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缺陷月度分析报告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备缺陷月度分析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设备缺陷月度分析报告

三门核电设备冷却水泵电机空载缺陷处理分析

摘要:设备冷却水泵电机在空载前,由于不清楚电机出厂时轴承润滑脂的添加量,且经过长期静置后,润滑脂可能出现变质,因此在空载前有必要对润滑脂进行更换并重新加注至符合要求。文章描述了三门核电设备冷却水泵电机在调试期间空载过程中发生的振动超标和轴承异音缺陷以及缺陷处理过程和再次试验测量结果。

关键词:三门核电设备;冷却水泵电机;空载缺陷;振动超标;轴承异音缺陷 文献标识码:A

1 三门核电设备冷却水泵机组概况

浙江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正在建设首台AP1000机组,其设备冷却水系统是一个闭式回路的冷却水系统,该系统在电厂运行各阶段将核岛设备运行发热、堆芯衰变热、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显热传递给厂用水系统,并传递给最终热阱——海水。

该系统采用2×100%的设备冷却水泵机组,泵与电机采用膜片式联轴器连接。泵结构型式为卧式水平中开单级双吸离心泵,转速为1485r/min,设计流量为2491.1m3/h,扬程为78m,轴功率为640kW,泵制造厂为大连深蓝泵业有限公司。电机为封闭式三相异步电机,采用空-空-冷方式进行冷却,电机采用三滚动轴承结构,即是电机驱动端为深沟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非驱动端采用圆柱滚子轴承,采用润滑脂润滑,电机额定电压10kV,电流45.5A,频率50Hz,转速为1485r/min,整机重量6000kg,制造厂为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2 设备冷却水泵电机调试空载情况

2014年7月,三门核电正式开始设备冷却水系统调试,首先进行A列电机空载运行。脱开电机与泵联轴器,点动电机,确认电机转向正确,之后再次启动电机,正式进行电机空载试验,运行约40min,在此过程中加注轴承润滑脂并测量电机两端振动,测量结果如图1、表1所示:

图1 电机振动测点布置图

表1 电机振动数据测量(有垫片、底脚螺栓紧固)

(单位:mm/s,要求值2.8mm/s)

工况 1号测点 2号测点

水平 垂直 轴向 水平 垂直 轴向

定速3min左右 2.71 0.32 / 3.71 0.89 /

稳定20min左右 3.52 0.45 0.32 4.90 1.48 0.85

此时,电机的4颗底脚螺栓处于紧固状态,根据表1测量结果显示,电机两端轴承处的水平振动超标。为了进一步排查振动产生的原因,全部松开电机4颗底脚螺栓,重新启动电机并测量振动,运行约40min,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机振动数据测量(有垫片、底脚螺栓松开)

(单位:mm/s,要求值2.8mm/s)

工况 1号测点 2号测点

水平 垂直 轴向 水平 垂直 轴向

定速3min左右 1.96 0.83 / 2.11 1.94 /

稳定20min左右 2.21 0.73 0.35 2.47 1.00 0.86

由表2数据可知,在电机底脚4颗螺栓全松之后,电机两端轴承处的水平振动下降明显。根据两次试验情况以及测量结果,分析如下:(1)无论电机底脚的4颗螺栓是紧固还是全松状态,从启动最初3~20min后的稳定运行阶段,电机振动处于上升状态,可能轴承工作状况不佳。三门核电设备冷却水泵机组自2012年6月到现场后,电机长达2年的静置,轴承的润滑脂可能出现变质,且不清楚电机出厂时轴承润滑脂的添加量。在两次的空载试验过程中,电机两端轴承均出现刺耳的“吱吱”声,期间向电机两端轴承室加注了少量润滑脂,声音正常,利用电子听诊器检查电机两端轴承运行状态,轴承整体运行状态良好,但是需要确认轴承的润滑情况;(2)相比于电机的4颗底脚螺栓处于全松状态,底脚螺栓在紧固状态下的水平方向振动明显更大,这说明电机底脚与电机基座接触不佳,存在软脚,由于四个电机底脚与基座配合面不在同一个大平面上,当电机所有底脚螺栓都紧固后,电机底座产生一定的应力,这种应力导致电机壳体微变形,从而导致电机定转子之间气隙不均或磁力中心发生一定的偏移,从而导致电机水平方向的振动偏大。

3 缺陷处理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了初步的处理方案,即检查确认轴承润滑状态,测量并消除电机软脚。

3.1 检查确认轴承润滑状态

为了确认电机轴承的润滑情况,根据电机的结构,电机驱动端有外置风扇,不方便拆卸,现场只打开电机驱动端轴承外盖检查,发现轴承润滑脂颜色变深(正常为淡黄色)且有微硬化现象,直接加注约500g润滑脂至轴承室,替换原有的润滑脂,装复轴承外盖。非驱动端轴承在电机启动后通过注脂孔加注润滑脂,并通过排脂孔排出旧的润滑脂。

3.2 检查并消除电机软脚

电机底脚布置如图2所示,全部取出电机底脚与基座之间的对中调整垫片,发现如下问题:(1)4个底脚的垫片数量都在5张以上,1号底脚和4号底脚的垫片数量多达7张,各垫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由此可以判断,在设备冷却水泵机组安装对中阶段,垫片数量过多导致各垫片之间无法形成完全良好接触,电机底脚、垫片与基座之间没有压实,尤其是使用锈蚀的调整垫片;(2)在取出电机底脚的调整垫片后,发现电机基座表面与电机底脚接触部位存在一层油漆,部分油漆层已经破裂,进一步导致电机地脚、垫片与基座接触不良,引起电机振动偏大。

为了消除电机软脚,抬起电机,清除电机基座表面的油漆并清理干净,保证后续测量的准确性。在电机底脚螺栓处于全松状态下,先利用塞尺测量电机4个底脚与基座之间的间隙,初步获得4个底脚的相互关系,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

图2 电机底脚布置图

表3 电机底脚与基座间隙测量(无垫片)(单位:mm)

测点 1号底脚 2号底脚 3号底脚 4号底脚

数值 0.28 0.10 0.09 0.10

根据表3的结果显示,2、3、4号底脚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1号底脚存在明显的软脚,根据计算,在1号底脚添加0.20mm的垫片。均匀紧固电机4颗底脚螺栓,利用百分表通过3紧1松的方法验证1号底脚添加垫片后的效果,具体操作为架百分表至1号底脚螺栓附近,指针指在电机底脚表面,示意图见图3,松1号底脚螺栓,2、3、4号底脚螺栓保持紧固,观察百分表读数的变化,变化值即是电机底脚的回弹量,记录读数后紧固1号底脚螺栓,同样方法依次进行2、3、4号底脚的测量,电机各底脚回弹量见表4。

图3 电机底脚回弹量测量示意图

表4 电机底脚回弹量(软脚处理后)(单位:mm)

测点 1号底脚 2号底脚 3号底脚 4号底脚

数值 0.04 0.05 0.04 0.03

根据测量的结果,4个电机底脚的回弹量相差无几,4个底脚基本处于同一平面,电机1号底脚的软脚消除,由此可知,本次软脚消除结果符合要求。若测量结果不能符合要求,则根据测量结果重新计算并调整垫片厚度。对于大、重型的电机,利用塞尺进行初步测量调整后再利用百分表验证,可提高处理效率。

3.3 电机空载

电机底脚软脚处理完成后,再次启动设备冷却水泵A电机进行空载,运行稳定后,测得各点振动数据见表5:

表5 电机振动数据测量(软脚处理后、底脚螺栓紧固)

(单位:mm/s,要求值2.8mm/s)

工况 1号测点 2号测点

水平 垂直 轴向 水平 垂直 轴向

稳定

运行后 0.35 1.41 0.13 0.52 1.54 0.58

根据表5结果,电机两端测点位置的水平振动较未处理之前大幅减小,完全符合要求限值,证明电机底脚存在软脚和使用不合格的垫片是影响电机空载振动超标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空载过程中对电机驱动端轴承室加注润滑脂,排出旧的润滑脂,轴承运行无异音。

3.4 带载运行

空载结束后,进行电机与泵的联轴器对中,对中精度控制在0.05mm内。对中调整使用完好、无锈蚀、表面平整的调整垫片,垫片数量控制在3张以内,以减小由于垫片数量过多导致各垫片之间无法形成完全良好接触以及电机底脚、垫片与基座之间没有压实的可能性。带载运行稳定后,相关振动数据测量见表6:

表6 带载振动数据测量(单位:mm/s,要求值4.5mm/s)

