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制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问题浅谈施工中应当注意到的施工要点,提出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第一篇:安全管理制度论文

严格安全管理规范 确保燃气管理安全

2020年9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规定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引领首都燃气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法规。本文详细论述了《条例》修订的背景过程和主要修订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条例》修订的背景和过程

为适应北京市燃气行业初期快速发展的需要,规范市场环境,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并于2007年5月1日正式施行。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对加快燃气设施建设、发展首都燃气市场、提高燃气普及率、保障燃气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运行对天然气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燃气市场结构的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各类用户用气的需求变化等,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供应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使用安全管理薄弱等。特别是近年来燃气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管理形势比较严峻。原《条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和城市燃气供应精细化管理的新需要。

(二)《条例》修订的工作基础

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抓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聚焦燃气安全管理突出问题,区分轻重缓急,进行探索实践,为《条例》修订奠定了实践基础。一是编制出台《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发展建设专项规划》,实施液化气气源供应特许经营制度,优化布局全市液化气供应体系。二是与城管执法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供气企业和用户的安全主体责任。三是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印发《办理盗窃燃气、破坏燃气设备设施违法犯罪案件的工作意见》,为严惩违法行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法律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条例》修订的主要历程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燃气安全隐患,加强燃气管理,提升燃气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修订列入2020年立法计划,并成立工作专班。从1月开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环环相扣,有序推进。4月中旬,专班领导带队多次到北京燃气集团、北燃实业集团、北京液化气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听取50余个市区相关部门、众多用户和燃气企业的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听取修法意见建议,并书面征求了20余个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就重点难点问题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在修订草案报送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前,即政府调研起草阶段,工作专班对条例的修订思路、核心条款、制度设计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主要修改内容达成了共识。经北京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同意,修订草案经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2020年9月10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四次党组会议研究了《条例》的立法工作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正式报送北京市委。9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二、《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的《条例》由原来的七章五十三条修改为七章七十二条,主要的修改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明确安全监管的总体要求,统筹燃气事业发展

发挥燃气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将燃气气源和种类、燃气设施建设要求、燃气安全保障措施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管理规范等内容纳入燃气发展规划(第七条);同时,对企业开展燃气经营活动的,增加了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要求等许可条件(第十六条)。

明确了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和消防救援机构等部门的监管职责(第四条)。

建立燃气供需状况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加强对用气供需的整体统筹(第十四条)。

推动减少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使用,授权市政府根据燃气发展和燃气管网建设情况,制定瓶装液化石油气的替代措施,划定禁止和限制瓶装液化石油氣使用的区域,并向社会公布(第十五条)。

(二)明确燃气供应企业的安全管理规范,保障燃气安全稳定供应

创新燃气经营许可实施方式,明确本市对管道天然气经营、瓶装液化石油气气源供应实行特许经营(第十七条)。

规定本市实行瓶装液化石油气实名购买制度,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如实记录用户基本信息及气瓶相关信息(第二十四条)。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制度,明确非居民用户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的,由燃气供应企业统一配送、安装气瓶,提供用气安全检查服务。居民用户选择直接配送方式的,燃气供应企业也应当提供用气安全检查服务。逐步推进居民用户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第二十五条)。

明确液化石油气充装企业应当从取得特许经营权的气源供应企业采购气源;销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应当来源于燃气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区域内的充装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逐步建立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第二十六条)。

明确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发现燃气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有权责令立即排除,要求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第五十条)。燃气供应企业因故关停的,由城市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企业做好相关安全处置工作(第五十四条)。

(三)明确燃气用户用气规范,加强燃气供应企业保障责任

明确燃气用户应当对燃气使用安全负责,由燃气供应企业加强对燃气使用安全的服务指导和技术保障(第五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受理非居民的用气开户申请的,应当对其用气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得与其签订供用气合同,不得供气(第二十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定期实施免费入户安全检查(第二十三条);用户无正当理由拒绝安全检查,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对其暂停供气或者限制购气(第三十一条)。

明确燃气用户应当安装、使用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设施设备、燃气燃烧器具和安全保护装置等(第二十七条)。

明确不得向签订供用气合同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购买燃气等一系列安全用气责任(第三十条)。

对燃气供应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燃气设施维护、维修责任,以及相关费用承担作了具体规定(第三十三条)。

