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共9篇)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1

二 价值分析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方法

三 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

包括以下六种

1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

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4逻辑分析法,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5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2

体育法学作为社会科学横跨法学和体育学两个领域, 针对体育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笔者认为几下几种手段是较为有效研究方式。

一、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 通过对特定现象的价值属性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揭示、批判并确证一定社会价值的方式。价值分析方法属于法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手段。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不仅包括对法的实然性、必然性问题的研究, 而且包括了对法的应然性问题的研究。对法的应然性问题的研究就包含着对法律的价值分析, 揭示法的价值关系, 确定法的价值标准和目标, 据此对各种法律现象、法律活动进行价值认知和评价。

价值分析方法在体育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分析方法是深刻认识和理解现行体育法律制度的钥匙; 二是价值分析方法是改革和完善现行体育法律制度的重要方法。

法学价值分析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明确法的价值属性和价值特征, 然后确定法的价值要素, 确定法的价值标准, 然后对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进行价值认知, 阐明某种法律现象或者法律活动的价值水平和程度。

二、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的方法是法学研究事实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手段和措施。法学研究需要着眼于社会现实,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法学研究者要了解社会实际, 必须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 作为对法学进行实证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对于为了摆脱法学研究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尤其必要。

在体育法学研究中, 社会调查的内容极为广泛。社会上存在哪些重大体育问题亟待解决, 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法律手段, 解决这些的问题有没有适用的法律法规, 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体育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体育法律法规实施状况如何等等众多问题的答复, 都是需要社会调查方法的适用。

社会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体育法学研究中要将普遍调查、抽象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相互结合。为了使社会调查实现预期效果, 研究者需要在选择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之后, 熟练应用接触事实、收集资料等技术性方法, 将观察法、实验法、参与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应用。

三、历史考察法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是认识其全貌的有效手段。法律和历史联系十分紧密, 这是因为一方面法律自身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和历史的规律性, 另一方面法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类历史过程的伴生物。历史考察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了历史哲学法和历史实证法两个方面。历史哲学法主要是关于以历史的哲学理论和观点分析、认识法律现象。历史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其基本范畴和任务就是恢复和发现法律现象的历史原貌及其发展与变化的具体情况, 形成对法律的系统认识, 探索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性问题, 考察法律、法治、法制与众多社会现象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等等。

四、数学的方法

数学方法是对法学问题进行定量化研究的方法, 采用数学方法包括计算工具的研究、表述法律现象的数量关系, 从已知法律现象的数量状态推测法律现象的未来的数量状态。法律现象的数量关系需要用数学方法来分析, 其数量状态也需要用数学方法来描述; 通过法律现象数量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法律现象的质的规定性。

从法学定量化研究的历史和现代法学应用数学方法的基本趋势来看, 法学研究应用数学的领域主要发生在: 利用法律数学来研究法学和数学的一般关系, 探讨法律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一般性规律, 为具体的定量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将数学方法引入具体法律部门进行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 社会调查、民意测验方法, 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库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 收集和整理社会现象、法律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 建立数量信息库为相关立法研究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依据数学逻辑, 概括和表述法学研究成果, 使得理论形式更为精确化。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方法学体系研究 篇3

本文重点研究安全教育方法学的第二、三层次的方法,即一般方法与专门方法,特别是应用于解决安全教育实践过程具体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与手段,以更好的满足安全教育学其实践与应用学科的特征,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应用价值。

1 安全教育方法学的概念

安全教育学是起源于安全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学科特征,因此安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的针对性,相关理论与规律都需要在安全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安全教育方法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安全教育方法学的哲学方法论为方法体系的上层建筑,也是第二、三层次方法的哲学基础,具有明显的认识论的哲学意识与纯理论形态特征,其对安全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的指导是通过对第二、三层次的方法指导与规范来实现的。

2 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

安全教育研究方法若完全借鉴教育学研究方法,方法体系非常的复杂,也无明确的分类标准,为了加强安全教育研究方法的针对性与系统性,基于上述对科学方法、教育学与安全科学方法的考察,结合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多学科与多层次的特点,对安全教育研究方法按不同标准分类如下,以构成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

2.1 依据方法性质与属性构建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

安全教育方法学就是研究安全教育及其学科的方法总和,可分为多个层次与方面,按人们认识安全教育学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的不同,借鉴方法科学对方法的划分规则,将安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依据其本身的性质与属性大体上将其划分为三类:

(1)获取安全教育实践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即感性方法,如观察法、安全实验(试验)法等。

(2)加工安全教育学研究资料和作出相应结论的基本方法,即理性方法。主要包括科学抽象方法、各种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与科学假说方法等。

(3)综合性方法,也称系统科学方法。它包括系统论方法、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等。

