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推荐8篇)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1

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含

1、招募成本=直接劳务费+间接业务费+间接管理费+预付费用等

2、甄选成本=面谈费用+测试费用+集体评核费用等

3、录用成本=录取费用+搬迁费用+交通费用+体检费用等

4、安置成本=各种管理费用+设备费用+安置时间成本等

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含

1、薪酬成本=工资+职务津贴等

2、激励成本=提案改善奖+质量活动奖+技术创新奖等

3、福利成本=年终晚会费+员工旅游费用+有薪休假费用+聚餐费用等 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含

1、入职训练成本=受训人员薪资费+教材费+设备折旧+工时费用等

2、在职训练成本=教导人员薪资费+新人工资费+耗损工时费+管理费用等

3、脱产训练成本=外部培训费+讲师费用+人员薪资费+差旅费+离岗费用等

 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含

1、离职补偿成本=离职人员薪资费+经济补偿费用等

2、离职管理成本=面谈者时间费用+离职者时间费用+作业管理费用等

3、离职效率成本=正常效率产出差异费用等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2

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

环境成本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有:联合国统计署 (UN SD) 在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 把环境成本界定为: (1) 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 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 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把环境成本界定为: (1) 环境损耗成本, 指环境污染本身导致的成本或支出, 如烟雾受害者的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费, 或者因有害废水排入河流所造成的渔业损失等。 (2) 环境保护成本, 指为了将自己和污染隔离开来而发生的费用, 如为了防止噪声污染而发生的建设隔音装置的费用。环境损耗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均属外部成本。 (3) 环境事务成本, 指为了对环境进行管理而发生的收集环境污染情报、测算污染程度、执行污染防止政策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4) 环境污染消除费用, 指为了消除现有的环境污染而发生的费用, 如为了制止废水排放而建设废水处理厂的费用等。上述环境事务成本和环境污染消除费用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成本。

在国内, 罗国民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支出。

乔世震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

郭道扬教授则以“生态环境成本”的学术思想为基础, 将环境成本界定为: (1) 由于环境恶化而追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 (2) 因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 (3) 未经环保部门批准, 擅自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罚款; (4) 环境治理无效率状况下的投资损失和浪费。

朱学义教授则认为, 安全环境治理费用也应该纳入环境成本会计的范围, 并建立“资本化”的长久措施, 以改变目前安全欠账多, 出了事故再赔偿的“应急”行为。

上述观点对研究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 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遵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笔者结合煤炭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煤炭环境成本的特点, 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做出解释:煤炭环境成本就是煤炭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环境目标而发生的一切支出以及因环境破坏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治理费用。

二、煤炭企业现行与环境相关费用的开支状况

严格意义上讲, 目前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还不能被称为本文界定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 充其量只能称为“与环境相关的费用”。其主要包括: (1) 环境管理费用; (2) 环境监测费; (3) 排污费; (4) 环境影响赔偿费用; (5) 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 (6) 地面塌陷赔偿及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支出; (7) 村庄搬迁费用; (8) 地下充填费用; (9) 防治措施费; (10) 耕地占用税; (11) 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12) 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 (13) 企业实施ISO14000的相关费用; (14) 植树及绿化费用; (15) 与环境有关的其他费用。

从以上这些费用中不难发现, 部分内部环境成本已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范畴, 如监测费、排污费、绿化费等, 部分实际已经支出的外部环境整治费用也已经核算, 如地面塌陷赔偿、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等, 但对照前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涵, 企业因环境破坏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基本上未予反映, 如资源消耗成本、生态破坏成本等。而且煤炭企业在对这些费用进行归类时带有较大随意性, 有的归为产品成本, 有的归为管理费用, 有的归为营业外支出, 有的则隐藏在其他费用或损失项目中。因此, 要研究煤炭环境成本, 首先必须对其构成内容进行完善规范, 以便于煤炭环境成本的理论研究和有效地指导煤炭环境成本管理实践。

另外, 从企业社会责任来考虑,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完善与规范也是十分必要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也是我国政府的选择,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决策的基础, 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核算环境成本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的完善与规范

1. 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资源耗减占用成本是一种补偿成本与机会成本相统一的环境成本。指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使自然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 减少的资源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资源是有价值的,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支付成本, 即付出代价, 其数额应大于或等于资源自身的价值。对于煤炭企业来讲, 环境资源不仅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潜在基础, 而且是一种生产要素, 因此煤炭生产活动的开展是以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为前提的。因煤炭企业生产耗减、占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资源与环境的许多机会, 而必须由煤炭企业进行补偿的价值即为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2. 环境破坏成本

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 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 如煤炭伴生资源 (铜、铁、硫等)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破坏, 同时, 由于开采煤炭, 导致地面塌陷, 耕地消失, 农业产生损失;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矸石, 不仅压占大量土地,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自燃, 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 影响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放到周边地区, 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等等;这些都是煤炭矿区环境破坏成本。对煤炭矿区造成的破坏性损失加以测定和核算, 可以为矿区“绿色GDP”的计算提供“负效应”数据。

3. 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

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是指为保护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 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属于企业的主动支出。煤炭企业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 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会产生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

4. 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

为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就是矿区的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主要包括:处理废水、矸石等废弃物产生的成本;净化空气、水源产生的成本;处理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体滑坡产生的成本等。

5. 环境改善成本

为了改善和美化矿区环境, 需要进行植树、绿化以及构筑各类景观设施;为了改善工作环境, 采取措施隔离噪声, 降低粉尘等, 这部分成本费用, 称为环境改善成本。

6. 替代与转产成本

为寻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资源的新资源, 以及因煤炭资源枯竭进行停产、转产而应予以补偿的价值。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新的元素、矿物成分及各种替代物等, 这种投入即为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成本。另一方面, 由于煤炭资源枯竭需要停产和转产, 对此也需要进行补偿和投入, 构成了替代与转产成本的另一部分。这部分环境成本, 易于由社会 (国家) 采取税或费的形式集中进行分配。

7. 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是指煤炭企业在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 (1) 对煤炭企业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的成本; (2)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建立、运作及体系认证的成本; (3) 矿区环境负荷监测、记录的成本; (4)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 为降低和控制环境负荷的研究开发和方案设计成本。

8. 环境安全成本

目前, 国内外的环境会计未将安全成本纳入环境会计的范畴。朱学义教授认为:“人类劳动的首要条件是安全, 它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人的安全环境应该成为环境会计的第一要素。”环境安全成本包括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 它由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构成;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事故发生或安全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而影响生产所发生的损失, 它主要包括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停产损失、恢复生产的费用、人员的伤亡治疗赔偿费用及各类罚款等。

9. 不确定性环境成本

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其主要包括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煤炭环境成本既有与其他行业环境成本相同的属性, 如环境改善成本、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等, 同时, 由于煤炭生产的特殊性也使其有自身的特点, 如资源耗减占用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复杂的, 只有正确分析、合理规范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 才能正确地确认与计量, 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独立核算, 才能及时全面地提供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 让煤炭企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社会、企业、环境“三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学义.论煤炭矿区环境成本会计[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7 (2) .