(四)健全燃气设施保护机制,防范燃气设施安全事故

要求建设单位与燃气供应企业在施工前共享燃气管道安全防护信息,查明地下管道信息资料,组织制定安全保护方案,签订安全监护协议(第三十七条)。

要求施工单位负责落实安全保护方案,监理单位发现地下管道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第三十八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履行施工现场指导等安全监护责任;发现工程施工未签订安全监护协议或者未制定安全保护方案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向执法部门报告有关情况(第三十九条)。

针对盗用燃气和损毁燃气设施,健全了行为认定的技术支持和行政执法机制(第四十六条)。

(五)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对本次修订新增的需要规范的内容逐项增设处罚措施,包括燃气供应企业实施安全检查、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和向存在安全隐患的用户供气等(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

对原条例已规定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包括未经许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和用户违反安全用气规范等,按照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上位法,提高罚款额度,加大处罚力度(第五十五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条)。

此外,新增一条作为第七十条,与北京市街道、乡镇综合执法等相关规定做好衔接,为开展燃气管理基层执法活动预留了空间。

为适应燃气管理重心由注重事业快速发展转向强化安全管理规范的需要,本次修订设计了严格的燃气安全管理制度,以实现以下三个管理目标和要求:

一是全覆盖。将燃气管理规范从管道燃气扩展到瓶装液化石油气,加强气瓶充装、存放、配送和使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二是全链条。细化燃气供应企业的安全供气责任和安全用气服务保障责任,强化燃气用户的安全用气责任,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筑牢全链条安全防线。

三是全方位。加强市政燃气管道及其周边范围的安全保护要求,落实建设工程施工各方的地下管道保护责任,明确用户燃气设施的维护、维修责任,全方位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三、持之以恒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为更好地推动《条例》走进千家万户,将贯彻落实新《条例》转化成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按照北京市贯彻落实《条例》动员部署大会要求,市级燃气主管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陆续制发相关配套文件。

(一)落实各方法定责任

一是进一步细化燃气供应企业承担的供应保障、安全生产和用户服务等主体责任,细化燃气用户承担的用气场所安全、用气设备设施安全、正确操作使用燃气和燃气燃烧器具的主体责任。

二是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道路运输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好各自涉及燃气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职责。

三是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按照《条例》规定,将燃气使用安全纳入各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范畴,细化工作内容,督促抓好落实。

四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各区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街道、乡镇承担的燃气监督检查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责,建立台账,掌握情况,引导居民向合法供气企业购气并形成固定服务关系,发现和打击气贩游商等非法经营行为。

五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查处燃气供用气违法行为的执法裁量标准,确保科学公正执法。

(二)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条例》宣传贯彻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城市管理及相关部门、燃气供应企业、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和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专题培训,全面细致解读《条例》的章节、条款。通过电视台、电台、官网和纸媒等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条例》的工作内容,营造安全、科学、节约使用燃气的社会氛围。

(三)及时出台配套文件

《条例》的规范运行离不开各项配套文件的出台实施。市级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各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快配套文件制发速度。这些配套文件主要包括:修订出台居民和非居民燃气供用气合同,修订出台燃气供应企业对用户安全巡检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瓶装液化石油气实名制购买和配送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推广应用智能化燃气计量表和户内安全防护装置的支持政策,制定出台加强出租房屋燃气使用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强化施工作业对燃气设施的保护措施,等等,切实保障《条例》良性运转和取得实效。

学习贯彻落实《条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燃气企业和广大用户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履行法定义务,推动《条例》落细落实,促进燃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首都能源供应更稳定、更安全,人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荣荣)

作者:蒋志辉

第二篇:严格安全管理制度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 要:该文分析了安全管理制度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安全管理制度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如何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何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如何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分析了安全管理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了企业只有严格安全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实现安全生产,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业绩,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安全管理 制度 提高 管理水平

