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社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社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发挥党组织作用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

摘 要:针对新疆形势,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地区的特点,准东采油厂决定自2015年起开展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活动,在每个党员原有责任区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纳入党员责任区范畴,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社区的作用,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切实将各项维稳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矿区安全。本论文以在准东采油厂开展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活动为背景,结合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物业管理公司第二物业(社区)管理站2014年开展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描述根据实际情况指定的应对措施和实施情况,发挥党组织作用进一步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在职党员进社区;原因分析;实施相对对策;长效机制

一、社区总体概况

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物业管理公司第二物业(社区)管理站成立于2009年1月,轄区面积为834907.5平方米, 68栋楼房,14栋平房,1264户2903人(其中汉族户1044户2236人,少数民族224户667人),少数民族居民比例为30%;少数民族单独住宅楼栋9栋150户;民汉混合住宅楼7栋74户。准东第二物业(社区)管理站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8月, 建制内党员28名(其中:在职党员3人,社区及家属党员12人,学生党员3人)社区居民党员 334 名包括在职党员、学生党员、退休党员、家属党员。

小区内分布着职工医院、宾馆招待所、幼儿园、退休管理中心等单位21个,有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邮局书店、建行工行等,还有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2座休闲公园,是一个集商业、生活、医疗、教育、娱乐等公共资源相对集中的小区。第二物业(社区)管理站现有员工12人(其中挂职书记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既是物业管理员,又是社区关爱联络员,要承担物业管理、社区事务两大职能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报修、社区党建、综合治理等12大项72小项工作。主要工作有:物业服务:负责物业公共(共用)设施、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的监督巡查、居民报修、小区秩序维护、小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社区管理: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就业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困难群体帮扶等)社区文化、综合治理、居民信息管理。

二、开展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活动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开展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活动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单位与社区组织互动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

1.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缺乏沟通,虽然要求党员到社区报到,对于党员是否确实报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没有明确要求,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共建”意识,没有定期向社区党组织征求报到党员在社区活动的表现情况,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人次不多,全年参加活动人次59次,进社区活动参与比例全年38.56%,积极性不高。

2.缺少有效考核、激励机制。由于对社区党支部的组织管理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党员进社区的表现结果也没有与所在单位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加上社区对在职党员日常管理权限比较薄弱,管理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建立起凝聚报到党员的有效管理机制,在职党员没有有效的长效参与社区活动。

(二)在职党员对社区了解不够全面

第二社区党支部与各联点单位进行一次座谈会,走访四个联点单位和一个驻区单位时,各单位负责人表示对社区工作了解不全面,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填写“联点单位(支部)、党员进社区联点责任服务项目登记表”时29个项目中的楼栋长、单元长所担任的职责、文体活动指导培训、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帮教等工作如何开展表示不解。

(三)服务载体不够丰富

由于社区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参与者大部分局限于工作人员和居民,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活动不理想,因此社区活动形式单一,活动载体停留于环境整治、讲座、社区文化活动等简单层面,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在职党员的优势、共同解决社区发展等深层次问题上去思考,活动主要参加活动人员对于党员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总结以上原因2014年全年第二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16次,其中只有6次活动有少部分在职党员参加,所占比例不高。

综合以上原因第二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2014年全年参加活动比例38.56%,需要实施相对对策解决困难,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

三、实施相对对策解决问题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

(一)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单位与社区组织互动性 增强服务效果

2015年准东采油厂组织科下发“关于开展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活动”的通知其中强调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实行双责制,划分为单位责任制和社区责任制,细化注明职责。单位责任制考核由党员所在党支部考核,比例占70%,社区责任制考核由社区党支部考核,比例占30%。根据要求第二社区党支部走访各个联点单位党支部和驻区单位进行工作交流,及时沟通,定第二社区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活动方案本,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划分联点单位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及联点居民,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台帐,按时将社区在职党员参加活动情况上报给公司社会事务办,物业管理公司社会事务办负统一汇总,上报厂人事(组织)科,提高单位与社区组织互动性,增强服务效果。

(二)强化党员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通过各单位大力推广在职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实行双责制,党员意识从单位拓展到社会,在党员意识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党员通过清醒的头脑、正确的政治意识,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选择“联点单位(支部)、党员进社区联点责任服务项目登记表” 29个项目中的心意项目,以服务项目自我认领的方式,主动关心自己能够做什么、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让自己有了更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三)不断创新党建服务载体 丰富服务载体

