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古典园林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园林源远流长,明清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直至今日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分别代表了我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在城市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在发展中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休闲要求和对自然审美的渴望,值得深思和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现代园林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中国就有了为王宫建造宫苑的活动,这是为统治者提供美好的休闲场所的最早行为。中国园林真正的起步在汉代以后,并且受到统治阶级的皇权思想以及建筑观念、文学意境和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比如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赋》、《上林赋》两篇文章,特别是《上林赋》,以宏大的气势、破空而来的奇异想象、光怪陆离的艺术夸张,表达了想象中自然林苑的博大富有,对帝王营造现实园林起到了理想性的诱发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权力的争夺空前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上道教和佛教的盛行,于是在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纵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这时期的造园特点也多为以自然山水陶冶情志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中国位于地球的东方,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迥异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文地质以及乡土植物等特征,其自然资源构成的特殊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由于古代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向往能够营造出更加舒适宜人们居住和活动的理想环境,因而对于园林内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台楼阁以及漫长走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为依据,从而形成舒适于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的营造,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拘泥于狭小的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的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紧密地或象征性地联系、呼应起来,营造出与自然景观形成整体性连接的园林景观。这样的园林造型,无论从动观或者静观的角度,都能使置于园内的人们在欣赏有限的园内景观的同时,还能够看到更加美丽和广大的园外自然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的艺术理念,所以常常营造出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景观。出于这个原则,中国古人就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以求得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给予表现,使人看到不同空间和众多景观的交错场景,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园林景象。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家们,紧紧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曲回流水、花卉草树等景象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同时也隐喻性地显示四维中的时间效果。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的园林营造理念,充满了东方式的哲思和智慧。在中国造园艺术家的心目中,“大”和“小”是相对的,有限和无限也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有限展示无限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先祖们常常喜欢用山水诗、山水画来寄托情志,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所以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诗词美文、建筑实物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引发置身于园林之中的人们的遐思与畅想情怀。
二、中国古典园林对国内现代园林的影响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园林的营造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学科快速增长,我国也形成了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比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的“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引导着他们将自然山水作为比德、体现仁智、“道发自然”的探求尝试方式,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和造园规律,以大自然张显真、善、美的艺术理念。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更要延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代表民族传统本色,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成功的现代新型园林。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最终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在当下,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理念的强烈冲击,现代园林艺术设计师们更要开拓思路,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营造艺术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蕴含等,应用到更加广泛的艺术设计领域中,这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他认为,世间事物既对立物有统一,所以就有互补和创新,就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相信,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冲击和本土新要求的融合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营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定能使中国的园林和民族文化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使我们的园林艺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三、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皇家苑囿或私家园林,多以自己休闲、欣赏和生活为最终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反映出主人思想意识、文化情怀和价值取向,或以炫耀博大气势、惟我独尊为最高追求境界,或以夸耀显贵、光宗耀祖为建造目标,或以避世取幽、修身养性为情怀寄托。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中国园林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显著。
