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体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体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略

“稳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及时出台综合措施快速扭转消费、出口、投资三大动力下滑的势头;另一方面,更要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要一环。

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金融市场服务经济增长的功能已充分体现。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使其优势和潜力不能完全释放。

一是存在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阶段体现得较为明显。由于在要素使用、竞争环境和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差异,金融与实体经济其他行业在资本投入、效益实现等方面体现出特定的差异,银行业总体利润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这亟需更多的理性分析而不是指责。如果人为地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可能反而会恶化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环境。

二是金融业自身发展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与较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依然明显。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目前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制约。

三是金融监管的行政色彩依然过浓。

虽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已显著推进,尤其是债券市场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是与适度监管竞争、重视市场化力量密不可分,但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甚至出现“监管俘获”、“监管套利”和“监管政策调控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本应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被“加强监管”、“统一监管”,从而出现“过度监管”。这不利于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监管架构,不利于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活力,也不利于实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空间广阔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现阶段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现阶段的差距,恰恰也是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在为稳增长战略“保驾护航”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作用空间将非常广阔。

一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市场顽疾,需要金融市场积极作用的发挥。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包括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区域集优模式集合票据等,满足小微企业的特定需求。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将大型企业引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中来,使得有限的信贷资源得以腾挪出来,并“倒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二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这一工作部署,与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状况密不可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将积聚于银行系统的风险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投资者结构优化、产品创新、机制设计等予以缓释。

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稳增长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应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推进方向之一。

三是降低社会融资行为的货币创造效应。现阶段看,在间接融资依然占据主导的情况下,金融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使得货币投放数量增加,造成了价格的上行压力。在我国已越过“刘易斯拐点”,价格总水平可能平台上移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引致价格上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又具有温和货币创造效应的融资渠道,而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恰恰可以二者兼具。

研究显示,由于在货币创造机理方面的差异,相对于银行信贷而言,债券融资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效应仅为银行信贷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市场的这一优势,使得经济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者协调方面更灵活、有效。

四是引导和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实际经营中,企业具有强烈的逐利动机,在利益的吸引下不少实体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范畴,向虚拟经济延伸,导致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呈现自我循环。为应对这一情况,可以发挥金融市场的信息平台作用,在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下,让市场参与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广大人士都了解到企业的经营动向。如果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涉足高风险的虚拟经济炒作,投资者可能会“用脚投票”,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形成硬性约束,由此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内外兼修

为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战略,当前应将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次贷危机过后,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是危机爆发的最终根源,进而庆幸我国因金融创新步伐慢而“逃过一劫”、“置身事外”。但实际情况是,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并未全身而退、毫发无损,而国际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要正视我国金融创新滞后的现实,尽快形成市场共识、有效破除体制障碍,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市政债券、高收益债券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基础性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以是否利于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是否利于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是否利于经济稳健增长为标准,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

二是构建有利市场发展的科学监管模式。监管模式要确保金融体系在有效、有序、稳健的框架内运行,不能积聚系统性风险;监管模式也要为金融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对中国而言,应参照其他国家实践,并结合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应具备以下要点:一是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不应缺位。如果没有监管职责辅助和配合,单纯谈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空白且无力,政策效果可能被其他方式冲减。为保障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必须要强化中央银行在金融方面的监管职能,二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要各有侧重。次贷危机过后,功能监管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一般导向。对中国而言,机构监管存在客观基础,同时应提升功能监管的作用,形成一个中央银行主导下的伞形监管架构,三是以适度监管竞争确保金融运行活力。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化力量不够强,适度的监管竞争对维持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潜能、加快追赶步伐是有利的,而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而推崇的监管统一将会让市场失去活力,并诱发权力寻租。

三是明确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为提高资本配置能力,信贷和资本市场在服务于企业融资需求时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定位。具体而言,规模较大、经营稳定、风险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直接面对金融市场公开披露信息,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规模较小,处于成长期,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更适合一对一、个性化的融资方式,可以通过银行,选择信贷方式进行融资。建立起这种分层结构后,在现阶段金融资源相对紧张的硬约束下,对信贷市场而言,原先投向大型企业的资金得以挤出,这部分资金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腾挪出空间。

