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经济法知识点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法学经济法知识点

作为职业知识体系的法学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法学在短短的20余年之间,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规模的扩大,还是质量的提高,无论是思想的生产,抑或是作用的发挥,都是可圈可点的事。当代中国法学,是借助于改革开放机遇短期内因应时代“激素”发展起来的学科,我们有了两三万人的法学队伍和五六百所法学院系,的确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可是,的确也鱼龙混杂。远眺一派人多势众的景象,近看是不少人花拳秀腿的热闹,细察是看家本领基本功的欠缺。这个“基本功”是什么?这个“基本功”何以构成法学的看家本领?本文重点就谈这个问题。

自80年代初恢复法学研究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会发现中国法学只有所论之观点,而少有持论之方法,更不存在各家的方法论。法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题,原本就具有大众性,“专业槽”比较低,所以法学就成了人人可参与的热门“学问”。在没有方法意识的所谓“学术”之中,自然就谈不上有成熟意义上的法学。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法学活动中自然而生长起来的方法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无方法意识作用下的规范注释方法。这种方法与欧洲法学早期的方法颇为相似,它对法条作一定的实证注解,但貌合神离。行外人士并不知道法学应当怎样,但他们知道法学不应当是这样的。在“外行看热闹”的情况之下批评了中国法学,认为这是法学幼稚的最集中体现。法学界内人士于是自以为醒悟过来,对“注释法学”也紧跟着进行了一番讥讽与攻击之后,很少有人甘心继续埋头于“注释”,一时间法学界东施效颦之风四起,一些学者不安份于“注释”就变着花腔花调说话,法学论文似乎都得写得象文学作品。当然,时隔不久,另一种认真的学者也出现了——民法与刑法这样的部门法学里面也出现了一些从事民事法哲学、刑事法理学或者诉讼法社会学之类学问的学者。他们的确对学术多元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是这样的研究究竟是不是属于民法与刑法的主流呢?尤其严峻的问题是在法学教育,是不是可以在大学里就讲这样的理论给法科学生听呢?法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遵循着民事哲学、刑事法理学这样路径来学习,是否可行?

在理论法学领域,也有类似的问题。提到中国当代法学我们不能不提到苏力。自从苏力1990年代初回国之后,理论法学开始出现了多样化,他的学术贡献不可低估,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样式在青年学者和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苏力所做的研究在整体上是属于法社会学的,而不是规范科学意义上的法学的。咱们暂时撇开苏力的贡献,对事不对人地来说,法社会学能否成为法学的主流?笔者本人也曾经请教过苏力——法学是否存在主流与非主流、正宗与非正宗的问题?

以我之见,法学首先是一种职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其次才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是一回事,它可以多元化,况且中国法学队伍人数众多,不怕形不成多元化格局。可是教育是另一回事,需要强调主流和一体化。法学教育应当是以职业型教育为主的,而不是以通识型教育为主。我们的法学教师不应该轻率地给学生讲讲福柯们或者苏力们,动不动就用法文化学、法人类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这样的非主流的法学(或曰法学交叉学科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害得法科学生不会解释合同法规,却在解读文艺作品。学生们误以为这是法学的主流,把这当作法学的时髦而加以效仿,这就是法学教师的失职。他们毕业后多数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法务工作。试想一个法科学生在法学院没有接受正宗的或主流的法学教育,反而是接受了非主流法学倾向的影响,他不但不会办案,而且可以说他是法学院的次品,至少也是“种豆得瓜”的尴尬。所以我要呼吁法学家们正视这个问题,重视对法科学生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引导。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我从法学生态角度(主流法学与非主流法学)把这问题解读为:中国法学研究与教育目前处在这样的阶段——法学学术生态多元化到来以前的混沌而蓬勃的发展态势,法学因没有确立主流法学而失去了方向。所以我主张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应当允许多元化的学术生态之下,尽快确立主流的法学研究与法科教育,这样才能完成中国法学向成熟转型。那么,什么才是主流的法学呢?我们不妨从法学襁褓时期的法学方法特征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我们不难在这一事实中得到一些启发。

法学在最初产生的时候,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注释法学。12世纪初期出现在波伦尼亚大学的注释法学派(Glossatoren),由当时任教于此的法学家Irnerius(1055-1130)创立,该学派以经院哲学的方法论从事罗马法典的注释工作。到13世纪中叶,由法学家Accursius(1182-1260)完成该学派之集大成为止。经过Irnerius的弟子,人称“法学百合”的四博士,再经过Vacarius,Placentinus 、Azo Portius、Accursius等几代法学家,他们的影响力在欧洲的某些地区一直延续到17世纪[1]。我们今天所谓的规范实证法学,也可称之为教义式法律学,就源于此。它几乎是当代法典法系的主流法学的代名词,德国法學家几乎都是规范实证的法学家,他们的著作也基本上踏着教义式的脚步遵循规范的法律学方法进行法律分析。甚至英美法系的法学也离不开规范实证法学,还有日本甚至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学家也都遵循规范实证法学的路径来进行法律分析和法律教育。这种规范实证法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后经演变化为一种法学流派,成为世界各国公认而通用的主流法学。

注释法学在产生的初期就具有了规范实证分析的一些特点,或者说是法律教义学之特点。中世纪学术文化与基督教思想发生密切关系,基督教信仰认为:以良知和超越宇宙权威所规律的教义和真理,尤其以圣经上的上帝启示为一切知识和信仰的最后依据,应当有绝对的权威。当时的法学家因而也奉罗马法大全尤其是学说汇纂为“成文的理性”(ratio scripta),它在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作用,被看成是与圣经在思想信仰上具有同样绝对的权威性。由于主张法典的权威性,注释法学派以谨慎严肃的态度,对罗马法大全的全部内容进行逐字逐句地训诂式的注释,期能使法典完美无缺[1]65。

当然,我们知道,奉法典为绝对权威进行注释的另一类型,就是中国(清末以前的律学)。律学在中国之所以成不了法学,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主要是因为法学的独立自主性与批判性功能没有在律学中得到体现。法学具有独立自主性,律学依附于王权。可是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却没有把注释法学变成“律学”呢?那是因为注释法学有方法论。从注释法学的早期就出现了借助于苏格拉底的方法论,这是一种经院哲学的方法论。注释法学派利用这种辩证方法来解释罗马法大全中的矛盾对立之处,并说明如何解决它。注释法学派在中世纪以来的大学得到极为重要的发展——发展成为有一定的注释形式的辩证性的注释方法(didaktisch-exegetischeMethode)[1]68。在法学研究中注重概念的方法性或工具性意义,并借助于概念、范畴及逻辑来研究法律,这就是注释法学的特点,也是后来的规范分析法学的特点,或者说,它也是中国律学没有发展成法学的主要原因。

与意大利的注释法学先后产生的疏证法学还在实务上从事法律评鉴,与注释法学共同构成中世纪意大利法律学方法论的原型。继此之后,规范法学经历了边沁、奥斯丁、梅克尔(A.Merkel,1836-1896)、凯尔森、哈特、霍菲尔德、拉茨、拉伦茨、麦考密克、阿历克西,等等。通过法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规范法学都居于最基础的、最主流的、最正宗的地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说规范分析是主流法学(或曰基础法学、正宗法学?因为法学首先是一种规范科学,因而它是一种职业知识。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法学研究的对象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规则、事实与价值。根据法学研究的这三个对象,法学形成了三个“向度”:(1)规范法学; (2)社会法学;(3)哲理法学。不难看出我国法学在研究对象、方法方面也已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这三种向度的雏形。这一迹象显现于关于“法的本位是什么”的问题讨论过程中[2]。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被继续关注,也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三者之间,我们如果不区分主次关系,法学就会丧失根基,迷失方向。我认为法学的主流与基础是规范法学。社会法学与价值法学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向度,但它们都不能担当法学作为职业知识的使命。社会法学这个向度遵循“问题先行”原则,一切以解决问题的需要为准则,尽管它很实用,但是它容易陷入“无原则”或“丧失立场”的困境。比如苏力的研究中有时会以本土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导向,而并不在乎甚至轻视了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立场。价值法学这个向度虽然凌驾于实在法之上高瞻远瞩地进行价值评判,但是难免是主观评价而难以成为认识或真理的问题。

在规范法学的向度,法学着重于法概念及法制度的基本理论,因其教义式的方法,而又被称为“法教义学”。尽管我们很难建立埃赛尔(Esser)所期望的构筑一种独立体系的法概念及法制度的基本理论,但是我们的法律家应当相信通过努力,我们能够促使规范法学或法教义学努力地保持价值中立地“将评价的问题转换为认识或真理的问题”[3]。正如拉伦茨所强调的,法学是“作为规范科学的法学”,他把法学定义为“以处理规范性角度下的法规范为主要任务的法学……它关切的是实证法的规范效力、规范的意义内容,以及法院判决中包含的裁判准则”[3]77。

规范法学是一切法学的基础。因为它所研究的是实在法的问题,它把实在法的内容以及与实在法有关的法律现象概括为概念,并建立关于实在法的一系列基本的范畴体系。我们不必担心规范分析会丧失对法律价值的关照,正如尼尔麦考密克提到的,一些杰出的分析法学家如边沁、奥斯丁、凯尔森、哈特、拉茨等,也对规范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提出了关于正义和良好法律的要求[4]。如果不研究实在法以及实在法中的概念、制度和运行规律也就无以研究法的社会运行实效与法的价值。这一点在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那里也很有力地得到印证。我们知道萨维尼的理论是历史法学派,这并不属于规范法学的向度,但是他却特别重视对实在法的规范分析方法,在他的《法律方法论讲义》中表现出明显的法律实证主义倾向[5]。

从规范法学的向度来理解,法学就是一种职业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教程,它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规范分析能为法律适用提供科学的概念体系与专业语言。规范法学之所以最接近于司法实践,是因为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一系列科学分析的专业语言。专业语言是同业对话的基础和前提。规范分析中的确定的专业语言和词汇对于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规范分析是法律适用的方法之一。法律适用中的解释方法、推理方法大都属于规范法学的方法。第三,代表了法律适用的某种规范科学的思维方式,可据此改变普通人基于生活逻辑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因此拉伦茨认为法教义学“提供给法律实务界许多裁判的基准,它们常常被引用”[3]112,规范法学“不止于对司法裁判提供助力,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现一些现行法迄今尚未解决的法律问题,借此促成司法裁判或立法的改变”。麦考密克在《论分析法学》中也论述了规范分析法学对于法律适用的价值,他说:“我们需要法律的技术人员,能干和有想像力的技术人员。但是要成为这样一个技术人员,其任务就是要仔细研究技术。……这种技术的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简单明确的法律知识。第二个条件是对法律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和法律事实是什么样的事实有一种熟悉情况的了解。第三个条件是对我们从这种知识得出的论证的逻辑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洞察力。……”[4]131,其中的技术人员就是职业法律家,其中的技术就是规范分析方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谓的法学“基本功”。如果再延伸开去,我们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有人说法理学者或法哲学者应当懂一门部门法,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对实在法作规范分析就无法真正地去研究法理学,例如拉伦茨首先是民法学家,其次是法理学家和法哲学家。

当然,规范法学必须以实在法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可以说,规范法学依赖于立法、司法乃至法治的程度,法治達到何种程度,那么法学也会发达到何种程度。因而,“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也可以是另一种回答:跟着法治步伐行走,必然会迈向规范科学意义上的法学。

参考文献:

[1]戴东雄中世纪意大利法学与德国的继受罗马法[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64

[2]孙笑侠“权利本位说”的基点、方法与理念──评“法本位”论战三方观点与方法[J]中国法学,1991(4:48-53

[3]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3

[4]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13

[5]陈爱娥萨维尼:历史法学派与近代法学方法论的奠基人[C]//许章润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

本文责任编辑:张永和

作者:孙笑侠

第2篇: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

摘要:“知识增量”作为一个有瑕疵的概念,没有反映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实质,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误导性,应当正名为“知识升质”。“知识升质”就是研究者对学术材料赋予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知识在“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只有学术原创作品才配称得上“知识升质”,它在本质上是天赋形式和经验内容的统一。我国法学研究的现状是“增量”胜于“升质”,重“数量”而轻“质量”,“体积”大而“密度”小,法学研究量多质差,大而不强,肥胖臃肿呈现病态。实现法学研究由“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的转变,关键是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方式。

关键词:知识增量;知识升质;正名;学术原创

“知识增量”是当今学术评价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评价论著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是否带来“知识增量”。但仔细分析,知识增量是个词不达意的术语,人们对它津津乐道,却没有认真地反思,该术语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是没有任何知识含量的。“知识增量”之所以被看重,原因在于其自身之外,和其相对应的准确表达人们意思的术语还没有被发现出来,于是就把这个意思强加于其身上,这完全是张冠李戴的误会。这个相对应的术语应当是“知识升质”,“知识升质”才能体现学术作品的贡献和价值。问题在于,当人们表达出对学术作品的“增加值”的期待时,这种增加值只能是原创的质量而非低水平重复的数量,那么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水到渠成的术语应当是知识升质,但实际上为什么偏偏是使用“知识增量”呢?对知识增量这个术语的反思,也引起我们对语言之“名实”和“言行”关系的思考。

“名”就是名称、名分、称呼、叫法,属于语言之列,但语言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珍品,因为语言的助力,人类就有超过动物的行为能力。语言和行动休戚相关,语言所指就是行动所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在行动之前,必先在思维里对其进行语言的梳理,然后才有明晰的行动,行动必须首先借助于语言。“‘我A时在B地C商店购买D商品’这一购物行为只能发生在准确的语言表述后,正是通过我们思维中已进行的明确的语言表述,我们才能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中确定了A时B地C商店购买D商品的行为,而排除其他可能性和随意性,否则我们的行为如无头苍蝇,如堕云雾,无所适从。假如没有语言能力,我们连购物这一简单之事都不能做好,更不用说复杂的事了,真是‘无言事不成’。”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理论够有名气的,但笔者并不认为奥斯汀是开创者,对二者关系的精到认识至少滥觞于孔子,孔子早就指出:“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君子以言行”(《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而且,笔者认为,孔子对言行关系的最重要论述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这句话固然影响很大,在哲学史上一直是被当作逻辑学的“名、实”之辩来理解,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很不够,孔子的最终落脚点是“言、行”之辨,不过这二者之间也是关联的,一个术语如果“名不副实”,那就会误导人们的行为。

“词不达意”术语之出现,是对人类作为智者的自我嘲讽,也是学者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成为人们“知、行”通道上的绊脚石。笔者常想,一个五六岁刚开始进行独立思考的小孩,当他首次听到父母发出这样的命令:“打扫卫生”,他会想: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太蠢了,为什么要把“卫生”打扫呢?以后他才反复地发现:所谓“打扫卫生”,实际上是通过打扫垃圾、清洗灰尘来得到“卫生”的环境,那么为什么叫“打扫卫生”而非“做卫生”、“清洁卫生”等恰当的术语呢,如果按照“打扫卫生”之“言”去“行”,那就只能是在本已干净的地方放上垃圾,把“卫生”扫走,这样的行动显然是思想愚蠢的,也是不能接受的。再如,一个博士毕业时,会突然想到:我是在作精深的专业研究,而非广博的泛泛研究,这样的研究应该是“渊”而非“博”呀,为什么叫“博士”呢,这个称呼,按孔子的说法,应该“正名”了。

