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精选8篇)
(刑法学)
一、考试目的刑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我院为具有法学专业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参加学位考试指定的课程,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法律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保证我校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质量。
二、考核目标
在考查刑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刑法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刑法学的基本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重要概念、特征、内容和其法律规定。
3.运用刑法学原理解释和论证某些观点,明辨法理。
4.结合社会生活背景或特定的法律现象,分析、评价有关案件、事件,找出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律学科的专业术语,要求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
三、试卷内容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为笔试(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二)考试题型及其占分:
1、单项选择题(20分)
2、多项选择题(20分)
3、判断说明题(15分)
4、理解分析题(20分)
5、案例分析题(25分)
(三)考试注意事项
1、必须全部作答。
2、条理清楚,表达规范,内容完整。
四、考试内容
(一)刑法总论:刑法的概念与性质、刑法的体系和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的四个基本要件与刑事责任。正当行为。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罚的概念、功能与目的。刑罚的体系与种类。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的消灭。
(二)刑法各论: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刑法分则的体系。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
五、考试参考书目
一、精心讲解
1.
以刑法典为基准来取舍授课内容, 教学重点放在对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上, 但为避免学生产生“只见树林, 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 对刑法典的立法背景、立法精神、立法原意、立法技术等要作必要交待, 要突出刑法典总则和分则相互关系的讲解, 力求让学生熟悉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2.
对刑法典的总则部分的讲解, 应侧重于刑法的理论内容, 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评述作为重点, 力求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刑法, 把握刑法的精神实质。
3.
对刑法分论的讲解, 应当紧扣刑法典分则对具体罪名和法定刑的规定来讲解, 具体阐明每一种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掌握罪与非罪的标准、此罪与彼罪的区别。除了按教材上犯罪分类来讲述个罪外, 如课时充裕, 还可以按其他的犯罪分类, 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讲解个罪, 如可将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中的八个金融诈骗罪合在一起来讲解。另外, 对刑法分则的讲解, 一定要将最新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某一特定犯罪的争议融入授课内容之中, 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他们的思维, 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刑法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问题和刑法的复杂性。
二、案例教学
1. 案例讲授法。
它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 说明课程内容, 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理论, 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 案例起到例证的作用。
2. 案例模拟法。
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 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 再现案例情境, 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就属于此种类型。
3. 案例讨论法。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讨论从组织形式来看, 可以先分小组讨论, 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练习法。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 引入典型案例, 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更多地使用辅助性方法, 即提问式教学方法, 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
三、课堂演讲
现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 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 这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学习的关注点,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勇气, 我系在《刑法学》课堂实践教学中, 采用了课堂演讲的教学方式。
课堂演讲是由学生讲授的一种教学方式, 安排在《刑法学》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主要的实施步骤为:
1.
由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选定相关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素材, 并提出讲授要求, 讲授的内容及要求应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由于要求学生讲授, 所以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 一般选择那些通俗易懂、条理性强的内容, 如刑罚的种类、体系和各种具体刑罚方法的执行。对于学生的选取, 可采用自愿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接受任务的学生必须认真完成书面讲稿。
2. 学生每人的讲授时间可定为10—15分钟。
讲授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 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讲授效果、讲授内容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讲得不对、讲得不深入、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补充, 以充分适应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要收集学生的讲稿, 与讲述效果一起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手段。
四、模拟审判
因为法学教育要注重应用性教育, 要大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而模拟审判教学法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 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使其熟悉和掌握司法程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参与模拟审判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在模拟审判教学中, 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将学生推向某个特定的法庭角色, 使他们尽其所能地参与。在庄严的法庭上, 面对着参与旁听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必定会认真对待, 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担当诉讼角色的同学, 也会对模拟审判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 通过旁听, 也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在模拟审判教学中, 教师进行组织、指导、答疑和总结评论, 发挥其主导作用。
笔者在《刑法学》分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过模拟审判,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 结合教学进度, 选定合适案例并提出法庭审理预案, 提前两周公布。
案例是组织模拟法庭的基石, 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拟法庭运作的成败。选择案例应注意是否有代表性、是否难易适当、是否为公开审理的案件等。
2. 案例确定之后, 应根据案情确定人选, 指定学生分别担任法庭组成人员, 如公诉人、被告人、证人、辩护人等。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 要将学生分组, 将那些不能上场的学生分配到某一个角色的准备过程中去。虽然最终上场的只能是个别学生, 但一定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3. 组织庭审的全部案件材料并进行排练。
根据具体案情, 按照已确定的角色分工, 由学生自己动手, 准备模拟法庭必需的一切材料, 如庭审调查提纲、起诉书、辩护词、代理词、相关证据材料等。在人选、材料都准备好以后, 要进行适当的排练, 如有不足, 要及时加以补充、修正, 确保准备充分。
4.
组织其他学生参加旁听, 并要求旁听者做书面记录, 交任课教师评阅。
5.
模拟审判结束后, 由教师进行点评。
五、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法, 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训练、临场发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 针对《刑法学》的前沿理论, 鼓励学生主动查询更多资料, 尽可能多方面地比较分析, 准确理解该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精神, 准确地组织论辩的思路和论点、论据, 临场能进行准确地陈述和辩驳。在学生大量查询资料后, 提供一定课时, 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课堂专业论辩, 教师在专业论辩教学中也要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般也不轻易地下结论, 而是有效地控制主题和节奏, 巧妙提问, 引导学生展开论辩。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集资行为;金融风险;刑事风险;谦抑性
一、网络集资行为的产生及类型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民间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式,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网络集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也是蒸蒸日上。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的“余额宝”利用长尾效应[1],仅上线半年就吸金5000亿,让人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网络集资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额大。然而,除了余额宝这样的大型网络集资者,我国的小规模的网络基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银行有钱,贷不出;高利贷有钱,不敢贷”的中国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现状正是网络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生存之本。
当然,网络自己能够迅速取得成功,还主要是因为网络集资相较于普通的民间借贷存在以下四个优点:①网络集资者提供的日利率或者月利率较传统金融机构高,对投资金额的大小无要求,一视同仁,因此吸引大批小额投资者;②网络集资的流动性较大,且不会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因死期或活期而存在相差较大的利率;③网络集资的媒介为互联网,投资者与集资者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了解,所有宣传与投资过程通过网络完成,提高了集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大规模投资的风险;④网络集资行为的存在是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扩大了社会大众投资理财的渠道,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从本质上说,网络集资行为体现的仍然是一种民间借贷关系,因此其运作模式仍然离不开传统的借贷合同内容。具体而言,网络集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一)资金自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集资人集资自用。集资人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注册成立网络基金公司,设计一定的与自己其他公司发展相关的投资项目,并允诺一定的投资收益以寻求出资人,出资人从网络上获取到相关的融资信息后,进行投标、磋商,最终与集资者达成贷款协议。集资者将获得的资金用于自身公司项目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对出资者进行还本付息。