[2]彭培鑫.煤炭矿区环境成本及其核算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11) .

[3]濮津.煤炭环境成本构成与变化规律分析[J].煤炭学报, 2004 (1) .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3

关键词:美国物流成本;含义;现状;途径

一、美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结构分析

(一)、美国物流成本的构成

美国的物流专家 RobertV.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物流总成本 = 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第一部分库存持有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

第二部分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费、其他运输方式和货主费用。

第三部分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的。

(二)、美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结构比例分析

国际上通常采用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说明一国的物流效率。物流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越小,意味着单位物流费用支撑的经济总量越大,物流效率越高。理想的发展趋势是GDP的增长速度高于物流总费用的增长速度,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有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2000年美国物流成本近10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在GDP 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库存费用比例降低是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这一比例由过去的接近5%下降到不足 4%。由此可见,降低库存费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是美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突出成绩。

同一时期,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有了显著的下降,且下降了5个百分点。运输费用与库存费用占GDP的比重也有所下降,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基本不变。但是与美国同期数值比较,中国的物流成本高得惊人。1991年至2000年美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库存费用占GDP比重由4.9%降到3.8%,运输费用占GDP比重由6.1%降到5.9%。但从美国和中国的物流构成来看,库存费用的降低是物流总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二、物流成本概念及意义

(一 )、物流成本概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 2001)中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来讲,物流成本包括物流活动中的物资消耗、物资在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合理耗损、企业为了开展物流活动的人力成本、用于保证物流系统运作顺畅的资金成本、研究设计重建与优化物流过程的费用、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费用等。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管理层积极采取多种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服务标准的高要求,必定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物流成本管理也被提到重要日程。

“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日本物流专家西泽修的“物流冰山学说”等观点都说明了企业管理层深刻认识到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物流被看作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问题也就引起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可见,企业物流管理开始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

三、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一些统计资料显示,由于无序竞争和政策等瓶颈,我国现有物流企业中有50%处于亏损状态,20%处于保本状态,物流企业车辆实载率仅在60%左右。据了解,这种状况在物流业具有普遍性,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物流成本非常高,效率低。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物流意识、理念落后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成本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从现实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仍然比较淡薄,企业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而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合理化、开发信息系统等高增值业务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不健全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完善的统一物流核算标准,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以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物流系统诸环节隔离分解,没有单独核算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比如,生产过程的人力、材料等消耗,就分别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核算;采购过程的物流费用分别计入原材料成本及管理费用等;销售过程物流费用计入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等;与物流有关的利息、税金、租金和物资在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过程的损耗、物资储备过多的资金积压损失、物资供应不及时的停工待料损失等也都被分散于许多成本费用项目中。因此,从现行的帐户记录和会计报表中,我们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看清物流耗费的实际情况。

(三)物流业管理不统一,协调能力差

到目前为止,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因管理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原因,造成管理的环节多,管理的差异性大,执法的宽严度不一,加上协调性较差,使得管理效率难以提高。由于物流管理水平较低,使物流业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费用高。另外,已经形成的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和协调发展,因而也对物流合理化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巨额的物流成本。

nlc202309020423

四、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途径

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主要是由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及关联性强所决定的。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是企业物流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目前,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已经达到供应链物流阶段,物流成本管理贯穿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与每名员工密切相关。要改变物流成本管理仅仅依靠物资部门或销售部门管理的观念,切实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的物流成本系统管理新观念,让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都关心各自的物流成本,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

(二)、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

为了保证物流成本的可比性,国家或企业应制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通过建立的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物流部门的工作是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提供不同部门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并纳入考核。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发展行业协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首先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格局,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的关键,弱化行政权力对协会组的过多干预,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破除依附关系,创造条件提高协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提高协会自身的素质,淡化“官办”、“二政府”色彩。

(四)、积极采用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物流协作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变得更加经济,而且还能制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廉价、更安全和更高服务水平的物流服务。

首先,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带来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将使得单位物流成本降低。其次第三方物流通过契约代理多个企业的业务,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再次,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化的组织,专业物流运作,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成本。最后,第三方物流产生创新价值,就社会而言,降低了物流成本。(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松. 改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J]. 黑龙江: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

[2]江晓娟.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乐君,蒋惠园. 从成本核算角度探讨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策略[J]. 北京: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

第三章 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核算 篇4

华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彩电,该公司设有四个生产部门:零配件生产分厂、装配分厂、供电车间和维修车间,供电车间和维修车间这两个劳务部门向全公司(包括两个分厂)提供电力和维修服务。每个部门都设有一个部门负责人,并通过内部结算价格实行单独核算,成为成本中心。公司根据四个部门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金奖励。

年末在公司的讨论会上,主管会计提出一项成本核算改革意见,即四个部门的成本都应加上接受公司内部其他劳务部门提供的劳务费用,包括两个劳务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发生的费用。该主管会计认为两个劳务部门的费用应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或定额成本进行分配,包括交互分配和对外分配,实际费用和计划或定额成本之间的差额由管理费用负担;另外,四个部门发生的材料和人工等费用也用计划或定额成本归集和分配。理由是这样处理,不仅方便核算,能及时提供信息,同时比较合理科学,也有利于分清各个受益对象的经济责任,便于分析考核。假如你是华星公司的财务顾问,你认为该主管会计的意见如何?

