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刑法学论文(精选8篇)
1.哈吉〃奥格雷,男,33岁,某外国国籍,飞机副驾驶员。
请分析: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为什么? 答案要点:(1)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刑罚处(2)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根据属地原则当受我国刑法管辖。(3)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参加并承担相关义务的反劫机公约规定的犯罪,根据普遍原则也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管辖。
2.陈X文,男,20岁,书店职工。金X七,男,20岁,书店职工。一天傍晚,陈X文、金X七结识了本镇的未婚女青年罗X、方Xx后,一同打羽毛球至晚九点,临走前互相约定次日晚上一同到人民银行活’动室去玩。
请分析:陈X文、金X七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陈**、金**的行为不构成犯罪。(2)陈**、金**的行为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陈**、金**的行为并未触犯刑法规定,亦不应受到刑罚处罚。
3.王X X,男,20岁,农民。王X X与被害人陈X X(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X X与其弟去河边洗澡,陈x x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了一会儿,溺水死亡。
请分析:王X X的行为与陈X X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X X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与陈**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不作为的犯罪(2)陈**的死亡是由王**的行为所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联系。
3)王**负有消除陈**生命安全所处危险状态的义务却并未履行,属于不作为(4)王**的行为造成了陈**的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而构成犯罪。
4.李某,男,45岁,农民。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来挖。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
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要点:(1)李X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李x虽然预见到可能致人受伤甚至死亡,但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是间接故意或者疏忽大意的过失。(3)李x的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李X X,男,25步,拖拉机驾驶员。当场将街坊陈X X(5岁)炸死,将西边邻居刘(女3岁)炸成重伤,同时还造成其他人员烧伤。
’
请分析:李X X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要点:(1)李X X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李x*(应当预见到烤油桶可能发生爆炸致人受伤甚至死亡,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因而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或者意外事件。(3)李x x的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赵X X,男,十九岁。一天晚上九时许,赵X X在某市身所带大号水果刀向陈猛戳一刀,将陈刺成重伤,陈跑至三十米处倒地,赵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请分析:赵X X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赵**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2)赵**遭受的现实的不法侵害,针对的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3)赵**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符合特别防卫权的规定。
7.何X X,男,43岁,某建筑工程队队长。某市镇一家饭馆突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屋。邻居房屋尾部时,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扩
请分析:何X X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应负责任?为什么.
答题要点:1)何**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2)何**的行为是在火势蔓延很快,更多房屋遭受焚毁危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保护的是公共安全及他人财产安全。(3)何**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8.邓某与赵某宿仇颇深,邓某伺机报复赵某。一日,邓某得知赵某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准备前往赵某家杀害赵某。邓某在去赵某家的途中,突然腹部疼痛难忍,于是返回自家。
请分析: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为什么?
答题要点:(1)(2)(3)
9.王某(男)与刘某(女)系夫妻,因关系不合闹离婚,王某不愿离婚,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曰将刘某骗出单位到僻静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面部。看到刘某极端疼痛并惨叫,王某又急忙将刘某送往医院,但仍然致刘某严重烧伤。请分析:王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2)王*的行为已经实施完成,并且造成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3)王*送刘*就医的行为没能阻止既遂结果的发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某人武部干部陈某与王某在值班室对着墙壁练枪法。当时,人武部部长曾对陈、王二人进行劝阻,‘说容易发生事故。但陈、王二人不听,继续练枪法。陈装子弹,王开枪,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了在人行道上行走的张。
请分析:本案中,陈某与王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 答题要点(1)陈*与王*的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2)陈*与王*主观上并无犯罪的故意。(3)王*开枪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属于过失犯罪,其刑事责任应由其个人承担。
11.甲、乙、丙、丁四人都是已成年的男子。某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财物,乙、丙、丁表示同意。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由四被告人平分。
请分析:本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从他们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上来划分,是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共同犯罪? 答题要点:(1)甲乙丙丁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2)甲乙丙丁共同商议并分工实施盗窃,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3)甲属于共同犯罪的主犯,乙丙属于共同犯罪的从犯,丁属于共同犯罪的胁从犯。
12.1997年10月15日,某校学生陈某(1981年11月生)与同学吴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扭打起来。,陈某极为恼怒,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吴某腹部捅去,致使吴某脾脏被刺破,倒地休克(法医鉴定为重伤)。经送医院抢救,吴某脱离危险,一个月后痊愈。请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陈*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陈*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陈*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其行为符合相对负刑事责任的情形。
13.李某为了窃取财物,盗窃了一个军人的背包,到无人处打开,发现包里有一支手枪、数十发子弹’,李某便将包藏在家中,后被查获。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牵连犯还是想象竞合犯? 答题要点:(1)李*的行为构成两个犯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2)李*盗窃财物并盗得枪支弹药的行为只构成一罪,应依盗窃罪从重处罚。
(3)李*的盗窃行为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符合两个独立的犯罪构成,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4.王某与李某系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较为密切。但王某脾气暴烈,两人经常争吵并动手打架,过后又和好如初。一天,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两人因为对电影中一个情节的看法不同又发生争吵,而且越吵越激烈,以致动手打了起来。在打斗过程中,王某一时冲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李某的腹部猛捅了一刀,说:‚看你他妈的还跟我吵!‛然后扬长而去。李某昏倒在地,因天黑没有人发现,失血过多死亡。
请分析:王某对李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要点:
(1)(2)(3)
15.马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服刑过程中主动交代还曾犯有盗窃罪。经有关机关调查,确有此事,犯罪事实当时已被公安机关发现,只是犯罪人一直未能确定,案件未破获。请分析: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属于坦白还是属于自首?为什么?
