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思想宣讲背景

2022-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新思想宣讲背景

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来宾市财政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时代财政工作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广西 “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了“五个扎实”新要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广西新使命新要求为指导,以新兴地级城市——来宾为焦点,对来宾市财政运行现状、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行综合评价,借鉴陕西榆林和江苏江阴的财政改革创新模式,提出适合来宾市的财政创新举措。

[关键词] 新时代;财政;创新发展;来宾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1. 063

[

1 引 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据此,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新时代财政工作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了“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这是对新时代广西发展的精准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西篇”,也是广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坐标和路线图。为此,广西财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助力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加快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决定》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大力推进思想再解放,破因循守旧思想、立改革创新意识,破封闭狭隘思想、立开放合作意识,破安于现状思想、立开拓奋进意识,破甘于落后思想、立创先争优意识,破畏首畏尾思想、立敢闯敢干意识,破等靠要看思想、立主动作为意识,持续推动解放思想走深走实,只要是不违反中央规定、法规不禁止的,只要是发展有需要、基层有呼吁、人民有要求的,只要是别的省份能做、广西自己能定的,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2014-2017年,来宾市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虽然2018年比上年增长了5.2%,但财政持续增收的基础非常不牢固。而且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的环境下,来宾市经济也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非常大,特别是工业发展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停减产企业较多。尽管来宾市大力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使一些新引进企业实现了一定的产值,但短期内尚难以发挥税收拉动效应,而且在税改政策实施初期乃至一段时间内,必然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产生冲击,影响来宾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建地级市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效为原则,对标先进,精心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新举措。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有关财政改革创新的相关论述多集中于对财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尤其关于财政分权理论的相关著述颇丰。

早期西方财政学的学者主要从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空间特点入手,论证多级政府以及财政分权的必要性。Tiebout( 1956)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文中提出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最初的相关理念,分析了在特定条件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分拆成不同层级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Oates(1972)通过社会福利最大化均衡模型,认为某种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优越于中央政府。斯蒂格勒(1995)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正性两个角度证明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到20世纪80年代,财政分权理论有所扩展,融入了政治学、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等。Rosen(1995)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和鼓励竞争角度来阐述政府分权。Diego Romero-ávila and Rolf Strauch(2008)运用欧洲 15 国财政数据,探究财政改革与欧洲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财政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不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财政分权实践产生的经济效果。Gattiand Fisman(200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财政分权能有效制约政府官员腐败行为。Giovanni Facchini and Cecilia Testa(2007)分析了巴西财政分权与地方均衡发展的关系。Andrew Feltenstein and Shigeru Iwata(2005) 对中国的财政分权和宏观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20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中国,财政分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却是以牺牲价格的平稳运行为代价。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级政府的财政分权,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必要性,以及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鲜少探究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主要从财政制度创新、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

(1)地方财政困难主要源于制度缺陷。贾康和白景明(2003)认为当前中国地方财政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于现代化转轨过程中财政制度安排的问题。阎坤(2004)认为地方财政的问题本质上市制度创新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贾康和白景明(2007)认为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我国地方财政所存在的制度缺陷之困难。周黎安 等(2008)则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没有赋予地方独立的税权;分权没有在地方层次上形成水平制衡。

(2)财政分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认为财政分权可提高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资源份额,提高地方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张军(2007)发现财政分权对基础设施等硬性公共品供给具有促进作用。刘小勇(2009)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省以下财政分权度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吴丽莉(2018)从某一社会现象入手分析当前地方财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深入改革和追求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刘秀婷(2019)则从预算管理体制的角度提出制定合理科学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佘坤(201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看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体系存在明显缺陷等问题,提出要权责分明、加强财政监督力度等改革创新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提出了财政改革创新必须是制度创新;近几年主要集中于通过研究税收结构、预算制度、财政支出结构等优化进行财政改革创新,目前尚未发现有从新时代新财政思维视角分析地级市财政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文献。

基于文献梳理,本文尝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财政理论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来宾市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并探讨来宾市财政走出困境的创新举措。

1.3 研究路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路徑

本文研究路径如图1所示。

1.3.2 研究内容

首先,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新发展理念,厘清新时代背景下财政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重构财政职能,作为来宾市财政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其次,运用该理论对来宾市财政运行现状、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综合评价。来宾财政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财政收入偏低、税源结构及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等。主要成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开放合作力度不足,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均并存等。

再次,总结梳理国内资源富集地榆林财政改革创新模式以及新农村建设模范的江阴模式等与来宾市发展有相似地区的财政创新发展举措,为来宾市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最后,基于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及经验借鉴,结合新时代财政新要求,提出来宾市财政创新五个方面举措:一是保稳定,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二是促发展,着力增强财政“造血”功能;三是重衔接,提高财政资金安排前瞻性;四是强调控,积极稳妥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五是严把关,提升入驻企业财政贡献度。

2 新时代的财政理论

2.1 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对财政的新要求

(1)基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部署,各项财政工作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

(2)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各项财政政策必须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效性,支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基于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财政投入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基于民生改善要求,财政分配必须突出公共性、公平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5)基于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财政运行的效率。财政干部必须加强大数据应用等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

2.2 财政新要求背景下的财政职能重构

财政职能是财政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西方现代财政理论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角度,认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是财政的三大职能。在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我国财政应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监督管理四大职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丰富和深化。

2.2.1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要树立科学的市场平台观,“将市场视为交易平台,国家作为市场政治边界的规定者;政府是市场的参与者,是社会经济体内在的成员,也是国家的‘受托人’,其行为受国家的规范;企业、法人等社会组织成员与自然人成员也都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公共部门为实现其公共价值最大化而进行市场活动;私人部门则为了私人价值最大化而进行市场交易;第三部门为了社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运作”。市场是价值创造的平台,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均是市场平台的参与主体之一,避免将政府与市场对立;以新市场财政学的市场平台观指导资源配置,使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并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能。

2.2.2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拥有的国民收入发挥直接与间接影响,从而实现收入分配上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经济公平突出的是效率原则。社会公平则追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应维持在人们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履行,以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公平为准则,其目的是通过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来缓解市场分配不公及其一系列矛盾,进而协调社会分配关系,以求得社会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中稳步、和谐发展。

2.2.3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是指一定时期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具体表现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主要体现为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施加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实现均衡。

2.2.4 财政监督管理职能

财政监督是财政透明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财政监督职能的实现机制包括:监督管理宏观经济的运行,及时反馈信息,发出预警信号;监督管理微观经济的运行,规范财政、税收、会计法规等经济秩序;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自身工作,实现财政运行法治化、规范化。