测点

时间 M1H M1V M1A M2H M2V M2A P1H P1V P1A P2H P2V P2A

9∶20 1.992 1.477 0.423 2.841 0.813 0.626 2.075 1.682 — 1.367 1.431 2.094

9∶24 2.137 1.511 0.505 2.897 0.802 0.723 2.022 1.673 — 1.555 1.555 2.084

9∶33 2.291 1.555 0.396 3.230 0.731 0.735 1.986 1.741 — 1.553 1.566 2.332

备注:M1:电机自由端;M2:电机驱动端;P1:泵驱动端;P2:泵非驱动端;H:水平方向;V:垂直方向;A:轴向;N/A:未找到合适测点;—:不需要测量。

由表6可知,带载运行后,泵和电机振动测量均符合要求,空载过程中发生的缺陷完全消除。

4 结语

设备冷却水泵电机在空载前,由于不清楚电机出厂时轴承润滑脂的添加量,且经过长期静置后,润滑脂可能出现变质,因此在空载前有必要对润滑脂进行更换并重新加注至符合要求。在安装阶段,电机与泵对中使用不平整、锈蚀的调整垫片,且垫片数量过多,导致电机底脚、垫片与基座之间接触不良,同时,未对电机的底脚进行软脚测量及消除,导致电机空载振动超标。

良好的处理措施是:(1)调试期间,电机启动前检查轴承润滑脂质量;(2)对中前进行电机底脚的软脚测量;(3)仔细清理检查电机底脚与基座表面;(4)严格管理,把控质量,使用质量合格的垫片,控制垫片数量。

参考文献

[1] 顾军.AP1000核电厂系统及设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安东(1986-),男,重庆人,浙江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泵维修。

(责任编辑:蒋建华)

作者:杨安东

第2篇:电子设备工艺缺陷与可靠性、维修性分析

摘要:电子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会出现工艺的缺陷,主要包括设计缺陷以及制造缺陷,其中制造缺陷就是常说的工艺缺陷。工艺缺陷的出现,会导致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影响可靠性以及后面的维修性,因此文章对电子设备工艺缺陷及其可靠性、维修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设备;工艺缺陷;可靠性;维修性

1 电子设备缺陷概述

电子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电子设备工艺缺陷,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工艺缺陷是視觉可见的,对于设备的后期使用和维修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严格的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缺陷,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中还发现很多轻微缺陷是难以发现的。许多的轻微缺陷需要借助仪表进行检测,甚至有的还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以及检验才能发现。所以,对于电子设备工艺缺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可靠性和维修性分析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连接缺陷

电子设备缺陷在研究中首先要进行连接缺陷分析,不仅包括焊接连接工艺,还包括无焊接连接工艺。

2.1 一般焊接缺陷

常见的一般焊接缺陷有焊头缠绕不符合工艺要求,出现缠绕过多或过少,甚至出现焊接线头过长,以至于超过表面过多导致漏焊[1],其他的常见问题还有焊料不足、过量、冷焊等许多问题。

其中,像漏焊、冷焊等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后期使用性能,不过其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及时消除和修正。但是,焊接缠绕过多、过少以及焊料不足等问题,在检验过程中难以发现,会导致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接触不良或者短路,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可靠性。而且,这些缺陷在检验中不容易被发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拆焊的难度,对于后期的拆分和维修造成了很大困难。

2.2 印制板焊接缺陷

常见的印制板焊接缺陷有焊孔填充不足、焊点高低不符、引线穿孔尺寸不对以及烧焦面出现等问题,其中引线穿孔尺寸不对以及烧焦面的出现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影响很大。焊孔填充不足会导致焊接中出现虚焊(见图1),引线穿孔尺寸不对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发生短路,这些对于后期的维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 无焊连接的缺陷

与焊接缺陷不同,无焊连接缺陷主要包括很多情况,不仅有绝缘破坏,还有导体未压紧、接线端尺寸不当等问题。

像绝缘破坏的出现,会导致电子设备的短路,影响其使用性能,不过该缺陷在使用中能够被很快发现,但是当破坏不明显时不容易被发现,当环境变化或者电压、功率等发生变化时[2],会出现性能漂移、失效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导体未压紧以及压接不当等现象的出现还会导致电子设备在运输、使用以及后期的维修保养过程中,会由于振动、碰撞等情况的出现,导致接触不良、拆解维修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3 电线电缆及其装配工艺缺陷

3.1 多芯导线损伤和折断

多芯导线损伤和折断的标准是芯数的折损数量,其中严重缺陷的标准是:当芯数大于8时,若折损量大于10%,属于严重缺陷;或者当芯数小于等于7时,如果折损数量大于等于一根,也属于严重缺陷。多芯导线损伤或折断会导致其电阻值增大,以及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会导致局部发热,对于性能稳定以及后期维修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3.2 导线或电缆布置不当

如果导线或者电缆的布置不正确,会导致电子设备的使用中信号质量变差,严重时会导致设备的不正常工作,严重影响设备的性能。当导线或者电缆布置不当以及固定不牢等问题的出现,极有可能造成短路。

3.2 导线绝缘层破坏

导线的绝缘层破坏也是常见的电子设备工艺缺陷,主要的原因有磨损、挤压以及烧坏等问题,绝缘层破坏严重,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对于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3.3 线缆拉得过紧

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会进行线缆布置,如果线缆拉得过紧,就会导致断裂甚至拉断内芯,而且在线缆布置中要对温度、环境以及振动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3],保证不会出现短路,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3.4 导线颜色不正确

无论是前期的电子设备安置还是后期的电子设备维修,都需要参考当初的设计和说明书,如果在制造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制造,会出现导线颜色不正确的情况,这会给后期电子设备维修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是损坏电子设备。

4 多余物

多余物对于电子设备工艺的影响可以分别考虑单个、多个金属多余物以及非金属多余物的影响。

4.1 单个金属多余物

如果在电子设备中出现了单个金属多余物,会导致短路以及机械故障的出现,对于后期使用的可靠性和设备的维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单个金属多余物在电子设备中导致的故障位置可能不唯一,所以故障难以被检修发现,后期的维修也比较困难和麻烦。

4.2 多个(两个及以上)金属多余物

其主要影响和单个金属多余物相同,但是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多余物的增加,其对电子设备可靠性以及维修性的影响也更加复杂和更加频繁。

4.3 非金属多余物

非金属多余物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其主要的影响是物理影响。往往会导致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电气断路、机械阻塞等问题,增加了电子设备使用和维修带来很大的难度。

5 防短路间隙缺陷

5.1 分立电路防短路间隙缺陷

如果在电子设备的使用和设计中,如果两个有电位差的导体间的距离过小,不符合设计标准时就会发生短路,也就是常说的分立电路防短路间隙缺陷[4]。不过,分立电路防短路间隙缺陷发生的原因也可能是脉冲跳火,所以在检查以及后期的维修中特别注意。

5.2 印制电路板的导线间隙缺陷

印制电路板的导线间隙缺陷也可能引起短路,而且与环境气压和导线间的电压及承载的功率有关。

6接点缺陷

接点是指继电器、开关、插头座等器件的电连接点,接点缺陷在制造、检查以及后期的维修中,都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检查到,主要的缺陷有接点未接通、未接触以及接触不良等情况。

6.1 接点未接通

接点未接通属于物理缺陷,可以通过仪表监测发现,接点未接通会导致电子设备不能够正常使用。

6.2 接点未断开

在电子设备使用中,由于接点的间距过小,甚至是断开,会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和工作的可靠性。

6.3 配对触点没接触上

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配对触点的压力过小,会导致触点没有接触上,导致工作的不稳定性。这种缺陷是难以直观发现的,对于后期的使用和维修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7 印制电路板缺陷

印刷电路板是现代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陷。

7.1 印刷导线松动

印制电路板上的导线如果印制松动,或者脱离基板,这种缺陷比较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敷铜板质量不高或者制造过程中印刷板损伤导致的。导线的松动会导致相邻导线的间距发生变化,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而且,当印刷导线发生松动,如果位置是焊接盘处时,维修过程中会导致焊接盘损坏,这对于维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2 安装孔破损

对于可靠性而言,安装孔的破损会发生虚焊;对于维修性而言,维修过程中极易造成印制板的损坏。

7.3 安装孔位置不当

如果安装孔安装位置不当,安装歪斜或者不在焊接盘中间,都会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如果在电子设备使用中出现了这种缺陷,很可能造成电子设备的元器件损伤或者虚焊,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以及后期的维修。

7.4 金属化孔缺陷

如果在电子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金属孔内有电镀空白或接盘有大于10%的面积缺少镀层,会有极大可能出现虚焊或者焊点电阻过大。其耐受功率会下降,严重影响设备使用的可靠性。

7.5 孔直径不符要求

如果孔直径不符合设计的要求,无论过小还是过大都会导致电子设备工艺缺陷。如果孔过大会影响焊接过程,但是如果过小就会导致元器件的安装和维修难度加大,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导致虚焊,影响设备的使用和后期的维修[4]。

7.6 测试点位置不当或过密

测试点位置不当或过密会影响调试、性能检测及维修。

[参考文献]

[1]陈胜乐.压扁型超薄热管制造工艺及其传热性能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周蕤.抗重力环路热管的设计制造及其复合结构毛细芯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姜同敏.航空电子设备制造工程中的環境应力筛选技术[J].航空制造工程,1997(6):34, 37-38.

