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视频直播: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生产的创新路径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 视频成为受众皆认可的信息传播方式, 视频播放是移动互联网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媒体形式。移动视频直播因其强烈的互动性、真实性、便捷性, 逐步渗透到新闻生产中, 成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方式。2016年, 伴随着互联网风潮, 各类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相继涌现, 新闻媒体也纷纷借势移动视频直播革新新闻报道方式, 完成“新闻+移动直播”的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一、移动视频直播: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生产新模式

众所周知, 新闻直播曾经是电视媒体竞争的独特优势所在。1985年,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报道, 开创了我国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先河, 创新丰富了新闻生产的方式。此后, 新闻直播领域涉猎范围逐渐开始扩展, 题材逐渐丰富, 比如在科技领域日全食景观的直播、社会大事件香港回归的直播以及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的首次空中直播, 这些丰富多样的直播促进了新闻现场直播的横向化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 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 直播的平台也从电视媒体转向了互联网领域。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赋予了直播新的生命力, 更具大众化、平民化的直播方式开启了一个全民网络直播的新时代。随着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不断涌现, 新闻媒体纷纷跑马圈地, 抢占移动直播阵地, 以“移动直播+新闻”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实时直播, 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身临其境的新闻视觉体验, 在充分挖掘媒体信息采集优势的同时, 强调用户参与感, 能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 是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生产模式的一次转型升级。

二、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特点

(一) 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到“大众化”

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技术门槛以及对直播人员的专业性限制导致直播这种形式成为电视媒体所特有的产物, 传统电视台的专业记者往往是新闻生产的主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直播平台的建设, 直播的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 连接上网络, 打开相关的视频直播应用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相较于传统的新闻直播, 这种人人都能参与的移动直播, 对设备和直播者的要求简单, 为新闻直播的大众化带来可能。

在这种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 越来越多的受众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新闻生产的活动中来, 受众遇到身边的一些新闻事件时, 可以打开摄像头进行现场的新闻直播, 并通过对这些新闻事件的参与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传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个新闻的生产, 往往专业记者和大众共同参与其中。比如:新华社客户端打造的“现场新闻”, 不仅是一个内容的展示平台, 同时也为广大受众提供自主上传直播内容的渠道。受众可以在录制新闻事件现场视频后, 通过手机认证, 上传视频内容, 而“现场新闻”通过对受众拍摄的短视频直播的整合, 使得新闻生产得到了最优化的呈现效果。在杭州G20峰会的倒计时直播中, 不同国家的网友通过向“现场新闻”发送自制短视频来表达对于G20峰会的期待和声音, 这些来自全球网友的视频直播的汇集构成所要展示的新闻内容。移动视频直播下的新闻生产, 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以媒体记者为主体的特点, 演变为专业媒体组织和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大众化生产模式。

(二) 生产内容:从“大事件”到“小故事”

传统的视频直播, 成本、设备以及播出平台的限制提高了新闻直播的题材准入要求。往往直播的题材比较严肃, 以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以及有影响力的社会话题为主, 依靠内容本身的爆发力去吸引受众的关注。而移动直播随时随地, 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特性在降低直播门槛的同时, 也让直播的题材在选择上也更加丰富、有趣、接地气, 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加关注的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 除了传统的时政类型和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生活实用性题材外, 更多轻松活泼、具有个性创新的新颖题材不断涌现, 移动直播镜头下的新闻内容更加的平民化、生活化。

以前, 电视新闻直播把新闻的重要性和时效性都放在首位, 往往选择宏大的题材。移动新闻直播则更具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碎片化、趣味性的特征, 通常选择一些被称为软新闻的题材, 以一个小视角切入, 以一个观察者和体验者的视角进行内容生产, 使得内容故事性更强, 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比如:2017年9月, 新京报的“我们视频”直播报道的《末班车彝族夫妻再站七小时去采棉》, 聚焦彝族的一对夫妻因不会使用网络购票而没能买到坐票, 需要站七个小时从吐鲁番转车赶赴新和采摘棉花这一事件, 新京报记者随这家人一起登上由吐鲁番开往新和的末班车, 用手机直播了这对彝族夫妻赶赴采棉场的一路艰难历程。这样的直播题材成为“小选题”深度化、趣味化的代表。

(三) 生产范式:从“单向性”到“互动性”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 受众处于被动的接收者的地位, 新闻生产主要依赖于新闻媒体职业者, 主持人、评论员等媒体从业人员是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 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进行自上而下的单线模式传播, 受众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反馈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在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广播栏目也会通过实时连线给受众提供一个发声的渠道, 电视栏目在制作过程中也会邀请观众和嘉宾参与到互动评论环节, 但是受众与主持人的互动还是比较受限。