我国园林艺术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活动;二是以建立中外友好关系的名义,在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互赠建园的形式;三是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家建园的方式等,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和作品,推向全世界,让全人类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对促进世界园林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校:刘军平)
作者:兰泽青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和造园思想。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营造出的天然山水景色,布局自由,浑然一体,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园林特色。西方园林以形式美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体现的是人工美,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形式美、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形。这种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要认真借鉴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园林文化,抛弃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了解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掌握本土资源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让两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自然生态 天人合一 开放式 吸取传承
1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发展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和造园思想。例如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视觉感受,使观赏者充分领略自然风光的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古典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将山、水、建筑、道路、植物等赋予生命力,既反映大自然的形态,也加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绝非简单摹拟自然,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集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是封闭性的,运用墙体来进行分隔。除有地形高差的况下,墙体作为分隔园林与外界的手段。庭院内以山石堆砌地形,泉水模拟江河大海,再以植物做点缀,这种组合也是古典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还会结合光影进行造景,漏窗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从漏窗中穿透的阳光,照耀在景物上光影交错斑驳绚丽,并且随阳光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态万千无一相同,更深度加强了形象美。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到有在到成熟发展,在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其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1.2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早在在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我国已经出现了造园活动,我们称之为“囿”。园林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统治阶级专享走入文人雅士的家中,致使无数文人墨客将诗与画融入到园林布局和造景中,一步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营造出的天然山水景色,布局自由,浑然一体,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园林特色。
园林造景不仅是工匠的杰作,也是文人诗情画意的真实写照,这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加强了人与景的联系。古人体验大自然的感受融入园林造景中,不仅反映出了高超的技艺,也是一种情感传递。
1.3 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作为现代园林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依据之一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为最高理想,让自然和人契合无间。它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思想渊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优越的自然生态与富饶的精神文化生态都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单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准则,也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无论是现代还是未来的园林景观设计,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都会始终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之中。
