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摘 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舆论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论能够有效的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遏制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加速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本文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的现状,提出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利益的诉求日趋多元化,高校中各类的突发事件频频爆发。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高校的普及,网络成为庞大的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放映舆论的最重要的窗口,高校网络舆论迅速成为高校突发事件舆论的中坚力量,新闻和评论、BBS、博客、微博、电子邮件、短信等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对各种现象和现实问题发表观点和表明立场的平台。有人统计,中国80%的危机是从网络媒体爆发出来的,因此在突发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情况,如何认识、把握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提高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维护高校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性质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般指在校内发生、给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或造成人员伤亡,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冲击或严重干扰的事件。

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解,结合校近几年发生的若干突发事件,高校的突发事件大概分为一下几种:1.公共管理类:如政治性事件和学校管理引起的政治运动、游行、非法集会、绝食等事件;2.公共安全、灾难类:校园暴力、群体斗殴事件、利益冲突、火灾、洪灾等事件3.卫生类:食物中毒、传染病等事件;4.心理类:心理问题自残、自杀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按照高校突发事件按照性质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水灾、雪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第二种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如法事件,主要是只发生火灾、中毒、罢课、游行、绝食、群殴、自残自杀等事由人为引起的突发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有时是相互交叉关联的,甚至是几件事情一起爆发,因此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的具有如下几种特征:事件的突发性和事件的急迫性;主体的特殊性与群体性;过程的持久性和多变性;事件的危害性和威胁性;事件的公共性和传播的快捷性;事件的连带性和影响性;事件效果的双重性等特征。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界定及其特点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就是指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做发表观点和表明立场。高校网络舆论因高校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特性而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首先,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独特性,主体为在校的大学生。其次,交互性,传播者和听众进行双向的互动,信息互相交流传播传播。第三,网络舆论的主体拥有自主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借组这个虚拟的平台畅所欲言。网民素质良莠不齐造就了网络舆论中存在着缺少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在在参与讨论时采取偏激的态度,偏激的思想和语言引起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最后,网络舆论具有快捷性和爆发性,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有事件发生,迅速的在网上形成舆论,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对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危机意识

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大部分高校缺乏危机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麻痹大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习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封锁消息,不让公众知道,学生并不能完全了解事件的事实真相。但是网民就可以借助各种网络手段不加限制、毫无顾忌地立刻发布关于事件方方面面的消息和个人观点,因此会容易造成负面网络舆论。另一方面,一旦突发事件爆发,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着连带性和关联性,网络舆论又具有快捷性和爆发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手段在网络媒介中大肆传播关于突发事件的负面的错误的观点,有些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盲目的信任或者改编,再次造成舆论恐慌。这些方面意味着高校主动放弃了网络舆论的引导权。

(二)高校缺位應对,引导机制不健全

高校管理者组织决策能力不强,缺乏事先准备、缺乏完善的组织,无法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中除了在精神上安慰学生之外,就不知道采取什么方法途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突发事件的突变型,事件中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的难预测性和信息的负责性,给管理机构的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缺乏了相应的引导机制,对网络舆论的各个阶段的收集、分析、沟通和发布机制上都存在疏漏,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同时责任主体的不明确,为后续的善后解决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高校缺少信息沟通的渠道,高校中缺少获取有效信息的系统,信息通联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缺乏或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无法及时收集和掌握突发事件中各阶段的信息,不能做到信息的合理的收集和合理的利用、分析。则无法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事态趋势和规律进行准确性的把握,无法及时的通过正确的途径、有效的方法解决处理危机,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应对十分不利。

三、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面对高校的网络平台和舆论环境,在正确认识高校突发事件和网络舆论的特点下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主动加强网络舆论导向,构建良好的的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环境,形成一种长效的沟通与处理的应对机制,维护学校的稳定,共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关注高校内涵发展

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拥有者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校和谐的精神文化必然为网络舆论提供良好的基础,和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必定会促进高校网络的文化的发展,打造良好的校内网络舆论平台。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管理,可以在最大可能的减少了校内的网络舆论的负面内容。在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对于突发事件有着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包容心态的舆论。

(二)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健全网络舆论预警机制

高校成立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组并建立协调联动的预警机制,该小组全面负责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时传达信息,有专职人员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预警监测,要增强舆论引导和调控力度,在网络舆论中拥有网络舆论的引导权,做到主动、及时、准确、校园网络有害信息的发现和正确的引导,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事件对学校形象和师生的人生安全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对舆论参与对象和议题的引导

高等学校要积极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及时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意见领袖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辩证合法的判断的方式和事实材料来引导非理性的网络舆论,能够及时地解决当前突发事件本身,最大限度地平息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满和关注。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事件,公开证实的地向学生、公众媒体作出解释,以积极的行动来来取得高校师生和社会媒体的支持和谅解,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做出妥当的解决方法,更快捷有效地形成被网民认可的、支持的意见。

(四)强化网络平台的的监管职责

网络信息海量多样,鱼龙混杂,以反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目标,就要求借助于网站自身的监管职责的有效履行。行政的力量已然无法在微观层面对信息实行全面监控。尽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弱化了网站的“把关人”作用,但网站经营者还是拥有大量的监管权利。网站在建立自身的监管章程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每个网络言论者对网站规定条款的执行程度,一旦发现突破网站对言论的必然限制,就可以有权对其言论进行处理。同时,强化网站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网络把关人必须在信息的来源,信息的筛选,信息发布的规范化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进行监 控,在网络舆论未造成负面影响前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在不断规范的网络言论的监管中引导网络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五)发挥辅导员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有力力量,其中辅导员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的保障。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够有目的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从而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行之有效。首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一定要做好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法制的教育,通过主题活动、集中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的教育和网络常规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的识辨能力,引导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不良倾向的转变。其次辅导员要密切留意学生在论坛、QQ群、微博、短信、邮件等方式关注热点问题,掌握所带年纪或班级的学生,及时发现不稳定不良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其三、辅导员要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疾病、学习困难和少数名族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的冲突引发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3.

[2]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

[3]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4]陈文举,夏泉.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暨南高教研究,2006(2).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33.

[6]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7]孟庆涛等,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其引导 , 科技信息,2007(2).

[8]鄭广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世纪桥,2010(5).

[9]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3).

