去寻觅到属于自己内心的真正的风景。而这风景,也便是历经坎坷和风霜之后收获的坦然和宁静。
既然人生短暂,那么我们何不求在有限的人生中,超越悲观和卑微,收获安宁和幸福?哪怕是片刻,也足矣。而这样的思考,也让我们驱除虚荣和傲慢,自卑和虚无,甘于平静和淡泊,也未尝不是与人生达成一个圆满的和解。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我知道,黄昏很快就要来临。枯黄的落叶,于黑暗来临前的宁静中从容的点缀在林荫中,和着那嶙峋的枝桠,似乎在静默的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和心情。一切浮华,最终落下。灰白的天际间,似乎只有落日前的沉静与恢宏,还在续写着曾经的不屈与辉煌。
2.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3.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只有贡献,方可衡量人生的价值。
4.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5.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6.现实是此岸,成功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兴趣便是河上的桥,只要行动就可以通过。
7.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8.在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9.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到这样有文化、有思想的圣地,我觉得我是不是胆子太大了,后来想想有徐克、姜文在帮我,我就挥一挥衣袖,拨开几片云彩,我就兴奋地来了。”9月18日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林青霞甫一露面,就引来了阵阵欢呼,没错,“作家”林青霞宣传处女作新书《窗里窗外》来了。
“窗”字在林青霞这里,是娱乐圈的化身。从十七岁高中毕业,走进电影《窗外》开始,林青霞把自己娱乐圈的生活形容为“窗内的世界”;嫁到香港一心做主妇,她说她“走出了窗外”;时不时地写写字,写家人、写际遇,她笑称:“我在窗边写文章。”
美丽装饰了她的窗,她装饰了别人的梦。从窗里到窗外,这是林青霞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窗里做戏
拍摄处女作《窗外》之前,17岁的林青霞刚刚高中毕业,那是一个爱做梦的年龄。由于没能考上大学,她晚上都会去台北车站对面的补习班上课。一个晚上,在和同学张俐仁到西装店拿订做好的蓝白花纹喇叭裤的路上,她们遇到了星探杨琦,正是杨琦,让林青霞与电影正式结缘。
这一次,对电影充满好奇的林青霞决定大胆尝试。她和张俐仁在公共电话亭里主动联系上了杨琦,在推掉一部有“美女落水戏”的电影邀约后,林青霞和张俐仁被杨琦带到了80年代电影公司,试镜后没多久,杨琦就亲自登门,告诉林青霞,导演选中了她做主角。
为了保护女儿,父母坚决不让林青霞涉足电影圈,母亲拿当年最红的女星林黛和乐蒂为例说服她:“最红的明星到头来也是以自杀收场,你又何苦……”直到电影公司请来山东老乡说情,并再三保证,父母才放下心来,不过母亲还是“拿着剧本把所有的接吻戏都打上了叉。”
电影《窗外》是根据琼瑶的第一本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琼瑶为林青霞新书《窗里窗外》写的序言中,她写道:“看到这个书名,我就知道,青霞受《窗外》的影响实在很大。她的十七岁,以至后来的电影岁月,都在《窗外》的开始下而改变。”第一次拍电影,第一次做女主角,甚至就连第一次亲吻,她都奉献给了这部电影,饰演老师的演员胡奇,成了她这辈子吻的第一个男人。
拍摄《窗外》的日子,林青霞轻松而快乐,从片场回到家里,她时常跟母亲诉说拍戏时的趣事,而母亲却语重心长地回应:希望你以后都那么快乐。
《窗外》当时并没有在台湾上映,由于该片根据琼瑶的半自传体小说改编,这位名声响彻华文文坛的女作家要求禁止该片在台上映。1973年夏天,《窗外》“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香港上映收获了相当高的票房,林青霞一夜成名,香港人称她为“青春玉女”。在踏入影视圈的最初七年,林青霞拍了55部电影,主要是浪漫文艺片,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她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据传,当时制片商只要签到秦汉、秦祥林、林青霞、林凤娇其中之二的合约,就可以筹措到资金开镜。最忙的时候,林青霞同时开拍六部电影。
从拍摄第一部电影到结婚淡出影坛的22年时光,在林青霞看来,是“声名大噪却郁郁寡欢”。
那个年代,明星们没有经纪人,母亲成了为林青霞打点一切的“助理”,当然,她自己也要一点一滴地学习如何处理事情。早期接受采访时,她总是据实相告,毫无技巧,当访问内容印成白纸黑字,免不了会得罪人。于是,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样样都需要她投注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从学生到银幕偶像,这转变对林青霞而言太快了,作为“大明星”的她感受到了孤立。
“我甚至哭不出来——我不快乐到连眼泪都流不出来。那时候我真的、真的很不快乐。我内心有一种麻木感,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我不让自己被情感控制,所以我猜我的心就此封闭起来,我唯一在乎的是把每天的工作做完。”她说。
因为想要改变窒息的现状,林青霞在1979年底选择远走美国加州进修,以躲开周遭恼人的一切。