就现代社会而言,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和土地变得紧张。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的融入了自然美、形象美、人工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可持续和生态发展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典园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筑等的范式和资源,对现代景观有着重大的生态启示。其思想意境是现代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绿色启示’,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构、意境、规律以及审美文化心理,决不能离开‘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融入到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地的破坏大自然来达到自己个人的一己之利,那样只会酿成恶果。“天人合一”思想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集合南北园林之大成的“承德避暑山庄”,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从设计布局到设计意境可见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寄情于山水,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都市建筑越发显得拥挤。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建造的建筑景观使得自然与现代城市居民离得越来越远,自然元素逐渐消失。重视自然生态环境,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负责,应实行自然环境优先原则。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营造自然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恢复生态,着力显示无人工雕琢的天然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人在破坏自然环境后遭受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罚的威胁,这反映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必须认识环境,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从事生产和活动。如与其相悖,则必将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的集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现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生态景观设计也势在必行。
人们对生活应有的初之体验是对大自然的向往—— 融合、回归。在大多数人努着劲挤入城市的时候,园林景观应肩负着唤醒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亲自自然的责任。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亲近自然的人更加快乐,更加和谐。但是由于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向往“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再好的物质生活换不来新鲜的空气;再好的桶装水都不如清澈透明的溪水甘甜。人类喜欢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希望与之希望形影不离,为了永享自然资源,就必须要与自然和平相处,不能破坏自然的平衡发展,不能去掠夺资源;应该关怀备至地善待自然,善待生命乃至善待地球。中国园林里的树木不会像西方园林那样,统一修剪成几何的形状,更不像西方园林那样,把大自然改造成为纯粹的装饰品,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竭力做到顺应自然,不干预自然。只有知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来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它启示我们现代园林设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综合园林。
2 西方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2.1 西方古典园林的特色
西方人追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的美感。西方园林以形式美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体现的是人工美,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形式美、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形。这种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园林布局开敞均衡对称,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有着强烈的韵律节奏感,让人一览无余,给人扩大张扬的感受。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园林,整体造景刻意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统率着园林,园林从属于建筑,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水池、台地、植坛是西方园林中的基本元素。例如波斯庭院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意大利园林讲求梯台构造,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最初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习惯按照建筑设计的手法来营造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树木修剪整齐,有规律的排列,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构成的。园林植物剪裁成各种几何形体,如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而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利用建筑、道路、花圃、水池以及形状修剪得十分整齐的花草树木,如同刺绣一般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形成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园林。建园过程如同是在驯服大自然,把风景变成了人工塑造的艺术品。
2.2 开放式园林设计在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现代园林主要服务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这要求园林具有大众性和开阔性,而中国古典园林是封闭和私密的。无论是占地面积较大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南方的私家园林,都在围墙封闭的空间内,是私人园子的范畴,仅提供少数人游玩居住,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西方几何图案的开放式园林形式却符合了现代人民大众的活动要求。因此这些年来我国深受到西方园林设计得影响,产生了丛多效仿西方园林的实例,形成了大批的广场开放式的园林设计形式。
虽然现代园林开放形式的广场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集会、运动、娱乐等要求,但过于形式,没有特色。我国很多地方都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模仿西方园林,这样产生一些没有意义的景观设计。事实上,我国与国外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一味地模仿抄袭缺乏创新,没有特色,导致了我国特色文化的流逝,阻碍了我国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样板式的园林景观是为纯粹的装饰品,苍白而无生命力,置身其中身心得不到放松。现在园林设计不能只追求形式美让人产生距离感,要赋予景观生命力,注意生态发展考虑经济价值。
