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心得(精选16篇)
在“国培计划(2011)”-----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学习中。今天我非常有幸地聆听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老师的“小学语文跨越式课题”的录象中,让我心中为之一振,同时也让我打开眼界,尤其是教学实践的结果真是惊人。
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的时间分配。构成课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不论综合课还是单一课,一般都是由这几个部分或由其他某几个部分组成的。而跨越式教学结构模式,在何克抗教授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有了新的理解,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是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
主导——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完成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包括“激发动机引入新课、识字教学、朗读指导、阅读理解”等环节,约占20分钟);
主体——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深化和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部分包括“扩展阅读、邻座俩俩讨论、打写(或手写)习作”等环节,也占20分钟左右)。归纳起来就是“20(完成课标人物)—10(拓展阅读)—10(拓展写)”模式。
(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终端机上直接上网,扩展了学生阅读的环境和内容。目前在我国面向少年儿童的中文网站中,已拥有相当多图文并茂甚至配有声音、动画的多媒体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儿童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满足了孩子们如饥似渴地从网上的相关网站上找来看。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都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课文内容,在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余,可以引导学生上网去阅读那些经过精选的多媒体材料,并腾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在网上学习的心得。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在一节课中多看好几篇课外阅读材料。
2)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
将识字教学是与阅读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大量扩展阅读又为识字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迁移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小朋友们在阅读了网上的材料以后,或是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随时在校园网的班级留言板里向老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对学生在留言板上的文字表达及时给予肯定或修改,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当堂表扬。于是,学生由原先只能打一两句话,不到半年就发展到能流畅地打出几百字的小短文,部分优秀学生的一次习作,可以达千字以上,且言之有物,个性鲜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由于本试验把识字、阅读和作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快速识字以后,立即大量阅读,接着就鼓励每位学生在留言板上“写”(用电脑打出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语法分析来学语文。
(3)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逻辑分析等多种方式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中感悟
所谓“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理解的主动权真正交还于学生主体手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相关文本阅读与感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去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深化阅读,从而为整体良好阅读效果的切实获得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笔者仅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试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略读文本,形成大致感知
略读文本是文本阅读过程的首要环节,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对所阅读文本的主旨情感、思想感情基调等具有大致的了解与整体感知。略读文本为学生后续阅读活动中明确自身的思维思考方向起到了极好的奠基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会为学生布置一些与阅读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以问题为线索,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快速浏览与阅读。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我对学生的略读活动提出了如下要求:
1.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生字、词;
2. 快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文章中是如何具体描述居里夫人“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的?把其中的句子画出来;
3. 阅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没有理解的?
如此就推动了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的进程,既大大发展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还在尊重其阅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其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为他们实现对于文本的初步感知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精读文本,形成具体领悟
精读建立在学生略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该过程中仔细、认真地阅读相关文本,不仅要对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更要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即从细节处做到对阅读文本的详细认知,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在精读环节,我会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虽是细节但却对文本的主旨情感起到良好铺垫作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阅读文本的更深刻认识与了解。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精读环节中,我就在学生略读活动结束之后,特意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文本中所运用到的比喻、引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归纳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是如何侧面烘托出居里夫人的“美”的。如此,就以精读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支撑,实现了对文本主题的深化认知与良好掌握。
三、鉴赏文本,升华内在感情
教材文本的设置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字词、修辞手法等基础的语文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借助这些精选的文本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还应当帮助学生学会鉴赏文本、品味文本,从而帮助其在完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升华自身内在的思想感情。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特意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环节:认真阅读“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这一部分,试着闭上眼睛想象,居里夫人提炼镭时是处于怎样的一种艰难处境?
