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能制造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当前的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属于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产业发展产生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将对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进行论述,然后对智能制造发展内涵进行研究,然后基于智能制造,对航空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及发展进行研究。

第一篇:智能制造论文

基于智能设计的智能制造探讨

【摘 要】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包含智能化的设计、生产、服务、管理、物流和系统集成6个方面,其中智能设计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决定整个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点。文章通过对智能制造设计相关概念的提炼,从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进行维度分析,并提出智能设计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为企业后期进行智能制造升级和智能车间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为后期进行智能车间标准化评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艺设计;成熟度评价;公差仿真

0 引言

制造业是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命脉,是实现科学技术理论向实践转变的最重要载体,是国家建立的根本,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战略部署强国政策从理论向实践迈出了关键一步[1]。“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推广过程,目的是解决目前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匹配失衡,同时制定制造业生产规划和发展战略,政府、行业等也需要通过智能制造给制造业企业进行评价分析,评估和指导地方产业智能化发展,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3-4]。《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智能制造包含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智能物流及智能系统集成6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及指导方针,各个产业、不同行业、各地政府对智能制造业进行整体规划与方案论证,特别是在生产系统、企业管理等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前期的智能设计阶段明显短缺,本文将通过智能制造设计标准与相关行业专家对智能制造设计的看法,对智能制造设计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1 智能设计

智能设计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把人的行为活动和思维想法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模拟,提升计算机自我深度学习的能力,完善计算机自我感知和自我升级的能力,确保计算机在制造设计阶段能协助专业人士进行多样化、庞大的工作任务,成为专业人士可靠的工作伙伴。计算机对专业人士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譹?訛以设计方法论为指导。从设计实质上来说,整个设计的过程就是从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这是计算机智能设计能够仿真专业人士进行设计的基本要求。?譺?訛通過计算机实现模拟仿真到实现产品的具体化。设计本身是虚拟的,在未进行生产时它只是存在可能性,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现实,把虚拟的设计想法反映到计算机图形现实上,实现产品的具体化。?譻?訛使用标准设计软件(如CAD、CATIA等系列仿真软件)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的手段。?譼?訛实现系统集成的智能化处理方式,计算机不仅能够实现设计过程的标准化和具体化,还能够实现与CAM等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与深度学习。?譽?訛它提供了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够帮忙专业人士进行过程变更,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区别与统一。人工技术的要求能够通过智能设计快速转化为仿真产品,通过仿真产品的试验,实现实际产品的快速生产。通过对智能设计定义的分解和归纳,智能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下面将分别对智能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进行论述。

1.1 产品设计

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明确产品的销售方式、产品的外观样式、产品的组装方式和产品要实现的功能,这样能够在后期进行生产方式和设备布局的确定,所以产品设计意义非凡,对整个产品具有根本性意义。智能产品设计包含数字化与模块化设计仿真模拟、产品设计试验仿真、产品虚拟产线与生产模拟仿真、产品设计公差仿真、产品物流仿真、产品并行/协同设计等。

数字化与模块化设计仿真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设计,改善产品性能结构,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最佳。同步使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保证模块设计在相关的功能方面和结构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考虑模块系列未来的扩展和向专用、变形产品的辐射,满足不同需求和产品的升级。数字化与模块化设计仿真简化了产品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设计基础及设计模块,同时预留扩展窗口,为后期进行产品变更、技术升级提供空间。

产品设计试验仿真: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产品功能、安全、经济性等方面模拟作业,同时对整个生产过程、工艺管理、品质检验、效率分析等进行仿真分析。产品设计试验仿真围绕产品质量和功能进行仿真模拟试验,可以在前端提出现有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以及通过试验仿真能够弥补生产过程中个别性能差异带来的成本损失。

产品虚拟产线与生产模拟仿真:使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模拟,找出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杜绝并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实现产品快速量产,降低前期设计成本和设计时间,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品设计公差仿真:采用计算机辅助公差仿真技术(CAT)在产品的设计阶段、检测分析阶段等全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对产品的尺寸和公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参数优化,确保实现产品单位成本最低,满足客户的技术需求和功能需求的整个过程。

产品物流仿真:对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并在计算机上编译相应的应用程序,对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计数和分析,指导实际的计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产品物流仿真能够反映实际物流运行的效率,可以确认区域物流周转效率、人员物流运行效率和物流存储量,便于进行物流管理和生产运营。

产品并行/协同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应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并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全面计划和优化所有相关因素。产品设计要考虑客户需求,涉及产品功能、性能和结构,以及产品计划、设计、零件制造、组装、销售、操作、使用、维护和维修周期过程,直至回收和处置。

智能化产品设计实现了产品生产前期的模拟化作业,模拟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及生产者提供产品的模拟方式,减少产品前期的试验费用,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和企业效益。

1.2 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是指通过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及特定的生产条件,通过生产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工艺设计的合理性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协助现场生产管理,能够优先帮助计划和组织,并充分利用设备。智能工艺设计包含制造工艺清单(BOP)模拟、虚拟生产工艺规格书、制造工艺基础库、工艺基础文件管理、人因仿真、虚拟装配仿真、虚拟产线与生产模拟仿真等。

