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共8篇)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篇1

广州青叶浩勤会计师事务所 张俊杰

在内控审计中,对内控缺陷性质如何认定大多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要判断就要有个基本的标准,没有标准的判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等相关规定,现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梳理,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形成的依据。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企业应当根据评价指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关注重点,制定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标准。

鉴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目标不同,可从公司层面与业务层面、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两个方面来区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一、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一)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基础,属于与财务报告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应关注如下定性因素:

1、缺陷在公司中的普遍性,是否具有广泛性影响;

2、缺陷对公司层面控制各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3、管理层凌驾的风险包括考虑舞弊的可能性、以往内部控制缺陷记录、表明内部控制风险增加的迹象等;

4、控制运行有效性方面已发现的例外情形的性质、原因和频次;

5、缺陷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

(二)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如下:

1、重大缺陷:

(1)识别出高级管理层中任何程度的舞弊行为,包括财务报告舞弊;资产不当使用;不实的收入、费用及负债;资产的不当取得;偷税和高层舞弊等方面;

(2)对已签发的财务报告进行重报,以反映对错报的更正;(3)外部审计发现的、最初未被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识别的当期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4)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对外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无效,包括审计委员会不能履行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或不具备监控财务报告准确的资质及能力。

2、重要缺陷:

(1)沟通后的重大缺陷没有在合理的期间得到纠正;

(2)控制环境无效。例如,高级管理层不能或未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动内部控制管理程序,管理层没有建立适当机制以获得会计准则变化及其他涉及财务报告要求的法规的更新,缺乏针对非常规、复杂或特殊交易的财务处理的控制等;

(3)公司内部审计职能无效。例如,未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未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职责、权利、标准等,或未按制度规定执行;内部证券法律部门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资质不够等;

(4)对于是否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和应用的控制方面,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或有一项或多项措施没有实施,而且没有补充、补偿性控制的情况;

(5)对于非常规、复杂或特殊交易的账务处理的控制,没有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或没有实施,且没有相应的补充、补偿性控制;(6)未建立反舞弊程序和控制。例如,没有建立有效执行的职业道德规范、未建立举报和报告机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反舞弊采取消极态度,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对认定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及已发现的舞弊或疑似舞弊没有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等。

3、一般缺陷:不属于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判断标准范畴内的缺陷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与财务报告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和与财务报告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可以采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针对财务报告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缺陷主要是指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可由该缺陷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重要程度来确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一般通过定量的方法予以确定:

1、重大缺陷:如果一项内部控制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具备合理可能性而导致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应将其认定为重大缺陷。其中,重大错报中的“重大”,涉及公司确定的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水平。可采用绝对金额法或相对比例法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2、重要缺陷:如果一项内部控制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具备合理可能性导致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会计报表中的错报,虽然未达到和超过重要性水平,但仍应引起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重视,应将其认定为重要缺陷。

3、一般缺陷:不构成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应认定为一般缺陷。

(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针对除财务报告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的内部控制,如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合规目标等。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合理确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定量和定性认定标准。

业务层面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

1、重大缺陷:关于公司安全、环保、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经营状况的负面消息流传全国各地,被政府或监管机构专项调查,引起公众媒体连续专题报道,公司因此出现资金借贷和回收、行政许可被暂停或吊销、资产被质押、大量索赔等不利事件

2、重要缺陷:关于公司安全、环保、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经营状况的负面消息,被全国性媒体持续报道3次以上,受到行业或监管机构关注、调查,在行业范围内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3、一般缺陷:关于公司安全、环保、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经营状况的负面消息,被全国性媒体报道2次(含)以下,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或公司要求报告,对公司声誉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三、其他常见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举例参考

1、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2、公司会计报告已经或很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3、公司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未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4、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已经或涉嫌舞弊,或者公司员工存在串通舞弊情形并给公司造成重要损失和不利影响;

5、公司更正已公布的财务报告;

6、公司缺乏民主决策程序,如缺乏“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等;

7、公司决策程序不科学,如决策失误,导致并购不成功;

8、公司在财务会计、资产管理、资本运营、信息披露、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重大违法违规事件和责任事故,给公司造成重要损失和不利影响,或者遭受重大行政监管处罚;

9、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纷纷流失;

10、重要业务缺乏制度控制或制度系统性实效;

11、媒体负面新闻频现;

12、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特别是重大或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

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由于各各公司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缺陷体现的方式和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缺陷认定标准也不会完全一致,希望大家在实务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篇2

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惑

1. 目标认定的困惑。

内控缺陷按照其影响程度不同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重大缺陷, 是指一个或多个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重要缺陷, 是指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 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其他的就属于一般缺陷。企业内控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 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是企业主观上非常乐意付出努力去实现的, 但实现情况受客观环境的制约, 如竞争的激烈程度、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是否有例外事件的发生等;而合法性目标和报告目标是企业被动的一种遵守, 企业只要愿意实现就一定会实现, 其实现程度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在确定内控缺陷程度时, 应考虑缺陷和目标偏离程度的直接因果关系, 同时剔除客观环境的影响。