2.3 中西方古典园林如何应用在现代园林设计
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色和西方古典园林的开放式设计方式在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
开放式的几何景观固然给人一种气势宏伟的感觉,一种雕刻自然的意境,但是这其中不能忽略自然和人的关系,气势宏大的平面园林设计势必会造成将人与自然分离的感觉,人们漫步其中没有温馨舒适的感觉,这违背了园林设计的初衷。园林设计无论涉及的场地大或者小,都应从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资源、生态、生物、水系等资料,可以避免在园林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关注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在设计上能产生新观点和新思路。在功能性、实用性上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承担发扬我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责任,吸取西方园林的经验,开阔性的思维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大胆创新,将东、西方园林融为一体,打造具有特色的園林景观。
3 结语
陈旧的园林景观设计必定会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逐渐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师都应考虑的问题。
要想中国现代园林得到发展,既要认真借鉴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抛弃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了解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做到掌握本土资源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让两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结合生态、低碳,人文等多方面学科。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方式的园林方案。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童寯.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 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作者:周华 张妍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园林源远流长,明清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直至今日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分别代表了我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在城市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
苏州的造园家在两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它容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会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遗产六项标准中的前五项:(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作为人类居住的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的地点。(6)与某些事件或先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此条标准一起使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一般情况下,此条款不能单独成立)。在全世界五百多项遗产中,仅有极少数的遗产项目同时符合五项标准。
近年来苏州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依据《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一方面积极保护园林,巩固扩展申报成果;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园林文化内涵,弘扬吴文化。园林主管部门按照国际标准,把申报成功世界遗产作为一个促进园林永续保护、管理、利用的契机,尽全力保护古典园林的整体完整性,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恢复历史园林风貌,努力拓展园林的有效游览空间,大力实施内外环境整治工程,切实保护园林周边环境,使其与遗产的总体风貌相协调,使各园林的内外环境更加典雅和精致,体现出原汁原味风韵十足的苏州古典园林。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保护、疏导、恢复、发展”的八字方针,逐步修复、修缮,力争使园林之城名副其实。依法整治了内外环境,对园林古建筑、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维修和养护,加强园林水质的治理,调整充实匾额、对联、家具、陈设等充实提高园林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从世界同行那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运用国际标准实施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和规范,建立现代化的园林管理体制。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恢复性保护。从1998年开始先后投巨资对园林进行修复,从根本上保护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实完整。二是挖掘性保护。专门查阅古籍,再现灭迹的历史遗存。如拙政园再现了明代文征明《三十一景图》,沧浪亭重现了林则徐留下的珍贵遗迹等。广泛利用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展示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三是建设性保护。在拙政园东侧建起与古典园林风貌一致的旅游品市场。改造狮子林南侧停车场,使每年上万游客的流动有了良好的交通便道。四是接轨性保护。拙政园2000年已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景点,并在全国园林系统内首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留园、狮子林、网师园也已被评为4A级景点。
苏州园林注重不断拓展园林风景区的文化,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如虎丘艺术花会、金秋庙会,拙政园杜鹃花节、荷花节,留园吴文化活动、网师园特色夜游及怡园水仙展、狮子林春节时令花展、天平红枫节、石湖串月、沧浪亭兰花、菊花展、耦园水乡特色游等等;苏州园林还抓住“保护、开发、管理、服务”四个环节,注重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游客、把更多的方便留给游客、把更多的美景展现给游客,从而在全面完整地展示古典园林这一文化瑰宝的同时,从一个角度折射出苏州现代的城市文明程度,使古典园林成为体现苏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者:衣学领
