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估报告审查要点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土地评估报告审查要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土地评估报告审查要点

浅谈节能评估报告中建筑电气方案的编制要点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 照明系统节能; 计量与管理

为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改委于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发布了第六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特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电能作为节能评估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的完善与否将对未来节能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国家不断对节能管理的不断重视,目前,在各类建设工程在前期的审批立项中,节能评估工作已经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通过近几年本人作为电气设计人员在节能报告编写过程中的不断学习、积累以及通过节能评估专家不断的指引下,现将节能评估报告中电气专业节能设计要点做一个小结:

1、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首先应明确建筑物的用电负荷等级、变电站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用电负荷中心,供电配电系统的整体分布应合理,减少线路损耗;对供配电系统的构成进行经济分析(如空调等季节性负荷单独设置变压器等);选用D,yn11型接线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注重提高设备运行的负荷率,尽可能使变压器长时期在0.6—0.7的经济负载率下运行;尽可能使三相负荷平衡;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合理进行无功补偿;采取抑制和消除谐波的措施等。

2、 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照明系统应根据不同工程的使用要求合理选用高效节能型光源,尽可能不选白炽灯等非节能型光源;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如金属卤化物灯、T5、T8型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筒灯等,并多选用直接照射型灯具;按照现行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所规定的功率密度值的要求进行设计;尽可能多设置开关点,使灯具开关控制灵活,方便、节能;大进深房间或商场、大厅等大空间照明采用分区、分级控制,充分利用自然光,以节约电能;居住建筑楼梯间、内走道等采用声控开关,室外道路照明、景观照明、节日照明采用分类、分区控制方式,并采用光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技术实时控制。

合理运用电梯的运行模式,分时间段控制。当在一段时间无厅外时,自动切断照明、风扇电源,以达到节能目的。

采用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使其在负荷变化时自动调节转速,并与负荷变化相适应,以提高电机轻载时的工作效率。

3、 空调及通风的节能设计及变频水泵的采用

对于大容量风机及水泵负荷,有变风量、变流量要求的设备采用变频器控制运行状态,对于大中型建筑内各种建筑设备系统,如给水系统,采暖通风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等通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来实现就地远程控制,以达到最优运行方式和节约电能效果。同时,电气专业人员应与暖通、给排水专业在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重点配合,使设计方案更趋于合理,具有更明显的节能效果。

4、 计量与管理

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计量与管理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节能的重要环节,例如对不同电价的电力、照明用电及居民、商业用电以及分区、分户用电等在组成供配电系统时就没有考虑分别计量的问题,系统组成不合理,用电随意性加大,造成电能浪费,使供配电系统难以正常有效使用。因此,根据需要做好能耗计量,加强对电能、中央空调系统及居住小区能耗的计量与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节能是节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电气节能的相关技术问题,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节能标准、规范设计,同时加强对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才能使建筑节能产业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作者:刘海洋

第2篇:刑事案件审查报告新思考

摘 要:随着检察改革的深入推进,刑事案件审查工作面临提升办案效率、提高办案质量和增强检察官主导责任的新挑战。刑事案件审查报告在原有功能定位基础上,应重点着眼于体现检察官办案逻辑、分析思辨和证明过程。证据框架模块化方法旨在以办案逻辑为基础,以构成要件为核心,以证据种类为辅助,以证明体系为目标,进而形成逻辑严密、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证据体系。从而实现从审查逮捕到审查起诉再到出庭支持公诉的有效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案头重复劳动,提高工作质效。

关键词:审查报告 证据体系 证据模块化

刑事案件审查报告是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内部文书,是检察官审查办理刑事案件过程的重要载体,自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公诉厅下发《公诉案件审查报告(样本)》并于2011年修订以来,各级检察机关规范了案件审查报告的体例,确定了审查报告的功能和定位。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和“案-件比”检察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检察办案提出了新要求,审查报告的功能与定位随之发生新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写好刑事案件审查报告也面临新挑战。

一、审查报告在司法改革中应有新要求

通常认为审查报告主要具有案件审查、案件审批、庭审预案和案件质量检查等功能。[1]在改革前三级审批工作机制以及审查起诉单一审查功能背景下,审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审批功能。在司法改革背景下,检察官需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工作,履行好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并对案件终身负责。传统功能中的审批功能因为司法责任制改革逐渐弱化,其他功能名称虽然没有改变,但功能的内在要求应随着改革的变化不断提高。

(一)“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对审查报告形式提出实践要求——构建逻辑强大的证明体系

“捕诉一体”办案机制的核心在于由同一检察官(或办案组)办理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等工作。由于是同一检察官主体办理一个案件,对案情的了解和证据的把握具有延续性,在后阶段审查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进而提高办案效率。[2] 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制度保障、机构建设和检察官的个人努力,还需要司法技术层面予以支持,案件审查报告作为检察机关重要的内部文书,具有总结、分析、报告和庭审预案等多重功能,[3]其撰写技术必须适应“捕诉一体”的现实需求。“捕诉分离”时代审查逮捕阶段的审查逮捕意见与审查起诉阶段的案件审查报告相分离的内部报告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办案机制的需求,也不符合效率原则。所以,“捕诉一体”的办案机制首先对审查报告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捕诉一体”,很自然地将一名检察官的两项审查中的审查起诉向前延伸。这并不代表批准逮捕的标准提高,而是检察官在审查逮捕时就要充分考虑案件捕后侦查取证的可能性,按照起诉、审判的标准提出补充侦查方向。这就要求审查报告必须把重心转移到构建证据体系上,在案件第一次进入检察机关时就构建完善的证据体系,以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为基础,或按照事件的发展脉络或按照最能表述证明犯罪事实的顺序组成证据模块,将办案逻辑和证明体系作为组合、排列证据的方针,摒弃随意排列的做法。为此,在审查逮捕时就应以庭审证明体系来构建证据体系,以证据模块对照审查存在的证据缺口和模糊事实,进而实现用庭审指控来要求侦查取证之目的,打通侦查与审判的“任督二脉”,真正实现“捕诉一体”的目标价值。

