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精选8篇)
为进一步加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指征: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平产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手术,一般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根据卫生部〔2009〕38号文的相关规定,制定我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希望临床医生积极贯彻执行。
1.剖宫产手术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或 头孢替唑 1.51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2.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剖宫产手术者,应在短脐后给药(静脉给药),一般在手术室完成。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可在术中给予第二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1静脉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地位与风险
1.1静脉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地位
静脉药物和通过静脉注射的给药途径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 尤其是静脉滴注给药。据调查, 我国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药物使用率约为5%~10% 住院患者约为65%~85%, 静脉药物使用量为西方发达国家约3.0~3.5倍。
1.2静脉药物的特点
静脉药物是通过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其特点是药物吸收快、作用迅速。但因静脉药物直接滴入人体血液, 故风险也大, 因此药物治疗时要遴选适宜的药品、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 并认真评估利弊。对静脉注射药物有十分严格要求, 从药物本身的质量、制剂质量、包装材料质量等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2]。
1.3通过静脉给药风险较大
虽静脉药物和通过静脉途径给药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是临床药物治疗活动中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 但风险也较大, 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3年3月14日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3]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中, 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风险大;56.7%的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途径给药的占53.5%, 说明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高风险因素; 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 因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 85%以上是静脉给药所致, 这也证明静脉给药是高风险因素。
1.4中药注射剂风险高
中药注射剂发生率历年都高而较严重, 2011年不良反应报告6557例次, 其中严重报告4034例;而201年报告高达103000例次, 其中严重报告5500余例次。2012年与2011年比, 报告数量同比增长分别为57.08%和36.34%。2012年全国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例数中, 严重不良反应例数排名前20位的均为中药注射剂, 这应当引起药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及医师、药师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2静脉用药风险原因分析与防范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曾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虽影响因素较多, 但我们认为应特别重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必须提升企业和药品准入标准, 提高药品质量; 加强临床用药管理, 规范超说明书用药问题, 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稳步推进静脉药物集中调配工作模式, 提高成品静脉输液质量, 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发挥药师专业技术作用, 审核与防止用药错误, 开展用药安全教育。 实践证明, 上述管理事宜和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 对防范和降低临床用药风险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严格静脉药物的质量标准
我国静脉药物质量标准较低, 过多的药品要求阴凉库保存、过多的药品要求做过敏试验且无做过敏试验方法、过多的同一规格品种的药品多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 并且常有假药劣药事件发生。提高静脉注射剂药品质量标准, 加强质量监控是当务之急。 2.1.1药品阴凉库保存问题。二、三级综合医院常用药品目录1000~1200个品规中, 需要冷藏 (2℃~10℃) 或者暗凉库 (20℃以下) 保存的品种占26%~38%, 其中注射药约占1/3。省属或医学院附属三级综合医院需冷藏保存的注射药一般在90种以上, 药品说明书要求暗凉库保存的注射药约有80种。且有的暗凉库保存的药品用量较大, 多数二级医院较难做到、无此贮存条件, 很多三级医院在调剂室也都不能全部做到。在欧美国家没有这么多药品需要冷藏或暗凉库保存的, 追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药品质量标准低。要求冷藏或暗凉库保存的除有的药品确因受其本身理化特性因素外, 重要原因是药品质量不过关, 这包括有的药品纯度未达标、有的如中成药其“有效成分”是多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体;二是有的注射剂药品制备工艺未过关等。不应将企业的困难或难题, 转嫁给到医疗机构和药师身上而给其造成更大的压力, 更不应给患者带来更多伤害以及药物治疗的更多风险。
2.1.2过敏性试验问题。药物过敏常是比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有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生产企业、药监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应认真严肃对待。药品注射剂是否需要做过敏性试验, 也与药品本身质量与制备工艺有密切关系, 注射药标准低、 药品纯度低、 杂质多和制备工艺落后, 就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欧美国家对药品基本不要求做过敏试验, 但我国对药品是否需要做过敏性试验问题药监部门基本没有管。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对本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缺乏信心, 或为了推卸责任, 对只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就不需做过敏试验的药品, 在说明书上也写上要做“过敏性试验”, 所以同一药品、同一剂型的药品说明书上有的企业规定可以不做过敏试验, 有的企业则规定要做过敏试验。如某企业在国外销售的头孢曲松注射剂说明书上规定可不做过敏试验, 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同一药品, 则在说明书上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这是为什么?是两个市场销售的同一药品质量不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质量标准低?还是企业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提高与规范准入标准十分重要, 希望药监部门应当予以监管与规范, 以提高具有法律效力药品说明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在我国目前制药工业发展水平状况下, 对做过敏试验问题药监部门应加强监管与明确规范, 若需要做过敏试验则应明确规定过敏试验如何做, 药监部门在批准药品和药品说明书时应予以明确, 并在说明书上详细写明。 据调查所知, 对此医疗机构和药师承受了很大压力与风险。