制造工艺清单(BOP)模拟:通过模拟BOP实现产品工艺与工序的前期设计,确保产品生产过程的完整性。在进行模拟BOP时,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模拟,通过模拟确认产品清单需求,减少制定工艺清单的时间。

虚拟生产工艺规格书: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工艺生产,实现产品数据及指标的搜集,提前准确预知产品参数及技术指标,避免不断重复的产品工艺试验及报废品产生,减少制程管理人员的需求,同时减少生产期间因为调整产品参数和技术指标导致的不良产品损失,还可以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制造工艺基础库:工艺基础数据库由工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库中各类工艺基础数据的录入、更改、维护、用户设置、安全保密等功能。工艺基础数据库为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系统提供支持,并与CAD/CAPP/CAM/CAQ结合,进而为整个数字化生产线提供支撑,实现制造工艺的数字化。

工艺基础文件管理:工艺技术基础文档管理是公司进行流程管理的基本要素,也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效手段。工艺和技术文件的管理旨在使产品在生产和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流程技术文件都接近实际生产,满足实际需求,使过程和技术文件保持权威性、监管性。

人因仿真: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人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人机交互还是机械自动化及集成管理系統等,均明确了人的主观作用。在人机交互系统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影响因素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计算机进行人为作业仿真设计与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出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行为影响。通过仿真,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效率管理、良率管理等指标实时显示,还能够对人的作业行为及功能需求进行明确。通过仿真,模拟生产环境,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仿真环境实际操作,实现人机的完美配合。

虚拟装配仿真:基于虚拟拆装技术在交互式虚拟装配环境中,用户可以使用各种交互式设备在实际环境中对产品零件进行各种装配操作。在整个实践中,虚拟装配仿真软件能够实现所有阶段数据的检验与保存,管理整个装配作业,便于使用人分析产品的可装配性、装配顺序验证、产品零件计划、装配操作员培训等。整个作业完成以后,计算机会详细记录整个装配作业,并转化为审阅分析材料、视频记录等内容,便于以后使用。

虚拟产线与生产模拟仿真:通过仿真作业环境,让作业人员思维处于计算机仿真环境中,利于优化环境,改善作业效率。通过虚拟产品与生产模拟仿真,可以让新员工在仿真试验过程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作业熟练度,能够让员工快速上线熟练作业。虚拟产品与生产模拟仿真降低了员工熟练度培训的费用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熟练操作导致的产能损失。

智能工艺设计通过仿真实现了产品在生产前的技术困扰,通过仿真模拟,为实践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因技术参数调整导致的不良品及产能损失风险,帮助技术人员有效进行参数调整。同时,通过智能设计,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行模拟生产,形成量化的生产标准,便于快速报价和快速量产。

2 智能设计成熟度评价

根据智能设计定义与指标含义,制定其成熟度评价体系(见表1),同时需结合产品制造、产品管理、物流管理、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成熟度等级越高,智能设计能力越强。

3 结语

未来必将是一个高度集成和智能的自动制造系统,其研究目标是部分系统替代制造业中人脑的工作。即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人类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对智能制造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整个制造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速度,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取成功。

参 考 文 献

[1]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3):36-41,59.

[2]张铁.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4,43(4):2-3.

[3]王影,冷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5(1):72-76.

[4]龙锦中,吴坚,沈平.汽车生产领域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1):92-93,96.

作者:王春成 王磊 吴孙阳 赵书宝

第二篇: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

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中国制造也再次站到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风口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我国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中国制造也再次站到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风口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2013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 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我国工业如今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样是来自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达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达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的41%;汽车产量达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的25%;机床产量达95.9万台,占全球比重的38%,我国制造业占世界的1/3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的困局,转型升级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说,现在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制造强国战略。因为“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较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即将消失,现在制造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中小制造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5月13日,在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和中科院主办的“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路甬祥在主旨报告中称,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1/3,机电产品进出口额2.16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5.7%,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整体而言,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仍处于价值链的低中段,还不是制造强国。

的确,中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我国很难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无法从大国走向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以我为主,跨越发展。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发展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两个实施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五项重大工程、九大战略任务和十个重点领域。

中德制造业战略殊途同归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相同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战略使命方面,两国新战略都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理念层面,两国新战略都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着眼于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从不同点来看,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在发展基础方面,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在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互联网+”方面都具有优势,而且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美国和日本 ,树立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依然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间,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薄弱。

在产业阶段方面,德国工业4.0是在顺利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不仅要兼顾自己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我国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节能环保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所以在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1+X”的规划体系里,将专门制定一个跟“德国工业4.0”相类似的规划,比如说智能制造的规划、或者两化融合的规划等。

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今年3月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已经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业4.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标准的制定,会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苏波指出,中德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将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九大任务和十个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

“三步走”的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九大战略任务分别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具体行业来看,《中国制造》2025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实施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是指,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智能制造工程是指,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工业强基就是要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绿色制造是指,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高端装备创新就是要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目前中国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仅有10%左右的大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期间公开的数据表明,智能制造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线上比重较大。近五年,中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达到30%,上述两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

