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11篇)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篇1

乐天龙用力地攀过了一块巨岩石,站在山崖之上,两眼贪婪地看着这个隐蔽的山洞,嘴里喃喃地道:“找到了……”那受了剑伤扎着麻纱的左臂好像不太痛了。乐天龙右手抽出腰间钢刀,削去遮蔽着山洞的藤蔓,眼前露出了一个山洞。乐天龙将钢刀交到左手,然后从怀中取出了一片羊皮笺看了又看,脸上浮现出坚定的神色。

山洞很浅。乐天龙很快便走到了山洞尽头。漆黑中,乐天龙用手摸到了一道铁门,却没有上锁,乐天龙用力一推。铁门便开了,里面竟然是一个足可容纳百人的大洞,洞底很高,四面也很宽敞,而且上面有几个小洞,日光从小洞直射进来,照得里面光可视物。显然这是经过人工细心设计的。

“嗖嗖嗖”三声,三柄飞刀从通道飞快射出,直逼乐天龙的面门。乐天龙虽然心中一凛,却立即停步使出一招“铁板桥”,飞刀才从他的面部一一擦过,打在洞壁上。接着,两个身影飞进洞来,其中一个魁梧老者提腿便往乐天龙的面上踏去,乐天龙仍是一个“铁板桥”,又躲开了老者的突然袭击。乐天龙翻身正想站定,另一个同行的老者亦冲上前来,乐天龙提出钢刀,准备另一番厮杀。可是那个魁梧老者忽然道:“你知道为什么你从洛阳抢到藏宝图西来祁连山,一路上不断遭到群雄追杀,却在出了嘉峪关以后,所有追踪你的人忽然都不见了吗?”

乐天龙的确曾经感到奇怪,但他总是以为是自己躲藏得好而已。

那个魁梧老者继续道:“从嘉峪关到五门峡短短的二百余里路,黑马寨、天池双怪、陵川剑侠、笑佛天玄和尚和洛阳七剑,一共是五起三十二人,都被我们截下了。”

乐天龙无话可说,因为那老者说的人都曾经追杀过他。那个魁梧老者诡异地笑了笑道:“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帮你去杀那些人吗?”不等乐天龙回答,他已先说了出来:“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能通过你来找到这个宝藏。”

乐天龙冷冷地道:“也好,让我先找出埋下的金银珠宝,然后你们可以顺手牵羊地抢走……”

那两个老者同时哈哈大笑,“嗯,差点忘了告诉你,老夫复姓令狐,单名一个正字。”

乐天龙脸色一变,看着另一个老者道:“你姓罗还是姓朱?”

身后传来了冷冷的声音:“老夫是罗四海,咱们正是‘祁连三鹫’!”

乐天龙大吃一惊,正想向侧跃开时已是慢了一步,只觉背心一阵剧痛,一柄长剑已从他的背心刺入,直透胸口穿了出来。

不知从何处又窜出一位老者,冷冷地道:“老夫朱侠。”

令狐正环顾四面洞壁,摸索了好一会儿仍没发现什么。罗四海也试着敲打地面,地下却是坚硬的岩石。令狐正看了洞壁上插着的三柄飞刀,两道眼眉微微皱起,向罗四海和朱侠道:“老二、老三,你们搜一搜姓乐小子的身,取出那张藏宝图再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蛛丝马迹。”

两人应了一声便走到乐天龙身旁蹲下来,朱侠取出了那张藏宝图看了又看,再交给了罗四海,罗四海也看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看出什么。两人正想将那张藏宝图交给令狐正,却听得“嗖嗖嗖嗖”四声破空之声,罗四海和朱侠哼也没哼一声便气绝身亡。

正当令狐正兴奋之极时,忽然一些江湖传说在脑际闪过:有十二人在山西寻得宝藏宝箱,却被宝箱射出的短箭杀光,结果宝箱内的金银珠宝让一个路过的小樵夫得了;四十多人在湖广交界寻得前朝末帝的宝藏,却被涂上的剧毒弄得相互啮咬,疯癫神丧,其他寻宝客只得将宝藏焚毁;还有很多宝藏机关的传说……

令狐正看着那个铁箱想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应该小心点,免得辛苦了一场却要命丧荒山。令狐正退了几步,扬手使劲向铁箱射出了三柄飞刀,“叮叮叮”三响,飞刀射在铁箱的盖子上,铁箱盖子“吱”地一声被飞刀的劲力揭起了,令狐正也乘机倒退出去,侧身躲在破墙之后,竟不敢抬头张望。过了好一会儿,洞内并没有什么异样声响,令狐正才一步步地走近铁箱。

铁箱似乎没有机关!

令狐正并没有放松戒备,却见箱中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只很精致的木盒子,令狐正微有失望,心里想道:“一定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于是便用飞刀轻轻地挑起了小木盒的盖子,盒子里只有一张羊皮笺。

令狐正喃喃地道:“难道是另一张藏宝图?”

