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吸吮手指分析与辅导的心理案例

摘要:求助者皮皮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频繁吸吮手指,引起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向家长详细了解情况,并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指导家长正确对待问题并充分理解孩子,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经过一学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家长和老师的紧密配合,皮皮吸吮手指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能自信地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关键词:焦虑;接纳;情绪;心理需求

第一章 求助者的信息

皮皮 男孩 6岁 一年级的小学生

求助者皮皮的问题表现:最近一年半多的时间,在家和学校,皮皮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吮手指,次数多,时间长。皮皮能够意识到吸吮手指是不好的现象。但在家中,父母提醒皮皮不要吸吮手指时,皮皮会发脾气。有时候,爸爸媽妈提醒皮皮不要吸吮手指,皮皮反而对着干,偏把手伸进嘴巴里。

皮皮比较敏感,在父母和奶奶面前,比较任性。皮皮非常在意对和错,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拒绝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

第二章 求助者的故事

皮皮妈妈孕晚期卧床保胎三个月,缺少足够的运动,药品补钙。足月顺产,产程快。

从出生到七个月,妈妈和奶奶一起抚养皮皮,母乳喂养。七个月以后,妈妈去上班。停母乳,皮皮开始吃奶粉。白天,奶奶独自一个人带皮皮。奶奶爱出去玩,找人聊天,所以几乎每天带皮皮出门。奶奶疼爱和溺爱皮皮,经常会说听皮皮的,都听皮皮的。但皮皮发脾气闹得厉害的时候,奶奶会急躁、没有耐心。晚上,妈妈下班之后,主力带娃。陪皮皮玩耍,读书和讲故事等。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爸爸有时能辅助带娃,就这样一直到三岁的时候。皮皮有两三个固定的好伙伴。

从一岁开始,父母发现皮皮吃饭和睡觉习惯不好。也是之前家长没有有意识的培养皮皮吃饭的好习惯。吃饭费劲,吃得少,奶奶喂和追着喂次数多。皮皮从小闹觉,一放到床上就醒。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白天几乎抱着睡。饿的时候,困的时候,皮皮一般不说,不会表达出来,大多数时候会发脾气。

皮皮三岁的时候,搬家,固定玩耍的小伙伴发生了变化。紧接着,皮皮就上幼儿园。没有因为入园问题哭过,顺利过渡。小班的时候,一直很爱去幼儿园。据幼儿园的老师说,皮皮在幼儿园比较听话,午睡好,吃饭还可以,就是有点慢。中班的时候,皮皮会说有位老师态度比较凶,有两个小朋友爱打人。有次从幼儿园回家,皮皮哭着说,自己没有犯错,那位老师很大声对着他吼。知道了生病等情况可以不去幼儿园之后,皮皮有时会找理由不去幼儿园。经常说喜欢周五、周六和周日,因为可以不去幼儿园,最不喜欢周一。但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坚持让皮皮去幼儿园。

小的时候,皮皮很少吸吮手指,但从中班下半学期,发现皮皮有吸吮手指现象。一段时间内,持续频繁,次数多,时间长。皮皮经常,习惯性把手放到嘴巴里。

皮皮的生日是八月份,在班级里几乎是最小的孩子。班级里,月份大的孩子在动手和表达方面能力强,经常被老师表扬。皮皮产生强烈的落差。皮皮敏感,慢热,腼腆。另一方面,皮皮好胜心又特别强,游戏中很在意输赢。在幼儿园中班,因为游戏被淘汰,发过好大的脾气。自从上幼儿园,皮皮喜欢和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几个小女孩一起玩耍。

奶奶负责幼儿园的接送,放学后带着皮皮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皮皮发脾气,不听话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奶奶会说,警察来了,警察来抓不听话的小孩。家人对皮皮稍有过度保护,较宠溺。妈妈从小会给皮皮选择权,比如,让皮皮选择去公园还是商场的游乐园玩,或者是今天穿蓝色衣服还是黄色衣服等等。慢慢一度演变成皮皮以自我为中心,家人必须听他的。父母有及时干预制止,但皮皮很倔强,不接受批评,做错事情不认错。

一直以来,在家的时候,家人以皮皮为中心。皮皮习惯家人陪伴着玩耍和学习。除了看动画片,很少能一个人自己玩耍。通常,玩一会儿,皮皮就会喊妈妈,来陪我一起,或者妈妈,快来看我呀。妈妈不在时候,找奶奶。如果一段时间,爸爸陪伴的多的话,皮皮也会找爸爸。父母对皮皮鼓励和夸奖较多。

皮皮的父母给人的感觉比较细致谨慎,不是很健谈的人。皮皮对妈妈依赖多一些。奶奶开朗、话多、争强好胜、性格固执倔强。对于皮皮小时候的喂养和照顾等,奶奶和妈妈婆媳俩会有争执和争吵。大概皮皮三四岁的时候,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注意调节家庭氛围,婆媳关系逐渐缓和,争吵次数减少。

第三章 吸吮手指成因分析

1、生理成因

2、社会成因和家庭因素

皮皮在一岁前,很少吸吮手指。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吸吮手指,会模仿。中班,有位老师态度比较凶,有两个小朋友爱打人。皮皮敏感和要强,小孩子内在应对适应不了这种紧张严苛的氛围,退行变成像婴儿一样,开始吸吮手指,缓解焦虑情绪。

