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论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

摘 要:在保留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全部成本法的基础上,设法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吸收变动成本法的优点,使企业的成本既能反映企业的生产实绩,又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会计;计算;变动成本;改革

全部成本的计算和变动成本的计算,是西方管理会计中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会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搞活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我们知道,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能提供产品的实际成本资料,这些资料既是企业进行价值补偿的尺度,也是制订价格的依据。但传统的成本核算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两种成本计算的实质及其理论根据

成本在按其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就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的决策需要了。因此,为了使会计工作提供更广泛、更明确的经济信息,满足企业内部计划管理、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的需要,就产生了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全部成本法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即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又称为直接成本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划分成本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然后把一定期间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等全部变动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把固定制造费用列入产品成本,而是把它和生产成本一起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当期的损益表中作为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全部成本法又称为吸收成本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定期间发生的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在全部成本下,所有的生产成本都作为产品成本,而不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因此,单位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制造费用。传统的损益表就是按吸收成本法编制的。

举一简例来说明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所产生的单位成本。

设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全年生产产品3000件,每件直接材料$4,直接人工$3,变动制造费用$1,固定制造费用全共$15000。

如果该公司采用全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每件就要吸收固定制造费用$5,那么产品的单位成本就为$13;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则每件均按$8计价,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在损益表上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被冲销,而不计入存货转入下期。

根据上例我们知道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本特点就是对于单位产品成本与存货成本的确定只考虑变动成本;而全部成本计算法则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因此,根据这两种方法编制收益表而确定的存货成本与利润数额肯定是不相同的。举一例说明:

设: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2009年有下列资料:

年初存货:0;生产数量:5000件;售出数量:4000件;单位售价:$10

制造成本:变动制造成本(@$5000件),$20000

固定制造成本(全年合计)$10000

销售和行政费用:

变动部分(@$1,4000件)$4000

固定部分(全年合计)$2000

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某公司损益表

比较两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编制的损益表可以看出:用全部成本法计算出的净利要比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净利多$2000,这是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10000没有被计算在产品生产成本内,而是和销售行政管理费用一起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损益表中摊销了。而在全部成本法下,这种$10000的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了本期产品生产成本。由于有期末存货存在,因此只有$8000作为当期的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扣除了,剩下的$2000固定制造费用则递延在存货中,成为下期的费用。存货的增加,使销售成本减少,从而增加了净利$2000。因此,全部成本计算的净利比变动成本增加了$2000,实际上就是因为全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要多$2000造成的。换言之,亦就是变动成本法把固定费用全部由当期负担。

以上我们只是在一个会计期间里比较了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为了较全面地说明两种方法对损益表的影响,我们再从一个较长时期来观察存货和净利的变化:

假设某公司连续三年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如下:

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假定三年的售价和成本结构保持不变。

单位售价:$12,单位变动制造成本$15,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全年合计)$24000,固定销售和行政费用$25000。

先计算两种方法下各年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每年的生产量相同,所以各年的单位生产成本也相同。(见表四)

通过两种方法编制的各年损益表如下:

以上通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编制的损益表我们可以看出:

1、当生产量等于销售量时,不论用全部成本法还是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净收益都是相等的。

2、当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

3、当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全部成本法计算下的凈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净收益。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企业中,每一个会计期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产量和销量可能不相等,但从若干个会计期间的总和来看,由于企业必须求得产销平衡,其产量和销量必然相等或接近。这就为全部成本计算与变动成本计算能够在一个企业中相互结合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两种成本的计算提供的资料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情况不断变化,现代成本计算的职能也日益发展,除了需要向国家、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存货估价、损益计算和制定价格的成本资料外,还要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助于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各种成本资料。全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法计算所提供的成本资料分别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全部成本的计算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全部成本计算是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具有约束性,而且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还从法令和条例等方面加以肯定。因此,我国工业企业,都必须采用全部成本计算确定成本和损益以及企业的资金状况,并据以对外提供企业的成本损益、应交税金等资料。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是通过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和税收法律等对全部成本计算加以肯定。概括地说:取得会计报告的合法性和对企业外部提供公认的会计资料是全部成本计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大作用。

其次,全部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资料可以为产品订价提供依据。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往往是用产品的价格来体现产品的价值。而产品的价格构成是:

产品价格=产品销售成本+税金+利润

从长远来看,为产品生产而耗费的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都应该得到补偿,否则企业就不能生存下去。

