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沈浩精神的心得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沈浩精神的心得(精选6篇)

学习沈浩精神的心得 篇1

学习沈浩,首先要清楚沈浩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沈浩,其次要明白我们应该学习沈浩那些品质、如何学习等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安徽小岗村调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指出,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是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先进榜样,是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生动典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的好干部。李源潮同志的话很好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点明了沈浩这个典型对于今天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所谓让人民群众离不开,就是要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人民之中,做人民的儿子,用感恩的心去回报人民、奉献人民,唯有如此,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才能形成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一种离不开彼此的 亲情关系。而这种关系就好像绿叶和大地的关系,大地滋养了绿叶,让绿叶和大树一同茁壮成长,而绿叶在秋天飘落后则会回归大地,用整个身心去回报大地曾经的养育!而第二年的春天,大地又会养育出新的绿叶,为春天带来勃勃生机!这就是绿叶和大地那种相依相爱的深深的眷恋和情怀!

沈浩做到了,他就是这样一片绿叶,他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没有做“镀金干部“,而是满怀着对大地的热爱和感恩,用全部的身心去回馈、去奉献,因为沈浩知道他的根在人民群众,他的舞台就是人民群众的心怀!所以,沈浩的心能和小岗村的百姓一起跳动,就像父子的心一起跳动一样;所以,沈浩的情能和小岗村的群众一起起伏,就像亲人的情一起起伏一样!

心手相牵后,沈浩的眼睛里就是小岗村群众的世界。于是,沈浩所思所想都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如何让小岗村的亲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修路、招商、引进人才、关心弱势群体,一家、一户,一点、一滴,沈浩时刻将自己扎根在小岗村这方热土,并用这种扎根的深情和责任感带领小岗村六年大变样,再次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沂蒙》很好地昭示我们:是人民群众用无垠的挚爱支持着我们党取得了革命胜利,我们党有责任用同样的挚爱去回报如此厚爱着、养育着我们的人民!

而这种回报,很简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基层,用点滴的行动,为人民做实事、真事!设想,如果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干部都能向沈浩一样深深扎根于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那我们还会有多少地方能向小岗村一样取得巨大的变化?那我们的发展又会取得那些更加令我们骄傲的成绩?

只要我们将心安放在人民的心中,那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得见人民的需要,我们的双手就能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就好像一片绿叶,不论飘向哪里,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养育自己的大地!

沈浩,如果你天国有知,我想你一定会对小岗村深情地说: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学习沈浩精神的心得 篇2

一、特色道路梦

梦不同, 圆梦的道路亦不同。“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路,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 实现自己的发展, 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 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 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 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 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 等等,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和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确立, 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二、人才强国梦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当前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这个关键, 在当今中国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都要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 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 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 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地追求GDP增长, 使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 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 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将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4]。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实现“人才强国梦”。“人才强国梦”的实现, 要经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 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从人才强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三个战略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 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获得科学的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 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 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三、科学发展梦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 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现“科学发展梦”, 实现“中国梦”, 当务之急, 就是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在想问题、促发展、作决策、抓落实时, 如何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宿归、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处理好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成果的关系,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从现实看, 至少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坚持靠民发展和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全党在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执政使命[5]。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意义重大。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 才能出政绩, 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能做出优质的政绩, 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在新的历史关口, 领导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当前和今后党必须担负的执政使命,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的举措和具体实践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推进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统筹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此, 必须把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根本要求。从现实来看,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与不好, 发展得快与不快, 发展的质量高与不高, 与那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哪个地方扎实抓好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哪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哪个地方放松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就会造成经济滑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可持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在科学发展、加速赶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各种新的变化, 作为娄底的领导干部, 必须把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到推动幸福娄底建设的实践中, 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努力开创娄底科学发展、幸福娄底新局面。过去的五年, 娄底人民全力推动娄底科学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城乡面貌大为改善, 生态环保明显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是娄底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得益于娄底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娄底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梦”的实现[6]。

四、文化繁荣梦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 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更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实力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地位,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 文化越需要及时跟上。文化的发展, 能够倡导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 还能创立一种紧贴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指引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也正是基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前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从这一点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见, 文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

实现“文化繁荣梦”, 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集聚正能量。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统一全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引导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和归属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自觉坚持和拥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认同和支持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 在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尤其是主流文化, 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载体传播、传承, 变成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 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力构成中, 劳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迅速提高, 劳动者素质以及一般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兴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强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7]。对当前中国来说, 决定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文化繁荣梦”、全面小康而奋斗。

