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汇报材料)(通用6篇)
鸦岭乡第一初级中学位于伊水西畔,群岭之巅。前身为鸦岭高中。现有班级14个,学生892人,教职工47人,是鸦岭乡规模最大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今年3月以来,我县课改工作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全面展开的良好局面。我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课改方面借鉴各种先进的课改模式,结合我校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就我校课改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情况,向大家做以汇报,敬请指导。
困境中求生存
鸦岭乡是我县有名的贫困乡,地瘠民贫,经济落后。教育方面因教师少,师资老化,教学点多而分散,教育底子薄。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几年鸦岭乡和其它乡镇一样,由于进城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生源状况也比较差;家庭娇惯,学生刻苦勤奋的努力程度持续下降;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及监护缺失,学生不仅读书能力不强,行为习惯也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偏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鸦岭一中也和其他农村中学一样,存在以上问题。学校现有教师47人,其中下乡支教3人,50岁以上教师6人,小
学职称教师18人,英、数理化、体音美专业教师紧缺。教师少,专业教师缺,拔高使用教师多,总体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实际2010秋季招生情况为例,语数英三科总分250分以上
人,200分以上
人,100分以下54人,录取学生中甚至有不会背乘法口诀、不会查字典。生源素质普遍较差。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使我们深思,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思。出路何在?我们开始反思传统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中不乏优秀的东西,比如说: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理念永不过时。但填鸭式、满堂灌的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令人压抑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适合学生天性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主角,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学生坐下面,昏昏欲睡,听着无几。这种方式只会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精英”,但却制造了大批大批的学习失败者。就方式和过程而言,完全是一种违背学生天性,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行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它的优点是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可以按预订的自我设计来控制进度和完成计划。缺点是,它不可能面向全体,其效果与老师的师德、经验、教艺、魅力及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与感悟能力直接相关。对这三者都较差的学生,便会逐渐掉队,最终造成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彻底失去学习兴趣而被淘汰。
一、“品质阅读”的四个特征
阅读品质是学生阅读的一种素质, 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阅读的品质。“品质阅读”是主动的阅读、持久的阅读、有价值的阅读、有创造的阅读, 这四个重要的阅读品质是“品质阅读”的四个重要特征。
1. 主动阅读品质
主动阅读即是主动地寻找、阅读对自己有特殊价值的书。一本好书, 可以让我们读了想再读, 因为它会让我们感受到某种力量或启示, 使我们的心智得到发展, 理解力得到提升。好的阅读者就是要会进行主动地阅读好书。凡具备主动阅读品质的学生, 会始终保持阅读的内在需要与旺盛的求知欲望, 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积极思维, 投入情感, 逐步达到与作品同呼吸的状态。主动地阅读, 不仅让孩子的阅读常新, 更让孩子的心智和生命保持活力与成长。
2. 持久阅读品质
阅读并不是凭一时兴起之事, 阅读需要持之以恒。持久的阅读, 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当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数量时, 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感受力就会得到质的提升与飞跃。持久的阅读可以锻炼学生始终保持对阅读的良好情绪, 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并进行深层的阅读思考, 所以持久阅读品质是使得阅读达到高效的保证, 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持久力的重要保证。
3. 有价值阅读品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会发现文本的阅读价值, 使每一次的阅读都成为有价值的阅读精神之旅。价值阅读品质是阅读的重要特征, 它可以让阅读者拥有不一样的阅读眼光, 能慧眼识珠, 发现书中的宝石。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拥有价值阅读品质, 可以让学生不易迷失方向, 还可以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从而让精神文明之花开在学生的心间。
4. 有创造阅读品质
阅读不仅是吸收、体验的过程, 也是感悟、产出、再创造的过程。阅读应该像溪流, 不时激荡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浪花。阅读, 学生体验到的是创造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也会鼓励他们不断探索, 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 从而创作出丰富的阅读的成果。因此, 创造阅读品质体现的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追求, 是让阅读更富有个性化色彩的重要体现。
二、“品质阅读”的三个层级
笔者认为“品质阅读”需经历三个层级, 即感知阅读、探究阅读、主题阅读。这三个阅读层级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 犹如剥笋一般逐步展现其精神内核, 最后提炼、生成一个个思想价值主题, 又实现了对一本书的整体回归, 这符合“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思维规律。