(二)变动成本计算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1.便于进行经营预测

例:如果y1=a+bx,其中a表示固定成本总额,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x表示销售量。假设销售单位价为r,则销售收入y0=rx,可建立如下方程组:

y1=a+bxy1=rx

其图像表现为:

在图像中,y1与y0相交于B点,在B点上,y1=y0即收入与成本相等,此时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状态。这个交点即盈亏临界点可以根据a、b、r和x等项因素的数据进行测算。这种测算称为保本预测,或称为保本分析,它是经营预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经济责任明确,便于进行成本控制

由于变动成本的数学模型y=a+bx可以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因此,它有利于分清各部门的成本责任。变动成本一般说是生产车间和供应部门的可控成本,所以,可以建立能适应多种业务量的弹性目标进行控制;固定费用则往往是管理部门的可控成本,可以通过编制固定目标成本进行控制。

3.便于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因为企业的经费能力一经形成,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短期内难以做出较大的改变。所以,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通常是在总成本中划出变动成本然后建立成本数学模型,运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选定最优经营方案。可见,能提供这种计算分析资料的,非变动成本计算莫属。

三、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将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两种方法结合运用的设想

全部成本计算是国家现行法令、制度规定一切企业必须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为了同时满足企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和加强日常经营管理两方面的需要,应尽量减轻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量,可以建立以变动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全部成本计算体制。

这种成本核算体制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不改变现行财政部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项目,在同一张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同时提供变动成本和全部成本两套成本资料。

第二,根据重要性会计原则划分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根据“重要性”会计原则将现行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按成本习性进行分类。

1.原材料、燃料和动力项目是随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因此应划为变动费用。

2.生产工人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项目应具体结合企业的工资形式确定。

3.车间经费中各费用项目有的属于固定费用。

第三,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按车间定额变动成本计价,当期发生的企业管理费、车间固定性制造费用及车间实际变动总成本与定额变动总成本之间的差异,全部由当月完工产成品负担。

作者:李素云

第2篇:关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摘 要: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受到大家广泛的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企业的关注。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良好运营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成本合算的作业成本法与营运成本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依据企业成本核算的模式、流程和管理进行差异对比,进一步提出未来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方式。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成本;成本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核算是指根据物流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物流费用的汇集与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物流环节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物流企业进行企业成本核算能够了解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明确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物流企业内各部门进行监督,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有效地方案,并且可以对物流的流程成本进行估算,可以对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起到促进和监督的作用,是物流企业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营运成本法主要是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营管理形式,以计划、发展、调控、协调为主要方式,对物流企业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流程和信息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整合,最终确定资金使用最少、设备流程最安全、服务质量最高的物流方向,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式物流服务体系。作业成本主要是指通过对物流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各种使用费用、人工损耗、设备损耗、材料使用等间接费用的整合,通过作业模式练习到一起,从而进行作业成本核算。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流程见图1和图2。

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1.比较两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对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式进行比较,可以通过对二者之间的核算适用范围、成本之间的内涵、核算对象等具体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差异如下:第一,营运成本适用于间接费用等小额物流企业中,作业成本适用于间接费用较高的物流企业中;第二,营运成本是对成本经济实质的一种总结,以企业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进行核算,作业成本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成本认识,将物流物业成本定义为物流资源的消耗;第三,营运成本只包括物流业务的直接费用,对于企业的管理、组织费用等并未进行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是对整个物流企业的管理、运行等过程的成本进行估算,且不会增加劳务产品中各种价值的支出;第四,营运成本是以一企业内部物流业务成本为最终劳务产品,作业成本还包括物流成本形成的过程和形成的原因,将资源、作业、制造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第五,营运成本是将直接费用计入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根据标准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是将物流业务发生的过程中资源的使用进行统计,根据资源损耗情况进行每项业务的成本核算。

2.比较两种物流成本核算管理。营运核算管理成本的主要范围是对物流营运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进行管理核算,不包括研究成本、顾客成本等。营运成本是拥有明确管理核算对象的对象化核算方式。而且在营运管理中对成本信息的确定不准确。营运成本核算主要是对非固定成本进行管理核算,忽略了企业内部固定成本。作业核算成本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业务成本的整个过程,是以作业为管理中心的一种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不同作业部分运营时所消耗的成本和资源,通过对不同作业进行统计分析,达到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是一种溯本求源、与经济统一的资源管理。