任务四 材料成本核算

一、原材料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材料费用的分配思路

1.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和主要材料,通常分产品领用,专门设有“原材料”或“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可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原材料”成本项目。

2.对于由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原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原材料”成本项目。

原料和主要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一般是按产品的重量比例、体积比例分配。如果难于确定适当的分配方法,或者作为分配标准的资料不易取得,而原料或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比较准确,可以按照材料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3.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辅助材料,也同样直接或分配后计入某种产品的“原材料”成本项目。分配方法有:

(1)对于耗用在原料及主要材料上的辅助材料,应按原料及主要材料耗用量的比例分配。

(2)对于与产品产量直接有联系的辅助材料,可按产品产量比例分配。

(3)在辅助材料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可按照产品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辅助材料费用。

4.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借方的相应成本项目。

5.用于基本生产车间管理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账户的借方。

6.用于厂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7.用于产品销售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营业费用”账户的借方。

(二)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法

1、计算步骤:

①计算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

②计算单位材料定额耗用量,即计算材料耗用量分配率。

③计算某种产品应分摊的材料数量。

④求出某种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2、计算公式: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耗用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消耗总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定额消耗的材料总量×材料耗用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单价

例:假定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分别为200件、300件,共同耗用某原材料3 740千克,该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为每千克8元,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A、B产品分别为每件8千克和6千克。分配计算如下:

A原材料定额耗用量=200×8=1600(千克)

B原材料定额耗用量=300×6=1800(千克)

原材料耗用量分配率=3740÷3 400=1.1

A应分配的原材料数量=1600×1.1=1760(千克)

B应分配的原材料数量=1800×1.1=1980(千克)

A应分配的材料费用=1760×8=14080(元)

B应分配的材料费用=1980×8=15840(元)

(三)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

计算公式:

某种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

=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费用定额

= 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材料费用分配率=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该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甲种材料,其实际成本为10000元。两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定额为:A产品8元,B产品4元;当月的实际产量为:A产品600件,B产品800件。要求: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

解:甲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 600×8=4800元

乙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 800×4=3200元

甲材料费用分配率=10000÷(4800+3200)=1.25

两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为

A产品:4800×1.25=6000(元)

B产品:3200×1.25=4000(元)

二、燃料费用的分配核算

1.在燃料费用比重较大并与动力费用一起专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的情况下,应增设“燃料”一级账户,并将燃料费用单独进行分配。

2.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费用,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借方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

3.车间管理消耗的燃料费用、辅助生产消耗的燃料费用、厂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消耗的燃料费用、进行产品销售消耗的燃料费用等,应分别记入“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账户的费用(或成本)项目。

4.已领用的燃料费用总额,应记入“燃料”账户的贷方。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贷:燃料

三、低值易耗品摊销的核算 :

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各种用具物品。

低值易耗品在领用以后,其价值应该摊销计入成本、费用。用于生产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制造费用;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则应计入管理费用。

任务五

外购动力费用核算

一、分配的原则

在不同受益单位或对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下,应根据仪表的数量以及动力的单价直接计算计入受益单位的成本、费用;

在没有仪表记录时,则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

二、分配的标准

生产工时、机器功率时数、定额耗用量的比例

动力费较大时,在“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中反映。如未设则将动力费用记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三、外购动力费用支出的核算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每月支付动力费用的日期基本固定,而且每月付款日到月末的应付动力费用相差不多,将每月支付的动力费用作为应付动力费用,在付款时直接借记各成本、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2.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应付账款”账户核算,即在付款时先作为暂付款处理,借记“应付账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月末按照外购动力的用途分配费用时再借记各成本、费用账户,贷记“应付账款”账户,冲销原来记入“应付账款”账户借方的暂付款。“应付账款”账户借方所记本月所付动力费用与贷方所记本月应付动力费用,往往不相等。如果是借方余额,为本月支付款大于应付款的多付动力费用,可以抵冲下月应付费用;如果是贷方余额,为本月应付款大于支付款的应付未付动力费用,可以在下月支付。

四、外购动力费用分配的核算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应该单独地计入产品成本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在有仪表记录的情况下,应根据仪表所示耗用动力的数量以及动力的单价计算;在没有仪表的情况下,可按生产工时比例、机器工时比例、定额耗电量比例分配。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通过编制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进行。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设有“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的动力费用,应单独地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账户和所属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和借方;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动力费用,用于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但未专设成本项目的动力费用、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费用,则应分别记入“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应根据有关转账凭证或付款凭证记入“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如果生产工艺用的燃料和动力没有专门设立成本项目,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费用和动力费用,可以分别记入“原材料”成本项目和“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作为原材料费用和制造费用进行核算。

[例]光华公司××年8月份耗用外购电力共62 500度,每度0.6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耗电40 000度,锅炉车间耗电13 000度,机修车间耗电6 500度,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电1 000度,公司管理部门用电2 000度。该公司对产品生产用电按机器功率时数在两种产品间进行分配,甲、乙两种产品的机器功率时数分别为6 000小时和4 000小时。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如下表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400

——乙产品600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800

——机修车间

9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600

管理费用

200

贷:应付账款

500

任务六

折旧及其他费用的核算

一、折旧费用的核算 :

折旧费用的归集通常是采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形式进行的,而折旧费用的分配则是通过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一)折旧的计算方法

我国目前采用的折旧计算方法,主要是使用年限法和工作量(或工作时数)法。此外,我国会计制度还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

应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按月初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即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算折旧,从下月起计算折旧;月份内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算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折旧的计提范围,未使用和不需要的固定资产,以及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是自有固定资产)不计算折旧;房屋和建筑物由于有自然损耗,不论使用与否都应计算折旧,已经计足折旧超龄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计算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补计折旧,其未计足折旧的净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折旧费用分配的核算

折旧费用的分配一般通过编制折旧费用分配表进行。折旧费用一般应按固定资产使用的车间、部门分别记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在明细账中记入“折旧费”费用项目)。折旧总额应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二、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的核算

(一)利息的核算

利息费用是财务费用项目。利息费用一般按季结算支付。季内各月应付的利息,应分月进行预提,并于季末实际支付时冲减预提费用。实际费用与预提费用的差额,调整计入季末月份的财务费用。

(二)税金的核算

税金是管理费用的组成部分,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等。

印花税,可用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直接交纳。交纳时: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如果印花税票是一次购买,分月使用,而且金额较大,也可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支付时:

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需要预先计算应交金额,然后交纳,应通过“应交税金”账户核算。计算应交税金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应交税金

交纳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应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三)其他费用的核算

其他费用是指除了前面所述各要素以外的费用、包括邮电费、租赁费、印刷费、图书资料报刊办公用品订购费、试验检验费、排污费、差旅费、误餐补助费、交通费补贴、保险费、职工技术培训费等。

任务七

工资费用核算

工资费用的分配对象-----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一、工资总额与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国家对工资总额的组成有统一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门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帖、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在进行工资费用核算时,应划清工资总额组成与非工资总额组成的界限。

进行工资费用的核算还必须有一定的原始记录作为依据,即考勤记录和产量记录。

二、工资费用分配的核算

直接进行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专门设有“工资及福利费”或“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其中计件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应根据工资结算单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这一成本项目;计时工资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应按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这一成本项目;奖金、津帖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按直接计入的工资比例或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这一成本项目。

对于生产工人工资费用的分配,应当按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将产品所分配的工资费用与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如果取得各种产品的实际生产工时数据比较困难,而各种产品的单件工时定额比较准确,也可以按产品的定额工时(产品数量与工时定额的乘积)比例分配工资费用。