1. 第一层级——感知阅读
感知阅读, 包括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浅层次的主旨把握。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整体结构功能总大于个体功能之和, 要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有所创新感悟,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开始, 也是前提。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采着花瓣时, 得不到花的美丽。”离开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主旨把握就对文本进行肢解、剖析, 只会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局面, 所以拿到一本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完整地阅读一遍。第一遍的阅读, 一般读者都是带着热情去读的。这时, 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等感知文本的整体存在, 用心灵去触摸、感受文本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从而获得鲜活、灵动、整体的直觉印象。这种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虽然是比较模糊的, 但却是学生进行探究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因而这一阶段的阅读是必需的, 而且应该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
2. 第二层级——探究阅读
这是“品质阅读”的重要层级, 是实现有价值阅读、有创造阅读的重要性突破环节。探究阅读以问题指向文本精神价值层面, 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进入阅读;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为例, 在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细马等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说说哪些故事情节或人物描写可以体现出怎样的人物个性?”在问题的指引下, 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寻找书中人物经历的一个个故事, 仔细地思考、品评、比较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前后的变化, 逐渐地, 书中人物的形象会在孩子们的阅读中立体、丰满起来。以问题引领的探究阅读过程, 让学生可以直达文本的精神价值层面, 通过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揣摩, 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也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3. 第三层级——主题阅读
这是“品质阅读”的最高境界。“主题阅读”是通过探究性阅读, 逐步提炼、生成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主题, 并围绕这一价值主题展开延展性阅读, 以帮助读者形成自我的价值主题思想的过程。在同学们讲到《草房子》中桑桑这个人物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细读桑桑背妹妹去看城墙的这个故事片段。教师以感悟“亲情、生命”的价值主题为出发点, 沿着作者描写的轨迹, 通过说情节、悟人物内心, 再一环扣一环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学生通过感受桑桑带病背妹妹的艰难和最后看到妹妹的喜悦, 在文中找到了感情的共鸣, 获得故事隐寓的人心趋向珍贵的情感——亲情, 生命趋向有意义的存在的人生哲理。每个文本, 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内涵, 每个价值主题和隐寓层需要通过教师的引领感悟而生成。
“品质阅读”的三个层级是步步深化的, 首先, 学生要对文本有个大致了解;其次, 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或语言形式、情节结构等进行局部探究;最后,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感悟、生成一个个思想价值主题, 并最终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促进他们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品质阅读”的两大途径
1. 提升教师阅读品质, 深化品质阅读内涵
要使“品质阅读”最终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发展、生命成长的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品质阅读引领。“品质阅读”的实施首先需要打造一支爱读书、会读书的师资队伍, 通过提升教师的阅读品质, 进一步深化“品质阅读”的内涵。每个教师都需不断购书、藏书、读书, 成为一名“品质阅读者”。每个教师都需对自己的读书要求做到“四个一”:给自己定一份阅读计划, 一学期钻研一批书籍, 一周或一个月撰写一篇千字读书笔记, 每学年发表一篇文章。学校可通过举办教师读书座谈会或教师美文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方式促进教师将书读深入、读透彻、读精彩。
2. 注重学生阅读活动质量, 提高品质阅读效果
朱永新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 阅读应该是学生灵性生长、生命拔节的活动, 我们需注重学生阅读活动的质量。
(1) 制定品质阅读书目。选择有品质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始终是引领学生品质阅读的关键。因为只有选择阅读好的书籍, 才可以让学生形成优秀的素养和品质。我们需要通过调查, 了解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 为学生量身制定一套适合其阅读发展的阅读书目。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 作为学生阅读的基础书目, 再列出一部分选读的书目供学生参考, 作为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 他们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制定属于自己的阅读书目, 帮助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1.当初您是如何发现《健康与幸福》这套教材的?这套教材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入闵行的中小学校课堂中?