答题要点:(1)马*的行为不构成自首。(2)马*交代的罪行属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其本人的同种罪行,不符合特殊自首的条件。(3)对马*交代上午罪行应当单独判决,并与原判决‚先并后减‛
16.一天中午,林某与冯某、刘某、曹某等人在一胡同内的饭馆门前相遇。冯某故意寻衅,撞了林某一下,林某即问:‚你干什么?‛冯某说:‘‘看你不顺眼!‛往胡同口,没走多远,便被接到报案赶到的巡警抓住。冯某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请分析: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题要点:(1)(2)(3)
17.王某经人介绍与汤某相识结婚。婚后,两人常为家庭琐事争吵,恶心、呕吐,随之倒在地上痛苦吟。I某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夫,于是忙向邻居呼救。在邻居的帮助下,王某将汤某送到医院。经抢救,汤某脱险。
请分析: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犯罪中止。(2)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3)王*的故意杀人行为已经给被害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身体伤害,因此,对其所犯故意杀人罪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处罚而不是免除处罚。
18.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以后第三年又犯了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一、案例教学在刑法学中的作用
(一) 让课堂教学生动化
刑法学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 在理论性上更强, 对于构成犯罪的原因、是否会构成刑法犯罪、应当判处什么级别的刑罚以及刑法实施的相关依据等, 容易让学生产生抽象感, 认为刑法学只是相关刑法条例的罗列,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若能够运用案例将理论融入其中, 原本抽象的理论将浅显化、通俗化, 教学将更为生动活泼。
(二) 提升学生能力
刑法学中的各项基础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知识点, 对现实案例加以合理判断, 依照刑法对当事人制定出合理的刑罚。刑法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法学类型专业课程, 案例的使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典型案例, 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将案例与争论点罗列出来, 将给学生更为清晰的分析思路, 为其提供逼真的实践机会, 优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选择原则分析
(一) 案例需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就目前刑法学案例教育而言, 对案例的选取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延续性, 即每个学年教授的内容中总会出现相同案例, 年复一年的让学生了解。虽说这类型反复使用的案例更具教学特点, 但长期固定不变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教师在案例选取中可多上网查找有代表性、影响范围广的案例。例如, 李天一强奸案、南京幼童饿死案、北京摔婴案、四川特大传销案等。在网络的帮助下, 即使没有教材的帮助, 教师同样能够结合刑法学知识融入其中展开教学。虽然新鲜案例可能只适应于刑法学分论教学, 但若能替换旧案例, 学生兴趣将大幅提升, 课堂讨论也会更为热烈, 因此教师应保障案例常新。
(二) 案例需与刑法实务相关, 具有典型性
案例选取应具有典型性或是重大性, 换言之, 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或是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常会出现在电视媒体、报刊杂志中, 教师在选择相关案例时范围较广。但是在选取时, 并非所有刑法实务案例均能够用于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 较为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刑法学理论知识。
典型案例能够按照刑法学相关知识点分类, 例如界限罪与非罪、罪与罪之间的关系。同时, 典型性案例更能够吸引学生展开讨论, 让原本偏向枯燥的刑法学变得不再乏味、单调。由此可见, 在刑法学案例教学中使用典型性案例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原则, 对刑法实务的教学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 案例应难易适度, 便与讨论
教师在刑法学实务中选取的教学案例应注意难度的控制, 既不能难度太高, 又不能太容易。高难度的案例有时连检察官、法官都难以决定, 学生在学习时易产生困惑或争论;过于简单的案例会使得讨论时间过短、讨论点偏少, 让案例失去讨论的价值。
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应控制好难易程度以及争论性, 其中争论性必须包含合理性成分, 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争论点, 从而引发争议, 让其运用刑法学中的各项观念将具有争议的意见表达出来, 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案例应具有争议性便于讨论, 但若争议性让案例上升到了困惑以及复杂程度, 对于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可能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层次, 案例复杂性注意控制, 让讨论在激烈而又清晰中进行, 提升学生刑法学案例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在刑法学教学中, 融入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让学生对其中包含的原理有效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层层分析、逐渐深入, 在案例选取的各项原则下增强案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提升刑法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庆华, 王法.刑法学实务案例教学方式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113-117.
[2]胡陆生, 胡梦桐.论刑法学案例教学方式的运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 :88-92.
刑法学案例教学构建反思教无定法,教师每年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是年年探索。每当我们从激情课堂中走出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如若能勤总结、善思索,我们的课堂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学经验、方法与教学艺术也会在这种不断解决不足和弥补遗憾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现就法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刑法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思考——案例教学突出理论与应用的二重性
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上,一般把抽象的法条和理论知识通过堂课教学设计和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所在在讲课理念上,必然遵循的一个教学思路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理论为生活,为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和思路,这一过程必然会涉及到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是三位一体,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内容。而其中案例教学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之中大量的借鉴和引用了司法案例和生活案例,诸如,“囚歌王子迟志强案”、陕西“枪下留人案”、北京“李天一轮奸案”,通过实际司法案例增强了对抽象知识点讲解的具体化。
2.在刑法学学设计目标上需要兼顾以下条件:第一,课程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要有效率,精炼有效,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第二,设计目标要考虑到与相关知识点的密切联系,以期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第三,设计目标要有层次性,注意与各法学课程素养能力分解的有效结合。在讲解刑法学知识的同时,在讲解《刑法总论》的知识必然涉及到《刑法分论》的具体罪名,如讲述刑法总论中的正当防卫中案例采用了陕西延安“枪下留人”案就涉及到故意杀人罪等。
3.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引导。首先,学生项目活动中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全权的主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教师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深入思考,避免学生仅仅流于对活动本身的关注,缺乏深入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免得失于肤浅。第三,要兼顾学生人数和活动参与人数的容纳量,专业型授课模式也许不能做到每个人参与项目活动,但是要设计活动参与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我所有的授课都必然会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设计上也基本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内容,体现教学课堂中的“以学为本”的理念。
二、刑法学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案例教学注重生活化与理论性的思考
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而案例教学是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罪刑法定原则,完全是一个理论课,涉及到很深的理论知识,我重点引用了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一个是在讲解民主与人权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案例;一个是在讲解罪刑法定原则内容禁止有罪类推的时候引用了“囚歌王子迟志强流氓案”。案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一部分典型的刑事案例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们提供大量逼真的实战演习机会。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具体注意以下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认真的选择案例”。选好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由于刑法学分论课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加上课时十分有限,因此案例的选择不可随意,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案例。这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解决了法律方面的思想实际问题。