父母和奶奶的教养态度不同,皮皮在奶奶处“一切由着他”的行为在父母处受阻,也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皮皮就是希望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家人从小对皮皮保护稍稍过度,对他鼓励和夸奖偏多,尽可能满足皮皮的需求,以皮皮的需求为中心,造成皮皮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皮皮本身又敏感,接受不了别人对他比较凶的态度。家庭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性格。皮皮的父母很宠爱他,但是不能真正很好的理解孩子。皮皮吸吮手指,是因为非常焦虑。皮皮就是希望通过吮手指来安慰自己,减轻紧张的心情。这需要父母的支持、安抚和保护。父母没有理解皮皮,没有理解吸吮手指的原因,认为这是孩子发展的一种毛病。父母见了皮皮吸吮手指,就严厉训斥,令皮皮更紧张,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吸吮手指的情况。

第四章 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

父母和皮皮都能够正确看待吸吮手指这一现象。皮皮减少焦虑感,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逐渐减少吸吮手指次数,直至不吸吮手指。

2、辅导方法

和父母沟通,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指导父母正确对待和理解孩子。

当我发现皮皮课上课下经常吸吮手指,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向家长详细了解情况。同时,结合教育心理学所学知识和理论,了解吸吮手指这一现象。我也尝试和孩子聊天,问为什么吸吮手指,是不是因为听课不懂,有什么困难还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皮皮的回答是肯定的。

孩子年齡较小,所以我主要通过家访,做家长工作来辅导。与皮皮父母沟通孩子吸吮手指的真正成因,建议他们要用正确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吸吮手指的问题。比如说,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减缓焦虑情绪,而不是过分关注孩子外在的行为。建议父母在孩子放学之后,多陪孩子谈心,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睡前,多安抚孩子;上学前,妈妈多抱抱孩子,鼓励孩子等等。贵在坚持。父母尽可能不再提吸吮手指的事情。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是你强有力的后盾,爸爸妈妈会很好的保护你、支持你之类的话。父母一定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

辅导之后,我还会经常与皮皮的父母联系,及时沟通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也请皮皮父母告诉我有没有其他困难困惑等。

3、辅导效果

经过一学期持续不间断的工作,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皮皮吸吮手指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能自信、大胆的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第五章 辅导感悟-心得体会

吸吮手指从心理健康上讲,属于行为偏差。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或教育,会逐渐消失,但会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较多的麻烦,严重时会影响儿童身体发育或形成不良的性格、习惯。还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也有影响。父母无法及时满足孩子爱的需求,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紧张焦虑情绪,如受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回避困难等,都有可能是形成吸吮手指的原因。

针对儿童吸吮手指和啃指甲的问题,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了解孩子的恐惧或困难,与他并肩作战。在孩子无事做时,最容易不知觉的去吸吮手指,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如看书、玩玩具、动手叠纸等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生活上尽量让他把精力集中在游戏和学习上。多带孩子玩保持平衡之类的游戏,缓解焦虑。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孩子内在的焦虑没有得到释放或减缓,必然在行为表现出来。

为人师表,是天底下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把握好爱的尺度。给孩子恰当的爱。对孩子,需要无条件接纳、真诚、积极关注和倾听。只要用心去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而非肤浅的表层事件,解决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苑媛.《做温暖的父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朱文芳

第2篇:小学心理案例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当班主任,感到头疼的事就是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班主任要管理好几十个人,不使一个人掉队,不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精心的组织的能力,而且要有一颗关心和体贴他们的爱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人如果遇上一个好老师,那是他终生的幸福。这位好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与学生走得最近,接触最频繁的班主任。

一、学生基本资料

宋某,男,10岁,三(2)班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1、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从不回答。

2、课堂上做作业很拖拉,常常是最后一个完成作业。今天的作业好不容易完成了,明天又拖拖拉拉了。

3、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分析:

性格放纵,不受约束,性情变化无常为其行为不良的主因。

2、家庭原因分析:

(1)宋某是个调皮的男孩,非常聪明,有想法。他目无“法纪”、倔强、不肯认真写作业,很多科任老师都为他头疼。我很少见到他的父母,每天都是奶奶接送,在多次地接触交流后,我了解到,宋某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母亲再嫁,由父亲抚养他,父亲非常忙,把他放在爷爷奶奶身边带养,爷爷瘫痪在床,奶奶腿脚不灵活,父亲很少过问。爸爸脾气暴躁,孩子淘气了就是棍棒加身。所以,孩子倔强,对同学很粗暴。

(2)宋某父母本身学历有限,教育方法艺术性欠缺,都用一些强制性方法,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再者最关键的是宋某父亲平时工作繁忙,疏于照顾,平时只有他生病了,才回来探望他。对其心理相对忽视,父子情感交流很少。由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此外,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公正、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最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在读小学时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往往会因缺乏父母的关怀、爱护而变得抑郁、孤独,因无人管束、引导而变得无心向学。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专家认为,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3、学校原因分析:

宋某由于缺少关爱,总是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现出纪律自由散漫,学习主动性差,作业经常不及时上交的现象。

四、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及丰富的教育内容,离开了家庭教育是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搞好宋某的教育只能争取其父母的配合与支持,希望家长能与孩子交流尽可能多一点。通过与其父母电话联系、家访联系、家校联系簿联系等途径,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建议其父母能利用每天晚上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本,问问孩子在校表现,多主动接近孩子,与孩子聊聊天,另外在教育方式上,建议其父母多鼓励少批评,少打骂,为宋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生一周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宋某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1、用爱心温暖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追求理解,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和养分。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我平时会多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他谈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他也想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有时就不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平时做作业的动作又比较慢,完成作业的时间就花得比较多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平时,我会多关心他的学习及生活,并对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我还安排一个较外向且乐于助人的同学与他同座,这样当他一有困难时,这位同桌也能非常热情地帮助他,让他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留守的这些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但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或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因此,他做错事时,我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让他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

