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标本艺术的源流较早,民间艺术标本制作工艺、传统造景与制作工艺特点鲜明。一方面,我们要对传统民间标本艺术工艺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对民间传统标本艺术工艺作坊的运作、发展传承及步入产业化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作者简介:陈晓敏(1976- ),女,汉,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摘 要:色彩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诉之于受众的视知觉,同时还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中国的民间美术,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色彩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
关键词:色彩;民间美术;象征;视觉审美;艺术创作;观念
文献标识码:A
Color Ideas in Chinese Folk Fine Arts
CHEN Xiao-min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国内的理论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的研究,谢朝在《中国民间美术之色彩审美特征研究》一文中,从美学价值、美学特征、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等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特征,总结出观念性、符号化、程式化、装饰性等四个特点;袁凤梅在《论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一文中指出,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从不违背色彩文化内涵,在设色上讲究视觉意匠,重视色彩的视觉效果,整体色调表现为鲜艳、响亮、明快、热烈,本文作者在文中就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尹国有的《论民间美术色彩观念》一文认为,具有母体意义的民间美术,承载着古代文化哲理、民风、民俗,充满先人智慧,作者在本文中将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理论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摸索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理论本身的规律与观念;而在冯东、陈俐燕、李丹所著的《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一文中,三位作者认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有装饰、象征等多重功能,民间美术色彩选择既不是纯客观视觉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
通过综述可以看出,国内理论研究界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的研究大多数都聚焦于对其文化历史内涵和宗教伦理根源的分析,而缺少对其视觉审美层面的详尽分析。然而,美术毕竟是首先诉诸视知觉的艺术形式,如果仅仅从观念层次上对其进行分析,难免有失偏颇,也难以全面勾勒其本质。
本文并没有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大而全面的系统分析,而是仅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设置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方面的分析、研究和举例,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最基本的两大特征进行探索,得出结论,即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是一个平衡的两面体:它一方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及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色彩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
一、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
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现象,与中国民间文化观念关联十分紧密。色彩常常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在此过程中,其内在性质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斗转星移、四时交更、日月晨昏、天地互映,这一切现象将自然界妆扮得五彩斑斓。中国先民对大自然展现出来的色彩予以诸多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诸如“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参见刘熙《释名》(卷四),台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4页。人们从自然万象中获得了五种基本的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
可见,在中国古人眼中,色彩已经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色彩已经转换成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式,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并通过对物象的视觉认识转换成一种对内视心象的文化反思。
色彩的这种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与人们的认知方式相联系,并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建筑营造观念。
以服饰的色彩区别尊卑贵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例如,唐太宗时规定,除了皇帝可以着黄色衣,“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并且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衣,五品以上官员着红色衣,六品、七品着绿色,八品、九品着青色服。
明朝嘉靖年间改建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时,工匠将屋顶设计成镏金宝顶三层檐攒式样,上檐以蓝色琉璃瓦覆盖,中层黄色,下层绿色,各自象征天、皇帝、臣民;清乾隆年间又将三层屋檐全部改成蓝色琉璃瓦,其色彩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祈年殿建造之目的即意在祈求五谷丰登,因而要强调蓝色以象征高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色彩传统的象征性、寓意性是传统民间美术创作首先要遵循并依据的标准,传统的色彩观念作为一种富有特殊涵义的认知图式影响了民间的审美创造,从而导致了民间美术的设色不是纯视觉的,而是主观唯我的、理性积极参与的,这种色彩的主观性归根结底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宗法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交融互渗,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和稳定。