移动视频直播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平台,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移动视频直播下, 主播通过摄像头直面观众进行新闻事件的播报和解说, 并通过弹幕中的留言了解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看法和建议, 形成与受众的实时互动, 并通过观看弹幕在第一时间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 根据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整直播的内容和细节。在直播过程中, 受众通过主播的解说, 与主播一同感受新闻现场, 此时极强的代入感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受众的主动性。参与直播的受众也可以向主播反馈自己对于新闻的看法。这种实时互动的呈现方式保证了受众反馈的时效性, 为用户和主播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打造了一个可沟通、交流、共享、反馈的互动平台。在直播过程中, 受众既是视频直播内容的观众, 也是视频直播内容的生产者, 受众的发言影响着主播对于新闻的播报内容, 受众与主播的互动也构成视频新闻直播内容的一部分, 实现了新闻内容生产从“单向性”向“互动性”的转变。

三、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优化

(一) 融合技术, 营造沉浸式观感

视频新闻直播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第一时间让受众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这种亲临现场的体验式观感也是移动视频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当下, 大多数媒体都在布局移动新闻直播, 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大数据、虚拟现实、传感设备等新技术也逐步渗透到新闻生产领域。在这种趋势下, 新闻媒体可以结合热门的VR技术、全景视频技术等创新直播方式, 丰富直播内容, 用更多新颖的玩法吸引用户, 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现场体验。2016年6月, 《华盛顿邮报》发布了一个“Out of the blue”的新闻直播报道, 该报道采取全景式影像技术, 记录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现状, 场面宏大壮观, 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参与体验。

(二) 回归专业, 打造优质新闻直播内容

当下, 移动直播的发展如火如荼, 竞争激烈。其中, 有些媒体为了在短期内吸引受众注意力生产了一些粗制滥造, 内容低劣的新闻产品,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移动直播新闻可持续性发展。新闻媒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 对于生产内容的媒体而言, “内容为王”的理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优势, 应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在提高直播内容的质量上发力。以“生产优质内容”为使命的新京报在开通“我们视频”后, 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以优质内容扩大品牌的影响力。2017年, 新京报“我们视频”共直播近600场, 发布短视频近7000条, 拿下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放肆一下移动视频风云盛典“2017年度影响力媒体”等多项荣誉。

(三) 拓展产业, 促进直播内容增值

目前, 移动视频直播的主要形态是“新闻+社交”, 而对于直播形式的可持续发展, 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媒体只是通过移动视频直播的形式来打造影响力和传播力, 盈利多以平台的广告收入为主, 形式比较单一。对于新闻媒体来讲, 要通过移动视频直播形式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获取受众的关注之后还需要不断探索受众对于移动新闻直播之外的其他需求, 在保证提供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技术的拓展和创新进行附加功能的开发。比如:在内容上, 可通过打造优质内容吸引受众付费订阅;在分发模式上, 联合其他专业的直播平台, 扩大自身优质内容的辐射范围, 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同时开拓新闻产业链, 将新闻直播发展成可供受众消费的新闻产品。

四、结语

在技术驱动的融媒体时代, “新闻+移动视频直播”的形式为新闻生产提供了一个创新路径。站在移动视频直播的风口上, 新闻生产如何抓住机会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传统媒体如何借力技术变革重塑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一问题仍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摘要:2016年, 伴随着互联网风潮, 各类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相继涌现, 移动视频直播一跃成为行业翘楚。移动视频直播因其强烈的互动性、真实性、便捷性, 逐步渗透到新闻生产中, 成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到当下火热的移动视频新闻直播, 视频新闻的生产方式在随着技术的变革不断发展。研究现有的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新闻生产的特点, 有助于探索出一条移动视频直播背景下新闻生产合理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直播,新闻生产

参考文献

[1] 向冬雪, 程阳蓓, 周丰, 陈扬渲.移动新媒体直播报道模式探索——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节系列直播为例[J].传媒评论, 2016 (3) .

[2] 孙李苗.移动直播,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契机[J].传媒观察, 2017 (2) .

[3] 林斐然.新闻视频直播的四个问题[J].青年记者, 2016 (12) .

[4] 史安斌, 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 2016 (1) .

[5] 崔秋霞.网络直播模式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新媒体研究, 2016 (17) .

[6] 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与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9) .

[7] 初小燕.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报业, 2016 (19) .

上一篇:对于克服平面四杆机构死点位置的方法研究下一篇:核电主泵泵轴振动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