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精选10篇)

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 篇1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直观性不强,又不可能人人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

覆杯实验:不能很好地演示大气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压强,学生还会产生纸片被水吸住的误解。

牛奶瓶吃鸡蛋:由于奶瓶内酒精燃烧后内外压强差不大,演示时鸡蛋常被卡在瓶口,导致实验失败。

为此笔者对以上实验做了以下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成功率高的特点,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1、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方案一,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一手拿住皮碗的一端,另一端挂上钩码。逐渐增加钩码的数量,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两个皮碗被挤出空气后能承受的拉力。

方案二,在挤出空气后的皮碗两端分别挂上称量的弹簧称,同时对拉。这时学生可直接观察到被挤出空气后两个小小的皮碗所能承受的拉力。

2、覆杯实验。

选用50毫升或100毫升的大注射器,抽去活塞。注射器的小孔套上橡皮帽,注射器装满有颜色的水,用幻灯机书写专用胶片代替纸片盖上。演示倒置、前、后、左、右侧置,再划圈演示,以此证明大气的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压强,又将注射器倒置,去掉橡皮帽,只见水直泻而下。以此证明胶片不是被水吸住的。

3、牛奶瓶吃鸡蛋。

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 篇2

一新奇实验, 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在自然界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但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物理教学中, 通常用转换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转换为看得见的现象变化来反映大气压的存在。例如, 覆水杯实验、抽气胀气球、集气瓶吞鸡蛋、抽气瓶凹、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很直观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上笔者用了以下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

1. 抽气瓶凹实验

找一个大的塑料瓶, 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插入一根导气管, 缝隙之间用石蜡密封。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气体。可以观察到塑料瓶慢慢地凹下去了。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 笔者趁机提问:瓶子变瘪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力。”学生很轻易地回答了问题。追问:这个力是来自于哪里, 施力物体是谁呢?“来自于空气, 施力物体是空气。”学生不难回答。这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中存在压强——大气压这一概念。

2. 覆水杯实验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 在杯口处盖上平整的纸片, 让杯倒立着悬在空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水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 是谁把它托住了。再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 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人人参与, 体验大气压

教师的演示实验再精彩有趣, 也只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仍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这两个演示实验只证实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没有体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过程如下。

第一, 实验材料:吸盘式挂衣钩两个。

第二, 实验方法:将两个挂衣钩内部擦干净, 使两挂衣钩相向对正, 挤出内部空气:双手捏住挂衣钩向外用力拉, 观察现象。

第三, 思考问题:容易拉开吗?为什么不容易拉开?

第四,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实验前应擦净挂衣钩表面的尘土, 实验效果更好;向外拉时, 拉力应与挂衣钩吸盘垂直, 不可斜拽、侧拽, 以防实验失败;向外拉时, 不能太用力, 否则容易拉坏吸盘挂钩, 或因惯性而摔倒。

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 学生知道了挤出吸盘挂钩内的空气是为了减小吸盘内的气压, 使吸盘内外形成向内的气压差, 气压差把两个吸盘紧紧压在一起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既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在亲身经历中把相关的物理知识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 更是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注重科学探究实验的精神。

三结合课件, 重现经典实验

经过笔者的演示和学生的亲手体验, 学生已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大气压怎样才能测量出来, 这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视频条件的限制或水银的短缺, 教师只能讲授托里拆利实验。即使偶尔做演示实验, 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 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银呈白色而玻璃管较细, 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二是水银蒸气对人体有毒, 对于教师及坐在前面的学生有害, 特别是教师要连续上几个班的课, 影响更大。

为了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看到经典的实验现象, 笔者尝试用DV录制了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制作成上课用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 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银柱下降到约76 cm高就停下来, 而且当玻璃管向各方向倾斜时, 这个高度都不变。从视频中看到笔者做出精彩的实验, 新奇而亲切的感受迅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实验视频可以重复地播放,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四就地取材, 把教学推向高潮