作者:钟培权

第2篇:浅析突发事件传播中媒体的舆论引导

【摘 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与公众进行信息、意见沟通的桥梁和窗口,在突发事件传播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大众传媒应当注重“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功用,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提升在突发事件发生情境中新闻舆论的积极引导效能。文章分析了媒体良好的舆论引导对化解突发事件的重要意义,并对媒体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提出了看法,以促进媒体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传播,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突发事件传播;媒体;舆论引导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作为重要的传播信源,大众传媒是搭建政府与公众双方沟通的“桥梁”。万物互联时代,大众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媒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意识和受众意识逐步被唤醒。这些都为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中施展本领赋予了广阔的舞台。尤其发生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媒体更好地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彰显主流媒体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王家岭矿难救援,到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特大暴雨事件、宁夏煤矿事故等一系列公共突发事件,主流新闻媒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报道,畅通信息渠道,披露事件真相,一方面保障了社会大众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以较为理想的良好传播效果,起到疏导情绪、增强信心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解析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进行舆论引导的意义,并提出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建立突发事件传播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我国公共突发事件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突发事件传播及其舆论特点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称,在人类的所有事务中,“传播是最了不起的——通过传播这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得以建立和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1]。当下媒体融合时代,讯息的发布及传播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危机传播过程”[2],突发事件传播的效果好坏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初期,突发事件突然爆发,并且演变迅速,持续时间最短,但却对社会的冲击和危害最大。也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3]。由此可见,突发事件传播是因突发事件而产生,采取各种传播手段,对突发事件讯息科学统筹并进行有效干预和调控的宣传活动。

作为突发事件管理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讯息传播平台,大众传媒效能展现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突发事件处置的成效。因此,突发事件传播的舆论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突发事件舆论的形成具有剧烈爆发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紧急性、难预测,危机状态下产生的舆论声势浩大,社会公众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与预判,无法科学掌握该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发展态势,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其次,突发事件发生情境极易造成谣言和流言的发生,这是非理性、畸变的舆论形态。

二、媒体的舆论引导对突发事件传播的意义

新闻媒介具有最高的舆论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舆论的空间,使一种意见得到更多的人赞成。直接快速地反映正确的社会舆论,传播事实和评论表现出特定的舆论倾向,是新闻媒介发挥舆论影响和思想影响的体现。英国颇有声望的社会学者吉登斯主张,“随着风险社会发展,人们对社会中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的符号系统和专家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如果这两大系统出现问题,现代社会就有可能陷入高度紧张和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混乱的风险之中”[4]。大众传媒树立正确大局观,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掌握讯息发布和传播的“时度效”,掌握舆论主动权,优化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宣传方案,积极构建政府机关与社会大众互动交流的传播机制,协助政府进行危机处理。良好的舆论引导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媒体有效的舆论引导,可以化解危机

一旦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媒体应积极面对,保持冷静,遵循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则,可以正确引导受众的舆论议题,以应对复杂难辨的网络舆情环境。媒体有效的引导,可以提高公众接受、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利于成功化解危机。在自然灾害面前,通过对风险知识的普及,营造社会突发事件管理的轻松氛围,为受众提供外部智力支持,减轻精神紧张压力,抚平恐慌情绪,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危机。如河南暴雨后,《科技日报》刊发《强降雨救命指南请抓紧掌握》,当时就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二)媒体有效的舆论引导,有助于澄清谣言和流言

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爆发初期,媒体准确及时地披露和发布,抢占舆论先机,首先可以引导受众辩证理性地认识事件,其次也可以把处于懵懂状态的公众消极、错误的舆论旋涡迅速抹平。媒体有效的舆论引导,可以避免因缺乏信息或者信息模糊,导致公众对危机产生各种焦虑和疑虑,遏制谣言和流言的蔓延扩散,有助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调节和处理。如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上盛传使用消毒剂水、吃大蒜等一系列“土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新冠肺炎,甚至连普通人出门要佩戴护目镜等谣言也甚嚣尘上。2020年2月29日,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播发以反对偏见和谣言为主题的战“疫”漫画,获得大量海外网友点赞并跟帖力挺。

(三)对舆论的有效引导,具有整合社会力量的功能

新闻传播学的“培养理论”认为,媒体能够凝聚社會大众思想,形成共识,进而不偏不倚地发声以正视听。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哪些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在后真相时代,首先,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前,媒体要通过新闻报道、事件评论等下好“先手棋”,提升社会大众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其次,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在意想不到的危机面前,社会大众极易深陷惶恐不安、张皇失措的处境中,在关键时刻,新闻媒体要打好“主动仗”,进行更有共情力的话语引导,使主流的舆论声音深入人心。

(四)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有助于树立诚信高效的政府形象

良好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纾解社会大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塑造赢得老百姓口碑的政府公信力形象。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有损政府和国家形象。比如在“7·20”河南特大暴雨事件中,政府高效的突发事件传播管理和主流媒体积极主动的舆论引导,疏导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塑造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开放进取的正面形象。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向公众传递公共信息,让事态透明,官方信息的披露覆蓋事件的各个方面,谣言便自然无所遁形。政府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进行有力地舆论宣传,起到对内稳定民心、对外树立正面形象的良好作用。

三、媒体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传播中的舆论引导

公共突发事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成为社会大众瞩目的焦点问题,媒介的积极介入是公共突发事件传播的关键。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媒体能否在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是公共突发事件传播和治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议程设置:做引导新闻舆论的“压舱石”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中,真实、客观地和社会大众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尽快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及时澄清负面消息,可以平息公众的恐慌情绪,也可以杜绝和减少谣言和流言的产生。重视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培树引导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和管理的舆论氛围,就要通过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设置“新闻框架”,以此增强特定议题在人民群众视野的关注度。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体聚光灯”下,公共突发事件讯息传播发酵的速度、受众覆盖面及传播效果会远超公共突发事态进展情况。同时,社会公众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新闻媒体来知悉公共突发事件,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再造,进而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新闻媒体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数目、频率、基调等都会影响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在“传者本位”的时代,新闻媒体的确主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但媒介对新闻的选择并不总是一定能导致观众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多多少少会存在偏差。为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防止引发非理性的行为,传媒还可以通过将其他事件设定为优先议题,达到引导人们注意力的目的。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媒体有效利用议程设置,突出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主题。通过这些报道,将舆论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转向了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稳定了社会大局,树立起了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处理的良好形象。

(二)开诚布公:做化解“情绪瘟疫”的“最佳良药”

依据美国学者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如果社会环境出现不明朗的状况,有重大变化或危险因素时,社会大众对传媒的互动依存关系愈来愈密切。首先,社会大众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讯息,以此满足自身对突发事件的感知、理解,在媒介权威性和公信力良好的时候,社会大众还会把媒介作为可信赖的第一信源,用之对自己的实际体验和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印证和解读,“谣言止于媒体”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波兹曼在《技术垄断》里说:“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一个意识形态偏向,把世界建构成为一种形象而不是另一种形象的倾向。”大众传媒讯息是现代政府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舆论场上议题多发,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生发情境下,倘若政府机关及大众传媒引导“失语”,不能及时回应,将会引发公众的不满与不信任。倘若人们对资讯做出盲目地选择,就会推动谣言的传播,导致公众“情绪瘟疫”的滋生与爆发,进而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因此,政府机关开诚布公、主流媒体公开透明,全力助推真实信息第一时间直达每一位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彰显政府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水平的高低。政府机关和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保持互动和对话,就能把握舆论导向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主流声音裂变传播,形塑社会共识。如在2020年1月23日10时武汉正式封城之前,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早在23日凌晨即发布通告,提前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三)坚守立场:做稳定民心民意的“定海神针”