2.2 基于研究问题性质来构建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

在方法学中以问题性质为标准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与历史研究方法四大类,其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学的研究中,安全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教育学的显著特征,因此,可以依据安全教育学研究中问题的性质来构建安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1)安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其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

(2)安全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形成安全教育事实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大量的安全教育实践现象与个案的研究中,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量法、行动法与个案法等。

(3)安全教育学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教育学里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安全教育的量化与实证研究常见方法。一般用在安全教育经济学、管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统计研究等方面,根据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真实验与准实验等。

(4)安全教育学历史研究方法。安全教育学的历史研究法就是借助历史研究法,通过搜集某种安全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主要应用在安全教育理论、历史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于安全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5)基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主要作用,结合安全教育学的特点,将安全教育研究方法划分为思辨研究法、描述研究法、實验研究法与开发研究法五大类。

(6)按研究安全教育获取资料的过程来划分,可大致分为直接、间接获取,以及融合两种方式的综合获取。

上述研究表明,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可广泛吸收用于借鉴哲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学科学方法,这与其交叉与综合的学科属性是一致的,实验法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非逻辑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辨证法、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法、比较法、系统科学方法是安全教育学基本与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安全教育研究对象特点与需要,综合各种研究方法特征,按照安全教育方法学的体系来构建安全教育学研究方法综合体系。

另基于对安全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思考,借鉴教育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安全教育方法论层次"哲学方法一般方法——专门方法"的线索构建了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方法综合体系,该体系由"方法分类"、"方法原理与特征描述"与"研究对象举例"三项构成,大致满足了安全教育研究对方法的分类、阐述、选择与应用的要求(如附表1):

3 结论

(1)该体系实现安全教育研究过程中对方法使用的四项基本内容(分类、原理与特征描述、选择与应用),便于研究时的快速选择与使用。

(2)鉴于科学方法体系过于庞大、复杂,目前无统一标准,安全教育研究方法广泛借鉴了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方法体系,因此,在上述方法分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交叉与可商量(方法定性的问题)的现象,如同一种方法可以划到不同的方法分支体系中。

(3)在以上综合体系中,方法分支没有完全列写所有方法,只例举了常用、基本与重要方法,方法体系的拓展空间很大,选用时不能完全拘泥于该表,要依据研究需要来恰当地选用。限于精力与篇幅,每种研究方法在安全教育研究中应用过程(程序)没有单独阐述,可以大致借鉴该方法一般研究程序,注意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即可,若不能直接使用,则可进行适当的改进后再选用。

(4)安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为辨证法、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法、比较法与系统科学方法,本文重点关注与阐述的是处于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

(5)安全教育研究因其复杂、交叉、系统与分层等特征,使得有时某一种研究方法难以实现研究全部目标,因此,对基本研究方法的组合创新是可行、必要与重要的,当然安全教育特殊研究方法需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篇4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块黑板”老教师的三件宝,有经验的老教师只需要这三样东西就能讲一堂很精彩的课,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师生互动也有,课堂纪律保持的很好,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精彩的课堂。

因此,教育研究方法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目标。教育研究的结果是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教育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搞教育研究就要按照这些方法的要求进行。其实,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规律的反映,按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搞研究,其实质是遵循教育研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遵循教育研究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研究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遵循教育研究规律,盲目搞研究带来的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无所获。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研究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老师的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去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再通过我们自主探究,使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了解教育研究学习到初步学会教育研究学习,到学会教育研究学习,再到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学习的能力。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规范格式 篇5

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

姓名

学号

学校

指导教师写作时间

(四号字、黑体,2倍行距,居中排列)

(目录、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各独立成一页)

4、目录页:目录,宋体,小三号;目录的具体内容,宋体,小四号。

5、论文摘要页:论文摘要,宋体,小三号;论文摘要的内容,5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宋体,小四号。

6、正文: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正文中的大标题,小三号黑体字;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字,正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

7、注释:注释,小三号黑体;注释内容,宋体五号字。

8、参考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小三号黑体;参考文献资料内容,宋体五号字。写法如:参考著作:翟同美,法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如果用注释时,则需要具体到所在页码);参考杂志期刊:翟同美,试论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平原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

9、对所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参考的文献要注明出处(可用脚注、尾注的形式清楚地表现出来,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数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如网络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所在的网站。

10、正文段落的行间距:缩进,左:零字符,右:零字符;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1.5倍行距。

11、论文装订顺序(要求每部分均独立成页)

(1)封面

(2)目录

(3)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4)正文

(5)注释、参考文献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6

[摘要]现阶段运用型法学人才的法律英语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法律英语教师如果能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做法,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感受到解决困难的快乐,其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出既精通法律又熟悉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法律英语教学方法重教轻学