王浩:很偶然的一次机缘,我在书店发现了这套读物,它刚刚问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题目——“健康与幸福”,很吸引我。首页“致中国读者”、“译校者寄语”的一席话,跟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没有什么知识会比健康的知识更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健康知识,那任何的人生目标都将无法顺利实现”。
2012年3月,我委托区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充分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校长们认为,这门课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到目前为上,我们有35所中小学,300多位教师,上万名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正在进行持续的探索和实践。
我之所以想把这门课程引入闵行的中小学课堂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基于教育任务。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进一步诠释“立德树人”内涵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推进并深化我国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基于教育责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管理者,我有责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当下学生的生存现状、健康素养,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存、发展、交往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可以相信,健康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中小学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是基于教育观念。这是一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课程,教材的“十项生活技能”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它充分诠释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理念,回答了《纲要》中最核心的主题词——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符合闵行的长远教育愿景。它是我们设计的“一体两翼”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即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体”,以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和本土教育国际化为“两翼”。
四是基于课程文化。我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借鉴和引入国际课程必将常态化,引入国际课程不是替代本土课程,而是用其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优化并完善本土课程,并在与本土课程融合中形成有价值的课程文化。要让课程惠及更多的学生需要和家长需求,实现教育公平。这样的课程超越了文化标识,彰显了中外教育的共同追求。
五是基于课程价值。它引导我们关注今天需要怎样的课程。其一,它重新定义了课程的价值——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其二,它重新定义了课程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智,关注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探索、创造、合作、游戏等。其三,它重新定义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专业发展,表现在学会选择,学会包容,学会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个性。
六是基于内容价值。整套教材中,每个年级主题基本相似,包括5个单元10个模块,但内容循序渐进。它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本身,是人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它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回归真实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报告提到:当今有2亿青少年不具备生活和就业的基本技能。这套教材在这些方面多有强调,如性格养成、健康职业、问题解决技能、沟通技能,等等。
七是基于实施价值。它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才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健康幸福必须从生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和体验。这门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创造学习方式的条件和可能,它创造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的教学关系。
总之,基于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基于对差异性、多样性的尊重,使其养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方式;基于对全球价值观的培养,使其成为有尊严的国际公民。这样的国际课程,值得我们把它做好,以满足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
2.在《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王浩:由于《健康和幸福》是美国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开发问题。这套学生教材背后有大量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指南、教师用书、教师资源包、家校联系册、学生活动指南、配套读物、多媒体资料(教师关盘CD、学生版本CD音频、幻灯片、考试评价套装CD)等。资源内容都是英语原版,美国市面上都很难购到,翻译需要时间和人力,还有版权等问题。
二是课程文化及课程能力问题。健康与幸福课程是一门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综合性生活课程,其目标指向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分科为主导,以语文、数学、外语为主学科,缺乏综合性,尤其是生活性课程严重缺乏。校长、教师习惯了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独立开发课程、创生发展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对课程统整的能力参差不齐。
三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适切性问题。课程所传授的基本概念、科学知识、生活技能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但我们也意识到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存在某些行为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所以需要我们选择、甄别、取舍。此外,由于国情不同,教材中的案例也有适切性问题,比如,男女间约会及“性”的问题等。
四是教学时空利用和保障问题。两年来,尽管我们充分利用教学时空,为师生搭建平台,比如,与“快乐半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相整合,与专题教育、拓展课、探究课、家庭教育相融合,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保证教材中涉及到的课外实践和主题活动的落实,如何有效利用和充分保障教学时空是个瓶颈问题。