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其他相关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公共信任意味着媒体被依赖、被相信,成为公众的依靠。政府借助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传播的“首因效应”,成为媒体的第一信源,可以达到把住先机、争取主动、消除恐慌、稳定人心的作用,快速控制事态。真相水落石出,可以避免社会负面情绪进一步发酵。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坊间流言的传播,同时使公众正确地认识公共突发事件,积极配合政府,同心协力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大众传媒因具有信息流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传播面广等特点,成为突发事件中最为常见和有效的信息传播者。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新闻媒体尤其要把握“时度效”,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回应公众关切,公众通过收听收看相关权威新闻报道,解疑释惑、缓解恐慌、增强信心。如2021年7月20日新华社客户端开设“关注河南暴雨专题”,滚动播放相关新闻资讯,让社会大众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手资讯,迅速扑灭社会上的各种谣言。

(四)良性互动:做弥合裂痕矛盾的“治愈者”

大众传媒牢牢把握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充分发挥其畅通信息、引导调控功能,温情、柔性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特别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中,大众传媒要在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三方“博弈”的舆论场中,充当起有效的“中间人”。媒体不但要将专家学者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深入解读和剖析、加强群防群控等方面的建言献策,主动传达给受众,还要把公共突发事件的现实情况、受众的意见和诉求反馈于政府机构;同时,还要将官方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方案及时传递给公众。让事实走在观点的前面,以理性占领情感的高地。这样就会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共突发事件传播机制,促使突发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中,大众传媒以其交互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优势,充分发挥促进政府与受众双向良性互动的传播效用,基于此,不同群体的意见、建议、诉求等得以充分表达,这对政府部门更鲜活地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大有裨益。如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事件中,连续报道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工作组赴河南协助指导防汛救灾工作的情况,以权威的声音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及国家的强大,迅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四、结语

新闻媒体作为政府机关与社会大众上传下达、有效沟通的纽带和窗口,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肩负着传递信息、反映意见、引导舆论、协调关系、教育大众等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既是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预防和化解公共突发事件的必由之路。按照李普曼的说法,“现代社会‘渡过的一个难关’就是从刀剑相加,走向舆论建构”[5]。我国媒体要适应舆论生态变化,并注意传播的艺术,“承担好新闻舆论及时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的角色”[6]。

参考文献

[1]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9.

[2]W.Timothy Coombs.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Managing,and Responding[M].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Inc.,1999:1.

[3]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6.

[4]何舟,陈先红.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54.

[5]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

[6]李习文.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N].解放军报,2019-02-11(7).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吴婷 周抒

第3篇:突发性新闻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探析

摘要:回顾近年发生的多起突发新闻事件,谣言走在真相前面的情况屡见不鲜,舆论出现偏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会给网络环境带来影响,还会给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带来损失。本文从网络媒体的角度出发,以发生突发新闻事件为前提,先对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随后从辨析真相和谣言的角度出发,围绕网络媒体所具有作用的发挥展开了讨论,内容涵盖构建信息渠道、打造良好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突发新闻事件;网络媒体;舆论引导

一、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不足

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且影响巨大的媒体。如果网络舆论引导在发生突发新闻事件后,存在乏力、缺位的情况,往往会直接导致谣言产生和传播。导致上述情况,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第一,有关部门并未重视真相的发布,导致网络媒体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第二,在尚未获取完整真相时,对相关新闻进行发布,导致舆论引导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网络暴力为媒体的恶意炒作推波助澜;第四,由于对所肩负社会责任的认知不足,导致网民陷入自我炒作的“怪圈”;第五,部分网站、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为了获取较高的访问量和点击量,在策划、实施新闻时,没有从实际出发。

二、如何有效获得突发新闻事件的真相

(一)构建信息渠道

导致网络谣言在突发新闻事件中起到负面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引导者未能掌握事件真相,因此,要想辨析真相和谣言,关键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渠道。

1.连接网络媒体与网站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以中央新闻网站为首的多家新闻网站,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现已成为公众对新闻信息进行获取的主要来源,例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尽量做到“一家行动、百家響应”,在不给谣言传播时间的基础上,压缩谣言生存空间。例如,荆楚网所启动的新闻统一上网工程,便借助承建、技术服务的力量,使“全省联动”的目标成为现实。另外,连接网络媒体与网站的好处,还体现在反复核实信息真伪,增强所发布信息可靠性的方面。

2.连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趋于完善的传统媒体,不仅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拥有专业的采编队伍,因此,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跨传播、跨地域的方式,加强与传统媒体间的互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网络媒体可以突破后期加工与整合的桎梏,为前期策划与实施贡献力量,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开展实时、高效的互动。

3.连接网络媒体与政府

近几年,网络媒体由政府处对信息进行获取的渠道,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公开政府信息的条例的施行,为公民知情权提供了保障,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湖北省所建成电子政务工程,既连接和国家、市州,又连接了省委、省政府和直属部门,现已成为公众对政府信息进行获取的主要渠道。由此可见,连接网络媒体与政府,通过建立地方新闻网站的方式,为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性、独家性提供保证很有必要。另外,网络媒体还应当与重点企业、机构等发布社会信息的主体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二)攻占舆论的制高点

一般来说,发生突发新闻事件1-2小时后,网络上就会有相关信息出现,4-5小时后,多家网络媒体就会对相关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转载,24小时后,网络舆论便会达到高峰。首家网络媒体能否及时、全面地报道并评论突发新闻事件,不仅对公众认识、理解突发新闻事件的程度具有决定作用,还对舆论的走向具有控制作用。综上,在发生突发新闻事件后,网络媒体准确、及时地对信息进行发布,有助于公众认识的统一,以及对舆论走向的把握。

(三)打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

要想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牢牢控制网络舆论阵地,关键是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深人探索对网络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机制与方法,由此可见,打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很有必要。首先,应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环境的力度,其次,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再次,保证网络媒体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最后,对网络舆论引起重视,建立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处置机制,使网络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语

通过对上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在报道突发新闻事件、引导舆论走向时,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网络对舆论引导具有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作者:时丕伦 李飞

第4篇: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七建议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10月28日来源:

按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2007年12月22日下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处理办法〗的通知〙(鄂办发〔2007〕34号)、2008年8月15日下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见〙(鄂办发〔2008〕24号),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省人大代表胡俊、王辉光在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建议〙(建议538号),对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分析,对今后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现将两位代表建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利川瓦斯燃烧事故舆论引导案例一并编发,供参考。

省人大代表关于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七点建议

一是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抢占第一落点。失语就是失职,缺席就是缺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除迅速反应控制事态外,还应遵循新闻报道规律,抢占第一落点,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新闻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尽可能全面地向媒体和公众发出权威声音,与各种小道消息抢时间,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于大规模群体事件,主要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掌控,对事件就事论事,不过度政治化解读,针对群众利益诉求进行回应,同时迅速采用立体、交叉、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让百姓了解情况,以便更快地平息事件,恢复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全面监测舆情,掌控舆论引导的节奏。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信息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政府需要全面监测舆情,掌握境内外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论坛和社会公众对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反应,实施高密度舆情监测。成立包括资深新闻人士在内的智囊团,共同进行舆情研判,准确把握媒体和公众的疑问,确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时机和节奏,使每次新闻发布能够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疑问,形成政府与受众良性互动的局面。对舆情收集和研判要伴随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始终,根据舆情制定新闻发布策略,通过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进而改变舆情。

