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物体移动的秘密(精选12篇)
教学要求:
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二付。
5、录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不认识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告诉你。(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师:这些都是物体,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幼儿表达,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幼儿回答)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幼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幼儿上来操作。“屈,老师.教,案,网”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幼儿上来操作)
(有的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有的幼儿用绳子拉,还有的幼儿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小结: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三)看录像,进一步了解使物体移动的省力工具。
(1)问:请小朋友想想,平时在街上看到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让重的东西从这里运到那里从下面运到上面的?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放录像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结束语: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大家好!我是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章丽。
作为一名热爱幼儿的教育工作者, 从教19年来,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很多活动中, 即使我做了再多精心的预设, 依然不能穷尽活动中孩子的真实反应。孩子们丰富而灵动的心灵世界是那么的迷人和捉摸不定, 也凸显了我教育的苍白。我常常想, 要是我能瞬间变成孩子就好了, 这样我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可惜生活中没有时光隧道, 能让我自如穿梭于孩童和成人之间。
因此, 关注儿童就成了我开展活动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 促进他们主体经验的不断重构;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他们成为有建设性的能动主体;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帮助他们掌握智慧的未来行动方式……
实现与幼儿零距离的联结, 达成与儿童的和谐共振, 将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本期关键词:叶脉、观察、探究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 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 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 (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 , 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 捡拾过落叶, 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 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 教师:秋天到了, 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 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 (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 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 这些线条是什么? (引出叶脉) 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 探索其结构。
(1) 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 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 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 (引出主脉) 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 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引出侧脉) 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 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 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 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 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 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 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 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 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2) (观看PPT) 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 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 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 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 平时是看不见的, 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 它们就是叶脉, 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 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 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 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 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 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 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 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 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 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陈国强)
评析
秋风吹起, 落叶似彩蝶在空中飞舞, 它引发孩子去追赶, 去摆弄……章丽老师利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叶, 引发幼儿“探索叶脉的秘密”, 不仅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幼儿知道了一些关于叶脉的初浅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学习是自身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施课程时, 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经历, 使后一个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继续。本次教学活动一开始, 教师先让幼儿在画板前互相欣赏自己前一天画的梧桐树叶, 一方面感受树叶的色彩丰富和美丽, 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话题:××小朋友画的树叶上还有一些线条, 为什么会有这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什么?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观察”是本次科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应对“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这一目标, 教师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层层推进:
1.自主观察叶片。先由幼儿独立观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树叶, 自主发现梧桐树叶叶脉是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时注意关注幼儿是怎样观察的, 是否观察到叶的正面、反面, 看到了一些什么。
2.交流观察结果。面对PPT放出的大大的叶片, 孩子们叙述自己观察到的叶脉的特点, 在共同分享中扩大认知经验:梧桐树叶上有主脉, 还有从主脉上生出的侧脉。引出继续观察的新话题:梧桐树叶上还有什么秘密?
3.深入发现细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孩子进一步发现了叶片上的秘密:有许许多多相互连接的细脉, 叶脉像网一样分布在整个叶面。
4.表现叶脉。在梧桐树叶轮廓图上记录下自己对叶脉的观察结果, 因为这里的“画一画”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表现对叶脉的认识, 所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梧桐树叶轮廓图, 避免幼儿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画树叶, 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紧扣教学目标方面, “画一画”使幼儿的认知经历从感知到表现、表达, 易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除运用记录表外, 还提供了放大镜。这一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让幼儿发现密密麻麻、细细的叶脉, 而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形态、像网一样的细脉, 而且在记录叶脉时, 有的幼儿还边画边看, 边看边画, 充分运用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表现。这些都为幼儿理解工具的作用, 理解发明创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乐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主蜡烛”一支、透明塑料杯、蜡烛人手一份,大小不同的玻璃杯16只、颜色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出课题
师:森林里要举行一次花灯比赛,谁的花灯能让蜡烛点燃的时间长,谁就获胜,瞧!小黄兔和小白兔都做了一盏花灯来参加比赛,小朋友,你们觉得谁的花灯能获胜呢?
