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摘 要]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重要的价值体现。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合理融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创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大学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大学在不断发展中培养出更多充满创造精神,拥有较高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较好的结合在一起,是现代高校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1]。各项知识、智慧应该与行善合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人文与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体现

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不断追求科学的态度,其价值取向主要是追求科学文化的逻辑和认知的真理。其中科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崇尚思考研究,敢于探究批判。人文精神则主要是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实现解放思想和遵守文化准则。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们形成具有独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团结合作心理等文化形态综合。其中大学生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充分展现大学生独特的精神本质,其形成的较强的凝聚力是影响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基础要素。

人文与科学精神是当前大学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价值体现。坚持真实的科学知识和和善的人文情怀,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合理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内在美,从而形成完整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因此,如果单纯强调科学文化,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的思想主义,促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陷入不可发展的困境。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人文精神,忽视了科学文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也无法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发展[2]。作为引领社会快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教育场所,只有始终坚持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的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便能够清晰的看出,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是支持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钱学森自幼勤奋好学,善于读书记忆。他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为祖国增光添彩。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其中在500多页的《钱学森手稿》中,用清秀的文字,严密的数学推导公式,整齐的数据,充分展现出了他刻苦追求科学文化的精神。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果,并且将这些成果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果。其中他发现重大学科成果的过程中离不开丰富的人文知识底蕴。

(三)注重培养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人文情怀指导和科学教育等双重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大学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不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应用自身的知识来改造世界。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就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等重要要求[3]。因此,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人文情怀和科学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实现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好的指导办学思想

为了实现人文与科学精神较好的融合在一起,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学校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社会和他人,让他们能够在长时间发展中形成综合性思维,有效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在理解和行为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应该不断提高高校文化教育水平,切实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定势。同时,还应该坚持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学生融合和集成,从而不断完善大学学科教育结构。重视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不断研究的科学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其学科课程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聚集点,也是实现大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学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是实现大学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目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大学教育工作者完成制定的教育目标,同时有利于为大学生自我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创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合理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客观和理性的人文科学价值,有效促进人文和科学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综合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化、历史、艺术等学科方面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积极推进大学生开展理论渗透文化的“主辅修制、双学位定制”,合理开展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教育,从而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高度专业化,有效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提高教师人文和科学素养

在现代经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标准化,而信息技术社会的特点就是多样化和独特性。就当前大学教育来说,如何培养具备高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性人才,如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高校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现代经济时代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科学知识,还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教师拥有人文情怀和科学道德理念。同时,还要求老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的重要价值,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来传授。在传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讲解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突出人文内涵的传播。因此,便需要组织一支具备较高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大学教师人文与科学精神内涵建设,坚持将大学教师综合素质纳入到日常培训、考核和管理过程中,充分明确教师在大学人文与科学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大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科学教育,同时以人文精神来传承大学科学理念教育。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提升高校精神文化品质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展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精神内涵是对高校文化的凝聚,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精髓所在。在现代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校园文化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大肆弘扬了大学人文和科学精神文化。

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大力弘扬“崇尚科学、育人为本、开放兼容”的大学精神文化,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大大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品位。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人文与科学教育的主题校园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人文讲座、文化节,以及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这个隐形课程对大学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理想、信仰、情趣和认知意识。

三、结论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西方国家已经较早的进入到法人化和自主化。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合理扩大大学教育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近几年社会的发展中,日本与韩国也在积极实行大学法人模式。为了有效提升各个大学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应该积极推进大学自主自理,有效摆脱传统官僚的束缚,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大学教育的功能。但是,不管大学属于何种形态,都应该坚持将人文和科学精神有效融合在一起,有效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以便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杜鹏.浅论应用型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和谐融合[J].学理论;2010(16):215-216.

[2]康海军.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J].世纪桥;2012(13):98-99.

[3]吴彤.蠕虫:网络监视与科学教育——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科学人文教育[J].科学与社会;2011(4):99-105.

作者:陈黎明

第2篇:高校科学思想教育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育

摘 要: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在当今尤为重要。科学思想作为科学素质的整体生成的核心,其本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规范,在科学素质的有机形成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高校科学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育的关键,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在其实施中侧重于科学思想教育。

关键词:科学思想;科学素质;高校科学思想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思想教育,培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在当今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要么还不够重视,要么成效不够理想。为此,本文力图从高校科学思想教育这一维度来探讨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

一、科学思想与科学素质

(一)关于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不是指具体的科学事实、知识、定律和理论,但它来源于科学知识,扎根于科学实践与理论,是人们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合理观念。其本质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规范。

从科学思想的形成历程来看,科学思想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人类对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规律的探索,科学新理论的不断创建、科学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原有思想中不正确的和不合理的被扬弃,原有思想中不全面的或不完善的被充实,从而出现更加全面、更科学的思想,有时甚至会出现科学思想的变革。近代科学思想革命始于天文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突破了传统的地心说,使宗教神学说的上帝、天堂和地狱的迷信的存在发生了动摇;从牛顿力学开始的因果决定论的自然观进一步否定未来决定现在的神学目的论,反过来奠定了现在决定未来的科学思想;但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强调线性、有序、单一、可逆和决定性,是物理机械决定论,受到来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摈弃牛顿物体运动定律,而是指出了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牛顿定律是一条只能有限度地运用的近似定律;海森堡的测不准原则则从根本上动摇了拉普斯的“世界的精髓是可测的”信念。随着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分形几何学、混沌理论、虚拟现实以及复杂系统研究等领域的纵横深入发展,培植着更为新的科学思想,即复杂性思维范式在悄然兴起。

从科学思想的功能来看,它能帮助人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理解。科学思想的本质是科学知识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因此,科学思想能促进人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引导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本身。其一,逐步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念。世界、自然界、世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不依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适用的。其二,逐步树立起世界是可被认知的意识。科学假定宇宙问的众多事物都以恒定的规律发生发展,通过认真的系统的研究,运用智慧和借助扩展感官的仪器都可以认知,可以发现宇宙间各种特性的规律。其三,逐步认识到科学理论在不断演化。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发掘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科学界,不管理论新旧,科学家总是不断地对其进行验证、修改,有时还要抛弃。其四,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持久性。“虽然科学家反对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概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具有持久性,当一个有影响的概念力求保存下来,变得更加准确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时,修正概念,而不是彻底地否定概念。”[1](P3)。其五,了解到科学具有局限性,技术具有副作用。一方面,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世间有许多事物或现象,如信仰问题以及对美、对神圣和对爱的体验等不能用科学方法检验;另一方面,片面地、不合理地、不严肃地利用科技成果可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二)科学思想与科学素质

从素质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本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主体将科学内容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根据科学的整体架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构成了科学素质的主要内涵,并形成一个系统。系统是一种帮助人们思考部分与整体的思想,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事物各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为此,这里主要从科学思想与科学素质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作用来研讨人的科学素质的形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整体的生成总有一个序变量(在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发生根本性的作用。而在科学素质的形成体系中,科学思想就是该系统的序变量。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的组织基因,是科学知识发展成科学素质的关键通道。“所谓‘融’,即注意到多方面,把多方面融合起来,所谓‘贯’,即注意到垂直的层次,即复杂的特性是层中贯穿的性质,考虑问题要把各个层次注意到。”[2](P96)。科学思想是有关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合理观念,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规范。因而,科学思想相对于科学知识而言,抽象性更高;相对于科学方法而言,导向性更强。如果把方法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类,那么科学方法介于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之间,而科学思想的性质则处于哲学方法与一般方法之中。所以说,科学思想对人们加工处理知识、内化知识、扩展思维有向导性的功能,是科学知识发展成科学素质的重要通道,是将科学方法内化为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此外,科学思想是科学精神培植的根基。求真求知意志、怀疑意识、批判精神的形成与扎根,是建立在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演变的事实之上的,否则存疑与批判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深厚的根基与底蕴。如果没有世界可被认知的理念,求真求知的欲望与意志就没有信仰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理论在不断演化刷新的意识,存疑、批判、创新的可能性与支撑力还能有多少、有多大、有多牢?在艰辛曲折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求真意志、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又能在人们的心理历程中走多远、坚持多久?