三、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选择

如何选择合理的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物流企业业务成本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三方面进行选择。通过对物流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分析得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企业中,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始逐渐改变,形成以营利为战略目标。在此目标中对于物流企业起步阶段的亏损与长期发展盈利之间的弥补尤为重要。该阶段的物流企业更加重视在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作业成本问题,因此以盈利为战略目标的物流企业应选择作业成本法更为有效,反之选择营运成本法;通过对物流企业业务成本进行比较如果物流企业选择的是全程外包装的运作模式,那么这种模式下的物流企业所使用的费用大部分属于间接费用,因此更适合营运成本核算方法。而对于选择自营模式的物流企业,此时物流企业划分出多种业务流程,每项业务流程的费用属于直接费用,因此更适合作业核算法;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得出,由于作业成本法是对间接费用的核算,因此如果企业在物流业务成本核算过程中信息量较大,就需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化系统。在业务涉及、运行、调配上使用完整的物流电子系统,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企业物流发展过程中,物流企业本身拥有的管理团队和业务团队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物流企业自身是以盈利为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引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核算效果。但如果物流企业不具备上述的基本条件,那么可以选择营运成本法进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廖丽琴.关于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4(03):236.

[2]薛伟.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推进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J].科技视界,2015,06(01):182.

[3]王岳聪.新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比较与分析[J].商业会计,2015,01(02):66-67.

作者:谢爱华

第3篇:浅析餐饮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

摘要:餐饮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为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利润水平,成本管理模式选择至关重要。文章主要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餐饮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为餐饮业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餐饮业;质量成本管理;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近年来,随着竞争者的不断增多,整个餐饮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餐饮企业渐渐地失去了高利润的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餐饮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控制,从而达到既保持竞争优势,又不断增加利润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对餐饮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进行相关论述。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关于质量成本的概念,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本文认为,质量成本是一种新的成本概念,并且是在全面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在企业实施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费用,以及因产品不符合质量规定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失之和。质量成本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二、国内外质量成本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质量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和突破基本发生在美国,历程简要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首次使用质量成本这一概念是在1981年,是由瑞典专家桑德霍姆博士引进来的。我国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主要是理论引介和概念拓展。1984年,我国于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质量经济分析研讨会,这次会议主要对国内外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状况及国内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相关介绍,并且宣布成立中国质量经济分析研究委员会。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在方法上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在实践上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质量成本管理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虽然起步晚、时间短、基础薄弱,但推广迅速,成绩巨大,在纺织业、电子业、机电业、航天业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发布的关于质量成本管理的一系列标准基本上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实际列入质量认证标准体系。

三、餐饮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在餐饮产品的价格结构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偏大。其次,餐饮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原材料的成本。最后,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影响餐饮成本费用的高低,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的企业往往会忽视成本。

四、餐饮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首先,餐饮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增强员工和管理层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班,定期分批次地对质量成本管理实际操作者和执行者进行培训。最后,负责餐饮工作的各个部门应针对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不断完善。

(二)合理安排各部门人员,降低人工成本

首先,尽量使不同岗位的工作得到优化。其次,实行分班制。在用餐高峰时可以多安排些服务人员,而在用餐人数较少时,则可以适当减少服务人员的数量。最后,招收假期工或季节工。

(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以建立质量责任制并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确立经济责任制,使每位员工在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在综合考虑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制订质量成本目标,使二者有效衔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质量成本项目,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将员工的工作状况与其工资挂钩,进行质量责任制考核。

(四)制定严格的原材料采购监管机制,控制采购成本

对于原材料的采购,餐饮企业应建立起严格的、具体的原材料采购监管机制,制订出详细的原材料采购计划和审批流程,同时管理层、厨师长和具体的采购人员应定期进行市场价格调研,以了解市场价格。有些原材料可以采用固定供应商送货的方式,有些原材料可以采自给自足,这样可以防止供应商故意将原材料价格拉高的可能性,从而将材料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餐饮企业发展迅速,但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餐饮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尤其是质量成本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对其成本进行监管,而且对于质量成本的控制更加严格,通过对不同比例的质量成本项目进行研究,寻求餐饮成本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平衡,采取有效措施,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文培.现代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2]A.V.Feigenbaum.Total quality contro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34).

[3]J.M.Juran,A.Blanton Godfrey.Juran’s Quality Handbook[M].NewYork:the Me 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9.

[4]夏鹏.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制度[J].会计研究,2007(07).

[5]宋乃冰.论质量成本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4(02).

[6]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质量成本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1996(10).