2、寻找闪光点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是激励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小事着手,为学生营造成功的氛围。于是,我召开一次“寻找每个人的闪光点”的主题中队会,在本次队会上,大家争先恐后指出了宋某的许多优点,如爱劳动,不与人吵架,从而使宋某重新认识了自己。当宋某重新认识了自己后,就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以便得到集体的承认。为帮助他找回自信,在集体活动时,我总设计一些较易,能使他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参与,在回答问题时,总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让他有成就感,引导他充满自信。

3、用信心期待

由于习惯的转变,教育要取得成效在短时间内是很困难的。通过同学的帮助宋某的成绩好了许多,但在这次的单元考试时,成绩又不理想了,于是帮助他的人泄气了,认为他无药可救,于是宋某又开始疏远了同学。为此我及时引导班级同学,告诉学生,只有自己有信心,被帮助的人才会有信心。

4、进行个别辅导

(1)要求他不论是否完成作业,都要认真听讲。上课时,不能经常做小动作,对课上的一些问题,也能举手回答。

(2)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他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要有一定的质量。

(3)给两个星期作为过渡期。要求他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他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4)巩固期。要求他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五、辅导效果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宋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六、案例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内心十分渴望博大的爱,他同样渴望欢声笑语,渴望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注目,教师对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和最初的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善于、乐于做这种后进生的良师益友,赢得他的信任,排除他的心理障碍。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中,提出人都有被别人尊重以及自身价值归属的需要,正确认识别人容易,正确认识自己比较难,教师要利用各种学习活动的契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认识到自身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唤醒他的自尊,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在班集体中找到价值归属感,从而产生一股向上的精神动力。

作者:聂晶伟

第3篇:小学生嫉妒心理案例分析

摘 要:嫉妒心理是小学生容易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消极心理,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但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洋洋,一个刚满九岁的小女孩,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们班,她成绩优异,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优越,又是家中的独苗,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再加上这孩子天资聪颖,家人更是十分溺爱。在学校,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洋洋经常会因为其他同学多得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闷闷不乐,看到别人衣服漂亮她也不高兴,甚至有时还会故意找别人的不是。洋洋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

二、案例分析

(一)自身原因

洋洋由于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她因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在心理上认为比其他同龄孩子高一等,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嫉妒。

(二)家庭因素

洋洋在家庭中是“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她转,家人总是尽最大的限度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学校里虽然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是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只是一个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也就失去了特殊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孩子容易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也就是妒忌。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三、辅导过程

(一)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1.提示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建议家长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

告诉家长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教给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嫉妒心发作时要安静地倾听她的诉说。她也许会描绘说,她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而这种情绪的起因是一名好朋友新近有了一辆新的玩具小火车。此时,你最好不要劝慰说:“我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更大的贪欲或攀比。其实,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其倾诉,并进而理解、体谅。待你听完她也许是语无伦次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哩!”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妒嫉心态,强烈的负面情绪即可能渐渐隐退。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竞争观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我组织了《向嫉妒说“不”》的主题班会,以周瑜和诸葛亮、韩非子和李斯、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为例,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培源和高士奇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又组织学生摘录关于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孩子的心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别人是妒忌者的主要特点。对有这些心理特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心理品质,驱逐私心杂念,提高自身水平,宽以待人,从心底把对方当朋友。所以紧接着我又组织开展了《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在活动中我有意让洋洋等一些特殊角色发言,有针对性地培养她宽以待人的品质。

3.教育学生学会心理位移。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后,洋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为她高兴,她自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时我和她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老师很高兴,你也很高兴,如果别的同学对你不满或者怨恨,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并适时引导她认识:如果其他同学取得了成绩,也是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应为他们骄傲,并且向他们学习。

4.引导学生正确竞争。

人都会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要超过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驱动力。因此,我积极地暗示这类学生:“他比你强,你要比他更强,你一定要通过努力,在竞争中去战胜他!”通过竞争这种积极进取的方法去克服由妒忌而产生的消极心理,让妒忌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自身奋起直追,唤起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的力量,使自己有所作为。

作者:王立萍

第4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XXX

性别:男

年龄:10岁

年级:三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积极主动热情。

二、 社会适应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

家庭情况

父母均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关心和督促孩子的学习,对他的行为习惯不够重视。

个人情况

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乐意做作业、作业马虎、好动贪玩、有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喜欢与同学追逐打闹、欺负同学、喜欢给同学起绰号等。该生喜欢老师表扬,有时很积极,但又经常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认错态度较好,但过后又会重犯,特别是喜欢和同学打闹,他个子较高,别人没有搞他,他却喜欢动手搞别人,或者追赶同学。

学校情况

学校是镇中心小学,属省一级学校,学校环境良好,离住宅区较远,需由家长接送上放学。学校对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要求较严格。

三、 诊断分析

一二年级都就读于农村小学的XXX,习惯于农村小学生活的自由。农村学校规则没那么多,而且没那么严格,学生下课可以随意活动,放学时间比较早,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玩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而且自由度很广。而我校是城镇小学,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严禁学生在课间追逐打闹。所以尽管XXX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他还改不掉不守规矩、贪玩、学习兴趣不高的习惯。从这看来,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另外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他的学习辅导与督促作用不大,对他的要求也不严格。这说明该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欠交作业或作业马虎、基础较差与家庭教育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四、 辅导对策