可见,只有融会贯通的东西才能被主体真正内化升华为属于自己的心理潜质,转化为潜意识的东西;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知识才能从被动地接受与认同内化为主动地掌握与应用;只有融会贯通的科学方法,才能内化为主体自身的理解力和思维习惯;也只有建立在理论和事实的基础上的科学精神,才更具有活力、更持久。

当然,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发展、内化、升华为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作

用,譬如,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动力有社会责任心和个人荣誉感等[3](P9—11)。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本文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思想在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二、高校科学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育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育界盛行的仍然是功利性教育、分数教育,重单一的业务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历史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不知道这一理论源于哪些问题,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什么形成今天的科学理论。”[4](P4)其直接后果是,学生面对教科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定律变得唯诺是从,逐渐形成了机械的思维定势,书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只能接受而不能也不敢去存疑。正如一位留德学者所说,如果教师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l0个人也许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奇怪。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科学思想教育。可以说,科学思想教育是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培育的关键。

首先,科学思想教育揭示了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性,包括问题的提出、经过的曲折和反复、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和现在还遗留了哪些问题等,同时能展示科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奋斗的人生历程。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建立“日心说”理论体系时,经过了30多年的观察、思考,直到去世前才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还有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量子力学的创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无不充满艰辛与曲折。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可以说,任何一项重大发现的过程都是一部科学家不屈不挠、呕心沥血、战胜困难的历史。把思想理论与科学家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有血有肉的教育,更能使大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更能启发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意识,并且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更能促使大学生养成不畏曲折坎坷勇敢面对问题与疑惑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求真意志。

其次,科学思想教育注重科学知识、理论形成中的相互联系,促进大学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理解与内化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更能培养他们全面、整体的思维理解力。大家都知道热力学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可这一原理的最终建立过程有赖于化学、电学、磁学、热学等许多领域里相关的研究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的建立过程中,有五个国家、六七种职业的十几位科学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述形式,如丹麦物理学柯尔丁、英国律师格罗夫、德国医生迈尔、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英国科学家焦耳和法国工程师卡诺等。如果不是科学思想史,我们很难了解这一理论建立的漫长过程,也无法理解‘能量’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区别与联系构成了自然科学的统一。”[4](P5)

最后,科学思想教育关注科学理论演化的开放性,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思想教育关注科学理论的不断创建、扬弃、完善的过程,这就更能启迪和丰富大学生大胆的自由自主的合理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些思想、观念、意识和精神正是我们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东西,是传统教育的不足,它们能逐渐培养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三、高校科学思想教育的实施

(一)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建构时,增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在不断转变。一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全教会精神,高等学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方向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晰,而且也初步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5]。二是与素质理念相关联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6](P19)。

然而,真正要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中,尤其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7](P78)余下的将近30%的通识教育课程则是五花八门。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相互之间各自为政、毫不相干,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并且作为文化素质的不可或缺的科学素质并没有随着其地位的日益突显而正规地纳入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当中来,而是游离于外,或者根本还没有获得认可开课的权限。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维纳入到通识教育之中,使其有普遍的、合法的地位。

(二)在全面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时,侧重于大学生的科学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人文教育过度宣扬成功,崇尚英雄主义,甚至有些内容断章取义、片面夸大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机遇性。中学老师讲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爱因斯坦小时痴呆而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无疑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对科学的向往。但这种将科学家神化和权威化的做法,很容易造成青少年脱离客观现实而盲目地崇尚英雄,对科学产生不正确的看法,使他们向往科学神话、追求轰动效应。其后果是:一方面忽视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极端艰苦性,另一方面又缺少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培植。二是科学教育以传播知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使之渗透到各个方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考试制度等都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有好多是陈旧的甚至已经过时的知识,要求学生原封不动地加以接受。”[2](P126—127)

所以说,我国的传统教育不论是在人文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还是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上都不足以培育整体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教育“不能变为科学知识的灌输,而应当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聚集于思维的科学习惯以及思维的创造性的培养,注重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熏陶”[6](P21)。其课程应当强调对这个世界的科学概念、方法论、科学理论的演化以及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和整体性;同时还应当“倡导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培养既具备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8](P67)。所以,在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时,应该实现文理渗透,增设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和STS等综合性课程。科学史在科学素质教育中占有关键的地位,这是因为科学史是一部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史。

(责任编辑:周振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许珍琼

第3篇:大学科学研究之教育意蕴

摘要:在释读教育性涵义的基础上,从教育目的、人文价值、思想意涵和大学诉求四方面探讨了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即从教育目的所关注的点——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挖掘了科学研究中内含的相应教育因子以及在科研过程中的育人表征;从科学研究文化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其人性陶冶的意义和文化熏陶的价值;从科学研究思想启迪方面探讨了其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意涵;从科学研究在大学里所固有的特性阐释了教育性是其为一种本然诉求。

关键词:大学科学研究;教育性;人文价值;思想意涵

要回答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性问题,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性又是什么的问题。所谓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指学校正规教育活动,也包括社会上一切含有教育因素的活动(《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荀子·修身》也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由二者的释义,我们便看到了教中有育,育中有教。教育在希腊人那里有两个词表示:一个是Agoge,另一个是paideia。Agoge的意思是指引、约束、管教,相当于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Pais的意思是儿童,Paideia是Pais和Paidia合成之词,其意思为儿童运动或游戏。既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又包括在活动中受教者身心得到自然和谐发展。从这两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区别与不同。关于教育,卢梭认为有三种: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的任务是‘训练精神以反对任性的想法,并要求对这些任性的想法加以破坏和克服,来替合乎理性的思维扫清道路”’。而纽曼则说:“教育是一个较高级的词,包括对我们的精神本性以及性格的形成起作用的行为,”密尔还说:“为使我们的本性日趋完善,教育不仅包含我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还囊括了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它甚至包括对人的性格和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

从中西语境下教育概念的表述及分析来看,大凡一项活动只要对人的灵魂有触动、人性有向善、思想有启迪、觉悟有提升、行为有向美、知识有长进、思维有变化、能力有发展、体能有改进,我们认为这项活动就产生了积极作用,发生了积极影响,产生了教育效果,具有教育性。这是从其活动的结果来看教育性的。关于这一点,西方国家在法律上也有同样的观点。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教育子女使之达到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灵上的完善……”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察某项活动的教育性。凡是含有教育因子的活动,它必定也具有教育性。教育因子既有形而上的因子,如信仰、思想等,又有形而下的因子,如方法、过程等。这可以从我国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来理解,只要一项活动内含有养成德性的、发展智力的、提升体力的、激活审美情趣的和改观劳动态度与技能的等教育因素,这样的活动也一定会具有教育性。从教育性的解读看,大学科学研究,不论是个体的,还是团体的,只要你身在其中,无论是教师或研究者还是学生都会受到教育。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性不仅指其“过程”——科学研究的教育,也指其“成果”——真理、知识或科学知识的教育。但对学生来说,除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教育性外,还会受到老师的指导教育或同学之间的互为启迪式的教育。为此,本文试图从教育目的、人文价值、思想意涵和大学诉求等视角探讨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一、科学研究的教育性:教育目的的考察

从我国教育目的、方针来看,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是否对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发生积极作用和收到积极的效果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它具有教育性。下面我们依次予以考察。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求索的过程,充满着苦涩,忍受着各种磨难,牺牲人生的许多乐趣甚至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失去生命(如天文学家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被教会活活烧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格、没有顽强的拼搏以及为科学的献身精神,那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旦遭受挫折或责难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一般而言,科学研究是在充分的浓厚学术情境下和缜密的氛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境中,研究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不仅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显露,而且他们的这些积极品质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生长、提升和放大。马风歧教授认为:“教育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人们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有积极价值的品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像自然科学科学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所规范的图景或思维框架或实验场域中描述自然现象、观察实验和分析试验数据,并将自然观的思辨形式转化或升华为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由于有先贤的榜样导引和导师的孜孜以求的示范,这些榜样和示范对学生在德的方面必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因为有这种影响,马教授的希望——“有积极价值的品质”显然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得以达成。在杜普伊斯博士和高尔顿博士评析杜威问题解决法时也坚持认为:“这种探求方式既能产生真理也能带来善。”其实,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就类似于杜威方法,因此,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也能带来善。从历史上看,科学在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体制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政治家一般是在演讲和辩论中成长起来的,他需要用当时所有知识(当然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来论证施政纲领,辩驳各种观点。犹如西塞罗所言,作为一个雄辩者必须要掌握当时所要的知识,以便用发现的知识为各种政治主张来辩护。在海德格尔那里,政治与逻各斯之间是有密切的相互关系的。政治的技能主要就是驾驭语言的技能,而逻各斯最初也是通过它的政治功能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它的规则和有效性。例如,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产生和形成了一批用语言交流和表达的知识或学科如修辞、逻辑、语法、雄辩术、演说术等。这些学科就是探寻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原理和规则即规律。洪堡曾说:“但无疑科学是培养道德智慧的最合适的材料。”赫胥黎在《科学与道德》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有高度德性教育的学科。可见,科学研究所发现的知识或规律即科学可以大大地丰富和增强人们的道德智慧和政治智慧——既能够掌控着自己的灵魂又能够驾驭他人的智慧。从西方的“哲学王”到中国的“圣人”,人们所诉求的:他们既是政治的,又是道德的,还是智慧的。即中国语境下就是“德育

