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典型案例(通用9篇)
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根据现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型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水平二的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案例细节: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游戏与竞赛活动中展开接力跑的学习,以展示我们班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
与技术、技能,好不好?!
学生反应:兴致盎然,连声叫好。
老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要说明的?
学生:我们都想练一会儿……练好了以后再比赛,老师:可以吗?
老师:好吧,同意你们的正当要求,给大家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每组派一人到我这取一根接力棒,以刚才宣布的小组为单位,一边作交流沟通,一边和合作练习。
学生激动、紧张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开始认真练习,总结要领。
尝试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有意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生成了
学生反映:我们还没练好呢,就开始比赛了!?
老师:请举手后,具体说明,为什么没有练好呢?
学生1: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一棒 的,XX接棒时跑得太快了,我们好几次都没有接稳、接住棒……
学生2: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三棒的,接棒时对面的同学总是跟我撞到,妨碍我的速度……
学生3:我是我们小组跑第四棒的,我讲交接棒的时候把棒立好,立好,他们偏不听!接棒传到我这,真拿不住!要是不改,我们组肯定是最后一名,我保证按照我说的来,百分之百的不丢掉接力棒!……
老师:同学们:请安静!
你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才能提高、才能取胜,这是非常好的,这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相互指责,相互埋怨能解决问题吗?
老师:仅有想取胜、进步的愿望,但没有合作取胜的技能和方法,目的也是达不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能是:怎么倾听、怎么表达、怎么交流、怎么建议、怎么商讨……怎
么学会倾听、怎么学会表达、怎么学会质疑、怎么学会保留意见以及轮流负责的小组长应该怎么主持、怎么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归纳和集中等等。
案例1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的庄俊敏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7期发表的文章《体验数学, 张扬个性》中写道:“在教学完‘圆的面积’后, 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块长10米、宽8米的草地, 小羊被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的中央, 请问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题目刚刚呈现, 一位学生急不可待地说:‘当然吃不完了, 春风吹又生嘛。’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 而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
评析:在教师所呈现的题目中, 由于“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没有给出时间的限定, 所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歧义。那位“急不可待”的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说出了“当然吃不完了, 春风吹又生嘛”这样智慧、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 我认为真是棒极了。庄俊敏老师却使用了“急不可待”这样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就更令人担忧了, 说明这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 以致出现了“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这一结果。这真是我们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悲哀。由于教师在出题时严密性不够, 而且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 使得本来应该体验到成功的他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庄俊敏老师接着写道:“教师迟疑了几秒钟, 这种情形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本意是想诱导学生得出: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 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情急之下, 他笑着拍了拍那个学生的肩膀:‘嗯, 有道理!’接着又问:‘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 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 突然恍然大悟, 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评析:由于教师备课时考虑不细致, 出题时严密性不够, 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就会经常发生。而且即使备课时作了较为细致的考虑, 也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 这是备课时应该预见到的, 教师对此应该有心理准备。出现了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 教师不应该“迟疑”, 也不应“情急”, 而应该机智地采取应变措施。这种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接下来这位教师的“本意”也出乎我的意料, “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 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也未必一定能够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只有当这个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才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就不能根据这个圆形的面积判定小羊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也就是说, “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只是“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一个充分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选取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可能使学生产生负迁移, 得出“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小羊就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错误认识, 并使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能采取错误的解题策略。接着在教师“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 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诱导下, “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 突然恍然大悟, 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里教师所提到的“数学知识”, 学生一定能够理解为是“圆的面积”吗?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之后, “恍然大悟”, 到底悟出了什么?是否一定能够悟出教师的“本意”?其实, 判定“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关键条件是“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 则可判定“小羊能够将草地上的
草吃完”;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 则可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要计算“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只要长方形的“长”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的2倍, 就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个问题中, 因为2×3<10, 所以, 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是这个问题最为简洁的解法, 学生难道悟不出来吗?如果学生悟出来了, 教师是否还会“出乎意料”。这种为了运用某一“数学知识”而编制的数学问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发散性, 否则就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地方。
案例2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的易虹辉老师在一则案例 (登载于孙晓大主编的《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 中写道:“在一堂练习课上, B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一个数, 首先说的是‘8’。
生1:‘8比9小, 比7大。’
生2:‘3+5=8。’
生3:‘教室里有8个小组。’
生4:‘8个苹果, 吃掉两个, 还剩6个。’
……
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评析:当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 为什么教室里的学生们会哄堂大笑?因为大家认为“8是16的儿子”这句话描述的不是数学, 也就是说, 学生们认为“8是16的儿子”这种说法不是数学语言, 认为这个孩子有点儿起哄的意思, 因而“哄堂大笑”。
易虹辉老师接着写道:“B老师也笑了, 她没有发火, 而是用欣赏的口吻说了一句话:‘你的回答总是让我吃惊!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 为什么8是16的儿子呢?’”
