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电工易犯的错误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维修电工易犯的错误

原地投掷实心球易犯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原地投掷实心球运动员在掷球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分析了他们出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纠正方法。

关键词:原地投掷实心球   错误

纠正方法

原地投掷实心球是一项非正规比赛的素质性测验项目,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体育投掷项目,已纳入一些省级、市级、县级的体育比赛。然而,大部分运动员在掷球时容易犯错误,影响比赛成绩。

一、实心球出手无力,或未完成掷球动作,球提前离手

产生原因:运动员两手没有用力握球,只是用手指轻托实心球,减少了手指与实心球之间的摩擦力;掷球时,运动员不是向前上方挥臂,而是肘关节先向前下降,再掷球,造成手指无法控制实心球的方向,力量不能传递到实心球上。

纠正方法:第一,五指分开,用力握紧实心球;第二,练习向前上方做徒手挥臂,然后用长约五十厘米的硬胶水管或藤条作鞭打前上方固定物练习;第三,教师用手轻托运动员的肘关节,纠正其肘关节先下降再掷球的动作。

二、持球方法不正确

产生原因:运动员的手指没有自然张开,两拇指未呈“八”字,而是呈“一”字,不能保持球的稳定,导致出手时容易脱手。

纠正方法:教师做出正确持球示范,然后一边讲解持球的正确方法,一边逐个纠正,强调持球动作,直到运动员改正这一错误动作。

三、向下掷实心球,几乎不存在抛物线

产生原因:第一实心球离手太迟;第二,掷球时,前脚没有用力支撑,屈膝造成先弯腰、低头再掷球。

纠正方法:第一,教师讲解、示范实心球离手时的动作要领,用较轻的实心球或排球进行练习,逐步过渡到2公斤的实心球练习;第二,运动员徒手练习后脚蹬,前脚向前上方撑动作,熟练后再练习挥臂收腹,观察实心球的运行路线,从轻掷逐步过渡到全力掷;第三,运动员要掌握收腹的弯腰动作,因为弯腰会降低出手点的高度,减小出手的角度,影响成绩。

四、实心球出手角度太大,高而不远

产生原因:第一,运动员只是向前上方伸直肘关节,而不是向前上方做鞭打动作,似做投篮动作;第二,运动员肩关节灵活性差,两臂无法向后引,使掷出的球只是向上丢;第三,最后用力时,运动员没有适当地收腹,使身体正常前倾,或没有适当地做扣腕拨指动作。

纠正方法:第一,运动员可先用单臂交替向前上方做鞭打练习,并结合蹬地、重心前移、收腹等动作,由慢到快,逐步过渡;第二,运动员应多做压肩练习,以增加肩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第三,把徒手练习改为持长约50cm的胶水管,并练习挥臂手尽量向前引。

五、开始掷球时,先屈肘把球降至脑下方,再掷球,用不上以胸带臂的力量

产生原因:第一,运动员没有掌握把球置于脑后上方的动作要领;第二,将向后下屈肘误解是向后引臂。

纠正方法:第一,强调把球置于脑后上方;第二,教师示范区别向后下屈肘和向后上引臂动作。

六、完全靠手臂力量投掷实心球

产生原因:投掷实心球时,运动员身体笔直,根本没有向后仰,出手时靠手臂挥动,把球丢出去,导致投掷成绩较差。

纠正方法: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结合竹片反弹原理帮助运动员理解,即身体像弓一样,拉得越开,扔得越远,再结合实心球练习,加强腰腹力量,投掷效果会更好。

七、鞭打技术欠缺

产生原因:第一,实心球出手时没有鞭打动作;第二,投掷实心球时,运动员双手肘关节伸展不够充分,导致曲肘投出;第三,运动员出手位置过低,身体呈下蹲姿势。

纠正方法:第一,教师把两人分一组,一人托住一人后腰做满弓,让练习者双手托篮球垂直向上投掷,然后逐渐过渡到独立投掷;第二,双手轻握木棒或轻杠铃杆,原地反复做鞭打动作;第三,纠正运动员的屈腿,再压住双肩,做向上用力投掷动作。 对于曲肘的纠正,教师应先在墙上设置一个较高的标志物,然后要求运动员击中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鲁克.体育教育专业教改试验系列教材:田径[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徐继军.实心球教学体会[J].新课程,2008,(3).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作者:袁国璋

第2篇:商务谈判实践教学中学生易犯的十个错误

摘要: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实践教学部分占到整个教学的4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谈判新手,常常易犯许多错误。本文列举了十个错误加以分析。

关键词:商务谈判 实践教学 错误

作为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商务谈判的实践性很强,所以为了增强学生谈判技能,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商务谈判实训室进行模拟商务谈判实战演练。因为商务谈判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谈判桌上风云变幻、波澜起伏,不仅会使缺乏经验的商务谈判者穷于应付,即使老练的商务谈判人员,有时也难免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而束手无策,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常常犯以下的十个错误。

错误之一:不能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对商务谈判者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着一切商务谈判的成败,甚至决定着商务谈判背后的东西,例如政治、经济、友情、客户关系等等。什么叫做不能顾全大局?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就是不能顾全大局的表现。萨科齐总统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中方的一再严正交涉,执意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粗暴干涉了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了中方核心利益,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破坏了中法和中欧关系政治基础。萨科齐总统作为一国元首应该明白顾全大局的真谛,他应以两国关系大局和两国人民利益为重,不应该对双边关系以及中欧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在涉藏问题上应该尊重中国的内政。

所有商务谈判都应该全盘考虑,全局谋划,应以大局利益为重,着眼某一局部利益而置大局于不顾者,决不是一名合格的商务谈判者。而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谈判新手,该错误犯的频率最高,因为他们不能通盘考虑,过多地追求局部诱人利益。

错误之二:让步=孬种

让步是一种为达成交易目标而作出的妥协,这是商务谈判交锋阶段的必然选择过程。中国先后收回香港、澳门,作为商务谈判一方,我国的让步就是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但是我国收回了主权,结束了香港和澳门长期殖民的生活。同样,在台湾问题上,中央的态度是两岸问题什么都可以谈,但前提是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商务谈判历程上,中央政府都是作出让步的。

在商务谈判中得与失是并存的,没有让步商务谈判各方就无法达成任何协议。适中的让步是化解商务谈判僵局的润滑剂,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效的一招。而学生在谈判模拟中,常常认为让步就是丢脸面,是向对方投降,是孬种的体现。

错误之三:陷入情感泥沼

在商务谈判中,商务谈判者时刻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这三点尤为重要。商务谈判者在商务谈判中切忌情感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从而在情感泥沼中越陷越深,打乱了原有的方寸。

实战模拟演练中常发现学生犯这样错误,就是假使商务谈判一方采用“红白脸”唱双簧策略、苦肉计等来迷惑另一方,此时被迷惑方常失去冷静,缺乏细心观察,洞察不出玄机,不会采用将计就计来反迷惑对方,结果动了真情感,掉入对方设计的彀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

错误之四:不能守口如瓶

现代的战争已经发展到信息化时代,谁先掌握信息,谁就赢得战争的主动。商场如战场,商务谈判也不能例外。信息对商务谈判非常重要,商务谈判者对信息如果不能做到守口如瓶,一旦泄露,注定败局。

实践教学中,发现信息泄露的一般是谈判顺利的一方。该方谈判团队中某成员得意忘形之时,不注意说话漏了嘴。该成员可能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可能在休息时,可能在就餐时,可能在接对方电话时一不小心泄露了信息等等。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双方确立商务谈判关系开始到履行合约之前,都要时刻保持信息的保密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为一个小小的疏漏都可以断送商务谈判的终局。

错误之五:该说不不说不

在商务谈判中,要敢于说不,该说不不说不,承诺自己无法办到的或超出自己权限以外的事情,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说不,不是指完全结束商务谈判,而是指否定了对方的进一步要求,但说不时要注意三点:恰当的语言、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时机,而且要为自己留有余地。

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常不注意这点,常常承诺己方无法办到的或超出自己权限以外的事情,结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错误之六:忘记了自己的目的

商务谈判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己方的目的。但对方往往采用鱼饵谈判法,施以鱼饵钓以大鱼。就像流连路边的风景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地一样。商务谈判中,要始终记着己方的最终目的,不要被对方的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

实践教学中,学生谈判新手常常忘记己方的目的,他们常常小胜即满,不能达到最终的谈判目的。

错误之七:在细枝末节上精耕细作

商务谈判不是辩论,在细枝末节上对对方吹毛求疵,极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进而造成不必要的僵局之争,甚至双方谈判关系破裂。其实只要大的方向坚持住,只要能够实现己方预期的目标,就应尽量避免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同对方发生争执。

实践教学中,学生谈判新手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常常为某些细节争得面红耳赤,久久僵持不下,最终以谈判破裂而收场。

错误之八:不善于逐项还价

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尤其重要,是商务谈判的核心内容,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忌讳把商务谈判内容揉成一团来还价,而应该把它拆成一条一款进行逐项还价,因为这样对方较能够接受。就像在商场买衣服,要在纽扣、衣袖、颜色、尺寸等条款上一一逐项讨价还价,要蚕食而不要鲸吞。

实践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狠不得一口将谈判对手吞下,在价格上常出现“一口价”谈判现象。

错误之九:察觉不到细微的结束信号

有证据显示,商务谈判中约90%的时间都花在讨论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而关键性和实质性的问题却是在最后不到10%的时间内完成,这10%的时间总会出现一系列预示即将结束的商务谈判信号,所以观察细微的结束信号尤为重要。结束信号比如:

1、 商务谈判者用最少的言辞阐明自己的立场;

2、 商务谈判者坐直身体,双臂交叉,文件放一边,两眼紧盯对方,完全没有任何紧张的表示;

3、 回答问题尽量的简单,常常回答一个“是”或者“否”,使用短语,少谈论据;

4、 一再向对方保证,现在结束对他最有利,并且在说“你已得到你最需要的了”。

而学生们常感觉不到对方的这些细微的信号。他们在对方出现这些信号时,还在那里穷追烂打,因而失去了最佳的成交时机。

错误之十:不能正面评价对手

商务谈判过程实质是双方心理交流的过程,不论成败,双方的关系非常重要。从另一角度看,商务谈判是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没有对方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己方的成功,单巴掌拍不响。一场商务谈判结果可能对方获得更多利益,此时,你应该虚心学习对方,正面评价对方显得完全必要。如果对方不是靠能力赢了你,让你不服气,埋怨不能解决问题,你何不乘机给对手戴高帽,这反而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是这样。己方大胜对方,他们认为是己方努力的结果;对方大胜己方,他们就怨恨对方。始终不能从双赢角度去看待问题。

正面评价对手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基本礼节。

结论

商务谈判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人类交往行为中的一种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大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互相往来,小至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为寻求合作与支持,只要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就需要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学习商务谈判,避免犯上述错误,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冯华亚.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毛国涛.商务谈判[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淑贤.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戴 军 龚建军

第3篇: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

错误61 无视教育保护

案例呈现

一位青年教师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时,要求幼儿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的,举左手表示答案是错误的。突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班里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笑了。教师在一刹那的惊讶之后,说:“这个都忘了吗?好好想想吧。”其他孩子立马用异样的眼光向小男孩看过去,小男孩羞愧地低下了头。 分析与建议

“这个都忘了吗”是在否定小男孩的提问,是一句极不人性化的问话。教师随口的一句话可能给男孩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可以想见,男孩还会用心去想“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吗?“保护是幼儿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许这位青年教师关注幼儿的身体比较多,却忽略了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对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怎么做才恰当呢?