在进行费用分配时,直接进行产品生产、设有“工资及福利费”成本项目生产工人工资,应单独地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直接进行辅助生产的工人工资,用于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但末专设成本项目的职工工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专设的销售部门人员的工资、用于固定资产购建等工程的工资以及应由应付福利费用开支的生活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等,则应分别记入“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建工程”和“应付福利费”等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的工资作为劳动保险费,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已分配的工资总额,应记入“应付工资”账户的贷方。

工资费用的分配,应通过工资费用分配表进行。该表应根据工资结算单等有关资料编制。根据工资费用分配表,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在建工程

应付福利费

贷:应付工资

三、计提职工福利费的核算

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算,提取应付福利费。

按照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应付福利费,专门设有“工资及福利费”或“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应该单独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账户和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借方;按照辅助生产等方面职工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应付的福利费,应分别记入“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在建工程”等总账账户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计提福利费的总额应计入“应付福利费”账户的贷方。

对于医务及生活福利部门人员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作为管理费用开支。

应编制职工福利费分配表进行职工福利费用的计提,然后根据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分配表,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在建工程

贷:应付福利费

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务经费、职工生产困难补助以及福利部门职工的工资等,实际发生职工福利费时

此编制职工福利费分配的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296

——乙产品

148

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036

——机修车间

574

制造费用

630

管理费用512

贷:应付福利费196

任务八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

一)辅助生产及辅助生产费用的概念

工业企业的辅助生产,是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

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以及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被称为辅助生产费用。为生产和提供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耗费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构成该种产品或劳务的辅助生产成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两个方面。

1、归集:辅助生产费用按照辅助生产车间以及产品和劳务类别归集的过程,也是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计算的过程;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为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作准备,因为只有先归集起来,才能够进行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到各受益单位或产品上去的过程。分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影响到基本生产产品成本、经营管理费用以及经营成果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账户的设置和归集的程序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1、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的情况

(1)对于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中设有专门成本项目的辅助生产费用,如原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等,发生时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相应成本项目的的借方,其中,直接计入费用应直接计入,间接计入费用则需分配计入;

(2)对于未专设成本项目的辅助生产费用,发生时应先计入“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归集,然后再从该账户的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

2、不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的情况

“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内按若干费用项目设置专栏。对于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可直接计入或间接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以及所属明细账的相应费用项目。

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辅助生产车间既可能生产产品又可能提供劳务。

所生产的产品,如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等,应在产品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货方分别转入“低值易耗品”、“原材料”等账户的借方;

所提供的劳务作业,如供水、供电、修理和运输等,其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通常于月末在各受益单位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后,从“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造工程”等有账户的借方。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企业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并将辅助生产费用正确地分配给各受益单位,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需要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通常采用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一)直接分配法

所谓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

这种分配方法最为简便,但只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例:光华公司的锅炉车间、机修车间成本总额分别为28 730元和12 300元。假定这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应的对象和数量如表

用直接分配法计算各辅助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率如下:

锅炉车间费用分配率=28 730/13 000=2.21(元/吨)

机修车间费用分配率=12 300/3 000=4.10(元/小时)

根据费用分配率计算的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成本,用分配表列示如表

特点:不考虑辅助车间相互提供劳务,只

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优点:简便 缺点:不准确

适用范围: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

任务九

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费用

(二)交互分配法

采用交互分配法。需要进行两次分配。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劳务分配率

=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总量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入费用

=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向该车间提供劳务数量*耗用劳务的交互分配率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费用

=该辅助生产车间向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量*提供劳务的分配率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

=该车间直接发生费用+该车间交互分配转入费用-该车间交互分配转出费用

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基本受益单位提供劳务分配率

=该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该车间对基本受益单位提供劳务总量

例:

采用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全部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于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所以据此计算的分配结果仍不十分精确。在各月辅助生产费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作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任务十

其它方法分配辅助费用

(三)计划成本分配法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在内)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异,可以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负担,但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一般全部计入管理费用。采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已事先确定,因而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分配工作;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节约或超支数额的计算,还能反映和考某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总费用 =该车间提供劳务总量*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总成本

=该车间直接发生费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转入费用 某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成本差额

=该车间实际发生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总费用。

先按劳务单位计划成本分配各受益单位费用,再将实际费用—计划费用=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优点:①简化

②考核成本计划,分清内部经济责任

(四)代数分配法

采用代数分配法,应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各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优点:最正确

适用范围:电算化企业

其基本计算步骤如下:

设未知数,并根据辅助车间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组

解方程组,计算出各单位成本

用各单位成本乘以各受益部门的耗用量,求出各受益部门应分配计入的辅助生产费用。练习:见习题集

(五)顺序分配法:

如果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有的接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较少,而有的则接受较多,那么,可以按受益的大小顺序排列,按顺序分配费用,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至于该车间接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费用,则忽略不再分回);如此按顺序逐个分配下去,直至分配完毕。因此,称之为顺序分配法。但要是受益的大小排不出先后顺序来,则不能采用此法。

各辅助生产部门分配费用按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行分配。特点:前者分配给后者,而后者不分配给前者。后者的分配额等于其直接费用加上前者分配来的费用之和。

适合:辅助生产部门较多的且交互服务数量有明显差异的企业。任务十一

归集分配制造费用

一、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制造费用的含义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包括企业内部分厂、车间的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固定资产的租赁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或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分配原则:在基本生产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其归集的制造费用是直接计入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则间接计入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

(二)制造费用核算的账户

为了总括反映和监督企业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需要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发生时,记入本账户的借方,进行分配结转时,记入本账户的贷方,本账户月末一般无余额。

如果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发生数额较小,为了减少转账手续,也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分析制造费用超支的原因,寻找降低费用的途径,“制造费用”账户应按生产单位别设置明细账,并在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分别反映各生产单位各项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

(三)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

制造费用的归集按其记账依据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1.一般费用发生时,根据付款凭证或据以编制的其他费用分配表,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有关账户。如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等。

2.机物料消耗、外购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等,在月末应根据转账凭证及汇总编制的各种费用分配表,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预提费用”等账户。需要注意:

(1)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如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是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则应比照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如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应将其全部记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2)归集在“制造费用”账户借方的各生产单位当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月末应将各项费用发生额的合计数,分别与其预算数进行比较,以查明制造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

制造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一般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一)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

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

分配的计算公式: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

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机械化程度较低,或生产单位内生产的各产品工艺过程机械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单位。

(二)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

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是以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作为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

各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是以各种产品生产所用机器设备的运转工作时间的比例作为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

各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耗用机器工时数×分配率

对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车间,其制造费用可以按机器工时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是指无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各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均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的一种方法。年度内发现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和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分配率计算的分配数之间发生的差额,到年终时按已分配比例分配计入12月份产品成本中。