(二)“以审判为中心”对审查报告内容提出更高标准——证据充分而恰当,证明内容精炼且准确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诉讼以审判为中心,审判以庭审为中心,庭审以证据为中心,落脚点在证据。“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强化审查起诉与出庭公诉的对接,提高审查报告在庭审中的运用效果。”[4]检察机关在庭审中负有指控和证明犯罪的职责,庭审中能否有力指控犯罪有赖于庭审前扎实的取证和严密的证据体系。这就需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严把证据关,要求检察官以证明犯罪的逻辑为基础,围绕案件事实对证据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运用、归纳总结、组合排列、逻辑构建,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得出审查意见。

侦查机关立案后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收集了各种证据,检察机关要在此基础上判斷、选择最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且充分有效的证据,并按照证明标准对于存在矛盾的、短缺的、瑕疵的证据提出补充侦查要求。“将庭审所需要的证据标准持续传导给公安机关”。[5]在庞杂的证据中,准确判断出“确实、充分”,做到增之一份则繁冗,减之一份则不足。这样的高标准需要检察官深入思考单个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单个证据与总体框架的逻辑关系,并在审查报告中体现。

(三)司法责任制对审查报告评价功能提出新要求——审查工作是否全面尽责

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检察官“谁办案、谁负责”,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审查报告是检察官办案亲历过程的记录载体,是对检察官给予终身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文书之一,在新背景下突出了在实现责任制方面的新功能即评价功能。在改革叠加背景下,审查报告不仅是检察官两项审查工作的记录,更是对全案证据思考分析的呈现。故在审查报告中,要全面反映检察官办案过程,体现出检察官如何运用证据规则选择、采信证据、分析证据的过程,并由此判断最终认定事实是否客观全面、法律适用是否准确、诉讼监督是否到位、办案效率高低等。

二、审查报告构建模块化证据体系之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证据是审查报告的基础,据以认定事实的证据具有构建证据体系、保障庭审举证质证的功能,“写好审查报告的证据内容,对于提升庭审能力,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有重要价值。”[6]故优化审查报告的核心在于优化证据部分。基于刑事案件“捕诉一体”的现实需求和提高质效的时代要求,笔者不断探索模块化证据体系的证据组合方法,旨在契合整体主义方法,提高审查报告核心内容的逻辑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一)模块化证据体系的基本内涵

模块化证据体系是依据办理重大案件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构建证据体系的方法,是指将围绕一个证明主题的相关材料以实质上逻辑相连、形式上顺序靠近的组合方法来构建证据框架。换言之,就是将整体的案件事实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分成不同的证明模块,每个模块的证据用于证明案件事实中不同的主题。模块确定后,在模块化证据体系之下,强调证据分组化,即参照证据种类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对证据进行排列,同一模块内的证据组与证据组之间、组内各个证据之间都要体现逻辑顺序。例如在命案中,围绕“案发经过”这一证明主题有多种证据,包括目击证人证言、现场监控录像、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等,这些用于证明同一待证事实的证据就构成一个证据模块。又如在非法集资案件中,围绕“公开性”这一证明主题,包括犯罪嫌疑人公开宣传的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共同构成一个证据模块。

目前传统的证据分组摘录方法有以下几种,如按照法定证据种类分组,按照客观性证据与言词证据分组,按照定罪证据与量刑证据分组,按照一罪一证分组,通过表格分组,按照犯罪构成分组,按照犯罪阶段分组等等。[7]这些方法是公诉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成,运用于案情简单的案件可谓得心应手,但运用于疑难、复杂案件,则有诸多不便。以按照法定证据种类分组为例,将证明不同主题的同种类证据列于一组之中,既无法显示证明逻辑,又使得证明目的繁杂。如此即使是按照事件分组出示,仍是在组内按照法定证据种类罗列证据,不能体现出检察官的思考过程和分析逻辑,也不能从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证据中轻易得出结论。

(二)模块化证据体系的特点

与传统审查报告中证据体系构建相比,模块化证据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第一,系统性。模块化证据体系立足于传统证据体系主要按照法定证据种类排列缺乏逻辑的现状,突出强调证据体系的逻辑性,从证据体系的系统性出发,搭建案件的证据框架。通过对证据体系的系统性建设,承办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现有证据存在的瑕疵与不足,在自行补充侦查和退回补充侦查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补充对应证据,完善证据体系。