首先,应该冷静地制止其他幼儿的嘲笑,对提问的孩子说:“请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教师先后身伸出左手和右手,然后对全班幼儿说:“孩子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暂时性的遗忘。有时候,还可能会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呢!”紧接着,教师可以走到提问的孩子身边说:“老师很佩服你呦。敢于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我相信有这种学习品质的小朋友一定能把数学学得很好。来,伸出你的右手,我们来握握手。”

错误62 指导语选用不恰当

案例呈现

科学实验探索课“神奇的淀粉”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了。教师事先用淀粉水画了一张画,然后用喷壶喷洒碘酒,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出了活动的主题。“这个喷壶真神奇,里面装的是什么水?为什么一喷到纸上就变出画了呢?这个纸上有什么秘密?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老师今天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淀粉水、糖水、醋水和碘酒。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用淀粉水先在纸上画一些线,然后用棉签蘸糖水、醋水、碘酒在画过的淀粉画上再画线,试一试碘酒与淀粉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操作了。只见孩子们拿起浸过碘酒的棉签直接在淀粉水上画起来,果然淀粉水变紫了,孩子们好兴奋,开始涂抹起来,对于糖水、醋水的实验操作已经不感兴趣了,这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偏差,见状,年轻的李老师头上冒出了汗,一时没主意了。 分析与建议

是啊,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对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不感兴趣了,因为教师的一句“试一试碘酒与淀粉水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直接就把结果告诉了孩子们,帮他们省去了探索的环节,从而使这节课变成了结论性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求知欲、探索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活动的效果和操作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整体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展开各种不同的活动呢?下面就科学领域的活动提出如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语应为活动目标服务。教师在活动中所说的话都是有目的的,不是随便说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亲身体验、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其参与科学观察、探索、发现、操作、小结的过程,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和科学素养,是基本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活动环节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指导语,实现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目标。比如在开始环节,指导语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过程环节,则重在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而在结束环节,则是引导幼儿回顾探索的过程,能总结出活动中思考、探索的结果。

(二)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少用封闭式的指导语。教师的指导语直接指明幼儿活动的方向,有时需要进行陈述性的讲解,有时需要抒情试的情感表达,有的需要总结性的告知,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的思考。在科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或小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更适宜采用提问试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投入到活动中,而要引导幼儿自由、独立、自主地探索,更应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幼儿思考。比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在示范之后,可以提出激发幼儿探索的问题:为什么会变色呢?请小朋友将这些物品一种一种地试一试,看看是哪两种放在一起会变色,请把全部的物品试完以后再告诉老师答案。这样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直接给孩子们答案,但明确提出了探索的材料、探索过程的要求和探索的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而且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错误63 操作示范不到位

案例呈现

科学认知课“指纹”开始了。导入教学后,教师出示了第一次操作的材料——印油和白纸,教师边用手指印上印油,边随意地在纸上示范印指纹,并交代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油在纸上按一下,看看你们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小朋友印了一个又一个指纹,印满了一张白纸,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进行一番小结之后。教师接着又出示了许多材料:透明塑料袋、印油、毛巾块、一小节带螺纹的洗衣机用的软管。教师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要求小朋友再次尝试将指纹印在这些物品上,看是什么样的。于是,小朋友又开始了第二次探索。只见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摆放地毫无顺序,显得杂乱无章。最后结束时,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指纹的什么秘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清楚。当教师最后告知他们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指纹门、打卡机等时,孩子们才仿佛明白了一点。 分析与建议

上这节课,教师虽然准备了许多材料,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思路不清,操作材料示范不到位。在第一次探索时,既然是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的指纹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就应该一边印上自己的指纹,一边出示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而案例中的教师随意地在纸上印指纹,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规范的示范,他们也就只是模仿教师在纸上乱印指纹,不知如何对比。第二次探索时,教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在不同的材料上印指纹,观察、比较、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材料由于表面的光滑度不同,指纹的呈现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还可能是不完整的。可是教师在出示操作材料时,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造成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显得杂乱无章,从而无法进行观察和比较。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自身的操作习惯很好重要,自身的操作习惯不良,会导致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盲目、杂乱和随意。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要抱着很严谨的态度自己动手操作演示一遍,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想和预设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第一次出示操作材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示范时强调一边是自己的指纹,一边是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通过参照物,让孩子们观察比较,就能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指纹与同伴的指纹有什么不同,形成自己的认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导入工作。

为教师出示第二次操作材料时,由于东西比较多,教师应该一一出示操作材料,并将其并摆放在桌子上。教师自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对孩子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才能使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养成仔细、认真、严谨的认知和操作习惯。

错误64 对幼儿做出负面的定性评价

案例呈现

在一次小班的小组制作活动中,小朋友们做的制作被弄乱了。教师看到后问:“是谁弄乱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荛荛。”其实那天荛荛根本就没有上幼儿园。老师又问:“你们怎么知道是荛荛弄的呢?”“老师说过荛荛调皮又捣蛋,哪一样坏事都少不了他!”孩子们振振有词。 分许与建议

很显然,荛荛一定是个缺乏规则意识、做事耐心差(或者爱表现)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是非观和客观分析的能力,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言行就是他们评价是非的标准。孩子们对荛荛的看法,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教师给予荛荛的评价,可以说是教师给荛荛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这就是提醒我们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对于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首先应该分析孩子调皮的原因,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批评。其次,教师要努力寻找和发现这类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帮组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比如,对做事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当值日生、小助手为集体服务;对活动需求量大的孩子,在做手工(或其他操作活动)时让他们协助教师照管和收发材料;对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可以在规定活动规则的时候听听他们怎么说,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再次,教师对这类孩子的点滴进步应予以表扬和肯定,并及时让他们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只要坚持下去,这类孩子就能被集体接纳,就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作为幼儿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爱护、得到理解和尊重。定性评价要不得。

错误65 教学中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

案例呈现

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开始了,王老师提问:“这个游戏可以怎么玩?”清清飞快地举起手,王老师立刻请他来回答,他吐字清楚地说:“一个人当熊,几个小朋友当石头。听到熊出来的音乐时,石头就不动。”说得真是太好了!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按照清清说得方法玩起来,玩了一遍后,王老师接着问:“要让这个游戏好玩,我们需要制定哪些规则?”这时,清清又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我,我,我!”旁边几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要说!”王老师看了几个小女孩一眼,最终还是让清清回答了问题。 分析与建议

一次精彩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讲解与幼儿互动的有机结合,并且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上面这个活动中的教师,偏向于能力较强的幼儿,用他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获得了数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很多幼儿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案例中,只有清清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其他幼儿则像是群众演员。试想,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又获得了什么呢?他们只会觉得老师喜欢清清,不喜欢自己。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公平呢?

(1)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能力幼儿回答。简单问题请能力一般的幼儿回答,以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和参与活动的热情;难度较大的问题请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作为对他们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那么被忽略的、能力一般的幼儿就会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胆小等。 (2)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给幼儿以适宜的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有效提问,更应观察、了解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幼儿,把机会给更好的幼儿。对于表现欲强的幼儿,既要给他们机会,也应有所有制,以避免这样的幼儿当“麦霸”。

此外,教师还应对创设公平的师幼互动情境,在平等的师幼关系中支持幼儿的发展,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保持积极的互动。

错误66分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案例呈现

在开展语言活动“风在哪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创作灵感,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刘老师创设了“幼儿5人一组,分组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创编儿歌”的分组教学环节。在分组前,刘老师交代了一句:“请你们拿着画板,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的讲给好朋友听吧。”小组活动中,刘老师到各小组观察,并和蔼地问:“你画的是什么呀?说给我听听。”一个幼儿回答道:“我画的是我穿着裙子。”刘老师又去问另一名的幼儿„„过了一会儿,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幼儿们回到座位上。刘老师亲切地说:“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请你们来把刚才说的编成儿歌。”洁洁说:“我画的是自己的头发飘起来的样子。”刘老师说:“用儿歌中的句式讲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洁洁说:“我的头发飘起来的时候,就说明风来了。”后面,又有几名幼儿分别上前讲了自己的画,但是每一句都得经过纠正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按诗词的句式创编。” 分析与建议

案例中,为什么幼儿画得那么精彩,想象力那么丰富,对诗歌中的句式却印象不深,没能按照诗歌的句式创编呢?是幼儿在分组讲述时不够认真,还是幼儿根本就不会按儿歌的句式创编?问题不在于幼儿,而在于教师,是在分组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与恰当把握出了问题,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实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分组前,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幼儿做好分组前的心理准备,同时告诉幼儿如何讲以及该注意些什么。上述案例中,在分组前,教师只说了“讲什么”,却没有强调“如何讲”。如果在分组前,教师就强调“在把自己的画讲给同伴听时,要用诗歌中的句式”,那么,既提出了讲述时的要求,又清楚地告诉了幼儿应该如何去讲,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创编打下了基础。

(2)在幼儿分组互动时,教师要全面观察了解分组交流的过程,退后一步,成为一名倾听者。上述案例中,教师下到各组去,在每组都饶有兴趣地询问幼儿画的是什么,殊不知,这对幼儿的表达是个很大的干扰。分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多多地倾听,让幼儿多说话,从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发掘介入的切入点,再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不应随时发表看法。

(3)分组后的评价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活动结束后,教师仅用了一句“大家都讲的很好”作为评价语,而好在哪里,幼儿还是不清楚。教师给予幼儿的应是一个具体的指导性的评价。比如,认可大胆表述的幼儿,赞赏语言连贯的幼儿,表扬认真倾听的幼儿,还可以对个别表现不太好的幼儿提出希望,这样既鼓励了幼儿,又为幼儿衡量自己的表现提供了尺子,为下次分组互动提出了要求,可以真正提高幼儿在分组互动中的学习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发现,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幼儿不会讲、幼儿讲不好。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扮演的教育角色,是否真正让幼儿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否有效地发掘了幼儿的潜能?只要教师用心去做了。相信幼儿会有出色的表现。 错误67 只备教案,不备教具

案例呈现

这天,在“交通工具博览会”的中班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认识序数的活动。

活动按照教师备好的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到了活动的最后一步——玩游戏“排队”,教师说:“每个小朋友拿着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小汽车来排。”因为磁性白板太小,不够横着摆放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教师就没有把小汽车摆放在磁性白板上,而是说:“第一队是红色的小汽车,拿红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二队是绿色小汽车,拿绿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三队是黄色的小汽车,拿黄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四队是白色小汽车,拿白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五队是蓝色小汽车,拿蓝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可是,没有任何明显的标示,幼儿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排队,到哪里去排队,很多幼儿手上拿着小汽车茫然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后来,经过了教师很长时间的提示、启发个引导,幼儿才把队站好。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教师对活动的理解不够充分,只准备了活动的教案,游戏时的教具准备得却不够充分,导致活动开展得不知预期顺利。

其实,在活动前教师就应该注意到磁性白板的问题。教师可以找一块较大的磁性白板或者是用黑板,把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横着摆放,或者把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固定摆放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让幼儿有一看就明白自己要站队的位置。

幼儿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案,活动时的教具一定要准备得充分。此外,对于每个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设计几个应对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错误68 只有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延伸环节

案例呈现

在需要活动中“云彩和风儿”中,在音乐背景下,教师和孩子分别扮演起了能干的云彩和有趣的风儿,一边朗诵,一边用肢体语言合作表演。

随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风儿,你会把云儿变成什么呢?”幼儿开始自由想象,积极创编句子。有的幼儿说:“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喜羊羊,在空中打败灰太狼。”有的说:“吹呀吹,云彩变成游乐场,让我们去玩耍。”„„幼儿一个接一个发完言,就快到下课时间了。教师说:“刚才小朋友们想象了各种各样奇妙的云彩,等会儿下课后再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我们看看谁的云彩最有趣!”