2.1.3同规格、同品种药品多企业重复生产问题。欧美国家普遍规定, 一种药品专利到期后只准许约3家企业仿制、且规定其药价递减。而我国不受限制地可任意仿制, 我国一种药品往往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同时生产, 药品商品名多而混乱, 这是药品多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的原因, 也是药品质量不高、流通领域不规范竞争严重和药品回扣的主因。
2.1.4应当加强对药品企业和药品监管的规范化建设, 确保药品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2.2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疏导民众对静脉药物治疗的心理依赖性
药物具有两重性, 遴选使用得当, 可获得防病治病的目的, 但若使用不适宜, 轻则影响治疗效果或治疗失败, 重则可能危害患者。故医师和药师在遴选药品与用法用量或审核处方、用药医嘱时要十分认真, 应有充分的药物治疗适宜性和风险评估, 权衡患者利弊。药品不良反应虽是药品固有的属性, 任何药品都有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不良反应, 但用药不当、超剂量用药会增加或加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加强对“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 (即超说明书用药) 的管理, 对规范药物治疗, 提升药物治疗水平, 保护患者权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说明书用药是十分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严肃问题, 是世界医药学界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议题, 因其与疾病治愈、用药安全的患者的健康利益密切相关, 又与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紧密相连, 还与医学和药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不可分割。超说明书用药是医师、 药师的执业权利, 也是对患者应承担的职业责任与义务密切相关, 是医疗活动中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做出医疗决策的实际问题。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 医务人员和患者在一般情况下都应遵守, 但超说明书用药又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西方国家约占7.5%~40%, 我国约为15%~40%。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又普遍高于成人。药品说明书具有很大局限性, 且药品说明书永远滞后于药物治疗学临床实践和循征医药学的研究进展。正因此,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F D A ) 在1982年4月对“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发表声明:“《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没有限制医师如何使用药物, 对于上市后药品, 医师治疗方案的适应人群可以不在药品说明书之内, 在某些情况下, 医学文献报道的 ‘ 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 ’ 是合理的”, FDA还明确表示“不强迫医师必须完全遵守官方批准的药品说明书用法。” FDA在1998年又声明:医师按照他们的知识和判断使用可以获取的FDA批准的用药, 如果使用的药品为“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 医师有责任很好的告知使用药品的意义和其他医师用过的经验。
也正因如此, 医师、药师更需要规范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应有依据, 不应任意采用。但临床用药不规范、 不合理, 特别是给药剂量的不适宜性尚较严重存在, 故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更显得十分重要。 (1) 超说明书用药基本原则:确因患者病情需要采用超说明书用药时, 都必须仅仅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利益, 而不是试验研究; (2) 应是在危及患者生命、影响诊断与治疗结果或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并从已注册的药品适应证、或给药途径或用法用量都无可选用时; (3) 采用的超说明书用药应当具有以下权威的科学证据之一:1具有当前可获得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2充分的权威文献报道与医药学专家共识; 3长期临床实践科学证明;4具有影响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证明等。超说明书用药应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临床使用和药品物流管理规定, 对患者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告知患者采用本用法理由、目的、治疗步骤、预计预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风险等。
我国不少患者对静脉药物治疗有心理依赖性, 有的甚至认为不给静脉用药就是没有认真医治。对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医务人员要积极宣传静脉用药的特点与风险, 开展心理教育, 引导民众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对此, 医务人员自身对静脉药物治疗的利弊与合理正确应用首先应有正确的认识。
2.3应严格遵循药物治疗的用药途径遴选原则
给药途径的原则:能口服的不用注射, 能用肌肉注射的不用静脉注射。 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提升, 如莫西沙星口服治疗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若用其注射剂型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高达65.8%[3]。
3规范静脉用药调配模式, 确保静脉输液成品质量, 降低静脉用药风险
3.1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提出
随着药品的快速开发、静脉药物使用的增多, 不合理用药和医疗风险明显增加, 提升输液成品质量, 促进静脉药物的合理使用迫在眉睫。1969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附属医院首先提出并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室)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 ”, 此后在发达国家迅速推开。PIVAS是指药学部门依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 经药师适宜性审核, 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 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加药混合调配, 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 是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药品调剂”工作的组成部分。
3.2我国PIVAS的引入与发展