的”。苏格拉底有言,美德即知识。而且,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论证“美德是否可教”时,他认为,“美德”是一种“智慧”。在柏氏看来,“智慧”即“知识”,既然“美德是知识”,那么“美德可教”也就成了一种逻辑必然。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赫钦斯说:“教育意味着教,教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因此,教育应该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一种正确知识,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即使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取得重大成就,但也会因此增长知识,增加才干,即丰富阅历,添加经验,改善认知结构,从而不断地提升智力水平和研究能力。作为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研究者在其中不仅能感受、体验和享受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发现、创造、表达和展示其研究结果——真理或知识。赫胥黎认为,科学知识可以发展人的观察力、推理力和概括力,并认为这是其他知识不可比拟的。还有斯宾塞的经典之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它不仅指认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且还明确指出其价值之一在于智力的训练。这种“过程+成果”——就是发现知识、追求真理、发展潜能和提升智力。这恐怕是科学研究教育性的主要诉求与表征。

科学研究既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一种体力活动,如动植物方面的研究,经常要走出实验室,到野外去采集标本;还如社会学的实地考察,也是要走出书斋和实验室的;还有心理学的问卷调查;地质学和地震学都爬山涉水,翻山越岭;等等。这种室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一方面,它对研究者提出了身体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于研究者的身体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体育”的意义也会在研究中时常表现出来。既然体育是一种教育,那么,内含“体育”成分的科学研究其教育性也就自不待言了,更何况在大学里的体育学院还有大量的人从事专门的体育科学研究,显然,这种体育的精神能够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加的彰显。但在柏拉图看来,只有体育上升到一种体育精神,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否则,根据他的二元论,体育就是一种培训。不过,在斯宾塞和杜威那里,培训也是—种教育。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它是近代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劳动,只是这种劳动是以深厚知识作基础的探索性的智力劳动即所谓“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中科技与开发产业劳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科学实质上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在更抽象的意义上,自然科学是一般劳动、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因此,在这种精神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更特别、更特殊和更别具一格,即一种特别的劳动产生一种特殊的劳动影响,形成一种特别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古希腊美学思想认为,美是可以通过客观规律来反映和描述的。而且斯宾塞还说,美学一般必须以科学原理为根基。可见,科学研究中美是随处可见的,关键在于发现和体悟。一旦你感受到了科学研究之美,科学之美,你就会在渐变中形成一种科学审美情趣和建立科学的美感。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因为有了美或发现了美而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或有所发明即有所创见。如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圆球形为立体几何之完美形状并断定天地一定是球形的,在数学和音乐研究中他们还发现了“比例”之美,天籁之音的音乐之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诞生于美妙的音乐的启示中;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现完全缘于一种美感;法国数学家柯西、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所展现的潜无限之美以及康托挖掘的实无限之美;等等。这些“美”都转换成了一种科学之美、科学研究之美和科学成果之美。李明德教授在解读德国新人文主义运动时期流行的德语“buildung”(教育)一词时指出,这里的所谓教育,就是指人类在智力、道德和美感等方面的培养。而且弗洛姆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包括理性,而且应该包括艺术。可见,科学研究之美也就是教育之美。

我们从教育方针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解读,既发现了科学研究中德智体美劳等有关教育因子的存在,又看到了德智体美劳等有关教育因子在科学研究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即教育性。

二、科学研究的教育性:人文意蕴的显现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从教育——一种文化角度,即指通过完满和理想人性的教育、培养和训练,以期达到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而人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也指人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人性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毕达哥拉斯说:“而比这一切都宝贵的是知识,只要你努力学习……并可能改变你的天性。”哈钦斯认为,要使一个人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既包括接受性学习,又包括自我学习,还包括研究探索性的学习——科学研究。当然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人性的改变必是教育的结果。在追求普遍真理的科学探索中,对丰富和完满人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显耀的,因为他们是以“求是”、“求知”为旨趣的,如古希腊文化就深刻地揭示了认知活动对人的本性的满足。其实,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正如方朝晖教授所言:“正因为它所追求的普遍真理对人性来说有着超验和永恒的价值。”这种价值就体现了一种教育意涵。休谟说:“一切科学对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他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科学研究一般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或不存在无学科基础的科学研究,即使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科学研究都有其学科归宿。按照休谟所有学科与人性的关联性,我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必然关联着人性。而人性的开启本身就是一种观照,就是一种教育。人性因为人的本性或理性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发展和提升就是科学研究教育功能的展现与延伸。同时,研究者在科学研究方向的确定、课题的选择和方法的确立上,都是依自己兴趣所为,兴趣是科学研究之始,它可以在人性深处唤起探索宇宙真理的欲望,这种人性欲望的满足对完满人性的实现和人格塑造都是有益的。科学研究既因为理性的勃发而创造,又因为理性的发达而使人性得到丰腴和完满,犹如孟建伟教授所言:“离开理性和科学,就不可能有这种完整而丰满的‘人性’。”这恐怕就是马斯洛所说的,一切教育都应是为了“人性的健康、成长及其较丰满和最丰满的发展”,使人达到其所能及的完美人性的培养。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与自由是人的本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合乎“人性”的称之为理性。所谓理性,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而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理性则是指通过辩证思维将各种抽象规定综合起来把握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皮特斯认为:“教育就是鼓励并促进人们通过最大限度地使用理性,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但丁也说:“只有遵从理性的指导,人才能达到至善,……”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理性。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理性和使用理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只使用理性,而且还会发展理性。一般来说,人们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来认识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自然规律通过理性而被人认识和发现。从这一点来看,科学研究教你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掌握自然的学问。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就是用理性探索新知,这也正吻合了巴门尼德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的观点。由此,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成了增长知识的过程,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也是—个不断增加美德的过程。按照皮特斯对教育的认识和解读,科学研究既增长知识,又增加美德,还发展理性。也就是丰满人性,修养人性,完善人性。显然,科学研究对于实现“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的目标是极为有益的,正如赫钦斯说的,所谓完善人意味着他们的理性、道德和精神诸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

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无止境的否定和怀疑,无穷无尽的诘难和追问,无拘无束的探索和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不断满足自身的精神体验,一种痛快淋漓的生命享受,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斯宾诺莎公开宣称:“我志在使一切科学都集中于一个目的或一个理想,就是达到……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这种体验、享受和境界就是一种内省自悟的过程,也是在真理求索的过程中一种循环往复且不断地升华的过程。这恐怕就是儒家所倡导和强调的极其严苛的“自省”和“慎独”的过程吧。《中庸》中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一种科学“修道”的过程,即修的是科学之“道”,研究之“道”,科学研究之“道”。修道之谓教也!然而,“个人不是一个自足的精神存在物,精神不是个人自然构成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与历史、文化以及他人的交往与交流中,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理解达成个人与历史文化、他人真正的精神交流,还可以不断地扩展个人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现在科学研究一般是一种团队作战并非单打独斗,他们共同探索,互帮共进,在这种团队文化中达至一种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攀登科学高峰的境界。爱尔维修认为,人的精神、美德和天才都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显然,这种境界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修得的,这种修得正好反映了其教育意蕴。此外,科学研究既然是一个团队,就彼此而言,必定存在一种相互的影响。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有“老师”在,那当然也就有了教育。

如果一项活动或事件或成果引发人们在认知心理、心知模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所产生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在《几何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学术讲座中讲到几何学的地位时指出:“还有一个熏陶的问题,因为几何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见,文化是能起熏陶作用的,熏陶作用又是什么作用?那当然就是教育作用。方朝晖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学术研究没有自己的精神价值基础或境界,……否则它就不可能吸引千千万万人为之献身、为之忘我、为之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终生。”从方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物理学研究有物理学的精神价值世界,生物学研究有生物学的精神价值世界……每一种精神价值都有其独特催人奋进的作用、导向引领作用和激励促进作用。正是这种作用才感召那样多的人“为之奋斗终生”;正是这种文化才产生和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深刻教育意蕴的一种表征。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科学革命对人们的认知心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科学家的影响——他(她)必将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王荣江教授概述到,“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更为根本的是带来思想、价值观以致整个文化观念的重大变化,使人重新确立对世界和人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正是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精神,激发和培养了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力量,按龚育之先生所说就是‘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这是就人类而言的。但就科学研究中的个体——研究者来说,他(她)们的每一次新发现或新发明——哪怕是一个词的词义新释、一个知识节点的破解等,都会让其兴奋不已,“想入非非”。尤其一项重大成果的突破,这对研究者来说,将会有更深的感悟、更多的想象和更强的心灵震撼。人们试想一个在生意场上突然大赚一笔,一夜之间变成富翁,他(她)是否会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是否会展开想象力对未来进行思考、规划和憧憬?是否会改变他(她)对世界、社会的看法?他(她)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这样导致人们如此众多之变,难道还不够“文化”、“培养”、“育人”和“教育”吗?美国课程之父泰勒说过:“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的历程。”斯宾诺莎也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依据他的知识而变化的,是善与真携手并进的。纽曼也说:“知识是心灵扩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以及实现它的工具。”马斯洛还强调人是文化的产物,费希特也认为,实现人的使命的途径依赖于文化。由此观之,这足见其科学研究的所谓以“文”化之的教育性。