2. 严重性程度认定的困惑。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颁布的第5号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审计》将内控缺陷分为控制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 与我国不同的是, 美国将内控缺陷定位于对财务报告的错报上, 内控缺陷的严重程度决定于两个条件: (1) 内控是否不能阻止或监视会计账户的错报; (2) 潜在错报的程度是否由缺陷所导致。重大缺陷是指“一个单独的缺陷, 其独自或通过与其他重要缺陷的共同作用, 导致无法防止或发现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并且该可能性大于微小”。内控缺陷严重程度认定标准的模糊化, 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可能将导致内控缺陷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 即企业将规避重大缺陷, 而将其归入一般和重要缺陷中, 从而得出内控有效的结论。2010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情况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880家上市公司仅有一家披露重大缺陷, 其余均认为自己的内控是完整、合理和有效的。

3. 财务与非财务内控缺陷认定的困惑。

内控评价, 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相比而言, 财务报告的内控缺陷更好界定, 可以通过量化的绝对或相对金额指标来区分一般、重要和重大的内控缺陷, 而非财务报告缺陷的界定难度要大些。2010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出具的内控自评报告, 有数家提到了本公司存在非财务报告的内控缺陷, 且一致地把其归为不影响内控有效性的一般缺陷范畴。非财务报告内控是指针对除财务报告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的内控, 这些目标一般包括战略目标、资产安全、经营目标、合规目标等, 因此非财务报告内控缺陷认定具有涉及面广、认定难度大的特点。新内控规范并未对非财务报告的内控缺陷给出统一确定标准, 笔者认为可以参照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 合理确定定性和定量的认定标准, 根据其对内控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认定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

4. 内控局限性与内控缺陷认定的困惑。

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内控审计报告模板中, 有一项是对内控固有局限性的阐述:内控具有固有局限性, 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 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控变得不恰当, 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程度降低, 根据内控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控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2010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出具的内控自评报告中, 也有很多公司将内控固有局限性作为其不能发现所有内控缺陷的一项责任免除。内控局限性包括人为判断失误、串通或共谋、管理层的凌驾、例外事项、成本效益原则等。那么, 因串通而导致的内控目标的偏离, 到底是作为内控局限性予以规避, 还是作为内控缺陷予以披露呢?无论是将内控局限性误当内控缺陷进行认定和披露, 还是误将缺陷作为局限性来忽略, 都将导致内控过程偏离目标, 并可能导致内控有效性信息的虚假披露 (杨有红, 2011) 。因此, 内控缺陷认定过程需厘清内控局限性与内控缺陷的关系。

二、思考与建议

1. 模糊控制和精确控制。

如上文所述, 目标认定、严重性程度认定、财务与非财务内控缺陷以及内控局限性与内控缺陷之间的认定存在着种种困惑, 想用一条标准把所有内控缺陷囊括其中, 显得非常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内控评价指引中对于内控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 是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自行确定。可以考虑将模糊控制的思想纳入内控缺陷的认定当中。在传统的控制领域里, 控制系统动态模式的精确与否是影响控制优劣的最关键因素, 系统动态的信息越详细, 则越能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然而, 对于复杂的系统, 由于变量太多, 精确控制并不能达到最优状态。

模糊概念是指概念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 或者说它的外延是模糊的。人们在认识模糊性时, 是允许存在主观性的, 承认一定的主观性是认识模糊性的又一个特点。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 其概念的内涵是非常清晰的———即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程度, 然而这种偏离程度的确定又受每个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界定时又各不相同。因此, 内控缺陷的认定, 应将精确与模糊控制相结合:财务及业务层面的内控缺陷通过量化指标来考量, 而非财务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通过定性指标来认定, 除了“以目标偏离度”作为缺陷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 还应关注可能发现问题的细节, 比如说内控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企业更正已公布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内控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控的监督无效。模糊控制并不是放弃控制, 而是需要更高的智慧。

2. 一般缺陷和重大缺陷。

无论是董事会还是CPA, 在进行内控评价或审计时, 对于重大缺陷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一般缺陷, 一方面重大缺陷将会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可能会带来大的损失;另一方面, 重大缺陷意味着CPA的否定意见, 市场的反应也更强烈。然而一般缺陷和重大缺陷并不是没有关系,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 亡了一个帝国。谁也不知道丢失的钉子会最后造成帝国的灭亡, 正如人们在工作中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误差会对整个企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无关紧要的一般缺陷是可以容忍的, 然而运用混沌理论, 往往正是一般缺陷的累积, 再加上其他异常, 导致了大灾难。这样的事件有很多, 比如巴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中航油事件, 这些大银行或大企业内部本身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 但由于一般缺陷未得到及时纠正, 从而导致了最后灾难性的后果。

3. 相对稳定性和绝对稳定性。

企业内控评价部门应当编制内控缺陷认定汇总表, 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发现的内控缺陷及其持续性改进情况, 对内控缺陷及其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复核, 提出认定意见, 并以适当的形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将内控评价中发现的内控缺陷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需要借助一套可系统遵循的认定标准, 认定过程中还需要内控评价人员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为避免企业操纵内控评价报告, 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因为企业外在环境及本身的内控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许对1 000万元资产规模而言, 100万元的错报算是重大缺陷, 但当企业资产规模增长到100亿元的时候, 同样的错报就可以归于一般缺陷了。因此, 内控缺陷认定的标准应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也应与时俱进, 只是认定标准的修改需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批准并备案, 并在改变标准的当年在内控自评报告中予以说明, 以便于报表阅读者理解与比较。