幼儿自选一个花灯观察,自由猜测。
(评析:活动一开始,让孩子们猜猜玩玩,自然又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验操作,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师:究竟是谁的花灯好呢?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各自代表小白兔和小黄兔,比一比就知道了,将蜡烛点燃,然后把花灯盖在蜡烛上,仔细观察,看看蜡烛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谁做的花灯好?(它们做的花灯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蜡烛都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因为花灯里没有空气了)
师小结:哦,原来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多少有关。
师:那大小花灯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两个好朋友分别拿大小杯子合作来玩这个游戏,大家一定要同时将花灯盖上去,怎样才能做到同时呢?(引导幼儿讨论:先将蜡烛点燃,喊一二三一起将花灯盖在蜡烛上)
幼儿操作,老师看时间。
交流讨论:游戏结束了,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时将花灯盖下去,结果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发现了大花灯里空气多,燃烧的时间长,蜡烛就熄灭得慢,而小花灯里空气少,所以蜡烛就熄灭得快。
师:不管熄灭得快还是慢,最终花灯里的蜡烛都灭了,这样的花灯肯定是不能获胜的,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能让花灯里的蜡烛不灭吗?(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对,做一个顶是开口的花灯就行了,小兔们也很聪明,终于做出了不会熄灭的花灯来了,相信它们在这次比赛中一定能获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孩子们非常投入,感兴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魔法游戏,再次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教师示范游戏。
师:小兔们不仅做出了蜡烛不会熄灭的花灯,还发明了一种魔法水,看,魔法水就在这里!(出示放了彩色水的小盘子)我不动盘子,就能让盘子里的魔法水跑到我的花灯里来,你们信不信?
老师边演示边操作:那今天我就让大家来见证一下这个奇迹。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变、变——变。看:魔法水到哪里去了?我做到了吗?为我鼓鼓掌!
2.幼儿尝试操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魔法师呀?
(评析:此环节再次让孩子们操作、探索、发现,并留给他们一个悬念,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探索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将活动推向高潮。)
四、活动延伸,拓展思维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探索中发现物体自由下落时有直线和曲线之分,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能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羽毛、纸片、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
2、记录单、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猜想式提问,挖掘幼儿原有经验。
(1)教师从材料框中拿出两种不同的物体举在同一高度,让幼儿猜测如果同时放手,会发生什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的回答,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判断对错,启发其他幼儿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
2、操作尝试,发现探索结果。通过探索,初步感知物体的下落有快有慢。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一看和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3)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些东西落的快,有些东西落的慢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在空中都会下落,并且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记录方法并说说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4、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请幼儿想办法改变他们落下来的速度。(可以提醒幼儿改变纸张的形状,如用折、揉、团的方法,但要求幼儿不能改变原有纸张大小)
(2)幼儿相互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最后帮助幼儿梳理)
(3)师幼共同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延伸: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2、提高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背景图,积木,瓶盖,纸球,沙包,飞盘,报纸,羽毛等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智慧宫殿的智慧老人请我们去智慧宫去游戏,小朋友想去吗?
那么在智慧宫里呢,有许多好玩,有趣的东西,但是需要小朋友来动脑筋,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我们现在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物体向下落的秘密。
1、了解物体都会下落。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1号智慧室,请幼儿玩物体抛向空中的游戏,看看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儿探索后再相互讲述。
个别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任何东西扔到空中都会落下,有的快有的慢。
2、了解物体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相同。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2号智慧室,请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同时选择2个物体,先放在手里掂一下轻重,然后再一起向上抛起,看看它们落下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如果玩好了还可以和同伴交换材料进行游戏。
幼儿操作后进行交流,然后个别讲述。
教师进行小结:轻的物体抛上去落下来慢,重的物体抛上去落下来快。
3、尝试改变物体形状,发现物体下落的秘密。
小朋友看,那边还有一间里放的是什么啊?
这么多的报纸,往上扔会有什么发现呢?