总而言之,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更强调“市场平台观”,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并以市场平台参与者身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维护公平、有序、高效运转的市场环境。资源配置职能是其他职能存在、运行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资源的直接安排,本身也具有资源配置的功效。财政收支本身并不天然地具有促进公平实现的机制,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应更多地考虑公平,通过合理适度的政策安排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实质上也是以资源配置为基础,在一定的财政收支安排和政策刺激之下得以实现的。而财政监督职能,是对经济主体及政府部门自身的监督管理,也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中。财政监督职能是确保政令畅通,及各项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新思想背景下要推进“互联网+财政”的财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并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和问责力度。

3 来宾市财政运行的现状、困境及成因

3.1 来賓市财政运行现状

2017年以来,来宾市积极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稳财、管财“六篇文章”,加快打造新型财政,在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财政运行状况良好,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就初步建立、债务风险安全可控,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接近尾声;存量资金盘活、收回及使用工作顺利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等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明晰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并加快落实等。

如图2所示,2014-2017年,来宾市财政收入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1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50.73亿元,同比增长5.2%,财政收入下降趋势才得以扭转。2014-2018年,来宾市财政支出均呈现增长的趋势,2016年财政支出较上年增长达14.6%,2017年财政支出较上年增长达11.7%;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183.33 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目标196亿元的93.5%,财政支出总量创历史新高。

3.2 来宾市财政运行面临的困境

3.2.1 财政收入偏低、税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来宾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滞后,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区14个设区市中倒数第一位。

如表1所示,2014-2018年以来每年财政收入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比均超过50%,且波动较大;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较大且波动也大。2018全年全市财政收入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4亿元,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7.13亿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29.8个百分点。17个税种有11个税种实现增长,5个税种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如图3所示,从财政总收入结构来看,依赖于转移性收入。从一般预算收入结构看,依赖于税收收入。从税收来源看,2017年税收来源中增值税(含国内及改征)占比46.5%,企业所得税占比9.6%,而房地产和土地资源相关税收高达35.2%(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详见表2所示。这些税源易受宏观经济影响及资源稀缺性制约,从而税收收入波动大、不确定性高,税收可持续性难保障。

3.2.2 税收收入不稳定

如图4所示,2014年来宾市税收收入41.71亿元,到2018年来宾市税收收入17.13亿元,一直处于总体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非常不稳定。2015年较2014年税收收入下降了5.9%,2017年较2016年税收收入更是下降达到了22.7%,2016年较2015年、2018年较2017年税收收入有所增长,但是涨幅不高。

3.2.3 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

如图5所示,2014年到2018年以来,来宾市每年的财政支出均超过12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32%;其中2016年来宾市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达14.6%,而2016年度全国财政支出增长率仅为6.4%,广西财政支出增长率仅为10%;2017年来宾市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11.7%,而2017年度全国财政支出增长率仅为7.7%%,广西财政支出增长率仅为10.6%;2018年来宾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3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3.2.4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来宾市各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农林水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占比较大。如图6所示,2016-2018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均超过17%,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均超过15%,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均超过12%。但是,对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交通运输支出的比重较小,都没有超过5%。而且,从教育事业与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投入比例来看,与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3.2.5 财政风险日益加重

建市以来,来宾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扩大内需及加大民生投入的决策部署,实施了一大批城建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民生工程,但受历史条件等限制,财力有限,资金多依靠举借债务等方式筹措,因此形成比较高的政府债务余额。如图7所示,2015年以来,市本级通过自治区发行政府债券置换一、二类债务,将平台公司大部分债务转换成政府债务,虽然缓解了短期还债压力,但债务总量不变,只是利用长期低利率债券置换了到期高利率的债务,仅仅优化了债务结构。由于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很难挤出财力化解债务,政府债务率下降非常困难。

3.3 来宾市财政运行困境的成因

3.3.1 历史因素

来宾市经济体量经济及增速仍处于“双低”。2002年建市之初,来宾市GDP仅147.71亿元,2018年来宾市GDP为710亿元。如图8所示,2014-2018年,来宾市年均GDP为614.35亿元,广西全区年均GDP为18 293.98亿元,来宾市占比仅为3.36%。如图9所示,2014-2018年,来宾市年均GDP增速为5.6%,低于广西全区年均增速7.6%,低于全国年均增速6.9%。

经济总体态势依然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均较低,农业的深加工及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低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均的问题,如水利、城市排水防涝、“最后一公里”水电气路、生态环保治理等仍是薄弱环节,进而阻碍了招商引资能力。

在空间经济发展布局上,各个环节缺乏跨区域的产业链式延伸和分工合作,进而使得县域之间、中心城市间存在同业并存,竞争无序的状态,难以做到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协同联动,难以做到紧密结合。

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直接来源,来宾市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市本级及所属各县(市、区)财源基础薄弱,财力小,财政自给率较低;同时,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需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财政支出刚性不断增强,刚性支出不断膨胀,收支矛盾日益尖锐,财政平衡压力巨大。

3.3.2 财政体制因素

(1)严重依赖上级补助,财政自给率偏低,并且存在“吃大锅饭”“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倾向,对发展经济积极性不高。如表3所示,以2016年为例,来宾市全市和市本级财政收入分别为155.85亿元和31.12亿元,相对2015年,其增长率分别为8.64%、9.00%,有所增强,但由于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不断下降,来宾市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2016年来宾市全口径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为68.27%,市本级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2.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不高。2016年来宾市全市及市本级下的上级补助收入占财政收入分别达75.99%和51.96%,过分依赖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自给率方面,2016年来宾市全市和市本级分别的值分别为19.01%和37.02%,自给率严重偏低。

来宾市还没有形成良性的财政收入体系,仍然依靠蔗糖、电力、冶炼等支柱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此,糖价格波动以及降水量对水力发电的影响波动,直接影响税收收入。

本数据来源:来宾市财政统计信息网

(2)财政绩效管理方面。虽然来宾市出台了《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但是主要是针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缺乏对预算收入绩效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尚未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有待加强。2018年,来宾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33亿元,5 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34.9%,但是2018年市本级财政投资项目预结算评审仅为410个,送审金额仅为25.62亿元。2017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7.64 亿元,只完成了年初预算的86.8%,下降 8.9%。

(3)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来宾市仍然存在对县区的管理衔接不够顺畅,市级管理及监督责任弱化,对所辖县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大,上级财政对收支缺口弥补仍然存在不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仍然存在不匹配。

3.3.3 社会发展因素

近年来,来宾市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工资总额增长速度较快,支出人均数也不断提高,人员经费的快速增长挤占了正常工作的经费支出,加大了行政成本。

同时,来宾市作为新建市,市本级的社会事业发展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费用;为了筹措更多的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又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与运营融资平台。

4 先进地市财政创新发展的典型模式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春天,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先进示范,它们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我们选取现阶段对来宾市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的陕西榆林、江苏江阴两地进行学习。

4.1 陕西省榆林市财政的做法——资源税征收方式改革

陕西榆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岩盐,已形成了以能源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經济运行系统,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植被破坏,地面沉降等问题,并且资源价格低及资源浪费严重。