三是针对性设置新闻发布议题,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发布新闻,要紧紧围绕媒体和公众最关心、最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来确定发布内容、安排发布人员和部门等。重要的是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经过仔细核实,在精心策划、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下,确定由谁来说、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在内容安排上,主动提出设置议题,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疑问,实现从“请您别说”到“来听我说”引导方式的转变。

四是建立政府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机制。对于突发事件,要建立“一套机制”,由党委宣传部主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信息处理和新闻发布工作机制,以有利于高效完整地掌握各方面信息,有利于各部门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新闻发布的舆论引导。同时,要建立“一个平台”,以政府新闻发布会为主体,以集中采访、提供新闻通稿、召开背景吹风会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新闻信息统一发布平台,有利于规范信息出口,统一信息口径,澄清不实传闻,传播权威声音。

五是加强突发事件的现场新闻管理。制订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新闻官员要启动应急新闻报道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管理新闻媒体的现场采访,协调负责现场处置的相关职能部门发放车证、采访证,做到调控总量、持证采访、提供便利、依法管理。要善待善用新闻媒体,改变过去本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语的状况,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有效引导舆论,牢牢占据主动权。

六是强化对媒体的服务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强化对新闻媒体的服务,从细节上确保舆论引导落到实处。为满足多媒体记者采访需求,可组建下属媒体成立报道组,负责汇集、采制深度报道和图片、视频、音频素材,由政府提供给全国媒体记者共享。

七是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要按照“网上来、网上去”的原则,把握网民心理特点,接受习惯以及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切实掌握话语权。还可以培养一支以新闻发言人领衔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把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同时在网民中培养“红色写手”。

利川瓦斯燃烧事故舆论引导案例

2010年5月8日7时30分左右,利川市忠路镇水井湾煤矿发生瓦斯燃烧事故,当时井下当班人员19人。

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高度重视。省长李鸿忠迅速赶到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坐镇指挥。副省长段轮一率领省安监局、湖北煤监局等部门负责人紧急赶赴现场指导施救,调查事故原因。根据省政府领导指示,省政府应急办紧急协调医疗专家乘东航班机赴现场施救,同时组织医疗专家对受伤矿工进行远程视频会诊。

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至8日12:50左右,19名井下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其中10名危重伤员在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省政府领导关于“第一时间公布准确信息和事实真相”的指示,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组织新闻记者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写稿、现场发布,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发布“湖北利川发生瓦斯燃烧事故遇险者全部救出”、“罗清泉

李鸿忠要求不惜代价挽救利川煤矿事故伤员”、“副省长段轮一抵达利川瓦斯燃烧事故现场指挥救援”、“专家远程视频诊治利川瓦斯燃烧事故”、“利川煤矿瓦斯燃烧 10名危重伤员不幸死亡”、“利川发生瓦斯燃烧事故救援专家赴现场”、“三位医疗专家已抵达利川市人民医院”、“省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赶赴恩施”、“湖北利川煤矿事故中两名重伤员转入武汉救治”、“利川瓦斯燃烧事故3位轻伤员经医疗处置已回家”、“湖北利川煤矿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进展顺利”等11篇新闻稿件,及时向社会通报了“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事故现场救援进展”、“矿工伤亡”、“善后处理”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新浪网、网易、腾讯、凤凰网、星岛环球网等各大网站均第一时间转载。

由于官方连续不断地发布最新、正式消息,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网上舆论得到有效掌握,网民议论不多。

点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急需知道事实真相,外界高度关注事态进展,如果应对迟缓,处置不当,就极容易引发各种猜测,影响社会稳定。应急管理需要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处置同时进行、相互进入。本次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速度、密度和引导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赢得了话语主动权,占领了舆论先机,受到了网民的充分肯定,也为生产安全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树立了榜样、探索了新路。

第5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1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2 新闻稿件。

(二)新闻应急处置主要做法

一、树立科学的新闻应急处置观

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和舆论引导,我们始终坚持“四个意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做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二、建立快速高效信息沟通机制

按照“事前有预案、事中有对策、事后有总结”工作原则,指导各地各重点部门搭建舆情分析预警系统;强化信息报告,强调责任地区和部门要按照“第一时间”原则立即报告,不捂不盖,不隐瞒真相,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报告事件进展;强化信息沟通,要求事发地区和部门要及时与应急处置指挥部门进行沟通,会商评估事件的性质、情节与影响,制定妥善周全的新闻应对方案,事件主要处置部门要主动靠前、听从安排、联手联动。

三、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日渐深入,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我们努力做到在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或不确定的时刻,做出反应并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赢得理解支持,消除焦虑恐慌,抢占舆论先机,掌握舆

3 论主动权,避免事件的进一步炒作和发酵,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2、事件处置过程公开透明。事件处置期间,按照速报情况、慎报原因、缓说结论、由简入繁、增信释疑的步骤,及时将权威信息发布出去,打破不实传言和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公众获得的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越多,对事件处置主体的信任度越高,利于扭转不利局面。

3、统一信息发布出口。事件处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多地多个部门,我们采取统一会商了解各地各部门处置进展、统一对外发布出口、统一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关联和事实关联等有效方式,一个出口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发出混乱、无序,互相矛盾甚至对立的声音,误导社会和公众,引发猜疑和不信任,导致事件处置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4、加强媒体采访管理。事件处置中,我们一方面根据上级指示做好舆情管控,另一方面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加强媒体服务和管理,全天陪同采访,做好联系沟通工作,随时掌握域外媒体所处位置和采访情况,便于做好研判和应对。

四、建立各地各部门协同做战机制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四平市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实施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本地

4 本部门的实施办法,明确各自组织机构、工作原则、基本流程等,建立了市县两级联动的协调联动处置应对机制,利于党委宣传部门高效完整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利于各部门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

(三)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应对媒体经验不足。个别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接待和应对媒体过程中,有的对媒体记者态度不端正,或生冷、或蛮横、或随意、或拘谨;有的对事件处置相关政策和法律依据掌握不透,回应媒体提问时回答欠妥;有的对事件处置过程了解不深,回答提问时用词模糊,易产生歧义;有时多部门共同处置事件时,缺乏沟通又未经会商,没有对事件形成统一对外“口径”,导致回答错位,前后不一等。

二是有时信息通报不及时。虽然各地各部门都建立了应急处置预案和相关工作机制,但由于突发事件属小概率事件,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应急演练不足等原因,个别地方或部门出现突发事件后,没能第一时间将信息通报宣传部门,导致无法第一时间在现场开展舆论管控;或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关键进展通报不及时,导致信息发布不能适应舆论引导要求,影响引导成效。

三是个别领导科学应对处置观念薄弱。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还有捂、瞒、掩的

5 错误思想,导致不能第一时间安排好信息发布,给虚假信息、传言谣言以快速传播发酵的时间和空间,给妥善处置事件带来极大舆论隐患。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能力。把培训作为提高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和新闻发言人舆论引导能力的一项重要抓手,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典型案例为重点,定期不定期举办一定范围内的舆论引导培训,分期分批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以上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及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掌握好“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做到关键时刻不缺位、重大问题不失语、回应社会不偏移。