3.2.1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引入。为使PIVAS建设从起步就引导健康发展, 防止走弯路, 原卫生部于2003年8月委托调研起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同年9月在上海召开“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学术研讨会。《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经反复讨论修改, 试行稿于2005年下发至各实施PIVAS医院实施, 通过临床实践再次进行补充修改, 原卫生部于2010年4月正式公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3.2.2我国PIVAS目前发展状况。在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 引导下, PIVAS建设发展迅速。我国从1999年在上海建立第一家PIVAS室, 至2012年6月PIVAS已在约800所医院建立, 服务床位约120万张, 每天调配完成输液量超过360~420万袋, 目前我国PIVAS建设总体发展良好, 达到了规划目标, 作用显著。
3.3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意义
3.3.1我国传统静脉输液加药调配模式。医师开具处方或用药医嘱, 药师按处方或医嘱调剂配发药品, 护士在病房 (区) 开放式加药混合调配, 护士负责给患者滴注用药。
3.3.2传统调配模式的缺点与集中调配的优势。护士较药师对药物知识相对较弱, 但药师并没有发挥此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作用, 如: 药物配伍禁忌、相互作用和溶媒选用的适宜性, 药物相溶性、稳定性、用法用量是否正确合理, 加入小针剂含量的计算、 加入量是否准确, 溶解粉剂与小针剂加入输液内等操作程序是否正确。并且护士调配每道工序无第二者核对, 容易出错;开放式加药调配输液易受到污染;危害药物对护士的伤害和对病房 ( 区) 环境的污染; 分散在病房 ( 区) 人力资源消耗大; 对病房 (区) 管理增加了压力:大量基础输液、各种小针剂的存放病房 (区) , 对护士在药品管理上的压力, 如药品保存、 有效期药品、 高危药品等管理、存在的隐患与风险等。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弥补了上述缺陷, 改革与建立了新的工艺流程: 开方→审核→摆药→校对→加药调配 →核对→打包装箱→送往病区→移交核对→滴注等, 一系列流程顺畅、衔接紧密, 新流程能确保成品输液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药物治疗风险的发生, 为患者安全用药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增加了多道审核和校对环节, 并在洁净环境下加药调配, 护士拿到的成品输液是可直接给患者滴注使用的, 充分发挥了药师和护士的专业所长。
3.3.3发挥药师专业特长, 提升输液质量, 有力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通过建立药学专业技术平台, 加强了对医师用药医嘱或者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审核与干预, 发挥了药师的技术专长与作用, 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在实施临床静脉药物治疗工作中, 加强了临床医疗团队医师、药师、护士间的专业分工协作, 提升了输液成品质量和静脉用药治疗水平。据上海药学会调查显示, 采取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后医师处方与医嘱合格率大幅提高, 不合格 (含不规范) 率由25%~33%下降至0.02%~0.13%, 就此一项上海25家已实行PIVAS医院统计, 药师每月审核处方或用药医嘱>99.9万张, 经干预纠正每月就可节省金额达13.5万元。输液成品质量大幅提升, 由不合格率约15% (含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调配不当、澄明度、用法不当等) 集中调配后合格率达100%。上海25家医院调查统计, 实行PIVAS前, 有记录输液反应平均每年99起, 集中调配供应后已降至为零, 另据笔者在2012年督导调研的14所医院, 自开展PIVAS工作以来从未发生过输液不良反应。
另外, 集中调配模式可节约人力35%~38.5%, 将护士从日常繁杂的输液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临床护理,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4静脉用药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用药应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技术作用
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 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之一, 而医院药学部门和药师学习的专业及其最基本职责就是保障患者药物的合理使用, 防范用药错误, 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降低医保支出。世界卫生组织曾称医师处方不合格率 (含不规范、不合理处方) 约为30%, 并认为医师处方有不适宜是难免的, 而要求药师在审核时发现与纠正。所以欧美国家规定医院除要设置专科临床药师外, 每病房 (区) 都必须配备一名药师, 专职审核医师用药医嘱、纠正不适宜用药。这种审核与干预是十分认真、严肃和详细的, 允许医师用药医嘱有某些失误与不当, 但药师审核时应当发现和纠正,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这就是药师的职责和对患者的承诺。
5下一步工作计划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曾在促进合理用药、防范用药风险方面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 今后我们拟在以下方面继续做些有意义的实事。
5.1与医院药学界共同促进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
5.1.1起草制定《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技术标准》。规范PIVAS建设、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 确保PIVAS成品输液质量与优质服务常态化, 保障患者用药权益。
5.1.2举办PIVAS认证验收专家培训班。随着PIVAS建设的快速发展, 加强监管显得特别重要, 为此, 拟为各省培养4~5名既懂得专业技术业务, 又熟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的PIVAS认证验收人员, 并建立PIVAS建设的预审制度。这是为确保设置PIVAS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流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系统设计的安全性, 防止PIVAS室建成后因系统设计与施工不符合规定而反复拆改。
5.1.3举办PIVAS工作模式培训班。 现很多医疗机构领导和药学部门想建PIVAS室, 但不懂PIVAS工作模式含义, 拟通过网上举办的PIVAS工作模式培训班进行普及教育。举办以已建成较典型的PIVAS室为依托的实践培训班, 提高PIVAS室骨干力量的建设理念和管理能力。
5.1.4对协助PIVAS设计施工企业进行资质培训。介绍PIVAS工作模式的特点, 解读有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整体设计与建筑施工要求、工艺流程等。
5.2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办好监测网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状况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5.3开展“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调查研究
积极开展 “ 药品说明书之外用法”调查研究, 以规范临床用药, 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摘要:药品质量、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患者安全用药直接关系到医疗风险和民众健康。通过对静脉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地位与风险的分析, 认为应严格静脉药物的质量标准,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疏导民众对静脉药物治疗的心理依赖性, 并严格遵循药物治疗的用药途径遴选原则, 提出规范静脉用药调配模式, 确保静脉输液成品质量, 降低静脉用药风险, 并简要介绍了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键词:静脉用药,质量管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吴永佩, 焦雅辉.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28.