令狐正用飞刀轻轻挑起那张羊皮笺,走到大洞的光亮处细细阅读,却是愈看愈怒,脸色大变,到后来忍不住大吼一声将羊皮笺掷于地上,在狂笑声中冲出山洞,走得不知所踪。

原来羊皮笺上是这样写着:

贤兄:

你我各藏一物并相约比试寻宝之戏,若你先得此笺则小弟甘拜下风,请携此笺到洛阳小弟之居处来,以共同享用美味酒宴。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篇2

田螺姑娘的故事是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之一。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其归纳为“田螺姑娘”, 概述为:

仙侣是男主角蓄养在水池里的田螺, 或其他甲壳类的生物、或水生动物变的。她出水后变成人形, 为他做饭理家等, 被发现了捉住, 通常当她的儿子因为有一个“田螺母亲”而受其他男孩奚落时, 她便离开, 不再回来。

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将这类故事归纳为“田螺娘”, 将此类故事拆分为以下情节。

(1) 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 他把她带回了家。

(2) 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 她又做饭, 又打扫屋子。

(3) 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 上前拥抱她, 娶她为妻。

(4) 过了若干时间, 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 便离家而去。

从以上对于螺女型故事的概述中, 可以略见其中的异同点。

同:田螺变化成美丽的少女, 为男子做饭、打扫屋子。被发现后与男子成亲, 后离开。

异:离开原因不同。

(1) 孩子因母亲是田螺姑娘被奚落而离开。

(2) 田螺姑娘找到被藏匿的田螺后离开。

结合各地流传的田螺姑娘 (有的地方也叫“田螺娘子”) 故事, 笔者发现, 在两系统所涵盖的相同点中, 还有可以补充的情节, 那就是男子的身份问题。男子都以无父无母的孤儿, 耕田或打渔的单身汉形象出现在故事中。在有些情节较为详细的故事中, 田螺姑娘留下来与男子成亲的原因或是“哀君鳏独”或是“可怜你孤孤零零, 给你做个帮手吧”等。

这样的故事情节迎合了大众普遍的情感愿望。在农村, 有许多未娶妻的年轻男子或是多年未能找到好媳妇的单身汉, 他们听到这样的故事, 就如同把埋藏在他们心底的秘密、他们的情感欲求释放出来一样。故事中的男子仿佛就是自己, 能够娶到田螺姑娘这样美丽勤劳的姑娘仿佛预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在无形中就给人们的未来带来了某种寄托和希望。

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 螺女型民间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 可能源于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白日梦情结。听故事的过程就是做白日梦的过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总结过做白日梦人的特征, 他说道:

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 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每一个幻象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1]。

由此可见, 一个人白日梦的满足过程, 也是这个人困惑的解脱过程和愿望的实现过程。人们之所以会做白日梦, 很大程度上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因为无法表达, 只能将自己的愿望盘旋于头脑中, 通过不断地幻想在虚幻中实现。但当这个白日梦的秘密被公开的讲出来, 并且不是由做白日梦的人讲出时, 他不但不再担心别人知道他的秘密, 反而庆幸自己的苦恼、期待原来普遍地存在着。他也就更不会产生厌恶或羞耻的感觉, 反而对这个故事更感兴趣, 更想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结局。由此, 听故事的人通过与自己有相似身份的主人公在故事中的经历和结局为自己的白日梦找到一个实现的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的民间故事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休闲娱乐, 反倒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生独白, 起到了为平凡小人物代言的效果。

再来看两系统中体现的不同点, 两大系统所归纳总结出的两种离开原因在各地的民间故事中都有所表现, 田螺姑娘以第一种原因离开的故事更为常见。例如,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所收录的《田螺姑娘》中, 小伙子和田螺姑娘结婚多年后, 孩子想外婆, 父亲说了声:“你娘是田螺精, 哪来的外婆?”, 田螺姑娘因忍受不了这样的歧视便愤然离开了。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所收录的《田螺娘子》中, 男子与田螺娘子结婚生子后, 男子生气时骂孩子是“没用的田螺仔”, 田螺娘子知道后找出田螺壳便离开了。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 勤劳美丽的田螺姑娘在同人类结合之后, 渴求得到丈夫和世人的尊重, 对平等的期望和要求在她们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且, 大部分的故事最后一句都以“再也找不到贤惠、美丽的田螺姑娘”收尾, 由此可见, 对于田螺姑娘的离开, 民间表现出了后悔惋惜的普遍情感, 也由此警戒天下男子要珍惜身边贤良淑德的妻子。

在田螺姑娘以第二种原因离开的故事中, 变身后被窥视往往是构成离开的真正动因和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田螺姑娘的身份一旦被识破就会离开。

在笔者看来, 田螺姑娘的离开结局体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冲撞。幻想来源于人们对于未满足、未能实现的事物的追求和希冀, 大多数的农民生活艰苦, 白天在外辛勤劳作, 固然希望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为自己料理起居生活。田螺姑娘是勤劳美丽的化身, 也是普天下男子所憧憬的贤妻形象。可以这样说, 螺女型故事便是民众所创造出来的幻想。然而, 幻想终归只是非现实的虚构, 田螺姑娘是仙女, 非人类, 她与凡人的结合只能出现在幻想的世界中, 不符合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因此一旦被发现, 就要为维护现实的法则而对出现的现象加以解释和处理。螺女的离开代表了幻想的终结和消失, 一切都应回归于现实。这类螺女型故事因田螺姑娘的离开铺染上浓浓的悲剧色彩。

以上这些螺女型故事均以离开为结局, 可以归纳为“离开式”螺女型故事。除此之外,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类“团圆式”螺女型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朝鲜族故事家金德顺老人讲述的《田螺姑娘》。