大学法学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设想》对法学教育提出的发展目标,可以明确,我国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也就是法学教育面临着担负起培养出“高素养、宽基础;懂法律、通经济;有专攻、能应变”的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的重任。[2]现阶段由于法学就业压力的空前增加,大多数高校在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可现阶段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淡化了法律英语的教学和学习,使法律英语的教和学都面临困境。众所周知,法律也是公益事业,法律教育是训练社会服务人才的教育。英美法学界所公认的法律英语主要是指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语言。[3]因此,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造就个人谋生的能力,而是在训练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出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律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与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出。社会对既精通法律又熟悉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趋增加,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和大城市,此种需求尤为明显,因此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法学教育,尤其是培养运用型人才的法学院系的紧迫任务。此需求给现代的法科学生和法律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法律英语老师,笔者想就法律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律英语教育方法略做研究,以求教于教授法律英语的前辈。现阶段面临的困境

1.难选择合适法律英语教材现阶段法律英语教材和其他法学教材一样,大有蔓延之势,面对林林总总法律英语教材,很难选择出一本难度适中,又能教全面介绍英美法系法律情况优秀教材。

目前高校法律英语教材主要有两种:一是综合法律英语教材;二是法律专业课的英语教材。两种教材各有利弊,综合性法律英语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英语总体词汇量、法律材料的综合阅读与理解能力,但不利于学生法律英语实际能力的提高。而用专业性法律英语教材教学则使其变成了一种专业课教学。一部优秀的教材要求要:(1)语言地道,文字浅显,结构严谨,行文流畅;(2)选材广泛,信息量大(3)编排体例合理,方便读者提高能力。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掌握法学英语的基础词汇,了解国外法学,特别是英美法系法学研究成果,并能够通过教学实践获得运用法学英语的基本技能,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熟练阅读和理解法学文献以及较为严谨法律英汉互译的能力。现阶段,法律英语教材虽比不上其他法学教材的繁荣,但也已经使高校教师无所适从。

2.生词多,学生课后“没时间”由于法律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以及较多的法律术语。这就使得法律英语生词较多,加上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的开展法条竞赛、讲座和其他社会实践等与法律英语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学生课后忙于准备其他活动,而无法保证充足的学习法律英语的时间。又由于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多在第五、六学期开设法律英语,而且是考查课,甚至是选修课。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和法律学英语老师都认为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律英语的学习无关紧要。即使选择了合适的教材,还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7

那氟沙星(nadifloxacin)化学名为(±)-9-氟-6,7二氢-8-(4-羟基-1-哌啶基)-5-甲基-1-氧代-1H,5H苯并喹嗪-2-甲酸,是日本大塚制药公司研制开发的世界上第1个具有苯并喹嗪骨架的外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痤疮,并于1993年以1%软膏在日本首次上市,其疗效比传统的抗菌药四环素、红霉素、氯洁霉素好[1]。

那氟沙星属于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新型的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那氟沙星对G+、G-、厌氧菌等都有效。据有关资料报道,12~25岁的人群中有近80%的人患痤疮。而那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颗粒状丙酸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抗菌作用,并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重视对痤疮药物的开发,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痤疮治疗药物将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我国为了开拓那氟沙星在国内外的市场,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目前,那氟沙星还没有纳入中国药典范畴,没有官方的分析方法,因此建立一个可行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确定了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的分析方法[2]。

1 仪器和试剂[3]

1.1 仪器

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进行分析的试验仪器如表1所示。

1.2 试剂

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进行分析的试验试剂如表2所示。

2 方法与结果[4]

2.1 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为流动相:水-乙腈-冰醋酸(450:250:15);检测波长:235 nm;柱温:45℃;进样量:10μL;流速:1.0 mL/min。

2.2 溶液配制

那氟沙星储备溶液:精密称取25.00 mg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杂质B储备溶液:精密称取25.00 mg杂质B工作标准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杂质B对照溶液。

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取等体积的上述那氟沙星储备溶液和杂质B储备溶液各5 mL混合,摇匀,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

系统重复性溶液:移取那氟沙星储备溶液1.0 mL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检测能力溶液TOD:移取系统重复性溶液1.0 mL于1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2.3 方法学验证[5]

2.3.1 系统适用性

取系统重复性溶液连续进样6次,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结果显示,那氟沙星峰与杂质B峰之间的分离度为4.2,大于2.0;那氟沙星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小于2.0%;检测能力测试为9.9%,在8%~12%之间。系统适用性符合要求。

2.3.2 专属性试验

2.3.2.1 杂质的定位[6]

那氟沙星杂质定位溶液配制如下:

那氟沙星杂质定位溶液配制:精密称取20.00 mg那氟沙星,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 mL;杂质A定位溶液:精密称取10.00 mg杂质A,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mL;杂质B定位溶液:精密称取10.00mg杂质B,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 mL;混合溶液M1:称取25 mg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乙腈溶解,然后分别移取上述各定位溶液1.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吸取10μL混合液M1,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1),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杂质A、杂质B与那氟沙星分离度均大于1.5,分离度良好。

2.3.2.2 强降解试验

那氟沙星强降解试验溶液配制如下:

酸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5 mL 0.5 moL/L盐酸溶液,在80℃下保温5 h,然后加入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碱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5 mL 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80℃下保温5 h,然后加入0.5 moL/L盐酸溶液中和,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氧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3%过氧化氢溶液,在80℃下保温20 min,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光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然后用4 500 lx光照培养箱放置5天,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热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在80℃下保温5天,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混合溶液M2:分别移取上述各破坏性溶液1.0 mL混合。

混合溶液M3:分别移取混合溶液M1、M2各1.0 mL混合。

(1)酸破坏试验:吸取10μL酸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2)。结果表明:保留时间3.008 min、4.816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2)碱破坏试验:吸取10μL碱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3)。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498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3)氧化破坏试验:吸取10μL氧化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4)。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18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4)光破坏试验:吸取10μL光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5)。结果表明:保留时间1.705 min、3.579 min、5.084 min、6.947 min、8.734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5)热破坏试验:吸取10μL热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6)。结果表明:保留时间5.136 min、27.404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由上述试验表明:在光破坏、氧化破坏、碱破坏条件下,样品溶液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说明样品在光、氧化、碱条件下不稳定。在热破坏、酸破坏条件下,样品溶液中无明显杂质峰产生,说明样品在热、酸条件下比较稳定。

(6)M2溶液测试:吸取10μL M2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7),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14 min、4.956 min、6.939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各峰间分离度大于1.5,即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7)M3溶液测试:吸取10μL M3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8),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09 min、13.598 min、21.943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各峰间分离度均大于1.5,即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8)峰纯度检测:取各破坏溶液及混合溶液,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作样品的峰纯度检测,设定阈值为950,峰纯度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在此色谱条件下,各杂质的峰纯度均大于950,符合要求。

2.3.3 检测限(LOQ)[7]

LOQ溶液配制如下:

那氟沙星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10.42 mg那氟沙星对照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那氟羧酸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10.56 mg那氟羧酸对照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那氟羧酸鳌合物:精密称取10.38 mg那氟羧酸鳌合物工作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M4溶液:移取上述溶液各1.0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的相对浓度为2%。

LOQ溶液:移取M4溶液1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移取LOQ溶液3.0 mL,加流动相定容至10 mL。吸取10μL LOQ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3次色谱图分别如图9、图10、图11所示,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稀释后得到的主成分,杂质A、杂质B的信噪比均在(3±1)范围内,符合要求。那氟沙星(即单个未知杂质)的检测限为0.01%;杂质B的检测限为0.01%,杂质A的检测限为0.01%。

2.3.4 相对校正因子(RRF)[8]

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M5溶液):称取11.22 mg那氟沙星对照品、12.62 mg杂质A对照品、10.02 mg杂质B工作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加5 mL乙腈溶解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移取1.0 mL此溶液加流动相稀释至50 mL,摇匀,此溶液的相对浓度为2%。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的配制: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1: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0.5 mL,加流动相稀释至20 mL,相对浓度为0.05%。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2: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1.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20 mL,相对浓度为0.10%。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3: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5.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10 mL,相对浓度为1.0%

分别吸取10μL相对校正因子1、2、3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略)。结果表明:那氟沙星中杂质A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4,杂质B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5。

2.3.5 样品中有关物质的检测[9,10]

样品溶液:分别精密称取25 mg(批号为DC-05021303001、DC-0502-1303002、DC-0502-1303003)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样品溶液。

对照溶液:精密移取1.0 mL样品溶液用流动相稀释至100 mL,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各取10μL对照溶液、供试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峰保留时间的4倍。批次为DC0502-1303001、DC-0502-1303002、DC-0502-1303003的有关物质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

3 结论

上述实验表明,采用InertsilODS-3V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冰醋酸(450:250:15)、柱温4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条件下,那氟沙星峰与杂质B峰之间的分离度为4.2,杂质B峰与杂质A峰之间的分离度为15.2;那氟沙星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检测能力测试为9.9%,符合方法要求;那氟沙星的检测限为0.01%(S/N为3.0);杂质A的检测限为0.01%(S/N为2.5);杂质B的检测限为0.01%(S/N为3.5),信噪比(S/N)在2~4之间,符合要求;杂质A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4;杂质B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5。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8

