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通用8篇)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篇1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微信、微博、论坛、贴吧转帖,可能对本单位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本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舆论情况的应对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网络信息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互联网上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服务发展、保障运行、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及早控制事态,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三、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1.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机构。成立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中心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审定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工作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考核有关单位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研判“网络问政”形势,有序引导网络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处置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抖音”、“微博”等主流网络应用不间断搜索关键词含有“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及与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业务工作相关的信息,结合实时查阅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抢抓时机,减小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上级党组织。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党组织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上级党组织和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12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络评论员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答复、细心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答复或者不知如何答复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答复方案加以答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根据需要,经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上级党组织主要领导请示,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上报上级党组织,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由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处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经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处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六、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进行反馈,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中心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及时撤回错误消息,主动消除不利影响。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中心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由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上报上级党组织指定专人对外发布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相关处室、单位(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处室(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根据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八、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应在全中心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中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中心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同时积极筹建数字化信息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对机制

0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一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跨越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

同时,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的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共享信息的方式, 成为备受民众和政府关注的新一代媒介形式。突发事件按照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划分为常规突发事件和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周期性发生且有规律可循的常规突发事件不同,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在复杂环境下发生的, 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对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造成的破坏特别严重[1]。非常规突发事件已经得到了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本文将着重于探讨网络舆情视角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1 非常规突发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定义。有人认为,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相对于常规突发事件而言的;有人认为,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事件发生频率低、无法制订预案、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应对的[2];有人认为,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 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 破坏性严重, 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克服的突发事件[3]。

综合这些不同的定义或描述, 可以得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些特征: (1) 突然性。主要是指事件的发生非常突然, 其产生的因素几乎难以察觉, 并不断地进行量的积累, 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 并使事态迅速升级; (2) 特殊性。主要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过去发生的频率非常低, 几乎没有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现成经验,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 复杂性。主要是指在事件还未发生时的积累期, 其往往产生一些海量、异构的数据信息, 并且这些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其复杂, 让人难以察觉其深层次的因果关联, 并在决策者进行策略制主时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影响正确决策的制订; (4) 严重性。主要指事件的后果往往超出人们的承受范围, 产生极大规模的影响, 并且可能造成严重地破坏; (5) 不确定性。主要是指事件的发生前兆不够明显, 难以把握一定的规律, 并且在事件发生后, 它的发展、演变方向也是多变的, 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事件的最终结果也往往如初始般让人难以预料; (6) 约束性。这主要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所受到的约束, 由于信息来源有限, 并且受到时间、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极大地限制了决策者的政策制订, 最终导致决策的偏差和失误。

正是由于上述的种种特征, 才使得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变得十分重要。其中, 事前是指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酝酿期, 而事中则是事件爆发开始后的一段时间, 到事件开始进行演化时, 则进入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事后期[4]。

2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5]。

对于网络舆情的特点的总结, 由于角度的不同, 造成最后总结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在此, 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总结,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哄客效应。总体而言, 负面的批评多、正面的赞美少, 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很多社会事件在网上几乎都是负面压倒正面; (2) 放大效应。放大效应在互联网上特别的明显, 很多小概率的新闻事件, 经过部分网民的人为渲染, 让很多其他网民将其当作一种社会常见现象, 并由此引发负面情绪, 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无端地攻击; (3) 双面效应。一方面, 若政府或新闻单位对于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地管理, 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 若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 则会降低政府的信任度, 增添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3 网络舆情视角下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下, 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部门不可能逃避的一个话题, 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样就要求政府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去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 而应当以更理性、开放、包容、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网络舆情, 并进行制度化的努力。

(1) 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在互联网时代, 时间就是生命, 若在非常规突发性事件开始爆发时, 政府响应过慢就会直接影响信息发布的准确性, 损坏政府的公信力; (2) 建立防控和预判机制。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后, 网络舆情有着鲜明的特征, 很多情况下网民都会被情绪控制, 导致负面情绪占据主要部分; (3)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控制机制。舆论学中认为, 公众的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 这是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控制机制的原因, 因此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优势地位, 在第一时间围绕网络舆论热点进行正确的引导, 主动解答网民的疑问, 让正确的信息一直占据优势主导地位; (4)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在非常规事件爆发的情况下, 对于网络舆情来说, 在正常渠道无法获取信息的情况下, 民众的各种情绪很可能会一并爆发, 因此需要进行应急处置。

总之, 在非常规突发性事件爆发的情况下, 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 政府首先应当提高认识, 科学对待网络舆情;其次要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疏通和引导, 主动通过网络倾听民声, 与网民进行平等的对话, 真诚对待网民;最后就是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统一发声, 加强在网络层面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公共安全管理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刘霞, 严晓, 刘世宏.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征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 24 (3) :13-17.