由于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不方便用水银做实验去测出大气压, 那么, 能不能用水代替水银来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由公式P=ρgh可知, 水的密度只有水银的1/13, 水柱高度就应该是水银柱高度的13倍。也就是说, 大气压能托起超过10米高的水柱。

为了验证这个推论, 在活动课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实践了这个探究活动, 找一条十多米长的白色透明的塑料管, 在管中灌满染成红色的水 (管内没有空气) , 管的两端均用手指压紧。把水管的一端提到教学楼五楼, 另一端倒插在水槽中, 当松开下端压水管的手时, 管中的红色水迅速下落后停止。此时用皮尺测量出水柱高度, 便可得知大气压相当于约10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在几百名学生的围观中, 我们见证了大气压能托起的水的高度, 我们用水做出了托里拆利实验!

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一些有趣实验, 往往会令学生毕生难忘。作为物理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并做好实验是我们的职责, 也是我们的优势。

以《大气压强》为例谈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27-3

设计合适的实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选取,设计合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呢?下面结合《大气压强》教学实例谈谈如何组织实验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设计好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活动的第一导向——兴趣,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学生普遍存在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特点,因此对抽象的概念,规律的形成与理解,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进行补偿。

当然,有时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设计演示实验时,可以有意识的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此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1 在《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通常采用“倒杯实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等实验来展开教学。可是,在实际实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如:在做倒杯实验时,要求玻璃杯不能太大,纸片软硬要适度,玻璃杯中不能进入空气,翻转过来时动作要迅速等,否则成功率较低;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实验,则较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注射器活塞对钩码向上的拉力来自活塞与注射器外壳之间的摩擦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

2、演示过程

演示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演示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见图1)。

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演示3: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见图2)

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演示4: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至此,学生对空气有压强已深信不疑。可以十分顺畅地进行后面的教学。

在这个课题的引如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演示1和演示2设置了一个感知陷阱,再通过演示3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波三折,加深可印象,取得了一个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规律形成过程的曲折性和挑战性。试想,如果这里设计演示实验时,直接演示实验3和实验4,也可以切入课题,但相比之下,效果就要欠缺一些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是需要仔细切磋和推敲的。

2 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科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仍以《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为加深对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演示5: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演示6: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如图2,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演示7:取一只透明的玻璃瓶,塞子上插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和一根直角弯管,在直管的下端扎一只未充气的彩色小气球.如图3所示.当用抽气机从直角弯管上抽去瓶内空气时,瓶内彩色小气球被逐渐“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彩色小气球恢复原状.试对以上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生分析后教师小结:当瓶内空气被抽出时,瓶内气体压强逐渐减小,气球通过直玻璃管和大气相通,使小气球内大气压强大于小气球外(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小气球“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空气进入瓶内,使瓶内、外压强都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强.小气球在弹力作用下又恢复原状。“吹”胀气球的实验可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固定点是否清晰,是否具有较强的固定力是实现高效建构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是建立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这里首先要把液体压强的特点点明,使“固定点”更清晰,有利于同化新知识。通过以上演示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使得课堂效果更有活力。

3 改验证式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很多是验证式实验,缺少启发性。我们将其中某些和学生已有知识关系密切的演示实验改探究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设想、观察、分析、归纳而得出新概念、反应或原理。

案例3 对《大气压强》中的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流速的关系的教学,我就采用了如下方法:

问:看到的这幅图片(一幅有关火车看台的图片),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老师有一个问题: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当列车驶过时,不允许旅客站在这条线内,以保证人体与铁轨离开足够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探究实验吧!

【实验】研究气流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象:纸向上飘起

(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

学生猜测:纸条会被气流向两边吹开

现象:当吹气时,两纸条反而向中间合拢

分析:吹气时纸条为什么会向中间合拢呢?

肯定是纸条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是指向内侧。那么是什么物体施与纸条力的作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与纸条接触的只有空气。吹气前,两条纸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没有吸引和推斥,表明它们受到外侧和内侧的力互相平衡;吹气时,两条纸相互靠近。纸条外侧的气体压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是纸条内侧的气体压强变小了。吹气时与不吹气时有什么不同吗?两纸条内侧的气体的流速较大。

可见,气体流速的改变,改变了气体的压强;而且是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问:现在你能解释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为什么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了吗?

