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终身学习评价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

摘 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就社会个体而言,每一个学习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是整个终身学习体系结构中不可欠缺的基础条件;每个学习者的所学如何终身评价则是一个根本;终身学习成果与能力的评价是贯穿每个学习者整个人生的重要结构环节,也是衡量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终身学习;评价体系;评价模式

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简介:杨广晖(1972-),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南昌大学教育系讲师,日本安田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终身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观念往往把学习成果建立在学校教育上。即,接受正规教育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如大学毕业证书、经国家考试获得的资格证书等。而一些非正规的学历,如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形式的证书虽然从形式上被认同了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同等价值,但仍有轻视甚至不被认可的倾向。另外由各个行业、领域的机关、团体等根据本领域的需求而实施的学习活动而相应颁发的证书,基本不存在着任何流通价值。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一个畸形的现象,即,惟学历、惟正规教育而重的学历主义思潮的泛滥。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划分了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对后面部分的社会活动而准备所必需的知识、技术。这样,教育完全集中在青少年时期。导致这样的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教育模式对成人期教育和学校外教育认识上的淡薄。同时,社会生活的高度化和组织化,人才的培养和分配的机能使学校逐渐演变成为向社会移动的手段和通道。反而学校教育本身对人的培养机能逐渐发生退化。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社会对以各个层次毕业的人就有相对层次上的划分。即,取得高学历的就可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机会,相反学历低下的、非正规院校毕业的就可能不存在与前者相同的机遇。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什么阶段在什么学校接受教育往往就成为人的命运中最重要因素,形成了忽略人的个性、创造性,以单纯依靠高学历的排位来支配人生命运的畸形现象。改变前述不均衡局面,只有对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成果予以社会性评价与认可才是决定性的措施。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起步阶段,只有非正规学习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才能逐步减少终身学习普及与发展的障碍。因此,终身学习的评价激励机制成为整个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终身学习评价体制的理论依据

关于终身学习评价体制的研究,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池田秀男认为,在以终身学习体系的创建为目标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力”是根本性的条件。所谓终身学习力,就是推行发展与创造性教育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这其实也是终身学习思想的突出特点及其人道与和谐精神的体现。从学习内容角度看,终身学习力可分成知识技能(含社会技能与言语技能)的学习能力、品德与公民修养的学习能力、精神心理发展的学习能力、享用(精神与生活享用)性的学习能力等类别;从活动过程的创造程度看,终身学习力可划分成接受型学习能力与研究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等类别。这些类型的结构组合,就会形成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不同活动体系。

因此,作为一个系统的终身学习体系,在其构架的设定与条件的整合中,最根本的是如何进一步开拓社会个体的学习能力。但是,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他的内在需要和内在潜力得到满足与挖掘就需要注重开发终身学习主体的动力体系。这是因为,人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都是要有条件的;条件不具备,学习活动就无法实际开展。其中学习动机(包含需要、兴趣、意志力等)和学习能力(包含方法、技能、习惯、必备基础等)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必要条件。而外在条件,是指学习活动的社会条件,主要是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以及配置与运用此二者的社会机制。即评价机制。因此,学习资源和机会的配置机制,除指市场运作、政府调控外,当然也需要包括终身学习成果的社会评估与激励作为有力的支撑。

从终身学习理论发展角度而言,学习终身化概念的提出大大超出从夸美纽斯开始到斯宾塞等近代力倡普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家的眼界。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思想是将教育作为更新劳动过程所需现代知识、开发人力资源以强化市场竞争优势、工具性地把人的发展凝结成资本投资来对待的观点。所以,基于这样的角度,在终身学习评价机制中,学习者本身是重点,推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用性是核心。即,学习是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目的和实现社会控制的工具。学习是自主活动,是强调自我驱动和自我资助,强调强化动机与提高能力,强调自主选择与安排。所以,终身学习评价机制的设定可以从学习方法、技术与过程等符合学习者的特点,有力地促进学习者走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从当前国内外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趋势来看,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需要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实现教育普及化和开放化。即,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的专业教育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以及其他成人院校的教育,要交叉结合、相互沟通,真正给社会成员开辟出多种多样的成才道路。这种趋势也是终身学习评价机制设置的主要前提。由于当前各国都处在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与发展好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体系,都是奠基与主干性关键措施。只有这些前提条件形成了有效的融合贯通,才能合适地对每一个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评价。此外,学习资源配置与学习文化氛围的形成,作为社会终身学习活动的保障与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成方面,在终身学习评价机制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说明了有了学习资源和机会的配置机制,就会牵涉到资金的投入与分配。作为投入与产出的结果,学习者的学习的结果,也必须有宽阔的视野与多方面手段进行评价与活用。

二、终身学习评价体制的主要模式

迄今为止,在我国各种终身学习活动表现的日益活跃。一方面,每一位学习者比之以往在学习机会上有了极大的充实;另一方面,随着学习机会的扩大和学习者的学习意欲的提高,如何让所学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即还原社会的问题也随即更为凸显。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尽管在学习机会与学习环境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可是,在地方社会层面上的各种教育与学习活动依然无法与正规教育相比,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教育、学习活动都有自身特有的评价标准与对象,不能像学校教育为代表的正规教育以考试的模式来完成评价。

因此,在终身学习评价机制的形式内容上,应该充分注意到有别于学校教育固有的期末考试类型的评价模式,而将着重点置放于地方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上实施开展的各项有组织进行的学习活动上,从参加学习时间和次数两个方面予以评价和成果认定。根据这种评价模式,超越了原有的行业性质的技能培训等模式,每个学习者在参加了地方社会中组织型学习活动的一定时间之后,以一定的时间作为计算单位,并根据时间的长短进行,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并根据时间数实行“学分累计加算”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这是作为学习成果通过学习时间量的加算,并由学习记录得出的评价方法,即“终身学习学分评价法”。根据这样的评价模式,取得一定学分的学习者可以相应的在各自行业的职称晋升以及工薪、福利等各个方面给予同正规教育学习者相同的待遇。

例如,日本的文部省对终身学习评价机制中规定,对社会成员在社会上参加的学习可以作为在学校学习的学分;科目履修生在大学公开讲座参加的学习,可以算作相应的学分等等。在达到一定的学分之后,可根据此来进行有关方面的调整。如工资待遇上的改善、大学的入学资格及从事社会教育活动的参加资格等等。并且在“公式的”和“社会的”两方面进行认定。

