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刀在手术中的应用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超声刀在手术中的应用

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超声引导应用探究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资料选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站计划生育手术的患者120例,对其进行超声引导检查,详细记录结果并分析。结果 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实行超声引导监测,总成功率达到94.7%,未发生子宫穿孔或其他的并发症,效果较好。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计划生育手术成功率很高,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 计划生育手术 应用

超声引导是利用先进的超声显像技术将不能够直观诊断或治疗的过程变为可直观诊断治疗的过程,使以往的盲目性得到克服,从而提高诊断治疗的安全性及准确性。近几年来,随着B超仪器诊断的普及,介入性超声的发展非常迅速,被计划生育及妇产科广泛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站资料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患者120例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的手术,年龄在18-48岁,平均年龄(32±2.24)岁,体重45-65kg,平均体重为(55±9.25)kg,其中人流、药流术后清宫46例,取环34例,内膜息肉摘除8例,粘膜下肌瘤摘除15例,胎盘残留清宫17例。

1.2 使用仪器 索尼克cx-900c型B超,philips.hd-11型彩超3.5MHz频率的探测头。

1.3 操作方法

1.3.1 手术前准备 患者要适当地充盈膀胱,以保证子宫腔及附件能够清晰显示。

1.3.2 超声引导方法 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先把探头放置于患者的下腹部子宫里进行常规的扫查,当子宫及附件图像清楚地显示出后,保持探头的稳定,同时将探针探入子宫内开始对宫腔进行操作。等超声引导手术器械进入到宫腔的方向到达了位置以后,适当地将探头的角度进行转变,从子宫的横、纵、斜各面小心扫查,确保定位的准确,全程指导操作,直到手术器械、子宫的形态和宫腔都能够清晰地看到,结束手术前一定要将宫腔内的残留物清除干净,超声显示正常后手术才可结束[1]。

2.结果

在计划生育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总成功率达94.7%。

3.讨论

由于服务站的层次、服务对象个体的差异(瘢痕子宫、大月份钳刮、稽留流产、生育器官发育异常、子宫的弯曲度过大、子宫肿瘤、绝经妇女子宫生理萎缩位置异常)、医生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导致手术的难度加大,致使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因此每年都会有吸宫不全、取环失败、上环不到位、子宫轻度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使得原本较为困难复杂的宫腔手术变得简单、可靠、安全、快速。而且患者只需将膀胱适度充盈,这可由患者自行憋尿或由医生直接经过尿道适当注入生理盐水便可达到,简单易行且没有痛苦。这是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值得推广的原因之一[2]。

另外,由于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广大的育龄妇女已经不再满足于计划生育的免费服务,有不少人还是更愿意选择有效的有偿服务,例如手术过程中的全程监护和微管微创无痛人流等。因此,推广超声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尽管超声引导比直视操作效果好,但是对于有些骨骼嵌入基层较深的胎儿,组织残留的时间太长而致使机化严重,甚至部分穿孔等状况,超声引导手术也会出现探测不明显或模糊的现象;另外,因为超声引导声像有伪差的现象,诊断仪的性能差异因素,所以迫切需要有熟练掌握超声技术的医生正确操纵,并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将技术水平和素质不断地提高,保证使计划生育业务范畴能够拓展,优质的服务能够满足需求。只有将超声和临床及其他的相关超声医学知识结合为一体,才能够将人体的客观解剖和生理病理过程更真实地被超声诊断反映,使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使计划生育手术的成功率提升,为广大的育龄妇女更好服务。

本研究表明,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成功率可达到94.7%。这种方法便于医生能够直观进行操作,能够适当地掌握医用器械的方向及进入宫腔后的深度,顺利地将手术器械送入宫腔的靶区,动态观察宫腔内的容物变化,并将宫腔内的容物准确地清除干净,能明显地降低宫腔内操作的盲目次数和失误次数。

综上所述,宫腔监测在超声引导操作下成功率较高,并且使诊断与治疗合为一体,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实时准确,同时能减轻患者痛苦,也没有辐射伤害。因此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多数患者更易接受超声引导术,使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钱翠娥,刘艳萍,施荷玉.实时超声引导在经阴道复杂宫腔手术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1,7(01):55-60.

[2]陈妍,陈杨,谭进成.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临床应用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0,(05):112-117.

作者:张玉新 许永霞

第2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病例来源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占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统计并发症,调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48±5.12)分高于对照组(87.92±6.13)分,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可推广。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超声引导;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

Key words: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intervention; Ultrasound Guidance; Minimally invasive mastectomy with maimertong

麥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创伤小,腺体组织损伤比较少,而且术后恢复快,无需缝合,深受青睐[1]。研究表明,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治疗中,配合恰当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度[2]。故此,本文选择60例患者展开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病例来源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占30例。对照组,年龄区间20-47岁,平均年龄(35.43±3.94)岁,病程2-19个月,平均病程(10.27±2.81)个月,肿块直径(3.51±0.25)cm。观察组,年龄区间20-45岁,平均年龄(34.17±3.46)岁,病程1-17个月,平均病程(10.14±1.74)个月,肿块直径(3.76±0.31)cm。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1.2.1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

两组患者均实行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在B超引导下进行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标记笔在肿块体表位置作标记,对皮肤进行消毒,5ml 1%利多卡因,混合1-2滴肾上腺素,采取局麻处理,探头用无菌保护套包裹,明确病灶位置。在穿刺点处,使用尖刀片,做3mm左右切口。在超声的引导作用下,在预穿刺点进针,关闭麦默通凹槽,刀头穿过皮肤后,尽量以最短直径到达病灶的基底部,控制面板旋切,抽吸病灶。护士协助操作医生将肿块整齐摆放在弯盘中,送至病理检查,借助超声,确认弯曲切除病灶,真空抽吸积血。操作中,予以穿刺针固定,无需反复拔插,局部压迫10分钟,没有出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处理。

1.2.2 护理干预

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备皮,常规禁食禁饮,完善各项检查;术后,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切口状态,遵照医嘱用药。