[3]林鸿潮, 詹承豫.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法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3) :61-65.

[4]徐敬宏, 李欲晓, 方滨兴, 等.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生成及管理[J].当代传播, 2010 (4) :41-43.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大学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39-2

0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和趣味性,适应了学生的即时化、碎片化的学习,当然,这种即时性通信工具如:微博、微信、QQ、陌陌、YY等也成为现在高校大学生交流观点、表达情绪的重要场所。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高校的非常规如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会加速或提升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率。

随着高校网络化、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互联网的各种新型通信工具和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网络信息突发事件管理提出了挑战。

比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网络负面舆情,网络诈骗,突发非正常死亡等,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1 研究的意义

由于网络评论、新闻、跟帖、论坛、微博、博客、群组软件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网民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抗日游行事件、水污染,各种交通事故灾害,食品安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轻生问题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在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学生往往通过互联网的流媒体第一时间获取事件信息,并进行反馈和传播。高校大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处理和发展进程,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路舆情调查与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谣言的及时制止,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应措施,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和效果。因此,对网路舆情下大学生非常规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既是网络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及高校管理者的迫切需求。

2 调研结果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卡方分析方法,针对学生对于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情况、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以及高校对学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情况等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2.1 关注情况与参与方式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与学生参与突发事件的讨论方式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与其参与突发事件的参与方式具有显著的关系。

2.2 关注情况与是否参加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与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2.3 突发事件参与方式与是否参加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突发事件方式与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对于参与突发事件的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

所以,从以上的三个卡方分析来看,高校大学生入校安全教育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程度与以何种方式参与突发事件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有入学安全教育,大学生的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比较关注,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处理,对高校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速度快、影响大,应对这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难度大,如不能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机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现场应对机制和事后跟踪机制,务必会扩大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面和破坏度,所以上至党委,下到班级同学,要全员参与到有计划有准备的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去。如下图所示。

高校大学生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

应急管理机制示意图

3.1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机制

信息收集机制是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其信息收集队伍的合理性,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可信度等都会影响到后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判,也会影响到是否能预测非常规突发事件。从前面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在信息收集机制中,首先要从班级和学生会中选出网络舆情员,再组成学院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的培训和任务分派。其次,建立信息收集的计划,周报或者月报,具体报什么内容,如何呈报,都要做个详尽的计划,按计划有序的常态化的专人跟踪负责。最后,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舆论上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关注和参与非常规性突发事件,增加每个学生的网络舆情和信息敏感度。

3.2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研判机制

事件的研判要以信息搜集为前提,所以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当然信息收集后,在二级学院以上层面,包括学生处和党委要进行专门的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判定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都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效果。

首先,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判断其动机和用意,当然不同类别的信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分析内在的原因,比如很多心理问题的,可以联系进校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判定是即时性,还是延续性的。

最后,舆情的专家团队要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出焦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症结,形成书面的事件信息研判报告,要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和可行性。

3.3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选取机制

非常规突发事件策略的选择是根据事件的研判和高校现有的资源情况综合考虑的,不同策略的回应方式不同,应该极可能的满足突发事件当事人的诉求。在选取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效果最佳原则,就是采用的策略最大化的满足当事人的需求,使其恢复到事发之前的状态,尽量减少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其次是信息准确原则,在选择策略的时候尽量做到信息准备完备,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当事人和网民的情绪激动,迫使学校处于被动的局面。在事件策略的选取方面,应该由党委领导下的各级组织机构相关人士共同讨论决定。

3.4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在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方面,首先我们应该做好应急预案,根据之前的信息收集、研判、策略选择等做好准备,同时应该做好常规和非常规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从组织、措施、应急、信息沟通、安抚、医疗等每个方面都要做好精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万一发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就是按照预案进行处理。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爱校学生的热情,积极投入整个突发事件的服务中,以学生的身份见证事件的过程,增加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可信度和易接受度。最后,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队伍,利用信息化手段随时关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备给后续的工作提供思路。

3.5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跟踪机制

非常规突发事件得到应对之后,有可能引发网络的热议而将事件继续放大,或者高涨的网络舆论得到了消退,不管属于那种形式,高校还是要继续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跟踪机制。首先,关注应对策略实施后,网民及媒体对事件的态度情况。其次,关注网络的新闻报告后的评论的立场。最后,关注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数和论坛的跟帖数量是否有所增加。通过这些关注和跟踪,分析对比应对措施之后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从而判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应对力度,确保从头到尾万无一失,让事件慢慢化淡。

参 考 文 献

[1] 齐佳音,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05.