另一个评价方法则是不仅只看参加有组织化的学习量,还要包括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在内的量度来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这个评价方法不计较学习者在何处用何种方法多长时间学习了什么并取得了何种成果,更多地着重于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过程。这样的评价方法称为“公文记录式评价法”。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以下方面:

(1)个人的学历、职历以及社会活动等在内的履历表;(2)从自己人生过程中重要事件以及相关经验中所学到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与技能的记录;(3)各种资格证书以及相关学习计划书和该计划书可能实施的说明书;(4)迄今各种能够证明自己具备某种技能和专长的证书、成绩单、发表的作品或出版物以及记载参加相关学习活动报纸、杂志等资料。

关于这种评价模式,在欧美和日本等少数国家逐渐得到了认同并且在进一步的扩展当中。显然,这样的评价模式在我国当前终身学习事业尚未得到全面普及时,单纯地通过学习活动履历书这样的形式来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还有较多实际困难。但是,公文记录式评价法正是基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将学习或活动这一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焦点,不仅有利于终身学习事业的推广,而且从根本上形成激励作用。并且,从更为积极的层面上,这种评价模式更尊崇经验中学到了什么,而非在哪里学,有力地打击了学历社会的片面性评价。因此,公文记录式评价法正是终身学习理念所提倡的“经验学习”。

以上两种评价模式可以成为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对终身学习成果、促进学习的重要杠杆。对终身学习的成果给予何种评价,是决定终身学习能否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政策性问题。它和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一道,成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之一。要建构起终身学习社会,不仅要促进人们的学习活动,同时需要改变以往偏重形式上的学历评价状况,对各种学习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终身学习评价体制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没有有效的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教育、地方性教育、劳动阶段的职业教育组成一个纵向的网络化组合。这是因为迄今为止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对学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定位于学校教育的周边,形成一个“学校教育的影子系统”。所以,在对学校教育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学习活动的评价也只能远远地低于所谓的正规教育。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则往往与人们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取人的观念,使评价尺度趋向多元化是终身学习评价机制的基本条件。例如,企业招收雇员时,应更注重实际技能,而非学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是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转变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的基本条件。

而如何建设这套评价机制,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法可依的法规。所以,不依照法律法规建立终身学习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阻碍。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一套以政府、大学为主体、社会教育事业机构为辅,包括新闻媒介和民间组织等组成的评价监督机制。这是因为,终身学习评价体制的设置主要要体现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特别是要尊重社会教育力量的学习活动。同时,还须要有一个大局观来构建这个评价体系。即,有效利用行政力量实现在宏观上的掌控。尤其在我国当前有关终身学习的法制建设尚未健全之时,行政机构的作用发挥,对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监督是一个切实的措施。行政机构不仅可以直接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干预,使构建终身学习的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得到完善,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约束和调整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终身学习行为。

具体在地方社会方面而言,第一,要加大民间团体在构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中的工作力度,积极通过评价体系的优点和长处来唤起社会公众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以大学为代表的教育系统工作内容必须有一个质与量的提高。包括在评价体系中的大学的咨询工作、评估工作等等;第三,需要加强新闻媒介的监督功能。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终身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行倡导和颂扬,使更多的人们来了解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池田秀男.学习之路-累计加算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安田女子大学论文集〔J〕.2000,(3)4-6.

〔2〕池田秀男.终身学习体系转型与地方社会的基础整合.广岛大学大学教育学部纪要〔J〕.1996,(6)3-4

作者:杨广晖

第2篇:基于教育本质反思的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再认识

[摘 要]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而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性的背景下,基于对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来进一步深化对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的认识、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之所以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为引导全球教育的主导教育理念,正是因为它深刻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教育本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再认识

[

Reunderstand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Zhang Xinhua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Key word: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Reunderstanding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现代社会正在转向以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知识型、信息化社会。这种新的转向,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与社会动态的平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二者经常被在同等意义上使用。二者的区别在于,终身学习是就学习的主体而言,终身教育是就创造学习条件的教育系统而言,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终身教育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我党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2013年,在联合国举办的一次纪念活动的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行,在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所致的贺信中,他再次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我们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的认知、思考和研究依然还不够深刻,社会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热情也不够,以至于相关研究不得不依附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实践推动的步伐也很缓慢。本文中,我们试图从教育本质的角度对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教育本质的反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在这样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追问,社会变革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宗旨和使命是什么?当时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这一切追问的基础性追问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我国从197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尽管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意义重大。

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乃是穿越体系、权威、技术、功利和政治权力对教育的宰制,对教育追根究底的本质之思。这种本质之思乃是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把一切遮蔽教育本质、从而成为教育发展障碍的东西从改革道路上清理出去。只有经过深入地、彻底地“祛蔽”过程,才能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重新确立教育体系的稳固基石。在着眼于现实需求和实际效果的人看来,对所谓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辨,或对所谓教育终极性价值的拷问,对教育的实践来说,都是无聊地玩弄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他们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的路径和技术。这种工具化思维忽略了一点:现实目标的看似自明性并不能就保证其合理性,尤其是不能保证其究极的合理性。教育技术和路径指向现实的教育目标,现实的教育目标指向目标主体,而最终必然与主体的整全存在、生命价值等形而上问题关联起来。若无教育主体整体性的存在价值的保证,工具性的教育技术要么最终失去力量,要么成为破坏性力量。教育哲学家们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探索,应当成为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及贯穿教育实践所有层次、一切环节的最高指导原则。根源于教育工具性品质、功能与逻辑,基于利益驱动和技术应用模式下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以及对西方“先进的”、“时代潮流”理论的嫁接,都不能触及中国当时代的教育本质,而恰恰是这些教育技术、信息符号、网络数字化以及频繁更换主题的教育概念舞台剧,把教育的本质遮蔽起来。这种模式下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大厦,将会把教育置于“碎片化”、“无根化”的境地。我们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对教育本质遮蔽的现象,是造成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困惑和阻力的主要根源之一。

(二)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始源于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社会生活。教育关涉于拥有完整社会生活、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人本身”存在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而致力于人整体生命存在的改善和提升,教育的一切理论、体系、技术,始源于直接的、先在的“人本身”的具体社会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教育以人的社会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和前提,而人的生活本身再无前提。教育唯一的、直接的主体,是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人本身”;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整体性的存在价值,是教育的终极价值。