作为阅读语言术语的读者,固然要反对“望文生义”;但作为制作语言术语的作者,首先要保证读者“望文生义”。也就是说,字面的意思和实质的意思是一致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也能够从字面上推出术语的大致意思,至少不是截然相反的意思,这样就能够保证术语诞生的科学性,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的“经济性”,看到一个术语就能够做出大致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南辕北辙,把握不住方向,非要耗时费力查专业书才行。像“博士”、“打扫卫生”,一旦“望文生义”就错,但这不全是读者的错,倒是制定者不能够做到使读者“望文生义”的科学性。在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术语的望文生义,恰恰能够保证术语和读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出该术语的意思,这正是术语制定者所追求的术语品格。

仔细分析,“知识增量”是有着重大瑕疵的新名词,问题在于,它何以问世和得到普遍认同?勿论懒于思考的普通民众,“知识增量”可是“阳春白雪”的名称,主要通行于学术界,难道学人面对这个时髦的词汇丧失了反思的能力而不加分辨地接受?按字面的理解,“量”就是数量,知识增量就是增加知识的数量,这不仅容易做到而且也价值寥寥。知识增量被奉为学术研究的圭臬,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相反,知识增量的意义并非在“量”上,而是在“质”上,不是在学术创作上而是在原创上。知识增量之所以是个蹩脚的术语,就在于其缺乏逻辑一致性,其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是正好相反的,初识者从字面上理解,简直是南辕北辙。例如,从前人们不知道从1加到100等于多少,有谁用原始的方法从1到100逐一相加得出正确的答案,确实增加了一个数学知识的数量,但绝非现行意义上的“知识增量”,因为他使用的方法和1加1等于2是一样的,这对数学发展毫无贡献,但是谁若采用了新的方法——数列,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这才是当下意义上的“知识增量”。高斯因为发现了数列而成为数学史上重量级的大家,“数列”属于高斯的原创,这才是“知识增量”的意指,但高斯的数列在数学上彪炳千秋,决不只是增加一个数学的知识量,而是“质”的提升,高斯的这种贡献现在被表达为“知识增量”,从字面上分析是不准确的。知识增量就字面意思讲,只是增加一个知识的数量,这是轻而易举的;而知识增量的实际意义是,反对单纯的知识数量的简单增加,侧重于范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实现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增量绝非举手之劳,它要具备多种复杂的因素。

在我们看来,“知识升质”就是研究者对学术材料赋予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知识在“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如1+2+3+4……97+98+99+100=5050就是原始的(知识)材料的组合形式,而高斯用数列改变这种组合形式为(1+100)×(100÷2)=5050,这就是高斯对数学的贡献。学术原创的“阿基米德点”在什么地方?首先必须弄清楚学术原创作品作为优质的知识,其来源是什么?这是困扰近代哲学的大问题,唯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天赋形式,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康德则认为:“这两种属性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唯理论是错误的,因为知性不能直观;经验论也是错误的,因为感官不能思维;只有知性和感官相结合才能产生出知识来。康德从双方的论战中看出了各自的片面性:经验论、唯理论分别从内容、形式来考察认识。康德认为,认识的来源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自在之物和主观形式,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只有主、客观的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康德既肯定了经验论的原则:认识始于经验;又肯定了唯理论的原则: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不来自经验。“在严格的普遍性本质上属于一个判断的场合,这时这种普遍性就表明了该判断的一个特别的知识来源,也就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形式)去整合后天的感觉经验(材料),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使零散的或然的感觉经验变成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知识由形式和内容所组成,知识的形式是人的先天形式所赋予的,知识的内容是人的后天勤奋学习所获得的,这二者对于知识来讲是缺一不可的。“知识等于天赋(知识的先天形式)与勤学(获得知识的内容)的乘积,一项为零,则乘积为零。”动物和白痴的知识先天形式为零,无论怎么勤学都不可能获得知识,天才出于勤奋决不等于勤奋就能出天才,勤奋只是天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反过来,一个人无论如何聪明,具有知识的形式,他不勤奋去获得知识的内容,他的知识量还是零。但在和其他人同样勤奋的情况下,一个人天赋越高,其掌握的知识越快、越上乘,“知识升质”只能来自勤奋者中禀赋优良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勤奋者,但禀赋优良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而这正是学术原创和“知识升质”的阿基米德点。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生而知之”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只是说某人在某种知识上很有天赋形式,是可造之才,具有创造性的才能和潜力,具备知识创新的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而知之”,也就是通过勤奋获得知识的内容,就能够获得创新的知识,也就是“学术原创”了。“生而知之”的知识是学术原创的知识,如牛顿的万有引力,高斯的数列,都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是自己独创的;“学而知之”的知识就是一般的知识,如我们从牛顿、高斯那里学会万有引力和数列。试想,有多少人看到过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原因即在于他高于普通人的物理天赋(具备知识的先天、主观形式),也在于他的勤奋好学(获得知识的后天、客观内容),还在于他受外界刺激而带来的机遇灵感,因而能够将形式和内容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加知识之“量”易,提升知识之“质”难,如果望文生义,把“知识增量”理解为增加知识的数量,那么实现知识增量是很容易的事,它对研究者的天赋也无甚要求,只要勤奋就能做到,也就是说,基本上人人皆可为之,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可言,也不可能成为判断学术贡献的标准,更不可能成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立足于“故”,“故”是基础,无“故”则无“新”,这是一种经验主义认识论,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对旧有知识的温习。但是立足于“故”又不能停留于“故”,否则就只能是“书橱”,学习只是“增量”而不能“升质”或“增值”就无甚价值。可以说,“知识增量”单就字面理解,只是停留在“温故而知故”阶段,而“知识升质”才进入“温故而知新”阶段,“温故而知新”就是把知识信息记忆之“故”创造性地转化为知识信息增值之“新”,实现知识发展的“质”的飞跃而非量的积累。“温故而知新”落脚点是“新”,也就是“升质”或“增值”,就像奶牛将所吃之草创造性地转化为新“质”的牛奶,蚕将所吃之桑叶创造性地转化为新“质”的蚕丝。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生老鼠,大象生大象,这就是“万物生于有”;但第一个瓜、豆、老鼠、大象恰恰来自非瓜、非豆、非老鼠、非大象,这就是“有生于无”,只是这个“无”不是“虚无”,它有那个质料但无相应的形式来对质料进行组合。从知识论讲,“生于有”指从他人那里直接学来的知识,“生于无”指自己独创的知识。高斯最先发现数列,所以是“有生于无”,但这个无不是虚无,不是从天而降,空穴来风,它只是指“形式”之“无”,而“质料”则是已“有”的,好比说木料对桌子是“无”,只是说木料“无”桌子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已具备了。高斯在发现数列之前,已经懂得加法、乘法及二者间转换的基本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数学天赋在偶然因素的刺激下,给这些基本数学材料找到并赋予恰当的新形式,于是就有了数列的发现。其他人关于数列的知识是从高斯那里(直接或间接)学来的,所以是“学而知之者次也”,是“万物生于有”。老子这句话还说明,生于“有”的是绝大多数,是万物,不足为贵;生于“无”的是极少数,是创造物,弥足珍贵。这个论断也适合学术研究,知识升质体现在“新”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

我们把学术作品分为四类:原创学术作品、一般学术作品、伪学术作品和垃圾学术作品,四者的区别标准是:(一)学术原创作品,逻辑自洽而又具有创新性,它是被模仿者而不是模仿者。逻辑自洽就是用论据来论证论点,三者之间具有逻辑一致性,论证是学术作品的形式,论据和论点是学术作品的内容,学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点和论据构成完整的内容,没有论据,论点就缺乏说服力,而没有论点,论据就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无甚价值的一盘散沙;论证是勾连论点和论据的形式结构,缺乏论证,论据和论点就是各自为战,通过论证,二者才浑然一体,有机结合。论点必须是论据通过论证符合逻辑地得出来的,它不能违背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充足理由律四大规律。(二)一般学术作品,能做到逻辑自洽,但没有创新性,是模仿者而不是被模仿者。(三)伪学术作品,不能够逻辑自洽,论据不能支持论点,甚至使用伪造的证据,论点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没有可信度;因此,伪学术作品既不是模仿者又不是被模仿者,但通常以花哨的面孔混入学术殿堂,虽然危害甚大,但“验明正身、就地正法”这套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而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和即时生命力,在学界产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错误影响力。(四)垃圾学术作品,形式猥琐,内容贫乏,一眼就看出是假货,它没有伪学术作品的野心,对自身的价值几何也有自知之明,纯粹是滥竽充数做考评用。在这四类中,学术原创作品创作遵循的是双轨道路径,它要求作者既要有学术创作的积累,更要有学术创作的天赋,也就是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把握、提炼和组合而赋予新的知识形式的能力,实现学术研究“质”的突破,此为真正的“知识增量”;其他几类在名分上也是知识之数量增加,但并无学术贡献,并非知识增量,如果把“知识增量”正名为“知识升质”,那后三类学术作品连名分也算不上了。经此一“正名”,只有原创学术作品才配称得上“知识升质”,一般学术作品可以称得上“知识增量”,但这里“知识增量”的价值也大打折扣了。从语义学分析,“知识增量”只达到“学而知之者次也”和“万物生于有”这一层级,谈不上学术原创;“知识升质”达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和“有生于无”的更高层级,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原创。

物以稀为贵,“知识升质”之可贵,就在于达到这个层面是非常困难的。如孔子的“仁”、柏拉图的“理念”、牛顿的“万有引力”、高斯的“数列”、哈特的“承认规则”,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是勤奋的,占有大量的学术材料,更重要的是研究者的天赋,也就是对学术材料赋予新的知识形式的能力。在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中,内容是被动的,形式是主动的,知识的形式是内容的组合结构,同样的内容材料,组合结构不同,所呈现的知识品质也必然不同。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知识的质变,事物的质变由量变引起,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拿破仑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军事上排列布阵的变化就能带来军队战斗力的质的飞跃。学术研究亦然,知识的质变主要是后一种情况,取决于研究者如何实现内容材料的最佳结构组合。棉花不会自动成为布,必须经过机器的加工;学术材料不会自动成为原创学术作品,必须经过学术天才的形式赋予,就像“布”不过是“织布机”赋予“棉花”的形式。又如,关于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的知识品质是不同的,是层级递进的,但这种差别并非在知识的内容材料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它们的不同在于材料的组合结构的形式不同,这种形式是由研究者的天赋形式赋予的。“知识升质”只能是少数天赋很高的学术精英完成的,虽然是由学术大众分享的。孔子三千个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最闻名的也就是颜回、子贡、子路等十几个人,就算孔子对每一个弟子毫无偏心,每一个弟子一样的勤奋,都掌握相同的学术材料,但“闻一以知十”的颜回、“闻一知二”的子贡、“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冶长》)的宰予,学术天分有天壤之别,所能做到的“知识升质”必不一样,学术贡献大相径庭。

我们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找到准确的概念术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一个好的概念术语必是辞约义丰的,它凝练为区区几个字,却可以发散出巨大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成为人们正确思维的导向,像中国哲学史上“别同异”、“离坚白”这样的概念就具有这样优良的品质,法学中的“善意取得”、“无因管理”、“刺破公司面纱”等概念也具有这样的品质。相反,像“打扫卫生”、“博士”、“知识增量”这样的概念并没有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人们的思维也是误导,是我们语言和思维的瑕疵。

对学术研究的评价正名为“知识升质”,那么我们就名正言顺地把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以创新为核心的质量提升上,实现学术研究在思想、方法和材料整合上的新突破,学术研究之“有”生于“无”,学术作品是作者本人的“生而知之”而非“学而知之”,一篇论文应该有几句前人没有说的而是作者本人所说的、且言之有理的话,读者读了这篇论文就能有新的收获而不是“全部早已知晓”。应该说,我国当前的学术研究多停留在文本解读上,以法学为例,如解读哈特的规则论、德沃金的权利论、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这是一种“万物生于有”的非原创性研究,只能称作“知识增量”。知识增量和知识升质之区别,正类似于某些学者所提出的知识与思想之别,如支振锋指出:“我国法理学迄今为止,除了极少数杰出异数的努力外,仍主要是知识之学而非思想之学。虽然知识(knowledge)与思想(intellectual,thought,idea)很难截然分开,知识往往还是思想的载体,但两者仍然有其区别。在本文的意义上,最重要的是,思想是原创性的,主动的,能动性的,相对知识而言它更为鲜活、动态、开放,它是主体针对某些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或者物质领域或思维领域所进行的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及其结果。”

在进行二者的比较之后,支振锋指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文我们所援引对中国法理学的不满,就是由于中国法理学主要为知识之学而非思想之学的贫困。一种只知道模仿西方,而不重视自己的传统与现实,也不注重对元命题进行追问的法理学,如何能够产生原创性的思想?”其实,岂止法学中法理学,其他部门法也鲜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也只是“学而知之”的知识增量而非“生而知之”的知识升质。反之,哈特的规则论、德沃金的权利论、哈贝马斯的商谈论等都是原创性的问题,我们中国学者若是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才是“有生于无”的原创性研究,才是“知识升质”,才是我们对法学学术所可能做出的贡献。较为遗憾的是,我国的法学界在谈到法学的学术贡献时,仍然使用的是“知识增量”这个并不恰当的术语。笔者并不认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就缺乏哈特等人的学术天赋,关键在于学者缺乏学术自信,作茧自缚,将研究的视野局限于文本解读上,而不是问题发现上,将自己的学术天赋遮蔽了,学术研究只是步人后尘的“万物生于有”的“量”上的低水平重复,没有实现“质”的突破;我们对于学术前沿问题,只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也就是拾人牙慧而缺乏原创,正像苏力教授指出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言过其实但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中国学者抄外国的,北京学者抄台湾的,外地学者抄北京的。”这种情况至今尚无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要正视自己有“量”无“质”的学术研究的严峻现状,真正将学术研究从“增量”转到“升质”上来。实现这种法学学术研究的根本转向,在笔者看来,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学术评价体系加大“质”的权重。学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物质产品伴随着被消费的过程也就是消亡的过程,一杯水被喝掉了、一个苹果被吃掉了、一辆汽车被用得报废了,物质产品的这种消费特性决定物质产品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数量,质量和数量都很重要。学术作品与之相反,学术作品伴随着被消费的过程并不导致灭亡,反而是越被消费越是发扬光大,如《理想国》、《论语》、《老子》、《政治学》等,学术作品的灭亡并非是因为它不断地被消费,而是它不被消费无人问津了。学术作品的这种特性决定其生命力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好的学术作品不会被消费掉,它能够被所有人来消费,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阅读《理想国》、《论语》、《老子》、《政治学》等上乘学术作品,不存在数量上的问题;但上乘的物质产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总是有限的,存在着数量上的问题。与物质产品不同,学术作品存在的理由不在量上而在质上。一件学术作品,如果相对于先前的学术作品没有任何一方面的“质”的突破,它就没有存在价值。