二、协同作战,规范运作。对于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应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使其成为指导处置全市各类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引导的总纲。确保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现场指挥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情况通报党委宣传部门,并按照指导逐步开展各项新闻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应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现有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做到无论到任何部门,都有人出面接受采访。

三、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

6 主要是要做到一个“快”字。发生突发事件后,应第一时间组织本地主要媒体进入现场,收集保存好事件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拟定信息发布稿件,层层审核后由宣传部门统一提供给权威主流媒体和官方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挤压虚假信息的恶意炒作。根据事件处置进展情况,适时发布后续信息。认真准备好新闻发布工作所需的相关资料,以便适时发布,把事件进展情况客观实际地报道出来,回应公众关切。

四、转变观念,正确面对。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应转变还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捂、瞒、压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面对、强化素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面对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主动回应,速报事实,澄清误解,正面引导,满足社会和群众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第6篇: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时又会产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门实施监督的义务。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不利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常态工作中的媒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

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急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定期联系制度,使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把“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如何面对媒体”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加强与媒体记者的互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把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完善选人、培训、管理、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7篇: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从本质意义上讲,舆论不仅仅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更是不同群体进行利益博弈的重要方式。当前,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相互影响,舆论引导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舆论研究的重点。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相对于日常的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引导对象特殊、社会背景特殊、媒介环境特殊。

1.引导对象特殊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突发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兀性,在形态上具有隐蔽性,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在事件后果上具有不确定性,在利益关系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事件往往因突发事件引起,如“西藏3·14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湖北巴东“邓玉娇事件”、“杭州市飙车案”、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等。突发事件自身的多重特殊性,决定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与生俱来”的挑战性。

2.社会背景特殊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是考察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两个维度,或者说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背景(或解释框架),使人们通过这一背景(或解释框架)观察、探讨中国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当今中国社会此起彼伏的突发事件、舆论事件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与社会转型同时也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②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进程,任何国家、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中国社会也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才开始自身的艰难转型。郑杭生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③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利益生成能力与方式上,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家庭手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在利(权)益分配(保障)原则与方式上,正在经历从‘宗法-专制’社会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上,正在经历从传统儒家观念、计划经济观念与阶级斗争观念向以‘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转型。”④无论是全球化还是社会转型,在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常态事件”会演变成突发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近年来,参与人数达万人左右的群体性事件、点击数量达百万级的网络舆论事件频繁发生,许多与事件本身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众积极参与其中。还有些事件成为大国博弈的事由,如“邓玉娇事件”发生时正值敏感时期,有多股境外势力企图将事情闹大,向我国政府施压发难。在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由传统的军事、政治博弈转变为经济、文化的博弈。通过突发事件制造舆论,进行价值观渗透已成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斗争手段。

3.媒介环境特殊

从传播技术的角度,可将人类的传播实践划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个阶段;从信息传播与利益博弈的关系入手,则可将人类的传播实践分为“原始自由传播”、“把关人传播”、“网络自由传播”三个阶段。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两种特征相互作用,对舆论,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1)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互联网使传统媒体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越来越多在过去可能被遮蔽的事件,在网络时代被公之于众,从而促使更多的舆论生成。(2)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可能导致群体突破现行制度的边界,寻求额外的利益诉求,威胁社会稳定。(3)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蝴蝶效应”在网络舆论事件生成、演化的过程中呈加剧态势。如“天价烟局长”、“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范跑跑’事件”、“王石捐款言论风波”等,无不印证着这一效应:网络舆论的演化与引发事件的“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的关联度越来越密切。(4)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关口”在技术层面上消失,互联网成为“每个人所拥有的媒介”,任何信息的传播在网络时代几乎都是无法阻挡的。

互联网使人类进入到了以自由传播、平等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这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处于开放的媒介环境,从而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挑战。

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双因叠加效应”

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而言,“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分割。此前,大多数的舆论研究侧重于舆论本身,未能将“事”与“论”两者“打通”研究。事实上,如果事件处置不力,则舆论引导难以奏效;同时,如果舆论引导不力,则会使事态变得更为复杂,且可能激发更强烈的舆论。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双因叠加效应”。

1.事件处置不力

突发事件的起因大都具有偶发性、突然性,事件处置是否得当,是突发事件向舆论事件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贵州“瓮安事件”原本是一件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当地一名女青年溺水身亡,其家人对警方作出的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将其遗体“停尸河边”,每天围观者上千人,流言四处传播。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瓮安县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置此事,终于引爆“瓮安事件”。有关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即使在西方国家,“死人”、“停尸”也是动员公众、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常规方式。这些重要警兆在事件爆发前已显露无遗,但当地主要领导却反应迟钝。

2.舆论应对不力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大抵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舆论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被动”反映,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初,面对舆论的广泛质疑,湖北巴东县公安局三次通报案情,但三次通报前后矛盾,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强烈的舆论质疑。在事件发展中,当地部分基层干部视媒体为对立面,要么推诿塞责、避而不见;要么不负责任,乱说乱语,甚至发生了伤害记者的风波。这些,造成当地政府与媒体严重的对立情绪,引发大量负面报道,错失了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

今年6月23日,湖北省委门口发生“厅官夫人被打事件”。面对舆论压力,前去道歉的公安局领导居然连连声称:“打错人了”,结果引发更大的舆论声讨:打厅官夫人为错打,打普通百姓就可以?显然,舆论应对不当,常常会使事件向更复杂的态势发展。

三、构建四重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讲话、讲真话、会讲话”,这些已成为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但原则需要机制加以保障才会收到实效,否则就会被束之高阁,好看而无用。笔者提出,应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问责四个环节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1.强化信息共享,构建舆情监测机制

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的关键与前提。在“瓮安事件”爆发前7天,“李树芬(溺水身亡的女青年)是被奸杀抛尸河中”、“嫌疑人王娇是县委书记王勤的侄女”、“公安局放了杀人犯”等传言在瓮安县城四处传播。正是这些传言,激起了群众对李树芬之死的同情和对执法不公的义愤。然而,由于舆情监测机制缺位,以至出现了“全县人民都知道、县委书记却不知道”的尴尬局面。

舆情监测并不仅仅是监测网上舆情,必须强化信息共享,使网上、网下舆情都处于被监测的范围,否则也会使舆论引导工作陷于被动。如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发生在今年6月23日,7月20日左右才在网上披露。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充分共享,负责舆论引导之责的宣传部虽然就在省委大院办公,但在长达20多天的时间里可能未被告知此事。在此期间,由于网络上并无相关舆情,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并不能获知此事。事件一旦由受害人家属在网络上传播,则迅速演变为影响巨大的舆论事件。此时再进行舆论引导,已非常被动。

2.提高研判能力,构建舆情预警机制

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在网络传播极为发达的媒介环境里,一件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因“蝴蝶效应”而演变成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苗头和各种舆情,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当前,基层党政干部普遍重视抓经济建设,应对突发事件与舆情的能力较弱,很难做到研判舆情,提前预警。