我们认为,不管我们如何界定教育的本质,我们都必须牢记这个基本的前提:教育的本质必须首先要在与人性(人的本质)的相互关系中去界定,而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顾明远先生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文化论坛上讲到: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安强身先生在《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本质与价值》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和促进”。教育关系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人的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致力于改善和提升人的整体生命。研究和学习“高深学问”,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满足人性求知本能和追寻自身存在价值的需求;文明和文化传承是满足人性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研究和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是满足人性对生存和物质财富的需求。早在1972年,《富尔报告》就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人“日臻完善”。1996年《德洛尔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即是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所谓每一个方面,指教育是对人的生存、心理、智力、道德、精神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所谓每一个环节,是指教育贯穿了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涵盖了儿童的启蒙教育,包括了公民的职前教育、职中教育、职后教育,乃至老年人的临终教育。

二、终身学习是促进个体生命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

《德洛尔报告》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 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能够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终身教育所对应的是终身学习,报告中说:“今后, 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它知识。”报告中还指出: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职中教育、职后教育、培训相贯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配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发展、生命全过程的发展落到实处。换句话说,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教育本质最充分的实现形式。

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中指出:在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更新周期变成了五年,进入21世纪,已缩短至两到三年,而且越来越短。对学习者们而言,掌握足够的知识以应付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应付往后工作生活,仅需要接受8年、9年的教育。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所需的教育时间延伸到15年、16年。而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老化速度急剧加快,只有延长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才能在这变化迅速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取得成功。人的一生将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在这种状况下,现有的教育种类及学制,都不能够满足当前时代人们对学习、教育的需求。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这是21世纪及以后人类的生存之道。

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需要终身学习,但终身学习絕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伴随着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公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的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已经成为公众的迫切需要。高品质的生活,一方面意味着物质生活的水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有没有适当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品质如何,也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得到较大程度改善,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需求。广大公众对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早期教育、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等需求越来越多,要提升生活品质,推动生活方式向发展型、品质化转型,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当然,学习同时也是个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本身所富有的乐趣和意蕴,是其它任何形式的娱乐休闲所无法替代的。在一本名叫《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作者指出达到生活“满足”境界的几个重要条件,其中包括: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有反馈;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这几项都是学习所具有的特征。

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存在与自我价值,是贯穿一个拥有健全理性的生命个体一生的课题,这个课题并非“问题—答案式”或者“问题—方案式”的课题,而是随着人的生命进程,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演进和深化的问题。人对自我价值问题本身的认知,和对问题思考和应答方式的认知,从本质上来说,若非生命本身结束,总是一个无终点的进程,这个进程往往就是人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进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生命的这一逻辑演进中,对学习和教育的需要并非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的。也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为人的自身完善与超越提供充足的可能。因而,我们应当看到,在现代中国社会,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作为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公民,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不再只是为了谋生,为了职业发展的需要, 而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一种对自身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三、终身教育是促进全体公民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

终身教育是包括德性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教育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工具理性在学校教育中占据压倒性优势。工具理性导向下,教育的着眼点在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学习者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职业技能的获得和经济财富的积累,至于理想树立、道德培养、价值观形成、意志与品格的形成等向度, 则被教育体系边缘化,成为无足重轻的东西。基础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存在这个倾向。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当前社会文化偏向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教育功能被不当分割和限定所造成的结果:人的一生被分割为受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受教育阶段主要是为工作做准备,而其他的价值问题、德性问题、幸福问题等则留待工作阶段,用其它的方式去解决。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德性教育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终身教育应当为德性教育提供合理、可行、可靠的途径。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个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大、延安抗大的师生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主动担负救国大任,为民族自救而探求真理,在这两所世界上堪称最简陋的大学里,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学术大师、军事家、政治家。并非是这些大家们接受了多么完备的正式教育,而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民族解放运动这个大熔炉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和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沉淀了可贵的品格,让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学习、奋进的动力和活力。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理想树立、道德培养、价值观形成、意志与品格的形成,仍然是贯穿我国公民一生的课题,绝非某种形式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所能承担,尤其是,德性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单纯的理论学习和知识灌输,不能够实现有效的德性教育。有效的德性教育只有在充分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后的教育阶段,正是以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即是学习为特征的,这是德性教育的广阔领地。所以我认为,一方面必须把德性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终身教育也是彻底落实德性教育的必然方式。

终身教育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全民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关系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民众福祉。教育公平就是要实现全民教育。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公民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公平一方面指全体公民青少年时代的基础教育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还包括了全体公民人生各个阶段更高一级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处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是否是处于目前所界定的正式受教育阶段,我们都有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也应该能够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终身教育是全民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现实需要一个过程

从国际终身教育的历史来看,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

在我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是通过学习性社会的建设来推动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有效提高,同时也关系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否能实现,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学习主体来说是学习动力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终身性、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个体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得到升华,学习不再主要作为职业发展的工具,而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并重;从教育体系来说,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整个教育系统能够时时、处处为人人提供进行学习的机会、条件和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学习型社会就是充分重视和强调通过教育和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征程中,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在我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历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与理想中学习型社会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远远还没有形成全民共识;缺乏足够的人才物力的保障;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关的立法滞后,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尚未形成现有各种教育形式与终身教育的衔接模式;终身教育最主要的实现形式之一——社区教育系统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问题需要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解决。《论语.泰伯》一章中,曾子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充分实现教育的本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认为是一项异常复杂的伟大工程,我们全体成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这项关涉人类福祉的伟大工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张新华

第3篇:学习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推行继续教育学习积分制是促进终身学习数字化管理的核心。在选择该路径推进终身学习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学习积分及推行学习积分制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为此,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是推行的有效性及推进的可行性,并要及时把准其建设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以确保终身学习积分制实施的便捷性、组织落实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助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终身学习;数字化管理;目标定位;主攻方向;策略方法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全面推进的主要承载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1]要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关键是怎样记录学分,怎样认定学分。而要记录学分、认定学分,前提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进行评定。所以,对多元化、多种类、多层次的继续学习采取学习积分制是记录学习过程的基础,全面启动学习积分制是促进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先导。

一、终身学习积分制内涵探析

终身学习是一种理念,影响着民众的学习意识;终身学习是一种制度,规范着民众的学习行为;终身学习是一种模式,改变着民众的学习结构。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或者是模式,它的外在形式还是学习,是学习就要有学习动力予以支撑。而采取学习积分制这一手段,是提高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之一。

