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书心得

2023-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教学读书心得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读书报告

摘要:《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是面向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旨在指导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学习和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本书通过对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描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有效方式,探讨了教育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和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师;学生;教育问题;外语教学法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原名为Learning Teaching ---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本书涉及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安排、课堂活动、语言技能等等方面,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在论述相关理论之后,每章均列出具体的教学活动(tasks),其后是对各项活动的分析述评。因此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一、与人合作

这里的人指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即learner。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就好像茶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师只是负责把自己茶壶里的水倒进学生的茶杯里,而学生是否真的消化吸收了这些茶水呢?我们似乎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事实上,教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则是另一部分。‘People learn more by doing things themselves.’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而不是单纯地扮演一个负责教的教师。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将教师分成了三个不同的类型:解释者(the explainer)、吸引者(the involver)和促进者(the enabler)。在我了解的现实教学情况中,很多老师都很好的完成前两者,但是只有一部分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重点。对于我而言,就有了“睡眠课”与“享受课”,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老师的存在是为了老师的不存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实则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要求。

二、教学主题

在书中,教学主题主要指的是语言系统(language systems)、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學习更好的学习方式(learning better ways of learning and studying)和与他人合作并向他人学习(working with and learning about other people)。当我们分析一个句子时,我们可以从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ology)和功能作用(function)等方面来分析,这就是语言系统。语言技能即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听和读是接受语言的能力(receptive skills),说和写则是生产语言的能力(productive skills)。同样的,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适合他们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其他人身上自己所缺乏的优点。

为了达到教学主题设定的目标,教学过程或许会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带领学生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管理包括选择(options)、决定(decisions)和行为(actions)。在课堂上,教师有许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讲解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选择说一些其他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的整个课堂是由我们的选择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辨认不同的选择,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提问问题的技巧。在英语课堂上提问应该较开放,着重提问WH-问题,给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尊重学生,在思考时间不进行干扰,减轻其心理紧张程度,必要时可以用身体语言提示。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回答声音很小的同学,错误的做法是靠近该生,对,没错,合适的做法是离他再远一些。试想,你可以靠近学生听清楚他的回答,但是别的同学未必听得清,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到距离较远的同学,时刻都要注意到全班的动向,而非个别同学,这才会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在课堂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解决各种潜在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要求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又或者我们无法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讲解的知识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并不需要过于害怕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发现这些问题,并找到可以选择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结语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英语师范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在沿着这个方向探索的同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挑战自我,使自我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吉姆·斯克里温纳.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晓明.试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J].教育时代,2017(12):19-20.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2-193.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帆帆

作者:马帆帆

第2篇:数学应用问题教学心得数学应用问题教学心得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更是这样.因此学习数学除了要学习新知识外,更要注重培养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993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对应用问题有了必考的明确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也是每年都会有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出现.根据这一形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应用题的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里略谈几点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心得.

一、注重从课本中挖掘与实际应用有关的问题

课本的各章均能找出一些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例题或习题,在教学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并能理清题意,从中提炼出纯数学问题:如造价、利润等都是与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有关的,而增长率及利率、分期付款、溶液的多次对水后求浓度是与数列有关的应用,住宅的采光好坏则是与几何有关的应用等等.

例1 飞机的水平飞行速度为v=150米/秒,若在飞行高度H=600米时投弹,求:

(1)炸弹离开飞机后的轨迹方程.

(2)飞机在离目标多远的地方投弹(水平距离)才能命中目标?

分析 弹道曲线方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参数形式:x=vtcosα,y=vtsinα-12gt2,(t为参数).建立直角坐标系,以飞机飞行的水平线为x轴,投弹时飞机位置为原点,则弹道曲线方程为x=150t,y=-12gt2.要使投弹命中目标A,则目标必须在弹道曲线上,由于A点纵坐标为-600,可得A点横坐标(水平距离)为x=30030=1643(米),即离目标水平距离为1643米时投弹能命中目标.

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应用题,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多注意运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应用题,熟能生巧,考试时碰到应用题就不会有恐惧心理.