[4]杨志飞.电子设备工艺缺陷与可靠性、维修性分析[J].电子质量,1997(3):17-19.

作者:岳德周 张记伟 韩超

第3篇:电子设备工艺缺陷与可靠性、维修性分析

摘要:介绍了电子设备制造工艺存在的主要缺陷,定性分析了缺陷对产品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及保障性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设备;工艺;可靠性

众所周知,设备的缺陷来源于设计与制造过程,因此又可以把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制造缺陷两大类。制造缺陷又称工艺缺陷。大多数工艺缺陷是可视缺陷,一般说来,只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便可以发现,而其中的重缺陷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轻缺陷往往被放过。也有少数工艺缺陷是非可视缺陷,需要借助仪表的检测、试验才能把它暴露出来,另有个别缺陷需要同时施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力才能暴露,如采用环境应力筛选方法这些缺陷在产品出厂前不能被暴露出来。自然就不能消除,只能带到使用过程中去,因而将影响设备的可靠性。

本文将分析电子设备制造工艺的连接缺陷,电线电缆及其装配工艺缺陷,多余物、防短路间隙缺陷,接点缺陷,印制电路板缺陷,元器件缺陷等对性能、可靠性、维修性的影响。

一、连接缺陷

连接工艺包括焊接连接工艺和无焊连接工艺。焊接又包括一般焊接、印制板焊接印制板焊接又包括手工焊、波峰焊及最新的表面贴装红外再流焊等工艺。表面贴装红外再流焊属于全自动化工艺,焊接质量主要取决于焊料和元器件的品质及与设备的匹配情况,缺陷率很低,囿于篇幅,笔者对此不展开讨论。

(一)一般焊接缺陷

引类缺陷主要有:焊头缠绕过少(少于1/4圈)或过多(多于3/4圈),线头过长伸出焊点表面超过1.5mm,漏焊,焊料不足,焊料过量,冷焊(焊料未熔化浸润),松香焊头,接线头绝缘,线头过长等。其中漏焊、一冷焊、松香焊头及接线头绝缘等缺陷直接影响性能,比较容易被发现和消除;而焊头缠绕过少(少于1/4圈),线头过长伸出焊点表面超过1.5mm,焊料不足,冷焊(焊料未熔化浸润),线头过长等缺陷;有可能仍能暂满足性能要求,但随时环境应力的不断施加,特别是在热和振动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它们便可能导致连接不良,甚至开路,从而将严重影响产品可靠性。

从维修的角度看,焊料过量和缠绕过长缺陷,增加了拆焊的难度和时间,影响维修性,此外维修过程还增加了对周围焊点的热影响,可能影响可靠性。

(二)印制板焊接缺陷

此类缺陷主要有:焊孔没填满,焊点过高,有烧焦面,引线穿孔的尺寸不合要求等4种。后两种缺陷可能主要影响性能;而焊孔没填满可能发生虚焊。引线穿孔的尺寸不合要求(如过长)则可能因碰触引起短路,这些都影响可靠性;而焊点过高可能影响维修性。

(三)无焊连接的缺陷

此类缺陷主要有:绝缘破坏,导体未压紧,压接不当,接线端尺寸不当,金属部分破裂等。绝缘破坏的缺陷,严重的造成短路,影响性能,但它很快便可以被发现;较轻时,暂时不发生短路,但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有高电压、强功率作用时可能造成短路或频率特性变差,导致性能漂移或失效,影响可靠性。

导体未压紧和压接不当缺陷,经过运输、使用、维护保养等过程中的振动、碰触,会逐渐发生松动,造成连接不良,影响性能和可靠性。接线端尺寸不当和金属部分破裂缺陷,维修时可能会发生拆卸困难,更换件不适配甚至破坏整件等问题,影响维修性。

二、电线电缆及其装配工艺缺陷

(一)多芯导线损伤和折断

多芯导线损伤和折断缺陷,当芯数大于8根、损折量大于10%时,当芯数在7根及以下损折1根时都为重缺陷。此缺陷可能增大导线电阻值,在长时间通过额定电流时会造成局部发热量加大,破坏设计的热分布,影响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二)导线或电缆布置不当,可能引人信号干扰造成性能不稳和信号质量变差,如加上过长或固定不牢缺陷的话,可能导致短路。因此该缺陷既影响性能,又影响可靠性。

(三)导线绝缘层破坏,主要是磨损、挤压、变形,烧坏等缺陷,可能引起短路,影“即性能和可靠性”。

(四)线缆拉得过紧,当环境温度骤降或受到振动时,可能造成断裂或拉短内芯,引起断路,影响可靠性。

(五)芯线裸露过长,特别是焊点距芯线绝缘层的长度超过2,当受到碰触或剧烈振动时可能发生短路,影响性能和可靠性。

(六)绝缘物伸入,即导线绝缘层伸入焊点甚至通孔内,有可能造成虚焊或脱焊,影响性能和可靠性。

(七)导线颜色不对,表现为标色图物不符,装配和维修时易发生差错,影响维修性。

三、多余物

多余物分金属多余物和非金属多余物两种,其影响分析如下:

(一)单个金属多余物,当贴附不牢时,可能导致短路或机械故障,影响可靠性;而且由于多余物引起的失效可能是游走的,因此故障难以定位,影响维修性。

(二)多个(两个及以上)金属多余物,其影响同单个金属多余物,且更加频繁和严重。

(三)非金属多余物,当贴附不牢时,可能导致电气断路、机械阻塞,影响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

四、防短路间隙缺陷

(一)分立电路防短路间隙缺陷

當结构设计或工艺过程使两个有电位差的导体间的距离小于表1的要求值时,有可能发生短路,这就是分立电路防短路间隙缺陷。

该缺陷引起的短路现象并非恒导通,而可能是脉冲“跳火”,因此发生的失效可能是偶然的,将影响性能、可靠性和维修 。

(二)印制电路板的导线间隙缺陷也可能引起短路,而且与环境气压和导线间的电压及承载的功率有关。

五、接点缺陷

接点是指继电器、开关、插头座等器件的电连接点,其缺陷往往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从原理上分析有以下主要缺陷:

(一)接点未接通,由物理上未接通所致,通过仪表检测可发现。影响性能,但如果是随机性的未接通则还影响可靠性。

(二)接点未断开,由接点间距小于防短路间隙值引起,影响性熊和可靠性。

(三)配对触点没接触上,由接触压力过小引起,影响性能和可靠性。由于接点缺陷属于非直观性的,因此故障定位难,影响维修性。

六、印制电路板缺陷

印制电路板是现代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技术发展很快,其缺陷类型也较多,以下分析主要缺陷。

1、印制导线松动,甚至脱离基板,由敷铜板质量差或制造过程损伤所致。松动的导线易发生位移而改变与相邻导线的间隙,可能发生短路,影响可靠性。当松动发生在焊接盘部位时,维修拆卸该部位元件时可能损坏焊接盘,因此影响维修性。

2、安装孔破损。可能引起虚焊,影响可靠性。维修时易损坏印制板,因此也影响维修性。

3、安装孔歪斜和安装孔不在焊接盘中央,当发生在安装密度大的情况下或多层板上时,有此缺陷的板将无法使用。在其它场合若勉强使用,将可能使元器件引线扭曲受损和发生虚焊,影响可靠性和维修性。

4、金属化孔缺陷,主要是孔内有电镀空白或按盘有大于10%的面积缺少镀层。可能造成虚焊或焊点电阻过大,因而耐受功率下降,影响可靠性。

5、多余导体,有可能减小防短路间隙而影响可靠性。

6、导线变窄,比设计要求窄35%以上时,会明显影响其负载能力,影响长期连续工作设备的可靠性。

7、导线间隙过小。此缺陷无论是由设计造成的还是工艺引入的,都可能发生短路,影响可靠性。

8、安装孔间隔过小,损坏孔的材料甚至与相邻孔贯穿。此缺陷不仅影响可靠性,还可能影响维修性。

9、孔直径不符要求,过大或过小。孔过大影响焊接,过小影响元器件的安装和维修,两者都有可能导致虚焊,影响可靠性和维修性。

10、测试点位置不当或过密,影响调试、性能检测及维修。

七、指电参数之外的缺陷:

1、零件缺损,变形或结构尺寸规格不符,影响安装、调试、维修。

2、引线损伤,可能暂时不影响性能,但经过长期工作,受到振动和挤压、碰击之后可能发生断裂,影响可靠性。

3、转动不灵,直接影响调整、操作,降低精确度和任务成功率,影响性能和可靠性。

4、接触不良,主要发生在继电器、开关等元器件中,前面已讨论。

5、标记不对,易发生安装错误,导致性能失效,在使用中影响维修性和保障性。

作者:艾清彦

第4篇:8.4设备缺陷

8.4.1运行中的变电设备发生异常,虽能继续运行,但影响安全文明生产,均称为设备缺陷,缺陷分为危急缺陷、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三类:

a)危急缺陷:设备或建筑物发生了直接威胁安全运行并需立即处理的缺陷,否则,随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大面积停电、火灾等事故。

b)严重缺陷:对人身或设备有严重威胁,暂时尚能坚持运行但需尽快处理的缺陷。 c)一般缺陷:上述危急、严重缺陷以外的设备缺陷,指性质一般,情况较轻,对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

8.4.2设备缺陷是通过设备巡视检查、各种检修、试验和维护发现的。不论何人发现缺陷,均要经值班长会同有关人员鉴定,值班人员做好记录,认真填写在缺陷记录簿中。对于危急缺陷、严重缺陷,变电站站长、监控中心(集控站)主任、操作队队长应及时组织消除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造成事故。需其他部门处理者,应及时报告,并督促尽快处理。对一般缺陷可列入计划进行处理。当天发现处理的缺陷也必须记录和统计。

8.4.3设备缺陷在发现后运行人员利用生产管理系统通知相关班组,如发现急需处理的缺陷要用电话及时联系有关人员。

8.4.4供电分公司(工区)和变电站、监控中心(集控站)、操作队领导、检修班组长及专责工程师应经常检查设备缺陷处理情况,对未处理消除者应尽快安排处理。

8.4.5运行单位发现危急、严重缺陷后,应立即上报。一般缺陷应定期上报,以便安排处理。

8.4.6消缺工作应列入各单位生产计划中。对危急、严重或有普遍性的缺陷要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尽快消除。

8.4.7缺陷消除时间应严格掌握,对危急缺陷要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严重缺陷在一个月内进行处理;一般缺陷不需要停电的在3个月内进行处理,需要停电的在一个修试周期内进行处理。结合设备停电,能够在停电时间内处理完毕的缺陷必须进行处理。

8.4.8 生产管理系统缺陷管理流程的应用:启动缺陷处理流程后,危急与严重缺陷流程应在24小时内完成;一般缺陷应在当天录入系统,一周内录入任务池。具体流程应在各供电公司《缺陷管理制度》中进行规定。

第5篇:设备缺陷管理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川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缺陷管理的范围、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金川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标准。

2、引用标准

2.1《发电公司检修规程》

2.2《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

管理职责

3.1在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检修副总工程师和运行副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全公司设备缺陷的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各职能部门及各专业的消缺、配合工作,且要求严格执行本标准。

3.2确保全公司主设备安全经济运行,负责检查重大设备消缺时设备运行方式及消缺措施的落实情况。

3.3本标准执行后,原设备缺陷管理标准同时废止。

3.4本标准解释权属生产技术部。

4、设备缺陷管理原则

4.1明显危险人身、设备安全的缺陷,应按事故处理规定处理,专业负责人尽早向公司主管部门和公司负责人汇报。

4.2在带电、带压或有爆炸的场所处理缺陷时,必须遵照《电业安全规程》及公司有关安全规定的要求进行。

4.3各级生产管理人员都要切实落实设备缺陷消除工作,各专业检修负责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检修班长、组长是具体抓好设备缺陷消除工作的负责人。

4.4各专业检修班、运行班均设立《设备缺陷登记簿》,以便及时登记和记录消缺情况。

4.5对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缺陷处理应结合岗位责任制进行、各专业、班组应设专人负责日常缺陷的统计、监督管理工作,并负责汇总向公司主管部门上报。

4.6为便于设备统计和分级管理,可将设备缺陷分为三类:

4.6.1第一类,是指严重设备缺陷,消除该类缺陷由于技术复杂,须经较长时间进行资金、材料、器材的准备,致使检修班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缺陷、此类缺陷由各专业制定出具体监督、处理防范措施,报公司生产技术部审核,并经生产副总经理或工程师批准后列入大、小修计划。

4.6.2第二类,是指重大设备缺陷、此类缺陷对安全、经济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停炉、停机、停电或更改运行方式才能进行消除(如临修等)。

4.6.3第三类,是指一般性缺陷,该类缺陷对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有一定影响,处理时只需倒换单台备用辅助设备,或检修班组可以自行及时消除。

4.7无论运行、检修发现设备缺陷时均应填写缺陷单,运行发现的缺陷应及时通知检修人员安排消除,并做好记录、重大缺陷应及时汇报当值值长(热工缺陷24小时随时可联系处

理)。

4.8设备缺陷消除后,运行班组应及时组织消缺负责人进行验收,确认缺陷已消除包括消缺场地、设备卫生合格,在缺陷通知单运行验收栏内填写“已消除”三个字,对缺陷消除不彻底的不得进行验收,并提出重新消缺直至彻底消除为至。

4.9对跨专业的缺陷应按生产技术部下发的专用缺陷联系单,由发现缺陷的专业填写,报值长核实签字后,由值长转发缺陷所属专业运行班长并督促填写缺陷单。

4.10凡需本体解体的缺陷,先由热工或电气专业进行检查,确认非本专业缺陷,再转机务消缺。

4.11缺陷单由专业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由检修班长落实消缺。

5、设备缺陷管理的责任分工

5.1值长组

5.1.1值长组负责对运行设备缺陷进行监督,督促各专业按规定消缺。

5.1.2协助各专业鉴定缺陷的严重性,配合个专业及时倒换运行方式,给各专业创造消缺的有利条件。

5.2生产技术部

5.2.1及时掌握设备缺陷处理状况,对频发性和重大缺陷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采取有效手段积极配合各专业做好消缺工作。

5.2.2协助各专业鉴定缺陷的严重性、制定监督、消除缺陷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5.2.3审核补充各专业提出的处理设备缺陷计划及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并组织重大设备缺陷消除后的验收工作。

5.2.4定期总结和分析全公司设备管理状况,提出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报请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5每季度组织全公司开展设备缺陷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缺陷管理工作。

5.2.6负责月末统计、汇总考核表报生产技术部。

5.3安全监察部

5.3.1根据设备事故、障碍及异常现象研究分析,协助各专业制订反事故措施,指导各专业安全生产工作。

5.3.2监督各专业设备消缺过程中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5.3.3协助各专业鉴定缺陷的严重性,审核消除缺陷的安全措施。

5.3.4监督重大缺陷消除措施的执行情况。

5.3.5参加重大设备缺陷消除后的验收工作。

5.4设备管理专业部门

5.4.1各专业的设备缺陷负责人,应是运行及检修专责工程师、各专业内部应建立缺陷记录本,重点记录本专业

一、二类设备缺陷、加强缺陷的汇总,并针对重复发生的缺陷进行分析总结。

5.4.2对重大的设备缺陷,由专业主任组织本专业技术人员和班组有关人员,及时研究处理,措施方案上报公司生产技术部及安全监察部,经审核批复后执行。

5.4.3对跨专业的设备缺陷,为避免相互扯皮,消缺工作由各专业主任进行协调,尤其在处理重大缺陷时,各专业主管主任必须到场组织消除。

5.4.4对重大缺陷处理,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处理后的记录应由专业技术负责人及时将技术数据等资料整理汇总计入设备档案。

5.4.5各专业主管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天应巡视检查所辖设备运行状况,并查阅运行设备缺陷记录本,对新发现的缺陷提出处理意见,对遗留缺陷进一步核对督促落实消缺、各专业安全员对消缺全过程负有监督责任。

5.4.6专业负责人及技术主管负责日常督促、指导、审批和批准班组提出的监督和消除缺陷的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对重大的设备缺陷负责验收。

5.4.7针对设备缺陷产生的原因,专业技术负责人对有关检修、运行、试验人员进行教育,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各级人员对设备的管理水平。

5.4.8每季度各专业对管辖的设备技术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和分析,提出薄弱环节和消除对策,且做好相应备品配件的储备,为下一季度设备运行管理奠定基础,并将设备评级结果于季末前五天上报公司生产技术部。