(二)资金他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网贷公司作为一个居间公司的身份,为集资需求者与出资者提供服务。该模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模式:
1.无担保居间模式
在该模式下,集资人向网贷公司提供借款申请,经平台同意后,双方簽订居间合同。签订居间合同后,集资人向网贷公司提供个人相关的身份信息、资产信息、征信信息等必要信息,由网贷公司进行核查校验,并对集资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全部核查之后,网贷公司将集资人的信用信息、集资信息以及其公司发展状况等发布在网贷平台上,由出资人自行选择要投资的公司或者项目,或者由平台主动联系合适的出资人,促成双方达成借贷协议。平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在此模式下,网贷公司处于中立的地位,仅仅是提供一种居间服务,不主动寻找集资人,也不主动寻找出资人。
2.有担保居间模式
在该模式下,基本运作方式与无担保居间模式并无差异,但是相比较下多了一个网贷公司与出资人之间的担保合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非面对面性,集资人的资信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出资人在出资时会有一定的犹豫和担心。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加快集资人与出资人之间达成借贷协议,由网贷公司出面,与出资人签订担保合同,由网贷平台向出资人收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以建立资金池,从而在集资人违约后,由网贷公司先行向出资人还款,再向集资人追偿。
二、网络集资行为面临的金融风险
不得不说,网络集资既为中小微民营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也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投资方向和选择,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业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然而,在网络集资不断加速前行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危险局面。[2]由于业内良莠不齐,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非面对面性又模糊了出资人对集资人信息的真实性的考察,致使大量的网络集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据报道,自2013年至2014上半年,已经有120余家网络集资平台因发生“竞相挤兑”或者涉嫌诈骗犯罪而相继退出市场。[3]除此之外,由于缺少对网络集资市场的监管,许多网贷公司突破成立之初单纯的居间运作模式,建立资金池以自融,甚至挪用集资款项,触碰法律红线。
经过梳理,当前网络集资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网络集资的利率相对较高,且宣传方式花哨,诱惑性较强,很多出资者缺少理性分析即进行投资,造成盲目投资,缺少对集资者实力的考察与了解;
第二,网络集资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完成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经营者隐藏在互联网背后,手段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增大。
第三,由于目前将网络集资服务定性为服务性企业,没有一个部门将网贷经营纳入其监管部门,相关金融部门也无法对网络集资行为进行行政监管;且我国目前网络认证未实现实名制,没有行业自律协会,无法通过行业协会对其进行规制和管理。
第四,对于网络集资经营者的信用审查制度缺失,造成本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内各网络集资平台实力大小参差不齐,难以管理。一旦公司因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网贷公司负责人或被公安机关控制或携款潜逃,致使出资人的钱打了水漂,本息全无。由于涉案被害人人数多,范围广,损失大,极易爆发敏感性群体性实践,破坏当地金融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网络集资行为面临的刑事风险
(一)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它的客观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二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观机关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相同,都是还本付息的活动。[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以下四种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①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②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③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④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互联网背景下的集资者通过设立网络公司,设置一些高利率或者高回报的项目,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针对的是社会上不特定的对象,并承诺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或者给付高利息,集资者利用网络的非面对面,利用平台和信息的不对称,以投资项目或者担保高利率回报的方式吸引出资者。当获得的投资足够大到形成资金池之后,在完全支配资金池后或者高额转贷或者将资金挪作他用,最终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
确定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时,还应查明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查明集资者设立的所谓公司是否注册,同时要注意自然人设立公司成立自然人犯罪的三种情况。两者入罪标准差距大,因此应严格把握行为主体的性质。
(二)集资诈骗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法律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根据《解释》,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①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②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③携带集资款逃匿的;④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⑤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⑥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⑦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⑧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是民间借贷中极为常见且社会危害较大的犯罪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网贷平台成为犯罪分子骗取出资人资金的新型工具。由于网络消息扩散速度快,面向群众广,因此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额相对较大的集资数额,且相对于传统的集资方式成本低,一旦通过网络成功集资,动辄几亿。如果能够确认集资者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构成集资诈骗罪,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极大的,且破坏了国家金融市场的管理秩序,极大地危害了网络借贷行业的有序发展。
集资者通过网络进行集资诈骗主要有两种行为方式:一是利用P2P网络平台服务公司创始人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设借款人吸收不特定对象的资金;二是利用他人的P2P网贷平台发布借款信息,利用他人P2P网贷平台设立者急功近利,不仔细核对借款人信息的漏洞,进而将他人的资金据为己有。[5]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法律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该罪为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其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即通过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将该条进行了修改,由特殊主体修改为一般主体,并对特殊主体进行从重处罚。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行为人通过网络进行集资,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出资者的个人信息,如果集资者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集资者便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且因为其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符合本罪的特殊主体要求,应对其在法定刑内从重处罚。
同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容易受到网络内部和网络外部的系统攻击,而由于大部分的网贷公司并不是自己开发软件,不具有相应的防范技术,在受到黑客攻击的情况下,在其注册的出资人和集资人的信息极易泄露,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网贷公司集资平台的保护技术与信息重要性的严重不对等,增加了社会公众信息泄露的风险,扩大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四)非法经营罪的赦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该条规定,以下四种行为方式构成非法经营罪:①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②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③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業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④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其中第三条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入罪标准。
网络集资行为如上分析,包括三种模式。当网贷平台在进行网络借贷过程中涉及到担保、理财这类特许经营的行业时,网贷公司就可能会涉嫌非法经营罪。首先,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活动。如果网贷平台在进行相关集资、放贷行为时,并没有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则涉嫌非法经营罪;其次,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必须是信托、证券、银行等国家允许的主体,且每个理财产品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备案和审批制度的审核,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将网贷平台排除在理财产品的范围外,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极有可能进入刑法的打击范围。
正如某学者所说:“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在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下最有可能实现以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取较大的财富增长。”[6]虽然不存在绝对自由宽松的制度,但是在目前各方面监管和规制都不完善的前提下,鼓励网络集资这一新兴金融产业的发展应优于抑制其发展,刑法应保持其谦抑性,给新兴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定罪时应更多的考虑是否可以出罪而不是入罪,特别是在涉及到兜底条款时。
参考文献:
[1]熊理思.《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刑法介入需谨慎——以游走于刑法边界的余额宝为例》,载《刑法学研究》刘宪权主编,第11卷,第126页.
[2]姚文平.《互联网金融》,中信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4 页.
[3]闫瑾.《P2P 平台陷短命怪圈》,载《北京商报》2014 年 7 月 7 日第 B01 版.
[4]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85页.
[5]顾肖荣主编.《经济刑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140页.