第二,层次性。传统的证据摘录多为平铺直叙,一份证据与其他关联证据间的排列组合缺乏层次性,导致证据之间的关系难以在证据体系中直观体现。模块化证据体系突出强调证据之间的层次关系,将证明同一主题的证据组合在一起,直接展现印证过程,便于分析证据之间是否矛盾,为证据分析部分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高效性。模块化证据体系以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分明的层次展现证据框架,它要求检察官从案件审查逮捕时起即开始构建案件证据体系、指引侦查,这种对证据的体系性思考一直延续到审查起诉及其后阶段,虽会有微调但整体上保持延续性和一惯性,有效节约检察人员在构建证明体系上所花费的重复时间。这种方法对效率的提升还表现在“一稿多用”,即经过模块化体系构建的审查报告证据部分可直接作为庭审示证提纲使用,在剖析模块中对存在的矛盾证据形成的分析奠定了答辩提纲的基础。

(三)模块化证据体系与证据评价理论

司法的目的在于查明案件事实,而查明事实依赖于运用证据完成司法证明过程,而这种司法证明过程模式在域外主要有两种,即证据评价的原子主义模式和整体主义模式。原子主义认为“事实认定的智力过程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证明力取决于个别存在的单个证据、离散式的系列推论;最终的事实认定则由这些彼此分离的证明力以某种迭加方式聚合而成。”而整体主义则认为“一项材料的证明力源于所有已输入信息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单个证据自身的证明力,无法游离于证据的总体判断。”[8]在我国虽理论界对印证证明有些争议,[9]有论者将我国印证证明模式评价为“亚整体主义”[10],认为其距离整体主义还有很大差距,但不可否认印证证明模式仍然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事实的主要方法。务实地看,未来印证证明模式还将是认定事实的重要方法,其与原子模式、整体模式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证证明模式“着眼于证据群内证据间的关系, 更趋向于整体主义的证据分析, 但实际上二者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为二者划分及界定制度模式的逻辑标准不同。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解决的是证明路径问题,而印证模式回答的是证明方法问题。”“从证据判断的根据即判准原则而言, 印证模式与原子模式似乎更为接近。”[11]

笔者此处无意于探讨印证、原子模式、整体模式等学术问题,但认为在实践中模块化构建证据体系应当借鉴学理知识,从证据法学角度为该体系寻找支持。按照原子主义模式,审查报告证据部分并不过分注重证据的顺序组合,由于强调单个证据的证明力,不论该证据处于什么位置,均不影响这些证据证明力的迭加。按照整体主义模式,强调检察人员对证据证明力的整体判断。从这个角度看,模块化证据体系與整体主义路径比较契合,更加强调将证明同一主题的证据组合在一起,整体评价证据的印证关系、证明力,进而认定事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证据审查中也离不开原子主义的路径方法,应当严格按照证据规则审查每一个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以及每一个证据的证明力,并准确发现处理带有矛盾信息的证据原子。

三、审查报告运用模块化证据体系的实践操作

模块化证据体系在实践操作中可分三个步骤,即构建证据框架、归纳证据内容、完善证据分组,此三步主要是按照司法人员办理案件常规思路和基本做法总结而成,具有可操作性。

(一)构建证据框架

证据框架的构建主要与案件类型有关,某一类案件的证据框架基本上相同,但也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侵犯人身权利的伤害类案件的证据框架可以按照与侦查机关破案顺序相反的正向叙事性顺序进行构建。通常而言,在此类案件中侦查机关首先发现危害结果,鉴定死亡原因,进而侦查确定犯罪嫌疑人,最后确定案件起因和经过,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的叙事逻辑。检察机关构建证据体系时应当与之相反,采取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过程和便于法庭理解的正向叙事法组织证据。可以按照案发经过、犯罪后果、作案手段、量刑情节的逻辑构建证据框架。经济犯罪案件与伤害类案件不同,此类案件不宜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构建证据框架,更不宜按照法定证据种类排列证据,鉴于该类案件证据量庞大,如逻辑不清则易造成报告冗长且不知所云。以办理非法集资类案件为例,首先应当从包括公司架构和集资模式在内的犯罪手段入手,然后从“四性”等切入推进完善证据框架,具体而言包括公司架构、集资模式、“四性”、危害后果、资金去向、各犯罪嫌疑人行为和作用、追赃挽损共八个模块构建证据体系。当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情况,犯罪嫌疑人地位作用也可以调至公司架构之后。

需要说明的是,证据模块化虽突出模块,但并非完全限定每个案件都按照固化逻辑去组织证据,而是强调在清晰呈现、表达逻辑的基础上灵活排列证据,不拘泥于正叙、倒叙或者插叙等叙事手法。还需指出的是,在科技手段不断融入检察办案的时代背景下,多地都在尝试运用电子卷宗帮助检察官减轻摘卷负担,有的地方通过图文识别技术提高摘卷速度,有的地方直接在审查报告中插入证据扫描件截图,还有的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案件研讨、庭審同步展示证据,这些探索都十分有益,但不论摘录证据的形式如何变化,组织证据的逻辑不会改变。笔者提出的模块化证据体系实际上更有利于运用和使用电子卷宗提高工作效率。

(二)归纳证明内容

证据摘录部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证明内容的归纳,机械地全文摘抄所有证据,这样不仅无法直观反映每一项证据的证明目的,而且也会使报告冗长难读。有法官指出证据摘录应当“遵循准确、客观、中立、全面、匹配事实、详略得当等要求”。[12]做到这些要求应摈弃全文摘抄等机械做法,对于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内容可以原文摘抄,其他证据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归纳。于此同时,还应概括出每一份证据的证明内容,这是将每一项证据归入相应证据框架的前提。