这样,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认真体会字面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居里夫人提炼镭时,工具简单、条件艰苦,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很难完成此项艰难的工作。接着,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假设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挑战,是应该向居里夫人一样不畏艰险努力向上、直面困难呢,还是选择轻易放弃呢?”如此,就将文本阅读内涵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层次,有利于学生在经过文本熏陶及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自身的人生态度,形成不畏困难、勇敢直上的抗挫折观念。而这很显然正是这一文本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教育目标。
“读中感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同时还有利于其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发展,完善自身的自主阅读水平与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将其运用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跨越式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51-02
拓展阅读材料为孩子提供了两种类型的阅读内容。孩子既可以在阅读中理解生字、巩固生字,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并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型。还可以在拓展阅读材料中找到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孩子完成情感目标的学习。在《掌声》一课中,拓展材料为孩子提供了大量有关残疾人的遭遇、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和残疾人如何自强自立,以及正常人如何关心、尊重残疾人等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帮助孩子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课文的情感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使孩子不仅懂得要关爱残疾人,而且明白尊重是最好的关爱;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事迹更使他们深受感动,不少孩子表示很敬佩这样的残疾人,并认识到作为一个健康人应使自己的生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基本上每一课都可以进行大量的阅读拓展,孩子的阅读空间显得尤为宽广。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资源才算是优质的拓展阅读资源?优质的拓展阅读资源应该如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新课标的贯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选择优质的阅读内容
由于不同的课文内容要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对拓展阅读材料的要求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就来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1.对拼音课型拓展阅读资源的要求
拼音教学阶段的拓展阅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拼音认读,二是运用拼音识字。由于拼音教学阶段的学生对汉字的积累还很少,而且拼音的拼读能力尚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因此拓展阅读材料的选取以短小、琅琅上口为基本原则,主要有儿歌、顺口溜、绕口令和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等。
2.对阅读课型拓展阅读资源的要求
一年级的课文相对比较简单,而且识字是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两类拓展阅读材料:一是和本课生字相关的短文、儿歌、字谜等;二是和课文主题和体裁紧密相关的文章。而从二年级开始,不少课文的篇幅更大,语境也更丰富,为了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选编课文的背景资料以及跟课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体裁相近的材料。换句话说,拓展阅读资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或者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所需的铺垫性材料;二是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体裁相近的材料。
二、如何运用拓展阅读内容
有了丰富的、优质的拓展阅读资源,如果不能合理运用,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拓展阅读环节对于课标的贯彻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1.拼音课型的拓展阅读方法
通过诵读儿歌、编绕口令、顺口溜以及组词造句,可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识字学习,从而使儿童感受并体验到学习拼音的成功和喜悦。拼音阶段的拓展阅读可以在学生拼音字母的形并掌握其发音后,通过“找一找拼音宝宝”的方式让学生读和拼音字母有关的儿歌、谜语。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学生之间程度参差不齐,在拼音教学的开始阶段,拓展阅读的实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由教师带领读,然后是全班(或小组)集体读,最后再过渡到个人自主读。
2.识字课型的拓展阅读策略
识字课型教学一般分两课时来进行,其中第一课时以生字认读、课文的整体感知、生字的书写教学为重点;第二课时则以朗读指导和课文内容理解为重点。下面以《一去二三里》一课为例,说明在识字课型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阅读。第一课时的资源运用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在“开火车”检查完十二个生字的读音后,让学生通过读谜语、猜谜语的方法巩固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接着再让学生仿编字谜;第二个步骤是在十二个生字学完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猜一猜》《鸡妈妈》《数星星》和《过大桥,猜桥墩》这四首儿歌,通过读儿歌可以有效地巩固对生字音、形的识记,同时又扩大了识字量。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是在课文讲授之后,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城中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一组古诗,其目的有二:一是扩大识字量,二是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运用简单枯燥的数字也能写出意境优美的诗文。
总之,拓展阅读是语文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要以服务于教学为根本原则。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并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来考虑教学资源的运用时机与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围绕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本末倒置做法。
新区实小 张秀华
2014年11月7日,我在白蚬小学了聆听连云港市中小学“百位名师,白节好课百乡行”的几节好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汇报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
三、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汇报的教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关注文本的内容,而现在却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核心的目标,把握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的读、说、写,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学生才能实现真成长。
君安小学陶彦荣
2013年7月13、14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定西片区)观摩活动。这次活动由甘肃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主办,通渭县教体局、通渭县进修学校协办。听课时间为期两天,主要是观摩学习13位教师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但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对这次观摩活动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语文功底扎实
这次听课最让我的佩服的就是,老师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他们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语言亲切,多媒体运用熟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他们平时扎实的训练得来的。这些方面也是我今后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方面。
二、教学理念新颖
所有授课的教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陇西县城关二小的宋文娟老师的教学模式让我眼前一亮,她执教的是大家熟悉的课文《一双手》。宋老师用问题招标的形式把这节课上了下来,她首先把学生分为几组,并且给每一组命名,例如智慧组、欢乐组等。然后每组讨论提一个问题把最终的问题分组贴在黑板上,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选一个问题解决,同时学习课文。最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读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积
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课文内容。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语言评价亲切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真棒!”、“你会更加努力的!”、“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你是一个男子汉!”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会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四、导课丰富多样
课堂教学的导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课,会牢牢吸引学生和听课者的注意力。这次听课,13位教师的导课都各具特色,例如通渭县文庙街小学的刘早霞老师老师,他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度”中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刘老师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她在上课前就把一副庐山的图片放出来,在学生被这张深深图片吸引时,刘老师问:“看到这副图片,你有什么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做一总结由此引入新课,此时学生也初步了解了诗的意境,学习起来也格外轻松。
五、每节课都进行了精心备课
听完这些教师的课后,我认识到她们在课前都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课后的拓展延伸等。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兰州城关区五泉小学的张婕老师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抓住课文描写北京由以前的不亮生活艰苦变为现在的亮生活富裕。张老师搜集了大量现在和以前北京夜晚亮灯的图片,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这次听课13位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他们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陇西渭州九年制学校的解娟老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兴安岭景色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与热爱;整个课堂,始终是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自读自学。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内容。
