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探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就必须要明确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高校进行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 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从这个立足点出发。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立德”?意思为修身养性。中国古人认为道德是人为之人的根本, 他们追求道德理想, 致力于提高道德境界。并且把“立德”至于人生“三不朽”之首。什么是“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立德在树人之前, 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 才能知道做人的道理, 从而努力成长成才。

什么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进行道德教育,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开展道德讲堂, 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二是在正确道德观的引导下, 在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前提下,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培养, 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 从而把准政治方向, 提高政治站位。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 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以及在正确道德观的指引下把准政治方向。

二、新时代高校拓展与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及不利因素

(一) 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 高校逐渐地发挥自己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将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化为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它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 综合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资源, 对文、理、工、农、医等各科展开思教工作。

(二) 高校立德树人的不利因素

1. 高校对立德树人缺乏足够重视

高校的功能不只是育才, 更重要的在于育人。因此, 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首要标准,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为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他们有爱国之心和正确的“三观”。这样的人才是国家所需要的, 所以, 德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实现高校基本功能的重要步骤。

而当前高校进行的德育工作却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实干真干。在新时代, 高校更应该发挥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类事件的发生率。而当今高校进行的立德树人建设, 依然“任重而道远”, 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机制和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强化。

2. 部分教师起不到立德树人的表率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 部分教师并没有发挥带领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引导作用, 反而更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技能的提高。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导者,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3. 社会方面存在负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正是计划经济逐步弱化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40年, 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追求与多元化的思想主体共存, 对于实现一个一元化的道德目标来说, 任务尤为艰巨。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 很难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也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 想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 以一元化的道德追求统领多元化的思想意识, 难度无疑增大许多。

4. 大学生的立德生态加重立德树人的实现难度

当代大学生立德过程是受社会、学校的影响下的主体自我道德意识觉醒生成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出现,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 它使信息传送速度大大加快, 而成本却前所未有的降低, 从而把世界空前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使得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另一方面, 西方思潮强势涌入, 对国民的思想意识造成冲击, 以及人们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与建设不够到位, 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好坏参半。

三、新时代高校拓展与提升立德树人的具体途径

(一)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要进行德育工作, 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德智体美”。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大学生只有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才能涵养良好的德性。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智指的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专业技能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较高的实践能力。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 即身心健康。它要求大学生了解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身体的健康的同时, 还要求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课程的学习, 掌握一些基础的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保持心灵的充实。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要求大学生要有高雅的品味, 它是心灵层面的, 强调“高大上”意识, 讲求的是雅, 注重文明。“德智体美”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回归教育方针, 关键是要搞清楚立什么德。对德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思想道德这样浅显的层面上, 还要明确立德首先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德育状况,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建设。要协助他们正确看待道德生活, 了解自身在社会中享有的道德权利和自由, 认识自身对社会和他人的应尽道德义务和责任, 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后还需要立足高校德育实况, 加强校际交流。高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新时代高校自身德育实际, 根据本校的道德教育的推进情况来切实促进德育发展。

(二) 发挥教师作为道德榜样的作用

教师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德育工作的践行者和引导者。要坚定教师队伍的政治信仰, 提高教师队伍的各方面素质。高校广大教师只有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才能为大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同时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德育工作。

教师需要改进德育的传统方式, 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教师需要真正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为国家培养人才。想要实现这个本质目标, 就需要注意转变教育方式, 学会在教学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充分发掘课堂知识中的道德资源, 形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三) 净化社会立德树人的环境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产生好坏难计的影响。同时, 由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利己主义也开始冒头并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 这对高校推进德育工作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首先, 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 利用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道德建设, 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而使社会成为高校开展德育的重要依托。其次, 要加强对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的惩办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法律规章制度时, 要看到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使法律成为道德的根本保障, 使道德在法律的施行中得到维护与传播。最后, 有关的社会组织也需要制定严格的规范, 明确组织纪律。要让社会组织在制定本组织有关的规定时, 必须严守道德底线, 遵循道德规范。

(四) 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

遵循以人为本与主体激发相结合, 要求高校德育方式革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辨别能力。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 由此会对自身的“三观”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要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爆炸式信息的冲击, 学会处理、储存、交换信息。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而不是自身堕落的深渊。

大学生自我教育也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自我教育法, 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需要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首先,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既要勤学好问、尊重教师, 又要善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做到师生相得, 共同进步。其次, 大学生要有自我道德教育的意识。自觉地接受教师在教学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熏陶, 勤勉好学, 虚心请教。最后, 大学生要重视实践。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道德境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学习到的道德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化信念为行动。改变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错误认知, 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摘要:高校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 尽管国家对立德树人高度重视, 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依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品德状况令人担忧, 高校立德树人之路依然在路上。有必要在弄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探索出相应的途径:高校要重视德育工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积极作用, 以自己的品德操守影响感化大学生;改善立德树人的社会环境, 为高校进行立德树人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 从而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高校,途径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肺心病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下一篇:有关油田车辆保养维修及管理措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