1.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笔者尽量选择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周光正抢劫案、西安宝马彩票案等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案例时,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2.案例要典型。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因为典型的案例能够解释和说明刑法学分论的某一法律原理或者能够说明临近的几个罪名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学分论的有关原理,使刑法分论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3.案例要有系统性。学生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受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学习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前后不能贯通,导致容易熟悉而不易深刻,容易弄懂而不易领悟。而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案例,就可以在浅层知识与深层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能起到贯通的作用。
4.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在选择案例时,笔者特别注意案例的难度。考虑到案例过于简单,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会,一看就知道答案,学生会感到没有意思,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不宜选择过于简单的案例。另外,考虑到案例如果过于难,学生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依赖思想,造成冷场,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也不选择过难的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疑难性,对同一个案例提出多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刑法学案例教学过程的反思——案例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纠偏
刑法学是一个体系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针对刑法学知识点也存在众多的学术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点的前沿性。比如,在课堂教学罪刑法定原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候,明显感受到教学过着中学生会感觉它是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但同时也是大量学生(学者)对一个刑法问题懒得解释或者无能解释的借口。所以,碰到具体问题,不要简单说:“依据罪刑法定,所以无罪”,这是典型的不讲理由。只有穷尽文字的可能含义,才可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将行为排斥在犯罪之外。所以,在讲课的内容上要具体讲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在精髓。除此之外,我觉得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法学教学过程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防止以偏概全。一定要注意不能以案例中的个别情节作为定性的根据,不要错把案例中的次要事实作为主要事实,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片面性,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课堂教学过程防止感情用事。刑法学课程讲授的是犯罪的事,而犯罪是所有善良的人都很痛恨的事,但决不能用感情代替法律,不能带着感情色彩分析案例,那样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忌主观,一定不能先入为主。
3.课堂教学过程防止匆忙定论,不讲说理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过程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需要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不能对案例的事实缺乏认真思考的情况之下匆匆忙忙兄弟下结论。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对话者、交流环境的限定,永远是一个挂一漏万的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地方会给人以一掠而过的感觉。所以要有好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如果说法学职业的终极目标是“心中充满正义,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那么法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我的学生“如何心中充满正义,如何使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1996年4月,中国A公司(买方)与某外国8公司签冷轧卷板购销合同,该批冷轧卷板将用于生产电冰箱、空调器等夏季适销产品。合同约定:8公司应在1996年6月底前交货,付款方式为信用证方式。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合同规定开立了受益人为8公司的信用证。B公司也多次书面承诺按期交货。但直到l996年6月30日,A公司仍未收到8公司的任何关于货物已装船或延期装船的通知。7月3日,8公司向A公司发来传真,称原订货轮因故延至7月15日才能开航,所以元法保证按规定的时间交货,要求A公司将信用证装船期延至7月15日,有效期延至7月31日,并要求A公司须于7月4日回复其传真。A公司于7月4日答复B公司,告知B公司修改信用证的条件是B公司将价格下调10%,否则将宣告解除合同。但B公司没同意A公司的要求,并要求A公司答复接受其延缓信用证期限的请求,否则将货物出售给别的客户,A公司遂于7月5日正式函告B公司,终止合同并提出索赔。请问:
1.A公司是否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为什么?2.A公司是否可以提出索赔?为什么? 答题要点:
1.A公司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的救济方式。(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的违约行为构成了根本性违约,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本案中,8公司没有根据合同约定按期交付货物,就构成了根本性违约,A公司因此可以提出解除合同。(3分)2.A公司可以提出索赔。(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违反合同,另一方宣告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违约一方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本案中8已经违约,A公司解除合同后,可以据此向B公司要求包括利润在内的所有损失的损害赔偿。(3分)
二、案例分析
张某和李某夫妻二人均为中国公民,婚后旅居阿根廷。因发生婚姻纠纷,阿根廷法律又不准离婚,夫妻二人就按照阿根廷法律规定的方式达成长期分居协议,并请求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门予以承认与执行。
请问:
1.什么叫做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
1.公共秩序保留,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冲突规范本应适用某一外国实体法作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时,因其适用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可以排除其适用的一种保留制度。(2分)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分)
我国在法律适用、司法协助、判决和裁决的承认执行上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2分)2.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对该分居协议不予承认和执行。(2分)
张某与李某按照阿根廷法律达成的长期分居协议,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若承认其效力将破坏我国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律准则,因此,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应排除其效力。(3分)
三、案例分析(10分)荷兰A公司于3月1日向中国8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3月6日A公司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B公司在3月11日ii:00收到A公司的要约通知。3月11日12:00,B公司收到A公司的撤回通知。3月12日B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3月22日,A公司则收到B公司的接受函。
请分析:在上述情况下,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 2.该合同于什么时间成立? 答题要点:
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已成立。(2分)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在实践中通常以要约方得到对方表示承诺的回答为意思表示一致。本案A公司向B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虽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但晚于要约达到对方,因此,要约已生效。随后8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所以,双方的合同已成立。(3分)2.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于3月22 F1成立。(2分)承诺的时间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时间即合同成立的时间。《公约》承诺生效的时间采纳了到达生效原则,即对要约的承诺于表示承诺的通知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或合理时间内送达要约人时生效。本案B公司的接受函于3月22日到达A公司,所以,3月22日是合同成立的时间。(3分)
四、案例分析(10分)中国甲公司(卖方)与外国乙公司(买方)签订了出口一批水果的合同,双方约定货到验收 以后付款。货到买方验收时发现水果总重短少5%,且抽样检查每个水果的重量也低于合同 规定,乙公司于是拒绝付款也拒绝收货。后来水果全部腐烂,并乙国海关还要求支付仓储费和处理水果的费用2万元。’
请分析:
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买卖双方的义务分别是什么? 2.根据该公约本案水果腐烂损失以及仓储费和处理水果费用应由谁承担? 答题要点:
(一)卖方义务 .
1.交付货物。包括卖方应在合同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移交货物,如果合同中对交货时间、地点未作规定,则应按公约的规定办理。(1分)2.质量担保义务:质量担保又称瑕疵担保,指卖方对其所售货物的质量、特性或适用性承担的责任。(1分)3.权利担保义务。是指卖方保证对其所交付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1分)4.单证的交付。(1分)(二)买方的义务
1、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
案情:被告人蔡某对邱某久有成见。一日下午,被告人蔡某因轻信刚离婚的前妻殷某的胡言乱语而对邱某极为恼怒,下午上班时,即将家中一把菜刀携到办公室,向林某表示了对邱某的不满情绪,激动地说要杀死邱某。林某再三劝阻无效,蔡某即持刀站在邱某的宿舍楼附近,将刀接连数次砍到树上发泄。下午下班,林某发现邱某朝宿舍走去,而蔡某仍在那里,便将邱某拦阻在办公楼内。蔡某见后,亦携菜刀走过来,途中恰遇杨某等人,被其劝走。次日上午,蔡某又携装有旧劈柴刀和铁锤的皮包坐在单位操场边,适逢邱某乘车外出,途经蔡某身边,蔡某即挟包站起,但没其他举动,邱某安然离去。中午,蔡某又坐在操场上大喊大叫,被林某等人劝回。几日后,蔡某主动将旧劈柴刀和铁锤交给单位保卫科人员。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预备)对蔡某提起公诉。
争议问题:蔡某的行为属于犯意表示还是犯罪预备?