上乘的学术作品,就在于其在质上是生而知之,是被模仿者和不断地被消费的对象,其他学术作品唯其马首是瞻。当然经典的学术作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非名噪一时和昙花一现。经典学术作品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但它有着自身健全的逻辑架构,在批评的风声中屹立不倒,更为强大,哈特与富勒、哈特与德沃金的论战诞生了各自伟大的著作。评价学术作品的质量不能用数字来数,不能用秤杆来称,不能用科学的精密仪器来测量,远比衡量学术作品的数量复杂。人们之所以对学术作品的质量问题进行经久不息的讨论,就是因为它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又有一种隐隐现现、漂浮不定的标准在那里,只是难以把握罢了。一个法学家,他的作品数量是没有争论的,有弹性和争论的是其作品的质量。

应该说,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学术评价是数量质量并重,但还是以质量为主。问题是如何评价学术作品的质量,目前是以发表文章的期刊的档次来衡量,大多数单位只认核心期刊作为评价标准,尤其是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又分为一级权威、二级权威、三级权威和普通核心期刊等几种,档次越高意味着文章质量越高,被评价的分值越高,有的单位相差二十倍之多,如普通核心期刊1分,一级权威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可以达到20分以上,非核心期刊不计分,这实际上鼓励作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表明学术评价的方向是在质量上,这在笔者看来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总是存在缺陷,实际上文章的质量是由文章本身所决定的,与发表在哪一级杂志上没有关系。但不能否认,文章发表在哪一级杂志上,确实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同一文章发表在档次高的杂志上,下载和引用的就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质量高的文章;好文章发在档次低的杂志上,就可能默默无闻。从总体上看,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权威核心期刊和普通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和非专业期刊的质量还是有差别的。但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并非篇篇珍品,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非篇篇平庸。学术期刊的分级评价,尽管缺陷很多,受诟病很多,但如果没有它问题会更多,陷入更加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至于那种取消论文衡量的建议,更是荒唐可笑的,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就是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的使命,如果不以论文作为考评的标准,那还有什么更合理的标准?再者,写作的艰辛只有作者本人知道,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可以说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如果取消论文衡量的标准,写不写论文或无论什么质量、发表在什么档次杂志的论文都是一样的待遇,那对作者所付出的心力汗水也是不公平的,也会扼杀作者的创作热情。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本身确实不怎么好,但和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较,又是好的了。我们不是否定目前的评价体系,而是进一步改善评价体系,在编辑慧眼识稿、公正用稿、认真审稿上下功夫,使核心期刊尤其是权威期刊名副其实,真正将学术珍品选进来,拒学术垃圾于门外。虽然好的学术作品没有绝对确定性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的;但也有相对的标准,学术思想的创新性、问题意识的鲜明性、逻辑架构的清晰性、说理论证的充分性、知识脉络的融贯性、言语表述的简洁性和穿透性、证据材料的完备性和典型性等可以大致衡量出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准。

2.学术人才的选拔加大“天分”的权重。学术作品总是个别研究者的作品,学术作品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勤奋和学术天赋这双重因素。但是人在勤奋方面是大有潜力和作为的,人人都可以做到勤奋,在学者大体同样勤奋的情况下,他们的学术作品质量取决于他们的学术天分。在学术研究中,艺术最直观,哲学和数学最抽象,它们对研究者的天赋形式要求最高。法学研究者的天赋当然不像艺术、哲学和数学这三者的要求那么高,但是法学是综合性学科,它的逻辑性思维和哲学、数学相似,它的形象性思维又和艺术相似,所以法学研究的原创性同样和研究者的法学天分密切相关,法学家们不仅是勤奋的,更重要的是以较高的天赋来从事法学研究的创新和发现,来支撑自己的勤奋不至于沦为勉为其难的机械操作,而是能量不可遏制的释放。因为天分保证出新的成果和研究乐趣,提供了勤奋的不竭动力,使勤奋不是腐蚀智慧的机械的、单调的、枯燥的简单劳动,而是磨光智慧的创造性的、多维的、趣味的复杂劳动。没有天赋的支撑,勤奋只是低水平的简单劳动的重复,这样的勤奋既无价值,也难以为继。真正的勤奋应该和天分结合起来,任何一个学术大家都是非常勤奋的,但这种勤奋是在天分支持下所进行的一种无意识的高度创造性活动,是对一个创造性问题的持续常新的思考,而非毫无新意的机械重复。

亚里士多德指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但是我们进一步追问,学术惊异的背后是什么?“小草划破手”这一现象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苹果落地”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它们只引起鲁班和牛顿的惊异,并导致锯的发明和万有引力的发现,原因在于鲁班是天分很高的木匠,牛顿是天分很高的物理学家。学术惊异的背后,是惊异者的天分,一个人只有具有很高的天分,才会对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材料产生惊异,“能发别人所未发,感别人所未感,悟别人所未悟,得别人所未得,对所掌握的材料有着别具一格的领悟和组合能力,如果作者对学术材料无动于衷或虽有感触却也与别人的见解并无二致,那么原创性学术作品不可能出自他手。”研究者何以惊异?就是因为他已经发现了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但是他所面对的学术材料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新”从何而来?就是来自研究者对材料的新颖的把握形式,研究者的天赋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在埃尔默案件中,所有法官面对的是同样的材料: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而当时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行为使遗嘱失效。缺乏天赋的法官就会墨守成规,完全按照当时的法律来承认遗嘱的效力,完全不能从此案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但厄尔法官发现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的目的就是防止遗嘱被改变,是试图以犯罪行为获得利益,这已经不是按遗嘱继承的老问题了。因此,基于“任何人不得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这一原则,埃尔默的继承权被剥夺了,以后的法律就明确规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但书”规定,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是其中之一。所以本案充分展示了厄尔法官的法律天赋。反之,在许霆案件中,法官始终没有发现,虽然对许霆盗窃金融机构的定性是准确的,但许霆利用取款机出错盗窃金融机构的主观恶性,与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所指的以原始的方式盗窃金融机构(钻墙打洞、监守自盗等)的主观恶性,是不能等量齐观的。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法官有足够的学术天赋,就能够在既有的法律和法学理论框架内解决许霆案一审判决量刑过重问题,无需法外开恩,适用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减轻处罚。

毋庸置疑,近代杰出的法学家都具有很高的天赋,他们的成就并非仅仅靠勤奋而“学富五车”就能够达到的。他们的成就并非进行法学的知识性梳理,而是法学的创造性贡献,而这创造性必然和他们的学术天赋联系在一起。霍姆斯大法官就颇具法学的创造力,在现代海事事故中,受害人若想从造成伤害的船主处获得赔偿经常遇到困难,因为船主可能住得很远,在另外的法律管辖下。面对这样的法律难题,很多法律人绞尽脑汁却拿不出令人满意的方案,直至霍姆斯的出现。像其他法律人一样,霍姆斯知道,在古代法律中,“迪奥丹”乃致人死亡的动物或物体,可依法对其提起诉讼并进行审判,问题在于,其他人并没有发现“迪奥丹”和海事船只的类比关系,霍姆斯却有足够的法学天分发现了二者的关系,他通过类比“迪奥丹”,将船舶视为加害人并容许受害人对其提起诉讼,这样受害人不必去船主的地界,就能获得并实现一个判决,霍姆斯的这一推论在海商法广受认可并适用至今。格老秀斯、穆勒、边沁、庞德、哈特、德沃金等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法学家,无疑都具有很高的法学禀赋,尽管他们都很勤奋,但勤奋只是一个人取得学术成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以说有无数像上述法学家一样勤奋的研究者,他们储备同样多的法学知识,面对同样多的法学研究材料,但缺乏对材料把握的天赋形式,也就很难做出创造性的法学贡献。吃草的动物很多,但只有奶牛才能将草加工成奶;面对法学材料的研究者很多,但只有天赋很高的研究者才能将法学材料加工成法学的经典著作。而我国目前的法学人才选拔方式,如硕士甚至博士招生考试,基本上停留在支振锋所言的“知识之学”的考查上,三个小时的专业课考试也只能考查出应试者掌握了多少法学知识,而应试者的法学研究天赋根本考查不出来,相当不具备法学研究天赋的人员也通过考试成为法学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日后的法学研究人员,让这些法学天赋平平的研究人员写出“知识升质”的法学作品是不可能的。

对我们的法学研究者而言,我们缺乏的不是天赋,而是充分的信心、宽阔的视野和正确的态度,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东西,也就是“知识升质”。

注释:

①如陈虎说:“三十年的时间似乎都只来得及填补各项理论的空白,因此,迄今为止,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知识增量贡献仍然甚少,在学术传统方面的积累也极为有限,以至于时至刑事诉讼法典即将面临第二次大规模修订的今日,刑事诉讼学术传统的形成仍然遥遥无期,这与学术研究的表面繁荣景象恰成鲜明的对照。”(陈虎:《知识增量与学术传统——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的分析》,《司法》2008年第3期。)邓正来说:“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作的知识上贡献——亦即我称之为的‘知识增量’。”(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3页。)

参考文献:

[1]聂长建,孔子的语言观和语言美[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3]聂长建,康德和孔子认识论之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聂长建,“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学术原创的生成要素[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31.

[6]支振锋,知识之学与思想之学——近世中国法理学研究省思[J],政法论坛,2009,(1).

[7]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 6,(2).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

[9]陈林林,裁判的进路与方法——司法论证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4.

责任编辑:王之刚

作者:聂长建 李国强

第3篇: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知识化进程加快,知识、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未来高科技产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大力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形势下,知识产权在国家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是高校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教学之一,如何立足高校,加强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举措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努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学习知识产权的摇篮,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立足高校,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育人为本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高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高校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学教师严重不足,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甚至存在由民法学教师兼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对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较高,纯粹法律出身的教师无法胜任法学教育,因而无法担负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1]。

(2)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目标过低。目前,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压力。法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想要从事律师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的司法资格考试,取得基本的入职资格。而每年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有限,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迫于现实压力,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只能降低教学目标,法学教学目标层次过低,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使知识产权教学也被桎梏。

(3)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亟须变革。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两种教学误区:纯理论化教学和纯实务化教学[2]。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应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让学生牢固掌握。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改革举措

(1)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和素质。我国有十多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但存在知识产权专业教师不足、其他法律专业教师兼任、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跟不上知识发展等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招聘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教师,及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适应知识产权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

(2)不断创新,使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与变革,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新颖性。为此,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底蕴,也要加入一定的案例分析,引入最新的理论成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产权的独特魅力。

(3)改进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到科技创新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感受并领悟科技。现代互联网发达,学生喜欢自己动手下载学习资料,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影、音、图、史料、文字融合,展示科技的优势,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怡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2]刘海芳.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作者:卢石梅

第4篇:经济法学知识点的汇总

经济法知识点汇总 一 、经济法总论 1.经济法

2.经济法的产生原因 3.经济法律关系 4.经济法价值与原则 5.经济法律关系

二、 反垄断法

1.我国《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与适用除外

2.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垄断行为 3.垄断协议、垄断协议的分类及其豁免 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 5.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构成要件 6.经营者集中及其审批程序 7.经营者集中的豁免 8.行政性垄断的表现形式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

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欺骗性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4.商业贿赂 5.侵犯商业秘密 6.虚假宣传 7.诋毁商誉

8.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四、 消费者权益 1.消费者的含义 2.消费者的权利内容 3.经营者的义务 4.消费者维权的途径

5.消费者向经营者主张权益的特殊类型 6.消费者主张的维权的内容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内容

五、 产品质量 1.产品与产品质量 2.产品质量瑕疵与缺陷 3.产品质量标准问题 4.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5.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 6.经营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7.产品质量责任与产品责任 8.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六、土地与房地产管理法

1.土地的分类(用途上分类与权利上分类)

2.土地登记制度 3.土地权属争议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6.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7.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 8.临时用地的规定

9.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10.房地产交易制度(转让、租赁与抵押)

六、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1.宏观调控的含义 2.宏观调控的手段 3.宏观调控法体系 4.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八、财政法 1.财政管理体制 2.预算法律制度 3.国债法律制度 4.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九、 税收法律制度 1.税收及其特点 2.税的分类

3.税法的构成要素 4.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 5.企业所得税的基础知识

6.按照税法的构成要素分析流转税的类型7.车船税法

8.税收征收管理法 9.税务管理

10.税款征收的特殊情形 11.法律责任

十、 金融法律制度 1.金融的含义及其分类 2.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责 3.人民币的一般知识 4.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5.商业银行的成立与终止 6.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则

7.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

第5篇:民商法学与经济法学专业词汇

民商法学与经济法学专业词汇 英语词汇网 作者: Horus 查看: 1169次

民商法学与经济法学专业词汇

Civil Laws, Commercial Laws and Economic Laws

按照出资比例:in proportion to one’s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vestment

办理注销登记:cancel the registration

被代理人:the principal

被侵权人 the infringed

本人名义:in one’s name

标的subject matter

补偿制度compensation system

不动产登记制 Lot and Block System

财产法 property law

财产的添附 accretion of property; property accession 财产抵押权 property mortgage

财产继承权:the right of inheritance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财产管理人 property administrator; custodian of property 财产混同 confusion; hotchpot

财产留置权 encumbrance

采用书面形式:in writing

仓单 warehouse voucher

草签合同 initial a contract; sign a referendum contract; ad referendum contract

长期合同 long-term contract

偿付能力 solvency capability of reimbursement

超越代理权:beyond the scope of one’s power of agency 撤消合同cancellation of contract

撤销合同 cancel a contract; rescind a contract; avoid a contract 撤销权 right of rescission; right of revocation

撤销要约 revocation of offer; revoke an offer

撤销遗赠 cancellation o will; revocationi of will

承运人 actual fault of the carrier

承运人的留置权 carrier’s lien

诚信原则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诚实信用原则:principle honesty and credibility; principle of honestry and good faith; good faith principle ; bona fide principle

船舶承租人 charterer

船舶抵押权 right of mortgage with respect to a ship; mortage of the ship; ship mortgage

船舶抵押权的设定 establishment of mortgage of the ship

船舶抵押的消灭 extinguishments of the mortgage of the ship

船舶抵押权登记 registration of ship mortgage

船舶留置权 possessory lien; lien of ship

村民委员会:the village committee

惩罚性的损害赔偿 punitive damages

乘人之危:take advantage of one’s unfavorable position

处分财产 dispose of properties

处分权 act of disposition

处分原则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代理民事活动:be represented in civil activities by

代理权终止:the expiration of one’s power of agency

单独承担的责任 undivided responsibility

单方法律行为unilateral obligation

单方行政行为 unilateral administrative act

等价有偿:making compensation for equal value

对等原则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对价consideration

对抗措施counter measure

对人权right in personam; personal right

对世权 real right; right in rem

恶意串通:conspire maliciously

恶意行为ill will mala fides

法人 judicial person; legal body

法人的权利能力 legal capacity of juristic person

法人的责任能力 capacity for responsibility of juristic person 法人权限 corporate power

法人人格 corporate personality

法人身份 status of a legal person

法人团体 corporation

法人资格 corporate capacity

法人组织章程: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legal person 负共同连带责任 liable jointly and severally

