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改进创新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的改进创新(通用8篇)

实验的改进创新 篇1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电解实验是电化学中的重要实验。如果按照课本进行实验,药品消耗量大,边远地区条件差一些的学校无法进行分组实验;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室后排的学生对实验现象看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想到了把电解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简单物品代替专用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分组实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动手做实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使化学更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直流电源、塑料板5×15cm一块(或废弃的光盘一张)、图钉8-10个、高考用自动2B铅笔的铅笔头8-10个、导线若干。

试剂:饱和NaCl溶液、饱和CuCl2溶液、饱和Na2SO4溶液、饱和CuSO4溶液(试剂可多可少,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上课情况来定)。

淀粉碘化钾试纸、PH试纸、酚酞试液、滤纸。

二、仪器的组装:

电极的固定是本实验的关键点。在塑料板(或废弃的光盘均可)上事先钻好直径合适的孔,先在孔内插入螺丝,然后再将导线缠在塑料板反面的螺丝上;塑料板的正面将另一个带点弯的`细铁丝一端固定在螺丝上,拧紧螺母,细铁丝的另一端连接图钉或2B铅笔芯做电。

1.阴极固定。在塑料板反面用连接图钉的导线串起来与电源负极相连,在塑料板的正面用细铁丝连接图钉做阴极,且可以固定试纸。

2.阳极固定。在塑料板的反面连接铅笔头导线串起来与电源正极相连,在塑料板的正面用细铁丝缠上铅笔芯(很短,只要能固定好即可)做电解的阳极。

3.阴极和阳极之间留出一些距离用来放浸有试剂的试纸。

三、实验操作

1.固定试纸。按图片所示组装仪器,在每一组阴极和阳极之间的塑料板上放上浸有指定试剂的试纸或滤纸,用铅笔尖和图钉压住试纸的两端固定。

2.接通电源。试纸固定好后,接通直流电源(可用干电池代替),反应发生,试纸上开始出现颜色变化。

3.记录现象。观察各试纸上的颜色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讨论。依据实验现象,学生分组讨论产生的原因,并填写下表;

四、装置改进的优点

1.在本装置上进行电解实验,能更好地观察电解时电极附近溶液的PH值变化和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方向,并可对各电解溶液进行对比。

2.在试纸或者滤纸上进行实验颜色变化更明显,现象更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的加深,以及提高对此类试题的解题能力。

3.该实验试剂用量少,有害物质产生的也少,体现了经济节约、绿色环保的教育理念。

4.该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安全,实验装置学生可自制,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5.该实验颜色变化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6.该实验可同时对多种物质进行电解,便于同学比较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情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1.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使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增强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对实验的改进,能使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给以评价和优化。

3.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所要求的“以人为本”、重视能力培养、变苦学为乐学的新教学理念。

实验的改进创新 篇2

现针对教材第92页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

一、实验改进

(一) 实验材料的改进

1. 增加食盐

在制备淀粉糊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少量的食盐。氯离子 (Cl-) 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物, 加入少量盐可以起到激活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使淀粉分解变成麦芽糖的速度加快, 这样可以减少唾液淀粉酶的用量, 弥补唾液量少的不足,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2. 增加山楂、葡萄等酸性食品

教师可以在每一小组的实验盘里放两个山楂或葡萄。在收集唾液前, 让学生吃山楂或葡萄等酸性食品, 可以加速唾液腺分泌唾液, 从而增加学生收集唾液的量。

(二) 实验用具的改进

1. 增加量筒

在实验步骤1和3中, 需要量取2mL的溶液, 而材料用具中无量筒, 如何量取呢? 所以可在实验用具中增加量筒。

2. 增加一次性口杯

在收集唾液前, 需要让学生先漱口, 所以可增加一次性口杯。

3. 将大烧杯改为恒温水浴锅或保温杯

在第四步中, 教材用大烧杯盛放热水做水浴加热, 这样做温度不容易控制;如果水温下降了, 还要再用酒精灯加热, 温度又会很快上升, 很难将温度控制在37℃, 并且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酒精灯加热过程中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恒温水浴锅, 或者用保温杯来代替大烧杯, 或者让学生用手握住试管10min, 并将试管轻轻振荡。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正好是人的体温。在这一段时间内, 我们可以讲讲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对比观察技巧、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等。