(一)学习积分制的内涵要素

学习积分制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实名注册的终身学习者的各种形式的学习予以量化认定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内涵包括以下四大要素:

1. 数字化手段

数字化手段是利用现代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进行传输、显化及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2]学习积分制就是运用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对应的软件开发及配以相关的硬件设施,并应用到不同人群的多种学习,并进行记录、积累、认定与储存的一种智能化管理方式。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定,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形式的可控性学习都有写实性记录,并且可以随时查阅。

2. 量化认定

量化认定是指各类人群从出生到终生的所有学习按一定的标准予以数字化记录。这数字化记录就是学习积分。一定标准的数字化记录就能构建起各类学习相互贯通的“立交桥”,为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核定提供依据,为确定核发什么类型、何种级别的证书创造条件。

3. 实时管理

管理制度是约束行为及事务处理的准则或规范。学习积分制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实时跟踪管理制度。实施学习积分制这一管理制度不仅能激发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而且方便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地点,具有智能化、便捷性的功效。

4. 实名注册

实施终身学习积分制,必然要有注册登记环节。把握这个环节的核心是采取实名注册制,以此保证所记录的积分与学习对象对接的独立性和唯一性。因此,在实名注册时必须凭有效的身份证,而且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必须准确无误。

(二)实施积分制的积分来源

1. 以学习成果来获取积分

在继续教育中,学习成果主要有学历证书、等级证书、资格证书等。学历证书有不同层次,可以分为成人高中、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在职研究生等。等级证书也有不同类别,如计算机操作技能证书分国家一级、二级;公共英语等级证书分四级、六级,等等。至于资格证书,按照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有十八个大类两百多种,还不包括其他部门的资格证书。对各级各类证书可以设计一个核定标准来记录学习者该获多少积分。

2. 以学习时长来获取学分

在继续教育中,有不少学习是没有证书的,如思想政治学习、健康养身学习、书画琴棋学习,等等,对这类“求乐”、“求健”为主的学习可以依据学习时长给予积分的核定。同时,以“求知”为主的学习,也有很多没有各级各类证书,如法治讲座、业务进修、亲子养子教育、计算机操作培训,等等,也可以根据学习时长给予积分的核定。另外,参与远程网上学习,很多学习内容一般无法监控,很难进行写实性记录,但对于有积分制信息平台的学习网站上的学习,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自动记录其学习内容,并依据学习时长给予积分的记录。

(三)学习积分制与“学分银行”的关联性

终身学习积分制中的积分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果的依据之一,而“学分银行”内的学分也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果的依据之一。可见,终身学习积分制中的积分与“学分银行”内的学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1. 学习积分与学分设置的目的不同

“学分银行”的学分一般可以分为原始学分和有效学分。原始学分通指非标准系统的学分,即不同学习机构自主设定的课程学分。有效学分有时也称系统学分,是经过一定标准换算后折算的学分。原始学分按照一定的参数折算成统一的有效学分后,便可实现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而学习积分是市民参与各类学习所获得的有效学分乘以相应系数后所得的分数,一般用于评比、奖励、购物消费等,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虚拟的“货币”,其主旨在于激发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展开对终身学习的引导与管理。

2. 学分是学习积分认定的依据

一个人参与终身学习,除了正式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有许多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如学历培训、等级证书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这些证书的获取,可以通过相关认证中心申请相应学分。学分得到确认后,信息平台积分软件就会自动转换成学习积分,并存储到个人注册的学习帐户之中。获得的学习成果越多,存储在个人学习帐户的积分也就越多。

3. 学习积分的范畴大于学分

一个人参与终身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有相关的学习成果证书,如休闲娱乐性学习、健康养生性学习、专业拓展性学习等。对于这类学习,终身学习积分制所采取的措施是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直接核定学习积分的。因此,学习积分不能还原到学分,它的范畴大于学分,而且学分通过相关途径可以实现办学机构之间的互通、互认,而学习积分却不能实现。

(四)学习积分制的特性

实施终身学习积分制的目的在于促进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习惯,为打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终身学习积分制的普及推广来看,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 激励性

在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外在的学习动力支持。学习动力有外驱力和内驱力。内驱力是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自身需求;外驱力是学习者在工作、生活过程中的外在需求和客观要求。依据学习的这一特性,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搭建更好服务于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之外,还要不失时机地打造符合终身学习规律和特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并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对参与终身学习的每个学习者进行正确引导、多元激励,以此来树立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全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2. 导向性

“终身学习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向和模式,体现了人类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3] 但从社会形态学范畴来考察,其理念还没有渗透到民众的“骨子里”,其价值取向还没有真正为民众所认可,其模式还有待于落实到民众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实施终身学习积分制,如同目前各大城市一年一度的“终身学习宣传月”一样,具有较为空前的导向效应,能引领民众进一步认清终身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自觉参与适合自身需求的多种类型的学习,使终身学习成为其个人的生活习惯、人生追求和养生之道,促进其从一名“学习者”走向名副其实的“学者”。

3. 管理性

学习积分制能实现可控学习的过程记录和实时记录,这为今后学习者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创造了条件。分析这一做法的实际衍生效果,就是对参与终身学习者的各种学习的系统管理。由于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成果的好坏与否其责任均由其个人承担,如果对此采取“放羊式”的做法,势必会导致终身学习的“自由放任”,达不到规范有序的“管理育人”的效果;假如要让其长久学习的话,那“好景”便自然“不长”,我们所竭力倡导的学习型社会便会“遥遥无期”,永远处在“初级阶段”而不能自拔。同时,推行一定区域内的学习积分制,由于落实了相关管理责任人,使推动终身学习从“纸上谈兵”转变成“实体化”,有了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去统筹整合各类终身学习,充分体现了管理的特性。

二、学习积分制应用设计

根据学习积分制的内涵属性,实施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具体应用还应考虑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有效运行,这是终身学习积分制“下海试水”的前提。