[7]傅烨,郑绍濂.企业的质量——价格决策与政府干预[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9(04).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祝新亚等

第4篇:浅析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推荐)

浅议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

成本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综合指标。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关注成本,成本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成本管理改革只有在对传统成本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吸取西方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一、成本管理的简要回顾

1993年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普遍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之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了现行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把企业全部生产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又分为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直接费用主要是形成产品或劳务实体的直接材料等对象性较强的直接支出。把对产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某种成品的加工费用,如人工费用,水电费和折旧费等称为制造费用。制造成本法,就是对制造费用采用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耗费作为标准分配给各自目标产品。实行制造成本法较以前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避免企业管理费用重复分配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使成本构成更贴近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有助于正确进行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以产品为对象采用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逐渐显现出它固有的不足。制造费用是由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耗费构成的,而产品耗费的制造费用的构成因产品制造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各产品制造过程差别较大时,相应制造费用构成的差别也会特别明显。人们对把制造费用笼统地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给各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公司标准这一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多的产品,其耗用的检验费用就多吗?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按照单一的工时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做法模糊了同一生产环境下不同生产方式生产不同产品发生的实际成本,这种模糊必然造成一些产品成本虚增,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虚减,一定程度上违背“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实例:某企业的同一生产车间本月生产的产品中有甲、乙产品,甲产品机械加工少,手工作业占比重大,属劳动密集型,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60%,且生产任务不饱满,本月停工率20%;乙产品机械加工比重大,任务饱满,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30%。该企业制造费用一贯采用人工工时进行分摊。按制造成本法分摊的结果是:甲产品分配的厂房折旧费为本月折旧费的60%;甲产品还承担了本应由乙产品主要承担的生产乙产品机器折旧费的大部分(60%)。这个事例说明,由于计算方法不科学导致高估了甲

2 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乙产品成本。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成本计算法上成本信息的反映是不科学的。不过,在过去计划经济占主导,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人工费、水电费和机器折旧费等制造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小,所以传统成本计算法对制造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比例也小,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加上当时的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在单价和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成本计算方法形成的成本失真的影响,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决策失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导致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费用相对直接费用大幅度提高,费用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成本产生的成本失真信息数额越来越大;况且买方市场的到来形成各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价格已逼近成本,客观上已容纳不了太大的成本误差。此时仍然根据传统的成本信息做出产销决策,会使一些本来是盈利的产品,在传统计算法下,决策者误以为是亏损的,从而错误的拒绝订单,丧失了市场机会。而一些产品实际是亏损的,企业却误以为是盈利的从而错误地接受订单。不仅如此,传统成本法还可以进一步造成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

二、作业成本法及其基本方法

为适应新技术和生产适时制的要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研究和推行一种新的成本会计系统----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或称为作业成本系统(简称ABCS)。ABC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

3 的资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作为基础,来计算和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ABC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改用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二是它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延伸,强调了产品成本的全程管理,即将成本管理工作延伸到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具体表现在:

1.ABC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中心。采用ABC首先要确认从事了哪些作业,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归集各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根据产品作业的需求量,计算耗费作业的产品成本。该成本计算方法扩大了成本计算范围,把成本计算的重心转移到耗费资源的作业上,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的清晰度,发现和减少对企业经济效益无贡献的耗费。二是设置成本库归集成本。成本库是指可用同一成本动因来解释其成本变动的同质成本结合体。例如:一个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动力费用、准备调整费用、检验费用等受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应分别设置成本库进行归集。又如检验费用,也可再按材料检验、在产品检验和产成品检验分设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归集。不同质的制造成本费用,通过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有利于发现和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本控制。而现行成本计算方法是,这些费用被笼统地按统一的标准被分配到各目标产品。三是按多标准分配成本。将不同质的费用设立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也有利于按引起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例如:动力费用与产品产量有关,可选择与

4 产品产量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机器小时作为分配基础;产品检验费用与检验数量有关,可选择检验数量进行分配。如此按多标准进行分配不同质的制造费用,能够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特点可以看出,在ABC下,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除了财务方面的指标外,还采用一些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如材料订购次数、质量检验次数等,这样在客观上对基础管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2. ABC计算成本的程序。一是作业分析。作业分析是指分析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所发生的各项活动,将同质的活动确认为作业项目的过程。作业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解或集合为一个计算成本和评价效果的基本单位----作业,描述有关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细化各项作业的投入和产出。作业项目的分解和集合工作打破了企业传统职能部门的划分界限,一项作业的分解和集合核算和或管理工作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二是确定资源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按作业项目记录归集费用,建立成本作业库。三是确定作业动因,分解作业成本。确定动因,根据产品或劳务消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成本目标中,最后计算汇总各目标产品成本。ABC细化并缩小了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范围,从按生产部门统一分配改为按费用性质分设若干个成本库,按其成本动因分别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或劳务成本信息。