一般情况下,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除了对应该加以遵循的色彩有所依据以外,大部分还是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合目的的功利意义为主。
在民间,色彩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相关联并被加以比附,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是神圣的、合目的性的、善的,从而也是美的。对于这些意义,中国民众常常朴素地概括为“吉利”、“祥瑞”、“如意”等等。而这些象征性指代所包含的神圣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招财纳福、驱邪禳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功利意愿交织重叠。也就是说,老百姓常常依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
中国民间年画的设色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年画色彩普遍艳丽浓烈、丰富鲜明,既追求红火热烈、喜形于色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之外,更受到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民俗观念的影响。年画这一特殊的画种受张贴时间、装饰环境、衬托气氛等功用的制约,必定会形成以喜庆红火、热烈明快为主要品质的设色风格,其中蕴含了人丁兴旺、日子红火等象征寓意。那些用色沉闷压抑、疲乏无力的年画必然深为民众所鄙弃。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在民间美术创造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民间美术的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当然,在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一些富有政治功能、宗教功能、伦理功能的“正色”的象征意义一般而言是必须加以遵循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色彩观念秩序在民间美术色彩的设置中也是不得逾越的。
可以说,红火热烈的色彩是中国民间美术设计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五色观念、色彩的哲学意识、宗教观念、伦理思想、宗法意识又对中国民间美术不时地加以约定。
二、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作用
色彩作为一种视知觉的对象,总要符合人类的视觉心理因素。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用色又讲究视觉意匠,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也就是说,中国民间美术的用色从大的方面不违背色彩的文化意蕴,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性,同时又讲求色彩的视觉美感效果,色彩整体效果轻松、明快、鲜艳、热烈。
色彩表现情感,是无需置疑的事实,而色彩的情感体验是靠联想得来的。以红色为例,红色能够带给人以热烈、振奋、红火、热闹的心理体验,它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同时还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
在中国,无论是新婚寿宴还是喜庆节日,红色都是布置现场的主色调。在这里,色彩的选择并不仅关乎其象征意义,更关乎人们由色相产生的联想和心理情感,红色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生动而活跃,从而使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这也正是色彩带给人们的视觉影响和心理反应。
民间美术用色的视觉美感创造也是以对比、谐调为原则的。上述用色观念的依据是人对色彩相貌的审视而产生的联想和心理感受。而色彩的对比与谐调是建立在色彩的搭配与衬托的基础上的,它最能反映出色彩在民间的组合搭配及其产生的视觉美感。
“要想精,加点青”。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妇女或书生多以软色描绘,使人物娟秀、清丽,然而因为缺乏硬色,没有对比,使色调软弱无力,人物也不传神,而且软色的特点也不能充分显示。为了生动、提神,民间画家们往往在人物的底衿、领口或袖口等无伤大局的部位加少许墨色,从而与娇嫩的粉面产生对比,同时也展示了人物形象生动的精神面貌。
这正是色彩的明暗对比产生的视觉效果。明暗对比得当可使画面生动,人的心情爽朗。用民间艺人的话说:“有的画好比一只船,不装点重的东西容易翻。”吴彤章《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还有一位农民画艺人曾经说过:“一幅画面好比造一间屋子,总要开几扇天窗,否则就感觉发闷。”王朝闻《总要选最“趣”的画》,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所以民间画家在用重颜色的时候,往往在画面中处理几块白色,或是用几块亮的颜色,形成明暗对比。
低沉的色调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它也是人类审美多样性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在民间美术中,这种消极的审美表现是很少见的,民间艺术家更愿意从正面来表述这种心理情感,即使必须要表现死亡、灾难等情景,他们仍然不使画面上出现悲凉的气氛,而是积极地从正面加以吉祥、象征性的阐释。
中国民间美术设色讲究色彩明度的对比,更讲究色相、色彩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
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为民众所喜爱,同时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形式。“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红搭绿,一块玉”、“红间黄,喜煞娘”等流传于民间美术界的口诀,都表明了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能够强烈地讨人欢喜,使人心情愉悦。
民间美术的设色在民间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引导下,追求整体色调的红火热闹,但民间美术在注重色彩丰富的前提下,又十分讲求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面积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冷暖色相的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同样用意独到。当然,这些丰富的色彩并非是在写生或遵循物理光源色的基础上使用的,民间美术家的设色是经验性的,也是主观唯我的。