本次年会和论坛的主题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

会上,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飚,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作了重要讲话。林祥国介绍了江苏坚持率先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情况。他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包括法学教育和研究在内的法治建设,把建设法治江苏作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法治江苏”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品牌和一大亮点。刘飏对六年来法学教育研究会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说,研究会6年来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会的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相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能够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奋进,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张文显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贯彻十七大精神 发展改革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报告,对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和部署的解读,有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解读,给与会者学习、理解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极大的帮助;对2007年教指委在深入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法学教育的思想理论,修订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探讨法学教育的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和评选工作,参与组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积极开展法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编辑出版法学教育论文集、法学教育通讯等,以及教指委自身的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代表教指委提出的2008年主要工作计划包括,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各个专门委员会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分类指导的调研工作: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在2010年以前尽快制订出法学专业规范;继续研讨示范性法学院标准以及确定示范性法学院的工作程序,拟定示范性法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将示范性法学院建设列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建议:完成教育部高教司等布置或委托的其他工作等。会议批准了张文显教授的工作报告。

大会听取了曾宪义教授所作的第一届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报告。报告中说,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司法部的指导和中央各政法部门的支持下,与法学教指委紧密配合,依靠和团结全体理事和全国法律院校,广泛联系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同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更新法学教育理念,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期间,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全国各个学科中,法学学科是发展速度和改革深度最快最好的学科之一。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启动了“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繁荣法学教育研究、促进法律院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努力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拓展了法学教育国际交流空间,扩大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报告提出,做好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一要团结和依靠全国法律院校,与法学教指委密切配合,繁荣法学研究,推动交流合作;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法律实践,密切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三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会代表完全赞同曾宪义会长的工作报告,高度评价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

会议期间,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教授李龙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大法官公丕祥教授作为特邀报告人就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发表了精辟见解。李龙教授分析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里程,新时期、新世纪面临的三大矛盾,着重强调要关注法律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制,强调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教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朱苏力教授围绕什么是合格的法律人、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这一法学教育的重大主题进行分析,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法治中国意识、法律生活经验和法律实践能力。公丕祥教授从法律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法律教育的要求角度,阐述了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改革发展的步调。在大会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大学管理的理念以及如何当好法学院院长的体会,对与会代表深有启发。

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李静调研员介绍了“质量工程”的概况,特别是教育部高教司实施“质量工程”法学教育领域中有关特色专业、精品教材、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国家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等项目的情况。法学院系如何做好申报和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还就法学院系如何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作了说明。她建议,在教指委2008年的工作中,应加快法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确定工作时间表和相关计划;同时要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形成对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财经类大学法学教育、理工类大学法学教育、农医类大学法学教育和其他大学法学教育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案。

司法部司法考试司丁露司长总结了实施统一‘司法考试六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司法考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政法队伍建设、社会需求,优秀法学毕业生选拔、司法考试的定位和司法职业准入标准层面,探究了司法考试的许多重大实践问题,并就法学教育如何加强法学理念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律基本素质教育提出了鲜明的反馈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会议期间,法学教育研究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曾宪义教授再次当选为会长,张文显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一批年轻的学者、法学院院长、系主任当选为常务理事、理事、副会长,使研究会增添了新的活力,更有利于法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协调发展。

会议,举行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颁奖仪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报告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的申报情况和专家评审组评选结果。“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全国性法学教育研究奖项。根据申报成果的学术性、创新性、独创性、代表性、对法学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我国法学教育的整体布局等诸多因素后,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获得者王健教授、霍存福教授、孙笑侠教授向大会汇报了法学教育研究的心得。

会议组织了四个分论坛的讨论。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为法学教育的理念,涉及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法学院的国际化以及如何看待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扩张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第二分论坛主题为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讨论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教学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诊式教学模式、学生读书、写作和学生就业等问题。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主要讨论了加强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必要性(如法学教育的泛化、实践教学的弱化、法学教育教学缺乏质量标准)和如何建立健全中国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要进行法律专业的评估、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进行分类监控。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提出了由于司法职业需求的模糊性对法学教育带来盲目性、法学教育忽视质量产出、陷入功利化困境、与立法和司法实际脱节等问题,强调要科学界定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要建立法律本科教育刚性准入机制的合理机制、强调法律本科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强化技能教育等建议。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开展广泛交流,增进了友谊,扩大了联系,增强了合作。

本次会议在民主团结、和谐发展自由研讨的气氛中进行,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法学教育界的一次盛会。会议体现了中国法学教育在反思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特点,充分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法学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法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法学规范研究方法 篇9

为进一步规范、引导武汉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依据《武汉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型论文规范指引(试行)》制定本附录。

武汉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指在法学领域中对某个法律实务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科学研究,并且表述为某些研究成果的学位论文。它要求作者对法律实务的某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分析、推导、论述并提出建议或得出结论性意见。