观察组30例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护理。第一,加强术前宣教。大多数患者对这一技术是否完全清楚,是否會留下瘢痕等,因为麦默通属于新技术,很多人不了解,存在顾虑。故此,护士应该加强术前宣传教育,向患者介绍麦默通这一技术的操作原理、流程、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突出该技术的术后美观性与安全性,术后不会存在明显疤痕,也不会损伤乳腺组织,更不会对分娩后哺乳造成影响,消除患者后顾之忧,保持积极状态,主动配合治疗。第二,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准备好所需的手术物品。做好皮肤清洁,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讲解配合要点。②术中护理。第一,体位管理。护士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需采取乳晕切口的病人,患侧肩胛下垫一个3-5cm的软枕,需采取腋下切口的患者,患侧上肢外展90°,增加舒适度。第二,合理使用术中仪器。护士妥善连接各管道,协助医生选择旋切刀,并且对其性能进行检查,观察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系统的密闭性,是否遭到损害。第三,积极预防并发症。制定常见并发症的紧急救治预案,如血气胸、术中大出血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做好抢救准备。其中,术中大出血可能与穿刺或切割时损伤血管存在关联,在局麻时,1%利多卡因,混合肾上腺素,这种麻醉方式,可促进血管收缩,减少术中大出血发生机率。③术后护理。第一,注意休息,合理饮食。术后,患肢需制动,患侧上肢尽量减少活动,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稍微活动患侧肢体,如握拳、屈肘等,术后48小时,可以进行肩关节活动,但是不要太用力。术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促进伤口愈合,若是伴有糖尿病,需控制空腹血糖低于8mmol/L。第二,疼痛管理。术后,护士指导患者深呼吸、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若是疼痛剧烈,可遵照医嘱,给予镇痛药。第三,预防出血。术后,局部压迫至少10分钟,对切口的情况进行观察,查看是否肿胀、渗血,没有渗血后,应用弹力绷带,加压24-48小时,定时换药。第四,观察皮下血肿现象。术后,压迫时间不足、弹性绷带过早拆除等因素可能引起皮下血肿,故此,护士叮嘱患者一定要压迫48小时左右,并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是有异常,及时处理。④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伤口清洁,4周内,患侧上肢不可提重物,并且定期复查。若是出现不适,随时复诊。

1.3 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调查护理满意度(实行百分制,得分越高提示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x±s),卡方(X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3.48±5.12)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87.92±6.13)分,两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乳腺疾病发病率升高,且趋于年轻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3]。传统切除方法,乳房上会留有瘢痕,对女性朋友存在心理创伤,尤其是年轻女性[4]。麦默通系统是乳腺微创治疗的新技术,基于B超定位引导前提下,通过计算机控制真空辅助高速旋切设备,参考真空负压吸引原理,对乳腺组织进行微创切割处理[5]。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治疗中,恰当的护理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治疗中,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着眼于术前、术中与术后三个阶段。其中,术前侧重健康宣教与术前准备,提高患者对麦默通这一新技术的了解,减轻心理负担,做好各项准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中侧重根据手术需要,指导患者保持合适体位,保证各仪器性能完好,并且积极防治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术后督促患者适当休息与运动,合理饮食,注重疼痛管理,减轻疼痛感,观察出血以及皮下血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尽早处理。在此基础上,重视出院指导,督促患者养成良好习惯,定期复诊复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 1 ]张雅静,刘红红,陈丽华.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旬刊,2019,26(10).

[ 2 ]王丽芬. 护理干预下乳腺肿物微创旋切术对患者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48-349.

[ 3 ]黄细妹.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肿物206例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290,330.

[ 4 ]杨舒一.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母婴世界,2016(15):137-137.

[ 5 ]张凤玲,夏小红,徐东辉.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0):4222-4223.

[ 6 ]牟广华.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8,399(1):39-40.

作者:刘海棠

第3篇: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通过老年患者单侧人工股骨头的置换手术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剂的麻醉方法,检查效果如何。方法: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都需要在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内科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等,并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麻醉后吸氧。A组患者使用本实验研究的麻醉方法,利用腰丛体表定位、超声引导阻滞,寻找合适的方位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不断寻找合理的体位避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区域,采用专业的刺针方法,并辅助输入定量药物。判断坐骨神经穿刺成功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刺针是否引起足部伸或蜷趾,若出现此类情况,也说明穿刺到神经部位,穿刺成功。B组采用椎管麻醉的方法来与A组进行对照。同样根据椎管麻醉的方法进行专业的刺针步骤,然后注射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结果:经过我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超声引导下的阻塞对于全身的各地系统功能影响非常小,在手术之后不会造成胃肠功能的障碍,非常适合老年人群或者全身系统严重破坏的患者采用。在本研究中A组患者经过实验之后评价为优的概率有95%。结论:本实验研究的麻醉方法是很适合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神经阻滞麻醉;老年患者;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技術

在社会上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年人身体各个部分能力在下降,很容易收到病菌的侵入,大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内科疾病,因此平时生活更是需要小心谨慎,比如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且疼痛承受能力也较低,恢复起来很困难。医院内常用的下肢麻醉方法是椎管内麻醉,这种麻醉方法会引起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本文通过实验来评价这种麻醉方法的安全与效果如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做过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40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年龄、体重等得到数据,年龄在65到95岁之间,体重在45到70千克,另外有ASA分级在二到三级。

1.2方法

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都需要在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心电图、血压等,并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麻醉后吸氧。

A组患者使用本文研究的麻醉方法,利用腰丛体表定位、超声引导阻滞,寻找合适的方位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不断寻找合理的体位避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区域,采用专业的刺针方法,并辅助输入定量药物。判断坐骨神经穿刺成功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刺针是否引起足部伸或蜷趾,若出现此类情况,也说明穿刺到神经部位,穿刺成功。

B组采用椎管麻醉的方法来与A组进行对照。同样根据椎管麻醉的方法进行专业的刺针步骤,然后注射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1.3观察指标

需要通过观察麻醉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患者的表现,记录下患者各个阶段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后期注意观察患者对麻醉效果的反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通过观察指标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若阻滞完善则为优,需要药物辅助为良,完全无效为差,这个时候就需要研究其他有效的麻醉方法。按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2 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比较

通过观察A、B两组的SBP、DBP、MAP、HR以及SpO2的数据,比较两组的差异。

A组前三个数据没有太大变化。

B组三个指标在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内有明显下降趋势。

并且同时期B组三个指标数据明显低于A组数据。

另外两组其他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

2.2麻醉效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良好,可以很好的满足手术的要求。

2.3副作用

通过最后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B组的副作用发生概率要干于A组,如心跳过缓和恶心呕吐的发生A组只有2例心跳过缓,而B组则分别有4例与2例。

麻醉所用药物和其它药物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药理机制,有其适用性和毒副作用,可是在一个合格麻醉医师的合理使用过程中,不会让你觉得它们有多么的可怕,通常手术结束后就不再使用麻醉药物,经过一定的药物代谢半衰期,麻醉所使用的药物对身体的影响也渐渐消失。

不打麻醉似乎也可以做手术,但是请考虑清楚:疼痛是最基本的,还有疼痛刺激引起肌肉的收缩,都会给手术带来麻烦,严重的无法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3 讨论

目前看来,在临床医学上最常用的下肢麻醉方法就是椎管麻醉,但是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韧带容易钙化使得穿刺很困难,又有常年使用药物辅助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由于服用抗凝药物时间过久,导致麻醉风险也比较大。另外是椎管麻醉方法自身的弊端,虽然其镇痛效果比较好,但是因为椎管麻醉在发生作用时是阶段交感神经阻塞,而这会引起血压的下降,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综上所述,椎管麻醉的方法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因此寻找安全的麻醉方法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我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超声引导下的阻塞对于全身的各地系统功能影响非常小,在手术之后不会造成胃肠功能的障碍,非常适合老年人群或者全身系统严重破坏的患者采用。在本研究中A组患者经过实验之后评价为优的概率有95%,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总而言之,在超声引导下的麻醉方法对患者造成的身体损伤小,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心率稳定,并很好的避开了因为韧带钙化造成的穿刺卷毛以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造成的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手术后患者恢复也比较快,对于麻醉效果的反应也比较好,因此此麻醉方法是很适合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颖,金宗山.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16.(4).