在“邓玉娇案”发生十几天后,当地仍有官员对进驻巴东的上级党委工作组称:“搞不懂这么一个普通案件怎么就闹得这么大?”湖北省进驻巴东县指导工作的工作组根据事态发展,研判舆情,第一时间作出“这起刑事案件正在经由网络舆论向政治事件演变”的准确判断。这一判断对于中央有关部门,湖北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价值。

个案中形成的经验应上升为常态的工作机制。宣传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法事件应对法》,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会商研判,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预警,使舆情管理由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引导。

3.提高应对能力,构建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

舆论引导必须与事件处置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相互配合。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实质性处置,仅以口号引导舆论,就会形成符号的“空洞化”,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就舆论引导本身而言,要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如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确定新闻发言人,以宣传部门为主,统一信息发布口径,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发言内容;把握时机,尽快发布新闻,及时澄清谣言;时刻关注网上动态,一旦有炒作苗头,迅速反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报工作动态、慎报结论意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舆情走势进行科学研判;发挥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介绍真实情况,接待外地记者,传递真实声音等。

4.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⑤但该法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行为的处罚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官员和肇事者面对突发事件往往心存侥幸:将事情“摆平”后再报。结果往往是在事态扩大、无法控制时才不得不报。在“瓮安事件”中,瓮安县城所在地雍阳镇政府和县公安局均未向县应急办报送相关信息。当原瓮安县委书记王勤获悉此事时,已有数千人聚集在县公安局门口;当贵州省政府获悉此事时,瓮安县公安局已燃起大火,事态已经失控。在“石首事件”中,信息报送不及时也是贻误处置时机的重要原因。事后虽然依法处罚了相关责任人,但这种处罚主要是针对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未指向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行为本身。在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中,受处罚的是出手打人的警察和“出言不慎”的公安分局某领导,而将此事瞒报20多天的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处罚。如果不建立舆情问责机制,类似事件必将重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作者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湖北省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8JZD0032)

注释:

①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②黄炼:《全球化学术探讨》,《社会科学动态(武汉)》1999年第12期

③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④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第176~17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第8篇:浅谈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臵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来探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选择性信息传播:挤占谣言滋生的舆论空间

突发事件发生后,迫切了解真相的公众对新闻媒体寄予很高期望。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媒体的义务,但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考量,并不能有情必报,尤其是对负面信息要有所选择。‚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和解读,满足了受众知情权,有效缓解了社会恐慌,避免了谣言传播,从而把社会公众舆论引导到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上来。

1、事实性信息,介绍真相

突发事件中,关于真相的事实性信息是公众最紧迫的需要。9月11日卫生部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疑受污染‛的情况后,从13日至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根据事情进展,及时报道了调查详情(初步认定是奶粉中含三聚氰胺所致)和‚奶粉检查阶段性成果‛,并公布22家问题企业名

单,同时动态通报北京、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婴幼儿病例报告,有关部门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检查结果‛、‚处理措施‛、‚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进行了答记者问。由‚怀疑‛到‚初步认定‛最终到‚确认并查处‛,媒体通过逐层剥离式信息传播确保事实性信息及时大白天下。

2、校正性信息,揭谎辟谣

突发事件的事实性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猜测和谣传,就需要及时的传播校正性信息,以正视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就有传言说‚地方政府持有三鹿股份‛、‚政府因怕破坏奥运气氛而瞒报‛等等。谣言可能导致不满情绪蔓延,不利突发事件处理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此,国务院新闻办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说法给予澄清,基于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敏感性,有关部门专门强调公布了‚供应奥运乳制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消息,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回击了传言的不实之谈。

3、解释性信息,平息恐慌

突发事件中,公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无端的猜测和恐慌,媒体要发挥‚释疑解惑‛作用,平息社会恐慌。‚三聚氰胺‛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许多公众不明其理:它是否会造成永久伤害?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等,这些疑惑需要得到权威的解释和说明。就此,《光明日报》12日以《结石导致急性肾衰患儿一般可以恢复》为题,解释了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疗方案》。13日中国新闻网也发表《联合调查组专家谈三鹿问题奶粉的危害》的报道,从医学、生理学等角度借专家之口谈‚三

鹿奶粉的危害‛,普及了对三聚氰胺和结石病的基本认知,起到释疑解惑、平息恐慌作用。

负面信息功能发挥:营造舆论引导的民声氛围

从突发事件传播实践看,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把关和策划包装,有时可以起到提高人的认知、激励公众信心和警戒社会丑恶的作用。‚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了负面信息传播的积极效能,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营造了很好的民声氛围。

1、倾注人文情怀,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激励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初,各种猜测和谣传致使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蔓延,甚至‚望奶兴叹‛。一时间,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各施其策,及时发布信息‚解释‛政府行为,通过信息传播告知公众政府‚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展示政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姿态,促使社会情绪渐趋理性,激发人们对社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心。如:新华网题为《中国政府全力处臵‚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全镜头展示了卫生系统、质检系统、工商总局、农业部、政法系统等相关机构应急响应,团结应对‚奶粉事件‛的情况,激励着社会公众;在随后温家宝总理看望‚奶粉事件‛受害婴幼儿的报道中,各媒体又打出‚温情牌‛,着重描述总理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的一面。客观事实中注入一定的主观情感,传递着总理不辞辛劳与人民共对危机的信息,激励公众勇敢理性地应对危机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借助行家威望,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三聚氰胺相关知识的传播、对肾结石病理的解释等,弱化了人们因不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增强了公众抗击社会突发的心理承受力。

‚恐慌源于无知‛。人们对三聚氰胺的认知本来是模糊的,由其而导致突然增多的结石病例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恐惧。大众传媒借助医学专家学者之口,传递着三聚氰胺的化学属性、致病机理等信息,为公众进行了一次化学知识的普及;卫生部发布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详细介绍了肾结石的基本表现症状、简易治疗方法,并传递了‚三聚氰胺多量有害,但未必致病‛的信息,发挥了媒介承载知识、文化传承的功能,起到了稳定民心平息恐慌的作用。

3、善后责任追究,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警戒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围绕问题奶粉的责任追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从警方对不法分子的传唤到责任企业的致歉问责,从省市官吏的行政处理到中央大员的引咎辞职,有关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对社会同类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震慑作用。负面信息的适当传播及突发事件责任的处理和追究有助于不满情绪的宣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

科学的议题设臵:引导民众理性的舆论方向

大众传媒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很好地通过设臵议题左右了公众对负面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在舆论的正确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设臵‚婴儿救治‛议题,及时转移公众非理性的关注点‚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曝光,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尤其是‚问题奶粉‛受害者更是积郁着愤懑。媒体‚婴儿救治‛议题的设臵传递着‚婴儿健康至上‛的信息,把公众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奶粉‛转移到‚婴儿救治‛上,为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了便利。初步查明原因后,国务院就‚三鹿奶粉事件‛作出六项部署。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于9月年13日集中刊登了‚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的消息;南京市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地方媒体也刊登了‚受害婴幼儿全部免费救治‛的消息,并及时编发‚南京儿童医院设‘三鹿专病门诊’‛的新闻,还针对家长的担心指出:食用三鹿奶粉并不必然致病。一时间‚中国全力救治‘结石宝宝’‛的话题充斥着报纸版面和电视银屏,转移了公众非理性关注,缓和了社会不满情绪,为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做好了铺垫。