摘要:“跨越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注重交流,充满平等、和谐,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实施“跨越式”教学,进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跨越式”;教学模式; 新课标 ;高效课堂
一、“跨越式”教学及其理论
“跨越式”教学理论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最初在我国广州、深圳地区开始实行,然后逐渐波及到全国。它是指将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并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教学设施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跨越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输入多、输出大,且追求高效、高质量;教学环节设计力求精益求精,有明确目标和任务,教学中凸显语文课的特点,大量增加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旨在拓展课堂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授新课、阅读和写作以“2∶1∶1”的时间比例进行安排;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将识字、阅读、写作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的模式整体框架是已给定的,而小细节则需要教师自己按照学情精心设计、灵活操作。“跨越式”教学高效课堂要求,原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这二十分钟的高效课堂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找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二、小学语文课中实施“跨越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经过两年多小学语文课中实施“跨越式”教学的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与总结,笔者认为,要上好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学材料
课程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跨越式”教学理要求,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生字教学,第二课时应完对课文的总体把握和领悟。在既定的目标任务的要求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重、难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理解课标,明确教学各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其次,要上好一堂课,熟悉教材是基础,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做到准确地拓展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并解读教材,明确教材为完成教学目标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必须把教材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教材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文及相关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而不去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既费时又低效,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跨越式”教学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同时,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中心,实现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视频或片段,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小组竞赛、小组辩论等趣味活动,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语文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激励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和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
(三)重视小组合作,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了与同学密切交往,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个组内,当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其他同学可以学习他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并有所改善。在此类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也感受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内心学习的动力,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惧怕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四)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改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课本中字、词、句的理解,从而整节课都在讲授知识点。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显得枯燥,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在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转变以往传统、陈旧、古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优化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反思和总结,使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所喜欢。现代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而且是教学反思和研究的实践者。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的业务成长,离不开本人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这个漫长的过程;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又会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三、结语
语文教学就其特点而言,它具有很强人文性,而“跨越式”教学模式则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在高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被激起;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在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一系列优势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未曾有过的现象;对于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而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刺激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语文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感染力
其实, 这一条对其他学科教师也很重要。语文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艺术感染力, 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 引出狭小的课堂, 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 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 一边听老师的介绍, 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 谁能将它演绎得好, 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 烘托了课堂的气氛, 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感悟让课堂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 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 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 指导了感悟的方法, 同时, 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 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 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 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有老师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 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 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 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 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 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 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五、语文教学要融入生活
写作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涉及到其本人的文学语言的丰富与文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应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文化底蕴。短短的两节写作课可以较容易的提高学生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让学生明了一些最基本的写作准则,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较大幅度提高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困难的。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存在多种弊端,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逻辑能力和文化底蕴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和课外潜移默化、自主的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中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往往是: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好,高三毕业时写作能力仍然保持;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差,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也往往很难提高;写作课的开展仅仅能通过练习维持其现有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速度,无法达到真正的提高。通过传统的单独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别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如果将同样的手段套用在所有学生身上,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不够的。