参考结论:法院认定蔡某的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预备)的犯罪行为。
2、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1)
案情:被告人蒲某想到快过年了,没钱花,遂产生抢点钱的想法,便从家中出来,在某居民区附近转悠,伺机作案。此时,一住户妇女方某因与丈夫发生口角,下楼准备去朋友家散散心。方某出门没多久发现蒲某跟在身后,觉得可疑,便转身回家上楼,蒲某也尾随上楼。方某走到自家门口,掏出钥匙打开房门进屋准备关门时,蒲某误以为方某家无其他人,强行挤入房内,并随手锁上房门。方某被吓得惊叫一声,方某丈夫王某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蒲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蒲某答:“找水喝。”王某质问:“找水喝怎么找到我们家来了?”王某见蒲某答不上来,上前打了蒲某,并在邻居协助下,将蒲某扭送到派出所。
争议问题:蒲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如构成,是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
参考结论:蒲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
3、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2)
案情:被告人邵某、刘某在福建打工期间,因欲回家无钱而共谋抢劫钱财。一日中午,二人经过策划,决定在某车站假意雇乘载客的摩托车,然后在途中偏僻的地方对摩托车车主实施抢劫。当晚7时许,邵某携带一把弹簧刀,与刘某一起在某车站雇乘吕某的摩托车,声称要去某村水泥厂。当吕某载两被告人从公路拐向该村小路时,因见前面荒凉偏僻,便不肯继续往前走,并停下来向被告人索要车费。二被告不给,并要吕某继续开车,双方为此发生争吵。此时,围观群众见二被告形迹可疑,又发现邵某身上带刀,即将二被告扭送当地派出所。争议问题:二被告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 参考结论:法院认定二被告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犯罪预备。
4、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3)
案情:被告人黄某因换工作服与本厂工人刘某发生口角,并互相厮打,被在场工人拉开后,黄某便产生杀害刘某之念。随即回家,将准备炸鱼用的三枚手榴弹带在身上。黄某跑到厂里碰到本厂保卫干部李某、孙某,黄扬言要刘某下跪赔礼道歉就算拉倒,否则就将他炸死。说完,黄某跑向车间寻找刘某,未见到刘某便在车间门口等刘某,并将两枚手榴弹盖打开,将引爆环分别套在两只手的手指上。工厂保卫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黄某进行劝说疏导后,黄某交出手榴弹,被捕归案。争议问题:黄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的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 参考结论:黄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的犯罪预备。
5、犯罪未得逞的认定
案情:被告人王某为了在女友面前摆阔气,与同厂工人周某预谋盗窃本厂财务科保险柜里的现款。王某先从本厂偷了一把手枪式电钻,以及钻头和电线,后又准备了改锥、剪刀、胶鞋、手套等作案工具,并偷配了财务科的门钥匙。一日晚7时许,乘厂内无人,王某用偷配的钥匙打开财务科的门,又用改锥撬开了财务科办公桌的两个抽屉。因没找到保险柜的钥匙,便用电钻在保险柜的把手附近打了四个孔,企图打开柜子,但未能如愿。于是,他将保险柜(内有人民币39000余元)搬离现场,藏在楼内地下室旁的小储藏室里,然后去约周某帮忙,意欲砸开保险柜,盗取现款。周因盗窃受过处分,没敢同去。次日,工作人员发现财务科被盗,当即报案。警察在小储藏室发现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现款原封未动。直至一年半后,同案人周某供出真情,始得破案。
争议问题:王某的行为是盗窃既遂还是盗窃未遂? 参考结论:王某的行为是盗窃未遂。
6、犯罪的未完成
案情:①王某于夜间持刀拦路抢劫,拦住下夜班的工人刘某并抢去了刘某的手表,刘某随后趁机夺走王某的刀子并逼迫王某交回了手表。②王某、张某夜里赌博输钱后回家路上起意抢劫。从后面追上一妇女扭住其双手并揪住其头发,同时施以语言威胁,迅速抢走手表和提包。二人离去时,回头看了一下,发现被害人是熟人,二人大惊,遂装说“开玩笑”将手表和提包还回被害人。
争议问题:以上案例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的犯罪既遂还是犯罪未遂? 参考结论:以上案例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犯罪既遂。
7、共同犯罪与连累犯(1)
案情:被告人高某、付某、王某、李某、刘某等人,在某火车站工业站车间,以上车掀货等手段,单独或合伙交叉作案,盗窃铁路运输物资。被告人陈某经常收购上述被告人盗窃来的物资,且已经意识到这些物资是道歉所得的赃物。一日,付某、李某盗窃铜板,仍出货场墙外,第二天取时发现丢失。当天付某、李某找到陈某,要其当晚在货场墙外等着拉盗窃的铜板,陈某同意。当晚三人实施盗窃犯罪,并由陈某拉走赃物转卖。
争议问题: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参考结论:法院认定陈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8、共同犯罪与连累犯(2)
案情:被告人韩某、李某与金某在游玩返回时,见山坡有一群羊(27只,属某兵团所有,价值5120元)无人看管,韩某提出将羊赶走,李某、金某表示同意,三人即把羊赶到某地隐藏起来,并由李某回家取路费后再将羊赶往外地销赃。李某取了路费返回途中,顺便叫上被告人熊某,告知其刚才从山坡上赶出了一群羊。李某、熊某与韩某、金某会合,次日一起将羊运往外地销赃。
争议问题:熊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参考结论:法院认定熊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9、共同犯罪与连累犯(3)
案情:被告人程某、周某相约一起去北京打工。在列车上,周某觉得很闷,又不想睡觉,在列车上到处走动。凌晨2时左右,周某提着一个手提箱慌慌张张跑回来,对程某说:“快,快把车窗打开,把箱子扔出去,后面有人。”程某见状,即迅速起身把车窗打开,把箱子仍出窗外,之后把自己的棉大衣罩在周某头上,让其趴在茶几上装睡。当失主张某等人追到,问程某是否见到一个拿手提箱的人时,程某向前指了指,引张某等人向别的方向继续追去。这时列车刚好到站,两被告人迅速下车逃走,并找到仍出窗外的手提箱。争议问题:周某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参考问题:法院认定周某不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10、主犯与从犯(1)
案情:唐某、秦乙路过杨某家,见室内有兰草,入室踩点后,回到住地。唐某对吴某、秦甲、秦乙说杨家的兰草值钱,便共谋去偷。一日,唐某将正在睡觉的吴某、秦甲、秦乙叫醒共同实施作案。由吴某翻墙进入杨家,秦甲在外接应,得手后秦乙将赃物隐藏于附近的饲料厂内。争议问题:唐某在本案中是主犯还是从犯? 参考结论:唐某在本案中是主犯。
11、主犯与从犯(2)
案情:廉某向其女友赵某提出,绑架当地某材料厂厂长刘某之子刘甲做人质,勒索钱财,赵某同意。次日,廉某、赵某一起找到王某,预谋绑架一事,王某表示同意。行动时,王某未按约定时间去找廉某。于是廉某又找到李甲共谋绑架刘甲,李某同意。由李甲去学校骗出刘甲后,廉某与李甲一起绑住刘甲,并驾驶摩托车把刘甲挟持到某村,由李甲看守。廉某把事先写好的恐吓信交给刘乙、张某,由赵某引路,将恐吓信贴在刘某家的门上。争议问题:赵某在本案中是主犯还是从犯? 参考结论:赵某在本案中是从犯。
12、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
案情:严甲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某市支行某营业所出纳员兼金库保管员后,了解到本所金库守卫员晚上10点钟上岗,中间有近5个小时无人守卫,认为有机可趁。严甲邀约其胞兄严乙密谋盗窃本所金库,严乙表示同意。几天后,严乙又邀约金某共同盗窃金库。到约定日,严甲按约定打开寝室内的电灯,暗示可以行动后,到本所三楼参加打麻将,并有意让当晚值班守库的彭某“挑土”。由严乙放风接应,由金某潜入所内盗窃。
争议问题:严乙和金某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贪污罪? 参考结论:严乙和金某构成贪污罪。
13、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1)
案情:陈某与杨某有矛盾,准备伺机报复。陈某找到袁某,让其帮助弄残杨某,至少弄瞎一只眼睛,许以报酬1000元,还提供杨某的住址、家庭成员以及杨某的生活规律等。袁某答应后并未亲自动手实施,又委托同村的曾某、黎某承担此事。曾某提出要价800元时,袁某认为自己从中获利太少,则向陈某提出加价到1500元,并声称找到专门做这种生意的人,弄死人都很容易。陈某害怕事情闹大,表示暂缓进行。当晚曾某蒙面窜到陈某家,声称“青龙帮”帮徒,要陈某把钱准备好,办事后即来取钱。陈某心中恐惧,答应以1000元了结此事,交个朋友,并不做弄残杨某的事。曾某利用陈某胆小的弱点,又两次来到陈某家索要900元,并准备再索要部分钱后即向杨某下手。陈某害怕事情闹大,也担心经济上受损失,遂报警。
争议问题:陈某、袁某教唆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犯罪预备还是犯罪中止?