行驶的火车和人之间的气流速度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大于火车和人之间的气压。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大气压挤到火车前,这样非常危险。

【实验】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有什么现象?试一试,怎样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现象:有水从管口吹出。

解释:玻璃管的上端气流速度大,压强小(小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管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管口出来。

【实验】纸飞机机翼上升实验

我们发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后,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的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又重新汇合向后流去。机翼的上表面凸起,使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机翼的下表面流速小,压强增大。于是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强差,就有了压力差,这成为飞机上升的动力。当升力大于飞机重力的时候,飞机就可以升空了。

几次对比,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认识的基本规律。由于科学教学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少疑难问题很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的方式很多,如摸一摸、掂一掂、闻一闻、压一压、推一推等,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得到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听和看所无法替代的,可以弥补听、看的不足。以上案例中先用一张纸、两张纸这样简单的教具吹一吹,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并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然后通过做纸飞机机翼上升、吹蜡烛、吹不下来的乒乓球、打乒乓球时香蕉球的发法等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实验,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领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做出努力。而科学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正是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成功完美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和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耿瑞艳主编,《中学理科教学与实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蒋金山,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4

[4]毛建强,谈谈如何选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中学物理》,2005.10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4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 篇5

1、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压力

压强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意义

物体表面所承受的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

F=pS

P=F/S

单位

牛顿(牛)

1帕斯卡(Pa)=1牛顿/米2(N/m2)

大小

有的情况下与物重有关,一般情况下与物重无关

不但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液体对容器底部

F=pS

P=ρ液gh (h:容器中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9.8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1325×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105 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重、难点剖析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来比较。

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公式p=ρgh的物理意义:p=ρgh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p=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F/S=G/S=mg/S=ρgSh/S=ρgh。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但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公式p=ρgh和P=F/S的区别和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而p=ρgh是通过公式P=F/S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篇6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大气压强》说课稿 篇7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说课稿 篇8

单位:鲁山四中 姓名:曹超钦

时间:2011年3月

《大气压强》说课稿

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大气压强》,说课的内容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前面所学力和压强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大气压强的,是压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评价学生的方式多样化,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知识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情感目标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充满科学探究的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上要的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有压强及其测量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针对教学目标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2、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四、教材处理

依据先后顺序,把本节知识分为三个板块: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教材安排为两课时

按内容体系分为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两部分,大部分实验由学生完成;所有的理论知识由学生自学、讨论获得,教师要把知识化的习题通过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

设计说明:把本节知识分为三个板块,使教学思路清晰、明朗,同时每个板块的知识都可分为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两部分,这两部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说教法、学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采用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实验较多,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还采用实验教学法、观察法。

所有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自主获得,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要求,如在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会给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

自学、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本节课实验较多,所以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课前教师为每个学生配齐设备,通过对身边大气压的实践、讨论,使他们注重了联系实际,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积极情感,促进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学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学法和教法结合紧密,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说教学程序】 整体上我用“四部曲”设计课堂

1、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2、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3、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4、总结和测试──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一、课题的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瓶子吞鸡蛋实验引入新课

鸡蛋一下子进入瓶中------这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学生做覆杯实验。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学生产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冲动,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教材上,自己找一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皮碗实验,再次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想一想还有那些实例。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指导学生对比液体的压强来学习大气压强。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知识。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联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通过这些措施顺应了学生由易到难的思维顺序,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通过刚才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已经领略了大气压强之大,那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1、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用公式p=F/s来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测出的大气压强值仅仅是一个大约值,为什么是大约值,可留成课外作业,让学生思考。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原理、设计实验,体验成功,同时学生计算出大气压强值以后,会很惊讶,大气压难道真的有这么大吗?为下面的托里拆利实验做好铺垫。