如果你把其中一张报纸改变了形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进行探索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完成探索活动。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改变报纸形状后,你会发现报纸扔得更高更远了。
三、结束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降落伞活动,进一步感知物体向下落的特点。
活动反思
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了“尝试教学活动研讨观摩比赛”。经过幼儿园的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也由此认识了对幼教工作一丝不苟的徐子煜老师,以及杭州东苑婴幼教育中心的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在这次活动中,我带去了大班科学活动《向下落的物体》。我准备的活动材料有:塑料袋、酸奶瓶、沙包、积木、丝带、棉花、气球等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虽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提前十分钟来到班内,与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带着紧张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上了小舞台。“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做扔东西的游戏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动手试一试,用里扔到空中,看看你会发现些什么?”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便于幼儿能自由的尝试。很快孩子们来到桌子旁边拿起各种物品开始了尝试活动,有的孩子有些放不开,得到我的鼓励后,才开始大胆的进行尝试。简单的尝试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是怎样落下来的?你还扔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落的一样快吗?孩子们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准确,有的幼儿还提到了:物体扔到空中后会落下来,是因为地球有引力。由此教师进行了第一次小结:物体扔到空中后都会落下来,而且不同的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落的快,有的落的慢。
对孩子们的发现,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落得慢?什么东西落得快呢?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落得快的东西和落的慢的东西分开。”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二次探索活动:将桌子上的.东西,按下落速度的快慢进行分类。这一次尝试,孩子们都很兴奋,一扫刚才的拘谨,每个人都很投入,一遍一遍地把东西扔到空中,认真地进行尝试。我紧张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许多。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我准备的活动材料中有气球,一个气球在小朋友进行尝试探索的时候,突然爆炸,而另一个则被两个男孩子抢在手中玩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他们在玩气球,也要争着去玩。眼看着良好的活动秩序要被打乱,如果我强硬制止他们,不但会破坏了活动的气氛,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接住了空中飘落的气球,摸摸他们的头问:“你们说这个气球是落得快?还是落的慢呢?”两个孩子望着我手中的气球,迟疑的回答:“落的慢”。“那我们就把它放在落的慢的这一边,好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把气球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你们再试一试其他东西,把它们分开来好吗?”经过我的引导,两个孩子很快去尝试别的东西去了,气球则安稳的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我的任务,重新回到了座位上。和幼儿进行了集体验证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以外,你还知道生活中那样东西,扔到空中后落的慢?哪些东西落的快呢?”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羽毛落的慢”“树叶落的慢”有的小朋友说:“石头落的快”、“彩笔落得快”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锁和锤头……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东西扔到空中会下落的速度会不一样呢?”孩子们有的说:“轻的东西落的慢”,“重的东西落的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对落得快和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认识,我提出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幼儿可能会认为物体的轻重决定了它下落的速度。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幼儿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从而使他们在下一环节的尝试活动中,探索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
面对孩子们的感性经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第三次尝试机会:“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一些东西,他们都落的很慢。你们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快一点落下来呢?”对我的问题,孩子们很兴奋,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有个男孩子把棉花塞到了酸奶瓶中,棉花落得快了,他兴奋的告诉我时,我肯定的夸赞了他:“你做得真棒,再试一试别的东西好吗?”有个女孩则把丝带缠在沙包上,落下的速度变快了,还有个女孩子……。我在孩子们中间不停的走动,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小结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得很热烈,有个女孩子说:“我把报纸折叠以后,落下的速度变快了。”我抓住这一点重点向幼儿讲解,由此孩子们知道了:同样的纸,把它折叠、揉成纸团、折成纸飞机落下的速度变快了。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这次探索是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次探索,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面对孩子们积极的表现,由于室内场地有限,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孩子们,关于物体落下来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看有没有办法让落得快的东西慢一点落下来,好不好?”收拾好活动材料,我带着孩子们走下了小舞台,来到了院子里。这时,徐子煜老师紧跟着我们走了出来:“一定要让孩子们试一试啊,千万不要欺骗孩子。”面对徐老师的直言,我认真的点点头,也为徐老师对幼教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感动。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见到我纷纷和我打招呼:“老师,你是哪里的?你带的教学活动真不错……”许多老师只看到了活动成功的一面,可我自己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由于那几天孩子活动安排得紧,情绪很容易兴奋,所以在活动中的几次探索,他们的探索结果不是让人很满意,有的幼儿干脆把老师提出的探索目的抛在了脑后,在活动中玩了起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的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中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向下落的物体是孩子们喜欢探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是我设计本活动的最初意图。关于物体自由落下的知识点很多,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放到了首位,在几次层层深入的探索后,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尝试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设计意图:秋天到了,幼儿园后花园的银杏树、橘树、桃树等都陆陆续续飘下了叶子,下午散步时,孩子们又发现了幼儿园旁边的老年公园里,地上也掉了很多落叶。好多孩子都在捡落叶,互相比比捡到的树叶有什么不同。因此,我紧随幼儿的兴趣所在,请孩子们在老年公园捡了很多落叶,设计了此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和特征,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比较不同的叶子的差别,能够有重点的说出叶子的特征。
3、产生观察的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树叶的基本特征,比较树叶之间的不同。
活动难点:主动探索,仔细观察,找出树叶间的不同。
经验准备:晨间活动时说说自己捡树叶的发现。
物质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挂图46号
活动过程:
一、观察各种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18分钟)
教师:“小朋友们上次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
1、幼儿观察、比较。
1)“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看看你喜欢的叶子像什么?”(形状)
2)“找一找有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的叶子吗?有比脸还大的叶子吗?边缘怎么样呢?”(大小边缘)
3)“都有些什么颜色?”(颜色)
4)“你能摸得出来那片叶子厚,那片叶子薄?把叶子对着光线看一看,找出透明和不透明的叶子。”(质地)
5)“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都相同吗?”