[2]吴鹏.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行股骨头置换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

[3]韩青. 超声引导下腰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2014.(33)

作者:薛文强

第4篇:术中实时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孙杰 聂晟 胡勤乐 冯楠 张作洪 费冰 蔺志清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5010)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69例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超声影像资料。与术前CT、MRI结合,观察正常脑组织、脑室和中线结构等的超声图像;记录颅内病变的大小、形态、深度和内部回声;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利用多普勒技术探测病变周围大血管分布情况。并将术后CT或MRI与术中超声图像对比,了解病变切除程度。结果

术中69例病变均在超声影像上清晰显示,其中位于脑内深部36例病灶准确定位,33例脑内肿瘤边界较清晰,6例发现病灶残留,得以进一步切除,8例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与周围脑血管的毗邻关系及局部血流速度,区分动、静脉。结论

术中实时超声可清晰显示颅脑正常结构和颅内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可对深部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实时指导手术入路和手术进展,判断病变有无残留;能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手术,并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可以评价病变周围大血管的分布状况,避免损伤。

[关键词] 实时超声 神经外科手术 多普勒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ultrasound in neurosurgical operation Sun Jie, Nie Sheng, Hu Qin-le, Feng Nan, Zhang Zuo-hong, Fei Bing, Lin Zhi-qing

Ningbo No.1 Hospital.315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real-time sonography applied in neurosurgery. Methods 69 cases of brain lesions from January, 2007 to April, 2010 were proceeded with real-time sonography (type B ultrasound ) during operation. we collected 69 cases of brain lesions using type B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during the operation from Jan. 2007 to Apr.2010. From the ultrasonic images, norm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sions were easily differentiated. Sonography was applied in three main ways: 1) Measure the size and depth of the lesion; 2) puncture Under b-sonography real-time guiding; 3) Use doppler technique to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 around the lesion using detection of regional blood flow velocity. Results All the lesions were clearly displayed in ultrasound images. 36 intracephalic lesions were accurately located, and 6 cases were guided with sonography to resect the residual tumor. The vessels adjacent to the tumor or intra-tumor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Doppler ultrasound.. 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was a good real-time imaging, which had advantages in detection of tumor size, location, in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also in monitoring the vessels. So, real-time sonography was a good assistant during neurosurgery.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real-time ultrasound used in the brain operation can be clearly shows the normal craniocerebral structure and the position, size, shape of the lesion, then give us a niveau diagnosis; accurate location of those deep, small lesions, real-time guidance of surgical approach and surgical progress, judgment whether there is the residual lesion; the management for puncture operations under b-sonography guidance, and observe whether the bleeding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an evalu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 around lesions, to avoid injury. [Key Words]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 Neurosurgical procedures; Doppler

随着技术及设备的逐步改善,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受到关注,使用专业的神经外科超声探头可确切、可靠的实时指导手术进程,明显提高病变切除率、更好的保护正常脑组织。我科自2007年1月以来,应用ALOKA公司的 SSD-4000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完成69例超声引导颅脑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术中采用超声影像技术的69例颅脑病变病例。男40例,女 29例。年龄 21~72岁,平均38岁。肿瘤病变33例,其中胶质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脑膜瘤8例,转移性恶性肿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颅内血肿24例,脑室出血7例,脑脓肿1例,动静脉畸形(AVM)4例,患者手术前均常规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明确诊断,4例AVM均经DSA造影确诊。

1.2 仪器方法 使用日本ALOKA公司的 SSD-4000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配有两种术中专用探头。凸弧形神经外科术中专用探头,频率3-8MHz;笔式术中穿刺探头,探头侧面有凹槽并配有穿刺架,探头频率3-8MHz。脑室穿刺针在超声支架的引导下可直达病灶或目标。常规开颅去除骨瓣后,暴露硬脑膜。在探头上涂以耦合剂,再用无菌塑料套紧密包裹探头,硬脑膜上(或脑组织表面)喷洒生理盐水以保证探头与组织良好接触。分析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所得声像图,与术前CT、MRI结合,观察正常脑组织、脑室和中线结构;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对病变的大小、深度进行测定;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利用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内的血流信号,同时观察病灶周围有无大血管通过。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测病灶切除程度和有无深部出血。如需穿刺操作,可让助手固定探头于最佳显示位置,术者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将穿刺针置入,缓慢抽吸。

结果

术中69例病变均在超声影像上清晰显示,其中位于脑内深部36例病灶准确定位,33例脑内肿瘤边界较清晰,6例发现病灶残留,得以进一步切除,4例肿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结合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与周围脑血管的毗邻关系及局部血流速度,区分动、静脉。经术中超声实时指引,33例肿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均达到全切,24例颅内血肿清除干净,7例脑室出血术中穿刺精准,1例脑脓肿穿刺定位准确,脓液清除满意。近期随访,均无与术中超声扫描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等。

讨论

20世纪80年代,有人在颅脑手术中使用超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引导,判断术后有无残余肿瘤 [1] 。但是由于当时探头的体积较大,操作不便,且成像清晰度低。近几年5~7.5MHz的神经外科术中专用探头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术中实时超声探查脑组织的灵活实用性,国内外学者们对术中超声的研究更为深入 ,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术中超声检查新技术 ,促进了颅脑手术介入超声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应用。超声能清楚地显示含液腔(如脑室),因而可作为标志物,其他较为固定的高回声标志物有大脑镰、小脑幕、脑沟/裂和脉络丛等。也可用人工标志物,如在接近病变的脑沟内放置止血材料(高回声),以便计划手术路径[2]。

一、定位脑内深部病灶 颅脑手术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术中对病灶的精确定位以及减少手术损伤。打开颅骨后不能直接观察到病灶。精准的定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探查引起的手术创伤。故先后出现了术中应用 CT 或 MRI以及运用神经导航精确定位的方法,但存在操作不便、价格昂贵、占用空间大、缺乏实时成像的缺陷 ,且目前仍无法解决术中开骨瓣后脑组织偏移问题。术中超声提供的是实时信息,可在手术过程中反复操作,能满意的用于定位脑内病灶,指导手术轨迹,能避免多发病灶中较小病灶的遗漏。此次69例病灶均可在超声影像上显示,显像效果理想。33例深部病灶先用脑室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直达病变表面。拔出穿刺针,沿穿刺形成的轨迹切开大脑皮质,均顺利到达病灶。由此,超声对深部病灶定位准确,使用方便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图1)。