1.围绕“五好”创建目标创新载体。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目标,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活化创建方式,激发创建动力,全力打造“五好”党支部。

2.围绕“为民工程”建设开展活动,围绕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了解在职党员服务意向,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在职党员的作用,举办爱国卫生月活动、节前慰问等活动为居民服务,强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水平。

3.围绕服务民生创新载体。把工作要点放在为党员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党员提供服务和教育管理上,充分利用个联点单位人力,划分党员思想政治责任区开展工作,指定联点居民定期进行服务、举办健康大讲堂、趣味运动会、少数民族专题讲座等活动健全完善党建工作。

通过实施对策后第二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2014年全年参加活动比例为38.56%,2015年1月-5月在职党员进社区参加活动比例为78.13%,有了明显提高。

四、展望未来

推行“四联四化四员”机制,在职党员担任单元长、楼栋长一职,深入群众,发挥党组织作用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秉承“机关服务到一线,物业服务到现场,关爱居民到家中”的宗旨,通过物业服务和社区管理“一体化”运行,坚持开展“一站式”服务,形成 “用心服务,当家管理”的准东特色物业服务。结合第二社区住宅楼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居民中老年人多、外来人员多、弱势人群、重点人群相对集中等特点,以“四位一体”(社区工作组、驻区联点党支部、社区党支部、社区单元长队伍)党员思想责任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红细胞”作用,在社区文化、优扶救助、和谐稳定、基础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为民服务工作质量,切实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作者:吐让古力·牙生

第2篇: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 为基层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寻新路径

党员责任区制度是近年来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项党建制度创新成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制度保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和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内涵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成为闸北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特色和品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使这一党建工作品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

一、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实践中所体现的科学发展理念

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在党员责任区制度建立之初就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把推动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党的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期待。

1、党员责任区制度关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是闸北区委自觉应对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社会转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区委自觉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使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提出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使党员责任区的制度设计更加体现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使党员责任区制度的落实和推进有了完整的制度保障;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使党员责任区制度更加符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党员责任区制度通过明确“树魂”、“塑型”的责任内涵,激活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肌体细胞,通过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组织网络,强化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组织功能,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

2、党员责任区制度关注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闸北区委在“和谐新闸北”的建设中,不断引领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关注发展、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推进始终是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从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宣传发展、引领发展的意识入手,赋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的多重角色,在全区营造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它从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发展、维护发展的责任着眼,通过建立健全“八项制度”,让每名党员在工作区、居住区、社会活动区中唤醒党员意识,明确自身责任,自觉投身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从拓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着手,通过党员责任在“十、百、千、万”各级的层层推进,不断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做好新时期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的能力,为建设和谐新闸北、打造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党员责任区制度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提出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在队伍建设上,将党员干部作为三员三区四级网络建设的主干,通过给党员交任务、明责任、压担子,积极发挥各级党员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对象上,坚持以群众的利益为本,通过“双结对”等工作机制具体落实“三凝聚”、“三服务”的要求,从制度上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在服务凝聚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好党的执政基础;在内容拓展上,坚持以时代要求和群众呼声为本,通过定期分析社情民意、“焦点网谈”等制度设计将党的工作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始终聚焦民生的重点工作,通过旧区改造、清洁闸北、民生信箱等具体工作,把党的关心和温暖送至每一个居民群众,充分展现了服务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启示

为了全面了解全区党员和群众对党员责任区制度成效的评价、总结实践经验,闸北区委近期专门开展了“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专题调研。不少访谈对象认为,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实践中应重点关注推动闸北经济发展、加大旧区改造力度、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闸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中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67.36%的访谈对象认为,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各项活动和举措要更加贴近党员和群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上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56.92%的访谈对象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党员责任区制度在群众中的知晓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形成全区共识上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闸北区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关键是要做到:

(一)在解放思想上引领。一方面,要把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全区党员、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宣传教育优势,真正让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始终发挥在解放思想上的引领作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共识。