1、通过改善家庭、学校、人际交往等关系,在整体的辅导中达成辅导目标。

2、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力配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3、用真诚感动孩子的心灵,建立对教师的亲近感,以便更好地辅导教育。

五、 辅导过程

1、2005年9月1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荐当班长,XXX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开学第一天我看他表现很好,但是让他出来说说为什么要当班长,当上班长后会怎么做,他却说不上来。后来我就选他为劳动委员,每天都要留下来管好值日生清洁,他很高兴。在第一周的时间里,我看到他劳动很主动,很乐意帮集体做事。我表扬了他,他非常开心。

2、第二周,有同学向我投诉XXX同学在值日时不但没有帮忙扫地,还拿着扫把追同学来玩。我找他来谈话问他:“你值日时为什么要拿扫把追同学呢?”他说:“是他先搞我的。”“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吗”?他不好意思地说:“知道,老师,我知错的了,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我看他承认错误的态度这么好,就原谅了他,叫他以后不能再犯了。

3、第三周的星期一,语文科代表向我反映该生没有交语文作业,英语老师也说他没有完成

英语作业。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交作业呢?”他说:“老师,我有做的,只是做不完,我现在就去做,等下交给你好吗?”我说:“你是一个很积极的人,老师最欣赏就是你够大胆,做劳动委员还算负责任,不过,老师更希望你在学习上能多下苦功,把成绩提上去。”他说:“老师,我知道了。”

星期三,我改他的作业时,发现他的字写得很马虎。上课时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找他谈话他就是说明白了。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就好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样。

4、第四周,该生看值日时顾着与值日生在包干区玩,没有负责好值日。课间与同学追逐被执勤队员扣了分。问他为什么会那样,他就说是别人追他玩的。我跟他说事情的严重性,跟他讲道理,他就说明白。后来观察他的表现还好有所进步。

5、第五周,我发现该生很喜欢与同班的一个大胖子玩,但是他又喜欢叫他的绰号,我知道后跟他说了不能叫同学的绰号,也不能给同学改绰号,但他后来还是忍不住叫别人的绰号。于是我就开玩笑地对他说:“如果再听到你叫别人的绰号,那老师也给你起一个好吗?”他说:“老师,不要呀,同学们都会笑我的。”我认真地对他说:“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同学的感受呢?难道他就不怕别人笑了吗?”他低下头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叫别人的绰号了。”

6、第七周,国庆节回来,该生没有完成作业。他说顾着玩和看电视,没有全部完成作业。我让他放学补做回来再回家,他却问我:“老师,可不可以回家做,我下午交给你呀?”我说不可以,当天的事情要当天做。谁知道他拿去扫地的借口,扫完地就偷走了。我跟他的家长沟通,家长就说工作忙,没空看他的作业,他说做完就不看他的作业了,而且文化水平不高,还请老师对他严格一点。我跟家长聊了很多,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同样是很重要的。家长也答应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当天下午,该生一回到学校就把作业交给了我。我还表扬了他,鼓励他要努力学习。

7、第八周,同学告诉我他跟班长打架。我找他们两人了解了情况。他也说:“是我从后面抱着他,他就打我了,我就还手打他。”我说:“你无缘无故从后面抱着别人,首先是你不对了,他打你是他的正常反应,但是他也有错,不该想都不想就还手。他打了你,你再打回他你就错上加错了。有什么问题应该找老师来解决,武力是决解不了事情的,明白吗?”他很诚恳地认了错,也和班长互相道了歉。共同管理好班级。但是第二天,又有同学看见他追同学来玩。我就找他来谈话,根据他的好动贪玩,教育了他玩也要有一个度,玩也要注意安全,要动脑想想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知道他参加了科学探究这个兴趣小组,跟他谈这方面的内容。我跟他说:“人家列文虎克从玩中出了大名堂,你觉得你那样玩能得到什么呢?其实你很聪明的,你可以在科学实验中多玩一下,老师相信你也能玩出一些名堂来的。”跟他说这些,他特别开心,也答应我以后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8、第九周,这一周里我发现他的课间纪律有了很大的时步,被同学投诉的次数少了,每天值日都自觉留下来帮值日生扫地,也没有听到同学投诉他顾着玩不扫地了。但是他的作业却很马虎,语文和英语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我叫他留下来补做,他却溜走

了。后来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以为你叫我回家做,我在家做了。”问他英语为什么没有完成,他就说没有本子或者是忘记记作业。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作业是要来巩固学习的知识的,不做作业,又怎么能掌握知识呢?谈了很久,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9、第十周,他基本能准时完成作业,但作业的完成效果不怎么好,例如字写得很马虎,错别字较多,格式不对等。我要他到我办公室来认真地练字,他写得很认真,于是我拿他的前后两个写字本来对照给他看,让他自己来评价,他很不好意思。主动地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会认真一点做作业的了。”我笑着跟他说:“你看你认真写的字多端正,我想你能认真坚持这样写字,将来你写的字一定会很美观的。”

10、第十二周,这段时间,他没有欠交作业,而且交上来的作业格式都正确了,只是字体还

是较马虎,同学的投诉少了。最让我高兴的是他上课被我表扬后特别的专心,而且非常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告诉他:“最近你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老师还要打电话给你妈妈表扬你呢!”他高兴得不得了,接下来的学习都比较认真。

11、第十四周,他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成绩有所进步了,但由于基础打得不好,学习起来还是有较大的困难。课间的时候还有个别同学会投诉他的不是,但是也以前少了。