【摘要】:市场经济时代呼啸而来,人们对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的休闲场所愈加钟爱。此间,中国传统园林以静谧,小巧,空间多变且饱含文化底蕴集于一身得到国人青睐。川西度假园林以休闲闻名于世,蓬勃发展。
易园属与商业文化接轨的私企园,本文首先就平面,交通,空间序列对易园的整体布局进行分析,进而对其建筑,山石,理水,花木,小品,园林哲学进行分论,并通过客观分析指出易园的设计优劣,为商业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川西古典度假园林;自然;儒道结合
位于成都三环梧线的易园是以南方私家园林为主,多种风格融于一体的川西度假园林。《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园”字的解释为;“四边用墙垣围起来,内中设花木,建筑,山石,水池供人居住,观赏,游玩即谓园。”而易园的功能根据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已不仅限于赏玩,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度假园林。对此类园林的深入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一 易园的整体布局
1.1总平面:
1.2易园总体特点:
其一,易园整体格局:多处市井,并与住宅相结合,规模小,建筑占有比重较大。(格局源于功能。作为商业用地,除供人休息赏玩外,具有读书,作画,宴请,会客,棋室,商务会议,观看演出,影楼租赁等功能。)
其二,易园空间抑扬顿挫,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以一园观自然世界,空间可圈可点,但空间中心点不突出。
其三,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引水开池,种植花木再现自然美。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建筑与山水石相结合,而呈天然之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再现自然”理念,从哲学意义层面分析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本性。)然而园中小品叠山等处理稍显粗糙,细节不足成为园中败笔。
其四,符合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建筑玲珑轻巧,色彩朴素淡雅。
1.3易园交通流线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以步行为主,而作为现代度假园林,车行系统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交通流线设计成为重要环节。易园采用园内停车,人车分流,游园以步行为主。
1.4整体空间序列及分区:
空间序列关系到园整体结构和布局。曾有人把中国园林比喻成山水画的长卷。从整体上看,不同空间串联为观赏者带来不同感受,同时也适应其功能格局。易园的设计就是串联几个由建筑,廊遭,小品,水体和植被围合的空间,并形成完整的序列,且借大与小,开敞与封闭等对比强化观赏者的不同视觉感受。
1入园后空间开敞,景观效果单一。2由建筑围合一个较小尺度空间,较为封闭。(静区)3进入豁然开朗的大尺度空间,活动内容丰富。(动区)4封闭的狭长步道。5大尺度空间,活动多样。(动区)6进入幽静,私密的园中园。(静区)7狭长步道。8经步道,转而进入私密性强的独立庭院。(静医)9视线开阔的水稻田。(动区)10私密的独立庭院。
优点:易园的空间序列从整体看有着从大——小——大,开敞——封闭——开敞的韵律。进而形成空间对比,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借两者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特点。游者于其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变化,从而感到游园的乐趣。
不足:空间设计粗糙,衔接较为草率生硬。
1.5景观节点分析:
易园中有一塔,是人们登高望远之佳地;是很好的视觉中心点,一可鸟瞰垒园。二可作为方位标志,三可用来组景。然而高塔却被置于隐蔽之地,没有明显的空间引导,常常被人们忽视,又在其前种大量植被,将塔“隐”起来,没有充分利用塔的优势。
二 易园中的建筑
2.1空间内向与外向
中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组合中通常以内向的布局形式为主。特别是中小型私家园林设计,往往取内向布局形式。但是无论从观景角度,还是从人们临水而憩的心理考虑,全部采用“闭关自守”则忽略了其商业用地属性。易园的多方面商业功能决定其格局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空间需要。例如:清逸斋内置小庭院。但由于北面临水,因此取内外向结合的布局形式。外向空间的布置正符合人们临水饮茶闲谈的爱好。既可观景,又便于商业运作。
2.2看与被看
“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我,我装饰了别人的窗,他装饰了我的梦。”一方面,作为观赏对象而存在,必须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以满足被看;其二,设计者必须为人提供合适的观赏角度去看周围的景物,从而获得良好的观景条件,满足可观的要求。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平衡对称或对位关系,乍看一切若似任意摆布,纯属偶然,但实际上却深刻含蓄的受这种视觉关系的制约。
2.3景观建筑的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重含蓄,曲折,隐晦的手法来追求弦外之音。传统造林艺术中认为露则浅。藏则深,喜采用欲显而隐欲露而藏的手法,把精彩的景观藏于偏僻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是追求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易园中的大易楼就是很好的例子。
2.4建筑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庭院深深,深几许?”利用空间渗透可惜丰富的层次变化极大地增加景的深远感。
“透”是南方园林建筑的一大特征,园林建筑在渗透中,空间有了乐趣和层次。
三 易园中的堆山叠石。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寄情于石,置石常起到象征和传情之意。
3.1池边置石
以山石做驳岸或以池边置石,求大小相间,疏密有致,自然曲折,可成为水与岸间的巧妙过渡,且配少量草本植物极富野趣。易园中就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但纵观垒园,池边处理以植物配置为主,大多水体与建筑之间都由碎石连接,如若改为由石块组成错落有致的驳岸则水陆萦
丰富水景,增加人与水的沟通,又有“宛自天开”的韵味。
3.2造洞壑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淘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造洞壑营造之感。易园以石置其洞壑有一,其增加了步行的变化,但趣味感不够。如若置身于曲折环的洞壑中,时而通畅,时而堵塞,仿佛置于迷宫之中,岂不更添趣味?
3.3山石造型
山石本身应玲珑剔透,符合透,漏,瘦,皱,上大下小,似飞舞势为佳,而易园置石多处造型拙劣,可观性差。
3.4堆山石以做屏风
为了使内部生活起居深藏不卦露,则在人口设影壁,借以遮挡视线,使之不能一览无余,在门口置石做为屏风。
3.5登山石眺望风景
亭于山石之上,正如《园冶》中所云:“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此句精辟的总结了是山石的另种用法。
3.6中国园林具有山型心理
石是仁义得象征。(《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因此中国理石之法讲究颇多。水边岸石成以成峰形为上,也有孤立石,群立石,土石相间的石组等多种构石法,易园的构石形式单一,石形无“仁义”之感。
四 庭园理水——“化整为零”
易园理水的最显著设计手法即把水面分割成若干小块,这样则因水无源而产性隐约迷离与不可穷尽的幻觉,给人深邃藏幽之感。易园借助