五是对该课程的评价问题。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维度很多,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评价该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如何通过必要的前测、中测和后测了解课程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如何倾听教材使用者(教师)、教材消费者(学生)以及家长的想法和意见?这些都要思考。
3.《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为什么要请专业测评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王浩:这门课程在闵行的引入实施,社会各界从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2012年5月11日,上海东方网以“引进美国《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闵行区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为题,对当时筹划中的项目进行了报道。接下来,《上海新闻晨报》、《上海新闻早报》连续跟踪报道。2013年11月27日、29日,《中国教育报》以“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们变得快乐起来”为题目用了两版刊登了我们探索的足迹。2013年7月,我们教师的研究成果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健康与幸福课程建设文集》为题出版。2014年4月,我们把《健康与幸福》课程作为闵行区重点项目推荐到上海教育博览会国际化展上,在评比中获得两项第一的好成绩。2014年7月,召开了区“《健康与幸福》智慧传递”,面向闵行的校长们展示这门课程的先进理念、课程形态、教学方法以及师生的变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什么要请专业测评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我认为,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实施效能评估符合《纲要》要求。评估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项目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评价工具的质量要求就比较高。另外,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工具的研发不是非专业机构能完成的,标准厘定或者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决定了评估的质量。2013年6月,我们首批实施的学校和区层面接受了美国麦格劳希尔测评公司的实施效能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家长在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变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课程的实施都非常满意。
4.您认为《健康与幸福》这门课成功实施的关键是什么?
王浩:我认为这门课成功实施的关键就是“创新”两个字。围绕创新,我们在课程定位、运作机制、推进策略、实施路径、教研方式、授课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实践。
第一,课程定位创新。一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生活课程;二是它不只在于识记知识,更在于培养习惯和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三是实施途径不仅在课堂完成,更要在班队会、专题教育、家庭活动、社会实践中落实。
我们以方案导引教学。课程方案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指南。因此,各校根据区总体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结合校本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校课程实施方案。明晰各自的目标、内容、实施主体、教学时空、教学方式、评价办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做到“四个保证”:一是机制保证,二是时空保证,三是资源保证,四是人员保证。做到以方案为教育图谱,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第二,运作机制创新。表现之一是引进的研判机制。《健康与幸福》课程,我们经历了四个月的研究和论证。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本土化遴选,确立了“引方向在区域、生智慧在学校”的实施策略。一方面对闵行教育的国际化需求进行摸底调研、分析诊断;另一方面从课程理念、发展历程、目标定位、适用对象、内容体系、实施模式、课程评价等进行分析论证,多角度研判它的适切性。表现之二是与本土课程的对接重组机制。健康与幸福课程进入学校之后是独树一帜,还是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我们的定位是后者。引进国际课程不是让学校给课程做“加法”,而是促使其将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对接,融入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资源,改造本土课程,进而形成更优质、更科学的课程体系。表现之三是与中外机构的合作与研究机制。为了让这门课程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能在闵行的教育热土上生根发芽,我们采取了滚动式推进机制——区域协调、组建团队、校本实施,招标审核,对试点校进行阶段性效能评估,提炼课程经验、明晰存在问题,再扩大试点范围。学校按需出发,自主选择。
第三,推进策略创新。我们用“开放”获得本土化实践的多元智慧。近三年来,项目组进行了:与国内外有关专家、教育出版社的互动,组织了多元参与的校长教师培训,加强了国外资料的翻译、中美教学的比较,引入国际教育机构进行实施效能评估。
第四,实施路径创新。我们把这门课程界定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实践生活课程。采取的实施路径是学习原著、选择优化、创生发展。原有的教材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基于本土的育人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突出三大方面的教育,十大生活技能的习得,一种思维品质的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养成。在深度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尊重”的价值观。
第五,教研方式创新。我们倡导多元智慧分享,采取“自愿实施、培训先行、模式选择、策略引导、区校共进、社校结合”的推进思路。本着体验性、自主性、选择性原则,采取自主选择、模块教学、渗透融合、有效整合的教研策略,形成了既符合学校特点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架构。进行了以下做法:围绕校本问题,开展研讨培训;基于校情,进行教学布点和统整;平等互助,实施校际伙伴合作;采用校本案例、数据,进行实证成效表达。