赫胥黎认为,因为科学基于实验之上,并以归纳法为致知方法,而归纳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心智训练价值,即科学及其研究具有训练和教育价值。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培养科学思维的心智习惯的过程,所谓科学的心智习惯,王荣江教授认为:“是一种尽可能摆脱个人情感、偏好和利益等个人心智而基于对事实的清楚认识、对事实的关联和相对意义的正确估价的判断,是一种合理性的思维方式。”他还说:“这种科学的、不受个人利益和情感支配的心智习惯是健全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正如卡尔·皮尔逊在《科学的规范》所言:“通过大量灌输科学的心智习惯而鼓励科学和传布科学知识,将导致效率更高的公民,从而将导致已经增进的社会稳定性。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心智,很少有可能被仅仅诉诸激情,被盲目的情绪激动引向受法律制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也许最终会导致社会灾难。”可见,通过科学研究过程—一心智习惯训练,无论是科学家、教授,还是社会上科技工作者或者是学生,都有利于促进合格公民的形成。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文化熏陶价值的体现。

三、科学研究的教育性:思想启迪的意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物质”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正确与否关涉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与否。不过,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研

究的深入而深化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重大科学发现,推翻了元素不变性、原子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旧观念。由于物质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只要科学研究在进行着和发展着,就必然会产生对物质概念的新见解,就会导致唯物主义发展形式的改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一种官方哲学,一种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当然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学习、思考、体会、感悟和践行的。作为科学工作者更应如此,因为他还要起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感召作用。可见,科学研究的教育意涵,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教育和获取上,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一般感知和认识上,而且还表现在政治信念、公民意识乃至哲学智慧——思想、观念和精神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就是在休谟与马赫的怀疑的经验论以及斯宾诺莎的唯理论两种哲学思想影响下展开的。前者为其提供了批判的武器,后者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的理念为其大尺度或者说更宏观地把握问题提供了启迪。总之,它们都对爱因斯坦的思维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这种以追求科学真理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研究活动,显然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哲学的指导和影响,如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这本身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还如自然观—~种关于自然界的哲学观,它在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就显然地具有指导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能否按照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塞涅卡所言:哲学的目的在于把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说“观察渗透理论”,即科学人员总是在一定的哲学观或理论指导下观察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简言之,理论赋予科学研究者关于事物本质的观念,形成对科学的追求,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如哥白尼“日心说”、爱因斯坦及薛定谔与海森堡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胜利即科学革命的胜利,就是以自然观的胜利为前提的。一旦我们缺乏正确的自然观作指导,其研究也易步入歧途,如华莱士曾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但最后却走向了降术的“惟灵论”。自然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胜利也必然导致世界观的变化和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本质上就是教育或教育因子在起作用。因此,科学研究因为哲学或理论的指导而流光溢彩,因为科学真理的发现而金光闪耀。

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普遍采用实验的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猜想的。因此,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理论兴趣选择与使用必要和恰当的设备、仪器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干预实验,以求问题的解答。郝苑博士曾指出:“这种对于实验方法不可或缺的态度普遍存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和技师之中,近代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重视实验和技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他们与技师、工匠的直接或间接交流中培养出来的。例如,伽利略的一生就是在由技师做助手的工场中度过的。……并由此意识到了实践和干预对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可见,对实验和干预的“意识”、“态度”和“重视”是在实验中培养和形成的。关于态度、意识和重视的问题,表面来看,是对实验而言的,其实质则是关于科学及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而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它又是关于科学人生的问题。因为科学研究的实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现他们生命的象征。由此,上述问题通过辩证转换和逻辑推理,它便转换成了一种科学的人生观问题。正如我国学者任鸿隽指出的那样:“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不但是因物质科学的进步,间接地把人生观改变,直接的科学自己还可以造出一种人生观来。”人生观“有一大部分或全部分,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变更或解决”,“科学自身可以发生各种伟大高尚的人生观”。这也是参与我国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不少学者的观点。也就是说,通过实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提升改造自然的欲求,培养一种实验精神、实验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另一方面,积累操作经验和实践技巧,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

在海德格尔看来,做一个实验就是规定一个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可以在某个运动整体进程的必然性中把握这个运动的整体,并在事先用我们的计算来把握。换言之,在“实验”一词的近代意义上,实验是由“规律”指点和支配的,它反过来将证实或证伪这些规律的“事实”。规律……它们是从科学家通过他们最初的谋划形成的自然的基本概念中发展出来的。因此,他们越是能够精确地谋划自然的基本的概念,他们将越能精确地做他们的实验。简单地说,实验是一种谋划,怎样谋划?如何谋划?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把握怎样的规律?等等。这既包括方法论问题,也包括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体悟、理解和掌握的。现代科研已进入“大科学”和团队攻关时代,在这一过程中,这种谋划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种集体谋划,一种集团谋划。在这种集体或集团的谋划中,除了获得方法论的训练外,还需要和学会伦理建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除了获取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以及追求真理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自身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等即伦理建构,而积极的伦理建构也就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黑格尔将教育学视为使人们合乎伦理的艺术,凡是一项活动只要对人的伦理建构有益有用,那么这一活动就具有教育性。显然科学研究的实验,不仅可以建构伦理,而且还可以实施伦理教化。特别是进入现代科技社会后,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研究等,这些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涉伦理价值问题。这正是应验了伊壁鸠鲁所说的物理学对自然的研究是为伦理学服务的观点。此外,辩证法也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法,它可以指导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科研工作,这于研究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建立和形成显然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四、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大学的本然诉求

大学既传授知识,又要发现知识,这是大学两项核心职能,离开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成其为大学。传授知识是培养人才,发现知识就是要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培养人才。在古典大学或中世纪大学即近代大学产生之前,可以说,大学主要就是教学,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人才。但近代大学产生以后,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并随即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成为

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职能活跃在大学里。

科学研究在大学里从它一出生,人们便给了它一个“规定”的框架,即近代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洪堡所规定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威廉·冯-洪堡传》的作者彼得·贝格拉对洪堡原则简洁解释为:“除了自由以外,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亦即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可视为德国大学的支柱。只有教师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播,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称得上大学教学或大学学习。”也就是说,大学不像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总是特立独行,而它始终却有教学相伴。而且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学术前沿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疑难问题的探讨,在这一探求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形成新概念、新理论,若及时地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斗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显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其教育性就是研究成果通过教学的转化而表达和实现的。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说:“科研本身能够是一个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研究亦具有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觉悟、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功能即教育性。关于这一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西方围绕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不少学者都投入其中。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态度明确,他指出,大学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研究机构。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以充满想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对生活的冒险精神。他要求教师既教学又要科研,把二者结合起来,即把思想的冒险和行动的冒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求大学开展科研,发展学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施莱尔马赫也认为,大学的任务就是:“唤起科学的观念,并循此观念进入其既定的知识领域,使其能够本能地用科学的目光看待一切知识,不是孤立地,而是在相互的联系中探索具体的现象,不使之须臾脱离与知识整体和全体的关联;学会在思维中应用科学的基本法则,并进而养成独立研究、发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洪堡亦曾说过“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名言,即大学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实现其修养的目标。

学术自由是大学孜孜以求的大学理想,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自由选题和自由探究。密尔认为,自由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独创性、不妥协等品质。也就是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按密尔的观点,师生也可能养成或形成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科学品格——批判性、独创性、不妥协性等,而这些品格的形成就是靠教育而养成的。萨顿说:“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必须理解科学的生命,就像必须理解艺术的生命和宗教的生命一样。”借用萨顿的话说,作为科学主义者更应该要理解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的生命—一种人性化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生命是人们在对必然性的认识过程中展开的。而黑格尔则认为,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而且还是必然性的实现。因此,生命的自由也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必然性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所以,大学教师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必定要受到一定人生观的影响,即科学研究的真理性始终伴随着相应的人生观。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过程中,学生既要受到老师人生观的影响,也会受到自己所选择的人生观的左右。这种“影响”和“左右”明显地就具有教育的意涵。