(三) 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第一, 事先制备低浓度的淀粉糊。因为若浓度过高, 很可能会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中加入碘酒后都呈现蓝色, 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第二, 改进收集唾液的方法。苏科版新教材并没有具体讲怎样收集唾液, 一般有两种方法: (1) 取唾液前, 先漱下口, 然后取干净的脱脂棉, 放入口中, 稍等片刻, 把脱脂棉取出, 挤压脱脂棉, 收集唾液于小烧杯中; (2) 先用凉开水漱口, 然后将舌头整个稍微翘起来抵住上边牙齿, 将下唇搁在小烧杯上, 口水会从舌头下面慢慢流出来, 如果想快点的话, 可闭上嘴, 舌头在口腔里快速运动, 即可产生大量唾液。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将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 再用滴管吸取至试管中。这样都会造成唾液的浪费, 我们可以直接将唾液收集到试管中。

第三, 改进向试管中滴加清水和唾液的插图。

有关用滴管滴加试液的方法, 化学教材中提出明确要求:“应将滴管悬空在容器上方, 不可接触器壁, 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的污染。”使用滴管时要注意:“不要平放或倒置, 防止试液倒流, 腐蚀橡胶乳头。”所以, 为了防止试液倒流回滴管中腐蚀橡胶乳头, 使用滴管时应尽可能地将其竖直。因此, 课本中的插图可以作如右图所示的改进。

第四, 准备好低浓度的碘酒。碘酒的浓度不能太高, 否则会导致两支试管中都会呈现碘液的颜色。

二、实验创新

1. 不收集唾液, 直接使用淀粉酶试剂

实验课的课堂纪律比较难控制, 在课堂上让学生收集唾液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收集, 还有的学生会在旁边嬉笑, 这样会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 同时实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淀粉酶试剂。

2. 不必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 我们可以将淀粉试纸放在口腔里含一会儿, 取出后滴加碘液验证。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实验寻找替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3

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等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教科书上列举的实验方法、步骤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或者认为生物实验课只是去玩,没有知识可学。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各种习惯、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最佳养成时期。那么,如何保证实验效果,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遵循因地制宜、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佳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积极改进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实验材料的寻找

实验材料是每个实验中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遗传学实验研究中刚开始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山柳菊,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能否开设、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中要使用

到的相应实验材料,其中有些实验的材料比较常规,课前准备简单,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放心地采用书本介绍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的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并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实验时,教材中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蚕豆一般是初夏才有,而当我们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是冬天,不是种植蚕

豆的季节。即使是当季,在市区内也很难找到蚕豆叶,所以在安排学生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在实验材料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如用小青菜叶、铜钱草叶、金花菜叶等

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发现,小青菜叶的下表皮很好撕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孔也非常清楚。同时在做这个观察实验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气孔的开闭情况,我们对青菜叶又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一些青菜叶上撒上一些清水,或者将一些青菜叶放在阳光下晒一小会,等等。这样的简单处理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相关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器材的替换

实验器材是生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而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是实验器材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我们选用的实验器材不恰当,反而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最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在介绍“植物蒸腾作用”这个实验时,教材上参考使用的容器是锥形瓶,在实际的预备实验中我们发现锥形瓶横截面较大,液面下

降不明显,实验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改用试管作为容器,因为试管横截面小,液面下降明显,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能从明显的现象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实验中,“蚯蚓的运动”教材上选用粗糙的硬纸板和光滑的玻璃板进行对照实验,实际上这样的一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有误的,硬纸板和玻璃板本来存在材料质地的不同,现又出现了粗糙和光滑的不同,与对照实验要求单一变量为原则相违背。于是我们在实验中果断改成光滑的玻璃板和经过打磨的粗糙的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不仅和实验原则相一致,也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指明了方向。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优化

1.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开阔学生思路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初中生物开设的两种主要实验类型,如果学校开设的实验中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缺少探究性实验的话,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使他们的思想水平、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类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备各种食品,每种食物依次通过滴加碘液、加热等方法来鉴定含有的成分。虽然这样的实验设计与之前的实验改动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探究性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体会到真正的实验探究。

2.联系实际,设置对照实验加强理解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生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信,一般都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就是指进行某种实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巧用一些对照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做“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时,我们除了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即将相同大小、粗细、长度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以外,我们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另一组对照实验(即配置两种不同的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和盐碱地浸出液),然后将大小、长度、粗细相等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两种浸出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通过对这组对照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不仅能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失水及吸水现象的能力。