概括证明内容应把握准确、精炼、全面的原则。“准确”要求概括的证明内容要与证据所反映的事实一致,不夸大也不缩小。比如证人证言描述辨认对象很像犯罪嫌疑人,概括时不能将“很像”提炼为“是”,否则就不准确。“精炼”要求概括的证明内容言语简练不冗长,但也不能过于笼统。比如将犯罪嫌疑人供述仅概括为“案件起因和经过”就显得过于笼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概括应当包括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后果等关键信息。“全面”要求概括应涉及到证据的所有主要证明事项,既突出针对性又不遗漏重要事项。比如在某集资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否认参与集资诈骗项目,但有多名集资参与人证明其参与了该项目的前期宣传,针对犯罪嫌疑人不认罪这一问题,在概括集资参与人陈述时除了其被骗资金数额、被骗经过等内容外,对前述不认罪犯罪嫌疑人的指认也应当是概括的重点内容。

此外,如果一份证据同时证明多项内容时,可以将证明事项标上序号。对于多份证据证明同一事项的,可以摘录其中较为全面的一两份证据,其他证据可以只概括证明内容不摘录具体内容。在概括证明事项时,还应重视发现无罪、罪轻以及矛盾、疑问等内容。

(三)完善证据分组

在归纳证据的证明事项之后,应将证明同一事项的证据归入相应证据模块后再进行分组。证据分组的方法较为灵活,可以按照证据种类分组,也可按照证明力排列将不同种类的证据分为一组,只要能达到清晰表达的目的即可。此外,还应注意证据间的紧密联系,将有关联关系的证据放在同一组。例如,证明故意杀人经过的证据通常包括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幸存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供述等。按照证明力排序,无疑是具有客观证据属性能够清晰辨别犯罪嫌疑人及显示犯罪经过的监控录像的证明力最强。与之有关联关系的证据是调取该监控录像的法律手续、表明该录像是否经过剪辑的司法鉴定,它们对证明该证据的来源以及真实性有重要作用,故应与监控录像一同分入证明案发经过模块下的第一组证据之中,并放在证人证言等证据分组之前。

在分组归入证据模块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份证据需要被拆分成多个部分归入不同证据模块的情况,这不利于保持证据的完整性,而且也不便于庭审举证质证,需要做一些特殊处理。例如,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中,有的犯罪嫌疑人设计众多项目以此吸引公众投资,有的集资参与人同时投资了多个项目。如果以非法集资的不同项目作为不同证据模块,虽然也符合一定逻辑,但会导致同一证言被拆分归入若干证据模块,反映出证据模块设置的不合理。故可以调整证据模块的内容,按照非法集资“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公众性”四性设置证据模块,将证明四性的证据都归类于同一证据模块下,起到优化证据体系的效果。

综上,模块化证据体系基于当前审查报告的痛点,突出证据体系的逻辑性,以证据模块和证据分组作为证据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以期满足“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对审查报告提出的更高要求。

注释:

[1]参见李勇主编:《审查起诉的原理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88-189页。

[2]参见邓思清:《捕诉一体的实践与发展》,《环球法律评论》2019年第5期。

[3]参见陈鹿林:《完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彰显庭审预案功能》,《检察日报》2019年6月16日。

[4]陈鹿林、周耀凤:《公诉案件审查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11期。

[5]苗生明:《新时代检察权的定位、特征与发展趋向》,《中国法学》2019年第6期。

[6]同前注[4]。

[7]同前注[1],第195-196页。

[8]转引自米尔伊安·R达马斯卡、吴宏耀:《证据评价的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比较法的考察》,《诉讼法论丛》2006年第11卷。

[9]参见周洪波:《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周洪波:《中国刑事印证理论的再批判与超越》,《中外法学》2019年第5期。

[10]谢澍:《迈向“整体主义”——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转型逻辑》,《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3期。

[11]龙宗智:《刑事印证证明新探》,《法学研究》2017年第2期。

[12]于同志:《刑事裁判文书制作六要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ZFXTNewYkh0Xfv5mw1iRhw,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7月12日。

作者:庄伟

第3篇:虚假财务报告的审查方法

虚假财务报告的审查实际上是审计的一种特殊审计程序与方法。审查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也于一般的审计方法相类似,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解法,盘存法,估计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效果不同,因为他们服务的目标不同,下面主要针对虚假财务报告审计的特殊性,来探讨一些笔者认为重要的审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

任何企业在发布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 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告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告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7.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

期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这两个时间段所有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事实上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美化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虚假财务报告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产生, 需要社会各界加强会计法规和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根源,为企业,国家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傅奇蕾

第4篇: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要点

为规范土地复垦方案审查工作,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制定本要点。

一、审查要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明确

复垦区土地利用类型、质量、数量、基本农田情况明确,权属清晰,具体到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明确至二级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图应经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二)损毁土地分析预测科学

明确说明已损毁土地的损毁类型、范围、面积及损毁程度;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科学,预测土地损毁方式、类型准确,损毁的面积、程度、时序较准确;复垦责任范围确定正确,并结合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合理分级。

(三)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正确,确定的复垦目标明确、可行,复垦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等原则,复垦单元划分合理。复垦率的确定科学、合理,复垦率原则要求达到100%,如达不到100%,应重点说明不复垦的理由。