我认为,现代写作课应摒弃走过场的一周一文、一文一评的走过场应付形式,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要通过恰当的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是一切有效教学指导工作的前提;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写作手法的反思;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四是最终推动学生在生活课外潜移默化自主进行阅读写作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召开小组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进行反思,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你习惯的写作风格和你曾经阅读哪个作者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对自己前期的作文进行一次总结和反思,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寻找自己的范本和模板。在课堂的一阶段,采取分组讨论和个别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最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进行思考,并于自己的范本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和差距。在二阶段,由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学生中有一位在写作中总是习惯先讲故事,然后巧妙的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反应了其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因其个人课外阅读涉猎可能较少,该学生在讨论时认为自己的写作像鲁迅,遭到其他学生的质疑。而在点评阶段,教师在课上指出其写作的布局习惯更像余秋雨,并举出了余秋雨的两部代表作品,立即引起该学生的很大兴趣,后来该学生在生活中陆续阅读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帮助。在第三阶段,由教师要求大家从自己前期的作文中挑选出一篇,进行反思、修改和重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能流畅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有效提高。通过重写文章的前后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培养学生对日常阅读、写作和练习的兴趣。
通过本次课堂的教学,班里学生对语文写作以及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部分学生逐渐开始了贯穿于真个高中生活的課外自主语文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大帮助。后期,我在教学实践中又陆续尝试开展了多次类似的教学设计,如针对“你最不擅长写什么题材的作为,为什么,如果有方法如何才能改进”等进行讨论,均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教师:杨世磊
在本学期,我校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教师针对“小继教”相关工作进行落实和解决,在此次的学习中,我收获颇深。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和剖析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的问题,就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一、发现问题。
1、现在,能进行阅读指导的家长不多,且家长对学生指导也较多的受到自身的学识水平和职业的影响。
2、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还多停留在“号召”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是放任自流。
二、反思自己。课标很重视课外阅读板块,但自身很少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指导。
三、怎么做。
1、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以美国一个教师为例,她在教一年级学生时,设计了种种“快乐的家庭作业”,如:阅读同学们的名字等,很有意思。
2、怎样指导学生读呢?一是读物推荐课。二是读书方法指导课。三是读后叙述课。四是交流评论课。五是读书笔记辅导课。
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起来非常方便。通过学 1
习这本书,不光使我学会了怎么做,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读这本书,我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吧!
何谓有效教学?专家早有定论,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也明确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
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
么,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从
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三、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唯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唯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
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关注教学反思,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单调的、缺乏情趣的教学要剔除;灌输式的、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剔除;同样的做秀式的、华而不实的教法也必须剔除。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能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激励,自己“教”得不苦,学生“学”得不累,却能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这实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之崇高境界。
一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劳累,但名师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无不让我由衷的赞叹和敬佩。时光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回头看来,真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同去的老师纷纷表示要把各位大师的艺术风格植根于心中;汲取营养,渗透于教学之中。
贾志敏老师的《古文》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故事当中,尤其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读出形象,领悟涵义,体会情感的那种特别的感觉,那么多新鲜、优美、意味深长的语句,老师带着学生能够从中静静地,用心地,入心地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在作者心田上的感受。让学生们怎样编写课文故事等等,作了详细的学术报告,这
个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独具一格,教学经验丰富多彩,可以说此次学习给我们年轻的教师上了一节十分精彩的指导课,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个新的目标!
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讲课,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到:
首先.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得抓住“语言”不放、字、词、句、段、篇、读准、读进去、再表达出来;还得抓住“能力”这个核心,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强化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发挥语文教学功能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要从问题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其在问题中走进课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文情境中深入探讨,理解课文内容,自觉理解学习规律,为生活实践服务。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适当点拔,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适时地激励、鼓舞、唤醒与引导。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方法。学法指导采用“自读、自悟、研究、体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及边读边划边思的学习习惯。渗透学生对于父母爱的理解体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内容先有所感知,后有所悟,获得了亲历体验的乐趣。
二、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的备课环节似乎并不在教学有效性的讨论范畴之内。实则不然,要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备课谈起。首先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是站在何种角度去设计教学的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各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但真正学生与教师的收获就很有限了。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而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则尤为重要。
如:《欢庆》这首诗写的是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整首诗内容浅显易懂,但极具内涵。如何解读这么短的一首小诗,让它变得饱满而富有意义,颇有难度。
我参与了一位老师备课的过程,目睹了她为把每一句话挖透而费尽心思,尤其是解读“蓝天放飞洁白的鸽子”这一句。对于“鸽子”的理解要到怎样的层面,很难把握。要体现它的自由、欢快,还是要体会到“和平鸽”这一层面?对于这点一直定不下来,结果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和平”这一层次,教学时就比较牵强,得不到学生的共鸣。重新定位之后,这一环节上得相当地成功,成了本课的一个亮点。另外,最初人们欢庆国庆的方式中有一张国庆大阅兵的,学生在看的时候没什么反应。考虑到这样的画面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后来换了几张贴近学生生活的,结果学生在看的时候非常兴奋,成了本课的又一个亮点。由此可见,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水平,再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演绎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多读
引导学生读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却得不到保证,其原因是教师“重讲轻读”,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因此,教师讲课时切忌一问一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初读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我认为学生亲自参与读这个时间不能省,不能缩。试想:如果连课文都读不通,怎么去谈感悟、积累内化呢?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拔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