五、民主法治梦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 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内涵深刻, 意义深远。“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 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 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 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 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 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民主法治梦的基本理念就是用制度约束规范公权力。法治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划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并为其设定一套理性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法律预设的控制之下;对权力予以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是保证个人权利不受政府权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 是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权和自由, 人权和自由只有在公权力、私权利的边界清晰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权利和权力的边界, 所以, 没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梦”的关键点主要是:第一, 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只要政治家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 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第二, 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 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严格的约束, 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 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同时, 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热情和新兴媒体的便利,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第三,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议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只有建立以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法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 法治的“中国梦”才会顺畅实现[8]。总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 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法治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科技创新梦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 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 而是……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 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9]。在新的世纪里, 谁在高技术产业化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中领先, 谁就拥有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 无疑将促进人类向更文明的时代进步, 但是它的现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全球范围内,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西方和社会主义东方存在着极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非平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 中国要取得在21世纪的主动权, 要达到和赶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 不加入发展的行列, 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目的, 就是“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建国以来, 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汲取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一个契合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战略和正确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自己国家走向21世纪, 抢占制高点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高科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开展和高技术应用扩散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 抢夺市场, 谋求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从提高国威转向增强综合国力, 都将在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落实到对高技术产业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领先争夺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求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表明, 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我国实现“科技创新梦”,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创新的“基数”。只有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它们才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改善专利申请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 国家一方面要在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把能否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 树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完善产、学、研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技术创新“乘数”,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大国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我国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联接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11]。

七、生态文明梦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 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 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2]。”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质疑。另外, 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 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 资源消耗惊人, 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 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 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 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 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 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当前, 实现“生态文明梦”, 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即:加强公众生态知识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构建绿色家庭观;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三是扶持生态文明科技。即践行科技发展的生态文明原则, 扶持和推广生态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即建立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内涵丰富、切实可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即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把住生态修复关。

八、人生出彩梦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出彩梦”的实现, 必须促进“成才梦”、“家庭梦”、“干事梦”的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圆一个“成才梦”, 务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创造, 四要矢志艰苦奋斗, 五要锤炼高尚品格。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讲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家庭, 圆一个和谐家庭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如大海, 家庭像港湾, 夫妻是港湾的守护者。家, 是躲风避雨的港湾, 有了幸福的家, 才会有好的心情, 才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设和谐家庭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自古就有家国之说, 所谓“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 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 我们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制定我国人口发展规划,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确保人口结构均衡、性别比均衡发展, 为青年男女圆“和谐家庭梦”、“幸福家庭梦”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 不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家立业, 都是讲要干事创业, 圆一个“干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 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 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 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 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 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成就你我, 干出一番事业。总之, 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相互衔接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多层次的, 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 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 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人生出彩梦

参考文献

[1] .林坚.实现“中国梦”需要总体设计[N].嘹望新闻周刊, 2013-4-15

[2] .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3] .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 2013, 1

[4] .彭剑锋, 朱兴东.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J].中国人才, 2004, 1

[5] .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D].中央党校, 2010, 5

[6] .杨平.建设幸福娄底更加需要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J].学理论, 2012, 8

[7] .湘浏.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J].炎黄春秋, 2001, 5

[8] .马怀德,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 2013-3-4

[9] .王焕丽, 王军.新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路径选择[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10] .吴焕新.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维”本质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1] .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5

学习沈浩精神心得体会 篇3

学习沈浩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小编寄语:下面是文秘114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沈浩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篇一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让人们感动的,不是什么轰动性的大事件,而是沈浩把群众的点滴难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解决到实处的件件往事,沈浩用一片真心换来了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相依。

让群众感到离不开,对干部来说是最大褒奖、最高信任,是一名党员干部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难能可贵之处。基层干部与群众相处在一起,最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融入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浩在小岗村挂职工作6年,做了多少在一些人眼里属于“鸡毛蒜皮”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没人记得清了,能讲出来的只是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老奶奶的拐杖坏了,他不声不响从外地带来送过去;智障村民天寒衣单,他二话不说脱下大衣为他披上;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将其送到医院;村民住房出现危险,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 凡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无论大小,只要群众有反映,都真抓实干,及时处理。这是“沈浩精神”的一个深刻启示。基层干部处于生产生活第一线,接触最多的不是大项目、大工程,而是群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这正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所在,群众也正是从干部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上看基层干部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党和政府是否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能不能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是检验基层干部素质的“试金石”。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所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干部以沈浩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执政基础就会稳如泰山,党的战斗堡垒就会坚不可摧。篇二

我有幸参观了铜陵学院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深入学习了沈浩的先进事迹,再一次被沈浩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同志,我要以沈浩为榜样,努力做 “三有”组工干部。要有情系群众的优秀品格