复垦质量要按复垦单元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按照《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预防控制措施应按照“保护、预防和控制为主,生产建设与复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生物化学措施、监测措施和管护措施。

(四)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

工程设计、工程量测算及复垦费用合理。复垦费用构成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监测与管护费及预备费。明确承诺土地复垦费用预存时间,预存、使用计划清晰、可行,分期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第一次预存的数额不得少于土地复垦费用总金额(静态)的百分之二十。

(五)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

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确定合理,应按照拟申请采矿许可证年限或采矿许可证剩余年限确定。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应当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工程规划设计等。土地复垦阶段计划原则上以5年为一周期,可根据土地损毁时序适当调整。应详细编制第一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制定首年土地复垦实施计划。

保障措施具体可行,尤其是复垦费用保障,应明确制定复垦费用预存、管理、使用、审计等各环节保障措施,应承诺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及时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在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足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六)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

土地复垦方案应体现全程、全面及多种形式公众参与情况。公众参与应征求土地使用者、集体所有者、土地复垦义务人、周边地区受影响的社会公众、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等意见,并说明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附公众参与调查表或相关影象资料。

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部门对本方案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复垦目标确定、复垦质量要求、复垦投资是等事项有明确的意见。

(七)其他

编制单位是否具有《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所规定的资质;方案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规定的编制要求。

二、审查结论

通过审查的,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未通过审查的,应当书面告知土地复垦义务人补正。

第5篇: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申报资料审查要点

一、实施管理处

项目竣工验收申报资料报件齐全性审查:

1、申请竣工验收请示;

2、项目立项批复、变更批复、资金拨付批复;

3、竣工验收呈报表;

4、项目竣工报告;

5、规划设计工作报告;

6、工程监理工作报告;

7、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8、质量检测报告;

9、后期管护报告或方案;

10、项目决算报告;

11、项目审计报告;

12、权属调整报告;

13、工程复核报告(2012年1月1日以前批准立项,按2005年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编制规划设计及预算的土地整治项目不提供);

14、初步验收报告(附初验人员签字);

15、工程验收施工质量检测资料核查表;

16、市(州)国土资源局出具的新增耕地测算报告;

17、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局规划科须出具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以及项目区是否被建设用地占用的证明材料。

18、项目规划设计图、规划设计变更图、竣工验收图、新增耕地来源图(仅耕地开垦费项目须出具新增耕地来源图)。

二、规划计划处

1、审查报件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是否与立项批复一致,若不一致,是否附具有批准权限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变更的批复文件。

2、审查项目是否存在变更,若存在变更,是否附具有批准权限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变更的批复文件,同时审查变更批复文件中是否存在不符合《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DB42/T681-2011)要求的建设内容。

3、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以及项目区是否被建设用地占用。

三、信息与评价处

1、核实项目区重叠问题。依据省监测监管系统,对申报验收的项目进行“一张图”比对,审查项目区位置是否重叠。

2、审查项目在省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状态。凡申报验收项目在系统中必须报备至“已完工”阶段。

第6篇:广西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评审要点

土地资源网

广西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评审要点

一、审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国务院第19号令);

(五)《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国土规[1995]103号);

(六)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

(七)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九)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办[2007]250号);

(十)其它与耕地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及满足土地复垦工程需要的工程建设标准和预算定额。

二、审查方式

采取外业现场核实和内业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一)外业审查由受委托评审单位会同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对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核实。

(二)内业审查由受委托评审单位会同审查机关组织相关专家和代表在实地核实后召开评审会。

三、收件审查

(一)新建项目应提供如下材料:

1、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文本6份;

2、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按国土资发[2007]81号文的格式填写)6份,编制有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的应与报告表一起装订;

3、土地复垦方案电子文档(光盘)1份;

4、编制单位资质证明(资质证明放在报告书扉页);

5、复垦范围涉及的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对土地复垦方案的书面意见;

6、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对复垦范围地类、权属、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情况的审查意见;

7、复垦义务人委托编写单位编制复垦方案委托书及对所送审的土地复垦方案的真实性和方案实施作出的承诺书;

8、申请采矿权的矿区预留范围及批文;

9、土地复垦方案附图:

(1)标准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局部图,图上用色线准确勾绘生产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复垦范围及可能影响区域。项目区内有基本农田保护区时,需用不同色线勾出,并加盖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章);

(2)破坏土地现状及预测分析图〔跨县(市、区)的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提供本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0,仅编制报告表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且图件比例尺应与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复垦规划图比例尺一致,图中要有图斑和地形要素,图面内容要反映破坏土地的方式、地类、面积、程度及时段〕;

(3)土地复垦规划图(体现复垦的责任范围、总体布局及实施计划、工程及阶段投资,比例尺不小于1:10000,仅编制报告表时比例尺不小于1:2000);

(4)矿产资源赋存分布图(采矿项目提供);

(5)开采工艺流程图(采矿项目提供,要反映土地破坏的时序、方式和程度);

(6)建设项目位置图(属于单独选址的线性工程提供;比例尺应符合线性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要求,不能以交通位置示意图代替)。

生产项目提供上述(1)、(2)、(3)、(4)、(5)等五种图件。

建设项目提供上述(1)、(2)、(3)等三种图件(线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上述(1)、(2)、(3)、

(6)等四种图件)。

10、方案要有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表和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汇总表。