1 安全管理制度的作用

1.1 安全管理及安全管理制度概述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可以说,只要安全管理做到了位,企业就不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不仅为生产经营活动立下了赫赫战功,更是为树立和提高企业的外部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管理重在人、机、环、管四个要素,人又是非常核心的要素。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故,有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安全管理,管好人是重中之重。要管好人,安全管理制度是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安全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等,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各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充分体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安全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安全制度。实践证明,凡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切实严格执行的企业,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性疾病的几率就会减少。反之,会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委,安全生产工作就会出现无人负责,无法顺利开展的被动局面。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责任制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达到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要使安全工作得到提升,就要对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控制,运用精细管理的思想,细化每个工作步骤。通过事前制定标准,事中控制过程,事后评价考核,实行对安全生产的全天候、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

1.2 安全管理制度的分类

安全体现全员、全过程的管理,体现设备、工艺、电气、土建等各专业的管理。其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检维修制度、事故隐患与排查制度、工艺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人员行为安全管理、作业过程安全管理、特种作业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厂区交通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等。安全管理不但要从手段和技术上,使物处于安全状态,更是要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在人、机、环、管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斩断事故发生的各个链条,进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過程的法宝,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安全生产职责。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各级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使全体从业人员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以及“由谁来干”,有利于避免相互推诿,有利于实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规范人员的安全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规定了生产操作时应“怎样干”,有利于提高操作水平和技能,避免因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3)建立和维护安全生产秩序。企业明确规定了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具体方法、生产的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企业能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秩序。企业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药机制,能有效制止违章和违纪行为,激励员工自觉、严格地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该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有利于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维护安全生产秩序。

2 安全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1)安全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

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目的是要让员工学会、读懂,并严格执行。但是,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针对性不强,洋洋洒洒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几百万字,作为企业的员工真的会去熟记于心吗。国家安监总局危化司王浩水司长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他曾经到一个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企业负责人拿出一大本安全管理制度,但一尘不染,当即问他,这么厚的管理制度,大家都熟记于心了吗,都能熟记于心吗,我看这么新,估计束之高阁很长时间没有看吧,说得这位企业负责人“无地自容”,连忙承认确实没有熟记在心,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认真整改。

(2)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形式,内容空洞。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近年来上至国家,下到各企业集团、个体企业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为搞好本单位安全工作,在消化吸收国家、部委下发相关安全文件、安全条例、规章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大量安全文件和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追根求源,就是在制定制度时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定、轻操作。

(3)安全管理制度面面俱到,操作性差。

现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可谓是面面俱到,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文件、标准等要求的要一个不漏的制定,别家企业有的也要仿照制定,唯恐差缺。其实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炼,在于实用、在于有用。当然国家要求的基本制度,适合企业自身的其他制度,必须制定,且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4)安全管理制度来源于上级,吸收不好,转化不细。

近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稳定,事故指标连续趋好,这与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分不开。在事故发生后,从国家层面连续不断地出台安全文件、安全标准,无疑为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企业在这些制度、标准出台后,往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初衷看,肯定是非常好的,也是必要的,但从实际来看,企业在吸收和再制定过程中,存在吸收不好、转化不到位的现象。这样一来,企业职工就对安全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5)安全管理制度仿照其他企业,照搬照抄,不切合实际。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一般不是“闭门造车”而来的,往往会到其他企业进行考察和学习,初衷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实际上,可能没有认真地分析企业间的时间、空间差异,就盲目照搬照抄,存在不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可能性。

2.2 安全管理制度在宣传贯彻上存在问题

(1)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制度制定的再好,若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理解,也就无法落到实处,无法顺利执行。因此,安全管理制度若要得到员工的认同、理解,教育和培训显得格外的重要。但实际情况,往往不令人满意。制度发布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或宣传的力度不够,有的只是在报纸上走走形式,没有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真正的理解和认同,员工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能不折不扣的执行吗?答案是明确的,不可能实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是安全管理的大忌,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有必然的趋势。

(2)宣传、教育形式单一。

制度出来后,要得到广大职工的遵守,除了要强化教育力度外,教育培训方式也必须多样化,简单的形式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传输便捷,可供宣传教育的手段非常多,不仅要利用好传统的宣传手段,更要利用好现代的宣传方式。形式多样化,更能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能让员工在不经意中获得相关信息,且记忆深刻,员工也才可能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3)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

安全制度“只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安全制度人人平等。但是,安全制度的培训教育一定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且在分清对象的基础上,分重点进行教育和培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分管理层、技术层和操作层进行分期分批地宣贯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各取所需。