随后,教师又组织幼儿进行了其他活动,但是直到上午的活动全部结束,也没有兑现让幼儿“画云彩”的承诺。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由于时间关系,“画云彩”无法再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巧妙地让幼儿课后画云彩,想使这节语言活动课更完整,但是随后并没有落实,使延伸活动成为“空头支票”。

延伸活动是针对一个活动的延续和伸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上述案例的教师一样,往往认为延伸活动无关紧要,忽略了它的重要价值,其实不然。

(1)延伸活动是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在实施以上案例的延伸活动时,教师除了提供时间和材料让幼儿画云彩外,还可以再幼儿画完云彩后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欣赏各自的云彩,并运用散文中的需要讲述自己画的云彩,以巩固教学内容。

(2)延伸活动为缺乏自信的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相对集体教学活动来说。延伸活动的组织会更加宽松、自由。老师可以利用延伸活动走近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孩子,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客服胆小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3)延伸活动可以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延伸活动不应只拘泥于“当天延伸”和“在原延伸”,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灵活运用。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继续说“如果你是风儿,你会把云儿变成什么呢”,并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然后带到幼儿园,展示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

总之,幼儿教师要重视延伸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提高延伸活动的质量,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走过场”。

错误69 忽视环节间过渡语的巧妙运用

案例呈现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图形”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第一个游戏活动是“图形找朋友”,有的小朋友胸前佩戴图形宝宝,有的小朋友胸前佩戴利用图形设计的物体。教师要求小朋友们找到各自的朋友,找好后回到座位上坐好。游戏结束后,教师说:“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都帮图形宝宝找到了朋友,下面又有更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知道啊?”幼儿答:“想。”教师接着说:“图形宝宝可聪明了,他们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教师随后组织幼儿进行第二个游戏活动“多变的图形”:教师出示用图形组成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判断这些物体都利用了哪些图形。 分析与建议

一个环节结束后,如何有效地转入下一个环节,关键在于过渡环节的组织。上述案例中,教师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虽然她的过渡语对前面的游戏做了说明,但对于下一个游戏并没有启发性,而且语言也显得啰嗦。精心设计的过渡语言应该达到两个目的:既能提醒幼儿下一个环节所要学习知识内容,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又能让幼儿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进行重温,评价和巩固幼儿刚才所学知识。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吧过渡语言改成“刚才聪明的小朋友都帮图形宝宝找到了朋友,图形宝宝不仅要谢谢你们,而且还要给你们表演魔术呢,你们看„„”则既对前面的游戏进行了评价,又激发了幼儿对后续游戏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组织好活动,就必须有好的基础,好的氛围与好的调控,而课堂教学过程有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这一个个教学活动就好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珠子,教师的过渡语则是串联珠子的丝线,缺少了这条线,再好的珠子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牵起课堂的“线”,既能帮助幼儿总结回味已玩过的游戏活动,又能激起幼儿继续游戏的强烈愿望。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好的过渡语既有穿针引线,使幼儿进入情境的作用,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悬念引发幼儿的思考,是教师引导幼儿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因此,教师要了解过渡语的重要性,注重过渡语的规范性、启发性和感染性。

错误70 失信于幼儿

案例呈现

活动室里,王老师正在教小朋友唱一首新歌,孩子们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歌声听起来有气无力。王老师生气地停了下来,可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唱歌的时候又是老样子。王老师只得说:“你们想不想到户外去玩滑梯、翘翘板呢?一听说可以出去玩个痛快,孩子们可高兴了。王老师接着说:“如果你们认真唱歌,下课后老师就带你们出去玩!”这一招可真管用,活动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唱得可认真了。下课后,王老师去忙别的事,似乎忘记了刚才的许诺,只字未提出去玩滑梯的事,乐乐不甘心地问:“王老师,我唱歌可认真了,可不可以出去玩滑梯?”王老师不耐烦地说:“今天还有别的事,哪有时间出去玩!”孩子们失望极了„„ 分析与建议

本案例中王老师将到户外玩滑梯作为奖励对全班幼儿做了承诺,可事后并未履行自己的承诺,即使有幼儿的提醒,王老师也只是随意搪塞过去。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轻易对孩子承诺,教师是说者无心,但孩子们会记住这些承诺,对教师满怀期待。若教师不能兑现自己的程度、言行不

一、势必给孩子造成误导,给幼小的心灵蒙上诚信缺失的阴影。

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言语行为都会成为教育的范本,因此应注意言行的适应性,在给幼儿承诺时一定要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因为在幼儿眼中,教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教师做的事都是好的,教师顺应孩子的这种认知定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自己就要做到“身正为范”。在本案例中,恰当的做法是:当幼儿提出希望教师兑现承诺时,教师应积极给予支持,这样既可以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肯定,增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又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做示范,让幼儿潜移默化中获得诚实守信的熏陶。但是,如果教师的确是实践紧张或有其他更紧迫的工作要做而无法抽身随同孩子们一起玩滑梯的话,则应与幼儿商量,考虑采用替代奖励的方法,比如奖励贴纸,小红花、画笑脸或其他游戏活动等满足幼儿的需要。

幼儿教师作为孩子更亲近,更信赖的人,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样,是最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言行一致的示范,更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品质。

错误71 急赶活动流程 ,轻视学习习惯培养

案例呈现

在看图说话活动中,教师挂出一副“小马过河”的图片,孩子们看了都很兴奋。“看看图中的小马在干什么?”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都争抢着回答:“我说!”“我说!”浩浩坐在后面,他跑到教师的跟前说:“我知道小马在干什么。”教师说:“你回到你的座位坐好,我就请你回答。”浩浩马上回到位子上,认真地举手等着老师点他。这时,教师说:“我看格格坐得好,请格格说说吧。”

一会儿,教师又开始提问了,孩子们又是一声比一声高地争抢着回答问题,又有幼儿为了回答问题离开了座位,整个课堂显得很无序,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 分析和建议

小班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养成才刚刚开始。他们刚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于上课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许他们连怎么举手回答都没有弄明白,就更不要说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了。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提问时,其实已经告诉了幼儿怎样做才能被点到名字回答问题。但当浩浩刚刚意识到怎样做对时,教师却又点了别人。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降下来了,打击了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同伴的榜样示范,教师应抓住契机适时培养。案例中,教师表示只要浩浩坐好、举手就可以回答问题了,教师不要急于赶活动的进度和流程,而应等浩浩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等待的过程正是浩浩理解教师的规划要求并向全体小朋友进行示范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育契机。等浩浩坐定再举手时,教师应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点浩浩回答问题,这对浩浩的积极参与行为是一种及时的回应和表扬,对其他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激发作用。

(2)放大正确的做法,旁敲侧击纠正错误的做法。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对不遵守规则的幼儿的回答装作没听到,而只夸张地表现出认真倾听学习习惯好的幼儿的回答:教师还可以大声地说:“我只请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的小朋友起来回答。”幼儿听后,会争相模仿。教师再采用肯定、鼓励和表扬等正强化手段进行引导,巩固幼儿的学习习惯。

错误72 封闭式提问让幼儿失去学习兴趣

案例呈现

在中班开展语言活动“小树叶”的过程中,教师讲完故事后,问幼儿:“故事里有谁?”幼儿逐一回答:“有小蚂蚁、小伞和小树叶。”教师接着问:“故事里的‘我’是谁?风对小树叶说了什么?小树叶变成了什么?小树叶住在树上,它怎么会变成小伞呢?它是怎么从树上下来的?”一问一答中,教室里开出现嘈杂的声音,特别是回答的幼儿在复述故事中较长句子的时候,其他幼儿都坐不住了。当老师问“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怎么帮助它”时,幼儿们一片茫然。老师着急了:“如果我是一片树叶,我会变成一辆小汽车,送蚂蚁回家。”随后又追问道:“还有谁回答?”华华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不想听故事了。”教师看孩子已经失去兴趣,就草草结束了活动。 分析与建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使之丰富和独特,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故事《小树叶》是一篇非常适合孩子发展想象和创造力的教学内容,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并没有激发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欲望,相反,孩子们出现了厌烦情绪,为什么呢?

第一,封闭式的提问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故事里有谁?故事里的‘我’是谁?风对小树叶说了什么?小树叶变成了什么”等虽然对增强幼儿的记忆有一定的作用,但过于表面化、模式化,这些封闭性的问题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无法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使幼儿渐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开放式的问题流于形式。本次活动中,教师尝试运用开放式提问——“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怎么帮助它”,想给予幼儿一定的思维空间。但是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活动中,教师前面的提问数量多,但质量不够,幼儿没有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导致不会回答后面的开放性问题,使幼儿产生挫败感。

3—6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封闭性问题,多提出一些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可以这样做:

(1)变回忆式提问为启发性提问。教师可以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提问,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比如,“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故事里有小树叶、小蚂蚁和风,然后提问: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幼儿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大胆想象。这一提问既能让幼儿很自然地明确故事中的角色,又让孩子的思维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想说的欲望;同时,也使故事具有神秘感,使幼儿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2)变单一性提问为综合性提问。比如,把案例中的“风对小树叶说了什么”等问题,综合成“故事里都有谁帮助了小蚂蚁?它们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这个问题的答案隐含这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

(3)创设意境,丰富想象,激发幼儿回应提问。根据幼儿的年龄提问,语言活动必须创设有一定意义的活动情境,将活动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和配乐故事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和语言感染来展现故事内容,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是孩子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果我是小树叶,我会怎么帮助小蚂蚁呢”,进而达到以情激趣、以趣激想、以想激说的效果。

错误73 重灌输,轻探索

案例呈现

科学课上,张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有关磁铁的知识:“磁铁可是很调皮的。遇到它喜欢的铁质小东西时,它就会把他们吸走哦”,“磁铁还具有穿透性,它可以隔着水杯将里面的回形针给吸出来”,,“磁铁还具有指南、指北的功能哦”„„一系列磁铁的特性被张老师像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儿地全给倒出来了,再看孩子们,他们眼里充满了迷茫。最后,教师给孩子发了一些操作材料,对他们说:“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材料,按照老师刚刚讲过的方法去操作,看看磁铁是不是具有老师讲的这些特性。” 分析和建议

一次好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科学活动,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索。《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述案例中,张老师迫不及待地将这些科学性较强的概念灌输给孩子,而忽视了孩子们自主发现和探寻过程的重要性。另外,教具的灵活运用与适当介入,对于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次活动,教师对于教具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但是呈现的时机太晚,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重灌输、轻探索的观念。

“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教师就必须掌握好让幼儿探究的时机,教会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每个幼儿都具有极大的潜能,他们有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引导幼儿,把他们带入到一个一个问题情境中去,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探索解决的办法,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2)及时呈现材料。操作材料对于科学活动的探索至关重要。幼儿只有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及时将材料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充分运用感官,与材料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操作、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3)少说多引导。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少说多引导”,避免直接告诉孩子操作结果。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而要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当幼儿的思维进入“死胡同”时,教师可以适时的介入,对幼儿进行点拨,让他们的操作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错误74 提问和回应缺乏引导性

案例呈现

“三八”妇女节快到了,小班教师准备了材料,组织孩子们制作大红花,送给奶奶、妈妈作为礼物。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也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送大红花的意义,教师在活动中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你会怎样关爱妈妈?”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只见孩子们脸上一片茫然。等待了一会儿,教师叫起来两个平时表现突出的孩子,均未得到答案。过了好一会儿,楠楠才举起手轻声说:“我不拿别人的东西!”