四是遵循并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配置。在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分层的同时,资本市场内部也要根据各自特征差异化发展和定位。对债券市场而言,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和最主要的直接融资工具,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得债券市场具有庞大的容纳量,直接融资需求应主要通过债券市场来解决。股票市场也是直接融资工具的一种,但股权融资的特征以及众多散户参与的投资者结构决定了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绝非资金融通,而是解决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构。这两个市场特点各异,定位也应不同。债券市场定位于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股票市场满足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中的风险分散需求,由此形成一种定位合理、优势互补、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的金融市场结构。

(作者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

作者:杨农

第2篇:破除金融藩篱 服务实体经济

1月7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抑制资本脱实向虚,是人们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达成的共识。金融市场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总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并不总是指向正确的方向。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失灵的鲜明例子。不断累积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给美国的投资者、消费者和政府释放了错误的价格信号,投资者不计风险,消费者和政府寅吃卯粮,不断恶化的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格局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最终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一起崩溃。

金融市场失灵的根源很复杂,其中既有人类的贪婪、恐惧、从众心理和外部冲击等不可抗力因素,也有政策扭曲和监管缺失的人为因素。重大金融危机的根源多来自于后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都在反思。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成为共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监管者已经行动起来,谋求建立一系列新的金融监管规则,全球金融业面临收缩态势。中国的监管层也在积极行动,未雨绸缪,更加主动地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固然重要,但对中国金融业发展远远不够。如果把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做个排序,排在第一位的应是扩宽和发展金融市场功能。中国政府有超强的干预力量,在防范和化解危机方面有优势,但在发挥金融市场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方面反成劣势。

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好企业和好项目,但是企业融资难旷日持久,尤其是那些在生产效率提高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中小企业。整体上看,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型国家,具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但中国却在不断地输出资本换取美国国债较为低下的投资回报,这说明中国金融业整体效率低下,没有很好发挥储备和投资之间的桥梁作用。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最大藩篱在于管制仍然较多,包括普遍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管制。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在至关重要的存款利率放开管制方面却没有实质突破。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面临着严峻的结构调整压力,企业经营状况艰难,居民真实收入增长面临困境。

与此同时,银行的贷款利率随市场定价大幅提高,同时享受着低存款利率保护,存贷款利差不断放大,银行业获得巨额利润。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部门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背后,是广大储户牺牲了自身利益补贴银行,是银行在丰厚的利润保护下感受不到竞争压力,这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违背了金融部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初衷。

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启动后,过去几年官方干预下的人民币汇率运动轨迹整体上是朝着市场要求的方向发展,但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没有实质性进步。汇改前的2005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还只有7109亿美元,2011年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水平长期持续地与外汇市场供求基本面状况不匹配,结果是人民币汇率价格信号扭曲引导的资源配置失衡,以及由于市场干预带来的投机和套利,这显然也违背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初衷。

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下,中国金融业还是国有企业天下,私人部门入门难。私人部门被排斥在金融业之外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竞争不充分带来的金融业整体效率低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差,金融服务覆盖不完整。这种金融体制下,小微企业、高风险项目融资无门。二是非法经营。有需求的地方就会产生供给。在高额赢利的吸引下,大量企业和个人不惜铤而走险,在政策法规界限之外开展金融业务。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此诈骗钱财。

私人部门在世界各国都是提高效率的源泉,将私人部门排斥在中国金融业之外,中国金融业发展没有前途。概而言之,破除价格和金融市场准入管制藩篱,才能确立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入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避免政策和监管套利,让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当前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亦强调指出,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破除金融发展的藩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正确排序。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可能伴随较大的风险,循序渐进的改革才是稳妥之计。

基于国际经验和学术界研究,普遍被认同的金融改革次序是先国内、后国际,先推进汇率、利率等市场化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撑这个次序的主要逻辑是如果资本项目可兑换先于国内的汇率、利率等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引发短期资本冲击和宏观经济动荡,上世纪拉美、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因为金融改革次序不对。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唯有稳妥推进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3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党的十九大强调,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金融應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省融资总量稳步增长,融资结构逐步优化,金融业增加值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仍不乐观,全省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融资结构还不够合理,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还面临一定压力,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加强,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而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