(4)宣传、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制度要深入人心,只注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宣传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不能只就制度而制度,一定要从制度制定的背景、来源,以及结合没有执行这些制度而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宣传和贯彻,还可以辅以必要的考试来检查和督促宣贯的效果。只注重形式而輕视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一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且容易使人产生厌倦和疲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不讨好”,后患无穷。

2.3 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活动中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1)领导没有以身作则,带头模仿作用未充分体现。

对于各项制度,首先应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实施和推进。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更是离不开领导层的“以身作则”。这里指的领导,不仅包括高层,更包括中层和基层领导,甚至班组长。实际情况,往往不容乐观。领导的带头和模仿作用十分见效,但不“以身作则”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因此,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地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为广大员工树立榜样。

(2)学习、宣传不够,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不理解、不知情。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是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的法宝。但是由于宣传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认同,往往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罪魁祸首,这是安全管理的大忌,因此,制度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职工理解和认同。只有职工学懂了安全管理制度,知道了安全管理制度的作用,才会主动去遵守和执行,才会有效地避免事故,有效地为生产经营活动“保驾护航”。

(3)责任心问题,认为不严格执行也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责任心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了责任心,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在安全生产上会无穷后患。责任心注重细节,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也必须注重细节,细节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些“大而华之”“差不多”思想的泛滥,必将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不良后果。责任心的养成,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于做事的态度,在于素质的提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集团、一个个体企业,一定要重视教育,注重责任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发达、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经久不衰。

(4)由于人的经验、懒惰、逆反、侥幸等心理,故意不严格执行。

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和千差万别的习惯,对事、对物、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也会千差万别。管理制度对于个体的人来讲,由于经验、懒惰、逆反、侥幸心理的影响,确实存在对制度执行的差异,认为过去的经验、不严格按照制度也没有发生事故,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忽视了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虽然,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一旦事故链条被全部接通,事故的发生肯定就是必然的,因此一定不能报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次未发生,下一次也一定不会发生,那就大错特错了。

(5)人的素质较低,无法完全落实制度。

人的素质有高有低,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工作能力的大小,但不应是不严格执行安全制度的借口。但人员素质的低下,确实有可能导致安全管理制度的不严格执行,尤其是企业承包商外聘的相关人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物质精神需求较低,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认识不到危险的存在,认识不到危险有害因素,工作常常是我行我素,不按照有关的规定和制度办事,无法完全落实相关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务必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不厌其烦地讲解制度、规定,让他们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的内容,并严格执行。

3 如何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1 安全管理制度在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1)安全管理制度应精炼,且具有可操作性。

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约束人的安全行为,规范办事的程序,因此务必做到精炼、精简,容易理解,利于操作。制度要有层次,要分类别,既要顾及全面,也要分清主次。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真空,不留死角,力求做到不交叉、不重叠,责任明晰,职责分明。注重岗位职责,不管个人喜好,只要你是这个岗位,就应当履行这个职责。务必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过程一视同仁。

(2)安全管理制度要切合企业实际,不能照搬照抄。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特点。企业务必根据装置要求、工艺要求、人员结构、原料性质、产品性质等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绝不能生搬硬套、照搬照抄。

(3)安全管理制度应严谨,决不能模棱两可。

制度既然是约束人的安全行为,规范做事的程序,务必要做到科学、严谨,经得住推敲,经得住考验,决不能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这是制度能严格执行的前提条件,否则既不能约束人的安全行为,也不能规范做事的程序,还会适得其反。

(4)安全管理制度發布前应充分征求意见。

安全管理制度在发布前,应向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征求意见,并在收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把符合的意见写进制度。制度正式发布后,需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一旦正式实行后,就应当不折不扣的执行。

3.2 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要有的放矢,形式多样,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制度已然制定,决不能束之高阁,一定得让职工学习、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折不扣的执行。为了让广大职工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宣传贯彻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宣传贯彻的方法和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强化,注重内容的同时,注重外在形式,采用寓教于乐、案例结合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宣贯工作。

3.3 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必须重视,才能形成一种高压态势,使各级管理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领导是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务必齐抓共管,照章办事,坚持原则,做严格执行制度的典范,给员工树立榜样,做到上行下效,才能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3.4 安全奖惩制度应做到奖罚分明、奖罚及时