为了鼓励其他孩子的积极性,教师笑着说:“楠楠回答得太棒了”这时,其他孩子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回答的方向:“我不大声吵闹!”“我不爬楼梯!”„„ 分析和建议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想以孩子们对妈妈的爱为切入点,于是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活动,这无可厚非。可是在“怎样关爱妈妈”这个问题上,孩子们的回答却偏离了教师的主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二,一是问题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因为孩子们并不了解“关爱”一词的具体含义,所以出现了冷场和答非所问的情况;二是教师的回应没有给幼儿指示明确的回答方向,相反,刻意的表扬误导了其他孩子的思考方向。针对上述案例中教师 提问和回应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提问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完成教学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幼儿的发展。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同时还应考虑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保证幼儿正确地判断和回答。上述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将“关爱”一词换一种说法,比如,“你喜欢妈妈吗?”“妈妈的节日,我们应该做什么让妈妈开心呢?”„„通过这些幼儿能理解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让幼儿进入到活动主题中,慢慢地引入“关爱”这个词,引发幼儿对妈妈的爱,这样教师的提问才具有实效性。

(2)回应应有指向性和引导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的·回应应要有指向性。对幼儿表现得好的具体行为,教师在表扬时要指明,且越具体越好,这样幼儿对好的行为能认识得更清楚。同时,对幼儿偏离主题的回应,教师要学会有技巧地引导,让幼儿明白教师问的是什么。逼入,上述案例中,教师不妨把“太棒了”换成“楠楠能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棒!可是不拿别人的东西好像不太能表达对妈妈的关爱吧?”这种方式可让幼儿知道楠楠的哪些行为值得肯定,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为其他幼儿的思考、行为指明方向。

错误75 提前彩排公开课

案例呈现

幼儿园一年一次的教师练兵课即将开始,园长在动员会上宣布了本次练兵课的教研领域和具体评比要求。

高老师是中

(三)班的班主任,也是幼儿园语言科学带头人,她教研能力强经常在园内组织的公开课中拿一等奖。对此次练兵课,高老师的态度非常认真,反复推敲教材内容,活动方案一改再改,总觉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眼看练兵课的日期逼近,高老师一急——干脆给孩子们“垫个底”,于是,她把上课的各个环节提前给孩子们从头到尾过了一遍。

公开课当天,高老师在课上表现得踌躇满志。在师生互动环节中,高老师刚要向幼儿提问,孩子们的手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呵!小朋友们,今天你们表现得可真积极呀!那刚才故事中究竟是谁„”没等高老师问完问题,几个孩子就已经齐声地答道:“是小熊!是小熊——!!”

„„

后排听课的一位年轻教师小声嘀咕了一句:“有一点儿假„„” 分析与建议

高老师是一名资深的幼儿教师,由于教学效果期许很高,因此自我要求甚严,这种自我施压,不断挑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学习的,但由于高老师对于结果太过重视,以至于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彩排。据笔者了解这种现象在很多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竞赛课中也有它的影子。

幼儿园开展练兵课的初衷,是想通过活动检验教师们的真实教育能力和水平,暴露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每次练兵课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锻炼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秉承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去对待,而不能用课前彩排的方式来敷衍。彩排过的课表面看起来很流畅,实则很不自然,而且很容易露出破绽,更大的坏处是干扰教师对教育学醉真实的思考,阻碍教师个人成长的空间。 针对本案例中高老师不适宜的做法,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端正态度,提高对练兵课的认识。练兵课对于每个参与的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一种磨砺。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要重过程、轻结果,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

(二)可以适当给孩子“垫底”,但“垫底”不等同于彩排。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时,孩子们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往往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只能靠教师的经验判断;若教师拿捏不准,可以预先给孩子们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和经验。给孩子“垫底”的过程也要讲方法、策略,切勿将课程的内容、重要提问等重要信息透露给孩子。

总而言之,笔者是不提倡课前给孩子彩排的。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在实践只找到前行的信心,从失败的阵痛中积蓄进取的力量。

错误76 美术活动中追求整齐划一的作品

案例呈现

在美术活动“漂亮的热带鱼”中,教师为小朋友示范画了一种漂亮的热带鱼,然后让小朋友们照着画。可是宸宸小朋友始终不动笔,教师走过去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画,他抬起头说:“老师,我不想花你这种热带鱼,我妈妈带我看的热带鱼有各种各样的,可漂亮了。”其他小朋友听到他说的话后纷纷说:“我也见过和老师画的不一样的热带鱼。”“我也不想画这种热带鱼。“我想画身体胖胖的热带鱼。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非常兴奋。“好吧,你们有自己心中的热带鱼,晚上回家后化处理明天交给我让我看看。现在请小朋友们都跟着老师画,比一比谁画的更好。”之后,孩子们还是按着教师的要求画出了同一个样子的热带鱼。 分析与建议

由于每次都要把绘画作业粘贴在幼儿绘画栏里让家长、园领导或者其他班的老师观看,而中班幼儿脑海里对事物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所以为了避免幼儿不会画乱画,为了追求画画的干净、整齐和美观,教师多以示范作品让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忽视了幼儿创作激情的激发,忽略了幼儿大胆创新的想法。

美术活动作为一种以发展幼儿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活动,要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和发掘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异想天开”。比如,在关于“太阳”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画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太阳,并鼓励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和改动,从而激发右耳朵想象力。

(2)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尊重右幼儿的想象思维。在美术活动知道指导中教师可以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让幼儿绘画之前,可以先编一个热带鱼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而不是直接示范绘画作品。再比如,在绘画活动“大树和小鸟中,教师也可以用故事导入活动:“春天来了大树换上看新装,鸟儿们又从南方飞回来建造它们的新家了。这个时候,鸟妈妈捉了一台哦虫子给它的宝宝们吃,让我们把这温馨的一家画在纸上吧。”之后,引导幼儿一起讨论,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绘画中。

(3)创造适宜的美术环境和前期经验。。教师应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的美术物质环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还是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动能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机会、条件有关。在充满约束的环境中,幼儿会变得循规蹈矩、死板无趣,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听从他人,埋没了创造性思维。当幼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被材料所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自由地交流和表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与绘画主题相关的图片,组织幼儿与教师、同伴互相讨论交流经验。这样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为幼儿先观察小蜗牛的特点,再进行讨论和总结。由于孩子们有了真实的感受,所以在完成美术作品时会把自己的创意蕴于其中。

错误77 位结论而教学,疏忽幼儿的真实体验

案例呈现

在“鞋底的秘密”科学教学活动中,李老师试图先通过让幼儿观察各自鞋底的花纹,激发幼儿对鞋底的兴趣,然后引导幼儿发现鞋底的纹路的深浅不同,防滑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幼儿们讨论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发现这个道理,只是关注到了鞋底的纹路不同。于是李老师只好直接说:“这里有五双浅纹底的鞋,请你们穿着走一走拱桥吧!”小贝、豆豆、丽丽、琪琪、正正穿鞋走过拱桥。李老师问:“滑么?”五个小朋友都点点头,齐声答:“滑!”李老师一听,睁大了眼睛:“深纹底的鞋子真的滑么?”豆豆有些茫然,正正忙说:“不滑!”李老师笑了:“我们再请其他小朋友上来试试,是不是深纹底的鞋走拱桥不滑,浅纹底的鞋走拱桥就滑呢?”在李老师的诱导下,每个小朋友都得出了深纹底的鞋走路不滑、浅纹底的鞋走路滑的结论。 分析与建议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喜欢探索、发现的年龄阶段,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小实验活动、观察发现的活动。但是教师们常常发愁,因为科学活动的要求相对较高,探索的过程较难把握,对探索中的幼儿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很有难度。本案例中教师设计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因为提问不够恰当,导入时只把孩子们对鞋底纹路的兴趣激发出来了,但对这些纹路究竟对行走有哪些不同的作用,则没有给予必要的探索机会。看到幼儿总结不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时,就直接让幼儿分两组进行穿鞋过桥的体验,虽然体验过程是很好的探索、比较、发现、总结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思维固化在科学结论的得出上,因此在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时,教师急于让幼儿懂得“鞋纹的深浅与防滑”的关系,设计的问题约束了幼儿的思维,带有过强暗示性,导致幼儿跟风般的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回答,实际上混淆了幼儿的真实认识,忽视了幼儿的真实体验。

科学探索活动不仅要让幼儿获得探索的结论,懂得一些道理,更应该强调幼儿体验探索发现的真实过程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展示自己活动中的思考和发现,这比教师灌输一个死的结论要有价值得多。上述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进行第一次试验时,应给出开放性的提问:“你们感觉怎么样?”幼儿可能有多种回答,当有的幼儿回答“感觉有点不稳,有点滑”时,教师适时让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并问:“你们这次的感觉怎么样?与前一次有什么不同么?”让幼儿对第二次探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恰当的归因。

当幼儿获得实验结果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并尽快调整。比如,在本案例只,参与试验的幼儿都没有得出教师预设的“不滑”这个结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水平所限,无法比较细微的差别,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已经感受到的细微差别;二是教师提供的材料本身不利于获得预期的结果,比如鞋底纹路深浅差别不大,或者走的拱桥桥面本身防滑,不利于呈现不同鞋底的反差。针对第一种原因,教师可以多鼓励幼儿再说一说、谈一谈,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由于教师归纳幼儿的表现再用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述出来;针对第二种原因,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更换一些鞋底纹路深的鞋子让幼儿再试一试。

科学需要尊重事实,反复求证让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或者能让孩子们在问题中继续探索,这才是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

错误78 以孤立来惩罚幼儿

案例呈现

(三)班正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坤坤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有仔细听讲,他正用手撩前面琪琪的小辫子。琪琪皱了皱眉,摇了摇自己的头。坤坤又开始揪琪琪帽子上的毛,琪琪把椅子往前挪了挪,坤坤也将椅子往前挪。琪琪受不了,叫了起来:“老师,坤坤老是给我捣乱。”教师大声对坤坤说:“坤坤,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一个人做到教室的最后面!”坤坤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可手却没停。琪琪又说道:“他刚才又揪我帽子上的毛了„„”“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理坤坤,我们都不理他。坤坤,你把小椅子搬到最后面。”坤坤极不情愿地做到了最后,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分析与建议

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他们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

孤立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其他幼儿对坤坤的排斥,无形中在坤坤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使坤坤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可能会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会造成恶性循环,即坤坤的负面行为越多,其他孩子越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更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了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坤坤的消极态度。

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坤坤始终被同伴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坤坤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坤坤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面对上述案例中坤坤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1)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案例中,教师只听另一个孩子的描述就断定坤坤的行为不对,并武断地进行了压制性处理,是不恰当的。此时,教师应该请坤坤讲一讲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坤坤是因为“琪琪的帽子很好玩”才去摸帽子,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快速地看一下琪琪的帽子,并与大家约好活动后再一起来仔细观察,把坤坤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来;如果坤坤只是“想跟琪琪玩”,通过摸帽子引起琪琪的注意,教师应适时地引导他下课的时候再和琪琪一起玩,但老师讲课时要认真听讲,让他和琪琪比一比两个小朋友谁的耳朵灵、会思考;当然,如果坤坤是因为对教师的活动没有兴趣,在开小差并影响到他人时,教师应通过让坤坤与教师互动、回答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来,或者以讲悄悄话的方式提醒坤坤注意听讲,引导坤坤关注课上活动。