分散用水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空间。其一,水面开阔地带均因势借亭台楼阁或花木配置;水面狭小的地方,则以溪流连接。于是,备空间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其二,借水置桥,使空间更加丰富美观。其三,隶本溯源的天性使游园的同时成为追寻水的源头的过程。其四,水面变化形成不同感观,或活泼或静谧,使园林更具表情。
五 花木配置
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作为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从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述中可看出古代苑同,园林中花术之繁盛。
5.1总则:自然姿态
中国古典园林重在模仿自然,强调自然美,这也是花木配置的基本原则:园林中浓荫匝地,繁花似锦,花卉树木生机盎然,芳香馥郁……计成在《园冶》中曾反复阐述:“新筑易乎开基,只可裁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相地》)而原属苗圃的易园的优势即在于此,品种多样,造型优美。
5.2点种——烘托建筑与点缀庭园
花木种植形式有点种与丛植。
点种的树可以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烘托陪衬建筑物,二是点缀庭园空间。凡属于前一种情况,均以建筑物为主体和中心,而使树木环绕着它的四周种植,但在距离上要有远有近,前后左右要保持大体均衡,避免机械的对称。
配置,即是讲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关系,好的花木配置则与建筑达到得均衡以求烘托建筑。例如易园松风亭。
点种或孤植的树还可以点缀庭园空间。中国园林多以建筑、游廊、墙垣围成既小且封闭的空间院落。易园中为商业运作这样的独立封闭的小庭院更加多见。其中若不栽种植物,必然流干光秃、单调,但花木过于繁茂,又将局促拥塞。对于这种小院可视其大小或孤植或点种乔木二三株以作点缀,可良好的效果。
5.3花木的人文情趣:
“松风亭”本义来源于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响声而得名。易园的松风亭于其旁只有单株松树,难有上述效果,单松的象征意很丰富。自古有“梨花伴月”之说干是易园梨花院中的梨树与景与情交融一体。易园中多处种芭蕉,而川西又常下雨,于是借雨打芭蕉易园中就有了“音乐”。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对联(下联)云:“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它一方面表现了花木本身花客叶貌的自然美,同时,不同花木各自独有的特征,属性,往往被赋予了人格的意义,与人的品格,理念与哲理融合交织。
5.4劝耕南亩,俯察庶类。
中华重农政策使观农成易园中一景。
5.5花术丛植,围合空间。
当建筑相对稀疏,分散或不能有效围合空间,便可利用丛植乔灌木围合空间,形成有效屏障。例如:位于大易楼旁的A地形成了明显的空缺,于是用植被进行填补,形成完整界面。
六 团中小品
6.1铺地
“大凡砌地铺街,小异花园住宅。唯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常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层楼出步,就花梢琢秦台,锦线瓦条,台全石版,吟花席地,醉月铺毯。……冰裂纷纭。”《园冶》在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铺地之法。由此可见。易园中铺地太过随意,采用现代材料中光面石材,水泥地等既破坏景致同时破坏园林的意境,极不可取。
6.2路灯
路灯成为现代园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路灯仿佛标点贯穿始终,它的做工粗劣:使人们对易园印象大打折扣。
七 儒道结合的园林哲学
中国传统园林基于道家思想而偏儒化。道家思想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体现主要基于模仿自然的理念,属人型山水园,求“天人合一”,“人化自然,胜似自然”的境界。易园于山水园的基础之上欲模仿了私园的人文性,这是倾向于儒化的表现。
其一,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集中体现于模仿自然,从中体自然之趣味,进而忘我。易园中花术的配置具有野趣,水间零落的置石样态都看到了自然的影子,但是前面提到,易园入口处笔直的步道和两旁规整的乔灌木仿佛成了整个园子的不和谐音符。
其二,易园的儒化思想。中国儒家“学以致用”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园林中木刻,石雕,漏窗,铺地纹样,无处不体现出前人的力量和智慧,易园中也有体现,但显然做的不够,例如其漏窗等制作粗糙,远谈不上精美。
其三,易园的文人性。园中讲诗情画意,园中题名作对。如:园中匾额:“清逸斋”,“大易园”,“易隐园”等,并有门前题对:“云淡风轻境天一,花香鸟语物我同游”,横批“天光云影”。此对正体现了“物我归一”的道家思想。另外,景点设置是文人性的另一体现,如“曲水流筋”就是最好的例证。易园中的文人情趣还不到位,很多门前留有书写位置空无一字,园中也赏不到书画。
八 结语:
本文从中国古典造园加之现代功能,从多方面探讨了易园造园优点与不足。从易园中可见,我们仿佛缺少了一种可贵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虽渴望造出前人精美绝伦的人型山水园,却四处充满疏漏,空间安排也欠精细的考量,而是粗略的拼接。可见,造园对细节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今,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其一,满足现代人对融于山水,近于自然的情感需求。
其二,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
其三,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中国园林创作范式作用和生态意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研究其做法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
易园属与商业文化接轨的私企园,在古典文化框架下如何顺应现代需要是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而今各种文化交融一体,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典园林建筑的结合,复杂的现代功能对改变古典园林单一功能的要求等等都是继续设计师思考的问题。而本文将成为一个课题研究的开始,逐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作者:李晓彬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人和设计者大多是文人和画家,他们对美的审视和情趣直接对园林意境的创造造成影响,园林借鉴于山水画的刨作方法,以园入画,因画成景。中国古典园林处处充斥着对中国山水画的再现表现,形成了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然而中西方园林空间构成的差异一直处于人文理念与自然的角逐中,反映出了各自人文观的差异。
在世界建筑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其建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代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个性鲜明却又多姿多彩,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艺术瑰宝之一,其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与同样作为中国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深受文人墨客及世人喜爱推崇的山水画共同被誉为“姊妹艺术”。我们想要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进行考古、研究和欣赏,首先则要从中国整体文化的脉络出发,建筑即是文化,决不能就建筑论建筑,就技术论技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其哲学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类基本生存的侧重与关照。中国园林最终形成“模仿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表现,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崇拜自然思想。