【关键词】药品;管理;安全
为保证住院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用药及时,临床各科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储备了不同种类的药品,其中包括部分急救药品、少量常备药品以及毒麻精神一类药品,是临床药品供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对其管理不当,将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美国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给药错误导致死亡中的70%是可以预防的。英国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表明,59%的医院用药错误与护士有关[1]。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目标一、二、三、五、九、十都与药学有关。特别是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其中也包括有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不良事件,与药学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我院加强对药品的管理以及对护士进行药学知识的规范化培训,以保证护士在临床上为患者用药过程的安全。
1建立健全药品管理的组织体系
在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组成检查组,定期对病区药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科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做到层层把关,有检查有督促,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给科室,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进行追踪直至该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同时要求各科室设立1名药品质控员,选派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护士担任,其职责是负责科室药品的安全管理,并对科内护士进行药品使用流程的培训指导与考核,达到人人规范用药,个个参与管理的目的。根据药品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科内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完善药品管理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没有制度不成规矩,只有系统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药剂科先后编写了三期《患者安全用药手册》,其内容分别为:“常用注射剂配伍禁忌表”、“静脉滴注时应减慢滴速的药物”、“防范或减少用药患者跌倒的管理办法”等,并下发到各科室,要求科室组织全体医护人員认真学习,用于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3.1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执业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等,举办相关“案例分析”报告。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强化责任心,教育护士依法行护,用法律来规范护理行为,依法维护自己权利和尊重患者的权利[2]。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3.2组织培训与考核随着医疗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迫在眉睫,为此,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全院性的药学知识讲座,邀请药剂科的主任、药师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丰富,紧扣临床,如:“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及处置流程”、“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使用高危药品的注意事项”等,为保证参学达100%,采取一课六讲的形式,授课完毕进行理论测试,发给院内学分,作为年终对科室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4规范病房药品管理
药品按其给药途径分为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根据药品作用的不同,分类定点、规范整齐存放,并标明药品的名称及规格。
4.1口服药品的管理因为部分口服药品的包装不是独立的,在使用领取后存在混放的情况,不易辨认其失效期,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药品的有效期,全院统一所有的常备口服药,分别设置“1号瓶”和“2号瓶’,“1号瓶”作为该药品的使用瓶,“2号瓶”作为备用瓶,其效期以最先放入的药品效期为准,这样既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又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期。
4.2注射药品的管理病房内的药品不断使用,又不断领取补充,就存在同一包装盒内药品失效期不相同的情况,容易出现药品失效。全院统一标准,在药品包装盒正面的“左上角”注明不同的失效期及其相应数量,在“右下角”标识“左进右出”,即“进→出”,要求护理人员按序取用。
4.2.1毒、麻、精神1类药品的管理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各科室必须按照医院制作的“毒、麻、精神一类药品使用登记册”上的要求客观、规范填写,内容包括:日期、床号、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临床诊断、药名、规格、批号、使用剂量、使用方法、执行者签名,若有残余量销毁,应填写:残余剂量、销毁者签名、证明人签名。需要备毒、麻、精神一类药品的科室,建立“毒、麻、精神一类药品交接登记册”,填写的内容:日期、班次、药名、规格、领入(数量、批号)、使用(处方、安培),按要求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2高危药品的管理使用红底黑字表识“高危药品”字样,定点专柜放置,有目录清点,相同药品如:10%浓氯化钠注射液与10%氯化钾注射液等容易混淆,应分开放置,并标“看似”、“听似”标识,提醒护士以免取用时弄错。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双人查对,输注时在输液瓶旁挂“高危药品”标识提醒,严格执行输入速度,避免渗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做好记录。
4.2.3冰箱内药品的管理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温度每升高10℃,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可增加2-4倍,未按规定温度储存的药品,每升温10℃,其有效期将减为原来的1/4-1/2[3]。所以必须根据药品的存放温度调试好冰箱温度,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病区药品的管理是最后一道管理的关口,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身体的健康,只有加强监管督查,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毅.护士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1):2276.
[2]黄丽葵,钟慧珍,吴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杂志,2009,1(5):407.