二、创设应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适当的应用氛围,找一些学生熟悉的题目,改变成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 电影院的墙上有一块屏幕,它的上下边缘分别在前排观众水平视线的上方a米和b米,请问:应如何设计前排观众席与墙壁的距离才能使屏幕的视角最大?

分析 如图,设前排观众席与墙壁距离为x米时,屏幕上下边缘与前排观众的水平视线PM的夹角分别为α,β,即∠APM=α,∠BPM=β,则视角为α-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a-bx+abx,x+abx≥2ab,当且仅当x=ab时,x+abx取最小值2ab,即当前排座位与屏幕间的距离为ab时,视角最大.

评注 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看电影或录像,视觉效果其实是学生很熟悉却又不会注意的问题,他们不容易想到视觉效果的好坏其实是可以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指导他们如何选择电影票使自己看电影的视觉效果最佳.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画展中如何布置画框能使画的视觉效果最佳.

三、联系实际,引导生活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纳税问题、分期付款问题等等.

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全民每月工资,薪金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每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进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

某人1月份应缴纳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是()元.

分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不同的工资薪金下纳税额的数值,采取对选择支逐一检查的办法.

解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800~900元之间,至多应纳税5元;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900~1200元之间,至多纳税20元;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1200~1500元之间,则所得税介于20~45元之间,所以实际薪金为800+500+17.8=1317.8元.

评注 所得税问题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的父母都是纳税人,这一问题的提出会让学生有探究家庭收入的想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缜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例4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提出以下要求:

粗读,题目中涉及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学生讨论后,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寻找规律,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1+1.2%)x.

五、注重积累,及时总结

我们所做的每一道数学应用题都会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通常称之为数学模型或模特函数,熟练解决模型函数也是一项必备技能.

例5 某林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冬天要砍伐的木材量保持不变.为了实现经过20年达到木材存量至少翻两番的目标,求每年冬天的木材最大砍伐量.(计算时取lg2=030)

分析 设每年冬天的木材砍伐量为常数x,则从第一年开始,以后每年的森林木材砍伐后的木材数量组成一个数列,设为{an},其中a1=54a-x,且an+1=54an-x(n∈N*),则an+1-4x=54(an-4x).

数列{an-4x}是首项为a1-4x=54a-5x,公比为54的等比数列.

an-4x=54a-5x54n-1=54n(a-4x).

要达到20年后木材存量至少翻两番的目标,即a20≥4a,即a20-4x≥4(a-x),

5420(a-4x)≥4(a-x),x≤5420-445420-1a.

令A=5420,则lgA=20lg54=2,A=100,x≤100-44(100-1)a=833a,

即每年冬天的木材最大砍伐量为833a.

评注 本题用到的模型函数为数列与不等式,每道应用题都会有它对应的模型函数.下面列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应用问题.

只要我们在做完这类题目后能及时归纳总结,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应用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合理的方法指导,因材施教,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使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他们能学以致用,更加适应高考形式的变化,使应用题成为得分点,为学生的高考添砖加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和玲

第3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四法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整个小学课堂,读书充斥着整个课堂。可以说,“读”是阅读教学根本的方法策略。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为“读”而“读”、不加分析的“读”、随意“读”、盲目“读”……这说明我们的阅读存在浅表化、无效化的不良现象。

翻开《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在“标准”中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课程标准中这样说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如何能做到这样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得法”。

一、阅读第一法:读书要明确目的

阅读教学总与读书相连,阅读教学总要“读”,总要或多或少地设置“读”书的环节:或初读、或再读、或加深理解读。但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一次的读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疏通字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还是理解课文,深入读读出其中的内涵?是为了积累好词佳句而读还是发散思维而读?作为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都要有“预设”。换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要明确,不明目的的朗读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生的乏味及课堂的空洞无味。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一接触课文,我们需要读,这个时候是为了扫清文字障碍,目的明确了,读书也便有了效果。学生不明白的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会马上做上标记,等待交流。再读课文,我们需要明确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把一篇篇“长篇大论”读“瘦”,读成一句话。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着,我们就要求学生“品读课文”,这个时候要找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来读,读出内涵,读出味道。总而言之,目的明确了,朗读就会高效。