安全绩效考核一定要奖罚分明、奖罚及时,严禁奖罚失衡、时效滞后、避重就轻、考核不公和尺度不一。企业务必按照奖惩的相关条款,进行及时有效的奖罚。

3.5 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持续、持久、固化

制度一旦发布,务必持续、持久执行,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严格,明天松懈,这边严格,那边松懈,更不能“搞运动”,一定把制度进行固化,在执行上一视同仁,并逐步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

3.6 安全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进行适时修订和完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情况发生了变化,制度也会存在过时或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状况,因此,制度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旦存在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一旦与国家新的制度相抵触时,务必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4 结论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制度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安全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安全制度的好坏以及安全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进而关系到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只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控制了物的不安全状态,杜绝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必定能实现安全生产,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业绩,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毛海峰.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 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张景林,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张澄民

第三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及安全管理探析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问题浅谈施工中应当注意到的施工要点,提出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一、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要点分析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性要点分析

基于当前房屋结构多为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及节能保温材料主要施工技术要点而言。

1、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

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是一件简单而又重要的事情,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混凝土的搅拌基本上都是有机械设备来完成,但具体的操作还是由人工控制。在搅拌中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投料顺序,沙、石、水泥三者的投料顺序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放石子作为底层铺设,然后投放水泥,这样可有效避免水泥出现“粘底”的问题,最后再投放沙子,用沙子覆盖水泥,可避免搅拌过程中水泥灰四处纷飞的问题。此外诸如材料配比承重、搅拌时间、材料分盘等也都是混凝土搅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首盘混凝土配料搅拌中,石子的用量应当为正常水平的1/3到1/2。

一般来说在施工现场混凝土的搅拌到浇筑使用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就需对混凝土进行必要的运输,混凝土的运输中应当尽量减少转运次数和运输时间,最好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搅拌好的混凝土直接进行浇筑,否则时间越久和易性变差,浇筑后的坚固度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2、混凝土的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中一是要注意浇筑是否匀实,在同样的浇筑体积内应尽量通过疏导、加压等方式浇筑更多的混凝土,保证混凝土浇筑体的刚度和质量。二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检查是否出现泌水现象,如果有就要及时进行清理,泌水现象在大体积浇筑中经常出现,如果不及时清理对后期建筑物质量是有一定影响的。三是要注意混凝土浇筑之后对建筑物的养护、保温措施,避免降温过快,缓慢的降温和凝固更有利于加强混凝土强度,提升抗裂能力。四是浇筑之后的建筑物表面应当保持一段时间的湿润,避免表面发白、凝固干裂。最后是在浇筑之后的数小时内,浇注体的表面有可能出现塑性裂缝,这时就要通过进行二次压光抹实或浇灌的方法对裂缝及时处理。

3、节能保温施工

在施工中涉及到的工艺技术有很多,本文着重就基层和保温板施工技术和砖砌体施工技术进行论述。首先在保温板粘合中根据建筑物的高低以及保温板所处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粘合方法,如当建筑物高度小于等于20米时,采用黏贴式固定保温板是最合适的。而当建筑物高度介于20到100米之间时,应采用黏贴结合法进行保温板固定,且粘合面积要大于保温板面积的40%。而且在黏贴中保温板要交错拼接黏贴,避免平行排列,在墙角处更要交错互锁,以提高保温板牢固度。其次除了粘合方法,在粘合膠的使用上应当坚持即用即拌的方法,最后要注意在气温较低和出现恶劣天气时应当停止施工。

(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非技术性要点分析

1、做好建筑施工前期规划

房屋建筑工期长、工序复杂、质量要求高,做好前期规划是保证施工有序进行,保证房屋建筑质量的基础,为了保证房屋建筑物的质量达标,进行详细系统的前期规划十分必要。首先针对施工应当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施工论证,并逐级审批,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建筑施工中要针对每个环节进行周密部署,明确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搞好风险评估。最后是要确保工程施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严防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如此房屋质量必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2、做好施工过程监管工作