参考结论:陈某、袁某教唆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陈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中止,袁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未遂。
14、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2)
案情:夏某受陈某所托准备搞些汽车轮胎,多次窥视本厂库房,伺机行窃。并邀同厂李某一起干,李某同意。两人合谋,由李某去找熟人配一把万能钥匙。配好钥匙交个夏某后,两人约好时间作案。约定当天,李某下班后左思右想,临时打消了犯罪意念,未按约定时间去行窃。当晚,夏某见李某迟迟不来,遂一人用李某所配制的万能钥匙打开房门后,盗出4只轮胎。
争议问题:李某在与夏某共同盗窃行为中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参考结论:李某在与夏某共同盗窃行为中是犯罪既遂。
15、正当防卫(1)
案情:牛某在某市市场卖布头,与李某发生争执,被人劝开后,为避免事态扩大,收拾部分布头急忙离开市场。几小时后,牛某返回市场收拾余下的布头时,被等候多时的李某发现。李某追上去击打牛某面部,将牛某近视眼镜打碎落地,眼镜碎片划破牛某的眼皮,但牛某未还手。接着李某用右手臂夹住牛某的颈部继续殴打牛某。牛某身体瘦小,挣脱不开,为逃脱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某乱捅。将李某右手臂捅伤,但李某仍未停止对牛的殴打,牛某又将李某的左腹部捅伤,李某才将牛某放开,牛某也没再捅李某。随后牛某将刀交给赶来的市场管理人员,次日自首。后李某经法医鉴定为重伤。争议问题:牛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参考结论:牛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16、正当防卫(2)
案情:张甲、陈甲与某建设兵团保卫科副科长张某等人产生矛盾,遂开始对其进行行凶报复,在报复过程中,二人还不断伤害无辜人员。在张甲、陈甲去陈某家报复的路上遇见执行公务回来的张某,二人即向张某扑来,张某斥问他们想干什么,陈甲回答“我们算账。”并挥刀向张某砍来。张某随即举枪对着陈某并进行劝说,陈某仍举刀想张某逼近,张某将枪口对着陈某朝后退并继续劝说。陈甲说:“今天放你一马,以后再找你算账!”二人又向陈某家跑去,继续找陈某报复,张见状紧随其后,防止出事。当二人进入陈某家时,张某对空鸣一枪,以示警告。二人毫不理会闯进陈某家寻找陈某。张某喝令二人出去,陈甲转身喊叫:“我劈死你。”举刀向张某砍来,张某举枪对着陈某边后退边躲闪。张某刚退出门外,被从后面赶来的张甲抓住其衣领。张甲即不断要陈甲砍张某,陈甲举刀就要看,在场的陈某的母亲曾某见状急忙抱住陈甲持刀的胳膊。此时,张某左手抓住张甲的手腕,右手握枪,张甲左手抓住张某的衣领,右手打张某的手。陈甲挣脱曾某的手,举刀向张某砍来。张某喝令张甲松手,张甲置之不理。当陈甲要砍到张某时,张某朝张甲腰部击一枪,得以挣脱,躲过陈甲的砍刀。但张甲不顾枪伤仍向张某扑来,张某又朝张甲胸部击一枪。陈甲见张甲被击倒,便疯狂挥刀砍向张某。张某边躲避边朝陈甲的左肩击了一枪;陈甲中枪后仍继续追砍张某,张某跳起躲闪到陈甲的左后侧,朝陈甲又击两枪,转过身对倒在地上但还在“蠕动”的张甲的头部击一枪。事后,经法医鉴定:张甲、陈甲均系张某向他们分别发射第二枪的子弹贯通心脏引起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争议问题:张某对张甲头部击的一枪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 参考结论:法院判定张某无罪。
17、假想防卫
案情:陈某在某地经营眼镜生意。一日,陈某携带1.1万余元和旅行袋,前往当地车站乘车。途中遇见在执勤的便衣民警谢某和阮某,谢某与阮某见陈某行色匆匆,觉得可疑,便上前拉住陈某的旅行袋要求检查,陈某不允。在纠缠中,阮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将工作证在陈某眼前晃了一下,但陈某仍拒绝接受检查。谢某与阮某更觉可疑,便强行将陈某拉入附近“老人之家”内进行检查。因陈某依然拒绝检查并不断挣扎,便对其进行殴打,后又用手铐将其双手扣上。随后,谢某与阮某在陈某身上及旅行袋内搜出证件、眼镜和小刀等物,并把小刀打开放在台面,要继续检查陈某的下身。陈某提出要到公安局或派出所才让搜查,谢某与阮某不予理睬,强行要解开陈某的裤带检查。陈某误认为二人是歹徒,要抢他藏在小腹部的1.1万余元,便乘谢某、阮某不备,抓起放在台面上的小刀,想二人乱刺。谢某左下腹被刺中一刀,阮某在抢夺小刀时手部受伤,后二人将陈某制服。经法医鉴定:谢某属重伤、阮某属轻微伤。
争议问题:法院认定陈某的行为是过失致人重伤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参考结论:以意外事件定性更妥当。
18、紧急避险
(一)案情:一日李某(女)骑自行车下乡工作,途遇张某(男)抢车。李某见四周旷无人烟,又天近黄昏,反抗会遭横祸,于是主动表示,只要不伤害她,可以把车推走,张某同意。李某因车上气筒是借别人的,又向张某提出拿回气筒,张某也同意。在张某弯腰检查车子是否好用时,李某用刚拿回的气筒乘张某不备,将其击倒后,赶忙骑车去报案。当来到最近的村子时,天以一片漆黑,只要一户人家露出一线灯光,李某投光而去。这户人家有母女二人,对李某的遭遇表示同情,因派出所离此还较远,加上天黑,怕路上不安全,便邀李某留宿当晚,明天再去报案,李某同意,与其女儿同睡一处。该住处正好是抢车人张某的家,张某醒来回,悻悻而归,见到院内的自行车,急忙向母亲问明来历。张某听后,十分慌张,为逃避揭发,再问清楚母亲李某睡在外侧后,摘下窗上铡草用的铡刀,悄悄走进房间。此时的李某,本受了惊吓,久久不能入睡,加上院小房近,夜深人静,把母子的对话都听得一清二楚。在极度恐慌中,急中生智,悄悄移动张某的妹妹,将她推到床外侧,自己则谁到她的位置上。张某进来后,在黑暗中摸准床外侧的人头,照脖颈猛砍一刀,将其妹砍死。李某后来乘张某母子抬尸外出之机,骑车回县公安局报案。争议问题: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避险过当?