二、阅读第二法:把握层次性和递进性

阅读,切记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譬如,学生已经能够流利朗读课文了,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还是让学生读熟练些,那么就会造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局面。所以,阅读教学中“读”,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一层高过一层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加深的过程。就像人们认识事物一样,总会先认识她(他)的大概容貌,等到熟悉了,才会注意她(他)的其他细节,比如,有什么爱好等等。同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理解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程序中各“读”的环节要科学预设把握层次,抓住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读出文章的精髓,读出预设效果。

需要提醒一点:现在有的教师讲究“自读自悟”,殊不知读来读去什么都没有“悟”出来。这就是阅读的层次性没有把握好,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三、阅读第三法:要读出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阅读教学必须根植于文本世界,根植于语文本身,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读出与文本真正的对话,就是要走进文本中去。走进文本是阅读的高层次表现,是情感朗读的表现。我们常说读书要有感情,感情何来?就是要走进文本,与课文“融为一体”。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你说,我说,是对话;你读,我读,也是对话。”可见,读出与文本真正的对话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的情感空间一度开发,当阅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生生交流,多边互动也便在课堂上“应运而生”,课堂才会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四、阅读教学第四法:巧抓阅读“点”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 这就说明很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言外有意”处,这些“言外之意”会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素材的挖掘,让学生体味文本语言的深层义、言外义。

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都有“思维提升”环节。讲究“课堂小练笔”。练什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都非常熟悉,最后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写写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矛盾”的事情吗?他们会如何说,如何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又上了更高的台阶。将相和的过程又延伸了。

还有《草原》一课,我在蒙古包内和村长、老人吃饭喝酒的描写作者略去了当时的语言描写。让学生补充适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就是很好地抓住了作品的“隐藏”部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总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在有限的课堂内要让学生真正用心读书并思考,就要求用不同的形式去朗读——范读、导读、朗读、默读;齐读、分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责编 田彩霞)

作者:袁平芳

第4篇:语文读书心得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篇二: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一读一世界

有人说:“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我却不这样认为。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于熙熙囔囔人群之中,寻寂静一处。望云霁涌动,日升日落,沉思冥想我将如何存在于世?像盘古开天劈地般以吞吐山河的气势书写自己英勇动人的人生历史;像天际中璀璨的烟火般在刹那生命的时间里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人生;还是像微风中的颗颗沙粒尘土般随风而动,过着随波逐流的一生······都无从而知。

有人对我说人生不过百年,难得糊涂,何必事事较真,求个明白?但渐渐地,我似乎明白些许。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的经历也只有一种,世间有人千千万万,即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人生,智人曾说过:人的一只脚不能同时踏入到两条河流。从物质这一角度出发,以我有限的生命,不能体会人生中的千滋百味,但我的内心确实做到了,而这一切都源自阅读。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徘徊在孝道与爱情之间难以两全的焦仲卿,不由自主地去揣测他在爱情与礼教煎熬徘徊的心境,如何面对母亲,如何面对妻子,这两个女子一个给了他生命,一个又让他放弃了生命。他该是如何地两难,如何地无奈而又痛苦。这个既不是纯粹的软弱者,也不是纯粹的坚强者,在懦弱表象的背后,又透着叛逆与坚强,似乎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颇有几番相似之处。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用自己的生命去和现实抗争。心中的不快阻塞顿时缓解。 我还会想到,红颜薄命的林黛玉在临终之前未说完的那句话。有的人认为她是想对宝玉说:“你好狠。”又有人认为她是想对宝玉说:“你好傻。”每次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我又会说些什么。思来想去,或许黛玉自己无法确定到底要对宝玉如何。两人本就是命运所打成的两个死结,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更是无法系到一起。

他们的经历当做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体味着不同的酸甜苦辣人生。当结局上演,故事的尾声缓缓奏起,久久沉醉其中。翻到最后一页时,内心还未平静,依稀又期待着体会下一次的人生旅途。