一、双导师制

武汉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一般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即实行法学院老师和法律实务专家联合指导。法学院老师担任论文写作的理论导师,法律实务专家担任论文写作的实务导师。

武汉大学法律硕士在进行论文选题,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必须与理论导师和实务导师密切联系、充分沟通,了解法律热点问题、法律实践疑难问题,在导师指导之下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二、论文写作步骤及规范要求

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不同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其更注重对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撰写一篇法律硕士实务论文,要强调其“实务性”。法律实务性论文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来撰写:

1、选题;

2、写作准备;

3、编制提纲、论文开题;

4、论文起草;

5、论文修改、定稿。

首先要确定法律实务的研究范畴及课题。该选题应当是对法律实践的某一问题有指导性意义,能够解决法律实务中的一些困惑。因此论文选题应当有问题意识。

选题确定后,开始写作前要调查、收集研究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类型化研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得出你的研究结果。法学研究要对各种法律资料、法律文本、法学文本进行研究。法律资料、法律文本、法律文本必须丰富。

学位论文的结构由几个部分(编、章、节)构成,论文的结构要完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研究方法是写作论文的核心所在,学术研究总有一个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的问题。通常是以某一种研究方法为主,或者兼采几种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涉及各种理论分歧时,作者要有自己的意见,这些作者自己的意见,就是作者的见解。如果没有“见解”,就不成其为论文,而属于“资料汇编”。学术研究要尽可能创新,还要能够言之成理

作者的思想、见解必须形诸文字,才能构成一篇可供阅读、评审的学位论文。因此,论文的修改、定稿也是论文的最后一道工序,学位论文表达是否准确,行文是否流畅。

(一)选题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指选定论文题目。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硕士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

1、选题的作用 选题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题准确、恰当既能够反映作者对法律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又能够保证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其研究成果也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1)能够反映作者认识水平,尽量与作者的工作密切结合。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各种法律问题往往淹没于繁杂的社会问题之中,透析各种社会问题,从中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论文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并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社会实践。

2)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写作思路。选题的确定是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选题过程中不仅要需要思考研究价值、研究意义,还要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收集相关材料等。确定选题即确定了研究方向,明确了写作的目标,指明了写作思路,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选题的原则

1)有研究价值。它是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有实际价值,有实践意义,即有助于法律专业和法学学科的发展或有利于法律实践问题的解决。

2)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指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指导或促进作用。论文选题应当有助于立法、司法和教育公民守法,以及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有一定的创新性。它是指该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虽有研究但不系统、不全面。

4)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它是指该选题虽然有人已经写过,但内容不深刻,或有疏漏甚至是谬误之处,对该选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或选择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5)题目所涉的研究内容大小适中。它是指选定的选题要恰当。题目太大,由于篇幅或时间有限,研究不会深刻;反之,题目过小,内容难以展开,说理不会透辟,因此,论文的质量也不会高。

6)题目拟定。论文题目应以最恰当、最简明、最准确的词语概括论文最重要的内容,题目与内容必须对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题目中不能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公式等。

3、选题的范围

法律硕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对法律实务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探,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选题范围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1)当前法律热点问题和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法学理论上有分歧和争议的问题; 3)法律、法规漏洞问题; 4)不同法律、法规规定之间的冲突问题; 5)法律、法规有规定但是却未能得到实施或者实施扭曲的问题;

6)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法律和法律实践敏感问题。

4、选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应避免盲目性。所谓选题的盲目性,是指作者不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选择陌生的问题和领域。

2)选题应避免随意性。所谓选题的随意性,就是轻易定题。导致论文写作难度太大或太易。若题目包含的内容太多,就很难深入;题目包含的内容太少,又写不出更多的深刻内容;题目太难,可能因力不胜任写不去;题目太易,即使写出论文,其质量必然不合格,所述观点不会创见。

3)选题应当避免偶然性。所谓偶然性,是指本人阅读了他人文章或听了他人发言后偶有所获,但认识不深,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就草率地选定题目。这样做,因考虑欠周,资料不多,写作难度大。

(二)写作准备

欲写出高质量的法律硕士实务学位论文,应当作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如下三个方面:

1、制定写作计划

写作计划,是指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步聚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整体筹划。制定写作计划,包括预先规划从哪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收集资料;再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等。只有这样,研究起来就会重点明确,方法和步骤井然有序,防止研究时顾此失彼和做重复劳动等情况发生。

2、广泛收集材料

广泛收集论文写作材料,是指广泛收集与学位论文题目有关的材料。收集丰富的材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基础。

(三)编制提纲、论文开题

在选题确定并收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并根据论证论文主题的需要编写和制作该论文结构的框架和体系。制作论文提纲十分必要。这是因为:

1、它能促使自己从宏观上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编制提纲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接着按论证主题的需要,对必用材料的使用按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和调整,对不必要的材料予以舍弃等。因此,这就促使自己对全篇作合理的布局。

2、它能使论文的框架视觉化。好的论文提纲能使论文的中心论点、下属论点及论据安排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因而能使自己一看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3、能帮助自己在写作时,按已定的论文框架沿着先后顺序行文并避免重复。由于写作学位论文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有了一份详细的和纲目分明的论文提纲,能使自己按图索骥,流畅成文。编制论文提纲,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1)有合理的子目。一般在论文题目之下,编制出两个或三个层次的子目。例如,写明:第一,题目(中心论点);第二,三至四个分论点(下位论点);第三,一至四个论据。第二和第三项的写法,即用一个比较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式把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两者各有所长,各人可视自己的需要择一。

2)采用有效的编制提纲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①拟定标题。它要求标题能传内容之神。②考虑全篇大小和顺序安排,即考虑全篇从哪几个方面,或按什么顺序展开阐述基本论点(全文的逻辑结构框架);接着逐个安排每个子目的下位论点,再依次考虑每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构思顺序标上序码并排列好,以备行文使用。③全面、反复地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减或调整。

3)编写内容详简适当的提纲。提纲分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内容只包括论文题目、下位论点;详细提纲除此之外还包括论证下位论点的各种论据。一般说来,宜编制详细提纲。因为编制这种提纲,一则能帮助自己全面地进行谋篇布局,二则能帮助写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编制学位论文提纲的全过程中,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听取导师意见,并认真修订自己的提纲。

在确定论文题目编写好论文写作大纲之后,在导师指导之下完成论文的开题。

(四)论文起草

在完成论文开题之后,根据开题时导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进行论文起草。论文起草,就是在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论文提纲的框架,写成一篇学位论文初稿。起草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起草必须对论题进行充分、有力地论证 所谓论证,就是对论文的中心论点进行说理的证明,就是提出论点、论据和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提出的论点,应当符合正确、严密、鲜明、集中和深刻的要求。提出的论据,应当符合真实、典型、恰当、新鲜的要求。进行论证应当符合讲透道理和使论点与论据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论文层次应分明、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严禁造假和抄袭他人成果。

2、大纲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纲(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有下面三种逻辑关系:第一种:总分关系;第二种:并立关系;第三种:递进关系。

第一种:总分关系

关于本课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等内容,属于分论。总论与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采用总分结构要注意总论与分论有清晰的界限,不能混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一般不能先分论后总论,应当先总论后分论。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第二种:并列关系

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各章的内容应当处在同一层次。编章结构中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是并列关系。但应当遵守的规则是:各章的位阶同一

第三种:递进关系

在编排文章结构时,在一编之下的各章可以是递进关系。章下面的节,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这里有一个要求,某编下面的各章,或者某章下面的各节,如果采递进关系,就一定是递进关系,不能混淆。

递进关系有三种不同形态:时间上的递进关系,空间上的递进关系,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先从该制度的历史说起,论文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种递进关系,要求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的错乱,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其规则是:时间愈早愈在前,时间愈近愈在后。

(2)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此所谓“空间”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一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属于地域上的空间,或者抽象的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先研究外国的制度、发展、经验教训,再讨论本国的制度、发展、构成、适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或者先讨论该制度的外部关系,产生原因、背景、哲学思想、政策取向、功能等,然后进入该制度内部,讨论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释适用等。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要求区分内外,先外后内。(3)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适用条件、法律效果。通常采用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就反映这种递进关系。要求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愈抽象的问题愈在前,愈具体的问题愈在后。其规则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体愈在后。

3、在论证过程中,可采用事实论证、事理论证、比较论证和因果论证等形式

1)事实论证。所谓事实论证,就是运用客观事实资料作为论据而展开的论证。它是常用的、简便而又准确的论证方法之一。事实论证过程中,可采用夹叙夹议、纵横并举、点面结合、连续排比、优劣对比、有总有分等方法进行。事实论证的一般要求是:既可以用重大的客观事实、典型案例等,也可以用平凡的客观事实(如一般事例、案例、数据等);应尽可能选择运用人们知晓的客观事实;事实材料应力求新颖,富有说服力。