一、江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不足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金融大省。金融业规模实力、发展活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江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现阶段,江苏还是银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银行金融机构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江苏金融机构在发展定位、业务结构及内部管理上仍处在转型升级期,在利用信贷手段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制造业贷款比重和增速偏低。截至2017年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约1.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6%左右,贷款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与江苏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约1/8比重的规模水平不相适应,信贷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二是小微和“三农”信贷服务相对薄弱。截至2017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左右,很难完全匹配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另外,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长期存在,“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不够,“三农”金融服务环境有待改善,普惠金融满意度仍需提高。三是绿色信贷总量仍然偏少。多数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时间较短,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节能环保项目服务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的3%左右。而且银行间差异性较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投放量明显偏低,绿色信贷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要素集成、筛选发现、企业培育、资金放大与风险分散等五大制度功能。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省资本市场交易体系和机制正逐步发展完善,不断集聚相关金融机构、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但现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突出短板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一是直接融资比例还不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长期仅相当于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5%左右,上市公司总体规模较小,总市值和平均市值都低于广东、浙江两省。二是结构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首发与再融资不平衡、股票与债券不平衡、苏南与苏北不平衡。在全省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中,苏南地区企业占80%左右,而苏北地区企业占比不到9%。三是创投资金投向难以满足“双创”需要。偏向支持相对风险较小的成熟期企业,对初创期企业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据统计,全省创业投资金额仅有20%投资于种子期、起步期项目,而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项目的资金占到80%。

金融创新存在瓶颈。金融创新可以提供更多种类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使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形式灵活化,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不同需求,增强经济活力。但江苏目前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一些产品发展滞后,不能高效地为企业融通资金,在优化资源配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投贷联动进展缓慢,在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中,江苏没有银行被纳入试点范围。虽然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先期开展了探索和尝试,但总体上缺乏配套政策支持,规模体量较小。二是产业链金融服务推进不快,目前缺乏针对重点产业上下游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应收账款融资、现金管理、交易银行等具体业务和产品发展受限。三是金融科技支撑尚显不足,各金融机构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技术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上仍显薄弱,与实际业务结合有待加强,在小微企业征信、客户评级等领域有待突破。

二、完善金融机制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效益效率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最根本的支撑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而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然是能够在世界产业竞争格局中形成特色优势。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必备要素,必须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大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领域,最大化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部署要求,全省金融发展应在正确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大力解放思想,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抓好金融发展的“稳、准、宽、实、优”:

“稳”即推动金融供给平稳增长,确保社会融资总量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一是积极争取全国性金融资源。主动向全国性金融机构宣介江苏省经济基础好、发展动能足的优势,引导全国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江苏的资源倾斜。加强省内区域金融中心、金改创新试验区、金融核心集聚区建设,吸引更多全国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创投、资产管理等机构以及股权、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在江苏设点布局。二是着力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治理。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引导法人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准确定位,深耕当地或者熟悉领域,在贷款条件、利率定价、担保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将金融服务做深做实。三是大力丰富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丰富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小微的金融组织体系。深化再担保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体系,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推动农民资金互助社规范发展。

“准”即推动金融服务精准精确,确保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与高质量发展任务相吻合。一是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引导金融机构结合《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定的重点方向,做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深入推进科技金融,积极培育新动能。二是围绕改革开放高质量,加大对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满足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合理融资需求,优化和创新贸易融资、现金管理、交易银行等产品业务,支持境内企业利用境外市场融资。三是围绕城乡建设高质量,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推动城乡金融资源“再配置”、农村金融改革“再深化”、涉农金融服务“再提升”。四是围绕文化建设高质量,加快发展文化金融,推动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文化金融合作試验区建设,促成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五是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融资产品,推广针对清洁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的有效金融服务方式,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六是围绕人民生活高质量,深入发展普惠金融、民生金融、消费金融、养老金融等,着力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