(二)在实践形态上聚焦。首先,要聚焦闸北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要在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中,培育和打造党员责任区制度这一闸北区科学发展实践的特色项目。其次,要在各个领域培育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工作品牌。在“两新”组织集聚的园区、商业街区、专业市场等领域,要将市北工业园区党员作用责任化的实践经验形成广泛辐射;在社区要着力培育党员发挥作用和履行责任的多种载体,努力形成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凝聚群众的工作特色;在社会活动领域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使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实践形态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

(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强化。首先,要围绕群众的利益需求谋划党的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其次,要围绕城区文明繁荣、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目标,发挥党组织在城市旧区改造、市容环境治理、文明社区创建等民生项目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着力提高城市文明和人民群众的宜居度,实现党的建设让文明城区更和谐、人民群众更幸福的科学发展目标。

(四)在制度建设上深化。首先,要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内决策机制,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和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等制度,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创新干部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约束等各方面的机制,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干部和人才保障。

(五)在作风建设上突破。要将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深化与作风建设的要求相衔接,以作风养成教育为重点,促进各级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中进一步转变作风,在推进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效能,切实体现作风养成教育和服务效能大提速的成效;要把作风养成教育融入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新闸北建设的实践中,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自觉践行“行在闸北”的作风主流意识,养成“身体力行、雷厉风行、修身洁行”的作风;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切实让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党建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并使党员责任区制度成为广大党员自觉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投身闸北科学发展实践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思考

(一)围绕民生工作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是科学发展观赋予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政治功能。要让党员责任区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关键是要围绕民生工作,切实在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和机制上下功夫。

首先,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一是把开展“三访”(走访、接访、下访)活动纳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工作体系,并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三访”活动提出量化的工作要求。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要求,在各社区(街道)、镇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党代表接待日,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的联系群众的渠道。二是要探索条线部门参与党建联建工作的渠道、平台与机制,发挥党员在职能部门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展联系服务群众的领域。要以物业与社区党建联建为平台,加强党组织对业委会工作的领导,规范业委会工作程序,改进物业服务质量,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切实增强服务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要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一是要探索推进自助互助服务机制,即基层党组织领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广泛参与的志愿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助互助的机制。二是要完善窗口受理服务机制,即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资源,就近及时解决群众求助的服务机制。三是要改进协调协同服务机制,即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协同,不断改进公共服务的机制。要运用好社区“三会一代理”(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民主评议会、代理群众事务)的工作机制,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区委、区政府重点民生工作。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在促进闸北科学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党的建设,在重要民生工作领域、重点民生工作项目上拓展和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要紧紧围绕旧区改造、市容环境整治、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项目,聚焦闸北区迎世博行动计划以及闸北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等目标,为党员在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载体,形成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工作品牌,切实发挥党员责任区制度推进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制度优势。

(二)围绕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进一步保障和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要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重要前提。各级党组织要善于运用党员责任区制度中已有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在给党员交任务、明责任的同时,要注重给党员搭舞台、保权益,切实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激发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强党务公开。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十、百、千、万”联系网、“区委书记信箱”等联系渠道的作用,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有效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开展“公推直选”作为落实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抓手,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宣传和组织动员优势,进一步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党内民主的积极性,确保“公推直选”工作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要将激活党员主体作用作为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重要内容。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以制度创新激活“千”和“万”的神经末梢。党组织要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善于给不同类型的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要通过制度和载体创新,在基层党组织培育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工作品牌,促进“千”和“万”层面的责任和作用项目化和品牌化;二是要注重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活动领域的作用。党组织要创新党员在社会活动领域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研究探索党员在群众团队、社会组织和各类非政府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载体和渠道,切实让党员责任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三是建立完善党内关怀激励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就业援助、表彰激励等手段,尊重党员权益,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围绕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为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的要求,切实把党建工作责任制融入到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得到促进、人民群众满意的党建责任目标;全区各级党组织每年要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告党员责任区制度在本单位、本部门的推进情况。其次,进一步完善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考核激励机制,重点要把落实制度情况、深入基层情况、解决问题的情况纳入各条口、社区(街道)、镇党(工)委的考核及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考核,确保区委各项工作目标都能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工作推进机制。