除了施工前期规划,施工过程的监管工作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施工监管不仅体现了施工单位对工程的重视,同时也体现着监管人员的责任心所在,更是促进施工符合规范,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强施工监管就是要求监管人员严格按照监管规范,结合工程施工规划深入施工一线,细致检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步骤,及时发现并制止不合规范的行为,及时纠正有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的错误操作,并严格检查设备和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工程标准,从而为工程质量达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保障永远是第一位的,制度的缺位将会使得管理缺乏坚定的后盾和规范的标准。建立并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首先能够约束管理人员认真行使工作职能,在管理的岗位上严格执行好制度要求,以制度为依据,充分发挥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作用。其次能够为施工人员提供行为规范的参照标准,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清楚自己的行为规范,明确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事项,然后依次为依据进行自我修正。最后能够在为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并赋予管理工作相应的权威性,提高管理工作威慑力。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一定的规范性条文,明确施工要求和行为要求,确定施工操作规范,从而为管理提供依据;还应当包括一定的奖惩规定,对不同的违规行为,权衡轻重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提高管理制度的威慑力,而对那些规范操作或者能够创新施工方式,为施工做出贡献的行为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工作人员遵守规定合理施工。

(二)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监督

有了制度的依据,能否严格执行便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国众多建筑类施工企业中制度建设其实并不是最难得,如何执行才是关键,一个强有力的执行部门远比一套完善的制度更重要。房屋建筑施工过程步骤繁杂、工序繁多,施工人员为了节省劳力,偷工减料消极懈怠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建筑物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给施工过程留下了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搞好安全管理监督,保证施工监督无死角,坚决与一切不合规范的施工行为做斗争,坚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就地处理的原则,促进施工过程的规范化,提升房屋建筑质量保障。

(三)强化工人施工过程综合能力

不可否认施工人员素质与施工管理的效果以及施工的规范程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将施工人员的能力素质分为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能力都会对施工人员的行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与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有着紧密影响的。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养,全面强化工作人员对规范施工安全施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意识。同时还应当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养,提高施工操作技术,确保每项工作都能符合标准规范。人才保障是一切工作完成的基础,加强施工人员综合素养培养,就是为工程施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措施。

三、结语

房屋建筑质量永远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事,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把关施工要求,遵守施工规范,加强施工管理,为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房屋建筑的施工要求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同行及学者及时指正,为房屋建筑科学发展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刘朝欣,刘鹏涛.现代房屋建筑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现代装饰,2011(06)

[2]肖雪玲.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要点[J].科学之友,2013(08)

[3]张玉兰.房屋建筑施工要点分析与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2010(33)

[4]徐春雷,陈海涛.房屋建筑施工要点分析与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5)

作者:曹博

第四篇: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为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基于当前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研究了这些管理措施的具体应用流程与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更好的保障了铁路安全运输。

关键词:铁路;安全问题;风险管理;实施

1 未实施安全管理制度时的弊端

(1)未及时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每天对管内所有发生了的安全信息、上级和段检查信息进行通报和分析,这一情况会使领导阶层对车间、时段、班组每天发生的问题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使领导层面及相关负责人不能发现隐存问题,如此就不能根据问题来制定相关政策,如此就会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无法针对问题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手段,导致问题滞留。

(2)对于每周的安全问题分析方面存在漏洞。每天发生的安全问题未经有效的分析梳理从而导致了不能从根本上判定问题出现原因,从而无法颁布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导致一定时期内的安全隐患滞留。

(3)典型问题未得到及时通报。各班組以致全路段对发生的事故以及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通报,从而导致相关领导部门、负责机构不能及时吸取发生事故的教训,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以及预防问题再次发生,这种工作滞后现象使安全预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安全预警手段单一。由于安全预警政策、方法不明确所以导致无法及时吸取已发生事故中的经验,从而不能有序的发布安全预警,所以无法对已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指挥处理,也不能全面对预警机制的施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2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2.1 建立健全每日安全信息跟踪分析制度

深化对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深化每日安全信息的分析工作,这一措施是具体落实检查整治常态化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安全管理的强化以及解决典型问题的有效手段。

(1)每日安全信息分析工作“三步走”。针对每日安全信息的分析工作设立可执行的制度支撑,每天由负责的领导召开每日安全信息分析会,这个分析会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各个科室对前一天发生的安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汇报;第二部分,安全科针对前一24 h里所有发生的安全问题以及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报告,之前24 h内所发生的行车安全问题由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进行通报,在所有问题通报完之后由会议的主持人员对汇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析各个安全问题的性质,最终确定今天需要解决的安全信息问题,并指定相关部门的专职人员着手解决并在第二天的分析会上进行落实的汇报工作;第三部分,在每日安全信息分析会后对所要解决的安全信息传到网上,并且通知到相关的各个科室和车间,督促其及时查看、落实分析整改并上报。