(2)耐心帮助幼儿,明确行为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坤坤的举动,对于坤坤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语中暗含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坤坤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3)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坤坤在同伴心目中的不良形象,教师一方面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不应该不理睬坤坤,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等等。这种做法既可以降低坤坤在同伴中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坤坤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坤坤,在坤坤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指出,并帮助他改正。让坤坤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同化。错误79 靠“镇压”维持课堂纪律

案例呈现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较小班、中班孩子来说,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知识面也逐渐广了。在一次认识昆虫的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几种昆虫的特征,然后请孩子们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有趣的昆虫。孩子们显得兴致很高,一边争抢着举手,一边七嘴八舌地大声说出自己所见过的昆虫。有的孩子甚至站到凳子上,课堂秩序一团混乱,谁也听不清谁说了些什么。教师这时赶紧提高了音量大声喊道:“安静!请你们闭上嘴巴,谁也不许说了。”见大家安静下来了,老师再次提出了问题,并请幼儿一个一个举手回答。可是还没等前一个小朋友说完,后面的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只得一一点了那些爱插嘴的下朋友的名字,请求他们闭上嘴巴,只许听、不许说了。 分析与建议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课堂纪律失控时,没有有效地去引导,而是简单地采用了下命令的方式,直接让孩子们“闭上嘴巴”,以这种错误的方法去维持教学秩序,效果很差。

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但由于其年龄尚小,部分幼儿规则意识比较模糊,自制力较差,还不具备将思维过程演变成内在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心里怎么想,嘴巴就会讲出来),在活动中难以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单纯地用“镇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要用恰当而机智的方式引导幼儿注意倾听。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的习惯,其中也包含认真倾听别人把话讲完的礼貌习惯。而幼儿良好秩序行为和倾听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和日常的管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事先提出相应的鬼叫教育策略,做到时时、事事有规则,每次活动前认真做好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在教学中及时注意调整和引导,遇到特殊情况时能灵活处理,使活动氛围宽松而又秩序井然。

比如,在集体讨论活动中,小朋友思考问题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把想到的答案先藏在心里,别让人把它拿走,谁藏得好,就请谁先来说,小朋友们要等老师请到时再和大家分享答案。”教师引导孩子们有序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答案的同时,可以对孩子们的问题不作评论,只是表扬遵守发言纪律的小朋友,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在课活动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小朋友们玩“传话”的游戏,最后传话正确的小朋友会得到奖间励。这个游戏,在无形中能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有序发言的能力。

错误80 提问缺乏严密性

案例呈现

这天,小

(一)班李老正在进行“小动物”的教学活动,她先把小兔、小狗、小鸭的图片依次摆在黑板上,然后问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动物谁在前面啊?”孩子们回答:“小兔。”李老师又问:“那谁在后面呢?”有几个孩子说“小狗”,有几个小孩子说“小鸡”,更多的孩子没有参与,李老师有些着急,又大声问了一遍:“不对,再看看,到底谁在后面啊?”这样一问,连刚才回答问题的几个小朋友也不做声了。 分析与建议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的提问逻辑不严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前后方位是相对而言的,按照教师的图片摆放位置,小狗、小鸡、小鸭都在小兔的后面,教师的问题“谁在后面”,让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李老师把第一个问题改成“四个小动物站成一排,谁在最前面呢”或者“谁在小狗的前面呢”,把第二个问题改成“谁在最后面?”或者“小兔的后面是谁“,幼儿就容易理解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逻辑严密。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综合设疑、激趣和引思的教学艺术,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掌握提问技巧,就能让幼儿在问题中畅想遨游、收获成长。除了注意严密性外,教师在提问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回答之前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的提问要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如果幼儿没有对两个物体比较前后的经验,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谁在最前面”显然有些偏难,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汪汪,我是小狗,我的前面是谁啊?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告诉我吧“这样的问题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2)用启发性提问开阔幼儿的思路。教师的提问要能发散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从正确的方向认识、探索和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忌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不能引起幼儿太多的思考,不利于开阔幼儿的思路。

赞可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是说,教师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要是幼儿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错误81 只强调分组,忽视了对组内分工的指导

案例呈现

大班张老师利用幼儿铅笔盒上有趣的图案开展了语言讲述活动“铅笔盒上的故事”,幼儿对这个题材十分感兴趣,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提示,很快都编好了自己的故事,一个个跃跃欲试。张老师看到大家都想说自己的故事,决定让幼儿分小组进行讲述:“现在请小朋友先和小组的同伴讲一讲故事,别人讲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听哟。”

分组讲述开始后,张老师走到幼儿中间,却发现幼儿为谁先讲谁后讲发生了纷争:有的小组几个人都在讲,却没有人听:有的小组陷入困境,不如从谁开始;有的小组里有人强出头,要第一个讲,其他小组成员不同意......好好的小组讲述环节变得乱糟糟的,无法进行下去。 分析与建议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分组讲述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幼儿更多的交流与表现的机会,可以尽快满足幼儿讲述的需求。它的优势是化大为小、自由、灵活。但是小组内讲述也要有秩序,有人讲,也要有人听,讲述才能有效果。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想运用小组讲述让更多的孩子有讲故事的机会,却没有引导幼儿做到小组内轮流,做到“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导致小组讲述一片混乱。那么,在开展分组讲述活动时,教师应如何指导才能保证幼儿有序、有效地讲述呢?

引导小组幼儿轮流讲。根据幼儿的情况,教师可以指定从某个幼儿开始,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决定讲述的次序,比如,让幼儿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先讲谁后讲,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再比如,鼓励幼儿运用平时学过的游戏决定次序,这些小游戏包括“点兵点将”、“出黑白”等,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结果。

提出倾听的具体要求,确保有序讲述。告诉幼儿在小组内按一定顺序讲述后,教师还要对幼儿提出具体的倾听要求,以确保有人讲、有人听,形成积极应答的环境。 此外,教师还要让幼儿带着任务倾听同伴的发言,比如:仔细听同伴的故事,看谁讲的最精彩?听一听,谁的故事最有趣?幼儿有了任务意识,就会静下心来听,这样才能保有秩序的讲述。

错误82 对幼儿作品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单一

案例呈现

美术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完成的绘画作品依次交给了老师。然后,教师对孩子的作品集中进行评价:“你们看这幅画,中间画得太挤了,如果画开一些就好了”,“你们看这幅画,颜色都涂到线外了,涂在线里面就好了”„„

墨墨听着老师的评价,低声对旁边的蓝蓝说:“我觉得刚才的那幅画挺好看的,画得一点都不挤。”这时,其他孩子也在老师的评价声中渐渐散漫起来,有的孩子开始悄悄议论,有的孩子开始左右张望„„

面对逐渐没有了耐性和兴趣的孩子,教师的评价讲述似乎也越来越难了。 分析与建议

当孩子对教师的评价失去耐性、兴趣和认可时,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案例中,教师把绘画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唱“独角戏”主导评价过程,作品的好与不好也只在教师的一言之间,这也难怪孩子们会对评价过程如此不耐烦。

那么,如何解决幼儿作品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单一性问题呢?

(1)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的内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多样化,随机性的,因需要而生成,而这一切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

把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评价的内容,如收拾整理绘画工具的习惯、正确握笔的习惯、作品讲述过程中倾听发习惯等。

把意志品质作为评价的内容,如孩子创作过程中的专注性、持久性。 把与同伴交往作为评价的内容。绘画过程中孩子间随机发生的互动事件,也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

评价方式趣味化。趣味化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参与作品评价的兴趣。

作品“红蓝区”。当孩子们完成自己的作品放到红色区域;认为自己的作品没完全达到理想状态的孩子可以主动将作品放到蓝色区域,作品放置结束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孩子讲述作品放置的理由,以提高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

“我选我喜欢”。将孩子们的作品全部陈列展示,让孩子们欣赏并选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贴上小花,并讲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发挥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基于这个原则,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评价,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评价。

错误83 依个人喜恶评价幼儿作品

案例呈现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在专心作画、涂色。浩浩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做品,他一边欣赏,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看到过的太阳的样子。”旁边的军军冒出一句话:“太阳是红红的,你画得黑糊糊、脏兮兮的,难看死了。”浩浩不理军军,就继续画小草、小兔以及小鸡吃米的场景。

军军见状大声说:“你画得真的好难看啊!”浩浩还是不理军军,继续完善画画内容,军军于是挑衅地喊道:“快来看啊,浩浩画了个大黑饼,黑饼糊,黑饼脏,吃得浩浩心里慌。”浩浩生气地说:“不跟你玩了,坏孩子,你画的才是大黑饼。”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动手打起来了。

听到动静,李老师赶紧赶紧走过来:“老师耳朵都被你们吵坏。”浩浩委屈地对李老师说:“老师,军军说我画的是大黑饼,我不高兴!乌云遮住太阳时,太阳就是黑黑的。”李老师看了一眼浩浩的画说:“本来你画的就是黑糊糊的,他没说错呀!” 分析与建议

幼儿很在意自己作品的优劣美丑,这也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成就感的体现。当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嘲笑批评时,幼儿的自尊心受损,就会发生争吵、攻击等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究原因,而且要认同幼儿作品的优点,让孩子明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应该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否定孩子的作品。

对于上述案例中的事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当幼儿有肢体冲突的时候,教师要积极介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于此同时,要表扬幼儿作用的优点,安抚幼儿。比如,教师可以说:“浩浩你画得不错,颜色涂干净点就更好了,想想看怎么画会更好呢?军军你的画也不错,花有各种颜色,你画了你喜欢的花,这样很好啊!”

(2)详细讲述幼儿的作品,平复幼儿的情绪,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教师在讲述幼儿作品的时候,幼儿的情绪会慢慢地平静下来。不过,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幼儿的作品时,要用“我猜想你画的是什么”这样的语言来描述,避免主观臆断;同时,要不时地询问幼儿,得到他的肯定,之后,再对幼儿说:“老师刚才讲的不一定对,待会儿请你给小朋友们讲讲好吗?”这一环节为孩子上台做了很好的铺垫。

请幼儿上台讲讲自己的画。《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幼儿个性化的表现,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以下是浩浩小朋友的讲述:

星期天,我们一家去奶奶家里玩,奶奶住在黄龙,家里养了一群小鸡,五只小兔。我在院子里喂小鸡,太阳忽然没了,我抬头一看,一朵乌云遮住了太阳,太阳像变魔术似的成了黑黑的一个饼。

总之,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多倾听幼儿的讲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用商量的口吻,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改进、完善作品,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命令幼儿改这改那,让幼儿无所适从。要注重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自主、自愿、创造性的表达,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错误84 忽视幼儿的经验准备

案例呈现

在科学活动课“鲁班的故事”上,教师特地跑到一个做木工的师傅那里借了一些工具,如刨子、锯子、曲尺等。课堂上当教师拿出这些工具时,孩子们表现得比较木然。当教师问谁认识这些东西时,孩子们都摇摇头。于是,教师一边认真地比画,一边介绍这些工具。随后,她又问孩子们:“你们现在知道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了吧?”孩子们仍然默不作声。教师没办法,只好亲自动手操作起来。她先拿刨子来刨木头,可劲儿太小没刨动;再拿锯子锯,由于操作不当把手给划破了,流出血来。孩子们都吓得不敢动,活动也被迫终止了。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虽然教师尽力想办法进行了物质准备,但忽视了幼儿的经验准备,由于没对幼儿进行前期的经验铺垫,导致在教育活动中幼儿被动参与活动,对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经验,本想亲自示范小工具如何使用,让幼儿了解工具的用途,却因为自身使用工具缺乏经验,不仅导致示范失败,还进一步使整个活动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