根据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3年调研200家制造企业所发布的首份中国智造现状及前景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

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德勤的调研显示,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所以,《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并在保障措施中提出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和中小微企业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智能制造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经济向“双中高”(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4月23日,由浪潮联合20多家机构发起的“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致力于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共同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江南造船、山东常林、北京神舟航天软件等20多家机构,其中也包括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赛迪顾问等咨询机构。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在会上表示,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加快,智能制造成为当前热点,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通往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根据《实施方案》,将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方面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第一,针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主要涉及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根据《实施方案》,在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在机械、汽车、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

第二,针对装备和产品的智能化。也就是把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信息技术嵌入到装备和产品中去,使得装备和产品具备动态感知、存储、处理和反馈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等智能装置的集成应用,提升工业软硬件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在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大气污染与水治理装备、文物保护装备等领域开展智能装备的试点示范,开展3D打印、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产品的试点示范。

第三,针对制造业中的新业态新模式的智能化,即工业互联网方向。根据《实施方案》,在家用电器、汽车等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在电力装备、航空装备等行业,开展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试点示范;在钢铁、石化、建材、服装、家用电器、食品、药品、稀土、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及产品信息追溯试点示范。

第四,针对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进智能化管理试点,从而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主要是指加快无线射频识别(RFID)、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新型传感、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五,针对服务的智能化。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开放、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到各行各业,用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根据《实施方案》,在工程机械、输变电、印染、家用电器等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认为,服务的智能化,既体现为企业如何高效、准确、及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实时响应,也体现为产品交付后对产品实现线上线下(O2O)服务,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两股力量在服务的智能化方面相向而行,一股力量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不断拓展服务业务,一股力量是互联网企业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产业互联网。

前者的案例有海尔,2012年底,海尔集团进入了网络化发展战略阶段,并致力于由传统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海尔服务也在积极转型,时刻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演进与升级,从单纯的售后服务转型为打造全流程的用户最佳体验。

后者的案例是阿里巴巴。今年3月,阿里巴巴与富士康宣布合作,富士康基于阿里云将其包括专利、测试、工程制造经验等制造能力开放出来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智能制造。还是在这个月,阿里巴巴宣布与上海汽车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互联网汽车基金”,组建合资公司,围绕互联网汽车、车联网等展开合作,未来研发的技术成果与服务平台将开放给其他汽车制造企业。

作者:海川

第三篇: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探究

【摘要】在当前的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属于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产业发展产生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将对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进行论述,然后对智能制造发展内涵进行研究,然后基于智能制造,对航空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及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智能制造;航空制造;应用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科技产业快速进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潮流,所以在当前的制造领域中,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与制造产业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刻,已经覆盖了全球制造業。正因为如此,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制造业所产生的变革以及新的技术应用等进行研究,在本文当中就将对智能制造技术进行探讨,并同时对该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论述,从而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在未来制造产业当中的发展。

1. 航空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发展战略当中,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行转变,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重要战略性产业的航空工业,也是我国当前实现国家战略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技术水平,所以在此发展时期背景下,航空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的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近些年来根据型号发展,取得了长远进步,例如我国的昌飞以及沈飞和哈飞等等主机厂,根据新型号研制在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控加工以及数字化装配和信息化装配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而且基于智能制造技术,各航空工业制造单位都已经启动了有关的制造工程项目。

2. 航空工业中智能制造的意义

在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所以也衍生出了许多基于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产品以及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所出现的属于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是在过去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与当前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生产制造的规则以及流程能够实现全面创新和改革,基于主价值链能够实现生产制造业务管理工作全面创新。而对于智能制造来讲,最为主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激发航空制造潜能

因为对于智能制造技术来讲,最为核心的内容并不是进行数据采集,而是依据数据采集来开展相应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所以对于航空制造来讲,可以在现场制造的过程中,对现场执行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提炼,并将数据当中所隐含的关联信息进行挖掘,然后根据信息进行建模并模拟生产制造的变化趋势,从而开展后续的预测和生产问题解决。对于航空制造领域来讲,通过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可以使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得到有效的规避和消除,大大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以及制造的周期,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在此过程中因为不可控因素较少,所以产生的问题也会比较少,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运营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2.2. 实现智能化管理

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建设,而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来讲,信息物理系统是整个发展体系运行的最主要载体。其中it所构建的属于一种虚拟环境,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同时也就是说物理执行终端的指挥控制中心和监控管理代理中心都是由信息物理系统所实现的。将人本身所拥有的思维以及想象力赋予给信息化系统,可以将人所下达的各项指令和工作意图依托信息化指令,然后由自动化物理终端进行执行。在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对各终端的执行状态进行数据收集,就能够对终端的执行工作效率以及水平等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生产以及管理工作的可视化以及智能化和全过程。

3. 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中的发展

对于智能制造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航空工业制造领域各单位以及公司的发展战略为核心,然后根据航空飞机以及飞行器型号的发展水平,对航空制造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改进,并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于航空制造来讲,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然后使生产过程更加顺利,生产质量以及效率能够更高。所以对于航空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发展来讲,应当依托以下举措,这样才能够使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中真正发挥作用。