[2] 黄微,张晓君.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6,06.

[3] 顾佳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公司新闻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篇4

为切实加强我公司日常工作和政治敏感期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与信息发布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防范风险,应对危机,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首先与公司党委宣传部门取得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布有利于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员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队伍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舆情发布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舆情,继续坚持“正确引导、重点管控、避免炒作”的原则,经矿研究决定,成立荣华煤矿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春明 1 担任,副组长由政工部长赵启晟担任,工资科、安监科、政工科、工会、保卫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科,负责舆情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

工作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严格执行保密相关规定,严防在报道中泄露党和国家、企业、工作秘密。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请示公司新闻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遇到重大情况必须报请公司党委书记进行会商,按公司具体安排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各部门要密切注意舆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司主管部门报告,由各部室负责人集体对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2、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召开应急会议,在请示公司主管领导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处置工作,形成新闻通稿并组织 宣传报道。

3、工作领导小组将舆情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公司新闻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上报事件有关信息。

4、做好突发公众舆论事件的24小时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声像记录工作。

四、健全制度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舆情监控体系。积极应对于媒体舆情,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情信息,要加强监测监控力度,设专人进行监控,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

4、完善信息摸排机制。针对不良言论、片面认识或错误倾向,要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向上级报告,集体研究、集体协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作出解释说明,充分体现社会的法制性、民主性和公平性。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精选) 篇5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敏感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妥善处置。要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双处置”,即网下网上同步处置,网下治本、网上治标,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妥善做好社会舆论层面的回应。要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切实做到事情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部署、处置工作和对外发布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发布授权同步安排。

2、分级响应,有序应对。根据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针对不同等级的奧情,坚持分级应对的原则, 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高效率,注重效果。

三、组织体系

成立重大意识形态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员:各科室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加志同志兼任,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提出处置建议。

四、应对方案

(一)应对原则

1、黄金24小时法则。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信息要真实透明,报道要统一开放,沟通要亲民坦诚。

2、信息公开原则。新闻发言人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根据网民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不断引导民众舆论。

3、主动沟通原则。突发事件中,要主动组织与积极策划新闻宣传活动,邀请第三方媒体(地方电视台、权威专业纸媒或网站等)及时发布信息,主动与民众沟通并适时进行权威讨论,通过释疑贏得公众信任。

(二)重要措施

1、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新闻发言人应选择熟悉媒体运作,具有丰富的公关宣传经验的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根据必要性,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新闻发布会,或者联系媒体接受专题采访等方式主动回应。

2、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挖掘,寻找懂业务、新闻素养高的专业媒体人士,作为领域内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由意见领袖在论坛、微博等舆论活跃地带设置话题,发布专业、权威、客观的评论性内容,引导负面情绪趋于平和与理性。

3、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员制度。各科室配备一名舆情信息员,实时监控舆论发展动向,负责舆情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

4、适时利用第三方成员应对舆论震荡。在网络平台设置议题后,可组织网络水军发布价值性评论、回帖,扭转“一边倒”的敌我情势。

(三)具体方法

1、迅速调查核实,及时上报,积极沟通。迅速组织调查,核查事实,及时上报县委党政办。同时,组织涉事各方加强内外部沟通。

2、适时跟贴回应。全面监控以“网易、搜狐、新浪、搜狐、凤凰网”为核心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天涯论坛为首的全国和地方综合性论坛,着重观察负面舆论的发展动向,发现舆论发酵的苗头,及时主动应对,由涉事主体迅速组织人员(意见领袖、网络信息员、网络水军),统一口径,以第三者身份更贴回应,放大正面声音,稀释负面影响。