榆林财政通过制订资源回收率的评价标准,构建资源回收率与资源税的反向关系,加大资源税执法力度,同时,增加矿区使用费,耗竭补贴,特别收益税,合理分配国家与地区资源税比例。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榆林财政收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2 江苏省江阴市财政的措施——巧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

江阴撤县建市32年来财政极力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好政策引领、资金扶持、减税降费“组合拳”,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基金、开放型经济奖励资金、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创新资金等科技金融手段引导和支持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关鍵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实现各类专项撬动杠杆的基金超过70亿元。

4.3 对来宾市的借鉴与启示

(1)培植新税源。来宾市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并已具备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在绿色财政收入方面,可注重对“生态+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健康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等绿色税源的培植,发掘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绿色税收比重。

(2)市场化运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示范作用, 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可使用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直接股权投资、PPP、贷款贴息等方式, 加快推进来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3)税收征收方式调整。目前来宾市主要以电力、制糖、冶炼、铝综合加工等产业为主,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但目前面临着“增产不增收”问题,可通过产能与税收挂钩、资源消耗与税收挂钩等方式调整,形成“以财养财”,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

5 来宾市财政创新举措

5.1 保稳定,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

足额安排来宾市本级并指导县(区)财政定额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运转经费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民生支出。考虑减税降费基层财政困难因素,加大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强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加大财力调节力度,优化来宾市横向、纵向财力格局,确保全市不发生“三保”特别是工资发放风险,给来宾市财政经济运行打好“强心剂”。

5.2 促发展,着力增强财政“造血”功能

建立财政增收奖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对产业发展好、收入增长优的县(区)加大补助力度,鼓励其加强招商、培植财源、升级产业,激励其加快发展。财政支出不仅要保基本、促均衡,还要强激励、促发展,“以财养财”,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在财政支持发展上,既要使政府能够分享产业、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又要注重防范财政风险,控制在财政可承受风险范围之内。注重使用市场化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综合使用投资引导基金、直接股权投资、PPP、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分类施策。

5.3 重衔接,提高财政资金安排前瞻性

推动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和行业发展规划,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前,部门要完成项目的储备工作。对具备实施条件符合入库的项目要及时纳入部门项目库,作为部门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的备选项目。将来宾市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门、行业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提高政策和规划的可实施性。部门、行业规划确定的项目要与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申报预算的项目要从纳入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的项目中选取,严格按照中期财政规划控制项目规模,依据政策优先次序安排,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节奏和力度,促进政策与预算相结合,增强中期财政规划约束力,提高预算的前瞻性。

5.4 强调控,积极稳妥化解财政运行风险

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加大财政暂付款清理消化力度,使库款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对财政运行中可能的风险因素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确保财政运行高效优质、安全稳健。

5.5 严把关,提升入驻企业财政贡献度

针对当前来宾市财税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产业税收贡献率过低等“增产不增收”问题,考虑将财税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标准。引进项目前,就精准测算项目存续期间财税贡献额,避免招商引资财政投入巨大而税收贡献较少的问题,要统筹当前和长远,收入与成本。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土地出让收入优惠等财税优惠政策要与项目、企业的财税贡献度挂钩。

主要参考文献

[1]鹿心社.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扩大开放 担当实干 奋力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J]. 当代广西, 2019.

[2]李俊生, 姚东旻. 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市场财政学的“国家观”“政府观”及其理论渊源[J]. 财政研究, 2018.

[3]戴运龙.在新时代再创广东财政改革发展新局[J].中国财政,2018(7):22-23.

[4]李世泽.越是后发展欠发达,越是要思想再解放[J].当代广西,2019(8):56.

[5]陈贻泽,董文锋,魏恒.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在南宁举行 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 鹿心社陈武讲话 蓝天立出席[J].广西经济,2018(12):15-17.

[6]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J].财政研究,2003(8).

[7]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J].财贸经济,2004(8):20.

[8]贾康,白景明.财政的扁平化改革和政府间的事权划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9]周黎安.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差异:一个理论假说及其证据[J].新余高专学报,2008(8):5-6.

[10]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7.

[11]张军,高远,傅勇,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J].经济研究,2007(3).

[12]刘小勇.经济增长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D].濟南:山东大学,2009.

[13]吴丽莉. 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事业制度创新 ——基于六安教师上访事件的深层次反思[J].地方财政研究,2018,168(10):51-56.

[14]刘秀婷. 探讨新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9(6).

[15]佘坤.浅议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8(24):168.

[16]Charle M 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 64(5):416-424.

[17]Oates W.Fiscal Federalism[M].New York,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35.

[18] [美]乔治·斯蒂格勒.地方政府功能的适用范围[M].黄挺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9]Harvey S Rosen:Public Finance[M].4th edition.NewYork,NY:Mc GRAW-Hill,1995.

[20]Diego Romero-ávila,Rolf Strauch.Public Finances and Long-term Growth in Europe: Evidence from a Panel Data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24(1):172-191.

[21]Gatti R,& Fisman R.Decentralization and Corruption: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J].Journa 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3(3):325-345.

[22]Giovanni Facchini,Cecilia Testa.Fiscal Decentralization,Regional Inequality and Bail-outs: Lessons from Brazil's Debt Crisi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7(3).

[23]Andrew Feltenstein,Shigeru Iwata.Decentralization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China:Regional Autonomy has its Cos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6(2):481-501.

作者:骆平原

第2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新探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新时代的新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新特点,表现出新矛盾。新时代,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老师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清晰地认识思政工作中的新矛盾,拓展思路,积极投身新的实践探索,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代 新特征 新矛盾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新的特点和矛盾。同时,新的特点和矛盾也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辅导员老师要善于运用新方法、新“平台”解决目前工作中的新矛盾。

1 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1.1 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多样性和互通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日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课堂、实验室、微博微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组织等都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协同机制逐步显现,工作阵地呈现多样性。同时各个工作阵地具有互通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阵地的施教者具有互通性,例如,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可能是学生科研的指导老师;素质选修课的老师可能是学生的辅导员老师,或是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或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而微博上与学生互相关注的有可能是这些阵地中的各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各个阵地的工作内容具有互通性,不同的阵地针对同一件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意义的具体事件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加以强化和巩固。

1.2 辅导员角色的多样性

正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多样性与互通性,带来了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角色的多样性。除了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可能同时承担课程教师、社团指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网络管理员等多重角色,对辅导员工作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充分和不平衡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关注的重点领域,除学习以外,主要集中在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社团与学生组织活动、网络游戏等方面,对国家大政方针,时事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的关注度和学习认知的主动性极不充分,且关注程度在个体上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导致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与学生不在同一“话语体系”的境况,从而导致思政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4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学生回应的阵发性与抵触性