六、 辅导结果与反思

经过三个多月的辅导,XXX同学好动贪玩的行为有所收敛,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课间跟同学玩也少了追逐打闹的现象,和同学相处融洽了,不良情绪的爆发及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但偶尔还会和同学产生矛盾,在课堂上仍有精神分散的现象。作业时好时坏,偶尔还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准时完成作业。但情况总比以前有所改善了。我想在辅导过程中与家长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家长对他的关注不够。在班级中应多创造一些机会让该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和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快乐。同时在学习上要多给他一些指引。我想这样辅导的效果会更好。但是这只是短短三个月的辅导,该生已经有了不少的转变,让我觉得很开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继续用我的爱心和耐心辅导该生,我相信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5篇: 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案例

案例背景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少年儿童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据调查我国有9. 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如果不及时开导,教育,会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成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透视一个个的心理辅导案例,就在于家长,教师缺乏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今就一则发生在我班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案例描述

新学期,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走进教室,一个看上去不像正常人的孩子映入眼帘。他瘦瘦的身体,头发有点乱,眼睛一高一低,充满了敌意。他就是我班的问题生小明。对于他我也有过耳闻,知道他属于轻度弱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生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虽然能举手回答问题,但总是错,并且语言表达不清,甚至答非所问。他的自制力也较差,表现为课上随便下位走动,小声哼着听不清的曲调或玩一些其他的东西,更严重的是他的手里离不开废纸,嘴里更少不了废纸。他平时从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也从不和同学主动交流,表现出明显的

自卑心理。由于他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常话不对题,结结巴巴,同学和一些旁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经常奚落和嘲笑他,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辅导过程和情境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深深地认识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帮助他。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问题,针对他的这些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措施,对他采取特别的教育方法。

1、经常会谈,平时我尽量抽时间与他交谈,疏导,对他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使他产生信任感。

2、教学中我注意利用知识的趣味性,调动他学习的热情,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同时采取“反复训练、强化记忆、集体帮学”的举措,让他学得轻松,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3、我用放大镜去发觉他的优势,关注他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每当发现他一点进步,都进行夸张表扬,使其增加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4、我与科任教师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在授课时关注他;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的同学与他同桌,时时处处帮助他恢复心理平衡。

5、指导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进与同学的交流,使之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的美好,友谊的可贵。

6、在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让学生们对他产生一种怜惜和尊重,

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帮助他,使他在集体大家庭的关怀帮助下,一步一步向主流靠近。

7、开发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力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在适当的时候,也对家长进行一些家教方法的辅导。

8、设计心理问卷测试。根据其性格特征,从他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娱活动等各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问答,让其参与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全面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9、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学习和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对他做了一些心理疏导,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倾听他的诉说,同情他的痛苦体验,消除顾虑,以帮助他控制感到不安全和失败的心情,也要帮助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有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我记忆犹新。那是一节语文课,我照例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一个又一个,同学们读得令人非常满意。轮到小明了,只见他怯怯地站起来,声音小得几乎让人听不清,而且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要重复好几次。同学们等得不耐烦了, “老师,别让他读了,真让人着急!”说实话,他的朗读确实让人很是着急,此时,我真想让他坐下,就在我即将把“就读到这里吧”说出口时,猛然间,我注意到他的额头已经渗出了丝丝汗水,或许是因为他想努力表现的缘故吧,“给他一个机会好吗?” “好!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在大家的期待中,他又一次鼓足勇气读了起来。虽然,他读得仍然有些结巴,但是,此刻再也听不到同学们的埋怨声了。而且只要是他读错了,同学们就会马上帮她纠正。就

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他终于把一个仅有一句话的小自然段读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这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几乎从没见过的笑容,我抚摸着他的头,说: “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得更好! ”他使劲地点了点头。望着他,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卑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案例分析

小明家庭环境不好,父亲人到中年才成家得这一“贵子”,母亲也有轻微的智障。虽然父母及家人对她关心有加,但那纯属溺爱,只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溺爱,完全没有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导致他疲沓随意,其次他智商偏低,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再加上同学的嘲笑和奚落,因此他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自卑心理随之产生。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使他心理偏异日益严重。长此下去,其认识就愈片面,心理的闭锁就愈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学生也有自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着自己的人格,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因此,我们对这部分学生其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我们应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不仅要使他们学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

心他们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们,关爱他们,而且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爱护他们!使他们看到希望,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绿叶,因为爱,才能一生与花相伴。师爱像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师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孩子的心是白纸,你描绘美丽她就记载美丽;是清水,你投射阳光她就反射光芒;是回音壁,你倾注爱,她就传播爱!事实证明,一道赞许的目光,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可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应该相信,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的老师,所以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尤其对问题生、特殊生。要把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孩子,让他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案例反思

芳香的玫瑰,因为满是花刺而更加动人;美丽的维纳斯因为一双断臂而更加迷人。既然玫瑰长满尖刺,维纳斯没有双臂,人们对于它们的喜爱都不会减少,试想,对于一块洁白的美玉,狂热的收藏家又怎么会在意它身上的瑕疵呢?心理上有偏异的学生正如这微瑕的美玉,虽然在他们心理上有些许缺憾,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对他们的欣赏,相反,教师应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特别的爱,使他们同样散发出熠熠的光芒。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热爱学生是教师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差别就在于是爱几个得意门生,还是喜欢全体学生。