金德顺老人所讲述的螺女型故事, 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三段式”结构与“出难题”情节。“三段式”的情节序列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故事中国王贪恋美色, 想霸占农夫的妻子田螺姑娘, 给农夫出难题。从下围棋到比拼赛马再到比武打仗, 国王与农夫三个回合的较量, 一次比一次艰险激烈,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使得故事情节变得曲折复杂。通过国王反复的刁难和设险, 农夫的勇敢和坚守、田螺姑娘的机智和聪敏在反复的情节中得到彰显, 人物形象的褒贬倾向变得更加鲜明, 为故事渲染了不可抹去的抒情色彩。

“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结构手段, 它的出现带有结构类型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民间故事篇幅短小, 难以展现宏大的场面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多是平凡的小人物, 性格单一, 一出场即刻定型, 不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何变化, 属于福特斯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形人物。因此, 只能要求民间故事在情节上出其不意, 一波三则, 通过回环往复的叙述,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只有这样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与之前的“离开式”螺女型故事相比, “团圆式”螺女型故事在结局的表现上更赋人情味, 符合民众的审美预期, 就像之前提到的人们的白日梦情结一样, 如果田螺姑娘在婚后离开了男子, 不仅是情节上的悲剧性, 也会在听故事人的心里留下悲伤和遗憾。同时, “团圆式”螺女型故事更增强这类故事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田螺姑娘是美与善的化身, 娶到这样的妻子并且能够与她白头到老, 体现了民众的心里愿望积淀而成的情结心理。与其令幻想破灭, 倒不如将美丽的梦幻化成现实, 使民众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慰藉。由此, 可以推测, “团圆式”螺女型是对“离开式”螺女型故事的发展和补充, 也可以将其看做是民间力量的推动使然。

然而, 不论是哪种结局的螺女型故事, 其实都是民众智慧, 民间情感的一种反应。不同的异文故事, 不同的情节结局, 都是螺女型民间故事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一系列的螺女型故事为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乐趣和无限遐想的同时, 时刻地发挥着心灵治愈和心理疏导的辅助功能。

摘要:螺女型民间故事是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 本文拟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成因和结局两个方面对该类型故事加以分析。“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故事常见的结构类型, 在一些叙述详细的螺女型故事中, “三段式”不仅可以丰富故事情节, 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增强故事褒贬色彩, 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 这样的结构安排, 带有民间故事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螺女型故事,白日梦,三段式

参考文献

[1]摘自《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著, 北京出版社, 2010

[2]《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 郑土有, 《民俗研究》, 2004年04期

[1]《民间文学引论》, 万建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福建卷、浙江卷、四川卷、黑龙江卷) , 钟敬文主编, 中国ISBN中心,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3]《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艾伯哈德著, 王燕生、周祖生译, 商务印书馆, 1999

[4]《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 钟敬文著, 首都大学出版社, 1994

外国民间故事 篇3

一天,皮特对他的朋友说:“我的肘部很痛,我想看医生。”

他的朋友说:“你不要这样做。药店里有电脑医生可以诊断任何病情,而且还很快。简而言之,你采尿样,电脑会给你诊断出来的。而且电脑看病一次才10美元。”

皮特一想,反正他也不会失去什么,所以他在罐子里放了尿液样本前往该药店。找到电脑,他交出了尿样和10美元。

电脑开始出现一些噪音,各种灯开始闪动。经过短暂停顿,电脑打印机开始打印,内容如下:

1.您打网球累得肘部酸痛。

2.您的手臂要浸泡在温暖的水中,避免再做运动。

3.两个星期以后,您的病就会好!

那天晚上,皮特想电脑新技术怎么可以改变医学科学呢,他开始怀疑,他想愚弄这台电脑。

他决定做个尝试,他把粪样和一些自来水混在一起,从他的狗那里取来尿液,又把他妻子和女儿的尿液也混在一起。

他回到药店,来到计算机前,交出了样品和10美元。机器再次出现一些噪音,然后打印出了分析报告:

1.您的自来水真是太辛苦了。

2.您的爱犬已经得了牛皮癣。

3.让小狗洗澡,要用抗真菌的洗发水。

4.您的女儿食用可卡因。

5.她应该去康复中心做治疗。

6.您的妻子已经怀孕,双胞胎女孩儿。

7.如果您停止打网球,您的肘部会好得更快。

聪明的夫人

一个吝啬的丈夫对他的妻子说,如果我去世了,你要把我所有的钱和我一起埋在地下。他让她的妻子发誓一定会遵守他的意愿。

几年以后,他去世了。他的妻子把一个鞋盒放到棺材里,然后盖上盖子。

“你的这只鞋盒子里是什么?”她的一个朋友问。

“我丈夫活着的时候,让我发下誓言,让我把他所有的钱都和他一起埋葬,所以,我给他搜集了他的每一分钱。”

“钱是装在这只鞋盒子里面吗?”她的朋友惊讶地问。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 篇4

有一天清早,有一个人急急忙忙来买汤团,吕纯阳又问买给谁吃的呀?那人急火火地说:“我的老子吃么!”吕纯阳心想:难得碰到这个孝子,于是把有仙丹的三个汤团舀给他。

过了三天,鬹大清早来买汤团的人愁眉苦脸走到吕纯阳面前,有话想说又不好开口,吕纯阳就问:“有啥事啊?”那人说:“前天来买三个汤团,吃了下去既吃不下饭又不开口,已三天了,把人急煞了!”吕纯阳笑笑说:“你不是买给阿爸吃的么?”那人苦笑着说:“我那天是说气话,我儿子睡到半夜醒来哭着吵着要吃汤团,我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来买。我这讨气儿子,你看能想想啥办法?”吕纯阳叫他把孩子领来。不一会,孩子来了。汤团担就在河边上,吕纯阳在孩子颈上轻轻拍了三下,孩子吃下的三个汤团一下子吐到了河里。原来,如果一片孝心买给爷娘吃,吃了要成仙;不是给爷娘吃,吃了不消化,就要吐出来。