要想达到活动目标教师就要重视做好教育活动的物质材料准备和幼儿经验的铺垫,其中,幼儿生活经验的准备比物质材料的准备更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材料准备、教育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纲要》中也指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上述案例中,教师虽然从木工师傅那里借到真的工具,但因为幼儿之前没有见过这些工具,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幼儿的生活背景相距较远,因此虽然材料来自现实生活,却不是幼儿生活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先要熟悉这些材料,不仅要做好介绍,还应做好操作示范,更应将现实的材料与教育的材料进行适当区分,根据孩子的身体条件和操作水平提供改良的教具材料。

(2)做好幼儿的生活经验铺垫。结合本案例,教师可以从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开始、播放有关从锯齿形叶子到生活中的锯子这一变化过程的动画片,引起幼儿对锯子的兴趣,再带幼儿到木工活动现象参观或者播放木工工作的录像,丰富幼儿对木工师傅、木工工作以及木工工具的经验,引导幼儿了解最重要的几种木工工具的用法和用途,为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做好铺垫。还可邀请家长们帮忙收集一些图片或网上视频资料,提前讲解给幼儿听,消除幼儿对这些工具的陌生感。

(3)在活动中创设木工工作坊的情景,让幼儿充分使用木工教具进行操作。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活动过程,在本案例中,要检验活动准备是否有效,就需要考察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掌握了不同木工工具的操作方法并能模仿着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带着幼儿进行木工工作坊的情景体验,弱化幼儿对这些离他们生活相对较远的工具的陌生感,引导幼儿在玩一玩、试一试、学一学、做一做中,获得对木工工作及工具的认识。

错误85 剥夺个别幼儿参与公开课的权利

案例呈现

马上要上公开课了,林老师为了活动能获得成功,把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送到其他班上去了。其中的调皮大王民民问林老师:“林老师,我们到大

(三)班去干什么?”林老师说:“今天让你们去大

(三)班参观。”“老师撒谎,那你最喜欢的小佩怎么不去参观啊?”„„ 分析与建议

是啊,小佩为什么不去参观呢?林老师得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民民与小佩到底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让民民去参加公开课呢?他究竟会影响到教师什么呢?林老师上公开课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在公开课中就行不通吗?

显然,问题提得越多,越表明林老师的做法是不妥的,这样做不仅违背了为全体幼儿服务的教育宗旨,也违反了“公开课不以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工作原则,更是直接地伤害了民民这类被特殊对待的幼儿的心理与情感。如何在类似的公开课,节假日活动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呢?大家可以尝试这样去做。

(1)正确定位公开课。公开课对教师们来说很重要,既考核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里,也展示了一所幼儿园的办园成效,因此大家都想把公开课上好。但是公共课不应是伤害课,而应是常态课,要表现出教师的常态水平,展示班级中孩子们发展的常态水平,是常态班集体的体现。当然,现实中因为班级幼儿数量过多,而公开展示课的机会和时间有限,加上有外来人员观摩考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常态水平的发挥。但即便如此,教师们也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公开课,而不能投机取巧、蒙骗作假,更不能以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来换取教师的利益。

(2)合理分组,消除歧视。对于公开课的任务,教师也有许多为难之处,既要尽可能展示出教师的教育水平,又要保护幼儿的权益,那么可以采取平均分组的方法,将数量较多的班级幼儿划分为两组。两组幼儿的个性表现和能力水平相近,一组去上公开课,另一组由另外的教师带领开展活动,一群体化的处理方式解决公开课展示时间有限、场地有限的困境。同时,要在活动前向幼儿解释分组开展活动的原因,取得幼儿的理解和认同。

(3)没有差的儿童,只有进步相对较慢的儿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性的,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对于那些好动、爱插嘴、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喜欢攻击别人的小朋友,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提供适宜的练习、纠正、发展的机会,变其劣势为优势,让所有的幼儿都得到相对公平、公正的对待,形成积极的自尊、自信。

错误86 否定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

案例呈现

在“画妈妈”的美术活动中,杨老师问:“妈妈的脸是什么形状呀?”“圆形。”“眼镜是什么样的呀?”“弯弯的。”„„“好,那现在就把你的妈妈画下来。”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开始作画,杨老师也不断的巡视,知道孩子绘画。这时,她看到了彤彤的画,就问她:“彤彤,你是怎么画的呀?你妈妈的脸怎么是方的呢?你妈妈的脸上长花了吗?还有,你看,你还把妈妈的眼镜涂成绿色了,像个妖怪!再重新画一幅。”听到老师的话,彤彤委屈地哭了起来。搭班李老师见状轻轻地走过去把彤彤拉到了一边,一边哄着她,一边耐心地询问她:“彤彤,你为什么把妈妈画成这样呢?”彤彤抽噎着说:“我妈妈生气的时候,我觉得她的脸有点方,我希望妈妈不要生气,天天开开心心,笑得像朵花一样,所以我把妈妈的脸画成方的,还在脸上画上了两朵花,绿色的眼睛是我给妈妈画的眼影,我想把妈妈变得更漂亮。” 分析与建议

如何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呢《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倾向。”

上述案例中,杨老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从成人的眼光出发,过分强调美术的技能技巧和标准化模式,否定了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其实幼儿的想法很好,画的是对妈妈的希望,是她眼中的妈妈,表达了她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而教师的不当评价抑制了幼儿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误导了幼儿思维创造的方向。

结合上述案例,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充分肯定孩子的作品,让孩子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和怎样画的;倾听孩子的构思,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欣赏比尔的优点,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察,了解谁的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构思有新意,谁的主题新鲜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幼儿的自信心会逐步增强,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会更高。

(2)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起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反映了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依据“新、奇、稚、满”的标准,即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富,富有个性。幼儿的画是他们对外部世界 感应、触摸和探索,反映的是他们最真的情、最纯的心,教师不能用是与非、对与错、像与不像来评价幼儿的画,否则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使幼儿失去兴趣,甚至扼杀幼儿的想象。教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幼儿的眼睛,借幼儿的童心去看作品,以鼓励为主评价幼儿的绘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激情。

错误87 选材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

案例呈现

“六一”儿童节前,刚走上工作岗位、有舞蹈特长的王老师希望在儿童节的节目表演中编排一个一鸣惊人的节目。她选来选去了一个特别富有动感的流行音乐,为孩子们排练“牛仔舞”。可是小朋友们动作做了一遍又一遍,牛仔舞的俏皮韵总也做不出来。王老师朝孩子们吼也吼了,可就是不管用。到最后,她叹了一口气,只好说:“去,都去喝水,休息一下!”这时有的孩子趴在地上,有的跑来跑去,还有的聚在一起聊了起来。王老师边喝水边问:“你们刚才怎么没有这么神气呀?”但子大点的依依说:“老师,好难呀!我不会跳,是不是很笨呀?”其他孩子也说:“我也很笨,我不学了!”孩子们连续练习的劲头都没了。 分析与建议

年轻教师对于儿童节节目表演这个展示个人才能的窗口,一般都十分重视,希望借此提升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并得到家长的认可。这中心情可以理解,不过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排练的音乐节目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孩子们也不能从老师精心编排的节目中获得快乐。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们没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对排练活动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的原因是选材不恰当,未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牛仔舞,再加上动作难度大,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进而让他们产生了倦怠情绪。

孩子们在排练中的消极表现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编排节目前,教师应该在选材时注意什么?排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编排节目呢?

(1)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合孩子表演的节目。选材可以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设计故事情境请孩子表演。

(2)合理、多样的活动安排,尽量减少抢排节目。教师应该从学期初就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学习节目中的分解动作,然后在演出前夕再进行汇编。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动作自然标准、统一,避免了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乏味、练习强度过大,易疲劳缺陷。

(3)注重教育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活动中充当的应是引导者的角色,应把孩子放在活动主体的位置,从孩子的反应中了解他们的体验,了解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适时地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整,以使这个活动能达到真正锻炼孩子并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只要我们怀着“把节日还给孩子”的理念,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美好、有趣的事物,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创造的幸福,那么孩子讲拥有快乐的“六一”,节日也将更加有意义。

错误88 让幼儿以打还打

案例呈现

一天,李老师正带大

(一)班的小朋友玩体育游戏。突然,传来一声喊叫:“老师,诚诚打我。”原来又是平日攻击性行为较多的诚诚打了强强。李老师走过去问诚诚:“你怎么又打人了?你知道被打的小朋友有多多疼吗?”诚诚小下巴一扬,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于是,李老是就叫强强过去打了诚诚一下。园长得知这事,问李老师为何如此做。李老师回答道:“诚诚故意打人,而且屡教不改,我让强强打他一下,是为了让他体验到被打的痛苦,以后他就不会打别人了。”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教师用以打还打的方式教育孩子,虽然暂时平息了此事,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因为,打人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纠正,被打的孩子也可能因此形成攻击性行为。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有的是不懂得如何处理问题才动辄出手打人,有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打人,有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这些孩子,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多给他们一些关爱,或从家长工作入手对其进行教育,而不是简单地以暴制暴。教师要尊重幼儿,坚持教育原则正向引导幼儿。

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教师要考虑如何把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要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前提,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忌追求短期效应。

就本案例来说,教师已经注意到诚诚攻击性较强的问题。当诚诚再次被告状时,正确的做法是:

(1)抓住契机,查明原因。首先,教师要询问事情的经过,问清楚诚诚为什么打强强,而不应先人为主地认为肯定是诚诚的错,应严肃认真地听取双方的阐述。在本案例中,因为是在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中,强强先碰到了诚诚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诚诚无意地碰到了强强却强强认为是故意打人的可能也是有的„„只有查明了真实的原因,才有可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是无意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应及时调解;如果是诚诚的故意行为,则要指明打人这种行为不对,并请他向强强道歉,以示惩罚,并对强强进行安慰。

(2)教给幼儿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幼儿囿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不善于使用正确的交往方法,教师应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促进幼儿交往的活动,引导幼儿区分友好的方式和不友好的方式,重点讲解打人行为容易让人生气、身体会感觉到疼痛不舒服等,让他们认识到不能随便打人,无论遇到了什么事情都应先沟通。

(3) 结合班级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要多关注诚诚的表现,还可通过“班级是我家,我们都爱她”的主题活动,让大家懂得作为班级的一员。要友好相处、协作互助的道理。

错误89 提出的问题片偏离目标

案例呈现

在中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主题是“秋天的颜色”,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魅力多彩。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的主题,教师特意出示了一幅打的有关秋天景色的教学挂图。挂图刚一出现,孩子们就被画面美丽的色彩所吸引,都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里美丽的景色。

教师挂好挂图就开始提问:“这幅画里的风景美吗?在这么美丽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么?大家说一说?”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想骑车。”有的说:“我要放风筝。”„„ 分析与建议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启发幼儿思维、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案例中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踊跃发言,貌似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问题偏离了此次活动的目标“感受秋天的色彩”。问题针对的是孩子想做什么,而没有凸显出来秋天应该是什么颜色。如果把问题改成“秋天的美丽景色我们欣赏完了,秋天五颜六色的。那么,让我们看看松树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菊花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这样问题的针对性就很强了。

如何使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不偏离预设的活动目标呢?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去做:

(1)围绕活动目标来设计提问。本案例中,教师的活动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教师的思路不太清晰,因此提出的问题就游离了目标,导致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意图不符。教师应围绕“感受秋天的色彩”这一中心目标,分层进行问题引导,如“今天老师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枫树、松树、菊花等);然后,问幼儿:“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松树长得怎样„„”;最后,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思考“枫叶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松树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小草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菊花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大地又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等问题,达到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

(2)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减少随意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经常表现为事先没好好想,临时随口提,结果天真的孩子不明就里,经常被教师问得晕头转向的,有时教师还把自己给绕糊涂了。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非常明确所提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提高提问的针对性,针对性越强,提问就越清楚,幼儿的回答也会越准确。同时,对于幼儿反馈来的多种答案,也应根据与本节活动的关联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或进一步引导,而不能被幼儿回答中的其他信息给牵制了。

错误90 预设不到位,过程难灵活

案例呈现

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王老师组织了一节科学活动课“鸡蛋里的秘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知道生鸡蛋里不仅有蛋黄,还有蛋清。在演示环节中,她当着孩子们的面成功分离了蛋清和蛋黄,并将它们分别装在两个透明的玻璃碗里,以便孩子分辨和观察。但王老师请孩子们猜想放有蛋清的碗里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全部说是水。由于王老师活动前没预设到水,所以也没准备水,但她不得不对尴尬的局面进行扭转,于是她连忙拿起身边的一个透明玻璃碗,从孩子们的茶桶里打了一点儿水,又请一个幼儿上台分辨一下和蛋清看有什么不同,没想到孩子分别摸了两个碗里的水和蛋清后说:“这个是热的,这个是冷的”。为了使这个活动尽快趋向于预设的计划与目标,搭班教师连忙有到外面打了一个碗冷水,王老师这才又引导孩子们分辨蛋清但是粘稠的,而水是清清的。

分析与建议

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少不了教师的预设和充分的课前准备,上面案例的结局完全是由教师的预设与准备不充分导致的,预设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的预设要认真思考,精心选择,既要是预设活动符合幼儿实际,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当发现幼儿的表现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来远时,教师应巧妙地把他们拉回来。

《纲要》中说过,备课要备幼儿。备教具。课前准备不仅是物质材料的准备,还有知识经验的准备,同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没预设到的状况,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追随幼儿的问题随机应变、积极做出回应。

(1)尽可能地进行全面预设。虽然教育活动的过程具有可变性和不可预料性,但教师在课前还是应尽可能全面地做好预设。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先猜猜看会有哪些可能性,教师再将孩子猜测的东西准备出来;教师自己也应提前多查阅材料,比较一下蛋清与生活中常见的哪些物品具有相似性。 (2)生成是预留的空白,教师们既要做好活动的预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出力活动中没有预料到的各种情况,真正让活动过程既有预设又有留有余地,给幼儿生疑问提供一些机会和平台,这样更有益于生成一些新的话题、产生新的发现。例如本案例中,热水与常温下的蛋清的确是存在温度的不同,虽然这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但并没有错误,因此教师可以顺势给予肯定后,在继续问:“这两个碗里的东西还有什么区别呢?”如此很自然地迁移到这节课的重点上来,即分清蛋清是粘稠的,水是清清的。闻闻蛋清有腥味,而水是无味的。如果这样做就不用再去浪费时间打冷水了。

(3)活动前做好幼儿的经验铺垫。当幼儿不具备活动中重点要学习的生活经验时,应在活动前提供一些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积累相关的经验,本案例中可提前让幼儿了解和感受液体的清清和粘稠的不同,这样也便于孩子在这个活动中能较快地说出蛋清和蛋黄的区别,以免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

一个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时,我们应该做好每个细节,斟酌每个提问和预设提问后幼儿会做出的回应,并做好教具材料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赌我们成功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第4篇:简历易犯的五大愚蠢错误

随着校园招聘的启动,各类简历模板、样本、范文流传于各大高校中。这可苦了没有经验的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指导文章中提炼要义并非易事。稍有不慎,简历不但成不了敲门砖,还会变身绊脚石。随着简历的广泛投递,五大病症开始流行起来。今天,我们就为学生对症下药。

病症1 厌写症

临床症状:“一页纸简历”大行其道

一位人事经理看简历的时间不超过30秒,冗长的简历会让人事经理心生厌烦。于是,一场为简历“瘦身”的运动在学生间兴起。

对症下药:在Tom在线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张迎看来,为简历“瘦身”很有必要。“但一页纸简历适用于行政、管理、市场、HR等职位,却不适用于项目经理及技术类职位。”张迎指出。以招聘开发工程师为例,HR要在简历中看到应聘者的实践经历、能掌握何种语言等信息,一页纸难以承载如此多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缩排字号,这样会影响阅读。如果一页纸写不下所有内容,那就不妨创建一份足以列下你所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简历。

病症2 贪靓症

临床症状:盛装简历成潮流

各色封面、数码冲印照片、用Photoshop特制的自荐信底纸等横空出世。有学生随简历附送VCD,还有学生在简历里作诗、配卡通图案,更有甚者在简历的第一页写上“通缉伯乐”。

对症下药:远大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志宇曾表示,为简历“扮靓”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给简历设置封面,既浪费人事经理的时间,又浪费纸张。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建表示:“为简历扮靓也要分职位,比如会计、硬件工程师等强调严谨性的职位,需要的是朴素的简历,而有的广告公司招募‘创意鬼才’,应聘这种职位时在简历设计上动动脑筋是有必要的。”郝建强调,“如果面对日资、德资企业,花哨的简历可能会起反作用。”

病症3 大嘴症

临床症状:极尽夸张之能事

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描述实习经历时常用到“负责公司某某项目”这样的语句。更有学生在进行个人评价时,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

对症下药:“遇到那种毫无缺点的人,我们反而不敢用,因为我们不知道公司还能教他些什么。”一位人事经理调侃。联合利华中国人力资源部招募经理倪铮曾指出,恰当的用语是一份合格简历所必需的,“人事部门都清楚,一个实习生是不可能独立承担公司项目的。‘负责’之类的语句会给人夸大其词的感觉,用‘参与’、‘协助’会更合适。”

病症4 偷懒症

临床症状:一份简历走天下

现在,很多学生广投简历。而为了省事,不少人不管面对的是哪家公司、哪种职位,都会递上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

对症下药:“HR希望看到公司所招聘职位的职责在应聘者的简历中有所体现,更希望从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张迎表示。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企业会有不同的考察侧重点。比如招聘技术型人才时,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会比较注重其专业成绩、在校是否有过相关作品;如果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外,还会注重他在校时担任的工作、参加的社会活动等。

病症5 健忘症

临床症状:忘写应聘职位和联系方式

不少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希望应聘的职位。更有甚者忘记写或写错自己的联系方式,白白浪费掉面试机会。

对症下药:一些学生认为,不在简历上写应聘职位会更保险一些,就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一个不合适,还可以服从调剂。“但很多职位都需要有专业知识,你语焉不详,人事部门一不会帮你挑合适的位置,二则以为你在职业追求上没有做好准备。”倪铮强调,“简历首先要给人事部门传达明确的求职意向。”

第5篇:中国父母易犯的十大错误

1.让他人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著,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了,包括智力,个性种种等等,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

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中国家长都认为越用功越好。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才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

7.认为孩子不该做家事,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

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份量。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著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一切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

第6篇:简历的注意问题或易犯的错误

1、 不要把所有的经历都详细地写进去,特别是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历史和经验,使人读起来象自传。

2、 语言华而不实,履历表中尽是一些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宏篇大论或富有激情的演说。

3、 没有论据的空论、自吹自擂却没有事实材料。比如:"我有成功的推销纪录"之类。

4、 过分责备以前的雇主或公司,无目标无意义的赞美以前的雇主或公司或不公平地评说以前的雇主或公司。

5、 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求职者不清楚自己应聘何种职位,也不知道职业追求是什么。

6、 工作不稳定,写了太多的短期工作经历其实就暗示了你的工作缺乏稳定性,生活无目的。

7、 过分自夸取得的成就,且有意把功劳全归功于自己一个人的努力。

8、 过分冗长。材料能简就简,不要泛泛而谈。

9、 无法解释工作经历中的时间脱节,工作经历缺乏连贯性,却不能提供证明。

10、简历表过于花哨,不加考虑的试用彩色印刷或怪异的纸张,稀奇古怪的字型,结果使面试人难以辨认。

11、错误百出,语法、标点、用词不当等错误。

第7篇:素描初学者易犯的5个错误

美术零基础、想学习插画或者设计,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以前没认真学美术,现在想重新补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又该从何处下手?

如果完全零基础的朋友想学习插画或设计,通常的建议是:从随手的小涂鸦开始,或者尝试一下软件,用软件去进行自己脑海中所构思的设计。相信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就会对这个事物产生好奇、逐步深入理解。

但如果想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一个画面,就需要结构、光影、构图、色彩、空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获取和练习?始于素描。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最初都是从素描学起。怎么去做正确的素描练习,这里面就有讲究了。

这几年陆续有教过的学生来找我“指点”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有纸上绘制的、也有电脑绘制的。虽然我并不擅长其中某些绘画风格,但依然发现这些作品中有许多通病。这些问题同样也是素描中最为常见的。接下来我就通过几幅素描作品,分析一下经常出现、极易被忽视的画面问题。

1.画面“灰”

什么是“灰”呢?其实就是该暗的地方暗不下去,该亮的地方亮不起来。这会导致整个画面处于一个“中间调”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明暗关系不明确。

我们以画面中的水果为例,两个水果被摆放在一张白色的衬布上,水果贴近白布的面上必然会有很亮的反光。梨的固有色很浅,但苹果则未必是浅色的。梨、苹果、衬布三者放在一起,如果我们不刻意进行色彩和素描关系的调整,很容易就画成三个物体灰白一片(如图显示)。 “画素描时,多分析画面、分析明暗,切忌简单地‘看到什么画什么’。”

如果将水果的明暗交界线遮挡住(见上图),水果的暗部、灰部和亮部调子非常接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暗部不够暗所导致的。

“即使反光再亮,物体的暗部也是处于阴影中的,所以影调一定要压下去!”