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也导致了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应存在阵发性甚至是抵触性。学生往往只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才会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回应,而对于某些教育的回应,尤其是涉及价值判断时,学生有时会因为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辅导员老师对某一事件的反应不及时,没能及时引导丧失“话语权”,从而导致学生对教育引导工作的抵触。同时,学生对传统宣讲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存在极强的抵触性。

2  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矛盾

正是由于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特点,决定了新时代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一系列的新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2.1  思想政治工作的抽象性与大学生具象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为召开班会、座谈会宣讲政策,或在本年级开展主题讲座或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和内容都具有抽象性,但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具象化的,他们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具象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国家大事,国际要闻,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社会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学长学姐。具象化的教育载体更具有说服力,效果也更为深远和持久。但就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采取传统教育方式的仍然居多,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2.2  工作阵地多样性和角色多样性与辅导员个体“知行统一”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多样性导致辅导员老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也存在多样性。可能是辅导员老师,也可能是任课老师、课题指导老师、或社团指导老师等,虽然所有的角色最终承担的都是思想政治工作,但也要求辅导员在不同的角色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但辅导员作为一个工作个体,又具备“知行统一”的特点,即一个角色一个认知一种工作。二者的矛盾就可能导致辅导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可能产生“混淆”,可能在社团指导中采用了任课老师的教育引导方法,反而导致思想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3   面对新特点,解决新矛盾,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

面对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矛盾,我们要善于在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和把握自我的基础上,善用新特点,解决新矛盾,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1    常常借“事”用“势”,树身边的榜样,具象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阵发为常態”,变“不充分不平衡为主动”

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是具象化的,这也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具象化地开展工作,也就是将工作融入具体的人和事中去。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借“事”用“势”,树立身边的榜样。例如,向所带学生推荐好的新闻类App,并每周在年级微信或QQ群中用五分钟时间回顾上一周发生的“大事”“大势”,每个月和同学一起开展“时事小论坛”“传统文化我来说”“小区大事”“名将之约”等主题多样、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将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回应的阵发性变为常态性;梳理学生身边的“榜样”,如借助已经毕业并在支教、精准扶贫第一线的优秀校友院友资源,通过“视频会,走基层”的活动,使学生对榜样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通过具象化的榜样走进基层,从而引起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3.2  把握多角色,以一个角色为统筹,多维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的多角色,可能会给工作带来矛盾,但把握好多角色,也会给工作带来突破。在工作中,辅导员老师要把握好工作的多角色,始终明确“辅导员”这一居于统筹地位的角色,以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内容为中心,在其他角色中,多维度地做好“輔导员”角色的有益补充者,将传统思政工作方法与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多维度的工作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辅导员个体身上实现多“平台”多阵地的教育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统筹,在不同的育人体系中,辅导员也能明确自身的位置,做到与其他系统的工作相辅相成。

3.3  学会融入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并占据思政工作的“话语权”

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主要集中于网络,并常以网络的形式展开。所以,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在融入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政工作的“话语权”。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敏锐的思政工作“嗅觉”,对于已经或者将会在网络上有所争议的社会问题、具体事件要及时发现,并善用微博微信对学生进行引导,牢牢占据思政工作的网络阵地,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还指出:“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要培养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上靠得住最为首要!”所以,辅导员老师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清晰认识思政工作中的新矛盾,拓展思路,积极投身新的教育实践探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育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7.

[6]沈壮海,王启刚,段立国.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张 莹

作者:付秋静

第3篇:关于加强农村宣讲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农村”几点问题的思考

【摘要】把党中央创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引申到“和谐农村”建设并将其与农村宣讲工作具体时间相结合,就能够有针对性地给广大农村乡镇的基层思想政治宣讲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具体实践中起到提纲契领、有的放矢的作用。“和谐农村”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的积淀,需要精心培养、长期积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者;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

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广大的农村,无论是生产力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错综复杂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主要集中在农村。特别是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一个是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整个社会发展和新时期广大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把“和谐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给广大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明确的定位。

一、创建“和谐农村”的具体含义

1、“和谐农村”首先应当充满活力

“和谐农村”的发展活力,集中体现在基层农村的每一个人(包括基层党支部书记、村委会成员、普通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社会必要要求在全社会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和谐”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舆论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層。”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农村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和谐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的不适应性,积极寻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农村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公平、公正的农村环境,倡导正气,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

公平和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性基础,只有坚持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社会生活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使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农村为本,要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按照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千方百计等鼓励农民进行自我教育,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调动其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3、“和谐农村”应是“有序”的

“有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民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遵循一定的民主形式就是有序。这就要求广大的基层农村宣讲工作者必须广泛了解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适应各种环境因素变迁的能力,随时调整结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宣传工作者要重视与基层支部、社会宣讲教育的结合,沟通个人、乡村、社会的关系,发挥广大农村参与对农村的评价,形成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使农村的宣讲教育由封闭型模式转变为开放型模式。

4、“和谐农村”是应是“安定”的

“安定”是指农村平安、稳定,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人们心里平和。“和谐农村”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以人为本。当前,广大的农村正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也有不少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里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等与这种巨大变化不相适应。所以广大基层宣传工作者,要引导广大农民正确面对各种变化,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形成整个农村社会统一而又独特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文化氛围。

二、宣讲教育工作如何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作用

1、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农村的党团组织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看主流,看到农村青年求发展、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要对他们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予以肯定,并对他们积极吸收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学习科学技术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的创新行到要宽容,要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和帮助,并鼓励他们敢于走出去,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取经,把市场的变动以及经济信息的流动及时地提供给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和大局,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乡村的构建活动中。

2、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路径选择

(1)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适应性,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提高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能力,做生产发展的促进者。“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前,农村之所以有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由于农村生产力没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利用体质改革的新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产这个大目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要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做生活富裕的引导者。和谐农村最终要落脚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产品生产真转变为消费者;其次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有针对性地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输出;再次要提高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学会用科技的方法致富。

(3)是要提高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做乡风文明的示范者。农村中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农村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提高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要加强对村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的新风气,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的侵蚀,大力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教育的全过程,使和谐农村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4)提高民主法治建设的能力,做管理民主的推动者。规范并推广“公推公选”等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实践证明,由基层党组织直接领导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的基层选举能够直接形成。实践证明,有基层党组织直接领导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的基层选举能够直接表达农民的意愿,有效沟通民意,加快和谐党群关系的形成。“公推公选”在村级层面开展得较好的地方,已经调动起了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以此为带动,推动基层民主的管理。

此外,要立足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实际,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根据农村社区和农村多种经济形势发展的新形势,打破原有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束缚。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在党员相对集中的一些行业协会中,依托协会设立党组织;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

作者:董金龙

第4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十九大精神宣讲稿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

——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X月 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国外的热切关注。