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我的工作初见成效:他已经融入到班集体之中了,能够主动和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提高;能够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了卫生意识;开始变得自信,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上课能基本做到专心听讲了。虽然还远远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跟上学习的节奏,但已经有了明显进步,这是可喜可贺的。兴奋之余,我也一直在反思和总结,对待心理问题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做为班主任就要有特殊的教育方法:

1、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方面,如果将他们等同于其他正常学生,进行 “一刀切”管理,或者置之不理,任其自流,都会造成这些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差,逐渐成为被遗忘的对象。因此,作为班主任及各课任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发展他们的认知领域,使他们同样能最大限度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健康成长。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适宜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这些学生也一定按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健康成长。

2、利用心理诱因,巧建自信平台。学习上的困难与日常行为上的异行让他们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缺乏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加放任自己,或者把对自己无法上进的怨气以更激烈的手段表现出来,比如无端与同学吵闹。而这样更会把自己孤立于同学外,脾气也就变得更加古怪。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就要做到:只要学生有优点、有进步就应该进行表扬,让其因为受到赞扬而增强自信,由此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集体的温暖,融洽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

格。为了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赞扬与鼓励,为他们打造一个坚实的自信平台,稳稳地托着他们去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团结协作的班级氛围。问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班集体,团结协作的班级氛围不仅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帮助,还能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反之,如果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遭受到的是歧视、不信任,则会使他们产生抵触、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这也要求班主任除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帮助随读生之外,还应该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 小组,选择一些乐意帮助他们的优秀同学协助教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不影响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4、帮助和指导家长,为孩子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问题生的家长往往因为本身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子女教育方法上不够科学,或是因为孩子自身的特殊性而对孩子有所放纵,或是因为对孩子过分失望而采取放任不管,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做为班主任就要与家长定期保持联络,随时交流情况,同时要对家长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希望在家校形成相同宽松温情的氛围,让他们过得欢乐愉快,心情舒畅,早日摆脱信心不足的状态,也能越来越接近同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就如同我们不同选择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学生有些特殊时,那么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用特殊的爱去温暖他们,去关心他们。只有我们特殊的付出,才能换来孩子真心

的笑和快乐的成长。

我付出,我无愧。让我们一起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心理问题生吧!

第6篇: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

案例介绍

胡某,女,11岁,玉泉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因而有点自卑。父母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不够重视,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而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她终日闷闷不乐,从来没有看见她脸上有笑容。

案例分析

胡某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觉得生活了无意趣,在情绪上以抑郁、悲伤为主要心境,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想动,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以悲观的眼光看未来。其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对她关心够,不重视感情沟通,使她缺少亲情。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自卑感随之产生。 辅导方法

1、经常交谈。不定期地找胡某交谈,对她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助她,使她产生信任感。

2、设计心理问卷测试。由于胡某不愿说话,一问三不答。根据其性格特征,从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娱活动等各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问答,让她参与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她同桌,给同桌布置任务,让他每天与胡某说五句话,话题随意,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通过训练逐渐激发胡某与人说话的欲望。

4、指导交友,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打气排球、跳绳、邀请同学到家里参观小动物等活动,让胡某与大家一起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美好,友谊可贵。

5、关注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课堂上,尽量给胡某表现的机会,对胡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夸张些表扬,使同学们羡慕她,接近她,让胡某增加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6、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经常给她讲授解题思路,点拨难题,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让她学得轻松,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7、保持微信联系。与胡某微信交流,让她把自己忧伤的事以文字形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在交流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教会她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开朗的情怀。鼓励胡某把自己高兴的事向知心朋友、老师、家长诉说,让别人共享欢乐。通过交流,拉近与胡某的距离感,给她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扭转。

8、开发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力量。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得到家长配合,让家长对胡某多施予爱心,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她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 辅导效果: 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胡某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她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她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她们一起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更为可喜的是,她会主动向老师问好,同学们还能常常看见她那盈盈的微笑。

第7篇: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桥学校 黄国锋

一、时代背景: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针对此状况,我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守学生已经渐渐变成了“个人素质特殊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黄霞

年龄:12岁

性别:女

班级:六(2)班

基本情况: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小学二年级时,其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刚进入六年级时,就认我为代理家长。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她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黄某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李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黄某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李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李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黄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黄某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电话与李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同时我对李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4)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用“结对子”、“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黄某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依据课题研究中的方法,尝试进行了以下的做法:

(1)与留守学生交朋友,用朋友的立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安排,我与黄某同学结成了对子,平时,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其交往、谈心,经过一段的时间,我与他成了朋友,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黄某的强项,平时她的数学成绩不大好,但是,她的空间观念十分的强,于是在六年级的 “图形认识初步”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本章的测试中,她竟考了98分的好成绩,这时在她脸上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和自信的笑容。

(2)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班级主题班会”,使该生提高了心理素养,并以最高的热情融入了集体。

有了自信的黄某,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我再次用朋友的身份,让他有困难找老师,使他多次进入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从而提高了心理的素养,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往等,同时在其班级中,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看到了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了与同学、教师交往的意识。自此,他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3)从小做起,逐步提高。

在黄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每节课至少发一次言;成绩一有提高,就及时表扬,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也一次次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五、令人兴奋的教育辅导效果: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和引导,以及黄某家长的密切配合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1、按时上学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良好习惯。

2、黄某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时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与同学打成一片,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而又自信的笑声。

4、语数外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成绩还不太稳定,但他已彻底改掉了懒的毛病。集体的活动他都能参加,且不管比赛的规模如何,但这都是一次次公平的竞争,参与竞争就已标志着他成功了一半。