为切实加强我院助产技术服务,提高产科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安全与合法权益。根据《XX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助产机构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我院产科相关管理工作进行自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针对媒体曝光天津市某些医疗机构“变味的第一口奶”的情况,以及陕西富平县拐卖新生儿的违法案件。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院中层干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将此类危害新生儿、产妇及其家庭的行为作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我约束力,做到以身作则,依法行政,避免类似事件在我院发生。
二、医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管院长具体负责。组织护理部、感染科、计生办、预防与保健科、门诊部、医务科进一步完善长垣县人民医院《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关于规范医学证明文书的管理规定》、《实名制分娩登记制度》、《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关于死亡新生儿尸体、胎盘的处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特别是规范了死亡婴幼儿尸体处置流程、胎盘处置流程。并将一系列制度编订成册,下发到各个科室,组织全体医务人员系统学习相关制度。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依法执业水平。
三、重点组织妇产科、儿科全体医务人员进一步学习长垣县人民医院《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关于死亡新生儿尸体、胎盘的处理规定》、《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各职能科室分工协作对妇产科、儿科进行督导,加强各科室质量管理,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要求科室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并做好医疗废物处理记录。为我院助产技术服务增添了重要保障。
四、要求产科、儿科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母乳代用品销
售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加强产科安全管理的十项规定》翻印,要求妇产科、儿科张贴在显目位置并严格执行。严禁全院职工向孕妇和婴幼儿家庭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不得将母乳代用品提供给孕妇及其家属。各职能科室分工协作对妇产科、儿科进行安全督导和管理,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依据《医疗机构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有关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并取消评先、评优的资格。
在培训考核妇产科、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医疗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风医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在确保妇产科、儿科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进一步以《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为纲领,提高妇产科、儿科的服务,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安全。
安全用药涉及到诸多方面,例如: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低,假劣药物的流通使用,药物缺乏疗效,用药错误,药物的滥用和误用,药物配伍禁忌,药物的急性、慢性中毒等等,均可导致药物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本文力图从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来谈安全用药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年收到3万多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处方药的不良反应占97。4%,其不良反应和严重程度是远远高于非处方药,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用药的合法权益,我国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其制度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误用药物,危及生命健康,消除安全用药的隐患。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在1999年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启动之前,我国药品市场除对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实行特殊限制外,其他药品基本上处于自由销售状态;从2000.1.1开始,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开始实行;从2000.4.1起,大容量注射液,粉针剂类药品要求凭处方销售;从2001.10.1起,所有注射剂必须凭处方销售;到去年7.1开始,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须凭处方销售。与此同时,国家还在积极推进零售药店的分类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的通知,通知要求积极推进零售药店的分类管理,促进零售达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将零售药店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2005年底之前,符合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可以继续销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发给处方药定点销售标志。第二类:2006年1月1日后,达不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只能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或只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目标到2005年底,全国药店内销售的所有处方药都须凭医生处方购买。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药品分类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推动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民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压力;有利于我国药品流通管理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流通管理模式接轨;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克服药品的使用不当或药品滥用而造成的用药危害及资源浪费,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存在的原因,诸如:医药难分家,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使处方难以外流;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数量、素质还都难以达到要求等,使得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举步为艰,人民用药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笔者认为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标签管理略现不足
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标签管理颇有些举轻落重之嫌。我国对于处方药的标签、包装并未要求印有显著的处方药标识,相反,对于非处方药,要求生产厂商必须在其标签、包装上印有显著的非处方药标识,即“OTC”样标识。药店实行药品实行分类管理,要求必须做到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摆放。以前,很多药店进行药品分类摆放时不知所然,现在则以“OTC”标识为分类标准,有“OTC”标识的放在非处方药一类,没有“OTC”标识的药物则统统都放在处方药一类。例如:曲美、赛尼可等减肥药品经常摆于药店门口直接面向消费者促销,在老百姓或者店员看来肯定是OTC药品的,也还摆放于处方药一类中,因为它们没有“OTC”标识。倒是非处方药做到了标识清晰,分柜摆放,一目了然,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国家想把非处方药从药品中拈出来,以便加强管理。实际上并非如此,国家实行药品分类管理的初衷是要把处方药管起来,凡是处方药必须严格凭处方销售。