“宽”即推动融资渠道持续拓宽,确保融资来源与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相匹配。一是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企业上市、挂牌培育计划,制定完善企业上市、挂牌配套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更多企业通过首发、再融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序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整合和规范发展,打造更加便利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私募股权市场。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优势和引导作用,吸引更多优质创投机构在江苏落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有效参与股权投资。三是提高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水平。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促进行业整合产业升级,提高优势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水平。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四是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债券工具进行直接融资,扩大绿色债券、项目收益债、双创债等创新债券产品规模。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债、二级资本债以及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实”即推动配套机制落地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效用协同一致。一是整合政府扶持政策、社会征信服务、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融资产品等资源,加快建立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架构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其他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系统对接,拓宽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应用范围,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二是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企业社会征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征信产品开发和应用,培育发展地方信用服务机构。三是推动风险共担机制建设,加强政策性再担保和担保体系建设,探索有效的再担保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等模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优化财政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四是统筹规划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活跃的知识产权、环境权益、农村产权、金融资产等交易市场,为新型抵质押融资业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优”即推动金融生态不断优化,确保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一是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任务,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和债务风险,切实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强力整治金融乱象,全面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健全金融稳定信息共享和数据定期交流制度,探索建立交叉性金融业务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研判分析,强化金融风险的源头管控。三是妥善处置突出的企业债务风险,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兼并重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筹集兼并重组资金。四是加大金融案件处置力度,畅通立案渠道,统一裁判标准,强化审判管理,加大执行力度,推动金融案件快立、快审、快执。支持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投资者保护机构以及仲裁机构发挥专业优势,防范和化解金融纠纷,实现金融案件多元化解决。加强司法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作,切实加大金融犯罪案件追诉、制裁和打击力度,有效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刘志刚

作者:丁立

第4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证券业,实体经济,创新驱动

一、概念界定 (1)实体经济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2)金融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将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在直接产出、解决就业、实现资源配置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的功能包括:一是融通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之间配置资源。二是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在一定的程度上,资本市场、银行、投资基金等可以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解决大额、长期资金需求。三是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都是实体经济投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五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将风险配置到有承担意愿且有承担能力的经济部门或经济主体。六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七是通过金融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3)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支付结算的需要,发展于实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通过融资、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过度,会产生泡沫,使得经济不稳定;金融发展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交易成本过高,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背景与重要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即是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认为,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决定,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三、证券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指出证券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一级市场的承销与保荐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经纪与投资咨询业务,证券自营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以及其他证券法规定允许的证券业务。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之前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证券业目前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合作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目前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

(三)以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方法为实体经济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利用金融的效率。

四、证券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证券业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发展跨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证券业可以为境内企业跨境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承销、托管、结算等中介服务;可以在港、澳、台和其他境外市场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设置子公司;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并依托上海自贸区等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机制和政策,为境内外个人和机构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证券公司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具体可以:开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加快融资类业务创新;稳妥开展衍生品业务;发展柜台业务;自主创设私募产品。这既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鼓励的,也是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互联网思维。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证券业应该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第5篇:服务实体经济

服务实体经济——

2009弘业期货·江阴站

为了圆满的完成此次讲座内容。现就江苏弘业期货公司与江阴中闽公司的工作职责细致化。具体内容如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公司方:

1.我公司针对中闽企业结构,主要针对钢铁期货与现货结合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企业对于期货结合实体经济有正确,详细的认识,对于企业后期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培训内容大体如下: 钢材:

1) 钢材期货品种介绍 2) 钢材现货市场现况分析

3) 钢材期货投资机会分析以及操作技巧 4) 钢材企业如何结合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 5) 钢材期现市场未来展望

2.我公司负责企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包括为企业量身订做套期保值方案,更好的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及时提供专业信息以及行情分析,便于企业后期发展规划;免费向企业提供专业行情软件,以及套期保值,投资的相关材料,并做一对一的讲解和持续性的分析,做到服务细致化。 3.关于期货与现货相关的其他事宜

江阴中闽公司方:

1.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将相关时间、内容等精神下达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以便后市培训工作能够按质按量完成,起到预期的效果。 2.联系培训地点,方便企业安排行程。

3.筛选优质企业,培训的对象定位在中大型企业,通过对这些优质企业的长期培训,做到以点连线,以线画面的良好覆盖。做到更好地在整个地区相关企业更快,更有效的普及。

4.关于培训工作的其他事宜

注:

一、此草案为大体提纲,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培训流程等具体内容待我公司与贵方商议通过;

二、若贵方有任何要求,可向我公司提出,并协商解决;

公司简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业期货”)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江苏省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1.38亿元。公司隶属于江苏省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江苏弘业国际集团,上市公司弘业股份(600128)和全国知名创业投资企业江苏弘业国际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公司主营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

弘业期货品牌优势

1、我们拥有24家开业及筹建的期货营业部,是国内营业网点最多的期货公司,覆盖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及国内主要省会城市,市场服务渠道便捷通畅。