4. 监管推动与内在主动。

内控缺陷是描述内控有效性的一个负向的维度。企业开展内控评价, 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找出内控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自2002年起, 美国开始实施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OX法案) , 在开始实施的第1年有约14%的企业被审计机构出具“实质性缺陷意见”, 约25%的企业披露内控缺陷。而我国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仅有一家, 354家出具CPA审计意见的公司无一例外地全是肯定性意见。企业内控报告如此完美, 其更深刻的内在原因还可能在于来自企业高层本身的阻力, 这很可能造成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企业无法深入检查自身的内控缺陷, 自然也就没有缺陷可以披露, 而这种情况恰恰是监管机构要求实施内控的根本原因 (张瑶瑶, 2011) 。企业披露其内控缺陷特别是重大缺陷的自觉主动性是有限的, 必须通过监管机构对企业施加一些外在压力。

美国的SOX法案是由国会审核通过、总统签发、遵照法律的制定流程来运作的, 具有强制力与相应的刑事条款, 如906条款规定, 若公司违反财务报告和相关披露的规则, 将受到最高达100万美元的罚金、最高达10年监禁, 或并罚;如果蓄意故犯, 则将被处以最高达500万美元的罚金、最高达20年的监禁。相比之下, 我国的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并没有经人大审议, 不具有法律效力, 五部委联合颁布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规范与指引告诉企业该如何去做, 但并未说明如果不做将会有什么样的不利后果。解决内控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执行力缺失问题的最终方案是监管措施的配套, 尤其是惩罚手段的应用, 以真正避免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内控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 是优化内控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而内控缺陷的认定是内控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尽管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控自我评价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通过未来实践与理论中的不断研究与探索, 将有助于一套可系统遵循的认定标准的出台。

摘要:基于2010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数据分析, 本文指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着目标认定、严重性程度认定、财务与非财务内控缺陷认定、内控局限性与内控缺陷认定等难点, 并提出了模糊控制与精确控制并重、保持认定标准相对稳定性、加强监管等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参考文献

[1].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 2011;3

[2].王惠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审计研究, 2011;2

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解析 篇3

摘 要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初步分析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缺陷,结合企业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的困境,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提出解决的框架同时进行初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内控缺陷认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的内控缺陷认定的实践经验还是相对滞后的,所以积极的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鉴定中基础的前提。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缺陷 缺陷认定

一、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

1.国际社会加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国际社会由于安然等法人会计丑闻等事件加快了内部控制的立法建设。如:美国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性要求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关键人员、财务报告和控制环境缺陷是较难的审计内控缺陷,内控缺陷的认定和分类标准繁多,很多外国的企业大多是为自身研究服务,缺乏统一的结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未明确分类的依据和原因,很多回避了披露时可能面临的问题。

2.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背景

我国在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严格参照了财政部、证监会等的观点,同时又增加了相关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严格规范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模式已成为“应用+评价+审计”三者相结合,标志体系已基本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面,仍然存在概念模糊和实务操作性差等问题。内部控制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但对其的定义、具体区分、如何披露没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困难就会导致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特别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

1.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困境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一种是原则式,根据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认定,自行决定内控缺陷的种类及披露的内容;另一种是规则式,根据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控制点让企业进行一一对应,在披露时也应该按照这些种类进行披露。原则式强调各个企业内控缺陷的差异和特性,

缺点是实务操作难度大,执行效果会打折扣。规则式强调内控信息的统一性,容易为企业理解和操作,但是难题就是内控缺陷种类如何划分和拟定。

2公司内控缺陷和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明确界定是理论困境

很多内部控制概念非常的模糊化现阶段理论界也很难界定,公司内控缺陷和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概念界定也是个难题。如何清晰地界定和区分?是内控缺陷进行认定的关键,同时也是内部缺陷认定中的重中之重,难点也在此。此影响着很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顺利实施。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并无严格明确、一致的结论。对内控缺陷的分类比较混乱,缺乏明确的划分依据,也未对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与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界限进行区分,因此,如何对内控缺陷的概念与分类进行明确和统一,是内控缺陷认定的又一道“难关”。

3.一般控制缺陷、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的界定操作困境

此困境是按其“发生可能性”和“导致后果的程度”来分的,按照内控缺陷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所发生的可能性来划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基本借鉴了此分类,但是我国提出的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对三者的界定操作也是会产生操作困境。严重时导致预期指标的偏离,其中会导致企业严重偏离的是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是一般控制缺陷。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框架构建

1.采用规则式的内控缺陷规范制定思路

内控缺陷如果在原则式规范框架下很难披露确实存在重大内控缺陷,此规范思路不适合应用到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上,由于企业操作难度及操作成本问题,会增加企业的操作难度以及操作成本,内控缺陷的认定更是难上加难。信息不一致,很多内控缺陷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导致内控缺陷信息的不一致。其中规则式的认定规范可以很好的完善这些问题。总之,同时考虑企业的整体素质、操作简便及信息的一致性考虑,很多方面需要采用规则式的内控缺陷认定规范,其中对内控涉及的概念、种类等具体认定办法予以明确。

2.明确区分会计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

会计层面内控缺陷包括会计流程中的原始凭证制定阶段,总账、明细账登记过程到财务报表以及披露所有过程或整个财务环节中的内控缺陷。有关会计层面的内控主要在会计流程上如:原始凭证的登记过程的缺陷,相关现金资产类账户的核算,期末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缺陷,会计政策变更的缺陷等这一系列的缺陷在审计师审计时很容易受到关注,而且与会计人息息相关。