3.科学简化、细化实验操作,加强实验现象

进行科学实验不能按部就班,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去改变,如果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去掌控,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例如,在“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将两支试管同时放置在37℃的水中恒温保存约10分钟。而这个步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稍不注意水温就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实验结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用人体恒定的温度来代替恒温水浴法。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效果也非常的明显。课堂上学生踊跃地举手也表明他们喜欢参与到每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中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实验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规范的操作并细化到实验的每一步中。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第2步“撕”中,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撕取的是内表皮的哪个部位,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撕取的部位不同,导致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效果并不好。通过几次尝试,我们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然后再用镊子撕取放在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通过这样的装片,学生可以看见典型的植物细胞形状及结构。

以上这些实验的改进,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实际上,只要我们生物教师能正确地认识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及学生实验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和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那么我们生物学的奇趣就会在生物实验中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也会使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生物实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吴海莉. 初中生物学实验改进点滴[J]. 生物学教学, 2007(6):63.

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4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教学则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等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年来,我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将教材中几个实验加以改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自制简易的实验器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自制简易的激光光源

光学实验中的激光光源灯泡很容易坏,也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麻烦。因此我试着自制了一个简易的激光光源,使整个光学实验顺利完成。方法如下:买一个玩具激光手电筒,在废灯泡芯上取一小段玻璃柱,将玻璃柱装在激光电筒的前盖内,适当调整玻璃柱的角度,一个实用的光源就做好了。、自制浮沉子

演示浮沉条件时,课本上曾用鸡蛋与盐水做或用青霉素的瓶子加水做。在实际操作时前者操作复杂,后者根本不能实现。

我是这样制作的:取一个5cm左右的塑料笔盖,再取一个螺丝旋进笔盖内做配重,另一端用用气球上的橡皮膜扎住,然后放入盛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盖紧瓶盖,不能漏气,手捏矿泉水瓶即可实现浮沉,同时可观察到橡皮膜发生形变,说明浮沉的原因。

3、自制灵敏度高的演示温度计

当使用温度计上演示实验课时,可见度非常差,我自制的演示温度计,不但可见性好,而且灵敏度高。用日光灯起辉器的铝质外壳做测温泡,在铝筒口上紧塞一只橡皮塞,塞子的中间钻一小孔,注入红色的墨水适量,再把一内径2-3mm的玻璃管紧插入孔内,并伸到接近底部的位置。在玻璃管背面衬上白色背景的刻度板,就可以做成一个灵敏度高的温度计。可用来演示蒸发吸热,比热容实验。

4.导体与绝缘体的相对性

用一个25W的白炽灯与一个白炽灯的废灯芯串联安在竖放的木板上,用插头接入220V的电压。当用酒精喷灯加热废灯芯到红热状态时,灯泡发光,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灯泡又熄灭。此实验应使 灯泡的功率不大于40W,否则电流产生的热将使灯泡不能熄灭,另外用酒精喷灯比用酒精灯易使实验成功。

二 变通实验方案

变通实验方案可解决器材不足,也可以使不能开设的实验顺利进行。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学校有一套器材,为了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我在废电炉丝上取了5Ω、10Ω电炉丝。实验时,用浸过乙醚的棉花盖在电阻上,通过观察乙醚燃烧快慢确定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要保持良好通风,棉花要干一些)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学生有一些剩余的时间,为了利用这一点时间,为下节课做准备,我要求学生在成像清晰的时候,将光屏前移一点,然后用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观察看到的现象.接着又将光屏后移,要求他们用桌上器材不移动光屏来得到清晰的像。在此基础上,下一节讲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师做一演示实验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点。

3、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这一个实验受学校器材的限制,不能分组实验。我将小桌改用盛细砂的矿泉水瓶放在细砂上,倒置改变受力面积,加细砂可改变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人人都能实验了。

4、演示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实验使用小车,可是实验室没有这么多小车,我购置一些钢球代替小车,并用纸板做成的滑槽代替斜面,完成实验。并将这部分器材用在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谓一举两得。

5、演示短路

这个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教师一般有畏难情绪,或者干脆不做。实验改进如下:用锡箔纸代替熔丝,将电源电压降为3V,短路时可看到锡箔纸燃烧,效果很好。如图是我仿制的实验。锡箔纸在5mm左右,且注意与锷鱼夹与锡箔纸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使用交流3V能提供较大的电流。