大学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一身多职,一人多角色,他们是学者化教师,也是教师化学者。因此,作为一个人,一个教师,一个学者,你不能把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一个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和一个学者的研究与教学进行肢解,让一个被肢解的人(教师或学者)出现在学生或教师面前,这显然是不能的!马斯洛认为:“在他们那里,意识、认知、情感和运动彼此较少分离,更多的是互相协作,即为了同一目的没有冲突地协同工作。”概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人对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既然不可被肢解,他们必须完整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完整意味着教学、研究与培养(育人)的结合与统一。既然教学是有教育性的,这是人们的共识,那么,与教学相统一的科学研究的教育性也应不证自明。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显性的还是潜隐的,他们都会得到导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启发、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言传身教是一种教育,自我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当然二者统整起来更是一种教育。显然,这种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意蕴和育人价值更难以估量。

在我国,尽管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学者章锡琛在译著的《科学与道德》一文中极力宣传科学的教育功效,他说,科学“于道德教育,必有裨益,且为必不可缺之事也”,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玄论战”。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科学研究的教育性或育人性却依然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里我们试图用现实的说明和解读来加深其理解。比如博士、硕士都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而教师研究又是在博士、硕士甚至是学士参与下展开的。因此,本质上讲,一方面,博士、硕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指导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既然是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也就不言而喻。研究又是在探讨未知,既然是未知,那么,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它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一方面,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并不具有绝对权威,他们是互动共进,互勉共育;另一方面,这种研究不是那种传授现成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追求真理和发现知识的指导和教学,是更高级的教学、更深奥的教学、更专业的教学和更学术化的教学。这种研究性教学,他的教育性,既表现在获知和做一般的人上,还表现在求知和做学术的人上。费希特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而且他又说:“社会中每个人都至少按照自己的概念,力求使别人变得更完善,力求把别人提高到他自己所具有的那种关于人的理想的程度。”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乃至大学教师及研究人员,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更是题中之义——学生逐渐向善和至善,而且这一使命比其他任何部门或个人都要义不容辞。

可见,科学研究的育人性始终蕴含于大学教育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断地去挖掘,去开采,去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闪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春风.自然辩证法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中国学术史[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5]休谟.人性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杨振宁.王选,学术报告厅:科学的品格(第三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77-81.

[8]郝苑.论科学的人文根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3):9.15.

作者:徐超富

第4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人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3年9月机考

《现代控制理论》模拟题

一、判断题

1 要使得观测器估计的状态尽可能快地逼近系统的实际状态,观测器的极点应该比系统极点快10倍以上。 √ 2 状态反馈系统的瞬态性能主要是由极点决定的。

√ 3 平衡状态渐近稳定包含了BIBO稳定。

4 对于初始松弛系统,任何有界输入,其输出也是有界的,称为BIBO系统。√ 5 若线性系统是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稳定的,则它是大范围渐近稳定的。√ 6 若传递函数存在零极对消,则对应状态空间模型描述的系统是不能控的。╳

7 工程中较为复杂的系统,通常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按某种方式连接而成的。这样的系统称为组合系统。√ 8 状态空间表达式既可以描述初始松弛(即:初始条件为零)系统,也可以描述非初始松弛系统。

√ 9 具有对角型状态矩阵的状态空间模型描述的系统可以看成是由多个一阶环节串联组成的系统。╳ 10 通过适当选择状态变量,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输出关系的系统,表达为状态空间描述。√ 11 若系统状态完全能控,则对非渐近稳定系统通过引入状态反馈实现渐近稳定,称为镇定问题。√ 12 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

√ 13 一个系统BIBO稳定,一定是平衡状态

处渐近稳定。

14 若一个系统是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稳定的,则该系统在任意平衡状态处都是稳定的。╳ 15 如果线性离散化后系统不能控,则离散化前的连续系统必不能控。╳

16 若传递函数存在零极相消,则对应的状态空间模型描述的系统是不能控不能观的。╳ 17 传递函数只能给出系统的输出信息;而状态空间表达式不仅给出输出信息,还能够提供系统内部状态信息。√ 18 由状态转移矩阵可以决定系统状态方程的状态矩阵,进而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19 传递函数是系统初始松弛(即:初始条件为零)条件下,输出时间变量与输入时间变量之比。

╳ 20 对一个系统,只能选取一组状态变量╳

21 极点配置实际上是系统镇定问题的一个特殊情况。

╳ 22 李亚普诺夫第二法也可以研究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3 对系统 X=AX,其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的渐近稳定性和矩阵A的特征值都具有负实部是一致的。

√ 24 系统的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能观测,或者系统虽然不能观测,但是其不能观测的子系统的特征值具有负实部。

√ 25 一个系统的平衡状态可能有多个,因此系统的李亚普诺夫稳定性与系统受干扰前所处得

第1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3年9月机考

平衡位置无关。 ╳

26 线性定常系统为状态完全能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能控性矩阵Qc满秩。

√ 27 若一个对象的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是能控的,则其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也一定是能控的。

╳ 28 传递函数G(s)的所有极点都是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也一定都是传递函数G(s)的极点。╳ 29 由一个状态空间模型可以确定惟一一个传递函数。√ 30 状态变量的选取具有非惟一性。√

31.相比于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用时域法直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32.状态变量是用于完全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一组变量,因此都是具有物理意义。 ╳ 33.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实现不唯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状态变量选取不唯一。 √ 34.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状态空间表达式可以在定常系统中应用,也可以在时变系统中应用。

35.等价的状态空间模型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 √ 36.判别系统能控性的判据可用来判别系统的能达性。 √ 37.互为对偶的状态空间模型具有相同的能控性。 ╳ 38. 一个系统的平衡状态可能有多个,因此系统的李亚普诺夫稳定性与系统受扰前所处的平衡位置无关。 ╳ 39.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平衡状态xe0处的渐近稳定性由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决定。而BIBO的稳定性是由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的。

╳ 40.反馈控制可改变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但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 41.系统状态变量的个数不是唯一的,可任意选取。

42.传递函数虽是系统在初始松弛(即:初始条件为零)的假定下输入-输出间的关系描述,但非初始松弛系统也可应用这种描述。 ╳ 43.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均可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描述。 ╳ 44.如果n阶方阵A有重特征值,并且独立特征向量的个数小于n ,则只能化为模态阵。╳ 45.线性定常系统在初始松弛(即:初始条件为零)情况下脉冲响应矩阵的拉普拉斯变换就是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 46.依据对偶原理,一个系统的能控性问题可以通过它的对偶系统的能观测性问题的解决而解决;而系统的能观测性问题可以通过它的对偶系统的能控性问题的解决而解决。 √ 47. SISO线性定常系统既能控又能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传递函数G(s)不存在零、极点对消。 √ 48.若一线性定常系统的平衡状态是渐近稳定的,则从系统的任意一个状态出发的状态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收敛到该平衡状态。

49.如果一个系统的李亚普诺夫函数确实不存在,那么我们就可断定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50.对于一个不能控的系统,不能采用状态反馈实现系统镇定。 ╳

第2页

第5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关于转发北京大学第四期教育家型校长

高级研修班邀请函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济军生产基地教育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市直各中小学:

现将《北京大学第四期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邀请函》转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自主确定是否参加,市教育局不再统一组织。

附件:关于开展第三届全省优秀校长访谈活动的通知

东营市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

— 1 —

附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第四期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各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委)等有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对现代校长提出了

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

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教育家型杰出校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并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和储备教育家型校长后备人才,以适用教育家办学的需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借助北大优质教育资源,于2011年启动“21世纪教育家成长计划”,制定了《北京大学教育家型校长培养方案》,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在成功举办三期高研班的基础上举办第四期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特邀您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养对象

各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正副校长、书记、校长助理

等校领导及后备干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领导(特级、高级教师和获省市级荣誉,骨干校长、重点、示范校校长将优先录取)。

二、学制与教学管理

学制:一年半。学习共分三个阶段五次集中:第一阶段为理论课程学

习。包括二个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三次集中面授,其他时间根据同步教材自学;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包括到国内名校挂职锻炼,担任“影子校长”,到国内名校实地调研;第三阶段为总结交流。包括结业典礼、学员间学术交流和学员单位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

学习时间:2012年11月26日至2014年5月31日 上课地点:北京大学 学员管理:学员在北京大学正式注册并进行学籍管理,建立学员档案。

三、师资力量 授课专家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负责聘请。主要由教育部有关领导和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

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名校长、名师组成。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学习年限为一年半。实行学分制,总计32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26

学分,选修课程3学分,社会实践3学分。

五、证书颁发与荣誉授予

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由北京大学颁发加盖北京大学钢印的“北京

大学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成绩优异、科研突出者可作为特聘

专家参与北大学教育学院相关课题研究或受聘为“中国元培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六、培养特色与学习收益