■ 责任编辑:周奕韵

作者:中共闸北区委组织部

第3篇: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促进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摘 要]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规定,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可依法对其采取社区矫正的措施。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和刑罚执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社区矫正制度,通过社区矫正实现刑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推动刑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文章提供以下一些意见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发展的新形式;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根据我国刑法之规定,社区刑罚的适用对象主要有五种人,即被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裁定假释和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罪犯,与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是一样的,但是现在的社区矫正和以前的社区刑罚有着很大的区别。刑罚的执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方法和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对于罪犯的刑罚必然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达到“惩治与教育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在我国刑罚中,惩罚与教育这两个属性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相不可分离,刑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社区矫正刑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国内刑法、监狱法以及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司法解释)中都有相关规定。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法律法规所做出的规定,都是较为简单或者过于笼统,因没有细化具体的执行方案而导致社区刑罚矫正之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这一研究视角来看,社区刑罚、矫正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在大量的学界理论支持和推动下,现实的客观发展要求催生了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并且其适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直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区矫正措施,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目前来看,社区矫正措施已在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累计社区矫正人员超过了60万人,同时累计解除矫正人员超过30万人;目前现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大约30万人,矫正期间二次犯罪率只有0.21%左右,社区矫正在当今社会的刑罚体系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进行社区矫正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标志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并且为我国法律法规完善和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相关条款的修改将改变过去由公安机关执行或监督、考察此类犯罪人的规定,而是采用社区矫正的方法,这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对这部分犯罪人采取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在刑法中规定社区矫正,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解决了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从制度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对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刑法修正案中规定了社区矫正后,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将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在刑罚的执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行社区矫正的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现实性的新问题和难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把社区矫正的制度提升到了法律的最高层面,但是我国目前却没有和其相配套和相适应的具体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机构或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没有正式建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还没有具体的工作制度,实践中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在没有建立合法完善的社区矫正机构的前提下,社区矫正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社区矫正制度和组织机构亟待我们建立和完善。

(二)社区矫正执行难度大

社区矫正的形式一般是监督符合社区矫正罪犯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一般都是八小时以外的个人生活空间,执行难度大。刑法原来关于社区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的内容总体上还是比较粗糙,社区刑罚执行内容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增加了管制、缓刑中关于禁止令的规定;在管制、缓刑适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犯罪性质和严重程度,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或者进入特定的场所、或者接触特定人员。其中,上述规定不准进入和接触的地方、人员,应当理解为与原犯罪人员、犯罪行为有关联的事物,以便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矫正。比如对于未成年因为迷恋上网经常上网吧而导致的犯罪,被限制进入网吧;经常在娱乐场所寻衅滋事导致的犯罪,被禁止进入娱乐场所、酒吧或KTV吧等。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个案例:被告人郭某原是济南市槐萌区一家废品收购点业主,因贪图便宜,收购明知是赃物的农用拖拉机、三轮车、家用电器、水泥搅拌机等等各类机械设备,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处罚金2万元,并禁止其在三年内从事废品回收等相关经营活动。对于这样的监督,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不过,采取这些禁限令,能够从根源上教育和感化罪犯、预防犯罪分子继续再犯罪、预防罪犯重操旧业再入歧途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只有实施社区矫正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制度。但是,对禁限令行为监督的方式和时间又很难掌握,被监督人员的行为去向也很难掌握,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时,是否象“私人侦探”般紧随其后进行监督,这些都是社区矫正实践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如处理不好,有可能无法监督罪犯甚至侵犯罪犯的其他合法权益(尤其是个人隐私权、生活权),从而导致新的违法行为的产生。所以在实践中,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应慎之又慎。

二、实施社区矫正的刑罚措施及建议

为有效实施社区矫正的刑罚措施,笔者提供以下一些建议:

(一)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

实行社区矫正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建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将社区矫正进一步规范化,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虽然现在将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行使,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符合刑罚执行发展的规律。但是社区矫正制度还没有建立,下一步应当是制定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具体实施方法、步骤和措施的阶段,以适应社区矫正的执行和发展。

(二)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健康教育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刑罚,惩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预防和减少犯罪。社区矫正要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惩罚改造与社会生活相统一的原则,采取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的形式,做到罪犯日常生活就是改造的方法和过程,让罪犯的改造融入社会生活。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教育、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罪犯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守法公民。