三、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提高实验时的安全可靠性

1、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波》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其直接振动及发出的声音均很微弱,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实验改进如下:在演示音叉的振动时,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便能听到叉股与桌面撞击时发出的喀、喀声.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与硬纸片接触,整个教室内都可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作用下发出的响声,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可将音叉的底部与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这时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整个教室内可听到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就听不到声音了.另外,由于课桌等物体的共鸣频带较宽,在用音叉组演示音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这一实验不需增加其它器材,但效果却十分明显.2、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改进的方法是:取一面积为 1cm 2纸屑,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实验的改进创新 篇5

保基中学:杨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各种有效资源,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步骤更加严谨,具有更好可操作性,可以弥补一些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大大缩短了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收获,也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设计 改进与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贯穿了整个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众多的事实和理论的积累、再现,它也是一个学生不断探究和成长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使得一些实验取材不方便,操作复杂,缺少应有科学严谨性,同时效果不明显,不易观察,从而使实验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好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工作,可以弥补一些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仅介绍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几例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实验创新: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虽然能够说明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心血管方面有一定危害,但还更加直观的展现吸烟对人体肺部的具体影响,而教材中关吸烟危害人体健康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文字说明,如“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等文字信息,学生阅读后对吸烟的危害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为了能让学生对吸烟的危害感受更直观、更深刻,在实际教学中我自创了如下实验:

试验设计:

1、材料:一个透明塑料软管(刚好能插入一支香烟,一个注射器,棉花,香烟(带过滤嘴和不带过滤嘴的各一支)。

2、方法与步骤:

在本实验中,用棉花模拟人的肺,用注射器模拟人吸食香烟。在塑料软管的一端先插上一支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另一端放入一团棉花,用注射器接在有棉花的一端拉动活塞模拟吸烟,为了不让教室内充满烟雾,可将注射器吸来的烟雾吹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减少香烟燃烧的烟雾对学生健康的危害。反复抽吸完以后,取出管里的棉花,会发现棉花变成黄色,从而证明香烟燃烧后产生的化学物质会使肺发黄变黑,危害身体健康。接着改用有过滤嘴的香烟进进同样的模拟实验,得到相似的现象及结果,打破学生过滤嘴香烟没有危害的错误认识。

二、实验改进

实验一: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其目的是通过水升高的温度来计算出食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教材的设计是:

1、取一只50ml锥形瓶,注入30ml水,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锥形瓶中放入一支温度计。

3、称出一粒干花生的质量,将这粒花生点燃后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加热,待花生完全燃烧后测量水温。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本实验中,锥形瓶未加瓶塞,易散热;

2、锥形瓶较大,水较多,瓶体吸热多,水湿变化不大,不易测量,误差较大。

3、花生在敞开的环境中燃烧,热损

失较多;

4、花生种子小,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本身就不多,同时解剖针穿插燃烧时易掉。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尽量减少花生种子在燃烧是的热量损失,而以上这些设计上的不足,则易使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过大,测量结果严重偏小,与课本参考数据相差较大,易给学生造成误解。

(三)、改进:一支小试管,温度计,硬纸盒(防风、减小空气散热),试管夹,废石棉网(剪成长条形),核桃。实验时,将一个长方形硬纸盒竖起,前面去掉一半,顶端开一个与小试管大小相似的圆孔,周围穿几个小洞,在小试管中注入10ml水,插入温度计(玻璃泡在水的中部),用塞子固定,记下水的初温,然后穿过圆孔,用试管夹固定在硬纸盒顶部,用天平称出二分之一核桃仁,放在石棉网上,点燃后迅速放到小试管正下方,等核桃仁完全燃烧后记下水温,利用课本上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改进之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材料易得,效果明显易观察,且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实验过程各种热量的损失,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二: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中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本实验中,主要是通过三组对照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都有关系。

(一)、课本实验设计:

1、等大新鲜馒头块A、B、C,A和B用刀细细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不作处理。

2、取唾液。

3、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1号管加入A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充分搅拌;2号管加入B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充分搅拌;3号管加入C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然后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以后取出,滴一至二滴碘液,振荡观察各管中颜色的变化。

(二)、分析存在的不足:

1、每组学生所用的实验器材老过多,不好操作,易损坏(每组至少用到三支大试管,两个小烧杯,一个大烧杯,两支滴管,一支温度计等)。

2、实验准备和操作时间过长,对于课时紧张的七年级生物来说是不利的(每组所用的器材多,且必须完成三组对照实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3、新鲜馒头入水后易碎,1号管与3号管无法对照,效果不明显,影响实验结果。同时,本实验最主要的不足就是由于实验操作时间过长,对照不明显,学生往往还等不到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就已经下课,实验也就草草了事。

(三)、实验的改进:居于以上情况,本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作如下改进,大大减少实验器材及损坏,节省时间,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效率:

1、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大组中再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大组负责完成一项操作,完成后三个大组间的小组再进行对照,这样节省了三分之二的器材,有效减少器材的损坏,同时,学生操作简单,取唾液的时间和操作时间也大为缩短,基本上在课堂上就能得出完整的结论。

2、1号管和2号管用新鲜的馒头,3号管则用稍干一些,变硬了馒头块,这样1号管和2号管中的馒头屑会更细而3号管中的则不会散开,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整个实验的对照和分析,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三: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教材上是用大的玻璃罩代表胸廓,用气球代表肺,在玻璃罩下蒙上一层橡皮膜代表膈,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演示时用手拉或者推橡皮膜,模拟膈肌的收缩与舒张,说明胸廓大小的变化及吸气和呼气动作。

(一)、存在的不足:用大的玻璃罩代表胸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较笨重,演示时橡皮膜易滑脱,且大玻璃罩、“Y”型管学校不一定有。

(二)、实验的改进:用学生身过易得的生活材料来制作“膈肌模拟器”,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更直观、效果更好。

1、用废弃的泡泡糖瓶来代表胸廓(瓶口有螺旋口便于捆扎,演示时气球不易滑脱),在瓶底中部穿一个圆孔;

2、用稍大的饮料吸管制作“Y”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3、用一个萝卜削成一个塞子,中间开孔,将做好的“Y”管两枝扎上气球后穿在萝卜上,用一个大气球剪去一部分模拟膈肌,照课本图做成膈肌模拟器便可进行实验操作了。在本实验中,由于材料易得,制作、操作简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兴趣,便于学生充分理解膈肌运动与肺的变化及呼吸的关系,增强的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四: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中“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的改进

(一)、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是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的变化,再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神经质运动及身体的变化,并与在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目的是通过观察蚯蚓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及身体变化情况来认识蚯蚓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

(二)、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反,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比在玻璃上慢,(糙纸较干,蚯蚓被粘在了纸上)。实验步骤让学生产生是不是蚯蚓在糙纸上运动累了?所以才比玻璃板上运动慢。(2)实验中所用玻璃板干燥时,蚯蚓也可以在玻璃板上较快运动?

3、实验过程中的两次运动是分开来做,学生缺少对照,很难进行比较。从以情况来看,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简单、步骤不够严谨、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三)、对实验的改进:用玻璃条做两个玻璃槽(可保证蚯蚓基本沿直线运动),在玻璃槽的一个外侧面贴上自制标尺,一个玻璃槽的玻璃板上撒一层水,让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才能保证玻璃板的光滑。让蚯蚓先在撒水的玻璃内上运动,通过标尺观察并记录一定时间内蚯蚓运动的路程,再在另一个玻璃槽内捕上一层糙纸,用水把纸充分打湿,让蚯蚓在纸上运动,观察并记录其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在玻璃板的运动情况进行比较既可得出结论。改进之后,保证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玻璃槽上贴的标尺则有助于观察比较蚯蚓的运动。同时改进后的实验避免了实验条件不统一;步骤不够严谨,缺少对照等不足,使实验更具可行性。

实验五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的演示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该实验是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萌发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设计如右图所示。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

1、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4、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无法保证平行班的开课。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3、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 :只用两个塑料注射液瓶子、两根输液管(带针头)、小烧杯,材料易得,制作过程简单。