有位农民画家在冬天玩雪时感觉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他便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描绘了自然界雪景的冷灰色调,可画出来是冷冰冰的,完全没有心中热乎的味道,“后来我把雪改成朱红色,那种热烈欢快的气氛出来了,这才像我要表达的生活。”吴彤章《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页。红红火火的色彩特征是民间美术设色的主要品质,当然这种红火不一定是用色的红与黄之类的暖色,主要是指其色彩的风格和用色心理,这种红火也就是强调色彩的对比,显示色彩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中国民间美术崇尚形式鲜明的对比性,正体现了人们对色彩对比有着良好的视觉审美感受。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图个吉利”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使然,吉利是合目的的,是善的,从而也是美的,也导致了色彩的主观性;而“红红绿绿”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应,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
从大量的民间设色口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民众对红火热闹、喜悦吉祥的色彩观念的崇尚,同时又不乏有对比中统一,统一中求对比的视觉美感体验。虽然民间美术中也有素雅委婉、深沉清淡的设色规范,但这类用色大都是一些特殊的题材或形象,更多地具有色彩观念的象征意义、寓意效果。这类用色并非是完全从民众的视觉好恶和视觉形式美感出发,而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另一种写照。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民众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
可以这样说,色彩在中国的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之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责任编辑:高笑云)
作者:陈晓敏
摘要:中国美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民间美术形式富含深意,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发展、发扬、应用。
关键词:民间美术;代表;发展
一、中国的民间美术的特点
作品制作用材有大多普遍。如布料、针线、泥土、木、纸、笔等但却对制作技巧和思维构思有独到的要求。作品展现着匠人独到夸张的想象以及作者淳朴清新的思想状态。中国的民间美术以民间神情、吉祥寓意表达着积极乐观;包含浪漫主义色彩;有感情、有文化、有思想。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中国的民间美术的种类具不可胜举的多样化特点,既可实用又有可以用于收藏,欣赏。可以应用于道具、玩具、家居装饰、烹饪器皿等日常生活和工作,表演。
三、中国民间美术的代表
1.年画。年画:相传年画开始于中国古代的“门神画”,具有神情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到清间才正式应用于新年,后人统称称为“年画”。年画颜色明亮,寓意丰富,深受民间喜爱。
2.剪纸。剪纸:剪纸由于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刻刀和剪刀,因作品由两种工具是由其中一個创作出来的。所以它的代词为刻画、窗花。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形式,因工具简单、普遍,创作材料低廉,实物样式生动,具有直观性而广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及应用。
3.刺绣。刺绣:提起刺绣大家一定不陌生,具体是以绣针穿彩线,按照先前设计好的图稿纹饰进行行针绘线。绣品大多数应用于生活,“四大名绣”的声誉如雷贯耳。刺绣是中国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应用于日常生活,它的存在与生活如影随形,还可用于家居陈设。
四、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
关于民间美术的艺术还有很多,现今当代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鄙陋的错误见解是片面且荒诞的。这种错误理解观念会使艺术活力受到损害,艺术传承受到限制。民间美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绝对不能割舍的艺术文明。我们要积极的找到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并且用镂刻不停的积极态度面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端正对民间美术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言而简之,不一定现代的就是好的,我们传统的工艺和匠者的精神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不一定国外文明就是好的,而属于我们传统民
的手艺就是默默无闻的。真正的艺术精髓正是源于生活,源于偶然的践行,源于民间。在发展艺术本源的同时不能割舍的是我们民族的智慧,中国的文明同样是国外借鉴学习的标榜,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结束语:中国民间美术有一股浓浓不散的中国情,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有一股涓涓流淌的温暖,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我想中国民间美术都会溶于中国艺术人的血脉,中国民间美术始终为世界艺术独树一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付馨莹 那海峰
摘 要: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标本艺术的源流较早,民间艺术标本制作工艺、传统造景与制作工艺特点鲜明。一方面,我们要对传统民间标本艺术工艺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对民间传统标本艺术工艺作坊的运作、发展传承及步入产业化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标本艺术;制作工艺;传承研究
1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源流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与社会生产发达。当人类开始捕获到野兽作为食物时,他们发现兽皮不仅可以用来遮衣蔽体、挡风御寒;还可以用于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皮张的技术得到改进,对动物皮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兽皮剥制加工者已成为当时部落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我国的艺术标本制作是从19世纪开始,从俄国传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匠们先把兽皮缝起来,再把毯子、棉花等填充物塞进去,现代标本制作术正是从这种填充式标本演化而来的。在制作技术上已有了很大进步。源于中国北方的标本刘家,与源于中国南方的标本唐家被称为中国标本制作传统技艺领域的两大世家,素有“南唐北刘”之誉。