或许是自己在书中的经历渐渐多了,自己的内心在慢慢的强大。在面对真正的自己人生时便淡定了许多,不会去羡慕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不会恋慕烟火刹那间的璀璨芳华,更不会似尘埃一般随波逐流,混沌于世,只是追求简单、平淡、真实。在简单、平淡、真实中寻找不平凡的自己。

这里是我一个人的世界,在这里我可以横穿古今,遨游中外,历尽人生坎坷辛苦。在这里我所追求的只是上善若水、笑看人生、云淡风轻而已。

冯宝莹篇三: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定塘中心小学陈亚丹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

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这节课抓住了。。。。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否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内容实。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提倡阅读教学中多诵读少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正是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做法也十分扎实:主要表现是:

1、以读为本,始终在语言情境中感悟、积累。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体验”,做到了以读为本。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环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情感熏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

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从而夯实写话基础。

2、多方法字词教学,落实有效积累。

本课在字词教学中,很有特点。①结合朗读,丰富词义。如教学这一组近义词。老师结合朗读理解,并指导学生明白作者很能干,同样的意思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②借助图画,进行词义教学。③结合语境,采用动作演示进行词语教学。品味字词的方法很多,只要抓住重点字词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总之,多样形式的积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解释,该辨析的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 该归纳的主要内容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再一溜而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3、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

三。”这就强调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本课正是关注了文章中有规律的、有特色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比如:这堂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问题,先引领学来自主感悟文章表达上的语言特色,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然后设计了??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将之前积累的语言最大程度的进行了运用,都将文中的句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起来,是老师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总之,象这样本着“注重积累 学会运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感悟、运用中学习语文,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以上就是我读了整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作为我们老师,是应该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像这样教学给我们清晰的呈现了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的精彩过程。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积累语言,以积累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必定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5篇:爱上语文读书心得

《爱上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新惠第六小学 魏先超

本学期在学校读书活动的引导和感染下,我静下心来看了一些有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尤其是《爱上语文》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本不能不看的好书。书中的内容安排得科学合理,实践与理论交相辉映,可读性很强。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非常实用,可操作性极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真真切切来自于我们的教学之中,读来倍感亲切,一篇篇精辟到位的案例分析一次次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终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其中,最使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成功的指导朗读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阅读教学中如果朗读指导不当或任凭学生自己读,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难提高,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一、要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投入朗读的情境

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但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有时不能完全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如果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将学生引入情境。

三、找准“读点” 有的放矢

“读点”必须精心选择,应紧扣教学的目标、重难点进行。选择“读点”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体现主题处。找准文中最能体现主题、最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

2 验的词句作为“读点”,让学生在深层朗读中品语体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

(2)疑难问题处。一些文中有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用心读,设计理解这些语句的巧妙策略。

(3)写法精妙处。课文中一些语段写得精彩,如人物动作、语言写得传神、环境描写优美等,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精读品味,学、用文章写法。

四、发挥情感 多情多趣

情感是教学的生命。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情感领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发挥情感的效能,必定会让我们的教学大放光彩。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明确文章主题,把握好作品的感情,然后找准体现这些情感的多情句,细心品味,把它们作为重要的“读点”,引导学生读出情味,读出神韵。那么,教师在设计策略上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让设计符合学生的天性,适合学生的“口味”,让他们乐于参与,动其真情,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深处。

五、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

3 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组织有效的评价语言

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进行实施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情找到更准确的落脚点。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中,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读的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求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6篇:《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读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一书,最大的感受是该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如何教学的另一扇窗。

本书主要从“什么是教学”入手,为广大教师从一个较为理论角度来理解、分析教学活动、基本问题等,为更好的实践奠定基础;以“怎样教得有效”为重点,从教学设计为主线,如何进行逆向设计更是很好的结合实践、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深入浅出的把内容呈现出来。“怎样教得更好”,则是从教科研的态度、方法及相关论文的标准等角度娓娓道来,把教师关心的问题一一解决,为一线教师能力的提升,指出了很好的方向。