5.5值长

5.5.1督促运行人员认真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5.5.2在职权范围内给专业消缺积极创造条件,为各专业消除设备提供可靠运行方式,确保设备消缺安全可靠、确因运行方式等原因无法安排消缺的,由值长在缺陷单备注栏中填写不能消缺的原因、时间,并签字,转生产技术部备案。

5.5.3发现重大缺陷及时通知有关专业负责人,公司值班负责人及并向调度汇报,协助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5.5.4值长值班期间,对发现的

一、二类缺陷应督促运行人员对设备加强检查,且做好事故预想。

5.5.5根据实际检查和运行班长的汇报,视缺陷的严重性及时采取措施,有权通知有关专业立即进行消缺。防止缺陷扩大、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且立即向公司值班负责人及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汇报。

5.5.6有权对运行各专业完成公司下发生产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考核。

5.6运行班组

5.6.1运行班长是本班的设备缺陷管理负责人,负责全面掌握当班期间设备的运行状况。

5.6.2各运行专业值班人员,在巡回检查中发现设备缺陷应及时汇报班长,并由班长鉴定后登入缺陷记录本中,由缺陷发现人签字注明发现时间及通知检修人员时间。

5.6.3对运行人员能够自行处理的缺陷,经班长或值长批准,做好安全措施后,立刻进行消除;不能消除的应及时通知检修人员进行消除。

5.6.4当班运行人员未发现缺陷,由接班人员或其他人员发现提出后,按标准对当班运行人员进行考核。

5.6.5发现

一、二类设备缺陷时,应及时采取监视措施并向专业负责人和值长汇报,并严格执行专业规程的事故处理措施。

5.6.6如本班发现其他专业的设备缺陷,应及时填写公司生产技术部下发的专用缺陷联系单,报值长核实签字后,由值长转发设备缺陷所属专业运行班长、此类缺陷由对方填写设备缺陷单。

5.6.7运行人员由责任落实缺陷的性质、部位及异常现象,并在运行日志上做详细记录、协助检修人员做好消缺工作。凡已消除的缺陷。由运行班长或值班员验收合格后,在缺陷单上签字并注明“已消除”。

5.7检修班组

5.7.1检修班长负责掌握本班所辖设备缺陷,并登记在缺陷记录本内,以便安排落实消缺。

5.7.2班内每个成员,应对自己负责的设备进行定期巡视检查、发现缺陷及时汇报班长尽早安排消缺。

5.7.3班长每天应重点巡视检查专责范围内设备状况并查阅运行缺陷记录本,根据专业负责

人批示意见,及时安排消缺。

5.7.4班长对可以自行处理的三类缺陷及时指定专人进行处理,必须做到小缺陷不过班,大缺陷不过天、对发展中的缺陷采取一切可能防止缺陷扩大的措施,必要时立即向各专业负责人汇报。

5.7.5对本班暂不能处理的

一、二类缺陷,应向专业负责人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安排计划检修。

5.7.6每周班组开展安全活动时,班长应领导全班人员对专责范围内的设备进行技术分析,特别对发生重复消缺的设备及未到检修周期的设备缺陷要做重点分析,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5.7.7频发性或重大的设备缺陷处理情况应计入本班设备台账中,以便查阅。

5.7.8每季班长组织本班成员针对本班管辖的设备进行一次设备评级,并书面向专业负责人汇报。

5.8试验和化验班组

根据上级规程及公司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开展试验、检查和化验、对查出的问题和缺陷及时登记专用缺陷联系单,由专业负责人签字后,转设备管辖班组安排消缺。

6、设备缺陷管理办法

6.1要求各专业对本部门员工定期开展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的学习,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6.2设备缺陷消除率各专业按月主设备100%,辅助设备90%进行统计考核,生产技术部专工应及时检查掌握设备缺陷消除情况,并对

一、二类设备缺陷的处理情况,遗留的处理情况不清楚的专工(或专责)应纳入阅读考核。

6.3对设备缺陷的消除在技术上发生争议时,由生产技术部专工裁决。

6.4对设备缺陷需转入待机处理时,必须由生产技术部专工及时签字后方可认可,否则按未及时处理考核、对待机处理的设备缺陷,本月经生产技术部签字后,可不再填写缺陷单,但下月仍需填写,否则按缺陷未发现考核。

6.5现场存放设备缺陷单不得有缺号、丢失、撕毁、乱涂乱画,否则考核有关专业。

6.6各专业要认真执行公司下发缺陷管理标准,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值长组可随时进行现场抽查,如发现有缺陷而未填写缺陷单的,将对专业负责人进行考核。

6.7生产现场设备缺陷单由各专业负责取放、更换、保存,统计每周上周四至本周四本专业设备消缺情况并书面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核查汇总后在周一生产会上通报、各专业设备缺陷月度统计表在每月三日前报生产技术部,节假日顺延。

6.8各专业负责人每天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并及时在缺陷单上签字并填写缺陷的类别及安排处理意见。

6.9设备缺陷考核时间为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6.10各专业每天10:00负责人了解当日的缺陷和前一天的消缺情况,并在生产调度会上通报。

6.11设备缺陷消除后,需投入运行或备用,必须由运行人员验收,双方签字方可生效。

6.12设备消缺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

7、设备缺陷考核管理办法

7.1运行各专业发现设备缺陷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检修人员接到通知后,白天20分钟不到现场处理者考核50元;夜间接到通知30分钟不到现场处理考核50元;上述时间内不到现场造成缺陷扩大或被迫停机,追究专业管理人员砸人并考核有关管理人员100元。

7.2一般设备缺陷消除时间,热工为6小时,其他专业为24小时,超过规定的时间每条缺陷考核50元,每拖延一天加扣50元,直至缺陷消除为止。

7.3运行人员发现缺陷而未填写缺陷单,一经查出,每条考核100元;缺陷填写应准确,不得用含糊的语句,违者考核50元。

7.4机组启停过程中由于设备缺陷或其他原因影响开、停机,每拖延15分钟扣30元,同时连带考核专业负责人20%、多耗燃油按燃油考核规定另行考核。

7.5多个专业分管设备有缺陷时,对消除工作相互推诿,经生产技术部调查裁决,考核责任单位500元。

7.6消除主要辅助身边缺陷超过8小时,影响到机组启动或影响设备投运,未经有关领导批准的考核100元。

7.7要求待机的缺陷,须经生产技术部对口专工签字认可方可待机,生产技术部对口专工应在缺陷单内给出处理意见,拖延一天每条缺陷考核50元。

7.8公用系统消缺需改变运行方式,要提前8小时通知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协调安排,否则影响机组正常运行的,每次考核责任单位100元。

7.9运行中值长应为各专业的消缺工作创造条件,不应用任何借口推迟消缺时间,否则考核值长100元。

7.10设备缺陷消除后,未及时投入运行或转为备用,交接班互相推诿,每次考核责任单位100元;未汇报值长,每次考核50元;汇报值长后未安排,考核值长50元。

7.11跨专业设备缺陷当天未转入缺陷单位,每条考核责任人20元/天。

7.12月度主设备(本体)待机缺陷按每项考核100元执行;辅助设备消缺率9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100元;公司每周统计通报各专业消缺率,如某专业发生连续两周消缺率排名最末,增加考核该专业100元。

7.13缺陷消除后,工作负责人未及时消缺陷单或运行人员不及时验收签字,按缺陷未消除考核责任人。

7.14凡需低谷消缺的工作,必须在当日下班前2小时通知生产技术部,根据当日负荷情况安排低谷消缺,凡安排低谷消缺而未消除者,考核责任单位500元。

7.15全公司设备不得有严重漏电,要求循环泵房、工业泵房、油泵房设备无渗漏点;化学、燃料设备无渗点;除灰管路无泄漏;其余设备一般渗漏点总数不超过8个(锅炉3个、汽机3个、电气1个、热工1个)。每超过上述一个点考核100元。

7.16机组大小修或计划消缺后,应消除所有待机缺陷、机组启动后,生产技术部专工对缺陷消除情况进行检查,每发现一处待机缺陷未消除,考核责任单位400元。

7.17各专业缺陷管理负责人应于每周五17:00前将本专业一周(上周四至本周四)消缺情况报生产技术部汇总,每迟半小时扣50元;每月5日前将本专业月度缺陷统计表报生产技术部,每迟一天扣50元;每月5日前将本专业月度缺陷统计表报生产技术部,每迟一天扣50元。

7.18本缺陷管理制度的主要考核单位为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处理考核过程中的协调、汇总等工作,按月将考核结果上报公司主管负责人审核批准执行。