2 国际标本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标本艺术最早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贵族阶级收藏艺术标本蔚然成风,促进了标本艺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收藏、兴建博物馆成为时尚。近50年来,欧美诸国,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改进和发展,标本艺术制作技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化、艺术化、规范化的转型,保养维护也变得简便。标本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产业,从博物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目前,标本艺术最成规模的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其他各国,虽规模上不及,但技术上并没有太大差距。美国是当前标本制作产业化、规模化、艺术化最完善的国家。美国世界标本大赛(The 2007 World Taxidermy Championships),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十五届,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艺术标本赛事,也是全世界标本制作者交流的平台。2007年4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北京标本艺术家肖方领衔制作的“兔·和谐”作品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比赛,就荣获了三等奖。此次作品在遵守世界标本大赛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使作品更具中国特色,在整个展会上独树一帜。用大会评委的话说:给欧美一统的标本界吹来了一股中国风。虽然我国的作品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以中国深厚的艺术与标本艺术结合,假以时日相信很快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这次的参赛作品也全部采用了目前标本制作最流行的技术,在技术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同步。这无疑对推动艺术标本在中国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制作工艺
标本艺术是再现死亡动植物形象的一门工艺。标本(specimen)一词的英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运动着的皮张”,实际上就是利用工艺将死去动植物的皮毛、羽毛、根茎、枝干和骨骼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后,安放在骨骼与身体模型上面,重塑它们活着时的形态,既让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能永久保存。现代艺术标本制作术是一门将艺术、木雕、石雕、根艺、化工和模具铸造等不同学科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精微工艺。主要以自然的动植物(包括动物、鸟类、石材、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动物、植物、器物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作品。标本艺术制作工艺与程序主要包括:选材、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打蜡、着色、上漆、造景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工具与材料除了解剖刀、剪刀、刮刀、镊子、电钻、钢锯、注射器等基本常用的工具外,还需要准备规格各异的铜丝、白胶水、地板蜡、硅胶、橡皮手套、标本台板和大小不等的玻璃缸、量筒、玻璃棒、烧杯等。[2]工艺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既要有手艺的技巧,又要有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作品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产生一件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优秀标本艺术作品。
4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我国标本艺术的发展状况与今后的传承总体情况不乐观、不理想,大背景在于整体环境的恶化、动植物资源的减少、法律法规的制约、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人们审美心理的改变,以及现代市场经济颠覆性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今天标本艺术所面临的严酷的现实问题。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承传无序,自生自灭,民间绝活将面临失传;从整体上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与保护仍属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于艺术标本领域,无论是政府资金支持投入还是管理政策帮扶措施都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各级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没有开展普查工作。有的区县由于不重视,“非遗”申报成为空缺。第二,专业人才匮乏,队伍不专。各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缺乏专业人才和骨干。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应急上岗。他们对业务不熟,更谈不上专。第三,制度措施缺失,后继乏人。“绝活”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形式上更具有原发性、底层性、民众性和通俗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一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不愿学,学了以后也难以为生。二是艺术标本许多传统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已逐步遗失或失传,给抢救和传承带来了一定困难。第四,政府和行业协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困难。市县财政没有“非遗”保护工作经费预算,严重影响了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运作、发展及步入产业化的研究,[3]几乎是空白。在传统与现代交会点创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标本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承继其传统“文脉”,创新要务实。继承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选取、吸取现代养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民间艺术才能焕发青春。民间艺术是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的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工艺美術艺术标本的制作工艺与发展传承研究亟待加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是我们十分紧迫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作新.动物标本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J].书画艺术,2012.