沈浩第一次到小岗村,要去农户家走访。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听说沈浩要去关友林家,立马劝阻:“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到处都是。我就不去了。”韩主任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手续。就这样,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在沈浩的日记中,他引用艾青的诗句来勉励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短短的两句诗,饱含了沈浩对小岗村的热爱,对农民群众的深情。我终于懂得,老百姓为什么要一次次按“红手印”挽留沈浩?那是因为他把小岗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沈浩情系群众的优秀品格,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话家常,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时刻想着为群众多办实事,处处争着为群众分忧解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成为向沈浩那样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要有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做群众工作光有感情不行,还需要真抓实干的作风。小岗村修建友谊大道,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多万元。行动胜于千言万语,在修路的日子里,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由于没有经验,用手捧水泥,手被烧烂了也没叫一声苦。凭着真抓实干的精神,沈浩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过不了温饱坎”的困境,给小岗村民带来了希望和盼头。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沈浩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做到知行统一,言必信,行必果。做到见事早、定位准、有主见,运筹于前,把握战机,不失时机,高效推进。要养成以身作则的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处处带头示范,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实际行动作为无声的号令。要有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新起点上,沈浩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的力量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小岗村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沈浩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在新常态下,组织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适应新形势、应对这些挑战,就要求我们打破墨守成规、求稳怕乱、谨小慎微的思想束缚,克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领导让干什么才干什么”的被动服从思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修炼“敢破敢立、开拓创新”的锐气。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拓宽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工作的“加油站”和“试金石”。目前,我们每个乡镇都申报了党建创新项目,我们要紧盯已经制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探索创新,努力将申报项目打造成特色党建品牌,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沈浩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沈浩走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篇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沈浩同志生前引用过的两句话。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这一承诺。作为同是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的一员,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如今,我刚刚进入史志部门这个所谓的“冷门”单位,怎样在新的工作岗位满腔热忱的工作,怎样才能无愧于培养自己多年的党,无愧于自己入党时的誓词,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在学习沈浩同志的过程中,我认真地思考着。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现实中,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总是和他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沈浩同志之所以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最根本的就在于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于他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所从事的史志工作不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与不少部门相比,它的确是个“冷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编史修志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持,就不会有对史志工作的热忱,更谈不上做好工作。史志部门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人民群众直接联系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的工作成就却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存史修志、资政育人,靠的是我们所编纂出的史志精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编史修志说到底是在为人民树碑立传,是要为人民服务,所以史志工作者同样要不断强化宗旨观念。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沈浩同志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沈浩同志为小岗、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史志工作被人称作是“艰苦、辛苦、清苦”的“三苦”工作,对于史志工作者来说,淡泊名利就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切以史志事业为重;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地方史志事业,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要编纂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地方史志精品,没有“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是不行的。多年来,在我市史志战线上就有这样的一批老党员、老干部,他们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甘于清苦,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做好编史修志工作,集中地反映了史志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弘扬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务实创新,不断进取。新时代最鲜明的特色是与时俱进。沈浩带领小岗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让小岗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创造了“小岗速度”。我们史志工作者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存真求实,苦干实干,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史志工作虽然不像经济工作那样讲求速度,但同样要求不断突破传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坐得住”,又要“放得开”,用沉稳的态度“努力治史”,用开放的胸襟“开门办史”,实现史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团结协作,争创佳绩。团结出成果。沈浩同志用极短的时间,把小岗村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身边,一心一意干事创业,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可,成为促进小岗村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史志工作来说,每编纂一部著作,开展一项专题调研,进行一系列宣教活动,无不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个或几个人不可能顺利完成,因此团结协作尤为重要。既要在史志部门内部搞好团结,不争名,不逐利,调动广大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编修研宣各项任务;又要对外搞好团结协调,争取全社会对史志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努力创造史志工作的良好环境。我们市史志办正在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党史、方志成为一家,大家更应该讲团结、讲奉献,以良好的工作作风,以一流的工作成绩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学习沈浩精神的心得 篇4

根基层

XX年11月6日凌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因病去世,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六年来,沈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不仅用执着、坚定的信念抒写自己对党的忠诚,还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被沈浩同志扎根基层群众,殚精竭虑为民服务,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而在今天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心灵再次受到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领万民奔小康。”这是对沈浩同志最好的形容不过。沈浩同志是一个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他解放思想、坚持原则、解决矛盾、干事创业,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过不了温饱坎”的困境,给小岗村民带来了希望和盼头。