二、实时监测、引导、评价手术进程

颅脑手术中,常需要充分暴露病灶,又要求最大限度控制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随时监测手术的进行情况,无疑能提供有力帮助,提高手术安全性。应用超声在硬膜打开前扫描,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与皮层表面的距离,从而设计合理的硬膜切口及手术轨迹。切开皮层后,由于术野不规则,在术野内注满无菌生理盐水充当偶合剂,将探头表面接触液面即可清晰成像。金属与硅胶管在超声扫描时均呈强回声,将脑室穿刺针或硅胶引流管置于术野中做参照,可以使手术进程更清楚直观。以往术中评估肿瘤例如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往往是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对组织不同色泽和质地等肉眼观察来判断,难免会有肿瘤残余。超声可在术中实时地监测病灶的切除程度,有效提高病灶切除率。 Maarouf A.Hammoud[3]等曾对70例胶质瘤和转移瘤的病人在超声指导下的开颅手术,术后MRI随访证实全切率为100%。本文69例颅脑病变患者中,有6例在手术结束时进行超声检查,发现肿瘤残留,予以手术切除。术后复查MRI,与术中判断完全吻合。颅脑手术,尤其是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过程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应用实时超声往往能即时发现非手术野的出血及遗漏的血肿,争取抢救时机。

三、引导穿刺

为了缓解颅内高压、降低脑张力以及放置各种引流导管,术中往往需要进行脑室穿刺。常规的枕入法、额入法和侧入法均属于经验性的盲穿操作,并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非常实用,特别是小脑室,非经典部位穿刺等,可代替立体定向。Benediktsson[4] 等人都曾对超声引导穿刺进行报道,且均取得满意的结果。超声能在直视下进行穿刺,简单、省时,可重复使用,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用超声可在损伤很小的情况下,对脑室及深部的囊肿、脓肿进行穿刺。脑脓肿可采用穿刺后注入抗生素的方法,结束后,再进行超声波扫描,可除外出血等并发症。对于自发性颅内血肿,可在B超引导下用脑室穿刺针穿刺血肿,然后进行抽吸,不必切开皮层,可免去手术探查和反复穿刺的过程直达病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更主要的是减少了探查过程中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抽吸结束后观察有无再出血。

四、多普勒技术的应用

超声多普勒技术是其他影像学所不具备的,在颅脑手术中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显示颅内血管,并观察测定其血流动力学状况,区分动、静脉。因此有助于术中避免损伤血管。AVM在彩色多普勒下显示为特有的五彩镶嵌的图像,显示AVM的整体轮廓,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位置(图2),为手术提供许多信息[5]。颅内肿瘤在彩色多普勒下,可根据彩色血流信号,显示肿瘤内部的滋养血管,以及肿瘤周边正常脑实质内的血管树。通过这种实时的观测,可以做到精确止血,避免多余的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对血管走行的观察,可以减少手术操作对血管的误伤,甚至可以通过手术路径的选择从而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因而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减小了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五、目前的B型超声影像技术存在的不足:

1、与CT和MRI影像相比,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不高;不同的成像信号源可产生相似特征的回声信号,不利于组织间差异的区分。因此,病变定性能力不足。

2、因为存在颅骨的遮挡,不能用于开颅术前检查。

3、由于超声提供的是非标准的扇形切面影像,与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的正常断面解剖有一定差别,故只有熟悉脑部非标准面断层解剖标志,才能正确认识术中B超显示的病变影像。小气泡和电凝的微血栓能引起高回声伪差,即所谓“边缘效应”,由粗糙的术腔壁产生,可被误认为肿瘤残余[6]。

总之,本研究表明,术中实时超声的应用,获得即时信息协助进行术中决策,用于颅脑手术中可显示颅脑正常结构和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作出定位诊断;对深部小病灶准确定位,实时指导手术入路和手术进展,判断病变有无残留;能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手术,并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可以评价病变周围大血管分布状况,避免损伤。术中超声是一项简便快捷,技术可靠的影像工具,可提供病变的解剖与形态学的细节信息,从而提高了颅脑外科治疗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深部和功能区病变。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改进,术中超声将获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Auer LM, van Velthoven V.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US) imaging. Comparison of pathomorphological findings in US and CT. Acta Neurochir [J]. 1990, 104(3-4): 84-95

[2]周大彪,张懋植,张伟等. 颅内肿瘤的术中超声成像及技术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5:455 [3] Hammoud MA, Ligon BL, Souki R. Use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for localizing tumors and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surgery, 1996, 84(5):737-741 [4]Benediktsson H, Andersson T, Sjölander U, Hartman M, Lindgren PG. Ultrasound guided needle biopsy of brain tumors using an automatic sampling instrument.Acta Radiol. 1992 Nov;33(6):512-7

[5] Mathiesen T, Peredo I, Edner G, et al. Neuronavigation f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surgery by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giography [J].Neurosurgery,2007;60(2):345-351 [6] Unsgaard G,Gronningsaeter A, Ommedal S,et al. Brain operations guided by real-time 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 new possibilities as a result of improved image quality.Neurosurgery, 2002,51:402-412 (图1)脑内病灶的定位

(图2)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显示病灶血管

第5篇:超声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

(1)超声弹性成像对痉挛肌张力的评估

技术创新背景: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阳性表现之一,常见病因包括脑卒中及脊髓损伤等康复科常见疾病,严重痉挛对患者的功能活动造成明显影响。近10 年来,A 型肉毒毒素已被广泛用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治疗,靶肌的准确定位是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痉挛是否有效的关键。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能实时动态追踪注射针轨迹,准确定位靶肌,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及疗效。弥补了包括电刺激定位在内的其他技术对深层肌肉及小肌肉定位的不足。自2008年以来,我科运用B 超引导定位技术为众多痉挛患者进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其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随着对痉挛机制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研究发现痉挛肌流变学特点改变也是影响痉挛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而普通B超影像只能提供靶肌的解剖学信息,表面肌电对深层肌肉及小肌肉无法进行痉挛程度的评估,临床目前尚无针对痉挛肌流变学的评估方法。而痉挛程度及肌肉流变学特性又是制定肉毒毒素治疗方案必须考量的两个因素。

创新性及先进性: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由发射声辐射脉冲对组织施加激励,在组织中产生足够强度的剪切波,通过超高速成像技术探测剪切波,以彩色编码技术实时显示出组织弹性图,通过定量分析系统测量组织的杨氏模量值,从而使得比较肌肉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间的弹性成为可能。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技术不但能直接通过彩色编码成像显示不同组织(包括正常和病理组织) 的硬度(视觉定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测量生物组织的Young’s模量,量化组织内部粘弹性等力学属性,反映肌紧张状态变化。国外有研究发现脑瘫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前后痉挛肌的超声弹性模量值发生变化。国内有研究证实该技术可反映正常肌肉组织肌紧张状态变化,但国内目前尚无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痉挛患者肌张力评估的相关研究。我们已将该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痉挛肌张力评定,初步结果发现痉挛肌相对形变小的区域较正常人有显著增加,即其硬度明显增加。传统的痉挛肌张力评估多是从电生理角度考虑,该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考虑到组织流变学改变因素,开辟痉挛肌张力定量评估的新领域,为制定肉毒毒素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为评估痉挛疗效提供新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本技术可与高频灰阶超声联合应用于痉挛肌的评定,对痉挛肌张力分布异常进行直观的影像评估。通过灰阶超声及弹性超声联合定位的方法引导肉毒毒素注射,达到痉挛靶肌内不同注射区域肉毒毒素的合理分配,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为患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个体化治疗干预策略。对减少治疗盲目性,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达到医疗资源的最佳投入产出比。