3、快报事实,慎填原因,重报进展。快报事实,即在着重解决线下现实问题的同时,通过政务微博、政府网站、微信和手机报等渠道,第一时间告知事实。慎报原因,即不仅要基于严格、全面和深入的调查,还要注重原因公布的时间选择,过早易引发群众的不信任感,过晚会有“执行不力”之嫌。重报进展,即通过上述“两微一端”或第三方媒体介入,阶段性公布调查和解决实况,助推舆论平复。

4、对不实贴文,即刻上报,对相关网站迅速采取有效惜施进行管控,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可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正面回应网民关切。

5、对诽谤、造谣等涉嫌违法违规信息,报请公安机关衣法处置。

6、主动设置议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分析研判,紧扣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相关议题(着重选择事实澄清、主体问责、权威观点等话题范围),组织网络宣传,化解网上疑虑,有序引导网络舆论。

五、处置流程

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互动融合,灵活处置,有效化解舆情情危机。

(一)全面监测

采取人工和技术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领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24小时检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

(二)研判预警

对发现的舆情,各涉事主体要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及时报告党政办、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网信部门。特别重大舆情务必1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2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酌情适时上报。

(三)分级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博、维权网站等平台对某项政策或某类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50篇/条),且未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介入报道,评论量也是零星分布,由涉事主体及时解决网民诉求,回应网民关切。

2、较大网络舆情。指涉及有损__县形象的敏感信息在不同网站出现的(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100-500篇/条),评论量也有数十条,且负面声音有所上升,

发酵趋势明显的舆情。由涉事主体密切关注,及时调查核实,

及时跟帖回应,妥善处置。

3、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由派出所及时提请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奥情处置方案,组织网上网下同时实施,及时有效化解网上危机。

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等)。在党政办统一协调下,分级响应,及时有效处置。

(四)舆论引导

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和“攻防兼备、疏堵结合”的原则,主动设置议题,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认真回应质询议题,适时进行权威评论、积极开展民意互动,根据舆论形势、事件进展等情况,采取“新闻发布会”“背景说明会”“组织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发布新闻公报、声明”“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答记者问询”等形式,通过新闻发言人专业、快速、准确地引导网上舆论,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

★ 网络舆情个人工作总结

★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

★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 在应对疫情中的现实表现

★ 职场人要怎么应对职场压力

★ 在面试中要怎么解释职业空白期

★ 心在沉沦中丢失网络美文

★ 交换机在网络中的故障诊断技巧

★ 应对网络犯罪的初中英语作文

春节前工人讨薪舆情应急处理预案 篇6

2015年春节临近,为加强农民工工资管理,提前对工人工资发放情况进行预控,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工人因工资发放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及时、妥善的处理工人的工资发放问题,防止工人到政府部门上访、游行等现象的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到达处理,稳定工人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工人猜测和不准确传言,掌握舆情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工人舆论的意识,使工人能从大局出发,有利于工人切身利益,有利于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处理工人工资问题应讲究方式方法,不要用过激的语言的动作,防止工人到政府部门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利用手机短信形式随时发布结算情况,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结算的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工人工资发放制度,加强对各班组长的管理,以班组为单位,制订工资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结算时间,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行会议制度。以项目负责人薛龙显、明德,执行经理徐贤跃,生产经理金国良、吴玉明,安全员李东孝、王玉明,施工员韩文军、吴刚,商务经理魏明,材料员李双箭,财务人员何建红、韩荣慧等,组成舆情突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薛龙显为组长,明德、吴刚为小组联络员,其余为成员,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职责:

1、联络人员根据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联络人员负责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

3、联络人员要根据组长的安排及事情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决定,通知安排参加的组员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布置解决方案。

4、各组员要根据联络员的安排合理有序的开展疏导、劝解工作,并组织班组长对工人进行身份核实。

三、应急程序

对于出现工人群体讨薪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疏导、劝说为主,积极主动的向工人进行说明,以疏代堵,防止事态扩大化,具体程序为:

1、发现工人群体讨新事件后,要第一时间向联络员汇报,根据工人人数的多少马上组织相关人员到达指定的地点,以非正式会议的形式向各组员安排处置的方式,并安排组员对工人进行安抚和劝说。