(一)积分制的定位

实施学习积分制,先要对其定位。定位就是要确定该制度所要涵盖的学习对象、所要纳入的学习类别以及相关学习的时长。这是学习积分制运行的前提。

1. 学习范围全面性

终身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强调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持续学习,以实现一个人在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4]就其定义来看,终身学习不仅包括全日制学校学习,也包括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学习。如果以一个人的在职工作作为支点进行分析的话,终身学习涵盖了职前学习、在职学习、职后学习三种情况,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划定。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种类的话,可以分为素质需要、生存需要、精神需要等三种学习。素质需要是指中小学及大学以上的系统学习,也包括在职人员的专业拓展性学习等;发展需要是指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对原先所学知识进行重构和深化的学习,如专科、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学习,还包括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一个人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产生的精神发展需要的学习包括休闲养生学习、文体活动学习、人文修养学习、精神娱乐学习等。这三类学习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两种。依据这三大类学习及学习的两种方式,在设计学习积分制时需要统筹规划、分类取舍、综合落实,以确保数字化管理的全面性,让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都能囊括其中,实现即时查询。当然,根据国外学分认定情况来看,学习还包括“泛在学习”、[5]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6]等,并进行学习过程的数字化记录,这为认定学习者能力水平提高后的学分及证书发放奠定基础,也为学习者参与各种学习实现终身性的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7]

2. 学习时段的全程性

就终身学习的每类个体而言,不仅需要对其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进行数字化管理,而且要对其各种类型学习培训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所谓全程数字化管理是指各类学习培训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学习培训的记载,都有各类证书核发的地点记载,包括终生之前所有学习培训都有时空记载。终身学习数字化管理全程性的意义在于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能进一步参与终身学习的时间安排、地点选择,同时也便于个人及时总结不同时段的学习对自我发展的有效影响,制订切合自身需要的自主学习计划,增强参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并能有助于其本人评估学习成效后随时选择对自己更为有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场所,全面实现学习者终其一生的全时空学习培训有数字化学习积分记载。

3. 学习对象的全民性

实施学习积分制是有效推动终身学习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全民教育思想,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促进共同发展,学习积分制涵盖的对象尽可能囊括所在区域内的所有民众,包括所有中小学及各大高校的学生。当然终身学习积分制管理在不同区域还有不一样的发展定位。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不少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全可以朝全民化方向努力推进。而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的地区,只能渐进式为之,分步实施,其定位比率可以依据总人口渐次推进,逐步提高覆盖面。

(二)学习积分的核定

学习积分制的核心是确定积分获取的标准。为了便于终身学习有统一规范的积分核定标准,在标准积分设定时要以原始学分为基础、学习时长为参考、难度系数为调节、加权系数为补充,设定学习积分获取模式,以保证不同积分来源的核定具有合理性。

在原始学分的确认上,高中、专科、本科等的学分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准,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的学分则以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核定为准。其中难度系数可以以专科为标准,时长系数则以(课时数÷所得学分)÷(专科课时数÷所得学分)为核算值,加权系数则以(难度系数+时长系数)÷2来确定。具体见表1[8]:

为了鼓励学习者网上学习,数字化积分管理可以认定每5小时为1学习积分;凡文本浏览按字数计算,达到60000字,则自动生成1个学习积分。如果仅仅阅读了600字的文本,则自动生成0.01个学习积分,并随时进行自动累加;凡非课程视频点播浏览,数字化管理以3分钟为单位自动生成0.01个学习积分,并进行自动累加。学习积分最终以成人高中作为参考标准,其他种类的积分按标准学分乘以(高中学习积分÷标准学分)转换而来。至于考试课程的学习积分,采取平时学习卡考勤占20%和课程考试合格占80%的两者相加计算,然后把学习积分以批量的模式导入服务器。另外,只要具有教育意义的终身学习活动,甚至包括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也可以通过学习时间的长短予以积分的确定。

(三)刷卡学习的开发

学习积分制实施的主攻方向是把终身学习打造成一个可以量化评估、质化考核的一体化管理构架,以方便终身学习者查询自己的学习信息,为今后我国实施学分银行后办理学分认定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奠定基础。为此,在学习积分制具体应用时可以设计学习刷卡,以保证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都能实时记录和实时查询。[9]

1. 刷卡学习的意义

一般而言,现代学习可以分两种类型:一是数字化网上学习,二是非网上的线下学习。如何让这两种学习都纳入到数字化管理当中,必然要构建数字化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要有供终身学习的不同人群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而且还要实现实时记录学习者所有网上学习的信息,这是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网上学习的信息完全可以由服务器软件自动记录。非数字化学习,亦即非网上的正规、非正规学习,也可以像银行管理那样,定制磁卡,通过刷卡学习或人工手段上传到服务器来实现实时记录。为此,在构建终身学习数字化积分制管理时,要制作市民学习磁卡,以便于对常规学习或非常规学习实施数字化积分管理。这样,终身学习的每个人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诸多学习都能纳入到数字化积分管理之中。

2. 刷卡学习的设置

为了实现数字化刷卡学习,还要整体设计线下刷卡所要记录的课程及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积分的软件系统。线下培训为弥补线上学习不能全控的实际而开设,有效时长与线上课程互不干涉,积分只有在某一种培训达到规定的标准时间后才能获得。创建线下培训,可选择一门已经上传到管理平台的在线课程,设置刷卡时间与有效刷卡时间的范围,还可设置学习地点、培训班人数、是否公开报名等。由于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繁多,所以要对课程进行系统分类,并用搜狗可以查找,节约管理者实施刷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采取数字编码方式将繁多的课程进行排定。课程编码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每一位数字的涵义规定如下:A.学习类别代码(第1、2位数字)。如学历教育(01)、技能等级培训(02)、才艺培训(03)……;B.教育类别代码(第3、4位数字),如学历教育:博士(01)、 硕士(02)、本科(03)、专科(04)、高中(05)、义务教育(06)、学前教育(07)……;C.课程序号代码(第5~10位数字),从000001开始。课程流水号编制按照不同学科代码及教育类别代码,分别从000001开始编排流水号。如大专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它的编号为0104000001,其编码图示为:

出于学分银行的学分除了证书学分之外,还有课程学分,为了更好实施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积分应尽可能的细化到每一门课程。

3. 刷卡学习的技术支持

(1)硬件设计原则

基于64位操作系统技术可以支持大容量内存,每个用户访问都需开设相应的进程(线程)支持,而进程(线程)都需耗费一定量的内存。要求使用大容量内存,必须对内存分片或分节点管理,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大容量内存的要求。对于磁盘阵列柜的使用上,必须采用集群文件系统(如GFS)进行管理,允许所有的集群节点对盘阵并行访问和读写,不允许采用网络文件系统(如NFS)方式访问盘阵,因为那样访问的话,如果主机挂了,客户机将无法读取资源。磁盘划分建议采用RAID6,并有成熟可靠的本地自动备份和异地自动备份及恢复的方案。备份的内容包括:数据库、网站程序及各类资源。