一、扎实落实双基, 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 虽强调“综合”, 但“综合”和“活动”仅仅是手段, 其宗旨是在“综合”中拓宽视野、丰富文本, 在“活动”中感悟文本材料,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三维目标中“双基”是第一目标,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 必须要扎实落实双基, 凸显“语文味”。
如:在指导学生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 课的课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 许多老师往往侧重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把综合性学习变为表演课, 一堂堂综合课下来, 虽然热热闹闹, 一会儿讲故事, 一会儿说相声, 一会说广告词, 笑声不断, 掌声不停。可是, 这种流于形式、过于花哨的表演, 却忽视了学生发现、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体验, 使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失之偏颇, 使“语文味”荡然无存, “语文性”香消玉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学习的———
课前, 我先让学生收集大量的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笑话、广告词、相声等, 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积累下来, 并在旁边批注, 如: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并试着写一写、演一演。由于课前, 学生做了大量的积累、批注, 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因此在活动中能走进文本, 与读者对话, 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这样的实践活动, 既紧扣语文目标, 体现语文特点, 把诵读、积累、感悟和体验作为主旋律, 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双基”, 达到了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本色。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园地。教师应该大胆地超越教材, 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1.“原创型”。“原创型”设计, 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课文单元要求,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竞赛、表演、辩论、游戏等形式, 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和内容,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语文学习特色的设计。这样, 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等能力, 同时,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等。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安排, 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 开展一系列活动, 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再创型”。“再创型”设计, 基于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主题内容,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目标要求, 根据本地学习资源, 以及师生操作等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的增删, 设计出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语文新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安排, 但笔者认为并不局限于课文里的综合性学习, 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 我安排了一项写作任务:小木偶在拥有了人类的表情后, 接下来, 在它的身上, 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续编故事。学生的写作兴致较高, 效果也很好。于是, 我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习作组织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 “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都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又达到了“写、说、演”的训练, 从而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灵活性”。
三、多渠道拓宽资源, 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讲究与多学科课程整合,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教师要打破原有狭隘的学科界限, 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 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 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看新闻, 了解国际国内和身边的大事、小事, 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新闻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举办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这样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及时了解社会形势,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还能通过“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找一找街头的错别字, 甚至可以拿出自己过去的作业本, 把写错的字再重新订正一遍。学习了《儿童诗两首》后, 我让孩子们续写, 并发到班级博客上, 让全班学生自由点评等, 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孩子们的学习渠道, 以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广”度。
四、鼓励活动的多样性, 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趣”道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 兴趣被激发出来, 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要重视活动的多样性。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花明柳绿, 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 我抓住这个契机, 设计了主题为“歌颂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歌颂春天。有的孩子以照片的形式, 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情趣、春天的欢乐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有的孩子积累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词语;我班的陈学尧同学写了一首小诗以赞美春天;我们班的小歌手林山斓还用她美妙的歌声给同学们演唱了一首《《春天在哪里》。缤纷多姿的展示, 使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 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 丰富了“春”的语言, 体验了“春”的魅力, 陶冶了他们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这样多形式的展示, 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习作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前白源小学 黄丽
2月22日,是一个好日子。我被学校邀请去宜春八小观摩了语文素养大赛的总决赛。观摩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整节课在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2、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杨老师讲的《三顾茅庐》这课,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学效果很好。
3、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邓老师在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课时,学习中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层次非常清晰。
4、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
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5、亲切的评价。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6、今后的努力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参加业务学习,了解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教学观念。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 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语文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这体现在个关注学习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去探索所学知识,能主动地、有个性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本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将学习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三、学习后,我体会到在教学中注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的引导使很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活动中,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指导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活动,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与学生积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交流,既能达到知识水平的认知交流,又能达到情感价值方面的情感体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正确认识了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新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不受他人支配,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它主要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和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探究学习知识。它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在教学中,应准确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