第6篇: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设备缺陷管理,提高设备消缺率和消缺质量,进而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健康水平,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缺陷管理的职责、设备缺陷的发现和登录、检查确认、消缺后的报告、后续管理、缺陷验收及缺陷的统计与考核等内容。

二、设备缺陷:是指设备出现了性能、零部件、及消耗偏离原设计标准或规定要求。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确认为设备发生了缺陷:

1)设备或部件的损坏造成设备的被迫停止运行或安全可靠性降低;

2)设备或系统的部件失效,造成渗漏(包括汽、水、气、煤、灰、油等);

3)设备或系统的部件失效,造成运行参数长期偏离正常值,接近报警值或频繁报警;

4)设备或系统的状态指示、参数指示与实际不一致;

5)由于设备本身或保护装置引起的误报警、误跳闸或不报警、保护拒动;控制系统联锁失去、无原因起动或拒绝起动;

6)对设备进行定期试验时发现卡涩、动作值偏离整定值;

7)对设备进行检验性试验时,发现反映设备整体或局部状态的指标超标,或有非正常急剧变化;

8)设备或部件的操作性能下降,动作迟缓甚至操作不动;

9)设备运转时存在非暂时性的异常声响、振动和发热现象。

2、暂不能消除缺陷:是指必须在机组停用后才能消除的缺陷或没有消缺所必须的备品备件的缺陷或需要进一步观察、分析才能确认的缺陷,且暂时不会对设备、系统或人身安全构成立即的危害,也不会给运行经济性带来严重损失的设备缺陷。

3、消缺陷:是指除暂不能消除缺陷外的其他设备缺陷。

4、重复发生的设备缺陷:是指主要设备上同一缺陷在一年内重复发

生;主要辅助设备上同一缺陷在6个月内重复发生;辅助设备上同一缺陷在2个月内重复发生的缺陷。

5、设备缺陷分类

1)重大缺陷:是指直接导致无备用的主要辅助设备停运、主设备降出力或停运的缺陷。

2)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外的缺陷。

三、管理职责

1、生产部职责

1)通过巡检、操作和运行分析发现并登录设备缺陷,提出消缺要求,采取运行措施,为消缺工作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做好设备缺陷的验收工作。

2)在设备缺陷未消除前组织设备操作员加强检查监视,采取措施防止缺陷造成的影响扩大。

3)对发现的重大缺陷,及时通知设备专员、维修人员到现场消缺。

4)及时对已消缺陷进行验收,恢复设备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5)对运行人员发现缺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对缺陷发生后的处理工作进行分析,以提高运行人员处理缺陷的能力。

2、维修部职责

1)负责组织消缺工作,协调专业和部门间的配合,督促消缺工作安全、及时、高质量完成。

2)在维护、保洁工作中检查设备状况,发现和登录设备缺陷,并开展自查自消工作。

3)对所管辖设备负责按月、分专业统计缺陷发生数、计算消缺率、平均消缺时间和消缺及时率指标,分析各指标变动情况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4)负责消缺工作的质量,防止设备缺陷的重复发生。

3、 设备部管理专员(点检人员职责)

1)对所管理的设备进行点检和综合分析,登录设备缺陷。

2)对设备缺陷进行诊断,向维修人员下达消缺维修单,其格式见附

录A,规定消缺期限。

3)组织协调消缺工作,对消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及时消除缺陷。

4)对暂不能消除缺陷进行确认和后续管理,为消缺和技术支持。

5)对所管设备的缺陷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确定重复发生的设备缺陷,找出缺陷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6)对所管辖设备负责按月、分专业统计缺陷发生数、计算消缺率、平均消缺时间和消缺及时率指标,分析各指标变动情况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7)每月整理暂不能消除缺陷清单和相应的后续管理措施,分析设备缺陷发生情况、重大缺陷和重复发生缺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8)负责发现和解决潜伏及正在发展的设备缺陷;落实首次出现的设备缺陷的防止措施,举一反三,消除设备的潜在缺陷。

4、 生产部维修职责

1)负责消缺工作的归口管理,对消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消缺率、消缺及时率的问题提出考核意见。

2)负责每月按部门汇总缺陷统计数据,统计全厂缺陷发生数、消缺率、平均消缺时间、消缺及时率指标,分析指标变动的因素,改进设备消缺工作。

四、过程管理与要求

一)缺陷的发现和登录

1、以下情形属常见的维护工作,可由问题的发现部门通知相应的维修部门进行处理,不进入缺陷管理程序:

1)照明灯损坏、建筑物门窗损坏;

2)各类滤网的前后差压升高,需进行清理,但尚未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

3)油箱、轴承油位下降,需要补油,但尚未达到警戒值的;

4)各类干燥剂部分失效,需要再生或更换,但尚未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

2、设备操作人员发现一般缺陷时,在设备缺陷记录本中认真登录“设备缺陷单”,其格式见附录B。报告部门主管由部门主管组织维修人员,维修消缺;

3、发现重大缺陷时设备操作人员应逐级向部门主管、生产经理、(事后在设备缺陷记录本中登录“设备缺陷单”) ,值班长应立即电话联系维修人员到现场处理缺陷。

4、设备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洁工作时应注意检查设备状况,对于发现的缺陷,若可以随手消除的应即随手消除,事后在班组进行相应的记录;属不能随手消除缺陷的,应及时登录缺陷并汇报班长。

5、维修人员发现重大缺陷时,应立即报告生产部经理,由生产经理指挥重大紧急缺陷的消除。

6、设备部设备专员应按照点检计划对自己管理的设备进行点检并结合对设备状况的综合分析,发现设备缺陷及时登录。

7、所有登录的缺陷报告应对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点检人员、维修人员开放,以便查询和管理。

二)一般缺陷的检查确认

1、维修部门应及时查看维修部分工范围内本专业新增的和正在处理的缺陷,根据分工将消缺任务安排给相应的班组,若发现缺陷专业定义错误时应修改专业属性后及时转给其它专业的专工。维修主管在接到重复的缺陷单、或经检查没有发现设备存在问题且缺陷现象也已消失时可直接将该部分缺陷判为无效。

2、消缺人员对缺陷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查清缺陷部件和原因,提出需要配合的工作和对运行的要求,并填写“设备缺陷单”中“检查确认”一栏内的内容。

三)消缺后的报告

1、接到消缺(维修单)任务后,维修班长应及时安排维修人员消除缺陷。

2、消缺工作完成后,消缺工作的负责人应将消缺情况在“设备缺陷单”

上“消缺报告”一栏内注明并通知设备操作人员。

3、“消缺报告”中:消缺情况主要应将消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以及遗留的设备问题如实认真填写,不得空白或用类似“已消除”这样不能反映消缺情况的词语。耗用工时、材料、备品是指消缺工作实际耗用工时数和实际消耗材料、备品的名称、数量。消缺工作完成且“消缺报告”中各栏填写完毕由消缺工作负责人签名后转给运行验收。

4、维修人员在消缺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时由班组与维修部门专工讨论解决;消缺工作需要更换备品或需要对设备进行一些变动时应得到设备专员员同意。

五)设备缺陷的验收

1、各工段长、班长应随时了解掌握设备缺陷情况,并将本班新发现的缺陷、消除的缺陷以及现存的较大缺陷情况作为交接班的重要内容交接清楚。

2、设备操作人员在接到维修人员缺陷验收的通知后应及时安排系统恢复和设备试转工作,在验证设备缺陷确已消除后将设备投入运行并及时验收缺陷,并在“设备缺陷单”上“缺陷验收”一栏中填写验收意见。

3、工段长应随时主动查阅待验收的缺陷,在条件具备时及时验证或观察消缺效果,及时验收已消除的缺陷;若发现缺陷现象仍然存在或消缺不彻底时,应重新填写“缺陷报告”将缺陷返回维修班组处理。考核意见。

第7篇:配电设备缺陷管理标准

配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为加强设备缺陷管理,明确缺陷处理程序,确保设备的健康水平能够始终满足为客户安全供电的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配电设备缺陷的定

配电设备缺陷:是指配电线路及其附属设备本身任何部件的损伤、绝缘不良或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

二设备缺陷分类

设备缺陷分类:按严重程度一般分为如下三类

1、危急设备缺陷:不立即处理将威胁人身及设备安全,或严重影响设备出力,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的设备缺陷。

如:线路导、地线断股,导线接头接触不良超过允许值,配电变压器套管裂纹,杆塔拉线被盗,线路耐张金具变质损坏致使机械强度达不到规定的安全系数,配电变压器严重过负荷,避雷器预试不合格,开关机构失灵等。