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很多是在影响经营效率和企业的效益上,很多经营中的决策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导致财务错报的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审计难度较大是公司层面内控的特点,同时还与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同时对公司的影响范围更深、更广。很多时候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的高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两者的概念界定很多时候是不包含的关系,企业在鉴定与评价时应予以严格区分。因为如果不严格明确会加大工作的力度,因为概念的混淆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从而产生纠纷和经济的损失,增加成本,影响企业的利益。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职工来说可以明确会计人员与公司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分工及责任。

3.运用定量和定性标准对一般、重要等缺陷进行规划

量化标准应用在会计层面会有很好的效果,对“可能性”和“导致后果”的错误事项的内控缺陷进行量化,从而判断是否为一般、重要或重大内控缺陷。会计层面内控缺陷的三个层次即依据重大缺陷导致财务错报的可能性的数值范围来进行判断,要求企业内控监督和评价人员对量化结论必须予以详细说明,目的是为了使此量化标准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如果判断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指标在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营业收入的0.5%—1%,等将会导致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例如:如果会计控制缺陷造成公司合并税前利润错报率大于5%的为重大内控缺陷,小于5%但大于1%的为重要内控缺陷,小于1%的为一般内控缺陷,审计实务中常用此判定标准作为依据。

量化标准核定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会很难达到标准,用定性的标准去审核和认定,可以大大改善,因为运用定性来认定的话是认定一些会影响整个公司层面的效益、效率的事件,以及相关运营安全性等问题,运用定性会很好的认定。例如关键控制点认定法,关键的商业活动的操作业务,如果这些商业活动出现缺陷,就可以认定为重大缺陷。很多重要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都是运用关键控制点认定法,

四、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是关键的一环又是执行力度最薄弱的一环。其中制度困境、财务报告内控缺陷和公司内控缺陷的明确界定是理论困境、一般控制缺陷、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的界定操作困境是面临的难题。本文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确立规则式的规范;其次是理论层面,对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与公司层面内控缺陷进行明确定义和区分;最后是操作层面,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希望我国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使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芳.内部控制三元核心及其在企业管理框架中的动态演变.财会月刊.2012(4).

[2]张立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11(2).

[3]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 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0(4):134-141.

困难职工认定标准 篇4

为加强对全省困难职工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困难职工(含困难农民工,下同)状况,根据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和《河北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管理的实施意见》(冀工发〔2009〕23号)及《河北省总工会关于做好首批“脱困无望”职工生活救助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总字〔2010〕11号)等文件有关规定,现对困难职工认定及档案管理等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

一、困难职工的认定标准

困难职工是指: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领取了工资、失业保险金、养老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因家庭收入过低难以维持生计或因伤病、子女就学、受灾等造成刚性支出过大,不经救助无法摆脱其困难处境的职工及其家庭。对困难职工,依据其困难程度分为三类,即一般困难职工、特困职工、极困职工(原脱困无望),统称为困难职工。

1、一般困难职工的认定标准:职工及其家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一般困难职工。(编号为K承XXXX,K为大写)

(1)政府认定的低保家庭,经政府救助后生活仍然困难、入不敷出的职工;(2)尚未享受政府低保待遇,但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对这些职工,在核实其困难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认定为困难职工的同时,工会组织应主动帮助其向政府申请低保救助,经政府救助后生活状况明显改善者,可按脱困处理)

(3)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下的,由于疾病、子女教育或意外灾害等原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

(4)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遭遇突发性灾难或意外事故等原因,家庭刚性支出过大,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经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下同)或事故损失超过其当年家庭全部的收入50%以上,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

(5)因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确需救助的职工。

困难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期限为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已加入工会组织,且符合上述标准的务工人员。

2、特困职工的认定标准:一般困难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特困职工。(编号为T承XXXX,T为大写)

(1)职工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经本人努力未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

(2)因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已连续两年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的;

(3)其他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

3、极困职工的认定标准:(编号为J承XXXX,J为大写)

特困职工因各种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经政府和工会帮扶救助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近5年内靠家庭自身无力摆脱现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极困职工:

(1)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经政府和工会帮扶救助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

(2)因患重大疾病且需要终身治疗,已连续三年以上当年医疗费自付部分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法定赡养人无力承担责任,经政府和工会帮扶救助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

4、各市总工会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困难职工、特困职工的认定制定细化、量化标准,具体标准可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年调整。极困职工由各市级工会上报省职工服务中心审核认定。

二、困难职工的申请和认定程序

困难职工的申请和认定,遵循申请、审核、公示、审批和建档五个程序。

1、申请。职工及其家庭符合困难职工认定条件的,可向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基层工会提出申请;职工未提出申请,但经基层工会走访认为其符合条件的,基层工会应帮助其申请申报。

2、审核和公示。基层工会接到申请材料后,依据困难职工认定条件,入户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核,并在本单位或社区公示不低于5个工作日,确认符合困难职工标准的,按工会隶属关系报上一级工会。

3、审批和建档。基层工会上报的困难职工申请,按工会隶属关系由县(市、区)总工会审批认定后,在10个工作日之内为其建立档案,并录入全国工会帮扶管理系统软件。省、市总工会通过软件对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并进行经常性抽查核实。