(2)网络设计原则

整个系统可根据以下“五高”原则采用较为弹性的设计,并根据访问量的峰值灵活配置各项服务,以达到节约成本、满足实施积分制的系统要求。

高标准性:主机系统应采用成熟的操作系统,并支持中文内码,同时要符合我国关于中文字符集定义的有关国家标准。

高安全性:具有多种安全防护手段防止各种非法软件的入侵和破坏。

高性价比:主机系统应具有很好的性价比,保证在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性能要求下建设成本较低。

高扩展性:当业务量增加或增加新业务时,主机能以增加节点、处理器、内存等方式提供高性能来满足新的要求。主机系统设备应具有适当的扩充能力,包括CPU的扩充、内存容量的扩充及I/O能力的扩充等,并可支持CPU板级的升级和群集内节点数的平滑扩充;服务器应支持当前较流行的数据库系统。

高易用性:主机平台应提供简单灵活的操作管理界面,以保证系统的易使用性。同时系统应容易实现优化运行,以提高系统的运行和处理效率。

(3)网络结构拓扑图

依据以上原则,整个网络的结构如下图:

三、学习积分制推行路径

(一)基本步骤

学习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做法,建立学习网点、落实管理队伍、进行账户注册等,以十分有效的组织管理来保证能实时记录学习者学习的时间、地点、课程和所得积分,并储存在学习者个人信息账户内。

1. 建立学习网点

学习积分制要遍地“开花”,必须建设相关学习网点。学习网点的功能有四:一是为本区域内有参与学习积分愿望的市民注册账户,二是分发为培训学习所需的学习磁卡,三是认定学习者的学习积分,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学习积分制以吸引市民参与。根据其功能,学习积分制运行的区域一般根据实际需要以县(市、区)范围来划定,其网点设置以“十分钟学习圈”为半径最为适宜,有利于系统管理,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各种学习需求及相关学习积分的认定。

对于建立的学习网点可以依据服务对象及管理范围,分为四级:第一级为县(市、区)的社区学院;第二级为县(市、区)的镇(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或成人学校;第三级为村民(社区、企业)学校;第四级为终身学习圈中的某个家庭。形成了“立体化、广覆盖、全时空、深触角”的组织运作体系。根据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确定相关管理权限,其中县(市、区)社区学院是实施学习积分制的龙头,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或成人学校是学习积分制实施的骨干,村民(社区、企业)学校是实施学习积分制的基础,而终身学习圈中的家庭是实施学习积分制的补充。

为了确保学习积分制的严格有效,对于各网点是否具有积分认定资格要进行评估审核。一般来说,村民(社区、企业)学校及家庭学习点不能列有这个职能,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目前尚未具有对它们进行管辖的权力。

2. 落实管理队伍

学习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广泛应用,需要有一支理念先进、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敢于吃苦、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队伍。为此,要落实人员编制,以保证学习积分制推进的实体化。

管理队伍可由三类人群组成:一是专职队伍。依托正式在编的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的相关教师组成。二是兼职队伍。主要负责村、社区和企业所在学习网点的管理。这支队伍须政府部门发文,要求各村、社区、企业落实专人负责,其业务知识具体由镇(乡、街道)专职老师组织培训来进行。三是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家庭学习网点的管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广而告之,自愿报名”为主导形式来落实,必要时可以通过当地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会同当地主管部门上门发动来确定。

3. 进行帐户注册

实名注册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码,同时要求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学历、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QQ号、E-mali等。凡通过身份证实名注册的学习者,学习积分管理服务器会自动生成电子学习档案。为了方便学习者实名注册,可以通过乡镇成校、相关社区、单位企业、村民学校、培训机构等相关实体,建立集体学习账户。集体学习账户的账号以法人代码证的法人代码进行注册,其职能为统筹其所在区域内的每位学习者,当服务器不能为学习者注册时,积分管理各网点可以用手工为其办理个人账户及学习信息记录。因此,注册可以通过网上或到有集体账户的管理网点申请以获得学籍。一旦服务器认可注册或登记后,该电子档案就能时时记录终身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课程学后学分、学后积分等,为终身学习实施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及全面实施学分银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推进策略

推行学习积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分复杂。面对其推行的复杂性、保证合力的艰巨性,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以下几个策略:

1. 先易后难策略

学习积分制从构建管理平台入手,再到全面推广、“遍地开花”、广泛吸纳区域内的市民参与,其根本性的问题是涉及政府各部门、办学机构各学校的统筹整合。中国的政体决定了各线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如何处理其间的利益分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最高核心部门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协调。

2. 先简后繁策略

记录学习积分采取刷卡模式十分复杂,比较繁琐。所以要确立先简后繁的策略,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步步为营,步步跟进,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其中关于积分的认定及刷卡管理办法认同后,再逐步推广,最终为学分银行的全面实施扫除障碍。

3. 先小后大策略

学习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先确定小区域、小地方试点,如先期可以在镇(乡、街道)级层面实施,再推行到县(市、区)级层面。一般来说,推行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管理,不可能在全国范围推广,因为13亿人口不可能广为覆盖,最多只能通过云技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查询。

4. 先建后推策略

由于学习积分制在终身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十分复杂,这就决定了推行该制度的曲折不易性,所以应首先考虑终身学习积分制管理的信息平台建设,再考虑具体推进的细化步骤,采取蚕食式上升策略,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操作的便易性和落实的广泛性。

应该说,推进终身学习积分制的应用研究不仅包括系统设计与方案落实,还包括数字化积分制的运作体系及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等予以保证,并从积分制的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修改和完善,以实现终身学习积分制的应用能在更优更全的状态下予以强力推进,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

[2] 陈海强. 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10,(34):34-38.

[3] 郝克明. 中国终身教育蓝皮书[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1-3.

[4] 邢永富. 现代教育思想[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99-200.

[5] 付道明,徐福荫. 普适计算机环境中的泛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7,(7):94-98.

[6] 汪启富,薛理根,姚志红. 远程学习导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79-97.

[7] 王迎. 先前学习成果认证的相关实践与经验分享[J]. 中国远程教育,2012,(5):17-18.

[8] 陈海强. 建立“学分银行”,推行学分互认[M]. 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136-143.

[9] 陈海强. 关于深度推进全民“数字化”学习的实践研究[J]. 中国社区教育,2012,(3):32-34.