同样,罐子和衬布也是如此,暗的地方暗下去,水果的亮部和白衬布明亮起来,才会使画面的影调分明,素描关系明确。我们需要多站在素描的角度去绘画,才能提高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下图是调整后的画面。

2.画面“脏”

画面“脏”也是我们常见到的问题。上图初看完整度很高,石膏体的造型和素描关系相对明确,不存在“灰”的问题。但画面看上去并不舒服,其实是画面有些“花”和“脏”的影响。

我所标注出来的地方是脏得比较明显的区域,通过光影分析可以发现标注出来的区域都是处于受光面,也就是被光线照亮的区域。但图中,这些受光区域画了一些比较重的调子,会让人感觉像是“脸没洗干净”一样。

对比来看下面这幅素描,受光面保持良好的光亮感,暗部有笔触较重的线条勾勒,但依然控制在能够兼顾整体的范围内,并没有“脏”。

“画面‘脏’”,只需要将高亮区域‘擦干净’即可。” 3.画面“腻”

初学素描的人有时候会用“小碎调子”,也就是拿着笔一点点地蹭。感受一下上图中的画面,笔触不明确、模糊不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面“腻”。

喜欢“小碎调子”的很多都是谨小慎微的人。但画素描无须紧张,画纸是你表达艺术情绪的舞台,尽情绘制就好。

如下图,素描作品中静物多且杂,但完成度高且笔触清晰明确,是一幅不“腻”的好作品。

“在绘画时,用笔须肯定、明确,切忌用太琐碎的笔触‘蹭’画面。” 4.画面“急”

虽说画画需要有激情,但这一幅作品有些“激情”过于饱满了,导致画面“太着急”。其实画面“急”是因为绘画者没有形成一套掌控得当的作画流程或者绘画步骤,不清楚画到什么程度可以进行下一步。 在这幅素描作品中,衬布是没有型的,第一步“起型”并没有画完,就开始第二步“找明暗”了。在这个过程中,明暗交界线和暗部没有完整刻画,即塑造灰部、亮部、衬布背景等,以至于整个画面看似什么都画了,其实每一个步骤都没有画到位。

再看这幅作品,同样有一个白色的衬布,但绘画者能刻意削弱对白衬布的塑造,从而明确黑白灰关系;水果塑造的程度相当高,但依然保留明确的明暗关系。所以,在素描绘画中按照步骤来绘画,同时自始至终需要不断调整大关系,切忌画得太急。

“素描不是将笔触‘填满’纸张就完成了,前一个步骤没画到位,之后画再多也没有意义。” 5.画面“铁”

画面“铁”是在素描练习中前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上图的静物而言,罐子、蔬菜的固有色本身就比较重。在塑造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加重色彩,就会使得物体画得如同铁质的一样,看上去罐子和蔬菜有几十斤重。 从画面整体来看,即使物体的固有色相对深,我们也需要区分出来各静物之间的色彩强弱关系,避免所有的物体成为一个色调。 回归素描静物本身的塑造来说,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完成后,对主体的描绘需要表达出明确的光影关系,细致刻画明暗交界线、反光及投影,如果只是一味地涂黑而忽略了这些细节的表现,那就会出现“铁”的情况了。

那怎样做到不“铁”呢?

下面这幅素描作品同样包含色彩浓郁的水果与罐子,但绘画者并没有一味地“涂颜色”,而是围绕着明暗关系去刻画。从罐子、瓶子到各个水果,明暗关系非常明确,对比之前的那幅画中的物体,这幅画中的物体就感觉在质量上“轻快”了许多。

以上五点是我在一些素描作品中看到的问题,它们出现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相对错误的光影关系。视觉表达的原理是相通的,合理的结构、正确的光影、舒服的构图、协调的空间关系,这些基础通过正确的素描训练都可以获得良好提升。

第8篇:投掷轻物易犯的错误及纠正

投掷轻物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易犯的错误,下面我列举这些错误并给出纠正的方法(以右手投掷为例)。

错误之一:投掷臂后引时伸不直

产生原因:在形成满弓前,手腕和肘关节过于紧张,后引时伸展不够充分。

纠正方法:

1、反复做侧向站立,投掷臂向后充分引伸。

2、背对墙,距墙为一步,两脚前后站立,手持投掷物向后下方伸,当投掷物触墙后迅速向前投出。

错误之二:轻物从肩侧甩出

产生原因:在形成满弓动作的过程中,练习者不会压低左肩帮助右肩的翻转,造成投掷臂向上翻转的困难,致使肩外甩出。

纠正方法:

1、发展肩关节的灵活性。

2、右臂后引时稍高于肩,便于投掷时的转肩翻时。

3、徒手做引“满弓”的模仿练习,体会以胸带肩投掷。 错误之三:左腿弯曲,上体右倾

产生原因:身体左侧未对准投掷方向,左腿弯曲造成上体右倾斜幅度过大。

纠正方法:

1、提示学生身体左侧对准投掷方向,右腿弯曲,身体重心落于右腿,左腿自然伸直,上体略向右倾斜。

2、教师或同伴握练习者右手,帮助学生成“满弓”,转体投出轻物,或反复做模仿投掷练习。

错误之四:轻物投掷角度不好

产生原因:轻物出手过早,投得过早;轻物出手过低使轻物过早落地,在空中飞行的时间过短,达不到投远的目的。

纠正方法:

1、在练习过程中,在投掷线前2 -3米远的地方,设一条3米高的细绳,要求学生将轻物从横线上投过。

2、找准参照物的高度,要求学生将轻物朝参照物方向投。 错误之五:上下肢体不协调

产生原因:只挥臂不蹬地,未体会蹬地、转体、挥臂的顺序。 纠正方法:

1、用右手推送右侧髋部,做蹬地、转体、送髋等动作,体会用力顺序。

2、先做分解动作,然后做完整动作。

实心球训练方法及易犯错误

一、实心球的项目特点

实心球是一项力量性和动作速度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影响实

心球成绩有三个因素,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初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实心球出手初速度主要是由最后用力投掷球的距离和时间决定,用力距离越大,时间越短,则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就越大,出手初速度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及掌握正确的投掷实心球技术。

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对投掷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最佳出手角度不是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它随着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出手角度因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而变化,男生可以大一点而女生应小一点。

实心球的出手高度对每位学生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它取决于学生的身高臂长及对该项目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如个别学生蹬地送髋不够或最后用力出现屈肘动作,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出手高度。)

二、投掷实心球的技术

1、握球和持球

握球的方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撑,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男生两食指接触,女生两食指中间距离为1-2厘米),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握球后,两手下垂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这样可以节省力量,在预摆时增大摆动幅度,握球和持球时应注意:①球应握稳,两臂肌肉放松;②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偏前,眼睛看前上方。

3、预摆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是投掷实心球的主要环节,动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球的初速度及抛球角度。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

三、实心球教学、训练几种方法

(1)实心球教学诱导方法

对初学者进行游戏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熟悉球性,初步建立投掷实心球的意识。游戏用球可以是实心球也可以用重量较轻的实心小球。

1、 原地传球接力

场地器材:在球场或田径场上,实心球8-12个。

方法:把男女生分开,男女生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隔1米左右,游戏开始,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接球从胯下向传给第三人,单数队员按第一人方法,双数队员按第二人方法传至最后队员,先传达到为胜。

规则:①以教师口令统一开始;②按规定动作传接球;③谁掉球谁捡球。

2、抛实心球练习

(一)器材:实心球或小球每两人一个。

(二)把学生分成两组人数相等(男女生相等),每次比赛每组两队进行比赛,另两队队员为裁判三次有二次是胜的即为胜。

第一次:抛球击掌,体前向上抛球,击掌后接球,以击掌次数多者为胜;

第二次:抛球转体,脑后向上抛球,转体后接球,以转体度数多者胜;

第三次:蹲、起抛球。下蹲起立的同时向上抛球,下蹲拍地后接球,以拍地次数多者为胜。

3、规则:①接不到球或接球脱手落地均为失败;②单手抛球算失败;③越位接球算失败。

(2)基本技术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游戏练习,对投掷实心球有一定的兴趣和体会后,即可进行基本技术教学,先由教师讲明实心球的项目特点、基本技术、用力顺序,再进行组织教学,以下列举几种组织教学方法供同行参考。

组织教法①:如示图1,把学生分成两组或四组,每组人数相等相向站立,距离15米,第排学生以两臂侧平举分开,练习时由教师或体育骨干指挥,统一口令进行投掷练习,强调注意安全,上面组织教学适应于新授课。教师可以在中间进行讲解示范,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

四、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1、投掷实心球时腕指无用力。

原因:持球手指完全放松,手指、手腕力量差。

纠正方法:要求持球握球时两手手指应适度紧张,可以用铅球进行抓握练习;注意发展手指、手腕力量。

2、投掷实心球时两个肘关节过早下降或摔小臂现象,造成出手角度过小。

原因:球出手时肩部前移过早,上臂用力不当,使球出手点低,投掷近。

纠正方法:两个肘关节不能过早弯屈,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

3、投掷实心球时腰腹收缩与两臂用力不协调。

原因:投掷时单纯用两臂力量将球投出,而腰腹没有协调做动作。

纠正方法: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收腹,投球协调,再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

五、力量训练的几点建议

由于投掷实心球是属于力量型运动,要想提高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需发展投掷实心球的爆发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训练:

1、发展局部肌群力量: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举重物练习或爬竿。

2、发展腿部肌群力量:负重蹲立、蹲跳。

3、发展躯干肌群:仰卧起坐,俯卧收背,转体练习。

4、用哑铃或重物做上举后仰前摆的模仿练习。

途中跑易犯错误与练习方法(转)

我们前面分析了途中跑容易出现的以下一些错误,那么我们就针对这些错误出现的一些原因除了跑的练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易犯错误一】坐着跑:腿部、脚踝力量不足容易造成这种现象出现。再有就是脚的着地部位不正确,全脚掌或者脚后跟着地都是容易造成坐着跑的原因。

【练习方法】

1、提踵练习,这里包括原地提踵练习,提踵走,个别也可以从“高”处向下跳。

2、后蹬跑练习,后蹬跑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些难,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跨跳来逐步过渡到后蹬跑的练习。

3、“扶墙”后蹬跑,双手扶于墙上,身体前倾进行后蹬跑的练习。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扶“人”后蹬跑练习,到了初中、高中也可以推“人”后蹬跑练习;

4、原地弓箭步交换腿跳,弓步下两腿迅速有力蹬起,在空中前后交换落地;

5、立卧撑练习,俯撑——蹲撑——跳起循环反复;

6、单脚跳、蛙跳、高抬腿跑等等。

【易犯错误二】身体重心起伏大,身体左右晃动等:这种现象出现一种可能就是头的位置不正确,有些学生歪着头跑,头晃着跑,两腿力量差距比较大,摆臂左右不对称等。

【练习方法】

1、眼睛平视前方目标,固定视线方向;可以先从原地摆臂、原地高抬腿跑等开始固定视线方向,眼睛平视前方目标的练习开始;

2、从中速跑开始,相对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去有意识地固定视线方向,平视前方目标。

【易犯错误三】摆臂过于紧张或放松,我们平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过渡要求自己有力摆臂造成摆臂动作紧张,特别是肩部紧张的情况。或者有些学生摆臂不积极,比较放松的状况。

【练习方法】

1、通过原地摆臂练习,由慢到快地逐步纠正错误动作练习开始。

2、加强对动作概念的认识,通过老师和动作好的同学正确示范,强化对正确动作认识的“刺激”,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易犯错误四】步频慢:快节奏的意识缺乏。

【练习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听快节奏的方法,强化对快节奏的认识。比如,听老师快速击掌的节奏,听一些快节奏的音乐等等;

2、快节奏的练习。我们可以通过由慢到快的击掌练习来刺激学生对快节奏的感受;

3、原地摆臂练习,由慢到快地进行;

4、小步跑、高抬腿跑等快节奏的跑的专门性练习。

【易犯错误五】步幅小:腿部力量小或者抬腿意识弱等。

【练习方法】

1、拉伸韧带。通过压腿、弓步压腿等练习来加强柔韧性练习;

2、摆腿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扶墙或杆,单腿支撑另外一腿的摆腿练习;

3、“大步”跑。通过设置一些标志,强化学生在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速度情况下,加大步幅跑的练习;

4、跑的专门性练习。高抬腿跑、后蹬跑等;

5、腿部力量练习。

其实,有时候一些跑的动作出错,也是有综合影响因素的,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最好有中医全面分析,综合调理,对阵下药的意识进行。千万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去对待这些教学问题。

Z老师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教材的钻研深度不足,对学生学情认识不足,导致只是通过中速跑(中速跑也可能使一些学生反而动作做不出来,出现另外的一种紧张情况,一般途中跑练习,不能让学生跑的速度太慢,这样也反而导致另外的一种过于放松产生的错误现象)两次来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上一篇:社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下一篇: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