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英国《金融时报》就以《习近平:中国进入新时代》为题,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已‘进入新时代’。‛ 英国《卫报》刊发的报道指出:‚在篇幅很长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中国的雄心令人瞩目。经过过去5年的发展,各项喜人数据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日本《每日新闻》注意到,报告中用‚极不平凡‛一词,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反

腐败斗争、军事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每日新闻》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包括标题在内共出现这了37次,这个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新的历史定位的关键词。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中国的济、外交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正在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站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世界舞台中心的位置。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 么习近平时代,中国则迅速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在前进,显而易见的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将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全球进程的影响力。

按照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特别提出了‚全党要来一次大学习‛的学习贯彻要求。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指出,要牢牢把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的要求,精心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讲,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引导全党自觉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栌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全面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今天,我们就结合我们就结合实际,从以下方面来重点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坐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正是在准切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做出的,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如:在十八大刚刚闭幕时,就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规划了中国在21世纪中叶之前的国家发展轮廓。定义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随后又提止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十八大以来的种种都表明,中国正在以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缔造者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全文32000多字,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报告第一部分),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总结成就和经验;第二板块(报告第二至第四部分),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和新时代新思想;第三板块(报告第五至第十三部分),提出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的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

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文献和重大成果,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开创了新时代和新思想——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思想。

因此,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主题和核心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新思想的坚实基础

(一)为新时代奠定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十九大报告对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而这十大成就为中国进入新时代奠定了七大基础。

1.经济物质基础

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在6.5%-7%,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化率。在过去五年,已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建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政治与法治基础

五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基础

五年来,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4.社会民生基础

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其中,这6000多万人的稳定脱贫意味着他们不会再度返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关于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我再强调一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非常注重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所有贫困人口都要脱贫摘帽。2014年,全国有国家级贫困县592个,贫困人口7017万。也就是包括我乡4个深度贫困村,2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乡761户26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到2016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他还曾强调,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习近平同志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里说的‚老乡‛,指的就是农村的农民。如果农村贫困人口没有办法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5.生态文明基础

五年来,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6.国防和军队基础

五年来,我国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在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4年,我们又在古田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健全军费管理制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特点:第一,突出军事化。将七大军区改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体现了去行政化。第二,突出打仗。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对军兵种进行改革,以应对现代战争的新形势。现在,我国有六大军种‚陆海空火战联‛,‚陆‛是陆军、‚海‛是海军、‚空‛是空军、‚火‛是火箭军、‚战‛是战略资源部队、‚联‛是联勤保障部队。第三,陆军集团军由18个调整为13个,并启用新番号,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

一、七十

二、七十

三、七十

四、七十

五、七十

六、七十

七、七十

八、七十

九、八

十、八十

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团军。未来,我们还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7.全面从严治党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这一突出问题是什么?就是腐败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我们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我们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努力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五年来,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我们还发布红色通缉令,到目前为止,‚百名红通人员‛已经有48人落网。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为新时代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为新思想奠定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也为新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一段话概括的非常好,大家注意一下这里面有 ‚四个一系列‛和 ‚两个许多‛,涉及到了思想理论问题,比如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为新思想的孕育诞生做了充分准备,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形成五大发展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五大发展‛来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来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形成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都体现了时代特质和新内容。

2.形成治国理政新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命题,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专著,书名叫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但有中文版还出版了21个语种、24个版本在全球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3.形成‚四个全面‛新战略

习近平同志2014年12月

13、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气势。

4.形成‚两个布局‛的方针举措

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布局‛构成所有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新时代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新时代的内涵实质 1.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论述非常清楚地表明:新时代来了!

2.新时代的五大涵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五个是‛,就是新时代的五个方面涵义,可归纳为,伟大胜利的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们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不单要为我们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也要不断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3.新时代的必然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是随随便便地就来了,而是我们在长期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奋斗,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才迎来了新时代。我们要想理解新时代的必然性,就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发阶段。我们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因为没有经验,当时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是学苏联的。后来毛泽东同志发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不行,就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独立自主地走我们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也是倡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1978年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当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说,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从1989年开始,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个阶段。从2002年开始,胡锦涛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继续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向前推进。

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从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说,这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酝酿开始到逐步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具有必然性。

4.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的提法。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四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党的八大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次变化,1969年党的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就使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次变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次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有两大新意:一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从过去对某一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现在对多方面的要求。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非常科学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这一提法既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

5.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历史意义‛。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站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挺直了腰杆做主人。这就叫‚站起来‛。第二次飞跃是‚富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还比较穷。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第三次飞跃是‚强起来‛,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体现在什么方面?比如,在经济总量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再比如,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此外,我国不仅经济实力要强起来,在军事、文化等方面也要成为世界强国。

其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社会主义已有500多年历史。

1516年,《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那么,《乌托邦》中描述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人人劳动、大家都过着美好的生活。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那么如何实现?问题就来了。形象地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去求两种人:一是有权人,比如国家的统治者,劝说他们放弃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二是有钱人,说服他们把钱捐给社会。但实际上,要想说服有权人和有钱人把权力和财产交出来,建设社会主义,基本不可能。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办法实现。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第一次飞跃,也就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主张的所谓‚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点,相当于埋葬了社会主义。列宁对此进行过尖锐地批评,提出了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于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进入了现实社会主义时代。

前苏联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其社会主义发展有很大弊端,就是‚苏联模式‛体制僵化,生产发展很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此后,社会主义出现了很大危机,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并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使社会主义得到了新生。那么,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进行和发生了五个社会形态或者是说五个社会制度。首先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也自由,但生产力极为低下,食不果腹、衣不御寒。从原始社会向前发展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还是不足的,这样就产生了阶级,即奴隶主阶级统治与奴隶阶级,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的。从奴隶社会后来又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有一定自由的,社会生产也发展了,但是形成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制统治。之后,人类社会又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比起封建社会来说,生产力更是发展,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得到了一些权利,但从根本上说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制度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我们要建立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在1917年的苏联就已经建立来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呢?因为,1917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当然很有意义,但从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社会现实后,在生产力方面、体制方面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社会主义没有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始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开始超越资本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确实是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分析的新时代的内涵实质。

(二)新思想的内涵实质 1.新思想的形成

十九大报告指出,围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段话清楚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形成了。

2.新思想的定位

如何看待新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这段话是对新思想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党的又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3.新思想的‚八个明确‛

对于新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新思想的结构就是由这八个方面组成的。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新思想的‚十四条坚持‛ 新思想总共有‚十四条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十四条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5.新思想的‚四个伟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也就是伟大梦想。我们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用伟大梦想将其他三个伟大串在一起,进行分析阐述。

——伟大斗争。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讲到斗争,不是所有的斗争都是伟大的,之所以称其为伟大斗争,就是因为我们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些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伟大工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只有推进这个伟大事业,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