1、师资权威,双导师弹性学制:研究班采取名教授和名校长的双导师制。

由教育部门专家型官员、高校专家学者和一线知名校长组成一流的导师组,对学员论文及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2、课程前瞻,注重实效: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及理论前沿,

深入校长亟需掌握的新知前沿,为校长量身定制实用、全面、前瞻的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校长熟练掌握教育管理及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以提升我国中小学办学管理水平。

3、创新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班贯彻落实“十二五”校长培训规划、北

京大学教育家成长计划和教育家型校长培养方案,推进校长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采用专家报告与研讨交流,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研修和教学方式,经过理论学习、挂职锻炼、访问考察等阶段的研修,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提高校长现代教育理论素养、领导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教育家型校长队伍。

4、荣誉授予,延展事业:在规定时间内修完全部课程,修满所有学分,

并经考核合格者,由北京大学颁发“北京大学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成绩优异、科研突出者可作为特聘专家参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相关课题研究或受聘为“中国元培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搭建学员单位与北大教育学院的广泛交流与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学员单位的科研和管理水平及影响力。

七、学习费用

学习费用:19800元/人。挂职锻炼和学习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八、报名与录取

1、录取流程:提交报名表→资格审核→录取→交纳学费→等待开学

2、费用交纳:户名:北京大学账号:02000045090891311-

51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用途:北大教育家型校长高研班学费。

九、联系方式

电话:010-629668946275609915300050056

传真:010-62966894E-mail: bdjyxy@126.com

联系人:付老师郭老师颜老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邮编:100871

附:学员报名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二○一二年九月

附件

2012年北京大学第四期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报名表

第6篇:2008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学校团委、学院党政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统揽,以提高我院青年团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高品位、多层面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配合校团委继续实施团的“五大工程”,积极探索我院共青团工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建成果,喜迎奥运,共建和谐,为开创我院共青团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二、工作情况

(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团的十六大会议精神,迎接我校第一届党代会的召开,全面抓好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价值观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建设,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的作用。通过以下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

1、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建设。继续贯彻落实主题团日活动制度,开展观摩交流。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奥运会成功举办为主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团员青年进一步明确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明确当代团员青年的努力方向,营造关心时事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团员成长成才。继续贯彻落实主题团日活动制度,开展观摩交流。按照“班班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要求,本我院各团支部共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八十多次,开展观摩学习近平四十次。在上半年的“雷锋月”中,各班相继开展了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四月份同学们就“奥运圣火传递受扰”“抵制家乐福”等时事问题开展了题为“理性爱国,健康成长”的主题团日活动。大家通过活动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爱国;黑色的五月,汶川大地震这一浩劫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同学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捐助和祈福及为奥运加油的活动。下半年各团支部都精心开展了以“高举团旗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教育技术061班以“志愿者基础的学习”为主题,通过游戏的形式较好的将志愿工作的相关知识及其精神传达给了每一位同学;音乐师范081班开展了名为“08耀眼的中国”的主题团日活动,以朗诵、演奏、演唱等形式歌颂祖国的变化;教育心理061团支部开展了“奥运,我们欢颂你”活动,以知识竞答的形式回顾了奥运,活动使同学们掌

1 握了知识,理清思路,学习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学前师范061班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主题团日活动别有色,同学们来到南通市东方幼儿园,指导孩子们一起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项活动使青年团员更好地在实践中注重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并且引导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这次活动受到了《江海晚报》的采访。在今年学习举行的主题团日活动观摩评比中,我院音乐师范071班“唱响奥运,We are ready”团日活动获得校“颂改革,迎奥运”主题团日观摩评比活动一等奖,学前081的“走进新时代”获得校“高举团旗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观摩评比活动二等奖,这些都是学校对我院工作的肯定,是对我院所有青年团员的鼓舞。

2、不断完善“团员民主评议”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学,创设有效的舆论氛围与监督机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产生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互动效应,在日常的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院进一步落实了团委督导员工作制度,由院团委督导员具体联系各个团支部,加强对团支部的工作指导、接受团支部的信息反馈。继续完善“公寓建团”的团建工作模式,抓好公寓团总支和团支部建设,开展我院的品牌项目——“公寓文化嘉年华会”活动,丰富团员的公寓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的公寓人际氛围,注重广大团员“公德、守纪、关爱、自尊”素质的培养。引导广大团员遵纪爱校,一起建设和谐校园。今年我们举办了2008“和谐通大”教育科学学院第二届“公寓文化嘉年华会”活动,活动包括“情满人间”二手品义卖会、倡导勤俭节约与诚信意识的“百元体验”活动、展示高超智慧海量知识的“周末寻宝”智慧大比拼、“朝霞夕阳同辉,老少齐贺奥运”德民花苑社区老年人来校联欢活动,以及“快乐前线进学院”之大学生宿舍歌咏比赛等内容。我院的此项系列活动获得了学校第五届文化艺术节的立项。

3、加强团支部、团小组等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三会两制一课”(支部团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团小组会议,团籍注册和民主教育评议制度,团课)制度建设,深化落实学院团委督察与考核制度。规范《团支部工作手册》的填写,团支部工作台帐记录完整,计划的制定与总结及时到位。

4、认真做好团员证管理、团组织关系接转和团的组织统计、足额收缴团费等工作。新团员发展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操作,团的各类评优表彰公开、公正,材料记录完整,认真完成“推优”工作,严把“推优”工作质量关。并及时将“推优”情况报校团委组织部备案。

5、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纲领,通过举办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团学骨干培训班,引导全院团员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邀请了校学工部、团委的领导来我院青共校培训班

2 上举办专题讲座,就团学干部的应有素质、团学干部的外联工作技巧等展开研讨。邀请兄弟学院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干部来与大家座谈,进行交流,还组织团学干部赴南通市人防教育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让同学们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中更快成长。

6、进一步丰富了学院团学工作网页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探索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今年,我院团委被评确定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被评为南通大学“五四红旗团委”。教育技术061班团支部被评为南通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蔡莉等4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陈彦琦等28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我院学生会被评为南通大学2007优秀学生分会,杨秋兰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2007-2008南通大学特色公寓团小组的表彰中,我院获得表彰的青年先锋团小组8个、志愿先锋团小组6个、文艺先锋团小组11个、创新先锋团小组2个、学习先锋团小组3个。

(二)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学生社团活动

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统揽,以提高我院青年团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高品位、多层面的学院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推进品牌项目建设,积极营造具有教育科学学院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配合我院“三五计划”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提倡学生大学四年“带着研究课题学习”,开展了以“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为主题的“教科院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活动,本次立项工作共收到学生课题申报书23项,申报的研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专业成长和基础教育问题等等,课题组跨年级、跨专业组队。经过由我院数位正高职称教师组成的评审组的认真审核,立项20项,并分两个类别给予不等的经费支持。为了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邀请了王灿明教授举办了题为“如何开展教育科研课题工作”的辅导讲座,从选题、科研方法上为学生科研提供必要的指导。此外,进行了我院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的评审工作,共评出《南通中小型服装企业网络区域代理》等十项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有三项作品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节创业计划大赛(南通赛区)中获得鼓励奖,一项作品在南通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在省教育厅2008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中,我院分别由季学军研究员、王灿明教授指导的两个项目《苏中地区高校毕业生“村官”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七巧板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均获得立项。在学校第

二、三批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立项中,我院学生的十三项作品均顺利完成并结题。我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

3 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强化了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

2、强调对学生的“全过程培养”,配合学院学生培养“三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对学生阅读专业名著、聆听学术讲座、取得各类职业素质资格证书的情况加强检查和督促,制作了“学生成长档案袋”,并及时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实施全程引导。

3、上半年围绕巩固评建成果、喜迎奥运、共建和谐社会等,举办系列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举办了“教科院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内容包含:“三五计划”读书月活动、“我家有师初长成”未来好教师选拔活动、“感恩•信心”手语操比赛、“我心飞扬”健美操比赛等活动。在南通大学首届手语操大赛,教育科学学院编排的《传递圣火,we are ready》获得第一名,我院获得大赛组织奖;在校第三届文化读书月系列活动之“知书明礼迎奥运”演讲比赛中我院小教061李莹同学获得一等奖,“奥林匹克与我同行”征文比赛中我院王柏倩等三人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我院在校第三届“知书明礼迎奥运”文化读书月系列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为了迎接奥运盛事,我们举办了“喜迎奥运”系列活动,主要有广播操比赛、趣味运动会、“奥运•绿色”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我心中的奥运”手抄报比赛等。其中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手抄报比赛共收到逾百幅作品,同学们纷纷将对奥运的期盼与激情融化在一幅幅生动的作品中,在后期进行的作品展中,同学们独具匠心的创意与艺术性、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得到了参观者的交口称赞。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总结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发展,下半年举办以“庆改革开放,展青春风采”为主题的教育科学学院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主要活动有:“中国印记”诗歌朗诵比赛、“新世界杯”英语演讲比赛、“我的宿舍我作主”宿舍美化设计大赛、“海天杯”英语话剧比赛、“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相声小品大赛、“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征文比赛和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内外的各类文化艺术比赛和交流活动中,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