3.1. 基于型号的效益优先以及统筹规划

对于航空制造企业及单位来讲,智能制造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经费,大多数都是由各型号所支持的,所以,对于项目建设来讲,需要统筹公司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总体规划和各型号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所投入的经费资源和成本,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过程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的管理流程以及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设施等,都需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统筹规划与安排,确保各项目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2. 全面推进

在各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典型工程为突破口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模式,所以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航空制造领域中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基于管理以及技术能力和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等多项技术,从智能制造技术的规划工作环节,推广复制最好的工作实践成果,从而形成优势体系效应,真正发挥智能制造技术的优点。

4. 航空制造中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对于航空制造领域来讲,智能制造本身属于一个非常庞大而且系统性的工程,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集还是执行终端都属于非常重要的发展工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智能制造当中各终端的核心,这也是推动终端执行决策能力提升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信息化管控以及虚拟仿真和知识库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智能制造技术的发挥,真正有用武之地。在我国长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以及单位在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全面覆盖的过程中,基础储备水平较弱,使得智能制造的全面推进受到了很大影响。

4.1. 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管控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的应用需要和业务框架紧密结合,然后在發展的过程中,根据各业务的领域规划工作内容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与管控得以真正实现。基于飞机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服务来讲,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以体系架构化和研发变形化以及生产智能化为工作目标,在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通过集成和协同并重,仅仅围绕当前的主价值链对航空制造企业的it架构进行构建,然后形成横向以及纵向相结合的营销网络,覆盖公司开展产品研发的各个工作环节。

4.2. 关键工作领域的虚拟仿真

对于智能制造来讲,虚拟仿真能力的发展是和智能制造分不开的,也是当前航空制造领域中围绕型号开展工程制造的最主要根本。所以在当前的航空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基于模型的验证和确认,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使虚拟空间能够对航空产品的性能以及功能和行为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对比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航空制造的各个生产工艺方案能够得到全面校验,然后进行优化,使航空制造的生产周期以及工艺准备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并降低生产制造投入的成本。而且对于航空制造领域来讲,对于生产制造的工艺要求以及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依托智能制造可以针对零件制造领域进行重点研究,使特种工艺能够在实现的过程中基于仿真模拟实现数控程序物理仿真,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形以及钣金成型和焊接工艺等进行制造钱的仿真模拟,使生产工作效率能够更更加高效。

4.3. 以模型为基础的知识工程

在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业务数据以及知识等都是在信息化系统之外所展现的,所以仍然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纸质文件这一形式上。在当前的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知识工程建设尚没有全面成型,所以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真正架设起来。基于当前的运营管理以及飞机制造等过程,来看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典型工艺规范和操作流程以及制造资源等信息,应当在构建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提炼,从而形成具有体系性质的知识内容。而且基于航空制造领域的特殊性来讲,应当构建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据库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使各方面的经验以及基础数据都能够得到科学管理,避免在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知识流失。真正依托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使知识所拥有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使知识这种无形的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当前我国国家战略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航空制造这一领域的发展受到了社会重点关注,正因为如此智能制造以及其他的高新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对于航空制造领域整体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智能制造技术对于航空制造领域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并基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于航空制造领域中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师鹏.浅谈航空制造中的智能制造[J].数码世界,2018(8).

[2]向恒.浅析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应用[J].智能制造,2018,274(06):42-44.

[3]严建成.航空业信息化现状浅谈——飞机制造业信息化难点及建议[J].智能制造,2008(9):18-20.

[4]狄成铎.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业中的应用.工业,2016.

[5]秦秀.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00(035):80-80.

[6]王彦蕾.智能制造推动航空制造业转型发展[J].经济视野,2016(12):117-118.

作者:刘湘

第四篇:探析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既可“顶天”也可“立地”

近年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智能制造引领“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则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考虑企业效益的前提下,用投入产出理论审视实施智能制造,不要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中国装备工业现阶段还在于加强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距离智能化尚有很长一段过程。

从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看,20世纪80年代,多数为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资源管理。今天,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管理、营销、售后服务、客户关系、仓库物流供应链、报废处理等。因此,智能制造将面临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前景,被人们寄于厚望。

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物流、智能装配、智能检测、智能维护故障诊断、新制造模式,等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表示,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智能制造覆盖面很广,人工智能的内涵也很广。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了人工智能的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之内。

因此,智能制造不只是“高、大、上”,制造业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所作为。这便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们身边。

我国在前二三十年的许多信息化成果,如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协同制造、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等,都会多多少少用到智能技术。这些方面也需要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的发展,即“基于人工智能2.0的智能制造”,当然是“顶天”的(但也“落地”)。

例如,智能感知是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必须的,也是设备健康管理、故障诊断必须的;自然语言理解,人在回路中,知识性工作自动化;群体智能支持众创空间(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大数据智能可以改善产品质量、故障诊断、对员工/企业/用户的诚信管理;“无处不在”的高端智能产品;新制造模式 ,用户参与的设计、批量为1的制造。