[2] 何召锋.艺术标本在装饰设计中的造景研究与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 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何召锋(1971—),男,湖北荆州人,美术学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装饰设计。
作者:何召锋
摘 要: 民间美术是由淳朴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文化寓意深厚,美学观念淳朴。现代设计是在民间美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本文分析民间美术与设计的关系,浅析民间美术元素对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的积极作用,揭露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现代设计 造型方法 色彩运用 民族设计
一、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一)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基础
民间美术不同于宫廷美术、文人书画、贵族艺术、宗教美术,它是由普通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满足人们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实用性是它的第一特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是一切美术的基础。现代设计艺术是在民间美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在造型方式、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都深受民间美术的影响。
(二)工业生产催生了现代设计艺术
民间美术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现代设计则是在大工业生产下为满足大规模的商业需求迅速发展起来的。传统作坊生产的手工艺品、日用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大机器为主体的工业化产品便取代了手工艺品,这种产品归根结底是在民间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现代设计艺术离不开民间美术的滋养。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
现代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服务的,这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审美性有着必然联系。民间美术注重人性化的情感表达和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反映国泰民安、多子多福、平安吉祥为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现代设计虽一定程度上追求经济价值和商业利润,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习俗中,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和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二、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造型方法
民间美术与平面设计虽然像是不同的概念,但我们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不难发现相似和类同。民间美术的造型不受任何物象透视、比例、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具有独特的节奏、平衡和动态造型。现代设计同样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造型各有所依又各有不同,千姿百态,与民间美术极为相似。
1.象征造型法
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很多民间美术形式常采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美好追求与理想。如鲤鱼跃龙门象征好运吉祥;年画里“连年有余”,“喜上眉梢”把动植物形象与谐音的巧妙结合;松树、寿桃代表长寿,石榴、莲蓬、蟾蜍寓意多子多福等。
2.装饰变形法
民间美术中喜好的吉祥文化造就了特殊的吉祥图案,这种经过提炼的大众普遍接受的形式美与深层意念结合的图形,有着鲜明强烈的民族特征,在现代设计中运用起来十分灵活,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实用设计体系,同时是中国平面设计向外开拓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博大精深的吉祥文化内涵中汲取力量进行再创造,让很多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国民间刺绣、民间木雕中,盘长纹被广泛应用,有连绵不断、如意吉祥之意,中国联通选择采用经过变形的传统盘长纹作为企业LOGO,寓意公司与客户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以及企业发展绵长不断繁盛不衰之意,打上了大气有为的民族烙印。
(二)构图
在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中,受中国传统绘画无透视性的影响,构图不同于一般的平面设计构图。将点、线、面不同元素进行有目的的组合或拼合,最终形成一幅有层次感、结构合理、协调统一的作品。
1.常规满构图
满构图,首先从字面理解“满”,即为圆满、包罗万象之意,这种构图思想在剪纸、年画、织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求满求全是剪纸的重要构图方式。但在现代设计作为近现代商品经济应运而生的产物,在某些方面是不能直接融合的。如果直接照搬满构图就需要把主体内容表现出来后再加一些毫无用处的点缀,就显得满而凌乱。
2.均衡式构图
均衡是完全相反的艺术形式,是在中轴线两侧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但给人感觉是相等的分量,即"异形同量",表现动态的运动。均衡美是中国传统的范式,受中国传统阴阳哲学思想影响,从方方正正的汉字到古今建筑风格到人们的饮食起居无不遵循均衡美。
民间美术作品虽然由劳动人民创造,但艺术修养并不输文人雅士的作品。靳隶强先生以传统水墨元素设计的“生活遗产”招贴,以鲜艳的水墨莲花为主体,中轴线两侧均衡,其余大部分留白,再配以少许文字作诠释,没有过多繁复的语言及图像,简洁概括地告诫和呼吁我们保护环境,珍惜生活,将传统艺术的空灵之感与设计简洁的“现代感”完美融为一体。
3.多维度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是相对于二维平面构图而言的,利用图形的剪影借助静态的平面将图形概括出来。没有对各种细微光影的刻畫,也没有西方设计中常用的透视与淡化,往往都是从大的形状出发并加以夸张修饰的。像民间剪纸、皮影戏等都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多维的民间美术形式。现代设计作品中,运用概括图像的设计屡见不鲜,构图思维与民间美术极为相似。
(三)色彩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民间文化习俗相连,拓宽了现代设计的深层内涵,丰富了现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从民间美术中汲取的优秀设色原则和配色理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1.色彩的象征性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庆,逢年过节“红红绿绿,图个吉利”,我们看到的年画、剪纸、风筝等大多色彩缤纷、争奇斗艳。即使现在,到了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大街小巷的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祝福视频等都以喜庆的红色为主。
可口可乐公司用红色的可乐编成了一长串红火的鞭炮,表达节日的热闹喜庆,形象生动。这种纯度较高的色调,与民间美术热烈明快、艳丽活泼的艺术特点相同,这种色彩的使用完全沿用民间美术赋予颜色的象征性。