(二)改扩建项目

1、有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复垦任务完成情况证明或补缴土地复垦费的证明(没有完成复垦任务的要在申请改扩建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以前补缴土地复垦费)。

2、其他要求参照新建项目。

(三)已投产的生产建设项目

1、无土地复垦方案的要补编土地复垦方案,在矿产开发利用检查(简称“年检)”前报送土地复垦方案审查;

2、采矿许可证及营业执照(采矿项目提供);

3、提交审查的方案文本及图件等内容参照新建项目。

四、审查评审要点

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评审重点为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编制单位是否具有资格

1、编制单位是否具有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认可的编写资格。

2、编制单位名称是否与营业执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认可的资质名单上的单位名称一致。

3、参与编制方案的主要技术人员是否具有与土地复垦专业相关的技术职称。

(二)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编制要求

按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81号文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要求执行。

(三)项目用地方式应明确

项目用地方式分为临时用地和征收土地两种,采取方式应符合《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政策要求。属临时用地的,应明确项目业主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土地复垦工程措施完成后,应明确土地的退还去向。

(四)复垦目标和任务确定是否合理

1、方案确定的复垦工作目标是否明确以下内容:

(1)采取预防和控制等措施可以减少的破坏土地面积;

(2)土地复垦面积和地类必须明确,应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3)土地复垦率;

(4)方案实施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

2、目标应是明确的、量化的。目标设定应有依据,必须体现因地制宜、耕地占补平衡原则,既有数量目标,也有质量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1)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的破坏土地面积,是指项目区内因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使土地不再遭受破坏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计算需有根据,不得随意扩大;

(2)土地复垦面积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

(3)土地复垦率,指土地复垦面积与被破坏土地面积的比率。破坏土地包括实际破坏和办理征收手续的非永久性受破坏土地面积,土地复垦率指标要实事求是;

(4)经济效益指标,即复垦后土地的年产值(农、林、牧、渔),指标应具可确认性。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复垦后的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及土地权属调整合法合理等。生态效益指标是指对环境的优化、水土保持的改善等。

3、方案服务年限必须满足进行土地复垦的最短时限要求。

(五)确定的复垦土地用途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确定的土地复垦用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属露天开采的生产项目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3、占用耕地与复垦耕地相平衡。项目区域内耕地总量如有减少,应制定补偿措施。

4、复垦地类布局合理,符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有利于土地集约使用。

(六)土地利用现状和面积、复垦范围是否准确真实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以标准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为准(图上加盖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章)。

2、项目用地面积统计时应包括永久性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

3、生产项目复垦范围包括采矿权范围内造成的破坏和实际造成的破坏范围。

4、土地利用现状清楚,按照不同的破坏单元,提供现状图片,土地权属清楚,耕地质量等级明确,具体说明农用地土壤特性,提供土层剖面图片等。

5、土地复垦规划图须为数字化带地形的线划彩图,图上标明或用表格表示复垦阶段、复垦单元工程量,工作期限和投资估算等,应反映复垦范围地类及配套工程措施。图例参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13-2000 附录D。

6、符合公式:用地面积=永久性用地面积+破坏土地面积=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合计。

7、对于污染土地复垦面积,要说明面积测算依据。

8、对于新建采矿项目范围内原已造成破坏土地的情况,应纳入已破坏土地范围,由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承担复垦义务。

(七)拟破坏土地的预测是否科学

1、拟破坏土地面积的测算依据是否充分,测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如排土场、采场、取土场、尾矿库等破坏土地面积的测算,要以生产建设方式、工艺流程和施工安排为根据,要考虑土(石)方平衡、水土流失、松散系数、压实程度、运输损失、生产安全条件等因素。地下开采项目的土地破坏面积测算方法及参数的选择要科学合理。理论推导要与实践经验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2、永久性建设用地是指修建办公楼、厂房、公路、铁路等建筑物、构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圈定时不能随意扩大,不能以征收与否来划定。

3、大中型生产项目拟破坏土地应分不同时段和区段测算。

(八)复垦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

1、是否执行了《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13-2000)等(执行其它标准,应说明理由根据)。

2、确定的复垦土地标准要明确、全面、可行。对复垦工程设施(如沟、渠、拦沙坝等)也要按相关标准执行。

3、对破坏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应考虑自然、社会、政策、公众等因素,应有评价方法和结果的阐述。土地复垦方案应在适宜性评价和类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并对可行性做出评价。

(九)复垦方案是否征求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及国土部门的意愿

1、必须有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村民小组或村民代表)出具的对复垦后土地地类、用途、权属等方面的书面意见,作为本方案的附件。

2、复垦土地地类、用途、权属及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需经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现有资料,出具证明材料。如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或当地政府组织了对方案意见的征询、听证,出据的文据要有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签字(盖章)。

3、项目业主及编制单位有义务向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对方案作解释,方案应反映群众参与的情况。

(十)复垦工程及资金测算(估算)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实际要求,复垦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

1、复垦工程设计应包括工程复垦设计、生物复垦设计,内容完整、科学、合理、可行。

2、资金测算的编制依据、费用标准、调整系数和测(估)算方法应当明确。

3、按设计工程量进行测算。项目区有多个可分割的子项目或单元时,应独立估算、分别统计、合计汇总。

4、复垦资金的来源,资金渠道要明确。要按规定提出复垦费缴纳的期次、时间和数额,资金测算应与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