第六,授课方式创新。《健康与幸福》课程不是以常见的一本教材、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统领下的多教师、多时空、多形态、多方法的教育。即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甚至是家长、学生、社区人员都可能担任某一内容的教育任务。实施途径则有晨会、班会、课堂教学、专题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态。我们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切实履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七,教学方式创新。《健康与幸福》课程,不是拿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说教,而是从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通过活动教会孩子掌握既能解决当下问题、又能促进其未来健康成长的生活技能。我们打破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充分利用有限时空,让现实的、有趣的、探究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如,君莲学校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分割,将《健康幸福》课程分别融入到健康幸福拓展课、生命科学探究课、体育卫生拓展课、班会课、校园综合活动等校园课程中,并用近80课时加以保证。
第八,评价方式创新。《健康与幸福》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成长方面的认知变化、情绪变化、行为变化、情感态度变化来实证课程教学的成效。我们建议实施学校进行“学生成长档案袋”建设,以持续跟踪他们的变化。
5.您对《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的深入实施进行了哪些规划?
王浩:在持续的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一是要组织专业力量加强对国际课程标准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学生实际的研判和制定;二是要加大对这门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三是我们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全方位、全技能的培训;四是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2012)指出,提升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测量,我们将进行“如何对情绪智力、非认知技能进行教育测量”的课题研究,占领国际测评领域的前沿。
健康与幸福课程需要我们基础教育更多的关注。它不仅具有一种实验性,可以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创造多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更是为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奠基。今后,我们还会将这门课程延伸到幼儿园、高中阶段,满足更多学生、家长的期望。我们相信,通过《健康与幸福》课程在闵行的持续开发,会让我们的学生获得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会让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健康幸福地成长。
不断夯实德育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德育工作“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学习规范为重点,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特色体验活动的开展,努力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我校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积极拓宽德育渠道,创新校园文化,发挥多渠道育人效应,达到了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美化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着力搞好校园文化环境,努力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校一切建设规划都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围绕学校特色打造,努力挖掘育人因素,精心设置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好每一壁墙、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营造校园精神文化。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旨。我们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特色德育小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瞄准大目标,着力抓好小活动。每月都要利用节日庆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各中队积极参与,召开了《做雷锋式好少年》、《学雷锋树新风》《我是文明好少年》等中队主题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制作成感恩图册,召开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中队会活动、邀请父母参加,让学生了解父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付出,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以及关心他人的品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小记者,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宣传的生力军;利用各班级教室门前墙上的宣传栏及时公布每月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台等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宣传校园新风尚,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照《汤山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细化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入手,抓好学生“三好(走好路、写好字、吃好饭),增强学生礼仪意识、节俭意识、卫生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纠正纠正学生行为偏差,使学生真正将一日常规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夯实德育阵地建设。
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工作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开展工作经验交流、班队开放活动观摩、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征集评选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等形式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尤其发挥本校现有一部分老班主任传帮带的作用,让更多的年轻班主任快速成长起来。把课堂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评价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两个习惯”评价的可信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工作中的系统性,切实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出发,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努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网络。重点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夯实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一)编写特色德育校本教材。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先后编写了《绿色家园,从我做起》(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安全伴我成长》(江宁区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人人争当小导游》(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三等奖)等系列校本教材。