参考结论:李某的行为应认定为避险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应对其免予处罚。
19、紧急避险
(二)案情:某甲系一私营中巴司机。一日在营运途中被交警以超载为由处200元罚款,在其与交警争执中,车上乘客纷纷转乘他车离开,仅余乘客乙、丙两人。甲任务自己遭受损失,心中十分不满,当车行至某小学操场附近时,甲突然喊一声“撞死一个少一个”,驾车朝操场上玩耍的小学生撞去,乙、丙见状急朝车外大喊,让学生们躲开。受雇给学校操场沙坑运沙子的丁某听见喊声,以为中巴车失灵,为避免中巴车撞上小学生,遂驾运沙车拦截中巴车,两车相撞,致乘客乙、丙重伤。
争议问题:
1、丁驾车撞击甲及其中巴车的行为如何认定?
2、丁致使乘客乙、丙受重伤的撞车行为如何认定?
3、丁致乘客乙、丙受重伤的行为是否构成避险过当? 参考结论:
1、丁驾车撞击甲及其中巴车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2、丁致使乘客乙、丙受重伤的撞车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3、丁致乘客乙、丙受重伤的行为不构成避险过当。
20、自首
甲和乙是同乡邻居,均为25岁男子,甲在A市打工,某日回乡遇见乙就和乙说自己在外地打工每天能赚800块,乙听了很心动,就要求甲下次出去打工的时候也把自己带上,甲就同意了。
过了几天甲回A市后找到一煤矿公司老板丙,并与其商量以1000元的价格把乙卖与其做苦工。后甲回乡告诉乙说已经帮乙找好了工作,准备带乙过去,问乙愿意不愿意,乙欣然同意与甲前往A市。甲把乙带到丙处后,从丙处拿到1000元钱,然后走了。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这个题目简单的叫人有点拿不准~~姑且先胡说一气
1)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2)从犯罪概念看,甲某以欺骗手段非法介绍乙到煤矿公司做苦力并从中牟利,虽构成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但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因而不认为是犯罪。同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甲的行为并未构成现有刑事法律中任何一条明文规定的罪名。仅仅构成一般违法行为。
首先,此种“恶意中介”不同于诈骗,其1000元非法所得系与得利方不正当交易所得,并无非法占有乙财产的故意。其次,整个拐骗行为过程中以当事人合意为基础,没有使用绑架、非法拘禁等可能导致有罪情形的暴力手段,且有别于拐卖人口。至于乙在煤矿公司后是否因为苦力身份而遭受人身、经济权利受损,应由相关劳动法律规范来调整,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如常见的强迫职工劳动罪)则由刑法具体规定处理。但是甲的非法中介行为如因为次数过多、中介标的过大,造成严重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后果或引起恶劣社会影响的,则可能构成犯罪。要同时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和相关刑事责任。呵呵,越是简单的越是不好确定。这道案例简单的说就是“以平和的手段方式拐卖成年男子”,答案就是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论依据是刑法总则中“罪刑法定原则”。不过,并不是因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因而不构成犯罪,而是因为刑法的法条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作为法律硕士的考试,回答到这里就可以了^_^,如果觉得还不够的话就继续从“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具体特点等方面发挥即可)
顺便说说刑法的基本原则这个问题: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灵魂与核心,是刑法的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现行刑法对刑法基本的原则作了明文规定,它对我国刑法的制订与适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最重要的。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具体的体现和要求是(以下是理解的内容,大家看看就好^_^):
1、必须是成文法。所有的刑法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狭义的法。排斥习惯法。
2、禁止事后法。因为事后法不具有可预测性。
3、禁止有罪类推,彼附援引,但是扩大的解释并不禁止。
4、禁止不定期刑。因为没有实现刑的法定而只实现了罪的法定。
5、排斥含混不清的规范,应尽量的明确具体。因为模糊不清的规范不具有预测指引的功能,从而给了司法机关任意解释的机会。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要求坚持人道主义,禁止残酷刑罚。
某甲96年一年中连续偷盗机动车辆价值200多万元。
(1)如果甲的行为在98年事发。请问对甲是适用79刑法还是适用97刑法?为什么?(2)如果甲的行为在96年被发现并经过法院审判被判处无期徒刑,98年甲以刑罚过重为由向法院申诉,请问该要求是否予以支持?为什么?
根据79刑法规定盗窃数额特别巨大的处无期徒刑、死刑。根据97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1)适用97刑法。甲的行为在当时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后的新刑法虽同认为是犯罪,但处刑相对较轻,且在追诉时效期限内,根据刑法溯及力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应依生效后的新刑法定罪量刑。2)法院应不予支持。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当时的法律已作出的生效判决,不适用生效刑法,即生效新刑法对新刑法生效以前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这一规定,对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施行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第一,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第三,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这就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当时的法律处刑比修订后的刑法重,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这便是从轻原则的体现。
第四,如果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继续有效。即使按修订后的刑法的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处刑较当时的法律要轻,也不例外。这主要是考虑到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应该注意的几点(以下是个人理解,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行为当时法,即旧法。也即是说,原则从旧。
2、当新旧刑法的相关规定的不同时,轻法(先比较法定最高刑再比较法定最低刑)有溯及力。
3、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包括二审上诉和抗诉的未决案。
【案例讨论】【刑法】关于犯罪构成分析与确定罪名
2002年1月28日,刘国强(山东省青州市五里镇刘家村村民,另案处理)在青州市王府办事处伙巷街,盗窃牟某的黑色迪爵125摩托车一辆,价值人民币4640元。后刘将该车卖给李杰(个体工商户,另案处理)。2002年春节后的一天,被告人李宝良发现该车在青州市火车站东侧的白云宾馆外面停放,因曾向刘国强借用过,知道该车系刘国强盗窃所得后卖与他人,李宝良遂企图非法占有该车。围着摩托车转了几圈后,李宝良进入宾馆内问外面是谁的摩托车,并说“我的车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当时正在该宾馆内打扑克的李杰因为买了赃车未敢应答,也没有出来认车。被告人李宝良即谎称该车是自己的,被他人盗走了,并雇佣一辆四轮车将该车拉走,行至青州市人民商场后,打起火将该车骑回家中。后该车再次被盗。
问: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罪名?说明理由。
有个小建议,这道题目用来考罪名似乎不太合适,而且罪名不是重点考的内容,一般是看看就可以了。这道题用来考刑法分则的内容倒是很不错的^_^。
为什么说考罪名不太合适呢。因为在1997年刑法典(以下简称新刑法)中除个别条款具有“„„.,为„罪。”表述外,绝大多数条文基本上没有规定出具体的罪名。罪名是对罪状的简化、概括、抽象,但又能恰当好处的表明行为的基本情况。因此,罪名的文字概括就必定是对罪状文字表述中的关键词的绝对中和。故而,罪名中就无法直接的表明法定刑,但是刑罚的动用是根据犯罪行为实现的。并且在刑法分则中,任何一个具体的罪名都有与之对应的法定刑。那么,罪名的确定就意味着法定刑选择范围的确定。虽然我国新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罪名,但是在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51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所以我觉得,判定一个案件的罪名,第一是看此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行为符合刑法中关于具体罪状的哪些规定。然后根据选定的罪状再按照《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的要求来确定罪名。所以说分析罪状比确定罪名更重要。
【案例讨论】【刑法】关于刑法总则中不作为的几个案例
本帖隐藏的内容
1、某甲将丙撞伤,于是拦了一辆出租车准备送丙去医院,途中甲借口上厕所跑了。出租车司机乙等了半天也没等到甲,就怕承担责任,于是就把丙拖下车放在路边也跑了。最后丙因延误救治而导致死亡。请问: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某甲是某派出所的警察,某日回乡探亲,路上遇见一伙土匪持枪抢劫,甲没有啃声。最后这伙土匪杀了2个乘客抢劫了所有财物后离去。请问:甲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3、某甲带邻居家的小孩乙去林子里玩。甲将乙带进林子后,就让乙待在原地不要动,自己跑去追一只野兔。回来的时候发现乙已经不在了。但是甲并没有在意,以为乙先回家了。三天后乙的家人在林子里找到了乙的尸体,检查发现乙是被野狗咬死的。请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1、构成犯罪,因法律行为而导致的作为义务。乙和甲达成民法上的协议,乙有从甲处获得报酬的权利,同时也就有了协助甲将丙送到医院的义务。所以乙构成不作为的犯罪
2、甲不构成犯罪。不过不是因为甲不属于职务期间,而是因为甲没有履行义务的能力。甲属于职务期间的法律依据是2高的一个司法解释,视同职务期间。如果甲看见一个小偷而不去制止那构成不作为,但是面对持枪抢劫的众土匪,甲完全没有履行义务的能力。所以不应构成不作为犯罪。
(以上案例来源:万国袁登明老师讲课录音笔记)
下面顺便说说刑法中危害行为的相关知识: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因此,行为在现代刑法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把它作为犯罪的同义语使用,如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使用的行为;有时把它看作纯粹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18条规定的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它仅指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15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行为,危害行为,即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行为是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作。现代刑法只把行为作为惩罚对象,没有表现为身体举止的行为,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以致危害社会。坚持危害行为的这一特征,对于防止惩罚思想的错误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意识和意志,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刑法规定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目的在于调整这类行为,避免社会遭受危害。如果不是由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举止,刑法是不可能起到调整作用的。因为刑法要最终达到调整目的,只能通过调节行为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间接影响其实施的身体举止。所以,缺乏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危害行为。从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看,行为有危害行为和非危害行为之分。危害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这是危害行为的价值特征。任何行为在被刑法规定为犯罪之前,立法者均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先对行为进行价值评判,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规定下来,规定为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身体举止本身必须具有危害社会的内涵。也正因如此,才称之为危害行为。
二、危害行为的形式
危害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和不作为。