当然,同时,对某一方面也存在了疑惑。如第四章里提到的“课的准备”和“教学设计”似乎是画上了等号。或许是崔教师没有考虑到,或者并不是本书关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理清“备课”和“教学设计”两者内涵,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教师相关活动的思维方式。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比较时尚的用语或话题。然而,许多教师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却存在了偏差。如“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取代传统备课”,或“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等观点。不难看出,他们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等同,只是存在时间维度的先后不同而已。

因此,笔者认为该书要是能将两者概念内涵解释一下或许更好。同时我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查阅相关资料,大致整理了两者的区别。

1、概念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2)备课: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

2、性质

1)教学设计: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备课:课前的准备活动。

3、作用

1)教学设计: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2)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对教学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

4、分类或分层

1)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的运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2)备课:依据时间和内容范围,学期或学年备课、课题或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教案)。

5、内容和要素

1)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理念(教学设计领域中所特有的对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方法技术(具体的教学技术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

程步骤,如教学设计模式)。2)备课主要内容: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备组织措施等。

6、重点

1)教学设计: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统筹教学结构要素等。2)备课:做好钻研教材和熟悉学生这两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

第7篇:《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写 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讲述了数十位美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鲜活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指教师有勇气以符合他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教学勇气源自教学的内部景观,就是用真心去教学,就是使教学契合本性,就是追求完整的教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摇动另一大 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 帕尔默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但繁杂的教“规则”“要 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倾出一腔热血,热爱自己的教学,尽心尽职地工作,但学生和家长未必都能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这也会加倍伤害教师脆弱的心灵,给他们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心灰意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乐于帮助孩子学习等愿望而成为教师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恐惧”,使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严重地受挫。我认为,唯有与学生、与家 长、与同事真诚沟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释放心灵,战胜“恐惧”。 我想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心灵的开放,遇到问题冷静地分析,跳出教育的圈子看教育。如果自己的观点是有效的、是对的,即使力不从心,也要能够坚持。这样,我们把自己 的心灵献给学生,才能够鼓起教学的勇气,才能够获得教学的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重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 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流行的观点强调“一切为 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 切学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主动,但没有章法,没有深入,讨论探究重在形式,浅尝辄止,甚至偏离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被放弃。再来看一看帕尔默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 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 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云开雾散的感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那么什么是教学 的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 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 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古人云“教学相长”, 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牧场的形成

帕尔默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帕尔默在教师工作坊中,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的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的时候,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时, 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帘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而作者在空格里填的答案是“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答案,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 体的空间影像。帕尔默解释道:“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吃草”,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自己去“吃草”,教师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吃草”,而当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后, 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 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帕克·帕尔默的 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真实地揭示和再现了当下我们教师所遭遇的现实窘境、 痛苦和困惑。阅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帕尔默的一句句真知灼见,犹如深埋在沙坑里闪烁着光芒的美丽贝 壳,等待着我们一点点地去捡拾,去挖掘。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重新拾起失落的心灵,找回曾经失落的真我,提醒内心真我的存在,使我一直保持教学的激情!

第8篇:《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 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 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第9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读书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读书心得

已经很久没有耐着性子,将一本厚厚的书慢慢读完的经历了。如今利用假期,断断续续地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拜读完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指出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语文教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

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李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

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我最感兴趣的是情境教学对过程的优化,它分别体现在组成语文教学的三大因子识字、阅读、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是独体字形象化;[教师范文

吧http:///为您编辑]可以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可以凭借情境丰富词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可以利用汉字音同、形近的特点,高年级进行阅读前的归类识字。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优化,是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作文教学方面,李老师是采取下列步骤优化其过程的:

1)观察情境,提供源泉;

2)进入情境,激发动机;

3)拓宽情境,打开思路;

4)范文引路,教给方法;

提早起步,螺旋上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正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吗?枯燥,直白的讲解不是语文,含情、入境才是语文,这种理念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和利用。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给了我大量直观感性的帮助,书中的例子

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李老师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完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散文、诗歌、童话的教学,以及作文教学。那精巧的构思,新颖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辛勤耕耘在教坛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上一篇:如何做好实习工作下一篇:全国两会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