1981年,林青霞从美国回来,那时候的影坛已经换了格调。70年代盛极一时的文艺爱情片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写实和诙谐喜剧片。在这个十年里,林青霞将工作重心从“讲究人情”的台北移到了“崇尚自由”的香港,没有了人情包袱的她,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电影,试图摆脱“清纯玉女”的形象。
上个世纪90年代,刀剑武侠片又成了银幕上的主流,从1991年接拍《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之后的十七部电影里,有十一部是刀剑武侠片,而正是从这部电影带来的强烈反响,导致后来大部分电影公司都找林青霞饰演反串男人的武侠片。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动辄血流如注,这个时期的电影成了现在林青霞家里的“禁片”,女儿们都表示“非常害怕”。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全球卖座的电影,殊不知,在徐克拍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之初,金庸和黄霑这两个“大人物”都对林青霞饰演东方不败一角持反对意见,理由是“林青霞太美了,哪有人相信她是男人?”琼瑶也在《窗里窗外》序言中写到,从未遇见能和林青霞媲美的女子。
美艳不可方物,令人不敢逼视,林青霞成为一代人关于美人的本能想象和不灭印记。
窗外修行
窗里窗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只有一扇窗的距离。突然之间,林青霞从当红大明星变身当家小女人。
1994年6月29日,林青霞在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就与认识不到半年的香港商人邢李源结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婚礼上,港台媒体都雇直升机到他们的住所上空拍照,他们还守在邢李源家大门口超过一星期,并试图买通邻居,以求拍到他们的照片。
作为当时婚礼来宾的贾安妮回忆,婚礼现场非常感人,和香港人在酒店办喜酒不同,林青霞的婚礼是在自己家里举办,“游泳池里全是花,到处都是。好美,好浪漫。Michael(邢李源)向青霞的父母保证:‘从今以后我会照顾她。’那一刻好些人大受感动,甚至哭了起来。”
22年,100部电影,林青霞为自己的演艺生涯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回望“窗内”的时光,她说:“通常我是不会想念从影时光的。我喜欢演戏,所以我在这行待了22年。我非常认真。”婚后的林青霞,不再战战兢兢,她开始忠于自我,悠然地享受起婚姻生活。
渐渐的,她发现,结婚以后,报章杂志刊登的照片,和以往的照片不太一样,现在的她,更加沉稳、自然。好友贾安妮感受到了林青霞身上明显的变化,她说:“以前的她是电影明星,每回我们出门吃饭或相约碰面,她老是迟到,如今第一个到的总是她。”
在贾安妮看来,过去的林青霞很在意他人对她的观感。现在她的外表靓丽如昔,却时有变化。有时她穿的像个母亲或妻子,有时像个贵妇,有时像个学生,不同的装扮使人永远年轻。
2006年11月,剪了齐耳短发的林青霞出现在作家龙应台《我的香港笔记》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新书发布会现场,黑色上衣、牛仔长裤、中筒马靴的装束,简约而帅气,坐在第一排的她,翘着二郎腿认真地做着笔记,发布会过半,她应龙应台邀请上台朗诵书中一首来自香港民间“打小人”的说词:“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冇顶透,日日去撼头。打你个小人面,等你全家中非典,成世都犯贱……”引来台上台下笑声一片。
“别人眼里她是女神,是万众瞩目的巨星,在我们眼里她却是个天天追着我们穿衣服,一会儿怕我们热,一会儿怕我们冷的妈妈。”大女儿邢嘉倩在为林青霞作的序中写道。她是林青霞的继女,她们认识那年,她只有六岁。起初,嘉倩担心“父爱会被夺走”,一段时间以后,她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母爱。现在,母女俩更像是姐妹,22岁的嘉倩在情路上“兜兜转转受了一些苦”的时候,林青霞没有走远,她说:“亲爱的,在情路上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苦,今天看来,都成了如烟的往事,何须在意?”
她很享受做母亲的过程,她习惯一边用食指和中指按摩着孩子们的背脊,一边跟她们讲述小时候在乡下的故事;她以身作则,教导女儿讨年迈的外公开心。
作为妻子的林青霞,信守“相爱,但不依赖”的信条,她知道丈夫邢李源是个工作狂,于是一个人去看电影、听演唱会,好不自在。
不时会有报道说林青霞婚姻生变,也有相反的说法称富豪邢李源斥巨资为太太打造“皇宫”,但林青霞以家庭作堡垒,百毒不侵。琼瑶不无欣赏地表示:“我没有看到那个‘皇后’,如何在皇宫里享受着她的‘三温暖’。我看到的,依然是我那纯真飘逸的青霞,坐在灯下的计算机前,写着她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惑……体会着她人生中的‘三温暖’。”
《窗里窗外》收集了林青霞自己撰写的四十多篇散文,朴素明净,诗情禅意,文如其人。从知天命之年开始写作,她的笔下在诠释生命的经验,美丽从未远离,只是跃然纸上。林青霞的好友纷纷撰文盛赞她的处女书作,仿若欣赏那张不曾老去的容颜。
【风景人生作文】推荐阅读:
最亮丽人生的风景作文11-04
人生处处有风景的好句11-23
等待人生最美的风景情感美文11-26
话说风景作文07-03
垂钓风景作文07-21
西安风景作文07-22
昨日风景作文10-16
黄河风景作文12-06
600字校园的风景线作文:亮丽的风景线11-13
新疆的风景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