实现智能制造 需走好这几步

智能化的实现一定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也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硬实力之外,还需要在众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

第一步,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够深入,制造企业可能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中航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表示,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第二步,加快国产工业软件研发速度以及在制造业当中的更新换代步伐。有人曾谈到在智能制造时代,国产工业软件任重而道远。而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中,工业软件作为使能工具是衡量企业软能力的重要部分,而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詞。

关于这种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是指软件对机器或系统的感知进行分析、处理、决策优化,通过连接物理、人、信息系统并发现隐性规律,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达到机器与人的协同。

不过目前,在众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被国外软件所占据,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就像宁振波所提到的那样,过去由于中国在虚实结合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业软件支撑,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国外软件进行产品建模,这其实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所以说智能制造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第三步,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在智能制造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前也提到,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

目前,由于受到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性能不高、信息孤岛和系统应用封闭普遍存在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机制,进而制约着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工业领域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过程较其他行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完善、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予以应对。

第四步,构建和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针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都做了众多工作。在国家层面,已经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在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中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第五步,产业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采访中,无论是英飞凌还是西克都提到了行业生态的打造和建设问题。英飞凌提出的“与中国共赢”战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第二是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第三是积极参与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城市、高级辅助驾驶、智能交通等,为新兴市场提供一些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第四就是积极搭建生态圈,希望与更多的企业一起成长。

另外,目前西克正在推进的第一个项目是——APP Spaces,其中具有自学习的功能。APP Spaces是西克去年提出的基于工业4.0的开放平台和生态系统。该平台包括第三方、可编程的产品,将来智能传感器应该都可以被编程,这样一来其可以连接可编程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商,OEM客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软件系统。同时,该平台在将来还可以满足客户千变万化的应用需求,所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除了企业自身积极推进的生态圈建设之外,囊括装备制造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制造商,软件企业、工业自动化公司、系统集成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参与,组织建立跨行业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推广和系统集成等功能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也是推进行业生态建设的很好尝试,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此外,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中,还需完善技术转化的畅通机制,同时构建成熟的人才培养、公平交易以及诚信体系,不断改善和提升中国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

产业园区顺应支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在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

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智慧园区正是国内各类成熟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智慧化不仅提升园区吸引力,而且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这是传统产业园区所不具有的。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将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将促进产业园区打造形成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率先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应用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未来智能化园区中企业、工厂、设备、产品、服务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支撑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业园区应致力推广知识、信息、创新、高科技等智慧行为,大力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和智慧服务为重点的低碳智能、智慧服务、物联感知、云应用为一体的智慧园区,形成质效更高的全新智慧产业,构建智慧产业发展先导区、示范区、核心区。同时,还应深化“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工作,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经济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使产业园区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人才资源集聚的智慧之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澄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智能制造的覆盖面都很广泛,人工智能的内涵也很广泛。在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了人工智能的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之内。

中航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 宁振波

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苏华博士

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国家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南京江北新区: 蓄势聚力铸辉煌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中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总面积245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新区的战略定位为“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已经明确地提出,要把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

作为南京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江北新区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正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热土之一。

区位条件优越

地理区位优势

新区连南接北、通江达海,地处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的核心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周边200 公里半径内有25 个城市、近2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

江北新区将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紧密联动,共同支撑长三角经济的未来发展。

交通网络发达

新区与主城仅一江之隔,已有10条过江通道与主城无缝对接,规划未来再建设12条,10分钟可进入主城,20分钟可直达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南京南站,30分钟可直达禄口国际机场,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随着马鞍国际空港、西坝深水海港、南京北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将更加方便、快捷。

产业基础雄厚

产业平台集聚

新区拥有5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南京高新区、南京化工园区、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六合经济开发区。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化工、钢鐵等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航运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年均增幅达20%以上。

产业规划引领

新区确定了“4+2”产业定位,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4 个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2 个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

产业项目集聚

新区在主导产业方面正集聚着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厂项目正式开工,预计总投资300亿美元的紫光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成功落户,总投资73亿元的上汽集团桥林基地竣工投产,中航通用爱飞客、中法产业合作示范区、国际健康城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服贸创新发展

作为全国服贸试点的5个新区之一,江北新区依托江北海港枢纽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和“跨境电商试验区”等服务贸易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技术、运输、医疗、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六大领域服务贸易,着力培育和吸引一批具有跨国竞争力的服贸企业和项目。

创新资源丰富

科创资源加速集聚

新区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并成立了高校联盟,集聚了近百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数百家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与江苏电信共建“智慧双创示范基地”,与江苏移动共建“智慧物联新区”,与江苏联通携手打造“智慧新区、智能园区、智识特区”,5G网络率先全面覆盖。

平台载体加速构建

新区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创园,打造全球智能设计中心。新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创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落户新区。目前,新区已建成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约100万平方米,正在积极建设“扬子江智慧港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高地。

城市生态优质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新区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唯一重点开发的地区,环境宜居度在江苏地区排名前列,拥有94公里长江岸线、16公里滨江风光带和120平方公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