2、设臵‚奶粉下架‛议题,及时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的根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公众的心理短时间内一般极为脆弱。负面新闻信息容易乘虚而入,诱使公众无端联想产生恐慌。媒体要善于传播‚解除危机根源‛的信息,促进社会情绪的平和,为舆论引导提供理性环境。

‚问题奶粉‛的恶性后果,引起公众对奶粉市场的警惕:哪些品牌是‚问题奶粉‛?市场上还有多少‚问题奶粉‛?为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围绕‚问题奶粉下架‛话题展开了集中报道。先是率先曝光了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阶段

性检查不合格厂家名单;接着,又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各大超市问题奶粉下架的新闻,并及时发布全国各地退市问题奶粉的数量。问题奶粉在媒体的监督下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也就消除了公众恐慌的心理阴霾。

3、设臵‚责任追究‛议题,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调节功能负面信息通过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绪、呼声和要求,有助于对社会偏差和弊端的及时匡正,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比如在‚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问题奶粉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起到了‚调节阀‛作用。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事故调查工作,国家成立应急处臵领导小组,要求严肃查处。媒体在善后的责任追究上先后围绕‚逮捕掺奶嫌疑人‛、‚问题企业公开道歉‛、‚罢免问题企业责任人‛、‚处理省市分管干部‛到‚质监局长引咎辞职‛等责任追究话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大量的问责信息传播进一步疏解了社会积怨和不良情绪,对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4、设臵‚市场重建‛议题,促进公众健康心理重建

媒体的预见性报道在危机的善后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考察‚三鹿奶粉事件‛新闻报道,媒体从最初对‚婴儿救治‛、‚奶粉下架‛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消减突发事件影响,重建市场秩序上来。话题的转移对于公众心理重建起到缓冲作用。

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关注问责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负面信息对市场秩序潜在的影响。比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液态奶问

题的同时,还平衡传递了‚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信息,报道‚21家不合格奶粉企业递交承诺书,并保证‘对消费者按照国家标准赔偿’‛的消息,帮助企业重树形象;中央电视台还公布了检验合格的液态奶品牌,便于消费者继续选购等。新闻媒体此类信息的传播,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逐步修复了公众因负面信息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关键不在于如何去‚堵‛与‚塞‛,而是要善于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策划,借助大众传媒设臵新闻议题,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利于矛盾解决的轨道上来。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府,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更应该直面负面新闻信息,并对它进行有效的传播,才能切实趋利避害,实现负面信息的积极效能。

第9篇: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舆论引导

江苏警官学院毕业论文

浅论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

舆论引导

摘要: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要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做到转变观念,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及时应对,加快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机制;讲究策略,不断提升涉警舆情处置水平。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公安工作临战舆论引导

Abstract:

Key word:

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和重要基础。新时期我国警民关系总体较为和谐,但也存在警方公信力下降、民众对公安工作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警民冲突时有发生、部分群众阻挠民警正当执法等问题。公安工作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随着一些个别媒体记者的恶意宣传和社会公众的恣意听取和盲目传播,使得公安机关的形象受损,公安工作面临着巨大考验。这就愈发使得加强公安民警临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趋势尤为重要。近年来,公安民警面临的公共危机案例愈益增加,“上海杨佳案”,“杭州七十码事件”,“瓮安事件”,无不考量着我们公安民警的临战舆论引导的能力与素质。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下,我们公安民警的形象严重受损,警察的公信度受到极大影响,法律的尊严受到挑战,这些都让我们公安机关意识到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临战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必然。

一、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临战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改革和发展给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积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就成为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从近几年的公安宣传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公安宣传工作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二、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特点和过程

三、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1 -

在当前信息传递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公安工作备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公安的舆论引导工作备受关注,它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领导工作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现阶段舆论引导工作,却面临着引导手段单一,反应速度较慢,民警舆论导向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舆情的导向工作,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维护好社会稳定。

现阶段我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当前,公安机关对舆情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依托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认识,面对负面舆情,“捂盖子”、“不表态”,被动应付,贻误战机,丧失了网络阵地,造成了被动局面。

(二)先期处置对于舆论引导的能力不足,舆情的引导与舆论的传播速度完全不对称,一些公安机关往往是不敢,不愿站出来表明态度和作出处置方案,等到舆论扩散时候,已经丧失了将矛盾解决在摇篮里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

(三) 后期舆情引导手段单一

在前期临战处置适当,引发舆论乃至公关危机的时候,面对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的好奇心,引发媒体炒作事件。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引导,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费力大,成果不明显。

四、舆论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舆论形成的成因与特点以及形成过程

(一)特点:

(1)

(2)

(3) 公众性和群众性 公开性和评判性 自主性和自觉性

(二)成因:

1、舆论形成的条件

首先,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广泛的交往。社会联系的加强是舆论产生的土壤。社会联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通过不断的交往来交流看法,影响观点,形成共同意见。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联系,舆论就不会成为现实。在现实的条件下,由于先进的生产力和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公众之间进行联系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之中,舆论形成的时间和传播的时间差大大缩短。

第二,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变动。舆论对于重大案(事)件非常敏感。突发案(事)件打破了公众日常生活状态,引发人们的思考,各种意见产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果这些案(事)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引起公众的共同兴趣,公众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案(事)件上,就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愿望,并愿意与他人交换看法,形成舆论。 第三,舆论的产生离不开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在缺乏自由的条件下,公众的意见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争论和选择,舆论的发展有使个人、组织通过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功能,又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的形成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舆论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舆论的酝酿阶段。警察临战案(事)件的发生引起多样化个人意见的出现,舆论的产生一开始表现为突发案(事)件引起的分散的、多样的个人意见。个人意见是形成舆论的原材料,但还不是舆论。第二,“舆论圈”的形成阶段。经过社会讨论,逐渐实现个人意见的交融。分散的、多样的个人意见之间的交流使得个人意见出现融合的趋势,最终由个人意见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见在这一阶段,不同数量的具有个人意见的人聚合在一起交换意见,求同排异,取得初步一致的被多数人承认的意见并迅速进行再传播,舆论各种要求在此过程中开始形成。这种舆论主体的初级组织形态在舆论学中被称作“舆论圈”,它的出现标志着进行讨论的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社会公共意见。

第三,各个“舆论圈”统一意志的形成阶段。舆论中的重要人物既有演说家,又有舆论领袖,还有权力领袖。他们通常可以广泛识别和接触某方面的信息,并且可以正确地评价这些信息的效用和重要性。他们能深人群众,把分散在公众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各个“舆论圈”中的意见进行整合与升华。这一个阶段,各个“舆论圈”形成统一意志。

第四,舆论的最终形成阶段。舆论重要人物把完善的、理想化的共同意见传播到公众中去,使广大公众产生了强烈追随的念头,这时这种公众意志就获得了一种权威性。它不仅表达某种共同意见让人们接受,而且影响,甚至支配公众的行为诉诸某种社会行动,使公众自觉地实践某个舆论目标,这时舆论就完全形成了。