(三)建立社区矫正犯罪人员档案,加强监督

建立社区矫正犯罪人员档案,进行跟踪监督,发动社区居民尤其是罪犯的家庭和亲属共同监督罪犯的日常生活,让罪犯能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同时又在广大社会居民的监督之下,确保罪犯遵守社区矫正的行为规范,杜绝罪犯有违法违规行为,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这样既可有效减少、或者避免监禁场所中,犯罪分子之间产生矛盾或“交叉感染”,又可以消除犯罪分子的对立情绪,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监督、矫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犯罪情节相对轻微,而且主观上存在的恶性不大者,若法院判其受社区刑罚,则其法律和社会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邻里之间因纠纷而造成的轻伤害案件,建议对被告人采取社区刑罚处罚,这样有利于其积极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义务,为被害人尽可能争取合法利益,同时对于双方矛盾的缓解或者消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若被告人是家中的唯一依靠,如果不施行社区刑罚措施,则家中的其他成员将难以维持生计,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将更为严重。因此,只有采取社区矫正方法,才能更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四)构建完善的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做到组织机构设置完整、分工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牵头,积极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矫正试点,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群策群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和配合社区矫正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2014年4月,中央领导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又明确地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应当持续跟踪、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和推进国内立法进程,理顺各项工作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必然产生的刑罚新方法,完成非监禁刑服刑期内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罪犯心理和行为习惯,将刑罚和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社区矫正对正确执行刑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刑罚适用的新方法,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刑罚改革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困难,亟待我们去解决,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探索,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新方法,将在我国刑罚执行体系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Z].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通知.

[2]阮传胜.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缘起、问题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3]甄贞,管元梓.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完善——以矫正方案科学化为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3(05).

[4]沈亚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5]吴爱英.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健全社区矫正制度[J].中国司法,2014(07).

[作者简介]蒙冠斌(1975-),广西环江人,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景耀律师事务所执行律师、合伙人,三级律师,建筑工程师。

作者:蒙冠斌

第4篇:社区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按照街道统一部署,我认真对照《党章》、《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查摆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整改措施。现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政治功能强不强方面。集中学习、文件式学习多,自学、创新方式学习少,离学深悟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动学习不够,学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自身政治素质还需不断提高。

(二)“四个意识”牢不牢方面。政治意识不够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等理论学习研究还不够透彻,运用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够。大局意识不够强,干工作、做事情考虑自身工作多,对各项工作参与不够,建言献策不够。

(三)“四个自信”有没有方面。在工作中,由于自己思想不够解放,有时只是过于考虑社区的发展大局,常常求稳怕乱,敢想、敢试、敢干的开拓进取意识还不够强,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还不够足。

(四)在工作作风实不实方面。在工作中存在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对社区其他工作虽然也有所思考,但思想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怕得罪人、怕背包袱,存在缺乏担当、不敢直面问题的现象,在工作上遇到难题时,不善于思考,未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五)在发挥作用好不好方面。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主要职责是抓好党建,但在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作用方面有一定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造性,思路还不够宽、层次还不够高。特别是在履行“一岗双责”方面不够经常主动,关注业务工作多于党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有所淡化。

(六)自我要求严不严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强,对社区一些慵懒散漫的现象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坚决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与本社区及自身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够。三是在思想上自我约束不严格,在遵章守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不能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把精力用在了开展具体工作上,没有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提升素质的主要途径,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用什么,学什么,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系统性学习,学习内容不够全面。

(二)理想信念有所淡化。虽然能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毅力和韧性不够,放松了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和要求的一贯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党的信念的意识还不够。

(三)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缺乏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干劲和勇气,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能应付、过得去、差不多。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针对查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我将认真做好整改落实,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态度,加强学习。努力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学会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同时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的学,结合工作实际查找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工作上的踏实人,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做到思想上不断进步,观念上不断更新,工作上不断创新,生活上更加严谨。

(二)强化宗旨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观点,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想问题、办事情、做服务的首位。坚持深入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程度地让群众满意。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改善辖区居民的人居环境。

(三)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思想上不断进步,观念上不断更新,工作上不断创新,时时刻刻用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慎独慎微、勤于自省”;

始终保持廉洁自律、自重自省的优良品格,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做一个对党忠诚,让人民满意的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自我剖析,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5篇:社区党员学习培训制度