2、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经验。
二、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7分钟)
“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我们再来看看叶子的正面和背面有什么不同?叶子上面细细的“小河”是什么?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三、看PPT,了解叶子的用途(5分钟)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看PPT,了解一些叶子的特殊作用。
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延伸】
纸的秘密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
3、引导幼儿通过摸摸、玩玩,感知纸的特性。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若干,如卡纸、宣纸、绘画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多媒体课件、即时贴、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欣赏手工制品,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这里举办了手工作品展,我们一块去看看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虽然都是纸,让我们来找找什么地方不一样?
2、幼儿自由玩纸,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引导幼儿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放到眼睛上看一看等方式来发现纸的不同。
3、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了解纸的特性。(易撕碎、揉皱;怕水、吸水性强;怕火、易燃烧)
4、请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东西使用纸做成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纸。(不要把纸弄湿、不在火旁看书、)
5、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特殊功用的纸。
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发明出更多特殊作用的纸。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利用小篮子里的纸进行手工制作。
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类型的纸,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受纸的特性。请家长为幼儿讲解纸的用途。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幼儿在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做实验等过程,使幼儿发现了质的特性。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表现得非常明显。幼儿明白纸的用途非常广泛,接下来让幼儿看录像,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活动目标完成的很好。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对探索恐龙的秘密感兴趣,能主动收集各种资料(图片、图书和玩具),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
2.能围绕有关恐龙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讲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尝试根据恐龙的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有关恐龙的图书、图片、海报、模型、VCD等。
2.活动前幼儿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调查表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结合调查表,引导幼儿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恐龙。
师:你认识哪几种恐龙,它们长什么样子?吃什么食物?有什么本领?
请幼儿逐个介绍,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教学挂图。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恐龙?
(二)教师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几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教师根据幼儿的选择进行介绍。
师:小朋友最喜欢的是霸王龙,霸王龙生活在什么年代?长得是什么样的?它的头为什么要长得那么大?为什么它的后腿粗,前腿细?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
教师:霸王龙是怎么猎杀其他动物的?请小朋友来学学霸王龙的样子。
(三)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了解各种恐龙。
教师:小朋友介绍了几种恐龙,我们一起来看看恐龙有哪些本领?教师播放教学光盘。
(四)根据恐龙的特性进行分类。
教师:我们知道这么多恐龙,它们有相同之处吗?怎样给它们分分类?(引导幼儿确定标准并进行分类)
(五)讨论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师:恐龙为什么灭亡了?
教师播放教学光盘,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六)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知道水能做溶剂使很多东西溶解的现象。
2、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并鼓励幼儿勇敢尝试。
3、能在游戏中了解实验的一般程序:提出假设、通过比较、测量等方法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透明杯、搅拌棒、勺子、清水若干;油、方糖、盐、洗衣液、沙子等固体和液体材料;记录表;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导入语: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出示糖、沙子两种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它们的特征。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3、猜想这两种物质哪个会溶于水
师:这两个东西它们都想和水来玩一个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送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4、根据幼儿的猜想进行实验操作,并纪录。
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
5、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实验的过程。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谁不见了?
6、教师小结,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溶解的定义。
师:像糖这样放进水里会出现慢慢不见的现象,我们称为溶解。
二、猜想实验
1、过渡语: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其它的实验材料,找一找这里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溶解。
2、请幼儿讲一讲实验材料的特征。
3、介绍纪录表格,提出实验要求。
师:小朋友4人一组分工合作,将你们这组的猜想和实验结果都记录在这个表格上,最后由这一组的一位幼儿进行介绍。
4、分组操作,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合作。(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师:在做实验前呀,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溶解在水中?