相比较而言,美国对处方药的销售管理则非常严格,处方药专门陈列于一个房间内,消费者是看不到处方药品的。估计这也是在美国称呼“药房”而不是“药店”的原因。处方药的标识清晰明了,凡是处方药,都必须由生产厂家在药品标签上印上“Rx only”字样,即“仅凭处方销售”,使人一目了然,也方便对处方药加强管理。对与非处方药,则不做任何标识要求,普通商品一样,陈列于敞开式柜台中,由消费者自行选择购买。
二、抗生素凭处方销售执行不到位
抗生素“日常化”滥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病菌产生耐药性,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回到“后抗生素”,即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因此,国家规定从2004年7月1日开始,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销售。然而,由于老百姓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去药店习惯性地购买抗生素,使抗生素占药店销售额的比重非常可观,大约为24%-30%之间。毫无疑问,如果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禁令真正执行起来,对绝大多数药店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为此,笔者曾暗访过几家药店,并通过一些途径询问一些药店的店员,才了解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禁令对一些药店而言,只是一纸空文,几乎没有产生。大多数药店都是在违规销售处方药。笔者曾经在南京的两家药店实习,一家在南京还算是较有规模的连锁药店,该店雇佣的店长是一家医务室的退休医生,据说具有开方权。于是,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禁令对这家药店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一天营业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处方,这样药监部门过来检查也毫不担心。该连锁药店的领导过来开月工作会议时,还专门耐心教导员工如何识别“探子”,如何做到万无一失等。还有一些药店则是事先在一些有关系的诊所开来一些常用抗生素的处方放着备用,或是弄来一些空白处方,在卖出抗生素后自己补上。至于,处方上病人的姓名,年龄等就胡乱编了。还有一些药店则是开在某些诊所的楼上、楼下等,和诊所串通一气,开一张方,返多少点的利。诸如此类的对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要想通过药监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把处方药按规定管起来也实在困难。2004年7月到10月期间,笔者在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管处实习,在处里的协助下对浙江省内的药品零售企业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研。综合考虑和人口方面的因素,分层次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市:杭州、温州、金华、湖州、台州和丽水的药品零售企业,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浙江省内零售药店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80%。对于问卷中设计的:“药店在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以及对有关部门的主要建议有哪些?”这一开放式答题,药店的回答都是大同小异,即:药店数量太多,价格太低,恶性竞争,处方难求,毛利越来越低等。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国家规定的抗生素必须凭处方销售后处方的来源。有药店提到:“现在零售药店对处方源及处方的争夺日益激烈,当前处方就是效益,但有关部门对处方来源合法性的界定不明确。”;有的药店写到:“国家推行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初衷是好的,但就的状况而言,只是约束了少数几家知法守法的正规药店,意义真是不大。”;有药店则抗议:“滥用抗生素主要在,现在却对药店加强监管,本来药店的门槛和要求就比医院药房、诊所高得多,现在更加是不公平了!”;大多数药店直接建议:“强烈要求医药分家!迫切盼望一个竞争有序、公平效率的医药宏观环境!”。
看来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禁令在药店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国家计划在2005年底对零售药店也实行分类挂牌管理,又能否真正做好处方药凭处方销售呢?现阶段,我国医药尚未分家,医院为了防止处方外流,开始流行使用处方。那些获得处方药定点销售标志的药店能否真正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就很让人置疑;如果这样,对于那些被评为非处方药店而言,就会有失公平,那么,对药店实行挂牌管理也就会失去意义。关键是要如何将禁令、规章执行到位,不能流于形式,真正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三、执业药师要做到名副其实
随着我国强力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执业药师在药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对执业药师职责的规定主要有[1]:(1)执业药师必须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原则;(2)执业药师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对违法行为或决定,有责任提出劝告制止、拒绝执行或向上级汇报;(3)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及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处理;(4)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可见,执业药师的配备和合理使用将有力推动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良好实施。
我国目前执业药师的状况却很令人担忧。首先,执业药师的人数远远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执业药师人数不足12万。上海全市约有1450家零售药店,只有执业药师约435名,平均3.5家药店才拥有一个执业药师;全贵州省注册的执业药师还不到200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按现有的人口,我国需要80万名执业药师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执业药师在我国是多么地奇缺。但是,就是这些有限的执业药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生产,而不是位于第一线直接面对消费者。部分原因是执业药师在零售药店的待遇低,地位不高,多数人情愿将执业药师证挂在药店少拿点费用,也不想在职在岗待在药店上班;其次,执业药师有待进一步改善。现在的执业药师考试主要涉及四门课程,考试比较单一,通过考试的执业药师在日常执业中面对消费者还是心有余悸,难以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综合给予恰当的用药指导和健康咨询,难以胜任其职责。笔者曾见到美国执业药师的考试试卷,病例的题目居多,都是结合某消费者的具体实际情况让你分析处方,用什么药最好,安全有效,无配伍禁忌。其考察的是一种综合分析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只有这样通过考核,才能在实际中作到具体具体分析,良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最后,让执业药师独立执业[2]。2004年第149期医药报上的文章《张药师的郁闷》[3],写的就是内蒙张药师所在的药店安插了不少厂家的促销员,有一位顾客因为拇指腱鞘炎来买药,促销员向其推销某抗骨片,并拍胸保证:一个疗程就能药到病除。顾客吃完后不见疗效,又来咨询。张药师看到就“多嘴”说了一句:“药力达不到病区,治疗无效,只能手术治疗,局部注射‘强的松龙’控制。”顾客大怒,促销员大怒,事后店经理也怪他多事,张药师为此事郁闷了很久。其实,这种事情在日常中屡见不鲜。执业药师由药店聘任,支付工资,药店需要执业药师为其增加利润服务,要完全服从药店的需要,现在的执业药师多是充当营业员的角色。而执业药师的责任却是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需要让执业药师独立执业。执业药师独立执业可以依照我国现行的委派制的做法,由国家制订一项“执业药师委派制”,全国的执业药师由各地药监部门或执业药师协会统一监管、发放工资、考核成绩,然后将执业药师委派到各用人单位,由药监部门或执业药师协会统一向用人单位收取执业药师的劳务报酬[2]。只有这样,执业药师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担当起执业药师的责任。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药品流通管理模式,是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期待药品分类管理能早日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保证人民安全用药的重要作用!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药事管理与法规[M].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
2.楼外楼.让执业药师独立执业.医药报,2004;(149)
2015年我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将根据医院和护理部在整体要求和工作思路,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无重大护理安全事故发生