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

年度计划分配率 = ——————————————————

年度各种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

某月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分配率

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可随时结算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简化分配手续,最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车间。

在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和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下,“制造费用”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如果使用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出的制造费用不一致,就会使“制造费用”账户有借方或贷方余额。

例;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本月已归集在“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账户借方的制造费用合计为21670元。甲产品生产工时为326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为2750小时,丙产品生产工时为2658小时。要求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

任务十二

核算生产损失费用

一、废品损失的核算

(一)废品与废品损失的概念

1.废品的含义

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不论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废品,还是在入库后发现的废品,都应包括在内。

2.废品的种类

废品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两种。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且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合算的废品;不可修复废品,则指不能修复,或者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废品。

3.废品损失的含义

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由过失单位或个人赔款以后的损失。

需要指出:

(1)经过质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不应作为废品损失处理;

(2)产成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损失,也不作为废品损失处理;

(3)实行包退、包修、包换“三包”的企业,在产品出售后发现的废品所发生的一切损失,不包括在废品损失内。

质量检验部门发现废品时,应该填制废品通知单,列明废品的种类、数量、生产废品的原因和过失人等。成本会计人员应该会同检验人员对废品通知单所列废品生产的原因和过失人等项目加强审核。只有经过审核的废品通知单,才能作为废品损失核算的根据。

(二)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

1.核算科目的设置

为了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在会计科目中应增设“废品损失”科目;在成本项目中应增设“废品损失”项目。

“废品损失”科目是为了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而设立的。该科目应按车间设立明细帐,帐内按产品品种分设专户,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进行明细核算。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应根据不可修复废品计算表:

借:废品损失

贷:基本生产成本

(2)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应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

借:废品损失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制造费用

(3)废品残料的回收价值和应收的赔款,应从“废品损失”科目的贷方转出:

借:原材料(或其他应收款)

贷:废品损失

(4)“废品损失”科目上述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的差额,就是废品损失,分配转由本月同种产品的成本负担:

借:基本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

通过上述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科目月末没有余额。2.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进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先应计算截至报废时已经发生的废品生产成本;然后扣除残值和应收赔款,算出废品损失。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可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也可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

(1)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

在采用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的方法时,由于废品报废以前发生的各项费用是与合格产品一起计算的,因而要将废品报废以前与合格品计算在一起的各项费用,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合格品与废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废品的实际成本,从“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贷方转入“废品损失”科目的借方。

如果废品是在完工以后发现的,这时单位废品负担的各项生产费用应与单位合格品完全相同,可按合格品产量和废品的数量比例分配各项生产费用,计算废品的实际成本。按废品的实际费用计算和分配废品损失,符合实际,但核算工作量较大。

(2)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的方法

在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时,废品的生产成本则按废品的数量和各项费用定额计算。

按废品的定额费用计算废品的定额成本,由于费用定额事先规定,不仅计算工作比较简便,而且还可以使计入产品成本的废品损失数额不受废品实际费用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就是说,废品损失大小只受废品数量差异(差量)的影响,不受废品成本差异(价差)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废品损失和产品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但是,采用这一方法计算废品生产成本,必须具备准确的消耗定额和费用定额资料。

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一)停工损失的概念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负担的赔款,应从停工损失中扣除。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满一个工作日的,一般不计算停工损失。

(二)停工损失的核算方法

为了单独核算停工损失,在会计科目中应增设“停工损失”科目;在成本项目中应增设“停工损失”项目。

“停工损失”科目是为了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而设立的。该科目应按车间设立明细帐,帐内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进行明细核算。

停工期间发生、应该计入停工损失的各种费用,都应在该科目的借方归集:借记“停工损失”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科目。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5

作 者单 位部 门职 务

不灵鸡汤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信贷

信贷客户经理

XX 论 文 摘 要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诉讼成本由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声誉成本构成。经济成本是往往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首要考虑的要素,而时间成本也是我们诉讼中极易忽视且又无时无刻不困扰金融机构资产保全效果的重要因素,声誉成本则是金融机构胜诉与败诉所带来的影响。

我国诉讼成本的高代价,尤其是诉讼代理费的高昂在世界上屈指可数;而律师方面素质的低下和目前律师收费状况的混乱更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诉讼成本大大增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降低诉讼成本,强化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诉讼体制等一系列降低诉讼成本的对策,望本文能给金融机构的诉讼成本高的问题提点粗露意见。

一、诉讼成本概述

(一)诉讼成本的概念界定

诉讼成本在世界上一直是影响多数国家司法正义的难题,经济学言,一个最基本的理性人,他应该是自利的,当然这里的自利并非自私,而是一个正常普通公民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最中性的心理。“人是其自利的理性

[1]最大化者这一概念的暗示。”告诉我们:诉讼成本高一直是公民诉讼热情的最大心病,高的诉讼成本使一些没有经济基础的人往往采取一些非司法乃至极端影响社会秩序的手段解决各种纠纷,从而最后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降低诉讼成本是我写课题的最主要的内容,它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那么什么是诉讼成本呢?理论学上观点不一,这里我们采取了这样的一种观点:“诉讼成本是指在诉讼法的制定和诉讼机制运行等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相关成本的总和。”[2]

在民事诉讼中,根据诉讼成本的主体不同,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诉讼成本分为国家讼诉成本和当事人诉讼成本,前者指国家为解决民事纠纷而在诉讼中所投入的金钱,时间,设施等等„后者则是指当事人利用诉讼制度所承担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要是当事人诉讼成本,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让老百姓愿意打官司,打得起官司。所以作为社会的强势主体—国家,这里我们暂不讨论。

(二)金融机构诉讼成本的研究意义

法律所追求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自由,正义,秩序,而效率则是影响三大要素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快捷而实用的效率,则也就谈不上正义与秩序,正如曾经有人这样说:“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诉讼的[3]目的是为付出成本得到价值和权益的实现,”漫长的诉讼时间,高额的诉讼成本都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久而久之就会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的坏账率。不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率会增长,而更会促使借款人滋生拖欠无严重后果的想象,严重的会对社会信誉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诉讼成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当事人在参加民事诉讼过程中需要多种成本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成本支出有: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声誉成本。