责任编辑 三 川

作者:陈海强

第4篇:终身学习的体会

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多看书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身必须是活水源头滚滚来”。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

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自己不断研究,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从单纯的师德压力中走出来!必须如源头活水,常疏常新鲜,教学的事业也是这样,常激励、更新,这个队伍中的每一个细胞才会健康而充满活力,每一名教育者才会永固教育的热情、专业的精神和力量,才不至于细胞变异,乃至个体恶化。教学,需要我们时时注意从每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认真对待,注重细节;语文,也正需要我们从每一个字、每一段文章的细微之处好好把握,处理好细枝末节。从最基本的文学元素返还到原始,返回到创作之初、作者内心和情丝,正如宋教授所说的: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感动挥下的莘莘学子。

第5篇: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学习就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样,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则,教师的职业生命将会逐渐枯萎,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第一 , 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 ;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 , 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 ; 第三 , 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 ; 第四 , 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终身学习有利于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的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提高知识领域,学习要贯穿于自己整个教育生涯。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来说,仅靠最初的专业知识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教师务必与知识和教学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这句话说明了提高和累积专业知识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感化学生成为学习的示范者。

4.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 在教材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走现在所有知识,那是行不通的,尽早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因材施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以往,一个人只要在学校学好一门专业,就可以一辈子当专家;学会一种技术和手艺,就可以受用。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已不再是代代相承、永远不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我实施终身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天读书。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阅读是成长的基石,是创新的基础。

2、课后反思。做有思想的教师,要求教师经常反省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成败得失,总结提高,方法规律,与学生分享。

3、积极实践。学会学习无疑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

4、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创造自己的辉煌。

第6篇: 教师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侯晓娜

21世纪,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速,教育的基石与精髓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强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地适应

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

有效研修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的发展是目标,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结果。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

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且应该是有道德文化的追求,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学校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环境,又是终身学习的场所,课堂既是教师施展专业素质的舞台,又是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次研修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态,认真学习,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求教育教学新规律,上好每一节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学识水平,并善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好的做法积累为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

2、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教师的师德重在自我修养。“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使我深切地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

为择善而教,为人师表。

进入

第7篇: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发扬职中精神,做最美职中人

——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因此,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构建终身学习的思想,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的素质,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所以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而我认为不如退而求其次,先做好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很多教师对工作,创新性不强,大多都是沿着一条固有的路子在走,这种没有创新的教育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试想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学生厌学,为什么我们要谈学习力的话题,我想一方面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不是还有我们教师群体自身学习力差,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呢?设想如果每个教师都是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岂会厌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更是实现自身价值,成就教师自我事业的必需。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教师的师德重在自我修养。“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使我深切地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择善而教,为人师表。

第三,做学习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以便学生运用继承的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教师则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在信息社会中,对于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新与开拓,教师越来越多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成为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这就要求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司教育之职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教师这份职责。

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地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第8篇:终身学习心得体会

王晓锋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中国要发展,要进步,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师。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知识周期在迅速缩短,教师不及时更新观念,必然要“落伍”。只有大家都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也只有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而不重复自己,不断挑战自我,其前提仍是学习。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什么不要说创新超越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耕耘,到知识的海洋畅游,才会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圣洁、思想变得高尚、知识变得丰富,心胸变得开阔,生活和工作也会更顺利,这样的人生也才有意义。才会提高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为社会做出一个表率,为学生做出一个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当初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到现在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长流水。”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进步无时不刻的在提醒着从我们。提升个人素质对学生发展的极为重要,但提升个人素质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要以“终身学习”为基础、为途径, 因此,教师要走向成功,必须终身学习。篇二:终生学习体会

教师要终生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师资问题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学要跃上一个台阶,教师是关键。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全面素质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从古至今关于劝学,勤学,治学的训言多不胜数。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教师这一职业,知识更替比较快。如果不经常学习,在教学中只能是因循守旧,无所创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终生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和必要。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地时代。“一劳永逸”,“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思想已无立锥之地。面对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谁不学习,谁不及时充电,最终的结果是要被社会淘汰地。学会学习,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需求。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口冒着热气的开水锅里,青蛙奋力跳了出来,得以逃生保住了生命;把一只青蛙放进一口盛着凉水的锅里,并在锅下点着火,青蛙一开始很自在的再里面游来游去,渐渐地水温升高,等到青蛙发现情况不妙时已为时已晚,它在无力跳出热锅了。因此,我们要及早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而不能满与现状。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要把教学这门艺术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日积月累,融会贯通,才能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和理念素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教书匠。要成为“师”而不是“匠”。 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全面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数学水平和技能对以数学为工具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讽二是要坚持不懈。。;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原版的数学书籍、。

2、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智能结构、观念结构等,改变教学观念,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其学习的规律。同时应加大教育设备的投人力度,有条件地组织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法手段的应用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学评优和教学能力竞赛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多法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数学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从实用角度使学生多听、多说、多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运用数学语言及文化知识。

3、增强发展专业能力的主观能动性。过去社会舆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数学教师并未感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教师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能力,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和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扩展了的专业能力,即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提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展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自我控制、自我提升的能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脱产进修、出国进修抱以较大的期望,然而就目前数学教师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及庞大的教师群体而言,脱产进修无法满足从整体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这就使得在职教育,愈显得重要。在职教育既不是教师培训也不是教师教育,它是一个终生持续成长的过程,包括集体或个人自主的学习。教师发展只能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

4、从实际出发,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学结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科研应是有目的的科研,应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从中发现问题,使教学成为科研的先导和研究对象,使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使科研进程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概括,并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应该有条件地开展大学数学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方面的培训,增加科研投人,加强各小学数学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的学术交流,坚持教学与科研成果互相作为检验标准的原则,使它们达到真正的统一,真正的互相促进,真正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5、加强品德修养,弘扬教师个性。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个体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效率和结果。当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采用新观念、新方法的时候,仅将小学数学教学看成其谋生手段的教师是不能满足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新需要的。此外,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更在育人。所以优秀数学教师的思想素质还表现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融人数学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当然我们在强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个性特征的培养。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全是业务培训水平的问题。教师本人的某些重要个性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学习机会。

五、结语

随着科教事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呼吁,在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应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素质,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未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将终身学习进行到底——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自教育部公布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我校领导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我们新学期师德教育的第一课。 在组织学习中,领导拿新版内容与旧版作了对比,并着重就保护学生、有教无类、终身学习等方面作了重点阐释。我经过学习,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因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方面以身作则,以优秀的素质带领学生进步。