2、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用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①、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②、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然后该实验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三个问题逐步化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转换法和替代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材88页“想想做做”,布置成课后小制作,要求学生实际制作并进行实际观察,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课题。把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并存放到《成长记录档案袋》中。设计说明:教师从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自制水气压计,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构建了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4、由于压强计的作用、原理和应用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所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加强引导和反馈。要求学生课下统计一下生活中的那些设备用到了金属盒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1、先用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吸钩挂衣服等现象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大气压强。

2、让学生学习教材89页“想想议议”,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应用模型体会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感知人类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

四、总结和测试──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

1、学生活动:指引学生按照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和应用来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应用巩固:媒体展示测试题。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篇9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 陈 晞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知识的探究,更重视学生探究方法、探究四维、探究习惯的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②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③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2.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值及单位换算。3.教学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产生压强的大小就是大气压强的大小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和日常生活已经接触到许多大气压的现象,但学生对现象只能是表面认识,对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知道较少,这种表面现象认识既是我们学习大气压的生活基础,同时生活现象的表面错误认识也为我们学习大气压设置思维障碍,通过学习深层次理解正确的认识,改正生活认识中错误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四、教具准备:

(1)教师教具:两个试管(试管内径不同)、鸭蛋、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棉布。镊子、酒精、热水、塑料瓶、水槽、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水杯、塑料片(2)学生用具(按小组准备):吸盘式挂钩 2 个、水槽、小杯子、塑料片、烧杯、水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今年的春晚大家有看吗?有一个人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谦。他以英俊的外表,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许多人,当然也包括了老师。今天,老师也来牛刀小试。

演示实验 1 ——取大小不同的两个试管,将大试管套在小试管外面,提问学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试管将下落。)如果在大试管里装一半的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其中,倒置过来,小试管将会如何运动呢?(设计意图:通过激趣方法,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可能回答: 1.试管会下落; 2.试管不动)实际会出现的情况:里面的小试管会倒吸。

(板书: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设计意图:用比较新颖的实验,学生会感到十分惊讶、好奇。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2:瓶吞鸭蛋

问题探究:哪位同学能将这个鸭蛋塞入瓶子,但鸭蛋不裂掉?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法: 1.鸭蛋被塞入瓶子,但鸭蛋裂掉。

2.仿照引课实验的方法,将集气瓶装满水,将鸭蛋放在瓶口,并倒置过来 3.束手无策)并由学生上台验证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老师也来作这个实验,信不信鸭蛋不会破?

教师演示:将点燃的棉布塞入集气瓶中,后迅速把鸭蛋放在集气瓶口,鸭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入集气瓶中,而鸭蛋的形状没有被破坏。演示实验3:冷水浇塑料瓶实验

在老师的手上,有个佳得乐的瓶子,佳得乐的瓶子十分坚硬,无论是用热水还是冷水都不能使瓶子发生变形,但是老师确有办法使瓶子变形,大家相信吗?

教师演示: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振荡后倒出,迅速将瓶子盖紧,将塑料瓶放在水槽中,用冷水浇塑料瓶外部,塑料瓶变瘪。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前面发生现象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 :瓶子中的空气被排出瓶子,当盖紧瓶子并用冷水浇,瓶子内的水蒸气受冷而凝结为水,压强大为降低,瓶子在瓶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而塌陷。而鸭蛋也是一样的道理,集气瓶内部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鸭蛋在瓶外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挤入瓶中。这都说明了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周围围绕着空气,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成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板书:

一、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的能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对于大气压强,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 1.大气压强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大气压强作什么用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感受下大气压强的力量:

实验探究 1 :空气的“力量”取 2 个小吸盘,将 2 个吸盘对接,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感觉拉开吸盘时所用的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力量的强大,老师这里有 2 个更大的金属铜球,现在老师将 2 个铜球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其中的空气,请两位同学上台,试着拉开这两个铜球。演示实验 4 :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 2 个学生试着来拉开半球,实验结果:无论学生用多大的力量都无法拉开)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铜球内部的气体被抽出后,内部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两个铜球被紧紧的压在一起。)