中国人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表达这种感受。人们认为建筑的创造也应感受天地之宏伟,而力求创造一种能牵动人心的气势,叹山河之壮美而极力渲染一种能感化人心的意境。至于单体建筑物的飘飘欲起之势,如同书法的草书,绘画中的文人画一样,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的洋溢。在对待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在精神七的融合,所谓“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齐一”,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视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无论从平民的市井建筑、庙宇、宫殿及陵墓,古代中国对自然都本着认可、尊重、屈从和适应的态度。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山水画”再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则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无处不表达出对中国山水画的在线。古人描绘山水就有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则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两者可谓一脉相承。古语有云: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历来如此。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园林的范图,而中国园林就是山水画的具体再现的对象。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美学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不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形成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人富于幻想,使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中国人常把建筑环境比作画境。由于着眼点在于富有意境的画面创作,不太注意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而着力于一座座单体建筑为造型单元在平面上铺展与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以及建筑组群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呈现的画面效果。如透过一孔漏窗,南几叶芭蕉,一组怪石,数根修竹,巧妙地构成一幅幅画面。具有绘画特征的中国建筑,更重视建筑中的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感受的空间效果,追求所谓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借鉴了山水绘画的特色和部分手法。山水画一般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通过“藏、露”技法,表现幽远、清静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含蓄美”。而园林布局也历来讲究含蓄,通过曲折自由的布局,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抑景、漏景方法,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者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使游者身同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远境地,从而使园林更显得有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同样也是运用了山水绘画中虚实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山水绘画其趣则在于方寸之间自由天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都是有限的。园林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园林营造中来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得以实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中西方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上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有造园的活动,并且由于各自的文化、地域差异而产生不同类型的造园手法和风格。东方文化强调美在含蓄,美在透与不透之间。古典造园者认为,在园林中最绝妙的是假山,是游廊,是屏门,是楼窗,要使游者体会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境。而西式园林则强调视野的开阔和舒朗,要体现景观的“大气”。空间结构不但不隔,反而要开放,而且是彻底的开放,要让满园景致尽收眼底。
其次,在中国的园林中亭台楼阁、假山、清泉只能作为整体的单一元素进行组合,不重叠、不反复、不夸张、不整齐。与之相反,在西方的构园理念中,几何、数学都是科学的、理智的,园林的风格也表现为强调整一、秩序,强调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中西方园林空间构成的差异一直处于人文理念与自然的角逐中,反映出了各自人文观的差异。
结 语
山水画对于园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在园林中是最恰妥的再现。在园林的外部,它的空间、平面和线条的设计,用艺术的眼光打造一个景点、一座院落的。而在园林内部,几乎每一座建筑内部,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山水画的痕迹,无论是山水画的彩绘,还是有着立体感的各种山水画木雕,它们都是山水画艺术在园林中的直接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有着生生不息、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园林借鉴于山水画的刨作方法,以园入画,因画成景。中国古典园林处处充斥着对中国山水画的再现表现,形成了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徐艺文
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0-30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
古典园林教案09-22
苏州古典园林浅析06-04
古典音乐课论文10-22
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思路研究论文10-24
园林发展论文06-26
园林专业概论论文07-02
园林景观论文07-24
园林工程造价控制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