(三)警察临战与典论密不可分

对于警察组织来说,临战环境下的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目标公众对他们所关心的案(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评价。公众舆论通过优化或恶化对临战案(事)件的处置环境,进而对警方成功处置案(事)件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舆论就如同这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它既有使个人、组织通过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功能,又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舆论的积极作用:

1.舆论可以为警方守望环境,实现警察公关的基本功能

警察临战公共关系首要的职责就是搜集信息,监测临战环境,以此来评估社会舆论,了解和把握临战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警察临战公关的其他功能。舆论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社会系统在某些方面出现失调,在舆论中就一定会得到反映。警察临战公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制度与新闻媒体及公众形成稳定的关系,利用调研制度及时调查舆论走向,启动预测机制对目标公众的态度进行预测;通过准确把握和发现潜在的舆论危害或机遇,为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的决策指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2.舆论可以成为警察临战公关的重要资源

警察临战公关的一大功能即创造有利于瞥方对临战案(事)件成功处置的良好舆论环境,塑造警方积极的舆论形象。在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行动中,有的警察组织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案(事)件的处置上,忽视了对媒体舆论的引导。即使某个案(事)件得到成功处置,也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影响。研究舆论可以知道新闻媒体是舆论机关,可以代表临战相关利益公众舆论,警方的意见如果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给公众,舆论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从而产生积极效应。

3.舆论可以使警察临战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

警察机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理当承担社会责任,警方对临战案(事)件的处置妥善与否,也理应接受舆论的监督。舆论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当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的

行为偏离了现有的社会规范,而现有的规范仍能代表公众利益时,舆论维护现有规范,对警方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当替方行为虽然违背了现在规范,却代表了公众利益时,舆论会对其行为持肯定态度,并形成新的规范来取代旧的规范。正是由于舆论会对警方的行为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舆论导向提供了警察临战处置应遵循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需求。

五、警察的临战舆论引导的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

公安机关要主动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是公众想要知道事件真相和正确看待与理解案(事)件的心理需要。一个负责任的警察组织该从目标公众利益的角度考

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公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因此,临战公关的任务不是单纯传播信息,而是要发表意见、影响舆论,帮助目标公众正确理解、认识案(事)件。警察临战公关的舆论引导工作,实质上就是警方利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在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反映”、“传达”,更应该是能动地做出有意义的评价,在法律和国情的框架内,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目标公众的立场和观点。警察临战公关的舆论引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进行的。“公共关系人员在试图改变或影响组织公众舆论时,应该根据形势需要尽可能开展规模较小,但影响较强的沟通活动。

(一) 先期处置:

警察临战公关的议题所谓议题设置,是指警方通过新闻传媒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案(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警方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公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案(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通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公众传播媒介对改变和坚定公众的态度,对形成一致的看法,对提高媒体人物的知名度和媒体事件的轰动效应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警察临战公关要善于捕捉、追踪和报道重大案(事)件的热点问题。比如,在涉及安全问题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公众舆论的波动最厉害,震动最大。要敏锐地分析舆情,了解公众的所思、所虑和所优,摸清楚公众最关心、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重大影响力的问题,然后及时与媒体联系,准确设定媒体议程,进行重点报道。同时要善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热点议题,纠正由偏见、谣言、流言等所激发而形成的谬误言论,并作出权威、详尽而又令人信服的评论、解释,发挥释疑、解惑、求真的作用。临战公关如果不设置重大事件的议题,社会公众也一定会在另外一些场合自发地将它设置为议题。如果那样,就会产生消极因素,影响警察临战。

(二)抓住警察临战公关引导的时机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先人为主是公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是信息时效性的追求。舆论引导同样要追求时效性,做到先人为主。在警察临战案(事)件发生初期,临战公关要先于公众对重大案(事)件的社会现实情况有正确认识,特别是要对存在的社会矛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把最值得公众知晓的案(事) 件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要善于审时度势、洞察先机、抓住苗头,以高度的敏感性主动出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再者,警察临战公关的媒介设置议程的最理想状态是与实际发生的临战案(事)件同步进行,这样媒体就能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不致“缺席”,更不会让案(事)件的舆论失去控制。

(三)注意誉察临战公关引导的效果

警察临战公关传播质量是决定舆论引导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真实地反映舆情,正确地表达目标公众舆论,是实施有效引导的前提。警察临战公关在传播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信息不模糊、不打折,了解公众的心态,体察民情民意,以公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了解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找出其心理特征和需求,力求向舆论主体传递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警察临战公关要注意维持政治压力和公众需求之间的平衡,切实推动公众舆论向真理、良知的方向运动,维护社会的稳定。无论是对政策的宣传,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无论是突发性的案(事)事件报道,还是重大活动的信息传播,公众能否认同媒介的立场和观点,能否接受临战公关人员对他们的引导,首先在于对这种立场、观点和引导所依附的案(事) 事实的报道。要真实地报道案(事)件事实,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营造新闻舆论,维护公众的权益,要以最合理、最真实的观点去解释案(事)件对于公众的意义。对有重要价值的大事、要事,要选择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扶正祛。

(四)形成誉察临战公关引导的合力

当通过替察临战公关的努力使众多新闻机构形成共同意见,发出同一种声音,构成社会意见的共鸣时,舆论引导的效力尤其明显。替察临战公关要尽可能使不同媒体多管齐下、相互补充、相互推动,使公众对同一种意见容易产生认同感,迅速达成共识,从而主宰舆论趋势,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多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逐渐强化舆论合力的稳固性。例如,在现代化社会,不可否认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与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短信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电子通讯技术在几天内可以把某种局部意见渲染成全国性的舆论。它们的介人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扩展了传播范围,使舆论引导更有说服力和感染性。

(五)格守誉察临战公关的职责

警察临战公关要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要求替察临战公关人员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政治的立场上,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探索引导舆论的新途径、新方法,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警察临战公关人员在每个社会中都拥有巨大的特权,他们得到比普通市民更多的信息,他们能利用工作的机会对临战案(事)件进行价,对信息进行处理,对舆论进行引导,从而影响公众对案(事)件的注意力和思考角度。但是,这种特权应该被用来竭尽全力地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全心全意为公众的知晓权务,积极地造福公众,力求获得真理并反映真情。警察临战公关人员要与报社编辑、电视台和电台等媒体合作,经过精心考虑和策划,把握舆情的发展,对临战案(事)件议题设置施加强大的影响,并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把公众的不同认识和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唤醒公众的理性知觉。

(六)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健全危机沟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警察的危机沟通意识;设置科学的危机沟通管理机构;提升全体警察的沟通能力;引导媒体成为危机沟通中公安机关的代言人;培养和提升网民在危机沟通中的互动意识与能力。

六、未来的展望

做好临战舆论引导的处置工作,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项工作不是全局,但牵动全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干机关,公安机关要切实肩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公安机关要强化组织领导,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构建

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和谐警民关系理念;强化公安机关核心职能建设,提升公信力;完善社会合作动员机制,打造“警民共同体”,在警民合作中改善警民关系;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利用第三方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警方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心得下一篇:全年预备党员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