(2)每日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的主要标准。针对每日安全信息的分析工作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查明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是针对应急处理进度要及时分析,再者是针对发生的问题找出管理的短板,最后要监督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

经过每日对重点安全信息的追踪落实和调查分析,要及时的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从管理层面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漏洞,并根据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管理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同时预防相似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要使各个科室、部门、层级能够有效沟通,从而实现安全信息“调查一分析一整改一提高”的管理闭环态势。

2.2 每周安全分析制度

针对分析总结每周内发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发生的典型问题和隐形安全问题制定周安全分析制度。通过总结每天内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在每周结束时进行汇总,最后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进行对比,从而筛选总结出这一周内所有发生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原因的共性原因和领导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每周在周会上进行汇报,且由各领导阶层以及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总结出下周的工作重点以及预防措施,发布《周重点安全风险预警预控表》和《周安全分析通报》,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在政策实施中产生的漏洞。

对安全事故、出现原因进行每周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弄清楚事故发生背后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判,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对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这一举措可以不断丰富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及类别的数据库,为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也使应对措施更加完善。

2.3 典型事故定期通报制度

对发生的典型事故要进行定期汇报,让各科室从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办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一行为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对铁路段发生的所有事故以及故障进行通报并督促各个科室部门进行学习,要让安全的警钟长鸣,使全线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遵循铁路的规章制度来办事。

开展对所发生的典型事故的定期汇报工作,努力引导相关负责人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从而指导接下来的工作,做到防微杜渐,并且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从而在工作中更加严格的按照政策来执行工作,对安全问题防微杜渐,做到从源头处控制安全问题的发生。

2.4 安全预警制度

通过多种手段来对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借鉴《安全风险预警通知单》,通过短信、通报等多种手段进行通知,通过多方面、全方位对安全事故进行及时预警。而且在预防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时要从作业层和管理层入手,使预警措施严谨化,使各项措施与各个岗位之间对衔接明确,便于执行。

对安全问题的预警机制要按照风险管理的“7321”预警机制,要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外部情况,从车组的各个层面进行“7天预判、3天预报、2天预警、1天预控”的风险管控机制。并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原因以及特点进行预判,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并公布预测的风险值,并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并督促“7321”机制在各车间车组的落实。

3 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效果

(1)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强该制度在风险预测、评估中的作用,使各科室、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能和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增强安全工作的可实行性,使之与现存的安全管理制度相结合,防止出现制度混乱的现象。

(2)督促各种安全工作能够有机的结合。安全管理制度的施行要与安全风险管控手段、“三化”、“四预”等结合起来,对预判的安全风险能够及时的通报整理,督促安全措施的落实并明确各负责部门的责任;对分析整理出来的安全问题、工作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总结;在每天的督查工作中按照已制定好的管理措施进行督查,以保证现场工作可以圆满完成;把每天和每周的安全工作分析结合起来,深化安全预警分析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问题分析机制。

4 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根据安全管理的原理、方法对原安全管理制度取精去粕不断完善,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关于安全风险的预判和预警手段而且还极大的缩减了安全管理的分析时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把握关于安全生产的规律,从而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控的转换,实现了新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原有制度的初步融合,这对安全问题的解决、预警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改进工作从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科学化、严谨化。

参考文献:

[1]郑辉.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机务行车安全中的运用对策[J].交通世界,2021(12):33-35.

[2]封力民.铁路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J].中国铁路,2020(5):10-12.