一扎根就扎根6年,6年了,沈浩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6年了,沈浩同志用6年的时间,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回答了我们大学生村官一直思考的问题,农村是不是施展才华,发挥自己作用的舞台?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怎样在农村扎下根?怎样做让人民满意而有意义的事?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容易,基层琐事烦事多,尤其是我们直接与最朴实的老百姓打交道,“百姓利益无小事”,什么事都要管。并且基层问题沉积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难度大。基层认干不认说,干出成绩了老百姓才认可你。而在面对这些困难,沈浩同志没有退缩,没有选择去更好的岗位,而是在小岗村干了一届又一届,最终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村民用两次按手印最为朴实的方式,将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因为小岗人民离不开他,小岗的发展还需要千千万万个向沈号同志这样的人。

沈浩身上值得学习的四种闪光精神 篇5

(斗江镇党委 李福生)

电影《第一书记》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于2004年初到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期间,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长年深居基层,以小岗村为家,勤奋工作,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因心脏病发作于2009年底在小岗村去世。沈浩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代表,他的事迹令人颇为感动。作为一个党员基层干部,我认为他身上散发的四种闪光精神值得学习。

一是要学习他深居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省财政厅机关的干部,愿意到基层任职已是难能可贵。但沈浩同志长年居住小岗村,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在小岗村一住就是了6年。近年来,由于我们干部的交流力度大,在一些基层干部里存在着“走读”的现象,未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沈浩的艰苦奋斗精神,向我们诠译了如何和人民群众构建鱼水之情。

二是学习他甘于奉献的精神。沈浩为小岗村奉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满是亏欠。6年来,他一家分居三地,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亲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分

忧,更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生活。沈浩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了小岗村的高速发展。

三是学习他不畏强暴,弘扬正气的精神。沈浩初到小岗村时,工作一时难以打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村里邪气盛行,正气得不到弘扬。沈浩在通过法律程序为小岗村追讨村集体财产一部铲车时,晚上遭到村民的报复殴打。但沈浩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最终依法追回了村里的铲车。因为沈浩的坚强正直,净化了小岗村的风气,增加了群众紧跟党支部谋发展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6

一、当好组织者, 为学生创新搭建舞台, 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众所周知,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变课堂教学的“权威者”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会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小组学习时出现了无声、无效、无果的局面。经过认真的反思, 我意识到教师权威者的形象还没有彻底摒弃。由于追求课堂纪律的整齐划一, 包括学生的举手、发言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使学生不敢争论, 不敢讨论, 更不敢提出不同见解。针对这一情况, 我就从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入手, 有意识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当课堂出现不同的见解时, 我不急于表态, 而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发表各自的见解, 自己也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经过几年的努力, 现在我所带的班经常可以看到两人一组或四人、六人一组讨论、争论的情景, 学生的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问, 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 通过出示一面长3分米、宽2分米的小红旗,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比较长和宽的关系。经过小组讨论, 使学生明确在比较数量的意义和方法上有两种关系:比差和比倍。这样通过全体同学的讨论参与, 一方面复习了比较的方法, 完善了原来的认知结构;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进入了一个新的环节———新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再如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 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讨论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 得到了“石块占空间”的答案, 这样“占空间”就成了新知的起点。情境导入越来越在课堂上得以体现, 而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发现与解决问题, 从形式上更为活泼, 从心理上也是一种促进。

二、科学搭配, 合理分组, 为学生创新提供契机

《数学课堂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 我首先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基础的不同, 本着“条件均衡, 优势互补”的原则,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2~6人) 。小组构成人员实行动态分配, 使每个小组始终保持向心力、凝聚力,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平等相处, 互教互学, 大胆想、大胆说、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同时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帮助学有困难的同伴解惑,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实现合作的真正实效性。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讨论目的, 随时调整小组构成人员。人人轮流担任小组长, 组织协调讨论, 使学生在小组中有目的、有内容、有小结, 反馈时由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通过小组结构优势互补,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 掌握知识, 锻炼技能, 学会创新。

三、重视创新成果, 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除了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与同伴合作, 积极与他人交流外, 我还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和赞美学生的创新成果, 宽容学生的幼稚甚至是胡思乱想, 表扬汇报过程中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方案, 表扬各类型的学生和进步生, 评选小组活跃分子、协作成功的小组, 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在2、4、6、7、10这五个数中, 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时, 教师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及环节: (1) 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 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2) 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 准备小组汇报。 (3) 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 听不懂的可以问, 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 (4) 小组整理成果, 准备全班汇报。 (5) 全班交流。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每一位学生自主性尽可能得到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电厂热控先进事迹下一篇:财会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