2、各组员按照安排将人员带向指定会议室,进行统计人员、了解讨新人员的基本情况,并通知班组长出示人员考勤情况,安抚人员由应急小组组员一般要求2-3人,处置事件的过程中与工人的交谈不能间断,随时了解工人的需求的情况,禁用生硬的语气进行询问,避免造成人员的情绪激化,多了解人员的目前存在的困难,用劝解方法积极的帮助工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3、若工人过多时,可对工人进行分组,每组按10人左右进行分组,在不同的会议室或指定的房间进行谈话。

4、了解班组长目前的状况,该班组施工的楼号、工种等,由财务人员清查该班组的已支付工资情况,再由商务预算部门对该班组的施工内容进行预估造价,并将情况告知联络员,最后将具体情况告知领导小组组长,由组长对该事件做出处置决定。

5、联络员按要求与工人达成一致意见,并与班组长及工人本人签订三方协议,按班组对讨薪人员进行结算,原则上一次性将所有工资结算清楚,但最终不应超过班组长承包工种的总数95%。

6、若一次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双方找出一个共同点,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激化矛盾,把问题扩大化,要由班组长对自己的工人负责,必须把问题解决彻底。个别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可由每个工人留下电话号码,项目部用短信的形式将问题处理的进展情况发送给每个工人,告诉工人最迟的解决时限。

7、组织财务人员做出人员的工资表,按要求进行工资发放工作,并由小组成员全程监控,保留相关影像资料。

四、建立完善工人工资发放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工人工资发放管理制度,防止恶意讨薪的事件发生,避免工人因讨薪而发生的上访事件,制度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对进场工人要实行化名册制度,安全负责人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进出施工现场必须进行打卡考勤制度,每周公布工人的考勤情况。

2、实行人手一卡制度,上下班进行打卡,伙食卡容为一体。

3、建立工人信用档案,对于恶意讨薪的工人或班组长实行黑名单制度,对于上访的工人进行信用评价,出现此类情况的一律不允许二次进入该工程施工。

4、对于小组成员必须要加强责任心管理,强调小组成员对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建立小组成员奖罚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进行奖励,对于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的人员要进行岗位调整。

中天建设集团霸州孔雀城项目部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篇7

一、问题描述

为叙述方便,记M={1,2,…,m},N={1,2,…,n},H={1,2,…,h},G={1,2,…g},F={1,2,…,f},S={1,2,…,s}。本文是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思想来研究应急预案的选择方法,所提及的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案例,即为存储在案例库中可被用来辅助决策的案例;另一类是目标案例,即为基于当前的应急问题和其可采取的备选应急方案而设定的虚拟案例。为便于表示,采用二元组来刻画案例,即历史案例=(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目标案例=(应急问题,备选应急方案)。设Z={(P1,A1),(P2,A2),…,(Pn,An)}表示由n个历史案例构成的历史案例集,其中(Pj,Aj)表示第j个历史案例,Pj和Aj分别表示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问题和应急行动方案,j∈N。设rj表示面对应急问题Pj,采取应急行动方案Aj后的应急实施效果,j∈N。设表示基于m个备选应急方案而构成的目标案例集,其中(Pnow,),表示第i个目标案例,Pnow表示当前的应急问题,表示解决问题Pnow的第i个备选应急方案,i∈M。另记vi表示采取备选应急方案来解决问题Pnow的应急成本。若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应急问题,通常需要刻画该问题关于多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用来描述应急问题的问题特征称为描述特征。例如,对于人群聚集区域的应急疏散问题,所涉及的描述特征包括聚集场所类型、人群密度、人群恐慌程度、疏散通道数量等。类似地,同样采用描述特征来刻画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设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应急问题的第l个描述特征,l∈H;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Pj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l∈H;表示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now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l∈H。

设表示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第k个描述特征,k∈G;表示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针对应急行动方案Aj的属性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行动方案A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k∈G;表示针对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备选应急方案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i∈M,k∈G。

基于上面的论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依据历史案例与目标案例所涉及的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和描述特征权重,以及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应急成本等,通过某种决策分析方法为当前的应急问题选择一个最优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给出一种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应急预案选择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计算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然后计算出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将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一)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首先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问题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Pnow与Pj的相似度记为,l∈H。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应急问题Pnow与Pj的相似度simP(Pnow,Pj),其计算公式为