(二)在使用中不断完善教材。
2006年,我校就组织相关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编著了一本内含众多家乡名胜古迹、传说故事、诗词文章以及有关“我是小导游”主题活动方案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一书,并印制发放到全校每一位学生的手中,作为我们开展活动的文本参考资料。随着家乡的发展,更为了使“小导游”特色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我们在原有《可爱的家乡》乡土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人人争当小导游》系列校本教材。本套校本教材共三册,以《家乡篇》、《南京篇》、《祖国篇》为篇目,自成体系,分别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每册教材都贯穿历史故事、美好今天、灿烂未来这根主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家乡、南京、祖国的部分旅游资源,为“小导游”们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导游素材。目前,在姜书勤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操作性更强的新《人人争当小导游》教材正在修订之中。
(三)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构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以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口,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开展了“我是小导游”“我是绿色小导游”“我是安全小导游”系列特色体验活动,打造了汤山小学的德育特色。我校德育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
四、夯实特色体验活动开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腾飞,汤山不仅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的胜地,而且逐渐成为人们创业、居住的宝地。不同阶层的人纷纷向这里涌进,为当地教育带来了繁荣也增加了学校的压力。为适应不同层面学生成长的需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满足广大市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我校紧扣“特色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学校原有的基础与实践,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夯实德育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军民共建,共育花朵。
我校充分发挥当地驻军较多的优势,与驻地部队建立了长期军民共建关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利用部队这一大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进行理想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促进教师深刻认识我军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忘我奉献的革命情操,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促进其工作、思想及生活作风向更高层次跃进。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部队、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形成以部队为德育基地的特色,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自立自强教育为特色,加强德育工作,广开渠道,促进交流,抓住契机进行特色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去军营参观,邀请部队校外辅导员来校与孩子们一起举行少先队中队、大队主题活动。
让学生们耳濡目染部队军人“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观摩训练,磨练坚强意志;“军营一日”,增强国防意识等。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自立自强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显见成效,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得到了增强,独立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人人争当小导游。
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以“我是小导游”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人人争当小导游”系列活动中去。“人人争当小导游”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与认可,也得到了游客们的好评。开展这项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争当小导游”的良好氛围。学生经历了这一活动,既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即时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夯实学生德育评价机制。
为加强少年儿童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打动学生,我校开展了“我是汤小美少年”评选活动。“我是汤小美少年”的评选内容包含了文明有礼、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尊老爱亲、助人为乐、尽责奉献、自强自立、积极锻炼、发明创造和爱卫环保十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学习、卫生、运动、创造等10项类型,各类型中又细化了多项习惯要求,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会、校园、他人,做一个文明美少年。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德育处、少先队每月根据月活动主题,评选出相关类型的“美少年”。此外,广大师生亦可留心观察发现身边涌现的“美少年”,被推荐的同学可到大队部登记,参加大队部的审核、评选。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增加了“汤小美少年”专栏,每期都会宣扬一批“美少年”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向标兵看齐。去年11、12月,我校已评选出了60名“勤奋好学美少年”、“积极锻炼美少年”和多位爱卫环保、拾金不昧美少年。今年的2、3月是我校的文明礼貌月,围绕这一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了“文明有礼美少年”的评选,在评选活动中,引导学生做到谈吐文明、行为文明、用餐文明和做事文明。
按照县局师训科安排,滨州市向省推荐一所经典诵读先进学校,请将你校经典诵读方面(既包括读,也包括写)的做法和成果加以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于明天(2月14日)前报师训办。
劳店镇中心校 刘永军
2012.2.13
附件:以下为师训办发的第一实验学校材料,但不能照搬,只可参考!