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应当遵循“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的工作程序。因情况特殊,不能按照上述规范程序认定为困难职工再进行帮扶,又确实急需救助的职工,经核实本人身份、困难情况,可由本人填写救助申请表,报县级以上职工服务中心主管领导批准后酌情帮扶,并立即录入全国工会帮扶管理系统软件,建立临时救助档案。

三、困难职工及档案的管理

做实并规范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是各级工会掌握困难职工群体状况,为困难职工提供帮扶服务的基础和依据,各级工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对困难职工及其档案的管理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

1、困难职工档案的建立和组成: 困难职工档案由四部分组成:

(1)原始档案即纸质档案。由《困难职工申请表》、职工本人身份证及家庭户口本复印件以及有关原始证明材料等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本人及家庭成员情况(包括工作单位及岗位职务、月收入等)、困难程度、致困原因、技术特长、就业要求、帮扶需求等。

(2)电子档案。是指按照全国总工会有关规定和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设置,将困难职工原始档案的主要内容录入软件,并按照软件管理权限,逐级审核上报,实现信息化管理。

(3)综合统计资料档案。主要是与档案建立、管理和开展帮扶救助工作有关的各类报表和数据统计资料等。

(4)工作资料档案。主要是在开展各种帮扶救助和送温暖活动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新闻报道资料,图标、照片、音像资料等。

2、困难职工档案的管理权限:

困难职工原始档案即纸质档案由基层工会及建档单位建立和管理。电子档案即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由全国总工会管理,各级工会按照全国总工会有关规定和软件的功能、设置的管理权限,履行其录入、审核、上报等职责。综合统计资料和工作资料档案由各级工会依据其职责、权限,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上级工会的要求建立、管理和定期上报。

职工家庭成员在不同用人单位工作,分别向所在单位基层工会申请为困难职工且获得认定的,形成的原始档案可分别由所在用人单位保管备查,并由最先上报到其共同上级工会的基层工会负责录入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其他基层工会应在其保管的原始档案材料中注明情况。

3、困难职工证和困难职工档案编号规则:

各市总工会应为所管理的困难职工统一配发《困难职工证》。困难职工得到帮扶救助后,所在基层工会或职工服务中心负责在《困难职工证》的登记表页上逐项签注,记录救助时间、救助款物金额、困难职工签字等信息。

我省困难职工档案录入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时,一般困难职工档案号前加字母K;特困职工档案号前加字母T、极困职工档案号前加字母J。各市县总工会困难职工编号的数字号段由省总工会依据全国总工会规定分配。

录入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建立的困难职工电子档案,应以困难职工家庭为单位建立,一户一档,避免重复建档、重复统计。

各建档单位工会对困难职工进行批量帮扶救助的,应于实行救助后10天内,将帮扶信息及时录入帮扶软件中相应的模块;对困难职工个别帮扶救助的,应立即将帮扶信息录入帮扶软件中相应的模块。

4、完善对困难职工及档案的动态管理制度:

各级工会应完善对困难职工及其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的制度,做到随时发现、认定随时建档,随时变化随时调整,随时脱困随时注销。

已建立档案并录入全国工会帮扶管理系统软件的困难职工,因所在用人单位破产、重组、撤销及其他原因失业,困难职工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其档案转入新用人单位基层工会管理。上述困难职工未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原建档基层工会无法对其继续履行管理职责的,由上一级工会组织协调,将其档案转入户口所在地或常住地乡镇、街道工会管理;乡镇、街道工会不具备管理条件的,由所在地县级职工服务中心管理。困难职工与新的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困难职工档案的原管理单位应及时将档案移交给新的用人单位工会。新用人单位工会应依照困难职工认定条件对其困难程度重新认定,符合条件的保留档案,不再符合条件的,应认定为已脱困,予以撤档处理。

5、各级工会均应建立档案借阅、查询、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登录授权制度,加强密码管理。对私自损毁、擅自涂改、伪造档案和因工作失职造成档案丢失的人员;和擅自下载、复制、扩散困难职工个人及家庭信息等有关数据的人员,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6、加强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员队伍建设:

已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的工会组织均应指定一名档案管理员,专门负责本级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的建立、有关数据的输入、更新及报送工作;同时负责对下级工会报送档案数据的存储、统计、汇总和审核工作。

档案管理员人选应相对稳定,定期接受专门培训,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社会保障和帮扶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能熟练使用、维护帮扶软件系统。

档案管理员每周用于困难职工及档案管理工作时间一般不低于3个工作日;各市总工会要建立所辖县(市、区)工会和基层工会档案管理员名册并上报省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省总保障部对各县(区)总工会专兼职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每年对工作突出的档案管理员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慢性病认定标准 篇5

(一)Ⅱ期及以上高血压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具备下列各项中的一项:

1、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

2、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眼底出血或渗出;

3、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4、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

5、左心衰竭;

6、肾功能衰竭。

(二)冠心病(非隐匿型)

1、心脏扩大(心脏超声提示心室扩大);

2、心功能不全(心功2-3级);

3、急性心梗病史(心电图、酶学改变等);

4、严重心律失常。必须同时具备第l、2、3项或第1、2、4项。

(三)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明确诊断的糖尿病合并以下并发症其中之一者:

1、微血管病变。眼底血管病变及肾病,相关检查呈阳性;