新区历史文化悠久,拥有惠济寺、定山寺、求雨山、棠邑古城等文明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新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优美画卷。

城市发展宜居宜业

目前江北新区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全面拉开。新区核心区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地下480万平方米的总体开发,规划建设1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重点打造新金融中心、创客中心、互联网集聚区、国际健康城、城市形象展示区。中心区超高层、新区规划展览馆、图书馆、南京美术馆新馆、青龙绿带公园等一批功能性、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品质正日益彰显。

政府服务一流

政策保障方面

作为国际级新区,从国家到省市都给予了江北新区充分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将优先向新区集中,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贸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新区还出台了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知名跨国公司等设立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顶尖人才团队中最高可获得1亿元综合资助等等。

金融扶持方面

首期20亿元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30亿元星景健康产业基金、20亿元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金、20亿元新区通用航空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已经设立,有力地支撑新区产业发展。

政务服务方面

设立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成立新区仲裁院,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力度;国家工商总局南京商标受理窗口落户新区;试点审批“容缺受理”,推进行政审批“一个窗口流转、一枚印章审批、一份清单定边界”,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最短、行政审批收费最少的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 聚焦智能制造 谋创新崛起

南京江北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在智能制造领域大展宏图。

打造全球智能制造设计中心

■建设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

6月13日,南京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研究机构将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欧洲最大的从事应用研究方向科研的机构,共有2.3万名科研人员及工程师,66家研究所及独立研究机构,年度总研究经费为22亿欧元。此次与南京江北新区合作建设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的主要是弗劳恩霍夫下属的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是德国推进工业4.0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而聘请的德国专业机构。该研究所的重点领域包括设计制造智能化生产手段、定制現代化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以及工厂设计、布局等。

该研究机构将建设应用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中心、标准化中心,其中应用研究中心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对相关技术进行前瞻性研发,创造一批有价值的关键性的技术,为江苏企业智能制造提供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提供智能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定制化服务;展示中心着力打造中德智能制造一流展示平台,向中德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放;培训中心提供中德双元制培训方案,为中国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普及,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养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队伍;标准化中心致力于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研究基础工作,积极承接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战略标准化部分项目。

■打造“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

新区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全球创新资源汇聚。4月19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江北新区,在原有南京软件园基础上,共同打造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改进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高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源。同时,还推进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分院、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研创中心、欧洲(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研发设计为主的世界智能设计中心。

打造智能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群

■以台积电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群

3月28日,台积电与江北新区签署协议,投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建立一座12英寸晶圆工厂及一个设计服务中心。这是台湾在大陆的第一座独资12英寸晶圆厂,也是台湾历年来对大陆最大的单笔投资。南京12英寸晶圆厂预计2018年下半年开始量产16纳米制程、单月产能规模约2万片晶圆片,代表着全球领先的晶圆技术首次进入中国大陆。台积电的30亿美元投资,还将带动超过300亿美元的产业发展。新区将在市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基础上,充分发挥台积电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清华紫光、江苏芯艾科等龙头企业作用,以省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所为依托,以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为引导,科学布局封測、设计以及其他支撑产业环境,建设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同时以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为契机,培育和集聚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资源。

■以生物医药谷和国际健康服务社区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谷位于南京高新区内,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56家,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化学制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中药饮片炮制、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绿叶制药、健友生化、药石药物、微创医学等都是在业内领先的知名企业。国际健康服务社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以国际化、高端化、复合化、市场化为原则,吸引了“江苏南京高新-劳伦斯伯克利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共生城项目、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国内第二家质子重离子医院、伦敦国王学院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中德国际健康养老社区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着力打造产业协同、业态复合、投资多元的新型国际健康服务社区。此外,化工园还有部分企业可以生产原料药。

■以上汽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上汽桥林汽车产业基地总投资73亿元,占地2500亩,主要承载南京依维柯客车、南汽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下属相关配套企业生产、物流、仓储基地等项目。

今年12月底正式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万辆依维柯整车、2万辆专用车及2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这2万辆新能源车分为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两种。

相关链接

南京历年累计共批准德资项目196个,合同利用德资25.02亿美元,实际使用德资18.6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历年利用外资总额的1.5%、3.6%和4.6%。在来宁投资的25个欧盟国家中德国三项指标分别列第2位、第1位、第1位,是欧盟在宁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南京市是我国集聚德资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巴斯夫、博世、西门子、采埃孚等10家世界500强德资企业投资兴办了31家外资公司、分公司及代表机构,分别占全市累计数的10%和16%,行业涉及石油化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商贸零售业等。其中,博西家用电器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南京德资企业一半以上落户新区,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巴斯夫特性化学品(南京)有限公司、林德气体、瓦克聚合物系列(南京)有限公司、欧季亚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欧德油储(南京)有限责任公司、贺利氏贵金属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马勒发动机零部件(南京)有限公司等8家德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涉及智能制造、基础化工、新材料、物流等行业,总投资5.2亿美元,占地近5000亩,年产值近260亿元人民币。