2、我们拥有行业最高等级的总部中心机房及业内唯一自建的异地灾备机房,一流的信息技术形成强有力支撑,客户交易安全高效。

3、我们的综合竞争实力傲视同行,经纪业务能力排名全国第四。同时我们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实战经验,十年来保持经营管理零风险。

4、由海归博士领衔开发的程序化交易平台,将为股指期货的专业投资者提供强力支撑。

5、我们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期货公司,是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单位和江苏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先后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期货公司十强”等称号,多年来成就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6、我们历经十年磨砺,规模效益稳步扩张,目前资产规模近25亿元;2009年,我们代理交易额近2万亿元,各项财务经营指标同比增长100%。

7、我们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结算会员(会员号:128),多年来还和国内其他交易所和中国期货业协会保持良好合作,多次荣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优秀会员”。

8、我们的研究资讯能力业内闻名,每年均有上百篇研发报告刊载于业内主流媒体并先后出版多部著作,能为您提供各项专业增值服务。

9、我们拥有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团队保持十多年稳定,从业经验丰富、管理能力优秀。公司从业员工300人,人力资源丰富。

10、全国“A”类期货公司,江苏省唯一一家。

第6篇: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

──阎庆民副主席在2013年全国股份制银行

行长联席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3年9月26日)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今年是第十二次联席会议,我谨代表银监会对本次联席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本次联席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算上今年,联席会议已经是第二次在山东省召开,上一次是在青岛。在此要感谢山东省对联席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对银行业改革发展和银行监管工作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鲁的各家股份制银行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希望各家银行继续用实际行动支持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建设!

回首联席会议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全国商业银行年会”,乃至1989年的四家股份制银行联谊会。经过大家25年的共同努力,联席会议已经发展成为大家交流沟通、战略合作、共谋进步的重要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成果。联席会议对股份制银行在建立战略联盟、规范业务经营、应对入世挑战、信息科技创新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联席会议也见证了股份制银行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成长。25年来,股份制银行总体保持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中坚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数量稳定增长,经营区域极大拓展:从原来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的4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变成了现在的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网点不但遍布全国,而且延伸到了海外。二是资产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截至今年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已经占到了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8%。三是大力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股份制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利润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2005年到2012年间,股份制银行平均利润增幅达到47.7%,在全国银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的利润总和为1538亿,已占到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0%。五是资产质量总体较好,抗风险能力维持较高水平。多年来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比在银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截至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8%,而拨备覆盖率则达到了286.3%。六是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股份制银行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自身优势,一直在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打造出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卡和网上银行,民生银行的商贷通等等。七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股份制银行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在扶贫、环保、教育和救灾等多个方面积极回馈社会;特别是将环境保护的责任与银行业务相结合,广泛推行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了企业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

股份制银行取得的这些成绩和对经济做出的贡献都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改进。例如,部分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决策有效性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亟待改进。有些银行资本约束机制不健全,资本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新资本监管要求达标的压力较大。有的银行在信用风险管控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和行业的信用风险出现集中暴露,借道融资以及通过非标业务投向平台和房地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改进。大家要充分借助联席会议这个平台,开拓思路,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当前,股份制银行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情况有所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美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日本经济在超宽松政策作用下有所回升,但刺激效果能否持续仍有待观察。欧元区则尚未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经济仍处于衰退阶段。新兴经济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增速也总体趋缓;近期印尼盾、印度卢比出现大幅贬值,国际资本流动引发的外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值得关注。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而且第三季度已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信号,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完全有信心的。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总量方面,外需不足和内需预期不稳影响了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方面,个别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仍面临着经营困难的问题。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股份制银行要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认真配合落实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自身的战略转型,取得更大的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强服务实体经济

中央要求,金融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是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要求出发,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提高使用效率。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银监会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机构准入方面,强调均衡设臵和优化发展,鼓励银行到中西部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及受灾地区新设网点,为此开辟了绿色通道;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包括支持发行投向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债,提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探索设立社区银行。盘活资产方面,正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争取尽早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发展。 股份制银行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用好各项政策,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上。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资金运用方向,确保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各家股份制银行要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合理融资需求;要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做好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支持释放城乡居民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二是要严格执行贷款用途管理规定,规范贷款资金使用。坚持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防止挪用、转借或者改变用途,避免资金空转,防止资金违规流向限制领域。三是要加快推进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创新,开发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尝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方式;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同时要注意规避偏向体内空转或者追求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四是要合理确定服务价格。一些金融机构存在收费偏高、质价不符等行为,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各家银行要重点治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和高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七不准”和“四公开”规定,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一律取消。