仙丹汤团吐到河里,河里恰恰有一条千年老白鱼精,它吞了仙丹变成了人,后来到湖州府当了府官。白鱼精当了府官,到了夏天也不洗浴,差人觉得奇怪:“天这样热,老爷为啥不要洗浴?”白鱼精说:“我洗浴有个怪脾气,你排满十大缸水,我才洗哩。”

差人遵照他的吩咐挑了十大缸水,说:“老爷,水已准备好了,请用吧。”白鱼精就在屋里把门关了洗浴。差人觉得奇怪,在在门缝里张望。他一看,吓一跳:这老爷衣裳一脱,变成一条银光闪闪的大白鱼。只见他在十只大缸的水面上窜来跳去。

差人心想,这是个妖怪,于是跑到江西龙虎山上请教张天师。

张天师赶到湖州和白鱼精斗法,一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狂风大雨。白鱼精斗不过张天师,现了原型,钻到河浜的泥潭里去。张天师以为白鱼精会闯祸,其实白鱼精当府官还是太太平平,五谷丰登,蚕花丰收。可张天师不放心,怕它打一个滚就要变水灾,因此封住他,不让它出来。白鱼精苦苦哀求:“天师,我啥辰光能出头?”张天师说:“今后我到湖州来你可以出头了。”可是张天师没有到湖州来,当时是骗白鱼精的,白鱼精因而没有出头之日。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状元榜下捉老婿

话说宋朝的时候,有个书生叫韩南,一生皓首穷经,却在京城大比中屡试不中,索性留在汴梁城中,在京师九门提督家中谋了私塾先生的差事,一边暂且安身,一边等待下一场春帏大比。

这一天,正好是宋真宗赵恒的生日,各路官员极尽所能,搜罗奇珍异宝,前来贺寿。作为据守京师重地的九门提督当然也不例外,他精心准备好礼品之后,就犯难了。按例规,礼品中应附上一封写着祝寿贺词的拜帖,可他是一个行武出身的粗人,只好把韩南请出来,捉刀代笔。

这韩南略一思忖,就从宋真宗御制诗中挑选了一首: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屋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行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韩南极尽谄媚之词,对宋真宗以文治国,不拘一格选拔英才进行歌功颂德,末尾还作一首打油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真宗一看到九门提督送来的拜帖非常高兴,立即召见他,并给予奖励。九门提督不敢隐瞒,就坦白说,这拜帖是家里的私塾先生韩南代作的,并将韩南屡试不中的情况也面呈了一遍。宋真宗听后,当即就吩咐九门提督,让韩南次年一定要参加会试。

第二年春季会试如期举行,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王旦,他听说此事后,韩南的卷子他看都没看,就将他选入了前三甲。真宗皇帝看到会试录取的名单时,龙颜大悦,说:“朕欣赏的人果真不错。”当即就钦点他为头名状元。第二天,就是礼部放榜的日子。一大早,韩南就忐忑不安地赶到礼部门口,榜前已经被众举子围得水泄不通,他挤都挤不进去。一位同乡的举子一看是他,连忙倒头就拜说:“恭喜状元公,贺喜状元公!韩兄真是不负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金榜题名天下知啊!”

众举子一听,哗的一下让开,韩南上前一看,自己的名字果然在榜首。他一下子目瞪口呆,喜极而泣。这时,从礼部走出一帮衙役,他们大喊一声:“新科状元韩南听令!”就上来三下五除二地脱去他的布衣,换上大红的状元袍,戴上双翅乌纱帽,系上大红花,扶他上马,敲起锣鼓家伙,打马游街。

正在他得意洋洋的时候,突然,从街旁冲出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上前就不由分说地把他拉下马,架着就跑。随行的礼部衙役一看,跟在他们身后喊:“你们干什么?这是新科状元!”家丁们头也不回地丢下一句话:“捉的就是新科状元!”

韩南也不知自己刚中了状元,又犯了啥法,吓得面无人色。没过多久,众家丁就将他架进了一个高门楼的府第。他抬头一看,这不是当朝宰相王旦的相府吗?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位高权重的相爷?正当他吓得大气也不敢出时,宰相王旦从后堂急步走了出来,连忙将他请进堂内,早就准备了一桌喜宴侍候。

韩南一见,受宠若惊地说:“宰辅大人有什么差遣,差人支使一声就行,何劳大人亲自动步相迎,真是罪过!罪过!”二人礼让了一番之后,就分宾主坐下,酒过三巡之后,王旦就问:“韩状元现在贵为天子门生,将来前程不可限量,不知家里可有妻室?父母是否安在?”

这位韩南父母早亡,本有家室,由于他一心攻读诗书,不事农桑,家里一贫如洗,原配已先他而去,连一个子嗣也没给他留下来。王旦听他如此这般一说,喜出望外,当即就向他提亲,愿意招他为婿,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韩南一听,真是喜不自禁,到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真的碰上了传说己久的“榜下捉婿”的好事儿。

原来,自宋太祖开国以来,重文抑武,大兴科考举仕,朝中的官员大多是青衫文人出身,素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说。这样一来,天下官绅富户,就把这些上了皇榜的书生,列为择婿的首选对象。更有急性子的人家,就在放榜这一天,当街把新及第的进士举人,半请半拉地捉进家门,央媒说合,玉成好事。老百姓笑称“榜下捉婿”!