2.色彩的对比性
老百姓口中常言“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这些顺口溜恰好反映了现代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对比性原则。同样色彩对比强烈的现代设计更能在茫茫大海中脱颖而出,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OminoBinaco洗衣液广告设计中运用白和红两种明显的对比,突出产品的去污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3.色彩的装饰性
民间美术要求色彩丰富的同时又讲究色彩的面积、色调搭配,具有装饰性特征,使画面强烈而又简洁明快。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这一技巧在杂志招贴中尤为重要。现代杂志多画页,印刷精美,排版突出,杂志因为兼具文字性书刊和广告载体的功能,在文字与图片的排版时为保持画面的美感都会用一些小的色块作底衬,将要突出的内容标注出来,使广告主的产品诉求更能吸引消费者注意。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国民间美术逐步衰弱
1.传统社会基础的变革
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人们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方方面面随处可见民间手工艺品的踪迹。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与接收的方式丰富多样,传统居住环境、民俗生活、文化信仰的改变,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俗仪式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冲击,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感觉逐渐淡化。农业文明退出历史舞台,是民间美术衰弱的根本原因。
2.传统民间艺术市场的萎缩
现代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美价廉的机器产品充斥市场,传统手工艺品如木板年画、织染等制作工艺复杂,全靠手工,耗时长,产出少,成本高。现代艺术品占领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市场,民间艺术市场受众面缩小,利益空间变得狭小,对民间美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3.传统技艺的失传
随着民间艺术社会基础的变革和民间艺术市场的萎缩,民间手工艺人急剧流失,加上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导致部分传统艺术的传承后继无人,部分民间艺术的制作技巧逐渐失传,表现形式逐渐减少,制作工艺的质量下降。
(二)现代设计民族特色的流失
1.盲目追求国际化设计理念
我国现代设计发展较晚,在设计理念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曾一度盲目跟随西方设计思维的脚步,设计手段单一,“拿来主义”泛滥,片面追求所谓的国际化设计理念,与国际接轨的同时逐渐失去民族文化内涵、失去民族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美术正是打开本土化民族设计大门的关键。
2.对现代设计工具的依赖
现代设计在技术方面,创新成为第一要素。科技创新、材料创新、理念创新等极大地拓宽了现代设计的艺术形式和创意方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过多地使用或强调它的创新性,丢失了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这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设计艺术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才能历久弥新。
3.传统民间美术教育缺失
我国台湾地区设计界先驱梁笃敬先生在多年前就提出民族设计的理念,发展民族设计是宣扬本土化文化,使“中国化”站起来的重要立足点。民间美术正是打开本土化民族设计大门的关键。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设计价值还未被发掘,魅力只被少数美术工作者所认知,大部分设计者没有意识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重要性。我们的设计艺术只有立足本土、依托民族特色才能继续发展,才能在国际设计舞台上找到正确的位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中国民间美术对发展现代设计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民间美术最重要的特征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由于民间艺人锲而不舍、勤勤恳恳、代代相传,才把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寓意和独特内涵。民间美术纯真朴拙的风采向人们传递了中国人与世界和谐沟通的世界观,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正是现代设计的大势所趋。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能更新现代中国广告设计的理念,充实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彰显现代中国设计的文化性、社会性质。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可以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二)提高大众文化审美水平
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一些设计师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对乡土浓郁的民间美术不屑一顾,视为落后与保守。为了让更多从事设计的精英分子参与到对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已经将美术欣赏、艺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划归为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大力推行面向全民的众多优质电视和网络节目,带动相关热点和一系列线下展览活动,掀起一阵阵寻根热潮。
希望通过对各种各样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年轻人对传统民间美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能更清楚地认识传统设计元素宝贵的设计价值和深远意义,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赋予我国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形式与意义。
(三)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设计
国际流行元素涌入,现代设计已几乎触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中国特色”的设计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却难以确立应有的地位。民间美术是一个国家民风、民俗、民情的表现,具有最旺盛的民族创作原动力。民间美术特有的符号系统和图象表现可以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生機,丰富内涵和扩大影响范围。
现代设计师应注重从民间美术中发掘创作灵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保持民族个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设计,使民族化的现代设计与世界接轨,将民族品牌推出国门,开拓现代设计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俊晓.民间美术与现代广告设计交融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4]运晓凝.中国民间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可借鉴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5]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作者:贾盛兰 石璇 赵晨阳