‘因为8是16的一半, 所以8是16的儿子!’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
分析:“B老师也笑了”, 这一反应也属正常, “她没有发火”, 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她为什么会用“欣赏的口吻”说下面的话呢?难道她已经抓住了孩子话中隐隐闪现的数学灵光了吗?我隐隐地感到, 她的“8为什么是16的儿子”这一提问, 正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朝着创造新数学知识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孩子“因为8是16的一半, 所以8是16的儿子”的回答, 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借用生活中的词汇“儿子”, 规定新的数学概念“数的儿子”, 但是由于“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 所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使之进一步完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予以正确引导, 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一次非常难得的数学创新, 使闪现的数学灵光进一步扩大。但非常遗憾的是, B老师并没有这么做, 也可能B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回答中蕴含着一种原生态的数学思想, 也使得前面的“欣赏的口吻”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易虹辉老师又接着写道:“‘噢, 那8的儿子又是谁呢?’B老师很感兴趣地追问道。
‘8的儿子是4, 4的儿子是2, 2的儿子是1, 1的儿子是0!’孩子一口气报出了他全部的‘儿子论’。
教室里笑得更响了, 在学生的眼里, 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假如我们总是按照成人设定的思路去上课, 你能听见这么精彩的数学语言吗?
虽然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 但B老师仍把最具分量的幸运星奖给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断音练习短促而富有弹性,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祖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祖国印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们想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铃儿响叮当》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补充歌曲,尽管是首补充歌曲,但我对这些补充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过几天就是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節日,但我们也有理由来与世人共同庆祝一番,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预先来庆祝圣诞节。”“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扮演圣诞老人,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郭道小学 王鹏
小学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小学生体育课的特点和室外上课的特点组织教学,要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运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其次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第三要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小学体育教材丰富多彩,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技艺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那是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做完准备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自由分散开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杨文杰他一次也不跳,还故意用小石子砸我们。”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你呢?”但我定神一想,这个张运是个很淘气的同学。“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蔡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当我带着怒气走向张运的时候,却看到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克制了,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为何不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欢快啊!你怎么能用石子砸人呢?”“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6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说,“我要和他们单独比”他说。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你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张运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下课时,他乐滋滋的,我抓住时机与他谈了心。后来,杨文杰同学还真成了我的小助手呢。
玩耍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记得那是我小学上的第一节课,教材是立定跳远,我采用较为“程式”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结果学生练得垂头丧气。课后我经过与同事交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调整,第二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案例主题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词句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例如有这样一个片段的教学:
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课文读完了,从这篇课文中挑选了三小段话,谁能读一读?(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小段话中,有哪几个词写了英子的动作?(指名回答描写英子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坐、来到、离开、低、站”)
坐、来到、离开、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正常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吗?(分别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后’、‘立刻’、‘慢吞吞地’。教师板书)
2、体会这些动作背后英子的内心情感。
(1)英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话)你知道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总是早早地来又最后一个走?(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心里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回答)读了这一小段,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自卑 忧郁)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话)在讲故事时,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自卑、胆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话)最后,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这时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矛盾、痛苦、无奈和不自信)
3、过渡: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英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她是多么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没办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师,而他对英子的一切又是一无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说,英子应该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荫道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小儿麻痹症让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多么可怜、多么自卑、多么不幸的一个孩子啊!面对这样一位与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
4、屏幕出示课文英子上台讲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把英子讲故事之前的部分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刚才的心情来。(指名试着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读时配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深深感受到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这样一个人后来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就能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到位。
教学反思
1、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2、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3、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在本课中我主要体现的是:训练点一定要集中,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这三个句子都是描写英子在掌声前的样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这三处描写我抓了,也训练了学生找出有关英子当时神态、动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英子的情感,最后再读找出的句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之,抓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感悟,有利于更好的训练语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作者单位:胜利桥东小学
作者姓名: 贺 莉 荣
荐荐二2014下
语
文
教
案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在二年级“障碍跑”活动中,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跑过、跳过、爬过、绕过若干障碍。游戏开始,教师让各组尝试做一遍游戏,然后请各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过障碍很快,而且不犯规;有的很慢还犯规?”各组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既要快过障碍,又不能犯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呢?”教师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去寻找答案。接着各组在做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次各组过障碍的速度比第一次明显加快,犯规也少了。同学们在体验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做法:“跳沟”前要加速,绕杆前要减速。尤其是一名同学与众不同的“爬过”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他同学到达低橡皮筋前,都采用从头到脚依次爬过的方法,而他却把身体横过来与低橡皮筋平行,采用俯卧“横爬”方法,所以他的动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发现”,有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只要不犯规,还有什么更快、更好的过障碍的方法?”学生的练习情绪更加高涨,又出现“绕杆时身体主动内倾”和用“翻滚动作过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创举”。
分析反思:
一、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借助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成长, 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它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案例, 一个明确案例教学内涵和方法的导师, 以及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也就是说, 案例教学不强求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思维碰撞中升华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选材和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 教师才能挑选出适合的教学案例, 就像医生的病例、律师的判例, 有很强的针对性。 (2) 真材, 即案例内容真实。案例要求真实, 切忌胡编乱造, 只有案例真实, 学生才能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记忆深刻, 把案例中的问题当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 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实践原理, 在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 便于回忆起并使用这些“原理”。 (3) 学生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精选案例的工作完成后, 应该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 然后小组讨论, 过程中求同存异,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和评价, 但前提是必须留给学生解题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想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归根究底是一种教学方式, 与一切教学方法的目的一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1.明确案例内涵。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是真实的, 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材料的一种课堂表述方式。换言之, 它是一种实际问题的情景模式, 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很高的教研价值,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学案例是描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问题情境, 必须真实;要叙述清晰, 研究价值高, 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轻易求出答案;要与时俱进, 因为新事物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丰富案例内容。教学案例可以有很多种类,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无法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择校内外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 也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事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小数的加减法”时, 我设置了案例:老师昨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了一套《西游记》, 一共花了148元, 还剩53元, 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呢? 学生听到生活中熟悉的加减法题, 轻松地演算, 148+53=201 (元) , 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 又说道:那天老师家隔壁的王阿姨也给她女儿买了一本《白雪公主》, 花了3.2元, 一本《动物世界》, 花了11.5元, 大家知道王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在学生一脸疑惑之下, 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列出等式, 然后在课堂中巡回走了一圈视察学生的思考状况, 最后一边列出等式:3.2+11.5=?11.5+3.2=? 一边说:“这是我看到有些同学在稿纸上列出的等式, 还有人列出不同的等式吗? ”在看到学生一脸疑惑之后, 我让他们看课本, 学习小数加减法法则, 这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列出等式。因为只有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 再教授他们解法, 学生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总之, 案例可以大到国家大事, 也可以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对此, 首先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基础性强, 生活化的问题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教师应该拓展资料来源, 因为多源头的信息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资料, 不论二手资料还是自编资料都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再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目前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跨越时间空间、化静为动的教学资源特点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这类案例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
3.逐步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有序可循的, 首先, 教师要以学生认知程度为标准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案例, 方式不限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情景演示等) , 避免学生难于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其次, 分析案例。形式主要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模式。最后,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适当扩充知识, 拓展学生认知范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归纳出数学中规律性内容的能力, 从思维迁移延伸至能力迁移。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米和吨》中“千米”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千米的概念, 一千米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 所以我借助了相应的案例。首先, 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距离某超市的这段路有多长,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1000米其实是比较长的, 然后展示操场的平面图, 标明从沙坑到操场前端有100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000米? 将这段距离来回走5次是多少米? 接着通过学校周围的调查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看以学校为起点, 走到哪里会有1000米,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走走看。这样循序渐进地深化知识, 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学生从观察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及它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由于数学本身抽象,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理论难理解, 学习起来很困难, 枯燥乏味, 对它根本不感兴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教学的生活化情节、真实性情节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 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合作探讨, 进而在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回馈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成果。
摘要: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思维能力弱的问题, 他们很难理解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 因此, 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 它有效地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通过适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解决数学问题的感受。作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谈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昌虎.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本理念”[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05) .
[2]刘素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1 (09) .
[3]牟利霞.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课浅谈[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8) .
[4]高洁.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5]郑海玉.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二 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三 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四 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 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二 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篇二)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学难点:正确画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篇三)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表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表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 ×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而另一种情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65+10﹚×40+40×40] ×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可以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情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可以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应该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形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情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通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形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小学教学典型案例】推荐阅读:
中小学案例教学09-24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26
小学书法教学案例12-11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05-26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07-13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09-22
小学体育排球游戏教学案例07-21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09-27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案例11-13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案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