1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1.甲拾得他人的信用卡后,到ATM机上提款2万元,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2.附加刑不能够单独适用,只能附加于主刑适用。
×
3.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希望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
√
4.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
5.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
6.只要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即使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也应当撤销假释。 √
7.被害人一般都能从犯罪行为人处获得足额的刑事损害赔偿。
×
8.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
9.甲某为实施爆炸案,自制了炸药,但又担心被抓获后要终身在监狱中度过,左思又想,放弃了这一计划。上述情形属于犯罪预备。
×
10.有犯罪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
11.丙发现李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策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李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50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
×
12.甲在他人的诱骗下参与了绑架,对其应以胁从犯论处。
×
13.甲从行驶的火车上趁人不备将他人的一箱货物抛下,价值1万元。尔后甲返回抛货地点寻找,没有找到。对甲的行为应定性为盗窃罪既遂
√
14.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取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钱某认为,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后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二人都应构成盗窃罪、放火罪。
×
15.家住A县的甲被判处管制,在其远在B县的亲属死亡时,甲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去参加葬礼。
×
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16.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年。
2 3 √ 4 5
17.李某持猎枪打猎,忽听远处草丛中的响动,以为是猎物,准备开枪,同去的张某提醒他,这里经常有人来,但李某不予理会,开枪后,不幸将一割草农民打死。李某的行为是()。
过失致人死亡罪 √ 间接故意杀人罪
意外事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
18.甲某蓄意盗窃,但打开银行保险柜,发现空无分文后离开。甲的行为属于()。
对象不能犯未遂 √ 盗窃既遂
盗窃预备
工具不能犯未遂
19.刑罚适用的主体只能是()。
法院 √ 检察院
公安机关
监狱
20.甲乙二人绑架丙某,丙某家人交付50万元赎金。甲某为灭口执意要杀掉丙某,乙某认为丙某家人已交赎金,杀之不义,坚决反对。遂在甲某动手杀丙时,乙与丙某联手将甲某杀死。乙丙杀死甲的行为性质属于()。
正当防卫 √ 防卫过当
故意杀人罪
乙属于故意杀人罪,丙是正当防卫
21.甲在运送一批妇女偷渡到美国的途中,想与妇女乙发生性关系,遭乙拒绝后将乙强奸。甲的行为应定何罪?()
强奸罪
运送他人偷越国境罪
运送他人偷越国境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 √ 偷越国境罪
22.甲违章驾驶将一行人撞伤。为逃避责任,甲将被撞的行人拖到自己驾驶的车上,带至无人之处丢下,致使该行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对于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交通肇事罪
故意杀人罪 √ 过失致人死亡罪
故意伤害罪
23.王某叫李某去偷摩托车,并代为销售,李某偷了一辆八成新的摩托车给王某,王某卖得赃款4000元。王某的行为属于()。
构成盗窃罪 √ 构成销售赃物罪
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应数罪并罚
不够成犯罪
24.王某因与张某发生纠纷,心中忿忿不平,遂在他人面前扬言:“以后一定要杀掉张某!”王某的扬言属于()。
犯罪预备
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
犯意表示 √
25.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属于()。
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 过失犯罪
有认识的过失犯罪
26.免除处罚是指()。
作有罪宣告,由于犯罪情节轻微而免除其刑罚处罚 √ 宣告无罪
免除任何性质的处罚
免于判重刑
27.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险
故意犯罪
防卫过当
28.下列可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情形是()。
正在实施赌博罪
正在实施抢夺罪
正在盗窃巨额财产
正在进行暴力绑架 √
29.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
30.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作为和不作为 √ 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 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
31.王某14周岁生日那天在逛街途中看到一人手拿提包经过,突生歹意,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并把包抢走,包内有现金1万余元。则王某的行为()。
构成抢劫罪
构成盗窃罪
不构成犯罪 √ 负有限的刑事责任
32.甲与乙有仇,某日,趁乙家无人时,放火点燃乙家房屋,火烧起来后,甲又后悔,奋力扑救,但因火势过猛,乙家房屋被烧毁。甲的行为是()。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 犯罪未遂
不负刑事责任
33.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没有故意犯罪
遵守监规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 接受劳动改造
34.甲男意欲强奸乙女,先将乙女禁闭于室内十数日,待乙女无力反抗时对其实施奸淫。甲男的行为属于()。
连续犯
牵连犯 √ 结合犯
想象竞合犯
3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可以负刑事责任
一般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
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 √
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36.我国刑法规定,假释的考验期是()。
拘役的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的两倍
有期徒刑的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 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10年 √ 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20年
37.下列属于应当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的有()。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 累犯
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38.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
犯罪是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 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39.下列情形中构成共同犯罪的有()。
甲与乙共谋共同杀死丙,但届时乙因为生病而没有前往犯罪地点,由甲一人杀死丙 √ 甲在境外购买了毒品,乙在境外购买了大量淫秽物品,然后,两人共谋雇一条走私船回到内地,后被海关查获
甲发现某商店失火,便立即叫乙:“现在时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我们一起去吧!”乙便和甲一起跑到失火地点,窃取了商品后各自回到自己家中 √
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10倍,护士乙发现后请医生改正,医生说“那个家伙(指患者)太坏了,他死了由我负责。”乙没有吭声,便按照甲开的处方给患者用药,导致患者死亡 √
40.下列情形中,不需要数罪并罚的有:()。
甲从某犯罪团伙处购得大量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将其出售 √
乙为了牟利,偷工减料,生产出大量的残次品出售给消费者,非法获利约15万元。工商机关接到举报后,派出工作人员王某前往调查。面对工商人员的正常执法活动,乙气焰嚣张,拿起木棍将王某打成轻伤
乡村歌手宁某发行了一张新专辑,深受歌迷的喜爱。丙为了牟利,未经宁某许可,擅自复制该专辑,并进行销售,非法获利30余万元 √
丁系某建材商店的老板,对于与之抢生意的另一建材店老板陆大怀恨在心。某日深夜,丁携带砍刀闯 入陆大家中,见陆大夫妇及他们不满1岁的儿子陆小正在睡觉。丁连砍两刀,杀死陆大夫妇后离去。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丁反复思考,决意斩草除根,遂又回去将陆小砍死。√
41.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是()。
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
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都必须是有期徒刑以上 √ 后罪发生于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以内 √ 前罪和后罪均触犯同一罪名
42.李某开枪射击赵某,射击的结果却导致赵某重伤,同时导致赵某身边的王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 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
43.甲、乙、丙、丁四人共谋之后,盗窃某税务局增值税发票800本(4万份)。在犯罪以后,甲某自动投案,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和同案共犯,并且检举揭发丁某曾经把自己妻子杀害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关于本案:()。
甲某构成盗窃罪 √ 甲某构成妨害税收罪
甲某成立自首和重大立功 √ 对甲某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4.缓刑适用的条件包括()。
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有投案自首情节
不是累犯 √
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
45.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刑法的适用范围()是保护原则的管辖根据。
A、危害本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B、危害在其它国家的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C、危害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D、危害在本国的外籍公民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我的答案:A 属地原则的管辖根据是:一个国家对()有管辖权。A、本国领域内的犯罪
B、在任何国家的本国公民犯罪 C、本国领域内的外籍公民犯罪 D、特定领域内的犯罪 我的答案:A 属人原则的管辖根据是以公民的犯罪地点作为根据。()我的答案:×
空间效力原则
我国刑法如何规定当行为地和结果地不一致时的犯罪?()A、采取行为地管辖原则 B、采取结果地管辖原则
C、同时采取行为地和结果地管辖原则 D、采取属人原则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关于刑法个别化原则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罪行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B、强调客观的行为及其危害
C、把行为作为唯一的定罪处罚根据 D、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改善犯罪人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经过外国审判后,无需再依法追究。()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对于域外的外国人犯罪,我国没有管辖权。()我的答案:×
刑法的时间效力
我国主要采用的刑法适用原则是()。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2 以下关于从旧兼从轻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则上只能使用行为时的法律来定罪处罚,但若新法有利于被告时,适用新的法律 B、如果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新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
C、如果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的,依然适用旧的法律来定罪 D、旧法和新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法处罚较轻,则适用新法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3 一个新制定的刑事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有效,称为()。A、无溯及力 B、有溯及力 C、法律生效 D、法律失效
我的答案:B 得分: 20.0分 4 刑法的时间效力包含的内容有()。A、刑法的生效时间 B、刑法的失效时间 C、刑法的溯及力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5 禁止事后法的正确含义是禁止不利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被告人的事后法。()我的答案:√
特殊情况下刑法的适用问题 1 我国刑法如何认定中间时法?()A、依照旧法进行处罚 B、依照新法进行处罚
C、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存在立法漏洞
D、本法实行后,法律又多次变化的,适用最有利被告的法律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对于按照行为时的法律已经判决生效,当新法律发生变化后,可根据新的法律更改判决。()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司法解释没有溯及力。()我的答案:×
犯罪的法定概念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下列()行为不属于犯罪。
A、窃取国家情报,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B、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 C、醉酒驾驶致人死亡 D、装修噪音扰民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在司法实践中,某些案件根据具体情况,可按照()的规定不予犯罪处理。A、行政处罚 B、民法 C、法律原则 D、但书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犯罪对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但书是对刑法的补充条文()。我的答案:×
犯罪的基本特征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不属于犯罪成立条件的选项是()。A、符合构成要件 B、违法的