2、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病员满意度≧96%
3、优质护理服务合格率≧95%
4、护患纠纷≤3例
5、护理投诉≤5例
6、医院感染质量合格率≧95%
7、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
8、归档病历合格率≧96%
9、贯彻执行护理质量标准体系,各项工作指标到三级医院要求。46项护理质量标准中A类项目的检查率≧100%,B类项目的检查率≧70%
(二)具体工作安排
1、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试行)(1)科室质控人员在参加护理部组织的“评价标准”培训基础上,科内坚持每天晨会学习,使质控人员尽快掌握和应用“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质量监控。
2、对科室质控人员根据工作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分工合作,达到质量控制并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及措施。
2、按照护理部要求,严格按《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充分发挥科室质控人员的力量,把好科室质量控制关,定期进行质量评价,确保病区护理质量安全。(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切实保障病员的安全 坚持查对制度: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2次,并有记录。做到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2认真落实妇产科各项护理常规,杜绝差错事故发生。3 加强危重病人的护理,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和晨晚间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抢救室设专人管理,做到定位、定量、放置完好,每天作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加强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好处理流程的培训与演练。6 认真落实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严格执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别加强新生儿双腕带的管理。
7根据2014年制定的孕产妇绿色通道方案及各项目标完成护理工作,确保孕产妇及婴儿安全。
妇产科
关键词:肿瘤病房,安全用药,护理管理
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 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目前, 抗肿瘤新药种类繁多, 如化疗药、生物制剂、肿瘤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等, 护士很少接受过此方面的规范培训, 如果护士只是盲目地执行医嘱, 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容易导致药物的不规范使用, 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差错或事故。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 我科自2009年起建立了安全用药监督小组, 并对安全用药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及时有序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并积极做好护患沟通, 全年未发生因用药导致的护理纠纷。现将肿瘤病房的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建立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安全用药管理小组的组长, 由科室资深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担任组员, 负责对科室常见病做出药物治疗的一般方案, 对科室的用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明确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的要求、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对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不规范行为及时总结反馈。
2 完善培训制度
建立每周学习制度, 每周二全体护士集中学习科室常用药中的一种药物的作用、副反应、剂量、剂型、用法、溶媒要求、输注速度等, 形成制度。将各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收集在一个专用的档案专用夹中, 供随时学习、复习。每使用一种新药前, 先请有关药品供应的专业人员介绍该药的性质、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溶媒要求、不良反应及国内外实验用药情况。加强对低年资及新转入护士的培训, 应先让其熟悉科室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特殊药物由护士长或资深护士做好示教, 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重点介绍高致敏药物使用的观察及抢救程序。
3 建立新药及新方案使用注意事项提示本
将新药及新方案的具体应用步骤或特别注意的事项用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如应用放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时, 应在放疗前30 min应用, 30 min内输注完, 用药后1 h内放疗;应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时, 首次输注大于2 h, 以后大于1 h, 用药前按医嘱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 同时密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皮肤痤疮样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用奥沙利铂时, 应嘱病人避免冷刺激, 如冷水洗手、足, 忌冷饮、冷食, 并严密观察有无神经毒性的发生。应用长春瑞滨等对血管有强刺激作用的药物时, 提示该药物外渗有组织坏死的可能, 外周静脉输注时建立严格的巡视制度, 注明局部毒性反应、常规预防及外渗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4 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登记本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专家调查表明, 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0%, 国内外的护理实践证明, 护士职业特性决定了护士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登记本, 具体、真实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后果, 以供参考及引起注意。如我科在应用甘露聚糖肽过程中病人出现过变态反应, 症状有胸闷、气促、发绀;1例病人出现频繁喷嚏、流涕。通过登记、上报、反馈、学习, 大家都提高了警惕。随着新药层出不穷, 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要求护士应细心观察, 在2瓶药交接时应观察药物有无变色、沉淀等, 及时做好记录。上述的不良反应都及时报告科室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以便及时讨论学习。
5 建立病房用药安全的警示标志
病房及抢救室药柜药品存放的品种、数量、使用、补充、核查均应有相应的规范;毒麻等药物存放、登记、管理制度健全、落实, 符合相应法规;病房药柜注射药和内服药、外用药分开放置;存放的高危药品不得与其他药品混放, 高浓度电解质制剂 (如氯化钾、超过0.9%氯化钠等) 、肌肉松弛与细胞毒药物等, 必须单独存放, 标志醒目。
6 严格的查对制度
坚持严格的查对制度, 使之成为常规。有报道, 因查对所致差错占55.55%[3]。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由2人查对医嘱后, 一人摆药, 另一人查对, 认真查药名、浓度、剂量、批号、有效期、药物的质量、用药时间、用法;加药时再次查对。到病床前, 做到“一看” (看床头卡上的床号、姓名) 、“二问” (问病人名字) 、“三请” (请家属或病人帮再查看床号姓名是否相符) 。
7 合理的人力资源, 避免超负荷工作状态
我科作为整体护理病房, 将病人分为2组, 每组配资深专科护士1名作为负责的组长, 其熟悉病人的病情、用药情况、化疗方案, 对药物使用起监督、指导的作用。各班次护理人员数量适宜, 各层次人员比例适当。根据科室情况, 在中午较忙的时段, 配备2名护士上班, 避免忙乱、疲劳致错。
8 做好健康教育, 重视沟通
对一些会引起过敏的药物、静脉输注时外渗会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 应在应用前向病人及家属交代、解释清楚, 切勿勉强忍受, 导致组织坏死及其他不良反应。通过领导重视及层层把关, 不仅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而且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薛东兰, 任晓莹.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4B) :718-719.