2、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两个250ml的塑料注射液瓶子,分别贴上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以形成对照,用线拴好浸氢氧化钠溶液的小棉球(吸收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干扰)固定在盖上,然后盖住密封,将两根须带针头的输液管,剪去有进气管的一端后分别插在1号瓶和2号瓶盖上关紧密封开关、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取两个小烧杯,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向两只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将1号瓶的输液管插入对应的小烧杯,打开输液管阀并挤压塑料注射液瓶,观察、记录1号杯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经过改进之后实验装置简单,气密性好,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容易取得,组装简洁、易操作,使学生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用来做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很简便,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后实验效果更明显。同时设置了对照组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教学效果显著,还以反复使用。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好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工作,可以弥补一些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的改进创新 篇6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是理科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演示实验既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又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演示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措施,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但高中化学的实验机制及实验方法上存在较多影响机制,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目的。故本文则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及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演示实验 改进 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高中的学习课程中,化学课程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大多教师与家长的观念陈旧,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为节省教学时间,简化甚至忽略实验,只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论进行概括,通过灌输式教学或给予学生大量刷题来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为此,学生只能对其进行表面的学习,并不能深入化学的精髓,缺乏思维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加上很多学校缺乏化学实验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器材资源进行整理时,易将实验器材丢失或损坏,满足不了实验需求,从而导致课堂实验难以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改进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

在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将1支大试管中塞入一个带干燥管的胶塞,将其用铁夹固定于铁架台上。同时在干燥管中垫入一层玻璃丝与石棉网,并放入少量的晶体高锰酸钾,将适量的浓盐水注入后立即塞紧胶塞,通过小片硬纸片将干燥管口盖住。教学内容中,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方程为:2KMnO4+16HCI=2MnCI2+2KCI+ 5CI2+8H2O。而由于干燥管中投入吸干煤油的金属钠后,金属钠会发生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最后生成氯化钠固体。若在这时向干燥管中加入金属钠,钠就会在氯气中燃烧。这个演示实验不需要在试剂上事先使用广口瓶对氯气进行收集,同时还不需要将金属钠放入燃烧匙中,通过酒精灯的加热即可。对实验操作的简化,可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又如,在乙炔的可燃性演示实验中,是通过玻璃导管将乙炔气体进行导出,并对其进行验纯与点燃,并观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乙炔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探究并推测出烃中碳含量的多少,碳含量越高则说明燃烧越不充分。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玻璃导管较细,在气体导出时气体导出量较少,在燃烧的观察中黑烟并不太明显。为此,学生难以深刻的理解实验现象。故可对该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一块冰放置于石棉网上,在冰上加一小块的电石,将其点燃,待产生气体时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2.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演示实验的互动效率

在处理乙酸乙酯水解的演示实验中,通过气味的变化来说明酯的水解程度,这种演示方法不仅缺乏科学合理性与说服力,还降低学生参与实验的参与度。为此,在这项演示实验中可对其进行改进:可选取三只试管,并向试管内分别加入6ml的蒸馏水、6ml的稀NaOH 溶液及6ml的稀硫酸,将三只试管同时放入70℃至80℃的水溶中后学生便可明显的观察到第一只试管酯层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而第二只试管的酯层消失速度很快,第三只试管的酯层消失时间较为缓慢。通过直观明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可明显的观察实验的结果,对酯在不同环境下水解的速度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及认知。

3.精心设置实验过程,加深知识的渗透程度

在进行NaHCO3的热稳定演示实验中,教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并且缺乏实验的层次性。而学生对两种钠盐的认知还未全面,在进行实验时,难免会出现观察结果不明确等情况。为此,可对该实验进行改进:选取两只大小不同的试管、一个单孔橡皮塞、一个双孔橡皮塞、两支长度不同的玻璃?Ч堋=?实验装置组合好后将适量的NaHCO3放入小试管中,并在大试管中放入一定比例的NaHCO3进行加热环节,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放入NaHCO3的小试管中出现白色的浑浊物体。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渗透,并在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4.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教材内容的演示步骤是先将铝箔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后,再置入装有氧气的气瓶中,观察铝在氧气只燃烧的现象。该实验步骤简单,但成功几率并不高,且最终的观察现象并不明显,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的目的。为此可对其进行改进:在一张滤纸上涂上一层胶水,并在滤纸上均匀的散上铝粉,待晾干后剪取部分用酒精灯点燃,并快速将其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这样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并加深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对部分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学习兴趣,在对化学演示实验的观察中提高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并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化学实验的创新与改进 篇7

一、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陈旧, 学生缺少兴趣

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填鸭式。教师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讲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随后进行演示操作, 把实验的整个过程都展示给学生看, 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 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执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 掌控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 随后通过学生总结的实验数据和报告, 进行评分。如此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 既没有启发性, 又没有兴趣的切入点, 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 甚至不做实验, 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 就成为走过场, 可有可无。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