在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我院节目代表学校参赛,《在灿烂阳光下》获得大合唱比赛专业组二等奖,男声独唱《天路》获声乐比赛专业组二等奖,《渔舟唱晚》获民乐比赛专业组二等奖,《留恋的小城》获器乐类比赛专业组三等奖;音乐系倪浩同学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江苏赛区南通分赛区选拔赛中获冠军,管浩同学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江苏赛区南通分赛区选拔赛中获“十大歌手”称号,王央来同学在第三届江苏省高

4 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本科组五项全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江苏省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中,我院周亚军同学获三等奖,汪志娟同学获优秀奖;在南通大学第四届青春风采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大赛中我院王莉等五名学生获得团体一等奖,我院获优秀组织奖;南通大学第三届“江海情”大学生艺术作品大赛中,学前061高丽泽获得平面设计普通组二等奖;我院教育技术宋燕群同学在校第三届师范生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院的“最佳拍档”参赛队在“康师傅杯”活力飞扬舞啦啦校园舞蹈大赛获得第一;在“明正外语杯”南通大学第二届外语文化节中我院获优秀组织奖,学前051班潘洁获外语阅读非专业组比赛三等奖,小教061班马艳和蔡晨媛分别在外语写作非专业组比赛和外语口语非专业组比赛中获三等奖和二等奖,《音乐之声》参赛队在外语戏剧比赛中获优秀奖,音师041班倪浩在外语歌曲比赛中获特等奖,音乐061班王莉获一等奖;我院在南通大学“和谐校园,盛世奥运”书画摄影DIY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朱珠等九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优秀奖;在南通大学“科技奥运”知识竞赛中我院获优胜奖;我院在南通大学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在“和谐通大”第二届DV大赛中我院教技051班的秦金燕和谢宏两位同学的作品《爱的接力》获得二等奖;在“和谐通大”第二届摄影大赛中我院教心071班余康同学的作品《朝圣之路》获得三等奖;我院在南通大学2008“中国印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会中获得三等奖;小教081班的王泽南同学在2008南通大学英语演讲比赛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初赛)非专业组第一名,该同学在江苏赛区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是我校在此项赛事中至今取得的最好成绩;在南通大学2008年师范生“三字一话”比赛中我院陈梦珠、陈佳两位同学获得二等奖;周昕、焦明星、张峰三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在南通大学“天籁之声”校园十佳歌手总决赛中我院徐辉同学获得特等奖,沈道广同学获得一等奖,夏新涛同学获得二等奖,章梦沁、薄雷获得三等奖;在2008年南通大学第三届“一封家书”征文比赛中我院音乐师范081班谭瑞《月亮知道》获得一等奖,教心081景飞菲《一封家书》获得三等奖,我院获得优秀组织奖,等等。

5、贯彻落实《南通大学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暂行)》精神,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开展我院“青春行动”大学生创业平台的策划和运作,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第二届南通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我院获优秀组织奖,王蓉、高丽泽分获

二、三等奖。

6、继续规范和加强“情系村小”、“第二课堂社”、梦舟艺术协会等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推陈出新,丰富社团工作内容,更好地发挥了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在南通大学2007社团评优中,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欢

5 乐暑假夏令营活动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活动”,陈艳秋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周寰寅等三人评为“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周洋等18人评为“优秀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分子”。

(三)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

在组织好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同时,开展好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加强“莫文隋”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广大青年团员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的系列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正常开展下去。

1、今年暑期我院共有近700名同学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100%。其中,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包括1支校级重点团队、8支院级小分队在内的实践服务。学院选派高职称教师担任指导,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各支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带动了全院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我们的校级重点团队—“村官面对面”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徐州、宿迁等苏北五市,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的评优。各支院级团队也是紧扣专业以及时事热点开展社会服务。“情系村小”爱心助教在南通郊区的雁滨小学举办了“心系乡村教育,情牵受灾儿童”的主题活动。队员们的辛勤付出,为他们延续了八年的光荣历程书写了新的篇章。音乐专业的学生赴如皋丁堰慰问了敬老院的老人,活动得到了团省委、团市委和学校领导的关注;四川的地震灾情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我院教育技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寻访救灾英雄的调查团队,用精心制作的专题片记录下心目中的英雄;学前专业的学生来到南通市社区,宣传早教知识,为家长答疑解难,还开展了亲子关系、隔代教育的调查;“手制风筝心系奥运”实践小分队来到南通风筝博物馆,学习风筝制作,领略天人和谐的风筝文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组成了“牵手”家庭教育调查小分队、“走进家庭教育”咨询宣传小分队。这些实践服务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此外,我院周寰寅等三名同学分别在如东团县委、南通市虹桥街道和新城桥街道参加挂职锻炼,他们的勤恳工作得到了实践单位的高度肯定,也为学校争了光。我院的实践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共有43篇宣传报道和体会文章被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校内外媒体录用,实践单位纷纷寄来了感谢信。同学们结合专业阅读了大量的有益书籍,撰写读书笔记,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根据学院编订的提纲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我们编印了九本成果集,制作了一部专题电视片,将活动的体会和感悟加以总结交流。

08年暑期社会实践我们获得了各级表彰:朱珠同学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陈佳等同学撰写的《苏中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调

6 查研究报告—-以南通大学、扬州大学2007届毕业生“村官”为例》获得省级优秀调查报告;“村官面对面”实践小分队在2008年南通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中被评为先进集体;南通大学2008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彰中,教育科学学院被评为先进单位,“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被评为先进集体,王蓉等6名同学被评为先进个人,陆健裔等3名同学被评为暑期挂职锻炼先进个人。

2、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系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提倡“每周奉献一小时”,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形成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态势,以“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的工作成绩为模范,不断壮大我院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莫文隋”志愿者行动的示范群体。组织“爱心使者在行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开展了“3月份学雷锋、学莫文隋”实践服务活动,如社区共建工作、“心系灾区”募捐活动、“环保行动”植树活动、“学习雷锋好榜样——身边的好人好事”征文活动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和发动了多次学生募捐活动,共募集捐款两万多元,此外,三月份还募集了衣物四百多件、捐款一千多元,资助了南通市文峰街道的贫困家庭。11月份,我们为学前071班患白血病的李双双同学向全校各个学院发起了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近十万元。本学期我院学生参加无偿献血者60多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同学更是踊跃报名参加无偿献血。做好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我院大学生志愿者的宣传发动与组织报名工作,我学生积极报名,共有两人将参加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的志愿服务。

共青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

2008年12月16日

第7篇: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班招生简章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是拓宽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应广大学生的要求,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办教师职业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班(浙江省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每年4月和10月进行,培训班每年春、秋举办2期),帮助非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尽快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以便从事教育工作。

一、报考条件:宁波大学在校大

三、大四学生

二、证书性质:“教师资格证书”由浙江省教育厅颁发,全国通用

三、培训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四、培训师资: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授课

五、培训费用

培训、考务等各类费用合计410元。

其中:培训费:250元;考务费:96元(每门48元,共2门),准考证制作费15元,共111元交宁波市自考办;教材等资料费约50元,按实际价格收取。

六、培训时间、地点和考试时间

培训时间:每学期开学开始,上课时间安排在双休日(5个双休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培训地点:宁波大学校内

考试时间:每年2次, 4月份的倒数第二个星期天、10月份的倒数第一个星期天

七、报名办法

报名时请携带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寸彩照2张,凭中国邮政储蓄卡缴款条报名,邮政储蓄卡号:603328023200069485桂圻

八、报名地点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办(宁波大学西校区博观楼303室,桂老师);

2、宁波大学校本部3号楼314室(每周三下午1:30——4:00)

九、报名时间:每年2次,上半年5月1日——7月10日 ,

下半年11月1日——1月10日。

热线电话: 87600718(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办公室)87600057(学工办)咨询短号: 620793(桂老师)696913(孙老师)

详情登陆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网站:http://jsjy.nbu.edu.cn/

注意事项:

1、凡通过宁大教师教育学院培训班获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通知单》的同学,可申请获得宁波大学创新创业0.5学分(具体详见背面附件《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2、申请教师职业资格证主要流程:

1)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宁大教师教育学院办理)、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宁大教务处办理)——2)毕业后到教育局申请,试讲合格(教育局办理)—-3)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浙江省教育厅颁发,全国通用,终身有效)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附件: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考试办法》要求,经宁波市教育考试中心同意,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办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根据宁波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决定》(宁大政〔2007〕99号)的要求,制定本考核管理办法。