然后,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方案的相似度,即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方案的描述特征,与Aj的相似度记为,k∈G。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将应急问题的相似度simP(Pnow,Pj)和方案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得到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二)应急预案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首先,对历史案例的应急实施效果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若应急实施效果为rj语言短语形式,设其属于τ粒度语言短语集S<τ>,即rj∈S<τ>。记S<τ>的下标序号集合为T={1,2,…,τ},rj的下标序号seq(rj)为,seq(rj)∈T,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若应急实施效果rj为评分值形式,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然后,对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vi进行标准化处理。vi属于成本型指标,在应急效果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总是希望vi越小越好,故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综合考虑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实施效果和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表示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满足0≤α≤1。α越大,则表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越高。显然,越大,表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效果越好。因此,依据的大小,可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三、算例

下面考虑一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应急预案制定问题。某县政府应急办为制定一个适合该县情况的台风应急预案,收集了数十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历史案例,通过初步挑选与筛查,留下了10个历史案例作为决策参考。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案例所属的应急问题包括6个描述特征:台风类型、持续时间(,单位:天)、中心气压(,单位:百帕)、最大风速(,单位:米/秒)、中心风力(,单位:级)、登陆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包括6个描述特征:需要实施转移的人员数()、参与应急救援人数()、预拨抢险救援物资费用(,单位:万元)、是否需要停工停课()、水库的预排预泄量(,单位:万立方米)和实施多部门联动级别()。该县政府通过聘请领域专家进行评判,确定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0.10,0.20,0.20,0.15,0.15,0.20),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wA=(0.15,0.20,0.20,0.15,0.20,0.10),并初步拟定了3个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和,各备选应急方案的总的应急成本(单位:万元)向量为(v1,v2,v3)=(38,44,49)。

表1给出了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表2给出了方案的描述特征值,表3给出了历史案例中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评分值。为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应急预案,下面给出依据本文提出方法的部分计算过程与结果。

依据式(1)-(6),可计算出应急问题Pnow与Pj(j=1,2,…,10)的相似度simP(Pnow,Pj),以及备选应急方案(i=1,2,3)与应急行动方案Aj(j=1,2,…,10)的相似度;进一步地,依据式(7),可计算出目标案例(i=1,2,3)与历史案例(Pj,Aj)(j=1,2,…,10)的相似度,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进一步地,依据式(9),将历史案例(Pj,Aj)(j=1,2,…,10)的应急实施效果r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应急实施效果,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依据式(10),可计算出标准化应急成本为,。

最后,依据式(11),均衡考虑应急成本和应急效果,取α=0.5,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为。由于,因此应将备选应急方案确定为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刘洋,樊治平,袁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救援;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3-03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预案建设起步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质量总体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尤其是在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问题,在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中,预案的应急作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中需要的不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应急预案,而是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的预案,检验一个预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预案难以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不顺畅,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可能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若干关键问题,探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我国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分析我国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必须对应急预案有基本的认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性较大;二是事故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三是事件现场的不确定性。

应急预案作为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应急预案的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提前预测,并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它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指南[1]。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3年,我国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小组,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政府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2]。我国的应急预案按主要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

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发展迅速,近几年,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现有的应急预案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预案体系上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描述不一致、异构性等问题,不同应急预案体系不能有机地统一;不同的应急预案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冲突[3],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当中效用无法发挥,甚至无法作为应急处置的指导守则。第二,应急预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应急预案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形成一个预案体系,造成只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雷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事件发生后,很难按照预案去操作。第三,应急预案的表现形式问题。应急预案多采用文本形式,文档冗长,查询困难,而且忽视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第四,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预案科技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与应急管理其他相关工作融合不充分,造成预案被孤立,不能重复发挥其效用。综上所述,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特别是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不断提升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能不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探析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缺乏风险分析,科学性差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然而现实中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差异,同样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范围等可能完全不同;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次级灾害,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应急预案就难以实现应急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应急预案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内容细化程度不高,预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制定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没有充分预见,最终造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准备,在事件发生之后难以应对自如,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缺乏情景描述,脱离应急实际需要

