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022-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

铝粉燃烧实验能否用过氧化钠制氧气的探讨

我们通过实验对比制备氧气的方法,从实验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得出了不易用过氧化钠制备氧气与铝粉进行燃烧反应实验,同时给出了氧气制备收集、与铝粉反应一体化的实验设计。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1第三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无论怎样打磨铝箔,在氧气中仍然不能燃烧。于是笔者根据教参提示将实验改成铝粉与氧气反应,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各种方法特点(见表1),以及盛装氧气的集气瓶底部需要有水或细砂以防止燃烧物脱落炸裂集气瓶等问题,将实验设计为在250mL集气瓶中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并进行铝燃烧反应实验。

课后有学生提出能否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取氧气进行此实验,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1)实验用品。250mL集气瓶、毛玻璃片、坩埚钳、药匙、量筒、直径11cm定性滤纸、酒精灯、铝粉、过氧化钠、水。

(2)实验步骤。①向250mL集气瓶中加入2.0g 未变质的过氧化钠粉末,再加入20mL水,有大量气泡产生时,盖上毛玻璃片。将少许铝粉铺于半张直径11cm定性滤纸上,卷成筒状在酒精灯上点燃。取下集气瓶的毛玻璃片,将点燃的滤纸筒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立刻观察到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白光,瓶壁上有白色物质附着,突然伴有尖锐的爆鸣声,之后检查集气瓶无破损。②用同样的装置重新实验,将制取氧气的药品更换为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可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但并没有爆鸣声。

(3) 实验分析与结论。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取氧气时,反应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碱性逐渐增强。当铝粉在其中燃烧时,会有少量铝粉散落在集气瓶底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因为铝粉燃烧是放热反应,当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发生爆炸。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反应产物是水和氧气,过氧化氢溶液的酸性很弱,随着过氧化氢不断分解,最终溶液接近中性。当铝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即使有少许铝粉散落在溶液中,也无氢气产生,所以用此法制取氧气做铝粉的燃烧实验,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现象明显。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做铝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如果用集气瓶做反应器制取氧气,只能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做反应物,不能用过氧化钠和水,否则会有爆炸危险。(当然,如果不用集气瓶做氧气发生装置,而只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以用过氧化钠与水做反应物)

(4) 实验优点。①此实验的设计是应用复合集成的创新思

维,把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与反应容器合为一体,高效快速,节省时间。②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③气体现制现用,避免课前制取气体因保存时间过长而漏气、不纯等问题。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作者:王诗献

第2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课题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较差,对化学实验还不太熟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药匙、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火柴、棉花等

一、[创设情景]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多,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和学生探讨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提问氧气如何制得?

(二) 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演示实验:[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问,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2、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剂的作用 (三)、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1、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氧气的作用,与老师交流.学生思考、猜想并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2、(1)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是较合理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2)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三、进行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为下面的氧气的制取做铺垫,导入课程

第3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标分析:

1,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4,初步认识常见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生实验课,它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从知识运用上看,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点,涉及到的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的分值也较高,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之一,由此看来,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小觑

学生分析:

1.初三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初三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化学又是一门新开的科目,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在实验课中,自我管理,调控能力不够。

2.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大部分学生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对要求进行了讲解。并且学生对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已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3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校地处偏僻的农村,学生生源比较差,知识面比较窄,动手能力差,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策略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活动: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活动:【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1.在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分析。 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象 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教师活动:【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火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星木条复燃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反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加热高锰酸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教师活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学生活动: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教师活动:【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试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教师活动:【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教师活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 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生 物 学生活动: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质的反应。 作业: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A)用火柴去点 (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 (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 (A)纯净的氯酸钾 (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 (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 (A)朝下 (B)朝上 (C)略向下倾斜 (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 (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第4篇: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氧气有广泛的用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备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五、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3.对氧气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

六、教学思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1、 情景导入: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需要纯净的氧气应该如何制取的问题?

2、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叙述性质。出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二者进行认识。

3、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A:在试管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B:再取一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而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的探究:

把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反复进行。从而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

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加热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完成高锰酸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分解反应的概念: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明确: 1. 所使用的仪器:

2. 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3. 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

4.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应该放一小团棉花的原因: 5. 装配顺序和铁夹位置。

6. 操作先后: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

(4)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及原因: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第5篇:《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

一、二单元后的第一个实验活动,是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的性质实验的综合应用,将刚学过的各部分知识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本实验需要落实实验操作中的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二、重难点分析

(一)制取氧气

1.突破建议:学生在经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制取的学习后,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由此对氧气制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很想自己亲手制取一瓶氧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可能会无从下手。学生应提前预习课本45-46页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预习学案让学生完成。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应先通过视频或亲自演示,让学生清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抛出这些注意事项并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完成实验。

2.突破样例: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分小组竞赛)

【生】回答药品,书写并展示制取氧气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师】通过文字表达式,我们可以推知若要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定要用到酒精灯加热。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初步学会选择装置的依据。 【投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

【提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生】讨论回答

【视频】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生】概括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1 (6)把导管拿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师】点评。总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设计意图】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 【提问】(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带着问题和思考,大家动手实验,亲自制取两瓶氧气。其中一瓶预留1/4左右的水,以做铁丝燃烧性质实验。