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李克强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7月15号,马凯副总理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8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实施要求;银监会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马凯副总理讲话和上述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政策,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上。

近年来,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受到客户结构调整滞后、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风控手段跟不上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各家银行仍需继续努力,突破各种约束,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确保今年能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正在细化“两个不低于”的考核措施,将总体目标和具体考核要求分解到每一家银行,定期考核,按月通报;同时将银行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情况与市场准入、发行专项金融债等差异化优惠政策挂钩。为此,各家银行要对小微企业单列信贷计划,为小微企业留出足够的可贷资源,同时要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层层落实,并在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银监会将牵头组织实施督查工作,督查各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实情况。按照现在拟定的工作方案,督查工作将于10月下旬开始,各家银行要积极配合,在当地银监局的组织下提前开展自查工作。

二是要积极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可以开发产业链融资、商圈融资或者企业群融资;针对小微企业传统押品不足的特点,可以尝试无形资产质押、单据质押等保证方式。

三是要开发面向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技术。银行做小微业务,必须掌握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技术,唯此才能有效控制风险,才能实现双赢,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组合风险管理,应该依照不同的行业特性或者区域特征来开发有针对性的风险模型;又比如,银行要解决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估思维,要研究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行业组织、商贸市场、供应链等渠道去掌握小微企业的信息。线上线下的风控技术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三、高度重视防范风险,保证稳健合规经营

刚才讲的是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接下来再全面谈一下股份制行必须高度重视的几项风险管理工作。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上升。各家行要高度关注信用风险问题,按照年初提出的“双控”要求设定防控目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责任制,严防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当前,随着金融创新逐渐加快,同业、理财业务快速增长,负债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期限错配也更加突出,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各家银行都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特征的深刻变化,全面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一是要抓紧研究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论,完善监测工具,要做到及时、充分地反映全行业务特别是同业和理财等新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要丰富流动性风险的防控手段,更加重视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避免过分依赖外部融资。三是要重新认识流动性、安全性在“三性”平衡之中的重要地位,厘清流动性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流动性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

三是同业或负债业务的合规风险问题。理财业务方面,个别银行对“8号文”的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例如非标投资没有完全比照自营贷款进行管理;通过做大分母、账户转换等方式来达到非标资产的比例要求,并没有真正消除风险。银监会将进一步细化“8号文”关于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监管措施,大家要切实规范理财业务,认真开展自查和接受检查,认真规范登记理财信息,做好事前报告。同业业务方面,部分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会计核算不规范,既不入账更不进表,风险管控严重缺位。对此各家行要高度重视,尽快健全和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制,必须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

四、应对金融业新变革,积极加快战略转型

我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以及金融脱媒等多重变革,长期来看银行将面临利差收窄的局面,股份制银行更是首当其冲。汇率市场化也正在推进当中,股份制银行应该认真应对,积极推动战略转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股份制银行战略转型要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相一致;要符合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要求;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人口老龄化、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时代浪潮。

二是要确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单纯依靠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差异化经营才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根本出路。股份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中最具特色的群体,已经在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占据先机。大家要进一步摒弃拼规模抢市场、一味求大求全的思维定势,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着重于培育特色业务,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

三是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要在经营管理模式、目标客户甄选、业务流程改造等方面精耕细作,围绕核心市场与客户群,真正做到“量身定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适应资本监管新规,努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新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稳健性,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希望大家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达标规划,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业务转型等方面推进具体实施工作。

一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经营目标,充分发挥资本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和约束作用,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同时,结合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建设。二是要审慎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扩大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缓解信贷增长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三是各行要以此为契机,加快业务转型,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努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将新监管标准和理念与日常经营相结合,较为成熟的部分银行可以“先行先试”,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资本工具创新,提升风险计量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志们,12家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经得起各种考验。金融支持“中国梦”既是股份制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与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家要再接再厉,把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防范风险、转型发展以及新资本监管达标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并深刻认识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充满信心地应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第7篇: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银行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