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技术挑战。纵观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不难看到,很多预案的描述笼统,篇幅较短,缺少具体情景描述,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语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操作。另外,很多预案内容雷同,抄袭严重,与地区、组织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就某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而言,文中并没有出现隧道积水、小区低层受灾如何处置,而这些被忽视的受灾情景恰恰才是最需要救援的地方。另外,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应急救援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洪涝灾害,城市洪涝和农村洪涝的救援重点存在着重大差异,城市洪涝首先要考虑城市交通畅通、低洼地区人员安全;而农村洪涝救援则以排除农田积水,预防山体滑坡等次级灾害为首要任务。因此,如果不能结合地区或灾害种类的差异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应急部门协同尚不完善,预案作用受限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并发性,事件一般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突发事件的扩散将导致各类衍生和次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的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配合作战,然而我国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还不完善,致使应急预案中关于部门协同的内容无法实施。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应急预案多是由单一部门或企业单位自行编制,而不是多部门联合制定,使预案本身欠缺协同合作的条件;其次,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间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尽统一,不同制式的通信设备难以融合对接,造成看似融合的部门并没有真正协同作业;最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多层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这样的组合结构时常会发生决策上的冲突,而应急预案中关于组织方式的描述有限,实际救援时无法统一行动。

(四)应急物资与应急预案不匹配,准备不足

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良好的应急物资存储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救援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还不能与应急预案中关于应急处置的要求相匹配,难以支持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往往会造成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匮乏,物资存储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物资被调空,仍不能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相继又启用了甘肃、云南、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应急物资,甚至紧急联系生产企业加紧生产;其次,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同地域差距大,物资储备不均衡,重复构建、管理不善等问题。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将剩余救灾物资转为储备物资,但是多数物资没有标明使用期限,仓库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救援物资缺少统一调度和安排。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急预案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行灾害风险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风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危险识别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来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

(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情景

一般来说,一线应急救援人员和各组织代表是最熟悉了解本地区具体情况的人员,他们的意见大多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除了编制机关的行政代表、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关联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法学和管理学专家,还应该包括应急救援组织的专家,一线救援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除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之外,可编制典型突发事件情景应急预案。情景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描述,是一系列关于需要应急响应的包含各种信息的假设。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灵活高效地应对风险的能力。情景也是应急预案演练的基础,根据特定的情景,可以组织各部门参与培训、演练,培养各部门、组织的协同能力,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三)加强应急预案演习,增强各级部门的协同性

应急演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预案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易操作的部分,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要开展应急演练。常规的演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层次、常态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根据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可以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人预案”。要保证应急演练活动的质量,还要求统一救援人员的通信设备和救援设备,应急协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和指挥工作的协调与统一,首先在技术层面将救援人员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协同。

(四)做好应急储备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支撑,应与应急预案要求相匹配。在编制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未雨绸缪。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模式,做好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储备应急物资上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居民应急储备作为政府物资储备的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受灾人群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应急物资,对灾害中生存、自救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水、高热量食品、简单医疗物资、逃生和求救物资。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地震应急包,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后,公民自救在政府救援开展之前即已经开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应急评价体系

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两个阶段,事前评价是从理论上对预案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事后评价是基于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要想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事前评价中,要对应急预案中场景的代表性、方案的动态调整性、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应急步骤的明确性、应急任务的准确性、政策保障的充分性、资源储备的充分性,应急联动机制等与操作性相关的指标做完整的衡量和估计,并且要根据预案的具体情况,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事后评价包括应急演练后的评价和应急实施后的评价,事后评价是针对预案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为应急预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经验和指导。

(六)细化推广应急预案,提高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之前预先制定的操作方案,它所描述的是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因此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对于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的描述要尽量清晰、具体。预案的丰富程度直观地反映在预案的篇幅上,美国的《全国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正文有80页,应急支持功能附件①达288页。突发事件类附件②则由上百页的多个文件组成。美国总体应急预案在职责、操作概念程序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其预案的支持功能附件对于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均表述得非常清晰和具体。

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政府应急部门的操作指南,也是群众的自救指南。群众是应急预案操作的主体,群众自救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所体现出来的首要原则是“人员安全”,“预防为主,自救为主”在应急救援中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每个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宣传与应急培训,将应急预案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制作了一个专门的网页——“全国应急响应框架资源中心”,把框架文本、相关资源、官方相关培训信息等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全国使用者参考。

四、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案三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的有效性,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四个原因,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牵涉到应急工作的多个方面,所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除了预案本身的不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应急工作的问题,例如应急部门的协同合作、应急联动问题,各级政府应急储备问题,广大公众应急教育不足问题等。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知识宣传等工作,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整体水平。只有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价值,增强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军.应急预案信息化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2]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上一篇:我的大学爱情故事下一篇:县少代会总结