C、造成重大损失的 D、有责的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如何理解刑法学界关于犯罪特征的讨论?()A、两特征说和三特征说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B、两特征说优于三特征说
C、三特征说实践性比两特征说强
D、这些争议只具有理论价值,并不具有实践意义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民事违法性 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法惩罚性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4 迷信犯属于犯罪。()我的答案:×
犯罪构成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犯罪构成是刑事法里规定的,为犯罪成立所必要的()。A、各种主观要件 B、各种客观要件
C、各种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D、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2 关于大陆法刑法理论中的有责性判断,说法错误的是()。A、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
B、刑事责任指的是行为人所具备的应该用刑法来加以惩罚的心理 C、责任分为责任形式和责任能力
D、责任形式涉及到有无阻却责任的事由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3 在大陆法国家,判断犯罪成立的第一步是()。A、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 B、违法性的判断 C、有责性的判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4 关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说法错误的是()。A、英美法系中定罪的构成要件和诉讼规则紧密相连 B、英美法系没有抽象的构成要件概念
C、大陆法系所抽象出来的构成条件理论与实际定罪过程相符
D、消极要件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都被纳入犯罪成立的要件之中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5 大陆法系与欧美法系定罪方式不同,大陆法实行同种数罪并罚,而欧美法为同种数罪不并罚。()
我的答案:×
犯罪构成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犯罪构成是刑事法里规定的,为犯罪成立所必要的()。A、各种主观要件 B、各种客观要件
C、各种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D、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2 关于大陆法刑法理论中的有责性判断,说法错误的是()。A、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
B、刑事责任指的是行为人所具备的应该用刑法来加以惩罚的心理 C、责任分为责任形式和责任能力
D、责任形式涉及到有无阻却责任的事由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3 在大陆法国家,判断犯罪成立的第一步是()。A、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 B、违法性的判断 C、有责性的判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4 关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说法错误的是()。A、英美法系中定罪的构成要件和诉讼规则紧密相连 B、英美法系没有抽象的构成要件概念
C、大陆法系所抽象出来的构成条件理论与实际定罪过程相符
D、消极要件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都被纳入犯罪成立的要件之中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5 大陆法系与欧美法系定罪方式不同,大陆法实行同种数罪并罚,而欧美法为同种数罪不并罚。()
我的答案:×
刑法总则的构成要件与实施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刑法分则规定,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不包括()。
A、因果关系
B、行为的时空条件
C、行为的手段方法
D、行为目的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修正的犯罪构成在总则中主要有共同犯罪和()两类。
A、有组织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未完成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关于犯罪客体说法正确的是()。
A、客体可作为考量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
B、客体可作为犯罪分类的标准
C、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不属于未完成的犯罪。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正当防卫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贪污受贿罪属于简单客体犯罪。()我的答案:×
犯罪主体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我国最早规定单位犯罪的法律是1987年()。 A、《海关法》
B、《刑法》
C、《环境保护法》
D、《反垄断法》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犯罪主体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
A、自然人
B、单位
C、法人
D、自然人与单位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自然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是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我的答案:√
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关于责任能力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限定责任能力人是指部分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B、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加了对限制责任能力人的规定 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无需承担刑事责任。D、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需同时满足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刑事责任能力包含年龄因素、精神因素以及()三个反面。A、环境因素 B、生理因素 C、经济因素 D、情感因素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刑事责任能力只需满足精神病学(或称医学标准)即可。()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经鉴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了危害结果,可不负刑事责任,也无需进行治疗。()我的答案:×
醉酒犯罪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身体残疾的犯罪,错误的选项是()。
A、聋哑人包括只聋不哑和只哑不聋两种情况
B、盲人必须是双目失明的人
C、我国刑法中没有对聋哑人和盲人有先天性和后天形成的区分
D、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对于聋哑人和盲人犯罪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我国刑法中规定,聋哑人和盲人应当负刑事责任。()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病理性醉酒犯罪属于醉酒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的答案:×
特殊主体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特殊主体说法错误的是()。
A、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为其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主体
B、是一般主体的对称
C、渎职罪的特定身份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职务侵占罪的特定身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下列属于身份犯的犯罪的是()。
A、强奸罪
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C、逃税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不属于职务犯罪。
A、贪污罪
B、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C、挪用公款
D、受贿罪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身份可以决定某些犯罪的罪与非罪。()我的答案:√
单位犯罪主体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非法人单位犯罪不属于单位犯罪
B、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犯罪都属于单位犯罪 C、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视为单位犯罪
D、界定单位犯罪最重要的是把单位犯罪行为和个人犯罪行为区分开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如何认定合法成立的公司,但是既有违法犯罪活动又有合法经营活动?()
A、以违法犯罪为主要活动的按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
B、按单位犯罪定罪处罚
C、按自然人犯罪来定罪处罚
D、既包含单位犯罪,又包括自然人犯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设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按()处罚。
A、按自然人犯罪来定罪
B、既包含单位犯罪,又包括自然人犯罪
C、按单位犯罪定罪
D、按特殊主体犯罪定罪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法律规定的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不包括一人公司。我的答案:×
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不属于单位意志的反映的情况是()。
A、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的犯罪行为
B、由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犯罪行为
C、经单位负责人授权的其他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行为
D、由于单位负责人违反单位章程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体现在()。
A、由自然人代表单位来实施的行为
B、自然人代表单位实施的个人行为
C、自然人利用职权实施的个人行为
D、以单位名义,代表单位的职务行为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3
下列犯罪中,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是()。
A、走私罪
B、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C、盗窃罪
D、金融诈骗罪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位犯罪必须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为前提。()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单位犯罪必须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活动。()我的答案:×
单位犯罪的其他方面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位自首的认定不包含()。
A、由单位集体决定自首,能够反映单位意志 B、代表单位实施犯罪的直接主管人员自首
C、单位自首认定以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只要到案,如实供诉罪行,认定为自首 D、参与单位犯罪的任何人员自首,都可以认定为单位自首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 不属于纯正单位犯罪的犯罪行为是()。A、逃汇罪 B、单位受贿罪 C、受贿罪
D、单位过失犯罪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我国单位犯罪的单罚制指只处罚代表单位实施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犯罪的单位。()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我国刑法原则上对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员不区分主犯和从犯,但在具体案件中,对所起作用较小的人,可按从犯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我的答案:√
犯罪客观要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是任何犯罪构成所必须具备的。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D、行为的时空条件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关于犯罪的客观要件说法错误的是()。
A、指刑法所规定的,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各种客观事实情况
B、所有的犯罪构成客观要件都取决于分则规定 C、修正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取决于总则规定
D、犯罪的客观要件必须具有法定性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刑法分则对各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与要素要求是一样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只有主观的犯罪意图,而没有客观的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我的答案:√
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关于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通常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B、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C、不作为是指不履行作为的法律义务的行为
D、不作为通常不构成犯罪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理解错误的是()。
A、持有型犯罪的对象都是特定的
B、在司法实践中,只有当不构成其它犯罪时才认定为持有型犯罪
C、持有型犯罪全部属于不作为的危害行为
D、持有行为可以分为事实的持有和推定的持有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着手”可以区别预备犯罪和犯罪未遂。()我的答案:√
不作为的分类与构成要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职务要求产生的义务?()
A、警察应该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
B、医生有义务救死扶伤
C、商人应该诚信经营
D、教师应该禁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2
80年代我国法学界在选择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来源时,没有包含下列哪一项?()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职务业务要求产生的义务