一个好的教师不只在于他讲课讲得好, 更重要是在于他能够科学地确定因学生个人而异的学习等级和学习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 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能正确地运用它, 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 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不把学生看成往里装知识的容器, 而是当做共同进行智力活动的伙伴,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1. 教学应强化学生的参与互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激发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 针对大多数学生小时候就看过这个故事的实际, 采用了以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 描写能力差, 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 各组由一男生表演, 允许合理想象, 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 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 哪些地方演得好, 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培养了观察能力, 描写的手法得到了落实。个别学生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 牵着小狗, 还喂狗香肠, 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2. 教学应挖掘兴趣点, 与学生的身边事有机结合起来, 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如教《桂林山水》解释“无瑕翡翠”的“瑕”, 一个学生说“瑕就是斑点”。老师指自己身上洁白的衬衣说:“如此说来, 我今天就穿着一件无瑕的白衬衣, 这样说对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预习时查了字典的学生立即举手纠正。预习时没查字典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想了解个究竟。已知词义的经这一笑加深了印象, 跟着傻笑的听了正确的解答茅塞顿开, 今后再也不会用“无瑕”来修饰衬衣或其他除玉以外的任何物件了。
3. 教学中巧设疑问, 创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一段很有儿童情趣, 孩子们读到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于是, 设计问题可从这部分入手: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描写他的游泳本领?再如, 教《景阳冈》问:武松这位打虎英雄怕老虎吗?何以见得?请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探讨和争论的积极性。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以生动形象的课件激趣。
如教《秋天的雨》这一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教师通过Flash动画激趣导入, 带领大家进入到梦幻般的秋雨世界, 学生一开始便激起极大兴趣。教学过程中, PPT课件里大量的美丽图片, 如扇子般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地、鲜艳的花朵、香甜的水果与悠扬的背景音乐, 都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 让他们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秋雨。
5. 抓好朗读训练, 以读激趣。
古诗、新诗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规律,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我的自白书》, 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革命先烈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学生用冷笑的口气朗读:“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接着一气呵出:“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以无比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学生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仿佛一个个都成了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 不仅对课文百读不厌,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12
一、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
大班额的授课形式,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授课形式既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有局限的原因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满堂灌输的形式,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结果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诸方面的发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留守学生较多,单亲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克服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就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要扬长避短,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
因材施教或者分层教学,其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智力差异,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材施教,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满足于自己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的形式上,或者是小组互助学习或者是个别辅导学习,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效果方面,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他们体验最好的成功。因材施教的意义,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学生是主人,教师是配角。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因材施教淡化了授课的形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众所周知,学生在性格、心理、能力、爱好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异,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归类,将个性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类,将爱好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类,等等,总之要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不同的学习小组。
因材施教授课是一种形式,主要体现在它是把学生组织到一起,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提高。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有几点,如果是分组学习,那么各成员之间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就是说,学习好的要帮助学习差的,大家都能满足各自的学习要求。如果是没有分组,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完成适当的作业,不要搞统一的规定,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因材施教的最大可行性就在于能够给各个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平台,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在分层教学中,把知识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为共同学习搭建一个能满足各自学习需要的平台,以弥补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不足。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
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很大,就如人的十个指头有长短一样。我在教学中习惯把学生分成好、中、下三个组别,最后的一组就几个学生,数量不多,原则上尽量拔高分组,让他们的学习目标容易达到又不容易达到,这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前进。所以因材施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的最佳形式。
A组的学生,是成绩靠前的,大概占百分之四十,将那些学习忽高忽低的学生一定纳入进来,这是对他们的约束,否则这部分学生就有了侥幸心理,学习会一路下滑的;B组的学生,相对来说较为积极向上,学习不稳定,教师抓的严了就上进,抓的松了就后退,对教师的依赖相比较而言不大;C组的学生,则是一些学习能力不太理想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较大。针对不同学生,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研组的会上,教师一起讨论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的时候,在教案里就要突出知识的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先天智力因素,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尽可能做到让后进生即C组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让中等生即前文说的B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一下知识面;优等生就是A组学生,就要全面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了。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A组学生采取“放”的形式,上课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自习,然后抽测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决定哪些需要讲,哪些需要提示,哪些不需要教师讲解了。对B组和C组的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即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的训练。对C组学生则要求放低,浅讲多练,多检查多讲解,直到他们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止。
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形式之一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常见的方法是组长各司其职,定时检查组内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反馈来的信息教师要及时处理,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否则过不了几天学生就投机取巧不好好学习了。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是我们的广大教师还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办法来,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一堂漂亮的因材施教的课堂。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差异问题,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习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07-21
暑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06-23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07-08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学习心得10-09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07-03
“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小学语文)11-07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小学语文语感素材学习的教学方法07-12
小学语文学课标、通教材学习心得体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