(一)经济成本的试析

经济成本这里又分三个部分,分别是: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其他支出。首先我们理解一下诉讼费用的概念,它是裁判费用和非裁判费用的总称。裁判费用,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出就是当事人参加诉讼过程中所要交纳的案件受理费,这部分费用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一种收费模式是英美等一些国家的按件收费模式。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德国,日本和我国这样的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采取按诉讼标的额收费和固定收费额俩种方式。对于财产案件就是采用的诉讼标的额收费模式,裁判费用随着诉讼标的额的增高而减少,而人身案件等一些非财产案件则采用固定的收费标准。第二就是非裁判费用,它是指当事人向法院交纳的,在诉讼过程中实际产生的费用。包括勘验费,鉴定费,公告费,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差旅费和误工补贴等等。这些费用和裁判费用有所不同,前者是由法院强制征收的用于法院的费用;而后者则是法院代为向其它诉讼参与人补偿的诉讼开支。中国目前是法治建设飞速发展,然而就在这些边角角落里仍然规定的较为模糊,一般由法院自行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最后在不少案件中还涉及到强制执行的情况,当事人在申请强制执行的时候,是要交纳执行费的,这个即使在司法高度免费的法国也避免不了。在我国,所采用的收费标准依然是2007年制定的《诉讼费用缴纳办法》中规定的强制执行收费标准(较案件受理费略低),并在《<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中增加了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和支付令的实际支出费用为: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异地执行本案时按国家规定标准所支出的差旅费用;有人民法院或人民法院委托其它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与本案执行有关的勘验、鉴定、评估、拍卖、仓储、变卖、运输、保管等实际支出费用。

第二个便是律师费用,当前诉讼越来越专业化,这就是我们普通公民无法应付纷繁复杂的诉讼程序,而需要一些专门提供法律信息服务的人员(即律师)来为我们诉讼,因此,律师费用也是当事诉讼费用很重要的一块,在这个问题上各国依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律师的收费标准由统一的成文法规定;美国的律师费用则由当事人和律师商定,并实行所谓的“胜诉酬金制”。具体意思就是,律师在诉讼中先不收取费用,在胜诉后待败诉方履行判决的时候提取约定的报酬;在日本,律师的收费标准则是由律师协会制定,但也仅仅是参考性指标,一般协议的金额不要超过诉讼标的额的30%。在我国,当事人委托律师代理的比例并不高·,律师的收费标准缺乏统一的收费准则,基本由各省制定,费用则根据所代理的案件的性质决定。因材,不同的案件类型在我国的收费差异会很大。

第三个就是其它费用,金融机构作为当事人为达到某种诉讼目的,而在诉讼以及申请执行过程中所产生交通、住宿、招待、找关系等支付的一些费用。这也在当事人所考虑的诉讼成本当中。而这一部分,有人定义为“非法秘密开支[5]”。

(二)非经济诉讼成本探索

这里我们把时间成本和声誉成本放在一块说,这里的成本是隐形成本的典型,像这样的成本我们无法直接用金钱去衡量,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影响更不能小觑,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用一些辅助的手段去具体分析一下:

1、时间成本

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民事诉讼所耗费的时间量。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一切节约都意味着时间的节约。”[4]时间的增加就会变相的导致,时间成本的价值耗费。以美国的诉讼模式最为典型和费时,“据不完全统计,伦敦郡法院审理前一件案件的平均准备时间为53周,而审理阶段也要17周。

[6]而伦敦以外的其它郡法院则更甚达到了65周和26周的长久时间。”换言之,在英国任何一件案件的初审时间都要达到一年以上。而且英国的审级制度设为三审终审制,并且上诉审要比初审耗费时间久的多。在我国,一审普通审理期限为6个月,二审为3个月,而且可以延长和无限期的申诉,所以其耗费时间的成本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托上个几年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即使是胜诉法院下达支付令,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执行,再到法院执行,这又是一个可能更加漫长的过程。可见现代诉讼中时间成本的耗费量是无法估计的。所以时间成本也是我们诉讼成本中不可估量的重要因素。

2、声誉成本

这里所说得声誉成本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成本要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名誉。中国人的思想是凡是诉讼者,无论原被告我们心里对它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抵触,那么当它考虑是否要诉讼时,就要考虑一些名誉的问题,尤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大型的企业,它还要用这些名誉成本和商标的信誉去换取更多的经济成本,良好的信誉就是它们成功的重要保证,既然诉讼要影响社会认可度,也就是声誉成本,那么它们对于通过诉讼来达到资产保全的目的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金融机构在当地的声誉,所以,这也声誉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三、诉讼成本概况与降低成本对策

(一)中国诉讼成本概况

诉讼费用方面案件受理收费过高

下面请看一个表格[4]

表1—1 中国 日本 台湾

案件受理收费方按争议的价额或按诉讼标的额的诉讼标的之金额法 金额,照下列比例一定比率计算:诉或价额在新台币交纳:不满一万元额为五万至三十十万元以下的部的,每件交五十万日元按百分之分,征收一千元;元;超过一万元至一缴纳;超过三十逾十万元至一百十万元的部分,按晚到一百万日元万元部分,每万元百分之二点五交的部分按千分之征收一百元;逾一纳;超过十万至二八缴纳;超过一百百万元至一千万十万元的部分,按万到三百万的部元部分,每万元征百分之二;超过二分按千分之七缴收九十元;逾一千十万元至五十万纳,超过三百万到万元至一亿元的元的部分,按百分一千万的部分按部分,每万元征收之一点五交纳;超千分之五缴纳;超八十元;逾一亿至过五十万元之一过一千玩到一亿十亿元部分,每万百万元的部分,按的部分按千分之元征收七十元;逾百分之一点五交四缴纳;超过一亿十亿元部分,每万纳;超过一百万元到十亿的部分按元征收六十元;其至二百万元的部千分之三缴纳;超畸零之数不满万分,按百分之零点过十亿的部分按元着,以万元计九交纳;超过二百千分之二缴纳。算。万元到伍佰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零点八交纳;超过五百万元到一千万元的部分,按照百分之零点七交纳;超过一千万元到二千万元的部分,按照百分之零点六交纳;超过二千万元的部分,按照百分之零点五交纳。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案件受理费要明显高于日本,台湾。

(二)对策的提出

面对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保全诉讼成本概况,我简要提出几个意见:

1、降低诉讼成本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保全诉讼成本无论从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来说,都是要当事金融机构付出巨大代价的。高额的诉讼成本必然会使通过法律途径来保全资产的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付出的成本更高,所以降低高昂的诉讼成本是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支出的重要内容,当然诉讼费的收取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而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如联合联网共同开发出一条非诉资产保全道路的话就会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比如加强个人信用报告管理,做到不良信用记录实时更新,银行业各金融机构黑名单共享,加大对有逾期不良行为的客户办理银行金融业务的限制,并扩大对其信用影响,从另方面对有逾期不良行为的客户施压等,减少采取诉讼保全的业务量,更便捷的达到资产保全的目的。