(二) 没有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特别的实验教学方法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毕竟有区别, 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基本操作技能也差。化学实验教学却没有针对他们的特点调整, 如加强基础操作训练等。课堂上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示范, 学生仍无法领悟, 不能独立完成实验, 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信心愈加降低, 陷入化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结合上文对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化学实验的特点分析, 如何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成为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在提出合理化建议之前, 应先考虑以下几个目标: (1) 中职学生应掌握哪些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该达到怎样的程度? (2) 针对理论知识, 需要配合怎样的操作技能? (3) 学生在实验中的心理是怎样的?如何针对他们的心理, 进行启发和引导,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举措

(一) 结合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本是从生活中来,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入手,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 培养兴趣和探究精神。

例如, 人人都要接触到衣物干洗, 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 干洗的历史和化学原理是什么。于是我先拿来一杯清水, 一杯四氯乙烯, 然后将餐巾纸沾上油污, 分别放入清水和四氯乙烯中, 用玻璃棒搅动后, 再取出。学生发现, 放入清水中的餐巾纸已经皱成了一团, 而上面的油污并没有去除掉;而放入四氯乙烯中的餐巾纸展开依然平整, 上面的油污已经没有了。学生发出惊讶的叫声, 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 法国巴黎的一家油脂小工厂里, 一名身穿污染油垢的工人不慎将一桶煤油打翻在身上, 因工作忙碌他无暇更换衣服, 待到收工换衣时, 他诧异地发现, 衣服上的油污竟然不见了。由此, 他悟出一个道理, 原来, 化学溶剂是能够把衣服上的污垢去除的, 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衣物干洗法。后来科学家在化学溶剂的世界里筛选, 最终选中了四氯乙烯, 因为用它洗涤衣物, 不仅洗得干净, 而且洗后衣物柔软不变形、不褪色, 更不会损伤衣服, 且无异味, 因而四氯乙烯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洗衣店公认的标准干洗剂。

正因为化学实验可以解答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 从而不仅爱上化学实验, 更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生活, 这就是化学能力的培养。

(二) 教师应大胆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 而非单一地让学生传承前人的理论知识, 因此, 中职化学教师必须革新观念, 明确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 更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 传统的化学实验依附于书本, 与时代和生活的结合都不够, 很多内容用现在的眼光看来, 已经陈旧落后, 教师应大胆删改和调整教学内容, 使之不断推陈出新, 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的高低, 根据教学目标, 按照重点与非重点, 打破原有固定的化学实验模式, 将之细分成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三大板块, 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侧重点。这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三)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职化学实验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 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 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重复教师的实验步骤,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没有体现, 甚至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被束缚。因此, 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在实验之前, 不要直接把实验的目的告诉学生, 不妨卖个关子, 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 例如, 霓虹灯为什么有不同的色彩?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他们会主动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同时迫切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然后教师请他们自己把实验的用具、步骤和过程, 通过书本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 列在纸上, 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不再懵懂, 自然胸有成竹。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可以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自主获取知识。比如, 他们将玻璃管弯曲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 再装上电极, 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 放进氖气, 就成了红色的霓虹灯了。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就实验的过程进行点评打分, 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还想要其他颜色的霓虹灯, 又该怎么办呢?原来可以请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荧光粉来帮忙。例如, 在涂了蓝色的荧光粉的灯管中, 放入了氩气和水银, 就成了鲜蓝色的霓虹灯了。学生会有发散性的思维, 巩固了他们的书本知识, 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认识。

(四) 消除安全隐患, 真正解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

化学实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 其中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试剂。加上在实验的过程中, 稍不留神, 一些玻璃仪器就容易破碎, 引发伤害, 不但学生有心理上的恐惧, 就连教师也容易紧张, 因此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 相对保守, 宁可学生学得比较“死”, 也要将他们牢牢纳入教师的掌控之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 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 并严格执行。例如, 针对易燃的化学品, 只要积极避免燃烧的三个条件, 便可将危险化于无形;同样, 易爆的化学品, 只要避免爆炸极限, 也是安全的;面对易腐蚀的化学品, 装备好防范的保护用品, 完全可以避免伤害。教师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 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 从而使他们大胆快乐地实验。

(五) 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评价

传统的实验评价由教师决定, 但面对这么多学生, 教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全方位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客观有效而公正的评价。如果让学生也参与评价, 不仅使评价更真实、全面、有效, 还能够分担教师的压力。学生之间相互激励, 相互关心, 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力, 责任心, 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认识。

俗话说“教无定法”, 今天的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以学生为本, 其次来源于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各种无法预期的教学状况, 灵活而大胆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长红.中专生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0) .