C、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D、法律行为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不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必须同时具有作为的法律和道德义务。我的答案:×
先行行为、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田华下班回家,遇到持刀抢劫,田华逃跑但进入了死胡同,而劫匪持刀紧随其后。田华慌忙中拿起墙角的木棒向劫匪挥去,劫匪应声倒下。田华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过失伤害 D、紧急避险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紧急避险保护了合法利益,但是牺牲了第三者的利益
B、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大于所牺牲的利益
C、紧急避险的行为是无害的,因此符合法律规范
D、紧急避险实际上损害了合法利益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孙某驾驶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以25公里的时速前进,此时迎面开来一辆高速行驶的失控汽车,孙某急忙向右打舵,将车开到人行道上造成撞伤一人的后果。孙某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过失伤害
D、紧急避险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先行行为所产生的法律义务包含了道德的要求。()我的答案:√
不作为行为的分析与见解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关于其它法系对不作为行为的认定,说法正确的是()。
A、在大陆法系中,危险共同体有救助义务,如果一方遇到危险,另一方不救助,则会构成不作为犯罪。
B、英美法中,自愿承担援助所产生的法律义务中,不援助即是犯罪。
C、英美法中,应邀到土地所有人的领土内的人,对土地所有人的财产和人生安全有保护义务。
D、在英美法和大陆法中,均已将见死不救犯罪化。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犯罪的受害人处于危险状态,犯罪人对其有救助义务,若不作为导致其死亡,我国法律对此如何认定?()
A、算重罪谋杀罪
B、将数罪并罚
C、不单独定罪,视作结果加重犯
D、其不作为行为是否要独立定罪,将取决于刑法分则规定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3
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通常是指合同义务,并且在实践中只涉及民事违约责任,不会产生刑事犯罪。我的答案:×
危害结果已完成成绩: 75.0分
下列哪些犯罪不是将犯罪结果作为既遂的判断标准?()
A、故意杀人
B、盗窃
C、诈骗
D、丢失枪支不报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下列哪一项属于行为犯?()
A、脱逃罪
B、盗窃罪
C、诈骗 D、遗弃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刑法分则中,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结果加重犯是根据()来进行划分。
A、犯罪动机的不同
B、危害程度的不同
C、犯罪结果的意义不同
D、犯罪主体的不同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大陆法理论中,抽象危险犯是指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危害行为,而是需要证明其危险后果的存在的一类犯罪。()我的答案:×
因果关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因果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中,若一个行为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的发生,不需要再做因果关系判断。
B、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有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与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在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的关系,而非刑侦意义上的犯罪原因。 D、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相同的意义。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关于介入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介入因素只能是第三者的行为,不能是被告人的自身行为。
B、介入因素中如果有他人的犯罪行为,因果关系一定会中断。
C、如果是异常的介入因素导致犯罪结果,前行为则与后行为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D、异常的介入因素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在英美法系中,如果有介入因素,直接根据前行为和后结果的事实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我的答案:×
因果关系的判断和行为对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犯罪客体要件中的选择性要件的是()。
A、行为的时空条件
B、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C、危害行为 D、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犯罪性质是由()决定。
A、行为对象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体
D、犯罪结果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具有因果关系。()我的答案:√
犯罪的主观要件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犯罪的故意和()称为犯罪的必要要件。
A、犯罪的过失
B、犯罪的目的 C、犯罪的动机
D、犯罪的结果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都有犯罪目的的要求。()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犯罪动机可用于决定罪与非罪。()我的答案:×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不属于间接故意犯罪的是()。
亡。A、同一宿舍的甲在饮水机里投毒杀害了乙,但甲没有阻止丙喝饮水机里的水,最终丙也中毒身 B、甲乙二人打赌,看谁敢点燃库房边的草席。甲将草席点燃后,与乙扬长而去,造成火灾。
C、甲在公共场所私设电网,又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造成多人触电身亡。
D、警察甲与警察乙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时放在桌上的手枪向乙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乙被当场打死。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关于犯罪过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过失犯罪都要负刑事责任。
B、过失犯罪是以造成严重后果作为定罪要件。
C、量刑与过失行为的种类无关。
D、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是同一个概念。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医生为某种药贴上“芒硝”的标签后拿给病人,后来发生中毒,两人死亡,经检验死于砒霜中毒。该案医生的行为属于()。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甲某为防小偷在果园私设电网并特意安装上“漏电保护器”,但是仍然造成一名3岁儿童被电击死的后果。该案甲某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我的答案:√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过于自信包括两个方面:过高估计了个人能力以及()。
A、对行为对象过于自信
B、过低估计了危害结果
C、对客观条件过于自信
D、过高估计自己对法律的认识程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下列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说法正确的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
B、在实践中,若行为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结果的发生,则被认定为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因为过于自信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D、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意图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由于过于自信未能避免。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已经认识到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没有任何避免危险结果发生的措施,又无任何自信根据而不计后果的行为属于()。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可以从二者认识危害结果的程度进行区分。()我的答案:×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案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瓜农在西瓜中注入农药防治被偷,一定要在旁边设立警示标志,这样才会避免间接故意杀人。()
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醉驾的标准是酒精含量达到()以上。
A、20mg
B、40mg C、80mg
D、200mg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高速路上的井盖被偷后由于存在车祸的严重隐患,该小偷应被判处危害公共安全罪。
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B
无罪过事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区别是()。
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不应当预见
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有预见
C、是否具有不可抗力的因素
D、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行为人是否能预见危害结果,其判断标准有:行为人标准、()和折中标准。 A、职业标准
B、行为能力标准
C、主观标准
D、一般人标准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下列选项属于意外事件的是()。
A、甲意图杀害乙,甲得知乙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后,随即防火烧毁值班室,最终将顶替乙值班的病烧死。
B、甲抓到一条毒蛇,放在家里的水桶里。一天家中请客,来了很多人。其中的一个客人在水桶里洗手,被蛇给咬了,造成重伤。
C、甲在爬山时由于山路湿滑,不慎摔倒后撞到身后的乙,乙跌下山崖。
D、甲欲杀害妻子乙,并在饭菜里下好毒后说自己有事要出门,让妻子先吃饭。这时他们的儿子从外面回来说肚子饿,于是乙给儿子盛了一碗饭,儿子吃了之后中毒身亡。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预见义务,并且应当有预见能力。()我的答案:×
认识错误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A、假想非罪
B、客体错误
C、行为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认识错误属于()。
A、过失犯罪
B、不作为犯罪
C、无罪过事件
D、故意犯罪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行为错误包括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和()。
A、行为对象错误
B、行为目标错误
C、行为方法或手段错误 D、行为目的或目标错误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关于行为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为差误是客观行为的打击发生了偏差。
B、行为差误属于无罪过事件。
C、行为差误在主观认识上有错误。
D、行为误差可导致行为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产生错误。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广义上,认识错误是指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我的答案:×
正当化事由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事后防卫包括不法侵害已经完成或已达既遂,以及()。
A、不法侵害已被阻止或因未遂而停止
B、不法侵害人已丧失继续侵害能力 C、不法侵害已自动停止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当防卫的起因是客观上存在不法侵害行为,而这种不法侵害行为只能是法定的犯罪行为。
B、对合法的行为不能实施正当防卫。
C、对尚未开始的不法侵害进行的反击,不是正当防卫。
D、防卫不适时不属于正当防卫。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紧急避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第三者对进行合法避险的行为人进行的反击属于间接故意犯罪。()我的答案:×
防卫对象及防卫意图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选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A、为保护非法利益的行为
B、防卫挑拨
C、偶然防卫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合法的防卫意图不包括()。
A、保护国家利益
B、保护公共利益
C、保护动物权益
D、保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在共同犯罪中,只有针对主犯的反击才是正当防卫。()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在互殴事件中,如果甲已经放弃,而乙继续加害甲,并且威胁到甲的生命安全,此时甲有正当防卫的权利。()我的答案:√
防卫限度条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哪一项不是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A、客观存在不法侵害
B、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C、防卫行为超过合理限度
D、防卫对象仅限于不法侵害人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下列案例中属于防卫过当的是()。
A、乙到甲的饭店吃饭后不付钱便离开,甲要求乙付钱但遭到拒绝,二人发生争吵时乙用刀威胁甲,但刀滑落在地,此时甲捡起刀刺向乙,并连捅数刀致乙死亡。
B、甲在回家路上遭到乙抢劫,甲奋起反击,二人扭打起来,此时丙路过欲帮助甲,但被甲误以为是乙的同伙,并将丙推倒致其受伤。
C、甲与乙在停车场因车位问题发生了争执,争吵越来越激烈,乙动手打甲,乙被甲反击后随即离开,但甲继续追打乙致其重伤。
D、甲在公交车上看见乙行窃,甲提醒被偷乘客注意财产安全,甲下车后遭到乙跟踪报复,被乙用刀刺伤,二人随即扭打起来,甲夺刀反击乙,致乙死亡。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3
防卫行为是否过当,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判断。()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防卫过当不能免除刑事处罚。()我的答案:×
特殊防卫已完成成绩:
无过当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
A、防卫起因不同
B、防卫手段不同
C、防卫意图不同
D、防卫结果不同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规定的无过当防卫的犯罪行为?()
A、行凶 B、杀人
C、盗窃
D、绑架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刑法》对于无过当防卫的规定中,“其它危及人生安全的暴力犯罪”包含哪些条件?()
A、必须是暴力犯罪
B、必须危及人身
C、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的程度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行为人对毁坏财物的行凶采取的防卫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我的答案:错
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保护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避险行为,可不负刑事责任。
B、紧急避险对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同样适用。
C、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小于避险行为所损害的利益,同样合法,可不负法律责任。
D、紧急避险只能是发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紧急避险构成条件中的时间条件是指()。
A、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B、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C、避险行为产生于不法侵害结束之后
D、避险行为产生于不法侵害之前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紧急避险行为人的主观保护意图不包括()。
A、保护国家利益
B、保护公共利益
C、保护动物权益
D、保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
为保护个人名誉产生的紧急避险行为可不负法律责任。()我的答案:×
修正的犯罪构成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根据刑法通说,下列选项中具有未完成形态的是()。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
D、结果加重犯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修正的犯罪构成包括未完成的犯罪和()。
A、共同犯罪
B、单位犯罪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犯罪的中止形态只存在于着手以后的实行阶段()。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犯罪的完成形态。()我的答案:×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构成条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的条件-“着手实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着手实行是实行行为的起点。
B、着手实行的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C、对于单一行为的着手实行的认定,是看行为人是否已经开始实行犯罪行为。
D、判断是否着手实行的主观标准是指行为本身能否反映犯罪意图。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故意犯罪的发展过程包括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阶段。
A、实行
B、中止
C、结束
D、既遂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犯罪预备构成的条件是()。
A、为了实行犯罪
B、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C、停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4
我国《刑法》规定,预备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对于复合行为,只有当目的行为开始时才被认定为着手实行。()我的答案:×
犯罪既遂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区别的标志是()。
A、犯罪未得逞
B、是否着手
C、犯罪停止的原因
D、犯罪停止时间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行为犯的既遂标准是()。
A、是否着手 B、行为是否发生
C、行为是否完成
D、行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财产性犯罪中,()是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A、犯罪是否得逞
B、是否着手
C、结果是否发生
D、结果是否造成危害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构成要件的齐备与否,是犯罪成立与否的标准。()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所有未遂的犯罪都要受到处罚。()我的答案:×
犯罪未遂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相区分的标志是()。
A、犯罪是否着手
B、结果是否发生
C、犯罪是否得逞
D、犯罪未得逞是否是行为人的意志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关于犯罪未遂的处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犯罪未遂都要受到处罚
B、犯罪未遂都要从轻处罚
C、犯罪未遂有不从轻处罚的案例
D、犯罪未遂要加重处罚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结果加重犯必须是法定的犯罪。()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迷信犯属于不能犯。()我的答案:×
犯罪中止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犯罪中止的构成条件不包括()。
A、中止的自动性
B、中止的时间性
C、中止的客观性
D、中止的条件性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一般来说,以下属于意志以外而停止犯罪的因素的是()。
A、被害人的吓唬而停止犯罪
B、犯罪过程中遇到熟人而停止犯罪
C、自行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抢救
D、行为人出于怜悯同情而停止犯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犯罪中止的前提是行为人认为自己客观上不能继续实施犯罪达到既遂状态。()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积极中止指的是犯罪行为尚未实施完毕,采取作为的方式。()我的答案:×
共同犯罪概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
A、免除处罚
B、减轻处罚
C、加重处罚
D、酌情量刑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犯罪未完成形态的三种类型不包括()。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阻碍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经拐骗但尚未卖出时,不能被称为既遂
B、买卖双方商谈好价钱但尚未转移人口时不能被称为既遂
C、只要对人口进行拐骗就构成既遂
D、未找到买家的时候不能被称为既遂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未做出任何伤害性的行为时不能判定为犯罪既遂。()我的答案:√
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共同犯罪行为从分工来讲,不包括()。
A、实行行为 B、组织行为
C、教唆行为
D、挑拨行为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体现出共同犯罪行为的()。
A、主体性
B、一致性
C、整体性
D、规律性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人共同过失犯罪是主观存在的
B、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C、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D、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才能被称为共同犯罪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于两个以上古河犯罪主体条件的自然人。()我的答案:×
不成立共同犯罪的特殊情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实行过限时,承担行为责任的是()。
A、过限行为人
B、所有犯罪人
C、其他犯罪人
D、酌情量刑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当两人先后给被害人造成致命的伤害时,两人的犯罪情况为()。
A、皆为犯罪未遂
B、皆为犯罪既遂
C、前者是犯罪未遂,后者是犯罪既遂
D、前者是犯罪既遂,后者是犯罪未遂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有期徒刑
A、三年以下
B、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C、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
D、十五年以上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窝藏与包庇行为即便是事先通谋过,但因为不是同时犯罪,不能以共犯论处。()我的答案:×
共同犯罪的形式及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有明确分工的共同犯罪被称为()。
A、简单共犯
B、复杂共犯
数字
1999年2月,甲因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8年1月又因分裂国家罪被判刑,甲构成累犯。错 A B 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对
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对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对
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实施刑法要求实施的行为,是人的消极行为。对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对
C 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对
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对 D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错
丙发现李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策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李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50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错
单位犯罪必须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所以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错
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对
对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之日起算。错
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错
对于利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故意逼迫他人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对 F 非实行行为是指刑法总则规定的对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起补充作用的行为 对
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罪名,对于防卫过当应当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 对
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从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错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所以它们对犯罪构成不具有决定性作用。错 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对
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回答“犯罪怎样才能成立”的问题 对
犯罪对象决定犯罪的性质 错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不是犯罪构成的所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们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错
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错
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 错
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如果发生了任何危害结果,都不成立犯罪中止 错
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两个要件。错
所有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犯罪之日起算。错
G
16周岁,精神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错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都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对
根据具体犯罪行为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对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限制刑事责任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错
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错
惯犯虽有数个同种之罪,在立法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法定的一罪处理。对
J
对
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错
甲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甲构成累犯。错
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错
甲因涉嫌贪污罪被逮捕,关押期间揭发了吴某犯有受贿罪,经查证属实,甲属于立功。对
甲在参与聚众斗殴中将乙打死,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错
甲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甲成立正当防卫 错
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错
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甲属于犯罪未遂。对
甲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甲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甲属于犯罪未遂 错
甲在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甲成立故意犯罪 对