南京软件园: 向国际化、高端化园区迈进

南京软件园积极融入江北新区、苏南国家自主示范区的规划部署,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继续秉承区域间错位发展原则,以提升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型园区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将南京软件园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科技人文、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园区,跻身国家级软件园第一方阵,为新区发展集聚新动能,实现发展新高度。

聚焦高端先导 突出产业创新

借助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壮大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契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的南京软件园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布局和构建集成电路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园区一是实施政产学研联动,利用周边10多所高校的创新资源,联合东南大学合作共建平台“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ICisC)”。同时与高校互动不断,举办的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修班、IC人才实训培训暑期班等吸引了清华复旦等全国高校专家。二是积极承接重大交流会议。其中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吸引了超800家企业参会,大会以应用创新为主题,重点围绕物联网、5G通信、节能环保、嵌入式存储和医疗电子等新兴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把脉未来应用创新道路的发展方向。三是加大产业精准招商,项目带动大发展。从揭牌以来,已引进华大九天、华大半导体、晶门科技、中感微等国内知名IC公司,全国前10名的IC设计公司中已有3家落户在此。一批IC产业链上下游支撑企业相继入驻,科教人才及金融资源不断汇聚,如国家ASIC工程中心、香港应科院等科研机构。四是结合集成电路产业环境,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主要面向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芯片,器件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半导体重点应用领域),通讯、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领域的中早期投资。推动集成电路在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实现重点产业领域间的联动发展。同时ICisC中标国家芯火计划项目,中心入选了工信部首批双创平台,江北新区台商服务中心落户软件园, 这些标志着园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示范性作用已初步显现。

国际化高标准

实现产城高度融合

软件园区借鉴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建设形象鲜明,功能完善,融合工作,居住,娱乐,学习,充满创新活力的生态园区。为新区城市发展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创新支持。

一是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国际化园区新形象。园区根据世界第七大设计院——新加坡缔博建筑事务所度身定制的规划设计,以高标准高品位为要求,建成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娱乐休闲、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城市综合社区。交通方面,包括2条贯穿园区的地铁在内共有8条通道对接主城,还有3条在建。同时园区优化交通路网,结合景观设计营造怡人及有亲和力的人行网络系统,促进不同地块的交流与互动。功能方面,园区结合动态混合概念优化功能布局,引进城市功能,完善中心内的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核心功能,建筑功能和空间形态实现多样性。形象方面,园区建立城市界面的新形象,打造独特中心区的新城市形象成为其标示性,并引领整个园区。配套方面,加快星火路公交换乘枢纽商业体、纬八路商业街、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打造门面新地标,随着创源大厦等配套载体的建设,以及今年星悦城共享街区与龙湖天街的相继落户,园区商业氛围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强化建设,继续提升承载能力。园区正加快建设的200万平方米的新载体中,重点打造的星火路沿线,以创智大厦、长峰航天、星火E方、东大集成及惠通等产业项目为载体,全面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行业应用”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支持一批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互联网应用与开发平台,加大互联网应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拓展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加大电子商务与银行、保险、票务等行业融合及商务模式创新,推进焦点科技总部研发建设。同时推进中国移动IDC绿色数据中心及星火智谷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创业孵化4.0

软件园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质量检测、众创空间等平台,深入探索平台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一是建设集成电路平台。平台作为南京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球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视角,立足江北、覆盖南京、服务全省,力促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金融资本和产业对接。为芯片设计及系统应用提供专业技术资源服务,包括建立EDA计算中心、IC研发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IC人才工程实训中心、物联网芯片场景測试中心、先进工艺设计方法学服务中心,并引入Design Service、芯片可靠性测试分析、MPW流片代理、IP等服务内容。

二是围绕智能制造企业,与赛宝、市质检院共同搭建打造软硬件产品质量管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华东,覆盖全国,旨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软硬件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体系认证、可靠性等需求,从产品的设计、研制,到生产、使用和维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与服务。目前,“国家软件产品质检中心(江苏)南京软件园实验室”一期重点工作已初步完成并通过验收。该平台提供“一站式”质检服务:移动测试平台服务、云测试平台服务、软件检测、弱电智能化检测、信息化工程监理、标准制定及培训、质量认证及咨询服务、其他行业(如建材、食品、电子机械等)信息化及质检服务等。

三是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围绕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革资金支持方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大领域,重点在新型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及运营机制上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团队参与孵化器建设与管理。园区的孵化器建设管理从1.0纯物理空间的供应商,逐步改革为以互联网和创新资本作为支撑的创业孵化4.0版本,由政府主导,到民营大型企业再到创投机构或者各类民间资本共同兴办。先后引入国家级创客空间“创客星智汇”、“创业邦DEMO SPACE” 等,以科技体制改革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打造政策高地

建设制度先行先试区

根据《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省40条)、《南京市争当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排头兵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市36条)、江北新区管委会出台的《江北新区促进创新创业十条》、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等,结合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契机,园区将先行先试,陆续出台针对性扶持鼓励政策。搭建园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做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宣传及申报,做好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知识产权、人才政策等宣传及落实工作。支持园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支持区内国际产业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支持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股权激励以及分红激励试点等。