(2)、幼儿猜想并记录,教师提出记录的要求。
师:这里两种符号,分别是勾和叉:勾表示东西它不见了,溶解了;叉表示东西它还在水中,不溶解。请将你们这组当中有几个觉得它会溶解,几个觉得不会溶解的,用数字统计记录在对应的符号下面。(3)、引导幼儿分工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师:每一个小朋友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都负责一个任务,可以是操作、观察、记录、介绍中的一个任务,每一组的小朋友要相互合作完成实验。
4、引导这4组的幼儿相互介绍该组的实验结果。
师:请每一组负责介绍的小朋友说一说你们这组的实验结果,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几个小朋友觉得••会溶解?几个小朋友觉得它不会溶解?那你们实验后的结果呢?
5、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对溶解的认识
师:像这几种物体放入水中会不见,溶解在水里。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6、创设情境,加大量的盐于水中,出现不能溶于水的盐的饱和现象。请幼儿观察并猜想原因。幼儿尝试。(根据上一环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生成开展活动)
四、拓展经验
1、采用ppt进行引导,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于水? 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让物品溶解于水?
2、幼儿讨论、讲述。
活动背景
这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王洋小朋友带来的一只螃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提供纸、笔一份,一只大盆,盆里放有一只螃蟹。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纸条、塑料软棒、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观察
师:我发现小朋友一走进活动室就特别高兴,能告诉我你们看见什么了吗?那就请你们找4个好朋友为一组,一起去仔细看看小螃蟹吧!(师幼一起观察、讨论)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简明的导语让幼儿一下子知道了研究的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
二、集体交流,引发问题
师:刚才,你们发现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先来说说?
幼1:我们那只是雄的。
幼2:我们那只是雌的。
幼3:我发现小螃蟹有两只像钳子一样的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小螃蟹这么多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螃蟹吗?(老师将幼儿的问题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幼1:小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幼2: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幼3: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幼4:小螃蟹吃什么?
(评析:提问通常是教师的专利,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有些问题教师也意想不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
三、分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由于时问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请你们每个组讨论协商后选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它画在纸上。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问题。
组1: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组2:小螃蟹的钳子有什么用?
组3:小螃蟹的眼睛为什么一会儿伸,一会儿缩?
组4: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师:每个小组都已选好了自己要想知道的问题,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评析:每个幼儿对螃蟹的观察角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这样幼儿的探索活动会更主动、更深入、更具创造性。而在短时间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让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学会商量和合作。)
四、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想怎样来研究呢?先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现在你们都想好了吧,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就到材料箱里去拿,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评析:在众多的问题中,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讨论出研究的方法、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他们有很详细的研究方案,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使幼儿明确,科学实验并非玩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五、小组探究实验
这里,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探究,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不过有的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这需要老师的提醒,以培养他们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六、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把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儿可以向他们提问。
组1:我们发现螃蟹的膝盖不像我们人的膝盖是向前的,而是往左右两边的,所以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师:小螃蟹是横着走的,可是刚才我看见第一组的小朋友用书夹住螃蟹的左右两侧,结果怎么样呢?
组1:不走了。
组2:我们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们用一根小棒来逗它,小棒只要一碰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组2:可能是它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的。
组3:我们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它一伸一缩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我们人的眼睛碰到东西就闭起来。
组4:我们的是雌螃蟹,又去、捉来了一只雄螃蟹,两只螃蟹在一起吹泡泡,还互相用钳子打闹,那只雄的螃蟹厉害,还爬到雌的誓身上欺负它,一会儿就走了。
幼:不是欺负,它们是表示友好。
(评析:幼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在交流中.幼儿获取了更多有关螃蟹的信息。)
七、拓展延伸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讲得:也非常精彩,大家知道了小螃蟹的许多秘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怎么办?
师:很好!我们把小螃蟹养起来继续观察它、研究它,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小螃蟹即将死亡,我和幼儿一起将它进行了解剖。)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到书上或者电脑里找答案。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物体移动的秘密】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活动:物体的弹性12-18
《物体分类》大班科学教案10-06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09-18
大班科学:神奇的浮力07-24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09-23
大班科学奇妙的水10-17
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10-19
大班科学:有趣的影子10-25
树的大班科学教案12-09
大班科学《蜡烛的探索》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