临床转化情况:目前,我们已使用该技术供患者痉挛程度的临床评估及注射部位选择时的参考,其临床评估方法及经验在继续积累中。同时,在前期临床应用基础上,我科已将此新技术联合高频灰阶超声检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目前我科在研超声相关课题2项,分获校级课题立项资助(课题名称:超声影像技术在脑卒中后肌痉挛评定中的应用研究)及2012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肌痉挛康复干预的基础研究,81201508)。

(2)超声引导关节腔穿刺

技术创新背景:关节腔穿刺是关节疾病诊治常用的手段之一,适用于需要抽取关节积液进一步检查或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见于肩、腕、髋、膝、踝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徒手关节腔穿刺,因操作简便,临床使用较多。但临床实践发现,对于关节间隙较小,或关节周围结构复杂,关节肿胀变形、关节退变严重的患者,通过体表触摸关节间隙进行徒手穿刺注射有一定困难,易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即便是对于易于穿刺成功的膝关节,也有注射针头误入周围脂肪囊内的可能,穿刺错误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尽管对关节穿刺术进行多种改良,但仍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穿刺成功。除此之外,穿刺位置选择不当会造成对血管、神经及肌腱等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对患者造成额外损害。CT引导穿刺虽可准确引导定位穿刺,但其花费较大,且CT检查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利于扩大使用。

创新性及先进性: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超声引导关节腔穿刺是通过超声实时动态追踪注射针轨迹,准确定位注射部位实施治疗,不仅提高治疗准确率,避免穿刺失败,又可避免对靶肌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在国外,该技术作为康复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国内康复科尚未开始引进此技术。我科目前已开展超声引导关节及滑囊积液穿刺注射。在穿刺注射之前,我们先使用超声影像技术对拟注射关节腔周围滑膜炎症,积液程度,关节退变及韧带等软组织病变情况作进一步观察评估,这对其他治疗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此检查由超声科医师来完成,仅能完成对疾病诊断评估。我们将超声影像技术引入康复科,提高了专科医师对肌骨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扩大了专科诊治范围及学科影响力。

临床应用前景: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是根据体表解剖定位,将超声探头置于病变部位,在超声影像的引导下定位穿刺部位进行积液抽吸及药物注射治疗。通过超声影像确定最佳穿刺部位,既保证穿刺成功,又最大可能保护关节周围组织。超声定位操作简单易行,超声图像为疾病诊疗提供直接的影像学证据,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及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保存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跟踪穿刺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超声检查本身具有灵活性,价格低廉,无辐射等特点也是理想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康复科医师来说,与国际接轨,把超声影像技术转变为手中诊治利器。

临床转化情况:我科目前已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膝关节腔及肩关节周围组织滑囊积液的抽吸及药物注射治疗。自本技术开展2年以来,治疗关节疾病患者数百例,穿刺成功率百分百,根据超声影像显示的局部病变情况安排相应的康复治疗,针对性强,疗效显著,获得受治患者一致好评。

(3)超声影像检查在康复科相关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背景:骨骼肌肉疾病在康复临床非常多见,主要涉及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组织结构病变。以往应用超声确诊者很少见, 一方面由于骨关节疾病均以X 线、CT 、MRI 为主要诊断措施。另一方面由于骨关节解剖的复杂性和超声难以穿透骨骼的固有限制。但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超声对软组织细微结构的显示优于CT 、MRI,且具有无创、便捷、廉价及短期内可以重复检查的优点,特别是在肌腱及肌肉疾病检查中可以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双侧对比等优点,可提供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随着超声仪的普及,肌骨超声诊断和肌骨疼痛的超声引导治疗逐步成为康复医学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创新性及先进性:随着超声诊断仪器性能的提高,超声凭借分辨率高、实时操作、价格低廉等特点逐渐成为许多关节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于肩关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肩关节疾病的检查,在许多方面甚至优于MRI;在肘、腕关节疾病中,尽管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情况,但价格昂贵、扫描时间长,不利于临床普及推广,而高频超声探头对浅表的腕手结构显像容易,可多方位、多平面扫查,诊断准确性高;在膝、踝关节周围组织病变的评价中,超声更是成为首选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肌肉是最适合进行超声检查的软组织,其对肌肉细微结构的发病率优于MRI,对于运动时或特殊姿势下才能表现出来的肌肉病变,超声则表现出其即时动态显像的优势。同时超声还具备引导穿刺抽吸、定位局部注射治疗等优势。超声影像诊断必将将成为康复科医师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的基本技能。我科室于2年前开始在临床使用超声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成为国内首家使用超声影像技术作为肌骨系统疾病诊疗常规手段的康复科。

临床应用前景:临床上,肌骨系统疾病很常见,尤其在康复科门诊此类病人更多。超声检查自身具备的实时操作、价格低廉,多方位、多平面扫查,实时动态显像,双侧对比,安全无放射性等优点,使得超声诊断已成为目前骨骼肌肉疾病诊疗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超声技术必定会成为康复科医师的“第二听诊器”。

临床转化情况:我科室于5年前开始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引导定位注射治疗肌痉挛,该引导技术大大提高了注射准确率,尤其是深部及小肌肉注射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肉毒毒素治疗效果。我科室目前开展的超声影像技术临床诊疗范围包括肩、肘、膝、踝等大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性引导穿刺,提高对各种软组织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不仅如此,我科研究人员还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为痉挛肌生物力学评定开辟了新领域。

左图 肩锁关节病变超声影像(▲为肩锁关节,↓所指低回声区域为关节周围肿胀组织)

右图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超声影像(双侧对比,▲为病变侧肿胀的肌腱)

左图 肘关节周围滑囊炎超声影像(→所指低回声暗区为滑囊积液)

右图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囊积液(←所指低回声暗区为滑囊积液)

脑卒中肌痉挛患者肱桡肌超声弹性图

注: A为脑卒中患者肱桡肌超声弹性图,弹性成像为蓝色间或蓝绿色为主,硬度较正常对

照明显增高;B为肱桡肌灰阶超声影像

第6篇:超声影像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的一门学科。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整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脏之腑、经络关节、气血精液的变化,判断正邪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判定汗、吐、下、和、温、消、清补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经过2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医中药有不可否认的疗效。但中医发展至今仍缺乏客观的、公认的评价标准及量化的指标。只依赖望、闻、问、切,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观上的偏差,其重复性也显得更加困难。

超声影像技术是一种科学技术,既不属于中医也不属于西医,是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人体器官、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如同体温计、血压计一样) ,它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最常用于医学的超声影像技术有B超和彩色多谱勒(即彩超),B超检查可以直观肝、胆、胰、脾、胃肠、胸腔、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子宫、盆腔附件、前列腺、精囊、肢体、关节及眼、甲状腺、乳腺、唾液腺、睾丸等表浅小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及部分器官的活动状态,主要用于肿物、畸形、结石及其他能引致局部结构有明显形态改变的疾病;而彩超可以观察脏