摘要:随着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显露出各种问题,现有的机械化教学手段也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针对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民间艺术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与艺术价值,探讨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教育 积极影响
我国的民间美术灿烂多彩,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相互交融,比如民间文化中的脸谱艺术、皮影戏艺术、剪纸艺术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构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为目的,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合理融入民间美术,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美术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共存。民间美术往往是用来满足人们对颜色、形式的追求,同时也能够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环境,因此民间美术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审美性。其中,实用性是民间美术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性则是在实用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过来的,反映物质贫乏年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2.象征与抽象概括互动。象征是人们将实物赋予某种意义与内涵,使人们一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到相似或者相近的抽象含义,从而使实物附加了人类的意愿与想象力。在民间美术中,将美术作品赋予象征意义是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且民间美术经常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愿望联系起来,赋予美术作品吉祥、纳福、喜庆等意义。如民间剪纸通常被象征为吉祥、纳福的涵义。
3.区域与工艺创造。民间美术形式受区域特征影响,其中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性,因而赋予区域民间美术鲜明的个性特征。底层劳动人民将艺术创作看成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他们的生产习俗,也体现他们的美学观点。这种地理与工艺创造的差异,是我国多样艺术形式构成的基础。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样式,其独有的意识形态是显而易见的,具有精神启发性。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传说,都可以在民间美术中反映出来,如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武松打虎等,将这些民间传说赋予到民间美术创作中,可以将劳动人民的爱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其独有的审美情趣,比如对线条、造型、色彩、材质等的追求就有别于其他的民族与国家。此外,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往往有其独有的象征意义,比如剪纸中的十二生肖,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如果将民间美术融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从而使学生逐渐创造出迎合本土人民审美的美学作品。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活动的代表,逐渐赋予美术作品独特的民俗内涵与审美意识,而在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某种事物来概括某一类含义,此时,学生就可以借助民间美术中赋予了深刻内涵与象征意义的事物,使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才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充分吸收民间美术的优秀品质,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民间美术往往有其独有的美学价值,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与基本特征。将民间美术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主要是借助民间美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潜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实践的支撑,动作是思维的外化表现,美术创作中,思维与动手是紧密相连的,以思维来规划动手顺序,可以使作品真正表达创作者的思维内容。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主要是借用民间美术的创作形式,赋予学生一些基础的工具与材料,让学生亲身去试验,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手脑并用,通过想象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其观察、思维、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
总之,将民间美术融入到当代美术教育中,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并且还能借此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全面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亮生.传统民间美术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12).
[2]全香春.当代文化情境下民间美术对油画创作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07).
[3]毛翔.浅谈民间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
[4]李琳.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对当代油画色彩语言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4(09).
(作者简介:张成良,男,硕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影视特效、影视栏目包装)(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张成良
推荐阅读: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案07-27
中国民间传说09-26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10-28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10-11
中国民间借贷法律政策06-17
走进民间美术10-15
教案:民间美术——年画10-07
美术教案-民间纹样06-19
论民间美术的创作心态09-27
民间借贷利息问题的思考论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