——伟大梦想。这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目标问题。在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在发表讲话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一是更接近了这个目标,再一个是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四个伟大‛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说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离开了党,离开了这个伟大工程,其他三个伟大都会落空,根本不可能实现。

6.新思想的主旨核心是‚四个自信‛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号召全党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也是新思想的主旨核心。

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能够走下去,并最终能够取得胜利。这个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碰到很多问题,有的人要我们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有的人鼓吹改旗易帜的邪路。因此,我们要做到道路自信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走我们自己的路。

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有自信。习近平同志很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我们必须强调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对于这个制度,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曾经做了一个分析,‚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们现在进行的制度建设是按照邓小平同志1992年提出来的时间表进行的,也就是在2020年前后我们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一种自信。中华民族有5000年多文明发展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我们讲的是‚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讲文化传统,离开了深厚积淀,就没有土壤,那只能沦为肤浅。

三、新时代新思想的前进征程

新时代开启新发展,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而这一新征程主要分两个时期推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还有三年时间,我们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的任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五项要求: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且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1.30万亿元,到2020年要翻一番达到80万亿元,而我们现在已达到80万亿元。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有一个具体指标,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到2020年要倍增超过两万元。而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达23821元。

第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时间表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共有30年,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阶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阶段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这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中心内容都是实现现代化,第一阶段是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者在成熟程度上所有区别。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延续了近70年。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国家。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被理论界称为‚第五化‛。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一方面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另一方面体现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述。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汇,就是五个规定,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富强是指经济强盛;民主是指政治进步;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社会、人民团结一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是指生态建设,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宜居。这五个规定,总体上对应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演进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放开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定只有两个。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增加了一个规定——‚富强‛。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到党的十七大又增加了一个规定——‚和谐‛。总而言之,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四个方面的规定。那么,党的十九大在这四个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美丽‛,强调生态方面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定就变为五个。

以上就是我围绕新时代新思想这一主题主线宣讲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内容。也是我在学习中深刻体会的,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谢谢大家!

第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十九大精神宣讲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国外的热切关注。

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英国《金融时报》就以《习近平:中国进入新时代》为题,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已‘进入新时代’。”英国《卫报》刊发的报道指出:“在篇幅很长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中国的雄心令人瞩目。经过过去5年的发展,各项喜人数据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日本《每日新闻》注意到,报告中用“极不平凡”一词,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反腐败斗争、军事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每日新闻》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包括标题在内共出现这了37次,这个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新的历史定位的关键词。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中国的济、外交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正在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站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世界舞台中心的位置。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习近平时代,中国则迅速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在前进,显而易见的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将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全球进程的影响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特别提出了“全党要来一次大学习”的学习贯彻要求。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指出,要牢牢把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的要求,精心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讲,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引导全党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栌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全面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今天,我们就结合我们就结合实际,从以下方面来重点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坐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正是在准切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做出的,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如:在十八大刚刚闭幕时,就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规划了中国在21世纪中叶之前的国家发展轮廓。定义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随后又提止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十八大以来的种种都表明,中国正在以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缔造者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全文32000多字,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报告第一部分),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总结成就和经验;第二板块(报告第二至第四部分),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和新时代新思想;第三板块(报告第五至第十三部分),提出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的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

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文献和重大成果,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开创了新时代和新思想——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思想。

因此,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主题和核心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新思想的坚实基础

(一)为新时代奠定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十九大报告对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而这十大成就为中国进入新时代奠定了七大基础。

1.经济物质基础

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在6.5%-7%,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化率。在过去五年,已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建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政治与法治基础

五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基础

五年来,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4.社会民生基础

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其中,这6000多万人的稳定脱贫意味着他们不会再度返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关于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我再强调一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非常注重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所有贫困人口都要脱贫摘帽。2014年,全国有国家级贫困县592个,贫困人口7017万。也就是包括我乡4个深度贫困村,2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乡761户26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到2016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他还曾强调,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习近平同志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里说的“老乡”,指的就是农村的农民。如果农村贫困人口没有办法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5.生态文明基础

五年来,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6.国防和军队基础

五年来,我国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在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4年,我们又在古田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健全军费管理制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特点:第一,突出军事化。将七大军区改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体现了去行政化。第二,突出打仗。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对军兵种进行改革,以应对现代战争的新形势。现在,我国有六大军种“陆海空火战联”,“陆”是陆军、“海”是海军、“空”是空军、“火”是火箭军、“战”是战略资源部队、“联”是联勤保障部队。第三,陆军集团军由18个调整为13个,并启用新番号,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团军。未来,我们还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7.全面从严治党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这一突出问题是什么?就是腐败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我们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我们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努力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五年来,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我们还发布红色通缉令,到目前为止,“百名红通人员”已经有48人落网。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为新时代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为新思想奠定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也为新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一段话概括的非常好,大家注意一下这里面有“四个一系列”和“两个许多”,涉及到了思想理论问题,比如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为新思想的孕育诞生做了充分准备,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形成五大发展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五大发展”来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来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形成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都体现了时代特质和新内容。

2.形成治国理政新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命题,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专著,书名叫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但有中文版还出版了21个语种、24个版本在全球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3.形成“四个全面”新战略

习近平同志2014年12月13、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气势。

4.形成“两个布局”的方针举措

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布局”构成所有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新时代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新时代的内涵实质

1.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论述非常清楚地表明:新时代来了!

2.新时代的五大涵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五个是”,就是新时代的五个方面涵义,可归纳为,伟大胜利的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们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不单要为我们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也要不断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3.新时代的必然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是随随便便地就来了,而是我们在长期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奋斗,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才迎来了新时代。我们要想理解新时代的必然性,就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发阶段。我们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因为没有经验,当时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是学苏联的。后来毛泽东同志发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不行,就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独立自主地走我们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也是倡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1978年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当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说,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从1989年开始,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个阶段。从2002年开始,胡锦涛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继续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向前推进。

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从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说,这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酝酿开始到逐步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具有必然性。

4.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的提法。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四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党的八大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次变化,1969年党的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就使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次变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次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有两大新意:一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从过去对某一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现在对多方面的要求。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非常科学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这一提法既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

5.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历史意义”。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站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挺直了腰杆做主人。这就叫“站起来”。第二次飞跃是“富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还比较穷。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第三次飞跃是“强起来”,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体现在什么方面?比如,在经济总量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再比如,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此外,我国不仅经济实力要强起来,在军事、文化等方面也要成为世界强国。

其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社会主义已有500多年历史。

1516年,《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那么,《乌托邦》中描述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人人劳动、大家都过着美好的生活。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那么如何实现?问题就来了。形象地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去求两种人:一是有权人,比如国家的统治者,劝说他们放弃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二是有钱人,说服他们把钱捐给社会。但实际上,要想说服有权人和有钱人把权力和财产交出来,建设社会主义,基本不可能。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办法实现。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第一次飞跃,也就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主张的所谓“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点,相当于埋葬了社会主义。列宁对此进行过尖锐地批评,提出了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于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进入了现实社会主义时代。

