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法治建设研究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大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 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社会管理成本急剧增加, 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受阻。对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农村地区现实的法治建设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意义

(一) 农村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根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 农民数量众多, 农村地域辽阔, 农村社会地位极为特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重视农村法治建设。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将农村法治建设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布局中来规划, 进而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对于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有重大意义, 也有利于依法治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为建设“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农村法治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30多年的改革在带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弊病, 改革进入深水期, 必须进一步全方位深化改革。在农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面临许多困难, 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要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 保证农村社会长远发展, 就需要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途径加以管理。法治建设无论是在发展经济, 发挥创造力方面, 还是在调解纠纷, 化解各方矛盾方面都起很大作用。搞好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提高解纷效率, 发展农村经济, 统筹推进农村改革, 进而全方位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三) 农村法治建设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是法治化新农村。离开法治, 就不可能有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公平与正义。在农村法治建设中, 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硬任务, 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而法治是稳定的保障。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绝大部分人口地处农村,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相对滞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农村社会的稳定作为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和关键也就至关重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应该是生产发展、老百姓生活富裕、管理比较民主的农村, 更应是法治化的新农村。法治建设能够建立和完善法治渠道, 优化法律资源配置, 妥善解决农村矛盾, 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 农村法治建设是维护农民权益与构建和谐农村的迫切需要

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法治来维护。维护农民正当权益既是建设法治化新农村的起点, 也是归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侵害发生后, 农民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最行之有效, 保障自身利益。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失地农民增加, 城镇居民就业压力加大等都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无论从知识水平、经济状况等方面来看, 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 只有通过法律确保其正当利益和诉求, 才有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状态, 也恰恰正是发展和健全法治的良好时机。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三农”问题的立法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有关农业立法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但仍不完善, 法制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一些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仍然只停留在行政法规或者政策的层面, 缺乏可行性和权威性。业已制定的法律, 没有根据时代发展而适时地进行修改或废弃, 难以和农村新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影响到农村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农村法治建设缺乏执行力和监督力量

法律制度的实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实施队伍和监督团体。当前农村法治建设进展缓慢, 主要因为:一是基层干部法律意识薄弱, 依法办事能力较差。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 农村基层干部的依法行政得不到落实, 农村法治建设也就失去基础和保障。第二, 缺乏合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随着国家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 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增多, 社会管理难度增加, 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而社会监督由于缺乏权威性, 不能有效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 农村司法存在缺陷, 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司法腐败导致的司法不公现象较为普遍。农民合法利益受侵害后, 司法不公导致农民花了高额诉讼费用, 经历繁杂的诉讼程序后, 还是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使法律的公信力下降。再者, 农村司法救济渠道不畅通。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使农民的利益诉求增多, 农民的正当权益难以通过司法救济得到解决。

(四) 农民守法观念淡薄,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阶段农村大多数普法教育都过于抽象, 绝大部分流于形式, 缺乏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农民法律意识得不到有效提高。另外, 农民法律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对农民并不陌生, 陌生的是该如何运用。村民在普法教育活动中被动参与, 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对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 对自身行使权利界限的无知, 对公权力的盲目渴望和崇拜, 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应对, 都成为了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是国家一项系统而重大的工程, 最终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 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 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本文从三方面研究解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法治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一) 国家角度

1.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科学立法, 健全涉农法律体系

善治离不开良法, 法律制度是实现法治的前提。第一, 抓好涉农立法, 完善相关法律, 转变涉农立法观念, 强化科学立法。充分结合我国农村实际, 体现农民的突出地位, 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大力推动完善农业投资、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 加快将现行涉农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文固定下来, 将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使之更加权威、具体。第三, 有关“三农”的立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及时进行创立、修改和废止, 确保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2.创新农村普法教育形式, 正确引导村民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法治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 法治环境差,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必须以创新为基础, 开展创新型普法教育活动。第一, 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参加, 将普法融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第二, 定期到农户家中实地调查和普及法律, 调查内容要“接地气”, 要有针对性。普法并非板着面孔的说教, 需要多采纳农民的意见,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群众知法、敬法、爱法、守法、用法, 从而夯实法治建设的根基。

(二) 基层党政组织角度

1.积极宣传并执行国家法治政策,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要依法执政。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及业务素质, 建立权责明确, 科学合理, 奖惩得当, 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增强干部法制观念, 切实履行好职责;二要公正司法。徒法不足以自行, 任何一部法律要得到准确运用, 都离不开司法公正。实践中必须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为基层法律机构配置专业素质强和道德水平高的司法人员, 切实维护司法尊严与权威。

2.密切联系农村群众, 加快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要想老百姓真正了解法律、相信法律并且尊重法律的权威, 必须紧密联系村民,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诉求。第一, 在农村地区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便民法律服务站,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第二, 拓宽法律咨询渠道, 鼓励优秀法律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为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提供法律咨询;第三, 完善为经济困难的家庭和负担不起诉讼费用的农民无偿提供法律帮助的体制建设。

3.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层党政组织是农村法治建设的有力组织者。基层党政组织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定位, 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 避免出现该作为但不作为, 不该为却乱作为的情况。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村民主体的作用,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为农村法治建设出谋划策。

(三) 农民角度

1.不断提高法律认知水平, 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农村的支持, 农村法治建设又离不开村民的广泛参与。农民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有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必须转变消极态度, 提高认知水平, 真正把自己看成法治建设的一份子和受益者, 大力提高参与法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了解和学习国家法律, 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当侵权事件发生时能够首先考虑运用法律手段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逐步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战略的必要思想和心理要求,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乎到农村法治建设的实施, 推动法治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一, 在依法维权上变被动为主动, 变配角为主角, 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第二, 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培养法律思维,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奉法者强则国强, 唯有此才能够适应不断法治化的社会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并最终造福于老百姓自己。

摘要:农村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必须重视的内容,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了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宣传,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可行性, 以期为整个农村社会法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法治中国,农村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昌麟.农村法治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法学 (理论思考版) , 2001 (2) :26.

[2]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83.

[3] 刘艳涛.法治让“三农”挺起脊梁[N].农民日报, 2011-03-11.

[4] 王利明.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6) :61.

[5] 徐勇, 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85.

[7]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10.

[8] 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2.

[9] 刘娟娟.农村法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3 (18) .

[10] 陈惠卿.新时期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12 (5) .

上一篇:浅谈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要性下一篇:石油开发过程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