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经典诵读”工作情况简述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你灌输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当你用纯洁的传统文化经典让海绵饱和后,其他不干净的东西也就难于侵入了。
——题记
诵读经典国学,如与圣贤先哲对话,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一些古典名句成了孩子们衡量自我的道德标杆,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情操,塑造着健全人格。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下面我将我们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开展“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是组织上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带头诵读经典。我们学校成立了以彭校长为组长的“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
领导小组,组建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和音、体、美老师全程参与的“智囊”团队,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分年级制定了活动开展的阶段性计划、层递性计划,使得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营造浓厚的经典学习氛围。采取“经典上墙”的形式,在学校制作图文并茂的经典“文化墙”。我们要求每个班充分利用教学楼内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及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建设经典诗句主题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建立图书角、创设休读林,使同学们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首先受到熏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经典文本学习的盎然兴致。
三是将经典古诗文名句、篇编写成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在一——六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我们第一实验学校为孩子们量身推荐了经典诵读内容,并组织骨干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按学段、年级编写了《经典诵读读本》,免费供学生使用。将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保证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琅琅的经典诵读声感染的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煞有其事的捧着经典读本,开始学唱三字经、唐诗宋词了。
四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经典诵读习惯,除了将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我们还规定了每天专门的诵读时间。每天早读师生共读十分钟,下午第二课堂活动十分钟,放学路
队诵读五分钟,晚上家长、学生共读十分钟,全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于诵读;每天的课间十分钟,铃声调整为在校园内播放经典诵读的录音、歌曲,让学生在休息之余得以聆听;周一、周二为朗读时间,这两天学生可以看着文章朗读;周三、周四为背诵时间,学生要脱离文章练习背诵,周五为检查时间,老师要对学生的背诵情况逐个检查。这样有计划的安排,“学而时习之”,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形式多样,激发兴趣。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偶尔学学可以,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我们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时变换各种指导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指黑板,学生全体齐读。还可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其次,成立读书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背诵,组长起带头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实施,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同时,吸取兄弟学校的做法,有音乐教师教唱谷建芬新学堂歌,并将学生们在玩耍时拍球、钻圈、跳皮筋时的口令也换成了古诗和《三字经》,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六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学期要开展一次有关诵读经典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会、古诗文小品表演、古诗文相声、古诗文情景剧、古诗文经典配画等,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广大儿童诵读兴趣盎然。班级、学校组织经典诵读会,每月从已经背诵的经典读本中精选20条,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在举行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明星”“诵读经典小状元”或“背诵大王”,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经典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七是开展假期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上学期的暑假主题为“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制定了相应的诵读学习计划,提出了读书倡议,给孩子们拟定了学习内容,还引导学生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将自我读经典评价机制融入其中,认真填写“我的读书卡”,使孩子阅读经典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八是家庭亲子背诵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实际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
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九是每学期结束时,我们学校的同学都要进行诵读自我评价,写出心得体会。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谁背诵的古诗多,谁明白的道理多,你从古诗词中学到了什么?自己该怎么按照诗词中道理去为人做事?然后,班主任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评出学期末“诵读明星”,找出在实施诵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便改进和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上学期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博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县教育局组织的经典诵读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接下来我们打算将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效对接;将红色经典与传统经典结合起来,探索边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边诵读中华经典的新方法,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打算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册,“读后心得”、“我为经典配幅画”等档案袋记录孩子们诵读经典的足迹;计划将经典诵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诗词古韵专题学习网站”,打造一个诗、书、画、曲融为一体的学生诵读、学习的平台,让少年儿童走近经典,品味名著,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在“欣赏型”德育理念指导下,创新德育的载体和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不再生硬,而是变得“美丽”“美丽德育”不仅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幸福和尊严,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为准确把握新时期中职学生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寻求德育有效途径,四年前,中策职校开展了一次大型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德育途径依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教学实习和实训。而传统的德育课等德育途径,却难获学生青睐。通过访谈学校了解到,欣赏型的理念、有价值的内容、有活力的课堂、有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们对德育工作的内心期待。这给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一种方向上的启示,只有让德育美丽、温暖起来,才能使学生阳光、积极起来。由此,一场德育创新行动在校园拉开了帷幕。