六、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黄霞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留守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因为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将继续推广我们的教育方法,即:结对子教育法、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我们希望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家长和社会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能拥有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

第8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镇一小

石赣

提要:

《劝学篇》中有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的是莲蓬的生长不用扶植,自然就是直的。用在这里则比喻在孩子成长中环境的影响。当孩子受到家长过多的照顾时,他们的人格就会有所歪曲。现实中,很多孩子过多地关注自我,而不懂得同等地关注他人和世界,往往造成迷失自我,带来了一系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意图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个健康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做为班主任,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做好每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下面,就余某这个学生的个案所展开的研究,做个介绍。

二、背景

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身体来回扭动,除了觉得他有些好动外,没有其他不良感觉。当天下午,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学生报告他踩课桌、跳乒乓球台,骂人。接下来就开始上课迟到,随便下座位。大家写作业时,他突然唱起歌来,喊同学的名字,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课间欺负同学,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喜欢嘲笑同学,但自己又做得不好。

(一)家庭背景 1、家庭成员

父:34岁,保险推销员 母:31岁,无固定职业者 2、个人成长史

余某出生时头部曾受到较严重挤压,幼儿时做过多次CT检测,未发现脑部异常。上过一年幼儿园,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在家看管,但爷爷的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性格执拗、行为偏差。 3、家庭教育情况

父:长期在外跑保险业务,每天很晚回家,基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 指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态度粗暴,孩子惧怕父亲是怕挨打。

母:没有稳定工作,无工作时能每天接送孩子,是余某家庭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认识到爷爷的宠爱对孩子习惯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曾经制止 孩子去爷爷家。但有工作时,又无暇顾及孩子,仍由爷爷代管。

(二)学校背景 1、班级环境

虽然是低年级孩子,但对事物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调皮、 欺负同学的学生有排斥现象。 2、科任老师看余某

上课不听讲,总搞小动作,随意讲话、吃东西,干扰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批评满不在乎。 3、同学看余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

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

不愿和余某玩,认为他的习惯不好。

(三)余某自述

喜欢父亲,因为休息时候会带我出去玩,但又怕父亲,发起火来,就得挨打。 不怕母亲,她不会打我。也喜欢爷爷,每次要钱爷爷都会给,不高兴时可以向爷爷发火,爷爷也不生气。

上课想认真听讲,但坐不住。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总想找人玩。但大部分同学不爱和我一起玩。

三、余某问题的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

1、亲情的需要

父母给余某提供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在生活上,母亲对孩子百般呵护,在学习上,绝不含糊,但因为余某上课不听讲,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见自已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虽然着急但也无可奈何,渐渐放松了原先的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孩子在家常常听到的不是鼓励赞扬而是喝斥、批评,更加丧失了学习自觉性。

爷爷虽然宠爱孩子,但回家后不让余某与其他孩子玩,余某常期跟大人一起 生活,形成了与其他孩子交往的障碍。

2、归属的需要

由于余某学习习惯不好,造成成绩差,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老师 对余某的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对他疏远,造成余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3、人格的需要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越明显。他想 通过怪异的行为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又因此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说表现自我、获得承认与尊重的需要无法获得满足。

4、成就的需要

余某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一开口大声讲话就受到其他老师的制止,使他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而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二)不良后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使余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如违纪、不学习等,更加重了周围环境对他的拒绝,恶性循环的结果使余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三)诊断

根据目前的现状,余某基本属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学习适应障碍,导致自信的丧失。

四、辅导过程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余某进行了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

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的教育观,劝说不要放弃对余某的教育。同时收集家庭教育书籍,借给余某的母亲参考。我专门为余某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本”,每天根据余某的表现在小本上写几句话。一方面是彼此了解余某在校、家里的表现,更主要是记录下余某的点滴进步。

2、谈心

这是我采用的基本策略。除了定期找余某谈心,还有意无意地相机谈上几句。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知错就改的孩子;给他讲努力学习的故事,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自信。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改正缺点。只要有一点点小进步,我都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 扬,并督促他做到持之以恒。

3、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环境

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可以是帮助同学,可以是打扫清洁 等,促使余某产生为班级争光的愿望,从而引导他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关心体谅他人。

4、全班同学每天说说他的一条优点,并记录下来

刚开始同学们感到为难,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鼓励和表扬为 他找到优点的同学。随着项记录的进行,本上余某的优点越来越多,余某的表现也逐渐好转。

5、发挥特长,表现自我

余某爱画画,我就给他讲王冕画荷花、徐悲鸿画骏马、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并把他画的画张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五、结果与思考

通过一个学年的跟踪辅导,第一,余某语数作业能按时完成,但成绩在班级中仍处于中下水平;第二,余某和同学关系有所改善,不再破坏他人物品;第三, 对爷爷有礼貌了,不顺心时大吼大叫次数减少了;第四,对老师的口头提醒能即时改正,虽有反复,但有一定自我约束力了。第五,有了一定的上进心,通过不断举手回答问题,希望被评为“小老师”。但老师无法满足他所有需求时,他又显得有些泄气、多动了。

余某的现象让我感到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作为科任老师,我要用我的爱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在其心灵上撒下自信的种子,我相信每一根琴弦,都能弹奏出动人的曲调。