前苏联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其社会主义发展有很大弊端,就是“苏联模式”体制僵化,生产发展很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此后,社会主义出现了很大危机,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并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使社会主义得到了新生。那么,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进行和发生了五个社会形态或者是说五个社会制度。首先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也自由,但生产力极为低下,食不果腹、衣不御寒。从原始社会向前发展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还是不足的,这样就产生了阶级,即奴隶主阶级统治与奴隶阶级,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的。从奴隶社会后来又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有一定自由的,社会生产也发展了,但是形成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制统治。之后,人类社会又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比起封建社会来说,生产力更是发展,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得到了一些权利,但从根本上说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制度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我们要建立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在1917年的苏联就已经建立来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呢?因为,1917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当然很有意义,但从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社会现实后,在生产力方面、体制方面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社会主义没有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始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开始超越资本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确实是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分析的新时代的内涵实质。

(二)新思想的内涵实质

1.新思想的形成

十九大报告指出,围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段话清楚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形成了。

2.新思想的定位

如何看待新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段话是对新思想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党的又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3.新思想的“八个明确”

对于新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新思想的结构就是由这八个方面组成的。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新思想的“十四条坚持”

新思想总共有“十四条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十四条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5.新思想的“四个伟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也就是伟大梦想。我们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用伟大梦想将其他三个伟大串在一起,进行分析阐述。

——伟大斗争。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讲到斗争,不是所有的斗争都是伟大的,之所以称其为伟大斗争,就是因为我们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些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伟大工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只有推进这个伟大事业,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

——伟大梦想。这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目标问题。在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在发表讲话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一是更接近了这个目标,再一个是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四个伟大”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说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离开了党,离开了这个伟大工程,其他三个伟大都会落空,根本不可能实现。

6.新思想的主旨核心是“四个自信”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号召全党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也是新思想的主旨核心。

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能够走下去,并最终能够取得胜利。这个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碰到很多问题,有的人要我们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有的人鼓吹改旗易帜的邪路。因此,我们要做到道路自信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走我们自己的路。

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有自信。习近平同志很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我们必须强调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对于这个制度,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曾经做了一个分析,“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们现在进行的制度建设是按照邓小平同志1992年提出来的时间表进行的,也就是在2020年前后我们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一种自信。中华民族有5000年多文明发展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我们讲的是“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讲文化传统,离开了深厚积淀,就没有土壤,那只能沦为肤浅。

三、新时代新思想的前进征程

新时代开启新发展,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而这一新征程主要分两个时期推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还有三年时间,我们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的任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五项要求: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且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1.30万亿元,到2020年要翻一番达到80万亿元,而我们现在已达到80万亿元。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有一个具体指标,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到2020年要倍增超过两万元。而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达23821元。

第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时间表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共有30年,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阶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阶段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这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中心内容都是实现现代化,第一阶段是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者在成熟程度上所有区别。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延续了近70年。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国家。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被理论界称为“第五化”。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一方面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另一方面体现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述。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汇,就是五个规定,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富强是指经济强盛;民主是指政治进步;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社会、人民团结一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是指生态建设,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宜居。这五个规定,总体上对应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演进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放开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定只有两个。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增加了一个规定——“富强”。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到党的十七大又增加了一个规定——“和谐”。总而言之,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四个方面的规定。那么,党的十九大在这四个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美丽”,强调生态方面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定就变为五个。

以上就是我围绕新时代新思想这一主题主线宣讲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内容。也是我在学习中深刻体会的,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谢谢大家!

第6篇: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反对教条主义和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

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必然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向政治斗争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

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

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

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

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象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根本性质,即革命对象相同,基本动力相同。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 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 依靠人民群众。

2、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 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 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 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 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 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 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 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 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 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3、 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 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 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任务的变化。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一、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

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要点是:

1、 长期共存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的,二是现实的。我国仍将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2、 互相监督是极其有必要而且十分有益的。

三、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由周恩来提出的。又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1、 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在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民族革命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2、 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在长期的、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3、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7篇: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师生关系;构建;优势;策略

一 绪论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教不严、师之惰”等警训,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渐人“深水区”,出现了师生关系功利、师生感情淡漠以及师生交流贫乏等诸多问题。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优势所在:1.在教育教学方面,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2.在情感态度方面,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现存的一系列问题:1.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的内容有待拓宽。3.师生通过新媒体沟通的情况参差不齐。 最后,针对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显著优势以及现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2.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二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点

1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们阅读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联到其他相关的文章;有的字、术语不明白,我们可以将其点中,字典词库会告诉我们它的意思,甚至演示一段动画或音乐给我们看和听。但我想这应只是新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力,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

其次,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互动”赋予新媒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从传播理念到产业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媒发展战略中的资本砝码。虽然欧洲在全球互动电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互动技术研发始于欧洲,但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经济学家》在一个专题报道所言,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新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几年内电脑和电视可能已经整合,技术转变下,媒体已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

三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 1 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效得避免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敢当面和老师谈心交流的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有效得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同时,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只有师生间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促建师生关系不断持续发展。 2 情感态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这一点与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由于教与学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而形成的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样也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攀升。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也更愿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影响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永续发展并接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1 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发展为语音传播或者视频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工具方面,近年来兴起了微信、微博、SKY网络电话等等。因此,在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利用校讯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传达,以保证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建立有效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 2 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当今社会,虽然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鱼龙混杂,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因此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甄别信息质量,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从新媒体的发展中受益。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新媒体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者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充实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动态,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8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2009—2010第一学期)

2009年12月20日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当代国际形势影响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分认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个代表、国际背景、国内形势、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当代国际形势影响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分认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创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是对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局势下的深刻思考和战略应对。它是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经济伟大变革,新老交替等问题需要解决的指导方向。

(一)、国际背景

1、和平与发展主题前提下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实际变化是“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前提。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对战后国际形势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人类在上个世纪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新的世纪,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和平。但是,目前的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对当今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判定,我们党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考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

2、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潮流、实现的长期过程是“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要求。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这种多极化的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发展的要求。它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在目前还只是一种发展趋势,一种各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它的最终形成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复杂的斗争。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怎样在世界多极化走向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在各方面对我们党和国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对自身工作的战略思考。

3、经济全球化运动是推动“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

经济全球化运动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着新的广阔前景,而且为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全球化趋势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可能给我们形成的负面压力的一种战略应对。

4、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挑战是“三个代表”思想产生国际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的国际间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科学技术面前,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奋发有为,才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文明进步。

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国内形势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

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迎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的种种考验,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正处在伟大变革关键时刻的深层思考。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能否打胜这场改革攻坚战的严峻考验。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全面加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正处在整体交接班关键时刻的战略谋划。