四大活动平添美丽色彩
“活动美”是中策职校实施美丽德育的重头戏。学校对每项德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重新进行了审美化设计。学校坚持多年的四大活动经过重新设计后,美丽的色彩深受学生青睐。第一大活动是学生社团活动。中策职校的学生社团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共有35个社团,社团成员总数占学生数的80%,能够通过社团获得学分的学生占85%。重新设计后的社团,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章程,有指导教师,有活动计划,有检查记录,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折算成学分。
第二大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手册》,通过规范的记录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环保、第二课堂等活动,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实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大活动是心理教育活动。学校将“美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学校还组建了学生心理社团,运用同伴互助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心理游戏、心理测试等活动。学校在每个班都推选出心理委员,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班级和寝室。
第四大活动是“四大节”主题活动。学校每年都举行文化节、艺术节、技能节和体育节
主题活动。重新设计后的“四大节”,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技能节,成为全校师生展示技能和风采的大舞台。在今年技能节上的烹饪专业技能比赛中,学生与前辈们同台竞技,邀请行业大师精彩点评,展示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向企业推荐了人才。
四个机制保障寓美于德
学校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德育评价机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对学生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开展了“中策好学生”评选工作――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进步即可评为“好学生”。如今,学校现在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策荣誉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有“标兵”、规范重“文明”――通过月考核评选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关键看“感动”、综合固“三好”――通过年度考核评选星级社员、各级三好生、各级优秀学生干部和感动中策好学生;技能连“现代”、全优可“提前”――通过综合考核,颁发由学校毕业生、现代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创设的“现代奖学金,提前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这一荣誉体系体现着学校育人的不拘一格,成为美丽德育的一大特色。
学校构建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德育运行机制。美丽德育四大活动不仅允许学生们按照兴趣和性情自由选择,而且在活动设计上也更多地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考虑。这些活动与中职学生好动、敏学等特点相吻合,让他们在有兴趣、有需求的前提下自主参加,教师在其中参与指导和服务。
学校构建了一个有序规范的制约机制。每个活动都制定了考核办法,规定了考核的依据、内容、方式、评优标准等,一些与学分相挂钩的活动,严格了学分核定程序,突出了学分核定环节上硬的更硬与学习过程环节上软的更软二者间的有机结合。
学校构建了一个三级网络的协调机制。学校形成了以团委为枢纽中心的包括总务、网管、学生会在内的快速反馈三级支撑网络,同时坚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主人、主体、主动”的作用。
五项成果展现美好人生
美丽德育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彰显了“美好品行”文化,挖掘出“美妙课堂”教学形式,创设了“美丽校园”的育人环境,提升了“美奂技能”的专业特长,成就了“美满人生”的教育目标,切实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
走进中策,你会发现,校园里张贴的宣传图片,都鲜明地突出了校园的主体――学生。这些图片上有社团介绍、有专业技术能手、有“感动中策”的学生个人个团体、有提前毕业的优秀学生,可以说,学生们的“美好品行”、中策荣誉体系的闪光点都在校园的某一处得到了凸显。
在“欣赏式”的“美妙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展示着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想得美”选修课表,双休日可以参加全市的特色选修课,实现了“走课程、走专业、走年级”,让该学的学得更好,想学的学得更多。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创新,将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按照“贴近学生、就地取材,挖掘亮点、突出特色”的设计思路建设文化墙,营造出“精技乐艺、温馨宜人”的文化氛围,以“美丽校园”新形象对社会传声,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在美丽德育的主旋律下,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变化,练就了一身“美奂技能”。在去年4月份浙江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中策职校的选手包揽了4个专业5个参赛项目的第一名,被业界称为“中策旋风”。在6月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又夺得3金1银的好成绩。
美丽德育为学生们今后高质量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宽容大气的心态,拥有一项专业特长,拥有1-2项兴趣爱好,拥有对新知识、新技能旺盛的求知欲,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美的精神家园里享受美满人生。
扩展阅读:
【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做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员09-19
立德树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06-19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06-06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06-26
好习惯益终身材料12-14
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情况汇报10-10
大学体育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的融合论文07-28
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12-10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