甲犯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可以假释。错
紧急避险不适用于在职务上或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比如消防队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对
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教唆人单独构成间接正犯。对
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对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对
减轻处罚可以是刑种的减轻,也可以是刑期的缩短。对
减刑其实就是改判。错
减刑不同于减轻处罚。对
L
对 M
R 某甲意图杀害某乙,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一人,打伤一人,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错没收财产的范围限于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对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体受到一定的侵害,但不一定损害犯罪对象 对
如果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也不构成犯罪 对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也就意味着应该绝对的同罪同罚 错
S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对
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对
数罪并罚时,“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错
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对 实施绑架过程中,故意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 错
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致被告人死亡的,按照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对
死缓制度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之后再执行的制度。错
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执行死刑的方式。对 W 我国刑法体系在“节”下设“条”、“款”、“项”等层次。对
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如果已经经过外国审判或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错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对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对
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我国刑法对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 对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错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 错
危害结果必须是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错
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包括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情节。错
X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犯罪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错
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对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
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与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认识错误,也不会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错
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错
刑法修正案是刑法典的当然组成部分。对
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
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人实施行为时具备的相对自由意志能力,达到一定年龄的人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错
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我国刑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对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错
刑法的效力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
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对
Y 有犯罪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错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原判刑期。错
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对
一般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对 Z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指的是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即我国的领陆、领海和领空。错
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对方的犯罪行为存在 错 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扩张司法解释和限制司法解释都是越权违法的 错
在公检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法院已经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对
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对
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并科适用。错
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由于法律规定的明确性, 可谓深入人心, 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必须廓清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外国学者和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形式的犯罪概念。
形式的犯罪概念, 就是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立法上最早对犯罪概念进行规定的, 当推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 “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 称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处罚的犯罪, 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处罚之犯罪, 称为重罪。”随后大陆法系国家纷纷采纳此种模式 (即在刑法中规定犯罪概念) 。
为了方便理论研究, 刑法学者们从刑法理论上也对形式的犯罪概念进行了定义, 较代表性的有:第一, 犯罪是侵犯禁止性或命令性规范 (即违反刑事法律) 的行为 (作为或不作为) 。例如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认为, 犯罪是用法律类型化的行为。第二, 通过犯罪成立条件来给犯罪下定义。如日本学者认为, “在刑法上如果从成立条件来探讨这一形式概念时, 则可以给下一个定义, 而所谓的犯罪就是具备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行为。”第三, 结合犯罪引起诉讼程序来给犯罪下定义, 如“罪行是一种能够继之以刑事诉讼并且作为这些诉讼程序的必然结果中的一种结果行为。”
2.实质的犯罪概念。为了进一步回答“犯罪是什么”, 阐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即该当性) , 人们提出了实质的犯罪概念。刑法学者关于犯罪的本质, 理论上主要有下列几种主张: (1) 权利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但由于它不能完全说明实定法的规定的犯罪, 故被法益说所取代。 (2) 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实施的侵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的行为。但它对有些犯罪的性质还不能作出说明, 因而又有义务违反说的问世。 (3) 义务违反说。认为犯罪的本质不是法益的侵害, 而是义务的违反。即使行为没有侵害法益, 但违反了对社会共同体所负有的人伦义务时, 也就是犯罪。“但是, 它过于模糊, 与法益侵害的观念相比, 缺乏具体性, 不能充分发挥作为认识各个罪的具体性质的机能。” (4) 折中说, 该说认为, 刑罚法规都是以个人利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保护对象。
3.混合的犯罪概念。混合的犯罪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从犯罪的实质上与法律特征上的结合来给犯罪下定义。如1997年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条, “本法典以刑罚相威胁所禁止的有罪过地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不作为) 虽然形式上含有本法规定的某一行为的要件, 但由于情节轻微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即未对个人、社会或国家造成损害或构成损害威胁的, 不是犯罪。”德国刑法学家耶赛克认为, 犯罪是行为人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 危害社会因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不法行为。
二、犯罪学的犯罪概念
(1) 天赋人权和伦理定义。认为, 犯罪是一种有罪孽的、受到伦理谴责的、挑衅的错误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刑法被禁止并绝对要求社会方面对此自觉作出反应。 (2) 刑法定义。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 违反刑事法律的,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该定义的优点是最大可能的明确性。 (3) 社会定义。该定义想用行为规范取代刑法规范, 主张根据行为的反社会性, 社会危险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来确定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但犯罪社会定义的灵活性、易变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其优点又是其弱点。 (4) 刑法和社会定义。该定义设法以双重方式来确定犯罪概念:通过行为的反社会性和通过刑法。认为, 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对此, 国家以使其遭受痛苦的方式 (惩罚或处罚) 作出反应。 (5) 冲突论定义。认为犯罪行为与惩罚是从矛盾中形成。犯罪行为是在团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产生的不适应性。 (6) 心理和社会动态的现实主义定义。主张“犯罪”是一种命名, 一种由外界赋予某种人类行为的命名, 而且最终这种命名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取决于居民的多数, 而在一种专制制度下取决于当权者的意志。该犯罪定义的本质是:考虑到对犯罪行为的反应,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并且不把犯罪行为看做是最终产品, 而是关心其发展过程和变化。 (7) 广义的与狭义的犯罪概念。广义说认为犯罪学基于预防犯罪的需要, 必须把握犯罪的发展过程。
三、刑法学与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关系
1.“等同说”。
这种观点认为, 刑法学中的犯罪定义也就是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 即犯罪学研究的危害社会行为, 必须是刑法上构成犯罪的行为。这种观点主要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犯罪研究刚刚起步时的一些犯罪学论著中。“等同说”的实质是:确认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只应局限于刑法规定的犯罪范围, 对犯罪原因与犯罪预防的研究结论, 只应根据对法定犯罪概念的描述和研究得出。“等同说”将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局限于犯罪的法律定义, 实质上是混淆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学科性质, 忽视了犯罪学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和学术职能, 因而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
2.“包含说”。
这种观点认为, 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中的犯罪都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 二者基本相同, 但前者又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因为犯罪学基于预防犯罪的需要, 必须完整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过程, 并且实践中, 犯罪行为都是从一般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发展而来的, 所以, 犯罪学犯罪概念中除了法定犯罪外, 还包括违法行为和某些不良行为。这种犯罪定义一般表述为: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或处罚的行为。此说可视为目前中国犯罪学界的通说。“包容说”的实质在于:确认犯罪学对犯罪的理解原则上应遵从于犯罪的法律定义, 但同时又不必严格受制于刑事违法性要素, 从而扩张了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外延, 并将刑法规定的犯罪包含在犯罪学概念之中。
3.“交叉说”。
该观点认为, 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学中的犯罪各自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 也不等同, 而是有着一种交叉关系。在内涵方面,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以社会危害性为唯一要素, 不受刑事违法性制约;在外延上, 犯罪学中的犯罪包括绝大多数法定犯罪、准犯罪 (如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行为) 和待犯罪化的犯罪。这种犯罪定义一般表述为:犯罪是自成体系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客观存在。
(一) 刑法学与犯罪学犯罪概念的联系