第9篇:小学心理个案辅导案例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

一、基本情况

雍娜,女,四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较努力,每天都认真完成回家作业,字迹端正,清秀,上课能专心听讲,偶尔举手发言,回答问题轻声细语,学习成绩中上。 在校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行为文明,在学生中人际关系较好,大家都愿意与她交朋友,有一定的兴趣爱好,特别喜欢唱歌和跳舞,在学校的才艺——艺术节上一展甜美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全场小观众们都拍手称赞。但她和老师交往不多,不会主动与老师交谈,在老师眼中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找老师反应问题也总要有其他的女同学陪伴。

二、主要问题

刚升入四年级时,班级中的班干部例行改选,在激烈的干部竞选中,她没被选上中队干部,整天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无精打采,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发现了以后,找她进行了第一次心理辅导,雍娜的表现是垂头丧气地走到老师面前:

辅导老师:你请坐下。老师发现你最近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雍娜:老师,没什么。(声音很轻,摇摇头,摆弄起衣角)

辅导老师:老师发现你今天上美术课走神了,大家都很开心的在画画,你眼睛直呆呆的,在想什么呢?

雍娜:没有啊,我只是画不出在想问题。

辅导老师:那你在想什么问题?你能说得具体点吗? 雍娜:没什么问题。(声音更轻了)

辅导老师:老师发现你不喜欢画画了,画的作业也没以前认真,色彩也不亮丽了,这是什么原因? 雍娜:(低头不语) 辅导老师:老师很了解你的心情,你不愉快的原因同学也告诉我了,是不是因为中队干部没被选上? 雍娜:没有,我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辅导老师:老师上学的时候同你一样,有一次竞选小队长的时候也落选了。回家我向妈妈诉说了委屈,妈妈和我讲了很多,最终我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雍娜:(低头不语)

辅导老师:好吧,今天我们的谈话就到这儿。

三、背景资料

雍娜是二年级时从外校转来我校的。家里虽有电话,父亲也有手机,但雍娜从不轻易肯把手机号码告诉同学,说是妈妈不让的。母亲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孩子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也乐意投资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过上海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的“绿叶艺术团”,学当小主持人,练习朗诵,体形等。雍娜母亲反映其在家有独立生活能力,自己的事能自己干,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母亲非常不满,希望老师教育。

四、初步分析

雍娜由于在四年级初的班级中队干部改选中落选,因此情绪低落,在第一次辅导老师辅导时不愿承认失败,不敢直面挫折,从她平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面对挫折采取了消极态度,主要表现为退缩、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冷漠。觉得自己不可能再提出更高的目标,长此以往,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丧失自信、减弱成就动机水平。

通过家访,我还了解到雍娜的母亲竞选前要求其能被选上中队文娱委员,落选后,对她大加指责,说她没本事,不会拉选票,表现出强烈的失望感,这更增加了雍娜的心理负担,沉浸在挫折的阴影中。

五、辅导技能和实施

1、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

学生的有些挫折是家长人为造成的,家长给孩子的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孩子遭受挫折,丧失自信,减弱成就动机;而成功往往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因此,我积极与其家长联系,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成功机遇,如:和孩子一起画出她喜爱的物品,和孩子一起做画画游戏等。在班级的美术课中,我请她做主持人,评讲学生作品;当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看到台上的她终于露出了一丝别不易察觉的微笑。我觉得解开她心结的时候到了,我又和她进行了第二次心理辅导,她推倒了那堵用自尊砌就的墙,终于向老师敞开了痛苦的内心,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我成功地跨入了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赢得了学生的信赖。

此后,我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和注意她,只要她有小小的进步,就在班中表扬,还给她讲了放风筝的故事:老师最喜欢在公园、草地放风筝了,老师小时候一直梦想自己能像风筝一样,可以飞起来,飞到很高的天空。风筝之所以飞得高,是因为离不开放风筝人的帮助。如果你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风筝的话,那么老师就是在下面为你放风筝线的人,相信老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

2、指导学生善于分析挫折。

挫折并非都是坏事,它是人生智慧的保姆,是强者的磨刀石,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找出不足,雍娜没有被选上中队干部是什么原因呢?我帮助她分析:(1)班级能干的班干部竞争激烈。(2)与同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是否乐意帮助他人?(3)学习成绩是否优秀。(4)有无特长等等。经过分析,提高了她的认识水平。

挫折是一般强大的内动力。强者面对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动和意志,虽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意志更为坚强,如:孔子因厄运而作《春秋》,司马迁因宫刑而著《史记》,屈原被贬而写《离骚》,歌德因初恋失败而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些都是我们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范例,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3、给学生调整目标,期望要适当。

家长和学生的目标定位有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偏高,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偏高,自我感觉良好,正是他们的一个弱点。期望越高,由于能力所限无法达到目标,失望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就越强。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适当的目标,并学会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为,这是减少挫折压力的有效措施。我和雍娜商量,请她根据自己的实力下次在班中竞选小队长,她欣然接受了,并在小队长竞选中如愿以偿。

经过多次心理辅导,笑容又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从上述心理辅导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案例如何都有着其共同之处:

1、心理辅导的对象(即求助者)是一些有着一定心理问题或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的正常人。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如此,它主要是帮助学生消除某些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学习新的行为,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2、心理辅导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这种人际关系是以求助者迫切需要得到帮助、主动来访为前提、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的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3、心理辅导是在心理学有关原理、技术的指导下的活动。它是以会谈的形式进行,包含对求助者的关注、倾听、对求助者问题的分析与评估、辅导员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如行为矫正、心理分析等技能帮助求助者。

4、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往往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了解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不断沟通交流、确定辅导方案、开展心理辅导。

上一篇:优秀财务人员事迹材料下一篇:优秀员工评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