2、加强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诉讼成本高昂虽然是个短时间内无法攻克改变的难题,我们可以完善诉外纠纷解决机制来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保全效率。完善盛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保全制度,建立健全自身的资产保全机制,加强资产保全部门的业务管理,做到自身的专业化、精细化,打造一支更专业的资产保全队伍,在诉讼外解决问题,达到资产保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版 第4页 [2]常怡: 比较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2页 [3]邹兆洲:民事案件诉讼成本现状透视—以中部某地区为分析视角 2006年9月

[4]余冠鹏:当事人诉讼成本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2005年4月 第10页 第23页

[5]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 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37页

[6]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36页 [7]刘林: 论简易程序的完善 文海艺苑,2009年第五期,第89页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辨析 篇6

(1)可用性。图书馆资源是为图书馆存在并被利用的,因而其具有可用性,任何资源失去了可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有序性。图书馆资源应是有序存在的资源,最显著的例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如果是无序的,它将无法利用,稍具图书馆知识的人都能理解。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有序性?本文认为也存在有序性,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整合即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序,人力资源不进行整合,就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同样,设施资源如果无序,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资源的有序特性决定了其作为资源存在的必要。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要素与系统的不可分性。图书馆资源各构成要素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整体发挥的效益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1>2”效应。

(4)联系性。联系性是指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决定了图书馆资源内部联系的特性。

(5)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个系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组成要素亦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动态性决定了图书馆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正如图书馆资源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日,其内涵和外延正逐步扩大一样。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7

A公司项目采购概况

A公司是一家生产50MW以下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压力容器和通用机械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公司的大部分项目的采购物料主要为铸件、锻件、钢板、紧固件与密封件、型材、配套件、电气元件、外协加工件、油漆防腐件、杂件等十大类。

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 A公司逐渐由生产加工型企业向技术集约型企业转型, 加大了非核心零部件外协和非主营业务外包的力度。部分原来由A公司生产制造的零部件转为外协定制或外购。

项目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1. 正常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众所周知,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来说, 在项目采购中, 正常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是项目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2.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执行成本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 为了降低采购风险, 采购人员在必要时需要先对供应商进行资格评审和现场考察。在重要的外购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采购人员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一些合同金额大、非常重要的标准设备的采购, 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供应商。这些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执行成本, 如考察费、监造费、差旅费、招标费等也是项目采购成本的组成部分。

3. 缺乏技术支持而导致的额外采购成本

在项目采购中, 由于对外购材料的技术要求不同, 材料的价格会随着交货条件、交货状态的不同而升降。过高的技术要求必然要求供应商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生产, 材料价格也会相应地上升, 从而引起采购成本的增加。过低的技术要求必然导致最终产品的性能较低甚至达不到客户的要求, 增加了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因此,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 来自项目团队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让采购人员准确地向供应商提出适宜的、充分的技术要求, 并以合理的价格签订采购合同, 避免许多因技术问题而引起的采购风险。

以A公司2004年的4台D11D磨煤机筒体制造项目为例, 由于项目采购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因此在签订采购合同时, 并未在合同中明确注明端盖铸件在交货前必须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的技术要求。在供应商将第一件端盖铸件运送到A公司时, 质检人员才发现铸件只经过了退火热处理, 铸件的机械性能无法达到合同技术要求, 必须重新入炉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经过协商, 供应商虽然同意对铸件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 但要求A公司支付5000元/件的热处理费。因此, 只因在项目采购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和必要的沟通, A公司就增加了4万元的热处理费和第一件端盖的往返运输费成本6000元, 增加了额外的采购成本。

4. 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返修或二次采购的额外成本

外购材料的质量是项目产品质量的基础, 对生产优质的最终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采购中, 外购的材料或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项目组织就不得不耗费人力物力进行返修或重新外购该物资。虽然供应商应该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或及时地更换有质量缺陷的产品, 但现实中不少供应商会采用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产品的质量问题。无论是供应商负责还是协助处理外购件的质量问题, 项目的采购成本都会因此而增加。

A公司2011年从湖北一家铸造厂订购了5台1200KW小型背压式汽轮机的汽缸铸件, 合同价格为9.8万元。由于供应商私自修改冒口的尺寸, 造成这5套汽缸铸件的质量低下。经过A公司反反复复的补焊、加工和热处理, 最终还是报废了2套汽缸。A公司为修补5套汽缸直接经济损失达24.2万元。后经双方谈判, 铸造厂家最终向A公司赔偿了15万元。虽然供应商支付了赔款, 但却无法弥补A公司因汽缸的质量问题造成了时间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商誉损失。

5. 设计人员指定供应商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

在项目采购中, 采购人员经常会遭遇到“品牌采购”的情况。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时, 明确地在产品图纸的零件明细表或物料清单中注明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 采购人员无法通过“货比三家”的比价或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 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此外, 指定品牌一方面使设计人员陷入了自己与供应商的利益漩涡,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采购人员通过指定品牌采购进行暗箱操作, 背地里与供应商建立不良的利益关系, 不在“阳光下”交易, 从而滋生腐败。

在A公司的汽轮机项目中, 设计人员经常指定品牌产品。据调查统计, A公司采购的指定品牌的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 造成项目采购成本上升。

6. 非标准化零部件的采购造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在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 产品大多为单件或多件生产, 未能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将产品系列化或标准化设计, 项目采购成本将因采购数量少而增加。在设计汽轮机产品时, 设计人员由于个人喜好和设计风格不同, 加上A公司未能实施系列化与标准化设计, 以致很多本来可以通用的零部件因为规格尺寸略有不同而无法批量采购, 造成采购成本上升。

7. 产品价格虚高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理论上,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此种商品的价值。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经常会出现供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垄断、关联交易等诸多问题, 外购件的采购价格总是在一个范围之内波动。

(1) 供应商转嫁给采购方的“灰色成本”。现代市场竞争激烈, 不少供应商为了承接项目, 除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之外, 也在千方百计地与采购方建立灰色关系。以A公司为例, 由于公司目前实行固定的岗位工资制度且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项目采购人员的工资普通较低。在利益诱惑面前, 部分项目采购人员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收取供应商提供的佣金、红包等, 但对于金额较小的购物券、餐饮招待、娱乐招待、节日礼品券、烟酒礼品等, 往往是来之不拒。项目采购人员的“灰色收入”来源于供应商, 最终必然作为“灰色成本”转嫁到项目组织头上, 成为额外的项目采购成本。

(2) 关联企业和关系供应商的“关系成本”。A公司拥有几家关联企业, 这些关联企业主要供应钢板、铸件等机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关联企业的产品价格比非关联企业供应的同类产品价格高5%-20%。此外, 一些与A公司关系密切的关系企业也存在产品价格偏高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关系企业的产品价格比非关系企业供应的同类产品价格高5%~10%。