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另外针对新规范中提到“终身学习”的要求,我觉得这点对教师而言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个人生存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完善自己。我们意识到作为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学习研究,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我们在教育史看到的教育家,他们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在于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在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同样,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问题,一些人能直击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过程中去学习新的东西,事业得到发展;而也有人则是避开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适应更高更强的工作要求,被社会淘汰。

我们广大教师通过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再次体会到国家对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还要将学习的收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谦虚谨慎 终身学习——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王海霞

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次教师培训为期一周,教研员共安排了教学设计、说课、观课评课、命题等实战演练,是继去年暑假教育理论培训的实践演练培训,这个消息很早就挂在南湖区教研网站,所以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大家围坐在活动室互相切磋,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谦虚谨慎,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创造性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感激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各位师训老师们辛勤的工作,感谢专家们提出忠实友好的建议,是你们关爱的春风细雨滋润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以“教师终生学习以话题”的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是周总理的名言。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探索。需要终身学习。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环境的变换、时代的前进,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的。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应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和教学艺术的提升就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学习型社会,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方法的终身学习,就是在扬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不断接受和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发展观及教学方法,这是学习社会条件下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以往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大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按照自己想教得怎样去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也多是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批判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与以往精英教育时代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不仅表现在招生的分数上,由于大面积扩招而普遍降低录取分数线,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而且还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上,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为自谋出路,使得学习能力在学生日后的生存发展中变得更为关键。

自20世纪下半叶人们提出“学会学习”的理念以来,小学教育已开始出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篇三: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学习就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样,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则,教师的职业生命将会逐渐枯萎,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第一 , 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 ;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 , 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 ; 第三 , 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 ; 第四 , 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终身学习有利于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的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提高知识领域,学习要贯穿于自己整个教育生涯。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来说,仅靠最初的专业知识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教师务必与知识和教学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这句话说明了提高和累积专业知识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感化学生成为学习的示范者。 4.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 在教材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走现在所有知识,那是行不通的,尽早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因材施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以往,一个人只要在学校学好一门专业,就可以一辈子当专家;学会一种技术和手艺,就可以受用。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已不再是代代相承、永远不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我实施终身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天读书。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阅读是成长的基石,是创新的基础。

2、课后反思。做有思想的教师,要求教师经常反省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成败得失,总结提高,方法规律,与学生分享。

3、积极实践。学会学习无疑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

4、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创造自己的辉煌。篇四: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中宁一小 万春梅

通过此次学习,我心中感触很深。首先,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俗话说: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是我们直接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想教育好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强烈责任心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负起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懂得尊重和激励学生。尊重和激励学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思维。著名的心理学家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与别人。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培训,我体会到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每 一节课,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我逐渐明白: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练习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阅读教学重视“表达”,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

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位同志都是一颗螺丝钉,担负着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学生终生遗憾,甚至酿成事故。为此,对待每一项工作,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努力做到小心示范,认真育人。永远记住: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样样做楷模。其次,我们还应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联系各界教育力量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才能够早日造就我们宿迁教育的“高山”。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向我们涌来,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愿意在小学教育这块充满生命力的园地里努力耕耘,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快乐成长。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的工作是最需要良心的。这颗良心就叫责任。我们将永远凭着这颗良心,把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通过这次优质课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通过此次国培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今以后,我会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

民教师的圣神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中宁一小 刘学英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篇五:教师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3 教师终身学习的心得体会

侯晓娜 21世纪,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速,教育的基石与精髓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强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地适应

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 有效研修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的发展是目标,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结果。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 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且应该是有道德文化的追求,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学校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环境,又是终身学习的场所,课堂既是教师施展专业素质的舞台,又是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次研修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态,认真学习,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求教育教学新规律,上好每一节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学识水平,并善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好的

做法积累为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

2、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

教师大计,师德领先。教师的师德重在自我修养。“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使我深切地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

为择善而教,为人师表。

第9篇: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 心得体会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总书记的讲话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终身化趋势,也指出了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方向。

1.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理念基础 终身学习是 20 世纪国际社会影响最大、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思潮。虽然在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就已经出现终身学习思想的萌芽,在 20 世纪初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朴素的终身学习思想,但是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思潮的产生则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事情。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做了题为“终身教育”的报告,被视为终身学习思潮的奠基者,终身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各个阶段的教育;从横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

197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实现了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报告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

为主体了”,教育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虽然无论是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强调每个人都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但是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了学习活动主体的转变。终身教育强调政府和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自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机会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变化,“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2.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国际探索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学习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各国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致力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通观各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有关终身学习法律法规。例如,美国是较早对终身学习立法的国家,早在 1976 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1990 年,日本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努力建设“终身学习社会”。1999 年,韩国制定《终身教育法》,要求把韩国建设成一个教育开放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设立负责推进终身学习的组织机构,建立终身学习推进体制。例如,1988 年,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作为推动终身

学习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文部省、都道府县、市町村设立终身学习审议会,作为推进终身学习的咨询审议机构。日本还明确各行政部门的责任,制定终身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身学习推进中心”,制定地区振兴终身学习规划,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打造开放、全纳的教育体系。在各国打造的新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和学习系统,学习既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进行;年龄不再是接受不同层级教育限制因素,包括儿童、年轻人和成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致力于学习活动;各级各类教育上下衔接、左右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从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层层推进,学习活动处于一种泛在的状态。

另外,各国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学分累积、弹性学制等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实现终身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

3.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中国路径 终身学习思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传入我国,但直到 1995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 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 2010 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这是我国官方文件第一次使用“终身学习体系”的概念。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

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需要以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如果从1968 年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算起,“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了 50 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的社会。“学习型社会”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根本旨归和依据,要建设的终身学习体系就是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学习机会和资源的体系。

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依赖于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国际社会制定终身学习法律法规、设立负责推进终身学习的组织机构、打造开放的教育体系、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制度等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基本路径。但是一个国家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建设的终身学习体系必然挖掘中国本土的教育资源,在终身

教育体系本身及其建设机制方面形成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核心在于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但是基础则是培养全民终身向学的兴趣和能力。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要强调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主张自主学习,重视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真知的动力,使每个人乐于学习,从而终身向学,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

上一篇:矿山救护技术下一篇:公司岗位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