王旦一见韩南答应了,就高兴地回到内室,和夫人商量起来。可这一商量不打紧,内室一下子闹翻了天。王旦膝下有五个女儿,都是待字闺中,她们一听父亲将状元郎捉回家中,都争先恐后地嚷嚷着要嫁给他。还是夫人在情急之下,想出了个馊主意,王旦一听,眼睛一亮,觉得权宜之下,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即就吩咐夫人火速安排。

没过一会儿,王旦从后面出来,将韩南请进后堂。韩南一看傻眼了,只见五位美貌小丫头,每人都从门里牵出一根红丝线,笑盈盈地站在那里。而宰相夫人却笑容满面地对他说:“韩状元,实话告诉你,我家有五个女儿,我也不知把谁嫁给你好,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所以我就让五个女儿各执一根红线,拉到门外,让你来选,你牵中哪根,我就把哪个女儿嫁给你。”

中国民间故事优选 篇5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篇二】中国民间故事优选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明代诗人沈周的詠栀子花已经把栀子花的清香、纯洁、娇态都形象的表达出来了。每年初夏,栀子花开满每家每户,人人喜爱至极。特别是女士更爱她,衣服上,发髻上都佩戴着她。一阵阵清香,清新怡人,沁人心脾。

说起来栀子花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栀子花本是天上百花园的一枝仙花,名号栀子花仙子,她看见人间只有一些小花小草,没有大点的鲜艳的花朵。于是她就下到人间,变成一棵栀子花树长在一处荒坡上。日晒雨淋,生长不旺,眼看花树渐渐枯萎了。离荒坡不远处,住着个单身穷汉子。他发现了这棵可怜的小花树,就把她移植到了家门口,给她浇水,施肥,悉心照料。花树很快就有了生机,顿时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叶色碧绿,油光水滑。初夏开满了洁白的花朵,芳香素雅,特别招人喜欢。穷汉早晚总要站在花树旁,为其寻虫除害,整枝打叶,将花树养护得更加壮美。

穷汉是个长工,每天早出晚归,这天他外出回家,一开门就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他很奇怪,他孤身一人,无亲无故,是谁帮助做的饭菜呢?以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他想弄个清楚明白,就多了一个心眼。

这天,他故意装着出门的样子,走了没几步就回来躲在外面,偷偷的往家里看。这时,只见一素身白衣的女子从花树上下来,飘进了他家。穷汉吓呆了,他壮着胆子进屋问道:姑娘你是谁?女子只好如实告诉他:我是栀子花仙子,来到人间,一时不适应人间环境与气候的生长,是你在我危难时出手相救,你是我的恩人,如果你不嫌弃,我愿嫁你为妻。穷汉惊喜不已,当然愿意娶她了。

婚后他俩对门前的那棵栀子花更加爱护有加,栀子花仙子还将栀子花的枝条剪下来插枝繁殖,他俩的门前栀子花树长成了林。老百姓闻到这清香,看到这素雅的花朵,纷纷都想养,他们就将培育栀子花树送给大家,从此家家户户养起了栀子花。其中,有个女人,不知道收敛,经常招引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到家里鬼混。她也养了棵栀子花,就在她闹大肚子打胎的时候,抚摸了她,长的绿油油的栀子花树一下就蔫了,没几天就死了。人们都说栀子花是纯洁的,不喜欢龌龊,是被那女人气死的。后来家里坐月子的女人,一般都不去碰栀子花树。

栀子花是仙女的化身,女人们都爱戴着她,栀子花也越来越在人间繁茂,给人们带来清香素雅的芬芳。

【篇三】中国民间故事优选

在豫北淇县城北几公里处,有一座思德桥,几百年来,关于这座桥在当地百姓中曾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那是宋朝仁宗年间,中原地带民风淳朴。有一年正逢朝廷开科大选,相州(今汤阴县)书生李牟骑着一头驴到京都汴梁赶考,过了碧水悠悠的淇水,临近中午他来到一个小河旁。

忽然,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飞来一朵红云,在头顶上“喀嚓嚓”打了个响雷,天空中顿时阴云密布,劈雷电闪下起白状雨来。书生忙从背上取下油纸伞,还没等他撑开遮雨,却又云开雨散,露出了太阳。正惊异间,突然听到前面桥上有人喊:“雷击死人了!雷击死人了”

书生李牟忙催驴向前,果见石桥上围了七、八个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静静的躺在那里,已经没有一点气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给老者放下绾起的裤腿。

“天理何在呀!”一个老太太在一旁哭泣着,“一辈子修桥补路,到头来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哎,”其他人也纷纷摇头叹息。

“怎么回事?”李牟好奇的问围着的人。

“唉!士子呀!赵石匠这辈子行善积德,我们脚下的桥就是他费了十年时间筑起的,没曾想一个月前刚建好,就”。当地人很尊崇读书人,忙回答他。

李牟心里一阵激动:难道真像人说的好人不长寿?正沉吟间,这时有人让他给死者提几个字,他二话没说,拿出笔砚,略一沉思,便在老者左臂上写下一行字:行善不好作恶好。写完顿觉不妥,旁边的人也唏吁起来,于是又在老者右臂上写下:行善更比作恶强。然后才与众人道别,往京城而去,一路上心情上下不定,满脑子都是做人行善好还是作恶好的事。