2、大血管病变。心、脑、四肢血管病变有症状及相关检查呈阳性。

(四)急性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1、有脑血管病史一年以上;

2、有肢体功能障碍,肢体肌力三级以下(含三级)或出现共济失调及麻痹的;

3、头部CT或核磁等显示病灶(梗塞灶或出血灶)。同时符合以上三条。

(五)结核病(免费项目除外)有书面明确的结核病活动期的病史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报告、临床影像学诊断报告、功能检查报告、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医疗证明或出院录,由县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指定专业机构统一认定,认定有效期:一个治疗周期)。城市区救治定点医院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

(六)精神病

有精神病专业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或者精神病专业医疗机构门诊、住院病历复印件及相关检查单。精神专科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各县可指定市管精神专科定点医院。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1、符合风湿病学(ARA)诊断标准病程6个月以上;

2、关节肿胀指数≥6;

3、关节疼痛指数≥12;

4、关节功能III级或以上。

5、相关检查检验项目①类风湿因子定量异常;②手部X光拍片异常。符合两条以上,其中第1项为必备条件。

(八)强直性脊椎炎

(1)双侧X线骶髂关节炎≥III期。(2)双侧CT骶髂关节炎≥II期。(3)CT骶髂关节炎不足II级者,可行MRI检查。如表现软骨破坏、关节旁水肿和(或)广泛脂肪沉积,尤其动态增强检查关节或关节旁增强强度>20%,且增强斜率>10%/min者。(4)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者。符合临床标准第(1)项及其他各项中之3项,以及影像学、病理学标准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AS。

(九)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具有COPD病史,同时有肺气肿的症状和体征,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1、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肺动脉第2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

2、右心衰症状和体征(颈静脉怒张,肝区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下肢浮肿等)。

3、胸片提示心界扩大,肺动脉段突出等。

4、心脏彩超提示右心室扩大,心电图提示肺性P波。

(十)肺源性心脏病

1、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疾病史;

2、有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及肺气肿、右心功能不全体征;

3、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的诊断依据。

4、相关检查检验项目(1、胸部X线异常表现;

2、心电图诊断标准)异常表现。

(十一)癫痫病

1、有癫痫发作病史,症状符合癫痫发作症状;

2、脑电图检查异常;

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 篇6

根据交通部、公安部《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区交通执法支队将于209月21日起,按照新的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新标准进行检查和执法,并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期间对违法情节严重的货运车辆、驾驶人、运输企业的违法信息将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货运车辆超过1000千克的,每超1000千克罚款500元,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为使治超新标准执行有力,近期执法支队广泛宣传,采取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电子显示屏、进企业宣传、媒体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超限超载新的认定标准。宣传期间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悬挂横幅10幅,电子显示屏4块,为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定基础。

昨天,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自今年9月21日起,交通运输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将执行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其中,2轴载货汽车的车货总质量限值为18吨,3轴车不得超过27吨,6轴及以上车辆不得超过49吨。

据了解,近期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允许总质量限值,统一车辆限载标准。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自年9月21日起,各地交通运输、公安部门要按照新的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进行检查和执法。

我市交通运输部门表示,之前交通运输部门对货车超限的认定,是依据开展全国治超工作时制定的“2轴车车货总质量不得超过20吨,3轴车不得超过30吨,4轴车不得超过40吨,5轴车不得超过50吨,6轴及以上车辆不得超过55吨”的标准。此项标准,是以普通公路承载能力为依据设定的,而这次统一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1589)规定,2轴车车货总质量不得超过18吨,3轴车不得超过27吨,6轴及以上车辆不得超过49吨。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篇7

关键词:优势地位,实际控制人,显失公平

1 显示公平标准的欠缺

显失公平系民法和合同法上一项重要制度,但对显示公平如何界定和规制则困扰了各国的立法和司法,至今仍然争论不休。虽然许多国家对显失公平作出了规定,但均规定的较为原则,在具体适用和构成要件上都未能实现较为统一的做法。①在我国立法中,关于可撤销合同,《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对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民通意见》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这些规定均对显失公平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均存在适用性不足的问题。从表述来看,构成显失公平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上当事人之间的对价严重失衡,二是主观上当事人存在利用优势地位或者对方无经验而与对方签订合同。②在司法实践中,司法部门基本将其作为了认定显失公平的法律依据,但是因为这些标准的描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主观性,缺乏客观界定标准和评判尺度,因此造成了司法适用的混乱,司法部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2 显失公平的通用要件

关于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存在众说纷纭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显失公平需要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来判断。也就说不仅要出现当事人的利益明显不利的情况,也要出现主观上有意或无意利用了对方的不利、缺乏专业知识、判断不能等情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需要客观条件即成立显失公平,也即构成要件为单一的,即客观上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平衡,一方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即足以被认定为显示公平。该种观点无须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③在我国,学界通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具备主观故意。②有偿合同。无对价的合同不存在利益不平衡的情况。③情况必须在订立合同时即存在。④客观上产生了违反公平原则的效果。

对于这些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司法部门除了把握原则性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而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在自由心证的运用过程中,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2.1 从严把握显失公平