1、凡参加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培训的学生;

2、培训期间遵守考勤纪律,不无故缺勤者;

3、学习态度端正,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者;

4、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通知单》者。

以上4条同时具备的考生,依据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资格培训中心提供的培训纪律考核证明和《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通知单》,可申请获得宁波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培训活动)学分(0.5学分)。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小组

2009年5月

第8篇:青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青岛大学夜大学2010级本科毕业生毕业相关事宜的通知

2012年11月11日

一、2010级本科毕业生(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 请于此日中午 11:30----13:30到麦岛中心校区西四教420值班室领取、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勿折叠,11月18日交回。

(一)填写格式:

学 校 青岛大学

专 业 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 、法学

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学习形式

及 学 制 业余 3年 姓 名 张三

填表日期 2012年12月30日

(二)填表要求:

1.表内所列项目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填写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字迹清楚。

2.表内所列项目,要全部填写,不留空白,如无该项情况,应写“无”。 3.“本人学历及社会经历”自小学时起,依时间顺序详细填写,年 月要衔接。

4. “自我鉴定”不少于400字,须本人签名,填写日期为201

2 年12月30日。

二、2010级本科毕业生(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核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信息一览表》,要求本人填写空白处,一律用正楷字体,并逐一核对各项打印内容,确认后签字。

核对要求:

(一)各项均为必填项,不可空缺。填写内容须规范,字体工整,专业名称用规范全称,不要用计算机、人力、国贸等简称。

(二)务必严格核对,若有出入,请将正确信息填入此表,并在备注写明;如:转学(何校转入)/会计学转国际经济与贸易/业余转函授/姓名变更/身份证号变更/身份证号升位。

(三)如不认真核对、填写,出现问题,责任自负。

三、2010级本科毕业生(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电子采集信息。

(一)着装要求:着浅色上衣

(二)时间:11月11日 中午

10英语本/10法学本 11:30----12:00;

10会计学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 12:00----12:30; 10国际经济与贸易本/10人力资源管理本 12:30----13.30

(三)地点:西四教 博知楼, 420值班室 2012年11月18日

一、毕业考试11月18日,(考查课11月11日随堂考);

二、毕业考试当天,须交以下材料(夜大老师到教室收取)

(一)有姓名变更、姓名不一致的学生:

若属于曾用名,需提交户口本内页(原件)或者户籍证明。

若为报名时误报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及户口本内页(原件)

或户籍证明(证明此身份证号所有者确为此姓名)。

(二)《毕业生登记表》,请填写清楚、完整,保持平整,请勿折叠。

2010级法学本学生毕生登记表请交法学院屠老师。

2012年12月2日

一、 毕业前大补考试12月2日。

二、 成绩查询:2010级本科学生可在11月11日、11月18日课间,

到西四教420值班室,查询前五学期需补考课程。

望周知。

青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学办

二〇一二年九月一日

第9篇: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计算机网络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

1、 Internet中发送邮件协议是( )。

A、FTP B、SMTP C、HTTP D、POP

2、 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是( )的功能。

A、传输层 B、网络层 C、应用层 D、数据链路层

3、 一个C类地址,最多能容纳的主机数目为( )。

A、64516 B、254 C、64518 D、256

4、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太网无法保证发送时延的准确性; B、令牌环网易用光纤实现; C、令牌总线网的协议较复杂; D、三种局域网标准互相兼容。

5、 两个中继器连接的10BASE2网络结构中网络最长布线长度为( )。 A、740m B、555m C、2000m D、1500m

6、 能够使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是下列那种协议的功能。( )

A、IP B、HTTP C、ICMP D、TCP

7、 下列设备中,可隔绝广播风暴的是( )。

A、交换器 B、网桥 C、MODEM D、路由器

8、 下图所示模拟信号的波形为哪种调制方法( )。

A、幅度调制 B、频率调制 C、绝对调相 D、相对调相

9、关于数据交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线路交换面向连接; B、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具有更好的网络响应速度; C、报文交换无存储转发过程; D、分组交换有存储转发过程;

10、关于微波通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较高的带宽和抗干扰性; B、易受地表障碍物限制; C、易受恶劣气候影响; D、隐蔽性好,不易被窃取。 11. 路由选择是( )的功能。

A、网络层 B、传输层 C、应用层 D、数据链路层 12. 滑动窗口协议用于( )的协议。

A、差错控制 B、流量控制 C、拥塞控制 D、链路管理 13. 路由器作用于( )。

A、数据链路层 B、物理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4. Internet中发送邮件协议是( )。

A、FTP B、SMTP C、HTTP D、POP

15.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 )。

A、资源子网 B、通信介质 C、通信子网 D、路由器

16. 两个中继器连接的10BASE2网络结构中网络最长布线长度为( )。 A、555m B、740m C、2000m D、1500m 17. 下图所示数字信号的波形为哪种编码方法( )。

A、不归零编码 B、曼彻斯特编码 C、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D、均不正确

18. 关于DN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节点能识别父节点的IP地址; B、DNS采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C、域名的命名原则是采用层次结构的命名树; D、域名不能反映计算机所在的物理地址;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叙述那些是UTP的特点( )。

A、抗干扰性比同轴电缆强; B、 抗衰减性比同轴电缆差; C、适用于星型结构网络; D、 易安装。

2、关于数据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路交换面向连接; B、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具有更好的网络响应速度; C、报文交换无存储转发过程; D、分组交换比线路交换适时性好。

3、关于微波通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具有较高的带宽和抗干扰性; B、易受地表障碍物限制; C、易受恶劣气候影响; D、隐蔽性好,不易被窃取。

4、下列IP地址中可供分配使用的是:( )。

A、31.269.19.0 B、201.35.6.255 C、199.98.0.0 D、138.138.255.0 E、121.98.0.0 F、127.0.0.1 G、10.10.10.10 H、189.3.10.255

5、某主机的IP地址为139.89.206.1,子网掩码为255.255.224.0,有如下四台工作站(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24.0),则,与该主机在同一子网的是( )

A、IP地址为139.89.194.8 B、IP地址为139.89.217.2 C、IP地址为139.89.242.1 D、IP地址为139.89.189.10

三、填空:

1、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2、当信道的容量远大于信号的传输速率时,可采用________多路复用技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3、串行数据通信有三种不同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协议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数据链路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层。

6、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其产品符合_____________标准。

7、物理层所确定的传输媒体接口的特性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HDLC帧按控制字段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9、常用的有线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

10、 数据交换技术可分为_____________、报文交换和_____________三种。

11、 当信道的带宽远大于信号所占据的带宽时,可采用____________多路复用技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12、 FTP、IP、TCP协议分别用于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和_____________层。

13、 常用的防火墙技术可分为 和 两类。

14、 物理层具有四个特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TCP协议、IP协议、FTP协议分别作用于原理体系结构的_______层________层_______层。

16、 常用的防火墙技术可分为 和 两类。

17、 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的数据传输服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四、简答题:

1、简述网络层所提供的两种服务. 2、简述CSMA/CD的工作原理. 3、什么是协议,协议有哪三要素? 4、简述停止等待协议的工作原理。 5、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6、简述三种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特点。

五、计算题:

1、设发送端要传送的报文码比特序列为:100010010111,生成多项式:G(x)=x+x+x+1 求:CRC校验码比特序列。

2、设有一个带宽为3k的理想低通信道,若一个码元携带4bit信息量,求其最高数据传送速率。

3、设有一个带宽为3.5k的理想低通信道,若一个码元携带3bit信息量,求其最高数据传送速率。

六、基带传输中采用哪几种编码方法,请用这几种方法对数据“01010011”进行编码。

七、频带传输中采用哪几种编码方法,请用这几种方法对数据“01010011”进行编码。

八、某数据报片长度位4000字节(固定首部长度)。现经过一个网络传送,此网络能够传送的最大数据长度为1500字节。问应当划分为几个数据片?各数据报片数据字段长度为多少?

九、有网络如下图所示,链路旁边的数字代表链路长度。求:从节点A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树,以及节点A的静态路由表。(12分)

542十、网络如下图所示,链路旁边的数字代表链路长度。求:从节点A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树,以及节点A的静态路由表。(12分)

十一、某公司申请到的IP地址为:196.135.99.0,为便于管理,需建立4个子网,试给出解决方案。

十二、某公司申请到的IP地址为:201.99.0.0,为便于管理,需建立4个子网,试给出解决方案。

十三、某公司申请到的IP地址为:193.180.0.0,为便于管理,需建立4个子网,试给出解决方案。

上一篇:导游业务练习题下一篇:教育科研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