作者:高波

第五篇:提高用电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用电安全检查制度

【摘要】 近年来,电力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活的各个部分都跟电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检查用电设备安全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电力质量管理,确保必要的电力有序和安全的方式。在电力发展过程中,重要、高危的电力客户是促进电力发展的中流砥柱。现在电源安全管理技术正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应该正确分析电力系统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率,促进客户用电安全意识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稳定的电力服务。

【关键词】 用电安全 用电检查 客户用电安全管理系统

用电检查包括检查计划的拟定、现场告知客户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限期整改缺陷以及现场复查缺陷整改情况。安全检查是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合理利用电力管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改善电源管理技术,改进电源管理检查,以防止在用电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事故。但是,现在的用电管理功能正在不断弱化,缺乏安全用电的管理是导致客户不断恶化的安全用电局势的主要原因。

下面,本文将根据用电管理现状来分析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完善用电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方法。

一、用电安全管理现状

1.1供电具有风险和隐患

我国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尤其是在对高危用户和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大。这些安全隐患会对供电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高危客户以及电力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高危用户对于电力的需求非常大,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同时供电的电,也较普通用户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风险,因此我国很多供电企业为了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最重要电力客户制定了相应的供电方案。

按照供电方案进行供电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重要用户和高危用户的安全用电,同时能够更好地对供电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并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进一步提升高危用户和用电用户的工作安全性。但是,我国目前的供电企业供电过程安全工作来看在攻坚的过程中仍然会对高危用户和电力客户的用电安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供电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进一步的排除和管理。

1.2供电企业的管理存在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供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对高危用户和用电客户的安全造成影响,是因为供电企业在供电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供电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足。各位用户和用电客户在进行用电的过程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以及电压的需求不尽相同,有的电力客户需要使用双电源的供电路,有的用户需要单电源电压。

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满足电力客户对电力需求量以及电压的需求。因此导致客户在用电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很多单电源供电线路客户在使用双电源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会导致高危客户和用电客户在用电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对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自身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缺少安全用电的宣传意识

供电企业在对各位用户和用电用户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对区域安全用电规范和意识进行宣传。有些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电气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维修,很多电气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这对于电气设备的整体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很多企业在使用电气设备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预防性的试验措施直接投入使用,这会对用电企业的机械设备产生严重影响。我国一些高危用电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于用电的电压要求较高,在用电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整体生产的成本,往往采用标准较低的电源和机设备进行中。这就导致很多用电用户在 用电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影响到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很多用电企业在运用电气设备的过程中,没有设置电网连接保护和网线的安全自动装置,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安全问题。很多用电企业在用电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用电程序和规范,但是只停留在相应的文件上,并没有进行用电应急的演。

因此在发生用电事故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及时的处理,进一步扩大事故的影响。很多用电企业在进行用电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降低整体的人力成本,在聘用电力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往往平庸资质较低的管理人员,有些员工甚至没有进网作业许可证。供电企业在对高危用电用户和用电用户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提升用户的安全用电意识保障其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提高安全用电管理技术

2.1对供电企业进行监督

要想提升供电的整体安全系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督,在进行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的过程中应当对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同时让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职责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在电网安全整治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应当坚持落实的原则,要保证相应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按照相应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和质量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排除用电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因用电过程的安全隐患影响到用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应当针对用电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供电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标准化管理

供电企业在对自身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引入标准化管理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用电企业的具体用电状况,如供电电量和用电电压等。开展管理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则当供电系统出现安全故障或安全隐患的时候可以根据用电用户的信息和用户取得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保障用电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对电力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通过标准化管理的手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供电的安全性,促进用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高要求,电力系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形成优质的专家团队,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3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宣传

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对高危及主要的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知识的宣传应当在进行公开的过程中发放相应的用电安全管理手册,引起用户对于安全用电的高度重视。同时应当要求用电用户在进行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

企业要在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对自身存在老化和产生问题的解释未进行及时的更换和维修来保障自身的用电安全,同时,用电客户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当对自身的用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在开始使用之前应当进行预防性的试验,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位用户和电力用户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但是,这些用户在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会对用电客户的经济效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供电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同时用电客户缺乏相应的安全用電意识。因此,要想提升用电客户的安全水平,就要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巡查。同时要对供电工作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对供电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供电的安全性,促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同时保障,用电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艳华,陈飞.为高危用户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供用电安全检查的实践及隐患治理思路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5):168-169.

[2] 李娉婷.浅谈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用电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管理锦囊,2013,(2):66-68.

[3] 谢铿.有效开展用电检查,提高用电管理水平 [J]. 商品与质量,2013(S2):71-72.

作者:单志球 袁耀宗 袁锡尧

上一篇:本科财务论文下一篇:本科会计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