合同上的公平不仅是客观上的公平,更是缔约主体主观上自行判断的公平,虽然人们的普世观念价值标准是趋于一致的,但是具体到个案之中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只有从个人环境之中来关注个体实质是否公平才能正确反映出公平在法律上所体现的内涵和本质。相反来说,是否公平不仅在于世人的评价,更在于缔约主体的内心。如果其内心系处于自己的真实意思,那么利益的失衡也是其可预见并可接受的,此种情况不存在显失公平。而绝大多数的显失公平仅指当事人并非出自自己的真实意愿或者无法表达的情况下遭受到的利益损害。

在把握公平的标准时,何为显失?因其弹性空间太大,有关制度法律的设计无法达到绝对明晰的程度,那么终究还是要依靠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依自由心证进行审查。但是有些客观条件必须得到限制,即只有对价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显失公平,有参考对象的要素可以量化等。

2.2 合理划分举证责任

显失公平一般是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审查的,从主观上来说,缔约一方需具备利用优势地位或者对方轻率或无经验等的主观想法。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观上的想法就要求受害方既然举证证明自身主观上缺乏经验、技能等问题,也要证明对方有利用受害方这些问题的主观故意,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对于受害方来讲,如此高的证明要求某些时候未免过于残忍。但是这也是保护正常交易秩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3 显失公平的主客观审查

在出现了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当事人一方往往会行使合同撤销权,但是对于主张者来说,如何组织严密的证据链是最关键的步骤。因为司法机关也无法判断缔约主体的主观情况,而只能通过所有证据来推定主观状态和客观形势。

在笔者刚刚承办的一个案件中,2010年6月,B公司决定收购A公司100%股权,并于2010年6月全面接管A公司并开始生产经营,直至2011年2月底因管理不善,B公司撤离A公司。在接管期间,A公司与B公司签订《协议书》。《协议书》约定由A公司为B公司提供电镀加工服务,B公司已支付预付款2215000元,协议解除条件为到2011年2月1日A公司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本协议自动解除,A公司自2011年3月1日起分三期等额偿还B公司支付的预付款账面余额,最迟还款日不得超过2011年3月31日。后来,因为A公司未提供电镀加工服务,撤离时发生纠纷。

A公司诉至法院称,B公司利用职权对时任A公司总经理甲进行欺骗并胁迫,并在此情况下与其订立了《协议书》,协议书中的预付款实际上系B公司控制并经营A公司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该费用由B公司汇至其账户后再由其进行支付。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现请求法院撤销其与B公司于2010年11月23日签订的“协议书”。B公司的答辩观点为撤销权诉讼中的两个常用观点,即诉讼请求已经过了除斥期间和《协议书》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在本案中,笔者及合议庭均认为B公司是否构成利用优势地位与A公司签订《协议书》,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是A公司诉请能否成立的关键。①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显失公平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纵观本案,A公司诉求主张的依据主要是从公司架构方面来组织的,因为B公司对A公司进行收购,A公司认为B公司构成了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构成实际控制的情况下,A公司无法准确的进行意思表示,故B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与A公司签订协议属于可撤销协议。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笔者及合议庭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结合本案证据,可以认A公司与B公司存在公司收购事宜,且B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A公司的生产经营、人事及财务,但A公司举证的证据不足以证明B公司系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此观点从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上剖析了实际控制人与优势地位的关系:

从表中不难看出,A公司公章仍然由总经理甲进行保管,B公司并未正式与总经理甲签订劳动合同,其工资也由A公司账户转入并非由B公司直接支付,甲作为总经理,应当知晓其签字并加盖A公司公章是代表A公司意思表示的行为,而且A公司并未举证证据与B公司有公司管理权交接的相关手续。同时甲的工作也是向A公司进行汇报。综上所述,签订协议书应当认定为系A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B公司是否构成利用优势地位与A公司签订“协议书”,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是A公司诉请能否成立的关键。结合此案证据,可以认定A公司与B公司存在公司收购事宜,且B公司介入了A公司的生产经营、人事及财务各个方面,可以认定B公司对A公司构成实际控制,系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B公司作为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于A公司的签订“协议书”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因此,A公司签订“协议书”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协议书”的内容将B公司支付的收购款视为预付款,B公司已经实际支付了2215000元的预付款是虚构的条款,并未实际发生,“协议书”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因此,A公司有权请求法院撤销。

对于本案,笔者和合议庭最终采纳了第一种观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原告的利益是遭受到了损失,但是本案考虑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原告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处于劣势地位且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和主观。

4 结论

笔者认为,从实际控制人的角度来判断是否在合同订约过程中利用了优势地位的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因为从往常的案例来看,实际控制人主要是指虽不是公司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由于我国法律对于实际控制人的表现行为外延表述的不是很周延,因此也导致了司法认定实际控制人存在困难。而笔者则认为对于实际控制人的理解应当从股权、投资控制的角度出发,只有在被控制公司不服从控制将产生不可逆的情况下,综合对被控制人的公司运营、人员安排进行分析。此外,我国法律意义上的实际控制人强调的是对公司表决权的控制,通过直接、间接的投资方式形成实际有效的控制,包括对相关人员享有指派、命令的权利等。因此,在对实际控制人的认定上主要应从股权和投资控制关系入手,并需要结合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关联性才能得到最终确定。在此种情况下,才能收集充分的证据证明实际控制人之间和目标公司的交易存在利用优势地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东.论可撤销之法律行为——中德民法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1994(5).

[2]李馨.撤销之诉中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J].人民司法,2013(20).