5、土地复垦费要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复垦投资需按动态投资分计取(服务年限超过10年的,第10年以后的资金投资可分阶段计取),服务周期较长的项目,应加大项目建设中前期的投资计提力度。

(十一)复垦工作计划、措施是否可行

1、复垦阶段或区段划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复垦范围跨县级行政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分区段说明每阶段内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计划和投资。

3、生产项目建设服务年限超过5年的,原则上以5年为一个复垦阶段,提出相应的目标、任务、计划和投资。

4、用地方式为临时用地时,复垦计划应满足临时用地的有关规定。

5、土地复垦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技术支撑、资金保障、行政监督等方面。

第7篇:关于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关于×××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万m玻化微

珠节能环保材料项目节能登记表的

审查意见

×××建材有限公司:

你公司报送的《关于申请×××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万m玻化微珠节能环保材料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审查的报告》及相关资料收悉,经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万m玻化微珠节能环保材料项目节能登记表。该项目总投资580万元,主要是对现有车间、设备、水循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购置玻化微珠膨胀炉座、干粉砂浆混合机、除尘器和包装机及输送等设备,改扩建厂房2156平方米,新增销售收入1800万元。

二、项目建成达产后,年节水1800吨,节约标准煤450吨,年节电9.64万度,折合标煤11.85吨(当量值)。

三、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节能登 记表要求实施,并及时跟踪国家和省相关节能设备导向目录的发布,采用先进节能技术。

四、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用能结构、用能工艺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年综合能耗总量超过节能审查意见规定的能耗总量15%以上的,项目单位应按有关要求重新办理相关手续。

五、项目竣工后,须按规定程序向我委提出节能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333

第8篇: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要点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编制要点及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土地复垦概述

土地复垦原则

土地复垦的特点

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复垦的技术路线

1土地复垦的概念

国务院1988年发布的《土地复垦规定》中对土地复垦的含义界定为: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土地复垦的原则

我国的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这个原则具体体现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的第42条的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3土地复垦的特点

多学科性(地质学、土壤学、土地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

限制因素多且复杂(土地破坏方式、政府的政策及法规、复垦资金、复垦技术、自然和社会条件...)

多工序的工程体系(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

4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点分析

总则

项目概况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土地复垦投资概算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保障措施

附件要求

编制目的

编制原则

编制依据

目标

服务年限

主要计量单位

1.1 编制目的

问题:篇幅过长、多数报告写成了报告所编制的主要内容。

要点:

概述某项目占地和已破坏土地情况,生产(建设)过程可能破坏土地情况;

按照XXX原则,依据XXX文件的要求,为了控制或减少某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不必要破坏,保护耕地及其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将该煤矿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落到实处;

为某项目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提供依据。

1.2 目标

问题:不明确

要点:

某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破坏(塌陷、压占、挖损等)土地面积???hm2;

复垦各类土地面积???hm2 ,土地复垦率??%;

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1.3 主要计量单位

问题:混乱

要点:

用法定单位,如:hm

2、㎏、㎞、㎝等;

全文所用计量单位级别应该统一。

2项目概况

项目简介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2.1 项目简介

问题:矿区范围、用地规模和土地权属不明确;

要点:

熟悉《X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X工程项目占用土地情况报告》,按编制要求将下列问题简述清楚:

项目名称、位置、隶属关系、企业性质、矿种、生产开采方式、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矿区范围、用地规模和土地权属;

建设项目还要说明工程性质、投资规模、建设期限。

2.2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问题:针对性不强,涉及的范围过大,数据不真实;

要点:

重点简介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概况,最好附项目区现场照片;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应该来源于当地政府提供的《XXX镇(乡)“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 XXX镇(乡)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XXX县年鉴》

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问题:数据不真实,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不符,土地利用类型名称不规范;

要点:

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及生产情况;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要规范。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问题:针对性不强,盲目引用;

要点:

建设项目应重点介绍与导致土地破坏顺序和破坏方式有关的工程环节;

开采矿产资源项目应依据《X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简介生产工艺流程、资源赋存形式与分布状况,并侧重介绍可能导致土地破坏的环节。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已破坏土地现状

拟破坏土地预测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

复垦标准

3.1 已破坏土地现状

问题:

对已破坏土地情况的描述过于简单,缺乏实地调查数据和图片资料;

要点:

根据实地调查,正确划定土地破坏类型;

说明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范围、面积和程度,按破坏类型附现场照片;

建立破坏土地面积和破坏程度统计表。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问题:

拟破坏土地预测依据不充分,在统计拟破坏土地与已破坏土地面积上混乱,土地破坏的时序不清;

要点:

与项目简介中的相关内容(工程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工艺流程或项目工程安排)相衔接; 简述拟破坏土地的依据和方法,测算不同时段和区段破坏土地的类型、面积、范围、程度。

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问题:

忽视项目生产或建设过程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而对土地复垦影响较小和暂时性的环境问题叙述过多,如噪声和扬尘等。

要点:

明确该节内容与土地复垦的关系,服务于复垦的可行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内容,必要时可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和监测;

重视对有色金属矿山和选矿场及尾矿库的环境影响分析;

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①

问题:

项目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限制因子及其等级标准选择脱离项目区实际;

确定待复垦土地用途的依据不充分;

缺少或没有土地复垦类比方案;

忽略农用地以外的土地用途的可行性分析;

原则性内容叙述过多。

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②

要点:

明确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 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对受破坏土地,针对特定复垦方向的适宜程度所做出的判断分析,是制定土地复垦规划和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依据。

确定土地复垦方向;

选择正确的评价标准,指出主要限制因子。

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③适宜性评价程序)

3.5复垦标准

问题:

复垦标准不具体,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相脱节;

要点:

严格按照所确定的复垦用途制定复垦标准;

复垦标准不仅包括复垦后的某种用途的土地标准,而且还应包括与之相配套的道路、灌溉渠道等工程设施标准。

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预防控制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

生物化学措施

4.1预防控制措施

问题:

重点不突出,偏重预防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措施,因挖损、压占、塌陷使土地遭到破坏的措施偏少;

要点:

深刻理解“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原则的涵义,将复垦作为生产和建设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项目特点、生产方式和工艺,提出在项目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减少破坏土地的面积,以及降低破坏程度的控制措施。

4.2工程技术措施

问题:

没有根据各复垦单元的土地破坏特点和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提出拟采取的工程和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与“工程设计”的侧重点不清,这两部分内容雷同。

要点:

根据各复垦单元的土地破坏特点和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

不要在这一部分编写复垦工程设计内容。

4.3生物化学措施

问题:

提出的生物化学措施针对性不强;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农业技术知识。

要点:

为恢复植被或满足某种利用(旱地、水田、建设用地…)标准,拟采取的生物和化学措施,要有针对性;

采取的措施要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

5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工程量测算

工程设计

5.1工程设计

问题:

简单地引用工程技术措施部分;

缺乏相关设计图鉴;

没有针对性,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复垦单元。

要点:

针对各个复垦单元复垦后的土地用途和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使拟采取的工程技术和生物化学措施落到实处;

结合图鉴使工程设计有空间性和可操作性。

5.2工程量测算

问题:

工程量测算过于简单(个别的就一张汇总表),没有过程,依据不充分;

与工程设计内容相脱节。

要点:

依据工程设计,按复垦单元进行测算。

6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测算

问题:

过于简单,依据不充分;

与工程量测算内容相脱节。

要点:

依据工程量测算结果,按各复垦单元分项概算,并汇总;

投资概算组成:

①工程施工费(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

②其他费用(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不可预见费) 编制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定额》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 7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问题:

效益分析依据不充分,甚至直接引用其他报告相关部分;

经济效益估算过大,脱离实际。

要点:

重点分析复垦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要真实,尽量量化。

8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问题:

对项目区施工条件和工程进度考虑不周;

工程进度安排不实。

要点:

依据工程进度安排和对土地破坏的阶段性或区位性特点划分复垦工作阶段;

分段说明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投资和计划安排。

生产年限超过5年的生产项目,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复垦工作阶段。

9 保障措施

建议:

依据项目特点及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提出保障措施,避免直接引用; 将复垦土地权属调整内容放入该部分。

第9篇:风控审查要点

担保项目审查与评估

一、现场考察

1、了解企业是否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转,有无闲置资产,机器设备的成新度,是否买了财产保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环保设施。

2、机器设备利用率,生产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总的生产能力与销售之间的差额。

3、生产的经营管理是否有章可循,是否比较规范,有无生产安全隐患。

4、生产一线的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整体素质如何,现有人员是否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5、厂房和办公场所是租赁的,还是企业自己购置的,是否有产权证明,机器设备是否是海关监管产品。

6、企业仓库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半成品的库存量是否正常,仓库管理是否严谨、是否安全,大致清点库存商品的数量、估算其价值与财务报表是否相符,是否正在往外销售货物。

7、企业生产所在地的交通能否满足正常生产和运输的要求,水电能否正常供应,周围环境如何,有无其他纠纷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如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外部环境是否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等等。

二、资料审查

(一)审查企业报送的资料是否齐全

1、担保申请书

2、企业的主体资料

(1)营业执照(含年检证明)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工作简历及身份证复印件,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其他主要领导者的简历及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员的法定代表授权委托书和被授权身份证复印件。

(2)有关公司批准成立的文件、合同、批复,公司章程(须有工商局印章),关于申请担保及设立反担保措施的董事会决议和股东大会决议(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提供董事会决议。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需提供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该单位申请担保的批复;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需提供出资人签字的有关决议),公司董事会成员名单。

(3)公司组织机构及业务情况介绍。 1)公司成立的背景

2)企业内部部门设置及部门职能

3)产品介绍。包括特点、技术水平。技术来源、产品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状况。 4)生产能力介绍和扩大生产的计划。 5)公司的收入及、构成及比例。

6)企业的业务流程介绍,包括进货方式和进货渠道、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结算方式等。 7)市场分析。包括风险和利润增长点分析。 8)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9)或有负债、涉诉案件。

10)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情况

3、企业的财务资料

(1)注册验资报告、历次股权变更时的验资报告和相关实物入资的评估报告复印件(国有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长无验资报告的需提供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2)贷款卡复印件、查询密码及银行信贷登记资讯系统查询记录打印结果(包括企业情况基本信息、借款信息、抵质押担保信息和保证担保信息,这四条信息均为必备信息,缺一不可)。

(3)近3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及当年近期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报表编制说明。财务报表编制说明又包括:

1)存货的计价方式,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提供固定资产清单及其所有权证明文件)

上一篇:银行承兑汇票填写样本下一篇:如何发挥支部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