负全部责任 bear all responsibilities; in all charge

负有解释的义务 accountable

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each of the joint debtors

附带的条件 incident

附带要求 contingent claim

附带原因 contributory cause; inherent cause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conditional civil juristic acts

附条件的权利 conditional right

赋予权力 entitle

个体工商户:individual businesses

个人合伙:individual partnership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

给付定金:leave a deposit with the other party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公民基本义务 fundamental duties of citizens

合同contract

合同法 contract law

合同副本 copies of the contract

合同规定 contract provisions/stipulations

合同履行地法 lex loci contractus

合同期限contract period (or contract term)

合同条款contract terms (or contract clause)

合同有效期contract life

合同正本 originals of the contract

合伙人:partners

合议制 collegial system

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within the range approved and registered

恢复原状 recovery of original state; restitution; restoration of he original conditions; retitutio in integrum

集体所有制企业:an enterprise under collective ownership

技术合同纠纷案件 controversy over a technology contract

监护人:guardian

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approved and register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居民委员会:the neighborhood committee

履行监护职责:fulfill duty of guardianship

埋藏物、隐藏物:buried or concealed object

买卖、出租、抵押、转让:be sold, leased, mortgaged or transferred 农村承包经营户:leaseholding farm households

平等主体:civil subjects with equal status

企业法人被撤销:the dissolution of an enterprise as legal person

企业法人分立、合并:the division and merger of an enterprise as legal person

企业法人解散:disbanding of an enterprise as legal person

契约自由 liberty of contract

取得不当得利:profits acquired improperly and without a lawful basis 取得法人资格:be qualified as a legal person

全民所有制企业:an enterprise owned by the whole people

让与 alien; alienate; assign; cede

让与的利益 benefit of cession

让与权 benefit of cessioni

设定义务的规则 rule of imposing duty

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establish, change or terminate civil relationship

所有权 ownership

书面合同 a written contract

双倍返还定金:repay the deposit in double

双方法律行为 bilateral legal transaction

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alter or rescind one’s act arbitrarily 他物权 right over the property of another

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offer a specific property as a pledge 违反合同breach of contract

委托代理:entrusted agency

委托代理人:an entrusted agent

无过错责任 liability without negligence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a person having no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无因管理:act as manager or provide services in order to protect another person’s interests when he is not legally or contractually obligated to do so

下落不明 one’s whereabouts have been unknown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a 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享有连带权利的每个债权人:each of the joint creditors

行使代理权:exercise the power of agency

宣告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declare … to be a person to be without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遗失物、漂流物:lost-and-found objects, flotsam

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变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to keep the pledge to offset the debt or have priority in satisfying his claim out of the proceeds from the sale of the pledge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perform under the guise of legitimate acts which conceal illegitimate purposes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as a result of cheating or coercion

意思表示 show one’s intention

意思表示真实:the intention expressed is genuine

优先购买的权利:a right of pre-emption

优先权 priority, preemptive right

有过错的一方:the erring party

有连带责任的 conjunctly and severally

有权向债务人追偿:have the right to claim repayment from the debto 造成财产损失:cause any property loss

责任能力 capacity for responsibility

责任年龄 capacity of responsibility; year of discretion

债的标的 object of obligation

债的发生 creation of obligation

债的消灭 extinction of obligation

占有人有权留置该财产:the possessor shall have a lien on the property 指定代理:appointed agency

执行合同 carry out a contract,execute/implement/fulfill/perform a contract

主要办事机构:the main administrative office

第6篇:经济法学、

经济法的规制性: 是指在调整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和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预算外资金:是指相关主体为了履行或代行政府只能,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适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强制执行制度:是指纳税主体未履行其纳税业务,经由征税机关采取一般的税收征管措施仍然无效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强制措施,以保障税收征收秩序和税款入库的制度。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权义结构的特殊性。

(1) 从权义配置来看,如果把职权和职责分别归入广义的权利义务之中,则在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存在不均衡性。 (2) 在宏观调控法的部门法中,往往有关调控主体的权利规定的较多,而对受控主体的权利规定的较少,在市场规制法中,受制主体的义务较多,而规制主体的权利较多。

简述宏观调控权及产生的原因。

宏观调控权是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市场失灵”现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运行,从而需要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在转变,要求其调侃方式作相应的转换,即由单纯的靠行政权力手段,转化为主要采取间接调控手段。

简述逃税、避税和节税的区别?

逃税是通过对法律规定的直接违反来减少或免除纳税义务。

逃税是通过钻税法的漏洞来减少或免除纳税义务。虽然不违反法律条文的固定,在形式上是不违法的,但在实质上确实间接违反税法宗旨的行为。

节税也称税收筹划,是通过完全合法的经济或法律安排来降低或者免除税负的行为,它并不属于税收逃避行为,因而应把上述的避税和节税区别。

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条件?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所有实体要件应当符合有利于国家利益,即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程序性要件,主要是应当履行申报登记或许可程序。 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

(1) 保证商业银行存款支付和资金清偿能力。

主要体现为,能够缓解商业银行债务负担和支付压力:对商业银行的支付和稳定有最后的保证作用:当商业银行存款下降时,中央银行按法定比例调减缴存存款准备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头寸。

(2) 调节和控制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创造信用是现代银行的重要机能,中央银行依法创造法定货币,商业银行的扩张机能,可以创造数倍于法定货币的存款货币。

(3) 增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宏观调控能力。 主要表现:

一是集中法定准备金,增加了中央银行直接掌握的信贷资金总量 二是运用集中的法定准备调控信贷总量:

三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实行信贷倾斜,调整资金投向。

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必须有一定资金做后盾,中央银行掌握的资金越多,其调控能力越强,越有利。

试述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概念,法律特征及其规制方式?

(1)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概念:是指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和其他优势制造虚假的政权交易量以影响交易价格。

(2)特征A 行为主体,是政权交易中的交易人和某些有特定职务的人。

B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

C 行为的客观方面有四种行为。

a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 b.以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互相进行证卷交易,影响证卷交易价格或者证卷交易量。

c.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卷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 d.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3)规制方式

A 赔偿

B责令依法处理其非法持有的证券

C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数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 D双罚

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在宏观经济法的规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

比例税率:是指在对统一征收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照同一比例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在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剥削性滥用: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直接目的的市场行为。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或称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它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根本与长远利益。

(1) 计划调控关系

(2)财税调控关系 (3)金融调控关系 (4)产业调控关系 (5)投资调控关系

(6)储备调控关系 (7)涉外调控关系

简述税收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 (2)公共目的性

(3)政权依托性

(4)单方强制性

(5)无偿征收性

(6)标准确定性

简述国家计划的功能

(1) 预测引导功能,国家计划不但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引导市场主体遵从并行动。 (2) 政策协调功能,即在实现国家计划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协调各个方面的政策,以实现计划目标。

(3) 宏观调控功能,即功能预测引导和政府协调功能,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的宏观调控。

简述经济法宗旨

(1) 经济法的调整目标,就是通过对调制关系的调整,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地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经济法的宗旨,在横向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目标,这是经济法调整力图产生直接效应的根本方面:一个是社会目标,这是经济法调整意欲产生间接影响的重要方面。

(3) 经济法的宗旨,在纵向上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基本目标是规范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最高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论述市场规制法的原则

市场规制法原则:是市场轨制法制定和实施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 规制法定原则:要求规制市场主体竞争行为的主体、权程序等均需依照法律规定,非依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规制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

(2) 规制公平原则: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制法时,应以实现公平、增进公平和彰显公平为基本准则。

(3) 规制绩效原则:不同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不同的规制行为所产生的市场绩效也不同,所以要求在制定后运行时的绩效,应当是最大化的。

(4) 规制适度原则:市场规制法的制定和实施,均须在法定的范围之内。

试述经济法调制主体的主要职能

(1) 主要职能是贯彻调制法定原则、依法调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等等,核心是依法调制。

(2) 调制法定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制主体必须贯彻和遵守的原则。

(3) 依法调制,也是相关的调制主体的重要职责,调制权的刑事,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依法调制有关,调制主体的重要职责就是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调制权,而不是与其相反的滥用或超越自己的调制权。

(4) 调制法的职能,不仅要求不得滥用调制权和超越调制权,而且在广义上也包括释放的行使调制权,以及不能放弃调制权。

经济法的特征:是经济法区别与部门法的特有征象,是表征紧急发本质特点的概括性标志。

预算关系:预算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定额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因而也称为固定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买入的未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的再次贴现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收购、委托经营、联营或其他方式,集合经营者经济力,提高市场地位的行为。

简述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1) 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 (2) 宏观调控主体又包括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市场规制主体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3) 由此可以把经济法主体分为调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简述政府调控的法定原则。

(1)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调控主体资格法定。

(2) 各类不同的宏观调控主体所享有的宏观调控权力法定,严格要求宏观调控主体在法律所赋予的范围内活动,禁止借调控之名,侵害受控主体的权益,保障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 (3) 政府调控方式与程序法定,这是保证宏观调控法和宏观调控权能够实现的基本要求。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1) 税法的构成要素是构成税法必要的要素,是税法不可少的内容。

(2) 税法的实体法要素主要包括税法主体、征税客体、税目和计税依据,税率、税收的特别措施。

(3) 税法的程序法要素包括纳税时间和纳税地点。

简述市场规制法的宗旨

市场规制法的宗旨就是市场规制法所要实现的目标,

(1) 市场规制法的初级宗旨: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2) 市场规制法的终极宗旨:通过初级宗旨的达成,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克服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试述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

主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目标,以及经济法宗旨中最高目标。

(1)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目标设计经济法的双重目标,即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在宏观经济领域要强调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微观层面则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和正当竞争。

(2) 保证基本人权的目标

经济法是分配法,涉及对相关主体权利与权力、社会财富与主体利益等多个方面的分配。 在经济法领域,涉及人权的,主要是基本的财产权问题。

经济法作为涉及国民基本财产权利的公法,与人权保护自然联系紧密,因此保障人权的目标在经济法各个部门法上自然有体现。

(3) 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 在经济法上对公共利益的强调,并不是对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漠视,而恰恰是强调对这些利益的均衡保护。

(4)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通过经济法的有效调整,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了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就有可能实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调整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高层次的秩序。

试述金融调控法和金融监管法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金融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对于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点(1)二者属于经济法的不同领域。

金融调控法调整金融调控关系,属于宏观调控法领域: 金融监管法调整金融市场监管关系,属于市场规制法的范畴。 (2)价值目标不同。

金融调控法的价值目标是整体效益,这一价值目标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的平衡一致来实现:

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是金融运行的秩序,即建立和维护金融运行秩序,实现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3) 主体不同

金融调控的主体是单一的,在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金融监管的主体是多元的,在我国有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4) 管理目标和手段不同

金融调控法是以克服个人理性行为的局限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性、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并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为目标的,运用手段是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监管法是指制度上、法律上作出合理设计,实行审慎性监督和管理,具体手段往往是在开业、营业、资产分类、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各个环节依法进行监管。

经济法本质:经济法是指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算管理体制:就是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预算管理职权方面的划分。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我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是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得到尊重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的调制主体的权力和职责结构

从调制主体职权的分类来看,调制主体的职权可以总称为“经济调制权简称“调制权”。调制主体的调控权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

调制主体的宏观调控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立法权和宏观调控执法权。

调控主体的市场规制权,可以分为市场规制立法权和市场规制执法权。

职责主要包括贯彻调制法定原则、依法调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等等。核心是依法调制。

简述注重调控效益的原则。

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是如何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而不是直接问某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就是要激励、促进和保护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确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收保全措施

(1) 责令限期缴纳税款

(2)责令提供纳税担保

(3)

通知冻结等额存款

(4)扣押查封等额财产

简述行政性垄断的法律特征

(1) 行政性行政性垄断行为的主体是政府及其部门

(2) 行政性垄断行为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具体行政性垄断行为和抽象行政性垄断行为,从具体行为人的不同可直接分为直接行政性垄断行为和间接行政性垄断行为。 (3) 行政性垄断行为主要 ①行政强制交易

②行政性限制市场准入

③ 行政性限制经营者限制竞争

试述宏观调控法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宏观调控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尤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首先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其次,市场机制无法承担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后性和惯性;

最后,市场竞争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其他的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4) 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集中反映

宏观调控是政府最主要的经济职能,这种经济职能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

试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要表现

非经权利人同意,获取、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主要表现:(1)不当获取行为

a盗窃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b 利诱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c胁迫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d 其他通过或非强制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2)不当披露行为 a口头公开

b书面公开

c电子公开

(3)不当使用行为 a依取得方式,分正当获取的不当使用和不当获取的不当使用

b 依使用人与获取人是否为一人,分为自己不当使用和不当允许他人使用

调制法定原则:依据调制法定原则,调制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有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来加以规定。

税收:或称租税、赋税、捐税等,简称税,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或称手段。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现代混合经济体制:(以法国为代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相合的市场经济双重调节体制。

知悉真情权:或称获取信息权、知情权、了解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

从经济学科的一般分类来看,经济法学可以分为经济法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 经济法总论主要包括本体论、发生论、价值论、规范论等诸论。 经济法分论主要涉及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具体规定

简述经济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特征

经济法主体在承担法律责任方面,具有双重性和非单一性的特征。 经济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双重性,指其具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由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 经济法主体在责任承担上具有“非单一性”的特征,即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往往较重,表现为存在着多种责任的竞合。

简述金融调控的特征

(1) 金融调控的主体一方是中央银行

(2) 金融调控的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协调发展 (3) 金融调控的手段是法定的货币政策工具 (4) 金融调控要依法进行

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1) 强制性 (2) 非营利性 (3) 永续性

试述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经营者集中就是经营者合并和经营者控制

(1) 经营者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合为一个经营者,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类型:a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b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

(2) 经营者控制 :是指经营者通过收购、委托经营、联营和其他方式控制其他经营者,从而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类型:A依照其获得控制权的途径可以分为三类

a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b 经营者通过订立受托经营、联营合同或其他合同方式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c 经营者通过变更所享有的债权而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B按其控制的内容分为财产型控制、业务型控制和人事型控制

C按控制与被控制的经营者所处的产业链关系可以分为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

试述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是关乎宏观调控权行使主体的重要问题,涉及纵向和横行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

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就是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

我们主张只有中央级次的国家机关才享有宏观调控权,地方不享有宏观调控权。

因为,第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只能是一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只能是一个国家的宏观。

第二从公共物品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是分级次的。 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国家中央政权,而地方政权不能实施。

(二)宏观调控权的横向配置

宏观调控的横向配置,就是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个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配置。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拥有宏观调控权。与计划、财政、金融三大调控手段有关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机构,为宏观调控部门。 注意,第一司法机关没有调控权。