[3]隋彭生.可撤销合同的认定及财产后果的处理[J].政法论坛,1993(4).

[4]孙丽娟.论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实践中的确定方式[J].中国律师,2008(12).

[5]董安生.不公平关联交易合同的可撤销性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09(2).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篇8

关键词: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证据

Abstract: The log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in different ways, the reasoning is divided into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non-de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asoning, provided the inevitable implication conclusions; non-deductive reasoning, without necessarily implies conclusions.

Keywords: deductive reasoning, non-deductive reasoning, evidence

【中图分类号】D925.2

在刑事诉讼中经常用到非演绎推理,如回溯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这些推理由于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必然的逻辑推出关系,因而所得结论是或然为真的,不是必然为真的,所以把它们归类为非演绎推理。非演绎推理中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由于这种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该类对象的全部对象,无一遗漏,所以它的结论是从前提必然推导出来的,就前提和结论相联系的性质而言,它已属于演绎推理。例如,美国人所说的“零年因素”。有人发现自1840年起至1960年止,凡在尾数为零的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没有活着离开白宫的:1840年威廉·亨利·哈里森当选为总统后不幸病亡;1920年沃伦·哈丁当选为总统后不幸病亡;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1900年威廉·金利当选、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均被刺杀。所以美国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零年因素。这是个完全归纳推理,因为考察了1840年——1960年间在尾数为零的年份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人的全部对象,所以其结论是必然为真的。

在刑事诉讼中经常用到的非演绎推理,其实是一种“有缺陷的推理”。所谓“有缺陷的推理”,指的是或者推理所依据的前提没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或者不正确地把“直觉”结合在一起,即推理形式错误。这类推理主要是指在演绎推理中属于无效的推理形式,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等。在逻辑学上,将推理形式划分为有效推理形式、无效推理形式。有效推理形式是指当且仅当对一个推理形式中的任一变项做任何代入,都不会出现前提真实而结论错误这种情形,这个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在有效推理形式中,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就必然正确。无效推理形式是指前提真实,结论却不必然正确,但不是说结论必然错,结论有时也可为真,由于它的结论不是必然地由前提推出,所以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完全相信这种推理的结果会导致“想当然、主观臆断”的错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这种推理的结论、怎样使用这种推理,不在于可否运用这种“有缺陷的推理”,而在于是否认识到这种推理的逻辑性质,能否正确看待所得结论的可靠程度。这一点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运用证据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演绎推理,又难免要用到结论或然可靠的非演绎推理,因为犯罪现象特别复杂,我们运用逻辑推理所依据的前提有时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有时还依靠经验的积累,在运用证据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事实连接成推理时,很难完全符合正确推理形式的要求。因此要求法律工作者要正确看待所运用的推理的逻辑性质,即演绎推理结论必然为真、完全可靠,非演绎推理结论或然为真、不完全可靠,它的推理过程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方向。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某年盛夏某村妇女邓正英因为其丈夫外出打工,带着年仅一岁女儿独自居住。某日清晨,母女二人被害,在邓正英手指甲里发现血迹,床头发现一枚血指纹,经查两处血迹和邓正英本人血型不符,血指纹也与邓正英本人指纹不符。侦查人员推定作案人应是本村青壮年男性村民,熟悉邓正英家中情况,并且身上有抓痕。经查其公公杨某某身上有抓痕,但不能合理解释伤痕来历。进一步侦查发现杨某某血型和两处血迹血型相符,其指纹也和床头血指纹相符,于是杨某某被列为犯罪嫌疑人。而杨某某不懂法,在侦查人员让其坦白从宽时,竟误以为坦白从宽就是承认自己杀人了,承认了就没事了、就可以回家了,于是承认自己因为邓正英生了女孩断了杨家香火,而杀害了儿媳、孙女,把侦查工作引入歧途。杨某某被羁押一年后,后经一村民反映在案发第二天早晨,看见本村村民周某不顾天气炎热身穿长裤、未领到期工钱外出长期未归。侦查人员根据这一线索,作出如下推理:

如果凶手身上有抓痕,则他一定会尽量掩盖并设法逃避侦查,

今有周某不顾天气炎热身穿长裤且不领到期工钱外出,

所以,他的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如果某人是凶手,那么他的身上一定有抓痕,

周某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所以,周某有可能是凶手。

这里的两个推理用的都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它的结论是或然为真的。后来侦查人员在村民举报下,将逃往深圳、逍遥法外一年的周某抓获,周某果然是强奸不从、杀人灭口的凶犯。在这个案子中,侦查人员开始也是使用了这种“有缺陷的推理”得出杨某某为凶犯,虽然当时对杨某某宣称“因儿媳生了女孩断了杨家香火,才将她杀死”曾有怀疑,因为杨某某既然如此才杀死儿媳却没有必要将其孙女一起杀死,况且案发前他们相处得很和睦,但由于杨某某本人糊涂认罪,致使侦查工作误入歧途。后来也是凭借这种“有缺陷的推理”找到了真凶周某。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对于这种“有缺陷的推理”及非演绎推理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要看到它的推理结论是或然为真的逻辑性质,可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在使用时要谨慎,要结合其他证据经过全面考察。逻辑本身并不能代替对证据的搜集,逻辑推理也不能代替证据的最终证明。

上一篇:最牛征婚自我介绍下一篇:江苏单独二胎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