ABC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成本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5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

第5篇: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经济管理系会计学专业成本会计作业姓名学号

第六章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

2、多步骤生产

3、品种法

4、分批法

5、分步法

6、分类法

7、定额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和()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或()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每隔一定时间()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归于某一作业,然 21

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以及对()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或()一致。一般的说,()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

2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四、回答问题:

1、试述生产类型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2.产品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2

3第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单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不能间断,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生产。如发电、采掘、铸造等企业。

2、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由可以间断的若干个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也可以由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或几个企业、车间协作进行。

3、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4、分批法分批法是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5、分步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生产中各个加工步骤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6、分类法分类法是以产品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将生产费用先按产品的类别进行归集,计算出各类产品成本,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又计算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7、定额法定额法是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产品品种来确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规格,每隔一定时间轮番重复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是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承担者。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某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以及对成本的管理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成本计算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产品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起止日期,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时间间隔。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期一致。一般的说,成本计算期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ABC)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AB)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BCD)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 2

4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BC)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AD)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5

第6篇: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2010-08-11 09:14:04) 转载▼ 标签:

销售成本 商品销售 加权平均法 后进先出法 杂谈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

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 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 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 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 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 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

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 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

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 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 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

季度的第

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 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第7篇:成本会计主要计算方法公式

材料费用的分配

1.按原材料定额消耗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

某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产品实际产量X单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 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总量/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该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X分配率

某产品应分配的实际原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X材料单价 2.按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

某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X单位产品原材料费用定额

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各种产品原材料实际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实际原材料费用=该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X分配率 低值易耗品摊销 3.一次摊销法

领用时: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低值易耗品 报废时:借:原材料 贷: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4.分次摊销法

在库、在用、摊销

领用时:J:低值易耗品——在用 D:...在库 摊销时:J:制造费用 D:——摊销 报废时:J:原材料 D:制造费用

注销累计已摊销额:J:——摊销 D:——在用 月末调整成本差异 J:XX费用 D:材料成本差异 5.五五摊销法

领用时:J:低值易耗品——在用 D:...在库

同时,按其价值的50%计算摊销额,J制造费用D——摊销

报废时:按入库残料的价值J:原材料 按报废低值易耗品原有价值的50%减去残值后的差额J制造费用 按低值易耗品原有价值的50%D——摊销 注销累计已摊销额:J:——摊销 D:——在用 月末调整成本差异 J:XX费用 D:材料成本差异 6.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借记“基本生产成本”总账科目及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直接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

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动力费用,借记“辅助生产成本”总账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直接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

如果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未专设“直接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发生的动力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科目及其明细账有关项目。

用于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以及行政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的照明用电等,借记“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总账科目及其所属明细账有关项目。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电力费用分配率=电力费用总额/各车间部门动力和照明用电度数之和 某车间部门照明用电费用=该车间照明用电度数X分配率 某车间动力费用=该车间动力用电度数X分配率

某车间动力用电力费用分配率=该车间动力用电力费用/该车间各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某产品分配动力用电力费用=该车间某产品生产工时X该车间动力用电力费用分配率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工具、模具和修理用备件等产品成本,在产品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贷方转入“低值易耗品”、“原材料”科目的借方;

提供供水、供电、供气、修理和运输等劳务所发生的费用,在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从“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的借方 1.直接分配法

单位成本(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其他辅助生产劳务耗用量) 2.顺序分配法

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将辅助生产车间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 3.交互分配法 首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提供产品或劳务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4.代数分配法

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建立联立方程,并计算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5.计划成本分配法

辅助生产车间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一律按产品或劳务的实际耗用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可以追加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为了简化计算,也可以全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费用 1.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1.在产品按说好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

某种产品全部生产费用减去月末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就是完工产品的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数量与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和月末在产品费用。

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 1.加权平均法

2.先进先出法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按照预先制定的定额成本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从某种产品全部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中减去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就得到完工产品成本。 4.定额比例法

产品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第8篇: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

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 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 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牛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0 | 评论

第9篇:论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脑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总结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浏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文摘》等书籍,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网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形成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风格。

上一篇:工会工作计划书下一篇:汽车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