二日后李牟到了京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他洗漱完毕,独自一人出店在京城里闲逛。京城果然是热闹非凡,由看不完的繁华景象,他正忖思间,街道上几匹马迎面而来,上面几个官兵口里喊着:“出皇榜喽!出皇榜喽”纵马呼啸而去。

李牟举目望去,果然有一堆人在那里看皇榜,只见里面有一个举子模样的人高声朗诵着:“三日前太子临世时,左右胳臂上各有一行字迹:行善不好作恶好,行善更比作恶强。今遍寻各位奇能异士,前来解朕心迷,撕其皇榜知其前因者朕定然”

李牟大惊:天下竟有这等奇事,若不是这两日亲身经历,是万万难以使人相信的。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揭下皇榜。在金殿上,他向仁宗天子详述了两天来自已的所见所历,仁宗让他写出那两行字让两班文武大臣核对笔迹,果然分毫不差。于是又派快马去访,打听到那赵石匠刚刚下葬。仁宗不再疑虑,随即加封李牟为本科第三名探花,衣锦还乡。

李牟回家路过那座石桥,专门停下官轿,给那座桥取名为“思德桥”,并把自已知道的故事讲给村子里的人听,告诉人们赵石匠一生积德,死后转生帝王之家。所谓天理昭昭,善恶有报,让人广传这善果之事!

这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篇四】中国民间故事优选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篇6

他返乡省亲一天便衣出游路过一个小山村时见从一座低矮的茅屋里走出一位女子。这女子长得美胜天仙一下子就把状元给迷住了。他忙上前找话说女子只是嗤嗤地笑不回一语。状元一时昏了头竟向女子伸出手来。女子一躲就大声喊道:娘快出来呀。喊声一落就从屋里走出一位老妇人问道:叫我干啥?状元知道这是女子的母亲不等女子回话上前一步抢着说:学生路过这里走得口渴了想讨口水喝。老妇人闻听就吩咐女子:快去取碗水来。女子一走状元就问老妇人:请问你女儿芳龄几何?老妇人说:她属虎。状元扳指一算说:啊十九岁了。接着又问可曾婚配?老妇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不想嫁她出去留着跟我做伴儿。女大当婚迟早总要出嫁的。状元说有道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呀。这时女子端碗水出来了听到此话就说:娘这人流里流气不怀好意极不正经甭跟他多说。状元忙对老妇人说:妹子这话太随便了。我是新科状元呀。老妇人不懂啥叫状元问他:状元是个啥东西?状元说:状元就是考中进士的第一名文章天下第一是最有学问的人。女子问他:状元几年出一个?状元说:三年才出一个。女子笑笑说:哎呀呀我还以为千百年出一个呢原来三年就出一个这有啥稀奇!老妇人斥道:小孩子家知道个啥。女子说:我自然不能跟最有学问的状元比知道得很少。正因为这样我得向状元讨教有这样一个上联:炭黑火红胜似棉不知下联该如何对。状元是最有学问的人你能对出来吗?状元低头凝思良久对不出来羞得不敢抬头。女子哈哈大笑拍着手说:哎呀最有学问的人也不过如此。状元公你看这样对如何:谷黄米白贵如金。说罢飘然回屋去了。

状元一听知这女子美且有才就更喜欢了忙恭敬地对老妇人说:学生尚未娶妻对你女儿既爱又敬愿娶她为妻。如不嫌弃愿留下薄礼为聘。说着从身上摸出黄灿灿的两个金元宝递给了老妇人。老妇人摸着金元宝说:这玩艺儿闻着不香摸着冰凉是啥?状元说:这是金元宝饥了能买吃的冷了能买穿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老妇人一听又把金元宝撂给了状元冷淡地说:我家有薄田几亩桑树百株倒不愁冻饿要这金元宝没用。说着便往屋走。状元急了上前拉住了老妇人的衣裳说:我还有话要说。老妇人生气了:你这人不懂礼咋动手动脚的,怪不得我女儿说你不正经。滚吧。说完挣脱状元的手走进屋去哐咚一声关上了门。

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 篇7

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 人人欢呼雀跃, 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 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 一起来了解吧!

扫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据 《 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 吃过年夜饭, 围炉闲聊, 辞旧迎新, 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 这种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 “是夜, 禁中爆竹山呼, 声闻于外, 士庶之家, 围炉团坐, 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

古时, 守岁也叫“照虚耗”,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 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 屋外时鸣鞭炮, 人们在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 笑语连连。

贴年画的故事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都很普遍,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的主题, 变得丰富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放鞭炮

《荆楚岁时记 》载:“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 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 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记载, 古时候, 人们途经深山露宿, 晚上要点篝火, 一为煮食取暖, 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 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 就想出在火中燃爆竹, 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动物, 名叫“山臊”。 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 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 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 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 瘟疫四起, 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 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 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 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 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 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 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 “编炮” (即鞭炮) 。

压岁钱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 名字叫“祟”,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 孩子吓得哭起来, 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 几天后热退病去, 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 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 夫妻俩老年得子, 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 他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 拆开包上, 包上又拆开, 一直玩到睡下, 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 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 一阵风吹开了房门, 吹灭了灯火, 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 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 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 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 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 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 因而, 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又因“祟”与“岁”谐音, 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年的故事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 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正处于匆忙恐慌的状态,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 我一定把 ‘年’ 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的门上贴了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 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婆婆的家门大开,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 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这时,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 人们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唱”出来的丹麦民间故事 篇8