软件园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背景下,紧密围绕江北新区国家战略发展步伐,聚焦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应用软件等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全面提升园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智能制造强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路沙

第五篇: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探究

作者简介:赵铁楠,男,满,1974年5月出生,辽宁丹东,硕士,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航空器制造

摘要:在现阶段的制造领域里面,智能制造是一种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且智能制造把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给制造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推动效果。本文简单阐述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继而研究航空制造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航空制造业;智能制造;探究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渐变成潮流,因此在现阶段制造领域里面,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制造产业逐渐开始深入融合,全面覆盖全球制造业。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在发展的时候同样要进一步研究制造业带来的变革,和各种各样新技术的科学应用,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在以后制造产业中的发展。

一、航空工业中智能制造的意义

(一)激发航空制造潜能

对智能制造技术来说,最重要的环节不是数据采集,是按照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挖掘以及分析,因此对航空制造而言,在进行现场制造的时候,就可提炼出现场执行带来的各种数据,同时挖掘数据里面的关联信息,继而按照信息展开建模,而且模拟生产制造的实际变化趋势,以此来进行后期预测以及处理生产问题。对航空制造领域而言,使用智能制造技术能够让产品在进行生产制造时出现的不可控因素得以消除,减少产品研发和制造周期,增强生产效率及其产品整体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并不多,因此出现的问题也会减少,不管生产成本,还是运营成本,全部会显著下降。

(二)达到智能化管理目的

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时候,达到了对产业链的整体建设,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而言,信息物理系统是发展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载体。it建立的是虚拟环境,是物理信息系统大脑以及神经中枢,这也就意味着物理执行终端指挥控制中心以及监控管理代理中心全部是信息物理系统所实现。把人身思维和想象力加入信息化系统,能够把人下达的一系列指令以及工作意图依托信息化指令,继而让自动化物理终端来展开执行。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收集不同终端具体执行状态,就可以管理终端执行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达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工作逐渐智能化以及全过程的目的。

二、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中的发展

(一)基于型号的效益优先和统筹规划

对航空制造企业和相关单位而言,智能制造在建设的时候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各个型号投入扶持的,因此,对项目建设而言,要统筹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规划以及不同型号具体发展需求,还有投入经费及其成本,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生产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而且,项目建设里的管理流程和重要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等,都要在项目进行时达到统筹规划和安排,保证不同项目间可以形成合作关系。

(二)全面推进

在不同领域发展中,基于典型工程为突破口达到技术突破以及创新是常用模式,因此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航空制造领域中同样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基于管理以及技术能力和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等多项技术,从智能制造技术的规划工作环节,推广复制最好的工作实践成果,从而形成优势体系效应,真正发挥智能制造技术的优点。

三、航空制造中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一)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管控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使用智能制造要和业务框架相结合,在发展的时候按照不同业务的领域规划工作内容为基础,才可以让信息化建设及管控有效实现。从飞机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而言,在智能制造的时候,以体系架构化和研发变形化以及生产智能化为工作目标,在实现智能制造时,通过集成和协同并重,仅仅基于现阶段的主价值链来建立航空制造企业it架构,继而形成横向和纵向结合的营销网络,覆盖公司产品研发的全部工作环节。

(二)关键工作领域的虚拟仿真

对智能制造来说,虚拟仿真能力发展和智能制造息息相关,同样是现阶段航空制造领域中围绕型号进行工程制造的根本。因此在现阶段航空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要结合模型验证以及确认,通过数字孪生手段让虚拟空间可以全方位研究评价航空产品的具体性能及功能。使用该手段,可以保证航空制造所有生产工艺方案可以得到校验,继而进行改善,让航空制造生产和工艺准备周期可以显著缩短,同时减少生产制造所消耗的成本。除此之外,对航空制造领域而言,对生产制造工艺要求和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凭借智能制造能够深入分析零件制造领域,让特种工艺可以在实现过程中基于仿真模拟实现数控程序物理仿真,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形以及钣金成型和焊接工艺等进行制造钱的仿真模拟,使生产工作效率能够更更加高效。

(三)以模型为基础的知识工程

在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业务数据以及知识等都是在信息化系统之外所展现的,所以仍然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纸质文件这一形式上。在当前的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知识工程建设尚没有全面成型,所以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真正架设起来。基于当前的运营管理以及飞機制造等过程,来看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典型工艺规范和操作流程以及制造资源等信息,应当在构建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提炼,从而形成具有体系性质的知识内容。而且基于航空制造领域的特殊性来讲,应当构建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据库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使各方面的经验以及基础数据都能够得到科学管理,避免在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知识流失。真正依托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使知识所拥有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使知识这种无形的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阶段我国国家战略里的关键内容,航空制造领域发展被社会和大众所重点关注,而由于智能制造和别的高新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推动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发展带来的推动效果有着明确的认知,同时结合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发展,对当前的航空制造领域中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汪艺.智能制造和高速高精加工技术——访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王焱研究员[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6(02):18-20.

[2]向恒.浅析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应用[J].智能制造,2018(06):42-44.

作者:赵铁楠

上一篇:中级会计论文下一篇: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