第二应对各类具体的宏观调控权作出具体的划分。

第三在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还可能存在授权立法的问题。

权义结构:是指各类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和组合

税法主体:是在税收法律关系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简称,具体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心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以日本为主)以市场机制作用和自由企业制度为基础,以政府对宏观经济调节和产业政策诱导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消费者: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居民。这里的居民指自然人或称个体社会成员。

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分为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或者合称“调制关系”

简述立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系统的影响

立法是运行的起点,没有经济的立法,就没有经济法的运行。

经济法的立法环节同执法等环节密切相关,表现为立法要从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发现问题,并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完善立法的方略,同时经济法的立法又是进一步的司法和执法、守法等环节的基础,它对于经济法的运行具有基础性影响。

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中,要严格贯彻法定原则,经济法主体的调制职权必须法定,同时,各类调制行为都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定要件。

简述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范畴所内含的基本功能。 (1) 分配收入的职能 (2) 配置资源的职能 (3) 保障稳定的职能

分配收入的职能是前提、基础;配置资源的职能是建立在分配收入的职能基础之上,保障稳定的只能则以前两个为基础。

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责

性质:是国家机关,又是从事法定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 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法律地位。 职责:①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②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③发布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④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⑤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⑥经理国库 试述回收保障制度

欠税回收保障制度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构成。 (1) 离境清税制度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2) 税收优先权制度 税收优于无担保债权,即税收的一般优先权。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滞留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留置权、质权。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3) 欠税告知制度

纳税人将欠税情况及相关重大经济活动向其权利人告知或者向税务机关报告等制度。也包括税务机关对欠税情况公告制度。该制度充分保护了第三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税收利益。

(4) 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 由于税款同样是一种金钱给付,因而征税机关同样作为债权人,行使公法上的代位权和撤销权。

试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

(1) 侵犯竞争者和消费者的权利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直接受害人是与之相关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如仿冒行为直接侵犯被仿冒商业标志的权利人的工业产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虚假陈述直接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2) 损害市场机制,破坏市场秩序

在虚假陈述、商业贿赂、不当附奖赠促销盛行的情况下,价格会虚高,价格信号也不能证券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当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市场机制也会被扭曲。

(3) 危害信用和社会公德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以至盛行,不仅会侵犯经营者、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破坏市场机制 和秩序,还会破坏社会信用机制,毒化社会空气,伤害社会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经济法责任:或称为经济法主体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计税依据:也称计税标准,计税基数,简称税基。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所取得的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即是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国家计划:由国家制定并负责实施的,有关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项目的未来综合的行为部署方案。

相关市场:是指要分析市场地位的经营者有竞争关系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范围。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爱去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运营信息。

简述经济法的经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2) 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 (3) 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

(4) 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 (5) 经济法追求的整体上的经济利益。

简述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 、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

其实公开招标的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简述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内容。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的有关指标通过货币机制的调控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正常,并成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按其运行机制,可分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

简述执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的影响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所以执法被作为法律运行中的核心内容。

在调制法定原则中,包含依法调制,即调制主体必须依法办事。

经济法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不是法院,它的实施侧重于积极的执法,而不是消极的执法。政府性的调制主体在执法活动中,一般都拥有准立法权,准司法权。故其执法行为ui对经济法的运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其行为必须要设定法律上的边界。

在经济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性调制主体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的问题,是其职权不明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哪些立法权应当有立法机关行使,而不能由政府的调制主体超越其职权去行使。 试述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

(1) 经济法主体的构成体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可以认为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并可以进一步分为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2) 主体的二元结构,也会体现在各个具体部门法中。

(3) 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法各个部门法及其亚部门法中所体现出的多个层次的二元结构,体现了经济法主体的复杂性。

试述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整体保护。

(1) 在立法方面的保护。国家在制定有关消费者的法律、法规时,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此外,立法机关在把消费者正常上升为法律时,也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

(2) 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3) 在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保护。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惩处权利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部门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税率:是应纳税税额与计税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产供求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间接调控信贷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阻碍性滥用:是阻碍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简称,只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以限制和排除同业竞争者、维持和提高自身市场地位为直接目的的市场行为。

欺骗性标示:是指经营者对其所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做出不实标或陈述的行为。

简述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在经济法价值的二元结构中,两类价值是相互对应的。前一类价值是内在价值,后一类价值是外在价值,它们都是经济法价值体系中不可缺的部分。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与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分别居于不同的层面,前者所处的层面更为基本,而后者是从前者为基础的,因而是高层次的。

简述守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系统的影响。

从守法的角度来讲,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守法主体的法律意识以及对法律的遵从度。 从法律意识来看,经济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取决于守法主体的遵从。

经济法的运行如何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守法主体的遵从。

在影响经济法主体只遵从的诸多因素,只有兼顾各类主体的利益,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才能因取得合法性,而呈现良性。

简述转移支付的主体

(1) 发动转移支付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 接受转移支付的主体,通常为下级地方政府,在广义上还包括企业和居民。

简述再贴现率的特点

(1) 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

(2) 再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 (3) 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

试述我国计划法的最高理念和基本原则

计划法的最高理念在以人为本。计划达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守卫,应让广大人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改革发展与进步带来的成果。

计划法的基本原则,是计划法的最高理念的具体化,贯穿于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是制定、解释和适用与计划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还注意

(1) 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原则

(2) 综合、平衡金额协调原则

(3)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原则 (4) 坚持规划先导原则

试述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现代性、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以及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1) 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个体营利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由此而带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经济法既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人利益的传统私法,也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的传统公法,它更追求与一种从资源配置到财富分配,从调整手段到调整目标的和谐或协调。

(2) 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则是产生于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的调控与规制以后。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多元化社会。经济法的产生,其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需新型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

(3) a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

b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从制度建构上看,经济法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实体法规范,而且越来越多的程序法规范不断渗入。

C制度运行上的现代性

经济法制度运作主要是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就经济法等现代法而言,把大量问题解决于诉讼之外,更是应追求的目标,经济法的实施主要是体现为政府所进行的积极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而不是消极的司法审判。

第7篇:经济法学课件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经 济 法 学

主讲:

陈江华

chjh0551@126.com

教材:

经济法实用教程

主编:

陈广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 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

第三节 公司法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 反垄断法

整理制作:向龙浩注:仅供08经济学类(1)班内部传阅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节 产品质量法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1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概念最早使用—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著《自然法典 》。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失灵需要经济法。

经济法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德国。

1、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国家规制市场的法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1890年《谢尔曼法》。

2、“战争经济法” 的出现(20世纪初)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时及战后一段时期大力推行经济管制,于1919年制定了以“经济法”命名,对重要物资实行社会化的特殊立法。 1919年《煤炭法》 。

(二)经济法的发展

1、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年--1945)

其典型事件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法律被学者形象地概括为“危机对策经济法”。

德日等战争发起国家及其他参战国,运用强制手段,全面掌控国家经济,将其纳入战时体制。 “战争经济法”。

2、战后经济法的发展(1945年--1989年)

战后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和日本,初期表现为制定法律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恢复市场竞争秩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表现为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法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贸规则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法律的走向。

(三)建国后我国经济立法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法(1949年—1978年)

2、改革开放后至入世前的经济法(1979年—2000年)

1979年至1986年,由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有关经济的立法受到重视且发展迅速,对这些法律的研究也空前繁荣起来。

1986年之后,从《民法通则》的颁布,到统一《合同法》的实施,私法走进社会主义中国的舞台。据统计,二十多年来,我国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达几千件。

3、入世对我国经济法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世贸规则本身以及我国入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政府必须对市场管理监督,二是政府不得直接介入市场,同时必须对管理监督的不当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后者,必须建立立法违宪审查制度及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制度。

(四)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客观基础:市场缺陷——“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形。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市场的不完全(垄断)。 ②市场的不普遍(公共产品)。 ③信息失灵。 ④外部性。 ⑤公共产品 。 ⑥经济周期 。

(2)政府失灵

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政府干预不起作用 。 ①政府运行效率低下。

②政府过度干预。集权体制下,及向市场体制转型时。 ③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④政府不受产权约束。国有产权;侵害非国有产权;政府财产责任等。 ⑤预算分配偏离社会需要。

⑥权力寻租。实质就是寻求政府的强制性或特权供应,以便获取市场价格与权力价格之间的差额。

2、社会原因

(1)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融合是经济法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 (2)国家间战争是诱致性社会原因。

3、政治原因

任何国家都有经济管理职能,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行使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同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之经济法制有限的,而且是主要以间接干预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民商事法为主。财税法主要是发挥“组织收入”功能(消极干预)。

垄断阶段后,为了化解各种社会经济危机、协调各种社会冲突,国家更全面地调节社会经济成为“兜底性”选择(积极干预)。财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之法。

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移植与创建需要。

4、法律原因

(1)从法律文化角度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 (2)从部门法角度看

民商法调节作用存在有限性、局限性。民商法律确立了三大调整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 3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总称 。如:工厂超标排污。

5、经济学理论对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合理性的论证以及先导国家的经济立法与实践的成功。

6、经济法得以充实和前进的新动力:二战以来不断高涨和深化的各种人权运动。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一) 经济法定义

主流定义:“需要国家干预说” (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协调说、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关系说、纵横统一说、国家调节(制)说等。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经济法最基本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2)经济法仅调整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 (3)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划定界限。

(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市场秩序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

4、社会分配关系

社会分配关系,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调整全部的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初次分配中需要由国家干预的部分分配关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和经济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主张从干预的正当性与谨慎性两个方面把握。干预的正当性,在于强调干预必须基于法律授权。干预谨慎性,在于干预的合理性,着重于将“市场之手”与“国家之手”有机结合。解决规则的刚性与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主要体现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国家本位”、 “个体本位”、“社会本位”。把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标明国家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价格水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经济法方式的调节时,必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另一方面,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这一方面的例子就是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三)经济民主原则

经济民主是与经济独裁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各经济法主体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分配协调、恰当,从而充分发挥各经济法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938年罗斯福提出经济民主主义,“与政治民主相辅相成,它以经济机会的均等和经济权利的平等为主要内容。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国家尽可能

保障企业之间无论大小、强弱、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一方面,经济民主使得国家对市场竞争中的失利者进行救助有了正当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与经营者相比较,消费者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在传统的法律框架内是难以有效解决的。经济民主的推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这种形式平等掩盖下的实质不平等,从而求得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四)经济公平原则

“公平问题是一个人类价值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恒久追求,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追求的一个最高目标。一切社会规范形式,诸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等,都将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体现在和渗透在自身的规范结构之中”。

在形式上,各社会主体因为法律的适用而得到了一种平等。一是机会的公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平等地向市场主体开放,每个市场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起点的公平,这是指每个市场主体的竞争起跑线公平,即任何参与竞争者都按照其参加的市场形态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竞争的,尽管每个市场主体的具体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受到形式上的歧视;三是规则的公平,这是指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竞争时都适用相同的规则,各市场主体都平等地拥有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手段。但是,这种形式的公平带来了实质的不公平。经济法构筑了一种与传统法律不同的公平——实质公平。经济法的这种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秉赋等方面的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它是一种实质的公平。

(五)经济安全原则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因此享有经济职权或权利,承担经济职责或义务的当事人。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一)国家机关;

(二)社会组织;

(三)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及其它自然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实现。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物 、货币和有价证券 、行为 、智力成果 。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要素,是连接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经济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的地位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的地位

广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狭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1、主体不同。

(1)主体范围不同。 (2)主体的地位不同。

2、调整对象不同——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调整的方式不同。经济法私权和公权并用。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

1、主体不同。行政法主体一方为行政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权力从属关系,大多数不直接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

3、调整的方法不同。

4、作用不同。

5、调整程序不同。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

第三节 公司法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

1、广泛性。国家、国家权力机关,企业内部组织等。

2、具体性与地位不平等性。

民法主体视为平等、均质的抽象人。经济法将法律关系视为实力不相同的具体个体,主体地位不平等。

3、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与不同场合之下,经济法主体有不同的身份。基于对实质公平价值的追求,权限具有不对称。

(二)经济法主体体系架构

1、国家干预主体 (1)国家-特殊主体

国家是宏观调控主体,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 (2)权力机关。争论:权力机关不受法律追究,不能成为主体。 (3)行政机关

2、社会中间层主体。

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介

作用的主体。具有中介性、公共性和民间性。

行业协会,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其目的在于促进该行业中的产品销售和为雇佣方面提供多边性援助服务。

3、市场主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二节 企业法

一、企业法概述

二、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

一、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企业法定义

是凝聚着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依法成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组织性、赢利性、法定性、独立性。

企业角色一直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不同时期强弱不一样。

企业法是确认企业的法律地位及调整其内部组织关系的法。或以企业为规范对象。确认并调整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本、投资者相互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企业与其它管理者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企业形态法定化与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形态法定化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企业形态,从而以利于建立起相应形态的企业法律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

手工业者(个人独资、业主企业) 基于继承和扩大经营

→合伙企业

基于连带风险出现→有限合伙(隐名合伙、两合公司)

资产阶级萌芽阶段快速积聚资金→股份有限公司适应中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2、企业法律形态----法律形式

(1)以责任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

(2)以所有制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 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三)市场准人法律制度

市场准人制度,是指有关国家或政府准许自然人、法人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规则的总称。包括一般市场准人规则和特殊市场准入规则。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

以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是企业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

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二 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一)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 8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投资人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除外。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合伙企业的设立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

2、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合伙人可以用劳务出资。

3、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为合伙企业的财产。除非有合伙人退伙等法定事由,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

4、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有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两种形式.