丹麦人自古以来就有讲故事、听故事的民族传统,因此,童话作家安徒生出在丹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然而在丹麦民间,故事根本不是“讲”出来,而是用歌“唱”出来的。叙事歌是丹麦民歌中最重要的体裁,许多其它类别的民歌都和叙事歌有关,丹麦器乐曲和歌舞曲中的许多曲调也是从叙事歌演变来的。

丹麦的叙事歌可以按其产生的时代分为三类,它们不仅内容不同,歌词的格律和旋律结构也不相同。

第一类叙事歌是中世纪产生的,其特点是歌词为两行或四行一段,两行的歌词每行都压韵,四行的第二、四行压韵。这类歌曲的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叙事歌”,包括中世纪的神话和传说,另一种是“滑稽叙事歌”,大多是讽刺和笑话违背宗教戒律者的故事。它们在音乐上没有区别,旋律采用七声音阶或五声音阶,音域窄小,一般不超过六度,曲调由两个乐句和一个短小的副歌组成。

第二类叙事歌是在16和17世纪产生的,称为“回声歌”,内容包括神话、历史传说和抒情史诗等,抒情史诗中有不少叙述有关骑士及其情人的浪漫故事。这类叙事歌歌词的格律和第一类相同,曲调大多从德国传来,音域比第一类宽,一般为八度,节奏也比第一类更规整。

第三类叙事歌是进入18世纪以后产生的,内容包括水手航海的故事、爱情故事、战争故事等。这些叙事歌的曲调都采用大、小调,音域曲调中常出现分解和弦的音调,每个乐段都包括四个乐句,结构形式为AABA或ABCD。

在古代,丹麦的叙事歌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19世纪初,民俗学家开始搜集流行在民间的叙事歌,并将它们整理、出版。由于丹麦人喜欢讲故事,这些本来是用于学术研究的民间叙事歌曲集出版后大受欢迎。于是,出版家们印了各种各样的叙事歌曲集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在1850年以后,民间叙事歌在丹麥不是依靠口传,而是通过出版物传承的。今天,在首都哥本哈根和其他丹麦城市的街头,还能看见演唱叙事歌的民间艺人,欣赏他们演唱的、古老的叙事歌。

除了叙事歌外,丹麦民歌中还有儿歌、叫卖调和舞蹈歌等品种,但这些民歌的曲调差不多都和叙事歌有关。如儿歌中有不少调子和第一类叙事歌相仿,孩子们听故事时听会了这些曲调,做游戏时也就唱了起来。丹麦人唱叙事歌,一般用小提琴伴奏,跳舞也用这种乐器伴奏,因此许多舞曲也是从叙事歌的曲调演变来的。

丹麦的民间乐器有风笛、鼓、手摇琴等,但目前民间常用的乐器是手风琴、吉他、小提琴和倍大提琴。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篇9

黄帝当了头领,一心想把天下治好。他每天盼着能得到几个有力的大臣。

往哪里去找呢?他经常为这事发愁。

有一天晚上,黄帝做了个梦:梦见狂风过后,把天下的尘垢全刮跑了;还梦见一个膀乍腰圆的大汉,手握千斤重弓,驱赶着万群牛羊。他醒来时就想:“风是号令,是掌握执政大权的人;‘垢’字去了土字旁,是个后字。这个人可能姓风名后。”

又想:“能握重弓的人,必然力大无穷;驱赶万群牛羊,一定会放牧。这人可能姓力名牧”难道天下真有叫风后、力牧的人吗?

黄帝就照着这个想法,到处找风后和力牧。他不知翻过多少山,渡过多少河,吃了多少苦头。有一天,黄帝来到襄城县的野地里,正遇上风雪天,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饿。正在这时,有一个小孩儿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黄帝上前问了路,就按照这个小孩儿的指点,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风后,在湖北云梦泽畔,找到了力牧。黄帝让他们一个当宰相,一个当大将。

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天下也太平了。因为风后当宰相立了大功,黄帝便把新郑县西不远的“具茨山”改名“风后岭”封给风后。黄帝还在这里建造了避暑宫,开了个小花园。山下黄帝饮马的地方,叫“饮马泉”山口叫“黄帝口”他常来这里游玩。从此,黄帝就把国都定在新郑县了。

这天,他从避暑宫到山脚下散步,看见沟底有一个放羊老汉。他就走过去问放羊老汉:“老人家,我想治理好国家,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放羊老汉问他:“你是真心实意呀,还是虚心假意?”