[2]袁孝凤.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实验的改进创新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疑难实验;创新;改进

化学实验的成功率不一,有一些成功率相当低的实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困难的产生使教师对于实验的研究水平提出了要求。所以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一类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一、初中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首先,如今化学实验存在诸多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以部分物品用日常的物品所取代却忽略了实验的严谨性,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习化学实验但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验的失败率,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一味地依赖于理论知识。依赖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是严谨教学的体现,然而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懂得变通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做钠的燃烧试验的时候,假如教师提前实验就能避免诸多会发生的安全问题以及麻烦,然而不懂得变通就会将实验时间增长,也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授。这样长久以往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教师在学期末的时候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一种就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将实验的课时减少或者取消。这均不能达到化学设立实验原本的效果。

最后,如今的化学实验还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师盲目地“崇拜”实验,认识到学生对实验具有好奇心以及热情就在课堂上加入了大量的实验课程。虽然让学生调动起对该门学科的热情是好的,但是过分地应用就会偏离教学的目标,从而“画蛇添足”。

因此,从上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不难看出,当前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教师怕学生无法提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而选择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而脱离课本、脱离教学目标,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目的。所以新课标改进了化学的许多实验,当然這些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这些疑难实验的改进有一些策略。

二、初中化学疑难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理论性策略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走弯路,

然而这个弯路有时候不能不走,化学实验仍旧应该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并且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之后才能进行课堂实验,这样可以保证课堂实验的时间,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实验的创新还需要学生自主自发的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纯地去验证教材上的理论正确与否,而是自己去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独立或者几个人一起结局。这种探究性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创造。

最后,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实验设计以及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新的课程讲授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以及调查研究自己设立化学实验的方案、步骤等。这样学生能够在实验之前将创造性融入化学实验,那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也会发现,这样更能加深记忆力。

理论性策略是针对学生的,还要针对教材上具体的方案措施作出一定的改进。

三、初中化学疑难实验改进与创新的针对性策略分析

下面就以两个化学实验来对实验改进与创新进行分析:

(一)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1.实验改进原因:教材写到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银通常呈现出银白色,然而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反应生成的银往往呈现出黑色或者是灰色。

2.实验仪器及药品:硝酸银固体、蒸馏水、温水、植物油、铜丝、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以及砂纸。

3.实验步骤以及现象:

①用加热除氧后的蒸馏水配置新的AgN03溶液;②取适量

AgNO3溶液加入洁净的试管里,放入温水中进行水浴加热;③用砂纸除去铜丝表面的氧化膜,然后放入水浴加热的AgNO3溶液中,

可用胶头滴管在液面滴加少量植物油隔绝空气;④约8~10 min

后,可清晰地观察到铜丝周围向各个方向生长的银晶体,颜色为银白色。

4.实验改进策略

①配置新的AgNO3溶液时浓度应该控制在2%~3.4%之间为宜;②通过水浴加热来提高反应时内部的温度;③在液面滴入植物油是为了在反应时通过液面的植物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通过改进,该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使学生不会在实验前形成定式,认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通常呈现出银白色。而通过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让实验更好地进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反应生成的银往往呈现出黑色或者是灰色。

(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

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做演示实验,我们可以采用一个三通管,在其上下部各放上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之后,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连接。一会儿,通过三通管上下石蕊试纸颜色变化的差异,我们便能够判断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在二氧化碳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探讨中,只需要将三通管中所导出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即可。对于三通管在酒精灯上的加热,也可以对碳酸的稳定性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这是一个微型的实验,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存在的实验装置配置高、药品消耗量大的问题,也有效降低了毒性气体出现的概率,提升了实验效率和安全性。可以说,该微型实验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繁琐的实验准备带来的实验失败的可能,而且其实验的效率较传统的实验大大增加,仅用一套装置可以代替以前三、四套装置,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减少了实验药品的用量,培养了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通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从理论、实际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意见,然而教材上需要进行修正的疑难实验不仅仅是举例的两个,教师和学生应该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时刻注意每一个细节,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李乃学,吉秀欣.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3(24).

上一篇:镇XX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敬老院献爱心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