(3) 部分垄断企业或强势供应商的“垄断成本”。市场经济下行业垄断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了, 但少数企业在某些产品上还具有垄断优势。这些行业的巨头存在着独自垄断或联合垄断的可能性。例如, 国内拥有万吨级锻压设备的企业屈指可数, 如果考虑到运输成本的问题, 这些拥有超大型锻压设备的供应商均具有区域性单独定价的能力, 拥有垄断定价权。部分垄断企业或强势供应商的垄断价格是造成某些项目的采购成本上升的潜在原因之一。

8. 供应商不履约、违约或诈骗而造成的额外采购成本

由于项目采购人员缺乏对供应商资质的了解或供应商内部出现了问题, 少数供应商在签订合同后无能力履约或因达不到采购方的要求而违约, 以致采购方不得不重新进行采购, 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采购成本。此外, 个别诈骗分子以诈取合同预付款为目的, 假扮供应商, 利用项目采购人员的失误进行诈骗。一旦发生诈骗事件, 不管采购方是否能够追回合同预付款, 项目的采购成本都会因此而增加。

9. 合同变更而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尽量要避免出现项目采购合同变更情况。一般来说, 采购合同的变更是以增加采购成本为代价的。在A公司2006年的贫甲醇冷却器制造项目中, 客户在签订合同4个月后突然提出因增加换热面积而不得不将换热管的尺寸由Ф25×2×9015mm改为Ф25×2×9665mm的技术要求。因为A公司在订购换热管时指定了规格尺寸, 所以为A公司供货的两家不锈钢钢管厂在收到合同变更通知后均要求增加合同价格。虽然客户因合同变更而给A公司追加了36万元的合同金额, 但还是无法完全弥补A公司的经济损失。此案例证明了采购合同变更也是增加采购成本的原因之一。

1 0. 公司自身违约或合同纠纷而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A公司因债务负担过重, 现金流有时会发生不顺畅的情况。A公司曾经发生过几起由于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不及时支付货款或因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矛盾而拒绝支付货款的事件。出现合同纠纷事件时, 部分供应商本着友好合作的意愿而和A公司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 但也有部分供应商诉诸法律, 按照合同条款向A公司提出高额的索赔, 造成A公司的经济损失。因此, 公司自身违约或合同纠纷也是引起采购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构成项目采购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也有外部因素。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项目采购成本的十大构成主要因素, 借助A公司多年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研究造成项目采购成本增加的原因, 值得重型装备制造业同行和其他行业采购人员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广州广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 篇8

【关 键 词】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技术构成、维修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45-01

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以及信息三大重要因素。当中人力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综合实力,因为设备使用与管理水平、维修技术与水平、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程度都取决于企业人员素质,所以下文将从维修企业人力。

1、维修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维修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维修技巧。因为维修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机械维修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机械维修质量与成本,所以,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相当重要。

1.1、维修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维修人员应该熟知机械构造基本知识以及机械维修相关理论。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办法对工程机械故障进行准确诊断、鉴别,维修缺乏方向性,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时间,还可能破坏机械配合关系,严重的会损坏部分配件,造成重大维修失误,提高了维修成本等。所以,维修企业在选择维修人员时应该进行严格把关。

1.2、具备学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新,工程机械不断更新,新结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现代工程机械大部分都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像是工程机械发动机都有使用信息传感技术、自动选择以及自动监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国外的工程机械中,在国内应用也日益增多。作为维修人员,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擅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确保在不断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竞争力,才能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高效完成现代化的工程机械维修工作。

1.3、能够熟悉运用仪器、设备以及工具

由于现代维修设备更新越来越快,相应的维修仪器、设备与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维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所有设备,可以准确及时调整与检修,确保诊断准确、减少失误。因为如果仪器、设备以及维修工具使用不熟练,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了来检修,或者诊断出现错误,影响到维修质量,增高维修成本。新仪器、设备可以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节省人力,所以维修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优越性,从而来提高维修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4、具有较高的清洁意识

大量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都需要较高的工作环境与介质清洁度,确保正常工作。像是液压元器件、喷油器、喷油泵、液力机械变速器以及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等都是有精密的偶件,如果出现脏污,会影响使用。再像是废气蜗轮增压、传动齿轮、轴瓦、轴承、离合器、电子元器件以及制动器摩擦片等,像是有泥砂、尘埃或是脏污的,就会导致表面出现刮伤、烧蚀现象,造成早期失效以及电子元器件工作的性能下降,增加故障率。如果清洁度不够,也会使检测诊断与维修出现失误,增加维修成本。很多维修企业现场不重视清洁问题,场地比较脏、乱,维修人员缺乏清洁意识,对此应该作出调整。提高清洁意识主要是保持维修人员着装、场地、工具以及机件等情节。

1.5、较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1)面对复杂、繁重维修项目,要积极动脑,不得采取粗暴或是不规范的作业方式,不然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损伤。

(2)需具备逻辑思维与推理判断能力。

(3)善于总结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维修效率。

(4)针对新的工程机械,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维修方案、安排维修作业程序、改进修理技术。

2、质检员与技术人员所需综合素质

质检员与技术员应该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能力,不仅要有更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拥有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较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系统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巩固学习,需要对设备的构造、性能以及原理相当精通,提高自身的故障判断能力。如果质检员、技术员,对工人所遇到的意外故障或一时较难解决或处理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指导,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延长维修时间,甚至会导致维修失误,返工率提高,使维修成本增加。还有,如果质检员和技术员不能根据生产现场多变的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工序,编制合理的工艺规程,提供最佳维修工艺,就不能帮助工人提高维修技巧,加速维修过程,提高维修质量。

3、 先进的维修设备

设备作为生产的重要物质手段,对于工程机械的维修企业而言,维修手段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维修质量与成本,也就是说维修设备先进性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大量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维修设备相对比较陈旧、落后,已经逐渐无法顺应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发展需要。这也是国内维修企业效率低、维修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只有配备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设备以及检测与计量仪器,采用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与优越的传感器,才能确保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才能确保不解体、准确、快速。维修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测试技术与提高诊断故障的能力,才可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与效率,减少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4、 如何提升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

首先,应该认识到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发展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因此,在招聘维修人员时,应该严格把关,维修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具有长期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维修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技术人才培训系统,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新技术以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为企业打造精良的维修团队,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应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领导层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往往会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所以维修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人才培养,还应该加强经营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利益。

其三,应该加大仪器、设备相关投入,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传统的维修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维修需求,或者影响到维修效率与质量。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

最后,完成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自动化转变。维修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维修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文群.论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2] 王小龙.从维修企业现状看工程机械市场端倪[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2)

[3] 赵金虎.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的动向[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3(10)

上一篇:区领导元宵节焰火晚会致辞下一篇:儿童节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