1.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学研究范围的确立和研究任务的完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一方面, 刑法所规定的法定犯罪为犯罪学犯罪概念的确立提供了参照。如果犯罪学仅从社会意义上去考虑犯罪, 而没有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概念作为参照, 就无法阐释人的各种行为的性质, 无法确定其研究对象。因为犯罪学所定义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范围是甚为模糊的。另一方面, 由于犯罪学是实证科学, 其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对犯罪对策的寻求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犯罪测量资料基础上, 但是大量不良行为、准犯罪行为未受司法机关的追查, 要对这部分行为做统计几乎或完全是不可能的。
2.犯罪学犯罪概念的研究, 对于打破陈规陋习, 拓宽刑法学研究视野具有推动性的意义。一方面, 犯罪学从宏观的层面上, 以作为整体的犯罪现象为出发点, 研究其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对于刑法的制定、修改、分析、解释和具体适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犯罪学对非犯罪化行为和待犯罪化行为的研究, 为刑事立法具体把什么行为规定为犯罪或把什么行为不规定为犯罪提供了理性思维空间。另一方面, 犯罪学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个角度对犯罪现象展开研究, 不仅研究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而且从根源上研究决定犯罪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拓宽了刑法学的思路, 使其摆脱了机械教条的束缚和习惯思维的框框, 从而使刑法能够逐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的需要, 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二) 刑法学与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区别
1.从犯罪概念的内涵上讲, 两者对犯罪的本质特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理解不同。刑法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实际上是危害的客观性与主观判定的综合体。刑法犯罪定义中包含的社会危害性, 只是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与统治意志不相容性的统一, 是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行为的客观危害的统一。在刑法规定的意义上,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天然地具有不真实的成分。然而, 犯罪学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只在于危害社会的客观属性。犯罪学的任务是促成社会理性认识犯罪并预防犯罪。
2.犯罪学犯罪概念外延突破了刑法学犯罪概念的窠臼。刑法学的学科性决定了其研究的只能是刑法规定的犯罪, 即法定犯罪,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列入其研究范畴。刑法学严格地界定违法与犯罪,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外延就要广泛得多。它不仅研究法定犯罪, 还要研究准犯罪 (如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危害行为) 和待犯罪化的犯罪 (指一些已凸显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应依法规定为犯罪但尚未为刑法所明确规定的行为)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之所以把一些准犯罪行为、待犯罪化的行为包括在内, 是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真正的犯罪的前奏和起因。从根源上说, 违法与犯罪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76.
[2][英]J.C史密斯, B.霍根.英国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6.
[3]康树华.犯罪学大辞书[K].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214.
[4][日]大塜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6.
[5][波兰]布鲁伦·霍维斯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9:22.
[6][德]施奈德.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71.
[7]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2:22.
[8]肖扬.中国新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3.
[9]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8:43.
刑法学案例教学构建反思教无定法,教师每年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是年年探索。每当我们从激情课堂中走出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如若能勤总结、善思索,我们的课堂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学经验、方法与教学艺术也会在这种不断解决不足和弥补遗憾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现就法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刑法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思考——案例教学突出理论与应用的二重性
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上,一般把抽象的法条和理论知识通过堂课教学设计和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所在在讲课理念上,必然遵循的一个教学思路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理论为生活,为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和思路,这一过程必然会涉及到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是三位一体,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内容。而其中案例教学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之中大量的借鉴和引用了司法案例和生活案例,诸如,“囚歌王子迟志强案”、陕西“枪下留人案”、北京“李天一轮奸案”,通过实际司法案例增强了对抽象知识点讲解的具体化。
2.在刑法学学设计目标上需要兼顾以下条件:第一,课程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要有效率,精炼有效,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第二,设计目标要考虑到与相关知识点的密切联系,以期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第三,设计目标要有层次性,注意与各法学课程素养能力分解的有效结合。在讲解刑法学知识的同时,在讲解《刑法总论》的知识必然涉及到《刑法分论》的具体罪名,如讲述刑法总论中的正当防卫中案例采用了陕西延安“枪下留人”案就涉及到故意杀人罪等。
3.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引导。首先,学生项目活动中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全权的主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教师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深入思考,避免学生仅仅流于对活动本身的关注,缺乏深入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免得失于肤浅。第三,要兼顾学生人数和活动参与人数的容纳量,专业型授课模式也许不能做到每个人参与项目活动,但是要设计活动参与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我所有的授课都必然会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设计上也基本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内容,体现教学课堂中的“以学为本”的理念。
二、刑法学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案例教学注重生活化与理论性的思考
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而案例教学是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罪刑法定原则,完全是一个理论课,涉及到很深的理论知识,我重点引用了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一个是在讲解民主与人权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案例;一个是在讲解罪刑法定原则内容禁止有罪类推的时候引用了“囚歌王子迟志强流氓案”。案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一部分典型的刑事案例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们提供大量逼真的实战演习机会。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具体注意以下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认真的选择案例”。选好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由于刑法学分论课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加上课时十分有限,因此案例的选择不可随意,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案例。这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解决了法律方面的思想实际问题。
1.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笔者尽量选择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周光正抢劫案、西安宝马彩票案等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案例时,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2.案例要典型。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因为典型的案例能够解释和说明刑法学分论的某一法律原理或者能够说明临近的几个罪名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学分论的有关原理,使刑法分论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3.案例要有系统性。学生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受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学习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前后不能贯通,导致容易熟悉而不易深刻,容易弄懂而不易领悟。而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案例,就可以在浅层知识与深层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能起到贯通的作用。
4.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在选择案例时,笔者特别注意案例的难度。考虑到案例过于简单,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会,一看就知道答案,学生会感到没有意思,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不宜选择过于简单的案例。另外,考虑到案例如果过于难,学生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依赖思想,造成冷场,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也不选择过难的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疑难性,对同一个案例提出多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刑法学案例教学过程的反思——案例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纠偏
刑法学是一个体系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针对刑法学知识点也存在众多的学术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点的前沿性。比如,在课堂教学罪刑法定原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候,明显感受到教学过着中学生会感觉它是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但同时也是大量学生(学者)对一个刑法问题懒得解释或者无能解释的借口。所以,碰到具体问题,不要简单说:“依据罪刑法定,所以无罪”,这是典型的不讲理由。只有穷尽文字的可能含义,才可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将行为排斥在犯罪之外。所以,在讲课的内容上要具体讲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在精髓。除此之外,我觉得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法学教学过程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防止以偏概全。一定要注意不能以案例中的个别情节作为定性的根据,不要错把案例中的次要事实作为主要事实,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片面性,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课堂教学过程防止感情用事。刑法学课程讲授的是犯罪的事,而犯罪是所有善良的人都很痛恨的事,但决不能用感情代替法律,不能带着感情色彩分析案例,那样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忌主观,一定不能先入为主。
3.课堂教学过程防止匆忙定论,不讲说理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过程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需要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不能对案例的事实缺乏认真思考的情况之下匆匆忙忙兄弟下结论。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对话者、交流环境的限定,永远是一个挂一漏万的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地方会给人以一掠而过的感觉。所以要有好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如果说法学职业的终极目标是“心中充满正义,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那么法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我的学生“如何心中充满正义,如何使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刑法学】推荐阅读:
1.作业刑法学06-16
刑法学考研真题06-22
案例刑法学论文09-08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10-08
刑法学 试题及答案12-17
刑法学二形成性考核册10-18
法律硕士课程——刑法学教学案例10-29
刑法改革06-05
刑法实习大纲09-24
2024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