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卓博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二)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第8篇:做实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行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总体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六大产业链”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普惠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促进了我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一、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我行以“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知识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权益意识。同时,加强优质服务监督检查,强化柜面人性化服务,把优质服务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切实履行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对外公布行业内部及监管部门监督电话,确保信访投诉渠道畅通,及时处置信访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二、推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持续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 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我行积极推行“双基双赢”工作,不断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创新支农管理模式和信贷服务产品,紧紧围绕恩施州“两轮驱动”战略,不断创新担保方式,重点支持

“六大产业链”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为辖区内种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涉农中小企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信贷支农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3月末,全州各县市行社贷款余额达到126.38亿元,比年初增加15.39亿元,增幅13.86%。其中“三农”贷款103.87亿元,比年初净增10.65亿元,同比增加9.7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18%;其他贷款22.52亿元,比年初上升4.7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7.82%。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行社共为11994户农户发放贷款13.94亿元,为825户个人客户发放贷款3.85亿元,为207家中小企业客户发放贷款12.03亿元,所支持的行业涉及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茶叶生产加工、药材生产加工、规模化种养殖业、水电业、医疗卫生、重点学校、城市建设及旅游等行业,为农户增收、企业增效、全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为适应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让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也能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成果,及时填补部分村、集镇和城区部分地段自助金融服务空白,我行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原则,通过采取建立“卡乐付”推广责任机制、加强员工电子银行知识培训、开展地毯式营销活动、完善售后跟踪服务和严格落实奖惩等有效措施,着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

行等电子金融产品,积极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现代金融服务,努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切实增加农村老百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机会。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加大电子产品营销力度,全面推进“电话银行行政村全覆盖”,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3月底,全州各行社累计发行福卡124.23万张,签约网上银行2.43 万户,手机银行3.17万户、电话银行2.52万户、短信银行17.53万户,安装卡乐付及银联POS 机6053台,安装自助设备156台。其中累计布放卡乐付终端达5517台,覆盖141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2.74%。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和走访,我行还计划在恩施市城区几个社区、部分行政村新设离行式自助金融服务网点,在乡镇网点增设存取款一体机设备,同时对不具备设立营业网点基本条件的偏远地区,在特约商户布放转账电话、安装POS机终端,确保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村通”全覆盖工作。

第9篇:开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

吕家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3日07 版)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融入发展大局是我国金融的职责所在、命运所系。邮政金融由于具有较为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功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促进农业农村和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邮政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平台。邮政金融拥有发达的服务网络,具有信息优势和良好声誉,其机构网点一直延伸到县城、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天然具备“平民银行”的特征,是低收入群体金融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发挥着普惠性金融“雪中送炭”、“难中救急”的特殊功能。通过加速和引导储蓄资金向经济落后地区返流,能够有效弥补常规金融的服务空白,促进金融服务均等化。

我国现代邮政金融业务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展起来的。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邮政金融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改革目标。1986年,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开办储蓄业务。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治理结构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规模体量相当的现代金融机构。经过6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巩固和

提升。截至2012年底,资产规模已达4.9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第七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突破1000万笔、金额6500多亿元,服务客户600多万户;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1.3万亿元,惠及700多万农户和小微企业,成为服务社区、“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初步探索出一条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开展普惠性金融业务的特色发展之路。但是,与发达国家邮政金融的发展相比,与我国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相比,我国邮政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新兴加转轨的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其功能和体制机制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当前,邮政金融应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优势,在服务群体、发展区域和支持产业等方面,将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着力促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

坚持“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应遵循市场化导向,优化信贷产品研发和评估机制,适应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创新,鼓励区域性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风险特点,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制度,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营销体系,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在农村地区,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代收代付、保本理财

产品、小额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确保“三农”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依托国家重点农村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新农保、新农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邮政金融在农村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联动项目,加快以小微企业融资业务为重点的金融业务发展。抓住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机遇,以新兴城市为业务主战场,满足各类“微型经济区”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打造跨市场、跨区域的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邮政金融兼具商业性和社会性,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肩负着完成国家战略使命的社会责任。因此,应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产业信贷投放比例,加大对节能减排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新能源开发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研发和推广绿色信贷机制和融资模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下一篇:会计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