[2]花蕾, 邵文利, 徐艳.充分发挥护士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55-56.
关键词:妇产科;安全隐患;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8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95-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妇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加强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现将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介绍如下:
一、护理安全隐患
1.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薄弱。
在工作较忙时。有时会忽略患者的权益,出现急症就忙于处理,在处理的同时没有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一旦出现异常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2.服务态度缺陷.缺乏良好的护患沟通。
妇产科护士紧张忙碌.护患沟通若语言简单、生硬,态度冷漠、厌烦、服务不周、不负责任,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甚至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业务水平有限。
低年资护士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验不足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不够都会对护理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当前,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值提高.同时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护理人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护理风险,对护理安全也产生了威胁。另外。由于新药品种多、更新快。护士对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注意事项不熟悉,容易出现用药失误。
4.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
一是制度执行不严。如产房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虽有专人专管,定位放置,但由于产房助产人员的随机性,部分助产士责任心不强,未做到班班清点。不熟悉用物的放置,或用完后未及时补充;二是避免因弄错新生儿而发生的护理纠纷。如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或给新生儿洗澡时。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不审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新生儿手带标记出生后未及时绑上或丢失后未及时补上;三是新生儿操作。新生儿保暖用热水袋或暖箱时,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水温过高,或直接与新生儿皮肤接触;洗澡时,不注意调节水温,水温过高或戴手套洗澡。护士对水温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新生儿烫伤;或未按新生儿暖箱操作规程调节箱温及按规定巡视病房,病区停电时未及时将新生儿从暖箱取出;四是未严格交接班制度。对于危重、手术、输液病人、新生儿未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如出现特殊情况而延误处理时机而造成病人生命危险;五是护理书写与客观事实不符过多用主观描述,护理记录涂改。病情变化未及时书写。
二、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1.加强法制观念。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保证,现在人们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和医院的正当权利。高度的安全意识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为此,制订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科主任和护士长注重收集各种有关医疗护理违法的事例及案件,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学习、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应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时时都要记住病人的权益,每做一项护理工作都要有前瞻性思考,做到防患于未然。消除各种不安全的护理行为和隐患。
2.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
加强护患沟通,是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树立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服务意识。对病人使用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善用语言沟通技巧,不仅得到病人和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融洽护患之的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
注重教育。提高素质,鼓励年轻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吸取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取长补短。另外,妇产科护士严重缺编,积极向医院争取护士。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观察产程技术欠缺,由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负责培训,并指定专人带教。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一是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在实施及落实制度中,护士长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管理。如产房所必需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要做到“五定”制度。保持各种物品完好和耗材充足。使急救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2-4.2防止弄错新生儿。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时。一定要核对新生儿的性别和其母亲的姓名。在给新生儿洗澡及注射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手带标记丢失的新生儿要及时补上。
二是防止烫伤新生儿。在给新生儿淋浴时,水温应维持在38℃~40℃。给新生儿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应维持在40℃~60℃,而且热水袋應放在棉包被或毛毯外面。以免烫伤而造成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对于入暖箱的新生儿,要严格交接班,定期巡回,防止意外发生。
三是严格交接班制度。提前15分钟到岗接班,对于孕妇、手术、危重病人、新病人及新生儿,一定床头交接。在分娩后。由专人送产妇及新生儿回病房,亲手把新生儿交给产妇,让其看清手带标记,并详细向病房护士交清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
四是做好详细护理记录。各项记录要准确,及时。简洁清晰,不可涂改、删除或撕毁。护士要将认真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详细记录。
三、小结
护理安全可以反映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年轻护士必须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通过护理不安全隐患的查找,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程序。护理人员要以护理安全为契机,以病人满意为服务宗旨,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吴慧群,胡杰,张明英.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10:121-122.
【产科安全用药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产科产房工作制度07-02
妇产科核心制度07-03
产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06-22
妇产科麻醉管理要点09-29
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05-28
妇产科护理工作制度10-27
妇产科住院部管理制度10-13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10-27
用药安全文化11-08
产科的总结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