我们党正进入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提高整体素质、经受住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她一贯忠实地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对中青年干部进行党的教育,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新世纪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才能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历程和自己的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基于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创立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1、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思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实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震惊了世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不幸。这一事件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总结出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顺利的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冷静观察,深入思考苏联东欧问题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党的奋斗历程与宝贵经验,为“三个代表”的思想提供了科学而充足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而“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结晶,是党的历史经验在新的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2、新世纪国际政治局势的新变化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有待解决。党的领导正面对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与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改变,走向多极化。但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世界政治斗争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土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建立和加入WTO,深层次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新的矛盾层出不穷。

从党的建设看,近年来围绕着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解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决许多突出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作。

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建设的客观现实,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回答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呼唤着指导实践的伟大的理论,这就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启示。毛泽东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认识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而现实的理论依据。

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巨大理论勇气,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锲而不舍的不懈探索,特别是对执政党理论的探索,终于初步形成了“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及艰巨性、复杂性,将党的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五大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提出并不断深化“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表明“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自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这一科学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必将对新世纪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9篇:“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以及思想素质也受到较大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改变原来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创新,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8902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及发展,人们生活以及学习各个方面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均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其心理以及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对教学方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使思政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思想水平。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由于其特殊智力禀赋以及环境优势,很容易在新型信息技术方面成为敏感群体,在对信息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方面,大学生具备便捷渠道以及巨大扩散效应。所以,在“微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引领者以及推动者。另外,这种简便短小信息文化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以及社会心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一些新问题出现。

1.大学生的“微行为”

“微行为”所指的就是特定“微时代”背景之下所产生的行为。对于“微时代”背景之下媒体语言来说,其一个重要时代特色就是短小,比如微博及微小说,其要求表述一次应当控制在140字之内,而对于微电影放映时间往往在300s之内[1]。这些与当今社会中人们较快的生活节奏比较适应,使人们在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的信息接收方面更加方便高效。然而该要求也导致信息不可避免地有不完整及琐碎等缺点出现,因此在表达上也缺乏深度及系统性表达内涵。媒介属于文化载体,然而由于“微媒介”要求内容简单,导致媒体工具具有很强选择性,因而破坏文化内涵完整性。所存在的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生活及学习,在对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在了解社会问题方面比较肤浅,未做到持续关注以及深入研究。这些均对大学生言行举止以及人生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一种浮躁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之下,追求高速传播为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个时代特点。对于任何“微媒介”而言,其作用主要就是使人际关系链条得以继续延伸,将舆论影响力扩大,以最快方式将自身生活态度、基本观点以及社会观察与价值取向向最多人传递[2]。这样一来很容易有为快速传播而将事实夸大甚至扭曲现象产生,选择极端态度以及言语对价值取向进行表达,然而对道德基本规范以及社会主流价值漠视,产生对大众文化逆反而对小众文化追求等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重要时期,对于社会上复杂舆论环境以及读取大量信息,虽然在新鲜事物的吸收方面其具备较强能力,但是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差,在抵制不良影响方面其能力也比较差,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十分明显表现。

2.大学生的“微心理”

“微心理”所指的就是在特定“微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在“微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在网络人际空间方面空前增大,通过网络环境,对于任何人都能够随意认识,并且能够随意说任何话,由于关注度而引起的自我价值肯定能够使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得到满足,能够将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际关系挫折感抵消,所以对于这种虚拟空间中所产生需求满足感更加依赖,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际关系放弃。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进入全新的陌生环境,有些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无法很好适应,对于大学中人际关系有惧怕感以及疏离感产生,从而将精力放在构建网络人际关系方面,从中寻求满足感。这样虽然能够使由于现实挫折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将人际关系供求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彻底解决,进而造成人际关系恶化。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卑情绪加重,从而有自闭行为产生,进而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随着当前“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在信息传播方面,“微平台”具备快速、便捷以及即时性等特点,对当今社会生活、文化以及思想均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对“微时代”背景之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新规律深入掌握,对当前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方法进行努力探索[3]。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微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对“微平台”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对当前思政教育中的新路径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使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1.通过“微平台”构建教育引导平台,丰富教育内容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能够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并且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结合,对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从而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高度理想信念。首先,教师应当对“微平台”技术特征、媒体缺陷以及传播优势进行全面透彻了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利用其优势。另外,应当提高网络信息媒介的素养,对“微平台”技术加深了解以提高操控能力,通过“微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平台构建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平台”在思政教育中所具备的作用[4]。其次,高校可以将在微平台上所要发布思政教育有关资料集中力量制定出来,对“微平台”进行深入利用,从而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微平台”作为技术平台仅仅具有辅助作用,使开展的思政教育更加广泛生动,其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引入新元素与新思路,从而系统规范且有目的地进行思政教育。第三,对于“微平台”的使用学校应当鼓励并支持,比如在学校内可将教育“微平台”自上而以下建立起来,组织专业教育队伍负责“微平台”信息发布,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内容贴近,从而使思政教育得到较好开展。

2.以“微平台”构建信息传播平台,使信息加速传递

从当前情况而言,大学生中很少有人主动积极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微平台”所具备的集聚效应充分利用进行引导宣传,使大学生能够对思政教育理论进行主动学习以及了解。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微平台”将学生比较关注的信息发布出来,比如考证信息、奖学金信息以及就业信息与考研信息等,从而将学生吸引来,使固定信息阅读群体形成,也就是所说的“粉丝群”。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平台”与学生之间分享自身经历、真实案例以及榜样故事,将正面且积极信息向学生传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通过对“微平台”进行构建,通过统计点击次数、转播次数以及评论数量能够对信息传播范围进行了解,并能够了解工作效用、认可度以及接受度,对学生关注热点以及舆论焦点随时了解。特别是在出现紧急突发事件时,利用“微平台”能够将舆情预警向学生及时发出,使信息快捷传达,对虚假信息或者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澄清以及阻断,从而保证舆论从正面影响学生思想、生活以及学习各个方面。

3.利用“微平台”构建双向沟通平台,加强师生互动

在当今高校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教育方式主要为理论课教育,在课堂上教师积极讲述,但是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特别低,并且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微平台”属于双向沟通平台,其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之间进行双向沟通。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思政知识过程中不再选择传统模式,而是利用“微平台”即时与大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隐形”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成长[5]。教师应当利用“微平台”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对于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协调积极解决,将解决意见以及建议发布在“微平台”上。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双向沟通平台进行较好利用,通过“微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将学习以及生活中所存在的困难第一时间解决,与学生之间成为朋友,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得以形成,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微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当对“微平台”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将合理教学模式以及方法创造出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同时应当对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注意,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卓灵,梁丽.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青春岁月,2013,(33).

[2]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9).

[3]胡红霞.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4]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5]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3).

上一篇:专题安全日活动总结下一篇:住房贷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