2、重大设备缺陷:对设备出力和使用寿命有影响或可能发展成为对人身与设备安全有威胁,但允许尽快安排处理的缺陷。

如:线路杆塔铁构件生锈严重,绝缘瓷件破损超过规程规定,拉线严重受力不均,杆塔、拉线基础有被冲刷的可能或已冲刷300MM深,开关容量随负荷的增加已不能满足要求等等。

3、一般缺陷:对人身设备安全无威胁,且不致在短期内发展成为重大或危急缺陷,对设备出力及经济运行无影响的缺陷。

1、2中所列以外的设备缺陷均为一般缺陷,此类缺陷可以列入正常检修工作计划或随设备的正常停运及在设备带电情况下进行处理。

三各级人员的职责

1、运行维护班组的职责: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填写设备缺陷记录薄和设备缺陷单,并上报公司。

① 按发现缺陷的严重程度对缺陷进行分类,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② 在设备大修前,提出消除缺陷的内容,并监督缺陷的消除情况和质量。

③ 将缺陷消除情况详细记录在缺陷记录薄中,并汇总上报。 ④ 对不需停电且能自行处理的设备缺陷,由维护班组自行按规定处理,并做好统计。

2、检修(或消缺)人员的职责:

① 按公司安排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② 提高检修质量,保证“修必修好”,避免出现重复停电,造成不

必要的浪费。同时应做好检修记录和设备变更后的资料移交工作。

③ 及时全面掌握检修设备所存在的缺陷,并不断学习工艺规程,按要求施工,及时反馈缺陷消除情况。

3、公司的职责:

① 对巡视人员上报的缺陷认真统计,必要时组织现场鉴定。

② 及时组织人力、物资,消除设备缺陷,并对消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③ 对危急和重大设备缺陷,及时汇报公司和用电处领导,采取积极措施安排处理。

④ 根据对一般缺陷的统计汇总,安排月度停电计划,及时组织处理。并协助分公司主管领导定期组织分析,据以提出反事故措施计划和大修计划。在缺陷消除前对运行班组提出运行维护要求。

⑤ 提出对重大缺陷的处理方案,报公司和用电处,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⑥ 按时统计上报缺陷的处理情况。

四 设备缺陷管理

按上述设备缺陷的分类,缺陷分为如下三级管理

1、班组:运行维护和检修等班组应掌握危急、重大、一般缺陷的全部内容。

2、公司:应掌握危急、重大设备缺陷。

3、供电所:应掌握危急设备缺陷,及时列入、季度或月度计划,上报公司予以落实。

4、按设备缺陷三级管理的要求,分级建立相应的设备缺陷记录,由各级专责人员及时对缺陷进行登记。

5、线路设备缺陷由巡视人员在现场做好详细记录,回局后及时填写缺陷记录薄和设备缺陷单,并提出处理意见,经班长审阅签署意见后报分公司配电专责人,由分公司配电专责根据缺陷情况积极安排处理。

6、生产班组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保持交通车辆的状况良好,正确使用施工工器具,对不足和损坏的应及时汇报并补齐,确保在紧急处理缺陷或事故抢修情况下人、材、物能及时到位。同时应按所维护设备备足事故备品备件,并按要求确保备品备件的最低数量。

7、积极开展带电作业。凡能够带电处理的缺陷,一般不安排停电处理。

五线路设备缺陷处理的程序

1、 危急设备缺陷:巡视人员发现有可能发生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危急缺陷时,应立即用电话向分公司详细汇报,并提出处理缺陷所需要的人员、工器

具和材料。分公司应根据情况汇报用电处,同时尽快组织力量进行处理。危急缺陷一般应立即安排消除,如不能立即消除,应经局长或总工程师同意,但应加强巡视,密切注意缺陷的发展情况。

2、重大设备缺陷:由巡视人员填写缺陷单,经班长审阅签署意见后,在当日或次日上午交分公司配电专责人,分公司配电专责按设备缺陷情况向用电处汇报,根据用电处意见积极组织处理。

3、一般设备缺陷:每月20日前由运行班长汇总整理,报分公司配电专责。分公司配电专责根据缺陷情况在填报下月停电计划时予以安排,并负责将安排结果通知各相关班组。

4、对需其他部门配合进行处理的设备缺陷,由设备维护单位配电专责汇总后,报用电处配电专责统一安排处理。

六设备缺陷分析与统计

分公司配电专责在安排处缺以后,应及时了解缺陷的处理情况,定期召集运行分析会,并于每月25日前将本月发现缺陷数、消除缺陷数及重大缺陷处理计划书面报告分公司主管领导和用电处,并自留一份备查。

用电处配电专责应对重大、危急缺陷建立缺陷登记薄,逐项登记,每季分类统计一次全部设备缺陷数和重大设备缺陷消除率,上报主管生产的局领导,每半年组织一次配网运行分析会。

1 配电设备缺陷的定义

2 设备缺陷分类

3各级人员的职责

4设备缺陷管理

5 线路设备缺陷处理的程序

6设备缺陷分析与统计

洛阳供电公司

配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2000年2月10日

第8篇:电厂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济宁金威热电有限公司企业制度

Q/JWRD-2.6.72-201

3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2006-1发布

2013-5修订实施

济宁金威热电有限公司

发布

前 言

本制度由生产管理领导小组提出。 本制度的起草部门:设备动力部。 本制度的主要起草人:张守山

本制度的主要审定人: 时贞坤、孟广才、赵本制度的批准人:王允来 本制度由设备动力部归口并负责解释。

济宁金威热电有限公司

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一、目的意义

为加强发电设备缺陷工作的管理,及时消除设备及系统存在的缺陷,规范缺陷管理流程,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力求实现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使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系统设备缺陷管理的各项工作,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中如有与上级颁布的有关规定制度和指标相抵触时,应按上级指标执行

三、设备缺陷管理内容 1. 缺陷定义:

设备缺陷是指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备用以及影响文明生产等异常现象。如设备的振动、位移、磨擦、卡涩、松动、断裂、变色、过热、变形、异音、泄漏、缺油、不准、失灵,附件的损坏、以及由于设备异常引起的参数不正常等。 2.缺陷分类:

一类:需停机、停炉、发电机、变压组解列停用才能消除的缺陷。

二类:(1)需停辅机设备降低主机出力才能消除的缺陷。

(2)停用公用系统(水、煤、灰)才能消除的缺陷。 (3)需解除主机主要保护才能消除的缺陷。 三类:(1)需破坏主要辅机设备备用才能消除的缺陷。

(2)需切换设备、隔离设备系统才能消除的缺陷。 (3)正常运行情况下就能消除的缺陷。

(4)生活系统停电、停气、停水才能消除的缺陷。

四类:指发电主、辅设备及公用系统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性质的缺陷,在机组运行中可以消除,消除时不影响机组出力及负荷,属于可随时消除的缺陷。

重复缺陷:是指同类设备或设施在厂家规定或规程规定的检修周期内发生两次及以上性质相同的缺陷。 3管理内容与要求: 3.1设备缺陷管理的原则

3.1.1当设备存有缺陷时,不论是否影响到安全经济运行,均应及时消除,消缺率应达到100%。.一般缺陷不过天,大缺陷连着干。对于不能及时消除且威胁安全生产和设备完整的重大缺陷,厂或部门应制定监视措施,做好事故预想,以防止缺陷的蔓延扩大。

3.1.2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的缺陷,现场运行人员应按事故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 3.1.3在带电、带压或有爆炸危险的场合下处理缺陷时,必须严格遵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现场规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

3.1.4.运行中不能消除的缺陷,需停电、停汽、停水等方能处理的缺陷,按《安全规程》办理手续,处理缺陷必须要有监护人,消除后履行验收程序。

3.1.5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对设备的巡视检查要定期按路线进行,发现缺陷及时登录、汇报、联系处理,做到各负其责。 3.1.6属于无备品或需要技术支持的缺陷,在备品到货后或厂家技术人员到位后,转入正常消缺管理。

3.1.为保证做到及时发现缺陷和消除缺陷,检修班组、部门领导、设备动力部应有专人负责兼管设备缺陷的日常管理,做好设备缺陷的分级管理工作。 3.2设备缺陷管理程序:

3.2.1设备缺陷的发现、登录、分类处理

3.2.1.1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后及时汇报运行班长,运行班长负责缺陷登录、并汇报值长、并及时通知检修人员,严格按照设备缺陷通知单程序执行。