2)法理论证。所谓法理论证,是指运用法学基本原理为论据展开分析和论证。法理论证应当注意做到:思想敏捷,说理透辟,引证的内容准确、典型、恰当。

3)比较论证。所谓比较论证,是将甲事物与乙事物进行比较的一种论证方法。比较论证常用的有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差比论证三种类型。a、类比论证,是指把本质上有相同或相似点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已知的甲事物的某种属性推导出乙事物亦具有这种属性的论证方法。采用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以类比的事物必须同属一类事物;同类事物相比,必须有本质意义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b、对比论证,是通过对两种对立的事物的对照分析来进行说理的方法。它是人们经常采用的说理的方法之一。对比论证可采用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就是横向比较,即将相互对立的这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或一事物的这一方面与另一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以达到分辨是非、褒贬好坏、扬善抑恶的目的。“纵比”,即纵向比较,是通过对某一事物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形的对比分析,以揭示事物现实与历史的矛盾的论证方法。横比和纵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对比的着眼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b、差比论证,是通过具有差异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比较分析,以论证论题的方法。采用差比论证时应当注意:既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又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差异比较分析中,着重点放在不同点上;为充分揭示出差异点,应当善于从不同方面去发现差异点。

4)因果论证。所谓因果论证,是指运用对客观事物本身或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分析、研究所得到的材料,对论文所确立的论点进行的论证。因果论证可采取并列、层递、转换、推论等方法。a、并列法,是指运用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同类性质的因果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b、层递法,是指通过逐层、连续地阐明事物的多方面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采用此法,通过逐层地阐明因果关系,使人们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到事物的本质。c、转换法,是指通过阐明事物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必须首先弄清从一个角度看,此一事物是因,彼一事物是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彼一事物是因,此一事物是果的这种因也是果,果又是因的复杂关系。d、推论法,是指凭据因果关系用已知推论出未知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已知事实与未知事实已有因果关系;推论必须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要求。除了运用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逻辑上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它们亦是写作学位论文中运用证据证明论点的常用方法。

4、论文写作应注意正确地使用法言法语 法律硕士实务学位论文的法言法语,要求具有准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和论辩性。准确性应体现出用词贴切和造句恰当;抽象性应体现在概括、简洁和精要、深刻;逻辑性应体现出合乎逻辑合乎事理,严密有序;论辩性应体现在从正面论述和从反面辩驳两个方面。学术论文应使用法律专业用语。

5、注意注释的运用

注释是作出解释、说明,或者将援引他人之处(引文)做好版权标记,以免侵权。

所谓引文,是指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论证上需要,引用著作、文献中的内容、法律条款或其它内容原文。引文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作者对论题的论证力。引文时应当注意两点:一种是直引,即直接引用经典著作、文献或法律条款中的字、句、段、条、款等,作为论证之根据。直引时应当注意:在原则上,直引的内容须与原文相符,不能有任何差异;没有正式公布的文献资料、法律条款、内部文件等内容,一般不得引用。另种是意引,即对经典文献、法律条款等原文经过作者加工、改写或概括之后,引用其主要意思。意引时应当注意:意引写出的内容相对原文应当深缩;意引的意思必须附合原文的意思,不得篡改或歪曲。学术论文引文的方式,常用段中引文。段中引文,是指将引文加写在论文之中。如果直引,应在引文的首尾字之上加引号;如果是意引,可只在引文之前加冒号,也有的不加冒号,但须注明出处。无论直引或意引,均需注明引文的出处。

所谓加注,就是注明出处。其作用在于使编辑和读者知道引文自何处。加注有四种方法:段中注,即夹注,将引文用括号标明。脚主:即在有引文的页脚注明出处;章、节注,即注在一章一节之后;尾注,即把注附在全文末尾。注释要注意两个原则:

1)因需注释原则

需要注释的地方才注释,一般是在援引他人的观点和资料。或者需要对读者进行解释的地方,才需要注释。其他没有必要注释的地方,注释就变成了一种累赘。

2)必要性原则

写作的基本目的是思想原创,提出新观点。因此不是注释越多越好,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要避免长篇援引。

(五)论文修改、定稿

论文修改就是改正论文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正因为如此,论文作者应当把修改当作一项再创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吸取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意见,把修改当作一项再创造。

1、修改的重要意义

1)能更加深刻地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修改,能促使自己一次或多次地讨论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思索,使认识进一步深化。

2)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因为,在修改过程中,自己对草稿中的某些字、句、段进行推敲和修改,使论文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亦即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修改包括两个内容

1)从内容方面应当考虑修改的是:写作的目的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是否明确;下位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有力;如何调整论文结构,使各个章节之前的逻辑性更加严谨;文章怎样编排更具有层次性。

2)从形式方面应当考虑:题目是否简明、贴切;论证是否深刻;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严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

修改的具体方法是:增、减、删、换、移。为了提高修改质量,还应当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再修改:搁置一段时间再修改;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再修改;查阅有关资料后再修改;听取导师意见后再修改。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要论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在研究方法、论证过程、最后结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上一篇:铁路检修技师工作总结下一篇: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及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