(一)作为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刑法中绝大部分犯罪一般情况下通常以作为的形式实施,如故意杀人罪、放火罪等;许多犯罪只能以作为形式实施,如抢劫罪、盗窃罪、************罪等。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一般并不仅指一个单独的举动,而通常是由人的一系列举动所组成。如抢劫行为即包含接近被害人、实施暴力或威胁、劫取财物等动作组成。作为不仅指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积极举动,还包括利用他人、利用物质工具、利用动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举动。如教唆幼童偷窃他人财物、使用剧毒物杀人、训练恶狗咬人、决水破坏农田等。
(二)不作为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动,是指不实施其依法有义务实施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有的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构成,如遗弃罪,这种犯罪称为纯正不作为犯;还有的犯罪虽然通常情况下由作为形式实施,但也可以由不作为形式实施,这种情况下构成的犯罪称为不纯正不作为犯。需要注意的是,不作为犯并不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积极的举动,而只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其实施的积极举动。因此行为人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举动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义务时,并不影响不作为犯的构成。如行为人把年幼子女带至深山老林然后予以抛弃以逃避抚养义务,这仍属于不作为犯而非作为犯。构成不作为犯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根据来源的不同,特定义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指由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所规定并为刑法所认可的义务,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必须履行这种义务。如宪法和婚姻法规定了家庭成员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刑法也要求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即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不履行扶养义务构成遗弃罪即属于不作为犯。有的法律虽规定了特定义务,但刑法未认可的,则不构成的刑法上的不作为犯。如依民法规定,债务人有清偿债务义务,但债务人拒不清偿的并不属于刑法上的不作为犯,因为刑法没有规定或认可这种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由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但与前述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并不相同。两者区别在于这种义务是以行为人所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职业为前提的,行为人只有在履行职务或从事业务期间才谈得上对这种义务的违反。如值班医生负有抢救病人的义务,值勤消防队员负有灭火的义务。行为人在业余时间则谈不上对这种义务的违反,或至多只能说是违反了道德义务。而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一般以某种特定身份为前提,具备些种特定身份者任何时候都必须履行义务,否则即构成不作为犯罪。
3、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该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而发生严重后果的,构成不作为犯。如成年人带他人的小孩去游泳,即负有保护孩子安全的义务。如果由于大人疏于照顾,小孩不慎进入深水区域,生命处在危险之中,但大人能够救助而不去救助的,就构成不作为的杀人罪。
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的重任, 如何培养出色的人才, 如何有效的传播法律知识, 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前, 我国各个高校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民事诉讼法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 学生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过了一段时间就把知识又“还给”老师了。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主动, 经常是一“灌”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较少。但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 积极思辨, 主动探究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是通过灌输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应变社会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案情的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僵化的。正是因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使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应付突发地问题, 不能果断的处理问题, 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 缺乏应变能力。我们急需改变这种局面, 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二、民事诉讼法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评析
所谓案例教学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法建立在成文法和相关法学理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应用成文法和相关法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除非理论上存在分歧的问题, 案例分析结论应当一致。案例教学法还不同于讲授法中的举例授课方法。在讲授教学中, 教师也会在讲授过程中举例或者在课堂上分析相关案例。但这时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 由教师进行案例讲解或者由教师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分析案例, 这跟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和目的结果都不一样。另外, 典型的案例教学法是完全脱离教师的讲授, 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对教师的提问获得解决案例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但这种方法必须在高年级或者专业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学生中应用。
目前, 我国各地高校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大多都能溶入案例教学法, 但这种案例教学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 所选的案例缺乏新颖性。不少教师的案例都是若干年前的, 多年都不更换。如果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而案例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样会使教学内容与所选的案例相脱节, 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对这种案例产生厌倦, 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会激起学生们的兴趣, 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目的。
其次, 有些教师习惯于随机虚构案例, 导致不少案例缺乏针对性, 逻辑性也较差, 学生对案件的兴趣大打折扣。教师虚构案例, 这样的举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案例在当时学生也许会记得, 但事后会忘得一干二净。按照教育心理学一般常识的理解, 学生在听到老师举案例时候一般都喜欢听一些真实的、就发生在身边的案件。真实的案例, 有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记忆深刻, 不容易忘记。但一些老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认为只要随便举一个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就行了, 这样不但会使教学质量受影响, 而且学生对这种案例没有兴趣。
再次, 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差。目前, 很多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互动方式是很好, 很多老师也在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但是, 教学效果各不相同, 大部分不尽人意。
三、诉讼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施行
1. 案例教学法是将抽象的诉讼理论和条文化的枯燥程序
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方式, 是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是在诉讼法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案例教学法虽然是诉讼法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但其在诉讼法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另外, 以案例为中心的方法和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 对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敏感, 又要把握好方向, 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度、准确。这样既能使案例贴近社会生活, 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并对学生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要对诉讼法学知识有深刻的领会, 这样才能保证对案例的挑选既能适应教学的要求, 又能符合精、优的标准, 使得对案例的运用达到可以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境界。再次要有开放的视野, 对非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灵活地驾驭五花八门的案例内容, 既增添教学的趣味性, 又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开展活动。
2. 案例教学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 所以, 我们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对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法学全部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总论、分论三个部分, 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个部分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案例在教学中的比重。基础理论部分纯理论性问题多, 抽象性、综合性强, 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而且有相当的内容是无需借用案例来说明的, 所以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应以讲授为主, 中间穿插一些案例。引用案例是为了解释相关理论, 帮助学生理解、吸收。