3.2.1.3在缺陷发现、处理过程中如认定有一类缺陷时应及时汇报值长、车间主任(副主任)、生产副总,有生产副总认定。

3.2.1.4运行班长在缺陷分类处理过程中,遇有二类缺陷时,应及时汇报当值值长和总工,有值长请示生产副总同意后,调度辅机或辅助系统运行方式安排消缺。

3.2.1.5其他人员在现场发现缺陷,均应及时通知相关运行人员,按上述程序处理。 3.2.2一类缺陷处理程序

3.2.2.1经生产副总认定为一类缺陷后,应立即汇报总经理,同时安排检修、运行人员做好防止缺陷扩大或蔓延的防范措施,做好事故预想。

3.2.2.2设备部、生技部、相关车间及检修单位将缺陷记入设备台账。

3.2.2.3设备部、生技部协同相关车间检修单位制定消缺方案,提出备品采购计划,列入检修计划,检修时予以消除。 3.2.3二类缺陷处理程序

3.2.3.1经值长或设备部认定为二类缺陷,应由设备部协同检修单位,立即制定消缺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3.2.3.2由设备检修单位向设备部提交检修申请。检修申请经批准后,提交当值值长办理工作票和开工手续。 3.2.3.3运行人员按要求实施安全措施,并进行设备切换和系统隔离。

3.2.3.4消缺结束,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恢复运行或备用,缺陷注销。

3.2.4三类缺陷处理程序

3.2.4.1现场发现三类缺陷后,运行班长应立即通知检修班组进行消缺。

3.2.4.2检修班人员接通知后,应严格按照消缺程序进行消缺。

3.2.4.3消缺结束,经验收合格后,恢复运行或备用,缺陷注销。

3.2.5因暂时缺少备品备件无法消除的缺陷处理程序 3.2.5.1对上述三类缺陷,检修部门接到消缺通知后,经落实因缺少备品备件而暂时无法消除时,检修部门应及时向设备部、生技部进行说明,经设备部、生技部认定后,在缺陷鉴定栏上注明“缺备品”。

3.2.5.2检修部门根据缺陷情况,需要立即消缺的,应提交消缺备品备件材料计划,经审批后交总公司供应部迅速组织采购。

3.2.5.3消缺备品备件到齐后,按

一、

二、三类缺陷处理程序组织消缺。

3.2.6具有一定技术难度暂时不能消除的缺陷处理程序 3.2.6.1检修班接到消缺通知后,经缺陷分析认为存在一定技术难度而暂时无法消除,应立即回报车间,经车间认定后,向设备部书面报告说明。

3.2.6.2设备部接到车间暂时无法消除的书面报告,审定确认后报请分管总工批准,由生计部组织相关人员(或邀请厂家)进行技术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一周)制定技术攻关方案。由分管检修总工批准后,按

一、

二、三类缺陷处理程序处理。 3.3缺陷消除时间规定

3.3.1正常情况下,

二、三类缺陷计划消缺时间均在24小时内完成。如遇有困难或特殊情况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时,检修部门应在规定完成时间前2个小时向消缺延期批准授权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办理延期手续。 3.3.2列入技术攻关的缺陷应在一周内完成,技术难度较大,设备需更新改造方可处理的缺陷应由生技部向总工提出方案和处理申请,批准后按厂部安排时间安排消缺。 3.4 缺陷验收

3.4.1对于重要缺陷(指对发电主、辅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列入停机消缺计划的一二类缺陷)消缺检修工作结束后,由检修人员通知运行班组、相关车间、设备部、生技部、厂部相关领导等人员共同参与三级验收,确认设备试运行正常合格后各方签字确认,消缺检修工作结束。 3.4.2 三四类缺陷的验收由运行人员、车间共同参与车间验收,确认设备试运行正常合格后消缺检修工作结束。(交接验收手续在缺陷记录簿上按规定完成)

3.4.3对于动态验收不合格缺陷,运行人员在缺陷管理系统重新登录,检修班组按照缺陷管理规定重新组织设备消缺。 4检查与考核

4.1公司总工对设备缺陷管理总负责,设备部负责缺陷管理日常工作,负责全厂消缺率的统计与考核。

4.2运行人员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正确登录的缺陷被厂部职能部室发现后,每项扣运行责任单位50元。 4.3缺陷消除未按期完成且未办理延期申请手续,每超一天扣检修责任单位50元。

4.4运行人员下达消缺通知不及时或检修单位接通知后安排消缺不及时,每发现一次扣责任单位50元。。 4.5需停机消除的缺陷,停机后未消除,属车间安排漏项扣100元。

4.6设备部因统计、考核、检查、监督不到位影响设备缺陷管理或工作正常进行,每发生一次扣部门50元。 4.7 对于重复发生的缺陷,视具体情况在原缺陷考核的基础上加倍考核。

4.8对于因推诿扯皮,致使缺陷消缺不及时或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由设备部、生技部进行认定后加倍考核。

第9篇:配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为及时合理的消除配电设备中存在的缺陷,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1.缺陷分类:

(1)一类缺陷: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

(2)二类缺陷:指缺陷比较严重,但设备仍可短期继续运行。

(3)三类缺陷:指对近期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

2.缺陷处理

(1)一类缺陷:应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汇报或向有关部门报告,在发现缺陷后24小时内予以消除。

(2)二类缺陷:应在发现缺陷之后一个月内,安排检查计划消除,在消除缺陷前应加强监视设备的运行状况。

(3)三类缺陷:运行管理单位可将缺陷列入:季度检修计划中或日常维护工作中去消除。

3.设备缺陷通知单的管理

(1)设备缺陷通知单的填写:

①运行维护人员填写下列各栏:缺陷位置、缺陷内容、缺陷类别、所需材料、发现日期、填单日期、缺陷简图、发现人意见、报单人签名。

②班长意见栏:由运行班长填写。

③分局主管意见栏:由分局主管运行专责工程师填写。

④送检日期、处理缺陷方法、返回日期三栏:由分局主管检修专责工程师填写。

⑤接检日期、处理日期两栏:由检修单位的检修负责人填写。

(2)缺陷通知单的传递:

(1)缺陷发现人:

①缺陷发现人应将缺陷所在的线路板、线路名称、具体或公用配电房名称、设备编号、设备型号等填写在缺陷通知单上。

②在缺陷内容栏内必须填写缺陷的标准部位、缺陷状况及缺陷类别。

③在发现人意见栏内填写处理缺陷意见,并在缺陷简图栏内绘出缺陷位置简图、处理缺陷所需的材料名称、规格和数量。

④在发现日期栏内填写发现缺陷日期并在报单人栏内签字,最后将填写好的缺陷通知单一式四份送交运行班长。

(2)运行班长:

①班长接到缺陷通知单后,认真审核全部内容,如有疑问或错误时,要求发现人重新核实、填写。 ②审核缺陷通知单的内容无误后,在班长意见栏内注明处理缺陷的意见。

③在班长意见栏内签字并填写日期后将缺陷通知单一式四份返还给缺陷发现人,由发现人送交分局运行专责工程师。

(3)运行专责工程师:

①运行专责工程师接到缺陷通知单后,认真审核全部内容,在分局主管意见栏内注明处理缺陷意见、签字并填写日期。

②运行专责工程师将缺陷通知单一式四份送交分局检修专责工程师。

(4)检修专责工程师:

①检修专责工程师接到缺陷通知单后,在送检日期栏内签字并填写日期,然后返还给运行专责工程师第一联,由运行专责工程师将缺陷通知单第一联缺陷发现人保存。

②检修专责工程师签字接到缺陷通知单后,在处理缺陷方法栏内注明采取何种方法处理缺陷,立即安排检修班

进行缺陷处理。

③检修专责工程师应按照缺陷通知单内的缺陷分类,分别安排月计划、计划处理

二、三类缺陷。

④检修负责人接到缺陷通知单后,在第

二、

三、四联中接检日期内签字并填写日期后,检修专责工程师将缺陷通知单的第

二、

三、四联送交检修负责人。

(5)检修负责人:

①检修负责人根据缺陷的具体情况,带领检修人员、充足的处理缺陷的工具和材料到现场消除缺陷。 ②缺陷消除后,检修负责人在处理日期栏内填写上缺陷消除情况、注明日期并签字。

③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完成消除缺陷工作时,检修人员应在处理日期内注明原因并签字。

④检修负责人将缺陷消除情况及时向检修专责工程师报告,并将缺陷通知单第

二、

三、四联送交检修专责工程师。

(6)检修专责工程师:

①检修专责工程师在缺陷通知单的返回日期内签字后,留下缺陷通知单的第二联,缺陷通知单的第三联返还检修负责人。

②缺陷通知单的第四联返还运行专责工程,由运行专责工程师将第四联交给缺陷发现人。

(7)缺陷发现人:

缺陷发现人接到返回的缺陷通知单第四联后,与自己保存的第一联进行核对,最后在设备缺陷登记本上注明消除该设备缺陷情况。

上一篇:安全技术交底全套下一篇:病案管理员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