器(尤其是心脏、脑及血管)或病变的血流供应,测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因此可以把超声诊断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望诊,从超声显像获得的微观化依据是对中医宏观望诊的延伸和补充,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可以观察和分析中医中药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的轻重转归、评价功能状态及愈后,并能提供出客观的量化标准,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使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质的飞跃。

如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包括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等,辩证有寒症、热症、实证、虚证等,但不能确定卵巢、子宫是否有病变,不知道闭经是否早孕、是宫内还是宫外孕,不知道漏经是不是先兆流产,痛经是否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等等,通过B超检查就可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有无炎症、肿瘤、宫内或宫外孕,可以避免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盲目性。另外妇女月经正常与否与子宫内膜的变化、卵巢内卵泡发育及排卵直接相关,通过B超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变化、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指导医师正确使用促卵泡生长中药和促排卵中药,提高中医治疗不孕症的疗效。

中医的胁痛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肝气郁滞型、淤血停滞型和肝阴不足型,涉及的脏器有肝、胆、脾、胰、肾等,病变有炎症、肿瘤、结石、破裂出血等,属于哪一种病变只有通过B超才能确定,因此中医辩证结合B超检查能更准确的诊断,方便医师辩证用药,使治疗更及时有效。

再如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测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根据其内径、内-

中膜厚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评价患脑梗、心梗及糖尿病足的风险,提前应用中药进行干预,减少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利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活动情况的观察及血流量、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的测定,了解中药及针灸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患者心排血量及心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善。还可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中药对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可以通过对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数值的动态观察,来调整所用中药方剂的药物及用量。

此外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后的超声影像学变化规律的探索,可以揭示出针灸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效果,既能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使疾病得到有效地治疗,同时也能指导临床,及时纠正治疗中的偏差,及时完善治疗方案,并总结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中医学与超声影像技术的相互结合及渗透,充实和发展了中医,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及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中医应用超声影像技术是必需的。

第7篇:超声波探伤在铁轨中的应用小论文

一、 超声波传感器在铁路钢轨探伤中的应用

二、设计的目的:

1)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铁路钢轨探伤高速检测的方法。

3)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技术要求:

1)在线探测速度:大于80km/h。

2)钢轨头部横向疲劳裂纹(核伤)报警:小于ф5mm平底孔当量; 钢轨头部纵向疲劳裂纹报警:小于10mm当量;钢轨腰部斜裂纹长度报警:小于10mm当量。 3)探轮自动对中精度:小于20%。 4)使用温度:-40-+70°C。

四、毕业设计完成的具体内容 1)实习、搜集资料;

2)选择设计方案,设计实体电路; 3)绘出电信号处理电路; 4)绘制电气原理图;

5)对所用元器件进行计算选择,列写元器件材料表; 6)主要参考资料。

五、主要参考文献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

无损检测( No ndest ruct ive test ,NDT ) 是指不破坏和损伤受检物体,对其性能、质量、有无内部缺陷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不可缺少的手段,特别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结构零件向高参量、大容量方向发展,不仅要提高缺陷检测的准确率和可靠性,而且要把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无损检测的数字化、图像化、实时化、智能化。

工业上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五种:超声检测( UT ) 、射线探伤( RT) 、渗透探查( PT) 、磁粉检测( MT )和涡流检测( ET ) 。其中超声检测是利用超声波的透射和反射进行检测的。超声波可以穿透无线电波、光波无法穿过的物体,同时又能在两种特性阻抗不同的物质交界面上反射,当物体内部存在不均匀性时,会使超声波衰减改变,从而可区分物体内部的缺陷。因此,在超声检测中,发射器发射超声波的目的是超声波在物体遇到缺陷时,一部分声波会产生反射,发射和接收器可对反射波进行分析,精确地测出缺陷来,并显示出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小,测定材料厚度等。

超声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具有穿透能力强、设备简单、使用条件和安全性好、检测范围广等根本性的优点外,而且其输出信号是以波形的方式体现。使得当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能被方便地应用于检测过程,从而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超声波无损探伤( NDI) 是超声无损检测的一种发展与应用,其设备有:超声探伤仪、探头、藕合剂及标准试块等。其用途是检测铸件缩孔、气泡、焊接裂纹、夹渣、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及厚度测定。

超声无损检测在最近几十年中得到了较大的进展,它已成为材料或结构的无损检测中常用的手段。由于超声检测可以在线进行、超声波对人体无害又不改变系统的运行状态,因此,在材料或结构的无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超声探伤原理

超声探伤是无损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能非破坏性地探测材料性质及内部和表面缺陷( 如裂纹、气泡、夹渣等) 的大小、形成和分布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穿透力强、检测速度快和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一系列特点。

1. 1 基本原理

超声波探伤具有反射和透射两种方法。其中反射方法精确度较高。图1 是脉冲回波探伤仪原理图。脉冲发射器通过探头将超声波短脉冲送入试件,当回波从试件的缺陷或边界返回时,通过信号处理系统,在示波器上加以显示,并将其幅度和传播时间显示出来。如果已知试件中的声速,则根据示波器上的读数所获得的脉冲间的传输时间即可获得缺陷的深度。

图1 脉冲回波探伤仪原理图。

1. 2 探伤分类

超声探伤方法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现将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介绍如下。

( 1) 按原理分类

按探伤原理分类可分为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和共振法。脉冲反射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探头发射脉冲到被检测试块内,根据反射波的情况来检测试件缺陷的方法。脉冲反射法又包括缺陷回波法、底波高度法和多次底波法等。

( 2) 按耦合方式分类

按耦合方式分类如图2 所示。

图2 按耦合方式探伤分类图。

( 3) 按探伤显示方法分类

按探伤显示方法分类可分为A 型显示,B 型显示与C 型显示。其中A 型显示只显示缺陷的深度: B 型显示探伤仪,可显示工件内部缺陷的横断面形状,此时示波器横坐标代表探头在工件面上的位置,纵坐标代表缺陷的深度。探头沿工件移动与示波管扫描线的水平移动是同步的,为使图象保留在荧光屏上,应选用长余辉示波管,且探头移动速度不能太快: C 型显示探伤仪,可以显示工件内部缺陷的平面图形。

( 4) 按智能方式分类

上述探伤方法如由人工操作,则为人工探伤。如使试样或探头移动,在它的移动中利用超声波自动地检测缺陷并予以显示或指示( 喷色) 的方式,称为超声自动探伤。自动探伤要有探伤仪( 带闸门装置) ,显示装置,探头及其夹持机构。根据探头设置方式的不同还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探伤方式:直接接触方式,此方式只用在探伤速度不高且表面光滑的场合,如轨道、无缝钢管和轴等: 局部水浸方式是超声探伤中最适用的方式,还可细分为其他方式,但原理是同样的: 全水浸方式用于工件的某部分( 如粘结层) 或管类的精密探伤,当水槽机构设计成可以进行自动探伤的情况下,除去工件的装卸以外,探伤可以全部自动化,如果工件加工精度高,而且水槽内架设的探头夹持机构、移动架的精度也高,则探伤的精度也高 。