5、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

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损益分配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

(三)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照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通过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企业。

3、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四)国有企业

是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

第三节 公司法

一、公司法的概述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公司法的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其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者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并依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二)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股东的责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公司。

2、英美法系国家的分类:人合公司和资合公司

3、公司的隶属关系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4、按照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1)母公司、子公司。

5、按照国籍标准:本国公司;外国公司;跨国公司。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章程

是规定公司的组织及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之一。 公司章程效力范围—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公司章程变更。

(三)公司资本和出资

我国公司法注册资本是公司股东认缴资本

1、公司资本三原则 (1)资本确定原则。

公司资本的认缴、募集等严格要求。 (2)资本维持原则。

公司应当维持与公司资本总额相当的财产。 (3)资本不变原则。

公司资本总额不依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变更。

2、股东出资方式和期限:

(1)方式:货币出资和实物、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能用货币估价、依法转让,法律法规不能作为出资的除外”。

(2)货币不低于30%。知识产权出资比例不能超过

20%,但高科技公司的除外。非货币出资必须评估作价 (3)部分采用分期缴纳出资制 。

两年之内可以分期缴纳(按实缴资本行使权利,承担责任按照认缴的 )。股份公司募集设立、一人公司不允许分期缴纳。

3、最低法定资本:

有限公司不低于3万(一人有限公司10万) ;股份公司500万。

4、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颁发出资证明书,股份公司股份表现为股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转让限制。

(四)公司成立、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1、公司名称核准后,符合条件办理工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成立。采用准则主义设立原则 。

2、法定人数。有限公司股东(1-50人),股份公司发起人(5-200人)。

3、股份公司设立方式: (1)发起设立 (2)募集设立

发起人依法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其余部分向社会发行而设立的公司,发起人认购不底于股份总数的35%。

4、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五)公司债券

1、发行主体

2、公司债券发行条件和种类

3、公司债券转让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应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记名债券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的方式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无记名债券以交付方式转让。

三、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东会

1、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但非常设机构。

2、定期会议,按章程规定按时召开;临时会议,由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可提议召开。

3、股东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1名董事主持。董事会(执行董事)不能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职责的,由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召集和主持。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不召集和主持,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4、议事规则:股东会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或约定)行使表决权,但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除外。普通决定过半数通过,特别决议即重大问题须经2/3的有表决权(总表决数、出席会议总表决数)的股东同意。

重大事项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变更公司形式、修改章程。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本身并不违法,而是利用并损害公司、他人利益。

(二)董事会

(1)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 (2)由3至13人组成(国有独资公司为3-9人)。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应有职工董事。

(3)董事的任期每届不超过3年,可连选连任。

(4)董事长(或经理、执行董事)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人数少可不设董事长,设一名执行董事。

(5)董事会应按期召开,1/3的董事可提议召开董事会。

完善董事长不能或不履行职务的规定补救措施 。规定一人一票。

董事会任期届满没有改选,还有就是个别董事辞职新董事还没有就任,这时原有董事仍然履行职务 。

(6)董事会下设经理,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由董事会聘请或解聘。 (7)董事会、经理的职权。

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股东。

(三)监事会

1、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对股东会负责。成员不少于3人,每届任期为3年,可分股东监事和股东监事。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所有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必须有监事会 。

2、规定监事会的调查权。

3、规定了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解决因为信息缺乏问题,第151条第2款。费用保障措施,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监事会费用

4、规定监事会的例会制度。集体行使职权,每6个月开一次会

(四)充实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义务的规定 。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第148条

2、将董事、监事、经理的义务扩大到所有董事、监事和所有高级管理人员 财务负责人是指财务总监。

3、充实忠实义务的具体规定

第149条

增加程序上的内容,借款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另外关于担保问题

4、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义务的赔偿责任。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

(五)完善股东权保护措施

1、股东知情权 。(1)股东可查阅相关文件、记录。(2)有限公司股东查阅会计帐簿的程序。

2、股份公司股东的提案权和质询权 。(1)提案人资格:3%股份,但是没提持续持有多长时间;(2)提案程序;提案内容。(3)股东大会审议,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鼓动大会并接受质询,第151条。

3、股份公司的累积投票 。可以使中小股东选出他们可以信任或者满意的董事或者监事。抑制控制股东支配的问题。

3、累积投票的前提:章程有规定或者股东大会有决议适用范围

4、完善股东诉讼制度 。充实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消之;股东利益损害赔偿之诉。建立股东代表诉讼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持股180日以上并且持股1%。程序。利益归属:公司 )。

5、增加少数股东自行召集股东大会制度 。少数股东资格:第102条,持续持股90日以上、持股10%以上;前提条件:;自行召集与主持。这对保护中小股东很有意义,注意这里叫少数股东权,而不叫中小股东。

6、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 。请求者的条件:投反对票。适用的范围:3种事项。

7、公司回购股份的缓和 。

职工持股,股票期权、股份奖励本公司职工。

(六)利害相关者利益保护

1、完善职工利益保护 。

(1)职工参加董事会扩大到所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可以设职工董事。“可以”引导。 (2)监事会的职工比例正式为不低于1/3。(3)征询意见和建议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公司。

2、债权人利益保护 。 (1)会计信息的真实。(2)公司合并、分立须公告债权人。(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揭开公司面纱)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公司人格被否认,相关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否定法人人格 ;一人公司证明自己和公司财产分离 。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产品质量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

1、含义

市场秩序规制法,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2、调整对象

(1)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

①对特殊的交易主体的规制。

②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

③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2)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 ①垄断。

②限制竞争行为。 ③不正当竞争行为。

(3)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末叶,美国1890年《谢尔曼法》和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标志。

2、发展趋势:

(1)立法宗旨更关注消费着利益。 (2)法律规制更趋于灵活。 (3)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①对跨国合并的规制。

②一国竞争法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竞争政策上采取双重标准的作法成为普遍趋势。 ③确立国际层面上的统一的竞争规则。

(三)基本原则

1、维护市场活动中的经济民主原则

2、保障市场活动中的实质公平原则

3、维护市场运行的整体利益。优先考虑社会整体效率,兼顾公平。

二、垄断法律制度

(一)反垄断法概述

1、垄断是指各国反垄断法律中规定的,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2、垄断的危害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阻碍社会技术进步。 (2)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3)损害消费者利益。

(4)垄断影响经济民主制度。

3、反垄断法

是国家对市场主体以排斥和限制竞争、控制市场为目的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主体是市场主体。企业、联合组织、其他社会组织(政府、行业协会)。 规制的行为是反竞争行为。

反垄断法是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相结合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反垄断法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判例“限制贸易应受谴责”。1890年《谢尔曼法案》。 发达国家的反垄断立法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反垄断法得到不断修改和调整。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纷纷立法。 全球化趋势带动反垄断法的国际化

5、反垄断法理论分析

(1)经济学理论分析。垄断的负面影响在于人为的市场进入壁垒带来经济低效率。垄断的产生和存续与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有关。

(2)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学的价值是保护弱者、主持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等。表现在经济上为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

(3)法学理论分析。西方法律思想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变迁。

(二)垄断行为的分类

1、经营性垄断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行政性垄断

(三)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1、横向限制竞争协议 —竞争者

(1)固定价格的协议 —索思比和克里斯蒂固定拍卖佣金。 (2)划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协议—石油减产

(3)控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协议 —日本三啤酒 (4)联合抵制协议 —两石油公司拒供90号汽油 (5)其他限制市场竞争行为

2、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竞争者与交易相对人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药厂向医药销售商规定的合同最低零售价格,只能以此为唯一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药厂给医药销售商限定的合同零售价格,此价格之上可以销售,限定了几个波动的空间。

垄断协议例外: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是指企业凭借已经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或进行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反垄断法对具有市场支配的企业规制经历了一个由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的过程。

2、市场支配地位及其确定 (1)市场支配地位

企业在市场中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能够独立决策而无须考虑其它经营者,并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界定相关市场(Relevant Market)

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期间内就某种商品经营所涉及的区域和范围。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相关时间市场。 (3)市场支配地位确定

推定经营者具有支配地位: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 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2/3的;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3/4的。②③达不到10%的不算。

3、类型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制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5)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6)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 (7)其他

(五)经营者集中

1、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成为一个企业的资产合并;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经营控制型合并,包括: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受让或承租其他企业全部或主要部分的经营或财产、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或受其他企业委托经营、干部兼任、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的人事任免等。 (1)经营者合并

(2)经营者通过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3、对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1)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社会整体效益。 (2)企业合并的控制程序。 ①事先申报制度; ②行政调查制度; ③司法审查制度。 (3)法律责任

(六)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

1、定义和危害

行政性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而形成的垄断。(1)扭曲市场机制。(2)违背公平竞争原则。(3)消弱企业的竞争能力。(4)违背WTO规则。

2、行政性垄断表现形式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行政地区垄断 (2)行政部门垄断 (3)行政性强制交易 (4)行政性限制竞争协议

(七)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与域外适用

1、定义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即适用豁免,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特定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的法律制度。其意义: (1)对反垄断法基本制度的修正。 (2)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2、适用除外的范围:

(1)国家垄断。国家对某些产业领域或经济活动实施独立控制。 (2)自然垄断。某些产业自然性质所形成垄断,如电信、水电气等。 (3)知识产权。权利人独占权利,如专利权、商标权。 (4)特定的联合行为。

3、域外适用

一国的反垄断法对国外的某些影响国内利益的行为形式域外管辖权的制度。

(八)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1、知识产权滥用

是指知识产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法律范围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行使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2、知识产权滥用引起的垄断。(1)不正当维持独占行为。(2)限制竞争行为。(3)知识产权滥用加剧市场力量集中。

3、民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

4、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规制。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1、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法律特征:(1)是一种违背诚实信用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违法行为;(2)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经营利益。(3)是一种滥用经济优势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立法模式

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假冒仿冒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二)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又称商业混同行为,它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性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 16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或误购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是指擅自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的行为

(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 (2)销售明知是仿冒注册商标的商标;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行为。

4、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三)商业贿赂行为

1、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特征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2、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区别明示

(四)虚假宣传行为

1、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的引人误解的虚假的宣传。

2、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种类

(1)虚假宣传。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如将国产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等。

(2)引人误解的宣传。

(五)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秘密性。(2)实用性。(3)保密性。(4)信息性。

2、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以盗窃、利诱、协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此外,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以上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六)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有奖销售的含义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奖品或奖金的手段进行推销的行为,主要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形式。

2、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商品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产品质量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概述

1、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2、消费者问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其权益受到经营者侵害而引发的问题。

3、消费者问题存在原因

(1)科技水平的局限性,包括经营者在内人们不能认识和克服的缺陷。 (2)经营者对利益的不当攫取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3)消费者自身的局限性。

(4)政府保护不力和立法滞后。

4、消费者运动

消费者运动:是指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自发或有组织地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的社会运动。

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1891年,纽约消费者协会。1898年,消费者联盟。 1983年,国家消费者组织联盟(3.15)。

5、消费者保护立法

我国消费保护法适用范围

(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适用消法。 (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参照消法。

(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适用消法。 医疗纠纷是否适用效法?

(二)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1、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真情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知悉有关商品、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获得赔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知识的权利

8、受尊重权

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权

(三)经营者的义务

1、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2、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

3、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4、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5、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的义务

6、商品、服务品质的保证义务

7、售后服务义务

8、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9、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义务。

(四)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争议的解决

1、途径

2、损害赔偿主体确定

(1)一般情况:销售者;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销售者或生产者。 (2)原企业合并、分立的—变更后企业。 (3)使用他人执照—销售者、或持有人。

(4)展销会、柜台出租——销售者;结束后,展销会举办者、出租人。 (5)虚假广告—销售者,广告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的)。

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 产品质量法概述

1、产品质量法

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品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使之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既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非商品。各国的产品范围不一致。我国的产品不包括:天然物品,如煤、油、水等;农副产品;建筑工程;初级加工品;专门用于军事的物品;

人体的器官及其组织体。

3、产品质量的含义与分类。

产品质量指产品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产品质量可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大类。

其中:合格又分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符合部级质量标准、符合行业质量标准和符合企业自订质量标准四类。 不合格产品包括:(1)瑕疵。(2)缺陷。(3)劣质。

(二)产品质量责任法

1、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 (1)默示担保条件 商销性和适用特定用途 (2)明示担保条件 (3)产品缺陷

设计、制造、指示缺陷

2、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保证产品质量 (2)产品标示符合要求

(3)特殊产品的保装要符合要求

3、销售者义务

1、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示。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2、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3、销售者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销售产品。

4、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产品标准品质量管理标准: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通常标准。 (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5)奖惩制度

(四)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1)消售者承担的瑕疵担保责任 (2)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生产者 销售者 责任竟合

2、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述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1、宏观经济调控的定义

对宏观经济调控在理论界虽然有着不同表述,但学界趋同的认识是: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国民经济的供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 20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的特征

宏观经济调控不同于市场秩序规制,对其特征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1)宏观经济调控以经济总量平衡为主要目标。 (2)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3)宏观经济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

3、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及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之法。

宏观调控法以宏观调控关系为其调整对象,而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关系、价格关系、金融关系等。宏观调控关系不同于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有自身的特殊性,可概括表述如下:

(1)宏观调控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也必须是国家。国家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关系是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而形成的。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采用间接手段,如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而并非象市场秩序规制法运用直接规制的方法,明确这一特质,更有利于依法规制宏观调控关系。

(3)宏观调控关系是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即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而非个体、个量分析。总量分析这一方法,不同于个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区分经济法不同调整对象,更有利于理解宏观调控的法理念及法价值。

4、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1)计划法、产业法。计划法是宏观调控法的龙头之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着重调控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政策目标;产业法则主要规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

(2)金融法、财税收法、价格法及投资法。这些法律制度规范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法律手段及宏观调控目标。

(3)国有资产法及自然资源管理法。这些法律制度重点规制市场经济外部条件的宏观调控目标及其手段措施。

(4)对外贸易法。也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对此学界存在不同认识,主要规制对外贸易,保证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发展。

(二)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1、计划指导原则。计划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计划。这一理论运用于宏观经济调控中就是:计划法,它在宏观调控法之中位阶最高,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计划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向及举措。

2、间接调控原则。宏观调控法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间接规制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间接调控运用的是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通过间接的利益机制促导国民经济的均衡有效发展。

3、公开原则。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公平、公正,更要求经济公开,公开是公正、公平的前提条件。公开原则,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应及时公布相关宏观调控的信息,例如汇率、利率、税率等宏观调控政策,应有畅通的经济信息渠道,保证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及规范性。

4、合法性原则。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符合宏观调控法的规定,其合法性的原则不仅要求宏观调控的主体资格合法,而且要求宏观调控的程序必须合法。

21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 证券法

(一)证券法概述

1、概念:

调整证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证券法律关系,包括证券发行、交易等业务关系,也包括国家对证券机构、证券业务的监管关系。

2、适用范围: (1) 股票;(2) 公司债券;(3 )政府债券;(4 )证券投资基金份额;5 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境内公司股票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故人民币B股的认购、交易不适用。

3、基本原则:

公开—指基本交易制度公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公开,信息传播公开。 公平—指地位、权益平等。 公正—指监管者一视同仁。

4、证券机构及证券管理机构 (1)证券交易所:

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新法取消了证券交易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定位。 集合竟价 .(2)证券公司: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法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经营业务确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且须是实缴资本。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3)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4)证券服务机构:

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5) 证券管理机构 证券业协会:

是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证券公司应当加入证券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现为证监会。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二)

证券的发行制度

1 、证券发行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证券发行,即公开发行,指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依照证券法、公司法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或债券,从而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活动。

2、发行股票的条件

(1) 设立发行股票的条件: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2) 发行新股条件:

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22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3、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

(1) 发行非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2)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除应当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本法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4、发行程序

(1)聘请保荐人。 (2)申请。

(3) 核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发行审核委员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该机构外的有关专家组成,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 (4)公开信息:

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发行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证券公开发行前,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5)承销: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

承销种类:证券代销;证券包销;承销团承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承销期: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承销责任:

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

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证券上市交易制度

1、股票上市交易条件: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23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2、股票上市交易程序: 聘请上市保荐人:

申请: 申请股票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报送下列文件:(1)上市报告书;(2)申请股票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3)公司章程;(4)公司营业执照;(5)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6)法律意见书和上市保荐书;(7)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8)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文件。 核准:

签订上市协议:

公告文件及法定事项:

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告股票上市的有关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上市交易。

3、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条件: (1)暂停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 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2)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 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4、 持续信息公开:

(1)包括发行公开和上市经营公开,即初期披露和持续披露。

(2)持续性体现:除当时公告上市文件(第六十四条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依法公开发行股票,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依法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依法公开发行新股或者公司债券的,还应当公告财务会计报告)外,还应在上市期间:

年度报告—第二年四月底前。 中期报告—每年8月底前。

临时报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 (3)信息披露要求:

真实—不得有虚假记载;

准确—不得有误导性陈述;

完整—不得有重大遗漏。

5、上市公司收购

24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上市公司收购:指投资者为取得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实施对某一上市公司的兼并,依法定程序公开购入该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行为。其中实施收购行为的投资者称为收购人,作为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称为被收购公司或曰目标公司。 (2)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要约收购—指收购人为取得或强化对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向目标公司全体股东公开发出购买该上市公司股份的收购要约方式,收购该目标公司股份的行为。 协议收购。

(3) 要约收购的程序

①大股东的持股报告义务及相关义务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作出书面报告及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股份变动报告及公告义务:当已持有5%,如果所持比例每增减5%,仍应报告及公告。 ②强制要约收购:

持有30%时,继续收购的,应向该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并不得超过六十日。

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及收购行为完成后的情况处理:

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终止上市交易;

90%,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

被收购公司不再具备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企业形式。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

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该公司解散的,被解散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四)禁止的交易行为

1、针对发起人的限制: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2、针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3、针对公司:

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4、针对证券机构及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为前款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须依法转让。

5、 针对其他社会中介机构:

25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五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6、 针对公司大股东: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三十日内执行。公司董事会未在上述期限内执行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 禁止交易行为: (1)禁止内幕交易行为

内幕交易的含义: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内幕交易即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 内幕交易行为:自己买卖;泄露该信息; 建议他人买卖。

(2)禁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

(3)禁止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行为。 (4)禁止欺诈客户行为。 (5)禁止的其他行为

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禁止法人出借自己或者他人的证券账户。

依法拓宽资金入市渠道,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买卖证券。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第八讲 合同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

三、合同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六、合同的担保

七、违约责任

26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分类:

(1)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3)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4)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二)、合同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1、合同法是指调整因合同产生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适用范围:婚姻、收养、监护协议等有关身份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订立合同的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合法原则。

二、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就是当事人为缔结合同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一)、 合同的形式。

1、订立合同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它形式。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合同的条款。

1、一般指示性规定条款。

2、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1)规定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义务,确立了保护相对人的规则。 ①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②提请对方注意的义务。

③应对方要求对条款予以说明的义务。 (2)格式条款的无效。

3、对格式条款的解释 。

(三)订立合同的程序

1、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2、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A,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B,要约的内容具体确定。

C,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3、要约引诱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 27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 a,承诺应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b,承诺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c,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d,承诺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3、缔约过失责任:

⑴缔约过失责任,就是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责任,是指缔约人由于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是自缔约人为订立合同而相互接触或协商期间逐渐产生的注意义务而非合同生效后产生的给付义务。 ⑵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

三、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效力

即已成立的合同的法律效力,其含义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且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获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果。

(二)合同生效的要件。

(三)合同生效的时间。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

是指合同虽已成立,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追认才能生效。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2,行为人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 3,没有处分权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 4,表见代理。

5,超越代表权订立的合同。

(五)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

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欠缺生效的要件而自始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2,无效合同的种类(情形)。

(六)可变更及可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撤销)合同是指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存在着法定的可变更(撤销)的因素,经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后予以变更(撤销)的合同。

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原因 ①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 。 ②订立时显失公平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3,撤销权的消灭。

28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七)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处理

1,关于财产后果的处理 ①返还财产; ②折价补偿; ③赔偿损失

④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适用于恶意串通无效合同。

2,合同无效,被撤销或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二)合同履行规则。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辩抗权 2,后履行抗辩权

3,不安抗辩权: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它情形。

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应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一方可解除合同。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

(四)合同的保全(代位权、撤销权)。

4、留置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更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留置可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及其他法律规定可以留置的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 (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一)合同的变更

双方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合同转让

是指当事人将依据合同享有的权利或承担义务,全部和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29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债权转让 2,债务转让 3,概括转让

(三)合同终止

1、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3、债务的相互抵销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个。

7、法律规定其它情形 。

(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三)债务的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六、合同的担保

(一)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的法律措施。

(二)担保形式:

1、保证:

(1)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保证合同应以书面形式。单个保证合同、连续保证合同。

(3)保证的方式有两种: 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 (4)保证期限

①合同约定。②合同未约定: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2、抵押: (1)抵押

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流质抵押无效: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

(3)抵押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

当事人以法律规定的特定财产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登记之日起生效。

30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质押

(1)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值而优先受偿。 (2) 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质押合同为实践合同,自质押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 (3)权利质押

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财产权利出质作为债权的担保。 质押生效:①交付债权人生效、②登记生效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

(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七、违约责任

(一)概念

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实行严格责任为主导,以过错责任为补充。

(三)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

1,继续履行

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例外:

①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

②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 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2,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3、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下,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货币。

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4、定金

5、价格制裁

6、采取补救措施

31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违约责任的免除

1、法定免除理由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约定的除外。

2、约定免除事由

(五)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

竟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从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在民法上多种责任形式并存和冲突称之为“责任竟合”。如:出售有瑕疵产品造成人身伤害的;保管人非法使用其保管物造成保管物毁损的;供电部门违约停电导致损失的。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 (2)标的物的交付。 (3)标的物的风险承担。

(4)出卖人的权利保证(物权、知识产权)。 (5)价款支付。

(二)供用电合同

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

(三)赠与合同

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接受赠与的合同。是单务、无偿、诺成合同。

(四)借款合同

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五)租赁合同

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期限不超过20年。租赁期超过6个月的应采取书面合同,未采取书面合同视为不定期合同。

(六)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应约定租赁期满后,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出租人。

(七)承揽合同:承揽人按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八)建筑工程合同

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九)运输合同

承运人将旅客或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运输费用 32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的合同。

(十)技术合同

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服务订立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十一)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

保管合同 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是实践合同。

仓储合同 是保管存储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十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委托合同 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的事务的合同。 行纪合同 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居间合同 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方支付报酬的合同。

居间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

世界范围内经济法现象

例1:近年来微软遭遇反垄断诉讼

2004年3月,欧盟委员会反垄断机构做出历史性裁决,认定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打压REALNETWORKS等其他软件厂商,并对微软处以高达4.97亿欧元的罚款。不过,微软对此裁决提出上诉,欧洲初审法院正在受理此案。

2007年,在微软VISTA操作系统发售之际,由IBM、诺基亚、SUN和甲骨文等公司组成的一个名为ECIS的联盟指责说,VISTA是微软企图将其市场垄断地位扩展到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步。

该联盟称,微软试图以自己的计算机语言格式取代现行的HTML作为互联网文档的标准,而这一语言格式依赖于微软的操作系统,从而对别的操作系统造成歧视。此外,微软还发布了一个新的平台文件格式,而这种文件格式只能在微软的OFFICE平台上无缝运行。

例2:消费者运动

19世纪工业发达、产品消费引发的消费者人身及财产 损害,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者运动:1881年的《美 国消费者同盟》;二战后日本的《消费者同盟》。产生 了一类新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 确立了许多新制度:

消法中的双倍赔偿

经营着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

产品法中的特殊、危险产品的生产许可(药品、食品)

质量监督制度(抽查)

例3:对垄断行业及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

价格听政制度

2007年之前中国铁路春运提价的价格听证

中国民航2003年的价格听证 听证会变成----涨价会 “没钱不要喝水”

33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没钱不要看电视”

例4: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从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政府运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就业、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调节控制资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利息率的调整,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政府综合运用税收、信贷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配置;

例如:2005-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34

第8篇:《经济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

2、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1,两者调整范围不同;2,主体构成不同;3,主旨思想不同;4,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

3、简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集体财产属于集体所有;2,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它不同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企业实行的是共同劳动;4,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

4、简述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私营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关系;3,私营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5、简述合伙企业的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特征:1,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订立合伙协议;2,合伙企业是一种共同经营体;3,合伙企业是人合企业;4,合伙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设立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6、简述合伙企业的出资方式和设立合伙企业的程序

答:出资方式: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设立程序:1.合伙人产生合伙意向进行合伙商谈; 2.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订立合伙协议,并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3.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履行出资义务;4.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5.企业登记机关自收到申请登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对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说明理由;6.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7、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基本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必须由一个自然人投资,有合法的企业名称,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以及必要的从业人员,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经营主体资格;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它是由个人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独立享受收益,承担风险,并依法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3,个人独资企业是一种个人独立的经营体,它既不同于人合企业的合伙企业,也不同于作为资合企业的公司,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4,个人独资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种独立进行商品经营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个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行业相符合;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包括投资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即个人投资企业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住所和个人独资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8、在哪些行业中或情况下,合营企业合同中应约定合营期限

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规定,属下列行业或者情况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一是服务性行业的,如饭店,公寓,写字楼,娱乐,饮食,出租汽车,彩扩洗相,维修,咨询等;二是从事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三是从事资源戡查开发的;四是国家规定限制投资项目的;五是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约定合营期限的.

9、简述合作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合作企业的主体包括外方合作者和中方合作者;2,合作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企业;3,合作企业设在中国境内.

10、简述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外资企业是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设定的;2.外资企业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3.外资企业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资。

11、简述外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财产所有权;(2)经营管理权.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包括制订生产经营计划权,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权,劳动人事权和土地租用权等;(3)解决争议请求权。 义务:(1)登记义务.(2)纳税义务.(3)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12、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答: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

答:1,任职资格:(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3)担任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人;此外,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本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担任公司的监事.

2,义务:(1)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2)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3)不得泄露公司秘密,但法律有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的除外;(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职务,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赔偿;(5)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6)董事,经营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7)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14、简述破产财产分配顺序。

答: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15、简述预算管理职权的特征

答:1,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2,预算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3,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4,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5,预算权与预算紧密相连,具有严格的周期性;6,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

16、简述国债形式特征。 答:(1)国债的自愿性;(2)国债的有偿性;(3)国债的灵活性。

17、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答: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购主体的特定性,政府采购主体一般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我国主权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二是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即由纳税人交纳的税款所形成的财政资金;三是采购程序的法定性,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性;四是采购目的的公益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

18、简述产权交易行为特征

答:1,转让企业产权的交易主体,应是被交易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2,产权交易是以企业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一特定的企业财产权利和经营权利为标的物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3,产权交易一般是有偿的,转让方要收回企业产权的资产价值;4,产权交易行为最终导致被交易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变.

19、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答: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具体说,税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税收活动必须以税法为依据.税法是国家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税收和税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税收都以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并借助于法律的约束力保证其实现.因此,税收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税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是税法的实质内容,税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

20、简述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哪些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答:1,资本性支出;2,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6,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

22、简述税收保全措施的形式条件。 答:(1)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2)税务机关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3)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4)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23、简述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答: (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法律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24、简述经营者在价格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答:权利:1,自主制定市场调节的价格;2,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3,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4,检举,控吉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

义务:1,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2,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3,经营者不得在加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

25、简述《会计法》确定的会计原则有哪些

答:1,合法性原则;2,单位负责人负责原则;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4,统一性原则。

26、简述审计的特征.

答:1,它既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又是经济监督的一种方法;2,审计必须由会计人员以外的第三者依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内部审计也必须如此;3,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包括会计资料以及与会计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4,审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对会计活动所提供的一切会计资料的审查来进行;5,审计是为了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6,审计具有多种职能.

27、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

答: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人们任何差别影响,一律受害,不受地区,国界限制,到处危害;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及时发现,长期潜伏,“慢性杀人”,一旦爆发,则往往不可收拾;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地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4.复杂性: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而一旦释出形成新的污染物,令人防不胜防;5.代价高:污染使受害者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高昂代价。

28、简述反垄断规则的内容有哪些。 答:(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限制竞争协议;(3)企业合并;(4)行政性垄断。

29、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

答:1,特定的经济部门;2,知识产权领域;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为。 30、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答:(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3)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31、简述《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的免责条件是什么。 答:(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32、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答:(1)将消费者作为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实质公平的原则.(2)消费者权利神圣原则.(3)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4)国家对消费者提供支持与援助及保护消费者权利不受侵犯原则.(5)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

33、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特征.

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是平等,自愿,有偿,有期.2,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法律地位不变,土地所有者只享有土地使用权.3,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经营.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由土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代表国家实施.

第9篇:经济法学案例讲评

一、国有企业募集设立改建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火炬化工厂与另外一国有企业火星化工原料厂决定共同作为发起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5 千万元。火炬化工厂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出资,评估作价 400 万元;火星化工原料厂以原料及厂房出资,经评估作价 200 万元;另外,火炬化工厂还以本厂的商标及专利技术出资,经评估作价 1100 万元,该专利技术并非高新技术。公司将以募集方式设立,除了发起人按规定认购的股份以外,其余股份准备向社会公开募集。

试分析:

1. 发起人是否符合法定人数 ? 2. 公司注册资本是否符合法定最低限额 ? 3. 发起人的出资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 4. 股份的公开募集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 答题要点:

1. 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但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 5 人。

2.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法定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1 千万元。该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5千万元注册资本符合规定。

3. 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出资资本的 20%, 而火炬厂的工业产权作价已超过了注册资本的 20%, 不符合法律规定。

4.《公司法》规定以募集方式设立公司的 ,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

总数的

35%o两个发起人的出资所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未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不符合《公司法》规定。

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

某国有企业A与某集体企业B、某大学C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D。该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万元人民币,其中,A用货币出资10万元,用机器设备作价出资25万元,B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10万元,C以货币出资10万元,以专利权作价出资5万元。在实际出资过程中,分别以实物、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权出资的A、B、C,都依法办理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并且,C已将其以货币形式出资的10万元存入D公司的临时账户,只有A用货币出资的10万元尚未到位。

试分析:

1.拟设立的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公司章程中是否可以对注册资本做出规定?D公司章程中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3.A、B、C的出资形式是否合法?其实际出资过程是否合法?为什么?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违法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题要点:

1.拟设立的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合法的,因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人数为2个以上50个以下。

2.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中应当对注册资本做出规定,D公司章程中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是合法的,因为D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万元,超过了50万元的法定最低限额。

3.A、B、C的出资形式是合法的,因为《公司法》规定股东既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但其实际出资过程中,B、C是合法的,A是不合法的,因为A没有足额缴纳其认缴的出资额。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A是违法者,A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额的股东B、C承担违约责任。

三、公司法人财产与投资者个人财产相区分

张某,是一位个体户。他与另一位个体户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家A服装贸易公司,并由该公司买下了张某全部的产业。不过,公司并没有给他现款,而只是给他股份和债权(即公司承认欠他的钱)。张某几乎拥有了公司全部股份(90%)。由于经营不善,该公司最终解散。张某声称自己是公司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偿还他借给公司的钱。但是,公司其他债权人主张,既然公司成立后的业务与公司成立前完全一样,而且张某拥有公司几乎全部的股份,所以,实质上A公司几乎就是张某的私人企业,张某就是公司。因此,张某与公司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债权债务关系。张某无权要求公司财产偿还所欠债务,而只能由其他债权人共同分配公司财产,以清偿债务。为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试分析: 1.张某对公司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2.张某要求清偿债务有无法律依据? 3.法院将如何处理该债务清偿案件? 答题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的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2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并以其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公司的财产均来自股东的投资,公司一旦成立,股东就丧失了财产所有权,而取得股权。股东个人无直接处分公司财产的权利,在公司存续期间,股东也不得抽回出资。只有当公司终止时,股东才有可能对剩余财产进行分配。因此,不能将公司财产和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混为一谈,也不能要求公司股东超出其投资数额而以其他财产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在本案中,张某具有双重身份,张某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我们应加以区分。

2.张某作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所表现出来的财产,在公司解散时,不能与其他债权人共同受偿,只有在公司财产满足全部债权人的债权以后,才能就剩余部分对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张某又是公司的债权人,他对公司的债权属于他的个人财产,这一部分财产不属于公司财产的范围。在公司法中,由于公司财产与股东出资以外的个人财产是分离的,所以张某对于公司的债权,应当与公司其他债权人一起参与分配。

3.法院对本案的处理,首先就公司解散的财产对包括张某在内的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清偿,然后,就剩余部分财产对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

F股份有限公司是1999年4月成立的新企业,其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允许其上市交易。2000年9月,董事会考虑到公司近期不太景气,在2000年的前六个月处于亏损状态,公司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议发行新股50万元,每股面值10元,股票以票面金额面值出售。股东大会做出发行新股的决议后,在2000年10月,公司即在报纸上刊登发行新股的公告。

试分析:

1.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是什么?