黄帝说:“我是真心实意向您求教。”

放羊老汉说:“那好,若是真心实意,你就斋戒七天,然后,一个人步行到翠妫河边,就可以得到宝书一本。神图一张。”

老汉说完,就不见了。

黄帝按放羊老汉的嘱咐,恭恭敬敬斋戒七日,带病出发了。他翻山越岭,来到翠妫河边时,只见一条大鱼逆水上游,一翻身就不见了。河面上果然现出了一张绿底红字的图画和一本红皮书。他正要上前去拿,一只仙鹤从空中飞来,衔起宝书、神图,顺着黄帝走来的路飞走了。黄帝一见,就拚命追赶。

仙鹤好象故意引逗他,飞得又低又慢,一直不离开黄帝。黄帝的鞋跑掉了,光着脚踩在树杈子、野蒺藜上,扎得鲜血直流。衣服也挂破了。他披散着头发,满脸灰尘,一直紧追不放。

一直追到第二天天刚亮,他累得腰酸腿疼,头晕眼花。可是,他定睛一看,仙鹤却不见了。原来那个放羊老汉,这时正站在“风后岭”的峰顶上,笑着对他说:“这是王母送给你的礼物。”

老汉说罢,就把绿图和红皮书递给黄帝。

黄帝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神芝图》图上画着一棵草,草上有九片叶子,闪闪发光。他这时才明白:这九片叶子,指的就是要把天下分成九州。

这红皮书讲的就是治国的道理。

这个放羊老汉是王母派来的“华盖童子”给他送宝的。为了纪念王母娘娘,黄帝就在“风后岭”东坡半山腰上,建造了王母娘娘庙。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篇10

李诚甫被带到石驸马大街西头路北克勤郡王府,献上几件铜器,王爷没看上眼、反而让他看一看自己收藏的金石。克勤郡王问了李诚甫几件铜器的名称,他对答如流,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王爷很欣赏他。

从此,李诚甫做上了克勤郡王的古董买卖。他赚了钱买金石考古书看,自学不辍。王爷很欣赏他的好学,将自己的收藏给他观览。

克勤郡王是八家铁帽王之一。这里所说的八家铁帽王是指清初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六家亲王和两家郡王。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的长子。道光、咸丰时的克勤郡王是第几代,老古董商则说不清了,只知他是位金石收藏家,收藏三代、秦汉青铜器,汉唐碑碣石刻拓本、古画、字帖和古玉、陶片最多,室内陈设都是文玩书画,克勤郡王的书法闻名于朝野。

克勤郡王还请李诚甫鉴别审定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物,并编目书写成册。李诚甫鉴赏金石碑碣石刻、古玉陶片的眼力从此锻炼出来了,在京师金石界有了名声。

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篇11

程门立雪

此故事出自《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宋史·杨时传》也收录了这一故事:“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两条较权威的记载,都只说二人见老师午休,遂于一旁侍立,及至辞别老师,门外积雪已深一尺,何尝提到他们在雪地里傻呵呵站立?

我们来看杨时的家乡——福建将乐县人如何讲这个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杨时的老师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见百度百科“程门立雪”条)

我猜想,因为杨时是福建人,其乡人因当地冬日温和,偶尔下雪,也不十分凛冽,因此才想象出杨时在雪地里侍立的奇谈。他们不清楚北方冬天的厉害,若杨时真在雪地里站那么长时间,绝不会仅仅是“冷得发抖”而已!

其实,立雪庭中,历史上倒还真有其人,但并非杨时,而是唐玄宗的朝臣韦斌。据《新唐书·韦斌传》:“斌天性质厚,每朝会,不敢离立笑言。尝大雪,在庭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几至靴,亦不失恭。”

韦斌所以如此,大概是受西汉霍光的影响,按照《汉书·霍光传》的记载,“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韦斌有意仿效霍光的端庄,但未免太有些胶柱鼓瑟了。但即使如此,他在雪地里站立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等朝见完毕,自然很快就去找暖和地方了。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此事的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大臣王祥。按照《搜神记》卷十一的记载:“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收录了这个故事,其文字基本与《搜神记》一致:“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但无论《搜神记》还是《晋书》,都只讲王某来到河边,刚脱衣服打算破冰,冰就自己裂开,随即有双鲤跃出,哪里讲他曾卧在冰上求鱼了?

王祥虽是读书人,但他也知道想要在冰上抓鱼,就得先拿工具把冰面破开一个洞。如果妄想用自己体温来化冰,估计一定是脑子被冻住了。

民间故事就喜欢随意拔高这样的模范事迹来误人子弟。王祥的冬捕行为传来传去就被说成了“卧冰求鲤”,尤其是现在的某些儿童读物,可能是为避宣传迷信之嫌,甚至不惜将王祥讲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超人:“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里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见百度文库“教育专区·小学教育”的“卧冰求鲤”条)

按照这故事的讲法,这傻孩子脱了衣服卧在冰上,还真能坚持到用体温把冰化开,而两条鲤鱼蹦出来后,这脱了衣服卧在冰上的孩子不仅没有冻僵,还能立即“抱着鲤鱼飞奔回家”,并马上“煮鱼汤给后母吃”。这样的强人,理应去挑战吉尼斯耐寒纪录啊。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里讲: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拉屎自己吃。……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吧,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当然,学生都是混蛋,但我世伯也懊悔当初讲得太肉麻。假如不讲那些肉麻故事,挨揍也是免不了,但学生怎么也想不出这么绝的方法来作践他。他倒愿意在头上挨皮带,但岂可得乎……我总是说笑话来安慰他:你没给他们讲“割股疗亲”,就该说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要不然,学生片了你,岂不更坏?但他听了不觉得可笑。时至今日,一听到二十四孝,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P1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高考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也有些与杨时、王祥的故事类似: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题目自然感人,但据有一点登雪山经验的人说,这故事实在有悖基本的生理科学。雪山之上,露天地里,靠脱下手套做全身按摩就能救活被冻僵的人吗?出题人自己异想天开,却未免太小看大家的智商了。

那些喜欢给小孩子讲这些胡编乱造的美德故事的人,我以为应考虑让他们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先去身体力行一番。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历史系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感谢有你下一篇:X局网络管理和使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