2 超声探伤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2. 1 机车检测方面的应用

2. 1. 1 在高速钢轨检测中的应用

我国铁路运营线路近七万公里,而且铁路正在向高速、重载的方向发展。超期服役的钢轨数量很大,线路上的钢轨在承担繁重的运输任务过程中,不免要产生各种肉眼能看见及看不见的损伤如侧磨、轨头压溃、剥离掉块、锈蚀、核伤、水平裂纹、垂直裂纹、周边裂纹等。

如图3 所示,当被检钢轨内部有一个裂纹缺陷( 或其他缺陷) ,将超声波探头放在被检钢轨的某一表面部位( 该面称作探伤面、检测面) ,探头向被检钢轨发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穿过界面进入被检钢轨内部,在遇到缺陷和两介质的界面时都会有反射,反射信号被探头接收后,通过探伤仪内部的电路转换,就可以把缺陷信号和底波信号形象地显示出来,如图4 所示。根据超声波的声程推算,就可以轻易地将缺陷信号和底波信号区分开,然后通过超声波试块进行定标,就可以实现对钢轨缺陷的定位和定量。

图3 超声探伤示意图。

图7 轮辋人工模拟缺陷探伤。

2. 3 焊接方面的应用

采用超声相控阵技术及B 扫描实时成像技术,通过足够数量的探头排列和触发时间控制,并选用不同频率范围,可以实现嵌入式电阻丝电熔连接接头的检测。

通过对比超声图像与接头实剖图,发现该方法能可靠地检出物体中的缺陷,并能较精确地确定缺陷位置和大小。在聚乙烯管道安装工程中的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检测示意图如图10 所示。超声相控阵检测结合B扫描技术可以判断检测截面上电阻丝的位置,从而可以判断由于管材和套筒配合过紧造成的电阻丝垂直方向的错位情况,从实剖图上得到验证如图11 所示,比较超声成像图和实剖图可以看出,相控阵超声方法对金属丝有较好的分辨效果,连很微小的位移也能分辨出来,定位精度达0. 5 mm。

图10 焊接检测示意图。

图11 电阻丝错位图。

超声相控阵技术及B 扫描实时成像方法对聚乙烯管电熔接头各类缺陷有较好的检出能力。对大量含缺陷电熔接头进行检测和试验研究,对比超声成像图和实剖图,发现该方法对于聚乙烯电熔接头的各类缺陷均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检出精度。通过城镇聚乙烯燃气管道安装工程检测实践,验证该技术能实现嵌入式电阻丝电熔连接接头的检测。

3 结 语

现代意义的无损检测技术是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测作为无损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和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制适应性强、灵敏度高的探头: 为判断缺陷性质而对各种缺陷数学模型的建立: 缺陷的检出和信号分析技术: 无损*价的量化研究以及拓展超声检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它的优点是对平面型缺陷十分敏感,一经探伤便知结果,易于携带,多数超声探伤仪不必外接电源,穿透力强。局限性是藕合传感器要求被检表面光滑,难于探出细小裂缝,要有参考标准,为解释信号要求检验人员素质高。

超声检测技术未来将会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 1) 向高精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

( 2) 高温条件下的测量明显增多,在线检测、动态检测增多。

( 3) 在若干领域向超声无损*价发展,使得超声检测内容有了新的内涵。如超声检测技术与断裂力学相结合,对重要构件进行剩余寿命*价: 超声检测技术与材料科学相结合,对材料进行物理*价。

( 4) 在无损检测方面向定量化、图像化方向发展,超声检测系统将进一步数字化、图像化、自动化、智能化。

( 5) 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如数值分析法、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技术、遗传算法、虚拟仪器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超声检测技术领域。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在超声检测及探伤中的不断深入应用,相信超声检测作为许多领域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提高。

第8篇:直肠腔内超声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 西安肛肠医院B超室(7l0021) 裴玉琴 张海燕 来源: '2005年 第0卷 第0期

关键词:超声;肛肠病;

摘 要

一、概述

腔内超声为将超声探头引入体内有关管道、腔道、体腔从内部直接显示诊断疾病的医学分支。

由于插入探头接近病变,缩短声路而降低声衰减。故可采用高频技术,明显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及细小病灶的识别。这些性能在常规超声中是无法达到的。它属于介入超声的一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临床各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直肠腔内超声,在泌尿、妇产、肛肠疾病的诊断中更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肛周脓肿、高位复杂性瘘管、直肠癌、直肠异物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非创伤性、操作简便、快捷,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二、腔内超声的内容

虽然早在20世纪5O年代就首次描述了腔内超声,但是只是在过去的10年中才认识到腔内超声检查肛管直肠结构的价值,目前在国内尤以消化系统中的胃、十二指肠内镜,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管腔内超声,妇产科经阴道超声,泌尿系统腔内等开展较多,直肠腔内超声在综合医院开展较少。国内只有少数医院近年来配备了这项特殊检查,它的主要特点是实时超声的监视和引导下,完成各种特殊的操作,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二、检查方法

使用B型超声诊断仪附带直肠腔内棒式双平面探头,频率5.O-7.5MHZ,探头附着于圆棒的传感器的尖端或上半部,下接手柄,它适用直肠中下段和肛管的检查。

l.检查前准备;清洁肠道,让膀胱轻度充盈,取左侧卧位,直肠指诊了解肛门、肛管、直肠有无肿块、出血、狭窄或周围有无异常。

2.棒式硬探头需外套一次性乳胶套,下段用橡皮筋扎紧固定,经与探头内孔相连的导管向乳胶套内注入3 O-5 O毫升水,然后抽吸排气,以便使套薄膜紧贴敷于探头晶体表面,套外涂土超声耦合剂,患者双腿紧贴胸前,在肛门松弛的状态下将探头缓缓插入肛管直肠,转动探头并调节深度与方向,探头尖端尽可能远,寻找直肠前壁,以前列腺、尿道、或阴道腔,在截结石位的正中(1 2点)标记法记录,当探头插入直肠后,再从探头远端进水孔注入水,使探头晶体面通过水囊显示位于近场的直肠壁,有助于观察肠壁结构。

四、直肠腔内超声检查适应症

l.便血、腹泻、腹痛、除外肛门疾患、其原因不明、怀疑肛管直肠或盆腔病变者。

2.占位性病变需要明确与肠壁的关系,鉴别是肠腔内、肠壁间还是肠壁外。

3.实质性肿瘤对明确形态大小、病变范围、有无浸润、浸润的层次、肛周有无肿大淋巴结及对恶性肿瘤判断分期等。囊性病变判断位置形态大小外,疑脓肿者需了解有无窦道形成寻找内囗。

4. 会阴部组织病变,在直肠腔内引导下定位取组织活检。

5. 病变组织关系与括约肌或腹腔的比邻是否受累。

6. 直肠癌术后随访观察,吻合上有无病变,评价效果。

7. 直肠癌高危人群的普查。

五、正常直肠声像图

l.矢状切面;以前列腺尿道或子宫腔为中线,截石位1 2点显示直肠前壁纵行条状,正常直肠壁自浅到深可分为5层,依次可见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或浆膜外层,其图像依次呈弱回声-低回声-强回声--低回声-较强回声,还可见前列腺、精囊或子宫体和阴道。顺时或逆时旋转探头发现病变时以时钟位置进行标记。