2.F公司发行新股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有关部门应如何处理此案? 答题要点:

1.《公司法》第137条规定了下列新股发行应具备的条件: (1)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

(2)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当年利润转增股本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而不另收股款,不以新股发行前3年连续向股东分配利润为必要条件。

(3)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财务会计文件”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财务会计报告等。“虚假记载”指故意的隐瞒重大事实和不实陈述。

(4)公司的预期利润率可达到同期银行的存款率。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后,公司才有可能发行新股。

2.公司发行新股应由股东大会以特别决议的方式通过,股东大会在决议中应当明确新股的种类和数额,新股的发行价格、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股东大会做出新股发行的决议后,董事会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属于向社会公开募集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F公司不经批准擅自募集新股是违法行为。

3.《公司法》第210条规定:“未经本法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及利息,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本案中F公司2000上半年亏损,不具备发行新股的条件,而且为规避法律没有报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违法情况严重,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应对其实行处罚,根据《公司法》第210条的规定,对F公司处以3万至30万元的罚款。此外,还应对违法行为直接负有责任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视其违法责任的大小,给予警告或罚款。

五、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

某市宏发机械公司(以下简称宏发公司)于2001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分立为东方机器设备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公司)和大河构件厂(以下简称大河厂)。宏发公司分立时,其财产做了相应的分割,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东方公司与大河厂就宏发公司分立前的债务达成协议,全额由东方公司承担。公司于2001年5月5日做出分立决议后,5月15日前通知了债权人,并在5月5日至6月5日连续在报纸上就分立事宜公告了三次。

宏发公司的某甲债权人接到通知书后,于5月20日向宏发公司提出了清偿债务的要求;某乙债权人接到通知书后,于5月30日向宏发公司提出了提供相应债务担保的请求。宏发公司对某甲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并对某乙债权人的要求做出了承诺。2001年6月1日,公司正式分立。宏发公司的在外地的债权人某丙未接到分立通知书,于2001年8月2日才知晓宏发公司已分立,于是分别向东方公司和大河厂主张债权,但东方公司和大河厂均以公司早已分立为由拒绝了某丙的要求。某丙遂诉诸法院。

试分析:

1.公司分立时,应如何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及其他债权人? 2.某甲与某乙债权人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3.某丙的债权主张是否有法律依据? 答题要点: 1.公司分立,其财产应做相应的分割。公司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做出分立决议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宏发公司在分立过程中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对债权人进行了通知,并进行了公告。其做法是正确的,符合《公司法》要求。

2.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天内有权要求分立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某甲债权人要求清偿债务,某乙债权人要求分立公司提供相应的担保,都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宏发公司清偿了债务,并提供了相应的担保,符合公司法的要求。否则,公司不得分立。

3.某丙债权人未接到分立通知书,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未接到通知书的债权人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天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东方公司和大河厂拒绝其债务主张是不合法的。按照东方公司和大河厂达成的债务分担协议,宏发公司的所有债务均由东方公司承担,因此,法院将判决由东方公司清偿某丙债权人的债务。

六、公司董事同业竞争禁止的法律责任 某甲和某乙均为某市青松化工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松公司)的董事。2000年9月某甲、某乙又与其所任职公司以外的两人某丙、某丁合伙开办了一个化工原料厂,从事聚酯乙烯的生产。其产品与青松化工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同。2001年1月,青松公司发现本公司某甲和某乙的这一行为。经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免去了某甲、某乙公司董事的职务。同时,公司还要求某甲和某乙将其与他人合伙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所得收入共计20万元人民币交予公司,被二人拒绝。青松公司遂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某甲和某乙将其经营化工原料厂所得收入交给青松公司。 试分析: 1.某甲和某乙与他人合伙开办化工原料厂的行为是否合法? 。2.青松公司免去某甲和某乙董事的职务的行为及要求二人将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的收入交于公司的主张是否合法? 答题要点: 1.某甲和某乙同某丙、某丁合伙开办化工原料厂,其产品又与青松公司产品相同,该行为是违法的。《公司法》第61条第一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这在法律上称为“同业竞争禁止” 2.《公司法》第61条第一款还规定,“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公司法》第215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本法规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的,除将其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外,并可由公司给予处分”。因此,青松公司免去某甲和某乙董事的职务的行为及要求二人将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的收入交予公司的主张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

七、公司股东出资不实需承担法律责任 张甲、张乙兄弟二人用自家临街房屋经营汽车修理业务,随着业务的扩大,深感资金不足。该修理铺对面是某县机械厂,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厂长于某一直想寻找新的投资热点。1994年5月,张氏兄弟同于厂长一拍即合,拟成立兴发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张氏兄弟与机械厂签署协议:张甲、张乙用临街房屋及所有设备、零配件作价出资,共计70万元(张甲40万元,张乙30万元)。机械厂从银行贷款50万元作为出资。公司章程规定,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120万元。兴发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于1994年6月28日提出申请,不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成立。公司成立后,经营有方,营业收入大幅增长。1994年8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称张甲、张乙二人实物出资不实,直至公司成立,张氏兄弟并未将房产进行过户登记,并且对实物作价过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重新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资产进行了评估。经重新评估,张氏兄弟用以出资的房屋、设备及零部件等全部实物作价仅50万元。

机械厂知晓情况后,拟再出资20 万元暂填补公司资本空缺,但未能取得银行贷款。 试分析: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兴发公司将给予什么处罚? 2.对张氏兄弟将给予什么处罚?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公司的注册资本一项将做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1.兴发公司注册资金不实,应受到罚款的处罚。另一方面,股东应及时填补出资,否则,必须重新修订公司章程中注册资本一项。2.《公司法》第206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208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张氏兄弟出资不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上述规定对其做出相应处罚。 3理部门将责令兴发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变更注册资本,并进行变更登记。 .机械厂未能取得银行贷款,填补公司资本空缺,工商行政管

八、公司的股东出资及公司的解散、清偿

滨海市甲、乙、丙三企业协商决定,共同投资创立一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实业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10万元,其中甲出资20万元;乙出资15万元,另以实物出资折价18万元;丙出资10万元,另以土地使用权出资折价20万元及商标使用权出资折价27万元。甲受委托于1992年8月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于8月22日获得批文。同年10月15日,甲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

同年12月,实业公司董事长苏志与一港商和丁公司谈妥,拟在滨海市建立一合营企业。1993年1月10日三方正式签订合同,2月1日正式登记成立。按三方约定,港方于12月底将出资额50万元汇入实业公司账户。但直至1993年7月,实业公司和丁公司仍未将出资额缴清(只缴20%)。港方催缴未果,于8月上旬提出终止合同,同时要求赔偿损失12万元,退还投资额50万元。实业公司迟迟未能答复。港方遂诉至法院。结案后,甲乙二企业提出终止实业公司,丙不同意。8月25日在公司董事会投票表决时,7名董事中4名赞成终止,3名反对。公司遂宣布成立清算组。9月5日,苏志参加外地的订货会,以实业公司名义与A签订一份购销合同,A于9月20日将定金11万元汇入实业公司。后得知实业公司无力交货,立即提出终止合同,要求赔偿损失。

试分析:

1.港商提出赔偿其因终止合同而造成的损失12万元,应当由谁承担?

2.1993年9月5日苏志与A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3.如实业公司最终解散,其财产应当按照什么顺序清偿? 4.实业公司各股东的出资是否违法?如有,请一一指出。 5.实业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时,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答题要点:

1.港商的损失应由实业公司和丁公司按比例承担。

2.此合同应为无效。因为实业公司已成立清算组,只有清算组才能有权依法进行民事活动,其他人无权与它签订合同。

3.应按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公司所欠税款和公司债权的顺序清偿。

4.丙商标使用权作价出资比例违法。超过了公司注册资本的20%。

5.应当提交登记申请书、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

九、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

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依法在中国武汉设立了一个商务办事处,指定中国公民张某为该办事处代理人。1988年3月,经张某联系,该株式会社与武汉某贸易公司签订一批文山产优质“三七”购销协议。该协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某贸易公司按约交货,并办理了各项手续。该株式会社付给了部分货款,但尚有部分货款迟迟没有清偿。后来,由于该株式会社在日本国内有违法行为,被政府强制关闭,遂决定撤销办事处,并着手变卖办事处财产。某贸易公司得知这一情况,以张某为株式会社代理人向法院起诉,要求以办事处的财产偿还株式会社所欠剩余债务。张某认为,所欠贸易公司债务应向株式会社追偿,因合同是以株式会社名义签订的,办事处只是从中联系,不能以办事处财产清偿。此外,张某也反对贸易公司将其列为被告代理人,因为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作为代理人,必须有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这是法定的手续,否则不能认定为代理人。

试分析:

1.商务办事处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特征有哪些? 3.本案的被告应如何确定? 答题要点:

1.本案中,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商务办事处应该是株式会社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无独立财产不能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只能以外国公司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均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外国公司承受。在该商务办事处撤销时,如有债务,应按公司法有关清算的规定进行清算,并以该办事处机构的财产先行清偿,不足部分再向通商株式会社索赔。

我国《公司法》第199条规定:“外国公司依照本法规定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置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外国的分支机构,是指依照外国法律登记成立的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业务活动的场所或办事机构。 根据上述的分析,本案中的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在武汉设立的办事处是该公司的合法分支机构,具有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因此,由办事处联系签订的购销合同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由其所属的外国公司即某通商株式会社承担。但在外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撤销时,应首先以分支机构财产予以清偿。张某拒绝以办事处财产清偿贸易公司债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如果该办事处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贸易公司有权向设置该分支机构的外国公司即日本通商株式会社索赔。

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特征有:

(1)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是以外国公司法人的存在为前提。 (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是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

(3)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活动,应当以营利为目的。

(4)外国公司分支机构主要是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它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5)外国公司分支机构是一种营业场所或办事机构。

3.我国《公司法》第201条规定: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置分支机构,必须在中国境内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代表人或代理人是该分支机构的法定代表。本案中,张某虽然为办事处的代理人,但依《公司法》的规定,又属于办事处的负责人。在民事诉讼中,虽然要求代理人的确认须以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为依据,并且在委托书中注明委托权限,但由于《公司法》关于分支机构代理人的规定属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应以优先适用为妥。因此,本案中张某应确认为被告。

十、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某甲、某乙、某丙三人共同出资举办一个从事汽车修理的合伙企业,某甲、某丙各出资人民币5万元,而某乙以设备和修理工具出资。某甲、某丙委托某乙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合伙人三人订立一份合伙协议,协议做出如下规定:

1.某甲、某丙的出资以人民币现款出资,于合伙企业成立后1月内,第1期出资2万元,6个月内全部缴付。某乙以设备和修理工具出资不经过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三方协商估价为8万元,设备和修理工具不办理过户手续,仍由某乙使用和处置。

2.某甲、某丙不参与企业的事务管理,全部委托某乙执行企业事务。某乙在执行事务中所产生的收益与另外两个合伙人4比6分成,如发生亏损则由某乙承担。

3.某甲个人对赵某负有债务1万元,合伙企业曾替赵某大修汽车1次,赵某欠合伙企业1万元的修理费。赵某提出以对某甲的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4.合伙企业起名“万利得”汽修有限责任公司。某甲和某丙以出资额对合伙企业的债务负责,某乙负无限责任。

试分析:

1.合伙协议有关出资、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合伙协议有关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约定以及亏损分担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合伙企业协议有关企业与合伙人个人债权人关系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企业名称及债务承担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答题要点:

1.有关出资期限的规定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人可以在合伙协议中约定出资期限。以实物出资也可以不经法定机构评估,由合伙人约定,但一经出资即成为合伙企业财产,不得不办理过户手续,更不得由合伙人擅自处理。

2.合伙企业可以选择委托一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该约定有效,但执行合伙人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收益的分配比例可以约定,但如发生亏损,应由全体合伙人承担,因此,亏损由某乙一人承担的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3.该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个人的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4.合伙企业的责任形式是合伙人依法承担无限责任,所有合伙人均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因此,合伙企业起名为有限公司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某乙一人负无限责任,某甲和某丙以出资额负有限责任的规定也不符合法律规定。

十一、中外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争议的法律适用及合营期限 甲方为我国一家旅游公司,乙方是美国一家饭店管理公司。双方拟成立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下面是一份待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的部分条款:

„„

第二条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国的其他有关法规,同意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经营酒店,其组织形式为合伙企业。

第二十五条

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甲方委派4名,乙方委派3名。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不拘任何一方。

第三十六条 合营公司按有关法律和条例规定缴纳各项税金。 第四十三条 对本合同的修改,经董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后即生效。 第四十四条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执行及争议的解决,可以适用中国法律,也可以适用外国法律。

第四十五条

合营公司的期限不做约定,由双方根据经营状况另行协议。

试分析:

上述合同条款中的哪些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如何修改? 答题要点:

1.所列条款中,第三十六条无错,不需修改。 2.其余各条中有四处不妥,应改正:

(1)中外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不是合营企业的法定形式。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才可以采取合伙企业的形式。因此,第二条股份有限公司应改为有限责任公司。

(2)第二十五条改为董事长由合营一方担任的,副董事长应由他方担任。《合营企业法》规定,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合营各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中外合营者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

(3)第四十三条改为对合资经营合同的修改,必须经合营双方签署协议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后方能生效。

(4)第四十四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应适用中国法律。我国《合同法》第126条第2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5)第四十五条合营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的,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期限暂行规定》第3条的规定,合营各方举办服务性行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

上一篇:冬天散文下一篇:拓展费用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