一、社区党员学习由社区党委牵头,各支部具体组织。

二、社区党员每周学习一次,主要内容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

三、采取集中辅导和个人自学的方法组织学习。集中辅导以宣讲、看电教片、专题研讨为主,个人自学由党员个人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记好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座谈讨论。

四、社区党员学习要做到“四有”,即有年度学习规划,有学习考勤簿,有学习笔记本,有党员学习档案。

五、搞好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学习情况考核。要采取交流发言、学习笔记展览、学习体会上墙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社区党委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六、抓好社区内党员干部及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干部向社会工作骨干转型,尽快培养一支适应社区工作要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6篇:医院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党办为落实市委纪委“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于2015年5月8日上午,院党办组织15名党员到福民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在医院体检大巴义诊现场,党员们始终挂着微笑,热情接待着社区居民,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仔细询问社区居民身体状况,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并进行了详细登记,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健康生活。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糖、血压、心电,发放宣传资料百余份,宣传医院有关的惠民政策,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咨询、就诊。义诊结束后,在社区书记及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又来到了社区内一名92岁的老党员家中,上门为其健康体检,受到了老人及家属的感谢与赞扬。

此次社区义诊活动,社区居民表达了对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的肯定,并且希望此类活动能够经常举办。参加社区义诊的党员们感到:享受便捷、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是社区居民长久以来的愿望,同样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7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制度

**社区外来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在社区服务范围内工作或居住1个月以上的外来流动党员,按属地原则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管理。

2、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可以确认其身份的外来党员。

3、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在验明外来流动党员身份后,应及时将其纳入党支部、党小组,对其入党时间、流出与流入时间、住址和联系方式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台帐,报社区党总支备案。同时通过发放公开信等形式,引导外来流动党员主动找组织。

4、积极将社区党建向“两新”组织延伸,采取“独建、联合、挂靠”等方式,协助“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确保将社区内外来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

5、对接收的外来流动党员要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按规定收缴党费,并分配做适当工作。通过召开党的会议、组织学习培训、过组织生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外来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

6、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应定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如实记录外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地点变更以及外来流

动党员的先进事迹或犯有错误等情况。要求外来流动党员定期向所属党支部报告所在地点,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

7、引导外来流动党员做到“四个一”,即每年为社区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次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出一条就业或致富信息、扶助一个贫困户,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带动群众。

第8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制度

*社区外来党员管理制度

1、在*社区服务范围内工作或居住1个月以上的外来党员,按属地原则纳入*社区党支部管理。

2、*社区党支部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可以确认其身份的外来党员。

3、*社区党支部在验明外来党员身份后,应及时将其纳入党支部、党小组,对其入党时间、流出与流入时间、住址和联系方式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外来党员台帐。同时通过发放公开信等形式,引导外来党员主动找组织。

4、积极将*社区党建向“两新”组织延伸,采取“独建、联合、挂靠”等方式,协助“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确保将*社区内外来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

5、对接收的外来党员要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按规定收缴党费,并分配做适当工作。通过召开党的会议、组织学习培训、过组织生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外来党员的党员意识。

6、*社区党支部应定期填写《党务工作记录》,如实记录外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党员志愿活动等。

7、引导外来党员做到党员创先争优公开承诺,社区内党员设岗定责,每位党员面向组织和居民践诺,详细分为岗位承诺和实事承诺,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年终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的践诺完成情况进行民主评议,社区党员自觉接受党外群众监督。

第9篇: 西街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流动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所在社区党组织报告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从事活动的内容以及外出后与党组织的联系方式等。社区党组织要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在党员流动前对其进行党员管理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根据党员外出时间长短、地点是否固定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二、党员单独外出,有固定地点或单位,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居住地或单位党组织,外出六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流动性大,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到所去地方参加组织生活。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仍在原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三、流动党员在外流动期间,应定期向原所在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按时交纳党费。对外出不向党组织报告,长期不转移组织关系,不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应按照党章和民主评议党员的有关规定,给予其必要的组织处置。处置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四、对持有党员证明信的外来流入党员,党组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应在验证后及时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对接收的外来党员,要同本社区党员一样,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并分配他们做适当的工作。党组织应如实负责地向外来党员原所在地党组织及时提供其现实表现情况。

上一篇:人保财险工作总结下一篇:维修电工易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