2. 横切面;肠壁呈环状或半环状,直肠瓣向腔内突起,纤维柔软、光滑、回声均匀,高频探头可显示内部的层次。肠壁自内而外同心圆样,依次为黏膜层一肌层一浆膜层。以周围脏器作为定位标志。男性可见精囊、前列腺;女性可显示子宫体、宫颈、阴道或偶见卵巢。

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声像图

“众所周知”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常见的肛周疾病,这些脓肿绝大部分是由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的结果。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感染蔓延播散的途径广泛,故要尽早诊断与治疗,尤其对不典型早期未形成脓腔者的诊断更需进行直肠腔内B超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常规体外探头扫描所无法见到的脓肿及瘘管,能够清晰地分辨肛管直肠各层次结构,同时亦可显示肛管直肠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和异常病变,分辨率可达到2-3mm。因此能够准确判断肛瘘之主管位置及走向,支管个数及分布,波及腔隙位置和范围,及其与肛管直肠壁之关系,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在超声图上,肛门括约肌显示为:内括约肌呈圆弧形,围绕肛门显示为低回声图像,该层非常薄;外括约肌皮下部,在内括约肌的最内侧,因此呈明显的圆弧形低回声图像;外括约肌浅部,其形状与内括约肌回声明显不同,容易鉴别;外括约肌深部,显示在外括约肌浅部的同一位置,在外括约肌浅部的内侧呈圆弧形围绕肛门。因此肛周脓肿及肛瘘声像图特征为,急性期病变区域呈略低回声,菱形或不规整形,边界不清楚,当脓肿形成时边界倾向清晰,壁厚薄不均匀,自中部向周边液化,内部回声杂乱伴强回声光点。肛瘘瘘道直肠腔内B超显像纵切面为低回声条状暗带暗区回声,横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光团,波及腔隙早期伴有脓液者呈囊形,晚期因纤维蛋白析出,呈低回声与高回声混合存在的不均质光团,边缘模糊。部分肛瘘可直按探查到肛瘘内口,少数肛瘘内口亦可在内括约肌上显示为连续性中断之小缺损。当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消火,局部区域逐渐呈相对强回声,有时合气体样强回声。慢性复发者病变区可呈相对强问声或低回声,通常为不规整管腔结构,为窦道形成所致。

七、直肠癌腔内显像特点

直肠癌多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病变多在直肠下2/3部位。血便是直肠癌的主要症状之一,伴有人便习惯的改变,腹泻、黏液血便,常误认为是肠炎、肛裂或痔。其声像图表现为:肠壁呈环状或半环状增厚及强弱不等的实质性光团影,内部回声及不均匀,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规整。形态上可分为溃疡型、菜花型、狭窄型、或弥漫浸润型,底部浸润肠壁较深,基底部几乎与突入肛内的肿块等宽,肠壁层次消失,周边呈碟状增厚,边缘降起向外翻,此声像图需与内痔、肛瘘、肠炎鉴别。因此直肠腔内超声是直肠癌术前检查和术后监测的最佳方法。

八、讨论

根据我院肛管直肠腔内B超观察,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在肛肠疾病中诊断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为临床手术定位,术式及时的选择和正确处理,减 少损伤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极大的提高了一次性手术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痛苦。肛管汁直肠B超检查法明显优于探针法、X线造影法,尤其对于伴有脓腔者,效果尤佳。

第9篇: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0-2013年10月7369例手术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无一例手术错误发生。结论:将手术安全核查表应用到手术流程中,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效率,增加了患者的安全系数,有效控制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手术的安全。

【关键词】手术安全核查;应用过程。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24-01

2008年WHO调查分析表示,全球每年实施的大手术的患者约为2亿3400万例,即每25人即有1人接受手术;而研究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手术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并发症和死亡。研究表明,有近半数的外科手术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表示,使用核对表是减少手术失误,改进患者安全的最佳方式。为确保手术安全,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手术治疗。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于2010年正式出台了关于印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通知_____卫办医政发〔2010〕41号。该文件明确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并制定了手术安全核查表。本文主要通过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7369例手术,分析使用手术安全核查表进行核查的效果,结论是使用手术安全核查表,能及时发现手术安全隐患和护理缺陷,及时纠错,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手术失误发生的风险,实现了手术差错零发生,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开展的7369例手术,均应用手术安全核查表。

1.2应用方法: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最终处理结果列表登记进行统计分析。

手术安全核查缺陷统计图表

统计发现:通过手术安全核查,共查出手术安全隐患、缺陷38例,其中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签11例、手术部位未标识9例、引流管或尿管未标识7例、手术部位未备皮3例、术前针未注射3例(其中急诊2例)、未戴识别腕带2例、未做皮试但标注有结果2例、手术体位错误1例。经过及时纠正后均安全地完成了手术。

2 结果 无一例手术差错发生。

3 讨论

WHO制定的《手术安全核查表》核心内容是: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1〕,分别在患者麻醉实施前、手术切皮前、手术结束离开手术间前3个阶段,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与标识、术前准备情况、携带物品和手术器械等信息进行核查工作,以确保正确的患者、正确的部位、正确的术式。要求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核对1次,签名1次,避免错漏〔2〕。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执行,不可提前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归入患者的病历中保管。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印证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的观点:使用核对表是减少手术失误,改进患者安全的最佳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手术安全核查表通过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共同确定,反复核对,改善了传统模式由三方独立查对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加强了医师、护士及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手术患者各方面信息。

3.2《手术安全核查表》的使用推进了临床科室对手术部位的标识及病人信息卡的应用,使手术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更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对各项知情同意书的签属落实情况的监督和实时把控,有效地排除隐患。

3.3《手术安全核查表》是记录手术过程的有效原始材料,有针对性地、客观详细地记录了手术时间、手术器械、仪器设备、患者引流管情况、患者皮肤完整性等,便于手术室护士对患者术后的追踪随访〔3〕。同时还为差错查询、医疗纠纷留存了原始依据,明确了责任,也减少了矛盾的发生,使各环节上出现的疏忽和错误都能得到有效的纠正,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虽常见但难于控制的风险,从而有效规避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4《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便于手术室护士检查核对,保证了手术患者、器械设备安全,便于管理部门对护理质量的检查,为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了抢救准备。加强了手术过程的环节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性〔4〕。

4 结论

《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核查的准确性,及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手术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使手术安全核查有制度规范化执行,确保手术安全〔5〕。值得各级医院手术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爱国,谢丽霞,蒋维连,安全核对表和交接记录本在手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7(10):100-101.

[2] 郑娟瑛,护理查对制度在手术室防范护理纠纷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51-52.

[3] 王秀宇,手术安全核查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2):1105―1106.

[4] 潘丽芬,林岩,谭淑芬.“Time out”程序及其对我省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6):93.

[5] 高元芝,手术病人接送中50例缺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5(9):104.

上一篇:常用公文撰拟要点下一篇:民主评议党员自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