3. 具体说来, 民事诉讼法学的案例选择应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 相关性原则。这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考虑的。我们要依据诉讼程序处理案件, 但案件的处理过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 要挑选与要说明问题有密切联系的案件。第二, 典型性原则。这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案例应突出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全貌, 要充分、直观,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区分相似问题的尺度, 突出案例的个性。案例的来源既可以是一些经典案例, 也可以选择近阶段的典型案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见习报告选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因为学生曾经亲身参与这些案例, 对这些自己熟悉但存在疑问的案例进行分析,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 除经典案例外, 应尽量选择近期发生的案件。第三, 目的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密切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整体布局, 切忌为举例而举例。第四, 适度性原则。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数量、频度要适当, 因需而设, 不可堆砌案例;另一方面, 教师所用案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要适中, 做到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笔者认为, 系统的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建立一个案例库。案例库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准备和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哈佛大学的案例库建立历经十几年, 由专门人员负责案例的搜集分类, 投入了大量的成本, 并且在哈佛大学采用的是单纯的案例教学法, 也就是没有教师讲授这一环节, 因此学生有很充足的时间来分析比较多的案例。而我们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 因为是在讲授后配合使用案例教学, 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案例数据库。当然, 这套案例要求有组织、有层次。首先, 案例的选择要跟教学进度大体同步, 每个案例紧扣某一章的知识点, 便于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应用把握。对于知识点较少, 比较容易自学的章节, 也可以较教学进度适当超前,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其次, 案例的选择要有层次性, 前易后难。排在前面的案例要简单一些, 知识点相对集中, 待学生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时, 排在后面的案例可以逐渐复杂, 集中几章的知识点以提高难度,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4. 关于案例在教学进程中的安排问题
笔者认为, 教学者应灵活掌握。教学进度不同, 案例作用也不同。教学活动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学, 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别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案例时也要合理安排。笔者将案例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掌握阶段。选用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案例作为问题提出的起点, 运用分析方法, 引出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从而使学生了解诉讼中的各种程序、规则, 初步掌握诉讼法中的各种规定、诉讼法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第二阶段是评价判断阶段。选用较综合、复杂、完整的案例, 通过录像、幻灯、电影等教学手段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案件处理过程进行评判, 检验和巩固教学内容。第三阶段是实践阶段。这个阶段要以前两个阶段作为基础, 在学生有了较扎实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后, 精选综合性案例, 让学生对案件处理的整个程序进行模拟, 通过独立体验, 锻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5. 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注意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中,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立体地介绍案例的同时, 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即兴讨论、分组讨论、分别讲评和集中讲评为主, 以旁听、模拟审判、实际办案为辅, 多种教学形式交叉使用, 并不断完善,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法学课 案例教学法 步骤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77-02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谈到课本当中的相关概念、特征、原则、制度等知识以及法律规章制度,大家的一致反应就是“太理论”、“太枯燥”,给非法律界人士的感觉也是法学课“没意思”、“没听头”,甚至有人说“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学懂、学好法学,学了之后就能自己当律师了”,说这话的人显然是不了解法学的。法学除了这些人所理解的“理论的堆积”外,它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诉讼、仲裁、调解等都是法律实践性的具体体现。能否教会学生用法学课本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去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是衡量法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对法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法学的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上,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解释成文法的内容并推动成文法的发展和完善(王利明,叶林1993)。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点评来解释理论知识或法律法规。由案提疑,以法解案;由法设案,以案证法。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剖析和解题思路、方法、思维方式等的掌握,使学生进一步推导出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并借助这一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有以下特征: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②案例紧扣课堂所要讲的理论知识;③案例密切联系生活。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案例的收集与选取
案例的来源很多,如自己的经历、亲朋好友的经历、《今日说法》中的事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判例、新闻媒体报导或刊登的国内外事例等。这么多的素材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选取案例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案例应具有关联性;②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③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④案例的选取要新和真。
2.案例的制作及问题设置
选取了某一事例后,并不是将一大堆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将所见所闻一字不落地讲给学生听,而是要对事例进行加工制作,力求做到案例精悍、字数简少、信息量大、表述清晰无歧义。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紧扣主题并能发人深思,让学生一看问题就知道本節课要学什么知识,并能引发学生积极去思考和进行激烈地讨论。
3.头脑风暴法讨论
这个阶段是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应安排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成小组或自由组合,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或代表发言。
4.分析、点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理论知识、破题的字眼、难点重点、误区所在等问题。在案例的点评过程中要一针见血,给学生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学生优秀的表现应予以肯定,以激励他们下次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对一些答案离谱甚至异想天开、钻牛角尖的意见,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
5.总 结
总结要做到以此及彼、以点带面。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总结能映射到其他类似的案例,从而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三、案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法学课的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或客体的地位,理论和案例知识的学习是法学课程教学的内容,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对案例教学中的主客体、内容、目标这三要素的关注至关重要。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者;传道授业者;解惑者;管理者。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看法,提倡学生自由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动耳听、动脑想、动嘴说、动手写、动眼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
一堂课只讲案例或只讲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如果只讲理论,学生就会“听天书”;如果只讲案例,这门课就会成为“故事会”,结果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往往会抓了芝麻漏西瓜——只记住了故事情节,而对要学的理论知识全然不知。因此,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就要做到以下两方面:①案例和理论讲解密切结合。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解决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只能纸上谈兵;没有案例讲解做铺垫,理论知识就不易理解和识记。②合理分配案例与理论的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地位。
3.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现实社会中“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要么缺乏知识,要么缺乏能力,都不受社会欢迎。我们应主张高分、高能,也就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知识是躯体,能力是血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丰富的知识“能源”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了,知识才能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取案例、案例展示与分析点评是否精彩、能否控制和驾驭现场、能否调动学生的热情、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等方面往往与教师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功底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能,做到:①时刻“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②充分准备;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④提高随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了解时事,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何锦前.给案例一点灵魂——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2 陈庆.论法律概念的实践逻辑—兼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6)
3 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
【案例刑法学论文】推荐阅读:
法律硕士课程——刑法学教学案例10-29
法学案例11-15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报告10-10
土地法学案例分析题10-25
劳动法学案例分析题12-10
2024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0-12
电大法学本科论文06-05
金融刑法论文06-18
法学专题小论文07-26
法律自考论文刑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