【生】小组两人先确定分工,合作制取两瓶氧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制取物质,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在实验中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能按照操作规定制取氧气。

【生】汇报交流实验成果。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实验体验,学生知道了这样做的原因,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印象更深刻了。

(二)氧气的性质

1.突破建议: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选择的铁丝越细越好。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并在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引燃铁丝(如图)。

学生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其中一瓶氧气预留1/4左右的水,以做铁丝燃烧。 2.突破样例:

【师】在学习氧气时,你们见到老师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见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兴奋不已,今天大家就来亲自体验火星四射的情景吧。演示并讲解铁丝的燃烧。

【生】动手操作。 【提问】(1)为什么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2)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等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自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内呢? (4)集气瓶内的水起什么作用?可以用别的物质代替吗? (5)若没有见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生】讨论回答。

(1)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便于燃烧。 (2)火柴起引燃的作用。

(3)火柴燃烧也要消耗氧气,这样做可以避免火柴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是避免热胀冷缩将氧气赶出,这样做充分利用氧气,现象更明显。 (4)防止高温生成物溅到瓶底,炸裂集气瓶,水也可以 用细砂代替。

(5)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没等火柴烧完就伸入了集气瓶内、火柴已经烧完还没伸入瓶内、铁丝表面有铁锈……

第6篇: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教案

2-1-2

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与碱的反应;

掌握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认识氯气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2. 技能目标: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的气体。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1:2)。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氯气和金属、非金属及水的反应。

氯气除了能跟这些物质反应外,还能跟什么发生反应呢?

生:碱。

推进新课:没错,氯气它还能跟碱反应,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和碱到底生成了什么?

板书:2Cl2+Ca(OH)2===Ca(ClO)2+CaCl2+2H2O 师:这就是漂白粉的制取原理,大家思考一下,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 Ca(ClO)2和CaCl2 师:非常好,其中起漂白作用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提问:有效成分是Ca(ClO)2,那它又是怎么样起漂白作用的呢?大家根据上节课讲的氯水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什么物质的缘故?

生:HClO

师:非常好,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就会跟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反应。 板书:Ca(ClO)2+ H2O+CO2====2HClO+CaCO3

师:这就是漂白粉起漂白作用的原理,同时漂白粉需避光保存,这是为什么?

生:HClO见光易分解。

师:对了,HClO分解了,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没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工业上制氯气的时候,从导管里出来的氯气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大家写出它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请同学上黑板写方程式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请大家归纳一下HClO到底有哪些性质。

生:漂白性

师:对。HClO有漂白性主要是因为它有强氧化性,什么是强氧化性呢,我们在下面学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再详细的说明。也正因为它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杀菌消毒。

生:易分解。

师:对,也就是很不稳定,我们称为不稳定性。除了这个性质外,还有什么?大家上节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就是蘸取氯水滴在PH试纸上。实验现象大家还记不记得呢?

生:变红后褪色。

师:变红说明它有酸性,根据这个方程式Ca(ClO)2+ H2O+CO2====2HClO+CaCO

3 及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可知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

提问:① 次氯酸能否与碳酸钠反应?

② H2CO3能否与次氯酸的盐溶液反应?

师:请大家根据氯水及次氯酸的性质思考一下,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有什么区别。

师: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具体用途请大家看P43,大家稍微做下了解。

师:氯气的性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工业上怎么样制取氯气以及氯气的用途大家也知道了,但我们现在要想得到氯气的在哪制得呢?

生:实验室

师:对,那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在实验室中制得氯气,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实验室是怎么样制取氯气的。

师:实验室最常见的含氯物质是什么?

生:NaCl和HCl

师:那这里呢我们选用浓HCl,这就是实验室制氯气的方程式。 板书: 4HCl(浓)+MnO

2MnCl2+2H2O+Cl2↑

大家先看P40这个发生装置,首先,大家来认认这些仪器,看大家是不是都知道这些仪器的名称,不知道的同学边说边在旁边记一下。

教师活动:介绍各个仪器以及分别说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尾气吸收装置。

师:从装置中我们看到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氯气的?为什么能用该方法呢? 生: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师:非常好。大家再来分析一下,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氯气纯不纯净呢?其中混有哪

些杂志?

生:HCl、H2O蒸汽 师:该怎么样除去呢?

分析回答:饱和食盐水(优先析出原则,HCl比NaCl更易溶与水),浓硫酸

提问:由此可知,收集氯气除了向上排空气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排饱和食盐水

设疑:实验装置该如何改进?(补充净化装置) 小结:(1)氯气与碱反应

(2)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尾气处理

作业:《优化学习》 P41

2、

5、8 P38 A组 板书设计:

2-1-2 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4. 2Cl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 H2O+CO2====2HClO+CaCO3

二、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 4HCl(浓)+MnO

2MnCl2+2H2O+Cl2↑

2.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加热制气体 3.除杂装置: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5.检验:淀粉碘化钾试纸

6.尾气处理:2NaOH+Cl2 = NaCl+NaClO+ H2O

第7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一、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总结下一篇:人教版高三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