可见,大气压确实很大。其实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做过了这个实验。(视频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马德保市市长,他将两个他将 2 个直径为 30cm 的铜制空心半球紧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然后用 16 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 16 匹马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开铜制空心半球并发出了像“放炮”一样的响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板书: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深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理解。)(学生回答:在重力的作用下,纸片下落)

现在,我们将杯子里面装满水,还用刚才的那张纸片盖住,用手压紧,一样的倒置过来,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呢?和刚才的情况是否相同?大家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实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纸片没有盖紧,实验会失败。此时可以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学生回答:由于漏气,空气进入杯子内,使得内外的大气压强相等,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告诉学生,实验要成功,要防止漏气。)

(学生回答:可以改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来代替水完成这个实验)

托里拆利正是选用了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水银来测量大气压值的,成功的测出大气压数值。(设计意图:通过纸和杯子的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板书:

三、托里拆利实验)

现在,请大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来看段模拟的托里拆利实验。(播放视频)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灌满水银 ?(2)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 ?(3)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 ?(4)水银面为什么下降一段后又不再下降了 ?(5)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设计意图:由于水银有毒,现场演示存在危险性,利用视频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水银的危险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物理,能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画出截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管内的水银高度为 760mm,会产生很大的压强,那为什么在这么大的压强下,水银面不会下降呢?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大气压将这段水银柱支撑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知道,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相当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数据,我们也来动手来计算下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p= ρ gh =13.6 × 103 kg /m3 × 10N/kg × 0.76m =1.013 × 105 Pa(板书:

四、大气压强: 1.01 × 105 Pa)

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想办法在不破坏瓶子的前提下把鸡蛋从瓶子中取出。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空气的力量第一课时,习题量较少,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布置与生活实践有关的题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托里拆利实验

四、大气压强: 1.013 × 10 5 Pa 附录: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篇10

结合今年魔术明星刘谦大红大紫现象引题,让四组学生以四个有关大气压强的简单、神奇、有趣的魔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课题。

二、实验导航,手脑并用、新课讲授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现象说明

2、实验分析大气压强的方向

3、结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4、老师把魔术之一做为示例讲解后,引导学生解释其他三个魔术现象

5、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并让学生用吸盘模拟做实验,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有所认识。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器材如吸盘、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等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理解其中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介绍准确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会进行现象分析和结果讨论,知道大压强的准确数值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并了解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该实验的原因。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通过观看视频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会随着高度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2、结合初二知识回顾让学生学会联系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知道大气层压强对沸点的影响。

3、简单认识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4、大气压强的测量仪器:金属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四)大气压的应用

1、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中大气压的相关应用

2、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应用的理解

3、通过老师的引导指点能准确解释大气压应用相关知识。

4、课外拓展:抽水机(辅助视频分析讲解)

三、讲练结合,有机拓展、回归生活

课堂练习设计:

1、用自来水钢笔吸墨水时,只要把弹簧片按几下松开,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这是因为( )

A、橡皮管有吸力

B、弹簧片有吸力

C、大气压的作用

D、橡皮管里真空有吸力

3、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取决于 ( )

A、外界大气压强

B、外界大气压强和管的粗细

C、外界大气压强和液体密度

D、外界大气压强和玻璃管的倾斜程度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

A、自来水笔吸黑水 B、抽水机抽水

C、用吸盘搬运玻璃 D、高压锅煮饭

5、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6、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托里拆利 D、奥托格里克

7、在大气压等于760mmHg高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结果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40mmHg,其原因是 ( )

A 、管子内径太小 B、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气

C、管子太长 D、管子倾斜了

8、把充满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瓶底露出水面的部分将( )

A、充满水

B、瓶内外水面始终保持相平

C、酒瓶中无水

D、有水但不满

四、回顾小结,活动迁移、课后研讨

(一)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二)设定两个课后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学生竞争合作关系。

(三)设计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上一篇:我生气的一瞬间叙事作文下一篇:教子有方家长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